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誰寫的
1. 《牡丹亭》是誰的作品
《牡丹亭》是湯顯祖的作品。
湯顯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江西臨川人,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中國明代戲曲家、文學家。
湯顯祖有多方面的成就,而以戲曲創作為最。其戲劇作品《還魂記》《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其中《還魂記》(即《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
《牡丹亭》創作背景
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湯顯祖辭官,回到家鄉江西臨川縣的鄉村閑居。這一年他49歲。他在生活中耳聞目儲了一些青年男女的愛情遭遇,這些經歷激起了他的創作感情。
回鄉不久,他就開始了《牡丹亭還魂記》的寫作。《牡丹亭還魂記》據明人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改編而成。
2. 《牡丹亭》的作者是誰
《牡丹亭》的作者是湯顯祖。
《牡丹亭還魂記》(簡稱《牡丹亭》,也稱《還魂夢》或《牡丹亭夢》)是明朝劇作家湯顯祖創作的傳奇(劇本),刊行於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
該劇是中國戲曲史上傑出的作品之一,與《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感天動地竇娥冤》《長生殿》(一說《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桃花扇》《長生殿》)合稱中國四大古典戲劇。
2020年4月,《牡丹亭》列入《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 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2020年版)》。
作者簡介:
湯顯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江西臨川人,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中國明代戲曲家、文學家。祖籍臨川縣雲山鄉,後遷居湯家山(今撫州市)。
湯顯祖有多方面的成就,而以戲曲創作為最。其戲劇作品《還魂記》《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其中《還魂記》(即《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這些劇作不但為中國人民所喜愛,而且已傳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國家,被視為世界戲劇藝術的珍品。
3. 牡丹亭是誰寫的呢
《牡丹亭》是湯顯祖寫的。
湯顯祖(1550-1616年),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明代戲曲家、文學家,祖籍江西臨川縣,被譽為「東方的莎士比亞」。
湯顯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戲曲創作為最,其戲劇作品《紫釵記》《南柯記》《牡丹亭》和《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這些劇作不但為中國人民所喜愛,而且已傳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國家,被視為世界戲劇藝術的珍品。
人物事跡
明代大戲劇家湯顯祖於萬曆十九年(1591)貶任徐聞典史時,有感於當地士子輕生,因而倡建貴生書院。
湯顯祖將書院的12間教室,分別命名為審問、博學、慎思、明辨、篤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並在《徐文留別貴生書院》一文中道:「天地孰為貴,乾坤只此生,海波終日鼓,誰悉貴生情。」
湯顯祖在教學上對弟子一視同仁,因材施教,扶理談修,每日津津不厭。通過湯顯祖的教育和宣傳,徐聞文風漸盛,科舉盛行。
4. 《牡丹亭》的作者是誰
《牡丹亭》的作者是湯顯祖。
明嘉靖二十九年八月十四日(1550年9月24日),湯顯祖出生於一個書香世家。天資聰慧,從小受家庭熏陶,勤奮好學。5歲時進家塾讀書,12歲能詩,13歲(嘉靖四十一年)從徐良傅學古文詞,14歲便補了縣諸生。21歲中了舉人。
萬曆十九年,湯顯祖(1591)上疏抨擊時政,矛頭直指當權者申時行,結果降職為邊遠之地廣東徐聞典吏,兩年後改任浙江遂昌知縣。因抑制豪強、整頓稅制招致非議,他苦於找不到正確的出路,加上佛道思想的影響,49歲時憤然辭官回歸故鄉臨川。不朽傑作《牡丹亭》就創作於這期間。
主要成就
湯顯祖的主要創作成就在戲曲方面,代表作是《牡丹亭》(又名《還魂記》),它和《邯鄲記》、《南柯記》、《紫釵記》合稱「玉茗堂四夢」,又名「臨川四夢」。除《紫釵記》寫作時代可確考外,其餘「三夢」都不易確定寫作時間,學術界尚有不同看法。
他不僅於古文詩詞頗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醫葯卜筮諸書。26歲時刊印第1部詩集《紅泉逸草》,次年又刊印詩集《雍藻》(未傳),第3部詩集名《問棘郵草》。
湯顯祖在戲曲批評和表、導演理論上,也有重要建樹。他通過大量書札和對董解元的《西廂記》、王玉峰的《焚香記》等等劇作的眉批和總評,發表了對戲劇創作的新見解。
5. 《牡丹亭》的作者是什麼
《牡丹亭》的作者是湯顯祖。
《牡丹亭》也稱《還魂夢》或《牡丹亭夢》)是明朝劇作家湯顯祖創作的傳奇(劇本),刊行於明萬曆四十五年。該劇文辭典雅,語言秀麗,該劇是中國戲曲史上傑出的作品之一。
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湯顯祖辭官,回到家鄉江西臨川縣的鄉村閑居。這一年他49歲。他在生活中耳聞目儲了一些青年男女的愛情遭遇,這些經歷激起了他的創作感情。回鄉不久,他就開始了《牡丹亭還魂記》的寫作,牡丹亭還魂記》據明人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改編而成。
後世影響
《牡丹亭還魂記》的積極浪漫主義的表現方法對後世的影響也是深遠的。作者運用大膽的想像、藝術的誇張和曲折離奇的戲劇情節,將現實社會同陰曹地府統一起來,將人與鬼統一起來,從而塑造了高度理想化的人物形象,表達了自己的理想和願望,完成了反封建禮教的主題。
6. 《牡丹亭》的作者是誰
《牡丹亭》的作者是湯顯祖。
《牡丹亭》,原名《還魂記》,又名《杜麗娘慕色還魂記》,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創作於1598年,描寫了大家閨秀杜麗娘和書生柳夢梅的生死之戀。與《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並稱為「玉茗堂四夢」。
文學地位:
《牡丹亭》是湯顯祖最著名的劇作,在思想和藝術方面都達到了其創作的最高水準。劇本推出之時,便一舉超過了另一部古代愛情故事《西廂記》。據記載「《牡丹亭》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
此劇在明末一經上演,就受到民眾的歡迎,特別是感情受壓抑婦女。有記載當時有少女讀其劇作後深為感動,以至於「忿惋而死」,以及杭州有女伶演到「尋夢」一出戲時感情激動,卒於台上。
7. 《牡丹亭》是誰寫的呢
《牡丹亭》明代湯顯祖寫的。寫南宋時南安太守杜寶之女麗娘夢中與柳夢梅相愛,醒後感夢愁病而死。三年後,柳夢梅來到安葬杜麗娘的南安梅花觀養病,與麗娘鬼魂自由相愛。
後夢梅掘墳,麗娘復生,結為夫婦,偕逃臨安。夢梅去淮揚拜見岳父,杜寶拒不相認。直到夢梅狀元及第,經皇帝調解,杜寶才認親,以全家大團圓受封作結。
劇作內涵
作品揭露封建禮教和青年男女愛情生活的矛盾,熱情歌頌杜麗娘、柳夢梅為追求自由幸福所作的不屈斗爭,比同時代的愛情劇有著更為進步的意義。情節富於幻想色彩,性格刻畫細膩深刻,曲詞清麗,對後來戲曲文學的影響很大。
明呂玉繩、沈璟、臧懋循、馮夢龍、碩園等人都有改編本。昆劇常演出的有《閨塾》(習稱《春香鬧學》或《學堂》)、《游園》(習稱《游園驚夢》)、《拾畫》、《玩真》等出。
8. 牡丹亭是明代誰的名作
《牡丹亭》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名作。
《牡丹亭》的全稱是《牡丹亭還魂記》,也被叫做《還魂夢》,這部作品的作者是明朝時期的劇作家湯顯祖,他出生書香門第,一生的成就中以戲曲創作最多,其戲曲作品還有《紫釵記》、《南柯記》等。
《牡丹亭》的創作背景和意義
《牡丹亭》的作者湯顯祖,生活在明朝政治最為腐敗的時代,而湯顯祖雖然是朝廷的官員,但其性格淳樸而孤傲,富有正義感,這自然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格格不入,無奈之下只得辭官歸隱,歷經數10年寫下了轟動一時的《牡丹亭》,湯顯祖向人們傳達的主題,是渴望掙脫封建牢籠,追求個性解放,在封建社會的大背景下,這樣的做法即便是以卵擊石,也要努力的嘗試。
400年過去了,《牡丹亭》沒有被歷史所遺棄,反而有了更強的生命力,被改變的崑曲《牡丹亭》依舊活躍在舞台上,為人們展現了一段藝術化而浪漫的愛情故事,難怪被稱為中國戲曲史上最傑出的作品之一。
9. 牡丹亭是誰的作品
湯顯祖。
《牡丹亭》,原名《還魂記》,又名《杜麗娘慕色還魂記》,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性傳奇 (戲劇)作品,創作於1598年,描寫了大家閨秀杜麗娘和書生柳夢梅的生死之戀。與《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並稱為「玉茗堂四夢」。
故事梗概:
南宋時期南安太守杜寶之獨女杜麗娘,在聽聞家庭教師陳最良的詩經《關雎》一課之後,居然動了懷春之情,於夢中邂逅一書生,醒後因思念夢中情郎,鬱郁寡歡而亡。杜寶赴淮陽升任安撫使前,將杜麗娘葬後花園梅樹下,並修梅花庵,囑一道姑守之。
杜麗娘的靈魂來到地府,判官卻查出她命不該絕,命定有一段姻緣,便放她回返人間。後書生柳夢梅赴京趕考,卻因故寓於梅花庵,並因此與杜麗娘遊魂相遇相知。其後杜麗娘指示柳夢梅掘墳,開其棺木,並利用自己的屍體復活,兩人結為夫妻。隨後柳夢梅趕考並高中狀元。
柳夢梅受杜麗娘之託,往淮陽見杜寶時,杜寶不相信杜麗娘復活,欲將柳夢梅除之而後快,判處就地正法。在緊急關頭,知情者急告杜寶以實情,並指出柳夢梅乃新科狀元,不宜殺之。杜寶卻懷疑柳夢梅是妖怪,上奏皇帝。
此後全案歸朝廷處理,皇帝查明真相,柳夢梅終於與杜麗娘相聚,杜寶也與女婿盡釋前嫌,全劇歡喜而終。
《牡丹亭》,原名《還魂記》,又名《杜麗娘慕色還魂記》,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性傳奇 (戲劇)作品,創作於1598年,描寫了大家閨秀杜麗娘和書生柳夢梅的生死之戀。與《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並稱為「玉茗堂四夢」。
文學地位
《牡丹亭》與《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並稱為「臨川四夢」。
《牡丹亭》是湯顯祖最著名的劇作,在思想和藝術方面都達到了其創作的最高水準。劇本推出之時,便一舉超過了另一部古代愛情故事《西廂記》。據記載「《牡丹亭》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
此劇在明末一經上演,就受到民眾的歡迎,特別是感情受壓抑婦女。有記載當時有少女讀其劇作後深為感動,以至於「忿惋而死」,以及杭州有女伶演到「尋夢」一出戲時感情激動,卒於台上。
10. 《牡丹亭》是誰寫的
《牡丹亭》的作者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
湯顯祖,中國明代戲曲家、文學家。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江西臨川人。湯氏祖籍臨川縣雲山鄉,後遷居湯家山。出身書香門第,早有才名,他不僅於古文詩詞頗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醫葯卜筮諸書。34歲中進士,在南京先後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禮部祠祭司主事。
不久,身處官場險途的湯顯祖慢慢消減了其經世致用的雄心壯志,上疏貶官事件後,湯顯祖下定決心告別官場,將滿腔報國熱情投注於戲曲創作之中。湯顯祖辭官回鄉後,在生活中耳聞目睹了一些青年男女的愛情遭遇,這些經歷激起了他的創作感情。於是開始了《牡丹亭還魂記》的寫作。
在湯顯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戲曲創作為最,其戲劇作品《還魂記》、《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這些劇作不但為中國人民所喜愛,而且已傳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國家,被視為世界戲劇藝術的珍品。
湯顯祖自謂:「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牡丹亭》集中體現了作者的至情觀,表現出強烈的個性解放的思想與要求,反映了「情」與「理」的矛盾沖突。
湯顯祖也曾在《牡丹亭記題詞》中這樣說過:「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之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盡。自非通人,恆以理相格耳。第雲理之所必無,安知情之所必有耶!」
從中都可看出,湯顯祖是以「情」為核心進行劇作的寫作,有意識地將 「情」與「理」形成一對矛盾沖突貫穿於全文之中。
強調「情」的巨大力量和作用,為了情「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而且在描寫情與理的斗爭中,通過藝術的想像,讓這種「情」戰勝了維護封建禮教的「理」。同時也把杜麗娘塑造成為了一個反對封建禮教大膽追求「真情」的叛逆者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