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牡丹亭評論

牡丹亭評論

發布時間: 2023-05-12 17:05:08

1. 為什麼說湯顯祖的《牡丹亭》,是崑曲當前不可逾越的高峰

牡丹亭上承西廂記,下啟紅樓夢。是一部不可逾越的經典。無論典雅的詞句,精妙的構思,還是豐富的內涵,先進的思想,都為後世嘆服。崑曲六百年,經典還是很多的,長生殿,牆頭馬上,十五貫,思凡,玉簪記等,都流傳廣泛。

隨著士大夫階級的沒落,崑曲也逐漸消失,幾百年來九死一生,幾度命懸一線。但歷經滄海桑田的不朽的經典牡丹亭始終活躍在舞台上,令古往今來數不盡的觀眾和讀者為之悲,為之喜,為之贊嘆,為之感動。即便在古典戲劇式微的今天,依舊散發著別樣的光彩。這就是真正的經典。

2. 牡丹亭的傑出之處在哪

作為戲曲經典文本,《牡丹亭》之所以成為經典,至少經過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它問世之後,明代後期和清代文人對它的批評接收。第二個階段則是20世紀以後,現、當代文化人對它的批評、研究和接受,其中,兼有大學教科書作用的中國文學通史的書寫,在其經典化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1904—1913年:《牡丹亭》的艱難現身

1904—1913年,屬於中國文學史寫作之草創期,林傳甲、黃人、竇警凡等人做出了最初的嘗試。而《牡丹亭》則是以「『臨川四夢』之一」的身份間或現身於本時段的中國文學史著述,初露頭角。

在黃人的《中國文學史》中,開始對《牡丹亭》給予了更多篇幅的介紹和評價。它將戲曲與詩詞並提,較為詳細列舉元代雜劇、評述明代戲曲,為提升戲曲的文學史地位積力蓄勢。在明代眾多戲曲作家中,黃人的《中國文學史》於湯顯祖用筆最多。它將「臨川四夢」視為一個有機整體,採用總體闡述與個體評點相結合的方式予以介紹,「四夢」用筆較為均衡。其間,涉及到《牡丹亭》的主旨、人物設置、藝術特色等方面,或通過考據駁斥舊說,或簡要描述閱讀體會。可惜的是,這部一百七十餘萬字的教材未曾流行坊間。

總的說來,在中國文學史書寫之草創時期,《牡丹亭》的艱難現身,昭示著戲曲在文學領域長期處於「鄙棄不復道」的境地,但同時也孕育著被「扶正」的轉機。

二、1914—1940年:《牡丹亭》乃「臨川四夢」之最

1914—1940年,為中國文學史書寫的探索期和第一個高產期。這一時期,隨著純文學觀念的逐漸深入人心、以王國維與吳梅等為代表的戲曲研究的廣泛展開,戲曲在文學領域的地位得到迅速提升,湯顯祖被視為明代傳奇最傑出的作家,《牡丹亭》則成為「臨川四夢」之最,即湯顯祖的代表作品。

王夢曾的《中國文學史》,有兩節與《牡丹亭》相關:「湯顯祖有《還魂記》《南柯記》《邯鄲夢》《紫釵記》,以《還魂記》為之最」。此句將《牡丹亭》從「臨川四夢」中凸顯出來。

曾毅的《中國文學史》,對於明代戲曲小說未列專節講解,而是並入「清之戲曲小說」予以簡介。他進一步推重《牡丹亭》為明代傳奇最佳之作,認為黃九煙「首肯《邯鄲》」僅是其個人喜好而已。

謝無量的《中國大文學史》,對《牡丹亭》的書寫有兩點值得注意。其一,將湯顯祖視為明代最傑出的戲曲家,將《牡丹亭》視為湯顯祖的最佳作品。其二,引用沈德符《顧曲雜言》與朱彝尊《靜志居詩話》中關於《牡丹亭》的大段評點文字,介紹《牡丹亭》的主題、演出效果等,對其他「三夢」則是一筆帶過,從而進一步將《牡丹亭》推上「臨川四夢」之最的位置。

譚正璧的《中國文學史大綱》,提出「明代曲家中湯義仍最著」,所作「臨川四夢」中《還魂記》最膾炙人口,且與《西廂記》同樣的家傳戶誦。1935年,他在《新編中國文學史》中進一步概述了《牡丹亭》的情感魅力及藝術特色。

顧實的《中國文學史大綱》,明代戲曲部分只寫第一戲曲家湯顯祖,共計五段。前三段主要簡述湯顯祖的生平、曲壇地位及「玉茗堂四夢」,第四、第五兩段著重介紹《牡丹亭》,包括劇情、情節的奇幻而合理外之理、令人腸斷魂銷的閱讀效果等等。

趙景深的《中國文學小史》,認為明代傳奇著名者當屬湯顯祖,作品以《牡丹亭》為最。《牡丹亭》的特別之處在於「將少女的心情刻畫地寫出,曾博得許多姑娘的眼淚」。趙景深還採用比較法描述了自己的閱讀感受:「我們讀俄國屠格涅夫《城裡的醫生》,尚且為那鄉間女子嘆惜,低回數日,更不用說這樣偉大的戲劇之感人了!」

陸侃如、馮沅君的《中國文學史二十講》,認為「湯顯祖的『臨川四夢』標志著明傳奇黃金時代的來到」,給予湯顯祖恰當的定位。他們指出:「《紫釵記》《還魂記》《南柯記》,並取材於唐人小說,只《還魂記》出於臆造,而價值也最高。」最後,以《驚夢》《尋夢》等唱詞為例,說明湯顯祖作曲「穠艷工麗處似玉溪詩和夢窗詞,俊爽質素處也有關、馬之風」特點。

另外,鄭振鐸的《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童行白的《中國文學史綱》,均對「臨川四夢」進行了探討,認為「獨以《牡丹亭》之作,顯祖之名,足以不朽」。

綜合觀之,在1914—1940年所編撰的中國文學通史中,湯顯祖的地位得到了提升,《牡丹亭》逐漸從「臨川四夢」中脫穎而出,成為湯顯祖甚或明代傳奇的代表作品,其經典地位也逐漸得到確立。

三、1941—1980年代:《牡丹亭》為浪漫主義的傑作

這一時期,文學的對象基本被限定為詩歌、散文、小說、戲曲等具有審美性的文體,戲曲在文學領域取得正宗地位。同時,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思想逐漸影響到古代文學包括古代戲曲研究領域,即注重「挖掘促使作品產生的社會因素和解釋作品的社會內涵和意義」。這兩方面的合力作用,孕育了中國文學通史著作的較大變化。這些文學史著述,將《牡丹亭》視為「浪漫主義的傑作」,用至少一節的篇幅進行詳細介紹,《牡丹亭》的經典地位進一步得以確立。

劉大傑的《中國文學發展史》,對《牡丹亭》的總的評價為:《牡丹亭》為「才子佳人的戀愛劇」,成功體現了浪漫派作品的特徵。他指出:「(《牡丹亭》)戲的內容,實無足取,人死還魂,更屬荒唐。戲之結局,仍是團圓舊套,亦無新意。同時戲中所表現的,仍是那些點狀元高升發財的舊思想。」《牡丹亭》的真正魅力在於,以《驚夢》等美不勝收的曲文寫出「既真且美」的「情」,成功體現了浪漫派作品的特徵:「熱烈的情感,文字的美麗,幻想的豐富與誇張的描寫,所以他能夠感動人心,尤為熱情的少年男女所愛好。」這是劉著論述的重心所在。

《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大綱》將《牡丹亭》作為專節進行講授,包括劇情、思想內容(社會學評判)、藝術成就、影響等方面,賦予《牡丹亭》經典的地位。

四、1990年代—至今:《牡丹亭》為中國戲曲史上不可多得的傑作

20世紀80年代,隨著西方現代文藝理論的大量譯介與接受,中國學界也開始嘗試改造古代文學作品,產生了許多新成果。這些文學史教材不同程度融貫《牡丹亭》的新舊研究成果,挖掘新內涵、探討新特質,彰顯出《牡丹亭》豐富多彩的經典魅力,鞏固了《牡丹亭》的文學經典地位。可以概括為五個方面:

對《牡丹亭》經典度的繼續高揚。在上列文學史中,出現了較之以前的文學史不同的評論:「《牡丹亭》是一部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和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的傑出劇作」「《牡丹亭》是湯顯祖的代表作,以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卓越的藝術成就,成為中國戲曲史上不可多得的傑作」。這些評論共同給予《牡丹亭》傑出的定位,是將該作視為經典中的經典。

對《牡丹亭》性質的多種定位。對於《牡丹亭》,中國學界不是生搬硬套西方的戲劇分類標准,而是根據中國戲曲自身的特點進行界定和闡釋:「《牡丹亭》又是一部兼悲劇、喜劇、趣劇和鬧劇因素於一體的復合戲曲」「這種悲喜交融、彼此映襯的戲曲風格,正是富有中國戲曲特色的浪漫主義的具體體現」。

對《牡丹亭》的文化學解讀。或從市民社會的角度進行觀照:「湯顯祖所師事的泰州學派……都是市民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湯顯祖沒有像李贄、達觀那樣去生死打拚,但他也在文學藝術領域開辟了思想解放、個性張揚的新戰場」;或站在人性的高度予以透視:「湯顯祖在中國文化史上,第一次在文學領域把至情激揚到超越傳統意識的高度,把情與理的沖突所造成的苦悶表現得淋漓盡致,並在對情自身的反思中對傳統人性觀表現出深切的懷疑和否定,這真是『前無作者,後鮮來哲,二百年來,一人而已』。」

對《牡丹亭》情節結構的新見解。《牡丹亭》的情節結構有兩條線索:「人間——陰間——人間,現實——理想——現實」,它「既是杜麗娘人生追求的完整的情感歷程,也是湯顯祖文化探索的完整的精神歷程。」

對《牡丹亭》人物形象的新評價。主要體現在杜寶身上,比如:他是一個深愛女兒,但卻對她的痛苦既不理解也無能為力的父親。這在當時是戲曲文學中從未出現過的類型。從文化與人性雙重角度深入解剖多種身份的杜寶,更為合理。

通過對中國文學通史教材書寫視域下《牡丹亭》經典化軌跡的梳理,我們可以見證,近代以來中國文學概念的演變過程以及戲曲在文學領域爭取正宗地位的艱難履歷。從被完全忽略,到簡單介紹,到評價的不斷升級,《牡丹亭》經典化的軌跡,典型地凸現了戲曲等俗文學自近代以來迥異於詩文的經典化進程與特徵。未來,我們對戲曲文學認識的更新與變化,或許會從根本上促進《牡丹亭》等戲曲經典魅力的進一步釋放。另外一方面,通過對各個時期文學史對《牡丹亭》的書寫,我們又可以看到,《牡丹亭》之所以成為文學經典,也恰恰因為諸多文學史的書寫。

3. 牡丹亭的至情觀對當今社會的意義

數百年來,《牡丹亭》以其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優美動版人的曲詞打動著無數讀權者的心。此劇至今仍在戲曲舞台上傳演不絕,演者以能出演《牡》劇為幸,觀者以能觀演《牡》劇為欣。前幾年台灣學者白先勇傾力打造青春版《牡丹亭》,意欲藉此振興崑曲,而其於高校巡演在青年學生群和學界所造成的強烈反響,也在實踐上證明了《牡丹亭》的藝術魅力是長久不衰的。《牡丹亭》乃寫情也,這已在湯翁對此劇的「題詞」中鮮明地表現了出來,也是古今眾多評論家的共識。但是,《牡丹亭》所要表達的「情」,絕非簡單的才子佳人式的老套的愛情故事。在這一經久不衰的傳奇作品中,作者以其浪漫主義的如椽大筆,賦予了「情」以超越生死的力量。「情」,在《牡丹亭》中融匯了作者自己的人生體驗和審美情趣,以及對當時的思想文化的深刻思考,它有著深厚的意蘊,這對中國戲曲文學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自然而生、深摯而能量非凡的真情,是湯顯祖在《牡丹亭》高聲贊頌的母題。而在其「至情」的主題之下,其實隱含著多重的文化意蘊。《牡丹亭》的藝術魅力更在於其豐富的哲學思想、社會思考以及對生命內在本質的思考,它給後人的啟示是無窮的。

4. 哪個昆劇團演的《牡丹亭》評價最高,最經典

肯定是 白先勇版本的~ 蘇州昆劇院的 青春版 最有味道 青春版《牡丹亭》由著名小說家白先勇改編,他對名著進行如此改編的初衷就是要讓高雅文化能夠雅俗共賞。青春版《牡丹亭》全部由年輕演員出演,符合劇中人物年齡形象。在不改變湯顯祖原著浪漫的前提下, 青春版牡丹亭 白先勇將新版本的《牡丹亭》提煉得更加精簡和富有趣味,符合年輕人的欣賞習慣。 劇組主創人員: 白先勇 汪世瑜 張繼青 王童 任永新 曾詠霓 林克華 白先勇創作理念 這是我第三次參加製作崑曲《牡丹亭》。明代大劇作家湯顯祖這部扛鼎之作《牡丹亭》是傳奇中的國色天香花中之後,五十五折的劇本,架構恢宏,劇情曲折,上兩次演出,只見一斑,編演一出呈現全貌精神的《牡丹亭》一直是我多年的夢想,這回由蘇州昆劇院演出的青春版《牡丹亭》,讓我終於圓夢。 這次我也參加了刪編劇本的工作,我和編劇小組的其他成員認認真真琢磨了五個月,把五十五折的原本,撮其精華刪減成二十九折,分上中下三本,三天連台演完,從第一出 標目 演到最後一出圓駕,基本上保持了劇情的完整。 《牡丹亭》的主題在於一個「情」字,我們的劇本也就貼近湯顯祖「情至」、「情真」、「情深」的理念來發展:第一本啟蒙於「夢中情」,第二本轉折為「人鬼情 」,第三本歸結到「人間情」。湯顯祖筆下的「天下第一有情人」杜麗娘因夢生情,一往而深,上天下地,終於返回人間,與柳生夢梅結成連理。在《牡丹亭》中給予愛情最高的禮贊,愛情可以超越生死,沖破禮教,感動冥府、朝廷,得到最後勝利。《牡丹亭》可以說是一部有史詩格局的「尋情記」,上承《西廂》,下啟《紅 青春版牡丹亭 樓》,是中國浪漫文學傳統中——座巍巍高峰。 一般《牡丹亭》的演出本偏重杜麗娘,以旦角表演為主。我們的劇本,還原湯顯祖原著精神,加強柳夢梅角色,生旦並重。因此, 拾畫 、 叫畫 這兩出經常演出的巾生代表作,我們捏成一折,做了適當的改編,更加凸顯其重要性,三十分鍾的獨角戲,將巾生表演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與第一本杜麗娘的經典摺子 驚夢 、 尋夢 旗鼓相當。湯顯祖筆下的柳夢梅遠不止於儒雅俊秀的「夢中情人」,亦是一介不畏權勢,敢與理教抗爭的傲骨書生。如此,我們的劇本生旦戲雙線發展,達到了對稱平衡之美。 老劇種的青春傳承 「案頭」的文學本編好後,還得經過「場上」表演的試驗。我們的總導演是有「巾生魁首」之譽的浙昆名演員汪世瑜,他有五十年的舞台經驗,由他逐出排演過後,幾經修改,我們的演出本終於定稿。 青春版《牡丹亭》選中了俞玖林及沉豐英分飾柳夢梅及杜麗娘,兩位青年演員屬於蘇州昆劇院的「小蘭花」班,形貌唱作俱佳,是極具潛力的兩塊璞玉,但玉不琢不成器,於是我們大力敦請汪世瑜及江蘇省昆劇院飲譽中國崑曲界的「旦角祭酒」張繼青跨省跨團進駐蘇州,親自指導並傳授。這也是製作青春版《牡丹亭》的宗旨之一,借著一出戲的排演,完成世代傳承的重要工作。 崑曲這項曾經獨霸中國劇壇二百年,有過輝煌歷史的表演藝術,從上個世紀初,一直遭到傳承危機。民國初年,崑曲幾乎消失於中國舞台,幸虧有心人士在蘇州成立「崑曲傳習所」,訓練出一批「傳」字輩的優秀演員,日後成為二十世紀崑曲薪火相傳的旗手。汪世瑜、張繼青正是這些「傳」字輩老師傅親手調教的接班人,汪世瑜師承周傳瑛,張繼青受教於姚傳薌。而今「小蘭花」班的俞玖林拜師於汪世瑜門下,而沉豐英亦由張繼青正式收為門徒,在傳承意義上,二人也就隔代繼承了「傳」字輩老師傅一脈相傳的表演風格。這是屬於崑曲表演藝術中正宗、正統、正派的格調。(文/白先勇) 評論 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傾倒眾生 文\擊節而歌 奼紫嫣紅的5月,白先勇先生攜著他後半生鍾愛所系的《牡丹亭》第四度進京,能容納約3000人的北展劇場,11日的上本演出再次爆滿,更巧的是,這正是白先生青春版《牡丹亭》的第100場演出。 人海中的我偷偷觀察了一下,30歲以下的年輕人要佔到80%,更青春的學生要佔到50%;還有呢,多是女同胞們三五成群地結伴而來,男同胞們大多身邊都伴著佳人一道兒的。 白先生力挽狂瀾,在崑曲年輕一輩傳繼無力的情況下,策劃的青春版讓中國最美的古典戲劇再次大放異彩,演繹古典美的,年輕化,欣賞古典美的,年輕化,深蘊古典美學的崑曲,也年輕化。所謂青春版,大抵意義在此? ——驚鴻一現湯顯祖 天下女子有情,寧有如杜麗娘者乎!夢其人即病,病即彌連,至手畫形容,傳於世而後死。死三年矣,復能溟莫中求得其所夢者而生。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第雲理之所必無,安知情之所必有耶! 青春版的《牡丹亭》中,這段點睛之筆竟然由湯顯祖本人上場演繹,一現驚鴻啊!此段演完,湯先生轉身對著觀眾,負手長立,舞台的燈光逐漸黯淡下去,於昏黃之中慨然長立的湯先生,此時竟生了些仙氣氤氳的味道! ——清心玉映杜麗娘 看牡丹亭之前,在網上搜索資料,聽得許許多多的人說華文漪的扮相最美。 現場沈豐英飾演的麗娘之美,是讓我愛極了的。由於坐在25排,麗娘的美,是近觀不成的了。於遠觀之中,那略略低眉頷首的羞澀姿態,那微微上揚的萬分淑儀的嘴角,那水袖輕揮的盈盈身段,那柔弱細軟又聲聲含情的聲段,一個端美淑儀、清心玉映,溫柔似水又內心炙熱濃烈的宋代大家閨秀,就這樣把我們帶進了她生生死死的愛情神話里。 如果要細細評論麗娘之美,首先應是眉目含情之美,禮教森嚴的杜太守百般嚴苛教導出的女兒,舉手投足、張口閉口間須得極盡大家閨秀的風范,而麗娘情深如此,這扇心靈的窗戶,擋也擋不住滿眼的情。我還細細看了麗娘的劇照,每一張和柳生的對視中,均止不住深情。麗娘之美,其次在於聲音之美。柔若無骨,千回百轉。恰如絲絲裊裊的煙,我生生聽出了幾許纏綿。 在此之前,聽過張繼青、華文漪版本的,甚至梅蘭芳的錄音,若論華麗和豐富之美,若論滄桑之美,若論婉轉之美,大師們勝過一籌。可大師們演繹麗娘之時,都已「青春不再」,我們聽得出的唱腔之外的韻味,也得於豐實盈厚的歲月沉澱。沈豐英版的麗娘,以青春年少之身演繹牡丹般嬌艷正濃之人,多了許多青春柔美的味道。這種青春,有些逼人地真實,甚至閉上眼眸,耳中絲絲婉轉,恍然以為不在今世,而在宋代了。 ——舞台、服裝及音樂之美 首先狂贊青春版的服裝設計,全是古色古香、水墨淡雅的風格,尤其是麗娘和花神的服裝。狂贊服裝和美術設計——著名電影導演王童,據說花神服裝上的圖案都是他用畫筆一筆一筆地畫上去的。我睜大了眼睛,貌似覺得那是巧奪天工的蘇州刺綉(更來證實確實是啊),你想想看,或濃艷、或秀雅的牡丹、杜鵑、梅花百合、墨蘭等等不同花色,栩栩落在柔白細軟的絲質綉服上,那是何等的綺麗、古雅啊。(哭啊,好多圖貼不上來,回頭再找補吧) 《牡丹亭》的舞台十分古典、寫意。昨天花神出場的兩段很是經典啊,分別是驚夢和離魂那兩出。驚夢那出,十位花神姐姐在幾位花神哥哥的引領下,分作兩路,悠然出場,花神們蓮步輕移,裙裾生風,裙擺若水波般靈動,披風隨之飄飄揚揚,又有激情壯美的音樂想起,當時不禁想大呼:神仙姐姐啊!。「離魂」一場戲,杜麗娘在花神的簇擁之下,身披曳地的紅色大斗篷,慢慢走向舞台深處。漸行漸遠的杜麗娘手拈一枝梅花,驀然回眸之際,音樂響,黑幕之上一束亮光,攝人心魄之美啊! ——爭議 盡管白先生的牡丹亭遭到南北一些傳統崑曲藝術家的非議,認為青春版的主演的身段唱腔尚需錘煉,認為以短短一年的時間排練整整一本戲,實在有粗製濫造之嫌疑,老先生們忽略了,在美輪美奐的崑曲藝術的生存和極端高雅之間應該如何擇?當大眾開始為古典美而震撼的時候,崑曲回春的時候也到了。 ——完結篇 「美的東西,人人都會喜歡」,國學的美,崑曲的美,使國人的自信力被西方文化沖擊的四處逸散的時候,似乎又慢慢凝聚起來。前兩天還跟人爭論文化復興的問題,現在國學回暖,崑曲回春,我們的文化復興還有多遠呢?

5. 論《牡丹亭》的詩劇特徵

論《牡丹亭》的詩劇特徵

題文詩

詩本於情性,有性此有情,

有情此有詩,詩歌入戲劇 ,

詩情詩劇本,劇情寓詩情,

愛好是天然,自然去雕飾,

詩語與劇語,含蓄而簡潔,

平淡亦激憤,惟情不虛假 ,

傳情以達意,委婉 而 雅緻,

西湖比西子,濃淡總相宜,

詩情戲劇化,戲劇傳詩情。

至情遍寰宇,詩劇蘊真情。

摘要: 《牡丹亭》作為一部詩劇,在中國古典戲劇史上的地位與《西廂記》不分上下,其詩劇的特徵主要表現在詩情與劇情,意象與形象以及詩語與劇語等方面的統一,使得《牡丹亭》的「至情」主題淋漓盡致地呈現出來,同時也凸顯了人物的個性化,刻畫了戲劇史上「至情者」杜麗娘的形象。

關鍵詞: 牡丹亭  詩劇  特徵

      元明時期,戲劇作家迭起,明代大麴家湯顯祖的《牡丹亭》更是冠絕一代的代表作。戲劇評論家沈德符曾評價:「湯義仍《牡丹亭》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乃才情自足不朽也。」在中國古代戲劇史上,《牡丹亭》可以說是一部不亞於《西廂記》的古典詩劇。

        詩劇是一種詩歌體的戲劇形式,介於詩歌與戲劇之間,既具有戲劇的外形,即戲劇的角色,對白,以及特定的結構,同時詩劇又具備了詩歌的內蘊。詩劇與一般的戲劇不同,它是詩歌與戲劇的融合與統一,從而形成獨具特色的審美特徵。

一、詩情與劇情的統一

       「詩發乎於情」是詩歌自古的文藝傳統,如元明時期楊維楨說:「詩本情性,有性此有情,有情此有詩。」,而明清時期的曲論家認為「情」是劇曲唯一的本源和內質。詩劇作為詩歌體的戲劇,則兼具有「詩言情」的抒情性特徵和戲劇的情節與線索沖突。

       湯顯祖自稱《牡丹亭》是「因情成夢,因夢成戲」。《牡丹亭》作為一部大型的詩劇,在行文之間確實像含蓄有致的抒情詩一般,凝聚著濃重的情思。其抒情性的特徵主要表現在杜麗娘對愛情的萌發到追求整個過程中。作為封建家庭中的一個大家閨秀,杜麗娘待字閨中,接受的是封建正統思想的熏陶,直到在閨塾中讀了《詩經》才為「詩章講動情腸」,在詩的感發下萌生了對愛情的追求,感到「關了的雎鳩,尚然有洲虧攔渚之興,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而杜麗娘最初對於自身的青春與美好是不自知的,在《驚夢》一折中,杜麗娘初涉後花園,第一次搏宴看到奼紫嫣紅百花開遍的景象,才真正意識到自己正處在人生的春天之中,可惜這良辰美景都付與斷井殘垣,《牡丹亭》在此借後花園的春景以抒發杜麗娘 「生於宦族,長在名門。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誠為虛度青春,光陰如過隙「的傷情。

       在《牡丹亭》中,「情」是作為一種強烈的感性體驗而存在,由於杜麗娘在因情而逝之前,其情感對象具有夢境的虛幻性,在現實中對情的追求不可能通過外在的現實動作表現出來,因此湯顯祖在刻畫杜麗娘對愛情的執著上,更多的是將筆觸專注於杜麗娘內心情感的抒發。而夢境就成了杜麗娘內心情感的載體,由游園,驚夢,尋夢整個過程,將杜麗娘的情思與憂愁表現得淋漓盡致,在亦真亦幻的情節中,杜麗娘「至情」本性便顯露出來。

       詩劇是詩情與劇情的統一,劇情是詩劇的必然要求,詩情是詩劇的內在生命,《牡丹亭》的詩情必須藉助於劇情才能得以抒發。在劇情上,《牡丹亭》全劇五十五折均以杜麗娘的「情」為線索,圍繞杜麗娘因情而夢,因夢而逝,死而復生展開。通銷銀胡過劇中的沖突,即杜麗娘追求人間至情的叛逆精神與封建禮教之間的矛盾,使杜麗娘內心的詩情得以抒發。杜麗娘在封建禮教中艱難地追求愛情,一方面是杜寶代表的操控女兒命運的父權主義,一方面是陳最良代表的封建「婦德觀」的傳統思想,在與這兩者的抗爭中,杜麗娘的情感抒發使劇情與詩情統一在一起,給予了杜麗娘心靈深刻的探索與真實的臨摹,使杜麗娘「至情者」的個性得以彰顯。

二、意象與形象的統一

       詩劇作為詩歌與戲劇的統一體,除了一般戲劇人物形象之外,往往還藉助於意象這一詩歌特定的語言特色來加以襯托。意象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藉助物象來表現主觀情意。《牡丹亭》中,湯顯祖極力將「梅」這一客觀的物象滲透在劇情當中,成為杜麗娘的象徵。

       梅的品性自古有兩種傾向,其一將梅作為不畏強權,絕塵孤傲的代表,其二則賦予了梅高潔,超凡脫俗的品質。《牡丹亭》中杜麗娘崇尚天然,在《驚夢》一折中,杜麗娘坦言自己「一生兒愛好是天然」,其品性樸素有如梅花,追求的是「天然去雕飾」的美好。但杜麗娘除了有著和梅花一樣的美之外,還幾乎囊括了梅花所具有的秉性。如文天祥《南安軍》:「梅花南北路,風雨濕征衣」中梅花作為貶謫文化的意象,則帶有顛沛流離的凄涼色彩。《牡丹亭》中杜麗娘痴情慕色,一夢而亡,化作一縷香魂,湯顯祖將梅花貶謫意義的凄清賦予在杜麗娘身上,認為其傷情正像冢上的殘梅一般,半開而謝,凄美溫婉。同時,杜麗娘命運跌宕起伏,因夢而死,由死而生,也與梅花經冬歷春,從枯枝老乾到早花占春的生命歷程相對應。從本性上看,杜麗娘心有所執,不屈服權威與梅花迎寒而放,不畏嚴寒的秉性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愛情的追求上,她主張愛情自發,擇偶自由,婚姻自主,劇中當杜寶呵斥她說:「鬼也邪,怕沒門當戶對,看上柳夢梅什麼來?」她反唇相譏:「人家白日里高結綵樓,招不出個官婿。你女兒睡夢里,鬼窟里,選著個狀元郎,還說門當戶對!」杜寶要杜麗娘「離異了柳夢梅「才肯認她時,她卻堅決而又滿懷憤懣地哭訴:「叫俺回杜家,赸了柳衙。便作你杜鵑花也叫不轉子歸紅淚灑」,這種面對封建禮教頑強的抗爭將杜麗娘的清高孤傲的人格的魅力體現得酣暢淋漓。

       在劇中,湯顯祖筆下的梅並不僅限於梅花,還將梅子作為一種意象凸顯杜麗娘內心的對愛情的希冀。從《詩經》始發,《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中梅子就被賦予女子思嫁之心的象徵意義。梅樹歷經開花而結果,磊磊可愛的梅子便是梅樹青春的沉澱,杜麗娘也希望自己能夠覓得佳婿,有如梅樹一樣,讓自己美好的愛情開花結果。杜麗娘在寫真中手捻青梅,實際上也暗含了自己的思嫁之心。青梅的意象在劇中已然融入杜麗娘對於愛情的渴望與執著追求。

       意象在詩劇中的運用,使得客觀的自然物象與人物的主觀情思得到統一,人物的形象特徵也更為凸顯,同時意象的運用,也使詩劇的語言含蓄有致。《牡丹亭》中單是「梅」這個意象,就婉轉而全面地表現了杜麗娘這個閨中女子的美好,執著與絕塵孤傲的叛逆精神,使杜麗娘的形象生活靈動地顯現出來。

三、詩語與劇語

       詩劇既是詩歌體的戲劇形式,其語言也應兼有詩歌與戲劇語言各自的特點,即除了詩歌的抒情性,含蓄簡約的美感之外,同時還要體現劇中人物語言的個性化。《牡丹亭》中的詩劇語言便是詩語與劇語的統一很好的體現。

      《牡丹亭》中的詩語首先體現在劇中人物的對白往往藉助意象或者典故來傳情達意,使語言達到含蓄簡潔的效果。如《冥判》一折中,胡判官列舉花神迷誤人間女子罪狀時,在短短的一曲中分別借用了三十八種春花委婉地概括了女子從相戀、受聘、結婚、生子,直到老時的整個過程。花神辯解此各色花樣均為天公而定,胡判官又借用「有一個夜舒蓮,扯不住留仙帶;一個海棠絲,翦不斷得囊怪;一個瑞香風趕不上非煙在」三個典故,簡潔點出自來女色玩花而亡的例子,使花神無從狡辯。這些意象和典故的運用,使得詩劇中流動委婉雅緻而又凝練的美感,而無穢語之嫌。

       其次《牡丹亭》的詩語還表現在濃重的抒情性上,在劇中湯顯祖大量化用了充滿詩情畫意的唐詩宋詞,如《寫真》一折春香與杜麗娘的唱詞「腸斷春色在眉間」,「待畫出西子湖眉月雙高」等句,分別化用了周邦彥《訴衷情》:「一段傷春,都在眉間」,蘇軾詩《飲湖上初晴後雨》:「若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等詞句。這種詩詞情景相融的手法,可以看出湯顯祖詩詞底蘊之深厚,同時又貼合了劇中人物的感情與環境,為詩劇增添文采。

       而戲劇語言特色主要表現在劇中人物語言的口語化與個性化,不同人物的語言與其各自的身份、性格都一一對應,也正是劇語的這種個性化才使得每個角色都顯得活靈活現,惟妙惟肖。在《閨塾》一折【掉角兒】中,陳最良與杜麗娘,春香三人的對話,淺白通俗,卻將陳最良封建文人的迂腐,春香的俏皮活潑,杜麗娘為溫文爾雅體現得淋漓盡致,這種語言矛盾沖突不僅使「春香鬧學」這一幕富於喜劇性的效果,也彰顯了每個人的個性特徵。此外石道姑語言的鄙俗,杜寶的義正言辭……均體現了人物性格的獨立性。

       《牡丹亭》中詩語與劇語的統一,既讓詩劇富於語言的美感,同時個性化的語言特徵也讓劇中人物的思想性得到更好的刻畫。

     《牡丹亭》既是詩的戲劇化,也是戲劇的詩化。詩與劇的融合與統一,營造出一個充滿詩意的戲劇環境,使《牡丹亭》中的「情」在劇中大放異彩,大大增添了《牡丹亭》的戲劇魅力。這種獨特的詩劇特徵使《牡丹亭》成為戲劇藝術史上的奇葩,在中國古典戲劇中熠熠生輝。

6. 你認為《牡丹亭》的哪個評本比較好

我覺得牡丹亭我還是更喜歡金聖嘆的評本,我喜歡他的評書方式。金聖嘆先生的語氣更容易把我們帶入牡丹亭那個如夢如幻的故事情節讓人沉醉,其中無法自拔。

7. 《牡丹亭》反封建禮教的進步意義

《牡丹亭》的這個主題有其強烈的時代意義。

明代統治階級大力推崇程朱理學,皇帝和皇後親自編寫《女戒》之類的書來提倡「女德」,極悔握嘩力表彰婦女貞節。據《明史·列女傳序》記載,當時碧行婦女因節烈殉死「著於實錄及郡邑志者,不下萬餘人」,可見這種從肉體到精神的摧殘是如何嚴重。在這種情況下,《牡丹亭》提出背叛封建禮教,無疑地有著強烈的積極的社會意義。

更重要的是由於作者有進步的思想指導,有明確的反禮教的創作動機,劇本的思想內容更顯得深湛。作者有意識地用「情」與「理」的沖突來貫穿全皮唯劇。「情」,就是人們真正的感情,在《牡丹亭》里它表現為青年男女對自由的愛情生活的追求。「理」,是指以程朱理學為基礎的封建道德觀念,在《牡丹亭》里它表現為封建教義和家長的專橫對青年人身心的束縛。這種沖突既表現為杜麗娘、柳夢梅和封建家長杜寶之間公開的和面對面的斗爭,也反映青年男女為擺脫封建傳統勢力的影響而作出的努力。這種從愛情的角度上表現的「情」與「理」的沖突,與明中葉的進步思想家反對程朱理學以擺脫禮教的束縛的思想解放運動,是一脈相通、遙相呼應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牡丹亭》比同時代的愛情劇在思想上概括得更高,有著更進步、更深遠的意義。

《牡丹亭》所描寫的愛情,有著和其他愛情劇不同的特色。作者讓一對陌生的青年男女在夢中相會,由夢生情,由情而病,由病而死、死而復生。這種異乎尋常、出死入生的愛情,使全劇從主題情節到人物塑造都富於浪漫主義的色彩,在愛情劇方面形成了新的獨特的風格。這種特色之所以產生,一方面是作者善於繼承前代戲曲遺產,採取了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和表現技巧;另一方面也正是由於作者有進步的理想,是這種理想激烈迸發的結果。

8. 《牡丹亭》的幾點思考

對《牡丹亭》文本的傳播學思考

戲曲傳播在中國古代是一種比較廣泛的傳播現象,開展對這一傳播現象的研究,能更好地了解我國古代文化傳播的情況。筆者不揣淺陋,試圖從一個新的視角——傳播學的視角來觀照湯顯祖的戲劇,研究湯顯祖戲劇文本在明清時期的傳播情況,通過不同時期人們對它的刊印、評點和關注,從另一個側面審視湯顯祖戲劇的社會價值。

一、《牡丹亭》的刊印——突破戲劇傳播的時空局限
湯顯祖創作出《牡丹亭》這一名劇後,首先通過印刷出版的方式進行傳播,這是戲劇文學進入商業化傳播的基本條件。雖然宋代發明了活字印刷,但商業化印刷時代的到來則是明代以後的事。商業化印刷使戲劇文本批量化地復制出來,從而使戲劇傳播突破時空的局限,傳播得更廣泛、更久遠,這就是印刷傳播的價值所在。
影響印刷傳播的第一個因素是出版業。明代官刻圖書極為發達,以內府刻本、監本和藩刻本為代表,各級政府機構也無不刊刻書籍。清人袁棟《書隱叢說》雲:「官書之風,至明極盛,內而南北兩京,外而道學兩署,無不盛行雕造。」萬曆以後,印刷業更加繁榮,一時之間士大夫竟以刻書為榮。明清時期,江西撫州一帶流傳著「臨川才子金溪書」的諺語。江西金溪縣滸灣鎮的木刻印書相當興盛,成為當時一個較有名的書肆,這為湯顯祖戲劇文本的傳播提供了便利的條件。據毛效同的《湯顯祖研究資料匯編》統計,《牡丹亭》從明到20世紀60年代,有各種版本共計26個,其中明代出版各種版本11個,清代出版各種版本13個,解放後出版的版本2個,另有三個曲譜本:清代2個,民國1個,這一組數字充分說明《牡丹亭》在明清傳播的盛況。以明代為例,《牡丹亭》版本有萬曆金陵文林閣刻本、石林居士刻本、金陵唐振吾刻本、泰昌刻朱墨套印本、朱元縝校刻本(即懷德堂刻本)、蒲水齋校刻本、天啟四年張氏著壇校刻本、崇禎獨深居點定《玉茗堂四種曲》所收本、明末柳浪館刻本、明末汲古閣原刻初印本、汲古閣刻《六十種曲》卯集所收本。這里有家刻本、坊刻本和官刻本,其中以家刻本居多,如汲古閣刻本、獨深居點定本、石林居士刻本等等。由此可見,明清人熱衷於刊刻《牡丹亭》。

影響印刷傳播的第二個因素是流通渠道。在戲劇文本的印刷傳播中,受眾是通過市場消費渠道來接受傳播的,戲劇文本已作為一種商品,經過特殊的流通渠道,實現從傳播者到受眾所有權的轉換。戲劇文本傳播的市場渠道是書店,在古代即「書肆」、「書坊」、「書鋪」。其基本經營方式,包括「賣書」、「販書」、「佣書」等。明代書肆是以營利為目的,書肆在大量地銷售通俗小說和戲劇文本。書肆的興起,為戲劇文本的印刷傳播提供了重要的流通渠道,使戲劇文本得以在全國范圍內迅速地傳播。《牡丹亭》的坊刻本有金陵文林閣刻本、金陵唐振吾刻本等(文林閣主人是唐錦池,而唐振吾是廣慶堂的主人,這兩家都是金陵書坊的大出版商),還有歙縣朱元縝的懷德堂刻本(江西境內),這些坊刻本的發行數量巨大,流通區域廣泛。
影響印刷傳播的第三個因素是編輯方式。歷史上戲劇文本的傳播形式有兩種,即單本和選輯。由於戲劇歷來受正統文學觀念排斥以及單本傳播自身的弱點,以單本存世的劇作極其罕見,而《牡丹亭》有相當多的版本是以單本形式保留至今,這正說明《牡丹亭》是具有傳播價值的。《牡丹亭》還有一部分是以選輯方式傳播的,像崇禎獨深居點定《玉茗堂四種曲》所收本、汲古閣刻《六十種曲》卯集所收本和《綴白裘》所收摺子戲等等。在戲劇的選輯傳播中,有加曲譜和不加曲譜之分,這也是由其傳播對象的不同需求決定的。加曲譜的戲劇選輯本的傳播對象主要是戲劇表演者,這極大地方便了戲曲藝人的演出,也方便了戲曲研究者進行分析研究;不加曲譜的戲劇選輯本的傳播對象是范圍相對廣泛的一般讀者。選輯的類型、標准等均與受眾的需求相關,《牡丹亭》的大部分版本都是以不加曲譜的形式出現,正是為了滿足一般讀者的需要;而單本的廣泛流行正說明許多讀者對《牡丹亭》這一劇本情有獨鍾。
自從《牡丹亭》問世至明代滅亡,每隔幾年就會有人刊印一次《牡丹亭》。沒有刊印,《牡丹亭》的文本傳播就無從談起。各種版本的出現對《牡丹亭》在各個時期的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大批量的印刷又使《牡丹亭》能在全國范圍內迅速傳播,所以印刷傳播使《牡丹亭》突破了時空的局限,能夠進行跨時間、跨空間的傳播。《牡丹亭》一劇能在中國戲劇舞台上經久不衰,正是通過戲劇文本的生產、復制、傳播來實現的。所以,《牡丹亭》的刊印在其文本傳播中居功至偉。

二、《牡丹亭》的評點——豐富文本傳播的內容
所謂傳播,即社會信息的傳遞或社會信息系統的運行,實質上是一種社會互動行為,人們通過傳播保持著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戲劇評點實際上是對戲曲信息的一次重新加工,這種潤飾加工有利於人們對原劇作的理解與認識,有利於在特定時代、特定范圍的傳播。戲劇文本的閱讀、評點,再閱讀、再評點,就是社會信息系統的運行過程,多數人通過戲劇文本的評點參與戲劇傳播活動。當《牡丹亭》出現後,許多文人都爭相評點,發表看法。《牡丹亭》能在明代劇壇確立其崇高地位,一個重要原因是王思任、沈際飛等理論家從人物形象的塑造、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各方面挖掘出其審美價值。陳繼儒在當時就十分感慨地說:《牡丹亭》「一經王山陰批評,撥動骷髏之根塵,提出傀儡之啼哭,關漢卿、高則誠曾遇此知音否」?我們這里選幾則評點略作分析:
王思任在《批點玉茗堂牡丹亭敘》說:「即若士自謂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亭》。情深一敘,讀未三行,人已魂銷肌酥。……其款置數人,笑者真笑,笑即有聲;啼者真啼,啼即有淚;嘆者真嘆,嘆即有氣。杜麗娘之妖也,柳夢梅之痴也,老夫人之軟也,杜安撫之固執也,陳最良之霧也,春香之賊牢也;無不從筋節竅髓,以探其七情生動之微也。」王思任高度評價了《牡丹亭》的藝術成就,認為其描繪人物的音容笑貌,能做到笑者有聲、啼者有淚、嘆者有氣。各色人等都有其獨特的個性,形象鮮明生動,呼之欲出。因此,《牡丹亭》在社會上流傳後,其傳播效果極佳:能令後世之聽者傷感落淚,讀者眉頭不展,無情者也怦然心動,有情人卻是肝腸斷裂。後世深受封建勢力壓迫的青年女子,更是把《牡丹亭》看作是追求愛情的知音書,為情而死的安魂曲。
潘之恆《鸞嘯小品·情痴》雲:「杜之情痴而幻;柳之情痴而盪。一以夢為真,一以生為真,惟其情真,而幻盪何所不至矣。」潘之恆從情感表現的角度對杜、柳形象進行比較分析,最後都歸結到一個「真」字,正是這種真情、至情使他們的愛情產生了永久的藝術魅力。這樣的分析可以說抓住了問題的根本,深刻地揭示了杜、柳形象的思想內涵,挖掘出杜、柳形象所蘊含的藝術價值。
明代曲論家張琦則對《牡丹亭》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給予極高的評價,他在《衡曲麈譚》中說:「臨川學士,旗鼓詞壇,今玉茗堂諸曲,爭膾人口。其最者,《杜麗娘》一劇,上薄《風》、《騷》,下奪屈、宋,可與實甫《西廂》交勝。」這里把《牡丹亭》和元代名劇《西廂記》並提,說它們在互爭高低,尤其是把《牡丹亭》放在整個中國古代文學中來比照,說它上薄《風》、《騷》,下奪屈、宋,是中國戲曲史上的傑作。這樣的評點對於人們認識《牡丹亭》的價值,促進《牡丹亭》在中國劇壇的傳播都不無裨益。
從評點傳播的角度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三婦合評本。這部《牡丹亭》評點本,飽含著陳同、談則和錢宜三位青年女子的感情,浸透了她們的心血。三婦評本一出,便受到廣大讀者,尤其是婦女讀者的歡迎。錢塘女子顧姒在《三婦評本跋》中說:「百餘年來,誦此書者如俞娘、小青,閨閣中多有解人!……惜其評論,皆不傳於世。今得吳氏三夫人合評,使書中文情畢出,無纖毫遺憾;引而伸之,轉在行墨之外,豈非是書之大幸耶!」林以寧題序中更嘆為:「今得吳氏三夫人本,讀之妙解入神,雖起玉茗主人於九原,不能自寫至此。異人異書,使我驚絕!」由此可見,《吳吳山三婦評本牡丹亭還魂記》之所以廣泛流傳,成為《牡丹亭》各種評點本中一種有影響的本子,絕非偶然,主要在於這個本子確有其自身的獨特價值。三婦本的出現,在《牡丹亭》的戲劇文本傳播過程中又形成新的傳播效應:清代有夢園刻三婦合評本,書名標作《吳吳山三婦合評牡丹亭還魂記》。後來又有綠野山房和清芬閣刻三婦合評本。楊葆光的評點就是批在《吳吳山三婦合評牡丹亭還魂記》(同治庚午重刊,清芬閣藏版)上的,共有一百一十二條。
評點傳播往往滲入了傳播者的思想觀念,使戲劇文本產生大於原劇作的積極意義。歷代的戲劇評點所起的就是這樣一種意義再生成的作用,它一方面使得古典戲曲在傳播中不斷產生新的可理解性,一方面又使得人們對戲劇的理解越來越從戲劇文本中擴散、輻射開來。對於大多數當代人而言,他們所理解的古典戲曲是經過重新闡釋後的產物。由此可見,評點在《牡丹亭》的文本傳播中也是功不可沒的,正是這許許多多戲曲愛好者的評點,豐富了《牡丹亭》文本的內涵,使人們能更好地理解《牡丹亭》的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

三、「湯沈之爭」——一場具有傳播學意義的論爭
對《牡丹亭》文本傳播產生重大影響的一件事就是明代戲曲史上著名的「湯沈之爭」。當時戲劇的中心在江蘇一帶,吳江派陣容強大,而沈璟又是吳江派的核心人物,湯顯祖與之進行論爭,成為明代文壇一個重大的事件,在當時的劇壇產生了巨大的反響。
我們先來看看「湯沈之爭」的起因,這場論爭是由《牡丹亭》這個具體作品引起的。《牡丹亭》問世以後,一方面以其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震驚了當時的文壇;另一方面也因某些地方不合音律而引起了眾多的非議。沈璟、臧懋循從音樂角度解讀《牡丹亭》的曲詞,發現其中許多曲詞不合音律,所以對《牡丹亭》提出批評,並按照自己的意見來改編《牡丹亭》,從而引起了湯顯祖的不滿,也引爆了這場論爭。這場論爭涉及到戲曲傳播的問題,傳播者和接受者是制碼與解碼的關系,每個接受者都會根據自身的社會歷史、藝術修養和個人思想來解讀戲劇文本,因此制碼的意義可能會被接受、拒絕或部分同意,而且接受者可以用文本傳播者無從預測的方式來對戲劇文本進行解碼。「湯沈之爭」實質上就是傳播者與接受者在制碼與解碼過程中所產生的矛盾,接受者(沈璟)對《牡丹亭》文本的信息進行解碼時沒有完全按照傳播者(湯顯祖)的編碼來解讀,有時還破壞了作品的意趣,從而引發了這場論爭。
再來看看「湯沈之爭」的焦點。「湯沈之爭」的第一個焦點是如何看待戲曲中的音律問題。沈璟在形式上極力追求聲調格律,沈璟認為:「寧協律而詞不工,讀之不成句,而謳之始協,是曲中之工巧。」沈璟還專門寫了《南九宮十三曲譜》、《論詞六則》、《唱曲當知》和《正吳編》等聲律著作。而湯顯祖則重視「曲意」,認為寫戲劇固然要依據曲律,但不應受曲律的束縛,認為「余意之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湯沈之爭」的另一個焦點是:兩派對詞章的看法不同,兩派的創作風格也不同。湯顯祖是文采派,而沈璟是本色派。湯顯祖在《答呂姜山》一文中說:「凡文以意、趣、神、色為主,四者到時,或有麗詞俊音可用,爾時能一一顧九宮、四聲否?如必按字模聲,即有窒、滯、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沈璟強調本色、當行,本色是指語言通俗易懂;當行是指熟悉舞台演出藝術的行家裡手。沈璟用戲曲舞台的基本要求去衡量湯顯祖的作品,忽略了湯顯祖戲劇獨特的風格和意趣,從文學創作的角度來看,不一定可取。但是,從戲曲傳播角度來看卻不無道理。清代李漁就曾說過:「然聽歌《牡丹亭》者,百人之中,有一二人解出此意否?」沈璟改編《牡丹亭》,是為了舞台演出,使《牡丹亭》能為觀眾更好地欣賞,從而收到更好的傳播效果。如此看來,「湯沈之爭」的焦點也與戲曲傳播有關。
三看「湯沈之爭」的傳播價值。我們不想過多地去評價這場論爭的是與非,只想從傳播角度去思考這場論爭所帶來的客觀效果。三百多年前的這場論爭,其規模之大,時間之長,在中國戲曲史上是空前的,當時很多戲曲家和評論家都捲入了這場論爭的漩渦,這場論爭在當時的劇壇產生了轟動效應。「湯沈之爭」值得我們深思的,主要的不是戲劇創作問題,而是其本身所具有的傳播價值:通過這一事件,極大地提高了《牡丹亭》的社會地位,擴大了該劇在社會上的知名度,更好地宣傳了湯顯祖及其戲曲理論,從而使湯顯祖迅速地進入明代劇壇的中心,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戲劇家。
綜上所述,《牡丹亭》的文本傳播以刊印為主,各個時期書商的編輯、出版和銷售使《牡丹亭》能廣泛地流傳開來,也使之得以長久地保存下來,這是文本傳播的基礎。不同時期的戲劇評點,又大大地豐富了《牡丹亭》文本的內涵,使人們能深入地、立體地理解文本。至於「湯沈之爭」的價值,已超出了文本的范疇,它使我們認識到,對《牡丹亭》的認識有文學的、音樂的、舞台的和傳播的等差異。更具歷史意義的是:「湯沈之爭」已然成為中國戲劇傳播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促使《牡丹亭》的文本傳播產生放大效應,從而引起後世研究者更多的關注。

熱點內容
糖藝百合花 發布:2025-07-31 00:08:28 瀏覽:191
一朵蓮花博客網易 發布:2025-07-30 22:57:15 瀏覽:876
fgo情人節活動挑戰本 發布:2025-07-30 21:58:47 瀏覽:477
北京梅花表專櫃 發布:2025-07-30 21:51:48 瀏覽:406
正月十五和情人節的水果店水果要怎麼擺式吧 發布:2025-07-30 21:33:58 瀏覽:455
茶花精油的作用與功效 發布:2025-07-30 21:17:31 瀏覽:163
扇牡丹國畫 發布:2025-07-30 20:55:10 瀏覽:536
長壽草盆景 發布:2025-07-30 20:51:29 瀏覽:938
生命是一朵長開不敗的花 發布:2025-07-30 20:45:55 瀏覽:343
小蘭花產地 發布:2025-07-30 20:35:27 瀏覽: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