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結課件
A. 六年級上冊語文第二課《丁香結》的課件
六年級上冊語文第二課《丁香結》:
一、多音字:
1、糊hú(糊塗)hù(糊弄)
2、擔dān(擔當)dàn(擔子)
3、薄báo(薄片)bó(單薄)bò(薄荷)
近義詞:茂盛—茂密格外—分外仔細—認真
反義詞:茂盛—稀疏仔細—馬虎笨拙—靈巧
二、詞語解釋:
1、朦朧:不清楚;模糊。
2、岩扒幽雅纖好:幽靜而雅緻。
3、參差:不整齊,不一致。
4、窺著:從小孔、縫隙或隱蔽處偷看。
課文賞析
作者筆下的丁香,它承載著苦難和愁怨,是作者刻意尋找的寄託情思攀升思維的依憑。春天一來,丁香,這自然中的普通花束就充滿了城裡城外、校內校外,也充滿了作者的斗室,「照耀著文思和夢想」。
丁香的脈脈香氣馳騁了作者的想像,給之以尺幅千里的功效。讀起來,我們感受到了作者字里行間因丁香而帶來的歡愉。作者多少年來心裡一直裝著丁香,裝著古人吟詠丁香的詩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毀棗鉛發現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個個的「結」,於是聯想到「丁香空結雨中愁」的詩句,開始了作者的人生體悟。
B. 《丁香結》課件
1 第一節運用擬人 將丁香花擬人化 寫出丁香花惹人喜愛的特點
2 第一節和第二節分別從視覺和嗅覺描寫丁香花,描寫了她的形狀、顏色和氣 味與「雪白 甜美」映襯人們對美好理想的追求
3 文中引用詩句,從另一個角度展現丁香花的形象 豐富丁香結的內涵,為讀者4 提供想像的天地
5 作者經歷的春光幾乎是和室外的三棵白丁香聯系在一起的 所以花大量筆墨寫這三棵白丁香
6 實寫丁香花的形象 虛寫寄託於丁香花的理念、志趣,創造出了一個深遠的意境
一、主要內容:
寫的是作者多少年來心裡一直裝著丁香,裝著古人吟詠丁香的詩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發現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個個的「結」,於是聯想到「丁香空結雨中愁」的詩句,開始了作者的人生體悟。從古人的「丁香結」的詩句開始,作者寫到了微雨,寫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順心的事,得到了生命需要「結」,否則就平淡無味的人生認識,顯露了了作者對世事的洞明和對人生的灑脫。 每個人一輩子都有許多不順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來。所以丁香結年年都有。結,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問題也是解不完的。所以生命既需要春光無限的陽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時,也需要細雨中連接的丁香結,愁腸掛肚,百轉千回。
二、其他信息
1、《丁香結》是作家宗璞的一部散文集,榮獲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首屆新時期散文集嘉獎,作者以丁香結象徵生活中解不開的愁怨,這篇散文的蘊意與作者當時所處的環境有關,而人們對這篇文章也有較好的評價。
2、宗璞,原名馮鍾璞,女,1928年出生,常用筆名宗璞,筆名另有豐華、任小哲等。原籍河南省唐河縣,生於北京,著名哲學家馮友蘭之女。曾就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當代作家,從事小說與散文創作。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說《紅豆》《弦上的夢》,系列長篇《野葫蘆引》和散文《紫藤蘿瀑布》等。有著作:《三生石》《我是誰》《鐵簫人語》。
C. 七年級上冊語文《紫藤蘿瀑布》的教案設計範文3篇
說到瀑布,我們首先想到的是洶涌奔騰的詞語,接下來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七年級上冊語文《紫藤蘿瀑布》的教案設計範文。
七年級上冊語文《紫藤蘿瀑布》教案設計範文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會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體會文章語言的生動與優美。
過程與方法:採用探究的方法多元化解讀文體,學習寫狀物的方法,提高觀察力和想像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作者對人生的獨特感受,提升自己對人生的理解與感悟。
教學重點:1:紫藤蘿花的象徵意義及文章主旨的顯現。
2:生動而細致的景物描寫。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對人生的獨特感受,表達自己對人生的理解與感悟。
德育滲透:培養學生感覺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熱情。
教具准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第二課時
一、情景導入
師:同學們,請看──瀑布錄像1。望著眼前的瀑布,我不禁想到了唐代大詩人李白有關瀑布的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真是好一幅飛流直下的景象,好一派一瀉千里的氣勢。自然界的瀑布真是氣勢恢宏。今天我們將要欣賞另外一種瀑布,那就是花的瀑布。──紫藤蘿錄像2。你看,盛開的紫藤蘿真是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真像一條瀑布。難怪作者說是紫藤蘿瀑布。──紫藤蘿和瀑布對照圖3。今天我們師生一起當代女作家宗璞筆下的優美的散文「紫藤蘿」,去欣賞這美麗的花兒,看看它以底美在哪裡?
二、讀花之歌
師:先請同學們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讀花之歌,看看紫藤蘿花美在哪裡?同學們邊讀一定不要忘記了邊做記號。
(師巡視指點)
三、賞花之美
師:分享是一種快樂,有很多同學已經找到了藤蘿美的地方,也做了批註,下面請同學們按屏幕上的方式向大家交流你的看法。
(幻燈展示:我感受到的藤蘿花的美的句子是在課文的第自然段,它們是:這是美在藤蘿花的)
1、「只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美在形狀)
2、「深深淺淺的紫,彷彿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美在顏色)
3、「紫色的大條幅上,泛著點點銀光,就像迸濺的水花,仔細看時,才知道那是每朵紫花中的最淺淡的部分,在和陽光互相挑逗。」(美在情趣)
4、「花朵兒一串挨著一串,一朵接著一朵,彼此推著擠著,好不活潑熱鬧!」(美在生機)
5、「我在開花,它們在笑」。「我在開花,它們嚷嚷」。(美在生機)
6、「每一朵盛開的花就像是一個小小的張滿了的帆,帆下帶著尖底的艙,船艙鼓鼓的;又像一個忍愛不禁的笑容,就要綻開似的。」(美在生機)
提問:「張滿」如何理解?怎樣的花才像是「張滿的帆」。不張滿的帆又是怎樣的?很形象地表現了花朵已經完全開放的樣子,很有生機。「笑容」讓我們感受到花兒跟人一樣有著嬌媚、可愛的神態。作者的想像很豐富,由花朵想到帆。我們也模仿作者的寫法發揮你的想像寫一句話,看看盛開的花像什麼?
仿寫:例:每一朵盛開的花就像一隻漂亮的蝴蝶,在那裡翩翩起舞。(天使、少女)
每一朵盛開的花像,在那裡
7、「香氣似乎也是淺紫色的,夢幻般輕輕地籠罩著我。」
師:大家在這個句子有沒有發現什麼?香氣是看不見的,作者卻把它變成看得見的顏色。「淺紫色」給人什麼感覺?(朦朧、淡雅、輕柔)所以我們可以想像紫藤蘿的香氣就是那種淡雅、朦朧,所以下面說「夢幻般了」。
師:好的東西我們都想擁有,如果將喜歡的語段背下,該多好!因為只有這樣,它才能真正為你所擁有。下面給大家三分鍾時間,背一背,比一比,看誰擁有的美點多。
(生背誦)
四、品花之神
師:我們剛才欣賞了花之美,花美在精神,精神是要人用心去感受的。下面我們品花之神。眼前的藤蘿盛開猶如一條瀑布,而十多年前是什麼樣的?請從課文中快速搜索一下十多年前的藤蘿。誰發現了?
生:「忽然記起十多年前家門外也曾有過一大株紫藤蘿,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從來都稀落,東一穗西一申伶仃地掛在樹梢,好像在試探什麼。後來索性連那稀零的花串也沒有了。園中別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種了果樹。」
師:十多年前的紫藤蘿花是稀落伶仃的,花經歷了興衰,那麼賞花的人呢?是不是一帆風順呢?我們一起看:
(幻燈展示。)
①宗璞一家在中深受,「焦慮悲痛」「一直壓在」作者的心上。這篇文章寫於1982年5月,當時作者的小弟身患絕症,作者非常悲痛。
②小弟是作者最鍾愛的弟弟,也是老父親最器重的兒子。這位20世紀50年代畢業於清華大學航空系的飛機強度總工程師,畢業之後三十餘年在外奔波,積勞成疾。最後離開了摯愛他的親人。宗璞含淚寫下《哭小弟》o
③那一段焦急的悲痛的日子,我不忍寫,也不能寫。每一念及,便淚下如綆,紙上一片模糊。這一天本在意料之中,可是我怎能相信這是事實呢?他躺在那裡,但他已經不是他了,已經不是我那正當盛年的弟弟,他再不會回答我們的呼喚,再不會勸阻我們的哭泣。
師:正當在她焦慮和悲痛之時,看到眼前瀑布似的藤蘿,不由得停下了腳步,美麗的藤蘿緩緩流過作者的心靈,帶走連日來的焦慮、悲痛,使她的心歸於寧靜。花經歷不幸還能再開而且開得如此繁盛,那麼人呢?經歷不幸該如何面對生活,面對生命,從而將對美麗的感觸升華為對生命的感觸?請大家再小聲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由悲痛到寧靜的情感變化,勾畫作者從花那裡得到的生命感悟。[來源:學科網ZK]
(生自由朗讀、勾畫。)
生2:作者從花那裡得到的生命感悟是:「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我撫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艙,那裡滿裝生命的酒釀,它張滿了帆,在這閃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萬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組成了萬花燦爛的流動的瀑布。」
師:我們大家一起來讀整個句段,感悟作者的心境。
(生齊讀。)
五、寫花之語
師:生命長河是永無止境的,一朵一朵的花構成了萬花燦爛的流動的瀑布。這是作者從花那裡得到的啟示和感悟,也正是花在對作者說話。讓我們也來喚醒心靈的耳朵,傾聽花對我們說了什麼,可以說陽光,親情,生死,得失,幸與不幸,理想與現實,昨天、今天與明天等。
請大家看一個例子。
(幻燈展示。)
我聽到花說,生命長河如此生生不息,昨天已流逝,無法更改,何不用一顆樂觀、進取的心把握今天呢?
師:你聽到了花在說什麼,請用筆寫一下。
(生埋頭書寫,師巡視,並與個別學生交流。)
師:我們請同學來說一下。
生1:我聽到花說,幸福是短暫的,應該好好珍惜,災難已經過去,無法更改,讓我們再次創造美好幸福的明天。
師:幸福是短暫的,我們要好好珍惜,創造幸福。
生2:我聽到花說,時間是如此的短暫,昨天已經消逝,無法重來,何不用一顆勇於進取的心把握住此刻呢?
師:好,以進取的心把握此刻。
生3:我聽到花說,生命長河如此生生不息,昨日的不幸已經過去,為什麼不用一顆積極的心為今天的幸福去努力呢?
師:積極的心態,為明天去努力。
六、結花之果
師(總結):從同學的發言中我能感受到,我們從花開的聲音中聽出了樂觀的生活態度。我想,這就是這篇文章的花之神吧。的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讓我們微笑著面對生活吧。因為,微笑面對生活的人失去的只是自己的煩惱,贏得的則是整個世界。
好文章像一杯香茗,更像一枚橄欖,需要我們用心去品。向大家推薦閱讀宗璞的《丁香結》,體會從微小的生命中提煉出來的那充盈其間的強大與偉力。
七年級上冊語文《紫藤蘿瀑布》教案設計範文二
【教學目的】
誦讀品味,體會寫景的精妙和作者的感覺,學習借景抒情的寫法。
【教學重點】
學習借景抒情的寫法;理解十多年前紫藤蘿的遭遇。
【教學程序】
教學方法
1.自讀點撥法。
2.誦讀法。
3.作卡片,摘抄優美語句。
媒體設計
配樂朗讀磁帶;幻燈片投影字詞、作者簡介、配文插圖、語句揣摩練習。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生活中的花鳥蟲魚,你最喜歡哪一種呢?哪一種曾觸發你的聯想,牽動你的情思?(同學們發言。)的確,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像作家那樣用"第三隻眼睛"--發現美的眼睛細心觀察,並認真體會,那麼,山水花木、鳥獸蟲魚等平常之物都會帶給我們豐富的聯想和深刻的啟迪。今天,讓我們到一條紫色的瀑布邊走走,去感受生命的色彩、傾聽生命的歌唱吧。
二、解題
《紫藤蘿瀑布》是一篇讓人在絢麗的色彩、奔騰的激流中感悟生命意義的作品。作者宗璞(1927~),原名馮宗璞,其小說《弦上的夢》1978年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三生石》獲1977~1978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另創作了大量游記、散文,《西湖漫筆》、《紫藤蘿瀑布》、《丁香結》、《水仙辭》、《三松堂斷憶》等,清雅脫俗,溫馨自然,充滿了情趣、理趣和文化氣息。
三、研習課文
1.速讀,整體感知
①自由散讀,根據語境理解字詞。
②紫藤蘿瀑布有什麼特點?從字面上看,作者把它與什麼聯系起來?
明確:讓學生在通讀的基礎上,抓住紫藤蘿瀑布的特徵,勾出紫藤蘿聯想到的「生命」、「精神的喜悅和生的寧靜」、「生死謎」、「手足情」等字眼,為下文理解作者抒發的感情作準備。
(解說:旨在讓學生根據語境識記字詞,初步感受「寫了什麼景」、「抒發了什麼情」。)
2.具體研習,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①前一部分描寫盛開的紫藤蘿,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明確: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描寫了紫藤蘿盛開的景象。紫藤蘿成片成片地盛開時,居然能"像一條瀑布......在流動,在歡笑",那"紫色的大條幅上"泛著的"點點銀光",多像"迸濺的水花",那是陽光下跳動著的紫色的音符,正譜寫著生命的歡歌啊!再看那每一條盛開的花,都是鼓滿了帆的船,漾滿了笑意的臉,何其蓬勃、何其"輝煌"!作者用貼切的比喻、擬人,繪聲繪色地把紫藤蘿開放的盛景展現在讀者面前。
(解說:讓學生通過誦讀、討論,體會抓住景物特點,運用恰當的修辭手法描寫景物的方法。)
②怎樣理解特定歷史時期有關紫藤蘿的故事?
明確:蕭殺的政治氣候禁錮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花也有情,竟寂寥得"東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掛在樹梢",後來連"稀零的花串也沒有了"。可花兒並沒有枯死,那頑強的根,縱然飽經摧折也孕育著希望的種子,隨時准備破土而出。看,"藤蘿又開花了,開得那樣盛,那樣密",它匯成了奔騰的瀑布。立在瀑布邊,掬一捧入口,便是滋潤著乾涸心田;撫摸鼓脹的花朵,便是起錨生命的航船。
這一段故事,是作者極盡鋪陳點染之能事,描寫了紫藤蘿開放的盛景後,筆鋒陡然一轉而寫的。理解這一段故事,可略為交代背景,設"凋零了的紫藤蘿後來怎麼樣?"的思考題,引導學生根據上下文理解,紫藤蘿的一榮一枯,正昭示了生命的價值和希望的可貴。
③朗讀第8段和第11段,體會作者的感情。
明確:如瀑布般的紫藤蘿盛開著,散發著蓬勃的生命的氣息,高奏著昂揚的希望的樂曲,解開了"生死謎",撫慰著"手足情"。不是嗎?只要種子在,花謝了還有再開的時候;只要真情在,許多失去的還有再來的時候,人生在世,縱有艱難險阻,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暗礁、險灘又怎能阻礙"滿裝生命的酒釀"的"紫色的花艙"駛向彼岸呢?
(解說:讓學生揣摩關鍵語句,體會作者情感。)
3.品讀,體會情景交融的寫法
一切景語皆情語。朗讀寫景段,讓學生圖畫出景物描寫中滲透了作者情感的語句。如"輝煌淡紫色"的"輝煌"抒發了作者對瀑布生命力的盛贊之情,"流動""歡笑"傳達了生的喜悅。"東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掛在樹梢"表達了作者失落悵惆的情緒。
(解說:讓學生通過誦讀,體會景中之情,學習情景交融的寫法。)
四、遷移訓練
以《綠色的海洋》為題,抓住森林的特點,運用恰當的修辭手法,借景抒情,寫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
五、布置作業
本文還能給你什麼聯想和啟示?課後寫一篇練筆。
(解說:訓練聯想能力,可類比聯想,也可相反聯想)
七年級上冊語文《紫藤蘿瀑布》教案設計範文三
○教學目標
①把握文章脈絡,理解文章主旨。
②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
③學習寫景狀物的方法,提高觀察力和想像力。
④自我反思,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對待人生。
○教學重點
①紫藤蘿花的象徵意義及其主旨的顯現。
②生動而細致的景物描寫。
○課前准備
學生查閱字典、詞典,掃除文字障礙,熟悉內容。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①朗讀課文,獲取足量信息。
②整體感知內容,理解文章的主旨
③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計
導入
19世紀,有一位英國將軍在戰場上打了敗仗,落荒而逃,躲進農舍的草堆里避風雨,又痛苦,又懊喪。茫然中,他忽然發現牆角處有一隻蜘蛛在風中拼力結網。蛛絲一次一次被風吹斷,蜘蛛一次一次地拉絲重結,毫不氣餒,終於把網結成。將軍深受激勵,後來重整旗鼓,終於在滑鐵盧戰役中打敗了拿破崙。這位將軍就是赫赫有名的威靈頓。
威靈頓將軍受到蜘蛛的啟發,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著名女作家宗璞寫的散文《紫藤蘿瀑布》,看看作者曾有過怎樣的際遇?面對紫藤蘿花,作者有些什麼感悟?而我們又會從中得到怎樣的人生啟迪?
板書課題。
作者、作品背景簡介
整體感知
①范讀課文
最好由教師范讀。也可以放錄音或請有一定朗讀水平的同學朗讀。總之要起到示範的作用。朗讀之前,提出朗讀標准,讓同學們注意感悟。
②默讀思考
要求學生獨立完成思考,不理解的做好記錄,傾聽他人意見。
思考題:
a.試著給課文劃分層次。
b.作者的思想感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c.這篇課文表現了怎樣的中心意思?試著找出最能表現課文中心的句子。
①課堂交流
提示學生注重分析理解過程,淡化結論(結論可以是多樣的)。
a.文章圍繞紫藤蘿花來抒發感情。由看花(1—6)、憶花(7一9)和思花(10、11)三部分組成。
b.因為家庭遭遇迫害、小弟身患絕症等原因,多年來焦慮和悲痛一直壓在作者的心頭。面對生機勃勃的紫藤蘿花,作者深受啟發和鼓舞,產生了精神上寧靜和生的喜悅,進而感悟出人生的哲理。
c.作者見到一樹盛開的紫藤蘿花,睹物釋懷,由花兒自衰到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恆。(大意正確即可)「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
研讀與賞析(上)
①教師導學
本文以「紫藤蘿瀑布」為題,但文章的主要內容顯然不僅僅是描寫紫藤蘿。作者面對盛開的紫藤蘿花,深受啟示,撫今追昔,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這種寫法稱之為「托物言志」或曰「借景抒情」。下面我們深入細致地研討一下課文,看看紫藤蘿在哪些方面對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了影響?為什麼面對紫藤蘿瀑布,作者的感情會產生那樣的變化,對生命有那樣的感悟?大家可圍繞這個話題,再深入提出問題,進行討論,力求對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②自主探究
默讀課文,調動語文學習的經驗,根據對課文的理解和個人的感受,提出最有價值、最深刻、最喜歡的問題。
③小組討論、課堂發言,確定思考題
小組交流,對個人提出的問題進行篩選、整理。教師引導學生課堂交流,將思考題逐漸集中到以下方面:
a.紫藤蘿有過怎樣的變遷?作者為什麼會對紫藤蘿產生這樣濃厚的感情?
b.聯系背景材料,試說說紫藤蘿的命運有什麼象徵意義。
c.作者是怎樣由紫藤蘿的形象感悟出人生的意義的?找出相關的句子讀一讀,議一議。
d.怎樣理解「花和人都有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
e.「它是萬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組成了萬花燦爛的流動的瀑布」包含了怎樣的哲理?
④全班討論、明確:
教師引導學生深入討論,使問題逐漸明朗,最終明確:
a.「十多年前」家門外的一株大紫藤蘿,後來被拆掉毀壞了。過了這么多年,紫藤蘿花又盛開了
作者通過紫藤蘿的變遷,聯想到類似的家庭境狀和人生際遇,觸景生情,思想感情自然隨之起伏涌動。
b.紫藤蘿的命運,從花兒稀落到毀掉,再到如今繁花似錦,正是十幾年來整個國家命運的寫照和象徵。
c.引導學生品味第7段和第10段的內容,並理解:
面對眼前盛開的紫藤蘿瀑布,作者觸景生情:盡管家庭、人生以至國家、民族等都像紫藤蘿一樣,有著不幸的過去,但畢竟事過境遷。重要的是現在,一切都像紫藤蘿一樣,好起來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因之得以升華,對人生的意義有了全新的深刻的理性認識。
d.遭遇不幸的時候,不能被厄運壓倒,要對生命的美好和長久保持堅定的信念。厄運過後,要面對新的生活,振奮精神,投身到偉大的事業中去。
e.積小流以成江河。每個人都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分子,只有每個人都奮發有為,四化大業才能燦爛輝煌。
布置作業
①識記字詞,完成「讀一讀,寫一寫」。
②進一步閱讀課文,談談本文在寫景狀物方面有什麼特色。
③舉例說明本文所運用的修辭方法及其作用。
④完成「研討與練習」二。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①了解本文寫景狀物的方法。
②領會修辭的作用。
③自我反思,以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
○教學設計
檢查作業
研讀與賞析(下)
①教師導學
上節課,我們主要就課文思想內容方面進行了研討。這節課我們就寫作方面再進行分析。本文在寫法上主要採用了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表現方法。借景抒情大家是知道的。所謂托物言志,就是假託一種事物,賦以某種象徵意義,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寫景狀物是抒情言志的基礎,首先要把景物寫好,在寫景狀物中要飽含感情。待水到渠成,再加以精要的抒情和議論。情從景出,議從景來,才是好文章。同學們可就下面的問題,展開討論,看看本文在寫作方面會給我們怎樣的啟發。
②合作探究
[小組討論]
a.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按什麼順序對盛開的紫藤蘿進行描寫的?
b.舉例說明本文採用了哪些修辭方法,作用是什麼?
c.從哪些內容上,可以看出本文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是含蓄而深沉的?
d.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景中有情?請試作分析。
e.本文對景物的描寫生動而細致,這源於作者的怎樣的功力?這對你有怎樣的啟示?
[課堂討論]
對上述問題,採用同學之間、師生之間互動的形式進行討論,最終明確結論。(有關提示)
a.先寫花瀑,次寫花穗,再寫花朵。是按由整體到局部的順序描寫的。
c.作者的感情宣洩是很有分寸的,沒有大悲大喜。例如,即使對過去家庭所受的苦難,也只是以紫藤蘿花朵的「稀落」和「索性連那稀零的花串也沒有了」作喻,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對「文~」期間思想的荒謬,也以「那時的說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麼必然關系」譏諷一下,沒有聲色俱厲的批判。對於小弟的病症,僅用「一直壓在我心頭上的焦慮和悲痛」帶過而已……
正是這種感情的節制,冷靜的思考,才使得作者能從個人情感的糾葛飛躍到對生命本質的理性認識。這充分表現了作者思想的深刻性。
e.來源於作者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像力、卓越的文字表現力和對生活的真實體驗。啟發我們平時要關注人生,關注社會,熱愛生活;要善於觀察,勤於思考;經常練筆,不斷積累:同時要大膽想像,探索創新。
體驗與反思
①質疑交流
教師啟發學生提出疑難問題,大家共同討論解決。
歸納問題,討論明確:
a.怎樣理解「那時的說法,花和生活腐化有什麼必然關系。」?
現在聽起來的確不可思議,但是在極左思潮泛濫的年代裡。事實就是這樣。人們狹隘地理解勞動人民的感情,認為賞花不應該是勞動者的本分,賞花是低級情調,甚至認為賞花就會腐化墮落。了解這些有助於我們認識過去,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b.文章開頭說「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結尾說「我不覺加快了腳步」,各有什麼含義?其作用是什麼?
「停住了腳步「是被紫藤蘿的繁茂旺盛所吸引。」加快了腳步「是被紫藤蘿的生命活力所感染,所催促。前者的作用是引起懸念,後者的作用是照應開頭,使文章結構完整,並深化了主題。
②經驗反饋
a.課文中哪些句子能引起你的共鳴?談談體會。
b.你認為哪些景物描寫得最好,試著仿寫幾句。
c.讀了這篇課文,你認為應當怎樣對待人生的挫折與不幸?
以上問題只要談出意見,言之成理即可。
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三。
②仿照本文的寫法,完成300字的隨筆。內容、文體不限。
點評
本教學案學法指導鮮明而突出,十分注重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鮮明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也十分注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性和引導作用。
本教學案教學目標設計准確,重點突出,表述嚴謹,可操作性強,便於學生把握,符合新課程改革的理念。
教學內容的處理方面,兼顧了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教學目標的整合,體現了語文學科人文性和工具性雙重的原則。在人文素養方面,啟發學生思考人生、關注社會。在語文工具性方面,側重基本字詞等語言知識的積累,特別注重閱讀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培養。
在教學結構上,設置了「整體感知」、「研讀與賞析」、「體驗與反思」等三大教學板塊,整個教學流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循序漸進,符合由感性到理性的一般認知規律。
D. 丁香結這一篇課文有多少個四字成語
部編本六年級上冊《丁香結》課文原文
小學語文教學資源網 教學文摘 備課資料 2019-08-31 手機版
今年的丁香花似乎開得格外茂盛,城裡城外,都是一樣。城裡街旁,忽然呈出兩片雪白,頓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細看,才知是兩行丁香花。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樹銀妝,星星般的小花綴滿枝頭,從牆上窺著行人,惹得人走過了還要回頭望。
城外校園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圖書館北面的丁香三角地,那兒有十多棵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瀟灑,紫的朦朧。還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蘭,在夜色中也能讓人分辨出,這是丁香。
在我斷斷續續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來,伏案時抬頭便看見檐前積雪。雪色映進窗來,香氣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輕靈得多,不那麼渾濁笨拙了。從外面回來時,最先映人眼簾的,也是那一-片瑩白,白下面透出參差的綠,然後才見那兩扇紅窗。我經歷過的春光,幾乎都是和這幾樹丁香聯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樣小,卻不顯得單薄。許多小花形成一簇,許多簇花開滿一樹,遮掩著我的窗,照耀著我的文思和夢想。
古人詞雲「芭蕉不展丁香結」「丁香空結雨中愁」。在細雨迷濛中,著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嫵媚。花牆邊兩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畫,線條模糊了,直向窗前的瑩白滲過來。讓人覺得,丁香確實該和微雨連在一起。
只是賞過這么多年的丁香,卻一直不解,何以古人發明了丁香結的說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著斜伸過來的丁香枝條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圓圓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盤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結。
丁香結,這三個字給人許多想像。再聯想到那些詩句,真覺得它們負擔著解不開的愁怨了。每個人一輩子都有許多不順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來。所以丁香結年年都有。結,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問題也是解不完的,不然,豈不太平淡無味了么?
資料提供者:
相關鏈接:備課資料 六年級上學期備課資料
初一名師講堂
初二名師講堂
中考全科強化
高一名師講堂
高二名師講堂
高考全科強化
·語文課件下載
·數學課件下載
·小學語文視頻
·中學語文視頻
·語文試題下載
·數學試題下載
部編本六年級上冊《丁
全站搜索
『點此察看與本文相關的其它文章』『相關課件』『相關教學視頻』『音像素材』
E. 高一語文雨巷優秀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高一語文雨巷優秀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一語文雨巷優秀教案 篇1
案例設計:
高中語文新課程應幫助學生獲得較為全面的語文素養,教師應精選學習內容,變革學習方式,把語文學習與社會發展、科技進步聯系起來。設計者以戴望舒《雨巷》為教材,重新認識詩歌閱讀欣賞模式的構建。採用「初讀、精讀、研讀」(三讀)的方法,把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有機的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媒體資源和先進的教學手段,創設教學情境,調動多種感官參與閱讀欣賞,把閱讀、理解、體驗、表達、延伸、拓展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一節課的學習,牢固掌握教材內容,學會詩歌閱讀欣賞的方法,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
案例展示:
教學過程:
一、走近雨巷,留神初讀
1、引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再別了康橋,熬過了《黑八月》,現在,讓我們走進江南的雨巷,體驗詩人戴望舒獨自在雨巷彷徨的情景,然後走進中央電視台轉播大廳,聆聽《雨巷》詩朗誦。
2、播放視頻:江南雨巷、《雨巷》詩朗誦
3、齊讀課文,留心下邊三個問題:
①這是一首什麼樣的詩?
②詩中寫了哪幾個「意象」?
③你最喜歡這首詩中的哪句詩?
4、討論明確:
①這是一首什麼樣的詩?
生1:這是一首愛情詩。
生2:這是一首優美的抒情詩。
[屏幕顯示作者簡介]:戴望舒,現代派詩人。前期的詩輕盈流麗,重象徵、意象,追求詩意的朦朧、含蓄。後期的詩,因受抗戰激發,詩風變得厚重、剛健,語言也更為洗練純朴。
《雨巷》是用象徵手法寫的一首抒情詩。
②詩中寫了哪幾個「意象」?
[學生回答後,屏幕顯示]:
詩中寫了油紙傘、我、雨巷、 丁香花、丁香姑娘、籬牆等意象。
③你最喜歡這首詩中的哪句詩?
生1:我喜歡「她是有 / 丁香一樣的顏色, / 丁香一樣的芬芳, / 丁香一樣的憂愁, / 在雨中哀怨, / 哀怨又彷徨;」這句詩運用了排比的手法,寫出了丁香姑娘美麗的外貌、高尚的品格,憂愁的心境。「彷徨」寫出了詩人在黑暗的現實中對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生2:「撐著油紙傘, 獨自 / 彷徨在悠長、悠長 / 又寂寥的雨巷 / 我希望逢著 / 一個丁香一樣地 / 結著愁怨的姑娘。」「我希望飄過 / 一個丁香一樣地 / 結著愁怨的姑娘。」前後呼應,富有音樂感、節奏美。
生3:「到了頹圮的籬牆, / 走盡這雨巷。」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的背景是黑暗的。
二、徜徉雨巷,品味精讀
1、 理清思路[學生口頭回答,屏幕逐步顯示下邊內容]:
我 希望逢著 丁香姑娘 走近 我
(追求) 飄過 我身旁
到了 籬牆
(照應)
走盡 雨巷……
我 希望飄過 丁香姑娘
(繼續追求)
討論後歸納:我是一個有所追求的青年。
2、 品味語言[屏幕顯示下邊詞語]:
我: 獨自、彷徨、希望、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悵
雨巷: 悠長、寂寥、頹圮、哀曲、丁香姑娘: 結著愁怨、丁香一樣的顏色、芬芳、憂愁、哀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悵、太息一般的眼光、走近、飄過、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到了、走盡、消散了……
[教師口頭提示]:這些詞語是表示動作、情緒、物態的,選出你認為用得很好的來說說。
[學生答問]:
「希望」,寫出了作者是有所追求的人。
「結著愁怨」,說明作者和丁香姑娘一樣,有著憂愁,是為理想不得實現而憂愁。
「悠長、悠長」寫出了道路的漫長,「獨自」寫出了詩人的孤獨,「彷徨」寫出了詩人在那個年代的迷惘。
「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寫丁香姑娘外表的美麗,氣味的芳香,象徵著詩人理想的美好、高潔。
「走近」「飄過」「到了」「走盡」「消散了」等詞語,寫丁香姑娘飄然而來,又飄飄而去,象徵著理想的縹緲、空虛,由此可知詩人的傷感、迷惘。
3、把握特色[學生討論後,屏幕顯示參考答案]:
①朦朧、含蓄
《雨巷》運用了象徵性的抒情手法。詩中那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徵性的意象。這些意象又共同構成了一種象徵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並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
②富於音樂性是《雨巷》的另一個突出的藝術特色。詩中運用了復沓、疊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環往復的旋律和宛轉悅耳的樂感。因此葉聖陶先生稱贊這首詩為中國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
三、走出雨巷,拓展研讀
1、說說丁香姑娘形象
[學生回答]:
生1:丁香姑娘是作者塑造的一個形象,既是生活中可能遇到的,
也是作者馳騁藝術想像所產生的藝術形象。
生2:作者描寫她的顏色、芬芳,希望丁香姑娘的外表和內心都是很美麗的,作者對未來的憧憬,就是要像丁香姑娘一樣的美好。
生3:「寂寞」、「走盡、「像夢一樣的飄過」,說明丁香姑娘就像美好的理想難以實現,縹緲、迷茫。
生4:丁香姑娘是一種象徵性的。「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人就把丁香作為愁心的象徵。丁香姑娘形象寄託著作者的愁心和對美好理想的追求。
[教師歸納,屏幕上顯示下邊的文字]:
她美麗,高潔、飄緲、哀怨,象徵著詩人對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現了空虛、幻滅和感慨的心境。(僅供參考)
2、布置作業
題目:《雨巷》已譜成歌曲,改成歌詞的文字與原詩略有不同,欣賞歌曲之後,找出改動的地方,書面寫出對此改動的看法。(課內欣賞歌曲,課後寫到語文作業本上)
3、學唱歌曲
播放視頻:《雨巷》歌(劉天華作曲,羅京、虞夢唱),學生跟隨著吟唱。
4、小結
這節課我們閱讀欣賞了戴望舒的《雨巷》,初讀課文,了解了它是一首有象徵意義的抒情詩,寫了六個意象;進一步品味精讀,理清了作者的思路,品味了詩歌的內容,把握了詩歌的特色;同學們聯系時代背景,聯系作者經歷來分析丁香姑娘形象,最後,同唱《雨巷》歌,得到了美的享受。通過練習和課外閱讀,我們的學習會進一步拓展延伸。今後閱讀欣賞時歌時可按照「初讀、精讀、研讀」這三個步驟來進行。下課!
案例評析:
這個案例符合新課標的理念,採用「三讀」的方法,精選與課文相關的多媒體素材,利用泡泡、視頻、音頻、電影剪輯手段做出精美的課件,加上執教老師在課堂上的啟發、引導,把觀賞、朗讀、閱讀、理解、體驗、口頭表達、深情吟唱、延伸、拓展有機地結合起來,活躍了學生的多種器官,激發了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在一節課里獲得了較為全面的語文素養。不足之處是:由於時間較緊,學生對課文的拓展,比如對丁香姑娘形象的分析還不夠深入。
說明:本案例有課件和課堂錄像,可結合起來看。
高一語文雨巷優秀教案 篇2
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⑴分析、理解本詩的意象和象徵意味。
⑵能有感情地誦讀詩歌。
2、情感目標
領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詩歌的情境美。
3、潛力目標
透過誦讀、欣賞增強對詩歌的分析潛力。
教學重點:
誦讀、意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細雨如絲的江南,悠長寂寞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紙傘和著雨的嘆息,撐出了一個青年詩人哀婉的心曲。這天就讓我們一齊來走近戴望舒,與詩人一道去領略雨巷的風景,去追尋丁香姑娘的芬芳。請大家合上書本,閉上眼睛,我們先一齊來聆聽這一段錄音。
二、整體感知,確立詩歌感情基調
1、好,聽完錄音了。這首詩歌叫什麼名字呢(《雨巷》)(教師板書)大家回想一下,我們剛剛在聽得時候,這首詩歌給你最強烈的情感體驗是什麼它是歡欣鼓舞、鬥志昂揚、激動人心的,還是憂愁哀傷的。沒錯了,這首詩歌從頭到尾籠罩著一層淡淡的憂愁,所以我們讀的時候,要用什麼樣貌的感情基調去朗讀呢(教師板書:基調——憂郁、哀怨),那麼我們讀的時候要用什麼速度來讀阿(生回答),對了,一般來說,如果是表達比較熱烈奔放的感情,我們讀的時候語速要稍快一點,但是如果是表達這樣一種憂郁、哀怨的感情(手指黑板),我們讀的時候要用比較緩慢的語速來讀。好,請大家翻到課本45頁,我們請一位同學來試試看,朗讀一下這首詩歌的前兩節,請哪位同學呢我們班哪位同學是朗誦高手(生朗誦)
2、讀得怎樣樣(好)掌聲鼓勵。
讀詩歌我們主要是注意一些節奏停頓。在一些你覺得需要重點突出的地方,就就應適當地加以停頓或者是讀重音,這樣就會使得這首詩歌更加地有韻味,我來試試看,好不好好,接下來給大家三分鍾的時間自由朗讀,必須要放開聲音來讀,想像一下,你就是詩歌中的「我」,此時此刻,下著淅淅瀝瀝的雨,而你正撐著傘,走在青苔斑斑的石板路上。
三、品味詩歌意象
1、好,時間到。我們已經完整地讀完這首詩,大家找找看,這首詩里邊,總共描述了多少位人物(兩位)分別是誰呢(「我」和「姑娘」)沒錯了,那我們在講前邊的詩歌時,用了一個專門的術語,我們說這個術語是用來形容詩詞中所描述的具體事物,這個術語是什麼呢(意象)(板書),所以,這首詩歌中出現的意象,從人物方面來講,就有「我」和「姑娘」(板書),那在詩歌中,「我」和「姑娘」有著怎樣的聯系呢「我」在悠長的雨巷中彷徨,是為了什麼呢是期望逢著姑娘。說明「我」是想要追尋這個姑娘。請大家找找看,詩歌中用了哪些語句來描述這個姑娘待會我請同學來回答。一節一節地找。
2、好,請一個同學來找出詩歌中描述姑娘的語句。
第一節: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第二節:她是有/丁香一樣的色彩/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哀怨/彷徨;第三節:彷徨/撐著油紙傘/默默彳亍著/冷漠,凄清,又惆悵;第四節:靜默地走近/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像夢一般地飄過(「太息」什麼意思阿嘆息的意思);第五節:靜默/走盡這雨巷;第六節: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第七節: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
3、我們從剛剛同學的回答能夠看出,詩人用了超多的篇幅來描述姑娘,描述姑娘的動作,描述姑娘的情緒,他還用了許多別的意象來襯托這個姑娘,首先他寫到,姑娘是出此刻一個什麼地方(雨巷)好,請大家發揮自己的想像力,細雨朦朧中,你走在這條悠長悠長又寂寥的巷子里,那裡遠離塵囂,遠離熱鬧,你的腳下,踩著幽暗的、濕漉漉的青石板,透著寒氣,透著冷清。在這樣的一條雨巷中,你感覺到了什麼你的情緒怎樣樣(朦朧的、陰沉的)所以,雨巷這個意象,首先給我們規定了這個姑娘出現時候的大環境,是朦朧的、陰沉的。
4、我們也明白,這首詩歌用了超多的篇幅來描述姑娘,但是,我們從這些描述中,是否看到了姑娘的樣貌,她是大眼睛呢還是丹鳳眼,她是圓臉呢還是瓜子臉,我們看得到嗎(看不到)。不僅僅我們看不到,詩人也看不到,為什麼呢因為她撐著一把油紙傘。請同學們注意這把油紙傘。在你的印象中,你在哪裡見到過油紙傘。(電視中),對了,而且往往是一些以古代人們生活為題材的電視劇,因此呢,油紙傘具有復古、懷舊在特點(單獨提問),這樣一把傘出此刻姑娘的肩上,更加給這個姑娘增添了一層神秘、朦朧的色彩。
5、而在首詩歌里邊,詩人還多次用了同樣一個比喻來形容姑娘,他將姑娘形容成什麼呢丁香,她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她有著丁香一樣的色彩,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所以丁香也是我們這首詩歌中的一個重要意象(板書:丁香)。丁香是一種(花),沒錯了,丁香花。那假如這樣,我換成別的花,牡丹花、玫瑰花,行不行呢?(不行)為什麼不行呢?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務必先了解丁香這個意象在文學作品中的含意。
丁香一般是開在暮春時節,花的色彩主要有兩種,淡紫色和白色,開花的時候有一種淡淡的芬芳,它給人一種柔弱、純潔、素凈的感覺。所以,在古典詩詞中,丁香一般象徵著秀麗、高潔。另外一方面阿,我們剛剛講了,丁香是開在暮春時節,也就是春天快要結束的時候,再加上它雖然嬌美,但是十分容易凋謝,所以古人對著丁香,容易傷春,因此,丁香又能夠用來象徵愁怨。
在我國的古典詩詞中,就有不少有關詩句涉及到丁香,比如說李商隱的《代贈》:「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還有南唐李璟的《浣溪紗》中的「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這些詩句阿,都是將丁香和愁怨聯系在一齊。
回到我們這首詩歌中,丁香般的姑娘並不僅僅僅指這個姑娘有著丁香一樣的愁怨,還說明了這個姑娘有著丁香一樣地秀麗,丁香一樣的高潔,丁香容易凋謝,以丁香為象徵的姑娘也是容易不見離去的。
高一語文雨巷優秀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朗讀品味,咀嚼詩歌語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徵意義。
2.激活學生感知、想像、體驗、認識等潛在能力。
教學重難點
1.詩情的領悟是難點與重點;
2.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教學方法:
1.朗讀感悟法。
2.問題法。
3.演繹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播放《雨巷》歌曲,把學生帶入詩歌情境。聽的過程中簡單了解作者及知識背景。
二.朗讀,整體感知
1.集體朗讀,初步感知詩歌的感情基調。
(1)問:讀完這首詩歌,你體會到作者的一種基本感情是什麼?
低沉幽怨(詩歌的基本感情往往稱只之為基調)
(2)問:怎樣才能讀出這種憂傷的感情呢?
語速應該~~~~~~(緩慢)
語調應該~~~~~~(低沉)
2.學生配樂朗讀並點評(注意表現低沉幽怨情感的關鍵詞語和句子)
3.聽錄音,進行內容理解,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
整首詩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富有美感卻又充滿憂傷的意境。
重點:理解和欣賞意象
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就是意象。(可結合熟悉的詩歌簡單了解意象)
這首詩寫得比較朦朧,詩里我們看到的不是具體鮮明的景物和人物,一切都是朦朦朧朧、飄忽不定的,但我們可以從詩里看到許多意象,並感覺那朦朧飄忽的,纏綿哀怨的意境。可輕聲朗讀全詩,分組討論,這首詩歌描寫了哪些意象,你認為哪些意象寫得最好?為什麼?
教師可提示理解和鑒賞方法:①分析意象包含了那些哪些信息?(意象本身有什麼樣的特點?)②結合全詩的內容去分析理解。
雨巷。那幽深彎曲,窄得只能容下一人一車的小道,班駁古老,給人一種神秘感,具有特殊的魅力。在江南小鎮,這樣的小巷隨處可見,但在詩人的筆下卻是那樣的「悠長、寂寥」,它與凄冷的雨融為一體,構成了一個狹小陰暗的空間,似乎小而有形,又似乎大而無邊,傳遞無限的愁緒和哀愁。我們可以把它「虛化」成一條「追求之路」,懷者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中徘徊不前,讓人不禁發問:「我」期待什麼?
丁香。明確:丁香形狀像結,單薄細弱,一般開在暮春時節,開花為淡紫色或者白色,顏色不輕佻,經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總之,丁香是美麗、高潔、憂愁的象徵。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凄美。丁香花雖美,卻易凋謝,詩人將這種美賦予姑娘,「丁香一樣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所以姑娘是容易消失離去的。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李璟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獨自愁。」李商隱
(可啟發學生思考)詩人為什麼要用丁香,而不說牡丹一樣的姑娘呢?
油紙傘。這是件真實的雨具,作者並沒有做過多具體的描寫。給讀者以想像的空間。這樣寫的好處是一方面免得喧賓奪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傘的迷夢意境。
籬牆。「頹圮的籬牆」,是凄涼的,衰敗的。(為什麼是消失在了頹圮的籬牆,而不是別的什麼地方呢,比如寬闊的大路呢?)和全詩其它意象共同構成迷離意境;詩人所處的時代的象徵,正是這個時代才促使詩人希望遇到丁香姑娘。)
4.在詩中,丁香一樣的姑娘是一個重要的意象,雨巷、油紙傘、丁香等意象都是為了表現女子的形象而服務的,那麼,姑娘象徵著什麼呢?有人認為「姑娘」就是「我」,有人認為「姑娘」相當於「我」心中的理想,還有人認為,「姑娘」就是「姑娘」。你有什麼看法?(允許多樣化解讀)
「姑娘」當然是有象徵意義的,那麼,「姑娘」象徵什麼呢?「姑娘」的形象可以指詩人的理想,他的彷徨追求,就是為了尋找「姑娘」——理想。他追求到的「姑娘」——理想了嗎?「姑娘」可望不可即,追求雖執著,但「道阻且長」,「姑娘」永遠「宛在水中央」。這就給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塗上了一層悲劇色彩。如果詩中的「我」是以為沉醉愛情中的青年,這位「姑娘」不正是他要追求的「寤寐思服」的佳人嗎?或許她的家就在盡頭,或許她只是從巷子里經過,誰知道呢?有時侯,抒情詩中的主人公往往局勢詩人自己,詩中的形象往往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形象的補充。從這一角度來說,詩人和「姑娘」是二位一體的也不是沒有道理,即「我」是實實在在的我,而「姑娘」是理想中的「我」。未來的「我」或「另一層面的「我」。
5.口頭表達:請描述一下你心中的「丁香姑娘」的形象。
6.簡要分析藝術特色:詩中重疊和反復手法的反復運用構成了聲音和感情的回環往復,強化了節奏,增強了詩歌的抒情色彩。
7.課堂小結:這首詩反映了當時作者苦悶壓抑的心情,作者通過優美的語言,唯美的意象,創設出了一個令人感到幽怨的已經,可以看出,不是因為丁香,不是因為姑娘,而是緣於作者的心情。在這樣大的背景下,在這樣的心情下,我們沉歌雨巷,我們注目雨巷,雨巷的定義,便展現出來了。雨巷悠長、寂寥,詩人在迷茫中感傷並有所期待,在現實與夢想中體驗痛苦眼和苦惱,也許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
板書設計:
雨巷幽深、寂靜
意象丁香美麗、高潔、愁怨
油紙傘迷濛
籬牆凄涼、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