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牡丹專著

牡丹專著

發布時間: 2023-01-05 11:12:29

A. 牡丹文化的歷史發展

除了歌詠牡丹的 詩詞外,又出現了有關研究、記錄牡丹的專著,如唐·舒元輿《牡丹賦》,李德裕《牡丹賦》,宋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張峋《洛陽花譜》、陸游的《天彭牡丹譜》等。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譜》、薛鳳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灝有《廣群芳譜》、余鵬年有《曹州牡丹譜》等。散見於歷代詩詞文賦及明間通俗文學以及雕刻、音樂、繪畫、服飾、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現象,比比皆是,無可勝數。
牡丹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獨特方面,它是幾千年來圍繞著牡丹而產生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它不但以文字、音像、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而且還有大量的以無形的、口頭的或展覽等形式表現出來,如一年一度的菏澤國際牡丹花會,即是其一。
牡丹文化是曹州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菏澤人民對牡丹有著特殊的感情,縣志記載:曹州「牡丹、芍葯各百餘種,土人植之,動輒數十百畝,利厚於五穀。每當仲春花發,出城迤東,連阡接陌,艷若蒸霞」。菏澤人對於種植牡丹,亦有一套成熟的技藝。尤其是解放後,他們通過嫁接、繁育,培植了無數的新品種。這里的人喜談牡丹,喜畫牡丹,喜寫牡丹,民間流傳著許多有關牡丹的趣聞、故事。總之,菏澤人民的生活與牡丹密切相關。所以,作為曹州牡丹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即是有其濃郁的鄉土色彩。從流傳在民間的有關牡丹的傳說、故事,到文人墨客關於曹州牡丹的記述、提詠,從中都可以看出菏澤人民的生活習尚、性格特徵等。那些遠離故鄉的遊子,在懷念家鄉的詩文里,亦常以牡丹作為家鄉的象徵而寄以無限的眷念之情。
曹州牡丹有著濃厚的旅遊氛圍。明、清以來,曹州牡丹甲於海內。清承德乾《過毛氏園》詩雲:「微吟小醉踏春行,瞥見園林百媚生。也有天姿曾識面,幾多國色不知名。芳菲莫怪美人妒,瀲灧應關花史情。坐久景閑心亦靜,綠楊深處傳流鶯。」由此詩可見,曹走亦是文人學士雅會品題之所。蒲松齡《聊齋志異》中即有兩篇寫及曹州牡丹。新中國成立以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曹州牡丹得到了長足得發展,與此相關的牡丹鄉旅遊業亦是盛況空前。尤其是一年一度的菏澤國際牡丹花會,吸引了大批國內外遊客、外商,洽談生意,賞花旅遊,領略菏澤的風俗民情。所以說,菏澤牡丹花會市民俗文化的重要市場,通過它可以窺見牡丹文化的大概面目。
牡丹文化是曹州文化的一個獨特方面。它的內涵極為豐富。而且隨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它的內涵亦不斷拓寬、發展。研究牡丹文化,與經濟建設的推進,與精神文明的創建,都有密切的關系。曹州牡丹文化,方興未艾,研究它的人越來越多,可以斷言,不久的將來,它不僅是菏澤人關注的一個方面,而且會成為國內研究家所矚目的一個課題。
牡丹文化屬於上層建築,幾乎涉及到所有文化領域。諸如學術文化、語言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實物文化等不同層次不同方面的文化。當然學術文化又包含哲學、宗教、自然科學、人文科學、文學藝術等等,其中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又包含許多學科。其特點是有文字載體,有著作傳世。語言文字是學術所運用的工具,是學術的根基。民俗文化即民間文化,表現民間傳說、社會風俗等,不一定有文字載體。實物文化是歷代流傳下來的各種建築、雕刻以及各種文物等。因此,凡記述牡丹內容的類書、史料、專著、文集、筆記,題詠牡丹的詩詞文賦、故事傳說、小說、演義、傳奇、書法、繪畫、戲曲、電影、電視、圖案、畫譜、歌曲,以及以牡丹為題材的園林,各種欣賞活動(如花會、花展、書展、畫展)以及與此有關的經濟文化活動等等,均屬牡丹文化的范疇。按其內容,主要包括科學技術領域的牡丹文化與文學藝術領域的牡丹文化兩大部分。
科學技術領域的牡丹文化是指運用各種現代科學認識牡丹的自然屬性,採取各種技術手段合理開發利用牡丹資源而形成的文化現象,如各種栽培技術、品種選育技術、盆景盆栽技術、葯材生產與應用、相關法律法規、各地利用習慣等,也包括各地在傳統風土習俗中形成的對牡丹的各種認識和觀念。
文學藝術領域的牡丹文化是指反映人對牡丹的情感、感性的具體作品,是詩歌、書畫、音樂、雕刻、裝飾圖案、文學等藝術作品的總稱,其中包括牡丹美學的內容。我國歷代有關牡丹的詩詞文賦、戲劇、小說、影視,書家書寫的以牡丹為內容的書法作品,畫家筆下的以牡丹為題材的山水花鳥畫,宮廷與民間的建築、傢具雕飾,工藝雕刻以及牡丹專類園林的藝術構思與設計等等,均屬藝術領域的牡丹文化。
當然,這種區分也是相對的,基於現代栽培技術基礎上的大型花會、花展,以及與之相關的經濟文化活動,就是科學技術、藝術與經濟相結合的產物。
帝國牡丹,是中國固有的特產花卉,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兩千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其花大、形美、色艷、香濃,為歷代人們所稱頌,具有很高的觀賞和葯用價值,自秦漢時以葯植物載入《神農本草經》始,散於歷代各種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色括植物學、園藝學、葯物學、地理學、文學、藝術、民俗學等多學科在內的牡丹文化學,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民俗學的一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文化完整機體的一個細胞,透過它,可洞察中華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徵,這就是「文化全息」現象。
帝國牡丹文化的起源,若從《詩經》帝國牡丹進入詩歌,,帝國牡丹已進入葯物學。南北朝時,北齊楊子華畫牡丹,牡丹已進入藝術領域。史書記載,隋煬帝在洛陽建西苑,詔天下進奇石花卉,易州進牡丹二十箱,植於西苑,自此,牡丹進入皇家園林,涉足園藝學。唐代,帝國牡丹詩大量涌現,除牡丹詩詞大量問世外,又出現了牡丹專著,諸如唐·舒元輿《牡丹賦》、李德裕《牡丹賦》、歐陽修的《帝國洛陽牡丹記》、陸游的《天彭牡丹譜》、丘浚的《牡丹榮辱志》、張邦基的《陳州帝國牡丹記》等。元姚遂有《序帝國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譜》、王象晉有《群芳譜》,薛鳳翔有《亳州帝國牡丹史》,屢見
解放後,帝國牡丹種植有長足地發展,牡丹文化被人逐漸重視,出現了大批牡丹研究工作者和專家。
牡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牡丹文化有其:(一)較濃重的生物學特點(二)較濃重的葯物學特點(三)較濃重的園藝學特點(四)較濃重的美學特點(五)較濃重的文學特點(六)較濃重的鄉土氣息(七)濃重的富貴之感(八)濃重的人生回味(九)濃重的生活氛圍(十)濃重的旅遊氛圍等特點。

B. 牡丹為花什麼被譽為花王

1903年,清朝赦定牡丹為國花;1915年版《辭海》載:「我國向以牡丹為國花」;1929年,前國民政府將梅花定為國花。
「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牡丹的國色天香從古至今,一直被人們頌贊不己。牡丹的栽培歷史早在魏晉南北朝時就已有記載,到了唐宋,牡丹的栽培技術己有很大的發展。在唐朝,牡丹更是艷壓群芳,被譽為「花王」。「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遍長安花。「這里的長安花,就是牡丹。明朝遷都北京,在極樂寺內遍植牡丹。清朝時有一位親王到極樂寺觀賞牡丹,題匾曰:「國花寺」,可見遠在清朝,牡丹就已戴上國花的桂冠。
牡丹,以其雍容華貴、富麗端莊的獨特魅力,自古以來,便被尊為「國色天香」、「花中之王」,成為中國的「國花」。
牡丹初無名,混稱芍葯。直到秦漢時始從芍葯中分出。到了魏晉南北朝時代開始繁榮起來,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栽培歷史。牡丹有「富貴花」「百兩金」之稱。寓意為「吉祥之物」「幸福之花」。牡丹也最具有時代精神和民族文化特色,象徵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興旺發達,繁榮昌盛,人民幸福生活的現實和孜孜不倦的追求。
目前我國許多地方都已行程牡丹種植產業,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提高了農民收入。第七屆牡丹觀賞節在巢湖市召開時,巢湖市市長夏望平就指出:「它(牡丹觀賞節)的宗旨在於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科技唱戲。」
牡丹和梅花,彼此還有一種文化意味上的分別。牡丹是大眾化的,是普通大眾欣賞品位的代表。相對於牡丹的群體欣賞口味,觀賞梅花更多是一種個體的審美體驗,因為它歷來被更為敏感的知識分子所把持。無疑,梅花及其象徵的精神,是由歷代知識分子總結賦予的。時乖命蹇的時候,他們以梅花自我期許,並且把梅花人格化,甚至「梅妻鶴子」。普通大眾在勤苦勞作之餘,可憐而有限的感官之娛,必然指向色彩濃烈喜慶的東西比如牡丹,而審美意義上的梅花之「瘦」,卻可能無法激起甚至無暇激起他們內心的共鳴。(選自李方《國花中的牡丹梅花之爭》)
如今,中國尚未決定現代意義的國花,是將分布在黃河流域的牡丹作為國花,抑或將分布在長江流域的梅花作為國花,中國有關方面為此猶豫不決。牡丹象徵著雍容華貴,與目前國家經濟現狀和政府所宣傳的「節儉」不甚相符;梅花象徵著堅忍內斂,與開放性的國家政策稍有出入。國花無法確定的背後似乎是上述理念沖突在起作用。

C. 牡丹象徵意義是什麼

牡丹象徵意義有圓滿,濃情,富貴,雍容華貴之意。生命,期待,淡淡的愛,用心付出。高潔,端莊秀雅,儀態萬千,國色天香,守信的人。

牡丹花被擁戴為花中之王,有關文化和繪畫作品很豐富。她是中國固有的特產花卉,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兩千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其花大、形美、色艷、香濃,為歷代人們所稱頌,具有很高的觀賞和葯用價值,自秦漢時以葯植物載入《神農本草經》始,散於歷代各種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包括植物學、園藝學、葯物學、地理學、文學、藝術、民俗學等多學科在內的牡丹文化學,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民俗學的一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文化完整機體的一個細胞,透過它,可洞察中華民族的一般特徵,這就是「文化全息」現象。牡丹文化兼容多門科學,其構成非常廣泛,它包括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教育、風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領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間的「全息律」。

詩畫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從《詩經》牡丹進入詩歌,算起距今約3000年歷史。秦漢時代以葯用植物將牡丹記入《神農本草經》,牡丹已進入葯物學。南北朝時,北齊楊子華畫牡丹,牡丹已進入藝術領域。史書記載,隋煬帝在洛陽建西苑,詔天下進奇石花卉,易州進牡丹二十箱,植於西苑,自此,牡丹進入皇家園林,涉足園藝學。唐代,牡丹詩大量涌現,劉禹錫的「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膾炙人口;李白的「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千古絕唱。宋代開始,除牡丹詩詞大量問世外,又出現了牡丹專著,諸如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陸游的《天彭牡丹譜》、丘浚的《牡丹榮辱志》、張邦基的《陳州牡丹記》等,宋代有十幾部。元姚遂有《序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譜》、王象晉有《群芳譜》,薛鳳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灝有《廣群芳譜》、蘇毓眉有《曹南牡丹譜》、余鵬的有《曹州牡丹譜》、由於牡丹花花型優美,顏色絢麗、清雅,因此是當代畫家們經常表現的題材,如余致貞、吳玉陽等。散見於歷代種種雜著、文集中的牡丹詩詞文賦,遍布民間花鄉的牡丹傳說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繪畫、音樂、戲劇、服飾、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現象,數見不鮮。

國花

2019年7月15日,中國花卉協會在中國林業網、中國花卉協會網站和「中國花卉協會」微信公眾號發出《投票:我心中的國花》,向公眾徵求對我國國花的意向。廣大公眾對國花高度關注,積極踴躍參與。2019年7月23日,中國花卉協會通報國花調查情況。通報稱,截至2019年7月22日24時,投票總數362264票。投票結果統計顯示,同意牡丹為國花的居首位,共288747票,佔79.71%;第二名,同意梅花為國花的佔12.30%;第三名,同意蘭花為國花的佔2.48%;第四名,同意荷花為國花的佔1.89%。

國花是國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象徵,是國家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中國社會穩定、經濟繁榮、人民幸福,確定國花,時機成熟。

經組織專家研究討論,中國應確定「一個國花」,確定國花的基本條件:一是起源於中國,栽培歷史悠久,適應性強,分布廣泛,品種資源豐富;二是花姿、花色美麗大氣,能反映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性格特徵;三是文化底蘊深厚,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四是用途廣泛,具有較高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為了評選,中國花協專門於2019年2月成立了國花評審小組。6月29日,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與中國花卉協會在北京組織召開了國花評審專家研討會,32名專家組成專家評審委員會,對確定中國國花進行研究討論。此次投票已獲得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的授權。投票一經發出,引起網友熱議,大量網民投票參與。據相關媒體報道,7月17日,中國花卉協會的工作人員董燕向記者表示,截至7月16日晚上11點,總共有6萬多的投票,投票者中百分之九十以上選擇牡丹。此次投票「只是收集民情民意」,把意見收集起來供上級參考,國花最終由國家相關部門決定。

市花

牡丹是中國彭州、洛陽、菏澤、銅陵、寧國市、牡丹江市的市花。每年4月11日-5月5日為「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牡丹在中國稱為花之富貴者也。

花語

花型寬厚,被稱為百花之王,有圓滿,濃情,富貴,雍容華貴之意。

生命,期待,淡淡的愛,用心付出。

高潔,端莊秀雅,儀態萬千,國色天香,守信的人。

典故

武則天與牡丹

在一個隆冬大雪飄舞的日子,武則天在長安游後苑時,曾命百花同時開放,以助她的酒興。下旨曰:「明早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誰都知道,各種花不僅開花的季節不同,就是開花的時刻也不一致。紫羅蘭在春天盛開,玫瑰花在夏天怒放,菊花爭艷在深秋,梅花斗俏在嚴冬;薔薇、芍葯開在早上,夜來香、曇花開在夜間。所以,要使百花服從人的意志,在同一時刻一齊開放,是難以辦到的。但是百花懾於武後的權勢,都違時開放了,唯牡丹仍干枝枯葉,傲然挺立。武後大怒,便把牡丹貶至洛陽。牡丹一到了洛陽,立即昂首怒放,花繁色艷,錦綉成堆。這更氣壞了武後,下令用火燒死牡丹,不料,牡丹經火一燒,反而開的更是紅若煙雲、亭亭玉立,十分壯觀。表現了牡丹不畏權勢、英勇不屈的性格。

隋煬帝與牡丹

公元604年,隋煬帝楊廣繼位,於東都洛陽開辟西苑。隋煬帝好奇花異石,曾三下江南搜尋。並派人將各地收集到的牡丹種植在西苑中。據唐人的記載:「煬帝闢地二百里為西苑,詔天下進花卉。易州進二十牡丹,有飛來紅、袁家紅。醉顏紅、雲紅、天外紅、一拂黃、延安黃、先春紅、顫風嬌等名貴品種。」

楊貴妃與牡丹

唐朝開元年間,宮廷內開始重視牡丹,並在興慶東沉香亭前、驪山行宮等處,栽植數種紅、紫、淺紅、通白等色牡丹。花初開,楊貴妃帶眾宮女游賞花間,如醉如痴。五代王仁裕載:「楊國忠初因貴妃專寵,上賜以木芍葯(即牡丹)數本,植於家。」據載,因貴妃專寵,喜愛牡丹,唐明皇也作為寵愛之物把牡丹賜給了她的哥哥。

歐陽修與牡丹

歐陽修,字永叔,自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陵(今江西吉安市)人。歐陽修在洛陽作推官時,發現「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皆插花。花開時,士庶況為遨遊」據載,當時的洛陽城,無論民家,還是官院,植滿牡丹。歐陽修遍訪民間,將洛陽牡丹的歷史、栽培、品種以及風俗民情做了詳盡的考察,寫成了中國第一部牡丹專著《洛陽牡丹記》。

蒲松齡與牡丹

蒲松齡,清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蒲松齡在其《聊齋志異》:常大用,洛人,癖好牡丹。聞曹州牡丹甲齊、魯,心嚮往之。適以他事如曹,因假縉紳之園居焉。時方二月,牡丹未華,惟徘徊園中,目注勾萌,以望其拆。……並寫下了葛巾、玉版的神話故事。

毛澤東與牡丹

毛澤東生前非常喜愛牡丹,1935年,毛澤東率領紅軍經過兩萬五千里長徵到達陝北革命根據地延安,在嚴酷的戰爭間隙,一天率領周恩來、朱德等去延安萬花山賞牡丹,在牡丹叢中對身邊人說:「這里是一幅天然牡丹圖,一定要好好保護,等到全國解放了,可以在這里修建一座人民公園。」1950年冬的一天,毛澤東在中南海花園散步,走到牡丹跟前停下腳步,跟身邊工作人員講起武則天與牡丹的故事並意味深長的說:「年輕人要具有牡丹的品格,不畏強暴,才能擔當起重任。

D. 牡丹被譽為

牡丹被譽為「國色天香」、「花中之王」
唐代劉禹錫有詩曰:「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在清代末年,牡丹就曾被當作中國的國花。1985年5月牡丹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花之二。是中國特有的木本名貴花卉,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在中國栽培甚廣,並早已引種世界各地。牡丹花被擁戴為花中之王,有關文化和繪畫作品很豐富。

E. 牡丹文化的牡丹之最

最早記載牡丹的著作是《神農本草經》,(公元2世紀);最早的牡丹專著是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北宋);最早的牡丹專家是洛陽人宋單父,(唐);最早的牡丹傳說是」武則天貶牡丹,「(唐);最喜歡牡丹的皇後(帝)有三位:一是唐代的武則天,二是唐代的楊貴妃,三是清代的慈禧;花瓣最多的牡丹是」魏紫「(約六七百片);
牡丹形象最早出現在畫作中是顧愷之的洛神賦,(東晉);花徑最小的牡丹是」野生黃牡丹「(直徑3-5cm);最綠的牡丹是」豆綠「(近與葉綠);最黑的牡丹是」冠世墨玉「(深紫發黑);最紅的牡丹是」火煉金丹「(國旗紅);最白的牡丹是」夜光白「;最藍的牡丹是」藍田玉「(粉里透藍);最黃的牡丹是」野黃牡丹「(與金同色);最奇特的牡丹是」嬌容三變「(花色可變化);最相似牡丹的花卉是」芍葯「(與牡丹同屬);最能以假亂真的」牡丹「是」荷包牡丹「(葉似牡丹而非牡丹);最佳的間色牡丹是」二喬「(一朵花上兩種顏色);現存最古老的牡丹品種是」枯枝牡丹「(宋代栽種至今);最大的商品牡丹基地是山東菏澤(面積,數量,銷售量均居全國首位);最大的觀賞牡丹勝地是河南洛陽(每年牡丹花會期間接待遊客百萬人次以上);最大的山間牡丹觀賞勝地是四川彭縣丹景山(一架山盡為牡丹);最大的牡丹銷售地是廣東(包括港澳,每年全國三分之一以上的牡丹都銷售於此);最早研究中國牡丹的外國人是達爾文(在他的著作中論述了中國牡丹);賦牡丹詩最多的古代詩人是韓琦(30餘首);最早畫牡丹的人是楊子華(北齊人);中國最北的牡丹是哈爾濱牡丹;中國最南的牡丹是台灣牡丹;中國最東的牡丹是牡丹江牡丹;中國最西的牡丹是烏魯木齊牡丹;海拔最高的牡丹是西藏大花黃牡丹(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海拔最低的牡丹是福建霞浦牡丹(平均海拔在100-200米);最耐旱的牡丹是隴西縣黃土山上的牡丹(一年乾旱無雨,依然生存下來);最耐澇的牡丹是寧國南極牡丹(在洪水中浸泡月余而安然無恙);產葯量最高的牡丹是」鳳丹「,鳳丹原產地在安徽南陵丫山;植株最高的牡丹是峨眉山萬年寺內的一株牡丹(高3.1米);冠幅最大的牡丹是隴西縣印刷廠內的一株牡丹(冠幅4米有餘);最大的牡丹籽是大花黃牡丹的籽(最大直徑達1cm,比一般牡丹籽大3-5倍);葉最窄的牡丹是四川窄葉牡丹(似羅漢松葉);最大的牡丹園是曹州牡丹園(佔地千畝);中國牡丹外銷最多的國家是日本;中國牡丹外銷最遠的國家是英國;中國牡丹最早對外傳播是通過絲綢之路;中國牡丹外傳的第一個國家是波斯。

F. 牡丹的功效與作用_牡丹有哪些功效和作用

牡丹花色澤艷麗,玉笑珠香,風流瀟灑,富麗堂皇,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譽,在栽培類型中,主要根據花的顏色,可分成上百個品種。下面就由我為大家介紹下牡丹的功效與作用,希望可以幫到大家哦。

牡丹的功效和作用

1、牡丹的食用功效

牡丹除了可以供人觀賞以外,還可以供人類食用,早在中國古代年間的書籍中就有牡丹可以食用的記載,牡丹的食用 方法 有很多,可以用蜜浸後食用,也可以製成牡丹酒或者蒸制後食用。牡丹中有多種維生素的氨基酸,人們食用以後能起到美容養顏和活血的重要作用。

2、牡丹可以抗癌抗止血

牡丹不但花色美麗,它的根皮也是一種很獨特的存在,可以入葯,是一種功效出色的中葯材,可以入腎經和肝經,活血化瘀和清熱涼血是它最重要的功效,平時可以用於人類外傷出血的跌打腫痛的治療,另外牡丹根皮中還有天然抗癌物質,人類使用以後能讓癌症的發病率明顯下降。

3、牡丹花可以調經活血

牡丹不但根皮可以入葯,牡丹花也可以入葯,這種花中有大量的黃芪苷存在,它是天然的活血成分,它們進入人體以後能活血調經,特別適合女性食用,對女性的月經不調治療作用特別明顯。

牡丹的葯用價值

葯用栽培者品種單調,花多為白色。以根皮入葯,稱牡丹皮,又名丹皮、粉丹皮、刮丹皮等,系常用涼血祛瘀中葯。李時珍謂:“牡丹以色丹者為上,雖結籽而根上生苗,故謂之牡丹”,還認為野生單瓣者入葯為好,人工為觀賞栽培的重瓣者氣味不純,不可葯用。

丹皮以安徽、四川產量大,安徽銅陵鳳凰山為牡丹皮之鄉,所產丹皮質最佳,習稱鳳丹。丹皮以皮厚、肉質、斷面色白、粉性足、香氣濃、亮星多者為佳。葯材呈筒狀或半筒狀,有縱剖開的裂縫,略向內捲曲或張開,長5-20厘米,直徑0.5-1.2厘米,厚1-4毫米,外表麵灰褐色或黃褐色,有多數橫長皮孔及細根痕,栓皮脫落處粉紅色。內表面淡灰黃色或淺棕色,有明顯的細縱紋,常見發亮的結晶(亮星,牡丹酚結晶)。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較平坦,淡粉紅色,粉性。氣芳香,味微苦而澀。飲片為淡粉紅色彎月狀或環狀薄片。[13]

丹皮性微寒,味苦、辛。歸心、肝、腎經。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用於溫毒發斑、吐血衄血、夜熱早涼、無汗骨蒸、經閉痛經、癰腫瘡毒、跌撲傷痛等證。現代研究表明,牡丹皮有抗菌、抗炎、抗過敏、抗腫瘤、止血、祛瘀血、清熱解毒、鎮靜、鎮痛、解痙等活性,還能促進單核細胞吞噬功能,提高機體特異性免疫功能,增加免疫器官重量。應用時應注意,血虛有寒,孕婦及月經過多者慎用。牡丹花含黃芪苷,除觀賞外還可入葯,用於調經活血。

牡丹的植物 文化

牡丹花被擁戴為花中之王,有關文化和繪畫作品很豐富。她是中國固有的特產花卉,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兩千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其花大、形美、色艷、香濃,為歷代人們所稱頌,具有很高的觀賞和葯用價值,自秦漢時以葯植物載入《神農本草經》始,散於歷代各種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包括植物學、園藝學、葯物學、地理學、文學、藝術、 民俗學 等多學科在內的牡丹文化學,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民俗學的一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文化完整機體的一個細胞,透過它,可洞察中華民族的一般特徵,這就是“文化全息”現象。牡丹文化兼容多門科學,其構成非常廣泛,它包括哲學、宗教、文學、藝術、 教育 、風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領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間的“全息律”。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從《詩經》牡丹進入詩歌,算起距今約3000年歷史。秦漢時代以葯用植物將牡丹記入《神農本草經》,牡丹已進入葯物學。南北朝時,北齊楊子華畫牡丹,牡丹已進入藝術領域。史書記載,隋煬帝在洛陽建西苑,詔天下進奇石花卉,易州進牡丹二十箱,植於西苑,自此,牡丹進入皇家園林,涉足園藝學。唐代,牡丹詩大量涌現,劉禹錫的“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膾炙人口;李白的“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千古絕唱。宋代開始,除牡丹詩詞大量問世外,又出現了牡丹專著,諸如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陸游的《天彭牡丹譜》、丘浚的《牡丹榮辱志》、張邦基的《陳州牡丹記》等,宋代有十幾部。元姚遂有《序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譜》、王象晉有《群芳譜》,薛鳳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灝有《廣群芳譜》、蘇毓眉有《曹南牡丹譜》、余鵬的有《曹州牡丹譜》、由於牡丹花花型優美,顏色絢麗、清雅,因此是當代畫家們經常表現的題材,如余致貞、吳玉陽等。散見於歷代種種雜著、文集中的牡丹詩詞文賦,遍布民間花鄉的牡丹 傳說 故事 ,以及雕塑、 雕刻 、繪畫、音樂、戲劇、服飾、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現象,數見不鮮。

牡丹相關 典故

武則天與牡丹

在一個隆冬 大雪 飄舞的日子,武則天在長安游後苑時,曾命百花同時開放,以助她的酒興。下旨曰:“明早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誰都知道,各種花不僅開花的季節不同,就是開花的時刻也不一致。紫羅蘭在春天盛開,玫瑰花在夏天怒放,菊花爭艷在深秋,梅花斗俏在嚴冬;薔薇、芍葯開在早上,夜來香、曇花開在夜間。所以,要使百花服從人的意志,在同一時刻一齊開放,是難以辦到的。但是百花懾於武後的權勢,都違時開放了,唯牡丹仍干枝枯葉,傲然挺立。武後大怒,便把牡丹貶至洛陽。牡丹一到了洛陽,立即昂首怒放,花繁色艷,錦綉成堆。這更氣壞了武後,下令用火燒死牡丹,不料,牡丹經火一燒,反而開的更是紅若煙雲、亭亭玉立,十分壯觀。表現了牡丹不畏權勢、英勇不屈的性格。

隋煬帝與牡丹

公元604年,隋煬帝楊廣繼位,於東都洛陽開辟西苑。隋煬帝好奇花異石,曾三下江南搜尋。並派人將各地收集到的牡丹 種植 在西苑中。據唐人的記載:“煬帝闢地二百里為西苑,詔天下進花卉。易州進二十牡丹,有飛來紅、袁家紅。醉顏紅、雲紅、天外紅、一拂黃、延安黃、先春紅、顫風嬌等名貴品種。”

楊貴妃與牡丹

唐朝開元年間,宮廷內開始重視牡丹,並在興慶東沉香亭前、驪山行宮等處,栽植數種紅、紫、淺紅、通白等色牡丹。花初開,楊貴妃帶眾宮女游賞花間,如醉如痴。五代王仁裕載:“楊國忠初因貴妃專寵,上賜以木芍葯(即牡丹)數本,植於家。”據載,因貴妃專寵,喜愛牡丹,唐明皇也作為寵愛之物把牡丹賜給了她的哥哥。

歐陽修與牡丹

歐陽修,字永叔,自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陵(今江西吉安市)人。歐陽修在洛陽作推官時,發現“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皆插花。花開時,士庶況為遨遊”據載,當時的洛陽城,無論民家,還是官院,植滿牡丹。歐陽修遍訪民間,將洛陽牡丹的歷史、栽培、品種以及風俗民情做了詳盡的考察,寫成了中國第一部牡丹專著《洛陽牡丹記》。

蒲松齡與牡丹

蒲松齡,清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蒲松齡在其《聊齋志異》:常大用,洛人,癖好牡丹。聞曹州牡丹甲齊、魯,心嚮往之。適以他事如曹,因假縉紳之園居焉。時方二月,牡丹未華,惟徘徊園中,目注勾萌,以望其拆。……並寫下了葛巾、玉版的 神話故事 。

毛澤東與牡丹

G. 請問《洛陽牡丹記》《洛陽名園記》《洛陽伽藍記》的作者分別是誰

《洛陽牡丹記》是歐陽修的,《洛陽名園記》是李格非的,《洛陽伽藍記》是楊炫之撰的.
《洛陽牡丹記》 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歐陽修親睹「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雖負擔者亦然。花開時,士庶競為邀游」,於是遍訪民間,將洛陽牡丹的栽培歷史、種植技術、品種、花期以及賞花習俗等作了詳盡的考察和總結,撰寫了《洛陽牡丹記》一書,包括《花品序》、《花釋名》、《風俗記》三篇。書中列舉牡丹品種24種,是歷史上第一部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牡丹專著。
《洛陽名園記》 在唐代洛陽是陪都,因此貴族官僚在洛陽興建了許多園林。在北宋初年,李格非所作《洛陽名園記》中,介紹了洛陽名園十九個,多數是在唐朝庄園別墅園林的基礎上發展過來的,但在布局上已有了變化。它與以前園林的不同特點是:園景與住宅分開,園林單獨存在,專供官僚富豪休息、游賞或宴會娛樂之用。這種小康式的私家園林,只是私家游嘗。在十九個名園中,既有花園也有遊憩和宅園,每個園都各具特色。
《洛陽伽藍記》《洛陽伽藍記》,向來與《水經注》一道被人們譽為中國北朝散文著作的雙壁。《水經注》是一部以記載水道為主的地理性質的著作,而《洛陽伽藍記》則是以記佛寺為綱的具有文化與文學價值的歷史文獻。《洛陽伽藍記》的作者楊炫之(有的書中「楊」誤作「羊」,也有寫作「陽」的,都不可作為依據),《魏書》、《北史》均不立傳,生平事跡不甚可考,有的說他曾任北齊期城郡太守,也有的說他官至秘書監,都不知道確否。不過從本書本卷首署名及卷中自述來看,作者曾任北魏撫軍司馬,擔任過奉朝請,並且親身經歷了北魏中後期的全盛與變亂。東魏孝靜帝武定五年(547年),楊炫之因有事重經洛陽,看到「城郭崩毀,官室傾覆,寺觀灰燼,廟塔丘墟」(見《洛陽伽藍記》原序),昔日金碧輝煌、鱗次櫛比的寺院宮觀都成了鳥獸出沒之所與牧童野老往返之地,於是作者撫今追昔,感慨之餘,寫下了《洛陽伽藍記》一書。伽藍,梵文Samgharama(僧伽藍摩)音譯的略稱,意思是「眾園」或「僧院」,即佛教寺院。他之所以寫這部書,不單是為了記錄北魏佛教全盛時期的概貌,也是為了記敘當時社會的富庶,追溯禍亂的由來,悲慨繁華的消失。因此,這絕不僅僅是一部關於北魏佛寺的書,而且包含了豐富的社會史料,對於我們了解當時社會生活、文化事業的各個方面都很有價值。

當然,正如其書所顯示的,作者的記述是以洛陽的寺院為綱而展開的。全書共分城內、城東、城南、城西、城北五卷。作者先從城內開始,由里及外,並且表列門名,兼記遠近市裡、官署、道路、橋梁、時人第宅與名勝古跡。全書記載了洛陽大大小小八十多所寺院(按,此指洛陽城內外寺院,《聞義里》篇中所記西域寺院不包括在內)。記寺院先記立寺人、立寺時間、寺院方位,再記建築經構、周圍環境並其興廢沿革。市裡、官署、道路、橋梁、時人第宅及名勝古跡等也多交待其地理位置,有的還兼記遺聞佚事。這些記載都是有條不紊,井然有序,根據它我們完全可以正確地繪出一張北魏時期京城洛陽地理圖。而且,作者特別對那些較大的寺院建築作了詳細的描繪渲染。這些描寫既有微觀的,也有宏觀的;有立體的,也有平面的;有單個的建築,也有綜合的建築群。它不僅使我們領略到了一千多年前那宏麗優美的宗教建築藝術,更使我們通過它想見到北魏盛時佛教的繁榮興旺景象。書中對《永寧寺》寶塔的描寫,對《瑤光寺》中西遊園的描寫,對沖覺寺寺塔佛殿的描寫,以及景林寺、河間寺園林的描寫等就是很好例證。至於書中所寫景明寺四月八日的法會,更是把人們帶入一個動態的宗教氛圍之中,使我們看到了當時從皇帝到王公大臣,從僧侶到庶民百姓,其信佛達到何等狂熱的地步!

《洛陽伽藍記》在記錄北魏寺院的盛況時,還敘述了中外佛教文化的交流。《永寧寺》中就曾提到後來被尊為中國禪宗始祖的波斯國菩提達摩曾經到過洛陽,法雲寺專門記載了烏場國沙門曇摩羅在洛陽收徒授法之事,而《永明寺》則集中反映了當時外國僧人來華盛況。當時住在永明寺里的異國沙門有三千多人,他們當中最遠的西至羅馬帝國,南至今天的馬來半島,甚至一些「世不與中國交通」的國家的僧人也來了。北魏佛教的發展,不僅吸引佛徒東來,也引起了僧侶西行求法的要求。卷五《聞義里》就是一篇專門記載沙門惠生與敦煌人宋雲往西域求取佛經的文字。宋雲與惠生往西域求法在晉法顯後而在唐玄類以前,沿途經歷凡二十七國,歷時兩年多,是中國佛教史同時也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伽藍記》中的記載為我們研究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寶貴的文獻。

H. 洛陽歷史文化簡介 洛陽歷史文化介紹

1、洛陽歷史悠久。從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起, 先後有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等13個王朝在此建都,歷時29年,是中國建都最早、歷時最長、朝代最多的古都。

2、歷史上曾先後6次進入世界大城市之列,從商周到隋唐時期,洛陽曾是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與歐洲、北非和亞洲各國有著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廣泛交流。鍾靈毓秀、人文薈萃。洛陽歷代科學泰斗、學術流派、鴻生巨儒、翰墨精英,更是照耀史冊,燦若繁星。中國傳統文化儒、佛、道的產生和發展與洛陽密切相關,中國四大發明與洛陽息息相聯。洛陽豐厚的歷史文化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也給後人留下了不盡的財富和供人憑吊的遺跡舊址。

3、牡丹文化:

牡丹是中國園藝花較早用於觀賞的花卉之一。在牡丹栽培過程伊始就與洛陽結緣。洛陽牡丹始於隋,盛於唐,而「甲天下」於宋,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

北宋時洛陽不僅成為中國的牡丹栽培中心,同時也有了一批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牡丹專著,為牡丹研究推廣及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景佑元年間(1034年)歐陽修著有《洛陽牡丹記》,記述了洛陽人種花、賞花習俗。這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牡丹專著。

其後周師厚(1082年)的《洛陽牡丹記》、《洛陽花木記》,列舉牡丹109種,芍葯41種。元佑年間 (1086一1093)張峋撰《洛陽花譜》,列牡丹119種。這些專著對促進當時中國牡丹發展及後人研究牡丹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洛陽的牡丹文化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唐宋開始出現的牡丹的詩詞、歌賦、小說、故事已經繪畫、刺綉等量大且內容豐富。

I. 洛陽牡丹的牡丹文化

洛陽是「十三朝古都」,先後有夏、商、西周、東周、東漢等13個王朝在此建都,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和著名古都。洛陽東傍嵩山,西依秦嶺,南含伊闕,北靠邙山。自古就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河山拱載,形勢甲天下」之譽。洛陽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為牡丹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故有「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之稱。牡丹為我這園藝花較早的觀賞花卉之一。在牡丹栽培演化過程伊始就與洛陽結下了不解之緣。洛陽牡丹始於隋,盛於唐,而「甲天下」於宋,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洛陽牡丹不僅以其雍容華貴,國色天香而美譽邇;以也其造化鍾情,天下君臨而總領群芳。洛陽也成為人們心目中牡丹之聖地。洛陽牡丹栽培始於隋朝,隋煬帝(605-618年)「周二百里為西苑……易州進二十箱牡丹」,並記述了牡丹品種名稱。宋高承也稱「隋煬帝世始傳牡丹」。可見洛陽為中國最早的牡丹栽培地之一。
當時,姚黃出自洛陽司馬坡的姚氏家,魏花出自晉宰相魏仁溥家。洛陽地方留守錢惟演賞之曰:「人謂牡丹花王,『姚黃』真可謂王,而『魏花』乃後也」。
北宋時洛陽不僅成為中國牡丹栽培中心,同時出現了一批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牡丹專著,為牡丹研究推廣及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景佑元年(1034年)歐陽修著有《洛陽牡丹記》,列舉牡丹名品24種,總結了牡丹栽培、育種經驗,記述了洛陽人種花、賞花習俗。這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牡丹專著。其後周師厚(1082年)的《洛陽牡丹記》、《洛陽花木記》,列舉牡丹109種,芍葯41種。元佑年間(1086一1093)張峋撰《洛陽花譜》,列牡丹119種。這些專著對促進當時牡丹發展及後人研究牡丹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在改革開放國泰民安的今天,在邁進21世紀繼往開來的今天,雍容富貴,情系萬眾的洛陽牡丹必定會益增美艷,倍崇尊榮。洛陽牡丹飲譽天下,得益於牡丹譜記的傳世,它是研究牡丹的極為珍貴的文獻資料。洛陽牡丹的譜記資料甚為豐富,專門記述洛陽牡丹的名著就有宋代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周師厚的《洛陽牡丹記》和《洛陽花木記》。建國後,洛陽人好花之俗更盛。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改革的深入,開放的擴大,經濟的快速發展,洛陽市黨政領導充分利用這一良好民俗,以花為媒,廣交朋友,開發牡丹資源為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服務。1982年9月,洛陽市人大常委會通過決議,定牡丹為洛陽「市花」,並決定每年4月15~25日舉辦洛陽牡丹花會。從1983~1990年,洛陽已成功地舉辦了8屆牡丹花會,每屆接待海內外遊客均在數百萬人次。花會期間還舉辦牡丹燈會、經貿洽談會和一些學術文化交流活動,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洛陽文化藝術品也相得益彰。生產企業和民間藝人向「專、精、特、新」方向共同努力,牡丹石、剪紙、玉雕、刺綉等牡丹工藝都有相應發展,從不同角度豐富了牡丹藝術的百花園地;以牡丹為特色的化妝品、工藝品、飲品、用品等得到逐步開發;而在花會期間,《千枚牡丹》個性郵票發行儀式、牡丹婚典、牡丹攝影繪畫展、盛唐歌舞《千年牡丹情》等活動的舉辦,「十萬宮廷樂舞」、洛陽剪紙、「唐三彩」、「洛陽牡丹栽培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理、保護、開發,使牡丹文化藝術得到空前繁榮。
到了唐朝,作為陪都的洛陽,牡丹的種植更加廣泛,洛陽牡丹品種更加豐富,並出現了從事牡丹專業人員。「洛人宋單父,善種牡丹,凡牡丹變異千種,紅白斗色,人不能知其術。」當時牡丹至少有5種顏色:殷紅、深紫、桃紅、通白、黃色,同時出現了重瓣品種。後唐庄宗(923-926)曾「在洛陽建臨芳殿,殿前植牡丹千餘本」,其規模不亞於長安唐宮。
北宋時,洛陽牡丹規模為全國之冠。牡丹出「洛陽者,為天下第一也」。洛陽人對牡丹不呼其名,「直曰花。其宰謂天下真花獨牡丹」。「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雖負擔者亦然;花開時,士庶況為遨遊。」可見,牡丹人養牡丹、賞牡丹已成為民風民俗。其時,牡丹的栽培技藝普遍提高,在播種繁殖的同時,用嫁接的方法固定變異,牡丹「不接則不佳」,使得新品種不斷出現。
縱觀洛陽牡丹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中國歷代興亡的演變史。難怪李格非嘆曰:「天下之治亂,侯於洛陽之盛衰;洛陽之盛衰,侯於園輔之廢興」,此言甚誠。
中國是牡丹的故鄉,洛陽又是中國牡丹的發祥地之一。洛陽牡丹以花大色艷、富麗端莊名揚天下。她始於晉、興於隋,盛於唐,極盛於宋。自隋唐以後,洛陽牡丹在四川天彭、江蘇鹽城、浙江杭州、安徽毫川、山東曹州、廣東韶關等地相繼引種栽培,如今已遍布長城內外、大江南北。洛陽牡丹已溶入了中國牡丹的花海之中,並且香飄海外。公元724年,中國牡丹傳入日本;公元1330至1850年引入法國;公元1656年荷蘭開始引種;公元1789年英國引進中國牡丹,培育出100多個園藝品種;美國在公元1826至1830年也開始引進。
洛陽具有豐富的牡丹文化,它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華夏民族文化的一支奇葩。從唐宋開始出現的贊頌牡丹的詩詞、歌賦、小說、故事已經繪畫、刺綉等量大且內容豐富。由於人們對洛陽牡丹的至愛,千百年來流傳的關於洛陽牡丹的種種神話故事和趣聞逸事更是家喻戶曉。人們把牡丹比作造福人類的天使,反抗強權的正義化身,把她塑造成美麗、善良的仙女等等,寄託了人們的理想和願望。建國後,洛陽考古發掘墓葬中發現的有關表現牡丹內容的珍貴文物,以及現存的古代建築上的牡丹紋飾,是研究牡丹史、繪畫史、建築史、雕刻藝術史等不可多得的資料。表現牡丹題材的戲劇歌曲、影視音樂以及工藝美術等作品爭奇斗妍,琳琅滿目。洛陽牡丹文化的發展,推動著河洛地域周邊牡丹文化的發展,為形成中國的牡丹文化奠定了基礎。
洛陽文化藝術品也相得益彰。生產企業和民間藝人向「專、精、特、新」方向共同努力,牡丹石、剪紙、玉雕、刺綉等牡丹工藝都有相應發展,從不同角度豐富了牡丹藝術的百花園地;以牡丹為特色的化妝品、工藝品、飲品、用品等得到逐步開發,使牡丹文化藝術得到空前繁榮。
「春來誰作韶華主,總領群芳是牡丹」。洛陽牡丹以其悠久的栽培歷史和眾多的品種、宏大的生產規模、豐富的野生資源、高超的栽培技藝、日臻完善的科學理論體系以及具有深邃內涵的牡丹文化,在國際園藝界及文化界享有崇高地位。

J. 古代哪些詩人喜歡牡丹

劉禹錫極愛牡丹,其《賞牡丹》馳名天下:「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詩中透露出一股凜然正氣,贊美牡丹同時也表明了自己的廣闊胸懷。
白居易,與洛陽牡丹的感情極為深厚,他在《牡丹》一詩中這樣寫到「絕代有西子,眾芳惟牡丹。月中虛有桂,天上漫誇蘭,……詩人忘芍葯,釋子愧梅檀。……始知來苑囿,全勝在林巒。泥滓常澆灑,庭除又綽寬。若將桃李並,更覺效顰難。」又有《牡丹芳》一首:「牡丹芳,牡丹芳,黃金蕊綻紅玉房,千片赤英霞爛爛,百枝絳點燈煌煌……」連賦兩首長詩贊頌牡丹,白居易喜愛牡丹之情溢於言表,另有《惜牡丹花二首》:「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寂寞萎紅低向雨,高披破艷散隨風。晴明落地猶惆悵,何況飄零土中。」正是飽含著對牡丹的這份情思,白居易選擇香山作為長眠之地,亦是對養育了牡丹的沃土的熱愛。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在洛陽做推官時,發現「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花開時士庶競為遨遊。」這時的洛陽城無論是民家,還是官員院,遍植牡丹日盛於世。歐公大為感動,於是遍訪民間,將洛陽牡丹的歷史、栽培品種,以及風俗民情作了詳盡的考察,寫成了我國第一部牡丹專著《洛陽牡丹記》。在他的《洛陽牡丹記》一詩中,有這樣兩句話:「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更道出詩人對牡丹的熱情的贊美。
另外,在詩文中明確表達過喜愛牡丹之意的詩人墨客有——
唐有:裴士淹、王維、李白、柳渾、李益、王建、武元衡、令狐楚、韓愈、薛濤、元稹、張祜、李商隱、溫庭筠、韋庄、司空圖、徐夤、崔道融、唐彥謙、魚玄機、鄭谷、泰韜玉、王貞白、吳融、裴說、盧士衡
五代有:劉兼、王溥、捧劍仆、竇梁賓
兩宋有:徐鉉、丘浚、梅堯臣、韓琦、邵雍、司馬光、范純仁、韋驤、蘇軾、蘇轍、黃庭堅、張耒、王十朋、陸游、范成大、辛棄疾
甚至金國也有:黨懷英、完顏璟、龐鑄、元好問
元朝有:劉秉忠、馬臻、馬祖常、洪希文
明有:錢宰、劉基、劉崧、朱權、朱升、李東陽、文徵明、唐寅、俞大猷、徐渭
至於唐代以前,因為牡丹乃武則天使之風靡天下,所以唐前不論,至於清朝,不予置評。

熱點內容
荊棵根盆栽 發布:2025-08-28 05:52:23 瀏覽:261
荷花立葉過密 發布:2025-08-28 05:34:12 瀏覽:549
丁香湖開放 發布:2025-08-28 05:33:38 瀏覽:339
白蘇的花語 發布:2025-08-28 05:15:39 瀏覽:624
品尚花語 發布:2025-08-28 05:12:40 瀏覽:895
狂拽百合 發布:2025-08-28 04:49:09 瀏覽:452
海棠紅的句子 發布:2025-08-28 04:48:33 瀏覽:239
好看的肉百合 發布:2025-08-28 04:42:37 瀏覽:105
機動戰艦黑百合 發布:2025-08-28 04:23:37 瀏覽:617
葫蘆絲梅花 發布:2025-08-28 04:21:54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