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全劇
『壹』 《牡丹亭》都有哪些版本都是誰寫的
《牡丹亭》,原名《牡丹亭還魂記》,是湯顯祖的代表作,共五十五齣。劇情梗概:貧寒書生柳夢梅夢見在一座花園的梅樹下立著一位佳人,從此經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寶之女杜麗娘,從老塾師陳最良讀書。她讀《詩經·關雎》而傷春、尋春,在夢中與一書生幽會於花園的牡丹亭畔。麗娘醒後,因相思而一病不起。她在彌留之際,要求母親把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囑咐丫環春香將其自畫像藏在太湖石下。其父升任淮陽安撫史,委託陳最良葬女並修建「梅花庵觀」。三年後,夢梅赴京應試,借宿梅花觀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麗娘畫像,發現畫中人就是夢中的佳人。麗娘魂游後園,再度與夢梅幽會。夢梅根據麗娘的囑咐掘墓開棺,麗娘起死回生。二人一齊到了京城臨安。夢梅考中了狀元。麗娘遇見在外避難的母親和春香,解除了父親對夢梅的誤會,全劇以大團圓結局.
『貳』 牡丹亭游園是昆劇的典型傳統劇目系著名劇作家誰所作
中國明代戲曲家、文學家湯顯祖所作。
湯顯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江西臨川人,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中國明代戲曲家、文學家。祖籍臨川縣雲山鄉,後遷居湯家山(今撫州市)。
出身書香門第,早有才名,不僅於古文詩詞頗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醫葯卜筮諸書。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憤而棄官歸里。家居期間,一方面希望有「起報知遇」之日,一方面卻又指望「朝廷有威風之臣,郡邑無餓虎之吏,吟詠昇平,每年添一卷詩足矣」。後逐漸打消仕進之念,潛心於戲劇及詩詞創作。
湯顯祖有多方面的成就,而以戲曲創作為最。其戲劇作品《還魂記》、《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其中《還魂記》(即《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
(2)牡丹亭全劇擴展閱讀:
《牡丹亭還魂記》(簡稱《牡丹亭》,也稱《還魂夢》或《牡丹亭夢》)是明朝劇作家湯顯祖創作的傳奇(劇本),刊行於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
該劇描寫了官家千金杜麗娘對夢中書生柳夢梅傾心相愛,竟傷情而死,化為魂魄尋找現實中的愛人,人鬼相戀,最後起死回生,終於與柳夢梅永結同心的故事。該劇文辭典雅,語言秀麗。
該劇是中國戲曲史上傑出的作品之一,與《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感天動地竇娥冤》《長生殿》(一說《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桃花扇》《長生殿》)合稱中國四大古典戲劇。
『叄』 戲曲大全:牡丹亭崑曲唱詞全本賞析
在這部戲劇問世之後,立刻廣為流傳,產生了巨大影響,以至「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由於劇中深刻地揭示了那個時代中青年女性的普遍處境,因此尤其受到她們的青睞。萬曆年間,江南才女馮小青曾在幽居水閣的凄寂生活中寫下這樣的詩句:「冷雨幽窗不可聽,挑燈閑看牡丹亭。
人間亦有痴於我,豈獨傷心是小青。」表達了她心中強烈的共鳴。與湯顯祖同時代的戲劇家沈璟曾將此劇改編,以適合崑腔的演唱形式。
《牡丹亭》是我國古代戲曲史上最優秀的作品之一。與王實甫的《西廂記》齊名。從戲劇形式上看《牡丹亭》屬於傳奇。傳奇與雜劇的不同在於:元雜劇分折(相當於「幕」),通常是一本四折加一楔子;傳奇分出(相當於「場」)而不分折,「出」無定數,短的十齣、八出,長的也有一百出以上的。
元雜劇都用北曲,曲調規定較嚴,每一折用同一宮調的若干曲牌,組成一套曲子。每套曲子的曲詞只用一個韻腳,一韻到底,不能換韻。元雜劇中的每一折套曲,一般只用一個人主唱,也就是一個角色演唱。而傳奇則多用南曲,比較自由。一出戲中可以變換宮調,也可以換韻,各類角色都可以唱,唱的形式也是多樣的,有分唱、合唱、接唱等。
唱腔主要是崑山腔(崑腔),到清代一般稱為崑曲。
《牡丹亭》所搬演的是貴族小姐杜麗娘與書生柳夢梅生離死別的愛情悲喜劇。南宋時南安太守杜寶的獨生女杜麗娘,在丫環春香的誘導下,青春與個性開始覺醒,對自己的生活環境開始不滿,在夢中與一少年在牡丹亭畔相會,醒後相思成疾,悒鬱而死。
嶺南書生柳夢梅,赴臨安應試途經南安郡,拾得麗娘畫像,悅其貌美,終日把玩,贊慕不已,麗娘的幽魂顯現了,認出了柳乃舊日夢中所會的那位書生,向他表白了愛慕之情,並讓其掘墳而獲得再生。
麗娘兩人同往淮安求麗娘父母許婚。杜寶見而大怒,誣夢梅私掘女墳,上書奏明皇帝,夢梅此時已被欽定為狀元,也上書自辯,麗娘並登朝申訴,得皇帝恩准、夫妻團圓。
湯顯祖生活在黑暗的明代晚期。在哲學上他受到王學左派、泰州學派的影響,認為程朱理學是錯誤的,不應「存天理,滅人慾」而是「情有者理必無,理有者情必無」。認為男女生活之私,都是屬於自然本性的要求,毫不掩飾自己對道學的強烈不滿。《牡丹亭》故事,明托南宋,實寫明代。
「情」與「理」的激烈矛盾沖突貫穿全劇,滿腔熱情地歌頌「情」並賦予其異乎尋常的神奇力量,在《牡丹亭》題詞裡面,作者寫到「天下子女有情,寧有如杜麗娘者乎!」「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湯顯祖強調超越生死的真摯感情,貶斥了封建的道德規范。
這就是作者明確的創作動機。這是同明代進步思想家反對封建禮教束縛的斗爭聯系在一起的。正因如此,湯顯祖的《牡丹亭》寫的雖然是一位貴族少女由情而夢,由夢而死,死而復生,終成眷屬的情節奇幻的愛情故事。
但它卻表達了廣大被壓迫婦女的強烈願望,反映了時代的要求。這部作品通過離奇的幻想來寫,有濃厚浪漫主義色彩。在形象塑造上善於把人物的心情與客觀的景物結合起來描寫,這個特點在《游園》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結束語】《牡丹亭》這個劇目以唱詞優美,富有內容而出名,它贊頌了「情」,批判了封建的道德規范,情與理的相互碰撞中產生了這部千古之絕唱的《牡丹亭》。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一聽。
『肆』 牡丹亭的故事簡介
《牡丹亭》故事梗概:
女主人公杜麗娘天生麗質而又多愁善感,豆蔻年華的她,正是情竇初開的懷春時節,卻為家中的封建禮教所禁錮,不能得到自由和愛情。一日,杜麗娘當太守的父親杜寶聘請一位老儒陳最良來給她教學授課,這位迂腐的老先生第一次講解《詩經》的「關關雎鳩」,就觸動了杜麗娘心中的情絲。
數日後,杜麗娘到後花園踏春歸來,因睏乏倒頭睡在了床上,不一會見一書生拿著柳枝來請她作詩,接著又將她抱至牡丹亭成就雲雨之歡。待她一覺醒來,方知是南柯一夢。她為尋夢追尋到牡丹亭,卻未見那書生,心中好不郁悶。漸漸地這思戀成了心頭病,最後葯石無醫竟然這樣死去了。
杜麗娘的父親這時升任淮揚安撫使,臨行前就將女兒葬在後花園梅樹下,並修成「梅花庵觀」一座,囑一老道姑看守。而杜麗娘死後,遊魂來到地府,判官問明她至死情由,查明婚姻簿上,有她和新科狀元柳夢梅結親之事,便准許放她回返人間。
此時書生柳夢梅赴京應試,途中感風寒,卧病住進梅花庵中。病癒後他在庵里與杜麗娘的遊魂相遇,二人恩恩愛愛,如漆似膠地過起了夫妻生活。不久,此事為老道姑察覺,柳夢梅與她道破私情,和她秘議請人掘了杜麗娘墳墓,杜麗娘得以重見天日,並且復生如初。倆人隨即做了真夫妻,一起來到京都,柳夢梅參加了進士考試。
考完後柳夢梅來到淮揚,找到杜府時被杜巡撫盤問審訊,柳夢梅自稱是杜家女婿,杜巡撫怒不可遏,認為這儒生簡直在說夢話,因他女兒三年前就死了,如何現在能復生,且又聽說女兒杜麗娘的墓被這儒生發掘,因而判了他斬刑。
正在審訊拷打之際,朝廷派人伴著柳夢梅的家屬找到杜府上,報知柳夢梅中了狀元,柳夢梅這才得以脫身。但杜巡撫還是不信女兒會復活,並且懷疑這狀元郎也是妖精,於是寫了奏本請皇上公斷。皇帝傳杜麗娘來到公堂,在「照妖鏡」前驗明果然是真人身,於是下旨讓父子夫妻都相認,並著歸第成親。一段生而復死,死而復生的姻緣故事就這樣以大團圓作了結局。
(4)牡丹亭全劇擴展閱讀:
《牡丹亭還魂記》(簡稱《牡丹亭》,也稱《還魂夢》或《牡丹亭夢》)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創作的傳奇(劇本),刊行於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
該劇描寫了官家千金杜麗娘對夢中書生柳夢梅傾心相愛,竟傷情而死,化為魂魄尋找現實中的愛人,人鬼相戀,最後起死回生,終於與柳夢梅永結同心的故事。該劇文辭典雅,語言秀麗。
該劇是中國戲曲史上傑出的作品之一,與《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感天動地竇娥冤》、 《長生殿》合稱中國四大古典戲劇。
《牡丹亭還魂記》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作者熱情奔放地賦予「情」以超越生死的力量。杜麗娘經歷了現實、夢幻與幽冥三個境界,這顯然是作者幻想的產物。作者借用三種境界的藝術對比來表達理想和思想,用夢幻和幽冥反襯出了現實的殘酷。
杜麗娘的夢境是那麼溫柔纏綿、五彩繽紛。醒過來面對的是母親的嘮叨和凄涼枯燥。幽冥中判官雖然面目猙獰,畢竟替她查了婚姻簿,放她出了枉死城,體現了一種人情味。還魂後面對的父親反而只有冷酷和僵硬。這些都很好地體現了作者對理學的批判力量。
同時作品呈現著光怪陸離的色彩,花神、土地、地府判官、鬼卒,與現實中的人物結構成了現實和精神兩重世界,深刻描繪出了封建社會的本質。最後讓現實中不可能的愛情理想得到了實現,體現了作者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
『伍』 湯顯祖的代表作《牡丹亭》的內容是什麼
湯顯祖的代表作《牡丹亭》的內容如下:
南陽太守杜寶之女杜麗娘,年方二八青春,慧敏美麗,卻被整日困在家中,從師腐儒陳最良誦讀《毛詩》。一天,偶偕侍女春香去後花園游賞,感念於「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歸來後傷懷入夢,夢遇書生柳夢梅。
柳驚嘆於麗娘的「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幾閑尋遍,在幽閨自憐」,二人一見鍾情,遂於牡丹亭畔成就百年好合。麗娘夢覺之後柔腸縈損,尋夢不見,懷著「似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怨」的凄惋無奈一病歸天,臨終前自繪真容,囑春香將畫軸藏於花園太湖石底,將自己埋在花園梅樹下。
三年後,書生柳夢梅偶爾進得這一頹敗花園,拾到麗娘自繪小像,認出自己也曾於夢中相會其人,愛慕至深,不惜發冢以求夢中人,麗娘借屍還魂,與柳生結為人間夫妻。全劇以柳夢梅高中新科狀元,皇帝「敕賜團圓」而告終。
《牡丹亭》賞析
《牡丹亭》本自明人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而成,但在才子佳人的故事套子中寄予了不滅真情,使得劇本別具高格,光彩奪目。
正如湯顯祖在該劇《題詞》中所言:「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這種生死至情使得杜麗娘這一靈性逼人的美麗形象從浩如煙海的傳奇創作中脫穎而出,活現於昆劇舞台三百餘年。
明呂天成《曲品》稱之為「驚心動魄,且巧妙迭出,無境不新,真堪千古矣!」在藝術技巧上,《牡丹亭》縱情跌宕,於人物內在意識的刻畫方面入木三分,細致盡情。曲辭曼妙而不施刻鑿,誠如明王驥德所言:「其才情在淺深、濃淡、雅俗之間,為獨得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