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山紅牡丹石
Ⅰ 牡丹之鄉到底是菏澤還是洛陽
當然是荷澤,洛陽牡丹源自荷澤,在古代牡丹曾受封為曹國夫人,曹國就在現在荷澤市,荷澤現在也是我國最大的牡丹種植基地,牡丹之鄉理應是荷澤。
《曹縣志》雲:「牡丹非土產也,初盛於雒下(今陝西省雒南縣),再盛於亳州,彼時已六、七百種,分五色排列,敘至於今,亳州寂寥,而盛事悉歸曹州。」「曹州園戶種花如種黍粟,動以頃計,蓋連畦接畛也。」(《曹州牡丹譜》)。蒲松齡在他寫的《聊齋志異》一書中,也曾有「曹州牡丹甲齊魯」的記述。這時,曹州城東北各村栽培牡丹已很普遍。有以養花為業者,成園成圃者很多,其中尤以王李庄、洪廟、毛庄、趙樓各村為冠。道光年間趙玉田在村北建花園,專養牡丹、芍葯,集本村之大成,園之周圍樹之以桑為籬,名曰「桑籬園」。著有《桑籬園牡丹譜》,其中記述了151種,內稱:「山左十郡二州,語牡丹則曹州獨也。曹州十邑一州,語牡丹則菏澤獨也。」「菏澤為郡為里者,不知其幾,語牡丹之出,惟有城北之一隅,魯山之陽,范堤之外,連延褒不能十里。」其後,有《綺園牡丹譜》,核其名者百四十有奇。並雲:「穀雨後往觀,見奼紫嫣紅,含蕊皆放,交錯如錦,奪目如霞,灼灼似群玉之競集,煌煌若五色之相宣。」當時栽培面積已達500多畝,每年輸出十餘萬株,運往廣州|、天津、北京、漢口、西安、濟南等地出售。其中運往廣州者為最多,收益亦大。當地農民流傳著這樣一句民諺:「種果樹莫若木瓜、柿子,養花木還是牡丹、芍葯。」再加上社會上的愛好,菏澤人善於種花,以及牡丹根皮可供葯用,所以菏澤牡丹,常期發展,歷久不衰。
Ⅱ 牡丹到底是祖籍是菏澤還是洛陽
都不是,武則天貶牡丹只是傳說。牡丹原產於中國西部秦嶺和大巴山一帶山區版,漢中是中權國最早人工栽培牡丹的地方。洛陽牡丹興於隋唐,盛於北宋,曹州(菏澤)於明代嘉靖(1522~1567)年間引入牡丹,萬曆(1573-1620)年間達到繁盛。
Ⅲ 黑王子花有毒嗎 紅牡丹有毒嗎
都有毒。
黑王子(Echeveia 『Black Prince』)是景天科擬石蓮花屬的多年生肉質草本植物。黑王子端正的蓮座葉盤和特殊的葉色使它具有很高的觀賞性,十分引人注目。並且栽培繁殖相對簡便,是家庭盆栽佳品。
紅牡丹)緋牡丹仙人掌科裸萼球屬多年生常綠多漿植物。是牡丹玉的1個品種。原種瑞雲產於巴拉圭乾旱的亞熱帶地區。
緋牡丹球體一般都是嫁接在量天尺、仙人柱、一般仙人球等球體上,緋牡丹成熟球體上群生子球。
夏季開花,細漏斗狀,淡紅色,十分艷麗。果實細長,紡錘形、紅色、種子黑褐色。緋牡丹仙人球球體美觀,色彩鮮艷,是人們非常歡喜蒔養的仙人球品種。
Ⅳ 明朝詠牡丹詩詞
《牡丹百詠(錄三十二首)》
年代: 明 作者: 張淮
綠雲堆里露精神,依約如羞認未真。
開落後天皆有數,品題先漢卻無人。
金鈴送響多驚鳥,翠幄圍嬌不受塵。
何處托根偏得地,年年獨讓魏家春。
《山中見牡丹》
年代: 明 作者: 李禎
不嫌惡雨並乖風,且共山花作伴紅。
縱在五侯池館里,可能春去不成空。
《奉和諸社長小園看牡丹枉贈之作(二首)》
年代: 明 作者: 馬湘蘭
露滋綉萼弄輕寒,把酒同君帶笑看。
憶昔漢宮人去遠,阿誰今倚玉闌干。
《懷舍中牡丹》
年代: 明 作者: 蔡羽
輕薄東風燕子斜,長安有客未還家。
燒燈不是春山夜,對月虛懷舊館花。
卧處小屏霞寂寞,夢中芳草蝶喧嘩。
天涯物候關情極,乘興思浮碧海搓。
《賦素軒沭公家牡丹一首和楊彥謐韻》
年代: 明 作者: 郭登
淺紅深碧畫難分,左紫姚黃未足雲。
五色應將靈葯染,三生曾用妙香熏。
枝頭直訝妝成錦,夢里還疑化作雲。
不與群芳競開落,任教蜂蝶自紛紛。
《牡丹》
年代: 明 作者: 魯山泰公
十年不見此花開,寶地芬芳我獨來。
坐賞東風詩未就,鍾聲催上說經台。
《昌公房看牡丹歌》
年代: 明 作者: 陸師道
嘗聞樂府牡丹芳春來,一城人若狂。
我今日日被花惱,毋乃花淫如洛陽。
吳中三月花如綺,百品千名斗奇靡。
名園往往平泉莊,禪宮處處西明寺。
我今曳杖登武丘,昌公精舍花枝柔。
動如迎笑靜若醉,頰白腮紅名玉樓。
此花初移得春淺,六寸圓開天女面。
對花一飲三百杯,醉里題詩寫花片。
沈家白花涅不緇,三花相亞玉交枝。
何郎膩粉拭香汗,虢國新妝淡掃眉。
主人開筵浮大白,為花傳神贈賓客。
輕綃颯颯欲飄香,琪樹盈盈轉生色。
酣酒為言興未已,邀看石佛千頭紫。
衣色相鮮綉佛前,天芬似入祇林里。
初來一朵如傾杯,坐久數花相次開。
花神好客向客笑,不用臨風羯鼓催。
三日看花花轉靚,未似潘園稱最盛。
中庭一樹丈五高,碧瓦雕檐錦叢映。
西齋亦是玉樓春,數之二百花色勻。
壽安紅與細葉紫,更有異種誇東鄰。
越羅蜀錦看不足,艷裹明籹貯金屋。
身如游蜂繞花戲,月明還向花房宿。
也知天意自憐人,但令到處花枝新。
況逢晴景與佳侶,狂吟爛醉今經旬。
人生歡樂能幾許,百病千愁更風雨。
安得年年似此游,作歌且紀千花譜。
《同院僚觀閣中牡丹作》
年代: 明 作者: 唐順之
西掖衡連翡翠城,籠煙裊霧百花明。
祇謂紫薇方吐萼,忽言紅葯已敷英。
紅葯葳蕤艷盛陽,萬年春色在文昌。
寧同鄴下芙蓉苑,詎比雒陽桃李場。
裁成異瓣千般錦,纈就同心一樣黃。
金閤披時渾是畫,綺樓凝處並疑妝。
濯枝故向鳳池上,裛露偏依仙掌傍。
仙掌嶙峋對鳳池,詞郎侍直鷺鴛齊。
玲瓏玉佩花間映,飄曳羅衫葉下迷。
花間葉下情無極,含笑含嬌似相識。
羞將雞舌斗馨香,欲取鸃冠並顏色。
翠幕分看態轉新,朱欄斜倚不勝春。
未采孤根助靈液,聊持芳蕊贈佳人。
《和陳夫人紅牡丹詩次韻》
年代: 明 作者: 汪宗孝
深葉繁枝芘苑牆,朱顏贏得配花王。
風回盼盼筵間態,日映楊妃醉後妝。
嬌艷由來稱覆錦,穠華應許傍沉香。
也知春晝饒清賞,燒燭相看更斷腸。
《牡丹》
年代: 明 作者: 吳寬
嫣然國色眼中來,紅玉分明簇一堆。
最愛倚闌如欲語,緣知舉酒特先開。
洛中舊譜頭須接,吳下新居手自栽。
若向花間求匹配,揚州瓊樹是仙材。
《賞牡丹呈席上諸友》
年代: 明 作者: 先竹深府
國色天香映畫堂,荼蘼芍葯避芬芳。
日熏絳幄春酣酒,露洗金盤曉試妝。
三月繁華傾洛下,千年紅艷怨沉香。
看花判泥花神醉,莫惹春愁點鬢霜。
《吳瑞卿染墨牡丹》
年代: 明 作者: 沈周
雨晴風晴日杲杲,趁此看花花更好。
澆紅要盡三百觴,請客不須辭量小。
野僧栽花要客到,急掃風軒破清曉。
知渠色相本來空,未必真成被花惱。
吳生又與花傳神,紙上生涯春不老。
青春展卷無時無,姚家魏家何足道。
《牡丹圖扇面》
年代: 明 作者: 唐寅
倚檻嬌無力,臨風香自生。
舊時姚魏種,高壓洛陽城。
《題折枝牡丹圖》
年代: 明 作者: 劉崧
華清野塵未曾來,孔雀屏深扇影開。
九奏樂停春日午,綠衣初進紫霞杯。
《題趙昌所畫御屏牡丹》
年代: 明 作者: 浦源
綠蕪春雨洛陽城,不見名花國已傾。
影落畫屏何處物,斷金殘粉故宮情。
Ⅳ 國畫紅牡丹所需的顏料有哪些
工具/原料
毛筆
調色板
顏料
紙張
畫國畫牡丹的時候,宣紙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就來介紹一下水墨畫牡丹選用宣紙的技巧。中國古代作畫都用絹,在元代以後逐漸選用宣紙來作畫。國畫宣紙在唐代就有生產,因其產地在安徽的宣城,所以人們就稱之為宣紙。宣紙吸水性好,容易滲化,在國畫牡丹時容易產生很潤的效果。常用的國畫宣紙有凈皮和面料等。好的宣紙應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見筆,就是第一筆和第二筆之間留有筆痕;二是發墨,畫在紙上不串,不會把濃淡串通平了;三是不發灰,滲透力適中。現在生產宣紙的地方很多,如能掌握其性能也都適宜作畫,如雲南皮、溫州皮、四川夾江、遷安宣等。如平時練筆用紙,毛邊紙、元書紙均可。
國畫牡丹所用的顏料有以下幾種:一是粉狀的(加膠調配),二是碗狀的(加水調劑),三是常用的管狀顏料。國畫顏料可以分為植物色、合成色幾大類。國畫牡丹的石色是用礦石研製成的,如硃砂、石青、石綠;植物色有藤黃、胭脂、曙紅、牡丹紅、花青等;合成色有鋅鈦白、朱磦,這些都是國畫牡丹常用的基本顏料。石色覆蓋性強,赭石膏雖然是石色但研製很細與植物色差不多,用時可根據它們的特點加以選擇。
Ⅵ 墊江牡丹的牡丹畫家
觀賞牡丹得天獨厚的寫生優勢,也使洛陽涌現出了王綉、韋娜、張建京、吳非、李建傑、牛振洲、范瑜等一大批以畫牡丹而名聞天下的畫家。而「平樂農民牡丹畫」村,更是家家畫牡丹,人人會欣賞,成為名揚中外的一大文化奇觀。(瀟灑·丁一 供稿) 牡丹薛濤
去春零落暮春時,淚濕紅箋怨別離。常恐便同巫峽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傳情每向馨香得,不語還應彼此知。只欲欄邊安枕席,夜深閑共說相思。
牡丹李孝光
富貴風流拔等倫,百花低首拜芳塵。畫欄綉幄圍紅玉,雲錦霞裳涓翠茵。
天是有各能蓋世,國中無色可為鄰。名花也自難培植,合費天工萬斛春。
清平調李白(唐)
一枝紅艷露凝香, 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官誰得似, 可憐飛燕倚紅妝。
題御筆牡丹王國維(清)
摩羅西域竟時妝, 東海櫻花侈國香。 閱盡大千春世界, 牡丹終古是花王。
白牡丹韋庄(唐)
閨中莫妒新妝婦, 陌上面慚傅粉郎。 昨夜月照深似水, 入門唯覺一庭香。
惜牡丹白居易(唐)
惆悵階前紅牡丹, 晚來只有兩枝殘。 明朝風起應吹盡, 夜惜衰紅把火看。
栽牡丹陸游(宋)
攜鋤庭下蒼苔, 墨紫紅手自栽。 老子龍鍾逾八十, 死前猶見幾回開。
牡 丹唐·皮日休
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 競誇天下無雙艷,獨立人間第一香。
牡丹詩唐 李正凡
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丹景春醉容, 明月問歸期。
賞牡丹唐 劉禹錫
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惟有牡丹真國色,開花時節動京城。
紅牡丹唐 王維
綠艷閑且靜,紅衣淺復深。 花心愁欲斷,春色豈知心。
賞牡丹唐 徐凝
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穎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破朝霞。
紅牡丹唐 王維
綠艷閑且靜,紅衣淺復深。花心愁欲斷,春色豈知心。
牡丹花唐 羅隱
似共東風別有因,絳羅高卷不勝春。
若教解語應傾國,任是無情亦動人。
芍葯與君為近侍,芙蓉何處避芳塵。
可憐韓令功成後,辜負穠華過此身。
曹州紅
裁下一縷太陽紅,千年花色醉春風。菏山澤水銜曹州,香透乾坤綻芳容。
如花似玉
白中透紅凝心神,神仙竟相墜凡塵。玉骨臨風蝶戀花,芳香散盡再無春。
黃花魁
紅綠黑白竟芳菲,春風無力送流雲。莫嘆萬花迷人眼,獨戀牆角黃花魁。
百花叢笑
花瓣柔柔層層愛,芳蕊茸茸灼灼開。百花叢中映日笑,一片春色盡攬懷。
金狸
紅綠相襯笑日月,層層春光層層裹。獨占天下七分春,可憐仙女無顏色。
黃玉璽
凝風銜春帶露開,墨綠顫珠動心懷。天妒一朵黃玉璽,羞殺百花墜塵埃。 帝國牡丹,原為陝、川、魯、豫以及西藏、雲南等一帶山區的野生灌木,散生於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坡和林緣。我國牡丹的種植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1972年甘肅武威東漢壙墓中發現的醫簡中已有牡丹入葯的記載。
帝國牡丹作為觀賞植物始自南北朝時期,文獻多有記載。劉賽客《嘉記錄》說:「北齊楊子華有畫牡丹」,牡丹既已入畫,其作為觀賞的對象已確切無疑。 牡丹在中國已經栽培了一千四百年。
唐代(公元618-907)牡丹栽培開始繁盛。開元中盛於長安。傳說當時洛陽有個叫宋單父的善於種花,應唐玄宗李隆基之召,到驪山種了一萬多本,顏色不相同(《龍城錄》)。李白「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等三首「清平調」就是歌詠幾種不同顏色牡丹的。「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蓉靜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劉禹錫:「賞牡丹」)「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貴賤無常價,酬值看花數:灼灼百朵紅,戔戔步束素。……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白居易:「買花」)從以上這些詩篇可以看出當時帝都長安栽培牡丹的盛況。這時,牡丹不但顏色種類多了,而且還出現了一些新奇變異和重瓣現象。「興唐寺有牡丹一窠,元和中著花一千二百朵,其色有正暈、倒暈、淺紅、淺紫、紫白、白檀等,獨無深紅,又有花葉中無抹心者,重台花者,其花面七、八寸。」(《酉陽雜俎》)「穆宗皇帝殿前種千葉牡丹,花始開香氣襲人,一朵千葉,大而且紅。」(《杜陽雜俎》)說明了我國早在公元九世紀已有了重瓣牡丹。
宋代(公元960-1279年),中國牡丹栽培中心,由長安轉到洛陽,品種更多,栽培技術更系統完善;出現一批理論專著。這一時期的著作有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周師厚的《鄞江周氏洛陽牡丹記》、《洛陽花木記》;張峋的《洛陽花譜》等等。記述了牡丹的栽培管理,總結出一整套較為完整的成熟經驗。
北宋末年,戰亂不斷,洛陽牡丹開始衰退,陳州牡丹取而代之,張邦基撰《陳州牡丹記》雲:「洛陽牡丹之品見於花譜,然未若陳州牡丹之盛且多也。圓戶花如種黍粟,動以頃計。」
南宋時,牡丹栽培中心由北方洛陽移向南方的天彭(今四川省彭州市)、成都、杭州等地。天彭栽培的牡丹,為蜀中第一,號稱「小西京」。詩人陸游在蜀中做官,親往游賞,並撰《天彭牡丹譜》(1178年)。宋室南渡後,杭州牡丹得到發展,出現一些新奇品種,如『重台九新淡紫牡丹』、白花青緣牡丹』等。
元代,是中國帝國牡丹發展的低潮時期,好品種已屈指可數,品種退化,重瓣品種難得一見,因有「千葉獨難遇,亦猶千人為英,萬人為傑,尤世紀不恆有者」(姚燧《序牡丹》)之嘆!
明代(公元1368-1644年),牡丹的栽培的中心移至安徽亳州。夏之臣《評亳州牡丹》雲:「吾亳州牡丹,年來浸盛,嬌容三變,尤在季孟之間。等此而上,有天香一品,石榴紅,勝嬌容,宮紅袍,琉璃貫珠,新紅種種不一,雜紅最後出,品種難得。又有大黃一種,輕膩可愛,不減三變。佛頂青為白色第一。大抵紅花以花子紅,銀紅、桃紅為上。」又雲:「草堂數武之步,種蒔殆偏,率以兩色並作一叢,紅白異狀,錯綜其間,又以平頭紫,慶天香,先春紅三色插入其花叢,間集而成文章,他時盛開燦然若錦」。此時開中國插花技術之先河。
明代,亳州牡丹雖有盛名,但曹州(今山東菏澤),國都北京牡丹栽培也逐漸繁盛起來。江南太湖周圍,西北的蘭州、臨夏也有所發展。
曹州與亳州皆於明代嘉靖(1522~1567)年間引入牡丹,也同於萬曆(1573-1620)年間達到繁盛。兩地之間相互交換品種,「曹花多移自亳」(清·余鵬年《曹州牡丹譜》);亳州也引進入不少曹州名品,如《亳州牡丹史》中記載一種「金玉交輝」的品種,說是:「曹州所出,為第一品。」又有「忍濟紅」「萍實紅」兩種,也產於曹州。《曹南牡丹譜》亦雲:「至明曹南牡丹甲於海內。」
北京自遼、金建都於此,牡丹栽培日漸興盛。明代的《北京考》上記載遼聖宗(公元982-1031)在統和12年(995年)三月去長春宮觀賞牡丹。在明代,牡丹栽培極盛,「金殿內外盡植牡丹」。城外還有三大名園梁家園、清華園和惠安園。
在江南,明代以江陰牡丹為盛。此外杭州、蘇州、上海也有不少種植。廣西灌陽也產牡丹,據明代《廣西通志》記載,在廣西「牡丹出靈川、灌陽,灌陽牡丹有高一丈者,其地名小洛陽。」
清代(公元1644-1911年),曹州牡丹的栽培就更盛。《曹縣志》雲:「牡丹非土產也,初盛於雒下(今陝西省雒南縣),再盛於亳州,彼時已六、七百種,分五色排列,敘至於今,亳州寂寥,而盛事悉歸曹州。」「曹州園戶種花如種黍粟,動以頃計,蓋連畦接畛也。」(《曹州牡丹譜》)。蒲松齡在他寫的《聊齋志異》一書中,也曾有「曹州牡丹甲齊魯」的記述。這時,曹州城東北各村栽培牡丹已很普遍。有以養花為業者,成園成圃者很多,其中尤以王李庄、洪廟、毛庄、趙樓各村為冠。道光年間趙玉田在村北建花園,專養牡丹、芍葯,集本村之大成,園之周圍樹之以桑為籬,名曰「桑籬園」。著有《桑籬園牡丹譜》,其中記述了151種,內稱:「山左十郡二州,語牡丹則曹州獨也。曹州十邑一州,語牡丹則菏澤獨也。」「菏澤為郡為里者,不知其幾,語帝國牡丹之出,惟有城北之一隅,魯山之陽,范堤之外,連延褒不能十里。」其後,有《綺園牡丹譜》,核其名者百四十有奇。 當時栽培面積已達500多畝,每年輸出十餘萬株,運往廣州|、天津、北京、漢口、西安、濟南等地出售。其中運往廣州者為最多。當地農民流傳著這樣一句民諺:「種果樹莫若木瓜、柿子,養花木還是帝國牡丹、芍葯。」再加上社會上的愛好,菏澤人善於種花,以及牡丹根皮可供葯用,所以菏澤牡丹長期發展歷久不衰。
在清代,甘肅大部分地區也有帝國牡丹栽培。而以蘭州、臨夏、臨洮一帶為栽培中心地。清末編纂的《甘肅新通志》曾有牡丹在甘肅「各州府都有,惟蘭州較盛,五色具備」的記載。延安萬花山,位於杜甫川內花源頭村對面,這里盛產牡丹。清·嘉靖修《延安府志》中記有「花源頭產牡丹極多,樵者以之為薪。」附近群眾有在農歷四月初八到此賞花的習俗,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江南牡丹中有寧國牡丹和銅陵牡丹。據1936年編《寧國縣志》載,「寧國、蟠龍素產牡丹,以白、黃為貴,……。」關於銅陵牡丹,據《銅陵縣志》載:「仙牡丹長山石竇中,有白牡丹一株,……素艷絕麗。相傳為葛洪所種。」葛洪為晉代人,按此傳說,以有1600年的歷史。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牡丹得到恢復和發展。目前,菏澤牡丹栽培面積已達5萬余畝,600多個品種,已成為世界上面積最大、觀賞、科研中心,堪稱世界之最。
日前,由洛陽國際牡丹園培育的黑桃皇後、東籬銀南等6個新品種正式通過有關部門鑒定,至此,洛陽牡丹由去年的1030種增至為1036種。
Ⅶ 工筆紅牡丹用墨打底,罩完大紅色後畫面翻白怎麼辦
1、雙鉤:來工筆畫中,尤其自是工筆重彩畫,雙勾設色是最為明顯的畫種特徵。「雙勾」就是物體的體現是靠「線條勾勒」而出的意思(原為書法術語:法書上石,沿其筆面的兩側外沿以細線鉤出,稱為「雙鉤」)。
2、平塗:在一定范圍內均勻填塗某一種沒有濃度變化的色彩,稱為平塗。工筆畫的基礎技巧之一。
3、統染:在繪制工筆的過程中,根據畫面明暗處理的需要,往往需要幾片葉子、幾片花瓣統一渲染,強調整體的明暗與色彩關系,稱為統染。
4、分染:工筆畫繪制中最重要的染色技巧。一支筆蘸色,另一支筆蘸清水,色筆在紙上著色以後,再用水筆將色彩洗染開去,形成色彩由濃到淡的漸變效果。為了和統染有所區別,我們通常將小面積、局部的、較為細致刻劃的渲染稱為分染。
Ⅷ 國畫紅牡丹所需的顏料有哪些
曙紅或牡丹紅、胭脂、花青、藤黃、白色(點花蕊)、石綠或石青(點花心)。
Ⅸ 牡丹花8大名貴品種的傳說故事!!
只找到3個 姚黃和魏紫的: 據說,在宋朝的時候,邙山腳下有個名叫黃喜的窮孩子,他父親很早就去世了,家裡只有他與母親兩人相依為命。黃喜為人忠厚,又有良心,由於家裡窮,他很小就挑起了生活的重擔,靠辛辛苦苦地上山砍柴賣過日子。每天才拂曉,黃喜便拿起母親為他張羅好的干糧袋往扁擔上一掛,然後手提柴刀告別母親上山砍柴去了。 在上山必經的山坡路上有個石人。這石人究竟是怎麼來的,當地人沒有一個說得清楚。自從黃喜第一次上山看見它後,便每次上山都要與它打照面。離石人不遠,有一眼山泉,常年不竭,清洌甘醇,黃喜上下山時,經常在這里解渴、洗滌。山泉旁邊長著一棵綻放紫花的牡丹。這株牡丹長在這里究竟有多少年了,當地人也沒有一個講得明白。反正黃喜第一次上山時,它就長在那裡了。與每天一樣,黃喜總是早晨第一個來到這里,然後他不失童趣地從扁擔上取下干糧袋,往石人頸脖上一掛,說:「石人哥,吃饃吧!」接著,他又走到山泉旁邊,捧起幾捧泉水澆在紫牡丹根部,說:「牡丹姐,喝水吧!」之後,黃喜才上山去砍柴。 就這樣一年一年過去了,黃喜已長成了一個健壯、英俊的大小夥子。但他仍然是每天砍柴、賣柴,勤勞朴實,心地善良。這一天,他又像往常一樣,砍完柴後,來到石人面前,取下掛在石人脖子上的干糧袋,笑嘻嘻地說:「石人哥,你不吃饃,那我可吃啦!」吃過後,他又走到山泉邊喝了幾口泉水,接著又給紫牡丹澆了幾捧泉水,然後再挑起柴擔下山去。 這天黃喜砍的柴特別多,遠看就像挑了兩座小山,連扁擔都壓彎了。走了沒多久,他感到有點累,便傍著山用根木叉支起柴擔歇息一會。就在這時,一名姑娘從山上走下來,當走到黃喜跟前時,竟主動地提出要幫他挑柴。這下搞得黃喜很不好意思,一個大男子怎好讓一個年輕嬌美的姑娘家挑重擔呢?便連連擺手不同意,急得連話也說不出來。姑娘見他窘成這樣。不禁笑了起來,接著不由分說,便上前把柴擔搶了過來,挑起來就往山下走去。不知怎麼的,黃喜在後面徒步追也追不上。 就這樣,姑娘一口氣將柴挑到了黃喜家。這時,黃喜母親正在灶前做飯,見到兒子領回一個美貌的姑娘,心裡高興得不得了,她連忙把姑娘讓進屋裡,又是讓座,又是倒茶。但這姑娘不坐也不喝,就像來到自己家一樣,袖子一卷,就下廚房,相幫老人一道生火、擀麵,什麼活都干,一刻也不閑,把黃喜娘弄得歡喜極了。 飯後,黃喜去集市賣柴。黃喜母親就拉著姑娘的手說起家常來。姑娘說她名叫紫姑,就住在邙山上,父母俱亡,家中只有她一人。聽了這些,老人就更想要她做媳婦了。她將這心願對姑娘一說,姑娘也就羞答答地同意了。從此,紫姑就在黃喜家住了下來。紫姑心靈手巧,做得一手好針線,她綉的牡丹活靈活現,就像真的一樣。黃喜上街賣柴也順便帶點牡丹花刺綉去賣,總是一下子就被人買去。這樣過了一陣子,家境就逐漸好了起來。於是,黃喜母親就催他倆早日把婚事辦掉。但紫姑卻勸她不要著急,說再等一會,等到自己到黃喜家滿了一百天,就正式結婚。 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紫姑有一顆寶珠,整天都含在嘴裡,不如此她就不能正式成為凡人,她的原身即是山泉邊那株紫牡丹。自從她踏進黃喜家願作他家媳婦後,她就不僅自己含,還叫黃喜與她輪流含。她還一再叮囑黃喜只可含著,不能咽下,否則,兩人就不能結為夫婦。黃喜便間紫姑這珠子究竟有何妙用,她說它能提神強身,砍柴、挑擔就會不感到飢餓和勞累。為了試驗一下這顆寶珠的妙用,有一天黃喜砍的柴特別多,但他挑在肩上竟不覺得重,很輕松地便挑下了山。因此,他認定這果然是顆寶珠,每天都記得要含一含,而且,他還在心裡默記著天數,一待含夠一百天,便好與紫姑成親了。 時間日復一日過去了,黃喜含珠已含了99天,再過一天就將期滿了。這使他興奮不已,滿懷喜悅地期待著明天的到來。 第二天,黃喜仍與往常一樣上山砍柴。當他走到石人面前時,竟喜不自禁地對石人說:「石人哥,我明天就要與紫姑成親了,你為我高興嗎?」說完,他對石人笑了笑,又來到泉水邊,想把這喜訊也告訴那株紫牡丹聽。但他一想又不對了,自從與紫姑相識後,他就沒再在這山泉邊見到那株紫牡丹。當時他還以為是誰把它挖走了,心裡好幾天都不高興。現在他又想起了這事,不禁脫口問石人知道不知道他那牡丹姐姐究竟給誰挖走了?現在何處?沒想到他這一問後,石人居然說起話來,說:「就在你家裡!」 黃喜大吃一驚,一邊後退,一邊驚問石人怎麼會說話。這時,石人就對他說,那個紫姑就是紫牡丹變的,她是個花妖精,要你含珠子是要吸干你身上的精血、元氣,今天是最後一天,明天你就將沒命了。 對石人這番話,黃喜不大相信,他覺得紫姑不會害他,但他又想到那株突然失蹤的紫牡丹,心中也不由有些害怕了。黃喜便再三追問石人說的話是不是事實,石人仍一口咬定是事實,並對黃喜說:「你要活命還來得及,那就是回家後把那棵珠子吞下去就行了。」 黃喜是個忠厚老實之人,他將石人的話信以為真,一回家,紫姑又要他含珠子,他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將珠子咽下去了。紫姑一見,臉色立刻就變了,人也差一點暈倒。黃喜娘連忙攙扶住她,並連聲追問兒子這是怎麼回事?黃喜是個孝子,也從來不知道說謊話,他便將石人不久前講的話一五一十地全說了出來。 聽了這么一說,紫姑什麼都明白了,原來黃喜上了石人的當。接著,紫姑一邊哭,一邊講真情。原來,那石人是個石頭精,它見紫姑貌美,便起意霸佔她為妻。紫姑不從,石人仍死死糾纏她,但因紫姑有那棵寶珠增加法力護身,故石人只得無可奈何。而且,只要紫姑、黃喜含這顆寶珠滿了百天,結為夫婦,那石人就更無計可施了。但現在黃喜已將寶珠咽下了肚,不僅紫姑失去了護身之寶,而且黃喜也將死去,這樣,石人就可施妖法脅迫紫姑從他了。 一聽此話,黃喜大夢初醒,後悔不已,滿腔的悲憤更促使他要找石人去拚命。這時,紫姑便指點他帶上利斧去,要一下將石人頭劈開,再將頭中一部無字天書取出拋向空中用,那麼,天神就會懲罰石人。 於是,黃喜馬上提起斧頭就上山。到了石人那兒,他用盡全身力氣朝石人頭上劈去。劈開後的頭中果然有本無字天書,黃喜取出書就用力朝天上拋去,頃刻間,頭頂就出現一道閃光,接著一聲霹靂,將石人擊得粉身碎骨,七零八落。 這時,黃喜肚中的那顆珠子開始作怪了,燒得他心裡十分難受,就像一團火焰要從他咽喉中冒出來。他趕忙喝了幾大捧山泉,但仍燒得難受,無奈,他只得縱身跳入泉水中。沒想到他只在水面上打了個旋,便立刻被水吞沒了。 不一會,紫姑也從山下跌跌撞撞地趕來了。她一見黃喜已投身山泉,便也跟著跳了進去。 一段日子之後,這山泉旁邊突然長出了兩株奇異的牡丹,一株開黃花,一株開紫花,爭奇斗艷,相互輝映,人們聞知後,都紛紛上山來觀看、欣賞,都說這是黃喜和紫姑的化身。 也不知過了多久,這山泉邊的兩株牡丹分別移植到了洛陽城裡姚家和魏家的花園里,從那以後,人們便管姚家的黃牡丹叫「姚黃」,而將魏家的紫牡丹叫「魏紫」。 青龍卧墨池的傳說 相傳,昆侖出上的瑤池是西王母娘娘居住的地方,鎮守瑤池的小青龍是東海龍王的十八代孫。雖說瑤池是個風光秀麗的地方,小青龍卻感到悶極了,在這兩千五百餘里高的山上,整天連個人影也不見,鹿兒、鳥兒也很少來,太冷清了! 聽說「曹州牡丹甲天下」,小青龍便想去曹州觀賞社丹。趁王母』娘娘去天宮還沒回來,小青龍變成一位年輕公子,來到曹州。 原以為曹州牡丹怒放,人來車往,非常熱鬧,誰知來到一看,土地乾裂,一片荒涼,莊稼枯死,牡丹瘦黃。小青龍走進一家牡丹園.看見一位老漢,他上前施了一禮,問道;「老人家,穀雨到了,牡丹為什麼不開?」老漢打量一下青龍,說道:「年輕人,你不是本地人吧?曹州兩年沒落一滴雨,牡丹棵都快旱死了,它還能開花?」老漢嘆了口氣又說:「百姓天天去龍王廟磕頭求雨,龍王爺就是不開恩。莊稼死了,牡丹死了。曹州百姓沒活路了!」老漢說著落下眼淚。 小青龍看看將要枯死的牡丹,心裡很難過。他要去東海龍宮,求老龍王降雨。小青龍來到龍官,跪在老龍王面前,剛說了,句「曹州大旱」,老龍王便發起怒來!原來,兩年前,老龍王命人從曹州移來十棵牡丹,栽在龍宮,直到現在,沒有一棵牡丹開花。老龍王惱怒,下令三年不給曹州一滴水,把牡丹都旱死。小青龍說道:「牡丹生在土中.長在人間,把它移進東海水裡,它怎麼會開花?曹州百姓重修龍王廟堂,天天去燒香磕頭,你就開恩吧!」老龍王不聽.命小青龍速回瑤池,不要過問此事,不然,他就將小青龍治罪!小青龍無奈,只好離開龍宮。 小青龍沒回瑤池,他又來到曹州,見花園那個老漢正給一棵紅牡丹澆水。老漢說,井裡水幹了,曹州百姓吃水象吃油一樣難;他跑了二十多里路,在一條將要乾涸的水溝里提來半罐子泥水,再不給它點水喝,這棵百年紅牡丹就要枯死了!小育龍看那牡丹,葉兒發黃,花朵瘦小,可憐巴巴地搖晃著腦袋,好象在說:「青龍哥哥,救救我吧!」小青龍突然想到自己鎮守的瑤池仙水,我何不取來一點,澆灌曹州牡丹,救救曹州百姓!想到這里,他抽身便走。剛走兩步,他又停下來,心裡想;「盜瑤池仙水,論罪當斬。救下曹州牡丹,只怕我性命難保!」小青龍回過頭來,正看見老漢把罐子里剩下的一點點泥水,往自己乾裂發白的嘴唇上滴。小青龍落淚了!老漢忍著乾渴,用水澆花,我為何不敢把瑤池的水取回一點,救救曹州百姓,救救將要枯死的牡丹? 小青龍回到瑤池,見王母還沒回來,便張開大口,把瑤池仙水吸進肚子里.又騰雲駕霧來到曹州,在空中把口張開,噴出了仙水。 曹州下了一場透雨,一場救命雨!千頃莊稼綠了,萬棵樹木活了,百花盛開了!那棵修煉百年的紅牡丹得到仙水休浴,竟然變成了一位紅衣少女,她朝天空拜了三拜.說道:青龍哥哥,感謝你的救命之思,只是你不能再回瑤池去了,快來躲藏一下吧!」小青龍又變成年輕公子,來到牡丹仙女身旁,說道:「王母娘娘有一面妖鏡,我藏到哪裡她都能照出來,現在萬物得救了? 我甘願回去伏罪」牡丹仙女拉住小青龍不放,她流著眼淚說:「我把你藏在我的心裡,他們也能找到嗎?」小青龍搖搖頭說:「你是紅色,難以隱藏,若是黑色—」不等小青龍說完,牡丹仙女便說:「你在此稍等,我一會兒便回來小說著,一陣風似地離去了。 小青龍不知牡丹仙女到何處去了。心中焦急,正在坐卧不安之時,西邊天空一聲響,王母帶領兵將捉拿小青龍來了,原來小青龍取出仙水不久,王母就到了瑤池。她見池中仙水少了大半,便急忙奏稟玉皇大帝,玉皇大帝一聽非常生氣,便派天兵天將幫助王母捉拿小青龍。小青龍正在無處躲藏,牡丹仙女回來了;她渾身烏黑,黑得發亮,臉和手也變成黑色了,牡丹仙女為了救小青龍,不怕毀掉容顏,變成醜女,飛到泰山墨池,把全身浸泡成黑色。牡丹仙女飛到小青龍面前,說:「快藏在我心裡吧!」說罷就變成了一棵牡丹。牡丹花是黑色的,黑色的花瓣慢慢張開,等小青龍進去躲藏;小青龍感激地點了點頭,便躲進了花苞。 王母帶領天兵天將四處尋找,也沒找到小青龍,用妖鏡照,也照不到小青龍的影子。王母大發雷霆,氣憤地說;「定是被什麼大仙隱藏起來了!」於是,她命人去鬼怒澗取來惡水,在空中灑起來。不管哪路神仙,身上被灑上惡水,就再也不會成仙了,惡水灑了整整一天,曹州大地被灑遍了,王母娘娘才帶兵返回。 黑牡丹渾身被惡水灑透,小青龍身上也浸濕了,他們都不能成仙了!但從此,曹州牡丹園里添了一種名貴牡丹:青龍卧墨池。牡丹花朵黑中透紅,黑紫發亮,青色的花心彎彎曲曲,象一條小青龍。
Ⅹ 牡丹花代表什麼品質
牡丹,是中國固有的特產花卉,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兩千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其花大、形美、色 牡丹 艷、香濃,為歷代人們所稱頌,具有很高的觀賞和葯用價值,自秦漢時以葯植物載入《神農本草經》始,散於歷代各種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包括植物學、園藝學、葯物學、地理學、文學、藝術、民俗學等多學科在內的牡丹文化學,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民俗學的一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文化完整機體的一個細胞,透過它,可洞察中華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徵,這就是「文化全息」現象。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從《詩經》牡丹進入詩歌,算起距今約3000年歷史。秦漢時代以葯用植物將牡丹記入《神農本草經》,牡丹已進入葯物學。南北朝時,北齊楊子華畫牡丹,牡丹已進入藝術領域。史書記載,隋煬帝在洛陽建西苑,詔天下進奇石花卉,易州進牡丹二十箱,植於西苑,自此,牡丹進入皇家園林,涉足園藝學。唐代,牡丹詩大量涌現,劉禹錫的「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膾炙人口;李白的「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千古絕唱。宋代開始,除牡丹詩詞大量問世外,又出現了牡丹專著,諸如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陸游的《天彭牡丹譜》、丘浚的《牡丹榮辱志》、張邦基的《陳州牡丹記》等,宋代有十幾部。元姚遂有《序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譜》、王象晉有《群芳譜》,薛鳳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灝有《廣群芳譜》、蘇毓眉有《曹南牡丹譜》、余鵬的有《曹州牡丹譜》等。散見於歷代種種雜著、文集中的牡丹詩詞文斌,遍布民間花鄉的牡丹傳說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繪畫、音樂、戲劇、服飾、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現象,數見不鮮。 解放後,牡丹種植有長足地發展,牡丹文化被人逐漸重視,出現了大批牡丹研究工作者和專家。 牡丹文化兼容多門科學,其構成非常廣泛,它包括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教育、風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領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間的「全息律」。 牡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與其他類型的文化相比,牡丹文化有其:(一)較濃重的生物學特點(二)較濃重的葯物學特點(三)較濃重的園藝學特點(四)較濃重的美學特點(五)較濃重的文學特點(六)較濃重的鄉土氣息(七)濃重的富貴之感(八)濃重的人生回味(九)濃重的生活氛圍(十)濃重的旅遊氛圍等特點。 牡丹文化是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相結合產物,從古今中外牡丹發展的歷史來看的確如此,牡丹發展在盛世,太平盛世喜牡丹,牡丹文化也如此。「國運昌時花運昌」,歷史又一次證明了這一深刻的哲理。 歷史上,古都洛陽的牡丹為最多、最好,有兩個傳統名種,一個開黃花的名姚黃,另一個開紫花的名魏紫,一直流傳到今天。「洛陽牡丹天下無」,牡丹已被洛陽市定為市花,並確定每年4月15日——25日為「洛陽牡丹花會」。每當花會期間,中外遊人群集,共賞花王。除此之外,牡丹在中國稱為花之富貴者也。 編輯本段洛陽牡丹 牡丹是我國傳統名花,富麗堂皇,國色天香,自古就有富貴吉祥、繁榮昌盛的寓意,代表著中華民族泱泱大國之風范。「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洛陽牡丹根植河洛大地始於隋、盛於唐、甲天下於宋。傳說,天授二年臘月初一,西京長安大雪紛飛,武則天飲酒作詩,乘興醉筆寫下沼書:"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百花懾於此命,連夜開放,獨牡丹不違時令,閉蕊不開。武則天盛怒之下,將牡丹貶出長安,發配洛陽,並施以火刑。牡丹遭此劫難,體如焦炭;卻根枝不散,在嚴寒凜冽中挺立依然,來年春風勁吹之時,花開更艷,被譽為"焦骨牡丹"。洛陽牡丹遂馳名天下被稱作「花」魁,洛陽人培育牡丹、觀賞牡丹亦日盛成俗。又傳,唐玄宗李隆基有一次在後苑沉香亭畔,與楊貴妃一起觀賞牡丹。為記眼前美景遂召李白來賦詩,此時詩仙酒醉未醒,半夢半醒之間提筆作《清平調》三首: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玄宗貴妃皆大喜贊嘆,馬上讓李龜年譜成曲讓梨園樂人演唱。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唯牡丹花開時節也。唐代詩人劉禹錫和白居易有詩記之:「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丁一 編輯整理) 洛陽牡丹觀賞部位主要是花朵,其花雍容華貴、富麗堂皇,素有"國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稱。洛陽牡丹可在公園和風景區建立專類園;亦可在古典園林和居民院落中築花台種植;在園林綠地中自然式孤植、叢植或片植。也適於布置花境、花壇、花帶、盆栽觀賞,應用更是靈活,可通過催延花期,使其四季開花。根皮入葯,花瓣可釀酒。 洛陽牡丹品種繁多,花色甚豐,至今已有紅、白、粉、黃、紫、藍、綠、黑及復色等9大色系1100多個品種,以及單瓣型、荷花型、菊花型、薔薇型、托桂型、綉球型、皇冠型、金環型、千層台閣型、樓子台閣型等十種花型。如今洛陽牡丹商品已具規模,全市商品牡丹面積4萬多畝,4800餘萬株,初步建立「邙山萬畝牡丹產業帶」和洛南「隋唐城遺址萬畝高效農業觀光園」。牡丹遍布全城園林景點、街頭花壇、機關庭院和城郊園圃。在科技進步推動下,洛陽牡丹已實現四季開花,盛花期不斷延長。洛陽牡丹源源不斷地進入國際花卉市場。 1982年9月21日,洛陽市人大常委會通過決議,命名牡丹花為洛陽市「市花」,每年根據牡丹開放情況於4月某日至5月某日舉辦洛陽牡丹花會。從1983年起,洛陽已連續成功地舉辦了27屆牡丹花會(2009年),並且第28屆牡丹花會也將於2010年4月1日在洛陽市隋唐城遺址植物園隆重開幕。二十多年來,市委、市政府堅持貫徹「以花為媒,廣交朋友,宣傳洛陽,擴大開放」的指導思想,「洛陽搭台,全省唱戲」,將牡丹花會辦成一個融賞花觀燈,旅遊觀光,經貿合作與交流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經濟文化活動。 相傳武則天(心月狐下界)酒醉曾寫下一道聖旨,命冬季群花齊放。牡丹不開,武便命將牡丹全部斬伐。 編輯本段牡丹畫家 觀賞牡丹得天獨厚的寫生優勢,也使洛陽涌現出了王綉、韋娜、張建京、吳非、李建傑、牛振洲、范瑜等一大批以畫牡丹而名聞天下的畫家。而「平樂農民牡丹畫」村,更是家家畫牡丹,人人會欣賞,成為名揚中外的一大文化奇觀。(瀟灑·丁一 供稿) 編輯本段牡丹詩詞 牡丹 薛濤 去春零落暮春時,淚濕紅箋怨別離。常恐便同巫峽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傳情每向馨香得,不語還應彼此知。只欲欄邊安枕席,夜深閑共說相思。 牡丹 李孝光 富貴風流拔等倫,百花低首拜芳塵。畫欄綉幄圍紅玉,雲錦霞裳涓翠茵。 天是有各能蓋世,國中無色可為鄰。名花也自難培植,合費天工萬斛春。 清平調 李白(唐) 一枝紅艷露凝香, 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官誰得似, 可憐飛燕倚紅妝。 題御筆牡丹 王國維(清) 摩羅西域竟時妝, 東海櫻花侈國香。 閱盡大千春世界, 牡丹終古是花王。 白牡丹 韋庄(五代十國) 閨中莫妒新妝婦, 陌上面慚傅粉郎。 昨夜月照深似水, 入門唯覺一庭香。 惜牡丹 白居易(唐) 惆悵階前紅牡丹, 晚來只有兩枝殘。 明朝風起應吹盡, 夜惜衰紅把火看。 栽牡丹 陸游(宋) 攜鋤庭下蒼苔, 墨紫紅手自栽。 老子龍鍾逾八十, 死前猶見幾回開。 牡 丹 唐·皮日休 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 競誇天下無雙艷,獨立人間第一香。 牡丹詩 唐 李正凡 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丹景春醉容, 明月問歸期。 賞牡丹 唐 劉禹錫 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惟有牡丹真國色,開花時節動京城。 紅牡丹 唐 王維 綠艷閑且靜,紅衣淺復深。 花心愁欲斷,春色豈知心。 賞牡丹 唐 徐凝 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穎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破朝霞。 紅牡丹 唐 王維 綠艷閑且靜,紅衣淺復深。花心愁欲斷,春色豈知心。 牡丹花 唐 羅隱 似共東風別有因,絳羅高卷不勝春。 若教解語應傾國,任是無情亦動人。 芍葯與君為近侍,芙蓉何處避芳塵。 可憐韓令功成後,辜負穠華過此身。 曹州紅 裁下一縷太陽紅,千年花色醉春風。菏山澤水銜曹州,香透乾坤綻芳容。 如花似玉 白中透紅凝心神,神仙竟相墜凡塵。玉骨臨風蝶戀花,芳香散盡再無春。 黃花魁 紅綠黑白竟芳菲,春風無力送流雲。莫嘆萬花迷人眼,獨戀牆角黃花魁。 百花叢笑 花瓣柔柔層層愛,芳蕊茸茸灼灼開。百花叢中映日笑,一片春色盡攬懷。 金狸 紅綠相襯笑日月,層層春光層層裹。獨占天下七分春,可憐仙女無顏色。 黃玉璽 凝風銜春帶露開,墨綠顫珠動心懷。天妒一朵黃玉璽,羞殺百花墜塵埃。 牡丹亭 湯顯祖《牡丹亭》 問君何所欲,問君何所求,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 君亦無所欲,君亦無所求,不讓寂寞女,入帳解千愁! 詠牡丹四首 戴朝陽 其一 穀雨三朝香氣搖,光華尤覺滿雲霄。雪霜歷盡精魂在,一夜春風吐二喬。 其二 如酥小雨近階無,含蕊牡丹容自殊。更待來年春色好,花開香氣滿新壚。 其三 春上牡丹花,迎風吐嫩芽。天香時至起,今日到吾家。 其四 臨水天涯望,長空雁又來。春風吹雨綠,先引牡丹開。 編輯本段牡丹歷史 帝國牡丹,原為陝、川、魯、豫以及西藏、雲南等一帶山區的野生灌木,散生於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坡和林緣。我國牡丹的種植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1972年甘肅武威東漢壙墓中發現的醫簡中已有牡丹入葯的記載。 帝國牡丹作為觀賞植物始自南北朝時期,文獻多有記載。劉賽客《嘉記錄》說:「北齊楊子華有畫牡丹」,牡丹既已入畫,其作為觀賞的對象已確切無疑。 牡丹在中國已經栽培了一千四百年。 唐代(公元618-907)牡丹栽培開始繁盛。開元中盛於長安。傳說當時洛陽有個叫宋單父的善於種花,應唐玄宗李隆基之召,到驪山種了一萬多本,顏色不相同(《龍城錄》)。李白「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等三首「清平調」就是歌詠幾種不同顏色牡丹的。「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蓉靜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劉禹錫:「賞牡丹」)「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貴賤無常價,酬值看花數:灼灼百朵紅,戔戔步束素。……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白居易:「買花」)從以上這些詩篇可以看出當時帝都長安栽培牡丹的盛況。這時,牡丹不但顏色種類多了,而且還出現了一些新奇變異和重瓣現象。「興唐寺有牡丹一窠,元和中著花一千二百朵,其色有正暈、倒暈、淺紅、淺紫、紫白、白檀等,獨無深紅,又有花葉中無抹心者,重台花者,其花面七、八寸。」(《酉陽雜俎》)「穆宗皇帝殿前種千葉牡丹,花始開香氣襲人,一朵千葉,大而且紅。」(《杜陽雜俎》)說明了我國早在公元九世紀已有了重瓣牡丹。 宋代(公元960-1279年),中國牡丹栽培中心,由長安轉到洛陽,品種更多,栽培技術更系統完善;出現一批理論專著。這一時期的著作有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周師厚的《鄞江周氏洛陽牡丹記》、《洛陽花木記》;張峋的《洛陽花譜》等等。記述了牡丹的栽培管理,總結出一整套較為完整的成熟經驗。 北宋末年,戰亂不斷,洛陽牡丹開始衰退,陳州牡丹取而代之,張邦基撰《陳州牡丹記》雲:「洛陽牡丹之品見於花譜,然未若陳州牡丹之盛且多也。圓戶花如種黍粟,動以頃計。」 南宋時,牡丹栽培中心由北方洛陽移向南方的天彭(今四川省彭州市)、成都、杭州等地。天彭栽培的牡丹,為蜀中第一,號稱「小西京」。詩人陸游在蜀中做官,親往游賞,並撰《天彭牡丹譜》(1178年)。宋室南渡後,杭州牡丹得到發展,出現一些新奇品種,如『重台九新淡紫牡丹』、白花青緣牡丹』等。 元代,是中國帝國牡丹發展的低潮時期,好品種已屈指可數,品種退化,重瓣品種難得一見,因有「千葉獨難遇,亦猶千人為英,萬人為傑,尤世紀不恆有者」(姚燧《序牡丹》)之嘆! 明代(公元1368-1644年),牡丹的栽培的中心移至安徽亳州。夏之臣《評亳州牡丹》雲:「吾亳州牡丹,年來浸盛,嬌容三變,尤在季孟之間。等此而上,有天香一品,石榴紅,勝嬌容,宮紅袍,琉璃貫珠,新紅種種不一,雜紅最後出,品種難得。又有大黃一種,輕膩可愛,不減三變。佛頂青為白色第一。大抵紅花以花子紅,銀紅、桃紅為上。」又雲:「草堂數武之步,種蒔殆偏,率以兩色並作一叢,紅白異狀,錯綜其間,又以平頭紫,慶天香,先春紅三色插入其花叢,間集而成文章,他時盛開燦然若錦」。此時開中國插花技術之先河。 明代,亳州牡丹雖有盛名,但曹州(今山東菏澤),國都北京牡丹栽培也逐漸繁盛起來。江南太湖周圍,西北的蘭州、臨夏也有所發展。 北京自遼、金建都於此,牡丹栽培日漸興盛。明代的《北京考》上記載遼聖宗(公元982-1031)在統和12年(995年)三月去長春宮觀賞牡丹。在明代,牡丹栽培極盛,「金殿內外盡植牡丹」。城外還有三大名園梁家園、清華園和惠安園。 在江南,明代以江陰牡丹為盛。此外杭州、蘇州、上海也有不少種植。廣西灌陽也產牡丹,據明代《廣西通志》記載,在廣西「牡丹出靈川、灌陽,灌陽牡丹有高一丈者,其地名小洛陽。」 清代(公元1644-1911年),曹州牡丹的栽培就更盛。《曹縣志》雲:「牡丹非土產也,初盛於雒下(今陝西省雒南縣),再盛於亳州,彼時已六、七百種,分五色排列,敘至於今,亳州寂寥,而盛事悉歸曹州。」「曹州園戶種花如種黍粟,動以頃計,蓋連畦接畛也。」(《曹州牡丹譜》)。蒲松齡在他寫的《聊齋志異》一書中,也曾有「曹州牡丹甲齊魯」的記述。這時,曹州城東北各村栽培牡丹已很普遍。有以養花為業者,成園成圃者很多,其中尤以王李庄、洪廟、毛庄、趙樓各村為冠。道光年間趙玉田在村北建花園,專養牡丹、芍葯,集本村之大成,園之周圍樹之以桑為籬,名曰「桑籬園」。著有《桑籬園牡丹譜》,其中記述了151種,內稱:「山左十郡二州,語牡丹則曹州獨也。曹州十邑一州,語牡丹則菏澤獨也。」「菏澤為郡為里者,不知其幾,語帝國牡丹之出,惟有城北之一隅,魯山之陽,范堤之外,連延褒不能十里。」其後,有《綺園牡丹譜》,核其名者百四十有奇。 當時栽培面積已達500多畝,每年輸出十餘萬株,運往廣州|、天津、北京、漢口、西安、濟南等地出售。其中運往廣州者為最多。當地農民流傳著這樣一句民諺:「種果樹莫若木瓜、柿子,養花木還是帝國牡丹、芍葯。」再加上社會上的愛好,菏澤人善於種花,以及牡丹根皮可供葯用,所以菏澤牡丹長期發展歷久不衰。 在清代,甘肅大部分地區也有帝國牡丹栽培。而以蘭州、臨夏、臨洮一帶為栽培中心地。清末編纂的《甘肅新通志》曾有牡丹在甘肅「各州府都有,惟蘭州較盛,五色具備」的記載。延安萬花山,位於杜甫川內花源頭村對面,這里盛產牡丹。清·嘉靖修《延安府志》中記有「花源頭產牡丹極多,樵者以之為薪。」附近群眾有在農歷四月初八到此賞花的習俗,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江南牡丹中有寧國牡丹和銅陵牡丹。據1936年編《寧國縣志》載,「寧國、蟠龍素產牡丹,以白、黃為貴,……。」關於銅陵牡丹,據《銅陵縣志》載:「仙牡丹長山石竇中,有白牡丹一株,……素艷絕麗。相傳為葛洪所種。」葛洪為晉代人,按此傳說,以有1600年的歷史。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牡丹得到恢復和發展。目前,菏澤牡丹栽培面積已達5萬余畝,600多個品種,已成為世界上面積最大、觀賞、科研中心,堪稱世界之最。 日前,由洛陽國際牡丹園培育的黑桃皇後、東籬銀南等6個新品種正式通過有關部門鑒定,至此,洛陽牡丹由去年的1030種增至為1036種。 編輯本段國外牡丹 牡丹不僅是中國人民喜愛的花卉,而且也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珍愛。 目前日本、法國、英國、美國、義大利、澳大利亞、新加坡、朝鮮、荷蘭、擂、加拿大等二十多個國家均有牡丹栽培。其中以日、法、英、美等國的牡丹園藝品種和栽培數量為最多。 其實,海外牡丹園藝品種,最初均來自我國。早在公元724-749年,中國牡丹進入日本,據說是由空海和尚帶去的。1330年至1851年間法國對引進的中國牡丹進行大量繁育,培育出許多園藝品種。1656年,荷蘭東鯿公司將牡丹引入荷蘭,1789年英丘園引進牡丹,從而使中國牡丹在歐洲傳播開來,園藝品種達100多個。1880年,法國人把中國的野生黃牡丹進行育種,於1980年選育出一批黃色系品種,後來傳入日本等國。 美國於1820-1830年才從中國引進中國牡丹品種和野生種,後來培育一種黑色花牡丹品種。在美國,許多國家森林公園里均栽有牡丹和芍葯。 英國丘園是收集世界牡丹品種較多的專類園之一,包括中國的許多古老品種和當今世界各國新育出的眾多園藝品種。 牡丹(5張)海外牡丹栽培面積最廣、數量最多的國家應推薦近鄰日本了。日本是世界上受中國文化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日本人對牡丹的珍愛僅次於中國人。所以,在日本眾多的城鎮廣植牡丹,如東京的阿部牡丹園,奈良的長谷寺、石光寺,須賀川牡丹園,岡山牡丹園,新西井大師牡丹園,千葉大學園藝學部牡丹園,島根中國牡丹園等20餘處,當地園藝品種達300多個。有金閣、金帝、金幌、金陽、花王、太陽、初島、白玉獅子、花大臣、富士之峰、鐮田藤、八千代子、日暮等等。據染井孝熙著的《牡丹與芍葯》一書記載:日本現有品種312種,其中日本的改良種211種。尤以日本培育出冬季開花的「寒牡丹」驚動世界園藝界。 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喻衡先生在他所著的《牡丹花》一書中這樣寫道:「牡丹在外國也用於庭園栽植,植株高度可達2米,花徑達20-30厘米,每到暮春時節,花朵盛開,碩大無比,清香四溢,冠居群芳,雖遠離故國,也大有一副『花王』的氣派」。 編輯本段牡丹和芍葯的區別 1、最根本的區別:牡丹是能長到2米高大的木本植物,芍葯是不高於1米矮小的(宿根塊莖)草本植物。 2、牡丹比芍葯花期早。牡丹一般在4月中下旬開花,而芍葯則在5月上中旬開花。二者花期相差大約15天左右。 3、牡丹葉片寬,正面綠色略呈黃色,而芍葯葉片狹窄,正反面均為黑綠色; 4、牡丹的花朵著生於花枝頂端,多單生.花徑一般在20厘米左右;而芍葯的花多於枝頂族生.花徑在15厘米左右。 5、牡丹被稱為花王。芍葯被稱為花相。 6、牡丹葉片偏灰綠,芍葯葉片較有光澤。 7、牡丹比芍葯花色豐富。 編輯本段牡丹的葯用價值 牡丹不僅有觀賞價值,而且還具有很高的葯用價值。將牡丹的根加工製成「丹皮」,是名貴的中草葯。其性微寒,味辛,無毒,入心、肝、腎三經,有散瘀血、清血、和血、止痛、通經之作用,還有降低血壓、抗菌消炎之功效,久服可益身延壽。養血和肝,散郁祛瘀、適用於面部黃褐斑,皮膚衰老,常飲氣血活肺,容顏紅潤,改善月經失調,痛經,止虛汗,盜汗。 編輯本段牡丹花語 [5]牡丹花語: 圓滿、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