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物候期
❶ 什麼是生長期
生長期是物候期中動態變化最為明顯的階段,各器官形態建成及生理功能的完善表達均是在生長期完成的。這段時期也是我們施肥技術最為關注的時期。各種花卉由於遺傳特性的差異,其物候期及進程是不同的,有的先葉後花,有的先花後葉,有的一年只開一次花,有的四季花開不斷,以上種種習性都是在系統進化過程中長期適應環境條件而形成的遺傳本性。
(1)落葉花木
落葉花木包含種類較多,像只有一個生命周期的草花,原產北方的月季、牡丹、紫薇等花木,鬱金香、仙客來、鳶尾、水仙等球根花卉均屬此類。落葉花木開始新一輪生長期的時期不盡相同,大多數是在春天,如牡丹、月季、菊花等,也有許多種類,如仙客來、水仙等是在秋冬季節,這與其遺傳特性有關。近年來,隨著溫室技術的發展,通過人為調控環境條件來改變花木原始的物候期變化,進行花木反季節栽培已取得較大成效,如牡丹春季催花技術的應用,切花菊、切花月季的四季生產等。但不論物候期如何改變,所有的栽培措施都應建立在遵循自然規律的變化上,否則,輕者達不到預想的效果,降低觀賞價值;重者造成植株枯萎、死亡,浪費花木資源。
(2)常綠花木
原產於熱帶、亞熱帶地區的常綠花木,開花、新梢生長、花芽分化及果實發育可同時進行。老葉的脫落又多發生在新葉展開之後。有些種類能夠在一年內多次萌發新梢,並分化形成花芽,開花結果。其物候期錯綜復雜,難以確切劃分。如金橘、代代等,可形成春梢、夏梢、秋梢或冬梢,春梢及春梢上長出的夏梢和秋梢在條件適合時均可進行花芽分化、開花結果。有些種類新梢或新葉僅發生於莖枝頂端,而不象柑橘屬、枳屬等新梢或新葉與老葉相迭合生長,如鐵樹、棕櫚等。頂部新葉發生、擴大植株、基部老葉衰亡、露出莖干形成禿裸。這一類花木有一定的物候期特徵,同落葉花木相類似,春季是發枝展葉的最佳時期。
不管是落葉花木還是常綠花木,地下根系同樣有相對穩定的物候變化,都包括根系開始活動期、生長高峰期、生長緩慢期和停止生長期(停止生長的明顯程度不同)。由於地上地下的相關性,地下物候的變化可以由地上的變化推測出。生長季常綠花木與落葉花木物候期雖然有較多差異,但也有一些相對統一的特徵。這些特徵實際上是每種花木遺傳規律的不同物候表現。首先,物候期進行的有序性。花木同一器官的物候期出現順序基本一致,每一物候期都是在前一物候期通過後出現的,同時又為後一物候期作準備,像扶桑的先抽梢後開花即屬此類,沒有新梢的生長就不會有花的開放。其次,物候期的重疊性。即不同器官的幾個物候期有可能出現重疊,如代代,幾年的果子同掛一枝,同時一些枝正開花,而另一些枝正有新梢抽出。第三,物候期在某一條件下具重演性。如由於人為或災害造成器官發育中止,或改變外界條件適於某些器官的多次活動時,某些物候期可能在同一年內重復發生,出現多次生長、多次開花、多次結果或二次落葉等。
❷ 牡丹12月能栽活嗎
1.建議在8月下旬(處暑)至9月上旬(白露)之間進行播種,過早或過遲都會影響萌發率。
2.牡丹專上盆時屬間要取決於春節時間的早晚,同時又要視所在催花城市當年此階段的平均氣溫,即使在同一地方,不同品種開花所需時間亦有長短。其原因是不同牡丹品種開花所需的有效積溫不同。上盆過早,積溫提前達到,牡丹春節前提前綻放;上盆過晚,春節不能應時開花,都會影響銷售與觀賞。
3.牡丹的特性是「四宜四怕」,即宜涼怕凍,宜暖怕熱,宜光怕陰,宜干怕濕。因此,種植牡丹要選寬敞通風、上午有陽光、土壤肥沃疏鬆的地方,不可種在積水地、陰濕地、瓦礫地。築台種植時,台的大小應根據植株多少及大小而定,高度應視該處原來的地勢及地下水位高低而定。一般高度為 50—100厘米,以石塊或磚塊砌成台基,並鋪些碎瓦片或碎磚。若土壤粘重,應換用培養土。培養土以6份國土、3份腐葉土、1份礱糠灰混合使用。
4.牡丹的種植與其他花卉不同,牡丹栽種後不需要灌水,更不能澆糞水。人冬壅土即可防寒,春暖後扒開壅土,以利生長。
❸ 影響牡丹年周期的變化有哪些因素
牡丹年周期的變化,有較明顯的生長期和休眠期之分,其變化規律受以下三個因素的影響較為明顯:
(1)不同地區牡丹年周期的變化不同例如,中原牡丹品種群大體上從2月初至10月末或11月初為生長期,而11月至翌年2月為休眠期。越往北,牡丹生長期較中原品種群越晚,休眠期越早;越往南,生長期越早而休眠期越晚。因低溫不足,休眠不能被徹底解除,長江以南栽植的牡丹苗木大多不能被直接用以春節催花;否則,催花將難以成功或催花質量較低。
(2)牡丹年周期變化常因不同年份氣候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特別是受氣溫的影響更為明顯例如:中原品種群在正常年份,早春氣溫穩定在3.5~6攝氏度時萌芽,6~8攝氏度左右抽發新枝,8~16攝氏度花蕾迅速發育,16~22攝氏度開花,22~25攝氏度左右進行花芽分化。但是,若發生春暖或春寒的年份,各物候期明顯提前或推遲。
(3)不同牡丹品種的年周期變化不同:使在同一地區、同一年份的相同氣候條件下,不同品種的萌芽早晚、開花早晚也不相同,從而形成了早、中、晚花期各異的品種。
❹ 洛陽牡丹節觀賞時間什麼時候最美
洛陽牡丹節觀賞時間什麼時候最美?2018洛陽牡丹最佳觀賞時間
每年4月5日前後至5月5日前後。專家們在結合氣象資料的同時,參考其他植物的物候期,對今年的牡丹花期進行首次預報,從目前牡丹的生長發育情況看,今年牡丹花期整體與去年大致相當。具體預報如下:調控牡丹花期2018年4月3日,全市牡丹觀賞園人工調控花期牡丹進入盛花期,露地自然花期早開牡丹品種陸續開放。牡丹觀賞園內紫荊、碧桃、海棠、櫻花等奼紫嫣紅。自然牡丹花期其中,市區各牡丹觀賞園早開牡丹品種4月3日前後陸續開放,中開品種4月7日前後進入盛花期,晚開品種4月12日前後進入盛花期。市區牡丹觀賞園:早開品種牡丹4月1日前後陸續開放,中開品種牡丹4月10日前後進入盛花期,晚開品種牡丹4月18日前後進入盛花期。邙山牡丹觀賞園:各園花期整體比市區牡丹觀賞園晚5天左右。早開品種牡丹4月5日前後陸續開放,中開品種牡丹4月15日前後進入盛花期,晚開品種牡丹4月22日前後進入盛花期。道路、廣場及游園:市區道路、廣場及游園牡丹要比市區牡丹觀賞園花期提前2天至3天,3月底早開品種將陸續開放。本次花期預報為中長期預報,後期若天氣變化較大,花期將提前或延遲,本屆牡丹文化節花情預報小組將根據牡丹生長發育及天氣變化等情況,適時調整預報信息。更多信息:洛陽哪裡看牡丹—2018洛陽牡丹觀賞地推薦2018洛陽牡丹節門票多少錢,2018洛陽牡丹節優惠價格多少洛陽牡丹節住哪裡好,2018洛陽住宿攻略洛陽牡丹節旅遊路線怎麼安排?2018洛陽牡丹節一日游攻略2018洛陽牡丹花會限行政策是怎麼樣的?2018洛陽車輛限行更多關於洛陽牡丹節觀賞時間什麼時候最美?,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5dc1aa1615731535.html?zd查看更多內容❺ 關於荷的東西
一、荷的起源
「荷」被稱為「活化石」,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植物 之一。
在人類出現以前,大約一億零四千五百年前,地球大部被海洋、湖泊及沼澤覆蓋。當時,氣候惡劣,災害頻繁沒有動物,大部分植物被淘汰,只有少數生命力極強的野生植物生長在這個貧瘠的地球上。其中,有一種今天我們稱為「荷花」的水生植物,經受住了大自然的考驗,在我國的阿穆爾河(今黑龍江)、黃河、長江流域及北半球的沼澤湖泊中頑強地生存下來。大約過了九千年,原始人類開始出現。人類為了生存,採集野果充飢,不久便發現這種「荷花」的野果和根節(即蓮子與藕)不僅可以食用,而且甘甜清香,味美可口。漸漸地,「荷花」這一人類生存的糧食來源便深深地印刻在我們的祖先---原始人類的心中,成為人類生存的象徵。一直到公元前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時代,隨著農耕文化的出現,人類對荷花開始了進一步的了解。當時的人類為了生活上對水的需求,一般都定居在河岸湖畔或有天然泉水的沼澤地帶,而這些地帶恰是野生荷花主要的分布區域。從出土文物看:在河南省鄭州市北部大河村發掘的「仰韶文化」房基遺址,發現室內檯面上有炭化糧食和兩粒蓮子,經測定,距今有五千年的歷史。人類在不斷的生產勞動中,對朝夕相處的荷花的生長習性、生存環境等積累了豐富的感性認識,為中國古老的糊花文化的產生發展奠定的良好的基礎。
二、荷文化的形成---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的荷花文化自公元前11世紀起,中國從漫長的奴隸制社會進入了封建制時代---西周。荷花也在這時期里從湖畔沼澤的野生狀態走進了人們的田間池塘。《周書》載有「藪澤已竭,既蓮掘藕。」可見,當時的野生荷花已經開始作為食用蔬菜了。到了春秋時期,人們將荷花各部分器官分別定了專名。我國最早的字典,漢初時的《爾雅》就記有:「荷,芙蕖,其莖茄,其葉,其本密,其畫菡,其實蓮,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對荷花的了解已有一定的概念。 荷花以它的實用性走進了人們的勞動生活,同時,也憑借它艷麗的色彩,幽雅的風姿深入到人們的精神世界。我國最早的詩歌集《詩經》中就有關於荷花的描述「山有扶蘇,隰與荷花。」「彼澤之陂,有蒲有荷」。荷花作為觀賞植物引種至園池栽植,最早是在公元前473年,吳王夫差在他的離宮(即現在的蘇州靈岩山)為寵妃西施賞荷而修築的「玩花池」。春秋時期青銅工藝珍品「蓮鶴方壺」(通高118厘米,故宮博物管藏)則從美術方面,反映了荷花對時代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這件工藝珍品取材於真實的自然界,荷花花紋概括形象,龍和螭躍躍欲動。可見,荷花被神化的龍、螭及仙鶴一樣,成為人們心目中崇高聖潔的象徵。
三、荷文化的發展---秦漢至南北朝時期的荷花文化
秦漢之前,諸侯割據,戰爭頻繁,勞動人命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結束了混戰局面。在這個統一大帝國里,荷花文化得到了全面發展,逐步滲透到農業、經濟、醫學、宗教、藝術等各個領域。 漢朝是中國農業空前發展的一個時期,也是對荷花的栽培發展發生了重要的作用。漢以前,我國的荷化品種均是單瓣型的紅蓮。到了魏晉,出現了重瓣荷花。南北朝時期又發展有千瓣(並蒂)荷花。 西漢開始,中國的官私營商業迅速發展,豐富了各地區的商品種類,對荷花的傳播分布有著重要意義。江陵、合肥、成都等地的特產--蓮藕均通過這些中心商市進入北方,從根本上擴大了荷花的分布區域.使北方人民進一步認識荷花了解荷花,從而極大的提高了荷花的栽培技藝。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記有「種藕法」:「春初掘藕根節,頭著魚池泥中種之,當年即有蓮花。」;又有「種蓮子法」:「八月九日取蓮子堅黑者,於瓦上磨蓮頭令皮薄,取墐土作熟泥封之,如三指大,長二寸,使蓮頭平重磨去尖銳,泥干擲於池中重頭泥下,自然周皮,皮薄易生,少時即出,其不磨者,皮即堅厚,倉卒不能也。」可見,當時南北兩岸的中原地區荷花的栽培技術已是相當高超了。 我國的醫學從秦漢起開始了新的發展。漢朝神農在嘗遍百草後,總結出一套治病良方,即《本草經》,又稱《神農本草經》,其中就有蓮藕葯用保健功能的描述。東漢譙縣華佗,是我國醫學史上著名的神醫,他在手術前,先給病人飲麻沸散,使其失去知覺,刳割腹背後縫合傷口,最後塗敷以藕皮等製成的膏葯,四五天後便可癒合。荷花遂成為我國醫葯寶庫中不可多得的一枝奇葩。 西漢時期,樂府歌辭逐漸盛行,由此產生了眾多優美的采蓮曲謠。其中有《采蓮曲》(又稱《采蓮女》、《湖邊采蓮婦》)等,歌舞者衣紅羅,系暈裙,乘蓮船,執蓮花,載歌載舞,洋溢著濃烈的生活氣息,是我國廣大人民最喜愛的民間傳統歌舞之一。
四、荷文化的興盛---隋唐至明清時期的荷花文化
隋唐以後,荷花的栽培技藝進一步提高,有關荷花的詩詞、繪畫、雕塑、工藝等荷文化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在飲食文化中,荷花已進一步成為人們養生保健的名貴補品。同時荷花憑借它的色彩艷麗、風姿綽約進入了私家園林。如長安城外東南隅有秦漢時宜春苑,隋朝建都長安後,更名為芙蓉園;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市)的麴院風荷。尤其是經過貞觀之治後,荷花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成為工藝美術家創造的靈感來源。如隋唐時期的瓷器、銅鏡等的裝飾多採用蓮花花紋;金銀器上,尤其是盤邊緣,多飾以富麗的蓮瓣紋,整個風格華麗而真實。宋代的染紡業較唐代有更高的發展。著名女畫家兼工緙絲的朱克柔創作的荷花緙絲圖案,「古淡清雅」、為一時之絕作。明清的木版年畫多採用「連(蓮)貴子」、「連(蓮)年有餘(魚)」等荷花吉祥圖案,來表達人們的思想願望。 在我國的藝術繪畫史中,荷花的藝術精品更是豐富多彩。最著名的是南宋畫院吳炳的《出水芙蓉》,生動細膩的刻畫了荷花清新脫俗的優雅氣質。還有明末畫家張子政的「芙蓉鴛鴦圖」。
五、荷文化的光大---近代荷花文化
自鴉片戰爭以後,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後,廣大勞動人民當家做主,荷花也成為美化人們生活、陶冶情操的珍貴花卉,被譽為十大名花之一。孫中山先生,周恩來總理等多次提倡大力發展荷文化,並把友誼的種子傳播到友好的鄰邦。1918年,孫中山先生東渡日本,帶去了九顆遼東半島普來店出土的蓮子,經過精心培育,古蓮子栽植成功。1963年,大賀將一百顆大賀蓮種子,送給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1979年4月,鄧穎超副委員長訪問日本,參觀鑒真主持建造的奈良唐招提寺時,森本孝順長老將中日兩國專家培育的唐招提寺蓮、孫文蓮、中日友誼蓮的蓮藕捧交給鄧穎超副委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