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散的功效和作用
1. 丁香葉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1. 丁香葉的功效與作用
丁香葉的功效與作用 丁香葉茶的功效與作用?
丁香茶的作用與功效1、暖胃丁香茶是暖胃養胃的好手,丁香暖脾胃而行氣滯,尤善降逆,故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止呃之功,為治胃寒嘔逆之要葯。
常與柿蒂、黨參、生薑等同用,治虛寒嘔逆,如丁香柿蒂湯(《症因脈治》);與白術、砂仁等同有, 治脾胃虛寒之吐瀉、食少,如丁香散(《沈氏尊生書》);治妊娠惡阻,可與人參、藿香同用。還含有子宮收縮成分,易容於水和乙醇,不易溶於乙醚、石油、氯份、苯和醋酸。
丁香內服或製成稠膏外敷臍部可以治療胃寒妊娠嘔吐圓舉者。2、使清新口氣丁香是古代用來去除口臭的良葯,丁香之所以能夠除口臭,是因為其芳香可以壓制口中的臭氣,當然這與它能去除胃寒的功效有關。
很多人認為口臭發生的原因只是胃熱,實際上胃熱引起的口臭只是一種,而且大部分發生在有胃熱、積食等人的身上。反復發作的口臭,有不少屬於胃寒引起的,這種口臭只要多喝丁香茶,戒掉寒涼的食物,就能很快消除口臭。
女性常喝亦舒堂丁香茶能消除口臭,帶來清新口氣。3、能抑制幽門螺旋桿菌丁香茶特有的丁香油和丁香酚,能有效的抑制幽門螺旋桿菌的活性,從而達到抑制和殺死幽門螺旋桿菌的效果。
要知道,一般的胃炎患者都含有幽門螺旋桿菌,而幽門螺旋桿菌的大量繁殖可能會誘發胃癌,因此殺死幽門螺旋桿菌很重要,每天沖泡3——5克丁香茶飲用對胃十分有好處。丁香茶的副作用是什麼丁香茶服用過量會引起中毒反應,表現為呼吸困難、下肢無力、胃出血、肝大;嚴重時,下肢麻痹、昏睡、尿失禁、血尿等。
治療與解救方法:洗胃、導瀉、內服葯用炭混懸液。靜脈輸液,加維生素C。
丁香葉的葯用價值有哪些?
丁香葉為東北地區特色葯材,具有廣譜抗菌和抗病毒的作用,是一味極具開發潛力的中葯。
丁香:葯性: 溫 葯味: 辛 歸經: 歸脾、胃、肺、腎經 功能: 溫中降逆,補腎助陽。 主治: 用於脾胃虛寒,呃逆嘔吐,食少吐瀉,心腹冷痛,腎虛陽橘敬碧痿。
毒性: 無 禁忌: 不宜與鬱金同用。熱病及陰虛內熱者忌服。
葯用的是洋丁香,原產於印度尼西亞魯古群島和馬來群島及非洲坦尚尼亞桑給巴爾島。這些島在國際上享有盛譽,被稱為「丁稿枝香之島」。
我國廣東、廣西也有栽培。 丁香還可提煉丁香油,同時還是重要香料,其經濟價值很高。
丁香花、丁香枝、丁香根都是治病療疾的良葯;丁香性味辛,溫。有溫中、暖胃、降逆之功。
治呃逆、嘔吐、反胃、瀉痢、心腹冷痛、疝氣、癬疾等症。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花蕾含丁香油。
油中主要含有丁香油酚,乙醯丁香油酚,B-石竹烯,水楊酸甲酯,胡椒酚等成分。因而有抗菌、驅蟲,健胃等作用。
葯理試驗:丁香有抗菌作用。用丁香油及丁香酚在1:800~1:1600時,對致病性真菌有抑製作用。
此外還有驅蟲、健胃作用。 民間常用選方是丁香15可研末,甘蔗汁,薑汁和丸,噙咽,治朝食暮吐。
丁香15克,桂心30克,搗細,於食前用熱酒調下3克,治久心痛不止。丁香末,姜湯服1.5克,治食蟹致傷。
丁香15克,加入70%酒精至100毫升,浸48小時後去渣,每日外搽患處3次,治癬。
2. 丁香茶可以養胃,那麼丁香紅茶又有哪些好處
丁香紅茶,又叫養肝來茶,是一自種聲稱對肝臟具有很好保養作用的草葯茶。工作繁忙,情緒緊張,飲食失調,煙酒過度及生活在各種環境污染下的男女老少,以及肝臟有問題的患者均可常年飲用。每天喝黑枸杞泡水、泡茶或者直接食用。
紅茶可以幫助胃腸消化、促進食慾,可利尿、消除水腫,並強壯心臟功能。紅茶中「富含的黃酮類化合物能消除自由基,具有抗酸化作用,降低心肌梗塞的發病率。
(2)丁香散的功效和作用擴展閱讀:
養肝茶具有補氣養血,清熱解毒,疏肝理氣,維護肝臟正常的生理功能,但喝養肝茶要注意以下事項:
1、喝養肝茶要多飲水、少飲酒;
2、喝養肝茶要保證飲食平衡,不暴飲暴食;
3、喝養肝茶要保證少動氣,盡量保持心平氣和;
4、喝養肝茶要適量運動;
5、喝養肝茶要多食水果、蔬菜,少食辛辣食物;
6、孕婦及哺乳期婦女、少年兒童不宜飲用養肝茶。
3. 丁香茶的功效和作用
丁香茶的功效與作用:
1、養胃:丁香茶被成為花草葯界的「健胃劑」,這名號得益於它出眾的養胃功能。丁香茶葉中特有的丁香油、丁香酚、鞣質以及齊墩果酸等,可治療腸胃疾病,可緩解腹部氣脹,增加胃液分泌,增加消化能力。
2、殺菌:胃腸相連,丁香茶在調理胃部的同時,給腸道也帶來大大的好處。丁香茶煎水服用,對幽門螺旋桿菌、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等有抑製作用。
3、除口臭:其實,丁香能除口臭早就有記載。據說,我國漢代郎官在皇帝面前奏事或回答問題,嘴裡就必須含嚼丁香這玩意藝兒。
因為丁香的芳香氣可以壓住因胃火上升或牙周炎之類而引發的口臭氣,這樣就可避免引起皇上的不快或反感。可見,含丁香可以治口臭的毛病,不僅淵源流長,而且方法就極類似現在的「嚼口香糖」。
4、提神醒酒:用丁香泡出來的茶,茶香濃郁芬芳,具有提神醒酒的作用。《本草綱目》載:「丁香殺酒毒」。
(3)丁香散的功效和作用擴展閱讀:
丁香茶,適合所有人飲用,尤其對於胃脹痛或者脾虛不明顯的,或者說脾胃虛弱恢復期的人,可以減少中葯的量,該服用丁香茶養胃。丁香茶雖不是治病的能手,卻是調理脾胃的最佳幫手。每日取3~5g茶葉反復沖泡飲用即可。
飲用丁香茶的禁忌:
1、丁香性溫,熱病患者以及陰虛內熱體質的患者不要將丁香泡水喝,避免內熱加重不利於健康。
2、腎陰虛朋友以及由內熱引起晚上容易出汗朋友也不建議飲用。
3、胃熱、胃火旺的人群以及由胃熱引起的呃逆或兼有口渴、口苦、口乾者不宜食用。
4、嬰幼兒慎喝丁香茶,避免造成身體危害。
5、每天不可飲用過多,易出現中毒反應,如:呼吸困難、脾胃不適、身體無力等症狀,建議每天不要超過5g。
4. 丁香葉茶的功效與作用
常飲用復丁香茶去除口氣,由制腸胃不適導致的口臭,喝丁香茶特別管用。
丁香茶性溫,有溫中、降逆、養胃的功效,常喝丁香茶,可緩解腹部脹氣,增強消化能力,減輕惡心嘔吐。建議胃不好的人每天沖泡3-10g的丁香茶,飯前飯後飲用皆可。
(4)丁香散的功效和作用擴展閱讀:
適宜人群:
丁香茶,適合所有人飲用,尤其對於胃脹痛或者脾虛不明顯的,或者說脾胃虛弱恢復期的人,可以減少中葯的量,改服用丁香茶養胃。丁香茶雖不是治病的能手,卻是調理脾胃的最佳幫手。每日取3~5g茶葉反復沖泡飲用即可。
5. 丁香的功效與作用
……
本品辛香,性溫。辛能行散,溫勝寒濕,芳香開竅,化濕辟穢。《本草再新》謂其:「開九竅,舒郁氣。」故有醒神開竅之功。可用於濕濁之邪,阻蔽清竅,擾亂神明引起神志錯亂,痰聲漉漉,惡心嘔吐,舌苔白膩,脈沉滑等症。
(十)其他。
(1)抑制平滑肌:丁香油、丁香酚和乙醯丁香酚和丁香酚水溶液均能抑制血管平滑肌、腸平滑肌、豚鼠氣管平滑肌、離體子宮平滑肌的收縮。
(2)其氨水提物能增強胰島素活性。
(3)其中的鞣花單寧能降低血液中的尿素濃度。
(4)丁香酚為一種睾酮一5α-還原酶抑制劑,可用於防治脫發。
丁香的功效
【性味】 辛,溫。
《開寶本草》:"味辛,溫,無毒。"
《綱目》:"辛,熱。"
【歸經】 入胃、脾、腎經 。
《湯液本草》:"入手太陰,足陽明、少陰經。"
《雷公炮製葯性解》:"入肺、脾、胃、腎四經。"
【功能主治】 溫中,暖腎,降逆。治呃逆,嘔吐,反胃,瀉痢,心腹冷痛,痃癖,疝氣,癬疾。
《葯性論》:"治冷氣腹痛。"
《海葯本草》:"主風疳匿,骨槽勞臭。治氣,烏髭發,殺蟲,療五痔,辟惡去邪。治奶頭花,止五色毒痢,正氣,止心腹痛。"
《日華子本草》:"治口氣,反胃,療腎氣,奔豚氣,陰痛,壯陽,暖腰膝,殺酒毒,消痃癖,除冷勞。"
《開寶本草》:"溫脾胃,止霍亂。(治)壅脹,風毒諸腫,齒疳匿。"
《本草蒙筌》:"止氣忒、氣逆。"
《綱目》:"治虛噦,小兒吐瀉,痘瘡胃虛灰白不發。"
《本草正》:"溫中快氣。治上焦呃逆,除胃寒瀉痢,七情五郁。"
《本草匯》:"療胸痹、陰痛,暖陰戶。"
《醫林纂要》:"補肝、潤命門,暖胃、去中寒,瀉肺、散風濕。"
《本草再新》:"開九竅,舒郁氣,去風,行水。"
《葯材學》:"治慢性消化不良,胃腸充氣及子宮疝痛。"
丁香配伍應用
配五味子:五味子苦酸,平降肝經氣火。二葯合用,主治奔豚,其病機在開在腎,皆所相宜。
配柿蒂、乾薑 :柿蒂下逆氣。乾薑補中陽,三葯合用,胃寒去,逆氣平,胃虛復.則呃逆自止。胸痞亦除。
配五味子,再伍以莪術(別名廣茂),溫腎散寒,平降沖逆,散結消瘀,舉三治一,非此莫效。」
配黃連、乳汁 《本草綱目》:「葛洪《抱朴子》雲,凡百病在目者,以雞舌香、黃連、乳汁煎注之,皆愈。」黃連清火瀉火,乳汁補肝明目,三葯合用,標本兼顧,氣血同治,亦補亦瀉,故治百病在目者,以其目為精明之府,五臟六腑之精皆上注於目也,目生百疾,三葯合用,皆主治之。
配柿蒂: 和中降逆,溫腎助陽,治虛寒呃逆最效,兩葯相合無主輔之分,有相佐之效而其他補助腎陽方中,亦多用之。是為佳對。
丁香方劑制劑
順氣湯(《衛生家寶》) 。
本品49粒,柿蒂27個水煎,每日l劑,分2次服。治呃逆神驗。
紅豆丸(《醫宗必讀》) 。
本品、胡椒、砂仁、紅豆各21粒。上為末,薑汁糊丸,皂角子大,每服l丸,以大棗l枚,去核填葯,面裹煨熟,去面細嚼,白湯下,每日3服。治嘔逆膈氣,反胃吐食。
丁香茯苓湯(《楊氏家藏方》) 。
本品、茯苓、木香、附子、半夏、陳皮、肉桂各6克,乾薑l0克,縮砂仁3克,姜棗。水煎,分2次服,治久積陳寒,流滯腸胃.嘔吐痰沫,或有酸水。
丁香散(《太平聖惠方》) 。
本品、枇杷葉各6克,青皮、茯苓、人參、桂心、半夏各12克,姜、棗,水煎,每日l劑,分2次食前服,治膈氣嘔逆,不能下食,脾胃氣弱,四肢乏力。
丁香柿蒂湯(《症因脈治》) 。
本品、柿蒂各6克,黨參3克,生薑5片,水煎每日l劑,分2次溫服,治久病體虛,胃中虛寒所致之呃逆、嘔吐、口淡、食少、脘悶胸痞,舌淡,苔白,脈沉遲等症。
丁香附方
治突然心氣痛:丁香末,以酒送服3克,即效。
治婦女崩中:丁香62克,加酒二升,煎成一升,分次服下。
治鼻息肉:用棉把研好的丁香末裹好,塞在鼻子內。
唇舌生瘡:丁香研為細末,用棉裹好含在嘴裡。
治乳房脹痛:丁香末以水送服一匙。
腸梗阻:丁香30-60克,研成細末,以酒精調和後敷在肚臍上。
治足癬:丁香15克。加入70%酒精至100毫升,浸48小時後去渣,每日外搽患處3次。
治魂疰方(《本草匯言》) :本品3克,膽星、半夏、茯苓各6克,上為末,每早晚服3克,燈心湯下,泊鬼疰,身似痛非痛,似癢非癢,似寒非寒,似熱非熱,似醒非醒,形神默默,語言懶出,病名鬼疰,此心胃有伏痰所致。
治傷寒咳噫不昌,及噦逆不定(《簡要濟眾方》) :本品一兩,干柿蒂一兩。焙乾,搗羅為散。每服一錢,煎人參湯下,無時服。
治小兒吐逆(《百一選方》):本品、半夏(生用)各一兩。同研為細末,薑汁和丸,如綠豆大。姜湯下三、二十丸。
治朝食暮吐(《摘元方》) :本品二十五個研末,甘蔗汁、薑汁和丸,蓮子大,噙咽之。
治霍亂、止吐(《干金翼方》):本品十四枚,以酒五合,煮取二合,頓服之。用水煮之亦佳。
治久心痛不止(《聖惠方》) :本品半兩,桂心一兩,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前,以熱酒調下一錢。
治癰疽惡肉(怪證奇方》) :丁香末敷之。外用膏葯護之。
治食蟹致傷(《證治要訣》) :丁香末,姜湯服五分。
治鼻中瘛肉(《聖惠方》) :本品綿裹納之。
感應丸(《大同方劑學》) :本品45克,木香75 克,豆蔻20枚,巴豆(去心膜,研除油凈如面j 70枚,乾薑(炮)30克,杏仁(別研極爛)140枚,百草霜60 克。除巴豆粉,百草霜、杏仁外,餘4味搗為細末,與前 3味同拌研細。用好蠟180克,焙化棉濾。更以好酒1升,於銀器內煮蠟數沸,頃出候冷,去酒去蠟,用清油30克於銚內,熬令末散香熟,次下前已酒煮蠟,就鍋內乘熱拌和為丸,如綠豆大,每服20—30丸。
治體癬、手癬(《經驗方》) :5%本品煎液擦患處。
丁香的副作用
【副作用】
(一)傳統文獻
《本草綱目》:無毒。
(二)毒理試驗
LD50:
腹腔注射其煎劑的LD50為l.8g/kg。丁香油小鼠灌服的LD50為1.6g/kg。丁香酚小鼠口服的LD50為3g/kg,大鼠的為2.68g/kg。
毒性反應:
小鼠灌服其水提物l20g(生葯)/kg,不引起死亡。中毒症狀為呼吸抑制,後肢無力,翻正反射消失。給犬口服丁香油2g/kg可發生嘔吐,口服5g/kg可發生嘔吐而死亡。丁香酚有醌甲基化合物和苯氧自由基,是其在肝細胞中的中間代謝產物。此二物與細胞蛋白共價鍵結合而產生細胞毒作用。
病理檢查:
口服丁香油死亡犬,鏡檢肝腎有瘀血、濁腫,部分肝細胞壞死,心肌濁腫。說明煎劑的毒性很小。丁香油有一定的毒性反應。
(三)臨床觀察
無毒。在常規劑量內水煎服沒有不適反應。長期水煎服也沒有明顯副作用。 曾有報道丁香油、丁香酚局部使用,偶然有個別人發生過敏反應。
丁香油是什麼
丁香油,為植物丁香的乾燥花蕾經蒸餾所得的揮發油。丁香枝蒸餾的丁香油用制殺菌葯、香料、漱口劑、牙痛的局部麻醉葯、合成香草醛,還可作增香劑和增強劑。還可用於烹調、香煙添加劑、焚香的添加劑、制茶等。可作為葯用,中葯飲片「丁香」、「雞舌香」、「公丁香」即為桃金娘科丁香的花蕾,性溫,味辛。香氣馥郁,味辛辣,常用於食品調味。
丁香油可以防腐,抗菌和止痛,很適合用來預防疾病和發炎,丁香本身是一種香料,,因此在烹飪時經常被添加到菜里,雖然最為人知的是它能快速治療牙痛,但是在消化問題,及肌肉疼痛上,也同樣具有療效。他能治療氣喘,反胃,鼻竇炎,並且可作為鎮定劑。丁香是一種很強烈的精油,一向被拿來消毒手術用具。未經稀釋前,請勿塗抹到皮膚上。
丁香油分類
丁香油按作用可以分為 :
食用丁香油:用於烹調調香,可直接食用。
葯用丁香油:可內服外擦,用法請遵醫囑。
香料用丁香精油:用於香熏療法,濃度很高,食用可致命,請勿嘗試!嚴格來說丁香油又可分為丁香葉油、丁香莖油、丁香花蕾油。在香料工業中,一般說丁香油大都為丁香葉油。
丁香油的功效與作用
【性味】 味辛;甘;性熱。
【歸經】 歸脾;胃;腎經。
【功能主治】 暖胃;降逆;濕腎。主胃寒痛脹;呃逆;吐瀉;痹痛;疝痛;口臭;牙痛。
【用法用量】 內服:以少許滴入湯劑中或和酒飲。外用:塗擦。
【附方】
治胃寒呃逆嘔吐甚者:丁香油,擦透中院。
治受寒胃痛:丁香油好酒和服。
暖丹田,除水瀉:丁香油塗暖臍膏貼。
散膨痞:丁香油塗臍。
治痹痛:丁香油擦痛處。
治口臭:丁香油揩牙。
解蟹毒:丁香油一滴,同姜湯服。
治蟲蛀牙痛(非炎症性牙痛):丁香油少許,蘸以小棉球,嵌入蛀孔內。
上一頁 全文完(共 20008 字) 展開全部內容6. 丁香的特性有哪些
【性味歸經】辛,溫。入脾、胃、腎經。
【功效主治】
1.溫中降逆用於胃氣虛寒呃逆,常版配伍柿蒂權、人參、生薑,方如丁香柿蒂湯;用於胃寒嘔吐,常配伍半夏;用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食少吐瀉,常配伍砂仁、白術,方如丁香散。
2.溫腎助陽用於腎陽不足,陽痿,陰冷,寒濕帶下,常配伍附子、肉桂、巴戟天等。
【用量用法】2~5克,入煎劑宜後下,或入丸散劑。
【禁忌】畏鬱金。
【按語】丁香純陽辛溫,其氣芳香,入脾胃而溫中焦,善於降胃氣,為治胃寒呃逆、嘔吐之要葯;入腎經而溫下焦,助腎陽,又常用治男子陽痿女子陰冷之證。
附:母丁香
性味、功效與公丁香相似而力較弱,用量同公丁香。
7. 中醫內科經典總結,考試的朋友看一看
一、感冒
1. 風寒證:辛溫解表-荊防敗毒散
2. 風熱證:辛涼解表-銀翹散、蔥豉桔梗湯
3. 暑濕證:清暑祛濕解表-新加香薷飲
4. 氣虛感冒:益氣解表-參蘇飲
5. 陰虛感冒:滋陰解表-加減葳蕤湯
感冒四時風邪襲,咳嗽頭疼流鼻涕,惡寒發熱身不適,解達法由表實立,
荊防銀翹香薷飲,風寒風熱暑濕岐,尚有氣慶裂虛參蘇施,加減葳蕤滋陰虛。
二、咳嗽
1. 風寒襲肺:疏風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湯、止咳散
2. 風熱犯肺:疏風清熱、宣肺化痰-桑菊飲
3. 風燥傷肺:疏風清肺、潤肺止咳-桑杏湯
4. 痰濕蘊肺:健脾燥濕、化痰止咳-二陳湯、三子養親湯
5. 痰熱郁肺:清熱化痰肅肺- 清金化痰湯
6.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順氣降火-瀉白散合黛蛤散
7. 肺陰虧耗:滋陰潤肺、止咳化痰-沙參麥冬湯
咳為肺病氣上逆,外感內傷兩大綱,風寒三拗止嗽用,熱菊燥杏俱有桑,
二陳三子法中土,內傷痰衫瞎熱清金方,肝火瀉白黛蛤合,肺虧沙參麥冬嘗。
三、肺癰
1. 初期:清肺解表-銀翹散
2. 成癰期:清肺化瘀消癰-千金葦莖湯、如金解毒散
3. 潰膿期:解毒排膿-加味桔梗湯
4. 恢復期:養陰補肺-沙參清肺湯、桔梗杏仁煎
肺葉生瘡成膿瘍,風熱痰火瘀毒傷,咯吐腥臭膿血痰,邪盛正實辨證綱。
初期清解銀翹良,成癰如金葦莖湯,潰膿加味桔梗施,恢復沙參桔梗匡。
四、哮證
1. 發作期
1)寒哮:溫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黃湯
2)熱哮:清熱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湯
2. 緩解期
1)肺虛證:補肺固衛-玉屏風散
2)睥虛證:健脾化痰-六君或差空子湯
3)腎虛證:補腎攝鈉-金匱腎氣丸、七味都氣丸
哮證發作痰鳴喘,宿根新邪肺不宣, 邪實正虛辨標本,寒哮寒痰射麻專,
定喘湯方主熱哮,緩解固本最相關, 肺脾腎虛有主次,玉屏六君腎氣丸.
五、喘證
1.實喘
1)風寒襲肺:宣肺散寒-麻黃湯
2)表寒里熱:宣肺泄熱-麻杏石甘湯
3)痰熱郁肺:清泄痰熱-桑白皮湯
4)痰濁阻肺:化痰降氣-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
2.虛喘
1)肺虛:補肺益氣養陰-生脈散合補肺湯
2)腎虛:補腎納氣
腎陽虛-金匱腎氣丸、參蛤散
腎陰虛-七味都氣丸合生脈散
喘分虛實肺腎關,張口抬肩鼻翼煽,風寒痰郁里熱型,麻黃桑白麻石甘,
痰濁二陳三子合,肺氣郁閉五磨專,生脈補肺肺金虛,腎虛腎氣參蛤散。
六、肺脹
1)肺腎氣虛:補肺納腎、降氣平喘-平喘固本湯、補肺湯
2)陽虛水泛:溫腎健脾、化飲利水-真武湯合五苓散
3)痰蒙神竅:滌痰、開竅、熄風-滌痰湯
肺氣脹滿多老年,喘咳上氣病纏綿,蘇子三子六君子,痰濁壅肺應精選。
越婢桑白適痰熱,痰蒙滌痰安宮丸,平喘補肺金水虛,水泛真武五苓散。
七、肺癆
1)肺陰虧損:滋陰潤肺-月華丸
2)陰虛火旺:滋陰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鱉甲散
3)氣陰耗傷:益氣養陰-保真湯
4)陰陽兩虛:滋陰補陽-補天大造丸
肺癆正虛瘵蟲罹,性屬傳染慢虛疾,咳嗽咯血形羸弱,潮熱盜汗特徵具,
月華丸治肺陰虛,百合秦艽火旺亟, 保真湯主氣陰耗,陰陽補天大造需。
八、痰飲
1)脾陽虛弱:溫脾化飲-苓桂術甘湯合小半夏加茯苓湯
2)飲留胃腸:攻下逐飲-甘遂半夏湯已椒藶黃丸
苓桂術甘半夏斟,甘遂半夏或己椒
2.懸飲
1)邪犯胸肺: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湯
2)飲停胸脅:逐水祛飲-十棗湯控涎丹
3)絡氣不和:理氣和絡-香附旋覆花湯
4)陰虛內熱:滋陰清熱-沙參麥氣湯、瀉白散
3)飲退正虛:溫補脾腎、兼化水飲-金匱腎氣丸
邪犯胸肺柴枳長,若停胸脅十棗良,絡氣不和香附使,陰虛內熱沙麥嘗.
九、自汗、盜汗
1)肺衛不固:益氣固表-玉屏風散
2)營衛不和:調和營衛-桂枝湯
3)陰虛火旺:滋陰降火-當歸六黃湯
4) 邪熱鬱蒸:清肝泄熱,化濕和營-龍膽瀉肝湯
肺衛不固玉屏風,營衛不和桂枝主,陰虛火旺歸六黃,邪熱鬱蒸龍膽處。
十、血證
1.咳血
1)燥熱傷肺:清熱潤肺、寧絡止血-桑杏湯
2)肝火犯肺:清肝瀉肺、涼血止血-瀉白散合黛蛤散
3)陰虛肺熱:滋陰潤肺、寧絡止血-百合固金丸
咳血總由肺中來,燥熱桑杏湯化裁,肝火瀉白黛蛤合,陰虛百合固金篩。
2.吐血
1)胃熱壅盛:清胃瀉火、化瘀止血-瀉心湯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瀉肝清胃、涼血止血-龍膽瀉肝湯
3)氣虛血溢:益氣、健脾、攝血-歸脾湯
吐血由胃嘔吐出,瀉心十灰胃熱著,肝火犯胃龍肝瀉,氣虛血溢歸脾主。
3.尿血
1)下焦熱盛:清熱瀉火、涼血止血-小薊飲子
2)腎虛火旺:滋陰降火、涼血止血-知柏地黃丸
3)脾不統血:補脾攝血-歸脾湯
4)腎氣不固:補益腎氣、固攝止血-無比山葯丸
尿血實熱小薊飲,虛熱知柏地黃斟,脾虛歸脾湯堪用,腎虛山葯功中肯。
十一、心悸
1)心虛膽怯:鎮驚定志、養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2)陰虛火旺:滋陰清火、養心安神-天王補心丹、硃砂安神丸
3)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氣通絡-桃仁紅花煎
心虛膽怯安神志,心血不足歸脾施,陰虛火旺補心丹,陽虛不振用桂枝,
苓桂術甘水凌心,桃仁紅花瘀阻治,驚悸怔忡當細辨,斟酌病情分虛實。
十二、胸痹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絡止痛-血府逐瘀湯
2)痰濁壅塞:通陽瀉濁、豁痰開結-瓜萎薤白半夏湯
3)陰寒凝滯:辛溫通陽、開痹散寒-瓜蔞薤白白酒湯
4)心腎陰虛:滋陰益腎、養心安神-左歸飲
5)氣陰兩虛:益氣養陰、活血通絡-生脈散合人參養營湯
6)陽氣虛哀:益氣溫陽、活血通絡-參附湯合右歸飲
陰寒痰濁並血瘀,本屬陰陽氣血虛,標實宜通虛溫補,血府逐瘀活法立,
栝蔞半夏或白酒,痰壅寒凝證有異,左歸生脈合養營,參附右歸從本議。
十三、不寐
1.實證
1)肝鬱化火:疏肝瀉熱、佐以安神-龍膽瀉肝湯
2)痰熱內擾:化痰清熱、和中安神-溫膽湯
2.虛證
1)陰虛火旺:滋陰降火、養心安神-黃蓮阿膠湯、硃砂安神丸
2)心脾兩虛:補養心脾、以生氣血-歸脾湯
3)心膽氣虛:益氣鎮驚、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
不寐虛實道理深,肝鬱化火龍膽斟,痰熱內擾胃不和,溫膽為法崇經雲,
心脾兩虛歸脾施,陰虛長沙妙絕倫,心膽氣虛安神志,是疾尚虛醫精神。
十四、厥證
1.氣厥
1)實證:順氣開郁-五磨飲子
2)虛證:補氣回陽-四味回陽飲
2.血厥
1)實證:活血順氣-通瘀煎
2)虛證:補養氣血-獨參湯
3)痰厥:行氣豁痰-導痰湯
厥證昏仆氣逆亂,搐鼻參附針為先,醒辨氣血與痰食,虛實氣厥不一般,
虛證四味實五磨,血厥獨參通瘀煎, 痰厥導痰湯為主,食厥神術保和丸。
十五、郁證
1.實證
1)肝氣郁結:疏肝解郁、理氣暢中-柴胡疏肝散
2)氣郁化火:清肝瀉火、解郁和胃-丹梔逍遙散合左金丸
3)氣滯痰郁:行氣開郁、化痰散結-半廈厚朴湯
2.虛證
1)心神惑亂:養心安神、甘潤緩急-甘麥大棗湯
2)心脾兩虛:健脾養心、益氣補血-歸脾湯
3)陰虛火旺:滋陰清熱、補益肝腎-滋水清肝飲
情志不舒郁證生,六郁總由氣郁成,肝氣郁結郁化火,柴胡丹梔證不同,
半夏厚朴主梅核,甘麥憂郁傷神靈, 心脾兩虛歸脾施,陰虛火旺滋水清。
十六、癲狂
1)痰氣郁結:理氣解郁、化痰開竅-順氣導痰湯
2)心脾兩虛:健脾養心、益氣安神-養心湯
癲證憂愁久致郁,氣滯津聚傷心脾,痰氣郁結順氣導,心脾兩虛養心宜。
3)痰火上擾:鎮心滌痰、瀉肝清火-生鐵落飲
4)火盛傷陰:滋陰降火、安神定志-二陰煎
狂證惱怒不得宣,化火挾痰神逆亂,肝膽胃經審病機,生鐵落飲二陰煎。
十七、癇證
1)風痰閉阻:滌痰熄風、開竅定癇-定癇丸
2)痰火內盛:清汗瀉火、化痰開竅-龍膽瀉肝湯合滌痰湯
3)心腎虧虛:補益心腎、健脾化痰-大補元煎、六君子湯
癇證形成多先天,驚恐腦傷氣逆亂,昏仆抽風吐涎沫、聲類畜叫總由痰。
定癇丸主風痰阻,火盛滌痰並龍膽,大補元煎合六君,心腎虧虛滋是全。
十八、胃痛
1)寒邪客胃:溫胃散寒、理氣止痛-良附丸
2)飲食停滯:消食導滯-保和丸
3)肝氣犯胃:疏肝理氣、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
4)瘀血停滯:活血化瘀、和胃理氣-失笑散合丹參飲
5)脾胃虛寒:溫中健脾、和胃止痛-黃芪建中湯
胃痛良附散寒凝,柴胡主疏氣滯型,肝胃郁熱化肝煎,保和丸消食積停,
失笑丹參活瘀血,一貫芍甘陰虛更,黃芪建中溫脾胃,通則不痛含義精。
十九、噎膈
1)痰氣交阻:開郁、化痰、潤燥-啟膈散
2)津虧熱結:滋養津液、瀉熱散結-五汁安中飲
3)瘀血內阻:破結行瘀、滋陰養血-通幽湯
噎即噎塞隔為拒,酒食所傷憂思郁,標本虛實當首察,啟膈潤燥利痰氣。
五汁津虧得良劑,通幽瘀血最相宜,氣虛陽微實難治,補氣右歸延生機。
二十、嘔吐
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芳香化濁-藿香正氣散
2)飲食停滯:消食化滯、和胃降逆-保和丸
3)痰飲內阻:溫化痰飲、和胃降逆-小半夏湯合苓桂術甘湯
4)肝氣犯胃:疏肝和胃、降逆止嘔-半夏厚朴湯合左金丸
5)脾胃虛寒:溫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丸
胃失和降氣上逆,虛實詳辨定緩急,食傷外邪犯胃腑,保和丸施香正氣。
痰飲半夏合苓桂,疏肝夏朴左金一,理中脾胃虛寒型,麥門堪為胃陰虛。
二十一、呃逆
1)胃中寒冷:溫中散寒、降逆止嘔-丁香散
2)胃火上逆:清熱和胃、降逆止嘔-竹葉石膏湯
3)氣機郁滯:順氣降逆-五磨飲子
4)脾胃陽虛:溫補脾胃、和中降逆-理中湯
5)胃陰不足:益氣養陰、和胃止呃-益胃湯
胃氣上逆呃呃呃,食乖正虧志不和,實證胃寒或火逆,丁香竹葉柿蒂多。
若屬氣機郁滯型,五磨順氣勿蹉跎,更有陽虛理中施,陰虛益胃功效卓。
二十二、泄瀉
1)濕熱內盛:清熱利濕-葛根黃芩黃連湯
2)食滯胃腸:消食導滯-保和丸
3)肝氣乘脾:抑肝扶脾-痛瀉要方
4)脾胃虛弱:健脾益胃-參苓白術散
5)腎陽虛衰:溫腎健脾、固澀止瀉-四神丸
泄瀉便稀更衣煩,濕勝脾虛最關鍵,藿香正氣除寒濕,濕熱葛根湯芩連。
痛瀉要方肝乘脾,保和食滯腸胃間,參苓白術脾胃弱,四神瀉在黎明前。
二十三、痢疾
1)濕熱痢:清熱解毒、調氣行血-芍葯湯加銀花
2)疫毒痢:清熱涼血解毒-白頭翁湯
3)寒濕痢:溫化寒濕-胃苓湯
4)虛寒痢:溫補脾腎、收澀固脫-桃花湯、真人養臟湯
5)休息痢:溫中清腸、佐以調氣化滯-連理湯
痢下赤白並腹痛,里急後重夏秋生,濕熱疫毒內傷食,損傷脾胃腸澼成,
疫毒清涼白頭翁,濕熱芍葯定權衡,寒濕胃苓重溫化,陰虛駐車養陰清,
真人善治虛寒痢,連理休息痢收功。
二十四、腹痛
1)寒邪內阻:溫里散寒、理氣止痛-良附丸合正氣天香散
2)濕熱壅滯:通腑泄熱-大承氣湯
3)中虛臟寒:溫中補虛、緩急止痛-小建中湯
4)氣滯血瘀: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柴胡疏肝散、少腹逐瘀湯
腹痛臟腑氣血分,寒熱虛實審病因,寒則良附熱承氣,虛則溫補建中飲,
實痛疏肝氣不運,日久少腹除瘀根,另有食積保和丸,通字義廣法度深。
二十五、便秘
1)熱秘:瀉熱導滯、潤腸通便-麻子仁丸
2)氣秘:順氣導滯-六磨湯
3)虛秘:
氣虛:益氣潤腸-黃芪湯
血虛:養血潤燥-潤腸丸
便秘脾腎關系密,胃腸傳導論病機,不通艱澀便時長,治分熱冷與氣虛。
熱結麻丸冷濟川,氣結六磨能解急,黃芪湯擅氣不運,尊生潤腸治血虛.
二十六、脅痛
1)肝氣郁結:疏肝理氣-柴胡疏肝散
2)肝膽濕熱:清熱利濕-龍膽瀉肝湯
3)肝陰不足:養陰柔肝-一貫煎
脅痛病源主肝膽,實多虛少氣血辨,滯瘀濕熱肝陰虛,以通為主虛滋肝。
氣郁當疏柴胡散,瘀血旋覆湯復元,肝膽濕熱龍膽妙,養陰柔肝一貫煎.
二十七、黃疸
1)熱重於濕:清熱利濕、佐以通腑-茵陳蒿湯
2)濕重於熱:利濕化濁、佐以清熱-茵陳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
3)陰黃:健脾和胄、溫化寒濕-茵陳術附湯
4)急黃:清熱解毒、涼營開竅-犀角散加減
黃疸病由濕邪生,色分暗滯與鮮明,陽黃熱重茵陳施,濕多甘露配五苓。
急黃毒盛犀角解,陰黃術附寒濕凝,尚有木瘀鬱血積,逍遙鱉甲隨證定。
二十八、積聚
1)肝氣郁滯:疏肝解郁、行氣消聚-逍遙散
2)食滯痰阻:導滯通便、理氣化痰-六磨湯
3)氣滯血阻:理氣活血、通絡消積-金鈴子散合失笑散
4)瘀血內結:祛瘀軟堅、兼調脾胃-膈下逐瘀湯
腹內結塊脹或痛,積聚病形各不同,聚證肝鬱逍遙主,六磨食滯痰阻通。
積初金鈴失笑和,日久酌補膈下攻,正虛八珍化積施,重證切記圖緩攻。
二十九、鼓脹
1)氣滯濕阻: 疏理肝氣、行濕散滿-柴胡疏肝散、胃苓湯
2)寒濕困脾:溫中健脾、行氣利水-實脾飲
3)濕熱蘊結:清熱利濕、攻下逐水-中滿分消丸、茵陳蒿湯
4)脾腎陽虛:溫補脾腎、化氣行水-附子理中丸、五苓散
鼓脹氣血水交凝,肝脾腎臟常俱病,氣滯柴胡胃苓選,寒濕實脾溫而行,
濕熱中滿合茵陳,肝脾血瘀需調營,六味膈下主陰虛,脾腎陽虛附五苓。
三十、頭痛
1)風寒頭痛:疏風散寒-川芎茶調散
2)風熱頭痛:疏風清熱-芎芷石膏湯
3)風濕頭痛:祛風勝濕-羌活勝濕湯
4)肝陽頭痛:平肝潛陽-天麻鉤藤飲
5)腎虛頭痛:養陰補腎-大補元煎
6)血虛頭痛:養血為主-加味四物湯
7)痰濁頭痛:化痰降逆-半夏白術天麻湯
8)瘀血頭痛:活血化瘀-通竅活血湯
三十一、眩暈
1)肝陽上亢:平肝潛陽、滋養肝腎-天麻鉤藤飲
2)氣血虧虛:補養氣血、健運脾胃-歸脾湯
3)腎精不足:
陰虛:補腎滋陰-左歸丸
陽虛:補腎助陽-右歸丸
4)痰濁中阻:燥濕祛痰、健脾和胃-半夏天麻白術湯
諸風掉眩肝風盪,髓虧血乏痰火傷,暈眩嘔惡汗自泄,急標緩本辨證昌,
肝陽上亢天麻潛,氣血虧虛歸脾湯,痰濁中阻夏白術,腎虧左歸右歸方。
三十二、中風
1.中經絡
1)絡脈空虛、風邪入中:祛風、養血、通絡-大秦艽湯
2)肝腎陰虛、風陽上擾:滋陰潛陽、熄風通絡-鎮肝熄風湯
絡脈空虛風邪襲,大秦艽湯祛風亟,肝腎陰虛風陽擾,鎮肝息風滋潛需。
2.中臟腑
1)陽閉:清肝熄風、辛涼開竅-局方至寶丹、安宮牛黃丸
2)陰閉:豁痰熄風、辛溫開竅-蘇合香丸
3.脫證:益氣回陽、救陰固脫-參附湯合生脈散
中臟閉脫必須分,突然昏到不知人,口噤手握二便頻,脫則手撒汗如淋。
陽閉羚羊角湯治,至寶安宮急灌進,陰閉滌痰蘇合香,脫證參麥復陽陰。
4.後遺症
1)半身不遂:
①氣虛血滯、脈絡瘀阻:補氣活血、通經活絡-補陽還五湯
②肝陽上亢、脈絡瘀阻:平肝潛陽、熄風通絡-鎮肝熄風湯天麻鉤藤飲
2) 語言不利:
①風痰阻絡、舌強語謇:祛風除痰、宣竅通絡-解語丹,
②腎虛精虧、音暗失語、心悸:滋陰補腎利竅-地黃飲子
3)口眼渦斜:祛風、除痰、通絡-牽正散
中風後遺治頗難,針灸推拿並鍛煉,偏癱補陽還五施,鎮肝息風病機轉。
語蹇腎虧地黃飲,風痰阻絡解語丹,陽亢天麻須加味,口眼歪斜牽正散。
三十三、痙證
1)邪壅經絡:祛風散寒、和營燥濕-羌活勝濕湯
2)熱甚發痙:泄熱存津、養陰增液-增液承氣湯
3)陰血虧虛:滋陰養血-四物湯合大定風珠
4)剛痙:解肌發汗、益陰養津-葛根湯
5)柔痙:疏風解表、和營養津-瓜蔞桂枝湯
三十四、瘧疾
1)正瘧:祛邪截瘧、和解表裡-柴胡截瘧飲
2)溫瘧:清熱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湯
三十五、水腫
1)風水泛濫:疏風清熱、宣肺行水-越婢加術湯
2)濕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濕消腫-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合五味消毒飲
3)水濕浸漬:健脾化濕、通陽利水-五皮飲合胃苓湯
4)濕熱壅盛:分利濕熱-疏鑿飲子
5)脾陽虛衰:溫運脾陽、以利水濕-實脾飲
水腫原因水濕起,越婢加術風水襲,五味消毒麻連豆,濕毒浸淫用之宜,
胃苓五皮水濕證,濕熱雍盛疏鑿立,脾陽虛衰實脾飲,濟生真武腎虛易.
三十六、淋證
1)熱淋:清熱利濕通淋-八正散
2)血淋:
實證:清熱通淋、涼血止血-小薊飲子
虛證:滋陰清熱、補虛止血-知柏地黃丸
3)尿濁濕熱內蘊:清熱化濕-程氏萆解分清飲
淋證澀痛小便頻,濕熱蘊結膀胱腎,熱淋通利八正散,石淋石韋增三金。
氣淋虛證補中氣,實證利氣取香沉。血淋小薊導赤散,知柏地黃虛實分。
膏淋湯治虛膏淋,實證萆薤分清飲。勞淋無比山葯丸,六淋轉化要詳珍。
三十七、癃閉
1)膀胱濕熱:清熱利濕、通利小便-八正散
2)肺熱壅盛:清肺熱、利水道-清肺飲
3)肝鬱氣滯:疏調氣機、通利小便-沉香散
4)尿路阻塞:行瘀散結、通利水道-代抵擋丸
癃閉似淋閉不通,上焦不外肺熱壅,中清不升濁弗降,下屬濕熱腎不充。
清肺補中上中施,八正濟生下辨明,更有沉香疏肝氣,尿阻代抵擋堪攻。
三十八、腰痛
1)寒濕腰痛:散寒行濕、溫經通絡-甘姜苓術湯
2)瘀血腰痛:活血化瘀、理氣止痛-身痛逐瘀湯
3)腎虛腰痛:
偏陽虛:溫補腎陽-右歸丸
偏陰虛:滋補腎陰-左歸丸
腰痛悠悠酸無力,腎著沉沉不轉移,若還濕熱伴熱感,痛如錐刺屬血瘀。
左右歸丸腎虛主,甘姜苓術金匱立,四妙身痛逐瘀施,綜合治療勿勞欲。
三十九、消渴
1)上消:清熱潤肺、生津止渴-消渴方
2)中消:清胃瀉火、養陰增液-玉女煎
3)下消:
腎陰虧虛:滋陰固腎-六味地黃丸
陰陽兩虛:溫陽滋腎固攝-金匱腎氣丸
消渴三多體羸常,病在水金燥土傷,食乖情志勞欲過,陰虛為本燥標彰。
上消肺熱消渴方,中消玉女胃火煬,下消地黃腎陰虧,兩虛腎氣鹿茸良。
四十、痹證
1)行痹:祛風通絡、散寒除濕-防風湯
2)痛痹:溫經散寒、祛風除濕-烏頭湯
3)著痹:除濕通絡、祛風散寒-薏苡仁湯
4)風濕熱痹:清熱通絡、祛風除濕-白虎桂枝湯
痹證風寒濕熱乘,閉而為痛痹斯名,風盛走游防風取,寒則痛劇烏頭通。
重著麻木薏苡仁,紅腫白虎加桂精,虛久獨活寄生施,內舍五臟法道更,
肝腎虧虛守虎潛,針灸推拿佐功成。
四十一、痿證
1)肺熱津傷:清熱潤燥、養肺生津-清燥救肺湯
2)濕熱浸淫、氣血不運:清熱利濕、通利筋脈-加味二妙散
3)脾胃虧虛、精微不運:補脾益氣、健運升清-參苓白術散
4)肝腎虧損、髓枯筋痿:補益肝腎、滋陰清熱-虎潛丸
四十二、內傷發熱
1)肝鬱發熱:疏肝解郁、清肝瀉熱-丹桅逍遙散
2)瘀血發熱: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湯
3)血虛發熱:益氣養血-歸脾湯
4)陰虛發熱:滋陰清熱-清骨散
5)氣虛發熱:益氣健脾、甘溫除熱-補中益氣湯
內傷發熱病纏綿,氣血精虧臟腑偏,情志飲食勞倦因,孟浪發散或苦寒,
陰虛內熱清骨散,補中歸脾氣血研,血府逐瘀神方妙,丹梔逍遙熱郁肝。
四十三、虛勞
五臟虛候立為目,氣血陰陽大綱辨。虛勞病勢多纏綿,內因外因先後天,
1.氣虛
1)肺氣虛-補肺湯
2)脾氣虛-加味四君子湯
氣虛主在肺脾臟,補肺加味四君良.
2.血虛
1)心血虛-養心湯
2)肝血虛-四物湯
血虛須辨心與肝,養心四物湯效驗。
3.陰虛
1)肺陰虛-沙參麥門冬湯
2)心陰虛-天王補心丹
3)脾胃陰虛-益胃湯
4)肝陰虛-補肝湯
5)腎陰虛-左歸丸
陰虛在肺沙麥擅,心虧天王補心丹,脾胃陰虛湯益胃,肝腎補肝左歸丸。
4.陽虛
1)心陽虛-拯陽理勞湯
2)脾陽虛-附子理中丸
3)腎陽虛-右歸丸
陽虛里寒為徵象,心用拯陽理勞湯,附子理中溫脾土,右歸丸方復腎陽。
8. 每日一中葯——丁香
丁香,桃金娘科植物,既是中葯也是香料。以植物丁香的乾燥花蕾入葯。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地區,我國境內主要以廣東、海南等地區為主。一般在每年的9月至次年的3月採收,此時花蕾由綠色轉紅色,採收後將其曬干,即可得到圖一所示的丁香。
丁香味辛,性溫。歸脾經、胃經、肺經及腎經。丁香的主要功效是:溫中降逆,散寒止痛,溫腎助陽。
溫中降逆之功效,溫中溫的是脾胃中焦。降逆止嘔,因此第一功效應用在臨床上主要治療胃寒嘔吐,呃逆等疾病。丁香屬於辛溫芳香之品,溫胃暖脾,同時能夠導行氣滯,降逆止嘔、止呃。 丁香是治療胃寒嘔逆之要葯。
丁香還有散寒止痛之功效。溫中散寒,寒邪凝聚,不通則痛,丁香散寒邪而止疼痛,歸屬中焦,因此側重於治療胃寒脘腹中焦之冷痛。
丁香還有溫腎助陽之效。丁香性味辛溫,入腎經。其辛溫之效善溫腎陽,扶助腎陽而起到治療陽痿、宮冷之效。治療此類疾病時可以與附子、肉桂、淫羊藿等葯物一起配合使用。
丁香辛溫之品,實熱證以及陰虛內熱者慎用,十九畏明言: 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鬱金 。因此在配伍選方時不可與鬱金同用。
本文旨在科普中葯的功效,並不推薦隨意使用,若有需要,請至正規醫院,遵醫囑用葯,切勿隨意擅自服食葯材。
9. 丁香茶喝的時候有禁忌事項嗎
丁香茶喝的時候沒有禁忌事項,適合所有人飲用。
丁香茶尤其對於胃脹痛專或者脾虛不明屬顯的,或者說脾胃虛弱恢復期的人,可以減少中葯的量,改服用丁香茶養胃。丁香茶雖不是治病的能手,卻是調理脾胃的最佳幫手。每日取3~5g茶葉反復沖泡飲用即可。
(9)丁香散的功效和作用擴展閱讀:
丁香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小枝粗壯無毛,葉廣卵形,通常寬大於長,寬 5~12 cm,端尖銳,基部長型至截形,全緣。有細皺紋。質脆易折斷,斷面顯油性。
丁香可入葯,木犀科品種,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北長白縣地區,另外一種是中葯丁香,全稱為桃金娘科母樹紫丁香茶,花蕾為中葯,葉子作為飲品,我國主要產地為長白山,國外主要產自坦尚尼亞,印尼,馬來西亞等地。
10. 中草葯名方:丁香散的功效與作用
丁香碰螞歷散
【來源】《三笑搜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一。
【組成】丁香柿蒂各3克甘草(炙)良姜各1.5克
【用法】上葯研為細末。每服6克,用熱湯調物拿下,乘熱服,不拘時。
【主治】胃寒噦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