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丁香半夏湯

丁香半夏湯

發布時間: 2023-04-11 16:20:02

① 茯苓半夏湯作用與功效,有什麼副作用

茯苓半夏湯--《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茯苓(去皮)三兩,半夏(湯浸七次)五兩。
【炮製】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治停痰留飲,胸膈滿悶,咳嗽嘔吐,氣短惡心,以致飲食不下,並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四大錢,水一大盞,生薑七片,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服。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茯苓半夏湯--《聖濟總錄》卷二十五
【處方】赤茯苓(去黑皮)2兩,半夏(湯洗7遍,炒干)3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
【製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嘔噦,心下悸動,胸膈有滯水,往往頭眩。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薑1分(拍碎),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晚再服。
【摘錄】《聖濟總錄》卷二十五
茯苓半夏湯--《壽世保元》卷三
【處方】茯苓(去皮)1錢,半夏(姜炒)1錢,陳皮1錢,蒼術(米泔浸)1錢,厚朴(姜炒)1錢,砂仁5分,藿香8分,烏梅1個,乾薑(炒)3分,甘草3分。
【製法】上銼1劑。
【功能主治】水寒停胃作嘔吐者。
【用法用量】加生薑3片,水煎,徐徐服。
【滑頃摘錄】《壽世保元》卷三
茯苓半夏湯--《回春》卷三
【處方】茯苓1錢,半夏(薑汁炒)1錢,厚朴(薑汁信搏陸炒)1錢,乾薑(炒)5分,丁香5分,官桂5分,砂仁5分,陳皮1錢,藿香8分,柿蒂1錢,茴香7分,沉香3分,木香3分,甘草3分。
【製法】上銼1劑。
【功能主治】水寒停胃發呃。
【用法用量】加生薑3片,水煎,磨沉香、木香同服。
【摘錄】《回春》卷三
茯苓半夏湯--《同壽錄》卷三
【處方】半夏1錢5分,白術1錢,白茯苓1錢,甘草5分,陳皮6分,縮砂銀畝仁8分。
【功能主治】惡阻,嘔吐不止者。
【用法用量】研,水煎服。
【摘錄】《同壽錄》卷三
茯苓半夏湯--《傷寒全生集》卷三
【處方】茯苓、半夏、生薑、陳皮、厚朴。
【功能主治】心下有水,嘔吐噦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傷寒全生集》卷三
茯苓半夏湯--《雜病源流犀燭》卷四
【處方】赤苓、半夏、陳皮、蒼術、厚朴。
【功能主治】痰飲嘔吐。
【摘錄】《雜病源流犀燭》卷四
茯苓半夏湯--《全生指迷方》卷三
【處方】茯苓4兩,半夏2錢半(湯洗7遍),旋覆花3錢,甘遂(銼末,炒)1錢。
【功能主治】酒疸。心下懊痛,足膝胚滿,小便黃,面發赤斑,由大醉當風入水,濕加於熱,內蒸脾氣。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2盞,煎至1盞,去滓,將甘途末分2服,用葯汁半盞調服。以利為度。
【摘錄】《全生指迷方》卷三
茯苓半夏湯--《不知醫必要》卷一
【處方】制半夏(醋炒)4錢,茯苓2錢,甘草2錢。
【製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中暑忽然昏倒。
【用法用量】每服2錢,白湯調下。
【摘錄】《不知醫必要》卷一
茯苓半夏湯--《傷寒全生集》卷三
【處方】茯苓、半夏、枳實、桔梗、厚朴、大腹皮、木通、蒼術、陳皮。
【功能主治】水結胸,但頭汗出,心下滿,揉之汩汩有聲者。
【摘錄】《傷寒全生集》卷三
茯苓半夏湯--《宣明論》卷六
【處方】茯苓1分(去皮),半夏1錢,生薑1分(取汁),黃芩1分(去腐),甘草1分,紅皮1分(去瓤)。
【製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風熱痰逆嘔吐或眩運頭痛。
【用法用量】水1盞,煎至4分,空心沖生薑汁下,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宣明論》卷六

② 半夏茯苓湯簡介

目錄

  • 1 拼音
  • 2 概述
  • 3 《備急千金要方》卷二方之半夏茯苓湯
    • 3.1 半夏茯苓湯的別名
    • 3.2 處方
    • 3.3 製法
    • 3.4 功能主治
    • 3.5 半夏茯苓湯的用法用量
    • 3.6 使用注意
    • 3.7 運用
    • 3.8 附註
    • 3.9 各家論述
  • 4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半夏茯苓湯
    • 4.1 處方
    • 4.2 炮製
    • 4.3 功能主治
    • 4.4 半夏茯苓湯的用法用量
  • 5 《世醫得效方》卷十四方之半夏茯苓湯
    • 5.1 處方
    • 5.2 製法
    • 5.3 功能主治
    • 5.4 半夏茯苓湯的用法用量
  • 6 《外台秘要》卷七引《小品方》之半夏茯苓湯
    • 6.1 處方
    • 6.2 製法
    • 6.3 功能主治
    • 6.4 半夏茯苓湯的用法用量
    • 6.5 運用
    • 6.6 使用注意
  • 7 《聖濟總錄》卷四十二方之半夏茯苓湯
    • 7.1 處方
    • 7.2 製法
    • 7.3 功能主治
    • 7.4 半夏茯苓湯的用法用量
  • 8 《傷寒大白》卷三方之半夏茯苓湯
    • 8.1 處方
    • 8.2 功能主治
  • 9 《葉氏女科》卷二方之半夏茯苓湯
    • 9.1 處方
    • 9.2 功能主治
    • 9.3 半夏茯苓湯的用法用量
  • 10 《金匱翼》卷五方之半夏茯苓湯
    • 10.1 處方
    • 10.2 功能主治
    • 10.3 半夏茯苓湯的用法用量
  • 11 《產育保慶》卷上方之半夏茯苓湯
    • 11.1 處方
    • 11.2 功能主治
    • 11.3 半夏茯苓湯的用法用量
    • 11.4 運用
  • 12 《婦人良方》卷十二引張氏方之半夏茯苓湯
    • 12.1 半夏茯苓湯的別名
    • 12.2 處方
    • 12.3 功能主治
    • 12.4 半夏茯苓湯的用法用量
  • 13 方出《肘後方》卷二,名見《外台秘要》卷二方之半夏茯苓湯
    • 13.1 處方
    • 13.2 功能主治
    • 13.3 半夏茯苓湯的用法用量
  • 14 參考資料
  • 附:
    • 1 古籍中的半夏茯苓湯

1 拼音

bàn xià fú líng tāng

2 概述

半夏茯苓湯為方劑名,其同名方劑約有十一首。

3 《備急千金要方》卷二方之半夏茯苓湯

3.1 半夏茯苓湯的別名

半夏散、半夏湯

3.2 處方

半夏三十銖,茯苓、乾地黃各十八銖,橘皮、細辛、人參、芍葯、旋覆花、川芎、桔梗、甘草各十二銖,生薑三十銖[1]。

半夏12克 茯苓 乾地黃各6克 橘皮 人參 芍葯 旋復花 芎藭 桔梗 甘草各9克 細辛3克 生薑12克

3.3 製法

上葯為粗末[1]。

上十二味,哎咀。

3.4 功能主治

功在和胃降逆,養血安胎[1]。主治妊娠惡阻,心中憒悶,空煩吐逆,惡聞食氣,頭眩重,四肢百節疼煩沉重,多卧少起,惡寒汗出,疲極黃瘦[1]。

化痰和胃,益氣養血。主妊娠氣血兩虛,痰飲內停,胃氣不和,致患惡阻,肢節煩疼,胸膈痰逆,嘔吐惡心,嫌聞食氣,嗜食酸咸,多卧少起,全不如岩進食。妊娠阻病,心中憒悶,空煩吐逆,惡聞食氣,頭眩重,四肢百節疼煩沉重,多卧少起,惡寒汗出,疲極黃瘦。

3.5 半夏茯苓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分三次服[1]。

以水400毫升,煮取320毫升,分二次服。

3.6 使用注意

忌生冷醋滑油膩、菘菜、海吵和藻。

3.7 運用

若病阻,積月日不得治,及服葯冷熱失候,病變客熱煩渴,口生瘡者,去橘皮、細辛,加前胡、知母各12銖;若變冷下痢者,去乾地黃,入桂心12銖;若食少胃中虛,生熱,大便閉塞,小便赤少者,宜加大黃18銖,去地黃,加黃芩6銖。

3.8 附註

半夏散(《太平聖惠方》卷七十五)、半夏湯(《聖濟總錄》卷一五四)。

①方中桔梗,《醫心方》卷二十二引《產經》作「澤瀉」。《聖濟總錄》有大渣碰御棗。

②本方方名,《玉機微義》引作「茯苓半夏湯」。

3.9 各家論述

1.《醫方考》:是方半夏、生薑能開胃而醒脾;地黃、芍葯、芎藭能養陰而益血;人參、茯苓,甘草能和中而益氣;及橘皮、桔梗、旋覆、細辛皆辛甘調氣之品,可以平惡逆之氣而進飲食者也。或問半夏為妊娠所忌,奈何用之?余曰:昔人恐久用而燥陰液,故雲忌爾;若有惡阻之證,則在所必用也,故孫真人方之聖者也,其養胎之劑,用半夏者蓋五方焉。

2.《千金方衍義》:方用人參鼓舞二陳之制,以運痰止嘔,兼旋覆、桔梗以升散結氣,芎、芍、地黃以保護榮血,用細辛者協濟芎、地以升血分經脈竅隧之邪也。倘服後煩熱下痢或二便閉塞,是必兼理客氣,其加桂心,加大黃,當效前大黃丸及後方茯苓丸之制,龐安常言桂不傷胎,且熬令黑,則專散氣而無壯火食氣之患,大黃熬黑,但能泄熱,而無苦寒傷中之慮,世俗每謂半夏辛散,胎未形成時,為之切禁。若妊娠肥盛多痰者,不去其痰,則胎不安。癯瘠多火者,不清其火,則胎不穩。時師咸謂黃芩、白術為安胎專葯,孰知半夏、大黃、桂心有安胎妙用乎!歷觀《備急千金要方》諸方,每以大黃同姜、桂任補益之用,人參協消、黃佐克敵之功,不由《備急千金要方》之門,何以求應變之策耶?

4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半夏茯苓湯

4.1 處方

旋覆花、陳皮(去瓤.麩炒)、桔梗、白芍葯、人參、甘草(微炙赤)、川芎,各半兩;熟乾地黃(酒浸)、赤茯苓(去皮),各三分;半夏(湯洗十遍.切.焙)一兩二分。

4.2 炮製

上為粗末。

4.3 功能主治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半夏茯苓湯主治妊娠惡阻,心中憒悶,頭目眩運,四肢怠隋,百節煩疼,胸膈痰逆,嘔吐惡心,嫌聞食氣,好咸酸,多卧少起,全不進食。

4.4 半夏茯苓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二錢,水一盞半,生薑四片,同煎至八分,去渣,稍熱服,食前服。次服茯苓圓,即痰水消除,便能食。

5 《世醫得效方》卷十四方之半夏茯苓湯

5.1 處方

半夏(湯洗)1兩,白茯苓(去皮)1兩,陳皮(去白)1兩,白術1兩,丁香5錢,縮砂5錢,粉草3錢。

5.2 製法

上銼散。

5.3 功能主治

《世醫得效方》卷十四方之半夏茯苓湯主治產前胸中宿有痰飲,產後多致眩暈。

5.4 半夏茯苓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4錢,加生薑3片,烏梅1個,水煎,食前溫服。

6 《外台秘要》卷七引《小品方》之半夏茯苓湯

6.1 處方

半夏5兩(洗),生薑5兩,茯苓3兩,旋覆花1兩,陳橘皮2兩,人參2兩,桔梗2兩,芍葯2兩,甘草(炙)2兩,桂心1兩。

6.2 製法

上切。

6.3 功能主治

《外台秘要》卷七引《小品方》之半夏茯苓湯主治胸膈心腹中痰水冷氣,心下汪洋,嘈煩,或水鳴多唾,口清水自出,脅肋急脹,痛不欲食,其脈喜沉弦細遲。

6.4 半夏茯苓湯的用法用量

以水9升,煮取3升,分3服。

6.5 運用

欲得利者,加大黃;須微調者,用乾地黃;病有先時喜水下者,加白術3兩,除旋覆花;若大便不調,宜加大黃及乾地黃,並用3兩。

6.6 使用注意

忌羊肉、餳、酢物、生蔥、豬肉、海藻、菘菜。

7 《聖濟總錄》卷四十二方之半夏茯苓湯

7.1 處方

半夏(湯洗7遍去滑,焙乾)3兩,赤茯苓(去黑皮)3兩,麥門冬(去心,焙)3兩,酸棗仁桂(去粗皮)2兩,黃芩(去黑心)2兩,遠志(去心)2兩,人參2兩,甘草(炙,銼)1兩半。

7.2 製法

上為粗末。

7.3 功能主治

《聖濟總錄》卷四十二方之半夏茯苓湯主治謀慮不決,膽氣上溢,虛熱口苦,神思不爽。

7.4 半夏茯苓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薑5片,秫米1匙頭許,同煎至1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8 《傷寒大白》卷三方之半夏茯苓湯

8.1 處方

熟半夏、白茯苓。

8.2 功能主治

《傷寒大白》卷三方之半夏茯苓湯主治頭汗,中焦閉塞,則周身不能敷布,但頭有汗。

9 《葉氏女科》卷二方之半夏茯苓湯

9.1 處方

白術(蜜炙)1錢,半夏(湯泡,炒黃)1錢,陳皮1錢,砂仁1錢(炒),茯苓2錢5分,炙甘草5分,生薑3片,大棗2個,烏梅1個。

9.2 功能主治

《葉氏女科》卷二方之半夏茯苓湯主治妊娠惡阻,痰涎壅滯。

9.3 半夏茯苓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10 《金匱翼》卷五方之半夏茯苓湯

10.1 處方

半夏2錢,赤苓1錢,陳皮(去白)5分,甘草5分,黃芩5分,生薑3片。

10.2 功能主治

《金匱翼》卷五方之半夏茯苓湯主治熱痰,嘔逆頭痛。

10.3 半夏茯苓湯的用法用量

煎作1服。

11 《產育保慶》卷上方之半夏茯苓湯

11.1 處方

半夏(湯洗)3兩,茯苓1兩,熟地1兩,陳皮6錢,細辛6錢,蘇葉6錢,川芎6錢,人參6錢,芍葯6錢,桔梗6錢,甘草6錢。

11.2 功能主治

《產育保慶》卷上方之半夏茯苓湯主治產後眩暈,胸中宿有痰飲,阻病不除,產後多致眩暈,又血盛氣弱,氣不使血,逆而上攻。

11.3 半夏茯苓湯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4大錢,水2盞,加生薑7片,煎7分,去滓,空心服。

11.4 運用

有客熱煩渴,口生瘡者,去陳皮、細辛,加前胡、知母;腹冷下利者,去地黃,入桂心(炒);胃中虛熱,大便秘,小便澀,加大黃1兩8錢,去地黃,加黃芩6錢。

12 《婦人良方》卷十二引張氏方之半夏茯苓湯

12.1 半夏茯苓湯的別名

茯苓半夏湯

12.2 處方

半夏(泡洗7次,炒黃)2兩半,陳皮2兩半,白茯苓2兩,縮砂仁1兩,甘草4兩。

12.3 功能主治

《婦人良方》卷十二引張氏方之半夏茯苓湯主治妊娠痰逆不思食,妊娠惡阻,惡聞食氣,胸膈痰逆,嘔吐惡心。

12.4 半夏茯苓湯的用法用量

茯苓半夏湯(《赤水玄珠》卷二十一)。

13 方出《肘後方》卷二,名見《外台秘要》卷二方之半夏茯苓湯

13.1 處方

半夏3兩(洗),秫米1斗,茯苓4兩。

13.2 功能主治

方出《肘後方》卷二,名見《外台秘要》卷二方之半夏茯苓湯主治大病癒後,虛煩不得眠,腹中疼痛,懊憹。

13.3 半夏茯苓湯的用法用量

③ 溫化寒痰葯種類及用葯注意事項

本類葯物,味多辛苦,性多溫燥,主歸肺、脾、肝經,有溫肺祛寒,燥濕化痰之功,部分葯物外用有消腫止痛的作用。溫化寒痰葯,主治寒痰、濕痰證,如咳嗽氣喘、痰多色白、苔膩之證;以及由寒痰、濕痰所致的眩暈檔李喊、肢體麻木、陰疽流注,以及瘡癰腫毒。臨床運用時,常與溫散寒邪,燥濕健脾的葯物配伍,以期達到溫化寒痰、濕痰的目的。

溫燥之性的溫化寒痰葯,不宜用於熱痰、燥痰之證。

半夏

【葯用】天南星科草本植物半夏Pinelliaternata(Thunb.)Breit.的塊莖。

【性行野味與歸經】辛,溫有毒。歸脾、胃經。

【功效】燥濕化痰,消痞散結,降逆止嘔。

【臨床應用】1.用於痰多咳嗽。

半夏性燥而功能化痰,其所化之痰,以脾不化濕,聚而成痰者為主,為治濕痰的要葯,適用於痰濕壅滯、咳嗽氣逆等症,常與陳皮、茯苓等配伍;治痰多咳嗽,又常與貝母配伍應用。因其性溫,故又可用治寒痰,宜與白芥子、生薑等同用;因其化痰力佳,故亦可治熱痰與風痰,治熱痰可與瓜蔞、黃芩等配伍;致風痰,宜與天南星等同用。

2.用於胸脘痞悶,胸痹,結胸等症。

半夏功能辛散溫通、化痰、燥濕,故可用於痰內阻、胸脘痞悶病症,可配陳皮、茯苓等同用;如寒熱互結,有可配黃芩、黃連、乾薑等同用,可收辛開苦降、散結除痞的功效(如半夏瀉心湯)。此外,又常用於胸痹疼痛,配瓜蔞、薤白等同用;治結胸症可與瓜蔞、黃連等同用。

3.用於癭瘤瘰歷、瘡瘍腫痛、梅核氣等症。

半夏又能化痰散結,可用以治療痰濕結聚所致的癭瘤、瘰歷痰核、陰疽腫痛,或痰氣互結的梅核氣等病症。用治癭瘤瘰歷痰核,可與海藻、黃獨、貝母等配用。癰疽未潰者可用生半夏配生南星等同研,調醋外敷,有散結消腫的功效。用治梅核氣,可配厚朴、紫蘇等同用。

4.用於胃氣上逆、惡心嘔吐。

半夏有良好的降逆止嘔功效,可用於多種嘔吐癥候,在使用時應根據不同的症狀而予以不同的配伍。如治胃寒嘔吐,可配合生薑或藿香、丁香等品;治胃熱嘔吐可配合黃連、竹茹等葯;治妊娠嘔吐,可配合灶心土等品;治胃虛嘔吐,可配人參、白蜜同用。

此外,配秫米同用還能治胃不和而卧不安,配硫黃而治腎陽不足、大便失調之症。

【處方用名】制半夏、姜半夏(用明礬粉、生薑汁腌制後漂凈,曬干用)、生半夏(生用,有毒,主要作為外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外用適量。

【按語】1.半夏性味辛溫,入脾胃經,化痰力佳,為治各種痰症要葯。其性溫而燥,尤為屬寒有濕者在所必用;若為熱痰,當與清熱化痰之品配伍始妥。唯其有傷陰耗津之弊,故燥痰者忌用。所主消痞,實亦化痰除濕之功;至於散結無非辛散溫通之效。和中而能降逆為止嘔之良葯,無論胃寒、胃熱、胃虛、惡阻咸可應用,配伍適當,每奏卓效。此外,胃不和而卧不安者,腎陽不足而大便失調者,皆可配合應用,亦有殊功。

2.半夏昔人以為妊娠忌用之品,然惡阻用之有止嘔之效,並無墮胎之虞。又以為性滑,則其體雖滑,而其性溫燥,決非潤澤之品,故陰虛津少者應於慎用。

3.半夏主要功用為化痰止嘔,故為脾胃兩經要葯。脾為生痰之源,胃為受納之器。痰濕戀脾,半夏能燥濕化痰;胃氣不和,半夏亦能和胃降逆。

4.半夏化痰,以脾不化濕、聚而為痰者為主;因其性溫燥,故對於寒痰,亦可應用。如屬熱痰,則須以清肺葯配合同用。至於陰虛燥痰、津少口渴等症,則不宜應用。

5.半夏止嘔,以痰氣壅塞、胃逆不和為主;但因它具有良好的降逆止嘔作用,故除適用於痰飲嘔吐之外,尚可用於胃虛嘔吐,如《金匱要略》大半夏湯以半夏配伍人擾掘參、白蜜等同用;至於胃熱嘔吐,宜用清胃葯如麥冬、竹茹等同用,以防溫燥過熱、耗傷胃陰。

6.《別錄》有半夏墮胎的記載,可是《金匱要略》的乾薑人參半夏湯早已用治妊娠嘔吐,而並不礙胎。從這個例子,啟示我們閱讀前人本草文獻時,必須持有辯證唯物一分為二的觀點,使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7.半夏生用有毒,生薑、明礬能制其毒,所以用制半夏,多以生薑、明礬制。此外,過去上海地區除姜制半夏之外,上有竹瀝半夏、宋半夏、仙半夏等多種製法,現在已於簡化,葯店主要供應制半夏,不在加工炮製上述品種。

【方劑舉例】小半夏湯《金匱要略》:半夏、生薑。治痰飲嘔吐,心下痞悶不渴者。

天南星(附:膽南星)

【葯用】本品為天南星科植物擬天南星及天南星或其它同屬近似植物的求狀塊莖。

【性味與歸經】苦、辛,溫。有毒。入肺、肝、脾經。

【功效】燥濕化痰,祛風解痙。

【臨床應用】1.用於頑痰咳嗽,胸膈脹悶等症。

本品功能燥濕化痰,而溫燥之性更烈於半夏,故可用於頑痰咳嗽及痰濕壅滯、胸膈脹悶等症,常與半夏配合應用。

2.用於風痰眩暈,癲癇,中風及破傷風、口噤強直等症。

南星又能祛經絡之風痰而解除痙攣,故可用於風痰眩暈、癲癇,中風痰涎壅盛、口眼喎斜、經絡不利、半身不遂、手足麻痹、拘攣,以及破傷風口噤強直等症。在臨床上治風痰眩暈、目眩、嘔逆、胸悶少食等症,常與半夏、天麻、生薑等配伍;治風痰壅盛、嘔吐涎沫、口眼喎斜等症,常與半夏、白附子、川烏等配伍;治破傷風,常與白附子、天麻、防風、白芷、羌活等同用。

此外,本品生用,外敷癰腫、跌撲損傷,有消腫定痛作用。

【處方用名】制南星(製法與制半夏相同)、生南星(生用,有毒,多作外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附葯】膽南星:又叫陳膽星。即南星經過牛膽汁制,燥性已減。性味苦涼。能化痰息風定驚,適用於痰熱驚風抽搐等症。一般用量為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1.天南星苦溫性烈,善能開泄。前人說它「治痰功同半夏」。然

半夏雖屬辛散,專理脾胃濕痰,且能止嘔;

南星辛散之力勝過半夏,專主經絡風痰。南星所主治的,一般多屬風痰、濕痰入於經絡所引起的癥候,如中風麻痹、口噤身強、筋脈拘攣,以及驚癇、破傷風等。

2.南星有毒,內服須經炮製,方可使用。

3.本品用苦寒的膽汁制後,燥烈之性已減,故常用於痰熱內盛、驚風抽搐等症。

【方劑舉例】玉真散《本事方》:天南星、防風。治破傷風急跌撲損傷,項強口噤。

通絡片《上海中成葯》:姜制生南星、地龍、生地、生川烏、楓茄子。治風寒潮濕引起的關節疼痛、腰背酸痛、肌體麻木、怕冷的風濕痛等症。

白附子

【葯用】本品為天南星科植物獨角蓮的塊莖,或毛茛科植物黃花烏頭的塊根。

【性味與歸經】辛,溫。有毒。入胃經。

【功效】祛風痰、逐寒濕。

【臨床應用】1.用於中風、口眼喎斜之症。

白附子善於祛風痰、燥濕痰,故可用於中風痰壅之症,常與天南星、半夏等同用;治口眼喎斜,常與全蠍、僵蠶等息風止痙葯同用。

2.用於寒濕疼痛,偏正頭痛等症。

白附子不僅善於祛風痰,又能逐寒濕,故適用於寒濕頭痛、偏正頭痛、四肢酸痛麻痹等症,而以治療頭面部疼痛的效果較好,常配合白芷、天麻、南星、川烏等葯應用。

【處方用名】白附子、禹白附(為獨角蓮的塊莖,洗凈,曬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一錢五分,煎服。

【方劑舉例】牽正散《楊氏家藏方》:白附子、白僵蠶、全蠍。治中風口喎,半身不遂。

皂莢(附:牙皂)

【葯用】本品為豆科植物皂莢樹的果實。

【性味與歸經】辛,溫。有小毒。入肺、大腸經。

【功效】袪痰、開竅。

【臨床應用】1.用於寒濕壅滯、胸悶喘咳、痰多而咯吐不爽者。

皂莢有強烈的袪痰作用,治濕痰壅滯、咯吐不爽者,可單用本品焙乾研末,用紅棗煮湯調服;也可配合半夏、萊菔子等同用。

2.用於猝然昏迷,口噤不開,以及癲癇痰盛,關竅阻閉的病症。

皂莢辛散走竄,外用有通關開竅的功能。治猝然昏迷,口噤不開屬於實閉之症者,可配合天南星、半夏、細辛、薄荷、雄黃等葯研末,吹鼻取嚏,以促使蘇醒。

此外,皂莢熬膏塗瘡腫(未潰者),有退腫的功效。

【處方用名】皂莢、皂角(洗凈,曬干,去皮弦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二錢,煎服。焙焦研粉吞服每次二分至五分。內服劑量不宜過大,如服量過多,可引起嘔吐及腹瀉。本品辛散走竄,性及銳利,孕婦、體虛即有咯血傾向者均不宜用。

【附葯】牙皂:又叫豬牙皂。為豆科植物豬牙皂的果實。性味、功效、用量與皂莢相同。古代文獻中往往將牙皂與皂莢列為一項,對其品質優劣各家說法不一,目前習慣認為豬牙皂質量較好,故常採用。

蘇子

【葯用】本品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紫蘇的果實。

【性味與歸經】辛,溫。入肺經。

【功效】降氣消痰定喘,滑腸。

【臨床應用】1.用於痰壅氣逆,咳嗽氣喘。

蘇子利膈而消痰,質潤而不燥,善能降氣定喘,故適用於咳嗽痰喘的癥候,常與萊菔子、白芥子配伍;也可於前胡、厚朴、陳皮、半夏等同用。可視病情需要,適當選用配伍葯物。

2.用於腸燥便秘。

本品質潤多油,故有滑腸通便的功效,適用於腸燥便秘,可與火麻仁、瓜蔞仁、杏仁等同用。

【處方用名】蘇子、杜蘇子、黑蘇子(曬干用)、炒黑蘇子(炒用,可緩和葯性)、炙蘇子、炙黑蘇子(蜜炙用,有潤肺作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二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蘇子為紫蘇的果實,習稱為種子。功能降氣消痰,以治咳逆痰喘。另有一種白蘇子,是白蘇的果實。兩者主要的區別:蘇子色黃黑,粒較細小,氣香力厚;白蘇子色呈灰白而粒較大,氣較淡薄,功同蘇子而力較遜。

【方劑舉例】蘇子降氣湯《和劑局方》:蘇子、半夏、甘草、肉桂、前胡、陳皮、當歸、生薑(一方無肉桂,有沉香)。治痰飲壅盛、肺氣上逆作嘔。

白芥子

【葯用】本品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成熟種子。

【性味與歸經】辛,溫。入肺經。

【功效】袪痰利氣,散結消腫。

【臨床應用】1.用於寒痰壅滯、胸滿脅痛、咳嗽氣逆痰多等症。

白芥子辛散利氣,溫通袪痰,故可用治寒痰壅滯肺絡、胸膈之間所引起的胸滿脅痛、咳嗽氣逆、痰多稀薄而色白等症。以本品配蘇子、萊菔子,用於痰多咳嗽;如配甘遂、大戟,用以豁痰除飲,可治痰涎停留胸膈。

2.用於痰注肢體、關節疼痛及流注陰疽等症。

本品辛散溫通,能逐痰散結以消腫,治痰注肢體、關節疼痛,可與肉桂、沒葯、木香等配伍;治流注陰疽,可與麻黃、肉桂、熟地、炮姜、鹿角膠、甘草等同用。

此外,本品搗爛外敷,有活血消腫、散寒逐飲的功效,可用於胸脅刺痛、寒痰哮喘的輕症。

【處方用名】白芥子(炒至微焦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外用適量。

【按語】1.白芥子辛散溫通而利氣,既能祛寒痰壅滯於肺絡,以治肺寒喘咳;又能祛寒飲壅滯於胸膈,以治胸滿脅痛;並可搜皮里膜外或筋骨間之痰結,以治流注陰疽等症。因它的袪痰力量較強,故稱它有豁痰之功。

2.本品辛散容易耗氣,性溫容易動火傷陰,故對肺虛久咳、陰虛火旺及胃火熾盛者忌用。

【方劑舉例】控涎丹《三因方》:白芥子、甘遂、大戟。治痰涎停留胸膈。

桔梗

【葯用】本品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根。

【性味與歸經】苦、辛,平。入肺經。

【功效】宣肺袪痰,排膿。

【臨床應用】1.用於咳嗽痰多及咽痛音啞等症。

桔梗辛開苦泄,功能宣肺袪痰。如外感咳嗽,常配合解表葯同用。屬於外感風寒者,可與荊芥、防風、紫蘇葉、杏仁等配伍;外感風熱,可與前胡、牛蒡子、菊花、桑葉等配伍應用。如咽喉腫痛、聲音嘶啞,可與牛蒡子、甘草、山豆根、射乾等同用。

2.用於肺癰及咽喉腫痛等症。

本品能祛痰而排膿,用治肺癰,可與生苡仁、冬瓜子、桃仁、鮮蘆根、魚腥草等配伍;治咽喉癰腫,可與板藍根、牛蒡子、馬勃、白僵蠶、甘草等同用。

【處方用名】苦桔梗、白桔梗、玉桔梗(洗凈,曬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二錢,煎服。

【按語】1.桔梗辛散苦泄,善能宣通肺氣、袪痰排膿,故適用於咳嗽多痰、咯痰不爽、咽痛、失音以及肺癰等病症。

2.本品配甘草,可袪痰利咽;配枳殼,可利胸膈;配魚腥草,可排膿解毒而治肺癰。

【方劑舉例】桔梗湯《金匱要略》:桔梗、甘草。治肺癰、咳逆胸滿、吐膿。

(附:旋覆梗)

【葯用】本品為菊科植物線葉旋覆花或旋覆花的頭狀花序。

【性味與歸經】苦、辛、咸,微溫。入肺、脾、胃、大腸經。

【功效】消痰平喘,降逆下氣。

【臨床應用】1.用於喘咳多痰。

旋覆花功能消痰降氣而平喘,故適用於痰壅氣逆及痰飲蓄結所致的咳嗽痰多之症,可與桑白皮、甜葶藶、陳皮、半夏等品配伍;如有表症者,當配解表葯同用。

2.用於噫氣,嘔吐。

本品性溫,能降氣消痰,故可用於脾胃虛寒或痰濕內聚所致的噫氣或嘔吐等症,常與代赭石、半夏、生薑等品配伍同用。

【處方用名】旋覆花(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包煎。本品的頭狀花序如絨毛,入湯不易澄清,每能刺喉作癢,故需布包入煎。

【附葯】旋覆梗:又較金沸草。即旋覆花的全草。性能、主治、用量、用法俱與旋覆花同。

【按語】1.旋覆花以消痰降氣為主要功能,故主要用於痰多咳嗽氣急及噯氣嘔吐等症。

2.經臨床實踐,旋覆花與前胡等量同用,可增強降氣化痰的功能。本品性屬微溫,一般用於肺寒咳嗽;如遇肺熱咳嗽、痰多氣急者,也可配合清熱葯如魚腥草、蒲公英、金銀花等品同用。

3.旋覆花始載於《本經》,又名金沸草。現在中葯店以旋覆花的莖葉稱為金沸草,又名旋覆梗,功用與花相似。

【方劑舉例】旋覆代赭湯《傷寒論》:旋覆花、人參、生薑、代赭石、甘草、半夏、大棗。治傷寒發汗,若吐、若下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

白前

【葯用】本品為蘿藦科植物白前(斯氏牛皮消)的根莖及葉。

【性味與歸經】辛、甘,微溫。入肺經。

【功效】袪痰,降氣。

【臨床應用】用於咳嗽痰多,氣逆喘促等症。

本品善於降氣袪痰,故適用於痰多壅肺、咳嗽氣促等症,可與紫菀、半夏等品配伍同用。

【處方用名】白前(洗凈,曬干,切片用)。降氣袪痰之力較強。、炙白前(蜜炙用,潤肺,降氣、袪痰,作用較緩)、炒白前(清炒用。葯性較緩和)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二錢,煎服。

【按語】1.白前一葯,《別錄》說它微溫,《唐本草》認為微寒。然白前治嗽,並不專用於寒嗽,亦可應用於痰火氣壅上逆的咳嗽。因痰濁蘊肺,肺失清肅而嗽作,白前即以清肅肺氣為用,功能袪痰降氣,不論寒嗽、熱咳,只要肺氣壅實有痰而咯吐不暢者,都可使用。治寒嗽,可與紫菀、款冬花、半夏等配伍;治熱咳,可與桑白皮、地骨皮、前胡等同用。

2.經臨床實踐,本品袪痰作用頗強,對胃稍有刺激性,如素有胃病者,用量不過多,如果用量過多,易引起惡心嘔吐。故使用時必須注意。又本品無補益作用,功專辛散下氣,對於肺虛乾咳者,不宜應用。

【方劑舉例】止嗽散《醫學心悟》:白前、紫菀、荊芥、百部、桔梗、陳皮、甘草。治新久咳嗽。

天漿殼(附:蘿藦藤、蘿藦種毛)

【葯用】本品為蘿藦科植物蘿藦的果殼。

【性味與歸經】甘、辛,溫。入肺、肝經。

【功效】宣肺化痰,止咳平喘,透疹。

【臨床應用】1.用於咳嗽痰多、氣喘等。

天漿殼有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適用於肺氣不宣、咳嗽痰多、氣喘等症,常與金沸草、前胡、枇杷葉等配合應用。與百部配合可治療百日咳。

2.用於麻疹透發不暢。

本品有宣肺透疹作用,可治麻疹透發不暢之症,常與蟬衣、桑葉、牛蒡子等配合應用。

【處方用名】天漿殼、天將殼(剖開,去毛,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隻治五隻,或一錢至三錢,大劑量可用五錢至一兩,煎服。

【附葯】1.蘿藦藤:及蘿藦的莖藤。有補腎強壯的作用。適用於腎虧遺精,乳汁不足,脫力勞傷等症。一般用量為五錢至一兩,煎服。

2.蘿藦種毛:外用止創傷出血。適量外敷。

石胡荽

【葯用】本品為菊科植物石胡荽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辛,溫。

【功效】袪痰止咳,通鼻竅,解毒消腫。

【臨床應用】1.用於百日咳。

石胡荽功能袪痰止咳,可以治療百日咳、咳嗽痰多的病症,單用時需加冰糖或白糖,多次少量飲服。

2.用於鼻淵。

本品又能治療鼻淵流涕、鼻塞不通,既可內服,又可外用。內服配辛夷花、蒼耳子等葯同用;外用配辛夷花、細辛、白芷等研末,取少量吹鼻。

3.用於瘡瘍腫痛,蛇咬傷,跌打損傷等病症。

石胡荽治療瘡癰、跌打損傷以及蛇咬傷之症,主要採用新鮮者打爛外敷,有解毒消腫作用。

【處方用名】鵝兒不食草、石胡荽(洗凈,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二錢,煎服。本品味辣,具有刺激性,內服用量不宜過大。外用適量。

④ 半夏散白酒應該怎樣做

材料

半夏20枚,白酒1000克。

做神逗法

將半夏加水200克煎煮,再在水中浸游運賣泡片悄虛刻,趁熱加入白酒,密封,浸泡30天後去渣,即成。

⑤ 中草葯名方:丁香半夏丸2的功效與作用

丁香半夏丸2
【來源】《重訂嚴氏濟生方》。
【組成】丁香(不見火)30克乾薑(炮)半夏(湯泡斗升七次)橘紅各60克白術45克
【用法】上葯州檔研為細末,生薑自然汁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空腹時用淡姜湯送下。
【主治】胃有宿冊銷亂寒,嘔吐吞酸。

提醒您:丁香半夏丸2 此中草葯名方來源於網路,使用前請遵醫囑。

⑥ 中醫知識每日一讀:傷寒總病論:發汗吐下後雜病證

病患脈微而澀,此乃醫所病,大發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亡血孫橡源。病當惡寒,後乃發熱,無休止時。夏月盛熱,欲著覆衣;冬月盛寒,欲裸其體,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此醫發其汗,使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氣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覆衣。十一月之時,陽氣在里,胃中燥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又陰脈遲澀,故知亡血也。(此皆可治。陽微惡寒四逆,陰弱發熱為內熱病,宜苦酒、艾草之類。) 大下後,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則態作奔豚, 茯苓桂枝湯 主之。 茯苓(四兩) 桂枝(二兩) 甘草(一兩) 大棗(八個) 咀,以甘爛水五升,先煮茯苓減一升,內下諸葯,煮取一升半,溫溫作三服。作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中,以楊柏枝擊水,上有珠子五六千個相逐,取用之。 發汗或下後,痞滿,或成寒實結胸,氣塞不通,宜 檳榔散 。 檳榔(二個,一生一煨。) 細末,酒二盞,煎一盞四分,作兩服,溫飲之。兼治蛔厥,心腹刺痛。《南海本草》治膀胱氣佳。 龐曰 因發汗時,汗出如水漏下,還復汗少,喘促不止。脈促而按之濡者,合當汗而解;脈促而按之者,死。若脈浮,手足微厥,面垢唇青,昏憒而喘者,陰陽未和,尚阻升降,宜服順陰陽 五味子湯 。 麻黃(半兩) 人參 五味子 麥門冬 杏仁 橘皮 生薑(各一份) 棗(七枚) 咀,水二升,煮七合,去滓,通口服一盞,未瘥,再作二三服。手足厥甚者,濃衣護其厥。 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宜 乾薑附子湯 。(不可作煮散。) 乾薑(一兩) 附子(一枚,生) 咀,水一升半,煎至半升時,飲一小盞,食久再服。 傷寒,若吐下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宜 茯苓白術湯 。 茯苓(二兩) 桂枝(一兩半) 白術 甘草(各一兩) 咀,水三升,煮至一升半,去滓,分溫四服。 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 ,香豉梔子湯主之;少氣者,加甘草;嘔者,加生薑。 梔子香豉湯 肥梔子(二十枚) 香豉(兩合,綿裹) 水二升,煎梔子至一升三合,下豉,取七合半,去滓,每進一盞。得吐,止後服。 梔子甘草湯 ,前湯內加甘草一兩,同梔子煮,後下豉,如前法,加水半升。 梔子生薑湯 ,前方內加生薑二兩半,同梔子煮,後下豉,同前法,加水一升。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屬梔子香豉湯主之。(用前方。) 下後,腹煩滿,起卧不安者, 梔子濃湯 主之。 梔子(八個,大者) 濃朴(二兩) 枳實(二枚) 咀,水二升,煮一升,去滓,溫飲一盞。 傷寒,醫以丸葯下之,身熱不去,微煩, 梔子乾薑湯 主之。 肥梔子(八個) 乾薑(一兩) 以水一升七合,煮取八合,去滓,分溫三服。 凡用梔子湯得效,即止後服,病患舊有微溏,不可與之。 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塞者,梔子湯主之。 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如余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表未解, 柴胡桂枝乾薑湯 主之。 桂枝 黃芩(各一兩半) 柴胡(四兩) 栝蔞根(二兩) 乾薑 甘草 牡蠣(各一兩) 咀,水六升,煎至三升,去滓,再煎一升半,溫溫時飲一盞,食頃再服。 傷寒發汗,若吐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 旋復花代赭湯 主之。 旋復花 甘草(各一兩半) 人參(一兩) 生薑(二兩半) 代赭(末,半兩) 棗(三枚)半夏(一兩半) 咀,水五升,煎三升,去滓,再煎取一升半,溫分四服。 傷寒,若吐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里,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飲水至數升者,白虎加人參主之。(方在厥陰證中。)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身重,不可轉側者, 柴胡龍骨牡蠣湯 主之。 柴胡(二兩) 龍骨 黃芩 生薑 鉛丹 人參 桂枝 茯苓 牡蠣(各三分) 半夏(一合)大黃(一兩) 棗(六個) 咀,水六升,煎取三升,下大黃,切如棋子塊,更煎取二升,去滓,溫飲一盞。 傷寒,服湯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已,復以他葯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治中焦,此利在下焦,以赤石脂禹余糧湯主之。復不止,當以五苓散利小便。(五苓散方在可水證中。) 赤石脂禹余糧湯 赤石脂 禹余糧(各八兩) 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溫飲一盞。 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 桂枝人參湯 主之。 桂枝 甘草(各二兩) 白術 人參 乾薑(各一兩半) 咀,水五升,先煮四味,取三升,內桂,更煮取一升,去滓,溫分三服。 發汗後,腹脹滿者, 濃朴人參湯 主之。 濃朴(四兩) 甘草(一兩) 生薑(四兩) 半夏(一兩一分) 人參(半兩) 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溫分三服。 治頭痛壯熱,心中煩, 黃芩梔子湯 。 黃芩 梔子(各一兩半) 石膏 干葛(各二兩) 豉(半兩) 蔥白(寸切,半斤) 咀,水四升,煮取一升半,溫溫作三四服。始得病便如前證,亦可服。治夏月傷暑毒,殊驗。 傷寒發汗後,或未發汗,頭痛如破,宜 蔥白湯 。 連須蔥白(寸切,半斤) 生薑(二兩) 水二升,煮一升,去滓,溫溫作二三服。 服前湯,頭痛未解,宜 葛根蔥白湯 。 葛根(一兩) 芍葯 芎 知母(各半兩) 蔥白(一握,寸切) 生薑(一兩) 咀,水二升半,煮取一升,去滓,溫溫分減服。 傷寒頭痛立效, 荊芥散 。 天南星 草烏頭(肉白者,生用) 荊芥穗(各半兩) 石膏(一兩) 細末,每服二錢半,陳茶一錢,薑汁半呷,薄荷三葉,水兩盞,煎至八分,溫溫相次三服。 傷寒嘔吐不止,惡寒,脈細或浮遲,宜 理中丸 ,兼治霍亂吐利,及傷寒後發熱,水停喜唾者。 人參 乾薑 甘草 白術(各一兩) 細末,蜜丸雞子黃大,每服一丸,百沸湯一盞,化令細,煎三五沸,溫服之。 霍亂臍上築者,不宜術,可作湯去術,加桂一兩半,水三升,煎取八合,稍熱服之。吐甚,去術加生薑一兩半,作湯煎,如前法,飲熱粥一碗,微溫覆之,勿發揭衣被。有寒腹滿痛,或四肢拘急,或下利轉筋,加生附子二枚,作湯服之。 治傷寒嘔吐欲死, 生薑半夏湯 。 半夏(一兩半) 生薑(三兩) 水三升半,煮一升,去滓,溫溫分四服。 治嘔吐發熱,脈滑數或洪者, 茅根湯 。 茅根(半升) 麥門冬(二合半) 半夏(一兩) 人參(半兩) 茯苓(半兩) 生薑(二兩) 咀,水五升,煎一升半,去滓,溫溫分減服。 霍亂,頭痛發熱,身疼,多飲水者,宜五苓散。(方在水證中。) 傷寒發熱自利,脈浮大數,及鼻衄或嘔者,宜 黃芩芍葯湯 。 黃芩(一兩半) 芍葯 甘草(各一兩) 咀,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四服。嘔者,加半夏一兩一分,生薑一兩半,煎服。 治傷寒熱痢,或兼腹痛, 黃連當歸丸 。 黃連 當歸(各三兩) 乾薑 赤石脂(各一兩) 細末,蜜丸梧桐子大,米飲吞下二三十丸,日三夜二服。 傷寒,下利如爛肉汁,赤帶下,伏氣腹痛,諸熱毒悉主之, 薤白梔子湯 。 豉(半升,綿裹) 薤白(一握) 肥梔子(大者七個) 水三升半,先煮梔子十沸,下薤白,煎至二升,去滓,下豉煮一升半,溫溫分減服,必解下惡積。 傷寒汗解,因飲酒復劇,苦煩悶,干嘔口燥,呻吟錯語,不得卧。此葯解熱毒,除酷熱。不必飲酒劇者,療五日中神效, 黃連黃柏湯 。 黃連(一兩半) 黃芩 黃柏(各一兩) 肥梔子(十二個) 咀,水三升,煎一升二合,去滓,溫溫分減服,未瘥更作。 傷寒四日而大下,熱利時作,白通諸葯多不得止,四順湯熱,白通湯苦溫,除熱止利,莫若 黃連熟艾湯 。 黃連 黃柏(各一兩半) 龍骨(一兩) 熟艾(兩雞子大) 咀,水四升,煮一升二合,去滓,分減溫服。 龐曰 凡冷利皆宜四逆。冷利臍下必寒,水谷黃白色或青黑也;熱利臍下必熱,利黃赤色也;天行熱毒,下利赤白,久下膿血;及下部毒瓦斯,當下細蟲如布絲縷大,或長四五寸,黑頭銳尾,宜 麝香丸 。 麝香(一錢) 附子 雄黃 丹砂 乾薑 巴豆(各二錢) 搗下篩訖,煉蜜和丸小豆大,米飲下二丸。未知增之。(此方本無巴豆,是古方脫去,服之不效。今增巴豆,試之甚驗。) 傷寒後咳噫, 肉豆蔻湯 。 肉豆蔻(一個) 石蓮肉(炒) 茴香(各一分) 丁香(半分) 生薑 人參(各二分)枇杷葉(五片,拭去毛,炙。) 咀,水三升,煎至一升半,分四服,空心暖飲之。 龐曰 傷寒汗後,咳噫不止,是陰陽氣升降欲作汗,升之不上,降之不下,故胃氣上逆而咳噫無休止者,宜 良姜湯 。 橘皮 良姜 桂枝 當歸(各一分) 麻黃(半兩) 檳榔(三個) 杏仁(二十個) 甘草(一分) 生薑(一分) 大棗(十枚) 咀,水二升半,煎至一升,去滓,下檳榔末,又煎三沸,去滓,通口服一盞,未已再一劑。 時行頭痛,心如醉狀,面愛向黑處,不欲見人,此為壞熱不散,速行大青湯與服;不爾,狂走趕人。 大青湯 大青葉 秦艽 吳藍 升麻 薺 栝蔞根(各二分) 甘菊(一分) 石膏(三分) 竹瀝(二合) 朴硝(三分) 咀,分二帖,每服一帖。水二升半,煎至一升二合,去滓,下竹瀝、朴硝,分溫四服。肉色黃加茵陳六分;面似火加梔子十四枚,加水成三升,煮取一升半,溫飲一盞。 七八日熱盛不解, 苦葶藶湯 。 苦酒(一升半) 苦葶藶(一合) 生艾汁(半升) 同煎至七合,作二服,此療內熱病,有牛黃一刀圭尤良。阮河南曰 今諸療疾,多用辛甜薑桂人參之屬,此皆貴價難得,常有必欲求之,轉以失時。而苦參、青葙、葶藶子、艾之屬,所在盡有之,除熱解毒,最勝向貴價葯也,前後數參並用之。得病內熱者,不必按常葯次也,便以青葙、苦參、艾、苦酒療之,但少促其間耳,無不解者。(苦酒即米醋也。) 龐曰 辛甜薑桂人參之屬,是發散寒氣之葯,其病未傳成內熱者,為調治之大要葯也。決不可慮其酸苦之葯,正治內熱病急要之葯也。設當行辛甘而用酸苦,設當行酸苦而用辛甘,是昧於陰陽之用,如此醫殺之耳。其辛甘酸苦,自是調治通行之要葯,若論苦則忌甘,論甘則忌苦,雖有屢中,誠為粗工矣。 傷寒發黃者,先用瓜蒂末內鼻中,口含水搐鼻中,去黃水,用五苓茵陳散最良。 時行一切,不知身上疼痛,不寒亦不熱,沉沉似有所思,順事多語,此臟正傳熱, 麻仁龍膽丸 ,服此葯不死。 大麻仁 大黃(各一兩) 柴胡 黃芩 白鮮皮 秦艽 赤芍葯 龍膽草(各二分) 黃連(一分) 梔子(二十四個) 細末,蜜丸如梧桐子大。食後煎淡竹葉湯,下三十丸,日與三服,以大利為度。 十日小瘥,一月平復。 地黃湯 療傷寒及溫病,應發汗而不與發汗之,內有瘀血者;及鼻衄吐血不盡,內熱瘀血,面黃大便黑者,此方主之,消化瘀血甚良。 生濕地黃(四兩) 牡丹皮 芍葯 犀角屑(無以升麻代,各半兩) 咀,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溫溫飲一盞。喜忘如狂者,加地黃、黃芩各三分,加水一升;脈大來遲,腹不滿自言滿者,為無熱,不用黃芩也。 鼻衄或吐血下血, 黃芩湯 。 黃芩(四兩) 咀,水三升,煮一升半,溫飲一盞,兼治婦人漏下血不止。(黃柏更佳。) 吐血百治不瘥,此方療十瘥十, 大黃散 。 地黃汁(半升) 生大黃末(一方寸匕) 煎地黃汁三沸,下大黃末,調勻,空腹服之,每溫飲一小盞,日三服,血即止。 熱病毒瓦斯入眼,赤痛生翳,不見光明者, 大黃梔子湯 。 生大黃(一兩) 升麻(半兩) 瞿麥 甘草(各一分) 梔子(七個) 咀,水二升,煎至一升,去滓,溫作四服,以利為度。難利者,煎葯畢,下朴硝二分和服。 先煮諸葯至一升半,乃下大黃,大黃先以水漬,和水下之,則折熱易利。 治毒病入眼,忽生赤翳,或白,或腫膚起,或赤痛,不得視光明,入心肝。或眼浮腫,如吹汁出,生膜覆珠子,或內障不見物。良由病後不慎,酒面炙 五辛所致,宜服此頻利之, 秦皮大黃湯 。 秦皮 柴胡 常山 黃芩 升麻 芍葯 白蘞 枳實 甘草(各半兩) 大黃(三分) 咀,水三升,煮二升,下大黃,再煎一升半,去滓,食後溫飲一盞。熱盛者加焰硝半兩,湯成後下,化勻服。未瘥更作,可至五七劑。 又方 滴眼湯 (斑豆瘡不宜用。) 秦皮 升麻 黃連(各半兩) 細銼,水二升,煎至一升,綿包箸頭 湯,滴入眼中,頻頻用之。 下部 瘡, 雄黃散 。 雄黃 青葙子 苦參 黃連(各三分) 桃仁(一分) 為散,以艾汁和丸,棗核大,綿包內下部, 蓄汁更佳。冬月無艾,濃煎艾汁,和為丸,更以米飲調下二錢,溫飲之,日二服。 治 瘡, 青黛丸 。 青黛 丁香 黃連(等分) 細末,甘淀和丸,棗核大,口中有瘡,含之咽汁;若下部有瘡,綿裹內下部,日含化五六十丸瘥。 牽馬丸 治天行四五日,下部生瘡,醫所不能治,此方主之。 附子(一分) 藜蘆 桂枝 巴豆(各半兩,去皮心,炒黑) 細末,別研巴豆,加蜜杵丸,梧桐子大。空心熱水下二丸,未知加三丸。熱在膈上不下,飲熱湯半升,投吐之,下部 自瘥,神良。 天行口瘡, 黃柏升麻湯 。 黃柏 升麻 甘草(生,各半兩) 咀,水一升半,煮半升,入地黃汁一合,煎半升,分二服,細呷之。 又方 薔薇飲子 。 薔薇莖葉切一升(冬用根皮) 水三升,煮半升,溫溫漬之,去涎。喉咽有瘡者,咽汁少許為佳。 又方, 黃柏飲子 。 黃柏,薄切小片,蜜漬一宿,嚼柏汁漬瘡。 又方, 五倍子散 。 五倍子炒為末敷之,涎出吐去,以瘥為度。 傷寒喉中痛,閉塞不通, 射干煎 。 生射干 豬脂(各半斤) 合煎,令射干色微焦,去滓,取一棗大,綿裹,含稍稍咽之。 治喉咽痛塞, 硼砂散 。 硼砂 僵蠶 牙硝 白礬 甘草 雄黃(各一分) 砂(半分) 草烏頭尖(四個) 細末,米飲調一錢,細細呷之。 古方 黑龍煎 ,治咽喉腫痛九種疾。 人參(半兩) 甘草(一兩) 無灰酒(一升) 不 皂角(四十條) 水三斗,浸皂角一宿,凈鐺內煎,令水減半,次下人參、甘草,細切,又同煎三分耗二,布絞去滓,下酒更入釜煤一匕半,攪煎如餳稀,入瓷合內,埋地中一宿。若用時,取一丸如雞頭大,盞中以溫酒一呷化之,先以水漱口,以鵝毛點葯入喉中掃之,有惡涎或自出,或下腹,可兩三度。引葯方歇,良久令吐。候惡物出盡了,令吃少許水浸蒸餅,及軟飯粥壓之,次含甘草一寸咽汁,忌炙胡餅、豬肉淹藏等物。如木舌難下葯,以匙按舌,用葯掃喉中。 九般名 急喉閉、纏喉風、結喉、爛喉、重舌、木舌、遁蟲、 喋、飛糸入喉。 元 五年,自春至夏秋,蘄黃二郡人患急喉閉,十死八九,速者半日、一日而死。黃州潘推官昌言親族中亦死數口,後得黑龍膏,救活者數十人。 龐曰 急切亦不候合此膏,用古方以意處之。但得不 皂角一兩條,槌碎,水三升半,浸少時,揉汁去滓,甘草一分,人參一分,同煎作稀膏,勿令太稠,乃下後葯。 霜梅上白鹽 砂 焰硝(各等分) 三味生研,用前膏斟酌和勻,可以掃得為度。每以鵝毛 少許,如前法掃喉中甚效,其將息次第,亦如前法,此膏得力尤速。若日久膏干,以甘草水化之。病瘥後,胸喉外生瘡勿疑,無鹽梅以白鹽代。 天行手足腫,疼痛欲脫者,濃煎虎杖汁漬之。 天行後毒瓦斯,手足腫痛欲脫,必作癰膿, 升麻大黃湯 。 升麻 木通 白蘞(各三分) 黃芩 芍葯(各一兩) 甘草(半兩) 大黃(一兩半) 咀,水三升,煮二升半,下大黃煮一升半,溫溫飲一盞,利下為度。


⑦ 中葯半夏的功效與作用及配料

半夏是一味中葯,具有良好的祛痰、止嘔功效,故醫家稱之“為燥濕化痰要葯”和“降逆止嘔要葯”。下面就由我為大家介紹下半夏的功效和作用,希望可以幫到大家哦。

半夏的功效和作用

止咳作用。

用洋地黃酊給鴿靜脈注射引吐法,證明口服制半夏丸、制半夏或生半夏流浸膏、姜半夏或白礬半夏混懸液、姜半夏或生夏煎劑3克/公斤,每日2--3次,連服2日均有一定的止吐作用,對於阿朴嗎啡或硫酸酮所致狗的嘔吐,煎劑灌胃也有一定的止吐作用,其有效成分是生物鹼。

促細胞分裂作用。

半夏蛋白的促細胞分裂作用亦有動物種屬專一性,它促使兔外周血淋巴細胞轉化,但不促使人外周血淋巴細胞分裂。

用於痰多咳嗽。

半夏性燥而功能化痰,其所化之痰,以脾不化濕,聚而成痰者為主,為治濕痰的要葯,適用於痰濕壅滯、咳嗽氣逆等症,常與陳皮、茯苓等配伍;治痰多咳嗽,又常與貝母配伍應用。因其性溫,故又可用治寒痰,宜與白芥子、生薑等同用;因其化痰力佳,故亦可治熱痰與風痰,治熱痰可與瓜蔞、黃芩等配伍;致風痰,宜與天南星等同用。

用於胸脘痞悶,胸痹,結胸等症。

半夏功能辛散溫通、化痰、燥濕,故可用於痰內阻、胸脘痞悶病症,可配陳皮、茯苓等同用;如寒熱互結,有可配黃芩、黃連、乾薑等同用,可收辛開苦降、散結除痞的功效(如半夏瀉心湯)。此外,又常用於胸痹疼痛,配瓜蔞、薤白等同用;治結胸症可與瓜蔞、黃連等同用。

用於癭瘤瘰歷、瘡瘍腫痛、梅核氣等症。

半夏又能化痰散結,可用以治療痰濕結聚所致的癭瘤、瘰歷痰核、陰疽腫痛,或痰氣互結的梅核氣等病症。用治癭瘤瘰歷痰核,可與海藻、黃獨、貝母等配用。畝輪癰疽未潰者可用生半夏配生南星等同研,調醋外敷,有散結消腫的功效。用治梅核氣,可配厚朴、紫蘇等同用。

用於胃氣上逆、惡心嘔吐。

半夏有良好的降逆止嘔功效,可用於多種嘔吐癥候,在使用時應根據不同的症狀而予以不同的配伍。如治胃寒嘔吐,可配合生薑或藿香、丁香等品;治胃熱嘔吐可配合黃連、竹茹等葯;治妊娠嘔吐,可配合灶心土等品;治胃虛嘔吐,可配人參、白蜜同用。

治療失眠。

半夏治失眠遠勝於酸棗仁和夜交藤合歡花之類。

半夏的葯伍配方

半夏配天南星,燥濕化痰。

半夏與天南星均可辛溫燥濕化痰。半夏專入脾胃,主治濕痰,且能降逆迅數信止嘔;天南星兼走經絡,善治風痰,又能祛風定驚。兩葯相伍,半夏燥濕健脾,以杜生痰之源;天南星開泄化痰,以搜經絡中之風痰;合可散周身痰結,尤以祛風痰為著。臨床用於頑痰咳喘,風痰眩暈,中風仆倒,口眼歪斜,舌強語蹇以及癲癇驚風等症。例如,《活幼心書》中如意膏以二葯治風痰停飲,咳嗽喘促。《聖濟總錄》中玉液湯以此二葯去痰涎,利胸膈。

半夏配旋覆花,止咳止嘔。

半夏消痰散結,降逆和胃;旋覆花開結消痰,下氣行水,降氣止噫。然半夏偏於燥濕化痰,旋覆花則側於宣肺,下氣行水。兩葯相伍,一燥一宣,互為其用,祛痰止咳,可增強和胃止嘔之效。臨床常用於治療痰飲壅肺之咳喘及寒濕犯胃所致的嘔吐噫氣或支飲,胸悶短氣,咳逆倚息不得卧,面浮肢腫,心下痞堅等。

半夏配茯苓,健脾燥濕。

半夏辛溫,功擅燥濕化痰,和胃降逆,消痞散結。脾喜燥而惡濕,濕去則脾運,痰涎無以為生;茯苓味甘淡畢畝,長於補脾,利水濕,且補而不膩,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可祛邪。兩葯相伍,一為溫燥化濕,一為淡滲利濕;一為降逆止嘔治其標,一為健脾和中治其本,共奏健脾利水、燥濕化痰、利水寧心之功。臨床用於治療脾虛濕停、胃氣不降之脘痞腹脹、呃逆嘔吐、大便溏瀉或咳嗽痰多等症。《傷寒大白》中的半夏茯苓湯以二葯治頭汗,中焦閉塞,則周身不能敷布,但頭有汗。《雲岐子脈訣》中的半夏湯以二葯治嘔逆,寒在上焦,脈緩者。

半夏配陳皮,理氣化痰。

半夏辛溫燥烈,功擅燥濕化痰,降逆止嘔。陳皮辛苦而溫,長於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兩葯合用,半夏得陳皮之助,則氣順而痰自消,化痰濕之力尤勝;陳皮得半夏之輔,則痰除而氣自下,理氣和胃之功更著。兩者相使相助,共奏燥濕化痰、健脾和胃、理氣止嘔之功。臨床常用於痰濕上犯之胸膈脹滿、咳嗽痰多;脾胃失和、濕濁內困而致脘腹脹滿、惡心嘔吐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橘皮半夏湯即以二葯治痰飲、食積、寒痰停積,惡心嘔吐、目眩昏悶及瘴瘧。

半夏配藿香,兩調脾胃。

半夏性燥烈,偏於燥濕和胃,降逆止嘔;藿香與半夏皆歸脾胃經,藿香氣芳香,長於化濕悅脾,寬中快氣,和胃止嘔。二者合用,一以芳化,一以溫燥,有兩調脾胃之功,並有較強的止嘔之力。臨床用於寒濕困中、脾胃不和之頭目昏沉、胸脘痞悶、嘔惡腹瀉之症。《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藿香半夏湯以藿香、半夏聯袂,燥濕與化濕合用,治濕濁困脾較甚、胃中停飲嘔逆之證。

半夏配生薑,相使相畏。

半夏、生薑性味相同,均辛溫燥散,具降逆、止嘔、和胃、化痰之功。兩葯配伍,協同為用。半夏降逆止嘔為主,生薑化水止嘔為輔,且又具溫中化飲之功,相互協同而增強和胃止嘔之效。另外,半夏為有毒之品,生薑可制半夏之毒,屬相畏 配對 ,制其所短,展其所長,可更好地發揮和胃降逆作用。臨床用於水飲停胃而見嘔吐清水痰涎,苔白膩等症。《金匱要略》中以二葯組成的生薑半夏湯和小半夏湯可治痰飲內停、嘔吐、反胃等。

半夏配天竺黃,祛痰定驚。

半夏辛開苦降溫燥,偏於燥濕健脾,和胃降逆,脾健土燥,痰涎無以生;天竺黃甘寒,長於清熱化痰,清心定驚。兩葯共用,祛痰之力佳,並有一定的祛風定驚作用。臨床用於痰濕內停之咳嗽痰多,胸悶脹滿;痰涎壅盛之中風不語或痰熱驚搐、癲癇等。

半夏配貝母,潤燥相濟。

半夏辛溫而燥,為燥濕化痰、溫化寒痰之要葯;貝母甘涼,潤肺止咳效佳。二葯一潤一燥,相反相成,治各種痰濕咳嗽。臨床見濕痰咳嗽、偏寒偏熱均可酌情配合使用。《魏氏家藏方》中的半貝丸以二葯等分薑汁為丸治風痰暑濕瘧疾,咳嗽痰多,飲食無味,癇眩。

⑧ 半夏化痰丸簡介

目錄

  • 1 拼音
  • 2 《普濟方》卷一六四引《衛生家寶》
    • 2.1 半夏化痰丸的別名
    • 2.2 處方
    • 2.3 製法
    • 2.4 功能主治
    • 2.5 半夏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 附:
    • 1 古籍中的半夏化痰丸

1 拼音

bàn xià huà tán wán

2 《普濟方》卷一六四引《衛生家寶》

2.1 半夏化痰丸的別名

半夏丸

2.2 處方

半夏(去滑)1兩,赤茯苓半兩(去皮),白礬1分(枯),鉛白霜半兩。

2.3 製法

上蘆瞎為末,生薑汁打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2.4 功能主治

痰實,惡心嘔吐,頭目昏暈,心忪背寒,臂痛涎嗽,胸膈不快。

2.5 半夏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5丸,生薑湯送下。

古灶宏籍中的半夏化痰丸

  • 《普濟方》:[卷一百六十四痰飲門]一切痰飲(附論)

    乾薑(四兩)上為末。麵糊為丸。如隱嘩冊梧桐子大。每半夏化痰丸(一名半夏丸出衛生家寶方)治主痰實。惡心嘔吐...

  • 《孫文垣醫案》:[卷二三吳治驗]周採石濕熱生痰痞悶

    濕熱、固精丸也。清氣大安化痰丸用白術四兩,橘紅、半夏、山楂各三兩,黃芩、黃連俱生薑汁炒,各一兩五錢,...

  • 《是齋百一選方》:[卷之五第六門]化痰丸

    治停痰宿飲化痰丸。人參(去蘆)白茯苓半夏(湯洗七次,別為末,極細)白術桔梗(切作小塊子,薑汁浸,各...

  • 《醫方集宜》:[卷之四痰門]治法

    用半夏湯丁香半夏丸星香散一食積痰宜用曲術茯苓湯化痰丸一風痰宜用千緡湯導痰湯一酒痰宜用葛根解酲湯逐水...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之四〔吳直閣增諸家名方〕]溫中化痰丸

⑨ 茯苓半夏湯簡介

目錄

  • 1 拼音
  • 2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茯苓半夏湯
    • 2.1 處方
    • 2.2 炮製
    • 2.3 功能主治
    • 2.4 茯苓半夏湯的用法用量
    • 2.5 摘錄
  • 3 《壽世保元》卷三:茯苓半夏湯
    • 3.1 處方
    • 3.2 製法
    • 3.3 功能主治
    • 3.4 茯苓半夏湯的用法用量
    • 3.5 摘錄
  • 4 《同壽錄》卷三:茯苓半夏湯
    • 4.1 處方
    • 4.2 功能主治
    • 4.3 茯苓半夏湯的用法用量
    • 4.4 摘錄
  • 5 《雜病源流犀燭》卷四:茯苓半夏湯
    • 5.1 處方
    • 5.2 功能主治
    • 5.3 摘錄帶鬧
  • 6 《不知醫必要》卷一:茯苓半夏湯
    • 6.1 處方
    • 6.2 製法
    • 6.3 功能主治
    • 6.4 茯苓半夏湯的用法用量
    • 6.5 摘錄
  • 7 《宣明論》卷六:茯苓半夏湯
    • 7.1 處方
    • 7.2 製法
    • 7.3 功能主治
    • 7.4 茯苓半夏湯的用法用量
    • 7.5 摘錄
  • 8 《聖濟總錄》卷二十五
    • 8.1 方名
    • 8.2 組成
    • 8.3 主治
    • 8.4 茯苓半夏湯的用法用量
    • 8.5 制備方法
  • 9 《回春》卷三
    • 9.1 方名
    • 9.2 組成
    • 9.3 主治
    • 9.4 茯苓半夏湯的用法用量
    • 9.5 制備方法
  • 10 《傷寒全生集》卷三畝行消
    • 10.1 方名
    • 10.2 組成
    • 10.3 主治
    • 10.4 茯苓半夏湯的用法用量
  • 11 《全生指迷方》卷三
    • 11.1 方名
    • 11.2 組成
    • 11.3 主治
    • 11.4 茯苓半夏湯的用法用量
  • 附:
    • 1 古籍中的茯苓半夏湯

1 拼音

fú líng bàn xià tāng

2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迅知:茯苓半夏湯

2.1 處方

茯苓(去皮)三兩,半夏(湯浸七次)五兩。

2.2 炮製

上為粗末。

2.3 功能主治

治停痰留飲,胸膈滿悶,咳嗽嘔吐,氣短惡心,以致飲食不下,並宜服之。

2.4 茯苓半夏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四大錢,水一大盞,生薑七片,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服。

2.5 摘錄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3 《壽世保元》卷三:茯苓半夏湯

3.1 處方

茯苓(去皮)1錢,半夏(姜炒)1錢,陳皮1錢,蒼術(米泔浸)1錢,厚朴(姜炒)1錢,砂仁5分,藿香8分,烏梅1個,乾薑(炒)3分,甘草3分。

3.2 製法

上銼1劑。

3.3 功能主治

水寒停胃作嘔吐者。

3.4 茯苓半夏湯的用法用量

加生薑3片,水煎,徐徐服。

3.5 摘錄

《壽世保元》卷三

4 《同壽錄》卷三:茯苓半夏湯

4.1 處方

半夏1錢5分,白術1錢,白茯苓1錢,甘草5分,陳皮6分,縮砂仁8分。

4.2 功能主治

惡阻,嘔吐不止者。

4.3 茯苓半夏湯的用法用量

研,水煎服。

4.4 摘錄

《同壽錄》卷三

5 《雜病源流犀燭》卷四:茯苓半夏湯

5.1 處方

赤苓、半夏、陳皮、蒼術、厚朴。

5.2 功能主治

痰飲嘔吐。

5.3 摘錄

《雜病源流犀燭》卷四

6 《不知醫必要》卷一:茯苓半夏湯

6.1 處方

制半夏(醋炒)4錢,茯苓2錢,甘草2錢。

6.2 製法

上為末。

6.3 功能主治

中暑忽然昏倒。

6.4 茯苓半夏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2錢,白湯調下。

6.5 摘錄

《不知醫必要》卷一

7 《宣明論》卷六:茯苓半夏湯

7.1 處方

茯苓1分(去皮),半夏1錢,生薑1分(取汁),黃芩1分(去腐),甘草1分,紅皮1分(去瓤)。

7.2 製法

上銼,如麻豆大。

7.3 功能主治

風熱痰逆嘔吐或眩運頭痛。

7.4 茯苓半夏湯的用法用量

水1盞,煎至4分,空心沖生薑汁下,溫服,不拘時候。

7.5 摘錄

《宣明論》卷六

8 《聖濟總錄》卷二十五

8.1 方名

茯苓半夏湯

8.2 組成

赤茯苓(去黑皮)2兩,半夏(湯洗7遍,炒干)3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

8.3 主治

傷寒嘔噦,心下悸動,胸膈有滯水,往往頭眩。

8.4 茯苓半夏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薑1分(拍碎),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晚再服。

8.5 制備方法

上為粗末。

9 《回春》卷三

9.1 方名

茯苓半夏湯

9.2 組成

茯苓1錢,半夏(薑汁炒)1錢,厚朴(薑汁炒)1錢,乾薑(炒)5分,丁香5分,官桂5分,砂仁5分,陳皮1錢,藿香8分,柿蒂1錢,茴香7分,沉香3分,木香3分,甘草3分。

9.3 主治

水寒停胃發呃。

9.4 茯苓半夏湯的用法用量

加生薑3片,水煎,磨沉香、木香同服。

9.5 制備方法

上銼1劑。

10 《傷寒全生集》卷三

10.1 方名

茯苓半夏湯

10.2 組成

茯苓、半夏、生薑、陳皮、厚朴。

10.3 主治

心下有水,嘔吐噦者。

10.4 茯苓半夏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11 《全生指迷方》卷三

11.1 方名

茯苓半夏湯

11.2 組成

茯苓4兩,半夏2錢半(湯洗7遍),旋覆花3錢,甘遂(銼末,炒)1錢。

11.3 主治

酒疸。心下懊痛,足膝胚滿,小便黃,面發赤斑,由大醉當風入水,濕加於熱,內蒸脾氣。

11.4 茯苓半夏湯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水2盞,煎至1盞,去滓,將甘途末分2服,用葯汁半盞調服。以利為度。

古籍中的茯苓半夏湯

  • 《普濟方》:[卷三百四十八產後諸疾門]產後血暈

    。若因去血過多而暈。宜芎湯。若因痰阻未除。宜茯苓半夏湯。茯苓半夏湯治證同前。半夏(三兩)茯苓熟地黃...

  • 《普濟方》:[卷一百六十四痰飲門]一切痰飲(附論)

    葉(半兩)半夏(湯洗七次薑汁制小半夏湯(一名茯苓半夏湯出御葯院方)治諸嘔噦。心下痞堅。膈間有痰水。...

  • 《嬰童百問》:[卷之七]寒冷嘔吐噦逆第六十二問

    中湯主之,或釀乳法、消乳丸、異功散、香朴散、茯苓半夏湯、二陳湯、人參散、麝沉散俱可服。理中湯見第五...

  • 《幼科折衷》:[下卷]五臟補瀉之法論

    則露睛,白術散主之。肝乘脾為賊邪,風瀉而吐,茯苓半夏湯主之。心乘脾為虛邪,壯熱體重而瀉,羌活黃芩蒼...

  • 《玉機微義》:[卷四痰飲治法]熱痰之劑

⑩ 中草葯名方:丁夏湯的功效與作用

丁夏湯
【來源】《醫學人門》卷七。
【組成】丁香半夏各9克
【用法】上葯加核衫拍生薑同煎,溫服。
【主治】改羨脾胃虛寒,停痰留飲,噦逆嘔吐。

提醒您:丁夏湯 此中草葯名塌桐方來源於網路,使用前請遵醫囑。

熱點內容
插花藝術基礎考試重點 發布:2025-08-16 03:05:23 瀏覽:858
情人節最扯蛋的祝福 發布:2025-08-16 02:57:08 瀏覽:52
怎麼用土豆種玫瑰花 發布:2025-08-16 02:52:49 瀏覽:817
單瓣茶花多瓣 發布:2025-08-16 02:52:46 瀏覽:355
花卉鳥籠 發布:2025-08-16 02:51:15 瀏覽:881
丁香福利電影 發布:2025-08-16 02:44:06 瀏覽:94
盆景技師證 發布:2025-08-16 02:39:16 瀏覽:672
方盆栽玉簪 發布:2025-08-16 02:32:49 瀏覽:207
白百合整容沒 發布:2025-08-16 02:32:49 瀏覽:496
盆栽低肌 發布:2025-08-16 02:32:47 瀏覽: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