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郎休休丁香
A. 張郎與丁香的歌詞
丁香
詞:許巍 張新宇 曲:許巍
我是那雨後最初的丁香
在你不經意時開放
守候著每個黎明和夜晚
只為它經過瞬間
它遠遠的為你開放在每個夜裡
在夢里它可曾感到我的憂傷
它遠遠的為你開放在每個夜裡
在夢里它可曾感到你因為它而恐慌
它在一個雨後的清晨里走近你身旁
它那並不經意的目光那麼悲傷
它可知你轉身的時候你就會凋落
它可知你常常的等待只是為它瞬間開放
曾苦苦的為它等待在每個夜裡
曾苦苦的為它等待在每個夜裡
就在今夜你將凋零隨風飄逝
LALALA......
B. 山東柳琴戲張郎與丁香唱詞加白口
山東柳琴戲張郎與丁香唱詞這個唱詞我們都不太了解,我覺得應該是非常好聽的吧。
C. 廬劇休丁香姓什麼
廬劇《休丁香》是一個曲目的名,不是人名所以沒有姓氏。
《休丁香》又名《張郎休妻》,是廬劇優秀的傳統劇目,劇目中的劇情源於《丁香故事》:郭丁香為人善良賢惠,尊從父母之命嫁給了張萬郎,兩人彼此因為不和,日夜爭吵。
丁香希一直容忍希望能換取張萬郎的回心轉意,但未曾想得到的竟是休書一張。該劇多在安徽廣大農村和城鎮演出,深受老百姓喜愛。
廬劇戲目《休丁香》的發展:
該劇於曾在安徽省組織的廬劇赴京匯報演出中深受好評。1957年北京寶文堂書店出版了該劇,後編入《中國地方戲曲集成·安徽省卷》。2005年,該劇作為廬劇的代表作品申報了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廬劇《休丁香》作為一部傳統地方戲,屬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該作品並沒有特定作者,是由某些社會群體創作的流傳於民間的戲劇藝術形式。後人對此整理出來的劇本,整理人僅僅起到「記譜」作用,並不能對該劇或劇本主張著作權。
D. 張郎休丁香山東柳琴曲譜
張郎休丁香山東柳琴曲譜的,並且這款曲譜也是特別的有紀念意義的,值得我們大家深去研究的。
E. 泗州戲的張郎休丁香的女演員是誰怎麼關注她
她應該是劉榮芝。
劉榮芝,原名劉永芝,女, 1983年11月出生梨園世家,宿州市泗州戲劇團當家花旦。與泗州戲孫梅、張廷、呂咸蔚並稱「泗州戲四小名旦」。
F. 洪澤湖漁鼓舞散文
洪澤湖漁鼓舞是流傳於洪澤湖湖區的一種漢族民間舞蹈,廣泛分布於洪澤湖周邊的盱眙、泗洪、泗陽、洪澤等地。
漁鼓的前身是流行於北方的太平鼓,由北方逃荒難民傳入洪澤湖流域,初時作為沿村乞討時說唱伴奏的工具。漁鼓的敲擊節奏性強,對人的聽覺沖擊力強,從而在明末清初被神漢採納而用於燒大紙祭祀、神壇祈禱中,成為跳神者手中的伴奏工具。清康熙19年(1860年)後,隨著大洪澤湖的形成,漁鼓又被廣泛用於洪澤湖漁民燒大紙祭祀活動、大(代)王會、家譜會等集體活動中,從而使漁鼓舞逐漸演變成為一種祭祀舞蹈。
洪澤湖漁鼓舞的主要道具是漁鼓。早期漁鼓由鐵匠用鐵件打制而成,並用羊皮或魚皮蒙面,製作工藝較為復雜。漁鼓為圓形,形如蒲扇,直徑約35公分左右,沿圓邊框蒙上一層羊皮,也可以用狗皮或魚皮。清末民初,沿湖出現專門製作漁鼓的民間藝人,推動漁鼓製作工藝趨於精細,外觀講究,製作鼓面的皮革薄如紙,呈半透明狀,擊之聲音清脆有力,餘音悠揚,並在鼓面上增加了大紅鯉魚的形象,寓意歲歲太平、年年有餘,從而形成原始的漁鼓。民國以後,特別是在革命戰爭年代,漁鼓被發掘用於文藝活動。經過文藝工作者的挖掘整理,漁鼓製作趨於簡單化,改用粗鐵絲製成,蒙面則改為厚皮紙。為了達到舞台藝術效果,鼓面上開始繪制有極具民間裝飾色彩的.團魚、對魚、水波紋及鯉魚跳龍門等彩色圖案,在象徵一團和氣、吉慶有餘的同時,也突出了漁鼓這一活動形式的喜慶色彩。
現在舞台表演所用的漁鼓多為厚皮紙製成,鼓上有柄,柄長20公分左右,通長在70公分左右,柄尾有一直徑15公分的圓形鐵環,環周有四個鐵環,每環再串系兩三個小鐵環,柄尾圓環上繫上大紅絲帶。表演時,表演者左手持鼓,右手執鍵,隨表演者的動作和音響效果需要或搖動漁鼓,或用竹鍵有節奏地擊打漁鼓,使之鼓聲咚咚,環佩叮鐺。鼓鍵一般長4公分,寬1公分,由竹篾製成。鍵尾柄處軟布纏繞,以便手執。柄末系有絲質須子或彩色布條,舞動時綢帶飛揚,增加觀賞效果。
漁鼓的表演歷史久遠。最初表演時的主要曲調有「嚷神咒」和「念佛記」等,因敲的漁鼓總是由一串「咚咚」的迭音字組成,故漁民又稱之為「咚咚腔」、「娘娘腔」。它是洪澤湖民俗文化中獨具特色的民間舞蹈表演形式,有著濃郁的漁家風格,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流布范圍。後來,其由最初的單一的請神驅鬼活動,逐漸演變成逢年過節、家譜會等活動中必不可少的娛樂形式;表演中,除了擊鼓以外,也從單純的細語低吟的嚷神和念佛,融進了蘇皖一帶流行的肘鼓子和快板說唱,同時融入民間舞蹈,真正形成了漁鼓舞。
洪澤湖漁鼓舞表演者均為男演員或男扮女裝,其服裝艷麗,演出場地多在船頭。觀眾多時,七、八條船並在一起,合成一個簡便的水上「舞台」。洪澤湖漁鼓舞藝人,在生產生活實踐中不斷演變,唱腔不再是迷信中的嚷神和念佛,逐步融進了曲藝演唱和肘鼓調,也吸收了漁家號子和漁歌等唱腔和韻律,改變了過去似唱非唱、無痛呻吟的娘娘腔。表演的舞蹈,也不再是簡單的伴舞動作,出現了前後游、左右搖等舞姿,模擬撒網、下籪、搖船的打魚動作。洪澤湖漁鼓舞最盛時,從事漁鼓表演的多達千人以上。
漁鼓舞真正形成並走向成熟,是新中國成立以後,通過湖區文化工作者的挖掘整理,並不斷創新,形成了今天比較完善的舞台民間舞蹈形式,它以輕歌曼舞,描繪著湖上漁家兒女的勞動場景,歌頌著他們豐收的喜悅心情。這時期漁鼓舞的基本特徵,已經徹底擺脫原來低沉祝訴的腔調,增加了激昂奮進、熱情奔放的旋律,將山青水秀、百舸爭流的湖上自然景觀作舞台天幕,烘托壯觀的捕撈作業場面陣容和隊列變化多樣,有蛟龍出水、二龍戲珠的隊形,以鼓代鼓、以鼓代網,又有模擬漁業生產的舞蹈動作,有劃船、拉網、下勾、布卡、下籠等碎步、挫步的勞動場景,也有大步流星力爭上游的走八字、打園場的舞蹈,還有雙駕雲、白鶴亮翅、推窗望月、雁南飛等生動表演。端鼓也加以美化,鼓面上象徵性地繪有鯉魚和水波狀圖案。鼓的敲法靈活多樣,不受原來七字和十字韻的限制。根據懷中抱月、頂鼓、對鼓、女端男敲的藝術造型,出現了單響、雙響、三聲鼓等多種音響效果,演員服裝也由簡單毛巾頂扎到男女分別著綉有雲邊的天藍和水紅綢緞舞衣。
據發掘,漁鼓舞演唱的傳統曲目有《魏徵斬老龍》、《張郎休丁香》、《還魂記》、《水母水淹泗洲城》等十多部。
G. 張郎為什麼休丁香
喜新厭舊。張郎休丁香是因為喜新厭舊,張郎與妓女海棠勾搭上了。《張郎休丁香的故事》的宣傳推廣,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加強和諧社會建設等方面能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並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
H. 灶王爺的故事
秦巴漢
今天是農歷臘月二十三,是傳統節日「小年」,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
灶神,又稱灶君、灶王、司命灶君、東廚司命等,民間俗稱「灶王爺」。
過去差不多家家的廚房都供奉灶王爺,灶王爺是居家之神,是「一家之主」,是家庭的守護神。
祭灶,也叫「辭灶」,就是送灶王爺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人間的所有事情,特別是他所在的這家人所做的善事、惡事,好讓上天來賞罰。
灶王爺是向玉皇大帝匯報人間事情的神,流傳了許多故事。今分享幾則,以應「小年」之景。
一,窮秀才趕灶王爺
一位窮秀才因科考落第,家道敗落,不得不在街頭賣字糊口,半飢半飽地過日子。到了臘月二十三,連祭灶的東西都買不起。
他深感世道不公,氣憤之下,便在灶王爺的神像上寫了一首詩:
一匹黑馬一支鞭,我趕灶王早升天,
玉皇若問人間事,為何文章不值錢?
灶王餓著肚子被趕上天,玉皇看了窮秀才的詩,深受感動,對那些嘴上抹了蜜糖,報喜不報憂的灶王給予重重處罰,並向窮秀才傳旨道:
灶王受賄把我騙,唯有秀才敢直言,
玉皇問了人間事,從此文章應值錢。
後來,這位窮秀才獲得了富貴。人們都稱贊他不給灶王爺溜須拍馬,趕灶王趕出了好報應。
這個傳說是借趕灶王、處罰灶王來針對時弊,反對一味粉飾太平、報喜不報憂的惡劣世風。
二,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明朝有個兵部尚書,名叫張悅。
有一次在接灶神的時候,他家的狗蹲在灶頭上,他也不去趕它,任憑狗湊熱鬧,繼續拜灶王爺。
那隻狗突然從灶上跌下來,立刻死了。全家人都說這是不祥之兆,張悅卻鎮靜地對家人說:「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後來他家平安無事。
這個傳說告訴我們,信仰不同於迷信,信仰是給生活一種秩序和儀式感,讓人行得正、坐得端;而迷信則會毀了生活,讓我們無所適從。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三,張郎休妻
民間傳說灶王爺原來姓張,被人稱為「張郎」,他娶了個媳婦,名叫郭丁香。
這個郭丁香非常賢惠,起早睡晚,辛勤持家,很快家業就興旺起來,高屋瓦房,騾馬成群。
張郎成了富戶,全是因為勤勞能乾的妻子,但是他不想想是怎麼得來的,反而產生了喜新厭舊的念頭,活也不幹,一心想把郭丁香休掉,再找個漂亮的年輕媳婦。
他整天虐待郭丁香,終於把她休了,趕出家門,又娶了個財主的女兒李海棠。這李海棠好吃懶做,整日和張郎花天酒地,不操持家務。
幾年下來,家業敗盡,最後連飯也吃不上了,李海棠也不跟他了。
俗話說:休了前妻沒飯吃。
張郎只好要飯,有一天,來到一家門口,一個僕人給他飯吃。他吃完飯,看看天色不早了,就懇求在這家鍋屋裡住一夜。那個僕人請示女主人後,就答應了。
張郎說:「你家主人心眼真好,你給說一聲,我想見見她。」等到一見女主人,原來是被他休出家門的郭丁香。
郭丁香問張郎:「你怎麼到了這步田地了?」張郎羞愧得無地自容,就一頭鑽到鍋灶底下燒死了。
巡遊人間的天神把這事上報給玉皇大帝。玉皇覺得張郎雖然不好,但是還知道羞恥,說明他沒壞到底,既然死在鍋灶底下,就封他做灶王爺吧。
這個傳說流傳很廣,影響很大,以至於地方戲中有一部《張郎休妻》,就是以這個傳說為素材的。
感悟:人不能忘本,不能忘恩負義,糟糠之妻不下堂,這是幾千年來的古訓。
I. 柳琴戲張郎與丁香唱得最好聽的是
柳琴戲張郎與丁香唱得最好聽的是:張郎休丁香。張郎休丁香的故事,發端於北魏年間。明代這個故事有了較固定的版本(民歌),清初,水漫泗州,洪澤湖形成,張郎休妻的漁鼓傳唱,建國前後,多次被搬上舞台。如今在當地,老年人,青年人,在校學生都能講這個故事,田間炕頭,農閑聊天都能唱一段張郎休妻,影響范圍之大。
J. 民俗「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你知道民間說的灶王爺姓什麼嗎
民俗「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你知道民間說的灶王爺姓什麼嗎?
時間過得真快,眨眼間又到了臘月二十三了。這一天是膠東農村傳統的小年的日子,家家戶戶辭灶,准備迎接春節的到來。農村有句俗話叫「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說的就是到了臘月二十三這天,在人間督導了一年的灶王爺要回天宮向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年來的工作的時候,做一下年終總結。玉皇大帝會根據灶王爺的匯報,決定對各家各戶的獎賞。那民間所說的灶王爺姓甚名誰呢?
在我們膠東農村,聽到的是灶王爺姓張,名單,字子郭。為啥這樣說呢?膠東民間有歌謠為證,「灶王爺爺本姓張,騎著馬,挎著槍,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由於灶王爺官位在天界中很小,但在民間卻常年受人香火供奉,特別是臘月二十三這天,人們准備好糖瓜,為的就是粘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匯報工作的時候多說好話,以便得到上天的恩賜。
據傳,張子郭出生在一個財主人家,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娶妻丁香。丁香勤勞有加,奈何張子郭看她不順眼,後來張子郭的父母去世後,在一幫狐朋狗友的攛掇下,一紙休書將丁香休了。後娶了一妻海棠,這兩口子可倒好,好吃懶做,真是「一擔挑到渤海也不偏沉」。就這樣,沒多久祖上留下的家業就被敗落一空。海棠看看這家沒了油水,不知所蹤。而張子郭因欠下賭債,被迫將房產抵押給人家,落得個無處安身的下場。
張子郭在急火攻心之下,瞎了雙眼,無奈只好以乞討為生。到了臘月二十三這天,他乞討到一農戶家中。恰好這農婦的丈夫外出未歸,瞎了眼的張子郭哪裡知道他討飯的這家主人竟然是丁香。丁香認出張子郭後,擀了面條做給張子郭吃了,並在面條里加上了自己的頭發。張子郭吃著這熟悉的味道,感覺出此人正是曾被自己逐出家門的丁香,羞愧之下,一頭撞在鍋台上身亡。
看著前夫撞死,丁香只好匆匆淹埋了張子郭。並找人按照張子郭的樣子畫了畫像,貼在鍋台後不顯眼的地方,上供祭祀。外出歸來的丈夫發現了張子郭的畫像,問其故,丁香只好稱此像是灶王爺,專司人間之事。後來,每逢張子郭的祭日,丁香都會擺供祭祀。時間久了,街坊鄰居也信以為真,紛紛模仿,慢慢這臘月二十三日祭灶神的就傳了下來。
到了現在,人們會在臘月二十三這天,將在家一年的灶王爺好好打點一番,要用黃裱紙粘五隻口袋,一個錢袋,將舊的灶王爺畫像一起燒掉。在鍋灶處放上麩皮,以供灶王爺喂馬用。而鍋台後要擺上貢品和糖瓜,糖瓜是要粘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回到天庭不要亂說。這才有了「灶王老爺本姓張,騎著馬,扛著槍,拿著糖瓜當干糧。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少帶是非口舌,多帶五穀雜糧」的民謠。你們那裡的傳說有沒有不同?歡迎留言大家一起交流。
民俗「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你知道民間說的灶王爺姓什麼嗎?
在沒去北方讀書之前,一直以為過小年都是在臘月24日。因為在我們這邊的習俗是臘月24日過小年,而在臘月二十三當天灶王爺就要上天言好事了。所以為了讓灶王爺說好話,會當天在灶王爺像前面擺一些 美食 ,讓灶王爺來品嘗。小時候聽爺爺說,這個就是「賄賂」一下灶王爺,畢竟吃人家的嘴軟。當時也問了到底灶王爺是誰呢?在民間的說法也是五花八門,具體也沒人說得清楚。
農夫記得,當時爺爺說過,灶王爺在民間常說中有多個版本,有的說灶王爺是炎帝,有的說是祝融,他是三皇五帝中五帝之一顓頊的兒子,是火神。還有的說是皇帝,從這些民間傳說來看,這些灶神都是大有來頭的。不過,在民間還有另外一個版本,那就是灶神原本是一個普通老百姓,這也是大家比較接受的一種說法。
民間常說灶神原本是個煩人,名字叫張萬倉,他娶了個媳婦叫郭丁香。可是婚後幾年,他的老婆一直沒有懷上孩子。於是張萬倉把郭丁香休掉了,另外又娶了一個媳婦。然後毅然還是沒有懷上孩子,而且因為張萬倉平時又花天酒地的愛好,很快就把家產敗光了,並且淪落成為了一個乞丐,靠著乞討為生。有一天他乞討到了一戶人家,發現這是自己的前妻家。了解得知,前妻被休掉後選擇輕生,可是很幸運的是被一個砍柴的樵夫救下來了。並且郭丁香還嫁給了樵夫,剩下了一兒一女,生活過得非常的幸福。看到前妻的日子過得如此紅火,張萬倉是羞愧難當,於是就一下子鑽進了灶膛裡面,然後就此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玉帝知道這個事情之後,感覺張萬倉已經回心轉意了,又是在灶膛裡面燒死的,所以就封他為灶神,專門看守灶門,主管飲食之事。所以,從這個傳說來看,灶王爺是一個男性,並且其本性是和玉皇大帝同姓的,都是弓長張。
又到小年了,每年的小年供灶王爺的人家就要祭灶。祭灶時要供上灶糖,也就是用麥芽做的糖外面粘上一層芝麻,然後嘴裡還要念念有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因為在這一天守在灶底的灶王爺是要升天的並向玉皇大帝稟告這家一年的好事,壞事。玉皇大帝就根據他所報的來進行獎賞或懲罰。供上灶糖就是灶王上天多說好話,嘴甜點,灶糖又很黏,把灶王的嘴粘住就少報告點。據說灶王爺姓張,名生。在世時不務正業,花天酒地,妻子勸說不聽又把妻子休了。結果家業敗光沿街乞討,一天要飯要到前妻家門口,前妻不計前嫌給他飯菜,他羞愧難當,一頭鑽到灶鍋下燒死了。玉皇聞知此事,覺得張生良心發現,還沒壞到底,就封為灶王,在每年的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匯報各家善惡之事,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
民俗「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你知道民間說的灶王爺姓什麼嗎?
不錯,又是一年的臘月二十三,又到了灶王爺辭灶上天言好事的日子了。民間說法,家家都有個灶神,在人間監視著人的舉動,特別是有沒有浪費食物的舉動,但到了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回天宮開年終總結大會的日子,天宮的事情多,所以天宮的年終總結要一個星期,灶王爺要一直住到年三十才能重歸人間。灶王爺的年終總結,就是向玉皇大帝回報人間的善惡及是否浪費糧食,玉皇大帝會根據灶王爺的回報,決定對每家每戶的賞罰。所以,為了讓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家家戶戶這天要祭灶,給灶王爺供糖瓜,讓甜甜的糖瓜粘住灶王嘴,能說的話都是甜言蜜語,玉皇大帝就會對人們光賞不罰了,所以臘月三十這天,灶王爺就帶著玉皇大帝的獎賞,重新降臨人間,「下界降吉祥」了。
那麼,你知道民間說的灶王姓什麼嗎?
其實關於灶王,古籍上有些零星的記載,但說法不一,比如《淮南子》中記載灶王爺為炎帝,《禮記》上又說灶王爺是祝融,但到《莊子》中稱「灶有髻」,變成了美女。正由於這些記載不一,才導致了民間傳說的流行。在民間,普遍公認的灶王爺,原來是個負心漢,來自於張郎休妻的傳說。
這個張郎,有的地方流傳為張單,有的地方說叫張奎,也有的地方說叫張臘月,盡管說法不一,但共同的傳說還是張生,所以,民間的灶王,實際上就是這個負心漢張生。話說這張生娶妻丁香,為人賢惠孝順,有理有節。張生外出做生意,丁香在家照顧張生年邁的父母。不曾想後來張生發了財,又鬼混了一個叫海棠的女人,於是回家休掉糟糠之妻丁香,丁香只得外嫁鄰村。但是張生新娶的海棠,生活揮霍奢侈,不會料理家務,兩口子很快將家產敗盡,又突遭一場天火,家裡被燒個精光,海棠棄家而去,張生急火攻心,竟然瞎了雙眼,只能靠乞討度日。
這張生的原配丁香,改嫁的也並不是太遠,由於她勤勞持家,家裡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話說這年臘月二十三,張生要飯竟然要到了丁香的家裡。這丁香認出張生,也聽說過張生的下場,心裡自然又疼又恨,就給張生下了一碗面條,面條里放上自己的長發。這張生從面條里吃出獨有的味道,又吃出一根長長的頭發,感覺出面對的是自己休掉的前妻,自然羞愧難當,悔恨交加,一頭碰到前妻的灶台上身亡。
丁香的男人也是個生意人,正在外收賬,丁香只好偷偷葬了張生,為了進行祭祀,丁香找人畫了張生的畫像,又怕自己男人看到,只能貼於灶後,日日供奉。丈夫來家過年,見到畫像,丁香只能說,這是灶神。這張生做鬼後也知道報答前妻,因此保佑的丁香家日子越加紅火。因為臘月二十三是張生的忌日,丁香每年臘月二十三為他重新換一張畫像,舊像燒掉。於是民間仿照丁香家做法,灶後貼上張生的畫像,也會在臘月二十三更換新的。就這樣,張生慢慢演變成了灶神。臘月二十三成了辭灶的日子。
民俗「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你知道民間說的灶王爺姓什麼嗎?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北方過小年的日子,以前經常在這一天過小年形成了習慣,後來上網才了解,原來南北方風俗習慣不同,一般北方多在二十三過小年,而南方多在二十四過小年,這也算是南北風俗差異不同了。
北方二十三過小年,意味著過年的大幕真正慢慢開啟,年味越來越濃了,家家戶戶開始為過年而忙碌著,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最主要吃的是兩種食品,餃子和灶糖,而這個灶糖的由來便是和臘月二十三這天最主要的風俗活動相關。
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要祭灶,民間相傳人們常用的火灶也有神在保佑,這個就是灶神。臘月二十三這一天要把家裡的灶神燒掉,送上天,同時還要擺上供品,最不能缺少的就是灶糖。意思是說讓灶王爺上天的時候吃糖甜嘴,可以上天言好事,來年才能入地保平安。 關於灶王爺具體姓什麼,這個問題還真沒有人具體研究過,人們從古代就開始了祭灶的活動,關於灶王爺的出身說法也很多。有的說是祝融,因為祝融在傳說中被稱為火神,最早的人們過著吃生肉的日子,直到火神祝融教會人們使用火,才讓人們擺脫了吃生食的日子。所以後來變成了灶神。
人們在祭拜灶王爺的時候,不僅有灶王爺同時還演化除了灶王奶奶的說法。也就是說灶神是男女都有。其實如果真從人類使用火源的 歷史 來看,應該是古代的猿人從森林山火中發現了或火種。所以保留下來,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 隨著現在的廚房越來越先進,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使用了各種先進的電器,估計不久的未來,人們也很少會在自家的灶頭上掛上一個灶王爺了,臘月二十三祭灶的習俗也就會慢慢淡忘了。
「灶王爺本姓張,家住京東張各庄。」眾所周知,「灶王爺」是我國家喻戶曉的民間傳說人物,是我國勞動人民對於生活的樂觀態度和對未來美好憧憬的體現。
傳說,在順義張鎮賈家窪子東南的紅山上,發生過一場牛虎大戰。後來,由於天降雷電引發了山火,牛和虎都燒死了。偶然間路過此地的幾個人,第一次吃到了熟食。熟食的美味,激發了其中一個人的靈感,提出要保藏火種,今後可以用來燒找來的食物。
於是,為了留住火種,他們動手挖了坑,把余火引到坑內,這就形成了世界上的第一個「灶」。提出保留火種的人,自然而然地擔負起照看火種的重任,他就是後來人稱的「灶王」。
那為何灶王爺姓張呢?因為這個人身高體長,而且善於射箭,於是便用了弓與長結合而成的「張」。那麼灶王爺叫什麼名字呢?灶王爺叫張單,字子郭。名單,是因為他單獨一個人嘗試保留火種;字子郭,是指紅牛山上人是「灶王」子民之意。後來,玉皇大帝親自封張子郭為「灶神」。
順義區張鎮「灶王爺」傳說已於2007年列入北京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傳說名錄,祭灶傳統在順義張鎮傳承至今。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送灶王爺上天。知道民間說的灶王爺姓什麼嗎?
這個傳說我打小就聽過,是一老者給我講的,說過年鍋灶前貼的「灶神」叫「張奎」。灶王奶奶叫「高蘭英」。一個是「七煞星」,一個是「桃花星」。
原本是沒有「灶神」的,因「土地爺和土地奶奶」,也就是《封神演義》里的「土行孫、鄧禪玉」夫妻倆是被張奎、高蘭英夫妻倆打死的,封神後,土行孫夫妻為了報仇,就追著張奎夫妻倆打,張奎夫妻無處逃,就躲到人家灶台底,土行孫追到人家裡,張奎不得已就從煙筒里跑了。
張奎夫妻逃出升天就告了土行孫一狀,於是玉帝就讓「張奎」夫妻專門監察人間一年的家庭善惡瑣事,並一一記錄,然後到臘月二十三到天上做匯報。
可土行孫了,原本封的就是土地神,地上哪裡都可去的,於是就在院子里守著,就不讓灶王從正門走,灶王不得已,年年升天都走煙囪,土行孫了也就成了人家院子里的土地。
在說「灶王爺」在人家裡,人家的小善小惡,自然也知道的一清二楚,所以在灶王爺上天的時候,也就是「臘月二十三」給灶王爺吃麻糖,只說好的,保留賴的,所以臘月二十三就給灶王吃糖糖。
因灶王奶奶是「桃花星」也管男女之事,所以我們了解的「命理八字」,也就是「算命」批八字,命里有桃花,指的就是「桃花星」,命八字里犯「七煞」七煞就是指的爛桃花,都和灶王爺、灶王奶奶有關系。
所以我聽到的說民間灶王爺是姓「張」。
臘月二十三,打發灶爺上天去,在民間也不知道說了多少年,今天還在說。
我們這里供奉灶神,送灶神,是在廚房正上面,燒三柱香,獻上十三塊灶干糧,(就是自家做的餅),為什麼是十三塊呢,這是按農歷計算的,加一個潤月,就是十三個月,所以大家都獻十三個灶干糧。那每年臘月二十三都祭拜灶神,供送灶爺灶奶奶。那灶神到底是誰,姓什麼?
說到神仙,傳說很多,但比較完整的還是封神,灶神就是封神封的,掌管各家各事,做得一家之主。
這就是《封神演義》中的大將張奎,其妻高蘭英,張奎用地行術,日行一千五,比土行孫快,其妻高蘭英女中好傑,有一個法寶火葫蘆,能放火。後戰死,被柏鑒迎入封神榜,封神時被封為,灶神,就是我們拜的灶爺爺和灶奶奶。
灶神早上來到人間查看,傍晚回天宮報告,天上一天,地下一年,灶爺,灶奶奶手下有倆童子,也分布在家家戶戶,倆童子掌管著兩罐子,一個善罐,一個惡罐,在每一個家庭成員中,每一天做的事都被灶神記錄,把做的善事裝進善罐,把做的惡事裝入惡罐中,一年到頭,也就是臘月二十三,灶神帶著善惡兩罐回天宮向玉帝報告,善罐滿盈的就會得到福報,有福,祿,壽,三星照應,會前途無量。
惡罐滿盈的就會打入扡獄,受到十八層地獄的懲罰,有的永不得超生。
善罐,惡罐的淺與滿決定著每一個家庭和每一個家庭成員的命運,
這也就是說,灶神,灶奶奶就是凡人就近的,最貼實際的神仙,大家應該供奉好灶爺,灶奶奶,最重要的是每一年都要讓善罐滿盈,要讓惡罐空著,灶神自會保佑的。
民俗「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 ,民間說的灶王爺姓什麼?
今天正好是臘月二十三,也就是我們這里所說的小年,小年也是辭灶的日子。辭灶就是灶王爺辭別人間去天庭開會,匯報自己一年的工作和人間的所需。看來天庭和人間是一樣的章法,到了年底都要開一個總結大會,總結一下一年來的成敗得失。
在我的家鄉,多年來一直流傳著灶王爺的故事,灶王爺本姓張,名張萬郞。相傳張萬郎的妻子叫丁香,丁香淳樸賢良,相夫教子,孝敬公婆。後來張萬郎發了財以後就休掉了丁香,娶了第二任妻子,名叫海棠。沒想到惡人有惡報,好景不長,張萬郎雙目失明淪落為乞丐。
某日乞討要飯到了前妻丁香的家裡,善良的丁香不計前嫌,為張萬郎做了一碗面條,張萬郎吃面條的時候吃出了一根長發,雖然他眼睛失明,但他能夠識別前妻頭發的特別味道,他心裡明白這是丁香的長發,後悔自己當初不該休了丁香,張萬郎悔恨交加,一頭撞死在灶台上。後來他的前妻丁香就在灶台的上面,放了一塊長約40公分,寬約20公分的木板,木板上面放了一個碗,碗里盛上面條,用來祭拜張萬郎。這個習俗一直流傳至今。在我們這里的農村,現在還有很多人家的灶台邊上,貼著灶王爺的頭像。
今天晚上,我們這里的人們,會把灶王爺的頭像請下來,然後燒掉送灶王爺上天。為了送別灶王爺,讓灶王爺在玉皇大帝面前多美言幾句,有的地方吃面條,嘴裡還要說道:灶王爺本姓張,一年吃頓爛面湯。意思是說民間的老百姓吃的不夠好,祈求上天讓民間風調雨順。 各地習俗不一樣,我們這里臘月二十三的晚上都吃水餃。不過水餃煮熟以後,首先要打撈出三個放碗里,供奉給灶王爺,然後才可以吃。
「二十三,糖瓜黏,灶君老爺要上天。」一大早,就接到了朋友小年的問候。
然後看了這一條的問題,大家說得都很好,我就補充一下,我知道的民俗。
灶王爺的頭銜叫「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屬於玉皇大帝體制內的,這個崗位級別不高,我估計就科級吧,但工作蠻具體的,是負責照看千家萬戶的灶台煙火。
那麼到了臘月二十三,也就是今天,按照規定灶王爺要上天述職,向天庭的領導匯報蹲點這一家,這一家人的情況。相應,我們也得「表示」一下。
今天應該有一個儀式——「送灶」,也有叫「辭灶」的。
我這個年齡就沒有經歷過了,就是道聽途說,早年間送灶的時候,人們在灶王爺像前要擺放貢品,包括灶糖、清水、料豆、秣草,還有用竹篾扎的紙馬,紙馬這個東西大家知道的。
為什麼要清水、料豆、秣草?那個時候沒有高鐵、沒有神州租車,出個門得騎馬,既然是馬,還得預備飼料,馬和飼料都得各家來預備。
灶糖用的是麥芽糖,確實挺黏的,捏成扁圓型就成糖瓜了。儀式開始的時候,就把糖給化開,塗在灶王爺的嘴上。然後還得說,「好話多說,不好話您就甭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