郭怡宗畫牡丹
❶ 劉新春的畫評兩篇
——劉新春寫意花鳥畫賞析(辛民)
中國花鳥畫作為一個傳統的重要題材,在其現代藝術發展中一直沒能像山水人物那樣承擔起沉重的使命感,但是,作為傳統的視覺表現形式,其獨具的藝術審美價值又是其它畫種所不能取代的。
中國歷史上許多畫家寄情花鳥,這與對大自然的崇拜與親和有關,也可能因其與社會現實的距離而免遭不測有關。當今時代,政通人和,文化繁榮,對藝術領域空前包容,呈現出繽紛多彩的喜人景象。劉新春在其花鳥畫創作中詮釋了一種新的筆墨語境,他的作品清新、明快,盡展一花一世界的藝術魅力和豐富內涵,更能給人一種直抵佛心的感悟。
賞讀劉新春的寫意花鳥作品,既可感受到傳統水墨的無窮魅力,又能探尋到他在執著創新方面所作出的不懈努力。他能把在作品中流露的細膩情感融入到大自然的微妙流轉之中,隨物宛轉,與心徘徊,通過其筆下的形象,表現出濃郁的田園風情,營造出精神棲息的港灣,表述著凈化心靈的人文關懷。在筆墨語言的運用中,他擅長用色,其用色古艷清新,艷而不俗;色墨對比強烈,極具視覺沖擊力和感染力。作品樸素生動,意趣盎然,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現代審美情趣。
從劉新春的《素練風霜起》、《夏意》、《春意深深》在等畫作中能看出,他繼承了中國畫以線為骨、以墨為韻、似與不似的傳統特徵,同時又傾注了他對大自然的一往深情,傾注了他對自然的無盡眷戀,他的創作是其真情的流露和對生活的謳歌與禮贊,其真情的融注,賦予了他畫作的生命,因而,能與讀者產生強烈的共鳴。
貼近生活,師自然,師造化是劉新春一貫堅持的藝術創作追求。他能對景寫生,用自己的眼睛尋找美的發現;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認識世界;用自己獨到的手段去慘淡經營,表現自己理想中的物象。他反對套用傳統的模式和符號化,而是以自己的感悟和表現手法去創作。他認為:「現實生活是靈感之源,堅持寫生,在生活的沃土中擷取激情和美的感受,才能創作出形神兼備,氣韻生動,富有時代精神的的優秀作品」。
劉新春在深入體悟前人審美精神的同時,他能勤於思考不僅在創作中傳承中國畫的藝術精神,同時又能不囿於前輩的筆墨圖式,他的作品不是表象上對古人的簡單摹仿,而是極力表現對大自然的超越---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更是個體生命意形式的外化。中國畫對境界和筆墨的幾近苛刻的要求,讓畫家必須超越技法層面的錘煉,優秀的國畫家,不僅要有高超的技巧,還要具備豐厚的學養,人品,情操。正是因劉新春能做到身心學養兼修並進,加之他的天智,悟性與勤奮,方能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畫風,既涵蓋了中國花鳥畫的傳統格局,又較好的完成了傳統圖式的現代轉換,漸趨形成了自己的筆墨語言符號。
劉新春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大品畫院副院長、在他的創作中能夠一方面學習前輩大家的藝術創造精神,另一方面承襲他們的品德和情懷,更把師長作為聖賢尊崇。這正是其能在藝術領域獲取成績的原因所在。古人道:「聖人含道應物,賢者澄懷味象」。董其昌說:「胸中脫去塵濁,丘壑自然內營」。劉新春是一位頗有天份和悟性的畫家,他的寫意花鳥作品已獲得廣泛的好評,得到藏家熱捧和畫界贊譽。近些年來,他的作品頻頻在大展中獲獎,參展,說明其畫作受到肯定。憑他的天質和秉賦,他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精彩。作為同道,我們充滿祝福和期待。(辛民) ——淺述畫家劉新春的花鳥畫藝術(李子喜)
在我的印象中,劉新春是一個有個性的畫家。他不善張揚,心性剛直,生活中保持著獨善其身的規律,一些剛性的稜角保留的比較完整。所以,在繪畫創作中,他的這種性格恰好得了發揮,達到了畫如其人的藝術境界。其繪畫有鮮明的個性,技法從傳統中走出了創新的筆意,作品墨色潤澤,意境幽遠,畫面新穎大氣,得到了藝術界的普遍認可。
中國的花鳥畫是歷代文人墨客抒發情感的重要載體,它蘊含著東方神韻的精髓,畫家作畫時,意不在復制眼中之物,而在情感的傾訴和心性的抒發,要創作出好的作品,需要有深厚的傳統功底和獨特的生活體驗,更要有一種虛靜雅緻的精神境界。劉新春的花鳥畫創作具備了上述條件,他幾十年來把克服急功近利和浮躁之氣、尊重傳統作為提高自己重要手段,學習八大及近代吳昌碩、齊白石、李苦禪等大師的藝術技巧入手,用傳統滌盪浮躁之氣,使身心筆墨漸入虛懷之境,進而達到「物我兩忘,心手合一」的藝術境界。世紀之初,為使自己的學養得到提高,他參加了中國美協首屆花鳥畫高研班,得到了郭怡宗、張立辰、霍春陽、韓來文、郭石夫、賈廣健等先生的指點,從名家的說教中深刻理解花鳥畫與抒發情感的意義,所以他的筆觸所傳達的是情感的宣洩和對事物靈性的描繪,給讀者呈現出愉悅的藝術享受。
意境是中國藝術獨特的美學范疇。意境之「意」,包含著感情、認知、想像、意志和理想等多種主觀因素,並以感情為基質融合這些因素。在中國花鳥畫的創作中,意境始終是畫家追求的一種境界,畫面的意境美讓很多畫家為之絞盡腦汁。藝術意境的創造,絕非主觀「內營」「心造」的產物,而是以境結情的結果。所以「有性情而後真」,以境結情是創造意境最重要的特殊化過程。劉新春先生的花鳥畫在創作中,重視意境的營造,他把自己的情感用筆墨的符號精心地組織畫面,以達到以境傳情的目的。新春花鳥畫的構圖比較獨特,仔細研讀他的畫,你就不難看出,他的很多作品都是滿幅構圖,畫面很少留有空間。但是,他能用水墨和顏色皴擦出濃淡遠近,營造出多維的立體空間,表現出曲徑通幽的感覺。
「師法自然」,注重到大自然中汲取營養,把自然界中物象的特徵及內涵和美的元素進行融匯加工,形成自己創作的素材,或使一些景物直接入畫,是每一個成功的畫家所走的必然之路。劉新春為了提高自己藝術技巧,他經常深入到生活之中,把師自然、師造化作為創作的一種追求,貼近生活,從生活中撲捉亮點 ,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認識世界,用自己獨到的技法表現自己理想中的物象。在新春的作品中,很少見到傳統的模式和程式化,所以,他的構圖、筆墨形式以自己的感悟和表現手法為基點。他認為:「現實生活是繪畫創作的靈感和源泉,堅持寫生,在大自然中尋找激情和美的感受,才能創作出形神兼備、氣韻生動,富有時代精神的優秀作品來。」
讀劉新春先生的作品,一種久違的感覺從心底湧出。不僅為他那味道純正,充滿陽剛大氣之美的畫風所感動。縱觀這些作品,總的感受是酣暢淋漓,秀潤委婉,氣韻十足。作品既顯示出其深厚的傳統功力,又頗具較強的時代氣息。作品《竹韻》,畫面清新自然,畫面描繪出了盪滌塵埃之美和謙謙君子之風,水邊的竹子隨風搖曳,小鳥站立在竹的枝條上,表現了意趣深遠的景緻。有古風,有己意,筆墨精到,既有大家鄭板橋先生的遺韻,卻又另有一種風范。《荷花》中,作者描摹的是夏日荷塘之景,畫幅中錯落著渾然大塊的荷葉,荷葉用濃、淡的灰墨寫就,雜以湖藍色的水草,蓮蓬呈黃綠色,淡紅色的荷,點綴著黑色的蕊尖。密實的葉脈下,是漾漾浮動的水波,有兩只水鴨在盡情地游弋。該作品用筆奔放、潑辣,水墨淋漓,濃淡、干濕、輕重恰到好處,把荷塘的景色及荷花的高潔都表現得神韻畢顯。《秋趣圖》 是畫家表現秋天收獲季節的作品,畫面構圖清新,樹的枝幹斜垂下來,樹葉濃郁繁茂,淡紅的果子與線條流暢的竹子相對應,一隻饞嘴的黃鸝站在竹幹上,眼睛盯住散發香氣的山果,畫家把鳥的神態表現的活靈活現,由此體現了畫家把握筆墨的嫻熟功力。作品《雨後牡丹》給人以富貴大氣的感受,畫家用墨與顏色的對比展現出雨後牡丹的百媚之感,兀石之上站立著一隻八哥,彷彿在嗅聞花的香氣,也體現了自然之中動、植物和諧的美好現象,營造了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的詩畫境界。《素顏》這幅作品可以說是畫家的一幅精品力作,在這酣暢的畫面中,劉新春先生把水與墨、墨與色的掌握表現的爐火純青。畫家通過墨色的對比、過渡與交融,精妙地構築筆墨、造型與意境的和諧統一,營造出一種悠然、恬淡、閑靜典雅,把荷花這富有靈性的物象符號渲染的淋漓盡致;另外,畫家還獨具心裁的將蘆葦疊加到畫面之中,豎的線條加上橫向的葉子,使畫面更有了韻律之感。我讀過很多畫家的畫荷之作,那些作品大多帶有傳統的色彩,但像劉新春畫荷的技法還是一種創新的手法,這也是在傳統的畫荷之路獨辟出一條捷徑,為寫意花鳥畫的創作增添了一種新意。由此我們相信,只要在自己的藝術道路上不斷進取,他的花鳥畫作品一定會得其雍容博大效果,在寫意花鳥畫創作上取得更大的輝煌成就。
❷ 中國十大國畫花鳥畫家是誰
1
任伯年
(1840—1896)
擅長花鳥及人物,畫法工意俱佳,有獨特個人風格。畫歷史人物,民間及風俗人情,造型奇古,線描勁健。
2
吳昌碩
(1844-1927)
其畫筆墨淋漓,色彩濃郁,氣魄醇厚,一振晚清萎靡干柘之風,開現代寫意畫派新景象。
3
齊白石
(1864-1957)
獨特的大寫意國畫風格,開紅花墨葉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鳥蟲魚為工絕
4
黃賓虹
(1865—1955)
現代中國畫壇上成就卓著的一代宗師,為「新安畫派」的現代代表。
5
徐悲鴻
(1895-1953)
我國現代傑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中國美術史上的一代宗師。
6
潘天壽
(1897-1971)
精於寫意花鳥和山水,偶作人物。尤善畫鷹、八哥、蔬果及松、梅等。落筆大膽,點染細心。墨彩縱橫交錯,構圖清新蒼秀,氣勢磅礴,趣韻無窮。畫面靈動 ,引人入勝。
7
林鳳眠
(1900-1991)
林風眠擅長描寫仕女人物、京劇人物、漁村風情和女性人體以及各類靜物畫和有房子的風景畫。從作品內容上看有一種悲涼、孤寂、空曠、抒情的風格;
8
張大千
(1901-1984)
天才型畫家,其創作達「包眾體之長,兼南北二宗之富麗」,集文人畫、作家畫、宮廷畫和民間藝術為一體。
9
傅抱石
(1904-1965)
畫意深邃,章法新穎,善用濃墨,渲染等法,把水、墨、彩融合一體,達到翁郁淋漓,氣勢磅礴的效果。在傳統技法基礎上,推陳出新,獨樹一幟,對解放後的山水畫,起了繼往開來的作用。
❸ 中國工筆花鳥畫的裝飾性主要體現在哪幾個方面啊
——略談中國花鳥畫的裝飾美
中國繪畫很重要的民族特徵便是其繪畫的裝飾性,在信息時代的今天,如何保留、發展我們民族文化特徵,了解研究中國花鳥發展演變過程中,關注人們對裝飾美感的審美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在中國繪畫史上,新石器時代的彩陶,戰國時期的帛畫上,花鳥魚蟲的生動形象多以裝飾紋樣的形式出現。敦煌壁畫、永樂宮壁畫在線條、色彩的處理方面集中體現了繪畫的裝飾美感。宋元時期大批富有創作精神的花鳥畫家,順應時代的審美要求,將花鳥畫推向藝術高峰,這個時期的精品在風格上都體現出強烈的裝飾美感。宋人名作《出水芙蓉》作者把一朵滿構圖的荷花花瓣脈絡細致有規律的描繪出來,在神形兼備的同時,注重了形式的裝飾美感。近代繪畫史上任伯年的《群仙祝壽圖》是其藝術成熟期的代表作,作者用強烈的裝飾變形手法將整幅長卷畫在金碧輝煌的泥金紙上,畫面形式與紙張色澤的統一構成了和諧的裝飾美感。
中國花鳥畫的裝飾手法,是將自然形態,轉化為藝術形態的提煉處理,尤其在工筆花鳥的創作上,沒有裝飾性就失去了藝術性。花鳥畫大師於非an 先生所作的《白玉蘭》,用石青作底,襯托出白玉蘭的潔白高雅,畫面上兩只黃鸝鳥與大片石青蘭對比,,映照出「玉樹臨風」精神內涵。於先生善用中國民族色彩規律,用硃砂畫紅葉,金粉釣邊,石綠點苔,體現的也是民族化的裝飾美感。
改革開放後,一大批花鳥畫家更新創作觀念,將西方色彩學及材料技法,引進到中國花鳥畫的創作中,為現代花鳥畫創作開辟了更為廣泛的創作空間,郭怡 宗先生的《赤道驕陽》《紫荊花》等作品用的都是裝飾性色彩。尤其是《與海共舞》中的蘆花,在用石綠、赭石分染後,用銀色的馬克筆點出陽光下的閃閃蘆花,是近代花鳥畫創作中裝飾美的典範。
我過去從事工藝美術設計工作,對中國民間藝術品,包括年畫、刺綉、陶瓷、漆器乃至古建築,體現出的裝飾品味,尤為關注。這幾年在花鳥畫的創作實踐中,一直思考如何把中國傳統的裝飾美感融匯到現代重彩的創作理念中,感到只畫出自然狀態下的植物、花鳥形態的式樣,畫面缺乏張力,缺乏現代設計的理念。為此,在最近創作的重彩畫系列時作了一點嘗試,《艷陽天》中為了突出正午陽光下牡丹花飽滿挺撥的姿態,畫面採用了幾何形的構圖方式,用直線分割畫面增加力度;《三月雪》用銀箔貼出大片幾何形圖式的枝桿,布滿畫面;《漂逝的白雲》則強調了方形瓦片肌理;三幅畫都採用了無機形與有機形的對比,襯托出花朵的生命力。在對比關系中加強具有現代意味的裝飾美感。
中央美院郭怡 宗花鳥畫創作高研班一年的學習,時間很短,留給我們的研究課題卻是很多,我們的探索研究實驗,都是為了在保留中國花鳥畫民族精神的同時,運用更為廣泛多樣的手段,使現在花鳥畫的樣式,更為飽滿,更為豐富,更具時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