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圖畫
『壹』 說屏原文!!!!!!!!!急!!!!!!
說「屏」
陳從周
「屏」,我們一般都稱「屏風」,這是很富有詩意的名詞。記得童年與家人在庭院納涼,母親總要背誦唐人「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②」的詩句,其情境真夠令人銷魂的了。後來每次讀到詩詞中詠屏的佳句,見到古畫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嚮往之情。因為研究古代建築,接觸到這種似隔非隔、在空間中起著神秘作用的東西,更覺得它實在微妙。我們的先人,擅長在屏上做這種功能與美感相結合的文章,關鍵是在一個「巧」字上。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國人還都齊聲稱道。
屏可以分隔室內室外。過去的院子或天井①中,為避免從門外直接望見廳室,必置一屏,上面有書有畫,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藝術點綴,而且可以擋風。而空間上還是流通的,如今稱為「流動空間」。小時候廳上來了客人,就躲在屏後望一下。舊社會男女有別,雙方不能見面,只得藉助屏風了。古代的畫中常見室內置屏,它與帷幕起著同一作用。在古時皇家的宮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從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緩沖一下視線。《牡丹亭》②「游園」一出中有「錦屏人忒看得這韶光賤」一句,用錦屏人來代指閨中女郎。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裝飾的華麗程度,分為金屏、銀屏、錦屏、畫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藝術上有雅俗之別,同時也顯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經濟與文化水平。
屏也有大小之分。從宮殿、廳堂、院子、天井,直到書齋、閨房,皆可置之,因為場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近來我也注意到,屏在許多餐廳、賓館中用得很普遍,可是總勾不起我的詩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夠輕巧,色彩又覺傖俗①,繪畫尚少詩意。這是因為製作者和使用者沒有認識到屏在建築美中應起的作用,僅僅把它當作活動門板來用的緣故。其實,屏的設置,在與整體的相稱、安放的位置與作用、曲屏的折度、視線的遠近諸方面,均要做到得體②才是。
屏是真夠吸引人的,「閑倚畫屏」「抱膝看屏山」,也夠得一些閑滋味,未始不能起一點文化休憩的作用。聰明的建築師、傢具師們,以你們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創作,誠如是,則我寫這篇小文章,也就不為徒勞了。
這篇文章介紹屏風的實用功能與藝術裝飾功能,作者的著眼點在於對屏風的使用和設置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藉此喚起建築師、傢具師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風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使用。
第1段是引子,既表現了作者對屏風的感情,又點出屏風的特點:「似隔非隔、在空間上起著神秘作用」「功能與美感相結合」。文章開頭說「『屏』,我們一般都稱『屏風』,這是很有詩意的名詞」,「詩意」一詞,是作者對屏風的美好感覺與印象。這種感覺與印象,起初來源於古詩畫,偏於感性;繼之則產生於對屏風所作的研究工作中,添入了理性成分。
第2~3段介紹在室內、室外安置屏風的作用。課文比較詳細地介紹了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風的種種好處:①避免從門外直接望到廳室;②屏風上面有書有畫,是一種藝術點綴;③可以擋風;④空間仍然是流動的。對於室內安置屏風,文中只說「它與帷幕起著同一作用」,下文又說從前女子的房中,有了屏風,「可以緩沖一下視線」,其實我們不難體會到,放在室內和室外的屏風在材料和樣式上會有所不同,但所起的作用應該是大同小異的。隨後,文章由女子室內置屏,引出按屏風的建造材料及其裝飾的華麗程度,將屏風分出不同類別。
第4段講要發揮屏風在建築美上應起的作用,需要注意很多方面:屏風的大小要因地制宜,它的造型、色彩及上面的繪畫都不能馬虎,它的設置要與整體相稱,它的安放位置與作用、曲屏的折度、視線的遠近等各方面都要做到得體,等等。
最後一段再次強調屏風是很吸引人的,並熱切希望建築師和傢具師們能在屏風的使用上推陳出新。
練習說明
一、閱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作者介紹了關於「屏」的哪些知識?
2.作者對「屏」的感情是怎樣的?
設題意圖是讓學生熟悉課文,獲得一些傳統文化知識,受到感情上的熏染。
1.作者介紹了屏風的這些知識:在室外和室內安置屏風的作用,其中有實用性的,也有藝術性的;從建築材料和裝飾的華麗程度角度劃分出的屏風種類;屏風在設置上應該注意的問題。
2.由於古詩詞及古畫的感染和影響,作者從小時候起就對屏風產生了喜愛和嚮往之情;後來在實際接觸和研究工作中,對屏風認識更深,也就「更覺得它實在微妙」,作者對屏風的感情加深了。全文不少地方都流露出作者對屏風的贊賞之情。
二、課文里多處引用古詩詞,你覺得這樣有什麼好處?查找資料,大致了解這些詩句的意思。
設題意圖是讓學生注意本文在行文上的特點,並喚起他們對古詩詞的興趣。
課文里多處引用古詩詞,使全文具有濃濃的詩意和韻味,而這和本文的介紹對象——屏風——這種中國傳統器具是相稱的。
教學建議
本文是一篇比較輕松、隨意的小品式的說明文。對於屏風,作者不是從專業工作者的角度,用一些專業術語詳細介紹屏風,使讀者獲得比較全面的關於屏風的知識,而主要是從欣賞者的角度,介紹有關屏風的功用及如何使用屏風,教學時不要以傳授關於屏風的知識為目的。可輔以圖片,使學生建立對屏風的直觀印象。
有關資料
一、作者簡介
簡歷:
1918年11月27日 生於浙江省杭州市。
1938—1942年 就讀於之江大學文學系,獲文學學士學位。
1942—1949年 任杭州、上海等處高級中學、師范學校國文、歷史、教育史、生物學教員。
1950年 任蘇州美術專科學校副教授,並執教於聖約翰大學。
1951年 任教於之江大學建築系,兼任蘇南工業專門學校副教授。
1952年 於同濟大學建築系任教,籌劃組建建築歷史教研室。
1955年 任同濟大學建築歷史教研組組長、副教授。
1978年 任同濟大學建築系教授。
1985年 受聘為美國貝聿銘建築設計事務所顧問。
1989年 應聘為台灣《造園》季刊顧問,並獲日本園林學會海外名譽會員稱號。
主要論著:
1.《徐志摩年譜》(1949年初版),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1989.
2.《中國建築史圖集》,同濟大學教材科出版,1953.
3.《漏窗》,同濟大學教材科出版,1953.
4.《窗修集錄》,同濟大學教材科出版,1954.
5.《江浙磚刻選集》,北京朝華出版社,1956.
6.《蘇州園林》,同濟大學教材科出版,1956.
7.《園林談叢》,上海文化出版社,1980.
8.《書帶集》,花城出版社,1982.
9.《揚州園林》,上海科技出版社,1983.
10.《說園》,同濟大學教材科出版,1985.
11.《紹興石橋》,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
12.《中國名園》,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1990.
13.《書邊人語》,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1991.
二、古代的屏風(汪萊茵)
屏風歷來是我國室內的主要器具之一。古代稱之為「(yǐ)」,亦寫作「依」,即設在戶牖之間的屏風。《辭海》上載有「黼(fǔ)」「斧」「斧依」,都是一個意思,指的是古代帝王使用的屏風,因上有斧形花紋,故名。
我國古代建築大都是土木結構的院落形式,不如今世鋼筋水泥房屋那麼嚴緊。為了擋風,古人開始製造屏風這種傢具。除了擋風之外,屏風還是建築物中可以移動的精巧斷隔,有的在床後安置屏風,亦作倚靠或掛置什物之用。後漢李尤的《屏風銘》有這樣一段:「舍則潛避,用則設張。立必端直,處必廉方。雍閼風邪,霧露是抗。奉上蔽下,不失其常。」它正確地道出了屏風的特徵和功用。紫禁城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正中的寶座上,設有雕龍髹金大椅,椅後擺著雕龍髹金屏風。這樣陳設,不僅可以御風,又能增加御座的莊重肅穆氣氛。由於屏風常擺設在室內明顯的位置上,人們在屏風本身的美化和裝飾上下過許多功夫,因此它逐漸發展成為我國傳統的具有實用價值的著名手工藝品之一。
屏風有插屏和圍屏之分。插屏多是單扇的,圍屏則由多扇組成,少則二扇,多則十二扇,能隨意折疊,可寬可窄,使用方便。製作屏風,一般採用木板,或以木料為骨,蒙上絲織品作為屏面,用石、陶或金屬等其他材料做柱基。屏面飾以各種彩繪,或鑲嵌不同題材的圖畫,也有全素的屏風。帝王貴族們使用的屏風,用材尤其珍貴,做工精細,畫面豐富多彩,瑰麗奪目。據史書記載,在西漢皇室的宮廷里,曾使用過璀璨斑斕的雲母屏風、琉璃屏風和雜玉龜甲屏風等。《太平廣記·奢侈·趙飛燕》稱,西漢成帝時,皇後趙飛燕,向以揮霍無度聞名於世,有一次臣下向她進獻三十五種貢品,其中就包括雲母屏風和琉璃屏風。後世還出現有琺琅屏風、象牙屏風等等。這些屏風價值連城,多為統治階級專用的奢侈品。所以《鹽鐵論·散不足》說,「一杯用百人之力,一屏風就萬人之功」。
在我國,屏風的使用雖然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但留存的實物甚少。1972年湖南省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屏風,可說是現在見到的我國最早最完整的屏風實物。這是一具彩繪漆插屏,木胎,長方形,通高62厘米。屏板長72厘米,寬58厘米,厚2.5厘米。屏板下安有兩個承托的足座。屏面髹漆,一面紅漆地上滿繪淺綠色油彩,中心繪一谷紋圓璧,周圍繪幾何形方連紋,邊緣髹黑漆地,朱繪菱形圖案。另一面髹黑漆地,以紅、綠、灰三色油彩繪雲紋和龍紋。但見一條游龍飛舞於長空之中,昂首張口,騰雲遣霧,體態輕盈矯健,形象神奇生動,富有想像力和藝術魅力。綠色龍身,丹赤鱗和爪,邊緣菱形圖案呈朱紅色,色調醒目鮮艷,畫工技巧高超,落筆瀟灑利落,剛柔結合,奔放有力。
馬王堆一號漢墓還出土了許多簡冊,其中第217簡記載:「木五菜(彩)畫並(屏)風一,長五尺,高三尺。」簡文所記的尺寸,可能是當時一般實用屏風的尺寸。漢代5尺約合現在公制1.2米左右。但出土的這架彩畫漆屏風與該簡文所述的尺寸不符,面積要小一些。
馬王堆一號漢墓共出土了184件絢麗繽紛的漆器。就其胎骨質地來說,不外木、竹胎和夾胎兩類。這具屏風的胎骨經鑒定為斫木,製作比較粗糙,可能是一件模擬死者生前使用過的實物的明器,專為陪葬而准備的。
經專家鑒定,馬王堆一號漢墓的年代,在漢文帝前元五年(前175)之後,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之前。死者可能是第二、三代(dài)侯的妻子,也可能是第一代侯的妻子。因此這架彩繪漆屏風,距今已有二千一百餘年的歷史了。它的首次完整出土,為我國研究屏風史提供了稀有的實物資料。
是否有比西漢更早的屏風實物出土呢?現在有的學者認為近年河北省平山縣戰國中山王墓出土的錯金銀虎噬鹿銅器座、錯金銀犀牛銅器座及錯金銀水牛銅器座,可能就是一架屏風的柱礎。器座上都有銎,虎噬鹿器座為雙銎,犀牛和水牛器座各為一銎。三個器座共有四個銎,銎上還殘留有木榫,可惜出土時已看不到屏面的形狀及其大小了,它可能就是一件圍屏的柱礎。當然,這一點尚有待於進一步考證。
比起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漆屏風遲得多的模擬明器,則有甘肅武威旱灘坡東漢墓出土的一件彩繪木屏風架,以及河南洛陽澗西七里河東漢墓出土的一件小型陶質屏風。
說起古代實用屏風,則要推1966年出土的山西大同石家寨司馬金龍墓的一架漆畫屏風。這是南北朝後魏太和八年(484)以前的作品,大部分已經朽毀了,所餘五塊屏板還比較完整。板高約八十厘米,還有四件淺灰色細砂石精雕的小柱礎,每個高十六點五厘米。如果復原起來,可能是一具四尺屏風,其形狀不同於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插屏,而是可供一人使用的設置在床頭的圍屏。
紫禁城宮殿里每個殿堂上的寶座後面,幾乎都設有屏風,如「紫檀嵌黃楊木雕雲龍屏風」「乾隆牙雕山水人物染色圍屏」「雕龍髹金屏風」等都是清代極為珍貴的工藝品。屏面上的紋飾更是巧奪天工,美不勝收,有浮雕的雲龍紋,有鑲嵌和刺綉的花鳥、山水、人物等各種圖案。它們是我國古代屏風的精品,集中反映了我國手工藝的高度水平。
(選自《文史知識》1983年第6期)
『貳』 試比較《西廂記》、《牡丹亭》、《桃花扇》在愛情描寫上的異同 、
現實的愛情追求
《西廂記》是一部現實主義劇作,在塑造女主人公崔鶯鶯時,作者王實甫用寫實主義的筆法,加以藝術的創造,給大家展現在舞台上的是一個活脫脫的青年女子形象。她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喜有憂有個性。她情竇初開,渴望愛情,但又不肯輕易流露真情,不乏少女特有的羞澀;她不滿包辦婚姻,想追求自由幸福,但又瞻前顧後,顧慮重重,不敢徹底背叛封建禮法……作者從人物愛情追求的真實感上下功夫,從熱烈的愛情,猶豫的心理,勇敢的反抗等方面體現其現實性。而《牡丹亭》是一部浪漫主義的劇作,所描寫的愛情,有著和其它愛情劇不同的特色。作者湯顯祖把故事放在虛構的夢境中發展,以人鬼幻化的浪漫過程,表現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追求。讓一對陌生的青年男女在夢中相會,在夢中相合,這本身就是一種美好的愛情理想。而女主人公杜麗娘由夢生情,由情而病,由病而死,死而復生。這種異乎尋常、出死入生的愛情,使全劇從主題情節到人物塑造都富於浪漫主義的色彩,在愛情劇方面形成了新的獨特的風格,是千萬人愛情理想的展現。
理想的愛情追求
《牡丹亭》女主人公杜麗娘是一個晶瑩通透的純真少女,她愛自然、愛生命、愛自由,卻被森嚴的禮教限制在深閨綉閣之中。她在官衙里住了三年,居然連自家的後花園都沒有去過;白天睡個午覺也讓母親責備不合禮教;在裙子上綉一對鴛鴦鳥,母親也生怕引動女兒的情思。在這樣一個滅絕情慾的世界裡,正常的情慾得不到對象化,封建禮教的魔影吞噬了正常的感情。然而,生命意識是頑強的,不可戰勝的,湯顯祖用如椽神筆生動展示了杜麗娘對真摯愛情生死不渝的追求。在《牡丹亭》中,男女愛情,被寫的纏綿悱惻,超凡入幻。「夢其人即病,病即彌,至乎畫形容傳於世而後死。死三年矣,復能溟莫中求得其所夢者而生。」這是何等奇幻的愛的歷程。
古典名劇《桃花扇》
感傷歷史的興廢更替是中國文學的一大主題,「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等等,許多詩詞都表達了一種虛無感。而《桃花扇》堪稱把這一主題抒發得最為痛切,它是把愛情主題鑲嵌在歷史背景中凸現出來的。
人們談到明清傳奇,便說是「十部傳奇九相思」。無可否認,在明清傳奇作品中,愛情戲佔了極大的比重,但是其中有相當的平庸之作,如《西湖記》、《憐香伴》等。這些愛情戲「無境不襲,無語不因」,千篇一律,「傳奇不奇」。所以,名為新劇,實則是「老僧碎補之衲衣,醫士合成之湯葯」。因為它們的作者大多見聞不廣,生活面狹窄,識見不高,藝術不精,寫來寫去,跳不出愛情戲的圈子。當然,明清傳奇中的愛情戲,也有優秀之作,如《牡丹亭》、《玉簪記》等,不可一概而論。《桃花扇》中寫到妓女,原本不足為奇,因為明清傳奇中寫妓女的戲實在太多。據孔尚任《桃花扇本末》記載,《桃花扇》乃是他有感於李香君面血濺扇故事而做。把妓女李香君忠實於愛情而不肯辱於權奸的故事,與南明弘光王朝的興亡緊密聯系在一起,使愛情直接和政治斗爭相連,所謂「南朝興亡,遂系之桃花扇底」。一幅幅現實主義的圖畫,概括地展現了弘光王朝興亡的過程,揭示了這個腐敗的小王朝必然滅亡的命運。由此可見,孔尚任寫《桃花扇》,對一個不奇的妓女愛情故事,用精湛的藝術手段,注入了嶄新的生活內容,使它富有更深刻的社會意義,從而「新奇可傳」。沈默《桃花扇跋語》說道:「《桃花扇》一書,全由國家興亡處感慨結想而成,非止為兒女細事做也。大凡傳奇皆注意於風月,而起波折於軍兵亂離。惟《桃花扇》乃先痛恨於山河遷變,而借波折於侯、李。」《桃花扇》不僅跳出了平庸的才子佳人戲俗套,也不是一般描寫以社會動亂為背景的愛情戲所能相提並論的。《桃花扇》的戲劇結構最為讓人稱道。從贈扇定情開始,侯李二人的愛情就被置於激烈的斗爭漩渦中。後來兩人被迫分離,自然擴展為兩條情節線:由侯方域四處奔波這條線,寫出了南明草創及四鎮內訌等重大事件和矛盾;由李香君備受欺凌這條線,寫出了弘光皇帝和馬、阮之流的倒行逆施、宴遊偷安的腐敗情形。這兩條線索,一生一旦,反映了南明朝野內外的廣闊歷史畫面。作者成功地把愛情描寫和政治斗爭緊密結合,以既精巧又宏偉的戲劇結構,最大限度地反映了歷史生活的廣度和深度,這是孔尚任的匠心獨創,也是《桃花扇》高出一般才子佳人戲的關鍵所在。而借波折於侯、李。」《桃花扇》不僅跳出了平庸的才子佳人戲俗套,也不是一般描寫以社會動亂為背景的愛情戲所能相提並論
所謂傳奇,顧名思義,就是強調一個「奇」字,要求情節和人物具有獨特性和新穎性,曲折多變地展現生活面貌,令人驚奇,引人入勝,即俗話所說「無奇不成戲,無巧不成書」。要達到這個要求,傳奇作家就必須面向生活,自出機杼,善於運用多種多樣的表現手法,對情節和人物做巧妙處理,傳奇而不失其真。
『叄』 文山歲粵劇牡丹亭歌詞
好辛苦找到的,老闆請採納一下!!
[粵曲] 牡丹亭驚夢之幽婧
柳:真似月里仙降雲霞 嬌俏弄帶低頭
妙如霧里花 這般美容華 似非半夜迷途
糊塗錯入小生家
杜:早經有夢 暢聚牡丹下 傾心共話
柳:不知共話 是說家鄉雙麻 令我一思再查
未有花底種情芽 願借風燈送你回去吧
杜:可敬君為絕嫌避李瓜 杜麗娘未有可歸之家
柳:深閨女子 竟會沒有家 實難便信她
果真天仙風駕 今宵竟有幸 落在我家
可惜兩家隻身女和男 最驚會被鄰人
懷疑說越禮話
杜:既是美夢鑄佳話 思君夜夜
望斷望斷天邊煙霞
慕君美年華 慕君美才華
淚飄飄灑月下 一枝已萎情花
盼銀瓶露雨解救他
柳:方喜悄聲 似弄琵琶
為何淚濺如麻 悲新寡 掉韶華
欲效文君再育情芽
杜:君子誤也 此身未嫁
柳:小姐未嫁 是我緣分也 福分也
心中驚詫 今宵仙駕 怎會想見花下
杜:君休驚詫 請看壁間掛 此身乃畫里飛下
請君再看 我身與圖畫 便能認知真與假
真與假
柳:未有差
杜:君愛她
柳:實愛她天天拈香拜仙畫
杜:聽君吐出肺腑說話 疑團盡化
柳:鴛鴦帳 同夢也
杜:天邊有 明月掛
柳:吾怕吾怕
杜:害怕害怕 臉珠泛紅霞
柳:不教小姐嬌羞 放低簾前綠柳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