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牡丹亭
❶ 湯顯祖《牡丹亭》全文
天下女子有情,寧有如杜麗娘者乎!夢其人即病,病即彌連,至手畫形容,傳於世而後死。死三年矣,復能溟溟莫中其所夢者而生。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而不可與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豈少夢中之人耶?必因落枕而成親,待掛冠而為密者,皆形骸之論也。
傳杜太守事者,彷彿晉武都守李仲文、廣州守馮孝將兒女事。予稍為更而演之。至於杜守收拷柳生,亦如漢睢陽王收拷談生也。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書。自非通人,恆以理相格耳!第雲理之所必無,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拓展資料:
譯文:
天下女子的多情,難道還有像杜麗娘那樣的嗎?夢見那位情人就得病,一病而迅即不起,以至親手描繪自己的畫像傳於世以後就死了。死去三年了,又能在冥冥之中尋求到所夢的人而復生。像杜麗娘這樣,才可以稱得上是多情的人了。她的情在不知不覺中激發起來,而且越來越深,活著時可以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為情而生。活著不願為情而死,死而不能復生的,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極點啊。夢中產生的情,為什麼一定不是真的呢,天下難道還缺少這樣的夢中之人嗎?一定要挨到男女同席了才算是成親,等到掛冠辭官後才感覺安全的,都是只看事情表面的說法啊。
記述杜太守事跡的故事,模仿了晉代武都太守李仲文、廣州太守馮孝將兒女戀愛的傳說。我稍加改動而寫成了這個劇本。至於杜太守拘押拷打柳夢梅,也就象漢代睢陽王拘押拷打談生了。
唉,人世的事情,不是人世所能理解透徹的。自己不是學問貫通古今的人,所以常常用「理」去加以推究了。只是一味強調(杜麗娘死而復生與柳夢梅結合的事)從理的角度看一定沒有,又怎麼知道從情的角度看一定存在呢?
湯顯祖(1550—1616),中國明代戲曲家、文學家。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漢族,江西臨川人。公元1583年(萬曆十一年)中進士,任太常寺博士、禮部主事,因彈劾申時行,降為徐聞典史,後調任浙江遂昌知縣,又因不附權貴而免官,未再出仕。曾從羅汝芳讀書,又受李贄思想的影響。在戲曲創作方面,反對擬古和拘泥於格律。作有傳奇《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紫釵記》,合稱《玉茗堂四夢》,以《牡丹亭》最著名。在戲曲史上,和關漢卿、王實甫齊名,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有著重要的地位。
❷ 湯顯祖的代表作《牡丹亭》的內容是什麼
湯顯祖的代表作《牡丹亭》的內容如下:
南陽太守杜寶之女杜麗娘,年方二八青春,慧敏美麗,卻被整日困在家中,從師腐儒陳最良誦讀《毛詩》。一天,偶偕侍女春香去後花園游賞,感念於「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歸來後傷懷入夢,夢遇書生柳夢梅。
柳驚嘆於麗娘的「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幾閑尋遍,在幽閨自憐」,二人一見鍾情,遂於牡丹亭畔成就百年好合。麗娘夢覺之後柔腸縈損,尋夢不見,懷著「似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怨」的凄惋無奈一病歸天,臨終前自繪真容,囑春香將畫軸藏於花園太湖石底,將自己埋在花園梅樹下。
三年後,書生柳夢梅偶爾進得這一頹敗花園,拾到麗娘自繪小像,認出自己也曾於夢中相會其人,愛慕至深,不惜發冢以求夢中人,麗娘借屍還魂,與柳生結為人間夫妻。全劇以柳夢梅高中新科狀元,皇帝「敕賜團圓」而告終。
《牡丹亭》賞析
《牡丹亭》本自明人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而成,但在才子佳人的故事套子中寄予了不滅真情,使得劇本別具高格,光彩奪目。
正如湯顯祖在該劇《題詞》中所言:「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這種生死至情使得杜麗娘這一靈性逼人的美麗形象從浩如煙海的傳奇創作中脫穎而出,活現於昆劇舞台三百餘年。
明呂天成《曲品》稱之為「驚心動魄,且巧妙迭出,無境不新,真堪千古矣!」在藝術技巧上,《牡丹亭》縱情跌宕,於人物內在意識的刻畫方面入木三分,細致盡情。曲辭曼妙而不施刻鑿,誠如明王驥德所言:「其才情在淺深、濃淡、雅俗之間,為獨得三昧。」
❸ 湯顯祖的代表作《牡丹亭》的內容是什麼
此劇演杜麗娘與柳夢梅生死離合的愛情故事。南安太守杜寶之女杜麗娘偕侍女春香游園遣悶,夢中與書生柳夢梅相愛,醒後思戀成疾,抑鬱而死。
三年後夢梅至南安養病,發現麗娘自畫像,深為愛慕,麗娘死而復生,二人偕逃臨安。夢梅應試後拜會岳父,杜寶拒不認親。後夢梅狀元及第,與麗娘同赴朝廷折證,杜寶不得已認親,杜、柳二人終得結為夫婦。
文學價值
作品揭露封建禮教和青年男女愛情生活的矛盾,熱情歌頌杜麗娘、柳夢梅為追求自由幸福所作的不屈斗爭,比同時代的愛情劇有著更為進步的意義。情節富於幻想色彩,性格刻畫細膩深刻,曲詞清麗,對後來戲曲文學的影響很大。
明呂玉繩、沈璟、臧懋循、馮夢龍、碩園等人都有改編本。昆劇常演出的有《閨塾》(習稱《春香鬧學》或《學堂》)、《游園》(習稱《游園驚夢》)、《拾畫》、《玩真》(習稱《拾畫叫畫》)等出。
❹ 作品《牡丹亭》怎樣刻畫主人公的心理活動
游園驚夢細致地刻畫了杜麗娘在美好的自然春光啟迪下的復雜心理活動。
《牡丹亭》是湯顯祖的代表作,對明朝的戲曲做出了傑出貢獻,在中國文學史和中國戲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其藝術特色,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 用浪漫主義手法,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離合的愛情故事,謳歌了反對封建禮教和要求個性解放的精神。
明代話本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廣為流傳,湯顯祖在這個話本小說的基礎上,進行了脫胎換骨的創造,把小說的傳說與明代社會現實生活緊密結合,用更豐滿的人物形象、更曲折的故事情節和復雜的唱詞及場景設計,表現了兩個年輕人追求個性自由、自由戀愛反封建禮教的愛情故事。年輕貌美的杜麗娘,生長在官宦家庭,家教非常嚴格和苛刻,她在官衙中住了三年,連後花園都不允許去,連白日瞌睡也被斥責為違反家規,有傷風化。然而,青春的沖動,是封建家長和老師阻止不了的。杜麗娘在丫鬟的慫恿下,趁父母不注意,偷偷跑到花園里遊玩,並觸景生情,傷感自己韶華將逝,未成佳配。回到書房,做了一夢,夢見自己遇到一英俊書生,並向她求愛,倆人雲雨和諧,愛得十分熱烈。但是,好夢不長,被她娘看到白日瞌睡,大聲呵斥她,令她從夢中醒來。從此,她鬱郁寡歡,一病不起。後來,死掉了。她被埋在後花園中。三年後,一個叫柳夢梅的書生,趕考,住在小姐墳丘附近。柳公子正是她夢中遇見的書生。杜麗娘以鬼身與柳公子夜間相會,恩情意濃。後來,她告訴公子,自己不是人身,如果公子不棄,就來掘墳,她的靈魂和肉身就可合做一處,與公子成為堂堂正正的夫妻。柳公子和守墳的四姑,掘開墳墓,並把自己的陽氣吹入杜麗娘的口中,杜麗娘活了過來。最後,柳夢梅考取了狀元,並讓皇帝欽點與杜麗娘成親,與杜麗娘的父親母相認。有情人終成眷屬。這種「夢而死」,「死而生」的幻想情節,是浪漫主義理想化的虛構,也是對現實生活的升華。因而,讓人讀了感慨萬千,拍案稱奇。
第二, 用現實主義手法,批判了封建禮教害人,展現了社會動盪、民不聊生的社會生活。
作品《牡丹亭》,還用現實主義手法,批判了封建禮教對杜麗娘的殘害。逼得活生生的一個妙齡女子,害春病而死。而杜麗娘的死,也是封建時代千萬個女子命運的悲劇,是時代悲劇的縮影和典型代表。作品,批判了杜麗娘的父親杜寶,不近人情,只知道用封建禮教苛求自己的女兒。當官,他基本是個清官好官,勸農民種桑麻,但是後來遇到了金兵圍城,雖有保護城中百姓之心,但無破敵之力。最後,不得不靠老學究陳先生寫一封信,給前來圍城金兵頭領的夫人,用反奸計,破圍。當柳夢梅前來認岳父,杜寶這個不近人情的人把中了頭名狀元的柳夢梅抓進牢中吊打,不肯承認女兒能夠還魂的現實。至到,皇帝親自考問杜麗娘和柳公子,才使一家骨肉團圓。杜麗娘的母親,也是一個不近人情的母親。只知道女子要守封建婦道,不知道這種封建禮教殘害的正是自己的親骨肉。作品,還用大量的篇幅,展現了社會的動盪,民不聊生,戰火不斷,生靈塗炭。這種現實主義的手法,使作品賦予了時代的活生生的現實基礎。因而使故事有了合理性。
第三, 優美的文字和唱詞,情景交融地委婉地表達了主人公傷感情懷,成為千古絕唱。
《牡丹亭》的文字非常優美,特別是第十齣《驚夢》小姐游後花園一段唱詞,情景交融,委婉地表達了杜麗娘此時的傷感情懷。[皂羅袍]「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這韶光賤!」(見《牡丹亭》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4月版 第54頁)
又如,杜麗娘內心嚮往個性解放,要求追求幸福,她的獨白表達了心境:[江兒水]「偶然間心似繾,梅樹邊。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怨。待打並香魂一片,陰雨梅天,守的個梅根相見。」 (見《牡丹亭》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4月版 第67頁)
這些詞句,都成為千古絕唱!至今仍感動著中外讀者,也豐富著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
總之,欣賞《牡丹亭》要從全方位來欣賞劇作的美,切不可只讀了片段,那樣絕對了解不了這部劇作的精髓。特別是,大學文學史的介紹很有極左的痕跡,例如把杜麗娘反封建禮教的精神吹過了頭,把她的私塾先生貶低得一塌糊塗。其實,只要你細讀全劇,就會得出自己的結論,杜麗娘不是大膽的叛逆女子,只是夢中遇到了秀才,兩情相悅。行為上,仍在大家閨秀的范圍內。她與私塾陳先生對詩經「關關雎鳩」的理解爭執,只反映出她天真可愛調皮的一面,而不是反封建的旗手發出的號角。特別是她從鬼變成人後,就不再與秀才私和,「在鬼可以,在人就要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勸公子去考取功名,這些陳腐的思想,基本反映了這個弱女子恪守婦道的行為規范。而學究陳先生,精通學問,又有正義感和計謀,特別是當他發現小姐的墳被扒後,費盡艱辛去告之杜麗娘的父親杜寶,要求嚴懲盜墓劫財的惡人。正值金人圍城,是他寫了一封信,並冒死送出,用反奸計破了圍。是個英雄。而不是「百無一用」的腐儒。這些需要你細細體會。
❺ 《牡丹亭》的幾點思考
對《牡丹亭》文本的傳播學思考
戲曲傳播在中國古代是一種比較廣泛的傳播現象,開展對這一傳播現象的研究,能更好地了解我國古代文化傳播的情況。筆者不揣淺陋,試圖從一個新的視角——傳播學的視角來觀照湯顯祖的戲劇,研究湯顯祖戲劇文本在明清時期的傳播情況,通過不同時期人們對它的刊印、評點和關注,從另一個側面審視湯顯祖戲劇的社會價值。
一、《牡丹亭》的刊印——突破戲劇傳播的時空局限
湯顯祖創作出《牡丹亭》這一名劇後,首先通過印刷出版的方式進行傳播,這是戲劇文學進入商業化傳播的基本條件。雖然宋代發明了活字印刷,但商業化印刷時代的到來則是明代以後的事。商業化印刷使戲劇文本批量化地復制出來,從而使戲劇傳播突破時空的局限,傳播得更廣泛、更久遠,這就是印刷傳播的價值所在。
影響印刷傳播的第一個因素是出版業。明代官刻圖書極為發達,以內府刻本、監本和藩刻本為代表,各級政府機構也無不刊刻書籍。清人袁棟《書隱叢說》雲:「官書之風,至明極盛,內而南北兩京,外而道學兩署,無不盛行雕造。」萬曆以後,印刷業更加繁榮,一時之間士大夫竟以刻書為榮。明清時期,江西撫州一帶流傳著「臨川才子金溪書」的諺語。江西金溪縣滸灣鎮的木刻印書相當興盛,成為當時一個較有名的書肆,這為湯顯祖戲劇文本的傳播提供了便利的條件。據毛效同的《湯顯祖研究資料匯編》統計,《牡丹亭》從明到20世紀60年代,有各種版本共計26個,其中明代出版各種版本11個,清代出版各種版本13個,解放後出版的版本2個,另有三個曲譜本:清代2個,民國1個,這一組數字充分說明《牡丹亭》在明清傳播的盛況。以明代為例,《牡丹亭》版本有萬曆金陵文林閣刻本、石林居士刻本、金陵唐振吾刻本、泰昌刻朱墨套印本、朱元縝校刻本(即懷德堂刻本)、蒲水齋校刻本、天啟四年張氏著壇校刻本、崇禎獨深居點定《玉茗堂四種曲》所收本、明末柳浪館刻本、明末汲古閣原刻初印本、汲古閣刻《六十種曲》卯集所收本。這里有家刻本、坊刻本和官刻本,其中以家刻本居多,如汲古閣刻本、獨深居點定本、石林居士刻本等等。由此可見,明清人熱衷於刊刻《牡丹亭》。
影響印刷傳播的第二個因素是流通渠道。在戲劇文本的印刷傳播中,受眾是通過市場消費渠道來接受傳播的,戲劇文本已作為一種商品,經過特殊的流通渠道,實現從傳播者到受眾所有權的轉換。戲劇文本傳播的市場渠道是書店,在古代即「書肆」、「書坊」、「書鋪」。其基本經營方式,包括「賣書」、「販書」、「佣書」等。明代書肆是以營利為目的,書肆在大量地銷售通俗小說和戲劇文本。書肆的興起,為戲劇文本的印刷傳播提供了重要的流通渠道,使戲劇文本得以在全國范圍內迅速地傳播。《牡丹亭》的坊刻本有金陵文林閣刻本、金陵唐振吾刻本等(文林閣主人是唐錦池,而唐振吾是廣慶堂的主人,這兩家都是金陵書坊的大出版商),還有歙縣朱元縝的懷德堂刻本(江西境內),這些坊刻本的發行數量巨大,流通區域廣泛。
影響印刷傳播的第三個因素是編輯方式。歷史上戲劇文本的傳播形式有兩種,即單本和選輯。由於戲劇歷來受正統文學觀念排斥以及單本傳播自身的弱點,以單本存世的劇作極其罕見,而《牡丹亭》有相當多的版本是以單本形式保留至今,這正說明《牡丹亭》是具有傳播價值的。《牡丹亭》還有一部分是以選輯方式傳播的,像崇禎獨深居點定《玉茗堂四種曲》所收本、汲古閣刻《六十種曲》卯集所收本和《綴白裘》所收摺子戲等等。在戲劇的選輯傳播中,有加曲譜和不加曲譜之分,這也是由其傳播對象的不同需求決定的。加曲譜的戲劇選輯本的傳播對象主要是戲劇表演者,這極大地方便了戲曲藝人的演出,也方便了戲曲研究者進行分析研究;不加曲譜的戲劇選輯本的傳播對象是范圍相對廣泛的一般讀者。選輯的類型、標准等均與受眾的需求相關,《牡丹亭》的大部分版本都是以不加曲譜的形式出現,正是為了滿足一般讀者的需要;而單本的廣泛流行正說明許多讀者對《牡丹亭》這一劇本情有獨鍾。
自從《牡丹亭》問世至明代滅亡,每隔幾年就會有人刊印一次《牡丹亭》。沒有刊印,《牡丹亭》的文本傳播就無從談起。各種版本的出現對《牡丹亭》在各個時期的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大批量的印刷又使《牡丹亭》能在全國范圍內迅速傳播,所以印刷傳播使《牡丹亭》突破了時空的局限,能夠進行跨時間、跨空間的傳播。《牡丹亭》一劇能在中國戲劇舞台上經久不衰,正是通過戲劇文本的生產、復制、傳播來實現的。所以,《牡丹亭》的刊印在其文本傳播中居功至偉。
二、《牡丹亭》的評點——豐富文本傳播的內容
所謂傳播,即社會信息的傳遞或社會信息系統的運行,實質上是一種社會互動行為,人們通過傳播保持著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戲劇評點實際上是對戲曲信息的一次重新加工,這種潤飾加工有利於人們對原劇作的理解與認識,有利於在特定時代、特定范圍的傳播。戲劇文本的閱讀、評點,再閱讀、再評點,就是社會信息系統的運行過程,多數人通過戲劇文本的評點參與戲劇傳播活動。當《牡丹亭》出現後,許多文人都爭相評點,發表看法。《牡丹亭》能在明代劇壇確立其崇高地位,一個重要原因是王思任、沈際飛等理論家從人物形象的塑造、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各方面挖掘出其審美價值。陳繼儒在當時就十分感慨地說:《牡丹亭》「一經王山陰批評,撥動骷髏之根塵,提出傀儡之啼哭,關漢卿、高則誠曾遇此知音否」?我們這里選幾則評點略作分析:
王思任在《批點玉茗堂牡丹亭敘》說:「即若士自謂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亭》。情深一敘,讀未三行,人已魂銷肌酥。……其款置數人,笑者真笑,笑即有聲;啼者真啼,啼即有淚;嘆者真嘆,嘆即有氣。杜麗娘之妖也,柳夢梅之痴也,老夫人之軟也,杜安撫之固執也,陳最良之霧也,春香之賊牢也;無不從筋節竅髓,以探其七情生動之微也。」王思任高度評價了《牡丹亭》的藝術成就,認為其描繪人物的音容笑貌,能做到笑者有聲、啼者有淚、嘆者有氣。各色人等都有其獨特的個性,形象鮮明生動,呼之欲出。因此,《牡丹亭》在社會上流傳後,其傳播效果極佳:能令後世之聽者傷感落淚,讀者眉頭不展,無情者也怦然心動,有情人卻是肝腸斷裂。後世深受封建勢力壓迫的青年女子,更是把《牡丹亭》看作是追求愛情的知音書,為情而死的安魂曲。
潘之恆《鸞嘯小品·情痴》雲:「杜之情痴而幻;柳之情痴而盪。一以夢為真,一以生為真,惟其情真,而幻盪何所不至矣。」潘之恆從情感表現的角度對杜、柳形象進行比較分析,最後都歸結到一個「真」字,正是這種真情、至情使他們的愛情產生了永久的藝術魅力。這樣的分析可以說抓住了問題的根本,深刻地揭示了杜、柳形象的思想內涵,挖掘出杜、柳形象所蘊含的藝術價值。
明代曲論家張琦則對《牡丹亭》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給予極高的評價,他在《衡曲麈譚》中說:「臨川學士,旗鼓詞壇,今玉茗堂諸曲,爭膾人口。其最者,《杜麗娘》一劇,上薄《風》、《騷》,下奪屈、宋,可與實甫《西廂》交勝。」這里把《牡丹亭》和元代名劇《西廂記》並提,說它們在互爭高低,尤其是把《牡丹亭》放在整個中國古代文學中來比照,說它上薄《風》、《騷》,下奪屈、宋,是中國戲曲史上的傑作。這樣的評點對於人們認識《牡丹亭》的價值,促進《牡丹亭》在中國劇壇的傳播都不無裨益。
從評點傳播的角度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三婦合評本。這部《牡丹亭》評點本,飽含著陳同、談則和錢宜三位青年女子的感情,浸透了她們的心血。三婦評本一出,便受到廣大讀者,尤其是婦女讀者的歡迎。錢塘女子顧姒在《三婦評本跋》中說:「百餘年來,誦此書者如俞娘、小青,閨閣中多有解人!……惜其評論,皆不傳於世。今得吳氏三夫人合評,使書中文情畢出,無纖毫遺憾;引而伸之,轉在行墨之外,豈非是書之大幸耶!」林以寧題序中更嘆為:「今得吳氏三夫人本,讀之妙解入神,雖起玉茗主人於九原,不能自寫至此。異人異書,使我驚絕!」由此可見,《吳吳山三婦評本牡丹亭還魂記》之所以廣泛流傳,成為《牡丹亭》各種評點本中一種有影響的本子,絕非偶然,主要在於這個本子確有其自身的獨特價值。三婦本的出現,在《牡丹亭》的戲劇文本傳播過程中又形成新的傳播效應:清代有夢園刻三婦合評本,書名標作《吳吳山三婦合評牡丹亭還魂記》。後來又有綠野山房和清芬閣刻三婦合評本。楊葆光的評點就是批在《吳吳山三婦合評牡丹亭還魂記》(同治庚午重刊,清芬閣藏版)上的,共有一百一十二條。
評點傳播往往滲入了傳播者的思想觀念,使戲劇文本產生大於原劇作的積極意義。歷代的戲劇評點所起的就是這樣一種意義再生成的作用,它一方面使得古典戲曲在傳播中不斷產生新的可理解性,一方面又使得人們對戲劇的理解越來越從戲劇文本中擴散、輻射開來。對於大多數當代人而言,他們所理解的古典戲曲是經過重新闡釋後的產物。由此可見,評點在《牡丹亭》的文本傳播中也是功不可沒的,正是這許許多多戲曲愛好者的評點,豐富了《牡丹亭》文本的內涵,使人們能更好地理解《牡丹亭》的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
三、「湯沈之爭」——一場具有傳播學意義的論爭
對《牡丹亭》文本傳播產生重大影響的一件事就是明代戲曲史上著名的「湯沈之爭」。當時戲劇的中心在江蘇一帶,吳江派陣容強大,而沈璟又是吳江派的核心人物,湯顯祖與之進行論爭,成為明代文壇一個重大的事件,在當時的劇壇產生了巨大的反響。
我們先來看看「湯沈之爭」的起因,這場論爭是由《牡丹亭》這個具體作品引起的。《牡丹亭》問世以後,一方面以其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震驚了當時的文壇;另一方面也因某些地方不合音律而引起了眾多的非議。沈璟、臧懋循從音樂角度解讀《牡丹亭》的曲詞,發現其中許多曲詞不合音律,所以對《牡丹亭》提出批評,並按照自己的意見來改編《牡丹亭》,從而引起了湯顯祖的不滿,也引爆了這場論爭。這場論爭涉及到戲曲傳播的問題,傳播者和接受者是制碼與解碼的關系,每個接受者都會根據自身的社會歷史、藝術修養和個人思想來解讀戲劇文本,因此制碼的意義可能會被接受、拒絕或部分同意,而且接受者可以用文本傳播者無從預測的方式來對戲劇文本進行解碼。「湯沈之爭」實質上就是傳播者與接受者在制碼與解碼過程中所產生的矛盾,接受者(沈璟)對《牡丹亭》文本的信息進行解碼時沒有完全按照傳播者(湯顯祖)的編碼來解讀,有時還破壞了作品的意趣,從而引發了這場論爭。
再來看看「湯沈之爭」的焦點。「湯沈之爭」的第一個焦點是如何看待戲曲中的音律問題。沈璟在形式上極力追求聲調格律,沈璟認為:「寧協律而詞不工,讀之不成句,而謳之始協,是曲中之工巧。」沈璟還專門寫了《南九宮十三曲譜》、《論詞六則》、《唱曲當知》和《正吳編》等聲律著作。而湯顯祖則重視「曲意」,認為寫戲劇固然要依據曲律,但不應受曲律的束縛,認為「余意之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湯沈之爭」的另一個焦點是:兩派對詞章的看法不同,兩派的創作風格也不同。湯顯祖是文采派,而沈璟是本色派。湯顯祖在《答呂姜山》一文中說:「凡文以意、趣、神、色為主,四者到時,或有麗詞俊音可用,爾時能一一顧九宮、四聲否?如必按字模聲,即有窒、滯、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沈璟強調本色、當行,本色是指語言通俗易懂;當行是指熟悉舞台演出藝術的行家裡手。沈璟用戲曲舞台的基本要求去衡量湯顯祖的作品,忽略了湯顯祖戲劇獨特的風格和意趣,從文學創作的角度來看,不一定可取。但是,從戲曲傳播角度來看卻不無道理。清代李漁就曾說過:「然聽歌《牡丹亭》者,百人之中,有一二人解出此意否?」沈璟改編《牡丹亭》,是為了舞台演出,使《牡丹亭》能為觀眾更好地欣賞,從而收到更好的傳播效果。如此看來,「湯沈之爭」的焦點也與戲曲傳播有關。
三看「湯沈之爭」的傳播價值。我們不想過多地去評價這場論爭的是與非,只想從傳播角度去思考這場論爭所帶來的客觀效果。三百多年前的這場論爭,其規模之大,時間之長,在中國戲曲史上是空前的,當時很多戲曲家和評論家都捲入了這場論爭的漩渦,這場論爭在當時的劇壇產生了轟動效應。「湯沈之爭」值得我們深思的,主要的不是戲劇創作問題,而是其本身所具有的傳播價值:通過這一事件,極大地提高了《牡丹亭》的社會地位,擴大了該劇在社會上的知名度,更好地宣傳了湯顯祖及其戲曲理論,從而使湯顯祖迅速地進入明代劇壇的中心,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戲劇家。
綜上所述,《牡丹亭》的文本傳播以刊印為主,各個時期書商的編輯、出版和銷售使《牡丹亭》能廣泛地流傳開來,也使之得以長久地保存下來,這是文本傳播的基礎。不同時期的戲劇評點,又大大地豐富了《牡丹亭》文本的內涵,使人們能深入地、立體地理解文本。至於「湯沈之爭」的價值,已超出了文本的范疇,它使我們認識到,對《牡丹亭》的認識有文學的、音樂的、舞台的和傳播的等差異。更具歷史意義的是:「湯沈之爭」已然成為中國戲劇傳播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促使《牡丹亭》的文本傳播產生放大效應,從而引起後世研究者更多的關注。
❻ 湯顯祖的代表作《牡丹亭》,有何藝術特色
湯顯祖的代表作《牡丹亭》已經成為了中華文化史上最燦爛的群星之一,已經融入到了中華文化的血液當中。《牡丹亭》有深刻的思想內涵,通過這樣一部文學作品描述了杜十娘一生的傳奇經歷,她在這個社會當中遭受了嚴重的不公平待遇,揭露了社會黑暗的一面,在那樣的一個歷史背景下,冒天下之大不違發出震人心魄的聲音。真實地揭露了社會黑暗的一面,在許多的文人心中湯顯祖的這種勇氣成為了他們最敬佩的地方。
這部文學作品採用寓情於景的手法。在環境的烘托之下更能讓人物表達內心最真實的情感,傾瀉人物的情感。《牡丹亭》不但在國內深受讀者的喜愛,《牡丹亭》也早已經成為國際友人最喜歡的中國讀物之一,湯顯祖更是憑借著《牡丹亭》被譽為東方的莎士比亞。
❼ 第三十九章 湯顯祖之《牡丹亭》
許多人經常把湯顯祖譽為「東方的莎士比亞」。其實莎士比亞(公元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比湯顯祖晚出生十幾年,還比湯顯祖早去世幾個月,應該把莎士比亞譽為英國的「湯顯祖」才對。湯顯祖(公元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江西臨川人,明朝戲曲家、文學家。祖籍臨川縣雲山鄉,後遷居湯家山(今撫州市)。出身書香門第,早有才名,他不僅於古文詩詞頗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醫葯卜筮諸書。34歲中進士,在南京先後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禮部祠祭司主事。明萬曆十九年(公元1591年)他目睹當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觸怒了皇帝而被貶為徐聞典史,後調任浙江遂昌縣知縣,一任五年,政績斐然,卻因壓制豪強,觸怒權貴而招致上司的非議和地方勢力的反對,終於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憤而棄官歸里。家居期間,一方面希望有「起報知遇」之日,一方面卻又指望「朝廷有威風之臣,郡邑無餓虎之吏,吟詠昇平,每年添一卷詩足矣」。後逐漸打消仕進之念,潛心於戲劇及詩詞創作。
湯顯祖的文學成就,以戲曲創作為最。其戲劇作品《還魂記》、《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其中《還魂記》(《牡丹亭還魂記》,簡稱《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牡丹亭》描寫了南安太守千金杜麗娘對夢中書生柳夢梅傾心相愛,竟傷情而死,化為魂魄尋找現實中的愛人,人鬼相戀,最後起死回生,終成眷屬。湯顯祖在這部傳奇作品中,描繪了杜麗娘與柳夢梅二人之間感人深切的生死愛情,這種至情至性的愛情演繹,無不代表著湯顯祖對人生與愛情的哲學思考與世情體驗,而情深而亡的杜麗娘,則成為湯顯祖筆下至情理想的化身。在《牡丹亭》之前,中國最具影響的愛情題材戲劇作品是《西廂記》。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重陽節,《牡丹亭》在南昌剛建成的滕王閣首演,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並連演不衰。明代文學家沈德符(公元1578年-1642年)在《顧曲雜言》中作如下記錄,「《牡丹亭》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
湯顯祖在開篇的《牡丹亭題詞》中說,「傳杜太守事者,彷佛晉武都守李仲文,廣州守馮孝將兒女事。予稍為更而演之」。就是說《牡丹亭》的故事來自於這兩個傳說:武都守李仲文的故事出自東晉陶潛的《搜神記》卷四,廣州守馮孝將的故事出自南朝劉敬叔《異苑》卷八。按理說,作品的故事來由應該是沒有爭議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有學者根據明代目錄學家晁瑮編撰的《寶文堂書目》中的話本《杜麗娘記》和明何大掄輯《重刻增補燕居筆記》中《杜麗娘慕色還魂記》的故事,認定這是《牡丹亭》故事的源頭。這樣說來兩個太守兒女為愛死而復生的故事,似乎是湯翁賣的一個關子。
江西大余縣牡丹亭文化研究專家謝傳梅在《中國文學網》曾發表文章介紹,《牡丹亭》劇故事發生地大庾(今大余)確實有女魂戀人的傳說故事,有兩起被宋代學者洪邁(公元1123年-1202年)記載在他的名著《夷堅志》中。大庾當地流傳多個版本女魂戀人的傳說故事:一說某郡守的女兒與某書生在府署後花園相會,女兒被責罵後憂郁成病,終至命赴黃泉:另一說是,南安府後花園一株幾百年的番蕉感受日月精華竟然成精,常常變成英俊男子,與府衙小姐幽會,事敗後,小姐羞愧憂郁之中逃出閨房投井而死卻屍身不腐,托夢於路過南安(此處說的南安非福建南安,為南安府治——現大余縣城南安鎮,下同)的舉子,許以婚配,最終還魂後與書生成親團圓。洪邁在其著作《夷堅志》中,記載了一則謫居在南安的太尉解元的孫子解俊,遇到前抗金將領邵宏淵女兒鬼魂的歷史傳奇故事。《夷堅志.支甲》則記載張太守亡女在南安嘉祐寺變成厲鬼,去迷惑解潛的孫子,兩個故事大體相似。解潛、解元、邵宏淵都是當時有一定名氣的人物,而且確是在南安呆過一段時間,傳說故事中的寶積寺、嘉祐寺是南安有名的寺廟。故事的作者洪邁數年出任贛州知府,並在南安府大庾有過多次活動。《夷堅志》成書二三百年後,出現了話本《杜麗娘慕色還魂》。《夷堅志》所記南安府大庾人鬼情愛故事和流傳在大庾的民間傳說,既是話本《杜麗娘慕色還魂》的源頭,也是《牡丹亭》故事最早的源頭。大庾無疑是《牡丹亭》故事的策源地。謝傳梅據此撰寫了論文《牡丹亭探源》,隨後撰寫成學術專著《<牡丹亭>之謎》。在「2006中國•遂昌湯顯祖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謝傳梅提出了「大余是《牡丹亭》故事策源地」的新觀點,用翔實的素材,確鑿的證據,引證了這個觀點,得到了眾多國內外專家學者的認可。
在這里,有必要重提湯顯祖的一段經歷。萬曆十九年,湯顯祖因《論輔臣科臣疏》奏摺激怒當朝皇帝,被貶到嶺南徐聞縣做典史小官,途經大庾過梅嶺,並留下《秋發庾嶺》詩,「楓葉沾秋影,涼蟬隱夕暉。梧雲初晻靄,花露欲霏微。嶺色隨行棹,江花滿客衣。徘徊今夜月,孤鵲正南飛」。萬曆二十一年升調浙江遂昌知縣,又一次過梅嶺到大庾,因水涸待舟逗留了一段時間。謝傳梅考證的當地傳奇故事應該就是這個時候進入他的視線。他把這些民間流傳故事、古籍記載故事、話本故事穿插、揉和在一起,一個戲劇故事「杜麗娘牡丹亭還魂」的框架在他的心中逐漸構成。七年後,湯顯祖把那段感天動地的愛情傳奇發生地放在了大庾的南安府,而不是《杜麗娘慕色還魂記》的廣東南雄(與大余相鄰)。並在《牡丹亭》第十齣《驚夢》中借杜麗娘念誦的《烏夜啼》詞說:「曉來望斷梅關,宿妝殘」,以及杜麗娘生前常向梅樹傾訴、死後安葬在梅樹下面等多個情節。可見這兩次大庾之行對湯顯祖印象至深。
《牡丹亭》是湯顯祖畢生精力和全部藝術才華的結晶,其中表現的不僅僅只是他本身的藝術成就,也是我國歷代文化藝術厚重積淀的集中體現。湯顯祖用超現實的浪漫主義表現手法,謳歌了生而死、死而生仍追求愛情的杜麗娘形象,超越生死的愛情理想,而這一愛情理想正是對其所推崇的人文精神的最佳詮釋。高度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牡丹亭》,是明代戲曲發展的最高峰,是中國戲劇文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不僅提升了明清戲曲的文學品味、構建了明清戲曲的審美視界,而且擴大了戲曲藝術在文壇的影響面,有效地提高了戲曲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牡丹亭》不但為中國人民所喜愛,而且已傳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國家,被視為世界戲劇藝術的珍品。在Daniel S.Burst編著的《100部劇本:世界最著名劇本排行榜》中,《牡丹亭還魂記》名列第32位,是唯一入選的中國劇本。
據史料記載,《牡丹亭》問世後,已有舒嘯閣、綠蔭亭、玉池、玉池精舍、吟風弄月台、蕉軒等園林建築的南安府衙後花園,增建了牡丹亭、芍葯欄、麗娘冢、梅花觀等,遂成十景。牡丹亭作為十景之一,在漫長的歲月中,歷盡滄桑,屢興屢廢。清順治康熙年間,府衙園林進行過三次整修擴建。同治年間重修牡丹亭,知府楊槨作《重修牡丹亭記》。從光緒元年(1875年)至1918年的四十多年中,牡丹亭就修繕達六次之多。1929年牡丹亭在戰亂中遭焚毀。為了紀念《牡丹亭》,作為故事策源地的大余於1995年在縣城章江河畔的老東山公園舊址上重建牡丹亭,使昔日南安府衙後花園十景再現人間,成為憑吊牡丹亭、品味牡丹亭劇情的文化景觀。重建後的牡丹亭,基石由花崗岩精砌而成,基高2米。台基之上為牡丹亭,其結構形式一如舊時,但規模更為擴大,亭高8.2米,包括台基達10米。牡丹亭建築精巧,八角形,雙重檐,內外八柱,「亞」字形花格窗欞、「X」字紋欄桿,立柱紅色油漆,綠色琉璃覆頂,葫蘆瓶頂,十分壯觀。正南面亭眉懸掛曹禺題「牡丹亭」匾,正北面亭眉懸掛沙孟海題「牡丹亭」匾。內外柱有楹聯,為錢塘許庚身寫的「光照臨川筆 春分庾嶺梅」和鎮洋楊槨寫的「辟徑又栽花,想見瑤台月下 新亭仍舊址,非關玉茗風流」。2017年12月,在原牡丹亭公園基址上擴建成佔地1200畝的中國牡丹亭文化園。
❽ 牡丹亭是明代誰的名作 講的是什麼故事
牡丹亭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名作。《牡丹亭》的全稱是《牡丹亭還魂記》,也被叫做《還魂夢》,這部作品的作者是明朝時期的劇作家湯顯祖,他出生書香門第,一生的成就中以戲曲創作最多,其戲曲作品還有《紫釵記》、《南柯記》等。
湯顯祖與《牡丹亭》
湯顯祖自幼心性靈慧,才華卓越,但因時運不濟、兼得罪權貴而四次科舉考試失利,使湯顯祖對科舉制度的弊端與權貴以勢壓人、惡意報復的醜陋面目有了清醒深刻的認識,人生之路上的磨難未能改變湯顯祖堅持自我、重視德行的做人准則,反而造就了他堅定意志、注重操守品行的風格。
不久,身處官場險途的湯顯祖慢慢消減了其經世致用的雄心壯志,上疏貶官事件後,湯顯祖下定決心告別官場,將滿腔報國熱情投注於戲曲創作之中。重情重義的湯顯祖始終將「情」與「志」緊密相聯,並指出「萬物之情各有其志」,很早就開始嘗試以言情主題為核心開展戲曲創作。而湯顯祖與好友之間「夢生於情」、「情生於適」的友情互動帶給了他特別的感情體會,最終促使湯顯祖走上「因情成夢、因夢成戲」的創作之路。
萬曆二十八年(1598年),湯顯祖辭官,回到家鄉江西臨川縣的鄉村閑居。這一年他49歲。他在生活中耳聞目儲了一些青年男女的愛情遭遇,這些經歷激起了他的創作感情。回鄉不久,他就開始了《牡丹亭還魂記》的寫作。《牡丹亭還魂記》據明人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改編而成,描寫了官家千金杜麗娘對夢中書生柳夢梅傾心相愛,竟傷情而死,化為魂魄尋找現實中的愛人,人鬼相戀,最後起死回生,終於與柳夢梅永結同心的故事。該劇文辭典雅,語言秀麗。
北方昆劇院劇目《牡丹亭》
《牡丹亭》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描寫了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故事,體現了青年男女對自由愛情生活的追求。此劇一經問世,便有許多傳奇效果。據記載當時有少女讀其劇作後深為感動,以至於「忿惋而死」;以及杭州有女伶演到「尋夢」一折時感情激動,卒於台上。由明至今,《牡丹亭》幾乎成為崑曲之代名詞——崑腔巍然曲宗,牡丹艷冠群芳,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❾ 湯顯祖《牡丹亭》全文
天下女子有情,寧有如杜麗娘者乎!夢其人即病,病即彌連,至手畫形容,傳於世而後死。死三年矣,復能溟溟莫中其所夢者而生。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而不可與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豈少夢中之人耶?必因落枕而成親,待掛冠而為密者,皆形骸之論也。
傳杜太守事者,彷彿晉武都守李仲文、廣州守馮孝將兒女事。予稍為更而演之。至於杜守收拷柳生,亦如漢睢陽王收拷談生也。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書。自非通人,恆以理相格耳!第雲理之所必無,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拓展資料:
譯文:
天下女子的多情,難道還有像杜麗娘那樣的嗎?夢見那位情人就得病,一病而迅即不起,以至親手描繪自己的畫像傳於世以後就死了。死去三年了,又能在冥冥之中尋求到所夢的人而復生。像杜麗娘這樣,才可以稱得上是多情的人了。她的情在不知不覺中激發起來,而且越來越深,活著時可以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為情而生。活著不願為情而死,死而不能復生的,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極點啊。夢中產生的情,為什麼一定不是真的呢,天下難道還缺少這樣的夢中之人嗎?一定要挨到男女同席了才算是成親,等到掛冠辭官後才感覺安全的,都是只看事情表面的說法啊。
記述杜太守事跡的故事,模仿了晉代武都太守李仲文、廣州太守馮孝將兒女戀愛的傳說。我稍加改動而寫成了這個劇本。至於杜太守拘押拷打柳夢梅,也就象漢代睢陽王拘押拷打談生了。
唉,人世的事情,不是人世所能理解透徹的。自己不是學問貫通古今的人,所以常常用「理」去加以推究了。只是一味強調(杜麗娘死而復生與柳夢梅結合的事)從理的角度看一定沒有,又怎麼知道從情的角度看一定存在呢?
湯顯祖(1550—1616),中國明代戲曲家、文學家。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漢族,江西臨川人。公元1583年(萬曆十一年)中進士,任太常寺博士、禮部主事,因彈劾申時行,降為徐聞典史,後調任浙江遂昌知縣,又因不附權貴而免官,未再出仕。曾從羅汝芳讀書,又受李贄思想的影響。在戲曲創作方面,反對擬古和拘泥於格律。作有傳奇《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紫釵記》,合稱《玉茗堂四夢》,以《牡丹亭》最著名。在戲曲史上,和關漢卿、王實甫齊名,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有著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