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金丁香耳釘

金丁香耳釘

發布時間: 2023-03-24 09:53:02

❶ 中國漢族古代人戴耳環嗎

會戴耳環,在中'國古代,穿耳戴環曾經是「卑賤者」的標志。穿耳的最初意義,並不在於裝飾,而是為了起到警戒的作用。這本是兄弟民'族的一種風俗,因為有些婦女過於活躍,不甘居守,有人便想出在女子的耳上紮上一孔,並懸掛上耳珠,以提醒她們生活檢點,行動謹慎。

後來逐漸也變成了漢族人的禮俗。但那個時候的女子對穿耳之舉,並不像今天婦女那麼熱衷,而是處於被'迫的地位。到了宋明時期,由於禮教思想的抬頭,婦女穿耳之風,空前流行;不說一般的婦女,就連皇後、嬪妃也不例外。時間一長,穿耳戴環便形成了風氣。

佩戴耳環、耳環的由來,說法各異。有人認為它最早源於北方民族用於出嫁的金屬耳套,但比較可信的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認為耳環、耳環的出現,是人們對美的追求所產生的;另一種說法是,耳環、耳環最初是用於醫療治病的目的而出現的。第一種說法很好理解,不言而喻。

第二種說法從現代醫學的角度講,也有一定道理,因為佩戴耳環、耳環的耳垂的部位,恰是眼部的穴位。由此可知,佩戴耳環、耳環,對保護視力、防治眼病,特別是預防和治療近視,是有一定輔助作用的。

(1)金丁香耳釘擴展閱讀

一、耳環用途

一般用金銀製成,也有鑲嵌珠玉或懸掛珠玉鑲成的墜飾。現代還流行以塑料或大理石、陶瓷等材料製成的耳飾,也可以由金屬、塑膠、玻璃、寶石等物料製成一般與服裝相配套。耳環在一定程度上可顯示出某種風俗、信仰、地位、財富等。

從現代醫學角度講,夾戴耳飾的耳垂中央,恰好是眼部的穴位。由此,佩戴耳環對保護視力,防治眼病,特別是預防和治療近視,有著較好的療效。

耳環可以給你不同場合不同感覺,party上讓你個性活潑,宴會上讓你高貴大方,領獎太上讓你星光閃閃,其實耳環就是這么有魔力,耳環可以配合你隨機應變。

二、、佩戴注意

1、式樣繁多

從結構上大體可分為插釘型和耳鉗型;從款式上可分為耳釘型和耳墜型;造型上有圓環形、方形、三角形、不規則幾何形等。耳飾的佩戴藝術,其真諦在於能夠與周圍的環境、個人的氣質、臉型、發型、著裝等結合為一體,從而達到最美好的飾美效果。

2、造型與臉型

耳墜所具有的揚長避短的作用,在於臉型的配襯中最突出。圓臉型與任何長款式的耳墜都互相呼應,可使臉部變得秀美些。圓臉型的人不宜戴圓形耳環,那會使臉部顯得更豐滿。長臉型的人可佩戴圓耳環或大的耳環來調節面部形象,使臉部豐滿動人。

方臉型的人適宜佩戴小巧玲瓏的耳釘或狹長的耳墜,也可佩戴誇張的大耳墜來顯示奔波的性格。

3、色彩的搭配

耳墜的色彩應與著裝色彩想協調,同一色系的調配可產生出和諧的美感。反差比較大的色彩搭配要恰如其分,才可充滿動感。

耳飾的色彩還應與膚色互相陪襯,膚色較暗的人不宜佩戴過於明亮鮮艷的耳飾,可選擇銀白色,例如珍珠耳飾,來掩飾膚色的暗淡;而皮膚白嫩的女士適合佩戴紅色和暗色系耳飾襯托膚色的光彩。

❷ 古人對耳環的雅稱是什麼

古人對耳環的雅稱是丁香

❸ 古代耳釘叫什麼

古代耳釘叫:瑱、珥、璫、玦
資料鏈接:
1、珠玉做的耳飾。也叫瑱﹑璫。譬如戰國策·齊策三》記載:"薛公欲知王所欲立,乃獻七珥。美其一。明日視美珥所在,勸王立為夫人。"
2、耳釘的用途:
傳說一:配合藍絨晶可以旺事業:唐代李鳳《天文要錄》記載:旺事業財運要女士需要帶紫冰銀鑲嵌藍絨晶項墜,男士需要帶紅竹石飾品
傳說二:耳釘配合雲海石可以保健康:《明紀編年》篇章中有記載:女性婦科病一般為輸卵管,盆腔炎,附件炎,陰道炎,宮頸炎,卵巢囊腫,軟肋骨炎。
3、佩戴要求:耳環、耳釘戴於臉部的左右兩側,而人的臉部是最引人注目的,所以耳環、耳釘佩戴得是否得體,十分重要。可以說,耳環、耳釘佩戴得當,可使女性的容顏變得秀美,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否則,會使原本俏美的臉龐受到影響,更有甚者,會使人產生俗不可耐的感覺。因此,首飾行業的專家建議每一位準備佩戴耳環、耳釘的女性,不論你的審美情趣如何,藝術修養怎樣,在佩戴前都要根據自己的臉型、發型、膚色、服裝及職業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
4、《陌上桑》里,男人為之傾倒的羅敷是「耳中明月珠」;《孔雀東南飛》的劉蘭芝是「耳著明月璫。
5、玦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最早的耳飾實物,絕大多數為形似環而有缺,以玉石質地為主。主要流行於中國的新石器時代,商周時期紋樣裝飾趨向華麗,到了漢代則主要見於西南邊陲的少數民族地區

❹ 中西方耳飾差異

中西方耳飾差異為中國耳飾佩戴更加復雜。出現了玦、耳璫、耳墜等樣式廳猜,排環態差,耳環、耳墜與丁香,隨著工業、製造業的發展,首飾的材質也變得琳琅滿目,為了滿足不同層次女性的要求,除了傳統的金銀珠玉,各種鍍金、合金、塑料等帆伏皮材質的首飾也日益流行起來。

❺ 打耳洞起源於什麼時候

打耳洞起源於什麼時候

打耳洞起源於什麼時候,關於首飾,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是很常見的,也有很多不一樣的種類,當然首飾不管在什麼年代都是會受到大家的喜愛的,在古代也有很多不同的首飾,以下打耳洞起源於什麼時候。

打耳洞起源於什麼時候1

打耳洞其實是起源於兄弟民族,當時那些婦女比較活躍,於是就有人提出一個想法在女人的耳朵上扎個孔,並且懸掛上重的耳珠,其實就是為了提醒她們生活要檢點、行動尺源要小心。

後來慢慢傳到了中原,也慢慢的被漢族人接受,根據史書記載古代女子對打耳洞不是非常的喜歡,而是被迫打的,她們普遍在10歲之前都的打好,作為努欽也會對孩子進行教育,就是為了讓她們更加的聽話和安分。

相傳古代有個眼睛有毛病的姑娘,導致失明了,後來遇到一位名醫通過用銀針把她的耳垂扎了一針後才得以重建光明,這個姑娘非常的感激,所以就把耳環戴在耳朵上用來感謝名醫的恩情。

穿耳戴環能明目的事情傳開之後,後來就有越來越多的女人開始效仿,所以一直流傳到今天,而且漸漸也變成了一種愛美的方式。

(5)金丁香耳釘擴展閱讀:

南方一些少數民族人生下來就會打耳洞,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男孩一般都會打一個。當他們一周歲的時候老人就會給他們帶上銀耳環,代表了對孩子的祝福和守護,有身份的人家孩子的耳環都會比較大。

其科學原理的依據是我國古代醫學中的一種「耳針治療」,即用小毫針、皮內針或其他方法刺耳穴進行治病的。

現代醫學證實:耳垂正中具有穴位,刺激它對保護視力和防治麥粒腫、急性結膜炎、老年白內障、中心性視網膜炎等各種眼病,特別是對近視眼有良好的療效。

打耳洞起源於什麼時候2

古人當真會去打耳洞戴耳環嗎?耳飾的發展歷史又是什麼?

一、耳飾的`起源

穿耳,本是兄弟民族的一種風俗,後來逐漸也變成了漢族人的禮俗,不過,穿耳的最初意義並不在於裝飾,而是為了起到警戒的作用。在那個講究「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時代,對於那些不甘接受封建禮教束縛「另類」,有人想出在女子虧悔的耳上紮上一孔,並懸掛上耳珠,以提醒她們生活檢點,行動謹慎。那個時候的女子對穿耳之舉,並不像今天婦女那麼熱衷,而是處於被迫的地位。

只是到了宋明時期,由於禮教思想的抬頭,婦女穿耳之風,空前流行;不說一般的婦女,就連皇後、嬪妃也不例外。

二、耳飾的發展歷史

最早的耳飾,可以追溯到尚沒有文字記載的時期,因為出土過新石器時代的耳飾,因此,那個時候至少耳飾已經誕生了。夏商時期,耳飾一般存在於兩類人的身上,一個是低賤之人,算作是一種標志,另一個是神職人員,「巫」,所謂的「以舞降神之人」。

周朝時期,一直到唐朝時期,耳飾都會被人們鄙視。宋朝之後,情況就逐漸不一樣的,手工業的發展,對於美的追求,不單單是耳飾,很多飾物都比以前發展的更好更美,這一點,從很多文物上都能夠看得出來,它們的製作、設計,是現在的很多配飾遠遠比不過的。

三、耳飾種類

古代的耳飾種類非常多,下面鑒寶就簡單為寶友們介紹幾種。

1、耳璫

耳璫是一種直接塞入耳飾孔的飾物。目前發現最早的耳璫為新石器時代的產物,在遼寧沈陽新樂遺址出土的「傘」形煤精耳璫,距今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耳璫,主要流行於魏晉以前。魏晉以後,耳璫雖已不再流行,但這種原始的耳部裝飾卻被一些少數民族流傳下來,今天,在一些基諾族中年婦女的耳垂上,還可以看到銀制的鼓形耳璫。

2、耳玦

玦是一種開口的環狀飾物,一般成扁平體,圓形,中心有孔其狀與璧相似,唯環身鋸斷,形成缺口。耳玦是一種非常原始的耳環,主要流行於史前時代至漢代前。小型的玦是古代新石器時代流傳下來的一種耳飾,是一種有缺口的圓環。耳環指帶有介面,均以柔韌性好的金屬材料製成。耳環佩戴時,需銷困正將環體直接插入耳飾孔內。

3、耳環

遼、金、西夏、元時期的耳環多附有精美的裝飾,有代表性的耳環,如遼寧建平張家營子出土的遼代鳳形金耳環,和同縣碌科出土的遼代魚形金耳環。明代流行一種葫蘆形的耳環,以兩顆大小不等的玉珠穿掛於一根粗約0.3厘米,彎曲成鉤狀的金絲上,小玉珠在上,大玉珠在下,看似葫蘆形,其上有金片圓蓋,其下再掛一顆金屬飾珠。

清朝滿族婦女傳統風俗,一耳戴三件耳飾,他們稱環形穿耳洞式的耳環為「鉗」。後妃們穿朝服時一耳戴三鉗。宮里選秀女,也要先派人驗看耳上是否戴三鉗。清代耳飾也分兩大類,有流蘇的為耳墜,無流蘇的為耳環。

4、耳墜

耳墜是指利用繩或金屬鉤懸掛在耳垂之下的小飾物。史前時代的人們,就已用象牙、玉石、綠松石、蚌殼等製成各種形狀的耳墜。商代出現了金屬耳墜,造型以喇叭形較為多見,這個時期耳墜在工藝及樣式方面還比較簡單。

西周至魏晉,由於工藝水平的提高,耳墜的樣式也豐富起來,有的以純金打制出各種造型,有的以金銀打製成各種各樣的花托,再在上面鑲嵌玻璃瑪瑙、松石玉翠等飾物。各地耳飾風格各異,爭奇斗艷。唐以後的耳墜越來越趨向精巧化,此期間以反映人們日常生活為主題或是根據某一歷史故事或傳說故事中動物和人物形象來設計的各類立雕耳墜最為引人注目。

5、耳珠

耳珠是指直接穿戴在耳飾孔中的,小如豆粒的飾物。耳珠由耳璫發展而來,不同的是前者的裝飾面及插入耳飾孔的部分比較粗大,而後者的裝飾面小如豆粒,插入耳飾孔的部分為纖細的金屬針勾。

關於耳飾,古人其實遠比現代人更講究,什麼樣的身份,什麼樣的地位,畢竟出土文物的精緻,不是古代普通民眾能夠接觸到的。現在只是追求美,但古人講「禮」,或許也只有在古代,才可以讓人們感受到禮的風范與蘊含其中的美。

打耳洞起源於什麼時候3

中國古代的耳飾,你知道哪些?

耳飾作為首飾的一個門類,在歷史的長河中,它的興衰起伏是最大的。在新石器時代,中國就已經有了崇玉文化,因此,玉玦(jue,二聲)就成為迄今世界上最早的耳飾。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在漢族地區,耳飾的發展又受到了文化的限制。因為中國古人注重保持身體完整,他們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

這一狀況一直持續到盛唐時期。到宋朝時期,穿耳戴飾在漢族中才真正流傳開。但很快和纏足一樣,成為男女有別的重要標志,成為女性不得不為的一件事。

在中國古代,耳飾的門類特別多,既有裝飾用品,也有禮制用品,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玦

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最早的耳飾。外形似環但有缺,大多是用玉石做的。主要流行於新石器時代,到商周時期,玦的紋樣開始趨向華麗,漢代時期僅在西南邊陲少數民族地區流行。佩戴玉珏,既可以雙耳也可以單耳,沒有性別和年齡的區別。

二、瑱(tian,二聲)

這是誕生於秦朝時期的一種禮儀耳飾,它也叫「充耳」,最初是用來堵耳眼的,後來就被用來懸掛於人的耳畔,是一種禮儀用品,用於提醒佩戴者謹慎自重,勿聽妄言,成為一種極具華夏禮制特色的耳飾。

男子使用時,一般是作為冠冕的配件,女子使用時一般是系在簪首,主要流行於晉漢時期。這種耳飾的流行,其實體現了中國古人尊禮、尚禮,將禮視為一切習俗的行為准則的文化特質。

三、耳璫(dang)

專門指的是嵌入耳垂穿孔中的飾物,主要流行於漢魏時期,以玉石和琉璃材質居多。其形狀有收腰圓筒形、釘頭型和穿系珠珥形。佩戴方式最初是穿耳式,後來隨著中原禮文化的興起,又出現了簪耳式和系於耳部兩種方式。在漢代,上流階層的女性主要以簪耳式為主。

四、耳環

耳環,最初是以金屬為主體材料製作而成的換裝耳飾,宋遼時期,變成帶有環腳的樣式。環腳是用作簪戴的細彎鉤,宋代的耳環環腳較短,到明代時在耳後會伸出很長的環腳,有約束行為、使人端莊之意。

耳環在史籍中出現較晚,在眾多的記載中,耳環的佩戴對象多為南北各地的少數民族,且不分男女,均可戴之。在漢族,男子不崇尚穿耳洞,也不喜歡佩戴耳飾,直到宋代,漢族的女子才開始普遍佩戴耳環。

五、耳墜

這是在耳環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一種耳飾。它的上半部分大多是圓形的耳環,環下在懸掛若干墜飾,人在行動時,墜飾可以來回晃動,頗顯得婀娜多姿,故名耳墜。但也由於耳墜不若耳環莊重,所以在宋元時期,女子耳飾多以耳環為主。到了明代晚期,耳墜才相對多見一些,但款式還是有所限制,大多比較簡約、介質,沒有過長、繁縟的流蘇。到了清朝,耳墜開始大面積流行開來。

六、丁香

又叫「耳塞」,是一種小型金屬耳釘,也可在釘頭鑲嵌珠玉裝飾,在清朝時期非常流行。它小巧輕便,適合家常佩戴,材質上多以金銀為主,富貴者多嵌有珠寶,窮人多以銅錫為主。

七、耳鉗

耳鉗原是滿族人對耳飾的代稱。清代有「一耳三鉗」,其實最開始說的就是一隻耳朵戴三件耳飾,可以是環,可以是墜。到了晚清,就出現了一種特指夾鉗的耳飾,它無需穿耳洞,不會破壞身體的全形,流行於20世紀30年代新女性崛起之時,也是當代女性在特殊場合需要盛裝穿戴而不得不佩戴耳飾的一種方便之選。

❻ 耳環最早是做什麼用的

最早的耳環以青銅製成,造型也比較簡單。耳墜是在耳環的基礎上演碧散變而來的,它的上部是一個圓環,環慎陪上綴一組墜飾,因形...李笠翁在他的《生容》里說,耳飾里小巧簡潔的耳環為「丁香」,繁復華麗的耳墜為「絡索悔孝氏」。...

❼ 耳環為什麼叫丁香

是耳環的一種類型,並不是耳環就叫做丁香。

丁香:清代戲劇家李漁在《閑情偶寄》中說,「飾耳之環,愈小愈佳,或珠一粒,或金銀一點,此家常佩戴之物,俗名丁香,肖其形也。」

其中說的丁香,就類似於今天的耳釘,固定於耳垂之上,小巧輕便,因而又名「耳塞」,比耳環小,形如釘狀。

「耳環的來歷」,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1、佩戴耳環與古老的迷'信有關,傳說中的魔'鬼和其他妖靈總想進入人體,強占人體,因此人'體上所有可能進出的孔竅都必須特別守護。而耳環就是在耳朵上戴的幸'運符。

2、在中國古代,穿耳戴環曾經是「卑賤者」的標志。明代《留青日札》一書中說: 「女子穿耳,帶以耳環,蓋自古有之,乃賤者之事。」

原來穿耳的最初意義,並不在於裝飾,而是為了起到警戒的作用。因為有些婦女過於活躍,不甘居守,有人便想出在女子的耳上紮上一孔,並懸掛上耳珠,以提醒她們生活檢點,行動謹慎。

❽ 耳墜的古代耳墜

魏晉南北朝時,除北方少數民族仍舊佩掛耳墜以外,漢族婦女也開始佩戴,這個時期的耳墜實物也常有出土,如河北定縣華塔遺址出土的一對,上部用金條作成圓環,下部為金絲編成圓柱,在圓柱的兩端掛有五個綴有寶石的圓形金片,中間又掛著五個小球,在圓柱的下部,還連綴著六根金質鏈索,鏈索下端各垂一個金質的尖形錘飾,整件器物重16.6克,長9厘米左右。唐代婦女幾乎都不戴耳墜,那是因為不尚穿耳的緣故。宋代婦女喜戴耳環,不喜戴耳墜。這個時期的耳墜實物所見甚少。
明代婦女既戴耳環,也戴耳墜。《天水冰山錄》中就記載有多種耳墜:如金累絲燈籠耳墜、金玉壽字耳墜、金廂貓睛耳墜、金摺絲樓閣耳墜、金寶琵琶耳墜等。《金瓶梅詞話》也敘及不少耳墜名稱,只是將耳墜稱之為墜子,或稱墜兒,'。如金墜兒、金燈籠墜子、金鑲紫瑛墜子、玲瓏墜兒、金鑲假青石頭墜子、寶石墜子、銀鑲墜兒等等。不僅質料不同,造型也各各相異,反映了當時首飾製作工藝的進步。 這個時期的耳墜實物,以北京定陵明神宗孝端、孝靖二皇後墓所出土者最為精美。其中有一件玉兔耳墜,在金絲大圓環下綴以一隻站立的玉兔,玉兔前肢持杵,作搗葯狀;在玉兔的腳下,還襯托著一片以金鑲寶石製成的朵雲。這是根據中國民間故事傳說中玉兔搗葯的故事設計製作的,玉兔向被視為月亮的象徵,而月亮又象徵著皇後,以此作為皇後的耳飾是最貼切不過了。
清代婦女也有戴耳墜的風尚。考究者還注意耳墜與服裝色彩的搭配。富貴之家的婦女,往往擁有幾十付甚至數百付耳墜,根據季節的不同和場合的不同,選擇使用。替換方法十分簡便,一般不用更換耳環,只要將耳墜連系在耳環上即可。 在滿族婦女中,還流行著一個耳垂上懸掛三件墜飾的習俗,時謂一耳三鉗。這是滿族婦女固有的裝飾習慣。乾隆時,一些新派婦女受漢族影響,也開始佩戴一耳一鉗,以至引起統治者的不滿,因為這樣一來,便失去本民族特有的妝飾習俗了。乾隆皇帝還專為此事下過詔諭,他說:旗婦一耳帶三鉗,原系滿族舊風,斷不可改飾。朕選看包衣佐領之秀女,皆帶一墜子,並相沿至於一耳一鉗,則竟非滿洲矣,立行禁止。由於朝廷的干涉,這種現象才有了改變。我們從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代皇後朝服像上,就可以看到一耳三鉗的形象。進入民國以後,在東北滿族集居之地,仍保留著這一風習。近代婦女曾因反對舊的封建禮教而廢止過穿耳。為了使不穿耳的婦女也能用上耳飾,人們發明了一種新的耳墜。這種耳墜的上部,不再做成圓環,而是用金屬加工成一種弓型軋頭,軋頭上制有螺紋,佩戴時只要松開軋頭,套入耳垂,然後再將軋頭旋緊即可。這種耳墜實物有大量傳世。
元代耳環和金代基本相似,也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後面的彎鉤和金代耳環幾乎完全一樣,區別主要在前半部分,通常以瑪瑙、白玉或綠松石等製成各式花樣。內蒙古烏蘭察布盟察右前旗古墓出土的耳環就作這種樣式。陝西西安玉祥門外元墓出土的耳環也是如此,只是裝飾部分用白玉雕鑿出人形以代花卉。玉人和耳環的連系,則用極細的金絲。
明代耳環,大多以金銀橫壓出花形,然後在花瓣或花葉部位鑲嵌各種寶石,有的還在花蕊中間鑲嵌上一顆珍珠。甘肅蘭州上西圓明墓及上海肇嘉濱明墓出土的耳環,都是這種類型。在熱衷誦經念佛的婦女中,還出現將佛像裝飾在耳環上的情況。江蘇無錫江溪陶店橋明墓就出土這種耳環實物,其制以金製成托座,上綴玉雕佛像,佛像的底座也用金片加工成蓮花狀;在佛像的頂部,還鑲嵌著四顆珍珠。整件器物雖然不大,僅高3厘米,但佛像的面容神態,被塑造得惟妙惟肖。
明代的筆記小記中也往往有關於耳環的記載。如《天水冰山錄》記嚴蒿被籍沒的家產中,有金水晶仙人耳環、金點翠珠寶耳環、純金方楞耳環、金廂四珠寶石古老錢耳環、金珠串樓台人物耳環、金廂玉燈籠耳環及金累絲燈籠耳環等,共幾十種。在《金瓶梅詞話》、《醒世姻緣傳》等書中,也敘及不少耳環名目。其中有一種丁香耳環就很有特色。丁香是一種植物,它的果實很小,呈橢圓形。丁香耳環就是仿照其形狀製作而成,在明代,這種小巧玲瓏的耳環很受婦女歡迎。不論是大家閨秀,還是小家碧玉,都喜歡戴這種耳環。只是所用質料不同,貴者用金銀珍寶,貧者以銅錫玉石。清代學者李漁在他的《閑情偶寄》一書中,曾談及這種耳環:飾耳之環,愈小愈佳,或珠一粒,或金銀一點,此家常佩戴之物,俗名丁香,肖其形也。 除耳環之外,古代婦女也用耳墜。耳墜是連屬於耳環之下的一種飾物。它的上部即為耳環,下部懸掛著一組墜飾,因形而得名,故稱耳墜。耳墜也來自於異族,本為男子所用,大約在晉六朝時傳入中原,也為漢族婦女所採用。
目前能見到的耳墜,以內蒙古敖漢旗周家地古墓出土的一件年代為早。墓主人髡發,面覆麻布,出土時兩耳均戴著耳環,其中左耳環下另用皮條系掛一個銅質墜飾。據文物工作者分析,這是一座東胡人的墓葬,入葬年代在夏家店上層文化時期,相當於西周至春秋時期。戰國時期的耳墜實物,在內蒙古境內的阿魯柴登遺址以及准格爾旗西溝畔墓均有出土。如阿魯柴登出土的一對,上部為金絲彎成的圓型耳環,耳環下綴有墜飾,墜飾上部由兩頭包金的綠松石構成,下部則垂懸著一組三角形金片;准格爾旗出土的一對也很有特色:其圓環上有鈕,鈕下的墜飾為金絲盤繞而成的兩個圓錐體,其中一件還串有寶石。

❾ 丁香名詞解釋

題庫內容:

丁香的解釋

[lilac;clove]

丁香屬的一種植物 詳細解釋 (1).常綠 喬木 ,又名雞舌香,丁子香。葉子長橢 圓形 ,花淡紅色,果實長球形。生在熱帶地方。花供葯用, 種子 可榨丁香油,做芳香劑。種仁由兩片形狀似雞舌的子葉抱合而成。 唐 杜甫 《江頭五詠·丁香》 詩:「丁香體 柔軟 ,亂結枝猶墊。」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一·丁香》 ﹝釋名﹞引 陳藏器 曰:「雞舌香與丁香同種。花實叢生。其中心最大者為雞舌,擊破有順理,而解為兩向,如雞舌,故名。 乃是 母丁香也。」 (2).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葉卵圓形或腎臟形。花 紫色 或白色,春季開搭衡,有香味。 花冠 長筒狀,果實略扁。多生在我國北方。供觀賞,嫩葉可制茶。 清 陳維崧 《滿江紅·悵悵詞》 :「芍葯風流可賜菲,丁香年少宜衣紫。」 (3).指這種植物的花。 冰心 《我們 太太 的客廳》 :「窗外正開著深紫色的一樹丁香,窗內掛著 一隻 銅絲籠子。」 (4).借喻女人的舌頭。 南唐 李煜 《一斛珠》 詞:「向人微露丁香顆,一曲清歌,暫引櫻桃破。」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 卷五:「丁香笑吐鉛銀舌尖兒送。」 《 清平 山堂話本·戒指兒記》 :「吐出丁香送郎口,只見牙關緊咬難開,摸著遍身冰冷。」 (5).指知激做丁香花狀的耳飾。 《醒世恆言·喬太守亂點 鴛鴦 譜》 :「第二件是耳上環兒。此乃女子 平常 日時所戴,愛輕巧的,也少不得戴對丁香兒。」 《 * 詞話》 第六八回:「﹝ 吳銀兒 ﹞耳邊戴著金丁香兒,上穿白綾對衿襖兒。」 (6).指丁香花狀的紐扣。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卻奩》 :「兩個在那裡交扣丁香,並照菱花,梳洗才完,穿戴未畢。」

詞語分解

丁的解釋 丁 ī 天乾的第四位, 用於 作 順序 第四的代稱:丁是丁,卯是卯。 成年男子。 人口。 從事 某種 勞動 的人: 園丁 。 丁 ē 〔丁丁〕象聲詞, 形容 伐木、下棋、彈琴的聲音。 部首 :一; 香的解釋 香 ā 氣味 好聞,與「臭」 相對 :香味。香醇。芳香。 清香 。 舒服 :睡得香。 味道 好:這魚做得真香。 受歡迎:這種貨物在農村香得很。 稱一些天然或人造的有香味的 東西 :麝香。靈貓香。龍涎香。檀香。沉香。 舊

❿ 有什麼證據證明,商朝是耳環最早的起源

耳飾,為掛於耳旁或者耳垂的裝飾物。我國古代女性的耳飾異常豐富,分類有不穿耳與穿耳兩種。不穿耳的耳飾主要有玦、瑱、珥等。

熱點內容
山茶花瑞雪 發布:2025-08-20 21:35:34 瀏覽:833
國畫牡丹花瓶圖片大全 發布:2025-08-20 21:18:25 瀏覽:194
百合花故事梗概 發布:2025-08-20 21:17:31 瀏覽:284
一朵小小蟲 發布:2025-08-20 21:00:22 瀏覽:814
人比荷花美的詩句 發布:2025-08-20 20:56:50 瀏覽:116
玉海棠第八 發布:2025-08-20 20:56:11 瀏覽:725
梅花枝條簡筆畫 發布:2025-08-20 20:56:03 瀏覽:273
七夕曬表情包 發布:2025-08-20 20:45:40 瀏覽:798
荷花有特點 發布:2025-08-20 20:41:20 瀏覽:488
新蔡花卉市場 發布:2025-08-20 20:40:21 瀏覽: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