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佶牡丹
『壹』 趙佶夏日詩帖,求詳細釋譯:
趙佶《夏日詩帖》詳細解釋:
初夏天氣清明和暖,枝頭綠葉慢慢稠密,讓人感到寂寞的黃梅雨剛剛停了。在炎熱可畏的白天凝視青天,和暖的風微微吹到紅樓。
池塘里荷葉已成綠蓋,閑散地相互倚靠,青草鋪在小路上像是色彩柔和的地毯。在漫長的白晝里,只有不停搖著紈扇才能避開夏日的潮濕悶熱,吃飯時也只想對著清澈涼爽的流水。
清和:古代「清和」之意,一為清靜平和,多形容國家昇平景象或人的性情;二指天氣清明和暖。
黃梅雨:初夏江淮流域一帶經常出現一段持續較長的陰沉多雨天氣。此時,器物易霉,故亦稱「霉雨」,簡稱「霉」;又值江南梅子黃熟之時,故亦稱「梅雨」或「黃梅雨」。
畏日:意為炎熱可畏。
碧漢:銀河,亦指青天。熏風:和暖的南風或東南風。
丹樓:紅樓。多指宮﹑觀。
逕:同「徑」。
永晝:漫長的白天。
紈:紈扇.
溽:溽暑,指盛夏氣候潮濕悶熱。
(1)趙佶牡丹擴展閱讀:
在夏日帖中,此時的瘦金書雖未完全成熟,但是風格亦較為穩定。結體重心明確,筆畫之間牽絲映帶呼應自然。線條清瘦勁健、筆法提按有序、結構大小得體。絹秀而不流於柔弱,清勁而不失拋筋露骨。
宋徽宗流傳下來的瘦金體作品很多,比較有名的有《楷書千字文》《穠芳詩》《夏日詩貼》《怪石詩貼》《牡丹》《風霜》《大觀聖作碑》《神霄玉清萬壽宮詔》《瘦金體草書千字文》等。
瘦金體是宋徽宗趙佶所創的一種字體,是書法史上極具個性的一種書體,因其與晉楷唐楷等傳統書體區別較大,個性極為強烈,故可稱作是書法史上的一個獨創。
瘦金體運筆靈動快捷,筆跡瘦勁,至瘦而不失其肉,其大字尤可見風姿綽約處。因其筆畫相對瘦硬,故筆法外露,可明顯見到運轉提頓等運筆痕跡,是一種風格相當獨特的字體。
『貳』 異品殊葩共翠柯,嫩紅拂拂醉金荷。 春羅幾疊敷丹陛,雲縷重縈浴絳河。 玉鑒和鳴鸞封午,寶枝連理錦成巣。
牡丹詩 李商隱
『叄』 瘦金體書法作品
1、《穠芳詩帖》
《張翰帖》也稱《季鷹帖》,記張翰故事。唐代書法家歐陽詢作品。宋徽宗趙佶在賞鑒之餘寫下的心得。他評此帖:唐太子率更令歐陽詢書張翰帖。筆法險勁,猛銳長驅,智永亦復避鋒。
雞林嘗遣使求詢書,高宗聞而嘆曰:「詢之書遠播四夷。晚年筆力益剛勁,有執法廷爭之風,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非虛譽也。」並指出歐陽詢「晚年筆力益剛勁,有執法面折庭爭之風,孤峰崛起,四面削成。」
『肆』 宋扇面畫牡丹圖的畫作賞析
花卉是宋代花鳥畫最常見的主題。牡丹雍容華貴,採用無襯景的表現方式,畫法豐富多樣。構圖方面多取「折枝花」形式,即擷取自然花卉中最具特徵的局部入畫,較之整體描繪更為細膩動人。唐代詩人吳融在題《折枝》詩中贊雲:「不是從來無本根,畫工取勢教推折」。
宋代是中國花鳥畫的成熟和鼎盛時期,在應物象形、意境營造、筆墨技巧等方面都臻於完美。北宋前期的花鳥畫主要繼承五代傳統,畫法多宗徐熙、黃筌二體,而黃體「鉤勒填彩,旨趣濃艷」的富貴風格更為世所尚。北宋後期,由於宋徽宗趙佶對繪畫的特殊愛好,在其大力倡導下,花鳥畫以院體為主流進一步向工筆寫實發展,筆法工整細膩,使工筆花鳥畫達到顛峰水平。此風綿延至南宋宮廷,花鳥畫創作長盛不衰,並呈現多樣化的局面,如工寫結合、墨彩兼施、花鳥與樹石山水相配合等,形成了新穎多彩的面貌,不僅有冊頁小幅,還有長幅巨制,以北宋徽宗到南宋寧宗、理宗這一時期的作品為最多,風格多以嚴謹、精巧、工細見長。畫面小中見大,意趣無窮,為宋代特別是南宋花鳥畫中極富特色的部分,反映了南宋院畫的新發展。
『伍』 宋徽宗的故事有哪些
宋徽宗以他獨創是“ 瘦金體 ”而在中國文壇上留下不斐的聲名,具有相當高的藝術造詣。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宋徽宗的 故事 ,希望對你有幫助。
宋徽宗的故事
宋徽宗是宋朝的第八任皇帝,因哥哥宋哲宗膝下無子而被向太後立為皇帝。宋徽宗在文學上有著不錯的成就,他自創了一種 書法 字體“瘦金體”,並且因熱愛畫區花鳥而自成“院體”。他是古代 歷史 上少有的藝術天才,原本應當瀟瀟灑灑的過完他富有詩情畫意的一生。但偏偏讓他做了皇帝,他有文學之才,卻無 政治 之賦,不僅未將北宋帶上一個新高度,反而導致了北宋的滅國。
向太後挑中宋徽宗做皇帝,是因為她覺得宋徽宗仁孝端正,有福壽之相,但是她卻忽略了宋徽宗本身的政治才能。相傳宋徽宗出生之前,宋神宗曾經瞻仰過南唐後主 李煜 的畫像,對李煜的儒雅風度十分心儀。而且史記也記載說,在宋徽宗出生的時候,宋神宗夢見了李煜,因此後人常說宋徽宗趙佶是南唐後主李煜的轉世。
他們倆的確是有著驚人的相似,他們是文學藝術上的天才,詩詞歌賦洋洋灑灑,隨手捏來。但是在國家的治理上,卻也是極為相似的無能,他們窮奢極盡的自己享受繁華,而不顧及他人的死活。而且他們都是亡國之君,最後的歸宿也都是那麼的悲慘。有好事者說,宋徽宗趙佶是後主李煜的轉世,李煜為報滅國之仇而來,讓宋朝最後的命運與南唐一樣。不管事情如何,趙佶是不是李煜的轉世,不可否認的是如果他們不是一國之君,而是一位閑散的王爺,他們在後世的名聲必不會如此時這般,褒貶參半。
宋徽宗創造的字體是什麼
宋徽宗不愛江山,獨愛文雅風流之物。在政治上,他不是一個好皇帝,寵信奸佞,對國家政事毫不上心。但他卻是一位一流的藝術家,他將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書法 繪畫 之上,因此他在書法藝術之上都著極為不錯的成就,並且還自創了一種 書法字體 “瘦金書”。
“瘦金體”原本應稱“瘦筋體”,由徽宗獨創,這種書法挺拔有勁,清雋秀麗,就算是不懂書法的人看到這種字體,也會覺得字寫得很不錯。它運筆飄逸靈動,筆跡看似纖瘦卻極為有勁,筆至轉折之處可見刀峰,是一種很有風格的字體。這種字體看著只有構架而沒有骨肉,不飽滿,然而卻在筆畫之間暗藏勁氣,處處透露著蘭竹之氣,有著很強的個人色彩。只有極高的書法涵養以及安閑淡定的心境才能寫成這種極具風骨的字體,後世有很多人仿照宋徽宗寫瘦金體,但大都只得其形而不得其意。金國的金章宗曾經彷宋徽宗的字畫,然而下筆太細,沒有堅硬之感,不管從形還是質都與徽宗差得很遠。
宋徽宗一生做了很多的瘦金體作品,至今流傳下來的也很多,比較著名的有他寫給奸臣童貫的《 楷書 千字文》;用筆暢快淋漓、別有韻味的大字《穠芳詩》;灑脫肆意,一氣呵成的狂草《瘦金體 草書 千字文》;還有《牡丹》、《風霜》、《大觀聖作碑》等。他的書法不拘一格,有端正的楷書,灑脫的草書,還有鋒芒畢露的大字,無論是哪種類型的字,他都能寫得特別地筆挺蒼健。
宋徽宗的一生經歷
宋徽宗的一生可以說是錯位的一生,他是北宋的最後一位皇帝, 愛好 風流,但是他的骨子裡是文人的 血液 ,他的文藝天賦很高,尤其以書畫出名。如今我們使用的“仿宋”字體,就是由他的瘦金體衍生而來的。
宋徽宗的一生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因才華繼位,以書畫傳世,因玩樂而喪國。按照當時的社會傳統來說,宋徽宗是不可能有機會登上帝位的,但是不知是他命好還是命不好,他的哥哥哲宗死了,後繼無人。而在哲宗去世之前,他的好幾位兄長也都已經不在了,而在剩下的眾位兄弟中,以他的才華最盛,品行最好,且在神宗的十幾個孩子里,宋徽宗趙佶與宋哲宗的關系最為要好,而他又深受當時掌權的向太後的喜愛,於是就這樣他登上了帝位,成為北宋的第八位帝君。
他不是一個好皇帝,在政事的處理上懶散怠慢,他將所有的時間都用於書法繪畫之上,每日在書房之內研習書法字體,繪畫技巧,欣賞眾多名士的書畫。在他長久的練習之下,他也寫的一手好字,畫得一手好畫,並且以書畫在中國書畫界留下了不錯的名聲。但是他太沉醉出這種極具文藝色彩的人生之中,忘記了他是一國之君,他身上承擔的不僅是他一人的喜惡,整個大宋百姓的生活都掌握在他的手上。但他沉迷書畫,不理政事,放任手下官員為虎作倀,欺壓百姓,直接導致了宋江等人的方臘起義。
方臘起義給北宋朝廷造成了不小的打擊,但他在宋江等人歸順後卻不思軍隊建設,反之將宋江等人一一害死,軍中無人,整個北宋帝國在靖康之難中毀於一旦,而他最後也不得善終。
『陸』 臨抄 趙佶《牡丹詩貼》
臨抄 趙佶《牡丹詩貼》
牡丹一本,同干二花,其紅深淺不同。名品實兩種也,一曰疊羅紅,一曰勝雲紅。艷麗尊榮,皆冠一時之妙,造化密移如此,褒賞之餘因成口占。
異品殊葩共翠柯,嫩紅拂拂醉金荷。
春羅幾疊敷丹陛,雲縷重縈浴絳河。
玉鑒和鳴鸞對舞,寶枝連理錦成窠。
東君造化勝前歲,吟繞清香故琢磨。
『柒』 孔雀牡丹圖作者是誰其花鳥畫有何藝術特點,
孔雀牡丹圖作者是王靜婷。
花鳥畫藝術其特點是通過誇張變形的形象,使之涵有圖案化的裝飾趣味,從而使筆墨線描和色彩...其中而又灝瀚,開啟了近現代花鳥畫的先河。
希望採納
『捌』 早知不入時人眼,多買胭脂畫牡丹,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早知不入時人眼,多買胭脂畫牡丹。」運用的是反語。
反語又稱「倒反」、「反說」、「反辭」等,即通常所說的「說反話」,運用跟本意相反的詞語來表達此意,卻含有否定、諷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種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修辭方法。
本題:「早知」 「多買」辛辣地諷刺了「時人」的富貴勢利眼,只喜愛 「牡丹」,而看不出尋常之景中的佳境。
「早知不入時人眼,多買胭脂畫牡丹。」出自李唐詩作《題畫》,原文如下:
雲里煙村雨里灘,看之容易作之難。早知不入時人眼,多買胭脂畫牡丹。
白話譯文如下:
雲煙裊繞的村莊和雨水滂沱的河灘,山村時隱時現,灘水湍急。欣賞著畫中美景很容易,誰知道畫好它有多少艱難。早知道時人看不上這樣的美景,就應該多買胭脂來畫艷麗的牡丹。
作者簡介:
李唐(1066—1150),字晞古。河陽三城(今河南孟縣)人。北宋末南宋初畫家,精於山水畫和人物畫。初以賣畫為生,宋徽宗趙佶朝(1100~1125)補入畫院。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高宗南渡,李唐亦顛沛流離,逃往臨安(今杭州),以賣畫度日。南宋恢復畫院後,李唐經人舉薦,進入畫院,以成忠郎銜任畫院待詔,時年近八十。擅畫山水,變荊浩、范寬之法,用峭勁的筆墨,寫出山川雄峻的氣勢。晚年去繁就簡,創「大斧劈」皴,所畫石質堅硬,立體感強。他畫的山水畫對南宋畫院有極大的影響,是南宋山水新畫風的標志。兼工人物,初似李公麟,後衣褶變為方折勁硬,並以畫牛著稱。
『玖』 關於洛陽牡丹起源問題
牡丹作為觀賞植物栽培,則始於南北朝,據唐代韋絢劉賓客嘉話錄記載:"北齊楊子華有畫牡丹極分明.子華北齊人,則知牡丹亦矣."又據太平御覽謝康樂說:"南朝宋時,永嘉(今溫州一帶)水際竹間多牡丹.""牡丹這一名稱的發現,標志著牡丹栽培歷史的開始.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說:"牡丹雖結籽而根上生苗,故謂'牡'(意謂可無性繁殖),其花紅故謂'丹'.近代生物學先驅達爾文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寫的《動植物在家養情況下的變異》一書中說,牡丹在中國已經栽培了一千四百年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推到一千四百年前,那是公元五世紀,即南北朝初年,和中國牡丹的栽植歷史大體相屬。
隋代,隋煬帝(公元605-618 )時「闢地周二百里為西苑……,昭天下境內所有鳥獸草木驛至京師(今河南洛陽)……。易州(今河北易縣)進二十箱牡丹」。《隋志素問篇》中說道:「清明次五時牡丹華。」這又足以說明牡丹作為觀賞植物則規模更大。
唐代(公元618-907)牡丹栽培開始繁盛起來。開元中盛於長安。傳說當時洛陽有個叫宋單父的善於種花,應唐玄宗李隆基之召,到驪山種了一萬多本,顏色不相同(《龍城錄》)。李白「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等三首「清平調」就是歌詠幾種不同顏色牡丹的。「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蓉靜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劉禹錫:「賞牡丹」)「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貴賤無價,酬值看花數:灼灼百朵紅,戔戔步束素。……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白居易:「買花」)從以上這些詩篇可以看出當時帝都長安裁培牡丹的盛況。這時,牡丹不但顏色種類多了,而且還出現了一些新奇變異和重瓣現象。「興唐寺有牡丹一窠,元和中著花一千二百朵,其色有正暈、倒暈、淺紅、淺紫、紫白、白檀等,獨無深紅,又有花葉中無抹心者,重台花者,其花面七、八寸。」(《酉陽雜俎》)「穆宗皇帝殿前種千葉牡丹,花始開香氣襲人,一朵千葉,大而且紅。」(《杜陽雜俎》)。這也說明了,我國早在公元九世紀,便已經有了重瓣牡丹。
唐代洛陽人宋單父,精於園藝,他種的牡丹,紅白斗色,變異千種,被時人尊稱為花師,驚服他有「幻世之絕藝」。惜此高超絕藝,無著錄傳世。宋歐陽修《洛陽牡丹記風俗記第三》載,宋時有一復姓東門、人稱「門園子」的人,是一位牡丹接花高手,富豪人家都請他嫁接牡丹,秋天接花,到來年春天見花再付錢,接活一株,價值五千。張邦基《墨庄漫錄》亦載,宋徽宗宣和年間,洛陽有一位歐姓花師,用葯壅培白牡丹根下,次年花開淺碧色,人稱「歐家碧」,極為珍貴,每年作為貢品,供奉朝廷。
宋代洛陽牡丹的栽培管理,在擇地、栽植、澆灌、施肥、修剪、防蟲害、防霜凍以及嫁接、育種等栽培技術方面,總結出一套較為完整的成熟經驗。明清時期,牡丹的栽培技術更加趨於完善。花工們從牡丹的種、栽、分、接、澆、養、醫、忌等8個方面進行了科學總結,並付諸實現。古代洛陽牡丹的栽培技術,至今對牡丹的生產仍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當代洛陽人在恢復和繼承矛盾傳統栽培技術的基礎上,各種技藝均得到迅速發展,尤其是對牡丹的促成栽培技術,已能使其從9月上旬到翌年自然花期之前近200 天。牡丹花期控制技術已基本達到花隨人意,周年開花。
宋代(公元960-1279年),中國牡丹栽培中心,由唐之長安而轉移到了洛陽,牡丹的品種更多,栽培技術更加系統、完善。並出現了一批理論專著,對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這一時期的著作有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周師厚的《鄞江周氏洛陽牡丹記》、《洛陽花木記》;張峋的《洛陽花譜》等等。記述了牡丹的栽培管理,總結出一整套較為完整的成熟經驗。歐陽修說:大抵洛人家家有花,而少大樹,蓋其不接則不佳。
洛陽牡丹的人工栽培始於隋,盛於唐,甲天下於北宋。之後,隨著政治中心的轉移和洛陽名園的毀夷,至南宋時,四川天彭牡丹繼起,有小洛陽之盛。從陸游的《天彭牡丹譜》中所列60多個品種看,大都是從洛陽引進的。明代,盛極一時的安徽亳州牡丹也有許多是從洛陽引進的老品種。清代,曹州牡丹取代亳州牡丹而代之,洛陽牡丹又直接或間接地和曹州牡丹存在一定的淵源關系,足見洛陽牡丹的傳播和影響。當今洛陽牡丹更傳到義大利、德國、法國、日本、美國、荷蘭、南非、澳大利亞和中國台灣、香港等地區。
在洛陽牡丹中,姚黃和魏紫卻是最好最奇的兩種名花。如果說牡丹是花中之王,那麼,姚黃和魏紫便可稱"牡丹之冠"。說起來,關於這兩種名貴牡丹的來歷,在洛陽民間還流傳著一個十分美妙動人的傳奇故事。
據說,在宋朝的時候,邙山腳下有個名叫黃喜的窮孩子,他父親很早就去世了,家裡只有他與母親兩人相依為命。黃喜為人忠厚又有良心,由於家裡窮,他很小就挑起了生活的重擔,靠辛辛苦苦地上山砍柴賣過日子。每天才拂曉,黃喜便拿起母親為他張羅好的干糧袋往扁擔上一掛,然後手提柴刀告別母親上山砍柴去了。
在上山必經的山坡路上有個石人。這石人究竟是怎麼來的,當地人沒有一個說得清楚。自從黃喜第一次上山看見它後,便每次上山都要與它打照面。離石人不遠,有一眼山泉,常年不竭,清洌甘醇,黃喜上下山時,經常在這里解渴、洗滌。山泉旁邊長著一棵綻放紫花的牡丹。這株牡丹長在這里究竟有多少年了,當地人也沒有一個講得明白。反正黃喜第一次上山時,它就長在那裡了。與每天一樣,黃喜總是早晨第一個來到這里,然後他不失童趣地從扁擔上取下干糧袋,往石人頸脖上一掛,說:"石人哥,吃饃吧!"接著,他又走到山泉旁邊,捧起幾捧泉水澆在紫牡丹根部,說:"牡丹姐,喝水吧!"之後,黃喜才上山去砍柴。
就這樣一年一年過去了,黃喜已長成了一個健壯、英俊的大小夥子。但他仍然是每天砍柴、賣柴,勤勞朴實,心地善良。這一天,他又像往常一樣,砍完柴後,來到石人面前,取下掛在石人脖子上的干糧袋,笑嘻嘻地說:"石人哥,你不吃饃,那我可吃啦!"吃過後,他又走到山泉邊喝了幾口泉水,接著又給紫牡丹澆了幾捧泉水,然後再挑起柴擔下山去。
這天黃喜砍的柴特別多,遠看就像挑了兩座小山,連扁擔都壓彎了。走了沒多久,他感到有點累,便傍著山用根木叉支起柴擔歇息一會。就在這時一名姑娘從山上走下來,當走到黃喜跟前時,竟主動地提出要幫他挑柴。這下搞得黃喜很不好意思,一個大男子怎好讓一個年輕嬌美的姑娘家挑重擔呢?便連連擺手不同意,急得連話也說不出來。姑娘見他窘成這樣。不禁笑了起來,接著不由分說,便上前把柴擔搶了過來,挑起來就往山下走去。不知怎麼的,黃喜在後面徒步追也追不上。
就這樣,姑娘一口氣將柴挑到了黃喜家。這時,黃喜母親正在灶前做飯,見到兒子領回一個美貌的姑娘,心裡高興得不得了出一理,理又同出一原,但由於事物所居位置不同,理的體,她連忙把姑娘讓進屋裡,又是讓座,又是倒茶。但這姑娘不坐也不喝,就像來到自己家一樣,袖子一卷,就下廚房,相幫老人一道生火、擀麵,什麼活都干,一刻也不閑,把黃喜娘弄得歡喜極了。
飯後,黃喜去集市賣柴。黃喜母親就拉著姑娘的手說起家常來。姑娘說她名叫紫姑,就住在邙山上,父母俱亡,家中只有她一人。聽了這些,老人就更想要她做媳婦了。她將這心願對姑娘一說,姑娘也就羞答答地同意了。從此,紫姑就在黃喜家住了下來。紫姑心靈手巧,做得一手好針線,她綉的牡丹活靈活現,就像真的一樣。黃喜上街賣柴也順便帶點牡丹花刺綉去賣,總是一下子就被人買去。這樣過了一陣子,家境就逐漸好了起來。於是,黃喜母親就催他倆早日把婚事辦掉。但紫姑卻勸她不要著急,說再等一會,等到自己到黃喜家滿了一百天,就正式結婚。
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紫姑有一顆寶珠,整天都含在嘴裡,不如此她就不能正式成為凡人,她的原身即是山泉邊那株紫牡丹。自從她踏進黃喜家願作他家媳婦後全,她就不僅自己含,還叫黃喜與她輪流含。她還一再叮囑黃喜只可含著,不能咽下,否則,兩人就不能結為夫婦。黃喜便間紫姑這珠子究竟有何妙用,她說它能提神強身,砍柴、挑擔就會不感到飢餓和勞累。為了試驗一下這顆寶珠的妙用,有一天黃喜砍的柴特別多,但他挑在肩上竟不覺得重,很輕松地便挑下了山。因此,他認定這果然是顆寶珠,每天都記得要含一含,而且,他還在心裡默記著天數,一待含夠一百天,便好與紫姑成親了。
牡丹與武則天的傳說
武則天,山西文水人,是唐高宗的皇後,高宗死後,自己稱帝當政,改國號為周,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封建女皇帝。
傳說公元690年武則天當了皇帝後,在隆冬時節大雪紛飛,長安城裡披上了潔白的銀裝,大臣們討好武則天說:「萬歲治國有方,威震四海,如今天下太平,瑞雪照豐年,明年一定五穀豐登,國泰民安。」
武則天聽後非常的高興,和大臣們飲酒、賞雪作詩,武則天借酒作詩,
「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之;
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
寫罷,她叫宮女拿到上苑焚燒,以報花神知曉。
上苑的百花都在這隆冬的時節休養生息,准備春天獻花,接到武則天一首詩的聖旨,命令她們連夜開放。百花誰也不敢抗旨,紛紛開放,而惟有花王牡丹不予理睬,牡丹仙子說花兒開放自有規律,武則天在厲害也是人間凡王,看她能把我這花中仙子怎麼樣?她仍然在雪中靜養,不作開花的准備。
第二天早上宮女們打開功門,到上苑一看,百花連夜開放,奼紫嫣紅,滿園春色,宮女們興奮的稟報「啟稟皇上,上苑的百花連夜開放了!」,武則天也覺得奇怪,大冬天何來的百花盛開?她走到案前看到自己寫的詩歌,明白了,皇權就是至高無上,無人敢違,就連百花也是言聽計從。她在宮女的陪同下到上苑賞花,她看到百花傲雪開放,只不過是"酒後戲言",沒想到百花真的奉旨開放了。來到上苑。舉目一望,滿園的桃花、李花、玉蘭、海棠、芙蓉、丁香等全部怒放了,一叢叢,一簇族,絢麗多彩,爭芳斗艷。燦爛的朝霞映著花朵,皎潔的白雪襯著綠葉,隨風搖曳,時俯時仰,婀娜多姿,嫵媚動人。
武則天心理非常的高興,仔細的觀賞,發現花木從中,惟有牡丹沒有開放,看到此,武則天勃然大怒,說:「大膽的牡丹,抗旨不遵,竟敢在我的領地不開花。隨之下令將牡丹從長安貶到洛陽的邙山,讓牡丹在邙山與無數的墳墓為鄰,永遠不得開花。
武則天怒燒牡丹
武則天把牡丹貶到洛陽後,可憐的花王牡丹在邙山上與無數的陵墓為鄰,但洛陽人愛花,看到邙山上又新增添了一種新花,都紛紛來移栽。牡丹不負洛陽人的厚愛,次年各色牡丹竟象開放,邙山上到處是花的世界,這正是牡丹知恩圖報,奼紫嫣紅報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