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麵丁香醫生
『壹』 那些從來不吃早飯的人,現在都怎麼樣了
作為一個常年不吃早飯的人,我也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於是我來到了萬能的Google噫——光看題目就覺得好恐怖...點開一篇,關於不吃早飯和長胖的聯系的:好像除了一個study裡面某組奇怪的男孩子之外,不吃早飯的人都胖了...結論是:不管你是哪裡人,不吃早飯都會容易長胖(敲黑板!再點開一篇,關於早飯和代謝以及心血管疾病的聯系:看上去是,不吃早飯的人把省下來的時間都用在了看電視和葛優攤上...(所以其實是懶得吃早飯?而且腰圍和BMI都統一地變大了。不吃早飯的人還會有更高的空腹胰島素水平(說明身體可能產生了胰島素抵抗,是II型糖尿病的risk factor)和更高的LDL膽固醇(很多心血管疾病的risk factor)結論:長期不吃早飯會提高得代謝和心血管疾病的幾率第三篇,關於不吃早飯和腦子認知功能實驗對象為9-11歲,middle class家庭的兒童BR-吃了早飯的NBR-沒吃的可以看出不論智商高低,沒吃早飯的兒童在Matching familiar figure(一個用來測試短期記憶力的task)表現更差。結論:不吃早飯會變燃首升傻的啊!驚喜不驚喜,刺激不刺激....嚇得我立刻去買了早飯...坐在機場碼的字,如果有想法歡迎指正!~文中提到的paper:1. Skipping breakfast and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Asian and Pacific regions: A meta-analysis (Horikawa et al., 2011)順便,我來占個坑,看看明年的自己有什麼變化....【心情復雜】###很多人可能會問:他們健康會不會有問題?
事實上,那些長期不吃早飯的人,可能健康的很,反而是那些:有時吃早飯,有時卻不吃的朋友,他們的健康可能真的會出問題。人體適應、調節能力十分強大,它會很快去適應新的生活節奏、環境,一旦適應後,並不會影響身體的正常運作。
打個更好理解的比方:身體會給自己定下很多「節點」,這些節點決定了臟器、激素、芹州酶,體內所有員工的工作時間,就像是單位規定的上下班時間點一樣。
如果一開始員工就按照這樣的規矩工作的話,他們自然不覺得有什麼不對,但如果有一天突然老闆要改上下班時間了,那麼員工肯定會亂了陣腳,由於不習慣,遲到的遲到,早退的早退,失眠的失眠,趕不上進度的趕不上進度。可又過了一段時間,大家習慣了,自然又能輕車熟路了。
所以,從來不皮老吃早飯的人,他們並不會有健康問題,但那些經常吃一頓又不吃一頓的人,可能就真的會出現健康問題。有一頓沒一頓偶爾有幾次,員工們還能忍,但如果一直這樣不規律,那員工就一直是一團亂。
「不吃晚餐會不會傷身」這個問題也同理可證。
很多資料都用數據來證明:不吃早餐的人可能會肥胖、膽結石、糖尿病。
但可能並非所有人都會由於不吃早餐而引起健康方面的問題。
不吃早餐會肥胖?會得慢性病?很多數據顯示:不吃早餐造成的肥胖幾率增加,誘發心腦血管慢性疾病率也增加。
推測可能是由於:不吃早餐飢餓感增加,大腦抑制瘦素分泌,食慾中樞動作大,會在午餐選擇高油高脂食物,攝入更多熱量,吃更大分量。
但是研究人員忘了,大眾群體都被勸誡去吃早餐,因此大部分人是要吃早餐的,這些吃早餐的人由於不習慣早上的飢餓感,才會有午餐暴飲暴食的情況,但對於那些基本不吃早餐的人來說,身體已經適應了,飢餓感也不強,他們完全可以控制自己中午攝入的熱量。即使是有吃早餐習慣的人,如果能夠對食慾有所抑制,那也不一定會攝入過多熱量。因此,這個結論只能針對大部分人,而並非所有人。
不吃早餐不是會得膽結石嗎?如果早餐時間總是不規律,或者有一頓沒一頓的人,可能會誘發膽結石,但對於長期不吃早餐的人來說不用有這個顧慮。
不吃早餐誘發膽結石的說法是推測是:膽囊在我們晚上睡覺的時候就開始儲存膽汁了,到了早飯的時候會釋放出來乳化脂肪,幫助消化,但如果不吃早餐的話,膽汁無法釋放,會增加膽汁濃度,長期下去,就容易形成結石。
兩個問題:
1. 萬一我們吃了早飯,但裡面沒有油脂多的東西呢?那膽汁也沒怎麼用上啊,濃度增加嗎?
2. 即使沒有吃早飯,那午飯總會吃的吧,午飯吃的東西也全都是毫無油脂的?膽汁一天里總歸有機會釋放出來啊。
其實膽結石和吃不吃早飯並沒有什麼直接聯系,如果一個人早餐喜歡吃得油膩,那晚上睡覺時,為早餐服務的膽汁就會存得越多;如果一個人早餐總是清淡,那麼晚上膽囊也知道不必儲存這么多膽汁;如果一個人不吃早餐,那膽囊晚上就自由了啊,它就休息去了,還儲存個啥呀。所以,這也要以長期下來,個人的膽囊所養成的習慣來定。
但如果說一個人早餐時而油膩時而清淡,時而吃時而不吃的話,恐怕這還真有可能誘發膽結石。
總之,
不吃早餐和健不健康之間雖然沒有直接聯系,主要還要看身體是否對現狀適應。但長時間的研究發現:
不吃早餐,特別是缺乏對碳水的攝入可能會降低孩子的學習成績,
對於學齡期的學生來說,最好還是吃早餐。對於早上上班安排多,工作緊張,或者體力勞動多的人來說,最好也吃早餐補充能量,以免影響工作效率、發生低血糖的情況。###其實吧,我覺得這真的是個習慣問題。你習慣了吃早餐的話就天天吃,沒這個習慣就不吃,總之不要吃兩天又不吃兩天,不規律的作息飲食習慣才是最傷身體的。我老家的話,在我小時候是沒有什麼吃早餐的習慣的,後來宣揚吃早餐的好處的論調越來越多,老家的人也開始了習慣了吃早餐,並覺得自己以前不吃早餐的習慣不好。但是就我所見到的,沒吃早餐之前和吃早餐之後,好像也沒什麼大的區別啊###我知道一個,現在升副總裁了,好像還一直不吃早餐。
###作為一個醫學生,可以認真負責的告訴你:第一,那些不吃早飯的人,90%以上都死了!這不是危言聳聽,也不是標題黨,要問為什麼,原因很簡單,無論東西方,在十一二世紀之前一天都只吃兩餐,10到11點左右吃午餐,4到5點左右吃晚餐。之後一直到18世紀甚至19世紀,在許多國家也只有上流社會能享用得起早餐,這樣粗略算下來,90%估計還是太保守了。第二,為什麼古代人壽命那麼短?剛好能從第一點中找到答案,因為他們不吃早餐啊!你看看現代人,有了穩定的早餐供應後,平均壽命延長了多少!至於像程序員,醫生之類的職業短命,也是因為不吃早餐!什麼,你說我這結論不科學?抱歉,統計學沒學好,只是學著其他答主的邏輯來做的推理。###科學研究表明,不吃早飯的人最後都死了###我是來提高姿勢水平的。
我既不是來質疑駁斥的,也不是來說結論的。
我是來學習的。
我只是來詢問一些東西,希望萬能的知乎給我答案。
首先,什麼是早飯?
要討論早餐對健康的影響,首先得定義什麼是早餐吧?
我的想法是,兩種定義模式。
一、時間。
二、與睡眠的關聯。
第一種,比如說早上四點到九點進食,屬於早餐。
感覺怪怪的。
請問時間是怎麼定的?憑什麼是四點到九點?不是五點到十點?
你說晚上十二點吃飯叫夜宵,早上六點吃飯叫早餐,請問凌晨三點進食算什麼呢?
第二種,睡前吃的叫夜宵,睡醒吃的叫早餐。
周末,不想早起,可又怕不吃早餐會得膽結石。
於是我七點起床吃了一頓,吃完困了又繼續睡,請問我吃早飯了嗎?
再比如我的日常:
值個夜班,忙到一點才睡感覺肚子好餓吃了幾塊餅干喝了杯牛奶。
兩點起床,幹完活以後寫病歷時候又坐著吃了兩塊沙琪瑪。
三點半又被叫起床,忙活完四點多了,感覺更餓,吃了包泡麵。
早上七點起床,感覺自己一點也不餓,沒吃飯繼續工作去了。
請問我吃早餐了嗎?
你們天天嚷嚷著不吃早餐沒影響,或者不吃早餐會得病。
你們先告訴我,到底什麼是早餐啊!
話說,真要按時間來定義早餐,新疆和上海都用北京時間,難道也是一個標准嗎?
哦,你又說要按天亮時間算?
天亮前後幾個小時進食算早餐你告訴我?
而且,極晝極夜地區,人們怎麼才能吃下一口早飯呢?
對於膽結石的發病,表示一點懷疑。
專門去搜了一堆文獻,還真沒有哪裡說膽結石發病危險因素有一個不吃早餐的。
倒是有一篇文獻說,長時間禁食會增加膽結石的概率。
嗯,算是證據。但是那一點影響是明顯低於妊娠的。也沒法和肥胖比。
要不咱們還是健身+丁克+低油脂進食吧。最多吃個夜宵預防一下。
你要是生孩子吃火鍋又不怎麼運動還有點肥胖,只是吃個早飯安慰自己不得膽結石?
大概相當於老王每天喝兩斤白酒,引刀自宮切了睾丸來預防肝癌。
如果你擔心積蓄整夜的膽汁?別擔心,一整天的食物有的是機會呢。
實在擔心,那你早上幹嘛吃那麼清淡的稀飯饅頭?能排空膽汁嗎?沒排空不還是會得膽結石?
以後早上起床,先啃兩塊炸雞,再吃一碗紅燒肉,最後再喝一口色拉油當湯,預防膽結石,從高脂早餐開始。
至於其他的,什麼不吃早餐會長胖,什麼不吃早餐會變笨,更沒有什麼理論支持了。
實驗也沒有排除其他東西的影響,比如總進食量,比如運動量,比如家庭,等等。
啥都不排除,結論也會粗糙啊。
而且,還是那句開頭的,最重要的問題——
什麼是早餐?
日常生活你可以模糊定義,隨便說說方便交流就好,現在我們是在嚴肅的科學研究。
別想當然!
###人這么少,就應該知道從來沒吃早餐的人已經無法在這回答你的問題了。###啊喂 一天只吃一頓飯的我竟然瘦了!!。。。。。。。。。。。。。。。。。。。今天終於考試了買了早飯 然而並吃不下。。。。。。。。分割。。。。。。。。。。作為一個醫學生 一到期末哪來時間吃飯 別說早飯了一天能吃一頓就差不多了靠仙氣撐了一個禮拜說多了自己都心疼為什麼!!為什麼一天只吃一頓的我並沒有瘦!!!!!!!!!!!!!!!!###胃病 結石反正現在我多困都要起來吃早飯 即使吃完再睡也行 不然胃就疼###作為一個醫學生,很奇怪那些說自己是醫學生然後說是習慣問題的人的姿勢水平。明明上課老師都講過了不吃早飯會導致膽結石膽囊內膽汁經過一夜,也就是大約12小時候的儲存,使膽汁當中的膽固醇飽和度較高。在正常吃早餐的情況下,由於膽囊收縮,使膽固醇隨著膽汁排出,而使結石不易形成,如果不吃早餐由於空腹時間過長,膽囊內膽汁儲存時間過久,導致膽汁當中的膽固醇過飽和,進而引起膽固醇沉積,逐漸形成結石。也不知道那些抖機靈的醫學生是怎麼學的。——————————————————鑒於評論區總有些詭異的理論,再稍微補一點關於膽汁的知識。膽汁由肝細胞分泌(這也是往往肝功能損傷,肝血竇被破壞膽汁流入血液導致黃疸的原因),主要成為為膽色素、膽鹽、膽固醇、脂肪酸、卵磷脂及血漿中所有的無機鹽,肝細胞分泌的初級膽汁酸隨膽汁流入腸道,在促進脂類消化吸收的同時,受到腸道(小腸下端及大腸)內細菌作用而變為次級膽汁酸,腸內的膽汁酸約有95%被腸壁重吸收(包括主動重吸收和被動重吸收),重吸收的膽汁酸經門靜脈重回肝臟,經肝細胞處理後,與新合成的結合膽汁酸一道再經膽道排入腸道,此過程稱為膽汁酸的肝腸循環。膽汁酸體內含量約3~5g,餐後即使全部傾入小腸也難達到消化脂類所需的臨界濃度,然而由於每次餐後都可進行2~4次肝腸循環,使有限的膽汁酸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從而維持了脂類食物消化吸收的正常進行。所以上述物質膽色素、膽鹽、膽固醇、脂肪酸、卵磷脂及血漿中所有的無機鹽在濃縮時間過長等情況下會過分沉積,當然這和飲食習慣有關,高鹽,高膽固醇攝入導致膽汁中其成分比例增加,甚至與其中其它離子結合為微溶鹽或者有機固體包塊從而沉積在膽囊壁上。那些幾十年沒吃早飯的人跳出來說我還好好的啊,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你吃的不夠重油煙,從而使膽結石沒有沉積下來。這兩件事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可能你天天吃重油鹽但注意經常餓了就吃(適量的),不會得膽結石,但也可能是你吃的不怎麼重口味,沒有形成膽結石的條件,所以一直沒吃早飯也沒啥事。但二者都會導致患膽結石的幾率增加。所以不要片面,不要以偏概全,更不要經驗論,不然,這和那些道聽途說,以訛傳訛的人有啥區別。瞬間感覺自己的處女答長了好幾倍哈哈。膽結石的圖片就不給大家掛了,省的大家難受,其實膽結石一點都不硬,一捻就碎,感覺像~沙子加水黏成的吧。回答里宣揚習慣論的同行們,二十年甚至十年之後,你能對能對當初看過你們答案的人晚上捂著肝區右肩膀疼到抽搐的那種絕望負責么?最後祝您身體健康,再見。——————————這是我第三次補充答案了,鑒於有朋友懷疑上述所說的晝夜節律性問題以及提出所謂的十二小時空腹論。有朋友指出了膽固醇分泌的晝夜節律性的確切出處,感謝那位同志 @9dollars 。以教材為資料,午夜膽固醇分泌量最高相應膽汁分泌量也是最高的,接下來一天的膽汁來源主要是這一時間段分泌的膽汁的n次循環(上文有交代膽汁循環)。所以朋友們不要誤認為吃了夜宵早上就可以不吃飯了哦。————————————————————————接下來是說一些跟該問題無關的。主要是貼一個人。當然知乎是歡迎大家對問題的討論和分享見解的。但是這位這種無知者無畏的輕蔑態度以及侮辱性的言辭使我不得不將這個人貼出來。下述由初圖靈提供的私信截圖最後感謝@初圖靈 @9dollars 兩位知友的考證和支持。最後祝大家身體健康。###不請自來
我奉勸那些不吃早飯的人,用自己的身體對抗自然規律所產生的後果是你們無法想像的。
我本人從學校畢業後就基本再沒吃過早飯,感覺也沒什麼,一切正常。大概持續了6年左右的時間,有一次騎車上班,突然感覺到小腹墜痛,只是有感覺而已,並不是難以忍受那種,所以也沒太在意。晚上回家感覺稍微嚴重了一點,吃了點胃葯,還是不行,折騰了整整一宿。第二天早上,實在忍不住了,騎車去醫院。到了醫院門口,保安說自行車不能進。我問他憑啥不讓自行車進,保安說醫院規定。我說到底是交通法大還是醫院規定大?他說不管,就是不許進!所以我想藉此機會問問,有沒有懂法律的朋友,自行車到底可不可以騎進醫院?
###從小不吃早飯 爸媽懶得早起做飯 六七點鍾我自己起床收拾好就去上學了高三時候我媽忽然覺得要對我好一點 天天早上豆漿機打米糊和豆漿給我喝(豆漿機自動定時)他們還是睡懶覺 哈哈哈哈哈但是她在我高考完第二天就拒絕幫我打米糊了典型卸磨殺驢……上大學起不來 不吃上班來不及 不吃 沒有這個習慣 偶爾為了配合朋友一起吃一次 覺得吃不下 沒胃口 吃了中午都不想吃飯現在23歲 身體健康 體測達標 體檢正常有些人可能要說 你還年輕巴拉巴拉,以後歲數大就反應出來了,對這種人我只回復兩個字走!開!最後一點意見 要麼每天都吃 這是個好習慣 給你養個好胃 要麼每天別吃 也是個習慣 沒啥問題 吃幾次不吃幾次 最不健康 時間長了胃會覺得:你tm在耍我,氣死我了 然後胃就氣死了 你就生病了~###居然有人不知道什麼是早飯早飯是由早和飯兩個字構成的(早在漢語里可以解釋為morning:早上,早晨;earlier:比某個時間早;ago:以前;)那在這里的話我們姑且把早定義在早上的意思那幾點算早上呢?在24小時制以前,中華民族是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的,早上即辰時,為現代二十四小時制的07:00至09:00。飯:在南北方對飯的定義是不一樣的我生活在南方,飯通常指的就是rice米飯而在不咋吃米飯的中國的北方,指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吃進的食物(比如饅頭,面條)又泛指為了滿足飢餓或食慾,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吃進的一份食物。那麼問題來了,我們早上吃的方便麵,沙琪瑪,餅干,金絲肉鬆餅,皮蛋瘦肉粥,大餅,油條,糍飯團,手抓餅,花捲,雞蛋,牛奶,麵包.....(大晚上的寫的有點餓,斯溜,吸口水)算不算飯呢?嚴格意義上當然有一部分不算飯,但他們都是食物的范疇,嘻嘻嘻。那我的理解呢就是都可以吃,都墊肚子了,但是墊肚子也分個三六九等吧,不然吃一碗正宗紅燒牛肉麵比吃一碗紅燒牛肉方便麵也虧太多了吧!(哭,感覺快寫成美食答案了)那早上到底吃哪些比較高級呢?南瓜粥:南瓜性溫,味甘,能夠補中益氣;粥它非常容易消化,容易消化也就容易吸收,所以早上喝點南瓜粥對胃是比較好的。小米糕,饅頭,水蒸蛋等(如果有人感興趣我可以再寫寫)因此不是說你吃了其他東西就不叫早飯了,只是相比之下,有些東西更適合當作早餐!前奏有點長,現在開始回答答主的問題,吃不吃早飯到底有沒有影響呢?有!真的有!如果不吃早餐或早餐營養不足,血糖水平就會相對降低,從而不能及時為神經系統的正常工作輸送充足的能源物質。自從開始上班以後!工作量那麼大,真的會餓暈的好么!我吃了早飯,可以正常工作到11點,不吃早飯基本九點肚子就開始咕嚕咕嚕了,然後就開始盼著下班吃午飯!嚴重影響我的工作!所以必須吃早飯在工作以前,我可以24h不吃飯,因為真的沒什麼消耗,基本就在宿舍,躺在床上看看書(裝一下b)一天就過去了,實在餓了也是到晚飯的點了,但是身體有沒有出問題呢?那個時候至少沒有影響正常生活。但是我的侄女,比我小幾歲,每天不吃早飯,胃潰瘍,天天胃疼,然後請假看上海的名老中醫,開了中葯調理,按時吃飯,慢慢就不痛了。所以!個體差異還是存在的。如果你不吃你沒事,那吃不吃看心情,但是如果你不吃你犯病,那就必須吃啊!同時:如果不吃早餐,空腹情況下,胃正常工作,晚間所分泌的胃酸便會刺激胃壁,會損傷胃黏膜,還會因為膽囊中的膽汁沒有及時排出,而使膽汁中的膽固醇大量析出、沉積,使人易患膽結石症。同時這樣會減弱消化系統的功能,誘發胃炎、胃潰瘍等消化系統的疾病。以及人體血液里就會形成更多的B型血栓球蛋白,這是一種能導致血液凝固,使人易患心肌梗塞的蛋白質。還有說吃早飯減肥的,反正我是胖了但是我可能是因為每餐都吃,還吃的賊多導致的長胖(不是肥胖,180cm/65kg)總而言之,言而總之,關我屁事,反正我不吃就會餓###習慣問題,而已,不吃早飯沒什麼問題,比如我,二十多年了沒怎麼吃過。可能有些人說膽結石什麼的,沒有充分的研究證據支持。無非是說進食間隔過長會如何,即便這個理論成立,不吃早飯也有利於吃夜宵,我看比不吃晚飯好些,生活更愉悅。
--------------------------------------------------------------
補充,關於膽結石。
1,如果說,人體的各種機能還是維持在原始人狀態,所以,我們要跑步、鍛煉、吃雜糧蔬菜,不吃糖等精煉食物。那麼,原始人早上起來就有飯吃嗎?保存充足食物的能力是什麼時候獲得的?
2,膽結石的危險因素,主要是膽汁分泌過多或排出過少。分泌過多是說進食油膩食物過多,肥胖,體重高,糖尿病等等。排出過少,是說減肥,體重快速下降等,因為食物攝入減少,膽汁需求下降,而分泌不能及時跟上變化,導致膽汁蓄積和濃縮。
所以,有理論說晚上6點吃完飯,第二天中午12點才吃,膽汁積累過多。
其實不成立,屬於想多了。夜宵我前面說過。
還有就是,你每天的進食量有變化嗎?體重有變化嗎?
都沒有!所以,每天分泌的膽汁也都如期消耗掉,實在沒什麼可以擔心的。
--------------------------------------------------------------------
再補充,關於早飯,如果略過,會延長禁食的時間,指晚上最後一口吃的,到第二天開始吃第一口,包括零食。
禁食時間超過12小時,有研究顯示會增加一點出現膽結石的風險。
但我覺得證據不充分,是研究沒有能有效區分出,延長禁食時間和節食的受試者。
減少進食,是明確增加風險的。
所有的疾病,都有風險因素,要是怕膽結石,選擇吃早飯,我看還不如徹底不吃油膩食物,油條、油餅、炸糕、酥肉、紅燒肉、火鍋、、、、、全戒掉。
只有風險因素極高的病人,我建議更改生活習慣,戒掉所有的風險,如果你願意。
我的相關風險因素很低,為此做出的選擇,也不是說推薦所有的人都用。
另外,為了降低膽結石風險,我吃夜宵的幾率很大。
烤串、薯條、餅干、香腸、、、、、顯著減少禁食的時間,有效降低膽結石風險。
------------------------------------------------------------------------------------------
有個人,在評論里說,他被切了膽囊,而膽囊切除後。。。。。會增加腸癌30%的概率。
聽著好嚇人,我告訴他不是這樣的,就私信我一堆,要來北京「會會我」,笑死,小痞子嗎?
已拉黑。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5 Mar 28;21(12):3679-93. doi: 10.3748/wjg.v21.i12.3679.
Cholecystectomy and the risk of alimentary tract cancers: a systematic review. Abstract CONCLUSION:This i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GIT cancers and cholecystectomy. This review found no clearassociation between cholecystectomy and GIT cancers.----------------------------------------------------------------------Postgrad Med J. 2001 Apr;77(906):221-9.
Cholesterol gallstones: from epidemiology to prevention.Acalovschi M1. PMID: 11264482 PMCID: PMC1741996
Diet and gallstones in Italy: the cross-sectional MICOL results.Attili AF, Scafato E, Marchioli R, Marfisi RM, Festi D.
Hepatology. 1998 Jun;27(6):1492-8.
感興趣的可以自己讀讀這兩篇。
『貳』 長時間用PE保鮮袋泡麵吃安全嗎
雖然宣傳保鮮袋無毒,但此類化工產品仍然會有一些微量的,對人不利的因素存在。只是含量微小而已。所以偶爾用來包裝食品問題不大,但是如果是溫度高的食品、長期使用,可能積少成多,我建議還是謹慎一些好。供參考。
『叄』 不敢倒下,因為負擔太多勵志文章
不敢倒下,因為負擔太多勵志文章
分享一個聽來的段子:還記得畢業進入社會時,老闆拍著我的肩膀說:「小夥子好好乾啊,這樣會讓你飛快成長的。」老闆果然沒騙我,才工作一年,我看起來就好像40歲大叔……焦慮、睏乏、不安、中危、拚命、用力,是無數當代人的狀態。
浙江一家瞎卜扮網路科技公司28歲的女員工猝死在家中。
女孩出身農村,對外漢語專業,長得好看又能力出眾,是全家人的驕傲。
她曾不止一次向父母表達過承擔家庭負擔的意願:「我一年工資有20多萬了,你們以後不用幹活了,我會負責的。」
可辛苦、疲勞、壓力過大,沒有規律的生活,團隊領導的責任,讓她的身體漸漸支撐不住。
5月14日晚上,她發了最後一條朋友圈:我燒糊塗了。然後陷入失聯,直到第二天下午房東破門而入,才發現悲劇已經發生。
這不是第一個因勞累倒下的年輕人。
搜索「工作」「猝死」會發現,悲劇的主角大多恰恰是以為自己身強體壯,年輕就要好好拼的青年人:
這些各行各業的年輕人,是社會的中堅力量,但當來自工作、社會和家庭的壓力越發實際,夢想就不再是動力,反而變得虛無縹緲。
就像很多人常說的那句話:我不敢倒下,因為身後空無一人。
焦慮感是年輕奮斗者共同的符號。
不少年輕人,擠過高考獨木橋,四年後跌跌撞撞進入社會,卻發現年年都是史上最難就業年,閃光文憑或許能贏得一份工作,職場上每進一步還是各憑本事。
在整個找工作難、創業更難的環境下,失業對於一個貧寒家庭奮鬥上來的年輕人而言,是無法承受之重。
天下年輕人一樣苦:窮困和孤獨是常態。
之前看到一個講年輕人的段子:快三十的人了,仍然像20出頭的小夥子一樣半夜打游戲,約會穿T恤,偶爾小火煮鍋泡麵陶冶情操。人家問保持年輕的秘訣是什麼,我總是笑而不語:快三十了,賺得跟二十歲的時候一樣多,能不年輕么。
在全球化這個大趨勢的推波助瀾下,一系列債務、失業、房價飆升以及人口結構變化成為發達世界年輕人在這個相對和平的年代裡所面弊蠢臨的危機。
綜合起來,這些因素嚴重影響到了年輕人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雖然從數字上看,他們賺得比爹媽年輕的時候要多,實際完全不是這么回事。
美國、英國和中國的年輕人每周的平均工作時間都超過40小時,大部分人達到47小時,除此之外還有十幾小時與工作相關的社交和回郵件時間,哪還有時間全身心去戀愛?
人人在社交平台上狂歡,卻還是孤獨得像條狗。
在整齊劃一的焦慮感驅使下,很多人的生活走向了這樣一種模式:以前拿命掙錢,後來用錢換命。
亦舒借她筆下的女主角喜寶之口,說過一句非常有名的話:「我需要很多很多的愛,如果沒有,那麼就很多很多的錢。」
其實這句話還有下半句:如果都沒有,有健康也是好的。
看過《喜寶》的人,可能會對商界精英勖存姿印象深刻。勖存姿冷靜、精明、無畏,他年輕時也是一個強壯俊美的男人,但到了知天命的年紀,卻對「老」這個概念近乎執念地忌諱,對自己的身體產生了深深的自卑。
我覺得沒有什麼比健康更重要。
醫葯公眾平台丁香醫生推送過一篇文章《我們和遭遇癌症的年輕人聊了聊:恐懼、死亡、愛和被愛》。
文中那些得癌症的年輕人,在經歷變故之後,他們有的更加想賺錢治病,有的更加想享受安寧時光,但唯一的共同點就是對生命的優先順序有了不同的理解。
他們「既認同死亡,又頑強抵抗」。
其中一名34歲患癌的女孩說:「有人說生命不在於長度,在於寬度,但是站在我這個階段,我絕對不會說不在乎生命的長度,我情願生命的寬度沒有那麼寬。」
數據顯示,中國每年死於心臟性猝死的人數接近55萬;平均每天有上千人因為各種原因猝死。加班、熬夜,從疲勞到癌症只需4步:輕度疲勞,深度疲勞,臟器變異,誘發癌變。磨灶
長時間作息紊亂,致使身體功能異常是癌症的最大誘因。
健康像空氣,存在的時候感覺不到,失去的時候才發現不可或缺。
不要等摔傷了才知道好好走路,不要等生病了才知道健康可貴。
知乎問題「長大後,你悟出過哪些不一樣的道理」下,用戶「張斯托洛夫斯基」有個特別的回答:
其實「性格好」、「講道理」往往是身體健康精力充沛的人才有資格表現的品質。
和人一起爬山,有人兩步就嚷嚷累,不一定是他毫不在意出遊的氣氛,可能是他身體弱容易覺得累。這時有人接過他的包抗在自己肩上,固然是這人慷慨相助,但也是他體力充沛,以至於不覺得幫人拿個包有什麼了不起的。
我以前覺得只要努力,就可以意識集中,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可以溫柔地對待任何自己想要溫柔對待的人。但在身體狀況不好的時候我發現,控制情緒的難易程度和身體狀況是息息相關的,意志力能解決的問題比我想像中的少得多。
身心健康,身在心前。正在經受身體痛苦的人,很難保持內心不扭曲。身體不好,情緒糟糕,工作也容易出麻煩。這像是無限循環的噩夢醒不過來。
拚命的本錢朽了,通往前程的腳步自然慢了下來。
很多勵志文章里說,熱愛工作的人也熱愛生活,精緻的人會把完美帶到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
但我見到最普遍的狀態卻並非如此,若非有強大的意志力,一個被工作填滿的人生活往往要麼大道至簡,要麼一團亂麻。
因為保持完美的工作狀態,已耗盡了他所有力氣。
最無奈的部分是,很多工作只看結果不問過程。
見過凌晨四點的北京,老闆可能只覺得你效率低。
《穿普拉達的惡魔》中,安迪沒把工作做好,被女魔頭訓哭後跑到同事那裡訴苦,卻反被教訓了一頓:
「如果覺得累,辭職好了。我可以在五分鍾內找到一個很想要這份工作的.女孩頂替你。你根本沒有努力!你在抱怨!你希望我對你說什麼?要我說『真可憐,馬林達又欺負你了,真可憐,可憐的安迪』?
她只是在做她的工作,而你還抱怨她為什麼不親吻你的額頭,每天都給你的作業批個金色五角星。醒醒吧,親愛的!」
在生活的暴擊面前,除了絞盡腦汁動用自己有限的智力,除了用力工作,似乎沒有更多好辦法。
生活不是《歡樂頌》,但現實版樊勝美的故事不止一個。
背負著家庭厚望與個人理想一起前行的年輕人,太多太多。
去年9月,26歲北漂演員徐婷離世引發了巨大爭議。
大家惋惜年輕生命患癌離世的同時也在討論,是什麼樣的生活重壓,能讓一名正當年華的少女將癌症視為「輕松」和「解脫」:
「五年來拼了命地拍戲給弟弟交學費、交房租、替父母還債、買房…無數次熬夜拍戲、累得腰間盤突出仍然大冬天泡在冰水裡拍戲、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五年拍了幾十部戲的錢全給家裡了,自己從來捨不得花…在我得知得了癌症後居然有一絲的輕松…我感覺我要解脫了…」
大部分人沒有雄厚的本金和四通八達的人脈,沒有開闊的眼界和靈活的頭腦,在資金、教育、知識、能力、人脈、機會上都有欠缺,只能靠賣自己的時間、體力去賺錢。
不知道哪一天會倒下,但不敢不前行。
貧窮和困頓像一個閉環,鎖住了他們的人生。
張愛玲說:「中年以後的男人,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有些責任,未到中年就已經到來了。
某次聚會,聽到一段對話:
「為什麼學生時代不好好學習的人,工作之後那麼拚命?」
「大概是因為長大了,懂事了,明白只能靠自己了吧。」
每個人都不容易,我明白年輕的你所有的焦慮和無奈,也理解你為什麼拿命換錢,所以不勸你不奮斗。
但我希望你不要像《倖存者回憶錄》里寫的那樣:
「做孩子的時候感到無聊,盼望著長大。長大後又嚮往返回童年。我們浪費自己的健康去贏得個人的財富,然後又浪費自己的財富去重建自身的健康,我們焦慮地憧憬未來,忘記眼前的生活。活得既不是為了現在也不是為了將來。我們活得似乎永遠不會死,我們死的時候也好像從來沒活過。」
願你只吃該吃的苦,每一份付出都有最大的回報。
願你來人間一趟,可以看看太陽。願你以後每一個夢,不會一場空。
;『肆』 熬夜的危害有多大
丁香醫生來回答這個問題。
在這個金錢永不眠的時代,我們經常會看到各種熬夜猝死的新聞。這讓一個個習慣晚睡和熬夜的朋友陷入了深深的恐慌,然後,就有很多人在丁香醫生 App 上提問:熬夜的危害有多大?到底都有哪些危害!?
今天,丁香醫生就跟大家聊聊熬夜的危害。
六、補覺不能消除危害
熬夜後補覺,其實還是打亂了人體正常的晝夜節律,因為人體的生物鍾不是想調就調的,它與光照和習慣有密切的關系。
晝夜光照通過視知覺傳給人體的生物鍾——大腦中的視上核,視上核據此調整各種神經、內分泌調節,包括調節松果體分泌的褪黑素,來調整整個身體的晝夜節律。
熬夜在睡眠醫學中被歸為「睡眠時相推遲綜合征」,是睡眠周期紊亂的一種,其他還包括倒時差、不規律睡眠、非 24 小時周期睡眠等。
除非你能完全模擬晝夜的光照變化,否則,熬夜一定會擾亂生物鍾。實行輪班制的工作者(如護士、安保人員、服務業)的健康問題是一個很好的佐證,他們雖然在一次夜班後能補休,可是依然是多種心腦血管和代謝疾病的高發人群。
內容參考丁香醫生科普文章:
《警惕熬夜對身體的損害》作者:Luxenius丨心臟外科醫生
《幾點睡覺,才算熬夜?》作者:Andrew Xu丨清華大學神經科學博士
『伍』 80%有脂肪肝的人,都不會注意的生活細節!你注意了嗎
這幾年脂肪肝不再是「大叔」們的標簽了,有明顯的年輕化趨勢。
丁香醫生的很多朋友剛三十而立,身體也拉起了警報,剛查出來時都特發愁。但好像身邊三四十的男的,不是脂肪肝就是高血脂、高膽固醇嘛,於是不把脂肪肝當病,照舊該吃吃該喝喝。
這可就尷尬了:要不了幾年,很容易把輕度脂肪肝拖延成中度,再升級成重度,最後就離肝硬化、甚至肝癌不遠了!
那有脂肪肝,到底該怎麼吃?
戒煙,戒酒,戒糖,低脂肪高纖維,減少精白細軟,增加維生素、礦物質和抗氧化成分,同時增加運動。
記住了,這些是解決單純性脂肪肝的不二法門,下面再一條條細說怎麼吃。
很多朋友的工作情況,經常是不得不在外吃飯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你只能大魚大肉。
1. 在外只吃五分飽,絕不可吃到「回本」。
外面的飯菜一般油水更灶改大、蔬菜少、精細主食多,飽腹感比較差。如果感覺吃飽了,那其實已經吃得挺撐、挺過量的了。
不要擔心會餓,要少食多餐,你的肝才比較沒負擔。
2. 盡量不點油炸、油煎、香酥、干鍋、水煮,多點蒸、煮、燉、涼拌。
是的,就是「水煮牛肉」「水煮魚」那種「水煮」,簡直就是披著羊皮的、油膩至極的「狼」。
那種一大塊一大塊的油膩肉菜,什麼蒜香骨啊,烤羊肉啊,牛仔骨啊……盡量不要動筷子。
不僅脂肪多,脂肪加熱的時間也特別長,對肝臟和心血管都特別有害。
3. 冷盤多點清爽生蔬,主食多點五穀雜糧。
這樣即便桌上多半是油膩菜餚,筷子也有更多機會伸向那些清淡少油的,比如「大拌菜」「大豐收」。
餐館的主食和點心,多數都是精白細軟或者油炸油煎的握辯明,少吃幾口就是明智。
多點「五穀豐登」「雜糧筐」,雜糧筐中的蒸南瓜、蒸紅薯、蒸玉米都是挺合適的。
4. 酒嘛……當然是不喝啦。
為了保護自己,盡量誇大自己的病情,沒什麼壞處的。
你現在已經轉氨酶不正常了,只要告訴桌上的朋友,沒人會逼你喝酒的。知道別人肝功能不正常而非要灌酒,那應當定為「故意傷害罪」。對於故意傷害你的人,還給他留面子做什麼?
在外吃飯不受控制,葷多素少,蔬菜嚴重不足,粗糧豆類幾乎吃不到,那麼回家就要找補回來。
在家吃飯必須「一葷配三素」。如果不做到這 3 個關鍵點,一天 25 克膳食纖維的目標沒法完成。
1. 一份低脂的魚或肉或蛋,一份綠葉菜,一份煮或燉的其它蔬菜,一份涼拌菜。
2. 主食要多吃點粗糧豆類。
3. 晚餐用豆製品,替代魚肉類這一「葷」更好。
白饅頭白米飯,每天最多吃一餐,另一餐盡量用豆粥、燕麥粥、紅薯芋頭之類替代,還有一餐至少要一半是粗糧。
舉個例子 ,早餐吃牛奶燕麥粥當主食,午餐在單位吃白米飯,晚餐就吃烤紅薯和不放糖的雜豆八寶粥。晚上如有飢餓,可以吃水果喝酸奶。
再舉個例子 ,晚餐的菜餚是一小盤芝麻醬拌菠菜,一碗雞湯燉白蘿卜,一小盤涼拌苦菊,一小盤芝麻黃瓜絲拌豆腐絲,加上一碗雜豆燕麥八寶粥。
這樣,你吃得飽飽的,鉀、鎂、鈣、多種維生素、抗氧化物質和膳食纖維大批入賬,脂肪卻很少,蛋白質也不缺。
記好這 3 個關鍵點,平常的工作餐(哪怕是盒飯),也可以這么搭配起來。
而很常見的一碗米粉、一碗湯面、一份炒飯、一個大餅或者一碗泡麵……這樣的快餐,都是非常不合格的。
建議 1 :周末加強運動
就從周五開始,晚上推辭一切應酬,早點上床休息。早上睡到自然醒,早餐之後收拾東西,換上運動裝出門,去附近空氣好的公園或者綠地。
建議 2 :重視日常活動
不過周末這點兒運動還不夠,周末還要多買菜、做飯、打掃衛生,多做家務對減肥也有幫助的。周一到周五,晚上抽時間快走或慢跑 30 分鍾以上。
買個計步器或手環每天佩戴,這樣能幫你觀察日常活動量夠不夠。每天一定要達到 8000 步以上,最好是一萬步。
開始可能體能比較差,走幾步段告就喘了,但只要堅持體能就會上升,速度可以加快,距離可以加長,慢慢地就能健步如飛了。到那種狀態的時候,肝臟脂肪肯定也會消掉不少。
堅持。
各位理智型的成功人士們,有了 健康 意識,改變生活的決心也一定不小。
為了督促自己 健康 生活,不妨把改變計劃廣而告之給親朋好友,讓大家都來監督。
罰罰紅包也是歡迎的。這樣呢,每天都能收到若干條簡訊問候你:
今天走路了么?今天吃夠蔬菜了么?今天吃粗糧了么?今天沒有喝酒吧?今天沒多吃吧?……
爭強好勝要面子?你遲早會看到好的改變的。
點擊下方丁香醫生程序
↓↓↓
『陸』 方便食品何以逆勢上揚加速向好吃、營養、健康發展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圖集
上半年規模以上方便食品企業實現利潤87.5億元,增長12.8%——
方便食品何以逆勢上揚?
刀削麵勁道彈牙、濃郁湯汁中翻滾著串串香和關東煮、螺螄粉散發著獨具特色的「臭」味、豐盛的麻辣香鍋里各種食材十分誘人……這不是哪所餐廳內的場景,也並非一場 美食 節活動,而是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2020最受歡迎方便食品品評活動」現場。
提到方便食品,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方便麵——只是方便應急,談不上營養,更別提美味了。實際上,近兩年,方便食品的大家庭「人丁興旺」,越來越多味道可靠、食用便利、營養豐富的方便食品加速占據貨架和餐桌,向「食材化」「正餐化」發展。疫情沖擊下,方便食品行業更是實現了逆勢增長。
賣得好
——1-5月方便食品消費增長1.5倍,上半年方便麵市場銷售額同比增長11.5%
「居家隔離,方便食品解決了我的吃飯問題!」公司復工後,北京白領王微從家鄉回到北京的居所,又在小區里居家隔離14天。在王微看來,這段時間,叫外賣、去餐廳、自己買菜下廚都不如吃方便食品省心、放心,正好社區工作人員送來了很多速凍水餃、湯圓、春卷等,「每天換著花樣吃,口味不輸外面的餐廳,價格也實惠」。
疫情期間,耐儲存、味道好、足不出戶就能食用的方便食品在保供應、保民生方面大顯身手。方便食品也成為率先復工復產的行業之一,相關企業保障了疫情防控時期廣大消費者和醫護人員能吃飽、吃好。
商務部將方便食品等重點商品列為重點監測對象,建立日報監測和異常情況報告制度,及時掌握方便食品在各地市場供應情況。依託九省聯保聯供協作機制,各省區市將大量方便食品向湖北調運。三全、思念、雙匯等食品企業將大量火腿腸、速凍湯圓、速凍水餃等通過鐵路運往武漢抗疫一線。
「受疫情期間居家隔離的影響,2020年1-5月方便食品消費增長了1.5倍。方便食品屬應急、救災儲備物資的功能凸顯,全行業活力顯現。」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指出,疫情之下,市場對方便食品釋放了巨大需求,方便食品的行業優勢快速轉換,形成厚積薄發的應急能力和強大產能。
2020方便食品大會發布的《2019-2020年度中國方便食品行業的創新趨勢》指出,中國方便食品創新整體呈現出 健康 、安全和特色的總趨勢,方便食品行業也成為為數不多的未受疫情影響的食品行業之一。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方便食品製造企業完成營業收入1371.5億元,同比增長4.7%;實現利潤總額87.5億元,同比增長12.8%。
在傳統的方便麵領域,各項指標更是表現不俗。數據顯示,22家主要方便麵企業2019年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7.01%;產量同比增長3.18%。2020年上半年,中國方便麵市場銷售額同比增長11.5%,整體銷量同比增長5.6%。
「方便食品行業是我國重要的民生產業和傳統優勢產業。疫情發生後,方便麵生產企業第一時間復工並開足馬力組織生產,在疫情期間取得了亮眼的發展成績,充分發揮了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的作用。」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副司長李堂兵說。
位於江蘇連雲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江蘇雅仕保鮮產業有限公司,工人正在將一批鮮桃加工成速凍桃丁。 耿玉和攝(人民視覺)
變美味
——對接消費升級,方便食品更注重真材實料、地道風味、多場景適用
曾幾何時,當消費者看到方便麵外包裝上「香菇燉雞」、「紅燒牛肉」等誘人圖案,心中不免嘀咕:這些圖案,也就是「僅供參考」而已。
如今,加入了原汁原味的真材實料,使一些方便食品做到了「名副其實」。
今麥郎推出的「老范家杯麵」系列,結合凍干技術,以肉丸子、蝦仁等豐盛食材復原了家庭美味;天津春發生物 科技 集團研發熱水沖調即可享用的「濃香金湯膏」,真實地還原了花膠雞湯的本味,讓消費者從外包裝看到什麼,就能在舌尖上品味到什麼。
除了傳統的方便麵,還有以方便麵呈現的手擀麵、可隨身攜帶的速食雞湯拌飯、一煎即食的酥皮餡餅、直接食用的雞粒醬、沖泡飲用的雪梨湯……即食式、開水加熱式、自熱式等多種食用方式,速凍式、冷藏式、常溫保存式等多種儲藏方式,為消費者提供了多樣化的方便食品,將飯店搬到了廚房,讓每個家庭可以在短時、省力的情況下就能製作出精緻美味的佳餚。
魯石是一位資深驢友,每當他踏上自駕游的路途時,後備廂里都少不了大量的自熱方便食品。「冷水浸泡發熱包能提供充足的熱量,即使是在青海、西藏這樣的高海拔地區,也能吃上十成熟的米飯,再配上魚香肉絲、粉蒸肉之類的配菜,旅途的疲憊一掃而空。」
利用生石灰遇水散熱的原理,自熱米飯、自熱面條、自熱火鍋等種類繁多的自熱食品應運而生,並在疫情發生以來呈現井噴式增長。除了自熱包加熱,水煮、開水沖泡等加熱方式也並不麻煩,基本能在5分鍾內讓消費者吃上熱乎飯。
有人看好方便食品加熱方便,也有人從方便食品中尋找家鄉味道。重慶姑娘章雨璇「嗜辣如命」,說起自熱式的牛油火鍋、麻辣香鍋、串串香,她如數家珍:「每次 旅遊 或出差,我都要帶上自熱火鍋,在路上吃一頓,其他旅客都循著香氣投來羨慕的眼光。」
除了流行於川渝地區的火鍋,還有陝西的油潑辣子面、廣西的桂林米粉和柳州螺螄粉、廣東的馬拉糕、河南焦作的健腐肉、南京的鴨血粉絲湯……這些曾經只有在手藝精湛的大師傅現場製作時才能得見的地方特色小吃,如今也變成了製作簡單、口味正宗的方便食品,使人們即使身處天南海北,仍能品嘗到家鄉的味道。
業內人士指出,消費者購買和食用方便食品已經遠遠超出了單純的果腹需求。從傳統 美食 的沃土中挖掘,再回歸傳統風味,越來越多的食物前面被冠以「方便」二字,折射出方便食品的推陳出新。「整個方便食品正在從『價格戰』向『價值戰』實現 健康 轉型。」孟素荷說。
9月3日「2020最受歡迎方便食品品評活動」上,參會者品嘗方便食品。石 珂攝(人民視覺)
高端化
——更多 科技 創新,讓方便食品加速向「好吃、營養、 健康 」的正餐定位發展
未來,方便食品行業將從哪些方面發力,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產品?
「中國方便食品行業抓住機遇、保持穩健發展的關鍵和核心是 科技 創新,為行業的快速發展精準把脈。」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邵薇說。
創新化的產品是帶動方便食品逆勢突圍的驅動力。蛋糕質地外衣的黃金熱狗棒、外皮包裹飛魚籽的爆漿沙拉風味球、抹茶脆皮炸奶、紫甘藍粟米植物肉水餃……新工藝、新食材,讓方便產品 時尚 感爆棚,極大地滿足了人們在食用時的愉悅感。以蒸制黃米入皮、精品海鮮為餡、花膠雞湯搭配等 健康 食材的應用,也極大地提升了方便產品的營養價值,給產品增添了新的活力與 健康 元素。
丁香醫生數據研究院發布的《2020國民 健康 洞察報告》顯示,大眾對於 健康 的定義已經從「不生病」轉變為「吃好、睡好、心情好」,國民 健康 觀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方便食品企業,也持續向高端市場發力。
方便麵行業「食材化」傾向越來越明顯,由撕開一泡即食,轉向更多樣化的自助食用方式,加速朝著「美味、營養、 健康 」的正餐定位發展。
針對多元化的消費需求,不少方便食品企業選擇了差異化創新的道路,為消費者提供更多品質選擇。康師傅先後推出「Express速達面館」「速達煮麵」「速達自熱面」等 健康 營養高端面,今年上半年高價袋面銷售額同比增長47.8%;統一方便麵不斷改進產品用料,用高湯打造 健康 新鮮的棱線面,「湯達人」產品上半年收益同比增長29.7%;今麥郎的「蒸煮」非油炸方便麵、採用航空級食品技術FD鎖鮮技術的白象「原力鮮面」「酒香撲面」等,也為方便食品市場吹來了一股新風。
在打造更加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的方便食品方面,從業者同樣大有可為。近年來,方便食品裝備的設計更加註重節能環保和降低物料損耗,產品包裝開始從追求外表奢華向綠色環保、尊重消費者訴求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