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藝術特色
❶ 湯顯祖的代表作《牡丹亭》,有何藝術特色
湯顯祖的代表作《牡丹亭》已經成為了中華文化史上最燦爛的群星之一,已經融入到了中華文化的血液當中。《牡丹亭》有深刻的思想內涵,通過這樣一部文學作品描述了杜十娘一生的傳奇經歷,她在這個社會當中遭受了嚴重的不公平待遇,揭露了社會黑暗的一面,在那樣的一個歷史背景下,冒天下之大不違發出震人心魄的聲音。真實地揭露了社會黑暗的一面,在許多的文人心中湯顯祖的這種勇氣成為了他們最敬佩的地方。
這部文學作品採用寓情於景的手法。在環境的烘托之下更能讓人物表達內心最真實的情感,傾瀉人物的情感。《牡丹亭》不但在國內深受讀者的喜愛,《牡丹亭》也早已經成為國際友人最喜歡的中國讀物之一,湯顯祖更是憑借著《牡丹亭》被譽為東方的莎士比亞。
❷ 《牡丹亭》藝術風格
<<牡丹亭>>的簡介
杜麗娘與書生柳夢梅的愛情故事。他通過少女杜麗娘為了追求愛情和幸福死而復生的離奇動人的情節,揭露了封建禮教壓抑人性的罪惡,表現了青年男女沖破禮教羅網的決心,歌頌了他們為追求自由愛情而捨生忘死的斗爭精神,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意識。
藝術風格:
1.把浪漫主義手法引入傳奇創作。首先,貫穿整個作品的是杜麗娘對理想的強烈追求。其次,藝術構思具有離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節離奇,曲折多變。再次,從「情」的理想高度來觀察生活和表現人物。
2.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發掘人物內心幽微細密的情感,使之形神畢露,從而賦予人物形象以鮮明的性格特徵和深刻的文化內涵。
3.語言濃麗華艷,意境深遠。全劇採用抒情詩的筆法,傾瀉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纖細的語言風格。這些特點向來深受肯定。一些唱詞直至今日,仍然膾炙人口。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水準。
作品的成就與意義:
1.以情反理,反對處於正統地位的程朱理學,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權利和情感價值。
2.崇尚個性解放,突破禁慾主義。肯定了青春的美好、愛情的崇高以及生死相隨的美滿結合。
3.在商業經濟日益增長、市民階層不斷壯大的新形勢下,對於正在興起的個性解放思潮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❸ 《牡丹亭》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體現在哪裡
《牡丹亭》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作者熱情奔放地賦予「情」以超越生死的力量。杜麗娘經歷了現實、夢幻與幽冥三個境界,這顯然是作者幻想的產物。作者借用三種境界的對比來表達理想和思想,用夢幻和幽冥反襯出了現實的殘酷。杜麗娘的夢境是那麼溫柔纏綿、五彩繽紛。醒過來面對的是母親的嘮叨和凄涼枯燥。幽冥中判官雖然面目猙獰,畢竟替她查了婚姻簿,放她出了枉死城,體現了一種人情味。還魂後面對的父親反而只有冷酷和僵硬。這些都很好地體現了作者對理學的批判力量。同時作品呈現著光怪陸離的色彩,花神、土地、地府判官、鬼卒,與現實中的人物結構成了現實和精神兩重世界,深刻描繪出了封建社會的本質。最後讓現實中不可能的愛情理想得到了實現,體現了作者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
❹ 為什麼說湯顯祖的《牡丹亭》,是思想和藝術上最成熟的代表作呢
謝邀:
《牡丹亭》,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創作的劇南曲本。《牡丹亭》文辭典雅,語言秀麗,是中國戲曲史上的一朵奇葩,也是中國戲曲在思想和藝術上最成熟的代表作,由於《牡丹亭》在思想和藝術上的成就,它與《西廂記》、《長生殿》、《桃花扇》合稱中國四大古典戲劇。
所以,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走進劇本本身,從劇本的內容、劇本的藝術性和劇本的表現手法一步步說起。
好了,我的回答完畢,希望能給您帶來幫助。
❺ 牡丹亭的藝術特徵
《牡丹亭》主要的 藝術特徵是具有濃郁的 浪漫色彩. 首先, 牡丹亭》的理想色彩非 常強烈. 《 作者把杜麗娘作為理想化的"情至"的化身來描寫,通過"夢而死""夢而生"的奇幻情節,揭示出理 , 想與現實的矛盾,表現出對封建禮教的沖擊,對人的真性情的憧憬與追求,雖然這種沖擊與追求帶有受 壓抑的惆悵的感傷色彩,但卻表現得異常強烈. 其次,作者是飽含著深情寫作的,據焦循《劇說》載, 他在寫到劇中春香哭祭杜麗娘的情節時,竟"卧庭中薪上,掩袂痛哭" . 再次, 《牡丹亭》在情節結 構上充滿了離奇跌宕的幻想色彩,如《驚夢》《回生》等情節,都只是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事物.杜麗 , 娘生前描繪真容,拾畫者恰是生前夢中幽會的情人,而且又由於才子的痴情,與杜麗娘靈魂相會,最終 是之復生, "異香襲人,幽姿如故" .作者的這一切富於幻想的藝術構思,正是《牡丹亭》戲劇結構的支 柱. 另外, 《牡丹亭》 的浪漫意趣還表現在全 劇具有濃郁的抒情詩的 色彩,處處充滿詩的意 境.他采 用抒情詩的手法,傾瀉人物內心的感情. 《驚夢》 《回生》等出的許多曲詞,將抒情,寫景,刻畫人物, , 緊密結合在一起,文才斐然,美不勝收,達到了傳神的境地.如《驚夢》開始的[繞地游][步步嬌] , , 這抒情詩般的曲詞,把深閨少女愁悶孤獨的感情,顧影自憐嬌羞的神態,和搖漾的春色融合為一體表現 得淋漓盡致,也給讀者提供了再想像得天地.這樣的曲詞,即使沒有音樂,也仍然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 染.
❻ 《牡丹亭》有哪些深刻的思想內涵和藝術特色
《牡丹亭》是湯顯祖最著名的劇作之一,它在禮教制度森嚴的封建時代一經上演,就受到了廣大民眾的歡迎,特別是受到感情受壓抑婦女的喜愛追捧。
當時,《牡丹亭》一經上演,便一舉超過了另一部古代愛情故事《西廂記》。
據明代文學家沈德符在他所著的《顧曲雜言》記載:
《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
由此可見,《牡丹亭》所取得的藝術成就是非常卓越的。作者湯顯祖通過描寫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離合的愛情故事,洋溢著追求個人幸福、呼喚個性解放、反對封建制度的浪漫主義理想,它的思想意義感人至深。
湯顯祖是封建時代中勇於沖破黑暗、打破牢籠,嚮往爛漫春光的先行者。《牡丹亭》也成為古代愛情戲中繼《西廂記》以來影響最大、藝術成就最高的一部傑作。
《牡丹亭》以文詞典麗著稱,賓白饒有機趣,曲詞兼用北曲潑辣動盪及南詞婉轉精麗的長處。明代呂天成對《牡丹亭》的贊美之詞:
驚心動魄,且巧妙迭出,無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閱讀《牡丹亭》劇本,享受其文字的饗宴、穿越時空的生死之戀,其中的纏綿之情弘貫蒼茫人世、迤邐而來,這便是《牡丹亭》留給世人最美好的精神享受。
《牡丹亭》主要的藝術特徵是具有濃郁的浪漫色彩,它的理想色彩非常強烈。湯顯祖在《牡丹亭》中把杜麗娘作為理想化的「情至」的化身來描寫,通過「夢而死」、「夢而生」的奇幻情節揭示出理想與現實的矛盾。
作者以此來表現封建禮教對人們心靈上的沖擊,以及人們對真性情的強烈憧憬與追求,雖然這種沖擊與追求帶有受壓抑的惆悵的與感傷色彩。
另外,《牡丹亭》的浪漫意趣味還表現在全劇具有濃郁的抒情詩色彩,使劇中處處充滿詩的意境。
作者在《驚夢》、《回生》中以抒情詩般的曲詞,把深閨少女愁悶孤獨的感情,顧影自憐嬌羞的神態和搖漾的春色融合為一體,表現得淋漓盡致,也給讀者提供了再想像的天地。這樣的曲詞,即使沒有音樂,也仍然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
湯顯祖是飽含著深情創作《牡丹亭》的,根據焦循《劇說》中所記載,他在寫到劇中春香哭祭杜麗娘的情節時,竟「卧庭中薪上,掩袂痛哭」,感人至深。
作者在《牡丹亭》的情節結構上,使其充滿了離奇跌宕的幻想色彩,比如在《驚夢》、《回生》等情節中表現的都是在幻想中才可能存在的事物。作者的這一切富於幻想的藝術構思,正是《牡丹亭》戲劇結構的支柱。
《牡丹亭》語言穠麗華艷,意境深遠,作者全劇都採用了抒情詩的筆法,這樣既傾瀉了人物的情感,同時又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纖細的語言風格,表現了作者很高的藝術水準。
《牡丹亭》劇中個性解放的思想傾向影響更為深遠,清代《紅樓夢》也受其影響,《牡丹亭》作為戲劇藝術的中華瑰寶,顯示出其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牡丹亭》歌頌了青年男女大膽追求自由愛情、堅決反對封建禮教的精神,作者揭露、批判了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慾」的虛偽和殘酷,是對封建社會沒落時期思想、文化專制的一次巨大沖擊。
❼ 《牡丹亭》的藝術特色是什麼
〖思想內容〗
《牡丹亭》成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據作者說,其題材來源是多方面的,其中明代話本《杜麗娘慕色還魂》影響最大。湯顯祖對話本《杜麗娘慕色還魂》的加工改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突出杜寶等人的衛道士立場;二是改變杜、柳門當戶對的關系;三是改話本杜麗娘封建淑女色彩為叛逆女性;四是強調追求自由愛情的艱難曲折。使這一傳統的「還魂」母題具有了嶄新的思想內容。
《牡丹亭》是一部愛情劇。少女杜麗娘長期深居閨閣中,接受封建倫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夢中與書生柳夢梅幽會,後因情而死,死後與柳夢梅結婚,並最終還魂復生,與柳在人間結成夫婦。劇本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不渝的愛情,歌頌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愛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撓的斗爭,表達了掙脫封建牢籠、粉碎宋明理學枷鎖,追求個性解放、嚮往理想生活的朦朧願望。從內容來說,《牡丹亭》表現的還是古老的「愛欲與文明的沖突」這一主題,不過,在《牡丹亭》里,「文明」具有特殊的內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極力宣揚的理學、禮教。杜麗娘對愛情的嚮往是天生的,盡管她被長期看管,但仍然免不了強烈的思春之情,並最終獲得了愛情。《牡丹亭》的意義在於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愛欲的客觀性與合理性,並對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強烈批判。《牡丹亭》在思想上與《西廂記》有類似之處,但是,《西廂記》是先情後欲,《牡丹亭》則是先欲後情;《西廂記》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發展,更多的是表達「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美好願望,而《牡丹亭》則特別突出了情(欲)與理(禮)的沖突,強調了情的客觀性與合理性。這種不同,是時代的差異造成的。
《牡丹亭》的愛情描寫,具有過去一些愛情劇所無法比擬的思想高度和時代特色。作者明確地把這種叛逆愛情當作思想解放、個性解放的一個突破口來表現,不再是停留在反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一狹隘含義之內。作者讓劇中的青年男女為了愛情,出生入死,除了濃厚浪漫主義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賦予了愛情能戰勝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戲劇的嶄新思想是通過嶄新的人物形象來表現的,《牡丹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無疑是塑造了杜麗娘這一人物形象,為中國文學人物畫廊提供了一個光輝的形象。杜麗娘性格中最大的特點是在追求愛情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堅定執著。她為情而死,為情而生。她的死,既是當時現實社會中青年女子追求愛情的真實結果,同時也是她的一種超越現實束縛的手段。
〖藝術特色〗
沈德符《顧曲雜言》說:「《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外,其藝術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
一是把浪漫主義手法引入傳奇創作。首先,貫穿整個作品的是杜麗娘對理想的強烈追求。其次,藝術構思具有離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節離奇,曲折多變。再次,從「情」的理想高度來觀察生活和表現人物。
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發掘人物內心幽微細密的情感,使之形神畢露,從而賦予人物形象以鮮明的性格特徵和深刻的文化內涵。
三是語言濃麗華艷,意境深遠。全劇採用抒情詩的筆法,傾瀉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纖細的語言風格。這些特點向來深受肯定。一些唱詞直至今日,仍然膾炙人口。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水準。
〖作品影響〗
《牡丹亭》是湯顯祖最著名的劇作,在思想和藝術方面都達到了其創作的最高水準。劇本推出之時,便一舉超過了另一部古代愛情故事《西廂記》。據記載「《牡丹亭》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此劇在封建禮教制度森嚴的古代中國一經上演,就受到民眾的歡迎,特別是感情受壓抑婦女。有記載當時有少女讀其劇作後深為感動,以至於「忿惋而死」,以及杭州有女伶演到「尋夢」一出戲時感情激動,卒於台上。 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故事體現了青年男女對自由的愛情生活的追求,顯示了要求個性解放的思想傾向。《牡丹亭》中個性解放的思想傾向影響更為深遠,從清朝《紅樓夢》中也可看出這種影響。
❽ 《牡丹亭》的藝術特色
沈德符《顧曲雜言》說:「《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外,其藝術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
一是把浪漫主義手法引入傳奇創作。首先,貫穿整個作品的是杜麗娘對理想的強烈追求。其次,藝術構思具有離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節離奇,曲折多變。再次,從「情」的理想高度來觀察生活和表現人物。
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發掘人物內心幽微細密的情感,使之形神畢露,從而賦予人物形象以鮮明的性格特徵和深刻的文化內涵。
三是語言濃麗華艷,意境深遠。全劇採用抒情詩的筆法,傾瀉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纖細的語言風格。這些特點向來深受肯定。一些唱詞直至今日,仍然膾炙人口,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水準。
〖作品影響〗
《牡丹亭》是湯顯祖最著名的劇作,在思想和藝術方面都達到了其創作的最高水準。劇本推出之時,便一舉超過了另一部古代愛情故事《西廂記》。據記載「《牡丹亭》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此劇在封建禮教制度森嚴的古代中國一經上演,就受到民眾的歡迎,特別是感情受壓抑婦女。有記載當時有少女讀其劇作後深為感動,以至於「忿惋而死」,以及杭州有女伶演到「尋夢」一出戲時感情激動,卒於台上。 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故事體現了青年男女對自由的愛情生活的追求,顯示了要求個性解放的思想傾向。《牡丹亭》中個性解放的思想傾向影響更為深遠,從清朝《紅樓夢》中也可看出這種影響。
❾ 為何說湯顯祖的《牡丹亭》是思想、藝術上最成熟的代表作
這部戲劇在人物性格、心理活動和精神世界方面精準細膩,每個角色拿捏的恰到好處,多一點多餘,少一點不夠,形成極其微妙的關系。《牡丹亭》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 利用寫實的手法在讀者面前再現了一段千年之戀,穿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阻礙,以超越生死的力量記錄了段凄美的愛情,對其所推崇的人文精神有了一種新的闡釋,即使兩個人陰陽相隔,但是感情已經超越了空間的限制,把兩個人緊緊的綁在了一起。
杜麗娘與柳夢梅驚天動地的愛情已經擁有了超越生死的力量。即使他們不生活在一個世界上,但是他們至死不渝的愛情已經成為了星空下最閃亮的啟明星,永遠在照耀著有情人。
❿ 湯顯祖牡丹亭的主題及藝術特色
《牡丹亭》的主題為: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離合的愛情故事,熱情歌頌了反對封建禮教、追求自由幸福的愛情和強烈要求個性解放的精神。
《牡丹亭》在藝術上的最大特色是浪漫主義。它的浪漫主義特色首先在通過「夢而死」、「死而生」的幻想情節表現了理想和現實的矛盾。杜麗娘所追求的理想在當時的現實環境里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可是在夢想、魂游的境界里,她終於擺脫了種種封建禮教的束縛,改變了一個大家閨秀的軟弱性格,實現了自己所夢寐以求的美好願望。
作者通過一些富有奇情異彩的藝術境界,突出了現實和理想的矛盾,也表現了在封建閨范束縛下的青年婦女對自由幸福生活的強烈追求。其次是採取抒情詩的手法,傾瀉人物內心的感情。我們讀《驚夢》、《尋夢》、《鬧殤》、《冥誓》等出時,更多地象在讀抒情詩而不象在看劇本。用寫詩的手法寫戲本來是我國許多戲曲作家的共同特徵,湯顯祖在這方面表現得更突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