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附丁香
1. 丁香 木香 官桂 白芷 香附 檳榔 當歸 甘松 霍香 零陵香 豆蔻是什麼方子
木香,原產於印度、緬甸、巴基斯坦,入葯部位為菊科植物木香的乾燥根部,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等功效,適用於胸脘脹痛,瀉痢後重,食積不消,不思飲食等症狀。
1.開胃促消化
木香性味辛行苦泄溫通,氣味芳香燥烈,能夠疏通全身氣機,尤其善於行脾胃氣滯不適,因此木香為行氣調中止痛的佳品,同時木香又能夠健脾消食、醒脾開胃,因此常可用於治療脾胃氣滯、脘腹脹痛、食積、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不適症狀。
2.行氣止痛
木香辛香能夠行氣,味苦能夠清泄,同時木香入三焦經和膽經,故而可以疏通肝膽和三焦之氣。可同鬱金、大黃、茵陳等葯物進行配伍治療濕熱鬱蒸,肝膽疏泄失調,氣機阻滯而導致胸肋脹痛、黃疸口苦等症。此外,木香行氣止痛作用強,其性又偏於溫通,故而又可治療寒疝腹痛及睾丸偏墜疼痛等不適。
3.抗菌抗炎
木香中含有大量的揮發油成分,其中包括紫杉烯、a-紫羅蘭酮、木香烯內酯等,這類物質具有很好的抗菌作用,能夠抑制鏈球菌、金黃色與白色葡萄球菌的生長,另外還能明顯降低鹼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以及升高降低的蛋白質水平。
4.擴張血管
木香含有的揮發油成分具有很強的作用性,對脈細血管造成影響引起血管擴張。一般我們可以用木香提取物來幫助穩定血壓。
5.抗腹瀉
木香本身具有抗菌抗炎作用且性溫,對於細菌性腹瀉、受涼腹瀉都具有很好的緩解作用。一般我們可以將木香截取適量長度後取麵粉、水做成面團包裹木香,將其煨至皮焦黃色,聞到木香氣味即可。
6.保護胃部
木香超臨界提取物對鹽酸-乙醇型急性胃潰瘍具有顯著的抑製作用;對利舍平型胃潰瘍和醋酸損傷型慢性潰瘍也有明顯的抑製作用。
7.對呼吸道作用
木香中含有的木香烯內酯以及其他的酯類物質能夠幫助對抗組織胺、乙醯膽鹼與氯化鋇引起的支氣管收縮,延緩致喘潛伏期。
2. 公丁香與香附的區別
公丁香是沒有成熟的丁香花,香附是植物的塊根。
3. 益母草10g香附子10g葯引子丁香10g混合打成葯粉,和黃酒三勺,開塞露二分之一瓶,敷在肚臍下三指
健康之路上治療月經不調的,有理氣止痛的功效
4. 治療瘟疫最簡單的方法
你好
已發展了千年的祖國醫學為我們在防治傳染病方面提供了很多的寶貴經驗,下面就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各種防治方法,供大家參考使用。
熏法:即用葯物加溫燃燒產生煙霧,對室內進行消毒或煮沸蒸熏。此法適用於呼吸道為傳播途徑的瘟病。例如,採用中葯蒼術、艾葉煙熏劑,在室內燃燒煙熏。用法:一般採用蒼術乾燥根1000~2000克,盛於鐵制容器中,點火燃燒,燃出濃濃煙霧後,關閉門窗,持續 60~120分鍾。艾葉用法相同。另外,在流感、禽流感等傳染病流行期,亦可用食醋進行蒸熏。用法:取食醋100~200毫升,加清水一倍,煮沸,關門閉窗,熏蒸居室1小時,也能達到一定效果。
滴法:用葯物滴入鼻孔。例如,在流行期間,把食醋用涼開水一倍稀釋後滴入鼻孔,每日3~6次。或取中葯鵝不食草30克,浸泡2小時,文火煮開10分鍾(注意:不可煎煮時間過長,以免失效),紗布濾過,收藏備用。用法:取液,滴鼻,一日3次,連用兩天,預防流感。
噴法:可用雙料喉風散等中葯制劑,向咽喉後壁處噴入,可抑止或殺滅致病微生物。
吸法:用白芷3克,防風3克,荊芥3克,冰片1克,共研細末,取少量輕輕吹入鼻中。或包於口罩內,任其慢慢吸入,達到持續用葯的目的。避瘟散:雄黃30 克,蒼術15克,細辛9克,大黃、貫眾、姜厚朴、法半夏、川芎、藿香、羌活、柴胡、生甘草、防風、白芷、荊芥、獨活、香附、丁香各3克,研粉,取適量從鼻孔吸入,用於預防流感、瘟疫等。
飲法:中葯熬湯,分次服用。常用中葯有:銀花,菊花,貫眾,每味6~8克,水煎服。
葯膳法:玉竹15克,百合20克,茯苓15克,薏苡仁15克,鮮藕100克,瘦肉250克,煲湯,食肉飲湯,經常食用。具有滋陰潤肺、提高機體免疫力功效。注意:百合為寒潤之品,風寒咳嗽、脾虛便溏者要慎用。
針灸法:經常針灸足三里、大椎、風池等穴位,以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臟腑防病功能。
5. 沉香、香附子、丁香、甘草治什麼
林湘香附子,丁香甘草是什麼?一般來說沉香都是一些鎮靜的作用,而甘草大部分會寫這一些滋潤嗓子和一些止咳的作用。
6. 帶有「香」字的草葯
香附子
香附,原名「莎草」,始載於《名醫別錄》,列為中品。《唐本草》始稱香附子。《本草綱目》列入草部芳草類,名「莎草香附子",並雲:「莎葉如老韭葉而硬,光澤有劍脊棱,五、六月中抽一莖三棱中空,莖端復出數葉,開青花成穗如黍,中有細子,其根有須,須下結子一、二枚,轉相延生,子上有細黑毛,大者如羊棗而兩頭尖,採得燎去毛,暴干貨之」。《植物名實圖考》有香附的播圖。現今所用香附及其加工習慣與歷代本草所載相符。
2 藿香
3 木香
4 丁香
7. 釣魚用的中葯材 都哪些
中國地大物博,釣魚秘方更是數不勝數。這是40餘種釣魚常用中葯,欲求更多還需釣友不斷探索。
釣魚常用中葯
1、丁香(公、母):【性味與歸經】辛,溫。入肺、胃、脾、腎經。【功效】溫中降逆,溫腎助陽。【處方用名】丁香、公丁香(葯用花蕾,功效較佳,曬干用。)母丁香(葯用果實,功效較弱,曬干用。)
2、甘松:【性味與歸經】辛、甘,溫。歸脾、胃經。【功效】行氣止痛【臨床應用】用於胸腹疼痛,食慾不振等症。甘松溫而不熱,甘而不滯,其氣芳香,能開脾郁;其性溫通,能行氣止痛。在臨床上常用於氣郁胸悶、胃脘疼痛等症,可與木香、香櫞皮等配伍同用。【處方用名】甘松、香甘松(洗凈,曬干)【方劑舉例】大七香丸(《和局方劑》):香附、麥芽、砂仁、藿香、甘草、肉桂、陳皮、丁香、甘松、烏葯治脾胃虛寒,心腹滿痛。【文獻摘錄】《本草綱目》:「甘松芳香,能開脾郁,少加入脾胃葯中,甚醒脾氣。」《本草匯言》:「醒脾暢胃之葯也。《開寶方》主心腹卒痛,散滿下氣,皆取溫香行散之意。其氣芳香,如脾胃葯中,大有扶脾順氣、開胃消食之功。」
3、肉桂:別名:玉桂、牡桂、菌桂、筒桂。化學成分:含揮發油、油中含桂皮醛(cinnamaldehyde)、醋酸桂皮酯(cinnamyl acetate)、丁香酚、桂皮酸、笨麗酸乙酸、桂二萜醇(cinnzeylanol)、乙醯桂二萜醇(cinnzeylanine)。性味:性大熱,味辛、甘。功能主治:補火助陽,引火歸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經。用於陽痿、宮冷、心腹冷痛、虛寒吐瀉、經閉、痛經。
4、山奈: 性味:辛溫。 功能:暖中辟惡。 主治:治心腹冷痛,寒濕霍亂,風蟲牙痛。 性狀:生廣中,根葉皆如生薑,入合諸香用。
5、細辛: 【性味與歸經】辛,溫。入心、肺、肝、腎經。【功效】發散風寒,祛風止痛,溫肺化飲。【臨床應用】1. 細辛主要能散寒止痛,常與羌活、荊芥、川芎等同用;2. 用於頭痛、齒痛、風濕痹痛。細辛止痛力強,對於頭痛、齒痛都有較顯著的療效,頭痛可配合羌活、白芷等同用,齒痛可配合白芷、石膏等同用。【處方用名】北細辛、細辛(喜凈,曬干,切碎用)炙細辛(用蜂蜜拌炙,減少溫散之性)
6、辛夷:【性味與歸經】辛,溫。入肺、胃經。【功效】散風,通竅。【臨床應用】用於鼻淵鼻塞,流涕腥臭等症。本品入肺經,上通於鼻,以散風寒,故臨床上用於治療鼻多濁涕、不聞香臭的鼻淵症,常與白芷、細辛、防風、蒼耳子等配伍應用。【處方用名】辛夷、辛夷花、木筆花、春花(曬干用)
7、獨活: 【性味與歸經】辛、溫,微苦。歸肝、腎、膀胱經。【功效】祛除風濕,散寒解表。【臨床應用】1. 用於風濕痹痛。獨活辛散苦燥,微溫能通,功能祛風勝濕,通痹止痛,凡風寒濕痹,關節疼痛,無論新久,均可應用,尤以下部之痹痛、腰膝酸痛、兩足痿痹、屈伸不利等症為適宜,常與桑寄生、秦艽、牛膝等同用2. 用於風寒表症,兼有濕邪者。獨活能發散風寒濕邪而解表,但辛散之力較緩,用於風寒表證,兼有濕邪者,常與羌活同用。【處方用名】獨活、川獨活(洗凈,曬干,切碎用)
8、白芷:別名:香白芷、川白芷。化學成分:含異歐前胡素(isoimperatorin)、歐前胡素(imperatorin)、佛手柑內酯(bergapten)、珊瑚菜素(phellopterin)、氧化前胡素(oxypeucedanin)等。性味:性溫,味辛。功能主治:祛風濕,活血排膿,生肌止痛。用於頭痛、牙痛、鼻淵、腸風痔漏、赤白帶下、癰疽瘡瘍、皮膚瘙癢。
9、乳香: 【性味與歸經】辛、苦,溫。歸心、肝、脾經。【功效】活血止痛,消腫生肌。【處方用名】生乳香 滴乳香(原葯敲碎用)乳香 制乳香 炒乳香(炒去油用)
10、牙皂: 【葯用】本品為豆科植物皂莢樹的果實。【性味與歸經】辛,溫。有小毒。入肺、大腸經。【功效】祛痰、開竅。【處方用名】皂莢、皂角(洗凈,曬干,去皮弦用)【附葯】牙皂:又叫豬牙皂。為豆科植物豬牙皂的果實。性味、功效、用量與皂莢相同。古代文獻中往往將牙皂與皂莢列為一項,對其品質優劣各家說法不一,目前習慣認為豬牙皂質量較好,故常採用。
11、大茴香(八角):別名:大茴香、八角、八月珠。化學成分:含揮發油,油中含茴香醚(anethole)、黃樟醚(Saf role),茴香醛(anisaldehyde)、茴香酮(anisylacetone) 水芹烯等。性味:性溫,味辛。功能主治:溫陽散寒,理氣止痛。用於胃寒嘔吐、腰痛。
12、小茴香: 【性味與歸經】辛、溫。入肝、腎、脾、胃經。【功效】理氣止痛,調中和胃。小茴香有調中醒脾之功,能開胃進食,故可用於胃寒嘔吐、食慾減退之症。【處方用名】小茴香(曬干用。)
13、川芎: 【性味與歸經】辛,溫。歸肝、膽、心包經。【功效】活血祛瘀,祛風止痛。川芎辛散溫通,功能活血祛瘀,作用廣泛,適用於各種瘀血阻滯之病症.【處方用名】川芎、撫芎(洗凈,曬干,切碎用)灸川芎(清炒至微焦)【按語】1. 川芎原名芎藭。辛溫香燥,走而不守,既能行散,上行可達巔頂;又入血分,下行可達血海。活血祛瘀作用廣泛,適宜瘀血阻滯各種病症;祛風止痛,效用甚佳,可治頭風頭痛、風濕痹痛等症。
14、靈草: 【葯 名】 還魂草 【來 源】 為景天科植物輪葉景天的全草。 【功 效】 解毒,消腫,止血。 【主 治】 治創傷,無名腫毒,蛇咬及蠍螫。 【性味歸經】 苦、澀,平。 入心、肝經。
15、排草:氣清香,味淡。以殘莖短、須根多而長、灰黑色、香氣濃者為佳。不帶殘莖者,商品稱排草茸,質量最好。 性味和功用:辛,溫。清熱解毒,燥濕。用於風濕,水腫,浮腫。
16、滑石粉:[性味歸經]甘、淡,寒。歸膀胱、肺、胃經。[功 效]利尿通淋,清熱解暑,祛濕斂瘡。用於熱淋,石淋,尿熱澀痛,暑濕煩渴,濕熱水瀉;外治濕疹,濕瘡,痱子。
17、香薷: 【性味與歸經】辛,微溫。入肺、胃經。【功效】發汗解表,祛暑化濕,利水消腫。【臨床應用】香薷有祛除暑濕的作用,故適用於暑季恣食生冷、濕阻脾胃所引起的嘔吐、泄瀉,可配合扁豆、黃連、厚朴等同用。【處方用名】香薷、陳香薷、香茹(洗凈,曬干,切碎用)【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按語】香薷既能發汗解表,又能祛暑化濕,故在暑天因乘涼飲所引起的怕冷發熱無汗及嘔吐腹瀉等症,是一味常用的葯品。
18、山楂: 【性味與歸經】酸、甘、微溫。歸脾、胃、肝經。【功效】消食化積,活血化瘀。【臨床應用】1. 用於食積停滯,山楂味酸而甘,消食力佳,為消化食積停滯常用要葯,尤能消化油膩肉積,在臨床應用方面,常與麥牙、六曲等配伍應用; 【處方用名】焦山楂 山楂炭 焦楂肉(炒至外黑內呈深褐色應用)生山楂 生楂肉(洗凈,曬干用)蜜炙山楂炭(取山楂炭用煉蜜拌炒)
19、陳皮: 性味:辛苦溫。 功能:(1)辛能散,苦能燥能瀉,溫能補能和。 (2)同補葯則補,瀉葯則瀉,升葯則升,降葯則降。 ?(3)為脾肺氣分之葯,調中快膈,導滯消痰,利水破症。 (4)宣通五臟,統治百病,皆取其理氣燥濕之功。 性狀:廣中陳久者良,故名陳皮。
20、阿魏: 【功 效】 消積,殺蟲。 【主 治】 治症瘕痞塊,蟲積,肉積,心腹冷痛,瘧疾,痢疾。 【性味歸經】 苦辛,溫。①《唐本草》:「味辛,平,無毒。」②《海葯本草》:「味辛,溫。」【葯物配伍】 配人參,溫中健脾;配硃砂,辟穢解毒;配沉香,疏肝解郁;配山楂,消食化滯、活血化瘀。
21、巴豆:別名:巴仁、江子、巴果、紅子仁。化學成分:含巴豆油,其中有油酸、亞油酸、巴豆油酸(crotonic acid)、順芷酸(tiglic acid)等的甘油酯;尚含巴豆甙(crotonoside)。性味:性熱,味辛;有大毒。功能主治:外用蝕瘡。用於惡瘡疥癬、疣痣。
22、冰片: 【性味與歸經】辛、苦,微寒。入心、脾、肺經。【功效】回蘇開竅,清熱止痛。【臨床應用】1. 用於神昏痙厥,冰片開竅回蘇的功效類似麝香,但作用稍遜,用治竅閉神昏,兩葯往往配伍應用。【處方用名】冰片、梅花冰片、梅片腦香、片腦(以原植物龍腦香樹命名。)【按語】1. 冰片辛香走竄,能通諸竅,內服能開竅回蘇,類似麝香,故兩葯時常同用,如成方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等。
23、麝香: 【性味與歸經】辛,溫。入心,脾經。【功效】開竅回蘇,活血散結,催產下胎。【臨床應用】1. 用於邪蒙心竅、神志昏迷。麝香有開竅通閉、辟穢化濁之功,開竅力強,適用於邪蒙心竅、神識昏迷等症。如熱病神昏痙厥、中風痰厥、氣厥、中惡等卒然昏迷等症,常與冰片、牛黃等品配伍,可加強辛散走竄、開竅回蘇的作用。【處方用名】麝香、元寸香、當門子【按語】1. 麝香氣味芳香,善於走竄,具有很好的開竅通痹的性能,是一味治療神志昏迷的要葯,許多具有開竅作用的成方都具有本品。
24、穿山甲: 【性味與歸經】咸,微寒。歸肝、胃經。【功效】祛瘀通經,通下乳汁,消腫排膿。【處方用名】穿山甲、炙山甲、炙甲片(用鐵砂拌至胖大呈黃色)【按語】1. 穿山甲咸而微寒,性善走竄,活血通經,無論經閉、痹痛皆有效。消腫排膿,瘡瘍初起或膿成不潰均可用。且通下乳汁,亦為要葯。
25、鬱金:別名:玉金,姜黃、毛薑黃。化學成分:含揮發油中的主要成分為姜黃烯(1-curcumene)、倍半萜烯醇、樟腦、莰烯,尚含姜黃素、脫甲氧基姜黃素、姜黃酮等。功能主治:行氣解郁,涼血破瘀。用於胸腹脅肋諸痛、月經不調、癲癇發狂、熱病神昏、吐血、尿血、黃疸。
26、大黃: 【性味與歸經】苦,寒。入脾、胃、大腸、心包、肝經。【功效】攻積導滯,瀉火涼血,行瘀通經。【處方用名】生軍、生川軍、生錦紋、生大黃(生用,瀉下力猛)\酒川軍、酒洗大黃(用生大黃噴黃酒,烘乾後應用,可增強活血行瘀之功)\制軍、制川軍、制大黃(用黃酒拌勻後蒸熟成黑色,瀉下力較緩,能清熱化濕)【按語】1. 大黃又稱「川軍」,性寒苦泄,是一味瀉火、破積、行瘀的要葯,使用少量,又有健胃作用,在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可隨配伍的不同而發揮它的特長
27、密陀僧:性味:辛咸小毒。 功能:(1)感銀鉛之氣而結,墜痰,鎮驚,止血散腫。(2)消積殺蟲,療腫毒,愈凍瘡,解狐臭,染髭發。
28、廣藿香:為唇形科植物廣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o)Benth.)乾燥全草,又名藿香。有芳香化濁、開胃止嘔、發表解暑的功效。
29、千里香:地椒,別名百里香、千里香。來源為唇形科植物百里香Thymus mongolicus Ronn.的地上部分。植物形態 矮小半灌木狀草本,有強烈香氣。化學成分莖、葉含揮發油,油中主要為芳樟醇、龍腦、香芹酚(carvacrol)、對傘花烴、麝香草酚;葉尚含齊墩果酸、熊果酸、咖啡酸。性味 性溫,味辛;有小毒。功能主治 祛風解表,行氣止痛。用於感冒、頭痛、牙痛、腹脹冷痛。
30、地龍:【來 源】 為巨蚓科動物參環毛蚓或正蚓科動物背暗異唇蚓等的全體。 【功 效】 清熱,平肝,止喘,通絡。【性味歸經】 咸,寒。
31、薄荷:【性味與歸經】辛,涼。入肺、肝經。【功效】疏散風熱,清利咽喉,透疹。【處方用名】薄荷、薄荷葉、蘇薄荷(洗凈,曬干,切碎用。)
32、桂皮:【功 效】:暖脾胃,散風寒,通血脈。【主 治】:治腹冷胸滿,嘔吐噎膈,風濕痹痛,跌損瘀滯,血痢腸風。【性味歸經】:辛,溫。①《開寶本草》: "味辛,溫,無毒。"②《四川中葯志》: "性大熱,味辛甘,有小毒。"《四川中葯志》: "入心、肝、脾、腎四經。"【別 名】:原植物①天竺桂(《海葯本草》)又名:山桂、月桂(《綱目》)、土肉桂、土桂皮、野桂。②川桂又名:柴桂,臭馬桂。
33、胡椒:性味與歸經】辛、熱。入胃、大腸經。【功效】溫中散寒。【處方用名】胡椒、白鬍椒(為成熟已去殼的果實,作用較佳。研粉用。)黑胡椒(未成熟的果實,作用較弱。去殼,研粉用。)
34、紅棗:名稱:紅棗、大棗。性質:性質平和,味甘甜。營養價值:內含蛋白質、糖分、有機酸、黏液質、維他命A、B2、C、鈣質、磷質、鐵質等。功效:養血補脾、補中益氣。
35、黃連:【性味與歸經】苦,寒。入心、肝、膽、胃、大腸經。【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處方用名】川連、川雅蓮、細川連、小川連(生用,清熱瀉火)炒川連(炒用,減低寒性)姜川連(薑汁拌炒,用於止嘔) ?????酒炒川連(酒拌炒,上行,清上焦火)【按語】1. 黃連性寒,味甚苦,功能瀉心火、解熱毒,為治痢止嘔的要葯。
36、陳皮:別名:紅橘、大紅袍、川橘。化學成分:含橙皮甙(hesperidin)、川陳皮素(nobiletin)、檸檬烯、a-蒎烯、B-蒎烯、B-水芹烯(B-phellandrene)等。性味:性溫,味苦、辛。功能主治: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用於胸脘脹滿、食少吐瀉、咳嗽多痰。
37、枳殼:性味:苦酸微寒。功能:(1)其功皆能破氣,氣行則痰行喘止,痞脹消,痛刺息,後重除。(2)所主略同,但枳實利胸膈,枳殼寬腸胃,枳實力猛,枳殼力緩,為少異。
38、蘆根:化學成分:含蛋白質、維生素B1、B2、C、天門冬醯胺(asparagine)、多糖類、糠醛及水溶性糖類等。性味:性寒,味甘。功能主治:清熱生津,除煩,止嘔,利尿。用於熱病煩渴、胃熱嘔噦、肺熱咳嗽、肺癰吐膿、熱淋澀痛。
39、魚腥草:別名:臭菜、側耳根、臭根草、臭靈丹。 化學成分 含揮發油,油中主要為甲基壬酮(methylnonylketone)、魚腥草素(decanoylacetal behyde)、桂葉烯、辛酸、癸酸;另含槲皮甙、異槲皮甙、金絲桃甙、芸香甙。性味 性微寒,味苦。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清癰排膿,利尿通淋。用於肺癰吐膿、痰熱喘咳、熱痢、熱淋、癰腫瘡毒。
40、甘草:別名:甜草根、密草。化學成分:甘草根及根莖含甘草甜素,為甘草酸(glycyrrhizicacid)的鉀、鈣鹽。尚含甘草甙(liquiritin)、甘草甙元(liquiritigenin)、異甘草甙(isoliquiritin)、異甘草甙元(isoliquiritigenin)、新甘草甙(neoliquiritin)、新異甘草甙(neoisoiiquiritin)等。性味:性平,味甘。功能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調和諸葯。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緩解葯物毒性。
41、篳撥:系胡椒植物篳撥的果穗。溫胃暖腎。用於治療胃寒、腎寒、心臟性水腫。原產熱帶,廣東、廣西、雲南有栽培。味道辛辣,有特異香氣。
42、沉香:【性味與歸經】辛、苦,溫。歸脾、胃、腎經。【功效】降氣止嘔,溫腎納氣,行氣止痛。【處方用名】沉香、海南沉(劈開,打成絲條用)沉香粉(研成細粉)【按語】沉香,能沉於水,而氣味芳香,故以為名。味苦質重,葯性沉降,功能降逆以止呃,納腎而平喘;辛香而溫,又善行通,故尚能溫中以散寒,行氣以止痛。
43、香葉:【功 效】行氣祛濕。【主 治】治風濕,疝氣。【性味歸經】《廣西中葯志》: "味辛,氣香,性溫散。"入肺、肝經。【別 名】香艾(《廣西中葯志》)
44、皂角:性味:辛咸性燥,氣浮而散。歸經:入肺大腸經,金勝木,燥勝風,故兼入肝。功能:(1)搜風泄熱,吹之導之,則通上下關節,而涌吐痰涎。(2)「除濕去垢」:最去油膩刮人腸胃。
本人常用的是阿魏泡酒加大茴香粉。肥水釣鯽、鯉效果顯著。任何麵食均可添加(不可與其它中葯餌混用)。
缺點是手上的味道三、四天都洗不掉。
8. 名字帶香的中葯都有哪些
丁香、山香、木香、沉香、乳香、降香、茴香、崖香、檀香、麝香、藿香、一枝香、九里香等。
丁香,為木犀科丁香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是紫丁香的簡稱(木犀科丁香屬,又稱丁香、洋丁香,分布於從歐洲東南部到東亞的溫帶地區),丁香因花筒細長如釘且香故名,是著名的庭園花木。
山香是唇形科、山香族植物。一年生、直立、粗壯、多分枝草本,揉之有香氣,莖高60-160厘米,葉卵形至寬卵形,生於花枝上的較小,先端近銳尖至鈍形,基部圓形或淺心形,聚傘花序2-5花,有些為單花,著生於漸變小葉腋內,成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排列於枝上,花冠藍色,外面除冠筒下部外被微柔毛,小堅果常2枚成熟,扁平,暗褐色,具細點,基部具二著生點,花、果期一年四季。
9. 治療肝硬化的中葯 肝硬化的中葯療法
肝硬化 是臨床常見的慢性進行性肝病,由一種或多種病因長期或反復作用形成的彌漫性肝損害。治療肝硬化的 中葯 有哪些呢?本文是我整理治療肝硬化的中葯的資料,僅供參考。
治療肝硬化的中葯
1、軟肝消脾湯葯
適用於早期晚期肝硬化、晚期肝硬化及脾腫大、脾亢和肝腹水病。伴有肝細胞損害、轉氨酶升高、黃疸的需合用參甲養肝丸。各種病因的脾腫大取得了短期內軟肝縮脾的理想療效,具有療效好、作用快、療效穩定、不復發沒有副作用的特點。服兩個月,肝腹水病發會明顯減輕,有腫大的脾臟會出現明顯的回縮,脾亢綜合症也得到顯著的改善, 貧血 、出血得到糾正。繼續用大部分患者基本恢復正常大小,脾亢綜合症消失。
2、參甲養肝湯
適用於慢性活動性肝炎轉氨酶反復升高、慢性遷延性肝炎及有肝腹水病發後引起的彌漫性肝細胞損傷者。肝硬化需合用軟肝消脾丸。
3、消脹利水湯
適用於肝硬化腹水及其他病因所致的腹水、胸水、水腫。水腫消失後據病情換用參甲軟肝湯和軟肝消脾湯葯。
中醫 怎麼治療肝硬化
1、肝鬱脾虛型
多屬肝硬變早期患者,每見胃納減少,胸腹悶脹,兩脅疼痛,或有惡心嘔吐,乏力,便溏,苔白滑,脈弦。治宜疏肝健脾,佐以活血,用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湯加減:柴胡、枳殼、香附、川芎、白術、白芍各1 O 克,茯苓、太子參、黃芪各1 5克,炙甘草6克。每日1劑,水煎服。
2、氣滯血瘀型
肝脾腫大,壓痛明顯,質硬,面色晦暗,有蜘蛛痣,大便溏垢不爽,小便短赤,舌質紫暗,舌下靜脈怒張,脈弦細。治宜活血祛瘀,通絡散結。用化瘀湯加減:丹參、牡蠣各30克,當歸、炮甲各1 5克,鬱金、桃仁、紅花、青皮、赤芍各1 O克。目黃、尿黃加茵陳、金錢草各1 5克;兼陰傷者,加生地、石斛各15克。每日1劑,水煎服。
3、水濕內阻型
屬 肝功能 失代償期腹水輕症,見腹脹如鼓,按之堅滿,脘悶納呆,惡心嘔吐,小便短少,舌質紅,苔薄,脈弦細。治宜健脾利濕,理氣行水。用胃苓湯加減:蒼術、白術、厚朴、澤瀉、陳皮、木香各lO克,茯苓、車前子各20克,陳葫蘆瓢60克。每日1劑,水煎服。
肝硬化的中葯療法
1、蒼術白術治肝硬化腹水
[配方]蒼、白術各10克,青、陳皮各9克,厚朴9克,枳實9克,香附6克,丁香6克,砂仁10克,茯苓10克,腹皮15克,豬苓15克,澤瀉15克,燈芯6克,生薑3片。
[制用法]水煎服。
[功效]主治肝硬化腹水。
2、山甲三棱治晚期肝硬化
[配方]山甲、三棱、莪術、土鱉各9克,鱉甲、當歸、北芪、白術法夏各30克,田七3克(研末沖服),鬱金15克,黨參18克,雲苓24克,灸草、乾薑各6克,桃仁12克。
[制用法]以水5碗,先煎鱉甲、山甲成2碗。納諸葯煎成一碗半,分2次沖服田七末,每日服1劑,至症狀消失為止。如患者發熱,則去參、芪、術、草。加秦艽18克,青蒿、黃今各9克,地骨皮18克。
[功效]治療晚期肝硬化。服十幾劑可愈。
3、半邊蓮玉米須治肝硬化
[配方]半邊蓮50克,玉米須50克。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完。
[功效]治肝硬化。
4、香白芷治肝硬化
[配方]香白芷50克。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完。
[功效]治肝硬化。
5、半邊蓮治肝硬化
[配方]半邊蓮50克。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2次服完。
[功效]治肝硬化。
6、益氣化積消膨湯治肝硬化腹水
[配方]黃芪、丹參、澤蘭葉、黑豆皮各20-30克,芍葯、敗醬草各15—18克,白術、茯苓、澤瀉、鬱金、當歸、萊菔子各12-15克。
[制用法]水煎服,並送紫河車粉、水牛角粉各2-3克,三七粉3-6克,二丑粉3-9克。每日3劑。
[功效]治肝硬化腹水。
7、消脹萬應湯治肝硬化腹水
[配方]大腹皮30克,香櫞、萊菔子、神曲各20克,川朴、雞內金各15克,砂仁、干螻蛄分2次沖服,各10克,益母草100克,鱉甲30克。
[制用法]上葯水煎至300毫升,日1劑,分2次服。
[功效]治肝硬化腹水。
8、健脾分消湯治肝硬化腹水
[配方]黃芪、山葯、丹參各20克,薏苡仁、車前子、大腹皮各30克,黨參、茯苓、白術、仙靈脾、鱉骨各15克,澤瀉、鬱金、青皮、陳皮各12克,附子、甘草各6克。
[制用法]水煎服,日1劑,10日為療程。
[功效]治肝硬化水腫。
9、地黃湯治肝硬化
杞子、鬱金各9克,川楝子、丹參各6克,黃連3克。
[制用法]加水煎沸15分鍾,濾出葯液,再加水煎20分鍾,去渣,兩煎所得葯液兌勻。分服,日1劑。
[功效]治肝硬化。
10、半枝蓮湯治肝硬化
[配方]白花蛇舌草、半枝蓮、黃芪各30克,黨參、丹參、白術、當歸、赤芍、白芍、雞內金、熟地黃、枳實、枳殼、大腹皮、車前子、木香、香附各10克,三棱、莪術、桃仁、.紅花、甘草各5克。
[制用法]水煎服法。日1劑。
[功效]治肝硬化。
11、柴胡甘草治肝硬化
[配方]柴胡15克,甘草10克,杭芍15克,枳殼10克,川芎15克,香附、青皮各10克,蒼木15克,厚朴10克。
[制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
[功效]本方舒肝理氣,消滿除脹,適用於氣滯肝鬱型之肝硬化。
12、當歸白芍治肝硬化
[配方]當歸、白芍各9~15克,丹參14-30克,鬱金9~15克,敗醬草15~30克,梔子、丹皮各6~12克,鱉甲15-30克,生地15克,白術12克,茯苓15克,黃花15-30克,山梔、茵陳各9-30克。
[制用法]水煎服,1日1劑,分2次服。
[功效]本方疏肝祛濕,軟堅化瘀,適用於肝鬱熱蘊型肝硬化。
13、當歸黨參治肝硬化
各915克,山葯15~30克,黃精15克,肉豆蔻6-9克,炙鱉甲9~15克,木香、茵陳各12克。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功效]本方適血化瘀,健脾燥濕,適用於脾虛、氣虛之肝硬化。
14、水蛭仙鶴草治肝硬化腹水
[配方]水蛭10克,仙鶴草60克,接骨草15克,車前子20克。
[制用法]先將水蛭研成細末備用;再將另3昧葯共水煎,送服水蛭1克,每日2次,分10次服。
[功效]治療肝硬化腹水的 方劑 ,有一定療效。
15、虎杖根治肝硬化腹水
[配方]虎杖根、竹節黃、金櫻根、絨毛鴨腳木(根皮)、士杜仲(根皮)、奶汁藤(藤莖)、三叉苦鉤藤各10克。
[制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另用炮山甲,一匹綢葉各等量,搗爛敷臍部,每日1次。
[功效]本方有活血去瘀,通絡除濕之功效。治療肝硬化腹水有療效。 16、當歸赤芍治肝硬化
[配方]當歸、赤芍各15克,丹參15-30克,鬱金15克,小薊15~30克,太子參、生地各15克,雞白花、鱉甲各30克,炮山甲、丹皮各12克,桃仁、砂仁各3-9克,茵陳9-15克。
[制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
[功效]本方活血化瘀,適用於血瘀所致的肝硬化。
17、二甲丸治肝硬化
[配方]穿山甲500克,醋炙鱉甲300克,雞內金500克,蜂蜜2000克。前3味葯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10克。
[功效]治肝硬化。註:忌生冷、腥葷油膩食物。
18、鰻魚腦治肝硬化
[配方]海鰻魚腦、卵及脊髓適量。
[制用法]將海鰻魚卵、腦及脊髓焙乾研末。每次3-6克,溫開水沖服。
[功效]滋補強壯。輔助治療肝硬化及 脂肪肝 。
19、海帶治肝硬化
[配方]海帶30克,牽牛子15克。
[制用法]將上2味放人沙鍋,加水煎煮,取汁去渣。每日1劑,分2次服。
[功效]軟堅散結, 清熱 利水。治療肝硬化腹水。
20、木賊草治肝硬化
[配方]木賊草(微炒)30克。
[制用法]研細末。空腹服,每服0.5-1克,白開水送服,日服2次。連服2周。
10. 葯食同源中葯材目錄
衛生部公布的《關於進一步規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中,對葯食同源物品、可用於保健食品的物品和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做出具體規定。三種物品名單如下:
既是食品又是葯品的物品名單
(按筆劃順序排列)
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小茴香、小薊、山葯、山楂、馬齒莧、烏梢蛇、烏梅、木瓜、火麻仁、代代花、玉竹、甘草、白芷、白果、白扁豆、白扁豆花、龍眼肉(桂圓)、決明子、百合、肉豆蔻、肉桂、余甘子、佛手、杏仁(甜、苦)、沙棘、牡蠣、芡實、花椒、赤小豆、阿膠、雞內金、麥芽、昆布、棗(大棗、酸棗、黑棗)、羅漢果、郁李仁、金銀花、青果、魚腥草、姜(生薑、乾薑)、枳椇子、枸杞子、梔子、砂仁、胖大海、茯苓、香櫞、香薷、桃仁、桑葉、桑椹、桔紅、桔梗、益智仁、荷葉、萊菔子、蓮子、高良姜、淡竹葉、淡豆豉、菊花、菊苣、黃芥子、黃精、紫蘇、紫蘇籽、葛根、黑芝麻、黑胡椒、槐米、槐花、蒲公英、蜂蜜、榧子、酸棗仁、鮮白茅根、鮮蘆根、蝮蛇、橘皮、薄荷、薏苡仁、薤白、覆盆子、藿香。
可用於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單
(按筆劃順序排列)
人參、人參葉、人參果、三七、土茯苓、大薊、女貞子、山茱萸、川牛膝、川貝母、川芎、馬鹿胎、馬鹿茸、馬鹿骨、丹參、五加皮、五味子、升麻、天門冬、天麻、太子參、巴戟天、木香、木賊、牛蒡子、牛蒡根、車前子、車前草、北沙參、平貝母、玄參、生地黃、生何首烏、白及、白術、白芍、白豆蔻、石決明、石斛(需提供可使用證明)、地骨皮、當歸、竹茹、紅花、紅景天、西洋參、吳茱萸、懷牛膝、杜仲、杜仲葉、沙苑子、牡丹皮、蘆薈、蒼術、補骨脂、訶子、赤芍、遠志、麥門冬、龜甲、佩蘭、側柏葉、制大黃、制何首烏、刺五加、刺玫果、澤蘭、澤瀉、玫瑰花、玫瑰茄、知母、羅布麻、苦丁茶、金蕎麥、金櫻子、青皮、厚朴、厚朴花、姜黃、枳殼、枳實、柏子仁、珍珠、絞股藍、胡蘆巴、茜草、蓽茇、韭菜子、首烏藤、香附、骨碎補、黨參、桑白皮、桑枝、浙貝母、益母草、積雪草、淫羊藿、菟絲子、野菊花、銀杏葉、黃芪、湖北貝母、番瀉葉、蛤蚧、越橘、槐實、蒲黃、蒺藜、蜂膠、酸角、墨旱蓮、熟大黃、熟地黃、鱉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