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丁香寺廟

丁香寺廟

發布時間: 2023-02-24 07:20:52

⑴ 北京都有哪些比較低調的寺廟

佛教在我國的歷史悠久,早在漢朝時期就有佛教傳入我國了,在幾千年的歷史中,我國建立了很多的寺院,當然也失去了很多的寺院,現在保留下來的古寺都是經歷了歷史的風雨。我國的寺院很多,哪怕是在北京也有不少的寺院,但是北京的寺院大多沒有多少真正的僧人,北京的很多古寺廟本地人都很少知道。今天就為大家介紹北京最低調的一座古寺,一起來看看吧!

總結

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國史,這句話可能有些誇大,法源寺的歷史文化深厚,但是古代的刀光劍影早已塵封,留下的只有淡淡的花香,在歷史上有很多的歷史名人都和這座寺院有過或多或少的聯系,紀曉嵐、謝枋、泰戈爾等等,而且法源寺的門票僅需5元,這個價格算是很良心的了。

⑵ 春天戒台寺

北京西山戒台寺,不僅以「天下第一壇」著稱,還以古松稱奇,以丁香聞名京城。

走近戒台寺,一攏丁香從紅色院牆上探出身子。

戒台寺,始建於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原名慧聚寺,是當時以戒行見稱的智周禪師隱跡之地。遼咸雍五年(1069年),法均大師在寺內創建菩薩戒壇。明宣德年間,對寺廟進行重修,英宗皇帝賜名為萬壽禪寺,因寺內建有全國最大的佛教戒壇,民間通稱為戒壇寺,又叫戒台寺。

寺廟建築,坐西朝東,是我國北方目前保存遼代文物最多、最完整的寺院。

山門殿,面闊三間,單檐廡殿頂,灰筒瓦覆頂,門額上掛「山門殿」斗子金匾,四角掛有風鈴。門前這對石獅子,是清代高僧實山上人還在當石匠時鑿刻的,作者在《游記千靈山》里介紹過這個故事,千靈山以前是戒台寺僧人的隱修之所。

山門殿 前,有康熙撰文的 「萬壽寺戒壇碑記」石碑。

還有古槐一棵,為法均大師所植。法均大師,於遼咸雍五年(1069年)冬奉詔佐綠金台松務,他在寺內創建菩薩戒壇,廣度四眾,為戒台寺「開壇演戒」第一人。

山門殿,前後貫通,中間為通洞。殿內兩側各立一尊護法神塑像,一為密執金剛,一為那羅延金剛。

穿堂而過後,回頭看山門外的剪影,這就叫一步一景,捨不得的風景。

第二進院內,天王殿,面闊三間,單檐廡殿式,頂覆綠色琉璃瓦,門額懸掛「天王殿」斗子金匾。

天王殿前一側為鍾樓,創建於明景泰年間(1447年),歇山頂樓閣式雙層檐。一株丁香斜倚在旁。

天王殿前一側為鼓樓,創建時間和規制與鍾樓一樣,漢白玉雕龍旗桿與兩樓相襯托。一株迎春斜倚鼓樓,春天的戒台寺里的花最美,古建築似乎成了陪襯。

院內對稱古松兩棵,曰「龍松」和「鳳松」,樹齡500-600百年。龍松,敦實雄壯,遍布虯結,皮似龍鱗,宛若蒼龍翹首,其樹干扭曲向南;鳳松,線條順暢,挺拔俏麗,扭頸向北;兩松形成龍鳳交頸的美麗造型。

院內有明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敇賜萬壽禪寺碑」。碑文記述明朝司禮太監王振、阮簡等等人對戒台寺進行修建的情形,當時修了七年,落成之時,英宗皇帝賜名「萬壽禪寺」。

天王殿內正中供奉木質漆金彌勒佛坐像。

天王殿內兩側為泥質彩繪的四大天王立像。

天王殿後的壺門內有韋馱立像。

進入第三進院內,大雄寶殿坐落在近兩米高的月台上。朱自清形容是 空闊疏朗。

「蓮界香林」雕龍橫匾,為乾隆手書,楹聯為「禪心似鏡留明月,松韻如莫振舞風」。

大雄寶殿內供明代鑄造銅質三世佛,正中為釋迦牟尼佛,南側為阿彌陀佛,北側為葯師佛。

院內,南側為祖師殿,北側為伽藍殿。

院內有古白皮鬆一棵,參天蔽日。清詩人趙懷玉寫詩贊曰:潭柘以泉勝,戒台以松名。遙看積翠影,已覺聞濤聲。入門各相識,俯仰如相迎。一樹具一態,巧與造物爭。

從大雄寶殿外右側,望見一株古松矍立於院牆上,松下石碑有「卧龍松」三個楷體大字,據說是清恭親王奕䜣所書。

一株丁香默默地在殿後綻放。

噢,丁香!在古代,寺廟中種植花木,首選就是丁香。北京的寺廟中,以南城古剎法源寺和京西古剎戒台寺的丁香最為著名。戒台寺有丁香一千多株,其中二百年以上的古丁香二十多株。

踏階而上,花朵欲墜,香氣醉人。

登上台階,是千佛閣所在地。

千佛閣是戒台寺的藏經樓,原建築已毀掉了。現在眼前的千佛閣,是近年在原址上重建的。千佛閣內供毗盧遮那佛銅像,裡面磚牆鑲以琉璃壁飾,遍布閣龕,每龕內都供一尊佛像,共計1680尊,是名副其實的千佛閣。殿前左側石碑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撰文,右側石碑是恭親王奕䜣撰文。因為疫情原因,千佛閣不能進入,但是不要遺憾,因為著名的「戒台五松」就橫向布局在千佛閣前面。

戒台寺有五棵奇松,曰:九龍松、抱塔松、卧龍松、自在松、活動松。北京,以姿態奇絕和古老樹齡而著稱,具有」天下名松集北京「之美譽,其中戒台寺古松軍團應該占頭魁。

登上千佛閣前平台,台階右側是「卧龍松」(戒台五松),台階左側是「自在松」(戒台五松),兩松對稱而生。朱自清說:此地最宜低徊流連,不是匆匆一覽所可領徊。

往左行,是「活動松」(戒台五松),乾隆特別喜歡它,留詩曰:老乾稜稜挺百尺,緣何枝搖本身隨。咄哉誰為挈其領,牽動萬絲因一絲。

一般我會順道,穿過那個小門,沿台階往山上行。

先經過南宮院,再順著低矮的紅牆,走過上院和下院。

戒台寺的南宮院,原來是皇帝來寺里進香時的休息場所。上院和下院是僧舍。

紅色的山牆依山勢而建,寺內建築層層迭起。

千佛閣,三重檐樓閣式木結構建築,閣高30餘米,其殿頂是「大五脊廡殿式」,高峻宏偉,於群嵐疊翠之中。

無論轉到哪個角度,千佛閣都是正心。

戒台寺古時泉水豐富,共鑿水井72口,這是遺留下來的兩口水井之一。丁香伴古井,清泉留韻聲。

位於最高處的幽僻院落叫「九仙殿」,門聯曰:登高矚目開蓮界,下殿臨閣伴老君。

為啥佛教寺院會有道教的殿堂?寺廟碑記載由許多民間組織起來的「會」,如「地藏會」、「三元大悲會」、「大悲隨心經會」、「廣益米會」、「五顯財神聖會」等等,曾紛紛在寺內空地建一些小殿,如財神殿、娘娘殿、老爺殿、地藏殿等,使得這座佛寺中出現一些非佛教之殿。

從九仙殿繞下來,即是觀音殿。聯曰:座中眺梵海,松下生白雲。

觀音殿內供奉著一尊陶制漆金的白衣觀音大士立像,其左手托凈瓶,右手持柳枝,立於蓮台之上,下為海水涌潮。觀音左側是龍女,右側是童子,二人雙手合十,朝觀音膜拜。

千佛閣、觀音殿、九仙殿,從低到高依次在一條軸線上。

從觀音閣下來到千佛閣後側,一個個小獅子立在欄桿上。

小獅子與千佛閣都是2015年同時期新塑的,幾年時光,它們像沾了佛門仙氣似的,充滿佛性。

這個石獅子比較威武些,壓制著西北戧脊上的仙人走獸。

騎鳳仙人在前,緊跟著龍、鳳、獅三個走獸,感覺很悠閑。

從千佛閣的西北角下行,迎春花護著一道石碑,這是建於金天德四年(1152年)的碑,稱為金碑,記述戒台寺第三任主持傳戒大師的生平。

從金碑前過去,是「真武殿」,自然與九仙殿同。真武殿建於明朝,朱棣奪皇權後,稱有真武大帝相助,於是在北京地區廣興道殿,以示感恩。

下行,丁香粉白如雲,香氣襲人。

進入牡丹院,迎面是一座用太湖石堆砌的假山大影壁,塑像是恭親王奕䜣。奕䜣 從光緒十年( 1884年)開始,到這里「養疾避難」,在這個院子居住長達十年,他在院內廣種牡丹花。原來這里叫北宮院,現俗稱「牡丹院」。

牡丹院是個二進院,兩院之間以木質垂花門相連,門額上掛有奕䜣所題「慧聚堂」的匾額。後院三面的房屋皆有迴廊相連,雕梁畫棟。院子四角,用太湖石和花木建成的花壇各自成景。民國時期,文人豪客時有居住於此,修身養性,調 養生 息,比如梅蘭芳、譚鑫培常在牡丹院內談戲,在戒台寺參佛。

從牡丹院出來,往北行,寺院是坐西朝東,方位容易寫混,有一塊漢白玉石碑,上書「戒葷酒入山門」六個金字,昭示著眾人,馬上到戒壇,注意清規言行。

看見了巨松」九龍松「(戒台五松),氣勢磅礴,佇立樹下,移目上觀,但見古松枝幹真如騰龍。

旁有被玻璃罩保護起來的經幢式墓塔,八面石柱體,是元代高僧月泉長老的墓塔,月泉長老在戒台寺任過四年方丈。

經幢上檐雕有伎樂圖,樂伎手裡分別拿著笛、琵琶、琴、排簫等樂器,載歌載舞形象生動。

明王殿,原名優波離殿,供奉優波離尊者。優波離尊者,是佛陀弟子之中的持戒第一,德高望重、明辨是非、主持公道,每當有僧眾起諍事的時候,佛陀都是命優波離前往調解。清代後,改為明王殿,供奉彌勒佛和兩大金剛,如今擺放著戒台寺的珍貴文物——雕龍佛龕。

這尊木雕佛龕為明代遺物,周圍飾滿了各式龍紋與花飾,據說整個佛龕共雕了146條龍。

前面,一棵粗壯古松扭轉著「爬過」山牆,直向石欄桿下的古塔撲抱過去,兩條枝杈架在塔的兩側,如一條巨龍伸出前爪「護衛」著古塔。(民國田樹藩)有詩曰:更有新奇抱塔松,關心衣缽自斜傾。因何此寺多松怪,得道修成老樹精 。這棵松樹跟戒台大殿同時期,植於遼代,已過千年。在歷代寺僧的呵護下,對抱塔松(戒台五松)樹形進行了修整,使其枝桿盤曲橫生,保護古塔,早就今日奇觀。

從這里進入到戒壇院,原來明王殿是戒壇院的山門。

迎面就看到戒壇大殿,始建於遼咸雍五年(1069),距今近一千年。

漆金大匾上「選佛場」三個大字,是袁世凱手書。

殿內的橫枋上掛有乾隆手書的「樹精進幢」的匾額,橫枋內側掛有康熙手書「清戒」二字的匾額。殿內的天花板為金漆彩繪,殿頂正中部分是一個「斗八藻井」。藻井內縱深分為上圓下方兩個部分。井口內壁雕有許多小天閣,每閣內都雕有佛龕,龕內則供有金裝小佛,寶相庄嚴。藻井上層的圓形部分正中的穹頂上是一條木雕團龍,俯視下方。團龍四周的穹壁上還雕有八條「升龍」,合為「九龍護頂」。

在寺廟里拍照,如同在做賊,只能這樣了。

殿內,漢白玉方台為戒壇,壇上供奉釋迦牟尼坐像。

像前有十把雕花木椅,是舉行授戒儀式時「三師七證」的座位。

戒台,用大青石砌築而成,平面呈正方形,通高3.25米,台分三層,下大上小,每層台均為須彌座造形,上下枋雕有流雲藩草,束腰處雕有佛龕,龕內均有一尊泥塑彩繪的戒神像,共計安放著戒神113尊,這是1980年整修戒台寺時重塑的,出自第四代「泥人張」 之手。

這些戒神,泥塑金身,神形各異,栩栩如生。這是迄今為止,北京地區絕無僅有的一組戒神塑像,難得的藝術珍品。

戒台寺,與杭州昭慶寺、泉州開元寺戒壇並稱中國三大戒壇,以戒台寺規模最大,可授佛門最高戒律——菩薩戒,被譽為「天下第一戒壇」。

從戒壇院出來,去探被古松抱著的古塔去。

兩座遼代磚塔,一座是法均大師的墓塔(北),七層密檐磚塔,塔剎是一朵蓮花,塔身下部也採用了蓮花的托座。另一座是法均大師衣缽塔(南),存有法均大師袈裟、食缽、度牒等物。

法均大師(1021—1075),從咸雍五年帶僧眾修慧聚寺,並新建戒壇一座,為戒台寺「開壇演戒」第一人。同年十二月,遼道宗召見法均,授其「崇祿大夫守司空,並傳戒大師之號」。法均圓寂後,朝廷和眾僧為其在後花園西側建立墓塔及衣缽塔,並立碑銘文,以頌法均大師無量功德。

園內有古松,形似一朵秋菊,凌空怒放,名菊花松。

園內栽滿了丁香,芳菲滿目,清香遠溢。

丁香因花筒細長如釘且香故名。

丁香,花序碩大、開花繁茂,花色淡雅,丁香花的意義是光輝,丁香花擁有天國之花的光榮外號,自古是佛院聖花。

朱自清當年,不斷地聽人說起潭柘寺和戒台寺這兩座廟,於是騎著毛驢來了。他描寫當時的三株名松:「卧龍松與抱塔松同是偃仆的姿勢,身軀奇偉,鱗甲蒼然,有飛動之意。九龍松老乾槎椏,如張牙舞爪一般」。「潭柘以層折勝,戒壇以開朗勝;但潭柘似乎更幽靜些。戒壇的和尚,春風滿面,卻遠勝於潭柘的」。

有趣有趣。園內立有石碑一塊,記載著朱自清先生這段有趣的憶事。

丁香花朵纖小文弱,花筒稍長,故給人以欲盡未放之感。丁香花未開時,其花蕾密布枝頭,稱丁香結。

詩人常常以丁香花含苞不放,比喻愁思情結,「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古寺、佛鈴、丁香,還真有這感覺。

此門出去,還有地藏殿、日光殿、月光殿,等等。

最後描述一下這口鍾。

寺院東北角6米多高的台基之上,背後三面環山,前方東望平原,居高臨下,這里有鍾亭一座,卷棚頂,四根支柱呈八字形叉開斜立,式樣別致。原亭內掛一口大鐵鍾,名叫幽瞑鍾,現掛明景泰銅鍾。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馬上望戒壇》寫道:「白雲滿山誰打鍾?馬首西來路不逢。據此相看如一夢,因緣還欠戒台松」。

寫不完的美景,描述不完的鮮花

春天,戒台寺,佛塔矍立,戒壇庄嚴,古松勁展,丁香飄雪,曠然扉豁,超凡脫俗。

⑶ 丁香開花沒香味

花期:4月—5月底
靠近潭柘寺的戒台寺,以擁有20多棵樹齡超過200歲的古丁香而回聞名。丁香盛開的時節答,樹冠上潔白、淡紫、紫紅……各色的花朵,芳香襲人,一朵一朵甚是可愛。據說,寺廟內種丁香和佛教有很大關系,我國西北的一些寺院就以丁香樹代替菩提樹,看來,丁香的確有它的不凡之處。
丁香是法源寺的「法源寺三絕」之一。寺內的前庭後院都種植丁香,不但數量繁多、千百成林,而且品種、花色各異,除了中國原產的華北紫丁香及其變種白丁香以外,還有傳說中鄭和下西洋時從南洋馬魯古群島帶回來的洋丁香。紀曉嵐、黃景仁、龔自珍和名噪一時的宣南詩社,都在這里留下過流連的足跡和詩篇。詩人徐志摩也曾陪同印度詩人泰戈爾來此賞丁香,成為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

⑷ 丁香花的可貴之處是

形容故宮丁香之盛,可說「丁香花,百頭千頭萬頭」,此句出自民間對聯故事。

故事很長,只取梗概,說的是一個書生喜歡上了一個姑娘,姑娘要求書生得對得出她出的上聯「氷(冰)冷酒,一點兩點三點」,這個上聯非常難對,「一點兩點三點」分別代表「氷冷酒」的偏旁,書生一時對不出,後來看到了丁香花,於是「妙手偶得之」,對曰「丁香花,百頭千頭萬(萬)頭」,「丁」是「百」字的字頭,「千」是「香」的字頭,「花」的字頭是「萬」的字頭。

說起來,下聯比上聯的水準還要高些,因為上聯的「一點兩點三點」,沒有太多的含義,而下聯「百頭千頭萬頭」,則是非常生動地描繪了丁香花的生態,一個個花頭兒,每個花頭又是無數多小花「盤根錯節」,所以古人常把丁香的花序叫作「丁香結」,比如唐代的李義山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這真是「一種相思,兩處閑愁」,芭蕉在古代就代表相思,典型的就是鄭板橋的「芭蕉葉葉為多情,一葉才舒一葉生,自是相思抽不盡,總叫風雨怨秋聲」。所以芭蕉和丁香可說是相思姐妹花。

話再說回來,每株丁香樹上的丁香結就多得數不清,而故宮丁香遍布,百頭千頭萬頭,實不為過。

故宮東西南北處處有丁香

初春時節,丁香紫雲氤氳,香送禁城。

丁香是故宮種植最廣泛的樹種之一。

故宮的中路,從午門到御花園之間,是沒有種植花草樹木的,除了中路,故宮的東西南北都有丁香分布。我手裡有一個網上流傳的故宮「賞花地圖」,但這個賞花地圖甚不完整,缺漏很多。尤其對於丁香而言。

以我的觀察,從南邊開始說,協和門前就有丁香,從最東邊算,外東路的寧壽宮區域有丁香,內東路延禧宮有丁香,最北的建福宮花園和御花園有丁香,西邊慈寧宮及花園有丁香,至於南端武英殿前一片丁香花海則更不必說。

需要講清楚的是,武英殿前的大片丁香是近年才種植的,我能感覺出故宮管理者的大概思路,南部文華殿與武英殿東西對稱,文華殿以海棠取勝,雖然驚艷,但是花期稍縱即逝。武英殿則以丁香為主題,不僅花期持久,而且香氣襲人。

武英殿前的丁香唯有一處令我不滿意,就是樹齡偏小,或許是丁香老樹較為難得的緣故。

我在故宮珍寶館已經義務講解了14年,對於珍寶館的丁香,已經看了14年,確實有了感情。在寧壽宮花園北段拐角處,也就是馬上就要到倦勤齋的地方,就有丁香。這里的丁香,如果說一定有特別之處的話,就是「向陽門第春常在」,即便是冬天,你也能看到丁香的芽不僅僅是綠色的,而且很大,雖然是嚴寒時節,依然讓你感受到生命的力量。而距丁香樹幾步之遙的頤和軒內的對聯恰恰又是「景欣孚甲含胎際,春在人心物性間」,令人何等慨嘆系之。

暴馬丁香取代菩提樹

丁香不僅僅廣泛應用於皇家園林,在北方寺廟中,也是菩提代用樹種之一。

這之中,尤以暴馬丁香最受青睞。

暴馬丁香是木犀科丁香屬,在故宮常見的多數是華北紫丁香和白丁香。我曾經去過未開放的建福宮花園,記得裡面也有一棵白色的暴馬丁香,當時見了還非常興奮,遺憾的是那裡不能照相。

識別暴馬丁香不需要太多的植物學知識,記得暴馬丁香一般5至6月開花就行了,要比其他品種的丁香開得晚。

「菩提」是梵語音譯,意思是大徹大悟,豁然開朗。佛祖釋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樹下開悟成佛。

真正的菩提樹原產印度,桑科榕屬,印度人稱之為畢缽羅樹,屬大型喬木,也是印度國樹。很多人知道菩提樹是因為六祖慧能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樹生長在熱帶、亞熱帶地區,在我國西北等寒冷地區自然無法種植,野生優良品種暴馬丁香就被引種到寺廟之內,取代菩提樹。比如青海湟中縣的塔爾寺以及樂都縣的罌曇寺,都有生長了大約600年的暴馬丁香。其中塔爾寺暴馬丁香還與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有關,因為宗喀巴大師出生地就有一棵暴馬丁香,後以此為中心修建寺廟。

法源寺的丁香聲名遠揚

北京寺廟的丁香,當今聲名最為遠播的還是法源寺。

法源寺原名憫忠寺,是唐太宗李世民為紀念東征死去將士修建的,後毀棄無存,明代在此基礎上修建,命名崇善寺,清代再經修葺,改為法源寺,法源寺內的銀杏、文冠果、丁香樹都非常有名,現存的丁香流傳已久,可能是清代遺物。民國時馬芷庠著的《北平旅行指南》即對法源寺的丁香極為贊許,「春時以丁香擅勝,有香雪海之譽」。從清代到民國,都有文人墨客在丁香花開時節來此賞花舉辦詩會。上世紀二十年代,印度詩人泰戈爾在徐志摩陪同之下法源寺賞丁香,成為佳話。

2002年,法源寺丁香詩會重新恢復,至今已連續舉辦16屆。丁香詩會令法源寺在花開時節遊人如織,丁香的爛漫與芳香,又啟迪了詩人的創作靈感。

在花香中品味詩情,在文化中欣賞美景。「文化搭台」仍然讓「文化唱戲」,這無疑是值得提倡的。

此外,卧佛寺的丁香也多見報道,但夕照寺的丁香,知之者並不多。

我曾經在北京的夕照寺街14號工作了很長時間,20年前,我曾探訪過夕照寺,但早已被一家單位占據,廟內只余遺跡,所幸大殿建築依舊完整,但所有相關文物均已盪然無存,路邊賣報紙的老太太曾經搖著腦袋對我說,她曾親眼所見夕照寺內的佛像被抬了出來,又被汽車運走,不知所終。

夕照寺的殿內壁畫最為珍貴,一為陳松繪古松圖,一為王安昆書晉沈約詩三首,民國時已將此拍照,上世紀五十年代北京文物工作隊將壁畫取走,不知今日在何處。

多年前曾聞訊有著600年歷史的夕照古寺經過修繕即將重新開放,並重新種植數十株丁香以恢復當年勝跡,頗令我歡欣鼓舞,翹首以盼,但時至今日,開放之事又沒了下文。

⑸ 哪位可以告訴我北京哪有可以住宿的寺廟

散布在京城的佛寺、道觀、清真寺,以各自的方式存在著,為信徒們滌清心靈,為這座古老的城市默默祈福……這些寺廟年代久遠,風景怡人,不僅是香客信徒的好去處,也是旅遊行程必選方案。

妙應寺
妙應寺位於阜城門內大街路北,始建於元代,初名大聖壽萬安寺,遭火焚,明朝再建時改稱妙應寺。因寺內有通體塗以白堊的塔,俗稱白塔寺。現寺內的建築大都為清代所建,僅白塔在火焚中倖免,為元代遺物,至今已700餘年。院中間聳立著白塔,塔下台階可直登塔基,頂端華蓋四周懸掛著36副銅質透雕的流蘇和風鈴,微風吹動,鈴聲悅耳。白塔的形制,淵源於古印度的窣堵坡,由尼泊爾工藝家阿尼哥參加了設計和修建。妙應寺白塔是元大都保存至今的重要標志,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大的一座藏式佛塔。行車路線:乘13、101、102、103、823、812、814路車到白塔寺站下車。咨詢電話:66160211。

法源寺
法源寺在宣武區法源寺後街,宣武門外教子胡同南端的東側,它是北京市內現存最古老、規模最大的、歷史最悠久的名剎。法源寺現為中國佛學院和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所在地。古寺藏經館中陳列著東漢、東吳、北魏、北齊及隋唐石雕造像,其中以唐感享三年造像最為珍貴,而明代木雕佛涅盤像,長可十米,是北京最大卧佛。法源寺的丁香很有名,號稱香雪海、曾與崇右牡丹、恭王府海棠並稱京畿三大花事,乃京城絕景。台灣作家李敖的長篇小說《北京法源寺》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現實的法源寺不可錯過!行車路線:乘61路車到牛街南口站下車,沿南橫西街至教子胡同再向東。聯系電話:63533966。

廣濟寺
廣濟寺位於西城大街西四路口西北角,相傳創於金代,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是北京的名剎之一。明天順年間,山西普慧和尚重修古寺,賜名"弘慈廣濟寺"。古寺建築至今保存完好,寺內花木秀麗,院落幽靜。其中雄偉的天王殿,除四大天王"金剛怒目"外,便是明代銅鑄的頭戴天冠的彌勒像和手捧金杵的明鑄銅韋馱像最為珍貴。寺中古樹旁立石碑上刻乾隆帝御制《鐵樹歌》,甚為珍貴。廣濟寺現為中國佛教協會所在地,是全國佛教事務活動的中心。行車路線:乘13、101、102、105、823、812、814路車到西四站下車。聯系電話: 66160907。

雍和宮
位於東城區安定門東大街和雍和宮大街交匯處,它是北京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喇嘛教黃教寺院雍和宮。雍和宮建於清康熙33年,曾為雍正登基前的府邸--雍王府。乾隆9年乾隆九年改為藏傳佛教寺廟,成為清政府管理全國喇嘛教事務的中心。雍和宮有將漢、滿、蒙、藏等多種建築藝術融為一體的獨特藝術風格,寺院殿宇宏偉,樓閣巍峨,既有宮殿金碧輝煌的建築,又有古剎庄嚴肅穆的氣氛。雍和宮內紫檀木雕刻的羅漢山;白檀木雕刻的彌勒大佛;金絲楠木雕刻而的旃檀佛龕,被譽為雍和宮內的木雕"三絕"。行車路線:公交13、62、44、406路可達,也可乘地鐵直達。聯系電話:64049027

孔廟
北京孔廟坐落在北京僅存的唯一一條仍保持著清代北京古老街巷風貌的國子監街上,距另一聞名全國的藏傳佛教寺廟--北京雍和宮,僅百米之遙。北京孔廟佔地22000平方米,自1302年元朝建廟以來,這里就是元、明、清三代皇帝親臨祭祀孔子的主要場所,它的等級在全國的孔廟中是最高的。孔子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和世界文化名人,受到各國遊客的尊崇,北京孔廟也成為有別於其他各地孔廟,風格獨異的京城旅遊的熱點。行車路線:乘13、406、807路車國子監下車或乘地鐵、116、特2路雍和宮下車。聯系電話:84011977。

白雲觀
位於西城區白雲路的白雲觀是北京第一大道觀,有"全真第一叢林"之稱。白雲觀原為埋葬邱處機遺蛻而創建的,位於金代"太極宮"東側。邱處機是全真道祖師王重陽的七大弟子之一,創建龍門派,他的遺骨至今仍埋葬在觀內丘祖殿香案下石座內。白雲觀規模宏大,觀前影壁所嵌"萬古長青",為元趙孟頫書。欞星門為七層四柱牌柱,舊為觀中道士觀星望氣的地方。觀內三清閣東側為藏經樓,自明代以來貯奉《正統道藏》,當時所建的《賜經碑》,今保存完整。現在中國道教協會便設在白雲觀內。行車路線:乘19、320支414路車到白雲觀站下車,或乘114、308、937路到白雲路下車向南。聯系電話:63463531。

覺生寺(大鍾寺)
大鍾寺位於北三環北側,又稱中國古鍾博物館,因寺內大鍾殿懸有一口大銅鍾而得名。大鍾寺古鍾博物館目前收藏鍾鈴類文物439件套,其中永樂大鍾鑄於明代,距今已500多年。鍾身內外整齊地鑄有佛教經典17種,總計227000多字,字體工整、堅韌、相傳為明朝書法家沈度的手筆。永樂大鍾造型精美、鍾聲純厚綿長、穿透性強。清晨可遠傳10餘里。永樂大鍾以悠久的歷史、高超的書法藝術、精美的鑄造工藝而馳名中外,有中外鍾王之譽。除這口大鍾以外,大鍾寺內還陳列元、明、清三代鑄造形式、花紋造型不一的銅鍾近百餘口。行車路線:302、367、718路大鍾寺下。聯系電話:62550819。

戒台寺
戒台寺位於京郊門頭溝的馬鞍山麓,至今有1300多年歷史。戒台是僧人受戒的壇台,也叫戒壇。戒台寺戒台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戒台,有"天下第一台"之說,並可以傳授佛門最高戒律菩薩戒,而成為我國佛教的最高學府。戒台寺素以""戒壇、奇松、石洞"聞名天下。戒台怫龕中113尊泥制彩繪的戒神,出自第四代"泥人張"張銘先生及弟子之手,是難得的藝術珍品。石佛村的明代摩崖造型是北京地區目前所發現的規模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一處摩崖造像群。行車路線:游7路、931路直達;或乘336、326路至河灘,再轉長途車可達。駕車可從五孔橋洞阜石路到門頭溝區石門營,有路標。聯系電話:69802645。

紅螺寺
紅螺寺位於京郊明珠懷柔縣境內,為歷代佛教聖地,也是京華氣功的發源地。紅螺寺始建於東晉,為十方常住寺,是北方最大的佛教叢林,千年以來一直是佛教聖地。歷屆住持多由皇家命派,高僧頻出,世有"南有普陀,北有紅螺"之說。因有紅螺仙女的美妙傳說,當地人稱之為"紅螺寺"。紅螺寺歷屆主持多由皇家命派,高僧頻出,佛法超風。寺內環境幽雅,古木參天,經年常青,其中紫藤寄松、御竹林、雌雄銀杏號稱三絕景。行車路線:宣武門乘游6、游16路直達,或東直門乘916、936路至懷柔再轉車。駕車可從三元橋下京順路,沿迎賓館北路行5公里即到。聯系電話:60681639 。

敕賜和平寺(花塔寺)
敕勒和平寺位於位於八達嶺長城南麓、昌平衛星城西北15公里的龍鳳山腳下花塔村內,又名花塔寺,始建於唐代。寺院處在龍鳳山的龍尾山坳之下,山峰險峻,景色秀麗。寺院建築規模宏大,殿堂錯落有致,遮掩於參天古樹之中。敕勒和平寺是歷代北京佛事活動中心。敕勒和平寺恢復了每年陰歷初五和九月初九唱大戲四天的文化傳統,使花塔和平寺廟會又成了聞名京、津的傳統廟會。行車路線:德勝門乘345路到昌平終點換乘357路到南口鎮下車乘小公共汽車直達;或從北京北站早7:00乘火車到南口站下車,再轉乘小公共汽車直達。
聯系電話:69778491,69778497。

雲居寺
雲居寺位於北京西南房山區境內的白帶山下,它的石經山藏經洞及唐、遼塔群構成了我國古代佛教文化一大特色,被評為北京旅遊世界之最。雲居寺始建於隋末唐初,是我國佛教經籍薈萃之地。寺內九個藏經洞珍藏著浩瀚的石經、紙經、木板經,號稱三絕。除了佛教三絕與千年古塔外,寺中還珍藏著令世人矚目的佛祖舍利,為千年古剎增添了一份祥光瑞氣。雲居寺是國內外著名的佛教寺院,享有"北方巨剎"的盛譽,它特有的幽靜環境、奇特的秀麗風光,蘊涵著濃郁的佛教文化特色。行車路線:從天橋做917至雲居寺、十渡,5月--10月在前門乘游10路(北京南站--雲居寺),都可直達雲居寺。聯系電話:61381612。

東岳廟
東岳廟位於朝陽門外大街路北,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元末毀於戰火。後經多次擴建,是我國北方最大的"正一派"道觀。東岳廟有"京城小碑林"之稱,廟中原有碑石140餘通,幾經戰火,現僅存二三十通。全廟共有神像3000多尊,其人物形態各異,生動逼真,故有"東岳廟神像甲天下"之說。東岳廟不僅是顯赫一方的道觀,它的建築藝術及規模在全國寺廟中也是位居前位。行車路線:乘110、112、109路車到神路街站下車,或乘地鐵到朝陽門站下車向東。

⑹ 北京市五大出名寺廟,你去過幾個地方呢

1、雍和宮

雍和宮(The Lama Temple)位於北京市區東北角,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賜予四子雍親王,稱雍親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為行宮,稱雍和宮。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駕崩,曾於此停放靈柩,因此,雍和宮主要殿堂原綠色琉璃瓦改為黃色琉璃瓦。又因乾隆皇帝誕生於此,雍和宮出了兩位皇帝,成了「龍潛福地」,所以殿宇為黃瓦紅牆,與紫禁城皇宮一樣規格。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宮改為喇嘛廟。可以說,雍和宮是清朝中後期全國規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2、潭柘寺

潭柘寺位於北京西部門頭溝區東南部的潭柘山麓,距市中心30餘公里。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寶珠峰。潭柘寺寺內佔地2.5公頃,寺外佔地11.2公頃,再加上周圍由潭柘寺所管轄的森林和山場,總面積達121公頃以上。潭柘寺始建於西晉永嘉元年,寺院初名「嘉福寺」,清代康熙皇帝賜名為「岫雲寺」,但因寺後有龍潭,山上有柘樹,故民間一直稱為「潭柘寺」。潭柘寺寺院坐北朝南,主要建築可分為中、東、西三路,主體建築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齋堂和毗盧閣。東路有方丈院、延清閣、行宮院、萬壽宮和太後宮等。

3、大覺寺

大覺寺又稱西山大覺寺,大覺禪寺,位於北京市海淀區陽台山麓,始建於遼代咸雍四年(1068年),稱清水院,金代時大覺寺為金章宗西山八大水院之一,後改名靈泉寺,明重建後改為大覺寺。大覺寺以清泉、古樹、玉蘭、環境優雅而聞名。寺內共有古樹160株,有1000年的銀杏、300年的玉蘭,古娑羅樹,松柏等。大覺寺的玉蘭花與法源寺的丁香花、大覺寺的牡丹花一起被稱為北京三大花卉寺廟。大覺寺八絕:古寺蘭香、千年銀杏、老藤寄柏、鼠李寄柏、靈泉泉水、遼代古碑、松柏抱塔、碧韻清池。

4、戒台寺

戒台寺位於北京市門頭溝區的馬鞍山上,始建於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原名慧聚寺,明朝英宗皇帝賜名為萬壽禪寺,因寺內建有全國最大的佛教戒壇,民間通稱為戒壇寺,又叫戒台寺。戒台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是中國北方保存遼代文物最多、最完整的寺院。最特別的是保留了佛塔,經幢、戒壇等遼代佛教中十分罕見的珍品。2014年12月18日,北京門頭溝區責令古寺景區撤除違規功德箱。

5、北京廣濟寺

廣濟寺位於位於北京城內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25號。佔地2.3公頃。始建於宋朝末年,名西劉村寺。明天順初年重建,成化二年(1466)憲宗皇帝下詔命名「弘慈廣濟寺」。1931年寺院失火焚毀,1935年重建。建築保持明代格局,分三路,寺內珍藏許多珍貴文物。廣濟寺珍藏的佛教經典十分浩繁,僅圖書室就有23種文字、10多萬冊佛教經典、著作,僅收藏的《大藏經》就有12種版本,是研究中國佛教發生、發展和演變的重要史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熱點內容
荷花和端午 發布:2025-08-23 00:40:38 瀏覽:79
台東花卉市場 發布:2025-08-23 00:39:35 瀏覽:672
花卉衍生品 發布:2025-08-23 00:33:44 瀏覽:818
七夕南瓜棚 發布:2025-08-23 00:33:04 瀏覽:774
小馬尾松盆景 發布:2025-08-23 00:31:29 瀏覽:521
西蘭花鮮蘑 發布:2025-08-23 00:06:47 瀏覽:472
九種蘭花指 發布:2025-08-22 23:45:50 瀏覽:888
河北櫻花礦業有限公司 發布:2025-08-22 23:35:12 瀏覽:12
電視背景兩邊的放什麼綠植 發布:2025-08-22 23:23:20 瀏覽:109
牡丹園附近飯店 發布:2025-08-22 23:22:37 瀏覽: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