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丁香律詩
㈠ 五律·櫻桃(新韻)
文/攝圖‖琴心劍膽
琥珀滴瓔珞,含桃珠露新。
花香鶯踏雪,果密齒生津。
宛轉金盤瀉,參差玉盞分。
娘親頻賜釀,不使負陽春。
(20210420)此為 海棠社第672期作業 第16號作品
塞北的春天來得晚。
已是四月下旬,校園里看桃和杏花才過勁,李子的花苞剛在枝丫上擰嘴。昨日經過丁香籬牆時,紫丁香隱約在枝頭,想是再過幾天,便會搖香陣陣了。
街上行道隔籬內的粉櫻也比賽似的,頂起一樹樹雲朵,將街旁新柳的綠襯映得格外明亮輕柔,驅車穿行其左右,心上便似有輕歌漫過,令人無比愜意。
可我更加惦念的卻是老媽家裡的櫻桃。昨天和老媽視頻,她說櫻桃的花要落了,今年櫻桃花特別密,得結好多好多櫻桃呢。聽到這些時,我的味蕾被成功刺激,沒出息地咽了下口水。
每年六月中旬,老媽家的櫻桃就開始等我了,老媽在電話里會告訴我櫻桃熟了,該去吃了,問我啥時候回去,,,而我的心也會馬上飛到那棵墜滿玲瓏瑪瑙的櫻桃樹上,只輕輕一碰,那瓔珞般的櫻桃便跳下來,它們個頂個的晶瑩圓潤,透著吹彈可破的嬌嫩。
不過,空口吃真的很酸,我也只能吃五六顆而已。我更喜歡的是把它們摘下來沖洗干凈,回去用飯煲加蜂蜜或冰糖蒸煮,再用干凈的罐頭瓶密封起來,釀成酸酸甜甜的櫻桃酒。
一兩個月之後,就可以啟封開吃了,用羹匙舀半小碗,連湯帶果,清爽利口,心裡也甜滋滋的,是一種無法形容的沁入骨髓的舒暢。
老媽電話里總是說,快來快來,不然都掉地上了,怪可惜了liǎo的。
我想老媽家的櫻桃了,櫻桃不會說話,可它卻知道,老媽準是又想她那個饞丫頭了。
(20210422)
㈡ 一株紫丁香編一首小詩
《一株紫丁香》
為一首 現代詩,出自於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級上冊和蘇教回版二年級上答冊讀本。
下面律詩一首
丁香
千年歲月庭院藏
喜濕而潤性喜陽
春來花序香四溢
花開淡紫夏清涼
紫丁香在中國已有1000多年的栽培歷史
生長習性喜陽,喜土壤濕潤而排水良好,適庭院栽培,
春季盛開時碩大而艷麗的花序布滿全株,芳香四溢,觀賞效果甚佳。
花淡紫色、紫紅色或藍色,花期5-6月。
㈢ 丁香在古詩詞里表達什麼{在線等}
丁香是古典詩詞中常用的意象,她象徵的是淡雅、美麗、憂愁。詩人們總是喜歡用丁香來描寫內女子的憂與愁。李容商隱的七言律詩《代贈》中,「芭蕉不展丁香結」用丁香的花蕾來象徵詩中女子的愁心。的確,素白、淡紫的丁香花蕾不正像女子的心情、怨愁、神秘、純潔,而不易被人看透。再說南唐的《浣溪紗》吧!「丁香空結雨中愁」則是用雨中丁香更形象的描繪那女子心中的愁,女子的情人遠游,杳無音訊,每日與女子相伴的就只是那雨中的丁香和她自己心中的寂寞。
總而言之,在古典詩詞中,出於各種原因的,就算手法不同也罷,丁香與愁是結下了不解之緣。
現代詩歌《雨巷》中也出現了一個如「丁香一樣的姑娘」。詩人所寫的「姑娘」其實並不是生活中的實景,指的是詩人的理想,「丁香一樣的姑娘」表達的是詩人執意追求卻又無法把握的彷徨與痛苦,在我的心目中她應是三、四十年代的女大學生,有清澈的眼神。過人的智慧,打著油紙傘,結著淡淡的憂愁。「丁香」充滿象徵意味的抒情形象,是詩人在大革命失敗後內心朦朧的希望。
我想我心中的丁香姑娘,她應有著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比丁香剛毅、有自己明確的目標理想。
㈣ 丁香在古代詩詞中的意象
詩詞中以丁香花含苞不放,比喻愁思郁結,難以排解,用來寫夫妻、情人或友人版間深重的離愁別恨權。
相關詩詞:唐代詩人李商隱寫的《代贈》
原詩:樓上黃昏慾望休,玉梯橫絕月如鉤。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釋義:黃昏獨上高樓慾望還休,樓梯橫斷情郎不來,一彎新月如鉤。芭蕉的蕉心尚未展開,丁香的花蕾叢生如結;同是春風吹拂,而二人異地同心。
(4)紫丁香律詩擴展閱讀:
丁香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因花筒細長如釘且香故名。又稱丁香、洋丁香。著名的庭園花木。花序碩大、開花繁茂,花色淡雅、芳香,習性強健,栽培簡易,因而在園林中廣泛栽培應用。
花色紫、淡紫或藍紫,也有白色紫紅及藍紫色,以白色和紫色為居多。紫的是紫丁香,白的是白丁香,白丁香為紫丁香變種蒴果長橢圓形,室間開裂。
喜充足陽光,也耐半蔭。適應性較強,耐寒、耐旱、耐瘠薄,病蟲害較少。以排水良好、疏鬆的中性土壤為宜,忌酸性土。忌積澇、濕熱。
㈤ 陸龜蒙《丁香》詩:「江上悠悠人不問,十年雲外醉中身。殷勤解卻丁香結,縱放繁枝散誕春。」 求解釋啊、
意思是:像丁香一樣身自高潔,生活在遠離塵俗的大江之上得不到普通人的關注,十幾年的積累也只能是自我欣賞,自我陶醉罷了。如若誰能夠發現並且解開丁香心中的那個結,必然放縱地釋放自己的情懷,自己的才能,飄香萬里。
唐代詩人陸龜蒙《丁香》
江上悠悠人不問,十年雲外醉中身。
殷勤解卻丁香結,縱放繁枝散誕春。
(5)紫丁香律詩擴展閱讀
陸龜蒙出身官僚世家,熱衷於科舉考試。進土考試中,他以落榜告終。後來回到故鄉,過起隱居生活,後人稱他為「甫里先生」。
這首詩前兩句借「丁香」生長江邊,遠離塵俗,無人欣賞暗寓自己隱居的生活。後兩句借春風催放丁香結綻放,成就一片春色來抒寫自己渴望被賞識而施展才華的心志。
丁香是中國常見的一個意象,而且也有比較固定的寓意,就如折柳、明月、梅花等都有固定的象徵意義一樣。古人發現丁香結(也就是丁香的花苞)極似人的愁心,所以在詩詞中常用來表示愁思的一種情結。
1、《代贈二首·其一》——唐代李商隱
樓上黃昏慾望休,玉梯橫絕月中鉤。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譯文:
黃昏獨上高樓慾望還休,樓梯橫斷情郎不來,一彎新月如鉤。蕉心未展丁香也郁結未解,它們同時向著春風各自憂愁。
賞析:
三四句既是詩人眼前實景的描繪,同時又是借物寫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隱喻二人異地同心,都在為不得與對方相會而愁苦。
詩人用不展的芭蕉和固結的丁香來比喻愁緒,不僅使得抽象的情感變得可見可感、具體形象,更使得這種比況具有某種象徵的意味。不展的芭蕉與固結的丁香,不僅是主人公愁緒的觸發物;作為詩歌的意象,又成為其愁思的載體和象徵。
2、《攤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鉤》——五代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譯文:
捲起珍珠做的簾子,掛上簾鉤,在高樓上遠望的我和從前一樣,愁緒依然深鎖。風里的落花那麼憔悴,誰是它的主人呢?這使我越想越加茫然。信使不曾捎來遠方行人的音訊,雨中的丁香花讓我想起凝結的憂愁。我回頭眺望暮色里的三峽,看江水從天而降,浩盪奔流。
賞析: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點出了「春恨」綿綿的緣由所在。此句反用西王母與漢武帝典故。據說三足的青鳥是西王母的侍者,七月七日那天,漢武帝忽見青鳥飛集殿前,遂後西王母即至。然而所思主人遠在雲外,青鳥也不為之傳信,思念難解的主人公就更加感到春恨的沉重了。
李璟將丁香結化入雨中的境界,使象徵愁心的喻體丁香花蕾更加凄楚動人,更加令人憐憫,「青鳥」、「丁香」二句合看又恰是一聯工穩的對仗,一人事,一時景,這律詩般的俊語將思念難解之情寫得既空靈透脫而又真摯實在。
㈥ 孩子語文常識積累少怎麼辦
個人愚見,我覺得首要的是要讓孩子體會到語文的魅力,比如古文,散文專,詩詞。舉個例子,屬可以讓孩子通過一些有意義的故事,電視劇,電影,甚至是綜藝節目來激發興趣,比如前段時間央視推出的國家寶藏節目,既有娛樂性,也有教育性。學習最好的引導要麼是興趣,要麼是迫切的需要(比如職場),在小學時期,最好的方法就是興趣的引導,但是切忌不要把引導變成強加,否則會適得其反。最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和擅長的地方,不是每個孩子的語文成績都可以很優秀,就好像沒有必要逼著一條魚去學習爬樹一樣,做出適當的引導,耐心地陪孩子一起發掘潛力才是家長們應該做的。
㈦ 上下對句是什麼意思
其實這個詞指的就是對聯,因為對聯都是上下相對的,所以才有了上下對句的說法,詳解如下:
(1).原指古代詩文中字數相同、文意相對的句子。 魏 晉 以來,文人學士講究聲韻駢儷,對句在形式上漸趨格律化。近體詩興起後,因稱律詩的中間兩聯(頷聯、頸聯)為對句。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麗辭》:「 張華 詩稱『游雁比翼翔,歸鴻知接翮』; 劉琨 詩言『 宣尼 悲獲麟,西狩泣 孔邱 』。若斯重出,即對句之駢枝也。」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法》:「對句好可得,結句好難得,發句好尤難得。」
(2).指對聯。《西遊記》第四四回:「殿門前掛一聯黃綾織錦的對句,綉著二十二個大字,雲『雨順風調,願祝天尊無量法;河清海晏,祈求萬歲有餘年。』」 清 梁紹壬 《兩般秋雨盦隨筆·對聯》:「嘗見有人寫對句雲:『拳石畫臨 黃子久 ,膽瓶花插紫丁香。』愛其工巧,不知為何人之句。」
㈧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這是什麼意思
1、釋義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意思是信使不曾捎來遠方行人的音訊,雨中的丁香花讓我想起凝結的憂愁。
2、原文
攤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鉤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3、譯文
捲起珍珠做的簾子,掛上簾鉤,在高樓上遠望的我和從前一樣,愁緒依然深鎖。風里的落花那麼憔悴,誰是它的主人呢?這使我越想越加茫然。
信使不曾捎來遠方行人的音訊,雨中的丁香花讓我想起凝結的憂愁。我回頭眺望暮色里的三峽,看江水從天而降,浩盪奔流。
4、簡析
《攤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鉤》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中主李璟的作品。此詞借抒寫男女之間的悵恨來表達作者的愁恨與感慨。上片寫重樓春恨,落花無主;下片進一層寫愁腸百結,固不可解。有人認為這首詞非一般的對景抒情之作,可能是在南唐受後周嚴重威脅的情況下,李璟借小詞寄託其彷徨無措的心情。全詞語言雅潔,感慨深沉。
㈨ 要兩副隊聯.
楹聯的文體歸屬,是個沒有完全談清說透的問題。有的人認為楹聯是一種特殊形式的詩,有的人則認為楹聯屬駢體文范疇。有人說楹聯就是一種應用文,還有人說楹聯是民間文學。五花八門,莫衷一是。從中國古代文體的參照系來看,楹聯獨具一格,別是一家,是一種與詩、詞、曲、駢體文等並立的古典格律文學樣式。
楹聯非詩:前人多把楹聯看做韻文大家族中的一員,或者把楹聯看作是「詩余」,稱為「袖珍詩」、「詩中之詩」、「兩行詩」。這種看法經不起推敲。顯而易見,楹聯無法劃歸韻文或詩歌范疇。首先,楹聯不用韻,而中國傳統古典詩歌(韻文)都是押韻的。押韻是韻文最重要的特徵。否則,何以言韻文?從四言詩《詩經》、騷體詩、古樂府詩、古詩到近體詩,都是用韻的。可見用韻之於詩,若對仗之於楹聯,乃根本法則,楹聯既不押韻,何以稱詩?再則,從句子看,詩的句子一般是較整飭的。四言詩每句四字,五言、六言、七言每句分別是五、六、七字。古風中個別句子略有長短變化。而楹聯則不然,句子長短可任意變化,只要上下聯對仗就行。可見,楹聯不屬於韻文范疇。
楹聯非駢文:一些學者把楹聯歸屬駢體文。象原金陵大學劉麟生在其《中國駢文史》中(1937年版)中,把楹聯列入第十一章「駢文之支流余裔——聯語」。梁啟超也說過:「在駢驪文里(楹聯)原不過是附庸之附庸。」(《痛苦中的小玩意兒》)楹聯與駢體文共同的地方無疑是對仗。但顯而易見,這二者的對仗是有極大區別的。駢體文的對仗叫駢偶,駢偶句句首句尾的虛詞以及共有的句子成份(主語、動詞、助動詞等)不算在對仗之內。如南北朝劉勰《文心雕龍•情采》:「夫能設謨以位理,擬地以置心。」「夫能」二字,不算入對仗。而楹聯之對仗,則無論虛實,要求嚴格工穩。再則,駢體文的句子,規定只能是「四六」句式,而楹聯,誠如上述,句子字數不受約束。從整個結構上看,駢體文是由一個個平行句子組成,而楹聯則兩個平行部分(上、下聯)組成。楹聯與駢體文,頗有形似之處,但終非一體。
楹聯別是一家:宋代詞剛剛興盛時,李清照曾指出:「詞別是一家」,被視為精闢之見。在對待楹聯上,也應該承認,它別是一家,而不是詩或駢體文的附庸和支流余裔。
為什麼說楹聯別是一家?我們可以考察一下中國古典格律文學發展的流變和過程。中國古典文學樣式繁多,以往習慣於將之劃分為為散文和韻文兩大類。韻文包括詩、詞、曲等,也可通稱為「詩歌」。我認為,似可劃分為格律文學和非格律文學兩大塊。非格律文學就是廣義上的散文。包括古典散文和古典小說等。所謂散,即不受程式、格律約束。格律文學則包括詩、詞、曲、駢體文、賦、韻文(用韻的散文,如某些銘、經、志等)及楹聯。從詩經、楚辭、漢賦、六朝駢驪,到唐詩、宋詞、元曲、清聯,中國古典格律文學不斷流變,不斷創新,形成多種文體,多種結構,多種格律。以盛唐律詩的形成為分界線,中國古典格律文學大體上經歷了建構和解構兩大過程。從周秦到盛唐,是格律文學的建構過程。表現為句式字數的增加,句式結構的規范化。句式,從二言開始,到漢代已達七言。《文心雕龍•章句》雲:「二言肇於黃世,《竹彈之謠》是也。三言興於虞時,《元首之詩》是也。四言廣於夏年,《洛汭之歌》是也。五言見於周代,《行路之章》是也。六言、七言雜出《詩》、《騷》,而體之篇,成於兩漢,情數運周,隨時代用矣」。齊梁以後,致力於句式結構的規范化。四聲的發現和推廣,大大促進了規范化進程。到唐代,律詩、律賦的結構已臻於盡善盡美。
從盛唐到清代,則是中國古典格律文學的解構過程。一方面,從樂府、律詩、絕句衍生出 「長短句」。於是「詩」解構為「詞」。另一方面,從律詩和駢文剝離出「對仗句」,由律詩單對和駢文偶對,發展為既對又聯的兩行文學。於是「詩」和「駢文」解構為「聯」。顯然,楹聯是中國古典格律文學在解構和發展中新出現的一大樣式。格律文學各有其「律」。詩有「詩律」,詞有「詞律」,駢文也有「駢律」。楹聯則有「聯律」,什麼是「聯律」?可以用兩個字概括,即「對仗」。
綜上所述,楹聯從文體上講,既不屬詩,亦不屬駢體文,也不能認為是一種特殊形式的詩或特殊形式的駢體文。它是一種與詩、詞、曲、駢體文等並立的又一種古典格律文學樣式。
編輯本段【對聯之稱謂】
楹聯,通稱對聯。《辭海》:楹聯,也叫「楹帖」、「對聯」、「對子」。懸掛或粘貼在壁間柱上的聯語。楹,即房柱或門柱。過去對聯常常刻寫在楹柱上,楹聯名稱由此得來。楹聯是對聯的雅稱,用起來有強調其文學性質的意味。對聯是楹聯的泛稱和俗稱。在一般情況下兩者可以通用。此外,楹聯還有許許多多五花八門的別稱。具體分述於下:
常用的有如下幾種:
1、聯語。這個詞有「對聯這一語言藝術」之意。如清代前期丁應鼎著《海門聯語》。現在將對聯稱作「聯語」也十分普遍。
2、聯句。聯句本是舊時作詩方式之一,由兩人或多人共作一首,相聯成篇,多用於上層飲宴或朋友間的酬答。後常用作對聯的別稱,意思是對聯是由兩邊字數相等的句子組成的藝術。如清林紓有《春覺齋聯句》,俞樾有《曲園聯句》,近人薩嘉榘有《林則徐聯句類集》,而明朝林兆恩、清朝楊夢鯉等人的聯書都只稱《聯句》。
3、聯對。對聯的倒語。語出清梁章鉅《楹聯續話》:「嚴問樵官山左時,寅好中聯對,多出其手。」如近人蔡郕有《聯對作法》、王文儒有《聯對大全》,今多用於文章。
4、對句。本來是指對上他人所出之句,後即作對聯別稱。如清梁紹王《兩般秋雨庵隨筆》中雲:「嘗見有人寫對句雲:『拳石畫臨黃子久,瓶膽花插紫丁香。』」今多用於文章。
5、對語。對偶詞語之意。如清陸以恬《冷廬雜識•對語敏捷》雲:「對語不難,難在每捷。」
6、對子。對聯的通俗叫法。寫對聯叫做對子,對對聯叫對對子。
不常用的有如下多種:
1、儷言、儷語。本是以對偶形式出現的方辭,後偶作對聯代稱。儷語,取語句成雙配對之意。如清費師洪有《延旭軒儷語》,顧曾烜有《方宦儷語》等。 儷言,猶儷語。如清徐世昌有《藤墅儷言》。
2、駢言、駢語。義同儷言,由漢魏時的「四六體」駢文演變為對聯而名。如駢句:「老當益壯,寧知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3、偶語、偶句。本指相對私語,後取偶為「相對」之義作對聯別稱。如近人有《偶語百聯》。清梁恭辰《楹聯四話》:偶句有多用虛字者,亦自生動可喜。
4、楹帖、帖子。義同楹聯。常用於書名和其他,如清羅昌荃《楹帖采腴》。梁章鉅《楹聯叢話》:楹帖始於桃符。 曲瀅生《宋代楹聯輯要》:楹聯一名帖子。
5、楹句、楹語,義同楹聯。如清末江峰青《里居楹語錄》、清楊浚有《冠悔堂楹語》,近人徐鋆有《澹廬楹語》,鄭豐稔有《楹語享帚》等。清趙藩有《介庵楹句輯抄》,近人趙式銘《睫巢楹句》、《楹句雜錄》等。
6、桃符。由春聯源於桃符而得名。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春聯》雲:「春聯者,桃符也。」所謂桃符,即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壘」的名字,分別書寫在兩塊桃木板上,懸掛於左右門,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至少從漢朝起就有,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於桃木板上。據《宋史•蜀世家》記載,五代後蜀主孟昶「每歲除,命學士為詞,題桃符,置寢門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學士幸寅遜撰詞,昶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是我國最早出現的一副春聯。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王安石詩雲:「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由於對聯的出現和桃符有密切的關系,所以古人又稱對聯為「桃符」。
7、連語。取上下聯相連之意而名,今僅見章太炎取自己的對聯書名為《荊漢大師連語》。
8、聯偶。聯語上下駢偶,故稱。如近人曾國才有聯書名《桔園聯偶》。
9、詩余。取對聯是詩的變體而名,民國郭立志《曾文正公聯語輯錄•序》雲:「聯語亦詩余也。」
10、詩鍾。本是興起於晚清的一種文字游戲,其方法是取意義絕不相同的兩個詞或分詠,或嵌字。如以尺、蜂為題詠二句:「燈下量衣催五夜,房中釀蜜正三春」。因其對仗工整與對聯相同而作代稱。
11、小道。因過去對聯地位低下所雲,庄俞《應用對聯粹編》:「聯語,小道也。」 這種看法現在已得到了糾正,正白啟寰先生一副對聯所雲:「對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諷可歌,媲美詩詞、曲賦、文章,恰似明珠映寶玉;聯本大觀,源遠流長,亦庄亦趣,增輝堂室、山川、人物,猶如老樹燦新花。」
12、小品。因對聯字數少、篇幅小而稱之。陳方鏞《楹聯新話》:薛慰農……所撰聯語小品,亦膾炙人口。
另外,對聯還有一些簡稱,如:楹、對、偶、聯,多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使用。如《俗語集對》、《巧對錄》、《四書對》等書中的「對」,即指對聯。又如《集宋四家詞聯》、《絕妙好聯》等書中的「聯」,均指對聯。除以上這些稱謂外,集合性的稱呼尚有對錦、對類、偶語、楹鏡等。而且小類中尚有一些別稱。如集句對,稱集聯、集對、輯對,集字也稱集言,又可據所集內容冠以「集」或「聯」,如集陶潛詩句的稱集陶,集陸游詩句的稱集陸,集經書的稱聯經,集《莊子》的稱聯庄等等。亦可不用集、聯字而另創名稱,如清呂佩芬集唐詩的聯書稱《采唐集》,何栻集蘇軾詩的聯書稱《納蘇集》。再如輓聯,也稱輓詞、挽句、挽言等等,不一而足。
至於聯書的名稱,根據其性質,更是各式各樣。如似詩話的稱聯話、聯趣;存本、匯集本稱聯存、聯錄、聯輯、聯選、聯集以至於聯萃、聯海等等;美稱更有聯瑜、聯璧、聯珠、聯錦、聯粹等等。
編輯本段【古代經典對聯】
上聯:好讀書不好讀書。 對聯
下聯:好讀書不好讀書。
此聯為【明】徐渭所作。上聯指年少時好讀書卻不愛好讀書,年老時愛好讀書不好讀書。
上聯:閑人免進賢人進。
原對:盜者莫來道者來。
新聯:撈者莫來勞者來。
吾聯:罪客勿來醉客來。
此聯為【明】擔山和尚所作。
上聯:理想莫享醴。
下聯:前途弗圖錢。
上聯:獨覽梅花掃臘雪.
下聯:細睨山勢舞流溪.
此聯的妙處在於上聯急讀如音階:『多來米發索拉西』。下聯為方言讀數字:『一二三四五六七』。
上聯:暑鼠涼梁,提筆描貓驚暑鼠。
原對:飢雞盜稻,呼童拾石打飢雞。
古對:渴鶴汲漈,令奴響槍擊渴鶴。
此聯又作『暑鼠量梁』。
上聯:暑鼠涼梁,筆璧描貓暑鼠驚竟沿檐,撞樁斯死,耄貓食屍。
原對:缺!
吾對:飢雞盜稻,同童拾石飢雞逸亦飛扉,碰棚彼斃,矢石落籮。
此聯為網友改上聯而出之新聯,余勉而對矣。
上聯:雞飢爭豆斗。
下聯:鼠暑上樑涼。
上聯:溪西犀喜戲。
下聯:囿右鼬悠遊。
上聯:今宵消夏。
下聯:明晌賞花。
上聯:士農工(宮)商角徴羽。
下聯:寒熱溫涼(良)恭儉讓。
吾聯:鋁銅金鉬(木)水火土。
此聯也是一奇聯。上聯分兩部分:士農工商;宮商角徴羽。前為四業,後為五音,而有一個字重復,一個字諧音。原對寒熱溫涼為四覺,溫良恭儉讓為君子的五種德行。我的鋁銅金鉬為四種金屬,金木水火土為五行。
上聯:游西湖,提錫壺,錫壺落西湖,惜乎錫壺。
原對:缺!
古對:逢甲子,添家子,家子遇甲子,佳姿家子。
吾聯:過九畹,擎酒碗,酒碗失九畹,久惋酒碗。
吾聯:過桐岩,射彤雁,彤雁斃桐岩,痛焉彤雁。
九畹:三峽的九畹溪。
上聯:泥肥禾尚瘦。
下聯:晷短夜差長。
此聯諧音『尼肥和尚瘦』;『鬼短夜叉長』。
上聯:削發又犯法。
下聯:出家卻帶枷。
此聯為嘲一和尚犯法所作。
上聯:禾花何如荷花美。
下聯:莓子每比梅子酸。
上聯:畫廟廟畫妙化廟。
下聯:名園園名圓明園。
上聯:瑪瑙原非馬腦。
下聯:琅玕不是狼肝。
此聯為【明】王洪所對。
上聯:下大雨,恐中泥,雞蛋、豆腐留女婿,子莫言回。
原對:無!
此聯相傳為【清代】鍾耘舫之岳父下雨時挽留女婿的話,看似平常,實則用心良苦,絕妙異常。因為它巧用諧音雙關的修辭手法,全聯皆是古代人名。為:夏大禹:【夏】王名;孔仲尼:孔子字仲尼;姬旦:【周】武王之名;杜甫、劉禹錫:【唐】詩人;子莫、顏回:孔子的弟子。因難度太大,據說至今無人能對。
上聯:下大雨,恐中泥,雞蛋、豆腐留女婿。
原對:無!
吾聯:傷足跟,懼侵身,無醫、沒葯安期生。
此聯為上聯的另一版本。我的諧音【商】祖庚:【商】王名;姬寢生:【春秋】鄭庄公之名;吳懿:【三國·蜀】大將;梅爻:《封神榜》里的人物;安期生:【漢】仙人。
上聯:下大雨麥子灌種。
下了:旱高地田禾必干。
此聯諧音夏大禹;墨子【春秋】諸子(麥、墨古同音);管仲:【春秋】人物;漢高帝:【漢】高祖劉邦;田何:【漢初】《易》學大師;比干:【商】紂的大臣。
上聯:思南女子銅仁去。
下聯:上蔡廚師會理來。
此聯為【清】吳進三所對。其友出此上聯指一位思南地方的女子到銅仁那裡去,諧音:思男女子同人去;進三指著上菜的廚師而對,原來此廚師祖籍上蔡,後住會理,經常在兩地來往,諧音:上菜廚師燴鯉來。
上聯:近世進士盡是近視,京師禁試進士,進士襟濕,巾拭。
下聯:是時肆市始失史詩,仕識世失時勢,實似石獅,誓蝕。
上聯:佛印水邊尋蚌吃。
下聯:東坡河上帶家來。
此聯為一日東坡帶家眷出去遊玩,遇到佛印在水邊挖蚌吃,於是出此上聯。諧音:佛印水邊尋『棒』吃。佛印一聽,以東坡帶家眷而來而對,諧音:東坡河上帶『枷』來。
上聯:揚子江頭渡楊子。
下聯:焦山洞裡住椒山。
此聯為【明】楊繼盛(字椒山)題鎮江焦山聯。
上聯:空中一朵白蓮花,風捧奉佛。
下聯:峽里幾枝黃栗樹,月遠怨猿。
上聯:玉瀾堂,玉蘭蕾茂方逾欄,欲攔余覽。
下聯:清宴舫,清艷荷香引輕燕,情湮晴煙。
此聯反復快讀,即成繞口。玉瀾堂:在頤和園昆明湖畔,為當年光緒帝寢宮。清宴舫:一名石舫,在頤和園萬壽山西麓岸邊,為園中著名水上建築。
編輯本段【大觀樓長聯】
大觀樓長聯
昆明市西南郊的大觀樓前,懸掛著一幅長達180字的著名長聯。
上聯是:「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蛇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赴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辜負:四周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下聯是:「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許疏鍾,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這一幅長聯,上聯描寫滇池的景色:四周的山巒,東邊的金馬山如賓士的神馬,西邊的碧雞山像展翅的鳳凰,北方的蛇山似蜿蜒的長蛇,南端的鶴山若飛翔的白鶴。而螃蟹狀的島嶼上,柳枝在霧中隨風飄舞,宛如少女在梳理她的鬢發;鋪天蓋地的葦草上,點綴其間的翡翠般的鳥雀,映照著爛漫紅霞。還有,請不要辜負那滇池四周飄香的稻田、晴日下的萬頃沙灘以及夏天的蓮荷、春日的楊柳。 下聯是詠史述事,追憶雲南歷史:漢武帝的造船習水,唐玄宗豎立的紀功鐵柱,宋太祖的玉斧揮圖,元世祖乘皮筏渡江統一中國。歷代帝王的豐功偉績,到頭來也不過像朝雲暮雨那樣過去了;就連那紀功的殘碑,也只是橫卧在蒼煙和夕陽之下。於是,只落得留下古廟的鍾聲、江中漁火和南飛的秋雁以及深秋的寒霜而已。
編輯本段【謎語趣聯】
口中含玉確如玉
台下有心實無心
上聯謎底:國
下聯謎底:怠
魯肅遣子問路
陽明笑啟東窗
上聯謎底:敬請指導
下聯謎底:歡迎光臨
日落香殘 免去凡心一點
爐熄火盡 務把意馬牢栓
上聯謎底:禿。
下聯謎底:驢。
吳下門風戶戶盡吹單孔簫
雲間勝景家家皆鼓獨弦琴
上聯謎底:吹火筒。
下聯謎底:彈棉花。
白蛇過江頭頂一輪紅日
青龍掛壁身披萬點金星
上聯謎底:油燈。
下聯謎底:秤。
黑不是 白不是 紅黃更不是 和狐狸貓狗彷佛 既非家畜 又非野獸
詩也有 詞也有 論語上也有 對東西南北模糊 雖是短品 卻是妙文
上聯謎底:猜。
下聯謎底:謎。
隱字聯
數聲吹起湘江月
一枕招來巫峽雲
上聯隱「笛」。
下聯隱「夢」。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禮義廉
上聯隱「八」,意王八。
下聯隱「恥」,意無恥。
南北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橫批: 沒東西。
上聯:缺一(衣)。
下聯:少十(食)。
一肩風雪三千里
兩眼乾坤十二時
上聯隱「轎夫」。下聯隱「貓」。
編輯本段【人名趣對】
韓擒虎——李攀龍
張九思——胡三省
西門豹——南宮牛
聞一多——錢三強
邵力子——郁達夫
張恨水——戴愛蓮
葉淺予——成舍我
魯 迅——徐 遲
肖 紅——趙 丹
孫行者——祖沖之
編輯本段【千古絕聯】
1、妙人兒倪家少女
2、古文故人做
3、包子包食飽
5、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7、凍雨灑窗,東兩點西三點
8、丫頭啃鴨頭丫頭嫌鴨頭咸
9、虞美人,傳言玉女,相見歡
10、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
11、漲漲長長,長長漲漲,常漲常清
12、三吳明清第一街,水陸兩旺馳譽五湖四海
13、一杯清茶,解解解元之渴。
14、炭去鹽歸,黑白分明山水貨。
15、月照紗窗,個個孔明諸葛亮。
16、鍾鼓樓中,終夜鍾聲撞不斷。
17、由山而城,由城而陂,由陂而河,由河而海,每況愈下。
18、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二頁風篷,下九江。
19、架一葉扁舟,盪兩支槳,支三四片篷,坐五六個客,過七里灘,到八里湖,離開九江已有十里。
20、讓人上人抑我益我
21、岑溪山水今奚在
22、好女子己酉生,問門口何人可配
23、霜降降霜,兒女無雙雙足冷
24、夏大禹,孔仲尼,姬旦,杜甫,劉錫禹
25、今夕何夕,兩夕已多
26、江氏在江亭追悼江西江縣令
27、大涼山山山小,小涼山山山大,不論大山小山,都是錦綉河山
28、今世進士,盡是近視
29、省曰黔省,江曰烏江,神曰黑神,緣何地近南天,卻佔北方正色?
30、一歲二春雙八月,人間兩度春秋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叄里半
鐵瓮城西,金玉銀山叄寶地
31、家住長安,出仕東安,貌比潘安,才比謝安,修國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蜂巢蜂樹結,風吹楓葉掩楓門
32、冰比冰水冰
33、寂寞寒窗空守寡
34、八月月半月更圓
35、知之為知之是知也
36、銅盆凍冰金鑲玉
37、煙沿檐煙燕眼
38、此木為柴山山出
㈩ 「春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出自何處 何解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出自五代李璟的《攤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鉤》。
1、《攤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鉤》原文: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2、譯文:
捲起珍珠做的簾子,掛上簾鉤,在高樓上遠望的我和從前一樣,愁緒依然深鎖。風里的落花那麼憔悴,誰是它的主人呢?這使我越想越加茫然。
信使不曾捎來遠方行人的音訊,雨中的丁香花讓我想起凝結的憂愁。我回頭眺望暮色里的三峽,看江水從天而降,浩盪奔流。
3、賞析:
這是一首傷春詞、春恨詞。詞人賦恨在者所在多有,然慣用暗筆,像這首在詞中點明「春恨」還是罕見的。詞的上片從落花無主著筆,寫春恨所以產生的觸媒;下片從思念難解立意,將春恨產生的根源揭示得含蓄而又深沉。作者用了詞家慣用的對景抒情的手法,然而卻用得很不一般。
詞的開頭頭先來了句「手卷真珠上玉鉤」,即非景語,也非情語,而是客觀平直的敘述,算不上以景呼情,也算不上以情喚景。首句「真珠」二字或作「珠簾」,但正如古人所雲:「言『真珠』,千古之善讀者都知其為簾,若說『珠簾』,寧知其為真珠耶!是舉真珠可包珠簾,舉珠簾不足以包真珠也。後人妄改,非所謂知音。」「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二句委婉、細膩,卷簾本欲觀省景物,借抒懷抱,而既卷之後,依舊春愁浩盪。可見,「鎖」是一種無所不在的心靈桎梏,使人慾銷愁而不可得。而「春恨」並不是抽象的,「風里落花誰是主」,風不僅吹落花朵,更將凋零的殘紅吹得四處飛揚,無處歸宿。在這里可以看到的是人的身世飄零,孤獨無依。
上片結句「思悠悠」,正是因此而思緒蕭索,悠然神往。
下片從人事著筆,是對春恨的進一步申說,也是「思悠悠」的直接結果。「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則點出了「春恨」綿綿的緣由所在。此句反用西王母與漢武帝典故。據說三足的青鳥是西王母的侍者,七月七日那天,漢武帝忽見青鳥飛集殿前,遂後西王母即至。然而所思主人遠在雲外,青鳥也不為之傳信,思念難解的主人公就更加感到春恨的沉重了。「丁香結」本是丁香的花蕾,取固結難解之意,詩人多用它比喻相思之愁的郁結不散,如李商隱《代贈》詩有句:「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李璟的獨創就在於將丁香結化入雨中的境界,使象徵愁心的喻體丁香花蕾更加凄楚動人,更加令人憐憫,「青鳥」、「丁香」二句合看又恰是一聯工穩的對仗,一人事,一時景,這律詩般的俊語將思念難解之情寫得既空靈透脫而又真摯實在。至此,詞的感情已經十分濃郁、飽滿。當手卷真珠上玉鉤的時刻,已經春恨綿綿;風里落花無主,青鳥不傳信,丁香空結,則徒然的嚮往已經成為無望,這已是無可逃避的結局。
最後以景語作結:「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楚天日暮,長江接天,這樣的背景暗示著愁思的深廣。「接天流」三個字讓人想起「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就這一意境而言,李璟李煜父子是一脈相承的。另外,從整首詞來看,末句的境界突然拓展,詞中的一腔愁懷置於一個與其身世密切相關的歷史地理環境中,與心靈的起伏波動也是密切相合的。
註:李璟((916-961年8月12日),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第二位皇帝,943年嗣位。後因受到後周威脅,削去帝號,改稱國主,史稱南唐中主。即位後開始大規模對外用兵,消滅楚、閩二國。他在位時,南唐疆土最大。不過李璟奢侈無度,導致政治腐敗,國力下降。李璟好讀書,多才藝。常與寵臣韓熙載、馮延巳等飲宴賦詩。他的詞,感情真摯,風格清新,語言不事雕琢,「小樓吹徹玉笙寒」是流芳千古的名句。961年逝,時年47歲。廟號元宗,謚號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其詩詞被錄入《南唐二主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