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中葯材丁香薯

中葯材丁香薯

發布時間: 2023-01-17 16:56:42

❶ 誰知道丁香

植物—丁香花
基本信息
英文名:Syringa Lilac
學名:Syringa julianae
別名:百結,百結花,情客,華北丁香,丁香花,紫丁香
[科學分類]
域: 真核域(Eukarya)
界: 植物界(Plantae)
門: 被子植物門(Magnoliophyta)
綱: 雙子葉植物綱(Magnoliopsida)
目: 唇形目(Lamiales)
科: 木犀科(Oleaceae)
屬: 丁香屬(Syringa)
編輯本段簡述
丁香花的簡稱,又名紫丁香、百結花等,為木樨科香花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植株高約4—5米,樹皮暗灰色或灰褐色,有溝裂,枝條光滑無毛。葉卵圓形或腎臟形,先端銳尖,葉基心臟形,全緣,革質。初春開花,花單瓣或重瓣,開於前年小枝上,頂生或腋生,花端四裂,筒狀,呈圓錐花序,瓣柔色紫,情香襲人,為我國著名園林花卉。丁香花花期4—5月,9—10月蒴果成熟。蒴果呈壓扁狀,先端尖、每室有帶翅種子二粒。種予收後即可播種,也可密藏至第二年春播種。
丁香屬約30多種,分布於亞洲和歐洲東南部。我國約有27種,為本屬分布中心,南北各地區均有分布。本屬多數種類為著名的觀賞植物,春,夏開花,花大芳香,各地庭園多為栽培。主要分布在華北、東北、西北及長江流域。主要品種及變種有:白丁香、紫丁香、佛手丁香、北京丁香、、關東丁香、小葉丁香、羽葉丁香、紅丁香、藍丁香、花葉萬香等。
用途: 本種春季開花較早,可作觀賞植物,嫩葉可代茶,木材可製作農具。
編輯本段栽培管理
丁香花性喜陽光,稍耐陰,耐寒性強,也耐旱,喜濕潤,忌漬水。抗逆性強,對土壤要求不嚴,但適生於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土壤中,切忌栽於低窪陰濕處。
丁香花宜在早春芽萌動前進行移栽。移栽穴內應先施足基肥,基肥上面再蓋一層土,然後放苗填土。栽後澆一次透水,以後再澆2—3次水即可成活。丁香適應性強,管理比較粗放,平時只要注意除草,雨季防澇,乾旱時注意澆澆水,便可順利生長。丁香不喜大肥,切忌施肥過多,以免引起枝條徒長,影響開花。一般每年或隔年入冬前施一次腐熟堆肥即可。
3月中旬發芽前,要對丁香進行整形修剪,硫除過密枝、細弱枝、病蟲枝,中截旺長枝,使樹冠內通風透光。花謝後如不留種,可將殘花連同花穗下部兩個芽剪掉,以減少養分消耗,促進萌發新枝和形成花芽。落葉後,還可以進行一次整枝,以保樹冠圓整美觀,利於來年生長、開花。
丁香花病蟲害很少。主要害蟲有蚜蟲、袋蛾及刺娥。可用800一1000倍40%樂果乳劑或1000倍25%的亞胺硫磷乳劑噴灑防治。
編輯本段繁殖
丁香花可採用分株、壓條、嫁接、扦插和播種等多種方法進行繁殖,一般多用播種和分株法繁殖。
播種在四月上旬進行。先特種子放在40一50℃的熱水中浸泡l一2小時,撈出後以一份種二份沙的比例混合,置於向陽處,蓋上草袋或麻袋,經常澆水,以保持草袋、麻袋濕潤,約經一周,種子可發芽,然後播種。
分株於3月或11月均可進行。只要將母株根部叢生出的莖枝分離出,另行移栽即可。扦插宜在秋季進行。嫁接多以女貞、水蠟樹作砧木,行高接法,一般在砧木離地120一150厘米處進行嫁接,接芽、接穗要選自優良品種的母株。還要注意隨時剪除砧術新發的枝芽,以免消耗營養,使接芽和接穗發育不良,喧賓奪主。壓條繁殖於2月進行為好。壓條時,粗枝要進行環剝處理。壓條成活後2—3年可開花。
丁香花宜地栽,也可盆裁。移栽時,根部要盡量多帶土,這樣容易成活。
怎樣栽種丁香花?
丁香花性喜陽光,稍耐陰,喜濕潤,忌積水,耐寒耐旱,一般不需多澆水。要求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如果栽在蔭蔽環境中,則枝條細長較弱,花序短小而鬆散,花朵沒有光澤。若種植在瘠薄的土地上,雖然也能生長,但花不而少,且長勢瘦弱。因此宜栽在向陽、肥沃、土層深厚的地方。栽植時,需帶上土坨,並適當剪去部分枝條,栽後灌足水。以後每年春季天氣乾旱時,當芽萌動、開花前後需各澆一次透水。丁香不喜大肥,切忌施肥過多,否則易引起徒長,影響開花。一般每年或隔年入冬前施一次腐熟的堆肥,即可補足土壤中的養分。花謝以後,如不留種,可將殘花連同花穗下部兩個芽剪掉,同時疏除部分內膛過密枝條,有利通風透光和樹形美觀,有利促進萌發新枝和形成花芽。落葉後可把病蟲枝、枯枝、纖細枝剪去,並對交叉枝、徒長枝、重疊枝、過密枝進行適當短截,使枝條分布勻稱,保持樹冠圓整,以利翌年生長和開花。地栽丁香,雨季要特別注意排水防澇。因為積水過久,即易落葉死亡。
編輯本段病蟲害防治
(1)褐斑病 幼苗和成齡樹都有發生,為害枝葉、果實。防治方法:①可在發病前或發病初期用1∶1∶100倍的波爾多液噴灑;②清潔田園,消滅病殘株,集中燒毀。(2)煤煙病 主要是由黑刺粉虱、蚧類、蚜蟲等害蟲的為害而引起的。防治方法:①發現上述害蟲為害時用殺蟲劑噴殺;②發病後用1∶1∶l00倍的波爾多液噴灑。(3)根結線蟲病 由一種線蟲引起,為害根部。防治方法:可用3%呋喃丹顆粒劑穴施或撤施於根區。 (4)紅蜘蛛 為害葉片。防治方法:用0.2-0.3波美度石硫合劑和20%三氯殺蟎碸稀釋500倍液噴殺。兩種液體混合使用效果更好。每5-7天噴1次,連續2-3次。(5)紅蠟介殼 為害枝葉。防治方法:冬季可噴10倍松脂合劑,50%馬拉松稀釋1000-1500倍液噴殺,每隔7-15天噴1次,連續2-3次。(6)大頭蟋蟀 為害小枝、葉、幼干。防治方法:採用毒餌誘殺。先將麥麩炒香,然後用90%晶體致百蟲30倍液,拌濕麥麩,傍晚放畦周圍。
編輯本段象徵意義
(1)丁香花——寓意勤奮、謙遜,象徵學校的良好校風
(2)丁香花是素雅的。它那白色或淡紫的小花,常常不為人們所注目。也許有人嫌它不美,如果美是專指鮮艷奪目而言,然而它實在是很可愛的。它不貪求贊美,也不奢望愛戀,它價值不凡又含而不露;為著人們生活的更幸福,更美好,它無私地將小小身軀,全部投到了祖國醫葯學事業中。丁香的性格是溫柔的,但也不缺乏熱烈。它雖然素裝淡裹,卻有許多的內秀。丁香又是嚴肅的,它柔中有剛。
(3)在法國,「丁香花開的時候」意指氣候最好的時候。 生日是5月17日或者6月12日的人的幸運花是丁香花。 在西方,該花象徵著「年輕人純真無邪,初戀和謙遜」。
(4)丁香花為哈爾濱市的市花。
丁香花在文學中有純潔和哀怨、憂愁的意味。如李商隱的《代贈》戴望舒的《雨巷》
編輯本段香料、中草葯—丁香
(本丁香非觀賞花木木犀科丁香屬之丁香)
丁香
科學分類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目: 桃金娘目
科: 桃金娘科
屬: 蒲桃屬
種: 丁香
學名:(Syzygium aromaticum異名 Eugenia aromaticum或 Eugenia caryophyllata)
簡介:丁香是原產於印度尼西亞的一種香料植物,是一種桃金娘科的樹上的花蕾,又名丁子香,乾燥後廣泛用於烹飪中,做為一種食物香料,現在已經被引種到世界各地的熱帶地區,目前出產丁香的地區主要有印度尼西亞、桑給巴爾和馬達加斯加島,印度、巴基斯坦和斯里蘭卡也出產丁香,2005年,印度尼西亞生產的丁香約佔世界總產量的80%。
丁香樹是一種常綠喬木,高達10-20米,葉橢圓形,單葉大,對生,革質;花為紅色,聚傘花序,花蕾初起白色,後轉為綠色,當長到1.5-2厘米長時轉為紅色,這時就可以收獲,花蕾入葯稱公丁香。萼托長,花萼和花瓣4;果實為長橢圓形,名為母丁香。
用途:丁香用廣泛於烹調、香精提取、香煙添加劑、焚香的添加劑。也可以作為葯用,中葯也有丁香花蕾入葯,葯名公丁香,果實入葯,名為母丁香。性溫,味辛。丁香油是一種重要的香精油,也可以治療燒傷,作為牙科的止痛劑。
編輯本段中葯材丁香
(本丁香非觀賞花木木犀科丁香屬之丁香)
名稱:母丁香
類別:溫里葯
拼音:MU DING XIANG
別名:雞舌香、雌丁香
來源: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a caryophyllata)的果實。
葯用部位:果實
葯材性狀:乾燥果實呈卵圓形或橢圓形,長約2~3cm,直徑約0.6~1cm。外表呈褐色或帶有土紅色粉末,粗糙,多細皺紋,上端宿萼有4裂片。質堅脆,破之常縱裂為2瓣,內藏少數種子。氣微香,味辛辣。
產地:廣東、海南、廣西、雲南
採收加工: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摘。曬干。
地道沿革:
性味歸經:溫;辛;歸脾、胃、肺、腎經
功能主治:溫中散寒。用於暴心氣痛,胃寒嘔逆,風冷齒痛,牙宣,口臭,婦人陰冷,小兒疝氣。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6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敷。
禁忌:不宜與鬱金同用。熱病及陰虛內熱者忌服。
(本丁香非觀賞花木木犀科丁香屬之丁香)
【葯 名】:丁香
【拼 音】:DINGXIANG
【拉丁名】:Flos Caryophyllata
【別名】公丁香[花蕾]、母丁香[果實]
【來 源】:為桃金娘科蒲桃屬植物丁香Eugenia caryophyllata Thunb.[E. aromatica Baill.;Syzygium aromatica (L) Merr. et Perry],以花蕾和其果實入葯。花蕾稱公丁香或雄丁香,果實稱母丁香或雌丁香。在花蕾開始呈白色,漸次變綠色,最後呈鮮紅色時可採集。將採得的花蕾除去花梗曬干即成。
【功 效】:溫中、暖腎、降逆。
【主 治】:治呃逆、嘔吐、反胃、痢疾、心腹冷痛、痃癖、疝氣、癬症。
【性味歸經】:辛,溫。 ①《開寶本草》:「味辛,溫,無毒。」入胃、脾、腎經。 ①《湯液本草》:「入手太陰、足陽明、少陰經。」 ②《雷公炮製葯性解》:「入肺、脾、胃、腎四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3~1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用葯忌宜】:熱病及陰虛內熱者忌服。李杲:「氣血勝者不可服,丁香益其氣也。」《本草經疏》:「一切有火熱證者忌之,非屬虛寒,概勿施用。」
【葯物配伍】:《雷公炮炙論》:「不可見火。畏鬱金。」
【別 名】:丁子香(《齊民要術》)、支解香、雄丁香(《本草蒙筌》)、公丁香(《本草原始》)。處方名:丁香、公丁香
【處方名】:丁香、公丁、公丁香
【商品名】:丁香、公丁香。以花蕾乾燥、個大、飽滿、色棕紫而新鮮、香氣濃烈、油性足者為佳。
【葯用部位】:本植物的樹根(丁香根)、樹皮(丁香樹皮)、樹枝(丁香枝)、果實(母丁香)、花蕾蒸餾所得的揮發油(丁香油)亦供葯用,各詳專條。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馬來群島及非洲,我國廣東、廣西等地有栽培。葯材主產於坦尚尼亞、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我國廣東有少數出產。
【葯材的採收與儲藏】:通常在9月至次年3月間,花蕾由青轉為鮮紅色時採收。
【炮製方法】:採下後除去花梗,曬干。
【考 證】:出自《開寶本草》,葯性論;①《雷公炮炙論》:「凡使(丁香),有雌雄,雄顆小,雌顆大,似棗核。方中多使雌,力大,膏煎中用雄。」②《開寶本草》:「丁香,二月、八月采。按廣州送丁香圖,樹高丈余,葉似櫟葉,花圓細,黃色,凌冬不雕。醫家所用惟用根。子如釘子,長三、四分,紫色,中有粗大如山茱萸者,俗呼為母丁香,可入心腹之葯爾。」
【生葯材鑒定】:乾燥的花蕾略呈短棒狀,長1.5~2厘米,紅棕色至暗棕色;下部為圓柱狀略扁的萼管,長1~1.3厘米,寬約5毫米,厚約3毫米,基部漸狹小,表面粗糙,刻之有油滲出,萼管上端有4片三角形肥厚的萼;上部近圓球形,徑約6毫米,具花瓣4片,互相抱合。將花蕾剖開,可見多數雄蕊,花絲向中心彎曲,中央有一粗壯直立的花柱,質堅實而重,入水即沉;斷面有油性,用指甲劃之可見油質滲出;氣強烈芳香,味辛。以個大、粗壯、鮮紫棕色、香氣強烈、油多者為佳。顯微鑒定: 花托部位橫切面,表皮為1列扁平細胞,外被較厚的角質層。皮層較寬,外側散有2~3列徑向延長的油室。中柱有20~50個小型雙韌維管束,斷續排列成環,維管束外圍有少數木化纖維;內側為薄壁細胞組成的通氣組織,有大型細胞間隙。中央為軸柱,有約17個細小維管束。本品薄壁細胞含細小草酸鈣簇晶。粉末:暗紅色。①纖維多單個散在,梭形,邊緣平整或波狀彎曲,有的呈不規則連珠狀突起並氣扭曲,長106~648μm,直徑12~68μm,壁厚5~23μm,微木化,孔溝較稀或不明顯,胞腔寬狹不一,有的胞腔內含棕色油狀物。②花粉粒極面觀三角形,赤道軸長12~ 30μm,赤道表面觀雙凸鏡形,具3副合溝。③草酸鈣簇晶大多存在於較小的薄壁細胞中,也有數個簇晶連接成行,簇晶直徑3.5~26μm。另可見少數細小方晶。④油室類圓形或橢圓形,直徑約至150μm,多破碎,分泌細胞界限不分明,有的含黃色油狀物。⑤花托表皮細胞斷面觀類方形或類長方形,外被角質層;表面觀類多角形或類長方形。⑥花粉囊內壁細胞斷面觀類長方形,壁具條狀或網狀增厚。⑦花絲表皮細胞表面見類長方形,垂周壁波狀彎曲,外平周壁可見波狀角質紋理。此外,有細小螺紋導管及類多角形的花瓣表皮細胞。 本品以個大、粗壯、色紅棕、油性足、能沉於水、香氣濃郁、無碎末者為佳。按《國華人民共和國葯典》(1995年版)規定,含揮發油不得少於16.0%(ml/g)。
【中葯化學成分】:花蕾含揮發油即丁香油。油中主要含有丁香油酚(Eugenol)、乙醯丁香油酚、B-石竹烯(B一Caryophyllene),以及甲基正戊基酮、水楊酸甲酯、葎草烯(Humuleno)、苯甲醛、苄醇、間甲氧基苯甲醛、乙酸苄酯、胡椒酚(Chavicol)、a一衣蘭烯(a一Ylangene)等。也有野生品種中不含丁香油酚(平常丁香油中含64~85%),而含丁香酮(Eugenone)和番櫻桃素(Eugenin)。花中還含三萜化合物如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黃酮和對氧萘酮類鼠李素(Rham-netin)、山奈酚(Kaempferol)、番櫻桃素、番櫻桃素亭(Eugenitin)、異番櫻桃素亭(Isoeugenitin)及其去甲基化合物異番櫻桃酚(IsoeugenitoI)。
【中葯化學鑒定】:(1)取粉末少許,滴加氯仿攪勻,再加3%氫氧化鈉的氯化鈉飽和液1滴,加蓋玻片,放置片刻,有針狀丁香酚鈉結晶析出。(2) 取切片直接滴加鹼液,加蓋玻片,可見油室內有針狀丁香酚鈉結晶形成。(3) 薄層鑒別: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醚5ml,振搖數分鍾,過濾,濾液供試品溶液。另取丁香酚對照品,加乙醚製成對照品溶液。將兩種溶液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醋酸乙酯(9:1)展開,取出晾乾,噴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於105℃烘乾。可見供式液色譜與對照品溶液色譜在相同位置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簡述:治療牙痛、支氣管炎,神經痛、胃酸,抗呼吸系統及泌尿系統感染,減輕痢疾所造成之不適與疼痛,改善衰弱體質與貧血,催情(性無能、冷感),驅蟲。促進血液循環,治療皮膚潰瘍及傷口發炎,治療疥癬,改善粗糙肌膚。
【本質】似指甲狀的紅棕色花苞是精油的原料,樹平均高度為5~6公尺左右,主要產地斯里蘭卡、瓜哇、馬達加斯加,以蒸餾法製得,其香味為有點鮮苔及木香的花香,是香水製造業不可缺少的香味,亦常加入酒中,精油顏色為透明無色。
【歷史臨床記錄】是瘟疫抗菌劑的良好植物、驅蟲劑,對消化有幫助。
【使用需知】對皮膚有刺激性。
【功效】頭痛,牙痛,口臭,支氣管炎,腹痛腹瀉,消化不良,反胃嘔吐,脹氣,關節炎,風濕痛,陽萎早泄性冷感,抗蜂窩組織炎,增進記憶力,消除睡意,催情。

❷ 丁香的功效和製作方法

丁香是一種調味品,同時也是一種中葯材,可以食用的,它的味道很特別,有一種很香的氣味,可以有提味的作用,可以讓你的美食更加的有味道哦。你知道丁香的好處嗎,有什麼樣的功效和作用嗎,來看看它的一些介紹吧。

功效和作用

丁香味辛,性溫;歸脾、胃、腎經;芳香散降;具有溫中降逆,散寒止痛,暖腎助陽的功效;主治胃寒呃逆,嘔吐反胃,脘腹冷痛,泄瀉痢疾,腎虛陽痿,陰冷疝氣,腰膝冷痛,陰疽,口臭齒疳。丁香可以有很好的止瀉的作用,對於出現的腸胃不適啊或者是腹痛胃痛的情況有改善的作用,而且也可以有散寒的效果,對於驅寒有一定的好處哦。

營養價值

丁香可以健脾胃的作用,而且還可以抗菌消炎哦,對身體健康是有好處的。丁香花蕾含有丁香油,其主要成分是丁香油酚和丁香烯。野生丁香尚含有丁香酮和番櫻桃素。有溫中、健胃、止嘔及抗菌的作用。

製作技巧

1.丁香主要用於肉類、糕點、腌制食品、炒貨、蜜餞、飲料的製作配製調味品;

2.胃寒呃逆,脈遲者,可與柿蒂、人參、生薑配伍;這樣的配方可以有緩解畏寒打嗝的情況,而且還可以有驅寒的作用。

3.久患心腹冷痛者,可與肉桂、乾薑等相伍;

4.腎陽虛衰,陽痿遺精,陰冷不孕,腰膝冷痛者,可與肉桂、附子、鹿角膠等相配;如果是腎虛的話,可以選擇這樣的搭配方法,可以起到治療和調理的作用。

5.少腹寒疝腹痛者可與川楝子、附子、小茴香等相合;

烹調用途:作調味料,可矯味增香。常用於製作鹵菜,亦用於制糕點和飲料。亦為「五香粉」和「咖喱粉」原料之一。

丁香的功效以及它的好處,你都知道了吧,它的食用方法有很多,可以做鹵菜啊或者是糕點等等,可以有促進食慾的作用,而且還可以有提高體質的效果呢,對於增強人體的免疫力來說效果不錯,同時也可以補虛勞,大家可以試試。

❸ 丁香的功效與作用的功能是什麼

具有溫中、降逆、暖腎的效果,於是丁香加入了中葯材的大軍中。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丁香,釋名丁子香、雞舌香,氣味辛溫。」丁香入葯有溫中降逆、散寒止痛、溫腎助陽等功效。

有香口作用。從漢代開始,百官在皇帝面前奏事或回答問題,嘴裡都會含上丁子香,以免給皇帝留下不好的印象。

生理特性

本品略呈研棒狀,長1~2cm。花冠圓球形,直徑0.3~0.5cm,花瓣4,復瓦狀抱合,棕褐色或褐黃色,花瓣內為雄蕊和花柱,搓碎後可見眾多黃色細粒狀的花葯。

萼筒圓柱狀,略扁,有的稍彎曲,長0.7~1.4cm,直徑0.3~0.6cm,紅棕色或棕褐色,上部有4枚三角狀的萼片,十字狀分開。質堅實,富油性。氣芳香濃烈,味辛辣、有麻舌感。

(3)中葯材丁香薯擴展閱讀:

用途

丁香用於烹調、香煙添加劑、焚香的添加劑、制茶等。也可以作為葯用,中葯也有丁香花蕾入葯,葯名「公丁香」,性溫,味辛。丁香油是一種重要的香料,也可以治療燒傷,作為牙科的止痛劑。丁香還可用來解酒醉。

具有防腐劑及殺菌劑的特性,還可協助消化作用。精油局部被應用於減輕牙痛和嘴部疼痛。

❹ 母丁香的中葯屬性


葯材基源: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yzygium aromaticum(L.)Perry
【採收和儲藏】果實將成熟時採收,曬干。
【性狀】性狀鑒別 果實呈長倒卵形至長圓形;長2-2.5cm,直徑0.6-1cm。先端有齒狀萼片4枚,向中央彎曲,基部具果柄殘痕。表面棕褐色,粗糙,多細皺紋。果皮與種皮薄殼狀。質脆,易破碎脫落,有的已無果皮或種皮,僅為種仁。種仁倒卵形,暗棕色,由兩片肥厚的子葉抱合而成,子葉形如雞舌,不規則抱合,中央有一條細桿狀的胚根,由子葉的中央伸到較寬的先端。質堅硬,難破碎。氣微香,味辛辣。
①《別錄》:「微溫。」
②《葯性論》:「味辛,無毒。」
【歸經】歸脾;胃;肝;腎經
【功用主治】溫中,散寒。治暴心氣痛,胃寒嘔逆,風冷齒痛,牙宣,口臭,婦人陰冷,小兒疝氣。
①《別錄》:「療風水毒腫。去惡氣,療霍亂心痛。」
②陶弘景:「療惡核毒腫。」
③《蜀本草》:「療嘔逆甚驗。」
④《本耳圖經》:「療口臭最良,治氣亦效。」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g:或研末。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作栓劑。
【宜忌】熱證及陰虛內熱者忌服。
①《雷公炮炙論》:「不可見火。畏鬱金。」
②《本草經疏》:「一切有火熱證者忌之。非屬虛寒,概勿施用。」
【臨床應用】治療小兒疝氣
取母丁香粉適量撒在獨角蓮膏葯上,貼於患處。每隔1~2天換-次,至病癒為止。觀察19例,15例痊癒,3例好轉,1例無效。 葯物性狀
該品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acaryophyllataThunb.的近成熟果實。果將熟時採摘,曬干。該品呈卵圓形或長橢圓形,長1.5~3cm,直徑0.5~1cm。表面黃棕色或褐棕色,有細皺紋;頂端有四個宿存萼片向內彎曲成鉤狀;基部有果梗痕;果皮與種仁可剝離,種仁由兩片子葉合抱而成,棕色或暗棕色,顯油性,中央具一明顯的縱溝;內有胚,呈細桿狀。質較硬,難折斷。氣香,味麻辣。
鑒別方法
⑴該品粉末棕褐色。澱粉粒眾多,單粒長卵形、類貝殼形、類圓形或不規則形,直徑14~35μm。纖維較多,成束或單個散在,淡黃棕色,多呈長梭形、類三角形或不規則形,偶有分枝狀,直徑14~88μm,層紋較密,孔溝明顯。草酸鈣簇晶存在於薄壁細胞中,直徑7~43μm。偶見草酸鈣小方晶,油室多破碎。
⑵取該品粉末1.5g,加乙醚5ml,振搖數分鍾,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母丁香對照葯材1.5g,同法製成對照葯材溶液。再取丁香酚對照品,加乙醚製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9: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葯材及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檢查內容
水分照水分測定法(附錄ⅨH第二法)測定,不得過12.0%。總灰分不得過4.0%(附錄ⅨK)。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項下的熱浸法(附錄XA)測定,用乙醇作溶劑,不得少於15.0%。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D)測定。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以甲醇-水(65:40)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80nm。理論板數按丁香酚峰計算應不低於3000。對照品溶液的制備精密稱取丁香酚對照品適量,加無水乙醇製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即得。供試品溶液的制備取該品粉末(過二號篩)0.3g,精密稱定,置25ml量瓶中,加無水乙醇至刻度,浸泡24小時,搖勻,濾過,即得。測定法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該品按乾燥品計算,含丁香酚(C10H12O2)不得少於0.65%。
測定方法
方法名稱:雲芝-多糖的測定-中和滴定法
應用范圍:該方法採用中和滴定法測定雲芝中多糖的含量。
該方法適用於多孔菌科真菌彩絨革蓋菌Coriolus versicolor (L.ex Fr.)Quel的乾燥子實體。
方法原理:分別測得供試品中總糖及單糖的含量,用總糖含量減去單糖含量即為多糖含量。
試劑:1. 稀硫酸
⒉ 酚酞指示液
⒊ 氫氧化鈉試液
⒋ 硫代硫酸鈉滴定液(0.1mol/L)
⒌ 碘滴定液(0.05mol/L)
⒍ 澱粉指示液
儀器設備:
試樣制備:1.酚酞指示液
取酚酞1g,加乙醇100 mL使溶解。變色范圍pH8.3~10.0(無色→紅)
⒉ 氫氧化鈉試液
取氫氧化鈉4.3g,加水溶解成100 mL。
⒊ 硫代硫酸鈉滴定液(0.1mol/L)
配製:取硫代硫酸鈉26g與無水碳酸鈉0.20g,加新沸過的冷水適量使溶解成1000mL,搖勻,放置1個月後濾過。
標定:取在120℃乾燥至恆重的基準重鉻酸鉀0.15g,精密稱定,置碘瓶中,加水50mL使溶解,加碘化鉀2.0g ,輕輕振搖使溶解,加稀硫酸40mL,搖勻,密塞;在暗處放置10分鍾後,加水250mL稀釋,用本液滴定至近終點時,加澱粉指示液3mL,繼續滴定至藍色消失而顯亮綠色,並將滴定的結果用空白試驗校正。每1mL硫代硫酸鈉(0.1mol/L)相當於4.903mg的重鉻酸鉀。根據本液的消耗量與重鉻酸鉀的取用量,算出本液的濃度,即得。
室溫在25℃以上時,應將反應液及稀釋用水降溫至約20℃。
⒋ 碘滴定液(0.05mol/L)
配製:取碘13.0g,加碘化鉀36g與水50mL溶解後,加鹽酸3滴與水適量使成1000mL,搖勻,用垂熔玻璃濾器濾過。
標定:取在105℃乾燥至恆重的基準三氧化二砷約0.15g,精密稱定,加氫氧化鈉滴定液(1mol/L)10mL,微熱使溶解,加水20mL與甲基橙指示液1滴,加硫酸滴定液(0.5mol/L)適量使黃色轉變為粉紅色,再加碳酸氫鈉2g,水50mL與澱粉指示液2mL,用本液滴定至溶液顯淺藍紫色。每1mL碘滴定液(0.05mol/L)相當於4.946mg的三氧化二砷。根據本液的消耗量與三氧化二砷的取用量,算出本液的濃度,即得。
⒌ 澱粉指示液
取可溶性澱粉0.5g,加水5mL攪勻後,緩緩傾入100mL沸水中,隨加隨攪拌,繼續煮沸2分鍾,放冷,傾出上清液,即得。本液應臨用新制。
操作步驟:總糖 取該品粗粉約5g,精密稱定,置錐形瓶中,精密加水120 mL,稱定重量,加熱迴流1小時,放冷,再稱定重量,用水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用脫脂棉濾過,精密量取濾液40 mL,加酚酞指示液1~2滴,用氫氧化鈉試液調節pH值至中性,精密加入碘滴定液(0.1mol/L)25 mL,逐滴加氫氧化鈉試液4mL,邊加邊劇烈振搖,密塞,置暗處放置10分鍾,加稀硫酸4mL,立即用硫代硫酸鈉滴定液(0.1mol/L)滴定,至近終點時,加澱粉指示液2 mL,繼續滴定至藍色消失,並將滴定結果用空白試驗校正。每1mL碘滴定液(0.1mol/L)相當於9.008mg的無水葡萄糖(C6H12O6)。
單糖 精密量取總糖項下的濾液40mL,按總糖項下方法,自「加酚酞指示液1~2滴」起,同法操作。每1mL碘滴定液(0.1mol/L)相當於9.008mg的無水葡萄糖(C6H12O6) 。 炮製
除去雜質,用時搗碎。
性味與歸經
辛、溫。歸脾、胃、肺、腎經。
功能與主治
溫中降逆,補腎助陽。用於脾胃虛寒,呃逆嘔吐,食少吐瀉,心腹冷痛,腎虛陽痿。
用法與用量
1~3g。內服或研末外敷。
注意
不宜與鬱金同用。 1.選地、整地宜選擇溫和濕潤、靜風環境、溫濕變化平緩、坡向最好為東南坡的地區,並選擇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壤上栽培。土壤以疏鬆的砂壤土為宜。深翻土壤,打碎土塊,施腐熟的干豬牛糞、火燒土作基肥,每畝施肥2500-3000千克。平整後,作寬l-1.3米、高25-30厘米的畦。如果在平原種植,地下水位要低,至少在3米以下。有條件先營造防護林帶,防止台風為害。種植前挖穴,植穴規格為60厘米×60厘米×50厘米,穴內施腐熟廄肥15-25千克,摻天然磷礦粉0.05一0.1千克,與表土混勻填滿植穴,讓其自然下沉後待植。
2.繁殖方法主要用種子繁殖。果實7-8月陸續成熟。鮮果肉質堅實,每千克鮮果有600-700粒。開溝點播,溝深2厘米,株行距則隨育苗方式不同而異。苗床育苗,株行距10厘米×15厘米;營養磚育苗,株行距4厘米×6厘米。播種後蓋上一層細土,以不見種子為度,切不要蓋上太厚。在播前搭好前棚,保持50%的郁閉度。播後19-20天即可發芽。3個月後具3對真葉時,把幼苗帶土移入裝有腐殖土的塑料薄膜袋或竹籮內,每袋(籮)移苗四株,置於自然林下或人工前棚下繼續培育。定植後5-6年開花結果。
3.田間管理
⑴蔭蔽l-3年生的幼樹特別需要蔭蔽,由於植距較寬,可在行間間種高稈作物,如玉米、木薯等,既可遮蔭,又可作防護作用,還能增加收益,達到以短養長的目的。
⑵除草、覆蓋每年分別在7、9、10月,在丁香植株周圍除草,並用草覆蓋植株,但不要用鋤頭翻上以傷害了香根,林地上其它地方的雜草被割除作地面覆蓋,還可作綠肥,代替天然植被覆蓋地面。除草工作直至樹冠郁閉而能抑制雜草的生長為止。
⑶補苗丁香在幼齡期的致死因素較多,如發現缺苗,應及時補種同齡植株。
⑷排灌幼齡丁香,根系纖弱,不耐旱,三年生以下的丁香樹,乾旱季節需要淋水,否則幼樹乾枯。開花結果期在乾旱季節易引起落花落果,也要淋水,雨季前流通排水溝,以防積水。
⑸施肥定植後,一般每年施肥2-3次:第一次在2-3月;每株施稀人糞尿10-15千克或尿素、硫酸鈣和氯化鉀各0.05-0.1千克;第二次在7-8月,除施氮肥外,每株加施0.l千克過磷酸鈣或適量堆肥和火燒土,但不宜過量和緊靠根際,以免引起灼根造成腐爛;第三次在10-12月施以廄肥或堆肥,摻適量過磷酸鈣和草木灰。
⑹培土丁香樹是淺根系,表土上層的細報必須避免受傷,同時這些細根不應露在土面,若露出要用肥沃鬆土培土2-5厘米。
⑺修枝丁香樹木需要大量修枝,但為了便於採花,可將主幹上離地面50-70厘米內的分枝修去;若有幾個分叉主幹,應去弱留強,去斜留直,保留1個。上部枝葉不要隨便修剪,以免造成空缺,影響圓錐形樹冠的形成。⑻防風防護林的設置是確保了香園完整的一項重要措施。此外,幼齡期在台風來臨前要做好防風工作,可用繩子和竹子固定丁香植株樹干,以減輕台風對丁香植株的搖動,從而減少危害。
4.病蟲害防治
⑴褐斑病幼苗和成齡樹都有發生,為害枝葉、果實。防治方法:①可在發病前或發病初期用1∶1∶100倍的波爾多液噴灑;②清潔田園,消滅病殘株,集中燒毀。
⑵煤煙病主要是由黑刺粉虱、蚧類、蚜蟲等害蟲的為害而引起的。防治方法:①發現上述害蟲為害時用殺蟲劑噴殺;②發病後用1∶1∶l00倍的波爾多液噴灑。
⑶根結線蟲病由一種線蟲引起,為害根部。防治方法:可用3%呋喃丹顆粒劑穴施或撤施於根區。
⑷紅蜘蛛為害葉片。防治方法:用0.2-0.3波美度石硫合劑和20%三氯殺蟎碸稀釋500倍液噴殺。兩種液體混合使用效果更好。每5-7天噴1次,連續2-3次。
⑸紅蠟介殼為害枝葉。防治方法:冬季可噴10倍松脂合劑,50%馬拉松稀釋1000-1500倍液噴殺,每隔7-15天噴1次,連續2-3次。
⑹大頭蟋蟀為害小枝、葉、幼干。防治方法:採用毒餌誘殺。先將麥麩炒香,然後用90%晶體致百蟲30倍液,拌濕麥麩,傍晚放畦周圍。 一般種植5-6年後開花,25-30年為盛產期。在中國海南省引種區,6-7月花芽開始分化,明顯看見花蕾,當花蕾由淡綠色變為暗紅色時,或偶有1-2朵開放時,即把花序從基部摘下,勿傷枝葉,這樣可提高公丁香產量,又可減少了香樹養分的消耗。如果讓花蕾繼續生長,翌年3月為盛花期,4~6月座果,並逐漸長成幼果,採收未成熟果實,即為母丁香。
從花芽分化到果實成熟需經三年時間。採收後的丁香花蕾,揀凈雜物於陽光下曬,若天氣晴朗一般曬3-4天即可,為了充分乾燥,花蕾不可堆得太厚,而且要定時翻動,曬至乾脆易斷即為商品丁香。未成熟的幼果,採收後曬干,即為母丁香。 ⒈《雷公炮炙論》:不可見火。畏鬱金。
⒉《抱朴子》:雞舌香、黃連,乳汁煎,注之諸有百疾之在目者皆愈,而更加精明倍常也。
⒊《齊民要術》:雞舌香,俗人以其似丁子,故為之丁子香也。
⒋《本草拾遺》:雞舌香與丁香同種,花實叢生,其中心最大者為雞舌,擊破有順理,而解為兩向,為雞舌,故名,乃是母丁香也。
⒌《本草圖經》:雞舌香,今人皆於乳香中時時得木實似棗核者,以為雞舌香,堅頑枯燥,絕無氣味,燒亦。
⒍《本草經疏》:一切有火熱證者忌之,非屬虛寒,概勿施用。 ①治暴心氣痛:雞舌香末,酒服一錢。(《肘後方》)
②治胃冷嘔逆,氣厥不通:母丁香三粒(椎碎),陳橘皮一枚(全者,湯浸去白,焙)。上二味,用水一盞,煎取半盞,去滓熱呷。(《聖濟總錄》)
③治小兒冷疳,面黃腹大,食即吐者:母丁香七枚,為末,乳汁和蒸二次,姜湯服之。(《衛生易簡方》)
④治風冷乘於齒間,發歇疼痛。口氣宣露:雞舌香、射於各一兩,麝香(細研)一分。上二味,搗羅為散,入麝香再拌和令勻。每用少許揩齒,良久以溫湯漱口。(《聖濟總錄》雞舌香散)⑤治齲齒:雞舌香煮汁含之。(《姚僧坦集驗方》)
⑥治婦人難產:母丁香三十六粒.滴乳香三錢六分。為末,同活兔膽和杵千下,丸作三十六丸。每服一丸,好酒化下。(《頤真堂經驗方》如意丹)
⑦治陰冷:母丁香為末,縫紗囊如小指,實末,納陰中,中病便已。(《本草衍義》)

❺ 葯材丁香有什麼葯用價值

很多人都知道丁香花,但是卻不了解葯材丁香,除了丁香花,中葯材中也有叫丁香的葯材,而且葯用價值非常高,一般來說中葯丁香的臨床應用是非常廣泛的,對人體健康也有很多好處,胃病患者也可以食用丁香,有一定的養生效果,除此之外,中葯丁香的功效和作用還有哪些呢?
space
中葯丁香功效作用有哪些
1.抗胃潰瘍
丁香可抑制大鼠實驗性胃潰瘍形成。丁香揮發油和丁香酚可使胃黏液分泌顯著增加,而酸度不增加。而且這樣的營養素對於抗潰瘍有一定的好處,所以說對腸胃保護有很好的效果。
2.抗腹瀉
丁香水提物和丁香酚能拮抗番瀉葉或蓖麻油引起的大腸性腹瀉與腸腔積液。所以說中葯材丁香具有預防腹瀉的作用,對於緩解腸胃不適的情況有一定的好處。
space
中葯丁香功效作用有哪些
3.抑菌試驗
本品對於葡萄球菌及結核桿菌均有抑製作用。丁香油及丁香酚在試管內對布氏桿菌、鳥型結核桿菌的抑製作用較強,對常見治病性皮膚真菌有顯著的抑製作用。又因為丁香油及丁香酚對於皮膚無刺激作用,且吸收良好。
space
中葯丁香功效作用有哪些
4.臨床應用
丁香16克,加入70%酒精至100毫升,浸48小時後去渣。每日外搽患處3次,觀察31例病史在2年以上的體癬及足癬患者,一般在治療1天後症狀即見消退,2天後患處開始有皮屑脫落。病史較長或曾經其它癬葯治療而不能控制者,則於治療後2~3天症狀才開始消退,一般經3~5天亦能治癒。但有20%左右治癒後仍反復發作。

❻ 丁香的功效與作用

丁香的功效與作用

你知道丁香有哪些功效與作用嗎?丁香這種食材營養豐富,每種食材都有適宜人群和禁忌人群,了解清楚食物的本質,堅持食用的話其功效和作用會更加明顯,看完丁香的功效與作用,你了解了嗎?

丁香的功效與作用1

1、健胃養胃

丁香茶對維持人類胃部健康有很積極的作用,因為丁香茶也被人們稱為養胃茶或者健胃茶,它含有豐富丁香油和丁香芬這些物質,能消除腸胃中的炎症,而且能緩解人類腸胃,脹氣並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對提高人類腸胃消化功能有很明顯的好處,另外人們多喝丁香茶還能去除油膩,也能緩解人類惡心嘔吐的不良症狀。

2、抗菌消炎

抗菌消炎也是丁香茶的重要好處,因為丁香茶中含有豐富丁香油和丁香酚這些物質都是天然的葯用成分,能消滅人體內的病原菌和敏感菌和抑制人體內擁白螺旋桿菌的活性也能阻止大腸桿菌和綠膿桿菌在人體內滋生繁殖,能消除人體內部炎症也能讓人體自身抗炎能力明顯提高。

3、去除口臭

清新口氣去除口臭也是丁香茶的重要功效,因為它含有豐富的丁香油,這種物質具有濃郁的香味,而且它還有一些消炎殺菌成分,能消滅人類口腔中的敏感菌,可防止細菌在人類口腔中滋生,經常用它泡水喝,能清新口氣去除口臭,人們在出現牙齦腫痛和苦澀生瘡等不良症狀時,多用丁香茶泡水喝也能讓症狀好轉。

4、醒酒排毒

丁香茶是一種能解酒排毒的健康飲品,它能加快人體內酒精分解和代謝,並能提高人體肝臟解毒功能,能阻止酒精對人體肝臟產生傷害,平時人們在喝酒後出現頭暈目眩以及惡心嘔吐等不良症狀時,多喝些丁香茶就能讓症狀減輕。

丁香的功效與作用2

1、緩解胃寒

丁香茶是一種性子溫熱的康健飲品,溫中散寒是它的'重要效用,它對於人類經常出現的胃寒以及農歷另有致使的腹痛以及惡心吐逆等症,都有顯著緩解作用,失的時間可以把丁香茶與人參另有藿香等中葯材搭配在一塊兒泡水喝,如許會讓它的暖胃效用越發卓越。

2、清新口氣

丁香茶是一種有濃烈芬芳氣息的綠色飲品,它含有富厚的揮發油以及自然的芬芳類物質能在人類口腔中殘留下淡淡的香味,能防備口臭症狀涌現,涌現了口臭多與胃部功效失調有關,而丁香茶又是一種能進步人類胃功效的康健茶飲,以是人們用它泡水喝後能清爽口吻防備口臭。

3、殺菌消炎

丁香茶不但能為人體增補富厚養分,還能解除人體內的炎症病能清除人體內的致病菌,它含有的丁香油以及丁香酚等都是首要的葯用身分,進入人體後能清除人體內的幽門螺旋桿菌以及金黃色葡萄球菌以及鏈球菌能防備胃炎,腸炎以及胃潰瘍等多種疾病涌現,平常時常用丁香茶泡水喝,對於維持人類消化系統康健有很大的益處。

4、丁香茶的副作用

丁香茶盡管保健效用卓越,但他也帶有肯定毒性,要是人們過多喝丁香茶會涌現顯著中毒反映,會讓呼吸困難,胃出血以及下肢麻木以及血尿等症狀高發,會嚴重危害人類的身體健康,這時必需舉行須要的解毒處置懲罰,否則症狀很難消散。

❼ 唯美中葯名有哪些寓意好的。

如“鳳仙花“,”牛膝”,“木香” ,“金牛膽”等都是寓意好的中葯名稱。

中葯命名的文化內涵

(《名醫別錄》,第三條)還指出葯名要“以待行之言讀之”。由此可見,葯名的含義應該是“王步”、“王步”,針對的是黃金引起的閉經、缺乳、難產、鼻出血、出血等,所以葯物的雙向“主治術”很容易解決()這一理論,基於文獻和臨床驗證,准確地解釋了葯名中的雙向治療作用,優於李時珍的理論。

他以葯物的作用命名,比如用“骨碎補”治療骨折,用“伸筋種草”舒筋活絡,用“合歡”安神,防風防寒。

以上兩種葯物的命名反映了古人對葯物本身特點的密切觀察和對葯物主要療效的掌握。

它,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以故事和傳說命名。這反映了古代民間文化對葯物命名的影響。

比如“劉遣奴”這種活血通絡的葯,據說在南朝的時候就把奴隸小字送給了劉裕。早年卑微的時候,他在山裡割骨。當他遇到一條大蛇時,他開槍打死了它,蛇受了傷,逃跑了。明日尋之,忽聞棒林中有之聲,見幾個青衣少年搗草葯,雲王被劉射死,遂以葯搗傷。劉走上前去,拿著葯回來了。塗金瘡就能治好。後人稱此草為劉(見《本草乘雅半偈》)。

又如止血澀葯“魚雨涼”,據說與古代大禹有關。《南史宋武帝本紀》卷10引宋陳成《本草綱目》:“惠濟山余糧多。另一個人說:過去的就拿在這里,有餘糧的應該是耳朵。”還引用了《本草別說》:“天下通水,棄其餘食於河中為葯。”最後兩個故事和神話的很接近。

又如《造君子》,《博物志》,卷18,引馬松之《開寶本草》:“相傳盤州國造大夫治小兒,多獨用此物,後世大夫亦因數造君子。”

又如《蛇題(含)》,《本草綱目》第16卷劉引《本草綱目》:“天府見蛇受傷,蛇上有瘡。太陽落山後,蛇受傷了。田父以草治蛇瘡,故名蛇草。”這兩個案例都是民間傳說。

在中國古代,有大量與醫學有關的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它們是中國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學者學者對民間有關葯物的傳說和故事進行加工,以文字形式記錄在史書、筆記、傳記中,使葯物名稱的來源得到社會的認可,醫學家將其納入醫學著作,成為葯物名稱的真實來源。不管故事傳說的真假,至少可以看出民間文化對葯物命名的影響和作用。

它,很有個性

皇冠特殊標志命名。這種命名法可以分為兩種。一個反映葯品的產地和生長環境,葯品名稱前常加產地和環境字樣。

比如《高梁姜》,陶弘景說:“這姜出自高梁縣,所以得名。”李時珍進一步考證:“據高梁指高州今。韓是高梁縣人。那麼高亮被認為是高貴而又酷的。”再比如《代弼時》,《異苑》雲:“出縣者,名一代。”李時珍道:“你,赤石。一代,即雁門。”他出生在巴縣川穀,如“八斗”、“黨參”從山西出來上黨,“湘北”來自浙江象山,常用的葯如川芎、杭菊、木香、懷山葯等都有產地標記。這反映了醫學界推崇道地葯材的實際情況。

還有“成長環境”這幾個字。如水中生的“水蘇”、“水蛭”、“水浮萍”、“海草”、“海馬”、“浮石”等。“十味”、“石斛”、“石菖蒲”,比石頭長;“磨栗”、“地榆”、“地膚子”都是從地面清出來的。

另一種反映了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中外來文化的滲透。古人常把

以“胡”字為名的葯物,大多是漢晉時期從西北絲綢之路傳入的,如“胡豆”、“胡麻(今芝麻)”、“胡蘿卜”、“胡瓜(今黃瓜)”、“香菜”、“胡蘆巴”;帶有“海”字的葯物(除了在海洋中生產的)大多是南北朝以後由海上傳入的,如“海棠”、“赤蘚皮”、“棗”、“海藤”;帶有“番”字的葯物,大多是南宋至元明時期由“卜凡”(在華經商的外國商船)引進的,如“番茄”、“地瓜”、“番椒”、“甜瓜龜”、“番瀉葉”等。有時叫“進口”,如“進口硫磺”、“進口乳香”;帶有“洋”字的葯物,清代多從海外輸入,如“蔥”、“參”、“姜”、“薯”。

有些葯品名字前直接註明國家。比如“石榴”就是“安石榴”的省名。金章華《名醫別錄》雲:“張騫犯西域,得安世國石榴歸,故名安世國。”“安史”,屬於古代波斯的一個國家,也叫“安息”。著名的芳香葯物“安息香”也來自其他國家。

再比如紅花,原名“藏紅花”(“番”,音“播”),《博物志》卷15“藏紅花”:“出西番回地,天放果,即有紅藍花。”西番,即吐蕃,是公元7至9世紀建立在青藏高原上的一個藏族政權。它崩潰後,在宋、元、明的史籍中,青藏高原上的部落仍被稱為“吐蕃”或“西番”。藏紅花,現在叫藏紅花或藏紅花。

如“波斯白石蜜”、“日本硫磺”、“朝鮮人參”、“西洋參”等。都標有外來標記。

它,需要個好名字

切忌改名,切忌低俗,雅俗共賞。這反映了古代君主的排外思想和避俗求雅的民族心理和風尚。是古代禁忌文化在葯物命名上的具體體現。

有太多的人因為與君王同名或同音而改中葯名,有的甚至在幾個朝代反復改名字。比如,治瘧葯“衡山”被歷史上三代三帝(漢文帝、)改名為“常山”,導致醫學文獻混亂。又如“山葯”,唐朝為避唐代宗(李煜)而改名為薯葯;到了宋代,為避宋英宗(趙書)之諱,改名為任(唐代俗名),為後世所用,成為俗名。他和“羅勒”一樣,在犯十六國之後,因趙高祖石勒蘇益格之名而改名“蘭香草”;“玄神”和“玄明粉”被重新命名為“申遠”和“玄明粉”,以避開聖父葉璇的禁忌。

中葯多為天然產物,所以用料廣泛,日常生活中一些被認為無效不雅的東西也常被當成葯物服用。唐代韓愈《曾雲》:“牛為馬,敗鼓皮,萬物收。准備用的也是好醫生。”(《本草綱目》)但是,以書面形式記錄此類葯品名稱,被認為是低俗和不雅的。因此,古代醫家往往隱藏自己的俗名,精煉自己的名字。

比如“鴿糞”之所以叫“左盤龍”,是因為它的糞便在左邊盤旋。“人奶”之所以被稱為“仙酒”、“蟠桃酒”,是因為道經上說,服久了可以成仙。人體排泄物經過處理後,是治療熱病和高燒的重要葯物,因此根據其顏色和形狀被稱為“金汁”。他被稱為“福龍干”的“心臟地帶”,被稱為“五靈脂”的“蛋膜”的“鳳衣”,被稱為“輪回酒”的“袁環湯”的“人尿”。但是它的精緻優雅是有一定的依據和原因的,而且不是任意的,也包含了古代傳統文化的含義,所以僅限於篇幅,不一一論述。

❽ 丁香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是什麼

丁香在臨床上常用作抗菌劑,而在生活中,人們常常用來泡水,熬湯等用途,那麼丁香作為中葯材時,在日常生活中又有什麼功效呢?? 丁香的功效主治 1.溫中降逆:本品辛溫,入脾胃二經,能溫中散寒,善於降逆,黼療營寒嘔吐,呃逆之要葯。 2.暖腎壯陽:本品性溫,入腎經。《日華子本草》載: 「療腎氣,壯陽,暖腰膝。」故有暖腎壯陽之功效,常用於陽萎、陰冷、奔豚、腰腿冷痛等證。 3.行氣止痛:本品味辛,氣芳香,辛能行氣止痛,常用胸痹痛、脘腹痛、少腹痛、疝氣痛。 4.醒神開竅:本品辛香,性溫。辛能行散,溫勝寒濕,芳香開竅,化濕辟穢。《本草再新》謂其:「開九竅,舒郁氣。」故有醒神開竅之功。可用於濕濁之邪,阻蔽清竅,擾亂神明引起神志錯亂,痰聲漉漉,惡心嘔吐,舌苔白膩,脈沉滑等症。 5.辟穢殺蟲 , 本品氣香,能芳香辟穢,《海葯本草》曰:「殺蟲,療五痔,辟惡去邪。」故丁香有辟穢殺蟲之功效。歷代常用本晶治食蟹致傷,癰疽惡肉,鼻中息肉,內服外用均可。 那麼丁香又有什麼禁忌呢? 丁香忌:熱病及陰虛內熱者忌服。胃熱引起的呃逆或兼有口渴口苦口乾者不宜食用;熱性病及陰虛內熱者忌食。 如果你對丁香臨床適應證、用法用量、不良反應等有任何疑惑,可撥打我們的全國免費服務熱線,我們將有專業的葯師為你指導用葯。康愛多葯店全國連鎖的專科葯店,專業銷售正品丁香等數萬款安全用葯。

❾ 中草葯6000種圖解名字功效

中草葯6000種圖解名字功效?以下是小社吐血整理的常用中草葯圖譜及性味歸經、功能主治介紹,供大家欣賞、參考。另外,小社這次特意給每一種中葯都附上了別名,便於大家平時靈活運用。

(前方大量圖片,建議在WIFI下觀看)

解表類

1、發散風寒葯

生薑

別名:大肉姜、鮮生薑



白芷

別名:芳香、澤芬



防風

別名:銅芸、茴草、百枝、屏風



蒼耳

別名:常思菜、地葵、道人頭、豬耳、刺兒棵



羌活

別名:羌青、護羌使者、羌滑、退風使者



細辛

別名:小辛、細草、少辛、獨葉草、山人參



荊芥

別名:香荊芥、假蘇、姜芥、四棱桿蒿、穩齒菜



桂枝

別名:柳桂



麻黃

別名:龍沙、狗骨、卑相、卑鹽



2、發散風熱葯

牛蒡子

別名:鼠粘子、大力子、惡實



升麻

別名:周麻、雞骨升麻 、鬼臉升麻



柴胡

別名:地薰、茹草、柴草、茈胡



葛根

別名:甘葛、干葛、粉葛、葛條根



桑葉

別名:鐵扇子、蠶葉



菊花

別名:甘菊、金蕊、真菊、葯菊



薄荷

別名:蕃荷菜、土薄荷、南薄荷、人丹草、野薄荷



瀉火葯

1、清熱瀉火葯

天花粉

別名:栝樓根、花粉、白葯、瑞雪



決明子

別名:草決明、馬蹄決明、千里光、假綠豆



知母

別名:連母、水須、穿地龍、羊鬍子



梔子

別名:木丹、越桃、山梔子、黃雞子、黃梔子



蓮子心

別名:苦薏、蓮薏、蓮心



夏枯草

別名:鐵色草、棒柱頭花、榔頭草、棒槌草、牛枯草



2、清熱燥濕葯

龍膽

別名:陵游、草龍膽、苦地膽、山龍膽、水龍膽



白鮮皮

別名:野花椒皮、白羊鮮、北鮮皮、臭根皮、八股牛、八掛牛、好漢拔



苦參

別名:地槐、苦骨、穿參、牛參、地參、野槐、山槐



鴉膽子

別名:老鴉膽、鴉蛋子、小苦楝、苦參子



黃芩

別名:山茶根、黃芩茶、土金茶根



黃柏

別名:黃檗、圓柏、檗木、川黃柏



黃連

別名:川連、川黃連、姜黃連、吳萸黃連、酒連



3、清熱瀉火葯

大青葉

別名:大青、北板根、大靛



山豆根

別名:豆根、北豆根、廣豆根、苦豆根



北豆根

別名:蝙蝠葛根、北山豆根、山地瓜秧、蝙蝠藤



白頭翁

別名:野丈人、頭公、毛姑朵花、老公花



白蘞

別名:白根、山地瓜、鵝抱蛋、地老鼠、貓兒卵



連翹

別名:旱蓮子、空翹、空殼、落翅



板藍根

別名:靛青根、藍靛根



金銀花

別名:忍冬花、銀花、雙花、二寶花



魚腥草

別名:紫背魚腥草、紫蕺



蒲公英

別名:蒲公草、黃花地丁、黃花草、蒲公丁



4、清熱涼血葯

地黃

別名:生地、生地黃



赤芍

別名:木芍葯、赤芍葯、紅芍葯



牡丹

別名:丹皮、丹根、牡丹根皮



5、清虛熱葯

銀柴胡

別名:銀夏柴胡、銀胡、牛肚根、土參



胡黃連

別名:割孤露澤、胡連、西藏胡黃連



瀉下葯

1、攻下葯

大黃

別名:將軍、錦紋、錦紋大黃、川軍



2、潤下葯

火麻仁

別名:大麻仁、麻子仁、麻子線麻、山麻



郁李仁

別名:郁子、郁里仁、李仁肉、小李仁



3、峻下逐水葯

千金子

別名:千兩金、菩薩豆、續隨子



巴豆

別名:巴仁、巴米、紅子仁、瀉果、猛子仁、巴仁



甘遂

別名:甘澤、陵澤腫、手花根、貓兒眼、勝於花



芫花

別名:赤芫、杜芫、頭痛花、南芫花、葯魚草、九龍花、鬧魚花



京大戟

別名:大戟、紅芽大戟、紫大戟、將軍草



商陸

別名:章陸、章柳根、見腫消、當陸



祛風濕葯

1、祛風散寒葯

川烏

別名:鵝兒花、五毒、鐵毒



木瓜

別名:木瓜實、鐵腳梨



草烏

別名:烏頭、獨白草、土附子



威靈仙

別名:鐵腳威靈仙、酒草階、黑骨頭、老虎須、七寸草、牛閑草



獨活

別名:獨搖草、獨滑、長生



路路通

別名:楓實、楓草、九空子、楓草



2、祛風濕清熱葯

防己

別名:粉防己、漢防己、石解



馬錢子

別名:番木鱉、苦實把豆兒、苦實、馬前



秦艽

別名:秦膠、秦糾、左秦艽



桑枝

別名:桑條



3、祛風濕強筋骨葯

五加皮

別名:南五加皮、五穀皮、紅五加皮



狗脊

別名:金毛狗脊、金毛狗、金狗脊



桑寄生

別名:桃樹寄生、苦楝寄生、廣寄生



化濕葯

廣藿香

別名:土藿香、大葉薄荷、貓尾巴香、山茴香



蒼術

別名:赤術、仙術、茅術、華蒼術



豆蔻

別名:白豆蔻、草果、草豆蔻



佩蘭

別名:蘭草、木香、大澤蘭、女蘭、香草、杭佩蘭



草豆蔻

別名:豆蔻、草蔻、草蔻仁、草果、扣仁



草果

別名:草果仁、草果子、老蔻



厚朴

別名:川朴、厚皮、重皮、烈朴



利水滲濕葯

1、利水消腫葯

冬瓜皮

別名:白瓜皮、白冬瓜皮



赤小豆

別名:紅豆、小豆、野赤豆



澤瀉

別名:水瀉、芒芋、澤芝、天鵝蛋、水澤、如意菜、水白菜、及瀉



茯苓

別名:茯菟、茯靈、松薯、松苓



薏苡仁

別名:薏仁、薏米、草珠子、回回米、六穀子、尿珠子



2、利水通淋葯

川木通

別名:淮木通、山木通、花木通、白木通



車前草

別名:當道、蛤螞草、車輪草、鐵貫草



石韋

別名:石皮、金星草、石蘭、石劍、石背柳



燈心草

別名:虎須草、赤須、燈心、燈草



3、利濕退黃葯

垂盆草

別名:半枝蓮、佛指甲、狗牙半支、豆瓣子菜、狗牙齒、鼠牙半支、白蜈蚣



金錢草

別名:神仙對坐草、蜈蚣草、黃疸草



茵陳

別名:茵陳蒿、綿茵陳、絨蒿



虎杖

別名:苦杖、斑杖、花斑杖、紫金龍、酸湯桿、山大黃、陰陽蓮



溫里葯

丁香

別名:母丁香、公丁香、雄丁香



八角茴香

別名:大料、大茴香、舶上茴香、八角珠、八角香



小茴香

別名:土茴香、谷茴香、草茴香、谷香、小茴、小香、香絲菜



花椒

別名:秦椒、蜀椒、巴椒、川椒



肉桂

別名:桂樹、牡桂、玉桂、紫桂、大桂、桂皮



乾薑

別名:白姜、干生薑、均姜、葯姜



吳茱萸

別名:食茱萸、吳萸、氣辣子、曲葯子



附子

別名:鹽附子、黑順片、白附片



高良姜

別名:良姜、小良姜、海良姜、膏良姜



理氣葯

刀豆

別名:刀豆子、關刀豆、刀巴、馬刀豆



土木香

別名:青木香、祁木香、瑪奴、新疆木香



大腹皮

別名:檳榔皮、大腹毛、檳榔衣、茯毛



川楝子

別名:金鈴子、仁棗



木香

別名:蜜香、青木香、五木香、南木香、雲木香、廣木香



烏葯

別名:台烏葯、香葉子樹、白葉柴、青竹香、銅錢樹、白背樹



佛手

別名:佛手柑、密羅柑、五指柑、手柑



陳皮

別名:橘皮、橘子皮、廣橘皮、紅皮



枳殼

別名:川枳殼、江枳殼、湘枳殼



枳實

別名:鵝眼枳實



香附

別名:香附米、莎草根、三棱草根



香櫞

別名:鉤櫞子、香櫞柑



薤白

別名:薤根、薤白頭



消食葯

山楂

別名:鼠查、棠球子、赤爪實、山裡紅果



麥芽

別名:大麥芽、大麥櫱、麥櫱、大麥毛



萊菔子

別名:蘿卜子



驅蟲葯

苦楝皮

別名:楝木皮、楝樹枝皮、楝皮、楝根皮



南鶴虱

別名:野胡蘿卜子、鶴虱、竊衣子



使君子

別名:留求子、史君子、五稜子、君子仁、索子果



檳榔

別名:大腹檳榔、大腹子、檳榔子、橄欖子、檳榔玉



止血葯

1、涼血止血葯

大薊

別名:雞項草、野紅花、將軍草、馬薊、虎薊、刺薊、山蘿卜、牛口刺



地榆

別名:白地榆、鼠尾地榆、黃瓜香、綿地榆、紅地榆、馬猴棗



側柏葉

別名:柏葉、叢柏葉



槐花

別名:槐蕊、槐米



2、化瘀止血葯

三七

別名:山漆、金不換、參三七、田三七、田七



茜草

別名:茹蘆、茜根、活血丹、小活血



蒲黃

別名:蒲花、蒲草黃、蒲厘花粉、蒲棒花粉



仙鶴草

別名:龍頭草、金頂龍芽、刀口草、狼牙草



3、收斂止血葯

白及

別名:白芨、甘根、呼良姜、白及子、白雞兒



4、溫經止血葯

艾葉

別名:艾蒿葉、家艾葉、艾草



活血化瘀葯

1、活血止痛葯

川芎

別名:西芎、山鞠窮、香果、小葉川芎



延胡索

別名:延胡、玄胡索、元胡索、元胡



鬱金

別名:馬蓮、黃郁



姜黃

別名:黃姜、毛薑黃、寶鼎香、黃絲鬱金、鬱金



乳香

別名:熏陸香、馬尾香、乳頭香、天澤香



澤蘭

別名:地筍、地石蠶、蛇王草、草澤蘭



沒葯

別名:末葯



2、活血調經葯

川牛膝

別名:甜牛膝、天全牛膝、大牛膝、肉牛膝



王不留行

別名:奶米、大麥牛、王母牛、留行子



丹參

別名:山參、紅根、紫丹參、赤丹參、血生根、血參



紅花

別名:紅藍花、刺紅花、草紅花



桃仁

別名:白桃、毛桃、紅桃



益母草

別名:益母、茺蔚、野天麻、地母草



雞血藤

別名:血龍藤、九層風、血筋藤、紫梗藤、血鳳藤、大血藤、過崗龍



3、活血療傷葯

骨碎補

別名:猴姜、石毛薑、過山龍



蘇木

別名:蘇方木、棕木、赤木、紅赤木、紅柴



4、破血消症

馬錢子

別名:士的寧樹、番木鱉、苦實把豆兒、火失刻把都、苦實、馬前、牛眼、大方八、馬錢樹,馬錢科、馬錢屬喬木



三棱

別名:荊三棱、光三棱



莪術

別名:蓬莪術、蓬術、廣術、青姜



化痰止咳平喘葯

1、溫化寒痰葯

天南星

別名:虎掌、南星、蛇芋、野芋頭



化橘紅

別名:柚皮橘紅、化州橘紅、柚子皮



白前

別名:石藍、嗽葯、鵝管白前



半夏

別名:水玉、羊眼半夏、蠍子草、麻芋果、三葉半夏、三步跳



芥子

別名:芥菜子、青菜子、黃芥子



旋覆花

別名:金線花、夏菊、滿天星、金盞花、貓耳朵花



2、清熱化痰葯

川貝母

別名:貝母、川貝、勤母



瓜蔞

別名:栝樓、葯瓜、吊瓜



胖大海

別名:大洞果、安南子、胡大海、通大海、大海



前胡

別名:土當歸、水前胡、野當歸



桔梗

別名:梗草、苦桔梗、大葯、鈴鐺花、尚頭花、苦菜根



浙貝母

別名:浙貝、象貝母、大貝母、元寶貝、珠貝



昆布

別名:海帶、江白菜



竹茹

別名:蛤殼、瓦屋子、花蜆殼



3、止咳平喘葯

馬兜鈴

別名:兜鈴、水馬香果



白果

別名:鴨腳子、靈眼、佛指柑



百步

別名:嗽葯、百條根、山百根、葯虱葯



桑白皮

別名:桑皮根、桑根白皮、桑皮、白桑皮



款冬花

別名:冬花、款花、艾冬花、九九花



羅漢果

別名:假苦瓜、光果木鱉、拉漢果



安神葯

合歡皮

別名:合昏皮、夜合皮、合歡木皮



遠志

別名:棘菀、細草、光棍茶、細葉遠志、小草、小草根



柏子仁

別名:柏實、柏子、側柏子



酸棗仁

別名:棗仁、酸棗核



平肝熄風葯

羅布麻葉

別名:茶葉花、澤漆麻、野茶葉



蒺藜

別名:旁通、屈人、止行、刺蒺藜、硬蒺藜



天麻

別名:赤箭芝、獨搖芝、離母、赤箭、明天麻



鉤藤

別名:大鉤丁、雙鉤藤



開竅葯

石菖蒲

別名:山菖蒲、葯菖蒲、金錢蒲、水劍草、石蜈蚣、九節菖蒲



補虛葯

1、補氣葯

甘草

別名:國老、美草、甜草根、粉草、烏拉爾甘草



人參

別名:人銜、土精、棒棰、圓參、山參



大棗

別名:紅棗、干棗、良棗



山葯

別名:山芋、懷山葯



白術

別名:冬術、山芥、於術、浙術



黨參

別名:黃參、獅頭參、中靈草



黃芪

別名:綿黃芪、獨根、二人抬



2、補陽葯

巴戟天

別名:雞血藤、兔兒腸、雞腸風、貓腸筋



肉蓯蓉

別名:地精、大芸



杜仲

別名:思仙、木綿、絲連皮、絲棉木、玉絲皮



補骨脂

別名:破故紙、懷故子、川故子



蛇床子

別名:野茴香、蛇米



淫羊藿

別名:箭葉淫羊藿、心葉淫羊藿、仙靈脾



3、補血葯

白芍

別名:白芍葯、金芍葯



當歸

別名:馬尾歸、秦歸、雲歸、西當歸



首烏藤

別名:夜交藤、田豬頭、鐵稱陀



4、補陰葯

牛膝

別名:懷牛膝、杜牛膝、牛蓋膝、牛筋



石斛

別名:林蘭、杜蘭、千年竹、黃草



麥冬

別名:寸冬、韭葉麥冬、麥門冬、寸麥冬



百合

別名:白百合



收澀葯

五味子

別名:五梅子、山花椒、五味



五倍子

別名:文蛤、木附子



肉豆蔻

別名:肉果、玉果、頂頭肉



罌粟殼

別名:米殼、粟殼



蓮子

別名:水芝丹、蓮實、蓮蓬子



芡實

別名:水雞頭、雞頭實、雞頭子

熱點內容
白水百合 發布:2025-08-26 20:36:23 瀏覽:266
mk情人節款 發布:2025-08-26 20:33:35 瀏覽:860
七夕何其多 發布:2025-08-26 20:33:31 瀏覽:575
花藝大師是G 發布:2025-08-26 20:26:57 瀏覽:910
綠植營養液能噴蘭花嗎 發布:2025-08-26 20:15:31 瀏覽:417
土牆盆景 發布:2025-08-26 19:53:52 瀏覽:836
木根花卉 發布:2025-08-26 19:39:28 瀏覽:407
茶花多少錢一盆 發布:2025-08-26 19:27:32 瀏覽:859
蘭花的花期有多久 發布:2025-08-26 19:25:54 瀏覽:296
十八歲姑娘一朵花對跳 發布:2025-08-26 19:25:34 瀏覽: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