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病害圖
1. 請問哪位大神知道這是玫瑰花什麼病
這個是淺粉色,另外花苞摘的晚了,開的有點大。
2. 玫瑰花常見病害
玫瑰花在生長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以下常見病害:
黑點病:
病原菌:由盾座菌科的Diplocarpon rosae引發。
高發季節:高溫多濕的季節。
主要影響部位:葉片、葉柄和莖部。
症狀:形成黑色圓形病斑,葉片受害後會黃化脫落,嚴重時影響植株的光合作用和生育能力。
白粉病:
病原菌:屬於真菌性病害,Sphaerotheca pannosa是病原菌。
主要侵染部位:幼葉、嫩莖和花蕾。
症狀:病斑呈現白色粉狀,嚴重感染時葉片會變得脆、萎縮並乾枯。
枯枝病:
病原菌:由真菌性病原菌引起。
感染途徑:通常通過傷口進入植株,如修剪、低溫寒害或嫁接等活動導致的傷口。
主要影響部位:莖部,部分或全部壞死。
易感植株:大輪種玫瑰、營養不良或曾患黑點病的植株更易感染。
根頭癌腫病:
病原菌:由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引發。
主要侵襲部位:玫瑰的莖部和根部。
症狀:接觸土壤部位腫大形成瘤狀,嚴重影響植株的生長直至死亡。
為了預防和控制這些病害,建議定期檢查植物健康狀況,合理修剪,保持良好的通風和排水,以及定期施用合適的肥料和防治劑。
3. 玫瑰常見病害有哪些
玫瑰花的主要病害有銹病、褐斑病、黑點病、白粉病、枝枯病、根頭癌腫病等,主要蟲害有毛蟲、紅蜘蛛、蚜蟲、卷葉蜂、牧草蟲、天牛等。
1、黑點病:
是玫瑰栽培最常見之病害,在高溫多濕時期發病最嚴重。發生於葉、葉柄和莖部,植株受感染時,葉片出現黑色圓形病斑,尤其以接近地面之成熟葉片受害最多,罹病葉片會逐漸黃化而脫落,發病嚴重時,全株大部分葉片脫落,無法行光合作用,造成生育不良。
2、白粉病:
主要感染幼葉、嫩莖和花蕾等部位,其感染部位會出現白色粉狀病斑;嚴重感染時葉片會變脆、萎縮捲曲而乾枯。
3、枝枯病:
又為潰瘍病,為真菌性病原菌所引起,經由傷口進入植株,使莖部全部或部分壞死,進而往上或往下壞死,使患部上位之枝葉生長不良或枯死。
4、根頭癌腫病:
由土壤細菌性病原菌所引起,主要侵害玫瑰莖部和根部,常發生於植株與土壤接觸的部位,受感染的部位腫大形成瘤狀物而環繞莖部,使植株生育不良而至死亡。
5、毛蟲等蟲害:
金龜子、大袋蛾主要危害玫瑰嫩梢和葉片,紅蜘蛛、蚜蟲、蚧殼蟲主要吸食玫瑰汁液。
(3)玫瑰病害圖擴展閱讀:
病害防治
白粉病
白粉病多發生於嫩葉,其他老葉、花莖、花托等以至枝條也普遍受感染。受感染時,葉子呈現凸起,凸處顏色變淡有白粉狀物,葉片形成凹凸不平逐漸蜷曲,病菌蔓延,整個葉背蒙上一層灰白色的霉,嚴重時,花蕾、花梗、整個枝桿、葉片全蒙上一層霉,新生芽、葉均蜷曲。
該病多發生於晚秋至早春,在晝夜溫差大、濕度高時候容易發生。於夜間溫度15℃,而且濕度高達90%時,最適於病菌孢子的產生、發芽及感染,白天27℃的高溫而且40%~70%的低濕度下,則是適於孢子的成熟散發,遇到這種情況,就要及早噴葯預防。白粉病是靠空氣流動來傳播孢子。
防治方法:定期噴葯,用腈菌唑600倍液、百菌清800倍等葯劑防治。每7~10d噴1次葯,且時常噴水於葉片可以有效降低白粉病的發生。盡快的剪去發病枝葉,以減少再傳播的機會。
霜霉病
霜霉病主要危害葉、新梢、莖、花梗和花瓣。先侵染生長點,葉片變為紫色至棕黑色,染病葉片初現不規則小斑,後逐漸枯萎或脫落,病梢乾枯。花、花梗、花瓣染病出現近似的斑點。濕度大時各發病部位均易出現灰白色霉層。乾燥時見不到病原,但濕時長出大量霉層,即病菌孢囊和孢子囊。溫室主要發生在春秋兩季,若晝夜溫差大,溫室不通風,濕度接近飽和,葉緣吐水或葉面結露,則持續時間長、發病重。
防治方法:應選用抗病品種,並精心養護,將相對濕度控制在85%以下,注意通風,不偏施過施氮肥。初次發病及時噴灑72%克露等。
蚜蟲
蚜蟲一年四季都會發生,乾燥時為害。發生的初期需盡快滅除,尤其新芽發育旺盛的時期,噴施多種殺蟲劑都有較好防治效果。重點噴葯部位是生長點和葉片背面。常用的葯劑為蚜虱凈等,還可用敵敵畏熏蒸,效果更好,但成花後不能使用。
紅蜘蛛
紅蜘蛛吸取葉片中的葉綠素,減少玫瑰光合作用的效率,且蔓延迅速,很快可使葉片受害,植株發育停止。多發生夏季,高溫乾燥時最易發生。發生初期,可用蟎即死600倍液噴霧,或用銳蟎凈1000~1500倍液噴霧防治,效果好。
4. 玫瑰銹病是什麼
玫瑰銹病是玫瑰上的1種主要病害。分布於沈陽、包頭、河北、北京、濟南、南京、上海、杭州、桂林、連雲港等地。該病發生嚴重時,葉片枯焦、落葉,影響生長和開花。發生嚴重的地區,發病株率在50%以上。
症狀
主要侵染葉片和芽,其次為害花和嫩莖。發病初期病芽和病葉出現淺黃色不規則斑。以後病芽和病葉正反面都產生杏黃色粉狀物(夏孢子堆),病芽不能正常生長,逐漸死亡。被害葉焦枯,提早落葉。
病原
Phragmidium rosaerugosae K.和短尖多孢誘菌〔Phragmidium mucronatum(Pers.)S.〕屬擔子菌亞門多孢銹菌屬玫瑰多孢銹菌真菌。該菌為單主寄生菌。銹孢子近圓形,黃色,表面有小突起。夏孢子橢圓形,黃色,表面有細刺。冬孢子圓柱形,褐色,有橫隔膜4~7個,頂部為圓錐狀突起。孢子柄鏟形,無色。銹菌還為害薔薇、月季、杜鵑、七姊妹等(圖10-6)。
圖10-6 玫瑰銹病病原
1.冬孢子 2.夏孢子
發病特點
以菌絲在玫瑰芽、病葉上越冬。翌年春季病芽上的銹孢子是病葉的主要侵染源。4月下旬病芽出現橘黃色夏孢子堆,夏孢子借氣流傳播,可重復侵染(銹孢子只侵染1次)。該菌為單主寄生。發病適溫25℃左右。6~8月發病嚴重。在四季溫暖而又多雨的地區發病重。在冬季寒冷時間長和夏季高溫對該菌有抑製作用,則發病輕。
防治方法
(1)加強園田管理。及時清除病枝病葉,以減少病源;增施磷、鉀肥,促進生長,增強抗病性。
(2)葯劑防治。春季及時摘除病芽,或在玫瑰萌動前噴晶體石硫合劑50~100倍液,以預防病害發生,並兼治越冬的蚜、蟎。注意病情調查,適時噴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防治銹病的葯劑品種很多,應交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