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雕漆牡丹

雕漆牡丹

發布時間: 2023-04-28 10:59:51

『壹』 北京雕漆的工藝歷史

至明代,雕漆工藝發展很快,是我國雕漆藝術成熟的時期,並以明永樂、宣德兩世為最盛。當時的雕漆名手,都是世代相傳,如張成之子張德剛,楊茂的後代楊塤,都成為技藝高超的名匠。明朝統治者為了享樂,於明永樂年間在北京設有果園廠,是當時宮廷製造雕漆工藝品的大型官辦手工業作坊,製作出的工藝品供宮廷使用,生產的數量很大,技藝製作在繼承宋、元風格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提高。當時的雕漆製品,仍以紅為多,朱紅含紫,穩重沉著。品種也以盒為多,盤、匣凱陸陸次之;小件較多,大件較少。制胎則以木胎、錫胎為主,也有金銀胎。在圖案方面,山水人物、花卉鳥獸的題材較多,這與元代花卉、錦地的做法大不相同,其刀法流暢,藏鋒清楚,較宋、元兩代的刀法變化要多,雕刻工細,表現形象生動。這一時期的優秀作品在北京故宮、上海和南京博物館都有珍藏。
明代建立的果園廠,集中了全國各地雕漆藝人,為雕漆工藝在北京地區發展奠定了基礎,從此,北京雕漆作為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漆器品種興盛起來。據考證,除當時的果園廠官辦雕漆生產外,民間的雕漆製作行業也有所發展,有的已作為一般商品在民間出售和流傳。 清代的雕漆工藝品,大多數是在乾隆和嘉慶年間所制。在乾隆年間,由於皇帝本人喜愛雕漆製品,因此,大力提倡生產,宮廷所用的雕漆品種繁多,這樣便使雕漆生產在乾隆時期出現了空前的繁榮局面。當時的雕漆製品,品種豐富,大屏風、桌椅、小盤、小盒、小瓶、小罐都有。以木胎、錫胎為主,也有用脫胎的,造型精緻,富於變化,顏色也增多,並且還有與玉石鑲嵌結合而成的產品。圖案方面,除花鳥、人物外,開始有各種吉祥如意的圖案。在構圖上綿密多層次,以多見長,和明代不同的是不注重磨工,但是,具有嚴謹、精緻、華麗的特色;以花卉題材為多,有穿枝過梗、自然靈活、層次鮮明、立體感較強等特點。
但是,繁榮一時的北京雕漆,在乾隆以後卻逐漸衰退,到光緒二十二年(1896)已無官營作坊,技藝幾乎失傳。後由於清宮內需要修理雕漆工藝品,北京的民間雕漆又興起。當時有油漆彩畫藝人蕭興達、李茂隆等,他們從清宮內需要修理的破損雕漆品上得到啟發,並合作創辦了雕漆作坊,於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下半年,在北京剪子巷開業,取名繼古齋雕漆商會。繼古齋的意思就是要繼續中斷了的古老的雕漆事業。他們自己動手研究製作和仿製清代雕漆,並招收徒弟,經過幾年的努力,將清代雕漆的風格繼承下來,並有了一些提高,其技藝超過了乾隆時期,並有明顯的北京地方色彩。刀法稜角清晰,題材以花鳥龍鳳、山水人物、吉祥悉伍圖案為多。蕭興達、蕭樂安、李茂隆等人製作的群仙祝壽大圍屏,曾在1914年盯頃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得一等獎,受到國際友人的好評。從此,北京雕漆揚名國內外,一度又出現繁榮的局面。對於北京雕漆的恢復,清末時期的繼古齋在雕漆歷史上佔有一定地位,並對近代北京雕漆技藝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民國時期,北京雕漆開始有了比較大的發展。1920~1934年之間,雕漆作坊發展到幾十家,大都設在崇文門、前門及朝陽門一帶。從業人員達500多人。產品以造型大方、胎型規矩、漆色鮮艷、雕刻精細、錦紋多樣而著稱。當時有代表性的較大作坊仍是繼古齋。繼古齋的發展是從招收第一批徒弟開始的,接著又招收第二、第三批徒弟。第一批徒弟是永字輩,第二批是寶字輩,第三批是增字輩。由於繼古齋的生意興隆,相繼又發展起來一些別的字型大小,如德成雕漆局、中和雕漆局等,一時從事雕漆的作坊竟有五六十家之多,德成雕漆局專門製作仿明產品,使雕漆工藝更加豐富起來。
從清末到民國,以及解放初期的雕漆名藝人,大都是由繼古齋雕漆作坊學出來的。繼古齋開始是工商業經濟,後來發展到專搞生產,依靠國內商行推銷給外商。這些商行有仁立洋行、德興商行、華真洋行以及專門經銷古玩的青山居等。由於工商分開,一時促進了雕漆生產的發展。但是,隨著生產的發展,人員也不斷分化,由大的老作坊分出小的新作坊,也有的藝人覺得自己單干更合適,就成了專給商號或作坊做包活的獨立勞動者。所以,繼古齋雖然一度發展很快,但始終沒有形成大規模的工廠,最興盛時也不過是50人左右。其他作坊有的十來個人,有的三五個人。
雕漆主要工序為雕,主要原料為漆,故名為雕漆。北京雕漆有金屬胎和非金屬胎兩種,前者是琺琅里,後者為漆里。著漆逐層塗積,塗一層,晾乾後再塗一層,一日塗兩層。塗層少者幾十層,多者三五百層,然後以刀代筆,按照設計畫稿,雕刻出山水、花卉、人物等浮雕紋樣。所用之漆以朱紅為主,黃、綠、黑等做底色,分為剔紅(堆朱)、剔黃、剔綠、剔彩、剔犀等工藝品類。雕漆的工藝過程十分復雜,要經過制胎、燒藍、作底、著漆、雕刻、磨光等十幾道工序,各工序技藝要求都很高。
北京雕漆工藝過程十分復雜,要經過設計、制胎、塗漆、描樣、雕刻、磨光等十幾道工序,各工序技藝要求都很高。其中雕刻是最主要的工序。雕刻的刀法,過去主要是平雕,大量的是浮雕、鏤空雕、立體圓雕等。雕漆的配色也很講究,過去只有黑、紅、黃、綠4種顏色,發展到白、杏黃、茶紅、粉紅等20多種。每種作品也由單一色彩發展到多種套色。這些產品,都具有防潮、抗熱、耐酸鹼、不變形、不變質的特點,深受人們喜愛。 漆料
製造雕漆漆器的主要原料是大漆,又名生漆、土漆、天然漆、中國漆,是從漆樹上割取下來的淺灰白色液體樹汁,漆樹野生,在我國生長區域廣泛。生漆乾燥後具有抗熱、耐酸、耐鹼、耐潮、耐磨等天然優良特性;干錮後具有極具韻味和柔和的光澤,顯得明潤透體。在原生漆的基礎上進行加工可以得到製作漆器需要的各種漆料。
(1)凈生漆:是對原生漆進行物理性能凈化後所得。
(2)加潮漆:在凈生漆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凈水,用來補充原生漆在采割、運輸、儲藏過程中蒸發掉的水分,保持大漆原有的化學成份,使大漆的性能穩定不變,這樣的加潮漆才能用來調制漆灰與調制其他色漆。
(3)罩漆:是由加潮漆添進適量比例的熟桐油調制而成,增加了漆質的柔軟性和可雕刻性,它是配製各種色漆的基本成份。
(4)彩色漆:是用罩漆加各種化工顏料,均勻攪拌壓研而成的各種顏色的漆。原北京雕漆廠可以調制近百種不同色調的顏色漆。傳統上以紅、黃、綠、黑漆為主,在其上雕刻分別稱為剔紅、剔黃、剔綠、剔黑,另還有剔犀、剔彩的雕刻。 (5)退光漆:又稱推光漆,素漆,為半透明漆。在雕漆製品中用量較少,主要是在不進行浮雕處的次要部位的裝飾,俗稱做里子。
(6)金腳漆:又稱為金膠,渾金漆、貼金漆,油光漆。用干快凈生漆加適量比例的熟桐油,攪拌均勻即可。主要用來粘貼金、銀箔,金銀粉。
(7)霸王鰾:又稱漆鰾,漆膠。用凈生漆與白色麵粉按一定比例調制而成,主要用來製作脫胎器,糊布,或用以粘接劑用。 . 1951年4月,由44名雕漆手工業勞動者組成北京雕漆生產合作社。由於生產關系的變革,促進了生產力的飛躍發展。隨著我國對外貿易不斷擴大,雕漆工藝品出口數量也逐漸增多。1958年北京雕漆生產合作社正式轉為北京雕漆廠,職工人數由原來的40多人發展到512人。
為了不斷滿足市場需要,近幾年來,雕漆產品逐步創新,逐漸使工藝美術品日用化和日用品工藝美術化。設計人員積極地創作了實用的雕漆品,受到外商的歡迎,也為雕漆工藝品的出口擴大了銷路。像雕漆圍棋盒,外表古雅莊重,紋樣嚴謹,雕工精細,保持了北京雕漆的傳統特點,並由於採用脫胎和特別漆料作里,既富有彈性,又無響聲,投取棋子方便,很受棋界歡迎,產品大量銷往日本。又如雕象綉墩,看上去真似一隻恬靜的小象,形象莊重,性情溫順,彷彿時刻等待人們來騎乘。這是一件工藝品與實用品相結合的產品,可以把它擺在門前騎坐,也可以陳列在房間里觀賞。它有木胎、脫胎兩種,小象的眼睛和牙,都引用鑲嵌工藝。這種產品頗受商業部門的歡迎,1980年試產20隻全部售完,1981年又接受訂貨1000隻。
雕漆牆壁畫,也是解放後雕漆工藝的一項創新發展,它是為裝飾高級建築物室內牆壁而設計製作的新產品。在製作上採用木胎,似一扇扇屏風,雕刻完成後,鑲進牆壁,乍看去,酷似建築物本身原有的一個自然裝飾部分,所以稱之雕漆牆壁。它的圖案選擇可根據用戶要求而異,有山水、花鳥、盆景,也可設計傳統的中國歷史故事圖案。這是雕漆藝術為現代化建築配套服務邁出的可喜的一步。此外,雕漆產品生產了大量的實用品,為國家擴大了出口,增加了外匯的收入。由此可見,雕漆工藝只有越來越向實用綜合工藝發展,才能表現更豐富的內容和更廣闊的前景。
北京雕漆在雕刻技藝上也有新的發展。過去一般是平雕,現出現了浮雕、鏤空雕、立體圓雕。用漆的顏色也比過去大為豐富;雕漆花籃盤是一件用浮雕、鏤雕、立雕技術相結合而製成的新型產品,它不僅進一步表現出雕漆手法,也擴展了新的內容。它是模擬竹編花籃形象浮雕而成,籃中的花有月季、牡丹、桂花、梅花等,花瓣、花蕾、花葉、花枝相間交錯,姿色萬千,是通過立雕、鏤雕而成的,仔細觀賞,整個花籃突破畫面,有很好的立體感,宛如一簇盛開的鮮花。這件作品是雕漆技藝進一步提高的代表作,受到工藝美術界高度的評價,多次在國內外展出,並在全國工藝美術品展覽會上被評為優秀作品。又如雕漆球,可以說是北京雕漆新工藝、新造型的體現。它是用多種漆的顏色套雕的多層漆球,層層都有精美的圖案和花紋,球的每一層都可以靈活地轉動。
雕漆產品的生產周期較長,多數產品從設計到出廠要半年時間,高檔產品則需要兩三年的時間。這是由於在雕刻以前,需將調配好的漆料反復多層地塗在胎型上,待漆半干時(由液體變成固體),才可用刀在上面雕刻出各種圖案、紋樣,並襯托以各種精美的錦紋,使漆層具有浮雕效果。由於所用漆色和技法不同,分別有剔紅、剔黃、剔黑、剔彩、剔犀之稱。兩種或三種色漆以一定厚度交替塗在胎型上,然後按一定的角度刻出雲頭或回紋等圖案,在刀口的斷面上可以看出不同漆層的叫剔犀。北京雕漆以剔紅、剔黑為主,其他如紅底黑花、黑底紅花、黃底紅花、綠底紅花以及黃、綠、紅三色的剔彩也常見。雕漆產品的製作過程和製作技藝是: 將雕刻後的器皿放入乾燥室內烘乾,使其堅固。磨光要求色澤光潤,藏刀不露。經過磨光,一件完整的雕漆工藝品即告完成。
雕漆的品種有上千種,主要有瓶、罐、盒、盤、煙具、茶具、酒具、傢具、燈具、文具、掛屏、圍屏、插屏、壁畫、爐、鼎、熏、壺,以及立體鳥、獸、佛、仕女、現代人,還有小件首飾、珠子等。
北京雕漆的風格是:雕工細膩,造型別致,古雅大方,品種豐富多彩,富有變化。它在表現人物形象、室內室外景物的層次深度上,都有獨特的效果。

『貳』 清代漆器的特點有哪些

清王朝在康、雍、乾三朝的工藝美術品,如玻璃器、瓷器、琺琅器、金銀器、玉器、漆器等,無不製作精美,裝飾華麗,體現了清代「康乾盛世」的氣魄和時期特點。

僅就漆器而言,在清朝康、雍、乾時期進入漆器發展的黃金時期。最能代表清代漆器製作水平的是清官造辦處製作的漆器,其中,清代製作的一色漆器有朱漆、黑漆和金漆等。

黑漆與朱漆是漆工藝中最常用的裝飾手法,也是漆工藝中製作最多、最普及的品種。

黑漆與朱漆是伴隨著漆工藝的產生而出現的,清代繼承了這一具有幾千年歷史的傳統工藝,製作了許多黑漆與朱漆的器物。

清代製作的黑漆與朱漆器以具有實用價值的器物居多,黑漆有圓腿書桌、條桌、膳案、香幾、硯盒、捧盒、筆管等;朱漆的有書桌、痰盂、香盒、捧盒等。

這一類漆器雖無任何裝飾與花紋,卻以其優美的造型和純正的漆色取勝。其中清乾隆年間製作的脫胎朱漆盤、蓋碗、盒,是朱漆中的代表作。

金漆就是在器物上貼金的做法。貼金的方法有貼金、上金、泥金。清代以金漆製成的漆器最著名的就是陳設在太和殿象徵皇權威嚴、神聖的金漆龍紋寶座、屏風等作品。在清代以金漆為地的漆器製作較多,其上又加其他的裝飾工藝,如描金、描銀、描漆等。

描金漆有黑漆描金與朱漆描金兩種。屬於清早期的描金漆器較少,雍正、乾隆時期曾製作了大量的描金漆器。

乾隆時期的描金漆器不僅數量多、器物造型變化多,而且黑漆描金、朱漆描金兼而有之,也有少數的紫漆描金、罩金漆等。

罩金漆應稱為「描金罩漆」,一般是在描金花紋上再罩一層透明漆,仍可看到描金花紋。這種技法在明晚期漆器中已有,以盤居多。

清代繼承了這一髹漆傳統,製作的器物仍然以盤為主,描繪山水景色,或花卉配以詩句。罩金漆既保護器物的金色不被磨損,又使花紋區別於描金,別具特色。

如乾隆黑漆描金開光方勝式盒,長36.7厘米,寬19厘米,高3.7厘米,雙方勝形。通體黑漆地,施彩金象描金及灑金地花紋。雙盤心均隨形開光,內繪山水人物、亭台樓榭景色,盤邊飾花卉錦紋。

盤外繪菊花、石竺、梅花、牡丹、蘭花等團花紋。盤底髹黑光漆,描金折枝花卉,描紅漆紋理,用筆簡練,花紋工整秀麗。外底中心有雙方圈楷書描金「乾隆年制」雙行款。

在描飾類漆器中,除了描金,還有描漆與描油。描漆是早期漆器中最常使用的漆工藝,即在光素的漆地上用各種色漆繪出花紋的做法,又稱「彩漆」、「描彩漆」。

清代漆器中具有清早期風格的描彩漆有牡丹紋長方幾。清雍正時期的描彩漆作品較多。清乾隆時期描彩漆製品相對減少,帶有款識的作品較少。

漆畫也是描漆的一種,只是色彩更為單純更為寫意。它是用一種顏色漆在漆地上描繪花紋,再用黑漆、金漆或其他色漆勾描紋理。

描油是以油代漆,在漆器上畫出花紋的做法。描油與描漆的不同處是描油可以調制出任何顏色,色彩變化多,紋飾絢麗多彩。

描金彩漆是描金與描彩漆兩種漆工藝的合稱。清代漆器的特點之一就是多種漆工藝的綜合運用,即在一件器物上應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漆工藝。

清代的描金彩漆作品數量比較多,造型豐富多彩,有實用品和觀賞品兩大類。一般均以描金勾勒紋飾的輪廓及細部紋理,以彩漆描飾花紋,既金碧輝煌,又斑斕絢麗。用描金彩漆製成的漆器有盤、盒、杯、瓶、筆筒、幾等。其中盤有葵瓣式、海棠式、菱花式,盒有萬字盒、壽字盒、八角盒、葫蘆盒、六瓣盒等。

戧金彩漆是「戧金」和「彩漆」兩種工藝同時施於一器之上。戧金彩漆有兩種:一種是「戧金填彩漆」,一種是「戧金描彩漆」。

這兩種方法製成的漆器在清代同時存在,都是用「戧金」勾勒出花紋圖案的輪廓及枝葉的細部紋理。

清代最早的戧金彩漆是康熙時期的器物。其中有戧金雲龍紋方幾、戧金雲龍紋炕桌和戧金雲紋葵瓣式盤等。清康熙戧金彩漆作品有的直接在漆地上飾花紋,有的則做成填漆錦紋地,在錦地之上再飾花紋。它們在製作工藝上雖有繁簡之別,但從器物的裝飾效果看,當以後者更佳,似「錦上添花」。

清乾隆時期的戧金彩漆器物造型豐富,裝飾富麗堂皇,並在器物底部依據所飾圖案的內容為器物定名。例如,雙鳳長盒、吉祥圓盤、八仙長盒、鶴鹿長盒、瑞草圓盒、如意宮盒、雙喜方盒、菱花鳳盒、海棠仙盒、萬福鳳盤等。從其所定器物之名可以看出,大都是與長壽、祝福有關的吉祥圖案。

此外,還有戧金彩漆壽春盤、銀錠式盒、魚式盒、桃式盒、雲龍菊瓣盒、六瓣式盤等,均以其奇特的造型和富於變化的圖案取得了形式和內容的協調統一。這類製作講究的工藝品是清乾隆以後漆器工藝無法企及的。

清代的嵌螺鈿工藝在繼承明代傳統的基礎上有了長足的發展。嵌螺鈿漆器的數量增多,造型豐富。既有大件的傢具,也有小件的盤碗;既有嵌厚螺鈿的,也有嵌薄螺鈿,並出現了鮮艷的襯色螺鈿。

清代的嵌螺鈿漆器有純嵌螺鈿的,也有與其他工藝如描金、彩漆等相結合的。

清代嵌螺鈿漆器中最早始於清康熙時期,其中黑漆嵌螺鈿平頭案、黑漆嵌螺鈿龍紋箱、黑漆嵌螺鈿書格、黑漆嵌螺鈿職貢圖盒,均是清早期嵌螺鈿漆器的精品。

如康熙黑漆嵌五彩螺鈿山水花卉書格,高223厘米,寬114厘米,縱57厘米。書格本為一對,楠木胎,方角,格4層,每層板下用3根穿帶承托,最上層頂板穿帶安在板上。最底層四足間加牙條、牙頭。書格周身髹黑退光漆,漆上以五彩螺鈿和金、銀片托嵌成136塊66種不同的花紋圖案,其中包括8種人物山水、22種花果草蟲、36種錦紋。是至今所見裝飾錦紋最多的實物書格,四腿鑲鑿銅鍍金筒狀包角。

下面第二層中間穿帶刻「大清康熙癸丑年制」款。做工精細,圖案豐富,色彩絢美,特別是所嵌螺鈿、金銀片極薄。在狹小的面積上做出十幾個單位的錦紋圖案,顯示出極高的工藝技巧。

清代雕漆以乾隆時期製作的最多,有剔紅、剔黃、剔彩、剔黑、剔犀等品種,雕漆作品的范圍幾乎涉及宮廷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其中典章禮儀品有寶座、屏風、如意等;傢具類有桌、椅、綉墩、幾等;陳設品有瓶、花觚、尊、插屏、天球瓶、爐瓶盒等;文房用品有筆筒、成套文房用具、筆管、筆匣等,還有大量製作精美的珍玩。

如乾隆剔紅《洗桐圖》寶盒,高12厘米,口徑29.6厘米,盒通體髹朱漆,蓋面隨形開光,內雕天、地、水錦紋為地,上壓雕流雲、山石、修竹、曲欄、梧桐,一老者端坐於院中,一童子侍立於後,另3個童子正在洗擦梧桐樹。盒壁上下各五開光,分別雕牡丹、菊花、梅花、荷花、月季等花卉紋,開光外雕雜寶紋,口緣雕回紋。

盒內及底髹黑漆,蓋內有填金「洗桐寶盒」器名款,底刻「大清乾隆年制」楷書款。

清乾隆年間,養心殿造辦處仍設有「油漆作」,負責製作皇家使用的各種漆器用品。御用雕漆卻不是在造辦處製作的,而是在蘇州製作的。清官檔案中有明確的記載。

清代雕漆繼承了明代嘉靖和萬曆時期的風格,不善藏鋒,刀痕外露,雖有磨工,但遠不如明早期那般圓潤光滑。盡管如此,清代前期雕漆工藝在表現形式之豐富、雕刻之精細等方面仍然超越了前代,達到歷史的峰巔。

如太和殿金漆雲龍紋寶座,即皇帝穿朝服所坐的龍椅,通高172.5厘米,座高49厘米,寬158.5厘米。座前腳踏高30厘米。寶座有個「圈椅」式椅背,由金絲楠木製成,上面刻有形象生動的蟠龍。寶座「圈椅」由中間向兩側逐漸走低。靠背背板平雕陽文雲龍。

整個寶座從上到下都有相應的花紋圖案,共有13條金龍盤繞。整個寶座外髹金漆,顯得金光燦爛,富麗堂皇,是紫禁城也是當時全國最大、最高檔次的禮制用具。

清嘉慶雕漆有一件帶有款識的《羲之觀鵝圖》筆筒,其刀法、圖案風格均保持有清乾隆時期的特點。

觀鵝圖筆筒通高14.8厘米,口徑10.2厘米。筆筒窄折邊口,平底,附座。筒外壁壓雕山水亭榭、人物樹木。畫面中清水一池,游鵝泛波,一老者坐於池畔榭中觀看水中游鵝,小橋之上有兩人行走,隨行其後的童子懷中抱琴,是為攜琴訪友之意。

景物雖多,但層次清晰,意境恬淡深遠。器物上刻幾種錦地以示不同的空間。底部髹黑漆,中心鐫篆書「嘉慶年制」4字款。

此筆筒漆層較厚,雕刻刀法精密,棱線深峻有力,紋飾清晰醒目,色澤艷麗。其刀法及圖案風格均保持著乾隆時期雕漆的一些特點。

此筆筒為現知唯一嘉慶款的雕漆作品,對於研究乾隆以後雕漆工藝的發展變化及嘉慶時雕漆的風格特徵均極有價值。

清嘉慶以後,雕漆工藝日趨衰落。清光緒時技法失傳,慈禧太後六十壽辰時令蘇州承辦漆器,唯雕漆一項無人能製作。

清代漆器的發展得到了皇帝的推崇,因此在宮內,漆器應用非常廣泛,已經滲透到宮廷生活的每一個領域,各地官員也將漆器作為重要貢品進貢朝廷。

清代造辦處集中了全國各地的能工巧匠,具有雄厚的物質基礎。由於不惜工本,所以製作出的漆器華麗精美,代表了清代漆藝的最高水平,同時也體現了皇家的藝術風格及審美情趣。

如清黑漆嵌螺鈿五子奪魁盒,高6.8厘米,口徑16.8厘米,圓形,平頂。黑漆地嵌薄螺鈿間貼金。蓋面梧桐下,一婦人倚坐於石桌旁,觀五子嬉戲庭前。盒內嵌白玉十二屬相及冊頁「御制壽民詩」。

除了造辦處,全國還有許多地方也製作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漆器,如揚州的鑲嵌漆器、福建的脫胎漆器、山西的款彩漆器、貴州的皮胎漆器等,還有蘇州、杭州、四川、廣東、北京等地也都製作了各具特色的漆器。

歷史上揚州是重要的漆器製作地。到了清代,揚州是著名的商業城市,玉器和漆器享譽全國。

揚州漆藝最高成就的是百寶嵌工藝。盧葵生便是揚州著名的髹漆藝人,精於百寶嵌工藝,盧氏作品以文房用品居多,如漆硯盒、漆壺、筆筒、果盒、套盒、臂擱、琵琶等。

清代的福建以製作脫胎漆和木雕金漆而著稱。清乾隆中期著名髹漆藝人沈紹安掌握了髹漆技巧,領悟到我國泥塑佛像和夾紵造法,因而創造出別具一格的脫胎漆器。

沈氏所制漆器在調料時除用油料沖淡原漆外,主要以金粉、銀粉作調和料,解決了一般漆色干後變為黝黑,難與其他鮮色顏料調和的困難,調配出許多前所未有的漆色,如珊瑚紅、淡黃色、橘黃色、白色、蘋果綠、松綠等鮮艷的色彩。

清代的貴州以製作皮胎漆器而聞名於世。它作為地方漆器的一個品種貢入宮廷。皮胎漆器較之木胎體輕、韌度好。

其製作方法為在牛皮胎上刷黑漆或朱漆作地,再在漆地上用金描繪花紋,有的則再罩上一層籠罩漆。貴州所製作的皮胎描金漆器多為盤、碗、盆、盒等日常生活用品,使用價值頗高。

蘇州是清代宮廷造辦處製作雕漆的中心,其造型、圖案、款識直接受宮廷造辦處指揮和控制。除了官辦作坊直接為宮廷服務,地方漆器作坊也深受宮廷漆器影響,其雕刻風格是相同的。

每年慈禧過生日時,許多大臣也購買北京雕漆作為貴重禮品貢入皇宮。如慈禧太後雕漆嵌玉屏風,相傳為兩江總督端方為祝賀慈禧太後六十壽辰進貢的雕漆器,為蘇州名匠梁福盛製作。寶座高115厘米,寬127厘米。屏風高271厘米,連座高314厘米。

杭州曾是南宋制漆的中心之一,有許多一家一戶的漆器作坊。清代的杭州仍保留了過去的傳統,漆器製作以一家一戶為單位,大多製作罩漆。

在地方貢品中,四川進貢漆器的記錄較少,只有清乾隆五十二年四川布政使王站柱進貢雕漆的記載。其中有一件方套盒,盒底有書「四川勸工局謹制」款。此盒構圖簡練,紋飾疏朗,線條流暢,採用了款彩與描彩漆兩種漆工藝。從此盒的款識分析,這件漆器是清代中後期由四川的官辦作坊製作的,較為精緻,形制也別出心裁。

廣東是清代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也是清代製作多種工藝品的著名之地。廣東製作的象牙、傢具、琺琅、玻璃、玳瑁、鼻煙壺等製品享譽京城,也是廣東官員向清官進貢的主要工藝品。

北京漆器以雕漆為主。光緒、宣統年間,北京的德誠局、甫潤齋等作坊對流落民間的清乾隆雕漆曾有過研究。此外,繼古齋有3位師傅也製作雕漆,但他們製作的雕漆不仿古代,有其獨特的做法。

『叄』 明代漆器有什麼特點

從明代的建築及室內用具來看,宮廷裝飾及器用不啻一座大型髹漆工藝館。明代禮儀中所用大輅乘輿、儀仗皆有裝飾。宮廷建築裝飾,朱門金釘,金龍畫彩,殿內寶座、圍屏金漆裝飾等,都顯示著髹漆工藝的水平。

與此同時,民間床榻傢具雕花貼金,商店匾額金碧輝煌,棺材靈柩髹黑畫彩、雕花飾金。全國各地的廟宇也都離不了華麗裝飾的髹金額匾,凡此種種,都顯示了髹漆工藝在明代的普及。生漆應用之廣,漆器生產之盛,前所未有。明代漆工躍與明王室對漆器的推崇與重視有著直接關系。為了滿足宮廷內外對生漆工藝品需求,還專門設立了生產製作御用漆器的官辦機構。

宮廷內官監下設「油漆作」,御用監所屬「漆作」都承做漆工活計,專門負責圍屏、擺設、造辦填漆、雕漆、螺鈿等漆器。內府供用庫還特設丁字型檔,常儲生漆、桐油等物。

明代的第三位皇帝朱棣對雕漆情有獨鍾,不但自己珍賞,而且先後數次將雕漆作為貴重禮品頒賜給日本國王妃,總計近百餘件精美的雕漆盤、盒。

由於漆器手工業的發展,明代用漆之多前所未有,生漆需求量劇增,官府和民間都很重視漆林經營。原先盛產漆的長江中上游各省,漆產量大增,長江下游的南京,也新建漆園,種植漆樹千萬株,以供需求。

據《古今圖書集成》、《福建新通志》等書記載,在明清時期,西起我國雲南西部,東至遼寧東部,南起海南島,北至遼寧北部,都有漆樹生長。

明代漆器的品種,在宋元漆器發展的基礎上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明代漆器最為發達的、製作量最多的是雕漆,其次是戧金彩漆、戧金漆、描金漆、填漆、螺鈿漆、百寶嵌、款彩漆等。

明早期漆器指的是洪武、永樂、宣德三朝製作的漆器。山東省鄒縣魯荒王朱檀墓中的漆器反映了明初漆器製作的水平。朱檀是朱元璋之子,這批漆器極有可能是皇家御用監所造。

明初的漆器至少有戧金漆和雕漆兩類。其裝飾圖案中主體紋飾有人物故事、寶相花、太平雀梔子花、太平雀葵花、蒼頭石榴花、牡丹花、石榴花、山雞葵花、鸚鵡長壽花、山雀茶花、竹梅,邊飾有香草、四季花、回紋等。

黑漆嵌螺鈿《仲景行醫圖》鼓式盒是元明之際黑漆嵌螺器代表作。盒鼓式,平蓋面,圈足。通體髹黑漆為地,以螺鈿嵌紋飾。

蓋面蒼松映掩,祥雲繚繞,醫聖張仲景身穿官服乘牛車而至,4人作揖迎接,牧童牽牛旁觀。蓋、盒壁嵌乳釘紋各一道,上、下口緣飾纏枝蓮紋。盒裡髹朱漆,足圈內髹黑漆。此盒鈿色艷麗,五彩斑斕,人物刻畫細膩生動,工藝精湛。

明永樂漆器以剔紅居多,也有少量的戧金漆和戧金彩漆,如紅漆戧金八寶紋經文挾板。

永樂雕漆以盤、盒為主,兼有蓋碗、盞托、尊、小瓶、踏凳等,器形變化較少。明永樂漆盤是一種圓形盤,淺式,圈足,盤表面為一整體,沒有盤心與盤邊之別,所裝飾圖案給人以整體感,這種造型的盤以裝飾花卉為主。

另一種盤的造型為盤邊呈葵瓣狀或菱花狀,8瓣、10瓣不等,盤內與盤邊裝飾的內容不同,盤內多以山水人物為主,而盤邊多雕刻各種各樣的花卉。

如剔黑山水人物方盤,直徑26.6厘米、26.2厘米,方盤四邊雕刻折枝花卉,正中心雕刻人物,形態自然;山石皴法細膩,結構嚴謹,色調明快,刀法銳利、纖細。

永樂雕漆裝飾圖案以花卉、山水、人物為主,圖案的處理具有一定的規范化。以花卉為主題的作品,一般雕刻在圓盤、蔗段式盒、蒸餅式盒上。

其圖案的處理手法為在盤內或盒面布滿盛開的大朵花卉,四周枝繁葉茂,或襯托著含苞待放的小花蕾,花朵飽滿,畫面具有完美的整體感。

花朵以奇數布局,有3朵、5朵、7朵之分。3朵均勻分布,5朵、7朵者,以正中為一朵稍大型的花卉,四周均勻地擺設著四朵或六朵稍小的花卉,似眾星捧月,突出主題。以花卉為題材的雕漆,花卉之下一般不刻錦紋,而以黃漆為地,黃襯紅色,鮮明醒目。

永樂雕漆,花卉滿布,留下的黃色地較小,有緊密之感。明永樂雕漆常用的花卉有牡丹、茶花、石榴、芙蓉、菊花、蓮花等。

永樂時還出現了雙層花卉的雕漆作品,即在漆盤內上下雕刻兩層花卉,如剔紅牡丹雙層盤、剔紅茶花雙層盤,上下兩層花紋自成體系,互不幹擾,又互相映襯,章法有致,畫面富麗,耐人尋味,充分反映了明永樂時期工匠的高超技藝。

以山水、人物為主題的作品,一般雕刻在葵瓣式盤、蔗段式盒上。其圖案的處理手法為在盤內或盒面上雕刻人物故事,圖案下襯托分別代表天、地、水的3種錦紋。

這3種錦紋與元代的處理手法相同,只是水紋的處理稍有變化。元代雕漆中的水紋有的似波浪滾滾,以彎曲的線條表現,彷彿水在不停地流動,而永樂時期的水紋基本固定為圖案化的紋飾,以波折形線條表現。

在3種錦紋之上雕刻人物、亭閣。一般的布局為圖案的左側或右側雕刻一座亭閣,以曲欄圍出一定的空間,閣後置古松或垂柳,天上點綴流雲朵朵,人物活動其間。

或攜琴訪友,或閑暇賞瀑,或高談闊論,或五老相聚。多數反映的是文人士大夫清凈、悠閑的生活。人物比例的雕刻偏於高大,以突出人物的重要。

如剔紅《攜琴訪友圖》蓮瓣式盤,高4.5厘米,口徑45.6厘米。盤平底,八瓣蓮花形邊,隨形圈足。盤心雕庭院景緻,殿閣曲欄,長鬆浮雲,院中二老相揖,一童攜琴隨後,殿內有人迎迓,此為《攜琴訪友圖》。

盤內外壁黃素漆地,分瓣雕飾多種花卉。足內黃褐色漆,一側針劃「大明永樂年制」6字款,中心又刻「甜食房」3字。

此盤造型如一朵盛開的大花,美觀典雅。主題圖案反映了當時文人的生活情趣。盤上髹漆厚重,雕刻精細,錦紋主次分明,一絲不苟,為明永樂朝官造雕漆之典型作品。

除了雕刻花卉、山水、人物圖案,明永樂時期的裝飾題材尚有孔雀牡丹、雲龍紋、雲鳳紋、靈芝螭紋等題材。

如剔紅祝壽圖菱花式盤,口徑34.8厘米,足徑27厘米,高43厘米,木眙,作八瓣菱花形,圈足,下背雕紅漆花紋。盤心開圓光,內松、桃、鶴、鹿、仙人祝壽圖意。壁內外紋飾相同,每瓣雕素地寶相花兩朵。足邊飾回紋,底黑光漆。

永樂雕漆的底,一般以黃褐色、黑色居多。款識在底內緣處豎刻「大明永樂年制」針劃款,字體秀氣,筆道纖細,似行書。在雕漆底部刻有明確的年號款識,以明永樂為開端。

永樂雕漆在製造技法和工藝上具有鮮明的時期特徵。這時的作品一般髹漆層次較厚,少則幾十道,多則上百道,與文獻記載的「漆朱三十六遍為足」有明顯的差異。繼承了元代張成、楊茂的風格,精雕細刻,藏鋒清楚,隱起圓滑,細微之處處理得精細而又恰到好處。

例如,花紋枝葉的脈理清晰而逼真,以不同的雕刻方法來表現枝葉的正背,花筋葉脈被處理得細膩入微,雕刻刀法嫻熟流暢,圖案的邊緣磨得圓潤光滑,不露稜角和刀刻痕跡。

如剔黑花鳥葵瓣式盤,口徑31.3厘米,足徑22.6厘米,高3.8厘米,葵口,圈足,盤內雕雙鵲牡丹,壁背面雕香草紋。此盤雕工精細,圖案凹凸有致,葉脈清晰,為明初期雕漆工藝中上乘之作。

明宣德皇帝在位10年,宣德漆器品種有剔紅、戧金彩漆等品種。明宣德雕漆的造型,盤有圓、方、荷葉式、菱花形,盒有蔗段式、蒸餅式、兩撞委角方盒,另外還有盞托等。

其裝飾題材與明永樂時期基本相同,有花卉、雲龍、雲螭、山水、人物等。圖案的處理出現了「開光」技巧。在盒蓋上或盤內以蓮瓣式、葵瓣式、圓形作為開光,開光內裝飾一種紋飾,開光外裝飾另一種紋飾。

開光一方面能突出主題,另一方面也能把兩種不同的紋飾分隔開來,同時也可起到美化畫面的藝術效果。這種方法在明、清漆器圖案中常被運用。

如宣德剔紅菊花紋圓盒,直徑12.2厘米,盒為圓形,周身髹朱漆。蓋面雕一簇9朵菊花紋,菊花盛開,枝葉茂盛,外壁雕菊花、牡丹及秋葵等花卉,內里與盒底髹深褐色漆,足內左側邊沿刀刻填金落「大明宣德年制」楷書款。圓盒髹漆深厚,雕刻圓潤,刀法流暢,保存完美,為明代剔紅器之精品,極為珍貴。

明宣德漆器的款識處理方法與明永樂時期截然不同,改明永樂針劃款為明宣德楷書填金款,在底部左側豎刻「大明宣德年制」。少數在蓋上刻款。明宣德刀刻填金款成為明、清漆器款識處理的典範。

宣德以後,明漆器開始從簡練、朴實、大方的風格向纖巧細膩轉變。這個時期的漆器品種有剔紅、剔黑、剔彩、戧金漆等。明中期漆器以雲南、甘肅製作的地方漆器較為突出。

這一時期的作品造型較之早期單調、劃一的特點有明顯變化,出現了梅瓶、四方委角盒、八方形捧盒、提匣、筆筒、方盒、方盤、大型的長方匣、長方盒、扁壺、高足碗、棋子盒等。這說明漆器的使用范圍越來越大,實用性和觀賞性已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明中期漆器的裝飾圖案更為豐富多彩。在以花卉為題材的作品方面,較之明早期果園廠那種整朵大型花卉為主題的裝飾圖案日趨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折枝花卉及花鳥題材的增多,如鴛鴦荷花、喜鵲登梅、綬帶牡丹、茶花小鳥、蘆雁等。

如宣德剔彩檎雙鸝大捧盒,高20厘米,盒徑44厘米,是最早的剔彩漆器。盒呈圓形,上收成平頂,矮圈足。通體自下而上髹漆顏色為:紅、黃、綠、紅、黑、黃、綠、黑、黃、紅、黃、綠、紅共13層之多。

盒蓋圓形開光,以紅漆刻成斜方形錦紋為地,其上雕刻林檎樹一株,黃鸝鳥兩只,一在枝前,側身昂首,一在枝下,回身欲下,兩相呼應,林檎枝頭,有花有果,另外刻蜻蜓、蝴蝶各一隻,點綴其間。盒蓋開光外與盒底鄰近底足的一圈,雕刻有纏枝花果紋,由石榴、葡萄、櫻桃組成。

盒蓋與器的豎壁雕刻纏枝花卉有牡丹、茶花、梔子花、菊花等,四周花果紋均無錦紋作地,而是以黃漆為地,在蓋面正上方長方形條上刀刻「大明宣德年制」填金楷書款。此器器型大而莊重;色彩豐富,斑斕絢麗;紋飾活潑,富於生命力,彷彿呼之欲出。

以人物為題材的作品則不拘於早期那種攜琴訪友、觀瀑的題材,而以歷史故事為主。例如,五老過關、牧牛、文會、渭水訪賢、攜友秋遊、漁家樂、采葯、滕王閣、雀屏中選、郭子儀故事、岳陽樓、八仙人物、嬰戲等。

明中期漆器的雕刻風格有的保持了早期磨工圓潤、藏鋒清楚的特點,而有的作品則出現了鋒棱不夠圓熟的特徵。這說明了處於過渡時期的作品兼而有之的風格變化。

此時,雕漆一般髹漆不厚,與早期那種髹漆層次厚、立體效果較好的風格略有不同。另一方面,無論是花卉題材或人物故事題材的作品均刻有錦紋,早期黃漆素地之上壓花的做法幾乎盪然無存,從而形成了錦上添花的表現手法。

雲南也是明中期製作漆器的重要地區。雲南漆器一般髹漆較薄,漆色暗,無光澤,構圖緊密,有繁縟之感。其造型有扁圓形盒、圓盤、雙耳扁壺、高足碗、棋子盒、碗等。

雲南漆器雕刻的圖案不拘泥於一種形式,豐富多彩,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圖案中點綴有栩栩如生的螳螂、蜜蜂、游魚、螞蚱、蛇、蛙等多種小生物,還有象徵長壽的盤腸、靈芝,象徵幸福的孔雀牡丹和活潑可愛的雙獅戲球,傳說中的麒麟、翼龍、雙螭、草尾龍等。這些圖案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

經過明中期80多年的發展,到明世宗嘉靖時期,漆器工藝出現了新的局面。這就是官辦作坊繼續大量製作漆器,具有宮廷風格的漆器製作重新占據統治地位。

明中期漆器風格經過近百年變化,從早期簡練大方、圓潤精緻的風格演為崇尚纖巧華麗、繁縟細膩的新風格;漆器的使用范圍擴大,出現了箱、櫃、桌等新的漆器造型;漆器品種增加,除了剔紅、剔彩,戧金彩漆亦大量製作,漆藝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明嘉靖時期的漆器品種主要有剔紅、剔彩、戧金彩漆。傳世的明嘉靖漆器仍以剔紅器居多。這一時期出現了大量的以綠漆為錦地,其上雕紅漆的作品。紅綠兩色醒目,對比強烈,起到了突出主題的效果。

嘉靖時期的雕漆基本上有兩種風格:一種雕刻精細,刀法快利,鋒棱雖顯外露,但仍保持有明早期漆器那種圓潤光滑的特徵;另一種為雕刻不精,有粗糙之感,漆色亦不佳,不善藏鋒,雖有磨工,但不圓潤。

剔彩自明宣德時期出現以後,到了明嘉靖時期呈現出大規模發展的局面,傳世品較多。嘉靖剔彩主要以紅、黃、綠三色交替,每色有相當的漆層。

器物表面呈現出紅、黃、綠三色,一般是紅花、綠葉。若雙龍則以紅、黃區分,以紅色漆為龍鰭,以黃色為龍身,以綠色為龍發,似剪影式的效果;若鳳紋則以紅、黃、綠來表現其飛翅及長尾,3種顏色的變換,化為美麗的羽毛,多姿多彩;若表現童子,則以紅、綠二色分飾衣、褲,以展現兒童的天真、活潑。

嘉靖時的剔彩的戧金彩漆造型有銀錠式、梅花式、菊瓣式、方勝式等,製作工藝十分精緻。以戧金為圖案的輪廓線及葉脈紋理,在輪廓線內填以紅、黃、綠等色漆,紋飾磨平後具有繪畫般的效果。

有一種戧金彩漆,先以填漆做成錦紋地,再戧金花紋,做法費工費時,但卻使器物有錦上添花之妙。還有一種特殊的戧金彩漆作品,其花紋之外既不是一色漆地,也不是錦紋地,而是密密麻麻的小圓圈紋,這種小圈紋被稱為「攢犀」。

嘉靖時期器物的造型有所突破,出現了許多新的器形。盤類器物除了圓盤居多,亦有仿明早期的葵瓣盤、明中期的委角方盤,同時出現了六瓣盤、梅花式盤、銀錠式盤、茨茹式盤、荷葉式盤、菊瓣式盤以及由大小3個盤依次套疊的套盤。

這時,除了明早期的「蔗段式」和明中期的「捧盒」外,新出現了缽式盒、壽字盒、銀錠式盒、方勝式盒、梅花式盒等。此外,還出現了瓜棱壺、櫃、筆筒、小桌、八方斗、春字盒、把鏡等新的造型。

明代漆器中刻有年款的以永樂、宣德、嘉靖、萬曆最多,也有少量的隆慶、崇禎款識。明嘉靖漆器的款識為刀刻填金楷書款,款識的位置均在器物底部正中。「大明嘉靖年制」6字款有3種形式,即底部正中豎刻款、從右至左橫刻款、豎兩行刻款。

由於嘉靖皇帝信奉道教,所以明嘉靖時期漆器的裝飾題材大都以長生不老、升仙、萬壽為主題,如五老祝壽圖、群仙祝壽圖以及表現仙山樓閣的題材等。

尤其是出現了以文字組成的圖案。例如,以松、竹、梅纏繞組成「福、祿、壽」3字;以「福」字為漆盤的裝飾;雕3個壽桃,每桃上雕一字,組成「福、祿、壽」;以開光的形式,在器物上組成文字「皇圖億載,聖壽萬年」和「乾坤清泰,萬壽齊天」以及「萬年長生」、「萬年如意」、「萬壽永年」等。

壽春圖是這個時期典型的裝飾題材,春字盒有剔紅、剔彩兩種,在蓋面開光內雕聚寶盆,盆內裝有盤腸、珊瑚枝、銀錠、古錢、犀角、火珠等,盆中升起霞光萬道,似熊熊火焰,火焰之上壓一個「春」字,春字中圓形開光內雕老壽星。

如嘉靖剔紅五老祝壽圖圓盒,高12厘米,口徑24.4厘米。盒圓形,平蓋面。通體綠漆刻雲紋錦地,朱漆雕花紋圖案。

蓋面飾松雲山石,五仙人分持桃實、花杖、葫蘆、卷軸、靈芝,從靈芝中升起一縷輕煙,向上蟠繞成草書「壽」字,為群仙祝壽之意。蓋、器外壁分別雕雲龍紋和海水雲紋。足內正中刀刻填金楷書「大明嘉靖年制」豎行6字款。

此盒雕刻精細,刀法快利,鋒棱顯露,人物表情生動,衣紋飄動流暢,藝術風格纖巧細膩,為明嘉靖朝雕漆的代表作品。

此外,寓意長壽的松樹、仙鶴、靈芝、壽桃等也常常作為裝飾題材,八卦圖、麒麟、獅子、海馬、大象、雜寶也是裝飾題材的一部分。

與上述升仙、長生題材截然不同,還有少數具有民間藝術風格的「龍舟競渡」、「貨郎圖」和「嬰戲圖」。龍紋仍然是這一時期漆器裝飾的主要題材。

明嘉靖時期漆器的錦紋表現形式也有較大變化,突破了明早期的3種錦紋形式,出現了「萬字錦」、「勾雲錦」等。有的雕刻出五六種錦紋,錦紋的比例較大,形成風格。

明萬曆時期漆器的生產製作較活躍,官辦漆器作坊仍占據主要地位,漆器品種日漸豐富。除了剔紅、剔彩、戧金彩漆仍繼續製作,還出現了剔黃、描金漆、填漆等新的漆器品種,使漆器裝飾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明萬曆雕漆有剔紅、剔彩、剔黃3個品種,在造型、圖案、款識等方面形成了有別於其他時期的風格與特點。在器物造型方面,仍以盤、盒為主,兼有小櫃、爐、花觚、瓶、筆筒等,並出現了長方委角盒這一新的造型。

在裝飾圖案方面,嘉靖時期追求升仙、長壽的題材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雙龍、龍鳳、祥雲、海水江崖為主題的圖案,並出現了祈求吉祥、太平的吉祥圖案,也有少數表現人物、花鳥的題材,如剔彩《晏子使楚》漆盤、剔彩花鳥紋盒等。

對錦紋的處理也較為獨特,比例緊湊,細密整齊,明萬曆前後均無此特徵。

在漆器品種方面,以剔紅、剔彩最多,且出現了少量的剔黃作品。描金是漆器製作工藝中的一個品種。

描金彩漆是「描金」加上「描彩漆」的做法,使一器具備兩種漆工藝,畫面絢麗多彩,富於裝飾趣味。明萬曆時期的描金彩漆作品有圓盒、長方形墨盒,均以紅漆為地描飾花紋。描金彩漆山水人物大圓盒是其代表作。

明晚期雕漆的製作以宮廷製作為主,兼有民間製品。明晚期雕漆以長方盒、高足碗、小碗居多。明晚期剔犀漆器有黑面、朱面兩種,器形有小圓盒、兩層盒、圓盤、花形盤、盞托、執壺等。

明代嵌螺鈿工藝仍繼續使用。明晚期出現了一位鑲嵌工藝名家江千里,系明末揚州人,以制螺鈿漆器出名。當時曾有「家家杯盤江千里」之說。

『肆』 剔紅雕漆牡丹花瓶的意義

剔紅雕漆牡丹陸畝花瓶是一種傳統的中國工藝品,它是通過早指森將漆器的表面紅色漆剔除一部分,然後在裸露的部分上雕刻花紋,最後再用漆進行塗裝和拋光而製成的。

剔紅雕漆牡丹花瓶具有深厚的文化和歷史意義,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代表了中國古代的工藝水平和審美觀念。牡丹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象徵,它代表著富貴、榮華和美逗斗好的人生。因此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剔紅雕漆牡丹花瓶是一種很有價值的藝術品,也是一種很好的禮品。

此外,剔紅雕漆牡丹花瓶還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和投資價值。在中國的古玩市場上,這種工藝品的價格一直都很高,很受收藏家和投資者的歡迎。

總之,剔紅雕漆牡丹花瓶的意義非常豐富,它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一種很有價值的藝術品和投資品。

『伍』 如何描寫古代建築

描寫古代建築的優美段落集錦[1]

1.浪漫與庄嚴的氣質,挑高的門廳和氣派的大門,圓形的拱窗和轉角的石砌,盡顯雍容華貴。

2.主樓是用一色青石起座,直上七層,石條又故意不打磨平整,粗獷凝重,像一個巨人敞露出結實的胸膛和坦盪的襟懷。

3.古典、開朗兩相宜,尖塔形斜頂,抹灰木架與柱式裝飾,自然建築材料與攀附其上的藤蔓相映成趣,經典而不落時尚。

4.就在永息湖畔,竟然盛放著大片大片的金色花朵,就像一顆顆金色的星星躺在碧綠的葉片之間,但沒有一種星,可以如此璀璨奪目,流光溢彩,妖艷得彷彿可以奪去人的呼吸。

5.金頂石壁,繪著各種各樣的鳥類圖案,色彩斑斕。地板上鋪著色調柔錦織緞綉的地毯,偶爾燃燒著幾朵艷紅色的火焰。

6.紗幔低垂,營造出朦朦朧朧的氣氛,四周石壁全用錦緞遮住,就連室頂也用綉花毛氈隔起,既溫暖又溫馨。陳設之物也都是少女閨房所用,極盡奢華,精雕細琢的鑲玉牙床,錦被綉衾,簾鉤上還掛著小小的香囊,散著淡淡的幽香。

7.徽派建築所共有的灰瓦白牆和高大的門樓,門樓牆壁有精緻的雕花,屋頂的雕花更為精緻美麗,整個建築里有一套貫通的水系,再加上綠樹成陰、群山呼應,讓你有種置身仙境感。

8.一幢幢具有鄉村風情的精緻別墅散落在蒼翠樹木的掩映之中,置身其中恍如遠離了所有的都市塵囂,寧靜幽遠的感受令人神馳。

9.在幽靜的山林一套歐式別墅映入眼簾,仔細觀察是用一塊塊木板搭接而成,尖尖清新不落俗套,白色灰泥牆結合淺紅屋瓦,連續的拱門和迴廊,挑高大面窗的客廳,讓人心神盪漾。

10.兩邊是抄手游廊,當中是穿堂,當地放著一個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轉過插屏,小小的三間廳,廳後就是後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間上房,皆雕梁畫棟,兩邊穿山游廊廂房,掛著各色鸚鵡、畫眉等鳥雀。台磯之上,坐著幾個穿紅著綠的丫頭。

11.果見正房廂廡(wǔ)游廊,悉皆小巧別致,不似方才那邊軒峻壯麗;且院中隨處之樹木山石皆在。一時進入正室,早有許多盛妝麗服之姬妾丫鬟迎著。

12.往東轉彎,穿過一個東西的穿堂,向南大廳之後,儀門內大院落,上面五間大正房,兩邊廂房鹿頂耳房鑽山,四通八達,軒昂壯麗

13.抬頭迎面先看見一個赤金九龍青地大匾,匾上寫著斗大的三個大字,是「榮禧堂」,後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書賜榮國公賈源」,又有「萬幾宸(chén)翰之寶」。大紫檀雕螭案上,設著三尺來高青綠古銅鼎,懸著待漏隨朝墨龍大畫,一邊是金蜼(wěi)彝,一邊是玻璃(hǎi)。地下兩溜十六張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對聯,乃烏木聯牌,鑲著鏨(zàn)銀的字跡。

14.臨窗大炕上鋪著猩紅洋罽(jì),正面設著大紅金錢蟒靠背,石青金錢蟒引枕,秋香色金錢蟒大條褥。兩邊設一對梅花式洋漆小幾。左邊幾上文王鼎匙箸香盒;右邊幾上汝窯美人觚(gū)——觚內插著時鮮花卉,並茗碗痰盒等物。地下面西一溜四張椅上,都搭著銀紅撒花椅搭,底下四副腳踏。椅之兩邊,也有一對高幾,幾上茗碗瓶花俱備。

15.房正面紙門兒,鑲的炕床,掛著四扇各樣顏色綾緞剪貼的張生遇鶯鶯、蜂蝶花香的吊屏兒,桌上鑒柱鏡架,盒罐錫器家活堆滿,地下插著棒兒香,上面設著一張東坡椅兒。

16.梳頭桌子上放著象牙鑲嵌的豆柏楠減妝一個,上面鋪了一張斑竹萬字床,掛了項月白百蝶湖羅帳子,床上鋪了一領絕細的席子,放了一個長藤枕,兩眼花絲細的單被,把沉速香薰得噴鼻子香的枕頭邊放著一個宋朝金胎雕漆雙頭牡丹花小圓盒,盒兒裡面盛著真正緬甸國來的緬鈴一個

『陸』 一帶一路峰會中國送的什麼禮物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落下帷幕,參會的國家領導人及配偶陸續踏上歸程,他們的行囊中都多了一件族腔由中國政府送出的北京特色紀念禮物。與APEC峰會相比,這次峰會的國禮從三件增加到了六件,但精雕細琢、美輪美奐又兼顧實用性的特色沒變,也傳遞出對「一帶一路」發展的美好祝願。

昨日,六件國禮揭開面紗:《絲路綻放》雕漆賞盤、《共襄盛事》景泰藍賞瓶、《和合寶鼎》琺琅器、《和合之美》捧盒套裝、《夢和天下》首飾盒套裝、《和韻》捧盒,全部由北京工美集團設計製作。前三件為領導人禮品,後三件為配偶禮品,每位領導人及配偶都各自拿到了一件禮物。

去年9月,一紙關於「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領導人及配偶禮品的設計製作邀請函發出。北京工美集團隨即組織10家下屬企業成立了精英兆喚衫團隊,著手設計打樣。「雕漆團隊春節一天都沒休息,有的人直接住在廠里。」北京工美集團總工藝師郭鳴介紹,最初有30多家單位受邀設計製作,經過多輪篩選,工美集團的作品脫穎而出,繼APEC峰會後再次承擔國禮製作重任。

這六件國禮中,最獨特的當屬雕漆賞盤、捧盒和飾品。「雕漆工藝製作的國禮,以往很少見到。」郭鳴說,雕漆是北京傳統的宮廷技藝,也是京城工藝的「四大名旦」之一,技藝精巧,但製作周期很長。「國禮的設計製作任務緊急,一般不會採用雕漆技藝。但我們特別想讓更多人了解這門傳統技藝,所以從APEC會議之後就提前謀劃,希望有所突破。」

雕漆製作,從設計、胎坯、作底、光漆到畫印、雕刻、烘烤,需要經過十餘道大工序,單是光漆這個步驟就需要三個月時間,是名副其實的「慢工細活」。從去年10月開始,工美集團就提前設計並製作了六款雕漆作品參選,總數近兩百件。設計師與雕漆大師李志剛反復溝通,調配大漆比例,調節烘烤溫度,流水作業式手工雕刻,日夜輪班不停歇。

《絲路綻放》雕漆賞盤以中國傳統花口盤為原型,整體造型如綻放的牡丹花,飾以敦煌卷草和花卉紋飾,中心鏨刻水紋。不光是正面,就連盤子背面都鏨刻了漂亮的花紋。與之搭配的《和合之美》捧盒套裝,內含捧盒、絲巾和絲巾扣,採用了雕漆、花絲鑲嵌和京綉工藝,以敦煌紋飾荷花如意紋為設計元鏈團素的捧盒傳遞出絲路韻味。

乍一看以為是青花瓷器,仔細觀察才發現是銅胎的景泰藍,《共襄盛事》景泰藍賞瓶迷惑了不少嘉賓。「它的器形是抱月瓶,抱月瓶在古絲綢之路時代是大家的飲水器,上面的兩個扣可以拴在馬鞍上,後來進入宮廷才成了賞器。」郭鳴說。

《和合寶鼎》

『柒』 元代漆器的品種有哪些

經過宋代近300年間漆器生產的興盛時期,元代的漆器生產,繼往開來,可稱之為我國漆工藝史上一個繁華時期。它由宋代漆工之百花齊放而進入錦上添花,日臻完善,以致盛極一時。

在元朝統治時期,江南一帶工、農業發展始終未停頓,是全國最繁榮富庶的地區。嘉興成為生產漆器的重要中心,名匠輩出,藝臻絕詣。

浙江省嘉興的張成、楊茂是元代最著名的雕漆能手,他們的作品已成為稀世之寶。陶宗儀《輟耕錄》述及戧金、戧銀工藝頗詳,其法得自嘉興楊匯的漆工。當時以戧金聞名的彭君寶就是楊匯人。

元代漆器主要有4個品種,即一色漆器、螺鈿漆器、戧金漆器和雕漆。其中的雕漆已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較之宋代有了巨大的變化。螺鈿漆器雖發現不多,但其高超的製作工藝已由鑲嵌厚螺鈿發展到鑲嵌五光十色的薄螺鈿,更富於裝飾意趣。

元代的一色漆器與宋代相比,數量很少。元代一色漆器的顏色有黑色、紅色、珊瑚紅色、褐色等。器形基本上與宋代漆器相同,只是宋代廣為流行的花瓣形盤、碗到元代則基本不見了,代之以圓盤、圓碗。元代的一色漆器漆質光亮,器形端莊,風格質朴。

螺鈿漆器是元代諸多瑰麗漆工藝中充滿生機的作品。鑲嵌在漆器上的螺鈿有厚與薄之分,因而有「厚螺鈿」與「薄螺鈿」之稱,由此形成了螺鈿漆器的兩大系列。「厚螺鈿」又稱「硬螺鈿」,「薄螺鈿」又稱「軟螺鈿」。

元代以前的器物以鑲嵌厚螺鈿為主,從元代開始,厚、薄螺鈿兼而有之。北京市元大都後英房遺址中發現的嵌螺鈿廣寒宮殘片,是國內所知唯一的元代嵌螺鈿漆器。

這件廣寒宮圖嵌螺鈿黑漆盤殘片,徑約37厘米,呈不規則半圓形,木胎,用薄螺鈿嵌出兩層三間重檐歇山頂樓閣。因碎片中有「廣」字痕跡,與景物印證,定名「廣寒宮圖」。

閣後植樹,葉似梧桐、丹桂。雲氣自下騰空而上。不同物象,採用《髹飾錄》所謂「分裁殼色,隨彩而施綴」的做法。

元代製作的螺鈿器一般是採用鮑貝,這種貝的殼色具有青、黃、藍、赤、白等5色。用它裁切成不同大小的貝片,再經研磨成薄片的物像,且在細薄的鈿片上再施以毛雕。

鉤出人物的衣著神態、樹木的枝幹或殿宇建築的細部以及山頭雲氣等,嵌在漆器上的圖案精而薄,層次豐富、色譜齊全、絢麗奪目,恰似耐人尋味的工筆畫一樣。

元黑漆嵌螺鈿群仙宴樂圖八方蓋盒為元漆工藝佳作中之佼佼者,細膩的鑲嵌技術和繁復而生動的紋飾裝飾,使它成為14世紀漆器作品中之傑作。盒上的人物圖包括歷史故事、神話故事和文學作品,大部分來自道教故事。

盒蓋上方有仙人站於殿外;左邊3位女神駕鳳而至祭壇前,每羽鳳凰都刻畫細致,尾部羽毛紋飾各異,其中一個可能就是月神嫦娥;另一位神仙西王母;由右下方出現的海浪紋來看,第三位仙子是東南沿海航海的守護神天後聖母媽祖。

盒蓋上這3位女神均有仙子相伴,另有8位仙子奏樂娛眾。下方有一個祭司手持香爐向祭壇走去。右上方有南極仙翁乘雲而至,下面有八仙紛紛到達。此為眾仙喜慶典禮的場景。

蓋壁上一開光內飾有劉備「三顧茅廬」,蓋壁上另一開光內飾有姜子牙渭水垂釣圖。蓋壁上另一開光內飾有牧牛圖。畫面上許由粗衣麻布,手牽著牛;兩人錦衣華服跟隨在後,一人向牽牛者陳上簡。此盒蓋面的左側刻有「劉紹緒作」名款。從盒上的紋飾特徵來看,應是出產自吉安府廬陵縣。

《格古要論》中稱元代「戧金器皿漆堅戧得好者為上。元朝初嘉興府西塘有彭君寶者,甚得名,戧山水、人物、亭觀、花木、鳥獸種種臻妙」。

陶宗儀著錄的《輟耕錄》中對戧金漆器的製作方法、裝飾圖案、製作地點作了詳細地描述:

嘉興斜塘揚匯髹工戧金戧銀法,凡器用什物,先用黑漆為地,以針刻畫,或山水樹石,或花竹翎毛,或亭台屋宇,或人物故事,一一完整。

在元代漆器中成就最高,可謂達到歷史頂峰的是雕漆,元代雕漆中只有剔紅、剔黑、剔犀3個品種,其中又以剔紅最多。器形有圓盒、長方盒、八方形盤、葵瓣盤、尊等,以盤、盒為多。其裝飾圖案有花卉、山水、人物、花鳥等。

以花卉為主題的作品,一般不刻錦紋地,而是以黃色素漆為地,在其上直接雕刻紅漆或黑漆花卉。一般是在盤內正中雕刻一朵碩大的花,四周點綴小朵花及含苞待放的花蕾,主次分明,層次清晰,寫實花卉與圖案型花卉兼而有之。

元代雕漆中喜用的花卉有牡丹、山茶、芙蓉、秋葵、梅花、桃花、梔子花和菊花。這八種花卉中既有單獨表現的,如剔紅梔子花盤;也有幾種花卉施於一器之上的,如剔紅花卉紋尊。

如元剔黑花卉鳥紋蓮式盤,直徑40.6厘米,剔黑雕刻花卉鳥紋,雕工精湛,線條流暢,圖案精美,想像豐富。盤沿仿蓮花瓣形,設計巧妙,此盤是元代剔黑漆器製品中的代表作。

以山水、人物為主題的作品,一般刻有3種不同形式的錦紋,用以表現自然界中不同的空間。天空以窄而細長的單線刻畫,類似並聯的迴文,猶如遼闊的天空點綴著朵朵白雲;水面以流暢彎曲的線條組成,似流動不息的滾滾波濤;陸地由方格或斜方格作輪廓,格內刻八瓣形小花朵,似繁花遍地。

這3種錦紋簡稱為天錦、水錦、地錦。在不同的空間背景下,刻畫出樹木、殿閣、人物。例如,東籬採菊、曳杖觀瀑、閑情賞花、蓮塘觀景等,用以表現超凡脫俗的文人士大夫形象。

以花鳥題材為主題的作品,用黃色素漆為地,不刻錦紋,在盤內或蓋面雕刻各種花卉。花叢之中雙鳥或振翅欲飛,或對舞嬉戲,用以象徵人間情侶成雙成對。例如綬帶牡丹、綬帶山茶、鷺鷥芙蓉、雙鶴菊花等。

上海市青浦縣元墓中發現的剔紅東籬採菊圖圓盒,堪稱元代雕漆的代表作。盒呈蔗段式,子母口,直壁,平蓋,圈足。通體雕朱漆。盒蓋面錦地上雕遠山近水,蒼松虯曲,一雅士手搖羽扇倚松前望,身前小童引路,身後菊花盛開,蒼松之上祥雲環繞。外壁素地上環雕梔子花、茶花、菊花等花卉。內壁、蓋里及底均髹黑漆。

元代的剔犀作品較少,只有安徽省張成造剔犀雲紋盒及北京的剔犀雲紋圓盤。元代剔犀作品具有粗獷豪放的風格,紋飾簡單質朴而剛勁有力。

元代的漆器製作,官方和民間並存。官辦作坊主要是油漆局,據《元史》載,世祖之初,政府設油漆局,配備提領五員,同提領、副提領各一員,掌管兩都宮殿髹漆之工。至元年間,油漆局屬工部掌管,並配備大使、副使各一員。

江南一帶是元代漆器的製作中心,以剔紅、剔黑、剔犀、戧金、戧銀髹漆製品為特色。在浙江省嘉興、江西省廬陵,涌現出張成、楊茂、張敏德、彭君寶等一批髹漆能手。他們成為元代制漆最為傑出的代表人物。另外福州、蘇州、杭州也製作漆器。

張成是浙江省嘉興西塘楊匯人,以擅長剔紅聞名。張成的作品以髹漆肥厚、雕刻精細而著稱,其題材有山水、人物、花鳥等。

張成的漆器作品國內僅存3件:剔犀雲紋盒、剔紅曳杖觀瀑圖盒和剔紅梔子花盤。如剔犀雲紋盒,圓形,直徑4.8厘米,高6.2厘米,平頂,平底。木胎上用朱、黑色漆分層相間髹飾約百道。蓋面及器壁均雕如意形雲紋3組,盒底黑漆,內緣左側針劃「張成造」3字款。

這件剔犀盒器形古樸高雅,髹漆肥厚,漆色黝黑光亮,刀口斷層處露出有規律地朱漆3層,雕刻深峻,器物表面光滑瑩潤,線條委婉流暢,風格渾厚質朴,令人嘆為觀止。

楊茂與張成齊名,又同為鄉里,兩人均為元代雕漆名家。楊茂的傳世作品在國內只有3件,即剔紅花卉紋尊和剔紅觀瀑圖八方盤以及剔紅梅花紋盤。

剔紅花卉紋尊,口徑12.8厘米,高9.5厘米,撇口,短頸,鼓腹、矮圈足,又稱「渣斗」。該尊口內外均髹朱漆,頸部有弦紋一周,將頸與腹分開,通體黃漆素地上雕朱漆花紋,口內雕桃花4朵,頸部雕菊花、梔子花和百合花等,腹部雕茶花、牡丹、百合等。足內髹褐色漆,內緣左側針劃「楊茂造」3字款。

此尊造型敦實,線條柔和,集四季花卉於一器之上,似百花爭艷。全尊漆色似棗紅,髹漆較之張成的作品稍薄,花紋疏密有致,雕刻技藝嫻熟,花葉邊緣之處磨製精美。

剔紅觀瀑圖八方盤,盤徑17.8厘米,高2.7厘米,盤為八方形,隨形置矮圈足。盤內外朱漆。盤內八方形開光,曲欄內設亭閣。亭前樹石相依,古松斜插高過屋脊,枝杈縱橫,蒼勁有力。

圖案下面雕刻天、地、水3種不同的錦紋。盤內外壁為黃漆素地雕刻俯仰花卉,有茶花、梔子花、牡丹、薔薇。盤底髹黑漆,正上方有後世所刻的戧金楷書款「大明宣德年制」楷書款,左側隱約有「楊茂造」3字針劃款。此盤造型規矩,漆質紅潤鮮亮,雕刻一絲不苟。其中房屋、門窗橫平豎直,井然有序,人物灑脫、飄逸、脫俗,花草的葉脈紋理清晰逼真,宛如一幅立體畫卷。

『捌』 工藝品設計的工藝美術作品_工藝品設計圖片

《剔紅牡丹紋蓋碗》剔紅是元明兩代流行的一種雕漆工藝,製作方法是在漆胎上剔刻出所需要的紋樣,由於漆胎多為鮮明的紅漆,故又稱《剔紅》。明代早期的雕漆工藝品朴實大方。中期以後,刀法漸趨快利,紋飾日益繁縟。宮毀帆顫廷漆器作坊生產是明早期的代表作。

《青銅奔馬》是1909年發掘出土的東漢青銅藝術珍品,體態矯健、昂首嘶鳴的奔馬,三足騰起,一足踏在一隻飛鳥上的這一充滿想像力的藝術構思突出地表現了駿馬非凡的速度和風馳電掣般的奔騰氣勢。

《半山類型翁》半山類型彩陶是馬家窯文化的一個類型,因1923年受次發現於甘肅省和政半山而得名。造型穩重大方,器腹的紋飾嚴謹規整,並以黑色鋸齒紋作為鑲邊,這是半山類型彩陶突出的特點。

《虎座鳥形骨架》這是戰國墓葬中出土的一個鼓架,是運用漆、雕、繪三種工藝手段,創造了纖敗一個十分實用同時又非常美觀的實用器具。

《黃花梨嵌楠木寶座》明式傢具造型簡練、挺拔、用材考究,充分發揮材料本身的材質美,工藝十分精巧。

《唐三彩寶相花盤》唐三彩,唐代三彩陶瓷的簡稱。低溫釉陶器。在窯爐燒成時,各種顏色互相浸潤,轎凱形成斑駁燦爛的彩色釉而獨具特色,裝飾是隋唐時期吉祥圖案——寶相花是一種富有寶仙之意,顯得十分華麗富貴。

《粉彩鏤空轉心瓶》粉彩是一種釉上彩的瓷器,它的特點是由於在彩繪畫面的某些部分採用了以玻璃白粉打底,用中國傳統繪畫中沒骨法渲染,突出了陰陽、濃淡的立體感,所用色彩多以淡雅柔麗名重一時。乾隆時期的珍品色彩亮麗華貴,造型精巧,瓶肚圖案鏤空,瓶心可轉動,體現了古代制瓷業高超的工藝水平。

《竹絲編織提籃》竹篾工藝品。編制:是用條狀物通過穿、插、折、接等技巧來製作各種實用品和藝術品的簡易方法。

『玖』 剔紅花卉紋尊有著怎樣的工藝

剔紅花卉紋抄尊尊口內外均襲髹朱漆,頸部有弦紋一周,將頸與腹分開,通體黃漆素地上雕朱漆花紋,口內雕桃花4朵,頸部雕菊花、最子花和百合花等,腹部雕茶花、牡丹、百合等。足內髹褐色漆,內緣左側針劃「楊茂造」3字款。

此尊造型敦實,線條柔和,集四季花卉於一器之上,似百花爭艷。全尊漆色似棗紅,髹漆較之張成的作品稍薄,花紋疏密有致,雕刻技藝嫻熟,花葉邊緣之處磨製精美。

『拾』 雕漆的工藝特色

花卉圖案
明代的雕漆作品多以花鳥、龍鳳、山水人物等內容作為裝飾題材。
花卉題材的作品,早期為大朵花滿鋪的裝飾風格,後變為纏枝、折枝花卉和小朵花頭,圖案布局變得疏朗清新。花鳥以四季題材為主,常見的有鳥鳴枝頭、鴛鴦戲水、綬帶牡丹等。以花卉、鳥禽、龍螭等為主要題材的復合紋樣的作品,多用誇張的表現形式,這些作品均以盛開的花卉為地,上壓鬧團成雙的游穿於花叢之中的飛禽、龍螭,浪漫色彩濃厚。
山水人物圖案
山水人物題材的作品,圖案取材於歷史故事、生活場景等,這些作品反映了文人墨客悠閑清雅、寄情山水的生活情趣。
吉祥圖案與龍鳳紋飾
由於嘉靖皇帝朱厚熜信奉道教,嘉靖、萬曆時期雕漆的裝飾紋樣一改前期風格,一是寓意吉祥如意的圖案內容增多,動植物、神靈形象及自然景象和諧地組織在一起,常見有松樹、靈芝、仙桃、鹿鶴、祥雲以及八寶、八卦紋等,以取長生不老、如意吉祥之意;或以松竹梅的枝幹蟠成「福」「祿」「壽」等吉祥文字,與其它裝飾紋樣組合成圖案。二是龍鳳圖案驟增,尤其萬曆時期,龍鳳紋飾成為裝飾圖案的主流。 清代乾隆時期雕漆的款識為刀刻填金年號款和吉言器名款,常見的部位在器底正中或蓋內、器內底,也有刻在器蓋面做磨和出的圓圈內的,款字有「大清乾隆年制」、「乾隆年制」、「大清乾隆仿古」、「液游橘乾隆仿古」等,其中以楷書款為主,也有篆書和隸書。格式有橫行、豎行、雙行、三行不等,款外有用單方框或雙方框。其年號款之外還有加吉言器名者,有的器物年號和器名分別刻在蓋內和器底,如剔紅雅集寶盒,盒底刻「大清乾隆年制」年號款,蓋內鐫「雅集寶盒」四字。也有的器物只刻器名不刻年款。乾隆以後的雕漆,有年款的僅見嘉慶雕漆上的「嘉慶年制」篆書款。

熱點內容
漂亮花卉圖片大全 發布:2025-08-13 16:33:26 瀏覽:427
插花綉球花蔫了怎麼辦 發布:2025-08-13 16:15:29 瀏覽:165
七夕收個禮物 發布:2025-08-13 15:44:37 瀏覽:173
花藝補貼 發布:2025-08-13 15:44:37 瀏覽:984
泰山靈芝盆景 發布:2025-08-13 15:25:54 瀏覽:598
情人節旁邊 發布:2025-08-13 15:25:53 瀏覽:366
春詠花卉 發布:2025-08-13 15:04:02 瀏覽:101
綠植大圓葉 發布:2025-08-13 14:56:58 瀏覽:905
百合灣地址 發布:2025-08-13 14:08:05 瀏覽:279
金蛋子盆景圖片 發布:2025-08-13 13:58:05 瀏覽: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