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牡丹銅鏡

牡丹銅鏡

發布時間: 2022-12-22 20:17:42

⑴ 所有古代銅鏡的資料

綜觀中國古代銅鏡發展的歷史,從四千年前我國出現銅鏡以後,各個時期的銅鏡反映了它的早期(齊家文化與商周銅鏡),流行(春秋戰國銅鏡),鼎盛(漢代銅鏡),中衰(三國、晉、魏、南北朝銅鏡),繁榮(隋唐銅鏡),衰落(五代、十國、宋、金、元銅鏡)等幾個階段。從其流行程度、鑄造技術、藝術風格和其成就等幾個方面來看,戰國、兩漢、唐代是三個最重要的發展時期。商周銅鏡
商代銅鏡均為圓形。鏡面近平或微凸,鏡身較薄,背面中央有一拱起的弓形(或稱橋形)鈕。西周銅鏡也都是圓形的,鏡面平直或微凸,鏡身較薄,鏡鈕有弓形、半環形、長方形多種。又可分為素鏡、重環鏡、鳥獸紋鏡三類。 這時以素鏡為主,到西周中期出現了有紋飾的銅鏡,到晚期鏡背的紋飾發生了變化,出現了動物紋飾,打破了傳統的風格。 素鏡:指鏡的背面沒有紋飾。 重環紋鏡:鏡面微凸,背面有弓形鈕,飾重環紋。 鳥獸紋鏡:鏡身平直,背面有兩個平行弓形鈕。在鈕的上方用鹿紋,在下方有展開雙翅的鳥紋。

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古代銅鏡發展史中是一個成熟和大發展的時期,是中國古代銅鏡由稚朴走向成熟的過渡階段;也是銅鏡的鑄造中心由北開始向南遷移的重要時期。春秋戰國時期銅鏡在三代(夏、商、周)的基礎上,有了突飛猛進的全面發展。無論是銅鏡的鑄造工藝,還是鑄造的數量,都大大超過了以前。 齊家文化和商周時期,銅鏡以光素無紋飾者居多,有紋飾者也以幾何紋為主。到了春秋戰國,紋飾已達15個大類,並且出現了各種特殊工藝裝飾藝術,如塗朱繪彩圖案、金銀錯圖案、透空雕圖案等。初起時期簡陋、粗糙的銅鏡,經過春秋戰國時期的創造和修飾已臻美輪美奐的境地。 春秋銅鏡的風格,既繼承了西周銅鏡的傳統,如仍以素鏡為主,鈕制沒有定型,還是多元化的形式。而同時,春秋銅鏡又有了許多重要的發展。它打破了銅鏡僅有圓形的格式,出現了方形鏡;並一改早期銅鏡紋飾僅用陽線勾勒,構圖簡朴的手法,鑄出了透雕繁縟的圖紋;從紋飾的表現形式上看,春秋銅鏡已趕上了青銅器的發展步伐,紋飾內容更具時代特色。這給戰國銅鏡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春秋中晚期至戰國早期。這一時期出現和流行的鏡類有:素鏡(全素鏡、單圈、雙圈凸弦素鏡)、純地紋鏡(方形的很少,圖案都有地紋,但沒有銘文)、花葉鏡、四山鏡、多鈕鏡等。鏡多數為圓形,同時也出現了方形鏡。一般鏡身材料薄,多有邊沿。整個造型規矩,給人以輕巧、典雅之感。鏡鈕主要為弓形鈕,但鈕頂部多飾有1至3道凸弦紋,所以又稱「弦紋鈕」。鏡背面光素無紋飾者,除早期外已消失。紋飾刻畫纖細,並多有地紋。 戰國中期,銅鏡的種類繁多。銅鏡的紋飾也有所變化,如花葉鏡中的葉紋鏡從簡單的三葉、四葉到八葉,還出現了雲雷紋地花瓣鏡、花葉鏡。四山鏡的山字由粗短變得瘦削,在山字間配有花瓣紋、長葉紋、繩紋,相當繁縟。還出現了五山鏡、六山鏡。這時出現的鏡類有菱紋鏡、禽獸紋鏡、蟠螭紋鏡,連弧紋鏡、金銀錯紋鏡、彩繪鏡等。 戰國晚期至秦未出現了四葉蟠螭鏡、蟠螭菱鏡,有三層花紋的雲雷紋地蟠螭連弧紋鏡。漢代銅鏡
漢代除了繼續沿用戰國鏡外,最流行的銅鏡 有:蟠螭紋鏡、蟠虺紋鏡、章草紋鏡、星雲鏡、雲雷連弧紋鏡、鳥獸紋規矩鏡、重列式神獸鏡、連弧紋銘文鏡、重圈銘文鏡、四乳禽獸紋鏡、多乳禽獸紋鏡、變形四葉鏡、神獸鏡、畫像鏡、龍虎紋鏡、日光連弧鏡、四乳神鏡、七乳四神禽獸紋鏡等。 漢代是我國銅鏡發展的重要時期。漢鏡出土的數量最多,使用普遍,漢鏡不僅在數量上比戰國時期多,而且在製作形式和藝術表現手法上也有了很大發展。從其發展趨勢,可以分為三個大的階段,重要的變化出現在漢武帝時期、西漢末年王莽時期、東漢中期。 西漢前期是戰國鏡與漢鏡的交替時期。直到 西漢中期漢武帝前後,一些新的鏡類流行起來了。這些新的鏡類對後世銅鏡的發展,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三國兩晉南北朝
根據考古發掘出土銅鏡資料來看,這一時期的銅鏡的類型有以下幾種比較流行: 神獸鏡類:重列式神獸鏡、環繞式神獸鏡、畫文帶佛獸鏡。 變形四葉紋鏡類:變形四葉駕鳳鏡,變形四葉佛像鳥鳳鏡、變形四葉獸首鏡、雙菱紋鏡、瑞獸鏡。 這時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與神獸組合成紋飾主題內容。這時的銘文由於文字難十辨認.雖發現一些銘文鏡,但能辨認清楚的很少。 吳鏡中發現紀年銘文最多,有黃龍亦鳥、建興、五鳳、太平、水安、甘露、鳳凰等孫吳年號,三國、兩晉、南北朝出現新的鏡型不多,主要沿襲漢鏡的樣式。這時銅鏡的種類不多,類型集中,創新極少。這時神獸鏡流傳最廣。變形四葉紋鏡中以變形四葉八鳳鏡居多。從銅鏡的發展歷史來看,這個時期處於停滯衰落時期。
隋唐五代時期
唐代是我國銅鏡發展史上,又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隋唐銅鏡,較前代又有了新的發展。在銅質的合金中加大了錫的成份,在銅鏡的質地上就顯得銀亮,既美觀又適用。在銅鏡的造型上,除了繼續沿用前代的圓形、方形之外,又創造了菱花式及較厚的鳥獸葡萄紋鏡。並且把反映人民生活和人們對理想的追求、吉祥、快樂的畫面應用到鏡上,如月宮、仙人、山水等。並出現了題材新穎,紋飾華美,精工細致的金銀平脫鏡、螺鈿鏡。這是盛唐高度藝術水平的產物,充分顯示出唐代銅鏡的特點。 隋唐銅鏡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隋代和唐初年間,銅鏡的主題紋飾以瑞獸為主,瑞獸鏡比較盛行、瑞獸鏡是隋唐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類型。它除了繼承中國古代銅鏡的傳統,又有了新的創新。瑞獸葡萄鏡是唐鏡引人注目的鏡類,它揭開了唐代鏡主題紋飾的序幕。 唐高宗至唐德宗時期,銅鏡裝飾上出現的新形式、新題材、新風格,使銅鏡進入富麗絢爛的時代。 唐德宗至晚唐、五代時期,主要流行對鳥鏡、瑞花鏡、盤龍鏡。 唐代鏡最大特點之一是藝術樣式或藝術手法的多樣化。銅鏡藝術也呈現出濃郁「盛唐氣象」。
宋遼金銅鏡
中國銅鏡在唐代以前,以圓形為主,極少有方形的。到宋代後除繼承過去的圓形、方形、葵花形、菱花形外,葵花形、菱花形鏡以六葵花為最普遍。它們的棱邊與唐代有所不同,有的較直,形成六邊形鏡。此外還有帶柄鏡、長方形、雞心形、盾形、鍾形鼎形等多種樣式。並出現了很多花草、 鳥獸、山水、小橋、樓台和人物故事裝飾題材的銅鏡,還有素麵鏡,窄邊小鈕無紋飾鏡,這些題材都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此外,還有一些神仙、人物故事鏡和八卦鏡等。 金代銅鏡從近幾十年考古發掘出土的金代銅鏡來看,其主體、紋飾也是十分豐富的。雖有不少是模仿漢、唐、宋各代的銅鏡做工,但也有一些別開生面的圖紋。常見的有雙前鏡、歷史人物故事鏡、盤龍 鏡、瑞獸鏡、瑞花鏡等。金代銅鏡紋飾,一是仿造漢、唐、宋三代銅鏡的圖案;二是吸收了前者的紋樣,又創造出一些新式圖樣。以雙魚鏡、人物故事鏡較為多見,特別是雙魚鏡、童子攀枝鏡最為流行。
元代銅鏡
元代銅鏡,多採用六菱花形或六葵花形式,但紋飾已漸粗略簡陋。這時銅鏡有纏枝牡丹紋鏡、神仙鏡、人物故事鏡、雙龍鏡、「壽山福海」銘文鏡,素鏡、至元四年龍紋鏡。明代有洪武年款的龍紋鏡及大明宣德年制銘文鏡(銘文在鈕上),還有明末起義首領李自成時創制的大順三年鏡(銘文在鈕上)。到明代以後,銅鏡就逐漸被玻璃鏡取而代之了。元明之後銅鏡
元明以後,銅鏡製作更見衰勢,除傳統式樣外,雙魚紋、雙龍紋、人物故事如柳毅傳書等是較新穎的式樣。但這時的銅鏡製作粗糙,較多的只有紀年銘文而無紋飾。在這一時期,特別是明代,仿造漢鏡和唐鏡的風氣很盛,所仿銅鏡多數是漢代的六博紋鏡和唐代的瑞獸葡萄鏡,仿製銅鏡一般形體較小,紋飾模糊不清,已無漢、唐銅鏡的昔日風采。。。資料來自網路

⑵ 絲綢之路引領中國與周邊游牧民族的交流

【外國博物館里的絲綢之路】

作者:阿依特古·哈米特

絲綢之路是一個貫穿古代和中世紀貿易的路線體系,它將東西方國家連接了起來。關於絲綢之路的研究多集中於探究其起源、功能及不同時期所運輸的商品的特點,並強調了各區域中心在貿易往來中的重要性。實際上,絲綢之路是一種特殊的東西方交流形式。當然,它是 歷史 發展的必然產物,是世界文明中各種成果的交流之路,在古歐亞大陸人民的生活中發揮重要的融合作用。這條路線是東西方文明的橋梁。基於哈薩克中央國家博物館中的資料,可以探究絲綢之路沿線歐亞大草原游牧民族間的文化、經濟與政治關系。

阿依特古·哈米特(AitkulHamit)

自1990年以來一直在哈薩克共和國文化和教育部系統中工作。從2007年起,擔任哈薩克中央國家博物館考古中心主任,目前正在研究哈薩克游牧民族 歷史 相關問題。作者供圖

古絲綢之路對文明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絲綢之路這一 歷史 交通網路的鼎盛期大約始於公元前2世紀末,當時,中國使節前往中亞大陸,直到公元14世紀蒙古人穿越亞歐大草原,建立北道。沿線商人出售各類商品:馬匹、寶石製品、玻璃、象牙、棉花、羊毛、亞麻、香料、熏香、茶葉。到19世紀,這一路線被稱為「絲綢之路」。

該銅鏡鏡面中心有凸起圓紐,周圍有八片藝術化的花瓣,為中國遼代廣泛使用的銅鏡的復刻品。作者供圖

到公元前2000年,中國的養蠶業已經發展得比較成熟了,並最終形成了世界性的壟斷。中國家庭的成員,尤其是婦女,熟練地照料桑樹,用嫩桑葉喂蠶,嚴守著生產絲綢的技藝。這也許就是為什麼希臘人和羅馬人無從得知絲綢的製造方法。羅馬博物學家老普林尼在公元70年左右甚至寫道,製作絲綢的生絲是從樹葉上長出來的。羅馬帝國花費了大量的真金白銀購買絲綢,普林尼估計這些花費高達每年1億塞斯特,十分驚人。公元前1世紀,絲綢是如此昂貴和稀有,即使是富有的羅馬人也只能買得起一小塊,然後把它縫在亞麻或羊毛的衣服上作為珍貴的胸飾。中國出售的絲綢數量從公元1世紀開始增長,當時除了陸路,中國和西方之間的海上航線也開通了。令人驚訝的是,即便如此,中國依然保持著對絲綢的壟斷,西方國家直到公元6世紀才發現絲綢生產的秘密。

自公元前500年後的兩千年裡,歐亞大陸上形成了中國、印度、西亞和歐洲四大文明中心。這兩千年來,絲綢之路一直是亞歐之間知識和物質交流的主要渠道。它溝通融合了各地區和各民族的物質與精神文化,極大地促進了民族和國家的統一。可以說,絲綢之路對人類文明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該鏡子在阿克鐵列克遺址中發現,呈圓盤狀,有一個扁平柄,鏡緣有高起的邊沿,鏡上飾有兩條長有翅膀的魚龍。一條在水上飛,另一條在雲中。由青銅製成,採用鑄造和深浮雕工藝。作者供圖

公元1—2世紀, 歷史 上首次出現了宏觀的政治體系,它包含了整個舊大陸的文明地帶。羅馬帝國、安息帝國、貴霜帝國(包括中亞大部分地區、阿富汗和印度)和中國四大帝國逐步形成,彼此間進行著復雜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影響了跨大陸交通的發展。從哈薩克共和國中央國家博物館中的文物中足以看出絲綢之路在人類 社會 生活方方面面起到的作用。

哈薩克共和國中央國家博物館館藏中最豐富的是裝飾品和實用工藝品,這些藏品展現了中亞地區各文化間的相互作用。考古材料使我們能夠專注於歐亞與中國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過程中最重要的階段。在分析文物時,我們可能會發現相似的文物,它們可能與 歷史 上已知的民族的某種文化表現相關聯。

該圓形鏡在東哈薩克偶然發現,鏡緣有凸起的細沿,在分別以斜紋和斷線組成的兩個同心紋帶之間,有兩條游動的魚,頭尾相接。魚鰓和鱗片用浮雕的線條表現。青銅製造、採用鑄造和沖壓工藝。尺寸:直徑9cm,厚度0.2cm。年代為8—9世紀。作者供圖

中亞的工匠們成功地將中國的工藝特徵和裝飾圖案移植到貴族或統治精英的服裝(特別是絲綢)、銀盤、碗、水壺等物品的製作中,體現了中國對西方文化的影響。B.吉倫斯沃德對中國銀器裝飾及其在公元8—9世紀的發展史進行了深入研究。B.I.馬沙克吸取他的研究成果以及中亞和南西伯利亞古跡的考古發現,收集了關於西方金屬浮雕借鑒中國藝術的重要證據。

在中亞、南西伯利亞、蒙古和中國的古遺址發現了大量通過絲綢之路自中國進口的物品,證實了中國對西方、北方及一些獨立國家的 歷史 影響。國內外科研成果使我們能夠找出中亞 歷史 上與中華文明相互作用的層面。

這面帶有花卉紋飾和阿拉伯圖形的銅鏡,發現於薩萊赤卡遺址(哈薩克西部)。年代:13—14世紀,由青銅製造,採用鑄件工藝。尺寸:直徑9cm。作者供圖

從銅鏡裝飾看文明交流互鑒

古代和中世紀的鏡子標志著不同的 歷史 時期和民族文化,展示了傳統和原始合金生產工藝的特點。鏡子上的圖案也是重要的研究材料。鏡子被反復仿製的過程,促進了裝飾圖案及寓意的同化和發展,豐富了當地藝術。

在哈薩克境內發現的銅鏡表明,中亞地區與中國保持著相當密切的貿易和外交聯系。其中一種就是通過同一面鏡子的碎片締結的合同:通過將碎片拼成一面完整鏡子的形式保證合同的真實性。這種合同顯然有口頭和書面的條約支持,但擁有的某面鏡子的碎片代表著參與某項交易的資格。在哈薩克各地都發現過大量的鏡子,有整面的,也有碎片。這些鏡子是進口的,或根據進口的樣品在當地作坊生產的。

古塔爾加爾遺址(哈薩克東南部)中發現該半圓銅鏡碎片,直徑11.1cm。背面平整,裝飾有帶葉藤蔓狀花卉圖案。作者供圖

具有魚形象的鏡子有相當多的構圖方式。也許這一形象的寓意已經為這類鏡子的製造商和消費者所熟知,比如在游牧民族的遺跡中發現了中國鏡子的復製品,上面逼真地描繪了溪流中的魚。不過在游牧民族的文物中,飾有帶魚的圖案一般是採用當地的原始工藝製作的。中國鏡子上兩條魚的形象(鯉魚)出現在漢代,象徵著在學習上更上一層樓的希望。魚被描繪成陰陽的象徵,它們彷彿在互相追趕——一條魚的頭連著另一條魚的尾巴。

鏡子上的紋飾不僅僅有魚和波浪的圖像。在古代中國人看來,生命的起源是天和地這兩種對立力量的統一。雨是天地結合的具體表現。波浪、雲彩和螺旋是雷電的象徵,漂浮在海浪里或雲層和火焰中的龍,是雨神的象徵。作為一種自然現象的雲,瞬息萬變的,象徵某種預兆。雲紋在漢代非常流行,並成為最重要的裝飾圖案。在唐朝,有一種浮雲的圖案廣為流傳,它來自一個帶有螭龍和鳥類圖像的古老裝飾品。還有一種「雲和花」的圖案,突出表現為呈雲狀的花草(葉)紋飾。在這種圖案的寓意取自「雲」和「運」的諧音。因此,雲已成為幸福和好運的象徵。後來又有了更復雜多樣的雲紋——「流雲」「盤雲」「團雲」等,反映了自然界中雲的豐富多樣性。水紋在中國藝術中也很受歡迎。水是生命之源,水紋寓意著神聖和純潔。根據其狀態,水紋也有不同類型。水可能會飛濺、泛濫、平靜,或奔流不息,因此水紋也會發生各種變化,並具有各種含義。

收藏品中還有一面刻著小鳥圖像的銅鏡,繪有四個漢字銘文:「家常富貴」。在象形文字之間繪有成對的小鳥,相鄰的鳥朝向相反,即頭部均朝向象形文字。類似的鏡子廣泛分布在西伯利亞南部(米努辛斯克盆地),目前已發現有9面此類鏡子。中世紀的繪有對立的鳥和象形文字的銅鏡是中國西漢銅鏡早期仿製品。這種仿製的技術在晚唐時期在中國得到了發展,並一直持續到10至15世紀。Tossiche鏡子指用米努辛斯克鑄造工藝製作的鏡子,可追溯到13-15世紀。莫斯科國家 歷史 博物館以及芬蘭國家博物館也有類似的銅鏡。

還有一面銅鏡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它是無意間被發現的,具體的出土地點無從得知。中心圓紐周圍有八個漢字,漢字之間有八個球形小凸起。外圈中對稱分布形似拉丁字母「TLV」的圖案。此類銅鏡的刻文通常相當統一,寓意也相同;底座也大體相同,細節部分稍有不同。銅鏡上銘文出現於漢朝早期,到西漢末期廣為流傳,人們普遍相信這些文字顯示了銅鏡的神奇屬性,可以幫助所有者祛除邪魔鬼怪。研究員S.Kamann證實,形似拉丁字母「T,L,V」的圖案與古代中國的宇宙觀有關,這些圖案象徵全世界的國家、四方邊界和地之盡頭。此類銅鏡在中國文學作品中被稱為「規矩鏡」。「V」形紋路,為「規」,即圓規;「L」形紋路,為角尺,即畫圖工具,可以用來畫象徵天地的幾何圖形:圓形和方形。「T」形紋路,象徵高山,山是大地上的一部分。四個半圓形凸起和一個中心圓紐,象徵五大方位(東、西、南、北、中)。每個方位都與一年中特定的時節和某種神聖的動物有關。中國神話中的動物都寓意吉祥、幸福。

哈薩克中央國家博物館展品中還有三件飾有花卉圖案的銅鏡復製品。銅鏡呈圓形,鏡面中心有凸起圓紐,周圍有八片藝術化的花瓣。裝飾區域有螺旋紋、藝術化花瓣及牡丹花紋飾。銅鏡邊緣有拱形圖案,高於其他部分。此類銅鏡在中國元朝時期,由中國北部引入各地。盡管13—14世紀中國的銅鏡產量下降,但此類銅鏡的仿製品在中國、中亞、西伯利亞等地依然使用廣泛,展現了金帳汗國時期的蒙古居民與中原地區居民的文化傳統和知識。此銅鏡的發現地點、來源尚不明確,但參照與其類似的銅鏡,它應該也是在哈薩克東部地區或者河谷中被發現。

背面有圓紐的圓形銅鏡成為中國銅鏡的主要形式。這種流行趨勢的出現可以在中國古代宇宙觀中找到解釋。中國古代人民認為鏡子就是天的縮影,因為天是圓的,鏡子也是圓的。鏡紐象徵著世界的「軸」,代表天地交匯之處。數量「8」代表著八方:南、北、東、西、西北、東北、東南、西南。花朵就以這八個方位排布。

對於裝飾圖案的象徵意義,我必須要說花在東方藝術中象徵著富貴和完美。傢具上的植物圖案裝飾可以起到辟邪的作用。從古時起,每種花都有其神聖的寓意。博物館中刻有牡丹花的銅鏡通常是元朝和金帳汗國時期的作品,上面還常刻有荷花康乃馨鬱金香百合、菊花等其他植物。中國學者認為人們對牡丹花的喜好開始於2200多年前的漢朝時期。牡丹花的優勢在於其花朵顏色豐富、抗寒能力強,而且還可以入葯。其 歷史 可以追溯到希臘、中國、日本和其他國家的神話傳說和藝術作品中。東干族人認為,牡丹象徵著卓越和富有。很顯然,這面銅鏡也為辟邪之物,同時還帶有富饒的寓意。

銅鏡裝飾只是文明交流互鑒的一個小小例證。在浩如煙海的 歷史 長河中,類似的例子舉不勝舉。長期穩定且多樣化的聯系促進了跨大陸文化交流網路中所有民族的發展。這些聯系主要是指使節往來和貿易關系。毫無疑問,西方地區的許多國家,特別是中亞,都通過與中國成為軍事和政治盟友獲取了利益。與中國、羅馬帝國以及拜占庭的貿易,為中亞綠洲地區的國家帶來了巨大的財政收益,也增強了中國在西方的聲望。即使是長期持續的戰爭,也因導致個人及整個民族的遷徙而促進了異國文化元素的傳播。這尤其體現在與游牧民族相關的 歷史 事件中。地處亞歐大陸中心、多個文明的交匯地,又吸收、借鑒了多種文化和世界觀,哈薩克理所當然地成為一座促進絲綢之路沿線各國間友誼與合作的橋梁。

《光明日報》( 2019年05月13日12版)

⑶ 宋代銅鏡的發展有什麼新特色呢

在中國各個時代的銅鏡中,宋鏡的外形最為豐富,有圓形、方形、長方形、菱花形、鍾形、盾形,鼎爐形、雞心形等。單從鏡形看。可謂空前絕後。

在中國銅鏡的合金成分方面,宋鏡也是一個重要轉折時期,宋鏡與漢唐鏡不同,含錫量減少,含鉛量增多,於是一反漢唐鏡銅質銀白色澤,而為黃銅色澤,質地也不如漢唐鏡堅硬,變得粗軟。

重實用不重紋飾是南宋鏡的最大特點,宋代除了名號,沒有任何紋飾的鏡商標銘文鏡極為流行。這種情況在唐代鏡子中幾乎沒有見到。雙魚鏡;過去著錄中所說唐宋元雙魚鏡,絕大多數是金鏡,目前還沒有發現一面可定於唐代的雙魚鏡,宋代雙魚鏡極少。

龍紋鏡:唐代最流行的龍紋鏡是一條盤龍,雙龍鏡極少,末代恰好相反,單龍紋極少,雙龍紋卻最流行,而且特點突出。金代單龍、雙龍鏡都有。雙龍有首尾相接環繞的,有對稱的,但不像宋鏡那樣頭在下尾在上。

八卦鏡:搪代中晚期開始流行,宋代最流行。種類豐富,金代極少。

神仙人物故事鏡:宋與唐差別比較明顯,但宋元金鏡不太清楚。從目前材料看,宋鏡多愛用王質觀弈,寧戚飯牛,仙人渡海,拜人物等題材。而金鏡 則愛用許由巢父、柳毅傳書、吳牛喘月、海舶、童子攀花枝鏡等。過去由於一些宋金鏡分不清楚,同樣一種鏡子邊緣刻有檢驗文字的認為是金鏡,沒有的被認為是來 鏡,例如海舶鏡。現在出土資料證明這類鏡子是金代流行的鏡子。

⑷ 中國古代有哪些出名的銅鏡,現在價值較高的又有哪些。

戰國的銅鏡有:
春秋四乳光芒鏡、戰國龍紋鏡、戰國蛟龍紋鏡、戰國蛟龍紋鏡、戰國四山紋鏡、戰國五山紋鏡、戰國折疊式菱紋鏡、戰國變形三龍紋鏡
漢代的銅鏡有:西漢星雲紋鏡、西漢清白連弧鏡、西漢四乳羽人騎龍鏡、西漢銅華連弧紋鏡、西漢見日之光草葉紋鏡、西漢日有憙草葉紋鏡、西漢投博至明草葉紋鏡、西漢見日之光草葉紋鏡、西漢日有意草葉紋鏡、西漢單圈銘文鏡、西漢家常貴富銘文鏡、西漢四乳神獸鏡、西漢內而光四神博局鏡、東漢禽獸搏局鏡、新莽王氏四靈博局鏡、新莽魏氏博局紋鏡、東漢十二字博局紋鏡、東漢長宜子孫連弧紋鏡、東漢人物車馬雕像鏡、東漢神人車馬紋雕像鏡、東漢青蓋龍虎銘文鏡、東漢建安十年神人神獸雕像鏡、東漢半圓方枚神獸鏡
東漢重列式神獸鏡、東漢吾作神人神獸鏡、東漢尚方博局紋鏡、東漢神人神獸鏡、東漢龍虎鏡

隋唐、唐朝的銅鏡有:

隋唐十二生肖鏡
隋唐練形神冶仙禽瑞獸鏡
隋唐靈山團紋鏡
隋唐靈山六獸銘文鏡
隋唐昭仁曬德四神鏡
唐代瑞獸菱花鏡
唐代雙獸雙鸞菱花鏡
唐代禽獸菱花鏡
唐代山嶽花鳥菱花鏡
唐代孔雀牡丹紋葵花鏡
唐代八卦方鏡
唐代鳳紋葵花鏡
唐代雙鸞銜綬鏡
唐代雙鸞銜綬葵花鏡
唐代蟠龍紋葵花鏡
唐代寶相花葵花鏡
唐代真子飛霜鏡
唐代真子飛霜葵花鏡
庸代菱形方格鏡
唐代孔雀瑞獸葡萄鏡
唐代六瑞獸葡萄鏡
唐代五瑞獸葡萄鏡
唐代六瑞獸葡萄鏡
唐代四神十二生肖鏡
唐代蟠龍紋鏡
唐代四獸紐陰鑒鏡
唐代十二生肖八卦鏡
唐代花鳥帶柄鏡

宋、遼、金、元的銅鏡有:

北宋銀背龍風舞蹈鏡
宋代盾形銘文鏡
宋代四雁折角方鏡
宋代天師降龍葵花鏡
宋代鼎爐形雙龍鏡
宋代長命貴富銘文鏡
金代吳牛喘月故事鏡
金代吳牛喘月故事鏡
金代許由巢父故事鏡
金代雙鯉紋鏡
金代柳毅傳書鏡
金代人物故事鏡
元代牡丹鳳凰紋鏡
元代雙龍紋菱花鏡
元代梵文鏡
元代漢梵兩體咒文佛字鏡

明、清的銅鏡有:

明代五行大布銘文鏡
明代刷銀吉祥文字鏡
明代雲龍紋鏡
明代准提咒文佛像鏡
清代富貴雙全銘文鏡
清代五子登科帶柄鏡
清代雙喜五蝠紋鏡

現在的價格比較高的是:
1495萬成交的海獸葡萄古銅鏡,908.5萬成交的四乳神獸古銅鏡,897萬成交的「明逾滿月」跑獸古銅鏡,605萬成交的戰國的喜鵲猴子古銅鏡

古銅鏡的價格首先取決於其製作的年代,戰國時期和唐代的銅鏡價格最高,其次是漢代銅鏡,宋、元時代的銅鏡價格相對較低,明、清時代的銅鏡價格更低。目前市面上的漢唐銅鏡仿品很多,這類銅鏡從宋代就開始有仿造的了,現在新仿品幾乎可以以假亂真。其實真品漢鏡花紋精美清晰,黑漆或水銀沁入器體,不易拭去,而宋代後仿製和當今新仿的漢鏡,採用真品翻模鑄造而成,花紋不甚清晰,顯得模糊,銅質呈黃紅色,黑漆或水銀顏色死,本身光潔度差。 藏友可以通過此處來判別真偽。

⑸ 元代纏枝牡丹花卉銅鏡直徑24.04公分多少錢

這種鏡子很稀少,且大,雖然年代差一些,但價值不菲,行內交易一般在二至三萬元。

⑹ 古代銅鏡現在是否有價值,不同朝代有什麼區別

銅鏡一般是含錫量較高的青銅鑄。秦漢以後,鏡的使用更加廣泛,鏡的製作也更加精良。它的質料包括金、銀、銅、鐵等,以銅最為多,也有鍍金銀的、背麵包金銀的、或鑲嵌金銀絲的。隋唐以來,還有帶柄的、四方的,各種花紋應有盡有。直到明代末期,開始有以玻璃為鏡子的。清代乾隆以後,玻璃開始大興於民間。它製作精良,形態美觀,圖紋華麗,銘文豐富,是中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瑰寶。目前,古銅鏡買家大多看重的還是古代銅鏡的審美價值,即藝術性。專家認為,銅鏡在考古學研究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各個歷史時期的銅鏡有著各自的特徵,因此,銅鏡對於古代墓葬的斷代是重要的標准器之一。
針對近年來飆升的古銅鏡行情走勢,「古銅鏡的收藏與傳統古董字畫不同,未必年代越久越值錢,主要還是看其工藝技術和圖案的精美程度。」就目前行情而言,圖案極其精美的唐代銅鏡最為值錢,而戰國銅鏡則是升值最快的黑馬品種。從銅鏡的流行程度、鑄造技術、藝術風格和其成就等幾個方面來看,戰國、兩漢、唐代是三個最重要的發展時期,這些朝代的銅鏡是最值得投資的。以銅鏡拍賣市場的反響來看,年代上,戰國、唐鏡價格最高。
據一些銅鏡收藏家估算,普通的銅鏡價格在最近十年裡翻了三四倍,精品級的銅鏡則一般要翻十餘倍。2005年,上海博物館舉辦過一次館藏銅鏡精品展,其中就有數枚劫後餘生的精品。這次銅鏡展尚未閉幕,上海幾大古玩城裡的銅鏡價格陡然上升好幾倍。近兩年來,銅鏡收藏與交易逐漸升溫,銅鏡在交易場上頻頻出天價,引起了收藏愛好者對銅鏡的極大關注。2009年春交易中隋唐十二生肖四神鏡交易至112萬元,秋交易中唐代海獸葡萄鏡以268.8萬元成交。2010年有5家交易公司舉辦銅鏡專場,其中唐代海獸葡萄鏡以700萬元成交,打破了銅鏡交易的紀錄。
不同朝代有什麼區別:
商周銅鏡

商代銅鏡均為圓形。鏡面近平或微凸,鏡身較薄,背面中央有一拱起的弓形(或稱橋形)鈕。西周銅鏡也都是圓形的,鏡面平直或微凸,鏡身較薄,鏡鈕有弓形、半環形、長方形多種。又可分為素鏡、重環鏡、鳥獸紋鏡三類。
這時以素鏡為主,到西周中期出現了有紋飾的銅鏡,到晚期鏡背的紋飾發生了變化,出現了動物紋飾,打破了傳統的風格。
素鏡:指鏡的背面沒有紋飾。
重環紋鏡:鏡面微凸,背面有弓形鈕,飾重環紋。
鳥獸紋鏡:鏡身平直,背面有兩個平行弓形鈕。在鈕的上方用鹿紋,在下方有展開雙翅的鳥紋。
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古代銅鏡發展史中是一個成熟和大發展的時期,是中國古代銅鏡由稚朴走向成熟的過渡階段;也是銅鏡的鑄造中心由北開始向南遷移的重要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銅鏡在三代(夏、商、周)的基礎上,有了突飛猛進的全面發展。無論是銅鏡的鑄造工藝,還是鑄造的數量,都大大超過了以前。
齊家文化和商周時期,銅鏡以光素無紋飾者居多,有紋飾者也以幾何紋為主。到了春秋戰國,紋飾已達15個大類,並且出現了各種特殊工藝裝飾藝術,如塗朱繪彩圖案、金銀錯圖案、透空雕圖案等。初起時期簡陋、粗糙的銅鏡,經過春秋戰國時期的創造和修飾已臻美輪美奐的境地。
春秋銅鏡的風格,既繼承了西周銅鏡的傳統,如仍以素鏡為主,鈕制沒有定型,還是多元化的形式。而同時,春秋銅鏡又有了許多重要的發展。它打破了銅鏡僅有圓形的格式,出現了方形鏡;並一改早期銅鏡紋飾僅用陽線勾勒,構圖簡朴的手法,鑄出了透雕繁縟的圖紋;從紋飾的表現形式上看,春秋銅鏡已趕上了青銅器的發展步伐,紋飾內容更具時代特色。這給戰國銅鏡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春秋中晚期至戰國早期。這一時期出現和流行的鏡類有:素鏡(全素鏡、單圈、雙圈凸弦素鏡)、純地紋鏡(方形的很少,圖案都有地紋,但沒有銘文)、花葉鏡、四山鏡、多鈕鏡等。鏡多數為圓形,同時也出現了方形鏡。一般鏡身材料薄,多有邊沿。整個造型規矩,給人以輕巧、典雅之感。鏡鈕主要為弓形鈕,但鈕頂部多飾有1至3道凸弦紋,所以又稱「弦紋鈕」。鏡背面光素無紋飾者,除早期外已消失。紋飾刻畫纖細,並多有地紋。
戰國中期,銅鏡的種類繁多。銅鏡的紋飾也有所變化,如花葉鏡中的葉紋鏡從簡單的三葉、四葉到八葉,還出現了雲雷紋地花瓣鏡、花葉鏡。四山鏡的山字由粗短變得瘦削,在山字間配有花瓣紋、長葉紋、繩紋,相當繁縟。還出現了五山鏡、六山鏡。這時出現的鏡類有菱紋鏡、禽獸紋鏡、蟠螭紋鏡,連弧紋鏡、金銀錯紋鏡、彩繪鏡等。
戰國晚期至秦未出現了四葉蟠螭鏡、蟠螭菱鏡,有三層花紋的雲雷紋地蟠螭連弧紋鏡。
漢代銅鏡

漢代除了繼續沿用戰國鏡外,最流行的銅鏡 有:蟠螭紋鏡、蟠虺紋鏡、章草紋鏡、星雲鏡、雲雷連弧紋鏡、鳥獸紋規矩鏡、重列式神獸鏡、連弧紋銘文鏡、重圈銘文鏡、四乳禽獸紋鏡、多乳禽獸紋鏡、變形四葉鏡、神獸鏡、畫像鏡、龍虎紋鏡、日光連弧鏡、四乳神鏡、七乳四神禽獸紋鏡等。
漢代是我國銅鏡發展的重要時期。漢鏡出土的數量最多,使用普遍,漢鏡不僅在數量上比戰國時期多,而且在製作形式和藝術表現手法上也有了很大發展。從其發展趨勢,可以分為三個大的階段,重要的變化出現在漢武帝時期、西漢末年王莽時期、東漢中期。
西漢前期是戰國鏡與漢鏡的交替時期。直到 西漢中期漢武帝前後,一些新的鏡類流行起來了。這些新的鏡類對後世銅鏡的發展,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三國兩晉南北朝

根據考古發掘出土銅鏡資料來看,這一時期的銅鏡的類型有以下幾種比較流行:
神獸鏡類:重列式神獸鏡、環繞式神獸鏡、畫文帶佛獸鏡。
變形四葉紋鏡類:變形四葉駕鳳鏡,變形四葉佛像鳥鳳鏡、變形四葉獸首鏡、雙菱紋鏡、瑞獸鏡。
這時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與神獸組合成紋飾主題內容。這時的銘文由於文字難十辨認.雖發現一些銘文鏡,但能辨認清楚的很少。
吳鏡中發現紀年銘文最多,有黃龍亦鳥、建興、五鳳、太平、水安、甘露、鳳凰等孫吳年號,三國、兩晉、南北朝出現新的鏡型不多,主要沿襲漢鏡的樣式。這時銅鏡的種類不多,類型集中,創新極少。這時神獸鏡流傳最廣。變形四葉紋鏡中以變形四葉八鳳鏡居多。從銅鏡的發展歷史來看,這個時期處於停滯衰落時期。
隋唐五代時期

唐代是我國銅鏡發展史上,又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隋唐銅鏡,較前代又有了新的發展。在銅質的合金中加大了錫的成份,在銅鏡的質地上就顯得銀亮,既美觀又適用。在銅鏡的造型上,除了繼續沿用前代的圓形、方形之外,又創造了菱花式及較厚的鳥獸葡萄紋鏡。並且把反映人民生活和人們對理想的追求、吉祥、快樂的畫面應用到鏡上,如月宮、仙人、山水等。並出現了題材新穎,紋飾華美,精工細致的金銀平脫鏡、螺鈿鏡。這是盛唐高度藝術水平的產物,充分顯示出唐代銅鏡的特點。
隋唐銅鏡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隋代和唐初年間,銅鏡的主題紋飾以瑞獸為主,瑞獸鏡比較盛行、瑞獸鏡是隋唐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類型。它除了繼承中國古代銅鏡的傳統,又有了新的創新。瑞獸葡萄鏡是唐鏡引人注目的鏡類,它揭開了唐代鏡主題紋飾的序幕。
唐高宗至唐德宗時期,銅鏡裝飾上出現的新形式、新題材、新風格,使銅鏡進入富麗絢爛的時代。
唐德宗至晚唐、五代時期,主要流行對鳥鏡、瑞花鏡、盤龍鏡。
唐代鏡最大特點之一是藝術樣式或藝術手法的多樣化。銅鏡藝術也呈現出濃郁「盛唐氣象」。
宋遼金銅鏡

中國銅鏡在唐代以前,以圓形為主,極少有方形的。到宋代後除繼承過去的圓形、方形、葵花形、菱花形外,葵花形、菱花形鏡以六葵花為最普遍。它們的棱邊與唐代有所不同,有的較直,形成六邊形鏡。此外還有帶柄鏡、長方形、雞心形、盾形、鍾形鼎形等多種樣式。並出現了很多花草、
鳥獸、山水、小橋、樓台和人物故事裝飾題材的銅鏡,還有素麵鏡,窄邊小鈕無紋飾鏡,這些題材都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此外,還有一些神仙、人物故事鏡和八卦鏡等。
金代銅鏡從近幾十年考古發掘出土的金代銅鏡來看,其主體、紋飾也是十分豐富的。雖有不少是模仿漢、唐、宋各代的銅鏡做工,但也有一些別開生面的圖紋。常見的有雙前鏡、歷史人物故事鏡、盤龍
鏡、瑞獸鏡、瑞花鏡等。金代銅鏡紋飾,一是仿造漢、唐、宋三代銅鏡的圖案;二是吸收了前者的紋樣,又創造出一些新式圖樣。以雙魚鏡、人物故事鏡較為多見,特別是雙魚鏡、童子攀枝鏡最為流行。
元代銅鏡
元代銅鏡,多採用六菱花形或六葵花形式,但紋飾已漸粗略簡陋。這時銅鏡有纏枝牡丹紋鏡、神仙鏡、人物故事鏡、雙龍鏡、「壽山福海」銘文鏡,素鏡、至元四年龍紋鏡。明代有洪武年款的龍紋鏡及大明宣德年制銘文鏡(銘文在鈕上),還有明末起義首領李自成時創制的大順三年鏡(銘文在鈕上)。到明代以後,銅鏡就逐漸被玻璃鏡取而代之了。
元明之後銅鏡
元明以後,銅鏡製作更見衰勢,除傳統式樣外,雙魚紋、雙龍紋、人物故事如柳毅傳書等是較新穎的式樣。但這時的銅鏡製作粗糙,較多的只有紀年銘文而無紋飾。在這一時期,特別是明代,仿造漢鏡和唐鏡的風氣很盛,所仿銅鏡多數是漢代的六博紋鏡和唐代的瑞獸葡萄鏡,仿製銅鏡一般形體較小,紋飾模糊不清,已無漢、唐銅鏡的昔日風采。

⑺ 元代的銅鏡是什麼樣的

元代的銅鏡,在製作工藝上已不如以前講究,鑄造都較粗糙,花紋有簡略的纏枝牡丹紋、雲鶴紋、雙龍紋及雙角紋等,有的只鑄出「福山壽海」等文字,多數則為素麵。1972年在北京西絛胡同元代遺址中出土一件洛神紋鏡,形制為菱花形,有柄。鏡背中心刻鑄洛神飄游於洛水之上,上有紅日高照,彩雲滿天,下有洛水濤濤,鏡緣以凸棱作邊飾,此鏡較為少見。

明代的銅鏡,仿製古鏡的風氣很盛,主要仿製多種漢式鏡或唐式鏡。清代以後,銅鏡逐漸被玻璃鏡所代替。

⑻ 漢代銅鏡直徑18點多厘米牡丹花圖案值多錢

這個品相很重要,好與差價格相差懸殊

⑼ 元明清時期的典型銅鏡有哪些

元明清時期的銅鏡數量少,鑄技草率,紋飾簡陋,素鏡所佔比重很大。元代的人物鏡有鶴鹿同春鏡(表現一位坐於松樹下的仙人,旁有侍者捧盤,橋上一鹿,鹿後一人捧出冒仙氣的壺,背後山門中有一鶴)、洛神鏡(表現洛神及二侍者,後襯以流雲、海水)、觀音鏡(觀音立於波濤之上)、八仙過海鏡(八仙的寶器飄於海上,並伴有流雲及仙鶴)及人物多寶鏡(人物及象徵吉祥的寶物組合在一起)等。另外,還有纏枝牡丹鏡、雙龍鏡等。明代的人物鏡主要是人物多寶鏡(多寶指磬、寶珠、犀、書畫、盤長、寶錢、靈芝、金魚、方勝、銀錠、元寶等,是以假託、轉喻和諧音來象徵吉祥),另外還有觀瀑鏡及八仙壽老鏡等。

⑽ 古代銅鏡的紋樣有哪些種類

朝代不同,流行的紋樣也有不同,下面就是各時期的銅鏡介紹,對紋樣都有敘述,就麻煩樓主看下吧,哈哈!!

商周銅鏡
商代銅鏡均為圓形。鏡面近平或微凸,鏡身較薄,背面中央有一拱起的弓形(或稱橋形)鈕。西周銅鏡也都是圓形的,鏡面平直或微凸,鏡身較薄,鏡鈕有弓形、半環形、長方形多種。又可分為素鏡、重環鏡、鳥獸紋鏡三類。 這時以素鏡為主,到西周中期出現了有紋飾的銅鏡,到晚期鏡背的紋飾發生了變化,出現了動物紋飾,打破了傳統的風格。 素鏡:指鏡的背面沒有紋飾。 重環紋鏡:鏡面微凸,背面有弓形鈕,飾重環紋。 鳥獸紋鏡:鏡身平直,背面有兩個平行弓形鈕。在鈕的上方用鹿紋,在下方有展開雙翅的鳥紋。
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古代銅鏡發展史中是一個成熟和大發展的時期,是中國古代銅鏡由稚朴走向成熟的過渡階段;也是銅鏡的鑄造中心由北開始向南遷移的重要時期。 漢代銅鏡
[2] 春秋戰國時期銅鏡在三代(夏、商、周)的基礎上,有了突飛猛進的全面發展。無論是銅鏡的鑄造工藝,還是鑄造的數量,都大大超過了以前。 齊家文化和商周時期,銅鏡以光素無紋飾者居多,有紋飾者也以幾何紋為主。到了春秋戰國,紋飾已達15個大類,並且出現了各種特殊工藝裝飾藝術,如塗朱繪彩圖案、金銀錯圖案、透空雕圖案等。初起時期簡陋、粗糙的銅鏡,經過春秋戰國時期的創造和修飾已臻美輪美奐的境地。 春秋銅鏡的風格,既繼承了西周銅鏡的傳統,如仍以素鏡為主,鈕制沒有定型,還是多元化的形式。而同時,春秋銅鏡又有了許多重要的發展。它打破了銅鏡僅有圓形的格式,出現了方形鏡;並一改早期銅鏡紋飾僅用陽線勾勒,構圖簡朴的手法,鑄出了透雕繁縟的圖紋;從紋飾的表現形式上看,春秋銅鏡已趕上了青銅器的發展步伐,紋飾內容更具時代特色。這給戰國銅鏡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春秋中晚期至戰國早期。這一時期出現和流行的鏡類有:素鏡(全素鏡、單圈、雙圈凸弦素鏡)、純地紋鏡(方形的很少,圖案都有地紋,但沒有銘文)、花葉鏡、四山鏡、多鈕鏡等。鏡多數為圓形,同時也出現了方形鏡。一般鏡身材料薄,多有邊沿。整個造型規矩,給人以輕巧、典雅之感。鏡鈕主要為弓形鈕,但鈕頂部多飾有1至3道凸弦紋,所以又稱「弦紋鈕」。鏡背面光素無紋飾者,除早期外已消失。紋飾刻畫纖細,並多有地紋。 戰國中期,銅鏡的種類繁多。銅鏡的紋飾也有所變化,如花葉鏡中的葉紋鏡從簡單的三葉、四葉到八葉,還出現了雲雷紋地花瓣鏡、花葉鏡。四山鏡的山字由粗短變得瘦削,在山字間配有花瓣紋、長葉紋、繩紋,相當繁縟。還出現了五山鏡、六山鏡。這時出現的鏡類有菱紋鏡、禽獸紋鏡、蟠螭紋鏡,連弧紋鏡、金銀錯紋鏡、彩繪鏡等。 戰國晚期至秦未出現了四葉蟠螭鏡、蟠螭菱鏡,有三層花紋的雲雷紋地蟠螭連弧紋鏡。
漢代銅鏡
漢代除了繼續沿用戰國鏡外,最流行的銅鏡 有:蟠螭紋鏡、蟠虺紋鏡、章草紋鏡、星雲鏡、雲雷連弧紋鏡、鳥獸紋規矩鏡、重列式神獸鏡、連弧紋銘文鏡、重圈銘文鏡、四乳禽獸紋鏡、多乳禽獸紋鏡、變形四葉鏡、神獸鏡、畫像鏡、龍虎紋鏡、日光連弧鏡、四乳神鏡、七乳四神禽獸紋鏡等。 漢代是我國銅鏡發展的重要時期。漢鏡出土的數量最多,使用普遍,漢鏡不僅在數量上比戰國時期多,而且在製作形式和藝術表現手法上也有了很大發展。從其發展趨勢,可以分為三個大的階段,重要的變化出現在漢武帝時期、西漢末年王莽時期、東漢中期。 西漢前期是戰國鏡與漢鏡的交替時期。直到 西漢中期漢武帝前後,一些新的鏡類流行起來了。這些新的鏡類對後世銅鏡的發展,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三國兩晉南北朝
根據考古發掘出土銅鏡資料來看,這一時期的銅鏡的類型有以下幾種比較流行: 神獸鏡類:重列式神獸鏡、環繞式神獸鏡、畫文帶佛獸鏡。 變形四葉紋鏡類:變形四葉駕鳳鏡,變形四葉佛像鳥鳳鏡、變形四葉獸首鏡、雙菱紋鏡、瑞獸鏡。 這時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與神獸組合成紋飾主題內容。這時的銘文由於文字難十辨認.雖發現一些銘文鏡,但能辨認清楚的很少。 吳鏡中發現紀年銘文最多,有黃龍亦鳥、建興、五鳳、太平、水安、甘露、鳳凰等孫吳年號,三國、兩晉、南北朝出現新的鏡型不多,主要沿襲漢鏡的樣式。這時銅鏡的種類不多,類型集中,創新極少。這時神獸鏡流傳最廣。變形四葉紋鏡中以變形四葉八鳳鏡居多。從銅鏡的發展歷史來看,這個時期處於停滯衰落時期。
隋唐五代時期
唐代是我國銅鏡發展史上,又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隋唐銅鏡,較前代又有了新的發展。在銅質的合金中加大了錫的成份,在銅鏡的質地上就顯得銀亮,既美觀又適用。在銅鏡的造型上,除了繼續沿用前代的圓形、方形之外,又創造了菱花式及較厚的鳥獸葡萄紋鏡。並且把反映人民生活和人們對理想的追求、吉祥、快樂的畫面應用到鏡上,如月宮、仙人、山水等。並出現了題材新穎,紋飾華美,精工細致的金銀平脫鏡、螺鈿鏡。這是盛唐高度藝術水平的產物,充分顯示出唐代銅鏡的特點。 隋唐銅鏡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隋代和唐初年間,銅鏡的主題紋飾以瑞獸為主,瑞獸鏡比較盛行、瑞獸鏡是隋唐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類型。它除了繼承中國古代銅鏡的傳統,又有了新的創新。瑞獸葡萄鏡是唐鏡引人注目的鏡類,它揭開了唐代鏡主題紋飾的序幕。 唐高宗至唐德宗時期,銅鏡裝飾上出現的新形式、新題材、新風格,使銅鏡進入富麗絢爛的時代。 唐德宗至晚唐、五代時期,主要流行對鳥鏡、瑞花鏡、盤龍鏡。 唐代鏡最大特點之一是藝術樣式或藝術手法的多樣化。銅鏡藝術也呈現出濃郁「盛唐氣象」。
宋遼金銅鏡
中國銅鏡在唐代以前,以圓形為主,極少有方形的。到宋代後除繼承過去的圓形、方形、葵花形、菱花形外,葵花形、菱花形鏡以六葵花為最普遍。它們的棱邊與唐代有所不同,有的較直,形成六邊形鏡。此外還有帶柄鏡、長方形、雞心形、盾形、鍾形鼎形等多種樣式。並出現了很多花草、 鳥獸、山水、小橋、樓台和人物故事裝飾題材的銅鏡,還有素麵鏡,窄邊小鈕無紋飾鏡,這些題材都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此外,還有一些神仙、人物故事鏡和八卦鏡等。 金代銅鏡從近幾十年考古發掘出土的金代銅鏡來看,其主體、紋飾也是十分豐富的。雖有不少是模仿漢、唐、宋各代的銅鏡做工,但也有一些別開生面的圖紋。常見的有雙前鏡、歷史人物故事鏡、盤龍 鏡、瑞獸鏡、瑞花鏡等。金代銅鏡紋飾,一是仿造漢、唐、宋三代銅鏡的圖案;二是吸收了前者的紋樣,又創造出一些新式圖樣。以雙魚鏡、人物故事鏡較為多見,特別是雙魚鏡、童子攀枝鏡最為流行。
元代銅鏡
元代銅鏡,多採用六菱花形或六葵花形式,但紋飾已漸粗略簡陋。這時銅鏡有纏枝牡丹紋鏡、神仙鏡、人物故事鏡、雙龍鏡、「壽山福海」銘文鏡,素鏡、至元四年龍紋鏡。明代有洪武年款的龍紋鏡及大明宣德年制銘文鏡(銘文在鈕上),還有明末起義首領李自成時創制的大順三年鏡(銘文在鈕上)。到明代以後,銅鏡就逐漸被玻璃鏡取而代之了。
元明之後銅鏡
元明以後,銅鏡製作更見衰勢,除傳統式樣外,雙魚紋、雙龍紋、人物故事如柳毅傳書等是較新穎的式樣。但這時的銅鏡製作粗糙,較多的只有紀年銘文而無紋飾。在這一時期,特別是明代,仿造漢鏡和唐鏡的風氣很盛,所仿銅鏡多數是漢代的六博紋鏡和唐代的瑞獸葡萄鏡,仿製銅鏡一般形體較小,紋飾模糊不清,已無漢、唐銅鏡的昔日風采。

熱點內容
北京故宮荷花 發布:2025-08-30 07:36:31 瀏覽:697
大連苗木丁香 發布:2025-08-30 07:36:29 瀏覽:119
牡丹籽油肽的功效 發布:2025-08-30 07:34:56 瀏覽:458
新娘像一朵花歌詞 發布:2025-08-30 07:25:06 瀏覽:837
球蘭花錢 發布:2025-08-30 07:18:26 瀏覽:982
驛寄梅花什麼意思 發布:2025-08-30 07:13:32 瀏覽:56
看櫻花樂譜 發布:2025-08-30 06:52:53 瀏覽:912
盆景好做嗎 發布:2025-08-30 06:50:48 瀏覽:670
35朵黃玫瑰 發布:2025-08-30 06:45:41 瀏覽:403
丁香葉細辛功效與作用 發布:2025-08-30 06:41:24 瀏覽: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