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玫瑰與白玫瑰的評析
⑴ 《紅玫瑰與白玫瑰》想表達什麼
《紅玫瑰與白玫瑰》體現了張愛玲的女性主義立場和批判精神, 表達了對父權制下女性生存困境的審視與關注, 以及對女性社會性別角色的質疑和反叛。
《紅玫瑰與白玫瑰》是作家張愛玲創作的一部小說,收錄了張愛玲於一九四四年至一九四七年創作的中短篇小說,包括《年輕的時候》、《花凋》等十餘部作品。
張愛玲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普通人隱秘的心理與情結,展現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中西方文化交匯時人們的情感、婚姻生活,揭示了傳統與現代融合下男權社會中女性難以擺脫的悲劇人生。
張愛玲對那個時代下的女性地位能否真正改變,一直是持一種遲疑和悲觀的態度的,因此她筆下描寫的生活在現實環境中的普通女性經歷的都是樸素的人生,卻也是迷茫、無奈與蒼涼的人生。
(1)紅玫瑰與白玫瑰的評析擴展閱讀:
《紅玫瑰與白玫瑰》的代表:
《紅玫瑰與白玫瑰》中紅玫瑰代表天真任性,風情萬種,白玫瑰代表傳統女性的懦弱,男人在紅白玫瑰間掙扎,以為做了自己世界的主人,實則遵循了命運的安排,同所有自負的男人一樣,自認為最理想的選擇成為生命中不可抹滅的遺憾!
雖然有房子、有老婆、有小孩,可是在他內心深處是有缺憾的,白玫瑰雖然還在自己的花園里,嫻靜呆板而空洞乏味,那熱情美艷的紅玫瑰卻因為分離成了他心中永不枯萎的妖艷。
得不到的,永遠是最好的,紅玫瑰是白日夢,脆弱到一觸即煙消雲散卻絢爛異常,白玫瑰是白開水,乏味到不可救葯卻平實溫暖,散發著人間煙火的安逸。
⑵ 解讀分享 |《紅玫瑰與白玫瑰》
【關於作者】
張愛玲,女,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活躍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她的許多作品都是以上海為背景的,比如《色戒》《半生緣》《茉莉香片》等等。
【關於本書】
張愛玲的小說代表作之一,講述了男主人公佟振保與不同類型的女性之間的感情糾葛,從中體現出了作者對於愛情的獨到見解。
【核心內容】
作者用玫瑰來比喻不同的女性角色——「紅玫瑰」是火熱的情人,而「白玫瑰」是貞潔的妻子。在兩朵玫瑰之間,很多男人搖擺不定,很多女人痛苦糾結。最後到底是紅玫瑰好還是白玫瑰好呢?作者張愛玲給出了我們一個意想不到的故事,從中也能看出作者的愛情智慧。
一、愛情必須是二選一的嗎?
小說里寫到,振保一直在情人和妻子之間掙扎。不過,他不是先結婚後出軌,而是先與有夫之婦偷情,後來為了過上所謂正常的生活結了婚。他放棄了情人,選擇了另娶一個身家清白的妻子。
振保留學歸國之後,因上班路途太遠,就租住在自己的同學家中。結識了老同學的太太,也是他生命里的紅玫瑰——王嬌蕊。他們初次見面的場景就十分曖昧,而後老同學正好要到新加坡去做生意好幾個月,在此期間,振保與嬌蕊過上了日日廝纏的生活。直到嬌蕊愛上他,要離婚,他害怕天下所有的人都將知道自己和同學的妻子發生了姦情,他名譽不保。便極力勸說嬌蕊,讓她還是不要離婚。嬌蕊很傷心,決絕地離開了。
這件事情過去不久之後,他就與一位門當戶對、身家清白的孟煙鸝小姐結婚了。在振保的眼裡,她完完全全就是一個既無趣又乏味的普通女人,她身材單薄,性格也很內向。但是煙鸝卻對振保非常敬重。可越是這樣,佟振保就越是覺得她唯唯諾諾、拎不上檯面。佟振保越來越厭棄她,後來索性開始嫖妓。直到有一天,他撞見了妻子跟一個男裁縫獨處一室,發現妻子偷情後,振保開始更加公開地嫖妓。
有一天在公交車上,振保偶然間遇到了嬌蕊——自己曾經的那朵紅玫瑰。王嬌蕊與丈夫離婚之後重新改嫁、生兒育女,她不再像當年那樣輕佻活潑,看起來變老了一些。振保假裝不經意地詢問嬌蕊近況如何。嬌蕊卻誠懇地對振保說了心裡話:「愛到底是好的,雖然吃了苦,以後還是要愛的。」
經過了時間的洗滌,嬌蕊也好,煙鸝也好,兩朵玫瑰都完全不再是原先的模樣。紅玫瑰因為他的勾引與前夫離了婚,白玫瑰因為他的厭棄而與裁縫偷情。可是如今呢,紅玫瑰變成了一個恬淡的妻子,只不過是別人的妻子,而白玫瑰變成了火熱的情人,只不過也是別人的情人。
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什麼絕對,紅玫瑰也會有真愛, 白玫瑰也會去偷情。愛情的難點在於:並不是選擇之後感情就能夠永駐在那一刻,它像玫瑰一樣會經歷生活的風吹雨打,需要非常精心的呵護。愛情這道題,最難解的地方恰恰是在選擇之後的部分,也就是要對感情承擔責任的部分。
二、愛情與責任之間,到底是什麼關系呢?
按照時間順序,佟振保生命中的第一個女人,應該是一個巴黎街頭的妓女。是為了破掉自己的「童子之身」特意花錢找的。對於自己的初夜,佟振保覺得不堪回首。第二個女人是他的初戀Rose姑娘,她家境殷實,兩人愛得死去活來,在他回國前的晚上,振保卻拒絕Rose的請求,坐懷不亂地把她送回了家。這兩件迥然不同的事情,恰恰都折射出同一個問題:佟振保實在是沒什麼「責任感」。在街頭任意尋找一個渾身狐臭的妓女來完成自己的初夜,這是對他自己的「不負責任」;而面對Rose的真情,他退縮不前也是不敢負責任的一種體現。
當我們談到愛情中的「選擇」時,往往不願意談到「責任」這個話題。那麼張愛玲為什麼在講紅玫瑰與白玫瑰的故事之前,非要特地提及這另外兩朵玫瑰呢?這是因為,有了這兩位來鋪墊,男主角在紅白玫瑰之間會怎麼選擇,讀者也就能夠猜得出一二了。
三、張愛玲本人的愛情智慧是什麼樣的呢?
張愛玲出身於一個舊式的家庭,家世顯赫,但她的父親是個紈絝子弟。而母親卻是進步女性,夫妻倆格格不入。早在張愛玲四歲的時候,母親就拋下她去歐洲留學了。父母的婚姻給張愛玲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對於愛情和婚姻,張愛玲有來自骨子裡的深深絕望。
可能是因為父愛的缺失,張愛玲生命中的兩個男人都比她年紀大很多。
她的第一任丈夫是胡蘭成。本身頗有才氣,追求女人也很有一套。兩個人認識僅僅六個月之後,就結婚了,可婚後胡蘭成見一個愛一個,成婚三年後,張愛玲終於下定決心離開。
後來,張愛玲來到美國,遇到了她的第二任丈夫,比她大了將近30歲的美國作家賴雅。這份婚姻中,責任的分量要明顯要高於愛情本身。
她的愛情智慧到底是什麼?也許從她的一篇散文中或許能窺見一點:「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正巧趕上了,那也沒有什麼別的可說,唯有輕輕問一句:哦,你也在這里嗎?」——也許這恰好代表了張愛玲對愛情的看法:看透了人間聚散,最後我們對於愛情,需要的恐怕是坦然。
金句:
1.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
2. 紅玫瑰與白玫瑰都不是最好的,選了任何一個,都會忍不住猜想如果當時選了另一個,那又會怎樣?
3. 愛情的難點在於:並不是選擇之後感情就能夠永駐在那一刻,它像玫瑰一樣會經歷生活的風吹雨打,需要非常精心的呵護。
4. 及時做出果斷的選擇,在愛情之中是最起碼的誠懇。
5. 看透了人間聚散,最後我們對於愛情,需要的恐怕是坦然。
撰稿:林揖君
轉述:阿丁
思維導圖:徐小妮
⑶ 怎麼看張愛玲的《紅玫瑰與白玫瑰》
1、 真愛觀
張愛玲說:「振保的生命里有兩個女人,一個是白玫瑰,一個是他的紅玫瑰。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中的一顆硃砂痣。」因為《紅玫瑰與白玫瑰》這句話成了膾炙人口的名言。而這也是愛情與婚姻的演變。愛情是在理想中生存、變幻的,而婚姻卻離不開瑣屑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這可能也就是為什麼人們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吧。
但是恰恰張愛玲追求的是就一種脫離現實的純粹愛情。在無涯的時空里,在浩渺的人海中,一種不問緣由,不問經歷的永恆的真愛。她內心所追求的是那種超凡脫俗的愛情。她也曾說過:「有些女人本來是以愛為職業的。」但是在這部作品中每個人物靈魂深處都彌漫著特有的孤獨與荒涼。張愛玲她能用犀利的筆觸,不露痕跡地挑開了掩飾生活本質的層層疊疊的面紗,讓人震撼和醒悟,這是我最愛的原因。
一篇文章中分析到「沒有附加任何條件的愛,發自內心深處的思念與渴望才是真愛,與肉慾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試問哪種愛是沒有附加條件的呢?他們之間的愛大多數的成分仍然是肉慾。嬌蕊說過:「我真想知道對街那排公寓房子里,都發生了什麼,在陰天里,它顯得寂靜,落寞,像沒人住的樣子。」這體現她自己內心的寂寞。只有當讓人寂寞時,需要人陪伴時才會想找一個人,才會渴望愛情。這不禁讓我想起了馬斯洛的心理需求理論。她是想實現自己底層的價值罷了,如果王世洪可以每天陪在他身邊,我認為她並不會出軌,所以這是有附加條件的愛,也並不純粹的愛。
還有人認為因為嬌蕊也曾遇過其他男人,振保在嬌蕊之前也遭遇過兩個女人,但那不是愛,是完全不同的感受。認為只有他們之間拋開了世俗的所謂的名分、經歷、地位的干擾,完全投入愛河的才是所謂的真愛。然而我卻想質疑:他們有拋開世俗的名分嗎?愛上嬌蕊時佟振保並沒有娶妻,他們地位也沒有相差太懸殊,不存在拋開的問題。
至於後來大家會說嬌蕊真的愛上了振保,她願意犧牲自己的奢華生活,安穩的婚姻帶給她的一切。我的確不否認這是愛,但這份愛太缺乏思考,太過於沖動,犧牲自我是不是就是真愛的評判標准呢?而且這份愛也有一定的偶然性,換句話說他們自己決定不了什麼,有種隨機分配的感覺。這就是為什麼振保會說:「有一種異樣的,命中註定的感覺。」
況且在嬌蕊說的:「那你有本事,把我拆了重蓋。」這句話中,我分明看到了一位在情場百戰不敗的女子希望得到挑戰,她等待著一個男人讓她心甘情願的改變,因為之前是她玩弄其他男人,她沒有認真過,在有優越感的同時她又希望被一個男人征服。而同時這會讓振保覺得是誘惑,激發男性的征服欲。
2、 男人的社會,悲劇性
毋庸置疑這篇文章揭示了傳統與現代融合下男權社會中女性難以擺脫的悲劇人生。男女權利,地位不平等問題一直是張愛玲所關注的話題,她對那個時代下的女性地位能否真正改變,一直是持一種遲疑和悲觀的態度的,因此她筆下描寫的普通女性往往是對真愛嚮往的同時,卻依舊要面對現實生活的不安與無奈。她們永遠只能在不安穩中求安穩,在不滿足中求滿足,在不能忍受中繼續忍受。
這是一部男人的戲,從頭來尾,女人的一切都是男人給的,無論是為了嫁一個好人家而讀大學的身家清白的煙鸝,還是成為一個交際花卻依舊天真浪漫的嬌蕊,她們存在的目的都是為了男人。說的誇張一點,這部戲中女性是不存在的,就如題目「紅玫瑰與白玫瑰」也不過是完全站在男人的立場上給出的定義。這是何等的恐怖,卻又殘忍的現實,起碼在那個年代,張愛玲急切想發問:「女人的出路在哪裡?」
而如今這個現實社會呢?是否依舊還是由千千萬萬個佟振保構成?那句經典的台詞:「當你想佔有一個女人身體的時候,你會對自己說,愛上的是她的靈魂。可是你別忘了,要想得到她的靈魂,就得先得到她的身體。愛情和慾望是分不開的。」寥寥幾句,青年時代的張愛玲就把困繞了人們許久的謎題簡單卻深刻地揭示了出來。回歸最原始,當人們開始把人區分成男和女時,權利的關系就開始建構,我們所能不斷努力的也不過是在規定好的權利關系中爭取有限的獨立。
對於類似佟振保這樣的男人來說,愛情在他面前可能不值得一提,他只不過是一個為了愛情而追求愛情的人,「佟振保不是一個沒有愛情的人,我有愛情。」看出他只是希望自己是個有愛情的人,當一切風調雨順後,他便又懷念起愛情,覺得自己還差一份愛情,在被和煙鸝婚姻的現實打壓後還希望自己有些純真簡單熱烈的東西,而嬌蕊正是具備這些,他才又開始懷念起她來,如同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女主人公娜拉說:「你愛的不是我,你只是享受愛我的感覺!」
所以當又有更大的威脅來臨時,在事業,他人對自己的看法,面子面前他就覺得「單純的肉的誘惑簡直不算什麼了」,愛情在他心中的地位也就可想而知。而悲劇的發生就在此時。女主人公將愛情放在至高無上的位置,這份勇氣和堅定是振保永遠不會懂的。相反煙鸝是把婚姻放在第一的位置,而振保更看重的也不過是一份外表看上去符合社會認知標准,世人價值判斷,冠冕堂皇的,拿得出手的婚姻。因此他選擇了白玫瑰,不敢說這個選擇是否正確,但是不跟隨內心的選擇,看似正確,理性的選擇同樣給兩個人都帶來了悲劇。
最後,一顆敏感、孤寂的心及那獨特的筆法,和充滿宿命的基調也許正是張愛玲得以征服讀者的最終魅力吧~
⑷ 如何評價陳沖趙文瑄主演的電影《紅玫瑰與白玫瑰》
。這個電影經典,演員演的也非常好,尤其是陳沖。錦鵬導演對《紅玫瑰與白玫瑰》的演繹,基本上完全把原小說當劇本來拍,這樣,自然導演的存在感會降低,因為沒有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嘛,反而讓演員脫穎而出了
⑸ 如何評價張愛玲的《紅玫瑰與白玫瑰》
故事想表達的是振保,作為一個典型中國人的化身,習慣從他人,社會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言行,因此他活的並不自由,很累。像他看見孟煙鸝的時候,「他對自己說,』就是她吧』」,這說明他在自己說服自己,不是自己本身想要與她在一起,而是覺得自己的情形和她在一起,從他人的眼光里看,比較對。王嬌蕊起初則是另一個典型,完全不care社會看法,活的自我隨性,她想要的,不管付出多重的代價她都去選擇,跟振保恰好是一種對比。也因此,多年之後振保再遇到嬌蕊的時候,他想表現自己生活幸福,但在活的真實的嬌蕊面前,他內心真實的情感實際是忌妒。張愛玲對典型中國人心理的理解,對小說結構的把握,對文字的控制力,真厲害。
⑹ 解讀張愛玲的「白玫瑰」和「紅玫瑰
張愛玲在《紅玫瑰和白玫瑰》中說: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成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
是不是可以這么理解,每一個男人喜歡的白玫瑰是這樣的女人:她可能清純,她可能端莊、她可能淑女,她可能溫柔,也有可能氣質迷人。那麼相對來說每一個男人喜歡的紅玫瑰是這樣的女人:她可能妖艷,她可能嫵媚,她可能魅力無限,也有可能性感惑人。所以娶了白玫瑰,但是在內心的最深處還是心心念念著那個迷了人心智的紅玫瑰;娶了紅玫瑰,但是他的內心最深處卻時常停留著那個溫柔了時光的倩影。
這也許就是所謂的男人的劣根性吧,總是喜歡吃著碗里,看著鍋里。其實這個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心無旁騖的愛著一個女人的男人吧,正是因為如此,那些全心全意愛著的女人才最可悲!或許張愛玲正是因為看透了男人的本質,才能總結得這么精闢吧!
作為時下的新興人類,很多女人早就看透了男人的本質以及喜新厭舊的本能,所以對很多人來說結不結婚其實已經不重要了,自己活著開心最重要。在中國,男人擁有白玫瑰和紅玫瑰就是多情並且有本事,是被贊揚的和羨慕存在,相反女人卻不能,這又是何其的諷刺,所以在這樣的社會里,也可以選擇不成為任何男人的白玫瑰或者紅玫瑰。
⑺ 田沁鑫導演《紅玫瑰與白玫瑰》劇評
田沁鑫導演,羅大軍編劇的話劇《紅玫瑰與白玫瑰》,將原作張愛玲用文字表達出來的對於人性慾望的思考和愛情的真相的深挖在舞台上巧妙的展現了出來。他們將原作品做了一個極大化的豐富,並且整部戲具有強烈的對比性以及戲劇沖突。一個舞台兩個布景,對稱擺放的物什卻不盡相同。兩個布景之中四個女人的外貌穿著與舉手投足間處處都透露著兩種不一樣的人物性格。舞台上大段獨白使得觀眾覺得乏味,但缺少獨白會使得人物形象不夠豐滿,於是導演設計了兩個振保四朵玫瑰,一角兩人去飾演的方法,以這種獨特的形式巧妙的處理了大段需要表達內心情感的獨白與人物之間互動的沖突,並且將一個人的理智與慾望外化展示,角色的慾望在這個舞台上毫無保留的被觀眾一一看到聽到,與其自身外表的理智形成對比。這三個「對比」充斥著整部話劇。
第一個開幕時直接被觀眾看到的、顯而易見的對比便是在於舞檯布景。這個對比是最物象的一個對比,因為在燈光開啟的一霎那便給足觀眾視覺沖擊。舞台一分為二,左半邊與右半邊分別是白玫瑰與紅玫瑰的住宅。實際上每一樣傢具在舞台上都是對稱擺放的,只是有幾樣東西不盡相同。比如開場的人體衣服架子上的衣裳,白玫瑰是素凈的、保守的白色旗袍,紅玫瑰則是鮮艷的、前衛的紅色小西服。白玫瑰的老式音響里稀稀拉拉的放著蘇州評彈《妝台報喜》,紅玫瑰的留聲機里放著浪漫的Aquellos Ojos Verdes,隨後白玫瑰音響里響起了越劇《情探》,紅玫瑰播放了那首《老情人》。傳統與浪漫的對比之下也隱喻了紅白玫瑰各自的故事。白玫瑰住宅里放著的是縫紉機,而紅玫瑰那邊是一個精緻的下午茶茶幾。賢惠持家的女人和喜愛娛樂的女人的對比由此可見。兩處不同場景中間設計了一個透明的玻璃走廊,雖在舞台上透明,紅玫瑰卻說「站在窗戶邊上換衣裳都沒人看見」,顯然這個玻璃走廊是個特殊的處理方式,用極透明的玻璃代表極隱蔽的厚牆,這種極端的處理方式似乎也是一處對比。場景布置的強烈的視覺差異、對稱的物件擺放更能讓觀眾一眼看出不同,這種表現手法不僅產生了視覺效果,還給這兩個不同的人物性格做了一個詳細的介紹,角色未曾開口,觀眾就能從這件物件上察覺紅白玫瑰個體之間的強烈差異。兩個不同的戲劇空間也可以展現紅白玫瑰的「愛情」不同階段的變化。白玫瑰新婚之時,紅玫瑰埋葬了自己的慾望;白玫瑰婚後丈夫嫌棄她平庸,紅玫瑰卻和老情人激烈的偷情,這個強烈的對比也能體現出張愛玲原作的對於愛情的思索——得到的變成蚊子血、飯粘子,得不到的就是白月光、硃砂痣。兩個戲劇空間同一時間不同情感的交叉與碰撞,也使得整部話劇的戲劇沖突更加強烈。
第二處對比便涉及到角色本身了。如果場景只是一個渲染和奠定基調的工具,那麼在角色身上體現的對比才是更吸引觀眾眼球的。觀眾從角色身上看到的第一層便是服裝上的不同。話劇中為了更加深刻的再次強調兩人服裝的不同,在開場也設計了一個「更衣」的環節。一個玫瑰給另一個玫瑰更衣——白玫瑰穿著素凈保守的白色旗袍給白玫瑰穿上同樣的白旗袍,紅玫瑰則把紅色的小西裝穿在了本身穿著暗紅色旗袍的紅玫瑰身上。這個環節的設計,第一個是再次強調兩人服裝的差異,第二個是穿插對白簡單的介紹了人物。白玫瑰審美傳統守舊,紅玫瑰追求新潮,白玫瑰說「自己乳房太小怕滑下去」,語言中透露著不自信,紅玫瑰卻自信昂揚的說「我是天生的細腰,我不怕」。結尾兩個玫瑰的衣服也都變成了灰暗的顏色,白玫瑰的黑色旗袍上是一片片正在凋零枯萎的白色花瓣,紅玫瑰也穿上了厚厚的風衣裹住了自己。人物服裝的變化也暗含著人物命運的走向,兩朵玫瑰都被摧毀,失去顏色。第二層便是角色通過語言與動作來表現紅白玫瑰的不同形成對比。白玫瑰面對情人裁縫時,肢體動作較小,語言也較為含蓄,兩人之間曖昧但卻有一個模糊的界限。紅玫瑰在振保面前肢體動作明顯誇大且積極主動迎合,在表演時聲調明顯也高了一度,與振保的床第之歡也在舞台上用「合奏」寫意化的去表現了出來。她們一個含蓄一個張揚,在舞台的兩個戲劇空間里交替上演,不僅增添了戲劇張力,也能讓觀眾更容易身臨其境,主動的代入到了「振保」的角色之中,更能體會振保這個人物的內心糾葛。一個是奔放熱辣的紅,一個是恬靜傳統的白,一個貪玩追求者多,一個生活起來了無生趣毫無激情,相必觀眾也能更好的去體會原作的本意。這種極端的對比使得結局更加觸動人心——紅玫瑰換下了鮮艷的紅色,穿上了沉穩的墨綠,她的話語已經完完全全蛻變成了一個婦人了,之前追求愛的勇氣在她身上已經消失不見。這到底是女人的命運造成的不得已的結局還是真實的人性對紅玫瑰造成了那致命的一擊讓她收斂所有,無論是哪個原因,這個浪漫、熱情、奔放的女人被埋葬在玫瑰花瓣里,最終穿上了厚厚的鎧甲,舉起了槍。兩個那麼不盡相同的女人,卻戲劇性的走向了一種結局,之前的那麼極端的對比在結局時刻看來,皆是鋪墊和諷刺。
在這整部話劇里,實際上還有一處隱含的對比。便是一個角色理智與慾望兩個化身的對比。理智與慾望兩個化身常常會產生分歧,有時慾望屈服於理智,有時理智戰勝了慾望。一角兩人的方式讓這個人物形象更加的立體化,更加真實化。作為人,兩種念頭在頭腦里打架是常有的事情,這讓觀眾產生了代入感,並且有時兩人對話吵架的橋段也極具趣味性,使得整個話劇節奏鬆弛有度。振保的兩個化身,最大的作用實際是為這個角色添加了諷刺性,這個形式讓最真實的人性暴露在外,無論在面臨選擇時的內心糾葛還是面對誘惑時的自我抵制,兩個人去分別飾演兩種念頭比一人飾演更加能產生情感沖突,這就是導演將文字作品搬上舞台的巧妙方法之一。文字作品通常細膩,冗長,需要大段大段文字去敘述,也需要讀者細細去讀才能體會,但在時間、空間都有限制的舞台上,如果簡單的去表述想法會顯得異常單薄,一個人站在台上念著大段獨白也會讓整個戲劇變得乏味。這種理智化身與慾望化身的方法,把原本一人的乏味的獨白陳述變成了對白,加緊了戲劇節奏,也將人物內心完全外化,讓觀眾直白的、清晰的看到每個角色的內心糾葛。這在紅白玫瑰身上也起著同樣的作用。但這種方式也有他的一定的弊端——觀眾在第一次未知的情況下觀看也許會看的一頭霧水,六個角色都在台上時有時也會讓觀眾眼花繚亂,分不清誰是理智,誰是慾望。但若是懂得了導演這個巧妙的安排,觀看起來就比較順暢了。
這部話劇,在舞台設計上的大膽創新和表現形式以及手法上的大膽實驗讓它更容易得到更多觀眾的欣賞和青睞,演員的細膩表演與扎實功底也為這部戲劇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貢獻。這部作品以這種形式搬上話劇舞台,無疑是抓人眼球和新穎的。戲劇節奏緊湊,人物形象鮮明立體,新穎的表現方法,是這部話劇的成功之處。同樣,這部話劇也蘊含著對愛情以及人性的思索與考量,有一定的社會人文價值。原作就在導演和編劇的巧妙構思下,在舞台上上演著。
⑻ 紅玫瑰與白玫瑰的影片評價
《紅玫瑰與白玫瑰》所展露的肌理與多重聲音大膽地挑戰與顛覆了張愛玲的文字,並以具有女性特質的書寫方式改寫香港主流電影的電影語言模式,建立了自己的語言,一種女性聲音的語言。攝影考究,每一個鏡頭都是那樣的精緻,為觀眾打開了一幅幅舊上海的畫卷,一個風月無邊,動盪中也保持著浮華,喧鬧的上海是如此的親近。雖然沒有什麼外景,但三四十年代舊上海的氣氛營造得非常成功。音樂的美侖美奐也為影片增色不少。特別是那首飄忽不定的《玫瑰香》在被林憶蓮那氤氳著亦舒某些小說中的懷舊情懷的嗓音的演繹之後,聽來如同喝了《東邪西毒》里的「醉生夢死」一般,沉醉而不願醒來。(網易評)
關錦鵬以一種冷峻旁觀的態度描述了一種無奈情感。在起落的電梯里紅玫瑰那張嬌艷明媚的臉映見她心底婉轉曲折的心思,潔凈明亮的洗手間里白玫瑰蒼白無色的生命。 精緻美麗,墮落頹唐,卻在一不經意間將心底的一絲純真柔情輕輕流露,一個男子可以將女性情感刻畫到如此的細膩、豐富,令人嘆為觀止。(新浪評 ) 電影《紅玫瑰與白玫瑰》太過拘泥於原著,又截取片段表現,對於未讀過原著的觀眾來說,很多場景便不知所雲,無法建立因果關系,達到敘述與情緒表達效果,情感過於外露的音樂則顯得浮泛。過於依賴人物旁白和字幕這種文學化手法敘述,也減弱了電影視聽語言本身的表達力和感染力。與原作相比,合理化人物轉變心理動機及情感宣洩的點睛之筆,應是結構上後移的振保與嬌蕊的電車相遇場景。(中新網評)
影片太囿限於原著,未能在映象化的再創作上推陳出新。佟振保與個性對立紅玫瑰及白玫瑰之間兩段情拍得不夠動人。過份文學化字幕穿插也顯得造作,頗難重現三十年代上海灘時代風味。但全片技術層面上卻表現精彩,陳沖演出了紅玫瑰熱情和誘惑性,葉玉卿白玫瑰形象很新鮮但演得稍嫌呆板。趙文煊角色亦未作最佳發揮。(新浪評 )
⑼ 《紅玫瑰與白玫瑰》隱喻是什麼
張愛玲的《紅玫瑰與白玫瑰》中的紅玫瑰和白玫瑰代表了不同的兩個女人,書中的人物振保的生命里有兩個女人,一個是他的白玫瑰,一個是他的紅玫瑰。一個是聖潔的妻,一個是熱烈的情婦。而「玫瑰」本身就是象徵愛情的花朵,作者張愛玲也為故事裡的女人們都賦予了玫瑰的色彩。
《紅玫瑰與白玫瑰》講述了主人公佟振保與兩個女人的情感糾葛。作為情婦的「紅玫瑰」嬌蕊,以及妻子「白玫瑰」煙鸝,她們都在振保身上傾注了大量感情,在戀情中卑微妥協,而振保愛自己更勝他人,最終還是負了她們,三人為愛身陷囹圄,不得善終。
小說生動地呈現了新舊交替時期人們的生活情感和婚姻狀態,對這兩位女性的行為和心理變化大量著墨,通過跌宕曲折的故事情節,再現了女性在男權意識統治的社會下生活的困境,揭示了悲劇產生的根源。
評價:
在《紅玫瑰與白玫瑰》里,結尾佟振保在公車上與王嬌蕊重逢,通過車上的後視鏡,他看到自己在哭,並為之感到詫異和羞愧。這一幕遠比讀者直接看到佟振保落淚更有沖擊力。因為最大的悲劇性並不來自失去那段愛情,而在於佟振保終於明白了那段失去的愛情對自己的意義。
⑽ 書評|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
張愛玲性格對作品的影響極深,由於張愛玲所處的環境較為封閉,因此其文學作品往往與張愛玲過往的經歷相關,張愛玲根據自己所看所聞,經過藝術加工,從而形成了一部部文學作品。
在張愛玲的作品中,幾乎沒有一個女性是在父母的關愛中成長,作品中對於親情的描寫較少。同時,作品中對於「孤獨」的表述較多,自身經歷與精神狀態致使張愛玲文學作品顯現出蒼涼、迷茫、不安的特點。張愛玲自身的性格特點造成其作品存在明顯特徵,作品中主人公形象心理往往表現出扭曲和矛盾的特點。
《紅玫瑰與白玫瑰》這篇小說寫於張愛玲的愛人胡蘭成有了外遇,她離開胡蘭成之後。小說中的紅玫瑰王嬌蕊是男主振保朋友的妻子,振保回了國,在一家外商公司謀了高職,租住老同學王士洪的屋子,邂逅了王士洪的妻子王嬌蕊。
王嬌蕊明媚任性、放浪卻又不失童真。她會為了保持苗條而刻意只吃一點點主食,卻放不下更容易讓人肥胖的糖;她會在被人調侃臉上有肉的時候嬌俏地說道:"那是我去年吃的羊肉";她會穿極綠的裙子搭配粉紅色的內襯,卻一點不顯得違和。
從初見開始,佟振保就抑制不住自己對她的喜愛。於是在王士洪出去工作沒多久,在王嬌蕊有意無意的撩撥之下,他們就在一起了。很快,王嬌蕊就深深陷入了對佟振保的愛之中無法自拔,她渴望和他永遠在一起,還因此要求與王士洪離婚。
可是佟振保根本就沒想過這些,雖然他心裡也有她,但是他無法承受「與朋友之妻有染」這種消息對他名聲帶來的打擊,無法接受這樣一個浪盪的女人做他的妻子。盡管王嬌蕊再三表明自己的真心和改過自新的決心。最終佟振保從她的世界抽身,而她卻依然選擇了離婚。在愛情與名聲事業中,佟振保與大多數男人一樣選擇了後者,而王嬌蕊卻如大多數女性一樣選擇奔赴前者。
張愛玲筆下的這朵「紅玫瑰」與她有著相似之處,因為她和她一樣對愛情有著如火的熱情,即使胡蘭成是有婦之夫的時候,張愛玲仍然一心一意地愛著他。
可是當佟振保與王嬌蕊再次重逢時,王嬌蕊不僅變成了一個合格的妻子,更是個合格的母親了。王嬌蕊已經再次結婚並有了一個孩子,她的形象與初識時已全然兩樣,比以前胖了,看起來也不再是以前活潑放浪的樣子了,她變得規規矩矩,是一個可以娶回家的女人了,卻失去了以往的神采。
張愛玲在妙趣橫生的情節里勾勒出在男權統治的社會下,女人們的生存狀態和情感體驗,「紅玫瑰」和「白玫瑰」代表的是兩個極端,卻都生活在困境裡面。「紅玫瑰」是熱烈而奔放的,她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愛情,甚至可以不顧一切。可是最終還是沒能擺脫世俗的枷鎖,佟振保心中根深蒂固的男權思想仍然是當時社會的主流,男人們將道德的限制和行為的限制強加給女性,使她們總是生存在困境中,也因此她的求而不得似是必然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