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西廂記
❶ 《西廂記》與《牡丹亭》有什麼區別
《西廂記》體裁突破了元雜劇每劇四折的體例,大大擴展了篇幅,結構嚴謹,場次洗練;文辭優美,詩意濃厚。
《牡丹亭》構思奇特,人物心理刻畫細膩,曲辭優美,文采繽紛。但全劇以皇帝出現調節、全家大團圓受封作結,既削弱了其反封建的主題,又未擺脫當時傳奇舊套。
《西廂記》故事,最早起源於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敘述書生張珙與同時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國之女崔鶯鶯相愛,在婢女紅娘的幫助下,兩人在西廂約會,鶯鶯終於以身相許。後來張珙赴京應試,得了高官,卻拋棄了鶯鶯,釀成愛情悲劇。這個故事到宋金時代流傳更廣,一些文人、民間藝人紛紛改編成說唱和戲劇,王實甫編寫的多本雜劇《西廂記》就是在這樣豐富的藝術積累上進行加工創作而成的。
《西廂記》最突出的成就是從根本上改變了《鶯鶯傳》的主題思想和鶯鶯的悲劇結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愛情上堅貞不渝,敢於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並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得到美滿結果的一對青年。這一改動,使劇本反封建傾向更鮮明,突出了「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的主題思想。在藝術上,劇本通過錯綜復雜的戲劇沖突,來完成鶯鶯、張珙、紅娘等藝術形象的塑造,使人物的性格特徵生動鮮明,加強了作品的戲劇性。
《牡丹亭》,情真意切,思想深刻,情節生動,文詞工麗,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氣息。作品一上演就感動了成千上萬的觀眾,轟動了整個文壇。。《牡丹亭》問世後,盛行一時,使許多人為之傾倒,甚至有讀者為之斷腸而死。本「江湖新秀」有聞據比湯顯祖稍晚的沈德符記載,《牡丹亭》一出,「家傳戶頌,幾令《西廂》減價」,這充分體現了《牡丹亭》的藝術魅力。《牡丹亭》中個性解放的思想傾向影響更為深遠,從《紅樓夢》中也可看出這種影響。
湯顯祖在塑造杜麗娘角色時,除了考慮到當時的婦女社會處境,還想到自己一生所處的時代困境。現實中有太多的壓制與桎梏,有太多悲慘與不平,只有通過意識的拓展,通過想像世界裡的追求,才能在夢中實現理想的幸福。
這是不是緣木求魚,這是不是自相矛盾?這到底是不是完全的虛幻與自欺?還是在真幻之間追索一條未來的道路?湯顯祖在《牡丹亭還魂記題詞》中,這樣說過:「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盡。自非通人,恆以理相格耳。第雲理之所必無,安知情之所必有耶。」藝術的理想,使他看到了青春亮麗的未來,為了築一條路,他寫了《牡丹亭》。
❷ 《牡丹亭》《西廂記》《桃花扇》《長生殿》各是什麼體裁
《牡丹亭》的體裁是戲劇;《西廂記》的體裁是元雜劇;《桃花扇》的體裁是戲劇;《長生殿》的體裁是戲劇。
1、《牡丹亭還魂記》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創作的傳奇(劇本), 該劇描寫了官家千金杜麗娘對夢中書生柳夢梅傾心相愛,竟傷情而死,化為魂魄尋找現實中的愛人,人鬼相戀,最後起死回生,終於與柳夢梅永結同心的故事。
2、《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是元代王實甫創作雜劇,大約寫於元貞、大德年間(1295~1307年)。全劇敘寫了書生張生(張君瑞)與相國小姐崔鶯鶯在仕女紅娘的幫助下,沖破孫飛虎、崔母、鄭恆等人的重重阻撓,終成眷屬的故事。
3、《桃花扇》是清代文學家孔尚任創作的傳奇劇本,於《桃花扇》所寫的是明代末年發生在南京的故事。全劇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歡離合為主線,展現了明末南京的社會現實。
4、《長生殿》是清初劇作家洪升創作的傳奇(戲劇),《長生殿》重點描寫了唐朝天寶年間皇帝昏庸、政治腐敗給國家帶來的巨大災難,導致王朝幾乎覆滅。劇本雖然譴責了唐明皇的窮奢極侈,但同時又表現了對唐明皇和楊貴妃之間的愛情的同情。
(2)牡丹亭西廂記擴展閱讀
1、《牡丹亭還魂記》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作者熱情奔放地賦予「情」以超越生死的力量。杜麗娘經歷了現實、夢幻與幽冥三個境界,這顯然是作者幻想的產物。作者借用三種境界的藝術對比來表達理想和思想,用夢幻和幽冥反襯出了現實的殘酷。
杜麗娘的夢境是那麼溫柔纏綿、五彩繽紛。醒過來面對的是母親的嘮叨和凄涼枯燥。幽冥中判官雖然面目猙獰,畢竟替她查了婚姻簿,放她出了枉死城,體現了一種人情味。還魂後面對的父親反而只有冷酷和僵硬。這些都很好地體現了作者對理學的批判力量。
同時作品呈現著光怪陸離的色彩,花神、土地、地府判官、鬼卒,與現實中的人物結構成了現實和精神兩重世界,深刻描繪出了封建社會的本質。最後讓現實中不可能的愛情理想得到了實現,體現了作者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
劇中的曲文,表現了作者在藝術語言上的成就。特別在抒情方面,在描繪人物性格、刻畫杜麗娘的心理活動和精神世界方面非常細致真實。
2、《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正面提出了「願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的主張,具有更鮮明的反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題。
《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歌頌了以愛情為基礎的結合,否定封建社會傳統的聯姻方式。作為相國小姐的鶯鶯和書劍飄零的書生相愛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以門第、財產和權勢為條件的擇偶標準的違忤。鶯鶯和張生始終追求真摯的感情。
他們最初是彼此對才貌的傾心,經過聯吟、寺警、聽琴、賴婚、逼試等一系列事件,他們的感情內容也隨之更加豐富,這里佔主導的正是一種真摯的心靈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3、《桃花扇》描寫了一個朝代的滅亡,造成這個朝代滅亡的原因不是某一個人的過失,承擔最後悲劇結局的也不是一個人,而面臨悲劇命運進行抗爭的也不只有一個人。所以,從悲劇主體來看,《桃花扇》的悲劇主體帶有群體性的特徵。它描寫的是群體的悲劇。
在個人與歷史的對抗中,人的力量永遠也無法最終戰勝宇宙和歷史,也永遠都無法超越自己所處的時代,所以,個人的毀滅是必然的。在揭示了這樣一種必然的結果後,《桃花扇》所展示的實際上是在註定的悲劇結局下個人的命運史。
劇中的人物都有各種各樣的缺點和錯誤,但是作者原諒了他們的這些錯誤,而向更深的層次尋求原因。從這樣的角度來說,也可以說《桃花扇》是一部命運悲劇。
人物不管怎麼努力都無法擺脫自己的悲劇命運,而造成悲劇命運的原因,正如前所說,不是個人,也不再是社會,而是歷史的必然的力量。
4、《長生殿》既是一部浪漫的愛情劇,又具有歷史劇的特色,在寫唐明皇與楊貴妃生死不渝的愛情的同時,又用了相當大的篇幅寫安史之亂及有關的社會政治情況。
這一雙線互相映襯的結構,把楊、李的愛情故事結合重大的歷史事件和廣闊的社會背景來描寫,除了通過對唐明皇失政的批評,寄寓樂極生悲的教訓意義外。
還通過描寫愛情在歷史變亂中的喪失和由此引起的痛苦,渲染了個人命運為巨大的歷史力量所擺布的哀傷。總之,《長生殿》是一部以寫「情」為主,兼寓政治教訓與歷史傷感的作品。
❸ 《牡丹亭》和《西廂記》中的經典名句
《牡丹亭》:「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意為:大好春光,美麗景色無人欣賞,有負蒼天;這令人心曠神怡,賞心悅目的事又在哪一家呢?
《牡丹亭還魂記》(簡稱《牡丹亭》,也稱《還魂夢》或《牡丹亭夢》)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創作的傳奇(劇本),刊行於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
《西廂記》:「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譯文:天上飄白雲,地上遍地黃花,西風在吹,北方的大雁往南飛。早上樹林里的霜是哪兒來的?那都是將要離別的人的眼淚。
(3)牡丹亭西廂記擴展閱讀
《牡丹亭還魂記》中,身心俱受壓抑的太守之女杜麗娘游園中入夢與風雅文士柳夢梅相遇,並得成雲雨之歡。夢醒後的杜麗娘惆悵難安,「情不知所起」而相思成疾,病體難愈終至香消玉殞。
三年後,杜麗娘夢中之人柳夢梅偶得佳人自繪畫像,麗娘也以遊魂之身再入人世,尋找夢中姻緣。杜麗娘與柳夢梅在他人幫助下終於打破重重愛情障礙,起死回生,最終得成眷屬。
湯顯祖在這部傳奇作品中,描繪了杜麗娘與柳夢梅二人之間感人深切的生死愛情,這種至情至性的愛情演繹無不代表著湯顯祖對人生與愛情的哲學思考與世情體驗,而情深而亡的杜麗娘則成為湯顯祖筆下至情理想的化身。
《牡丹亭還魂記》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作者熱情奔放地賦予「情」以超越生死的力量。杜麗娘經歷了現實、夢幻與幽冥三個境界,這顯然是作者幻想的產物。
作者借用三種境界的藝術對比來表達理想和思想,用夢幻和幽冥反襯出了現實的殘酷。杜麗娘的夢境是那麼溫柔纏綿、五彩繽紛。醒過來面對的是母親的嘮叨和凄涼枯燥。
❹ 西廂記 牡丹亭
《牡丹亭抄》和《西廂記》都是我國古典襲戲劇名作,兩者是不同的。
《牡丹亭》又稱《牡丹亭還魂記》,明代大麴家湯顯祖的代表作。作品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離合的愛情故事,洋溢著追求個人幸福、呼喚個性解放、反對封建制度的浪漫主義理想,感人至深。
《西廂記》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作者王實甫,元代著名雜劇作家。它的曲詞華艷優美,富於詩的意境,可以說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詩。是我國古典戲劇的現實主義傑作,對後來以愛情為題材的小說、戲劇創作影響很大。它敘述了書生張君瑞和相國小姐崔鶯鶯邂逅相遇、一見鍾情,經紅娘的幫助,為爭取婚姻自主,敢於沖破封建禮教的禁錮而私下結合的愛情故事,表達了對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滿和反抗,以及對美好愛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這兩部作品都是我國古典戲劇乃至我國國學文化的瑰寶,現在當然還有的賣了。如果樓主感興趣,可以上當當網搜一下,會有很多書供你選擇的。當然如果上書店的話,也可以找到很多,關鍵字是「戲劇」,「戲曲」,「王實甫」,「湯顯祖」,「牡丹亭」,「西廂記」等。由於這兩部作品不一定獨立成書,而可能與其他作品一起結集。所以要多留個心眼,仔細找找。
❺ 《西廂記》和《牡丹亭》主要寫了什麼
《西廂記》 和《牡丹亭》是中國戲曲藝苑裡的兩朵奇葩,反映了青年男女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和追求自由愛情的理想。本文分三部分對崔鶯鶯和杜麗娘的形象進行分析。首先從她們所處的社會背景入題,證實環境與人物性格的關系;其次,分析她們各自的形象,給讀者一個整體上的認識;最後淺析她們形象的異同,分別從年齡、感情、性慾和叛逆性格等方面進行綜合性的比較分析,突出崔鶯鶯的內斂多情和杜麗娘深刻的思想意義。 首先從崔鶯鶯和杜麗娘比較開始吧! (一)相同點 首先,二者生長環境相似。崔鶯鶯是相國之女,杜麗娘是太守的獨生女兒,家庭教育和貴族身份都使她們閉鎖在閨中,其母是她們的約束者,她們所受的束縛正是整個封建禮教對婦女的束縛和壓迫。 其次,二者性格有相似之處。作為大家小姐,她們都是幽靜、深沉、知書達禮、容貌美麗的少女,都有青春的苦悶,都有對愛情的嚮往,在追求愛情的過程中,都有反抗的精神。 第三,經歷的結果相同。崔鶯鶯終於等得張生取得了功名,二人團聚;杜麗娘也化為鬼魂陪伴柳夢梅金榜題名,還魂成親。 (二)不同點作為產生於不同時代的作品,主人公的言行必然會反映出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創造傾向。 首先,杜麗娘所受束縛比崔鶯鶯更為嚴厲。從產生《西廂記》的元初到晚明,時間雖過了三百年,但封建禮教對婦女的束縛和壓迫更加厲害,婦女們的斗爭更加艱苦。 其次,杜麗娘的抗爭較崔鶯鶯更為艱苦、更為堅決。 崔鶯鶯的勝利離不開紅娘的大力幫助,可以說,沒有熱心助人的紅娘,就沒有這對青年男女的幸福愛情。 但,杜麗娘的愛情是靠她個人「夢而死」、「死而生」的斗爭獲得的,她身邊的丫環春香在劇中多半是推動情節發展,但作用絕比不上《西廂記》里的紅娘。 第三,杜麗娘的性格較崔鶯鶯大膽、執著。 在崔鶯鶯與張生的故事中,崔鶯鶯的謹慎、矜持、軟弱是很明顯的,沒有紅娘的牽線,她可能不會有膽量與張生私定終身。 而杜麗娘在無法實現美好願望的時候,即使相思而亡,也要執著追求心上人。 戲劇沖突及思想內容: 《西廂記》體裁突破了元雜劇每劇四折的體例,大大擴展了篇幅,結構嚴謹,場次洗練;文辭優美,詩意濃厚。 《牡丹亭》構思奇特,人物心理刻畫細膩,曲辭優美,文采繽紛。但全劇以皇帝出現調節、全家大團圓受封作結,既削弱了其反封建的主題,又未擺脫當時傳奇舊套。 《西廂記》故事,最早起源於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敘述書生張珙與同時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國之女崔鶯鶯相愛,在婢女紅娘的幫助下,兩人在西廂約會,鶯鶯終於以身相許。後來張珙赴京應試,得了高官,卻拋棄了鶯鶯,釀成愛情悲劇。這個故事到宋金時代流傳更廣,一些文人、民間藝人紛紛改編成說唱和戲劇,王實甫編寫的多本雜劇《西廂記》就是在這樣豐富的藝術積累上進行加工創作而成的。 《西廂記》最突出的成就是從根本上改變了《鶯鶯傳》的主題思想和鶯鶯的悲劇結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愛情上堅貞不渝,敢於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並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得到美滿結果的一對青年。這一改動,使劇本反封建傾向更鮮明,突出了「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的主題思想。在藝術上,劇本通過錯綜復雜的戲劇沖突,來完成鶯鶯、張珙、紅娘等藝術形象的塑造,使人物的性格特徵生動鮮明,加強了作品的戲劇性。 《牡丹亭》,情真意切,思想深刻,情節生動,文詞工麗,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氣息。作品一上演就感動了成千上萬的觀眾,轟動了整個文壇。。《牡丹亭》問世後,盛行一時,使許多人為之傾倒,甚至有讀者為之斷腸而死。本「江湖新秀」有聞據比湯顯祖稍晚的沈德符記載,《牡丹亭》一出,「家傳戶頌,幾令《西廂》減價」,這充分體現了《牡丹亭》的藝術魅力。《牡丹亭》中個性解放的思想傾向影響更為深遠,從《紅樓夢》中也可看出這種影響。 湯顯祖在塑造杜麗娘角色時,除了考慮到當時的婦女社會處境,還想到自己一生所處的時代困境。現實中有太多的壓制與桎梏,有太多悲慘與不平,只有通過意識的拓展,通過想像世界裡的追求,才能在夢中實現理想的幸福。這是不是緣木求魚,這是不是自相矛盾?這到底是不是完全的虛幻與自欺?還是在真幻之間追索一條未來的道路?湯顯祖在《牡丹亭還魂記題詞》中,這樣說過:「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盡。自非通人,恆以理相格耳。第雲理之所必無,安知情之所必有耶。」藝術的理想,使他看到了青春亮麗的未來,為了築一條路,他寫了《牡丹亭》。
❻ <<西廂記>>與<<牡丹亭>>有什麼不同,哪部好看
哪部好看主要看自己的喜好,兩本書寫的都很好,具體的區別如下:
1、寫作手法不同
首先,《牡丹亭》採用的是浪漫主義手法,二人在夢中相見相愛,杜麗娘為愛而死,有為愛而生,彌漫著傳奇色彩。而《西廂記》則選用了寫實主義色彩,二人在寺中相見相戀,並遇到重重阻撓,最終終成眷屬,作者非常注意作品的真實感。
2、人物描寫不同
其次,人物上,崔鶯鶯性格較為穩重,渴望幸福美滿的婚姻與愛情卻未能完全擺脫封建束縛,反抗性也較杜麗娘弱,也因此才會有二人之間的試探,而杜麗娘則果斷決絕,可以為愛而生,為愛而死,使二人間的愛情更加盪氣回環。
3、語言風格不同
語言上,雖然二者均詞曲清麗優美,而《西廂記》有較濃厚的民間基礎,語言潑辣幽默,有濃厚的民間氣息,往往讓人忍俊不禁。如作品中紅娘的語言,以及張生得令人發笑。而《牡丹亭》詩卷氣息更濃,加上杜麗娘的生生死死,使整部作品彌漫著悲劇氣息,風格較為沉重。盡管結局以喜劇結尾。
4、主題不同
主題上,雖二者都有對封建制度的抨擊與反抗,但《牡丹亭》更側重對人性自由的追求及對理學的反抗。這一點主要是從作品中主要反對勢力來說的。
《西廂記》中崔母是二人愛情的主要阻力,而緣由又是因為門不當戶不對,因而顯然是封建制度的代表。而《牡丹亭》中,主要阻力是杜寶,杜寶是一個正直的人,而不相信二人間有真摯的愛情,是理學的代表。
5、結局不同
結局雖都是有情人終成眷屬,但《西廂記》中,二人愛情的塵埃落定仍是以張生高中,達到門當戶對為前提,而《牡丹亭》,最後由皇帝做主成全,雖有一定時代局限性,但卻是愛情和人性的勝利。因而反抗性更強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