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著作
㈠ 建議牡丹為國花,牡丹在我國有什麼淵源
牡丹在中國擁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栽培歷史,擁有“花中之王”和“國色天香”的美稱,曾在清末時期被定義為國花過。對於中國來說,牡丹屬於原產花卉植物。野生牡丹通常生長於山谷地帶,後來因它能夠入葯以及兼具觀賞性而逐步演變為家養花卉植物。對於牡丹的葯用性,不僅《神農本草經》曾對其有過記載,於東漢早期墓穴中出土的竹簡中也曾有過古人利用牡丹進行血瘀病治療的記錄。
新中國建立至今一直未曾明確定義國花,但是不少中國人都很自然地將牡丹當成了國花。其實牡丹在歷史上的確曾當選為國花過,時間是清朝末年。牡丹作為我國原產花卉植物,花色美麗且大氣,同時又擁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將它定為中國國花其實是非常不錯的。
㈡ 牡丹拒絕了什麼
牡丹被世俗所期待,所仰慕,所贊譽,是由於它美。世人慕名到洛陽一睹花容,卻得到了拒絕。牡丹到底拒絕什麼呢?
傳說中的牡丹,當年武則天令百花連夜速發以待,她遊玩上苑,百花齊放之際,惟獨牡丹仍朱唇緊閉;武則天一氣之下,把牡丹貶去洛陽,卻不料洛陽的水土最適合牡丹的生長。
牡丹為何違背皇命拒絕呢?
現代的牡丹:有一年天氣特別冷,許多踩准花期,到洛陽賞牡丹的人都撲了個空,牡丹只露出一個個花苞,相隔上千年,牡丹還是拒絕了人類對它的愛慕。
牡丹這次又在拒絕什麼?它的美足夠讓所有人嘆為觀止,可它卻拒絕了本該屬於它的榮譽和贊頌。我想牡丹拒絕的還是人間的媚俗,當年百花懾於皇威,可牡丹卻拒絕了這種霸道之氣。現在,人們也只是青睞於牡丹的外表之美,不注重它的內在,它的拒絕提醒了我們,它不喜歡世間的媚俗。與不媚俗的牡丹最能相提並論的是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蓮花。在周敦頤眼中,「牡丹,花之富貴者也」,並大膽地說:「牡丹之愛,宜乎眾矣!」人們喜歡的只不過是牡丹的外表。
得到了牡丹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絕,我們不禁反思,並從另一面去欣賞牡丹。雖然不能親眼領略它的「芳容」,可走在牡丹之中,身處牡丹的意境之中,想像牡丹盛開的景色,感受它那種不媚俗,不屈服的性格,就像是欣賞了它那盛開的美景。它已經把它獨有的精神紮根入土了,長入它的枝葉花瓣中,綻放給所有的世眾,給世人一些啟示。就像走在陶公祠的菊園中一樣,領悟菊花清高自潔的品質。
牡丹美得秀韻多姿,美得雍容華貴,美得絢麗嬌艷,美得驚世駭俗。
㈢ 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中記載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歐陽修的著作是單種植物的專譜。書分三篇,第一篇列舉24個品種的牡丹;第二篇解說花名的由來;第三篇談賞花和一些技藝性的東西。當時洛陽的牡丹天下聞名,歐陽修為之作記,與此有關。
㈣ 牡丹花的歷史
1、牡丹原產於中國的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諸省山間或丘嶺中,人們發現了它的葯用價值和觀賞價值,而變野生為家養。
2、牡丹作為觀賞植物栽培,則始於南北朝。
3、隋代,牡丹的栽培數量和范圍開始逐漸擴大,當時的皇家園林和達官顯貴的花園中已開始引種栽培牡丹,並初步形成集中觀賞的場面。
4、唐朝時,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唐都長安的牡丹在引種洛陽牡丹的基礎上,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當時已出現了種植牡丹的花師。
5、作為唐代東京的洛陽,從初唐到五代十國的後唐,牡丹種植業都在不斷的發展,其規模不亞於西京長安。
6、宋代,牡丹栽培中心由長安移至洛陽,栽培技術更加系統、完善,對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現了一批理論專著。這其中有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周師厚的《洛陽牡丹記》、《洛陽花木記》;張峋的《洛陽花譜》等等。
7、北宋時,洛陽牡丹的規模是空前的。當時洛陽人不單愛花,種花,更善於培育新品種,牡丹「不接則不佳「,他們用嫁接方法固定芽變及優良品種,這就是北宋時最突出的貢獻。
8、清代熏花已十分普及。
9、1949年共和國成立後,牡丹種植業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尤其在改革開放以來,各地牡丹的栽培數量不斷增加,栽培技術水平逐年提高。洛陽、菏澤等地先後成立了牡丹專業的科研機構——牡丹研究所。
(4)牡丹著作擴展閱讀:
牡丹花形態特徵:
牡丹是落葉灌木。莖高達2米;分枝短而粗。葉通常為二回三出復葉,偶爾近枝頂的葉為3小葉;頂生小葉寬卵形,長7-8厘米,寬5.5-7厘米,3裂至中部,裂片不裂或2-3淺裂,表面綠色,無毛,背面淡綠色,有時具白粉,沿葉脈疏生短柔毛或近無毛,小葉柄長1.2-3厘米。
側生小葉狹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4.5-6.5厘米,寬2.5-4厘米,不等2裂至3淺裂或不裂,近無柄;葉柄長5-11厘米,和葉軸均無毛。
花單生枝頂,直徑10-17厘米;花梗長4-6厘米;苞片5,長橢圓形,大小不等;萼片5,綠色,寬卵形,大小不等;花瓣5,或為重瓣,玫瑰色、紅紫色、粉紅色至白色,通常變異很大,倒卵形,長5-8厘米,寬4.2-6厘米。
頂端呈不規則的波狀;雄蕊長1-1.7厘米,花絲紫紅色、粉紅色,上部白色,長約1.3厘米,花葯長圓形,長4毫米;花盤革質,杯狀,紫紅色,頂端有數個銳齒或裂片,完全包住心皮,在心皮成熟時開裂;心皮5,稀更多,密生柔毛。蓇葖長圓形,密生黃褐色硬毛。花期5月;果期6月。
㈤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是誰寫的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是劉禹錫寫的。
唯有牡丹真國色是劉禹錫的詩,出處《賞牡丹》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創作的一首托物詠懷詩。
全文如下:
庭前芍葯歲談信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劉禹錫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及第,初在淮侍旅南節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為杜佑所器重,後從杜佑入朝,為監乎輪察御史。貞元末,與柳宗元,陳諫、韓曄等結交於王叔文,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
後歷任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職。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贈戶部尚書。劉禹錫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柳宗元並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傑」,並與白居易合稱「劉白」。
哲學著作《天論》三篇,論述天的物質性,分析「天命論」產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義思想。有《劉夢得文集》,存世有《劉賓客集》。
㈥ 關於牡丹的若干問題。。。
牡丹--中國國花
「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牡丹的國色天香從古至今,一直被人們頌贊不己。壯丹的栽培歷史早在魏晉南北朝時就已有記載,到了唐宋,牡丹的栽培技術己有很大的發展。在唐朝,牡丹更是艷壓群芳,被譽為「花王」。「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遍長安花。「這里的長安花,就是牡丹。明朝遷都北京,在極樂寺內遍植牡丹。清朝時有一位親王到極樂寺觀賞牡丹,題匾曰:「國花寺」,可見遠在清朝,壯丹就己戴上國花的桂冠。中國的牡丹繭聲世界,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一書中,還以中國牡丹的人工栽培創造新品種為例,作為「自然選擇與人工選擇學說」的論證材料。世界各國人民也非常珍愛牡丹,在八世紀,中國牡丹傳入日本,1330年傳入法國,1656年傳入荷蘭,1820年進入美國,至今已有20多個國家栽培中國牡丹。牡丹與中國文化密不可分。傳說唐朝武則天冬日醉酒,令百花開放,唯壯丹抗旨未發,被貶洛陽。這倒使洛陽壯丹獲得了「天下第一」的美稱。由此也可看出,牡丹不懼淫威,不畏權貴, 不為困苦逆境所折服的品性, 正與中華民族特殊氣節相吻合。明朝時,山東曹州(蒲澤)的牡丹又盛極一時,而博得「牡丹之鄉」的美譽。
中國牡丹主要產地:
1:山東菏澤,素有"牡丹之鄉"之美稱
2:河南洛陽,有"牡丹之都"之美譽
3:安徽銅陵
4:河北柏山,有株千年牡丹
菏澤牡丹
牡丹原產中國,是我國的國花,被譽為「國色天香」、「花中之王」。其花大、色艷、型美、富麗堂皇、雍榮華貴。自古我國人民視牡丹為「和平、幸福、富貴」的象徵。
菏澤牡丹屬中原牡丹種群,花色豐富多彩,花型千變萬化。其主要花色為粉、紅(含紫紅)紫、藍、黃、白、黑、綠、復色九大色系。各色系有深、淡、濃之分,根據花朵形態和雌雄進化程度,分為單瓣型、荷花型、菊花型、托桂型、薔薇型、金環型、皇冠型、綉球型、台閣型九類花型。 牡丹為芍葯科,芍葯屬落葉灌木,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現在栽培區域遍及全國各地。
牡丹為深根植物,根系發達,適應性較強,除重鹽鹼地及低窪地外,一般土質都適合牡丹生長,尤以疏鬆的沙質土壤最好。我國江南地區引種時應選擇地勢高、排水良好的地方。 九、十月份是菏澤牡丹移植、繁殖的適宜季節,南方地區可適當推遲,北方寒冷地區適當提前,一般封凍前栽植完,嚴寒地區要採取防寒措施,使牡丹安全越冬。
菏澤牡丹以分株、嫁接、播種三種方式繁殖。每年清明前後要進行修枝、拿芽,每株選7—10個粗壯枝條,每枝留一個花芽,其餘全部去掉。隨著樹齡的增加,樹冠的擴大,可適當增加分枝,擴大樹冠增加開花量。每年早春牡丹發芽時和秋分後應各施肥一次。北方春季乾旱應及時深鋤保墒,夏秋多雨應及時鏟除雜草疏鬆土壤。 牡丹常見病害主要有葉斑病,多發生在6—8月份,要及時做預防工作,應於5月中、下旬用代林銨、鋅、 甲基托布津、多菌靈等500—800倍噴灑,每隔10—15天噴灑一次,邊疆噴灑3—4次即可抑制。 我國幅員遼闊,氣候差異大,引植菏澤牡丹應因地制宜,加強管理,使國花牡丹開遍祖國大地。
洛陽牡丹
牡丹為我國著名花卉,花朵碩大,花容端莊,品種繁多,雍容華貴,被稱為"萬花一品","冠絕群芳"的"花王". 牡丹又名百兩金,木芍葯,富貴花,洛陽花等.唐代李正封有"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的詩句,又使"天香國色"成為牡丹的雅號。
牡丹為我國園藝化栽培較早的木本灌木花卉之一.其最初由野生變為家養,是從人們發現了它的葯用價值開始的,神農本草經中載:"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在甘肅省武威縣發掘的東漢早期墓葬中,發現醫學簡數十枚,其中有牡丹治療"血瘀病"的記載.
牡丹作為觀賞植物栽培,則始於南北朝,據唐代韋絢劉賓客嘉話錄記載:"北齊楊子華有畫牡丹極分明.子華北齊人,則知牡丹亦矣."又據太平御覽謝康樂說:"南朝宋時,永嘉(今溫州一帶)水際竹間多牡丹.""牡丹這一名稱的發現,標志著牡丹栽培歷史的開始.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說:"牡丹雖結籽而根上生苗,故謂'牡'(意謂可無性繁殖),其花紅故謂'丹'.
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由於洛陽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土地肥沃,加之園藝大師們巧植善種,培育出許多色,型皆佳的珍品,使牡丹變異千種,名品日增,譽滿全國,遂有"洛陽牡丹甲天下"之稱. 自古洛陽人愛花成俗.邵雍的"洛陽人慣見奇葩,桃李開花未當花,須是牡丹花盛發,滿城方始樂土無涯"的名詩,正是這種習俗的真實寫照.
"今日牡丹花更好,五洲四海爭相來."在洛陽牡丹盛開的日子裡,花開如海,人似潮湧."九衢遊人"慕名而來.還有許多外國朋友和僑胞,跋山涉水,遠渡重洋,來觀賞洛陽牡丹的獨特風采,都為這"花中之王"所傾倒,所陶醉.真乃是"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最大的觀賞牡丹勝地是河南洛陽(每年牡丹花會期間接待遊客百萬人次以上).最綠的牡丹是"豆綠"(近與葉綠) 最黑的牡丹是"冠世墨玉"(深紫發黑)。花瓣最多的牡丹是"魏紫"(約六七百片)。最紅的牡丹是"火煉金丹"(國旗紅)。最白的牡丹是"夜光白"。 最藍的牡丹是"藍田玉"(粉里透藍)。最佳的間色牡丹是"二喬"(一朵花上兩種顏色)。最能以假亂真的"牡丹"是"荷包牡丹"(葉似牡丹而非牡丹)。
牡丹,別名木芍葯、洛陽花、穀雨花、鹿韭等。屬毛莨科多年生落葉灌木,與芍葯同科。我國以牡丹為花王,芍葯為花相。它高1一2米,老乾可達3米。葉互生,二回三出羽狀復葉。花單瓣至重瓣。一般各種花冠直徑15一30厘米。花色有紅、粉、黃、白、綠、紫等,花期5月上中旬。牡丹性宜涼爽,畏炎熱,喜燥忌濕,原產我國西北,栽培歷史久遠。河南洛陽、山東荷澤、四川彭縣都盛產牡丹,其中以洛陽最為有名。牡丹花豐姿綽絕,形大艷美,儀態萬方,色香俱全,觀賞價值極高,在我國傳統古典園林廣為栽培。 除觀賞外,其根可入葯,稱「丹皮」,可治高血壓、除伏火、清熱散瘀、去癰消腫等。花瓣還可食用,其味鮮美。
歐陽修
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我昔所記數十種,於今十年半忘之。
開圖若見故人面,其間數種昔未窺。客言近歲花特異,往往變出呈新枝。
洛人驚誇立名字,買種不復論家資。比新較舊難優劣,爭先檀價各一時。
當時絕品可數者,魏紅窈窕姚黃肥。壽安細葉開尚少,硃砂玉版人未知。
傳聞千葉昔未有,只從左紫名初馳。四十年間花百變,最後最好潛溪緋。
今花雖新我未識,未信與舊誰妍媸。當時所見己雲絕,豈有更好此可疑。
古稱天下無正色,似恐世好隨時移。鞓紅鶴翎豈不美,**色如避新來姬。
何況遠說蘇與賀,有類後世誇嬙施。造化無情疑一概,偏此著意何其私。
又疑人心愈巧偽,天欲鬥巧窮精微。不然元化朴散久,豈特近歲尤澆漓。
爭新斗麗若不已,更後百載知何為。但令新花日愈好,惟有我老年年衰。
牡丹
白居易
絕代只西子,眾芳惟牡丹。月中虛有桂,天上漫誇蘭。夜濯金波滿,朝傾玉露殘。
性應輕菡萏,根本是琅玕。奪目霞千片,凌風綺一端。稍宜經宿雨,偏覺耐春寒。
見說開元歲,初令植御欄。貴妃嬌欲比,待女妒羞看。巧類鴛機織,光攢麝月團。
暫移公子第,還種杏花壇。豪士傾囊買,貧儒假乘觀。葉藏梧際鳳,枝動鏡中鸞。
似笑賓初至,如愁灑欲闌。詩人忘芍葯,釋子愧梅檀。酷烈宜名壽,姿容想姓潘。
素光翻鷺羽,丹艷赩雞冠。燕拂驚還語,蜂貪困未安。倘令紅臉笑,兼解翠眉攢。
少長呈連萼,驕矜寄合歡。息肩移九軌,無脛到千官。日曜香房拆,風披蕊粉干。
好酬青玉案,稱貯碧水盤。譬要連城與,珠堪十斛判。更思初甲坼,那得異泥蟠。
騷詠應遺恨,農經只略刊。魯班雕不得,延壽筆將殫。醉客同攀折,佳人惜犯干。
始知來苑囿,全勝在林巒。泥滓常澆灑,庭除又綽寬。若將桃李並,更覺效顰難。
㈦ 牡丹起源於什麼時候
學名:Paeonia suffruticosa. 別名:木芍葯
科屬:毛莨科,芍葯屬
牡丹原產我國西北部,秦嶺和陝北山地多野生。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南北朝時已聲成為觀賞植物。唐時盛栽於長安,宋時稱洛陽為牡丹為天下第一,故牡丹又名洛陽花。<<群芳譜>>中記載牡丹有180多種,有一千五百多年的載培史。
牡丹為花中之王,有「國色天香」之稱。每年4-5月開花,朵大色艷,奇麗無比,有紅、黃、白、粉紫、墨、綠、藍等色。花多重瓣,姿豐典雅,花香襲人。我國人民把它作為富麗繁華之象徵,稱之為「富貴花」、「百兩金」。早在唐代都城長安栽植和觀賞牡丹之況極盛,白居易詩曰「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目前,除洛陽之外,以山東荷澤趙公社牡丹最盛,每逢4-5月間牡丹盛開之時,五彩繽紛,香艷各異,吸引著全國園藝工作者和無數國際遊人。
牡丹,是我國久負盛名的花卉,它雍容華貴,端妍富麗,是吉祥昌榮的象徵。宋代的文豪歐陽修在《洛陽牡丹記》中曾寫道:「牡丹出丹州,延州,東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陽者,今為天下第一。」可見牡丹早在我國黃河上下,大江南北,廣大地區,廣為栽培,深受我國廣大人民的喜愛。
自唐、宋以來千餘年間,眾多的詩人、騷客,專家、學者,用詩、歌、賦,筆記、小說,圖象、花譜,從多方面記述了牡丹花絢麗多彩、國色天香的芳容,其中有些詩詞已是家喻戶曉膾炙人口。
牡丹不僅是名貴的觀賞花木,而且有較高有經濟價值。花可醇酒,根可入葯。它有根皮經過加工稱「牡丹皮,是名貴的中葯材,有瀉伏火、散淤血、止吐衄之效。
宜在涼爽氣候條件下生長,不耐嚴寒酷暑,耐旱怕積水,「築台植牡丹」也就是說:牡丹栽植宜高不宜低,低則積水,積水爛根。
牡丹喜肥,適牡丹分類三類十二型。即單瓣類、重瓣類、重台類。單瓣型、荷花型、菊花型、薔薇型、托桂型、金環型、皇冠型、綉球型、菊花台閣型、薔薇台閣型、皇冠台閣型、綉球台閣型。以下舉例說明。
單瓣型:花瓣1—3輪,寬大,雄雌蕊正常。如「黃花魁」、「潑墨紫」、「鳳丹」、「盤中取果」以及所有的野生牡丹種。
荷花型:花瓣4—5輪,寬大一致,開放時,形似荷花。如「紅雲飛片」、「似何蓮」、「硃砂壘」。
菊花型:花瓣多輪,自外向內層層排列逐漸變小,如「彩雲」,「洛陽紅」、「菱花曉翠」。
薔薇型:花瓣自然增多,自外向顯著逐漸變小,少部分雄蕊瓣化呈細碎花瓣;雌蕊稍瓣化或正常。如「紫金盤」、「露珠粉」、「大棕紫」。
托桂型:外瓣明顯,寬大且平展;雄蕊瓣化,自外向內變細而稍隆起,呈半球型。如「大胡紅」、「魯粉」、「藍田玉」。
金環型:外瓣突出且寬大,中瓣狹長豎直,呈金環型。如「硃砂紅」、「姚黃」、「首案紅」。
皇冠型:外瓣突出,中瓣越離花心越寬大,形如皇冠。如「大胡紅」、「煙絨紫」、「趙粉」。
綉球型:雄蕊完全瓣化,排列緊湊,呈球型。如「赤龍換彩」、「銀粉金鱗」、「勝丹爐」。
最後四型可以概括為台閣型:由兩朵重瓣單花重疊而成。分為「菊花疊」、「薔薇疊」、「皇冠疊」、「綉球疊」。如「火煉金丹」、「崑山夜光」、「大魏紫」、「紫重樓」等。
從花色上分
牡丹系以八大色著稱,如白色的「夜光白」、藍色的「藍田玉」、紅色的「火煉金丹」、墨紫色的「種生黑」、紫色的「首案紅」、綠色的「豆綠」、粉色的「趙粉」、黃色的「姚黃」。還有花色奇特的「二喬」、「嬌容三變」等等,另外在同一色中,深淺濃淡也各不相同。
從香型上分
一般白色牡丹多香,紫色具烈香,黃粉具清香,只要「嗅其香便知其花」了。
牡丹葉為3出2回復葉。因品種的不同,葉子所呈出現來的形狀、寬窄、厚薄、顏色等方面各不相同。如「大胡紅」葉大、圓而肥厚,葉面多平展。如「墨灑金」葉形大而長,但小葉較狹長,質地薄,較稀疏開展或下垂。如「狀元紅」全葉中等大小,小葉長橢圓型,邊緣缺多且較尖、上卷,葉多斜伸。如「豆綠」葉背有一層白絨毛。如「大棕紫」葉色發紫紅等。
從枝幹上辨別
這一方法是通過株形和分枝方式來區別品種。牡丹為叢生灌木,因不同的品種,其株形和分枝方式也不相同。
直立型:枝條開張角度小,直立向上,節間長,長勢強,株叢高大,如「洛陽紅」、「「桃李增艷」等。
開展型:枝條開張角度大,向四周延伸,株形低矮。如「一品朱衣」、「趙粉」等。
半開展型:介於上述兩型之間,如「脂紅」、「藍田玉」等。
分枝方式又分單枝型和叢枝型。
單枝型:當年生枝間較長,著新生芽少,此芽翌年早春抽發成枝,株高,枝稀疏,如「姚黃」、「粉二喬」等。
叢枝型:當年生枝間較短,新生芽多且發枝力強。當年即可形成叢生狀短枝,株矮枝密。如「葛巾紫」、「瑛王名寶珠」等。
從芽上識別
牡丹不同的品種,其芽形與芽色也不盡相同。「洛陽春」的芽尖而圓;「硃砂壘」的芽呈狹尖型;「青龍卧墨池」的芽尖而帶鉤,好似鷹嘴。至於芽色就更為豐富:「百花妒」的芽為黃綠色;「脂紅」的芽為綠色;「墨魁」的芽為暗紫色等。芽色與花色有一定的相關性,芽色深者,花色也深;芽色淺者,花色也淺。
從果實上識別
一般結實力強,心皮呈開張輪狀輻射排列的品種,多為單瓣和半重瓣品種,如「似金蓮」、「鳳丹」等。結實率低,果實成簇生狀,多為重瓣起樓品種,如「二喬」、「硃砂壘」等。
從根上分辯
牡丹的根部也作為區別其品種的輔助手段。一些品種根系中毛細根少,根的粗細較均勻,如「葛巾紫」。另一些品種有較多毛細根,呈蓬狀,如「瑛王名寶珠」大多數品種根為白、黃白、紅白色等,而「首案紅」根呈紫紅色,為識別此品種的重要依據之一。
根據最近全國牡丹爭評國花辦公室專組人員調查,我國滇、黔、川、藏、新、青、甘、寧、陝、桂、湘、粵、晉、豫、魯、閩、皖、贛、蘇、浙、滬、冀、內蒙古、京、津、黑、遼、吉、海、南、港、台等地均有牡丹種植,大體分野生種、半野生種及園藝栽培種幾種類型。
參考資料: http://www.chinapeony.net/
㈧ 關於古代花文化的專著有哪些
花鳥蟲魚雖然是大自然中普通的動植物,但是在我國傳統文化中,賦予了其深度的內涵,自古以來多有花鳥派大畫家出現。兩宋時期,是我國古代花鳥畫空前發展,並取得重大成就的時期,宮廷中裝堂飾壁務求華美,使花鳥畫在美術中佔有重要地位。花鳥不僅書畫作品中多有呈現,而且還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陶冶了人們的情操,使生活更加富有情趣,因此也有諸多專著。
牡丹被譽為我國的「國花」,頗受文人推崇。如北宋大詩人歐陽修著有《洛陽牡丹記》,全文約2700餘字,分3篇:一曰「花品敘」,列出牡丹品種24個。指出牡丹在我國生長的地域,認為「出洛陽者今為天下第一」;二曰「花釋名」,解說花名由來;三曰「風俗記」,記述洛陽人賞花、種花、澆花、養花、醫花的方法,並說為將花王送到開封供皇帝欣賞,採用了竹籠里襯菜葉及蠟封花蒂的技術。
我國宋代的牡丹書還有張邦基《陳州牡丹記》、陸游《天彭牡丹譜》等。除牡丹外,尚有其他花類。到了明代,浙江石布政使王象晉在家督率傭僕經營園圃,積累了一些實踐知識,並廣泛收集古籍中有關資料,用10多年時間編成了介紹栽培植物的著作《二如亭群芳譜》,簡稱《群芳譜》。《群芳譜》全書30卷內容按天、歲、谷、蔬、果、茶竹、桑麻、葛棉、葯、木、花卉、鶴魚12譜分類,記載植物達400餘種,每一植物分列種植、制用、療治、典故、麗藻等項目,其中觀賞植物約佔一半,對一些重要花卉植物收集了很多品種名稱。到了清代,清聖祖玄燁命汪灝等人就王象晉《群芳譜》增刪、改編、擴充,於1708年成書,原名《御定佩文齋廣群芳譜》,簡稱《廣群芳譜》。
《廣群芳譜》全書100卷,分為天時、谷、桑麻、蔬、菜、花卉、果、木、竹、卉、葯11個譜。汪灝等人大幅度改編《群芳譜》,對其篇目有分有合,刪去了其中一些和農事無關的內容,對原書引文錯誤及脫漏之處,一一加以補正。經過改編,全書形式整齊劃一,內容嚴謹充實,取材也較豐富,減少了矛盾重復之處,可視為一部新書。凡是原書保留下來的舊條文,開頭皆注有「原」字,新增內容則開頭處用「增」字標明,很易區別。玄燁本人所寫詩賦,則以「御制詩」標明,歸集在諸條集藻項下。
㈨ 牡丹花的由來
牡丹花的由來與武則天有關。
在一個隆冬大雪飄舞的日子,武則天在長安游後苑時,曾命百花同時開放,以助她的酒興。誰都知道,各種花不僅開花的季節不同,就是開花的時刻也不一致。
所以,要使百花服從人的意志,在同一時刻一齊開放,是難以辦到的。但是百花懾於武後的權勢,都違時開放了,唯牡丹仍干枝枯葉,傲然挺立。
武後大怒,便把牡丹貶至洛陽。牡丹一到了洛陽,立即昂首怒放,花繁色艷,錦綉成堆。這更氣壞了武後,下令用火燒死牡丹,不料,牡丹經火一燒,反而開的更是紅若煙雲、亭亭玉立,十分壯觀。表現了牡丹不畏權勢、英勇不屈的性格。最後,武則天賜其名牡丹花。
(9)牡丹著作擴展閱讀:
牡丹文化
唐代,牡丹詩大量涌現,宋代開始,除牡丹詩詞大量問世外,又出現了牡丹專著,諸如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陸游的《天彭牡丹譜》、丘浚的《牡丹榮辱志》、張邦基的《陳州牡丹記》等,宋代有十幾部。元姚遂有《序牡丹》,余鵬的有《曹州牡丹譜》。
由於牡丹花花型優美,顏色絢麗、清雅,因此是當代畫家們經常表現的題材,如余致貞、吳玉陽等。散見於歷代種種雜著、文集中的牡丹詩詞文賦,遍布民間花鄉的牡丹傳說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繪畫、音樂、戲劇、服飾、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現象,數見不鮮。
㈩ 為什麼牡丹是獨立人間第一香
「競誇天下雙無絕,獨立人間第一香」。牡丹花是我國特有的花,其花大、形美、色艷、香濃,為歷代人們所稱頌,具有很高的觀賞和葯用價值,自秦漢時以葯植物載入《神農本草經》始,散於歷代各種古籍者,不乏其文。在中國十大名花中佔有顯赫地位,享有「花中之王」、「國色天香」之美譽,長期以來被人們當做富貴吉祥、繁榮興旺的像征。
中華民族是一個愛美的民族、愛花的民族,尤其鍾愛牡丹。我們的祖先愛牡丹、種牡丹的歷史幾乎和他們生息繁衍、發展壯大的歷史一樣深厚悠久。
牡丹作為觀賞植物始自南北朝時期,文獻多有記載。劉賽客《嘉記錄》說:「北齊楊子華有畫牡丹」,牡丹既已入畫,其作為觀賞的對像已確切無疑。謝康樂更具體指出種植的具體情況:「永嘉水際竹間多牡丹。」(《太平御覽》)近代生物學先驅達爾文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寫的《動植物在家養情況下的變異》一書中說,牡丹在中國已經栽培了一千四百年。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推到一千四百年前,那是公元五世紀,即南北朝初年,和中國牡丹的栽植歷史大體相屬。
隋代,隋煬帝(公元605~618)時「闢地周二百里為西苑……,昭天下境內所有鳥獸草木驛至京師(今河南洛陽)……。易州(今河北易縣)進二十箱牡丹」。《隋志素問篇》中說道:「清明次五時牡丹華。」這又足以說明牡丹作觀賞植物則規模更大。
唐代(公元618~907)牡丹栽培開始繁盛起來。開元中盛於長安。傳說當時洛陽有個叫宋單父的善於種花,應唐玄宗李隆基之召,到驪山種了一萬多本,顏色不相同(《龍城錄》)。李白「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等三首「清平調」就是歌詠幾種不同顏色牡丹的。「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蓉靜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劉禹錫:「賞牡丹」)「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貴賤無常價,酬值看花數:灼灼百朵紅,戔戔步束素。……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自居易:「買花」)從以上這些詩篇可以看出當時帝都長安栽培牡丹的盛況。這時,牡丹不但顏色種類多了,而且還出現了一些新奇變異和重瓣現像。「興唐寺有牡丹一窠,元和中著花一千二百朵,其色有正暈、倒暈、淺紅、淺紫、紫白、白檀等,獨無深紅,又有花葉中無抹心者,重台花者,其花面七、八寸。」(《酉陽雜俎》)「穆宗皇帝殿前種千葉牡丹,花始開香氣襲人,一朵千葉,大而且紅。」(《杜陽雜俎》)。這也說明了,我國早在公元九世紀,便已經有了重瓣牡丹。
宋代(公元960~1279年),中國牡丹栽培中心,由唐之長安而轉移到了洛陽,牡丹的品種更多,栽培技術更加系統、完善。並出現了一批理論專著,對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這一時期的著作有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周師厚的《鄞江周氏洛陽牡丹記》、《洛陽花木記》;張峋的《洛陽花譜》等等。記述了牡丹的栽培管理,總結出一整套較為完整的成熟經驗。歐陽修說:大抵洛人家家有花,而少大樹,蓋其不接則不佳。
北宋末年,戰亂不斷,洛陽牡丹開始衰退,陳州牡丹取而代之,張邦基撰《陳州牡丹記》雲:「洛陽牡丹之品見於花譜,然未若陳州牡丹之盛且多也。圓戶花如種黍粟,動以頃計。」
南宋時,牡丹栽培中心南移,由北方洛陽移向南方的天彭(今四川省彭州市)、成都、杭州等地。天彭栽培的牡丹,為蜀中第一,號稱「小兩京」。詩人陸游在蜀中做官,親往游賞,並撰《天彭牡丹譜》(1178年)。宋室南渡後,洛陽花事衰微,杭州卻得到發展,出現一些新奇品種,如「重台九新淡紫牡丹」、「白花青緣牡丹」等。
元代,是中國牡丹發展的低潮時期,長安、洛陽等地能見到的好品種已屈指可數,品種退化,重瓣品種難得一見,因有「千葉獨難遇,亦猶千人為英,萬人為傑,尤世紀不恆有者」(姚燧《序牡丹》)之嘆!
明代(公元1368~1644年),牡丹的栽培的中心,轉移到了安徽亳州。夏之臣《評毫州牡丹》雲:「吾毫州牡丹,年來浸盛,嬌容三變,尤在季盂之間。等此而上,有天香一品,石榴紅,勝嬌容,宮紅袍,琉璃貫珠,新紅種種不一,雜紅最後出,品種難得。又有大黃一種,輕膩可愛,不減三變。佛頂青為白色第一。大抵紅花以花子紅,銀紅、桃紅為上。」又雲:「草堂數武之步,種蒔殆偏,率以兩色並作一叢,紅白異狀,錯綜其間,又以平頭紫,慶天香,先春紅三色插入其花叢,間集而成文章,他時盛開燦然若錦」。此時開中國插花技術之先河。
美麗的傳說
很久以前,洛陽書生常大用特別喜歡牡丹花,哪裡牡丹開得好,他都要去看看。當他聽說山東曹州(今曹縣)的牡丹特別有名後,就來到曹州,住在一個牡丹園里。可是正當牡丹花含苞欲放時,常大用的盤纏卻用完了。不得不靠典當衣物求生,終於等到牡丹花開,常大用欣喜欲狂,流連在牡丹花叢中,細細欣賞。忽然見到美麗的女郎葛巾也在賞花,常大用和葛巾一見鍾情,並相偕回到洛陽。女郎從不肯說自己身世,只說姓魏,母親是曹國夫人。後來女郎又將自己的妹妹玉版許配給常大用的弟弟大器。一年後兄弟倆人各得一子,更是錦上添花。後來有壞人嫉妒這兄弟倆的幸福生活,造謠說葛巾、玉版是妖怪變的,兄弟倆人將信將疑,心裡害怕,葛巾很快就看出來了,於是對大用說:「因知你對牡丹痴愛之情,心中感動,我本是牡丹園中一株牡丹,感於你的痴情,所以變作女子相伴,現在你既然懷疑、害怕,聽信壞人讒言,我也就該走了。於是葛巾、玉版將兩個兒子放在地上,就飄然而去了。奇怪的是兩個兒子放在地上就不見了,幾天後在這里長出兩株牡丹,當年開花,一株紫一株白,花朵碩大花瓣繁茂,這就是「葛巾紫」和「玉版白」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