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牡丹亭聲腔

牡丹亭聲腔

發布時間: 2022-12-20 14:10:52

A. 牡丹亭是什麼文體

牡丹亭是戲劇,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創作的傳奇,該劇描寫了官家千金杜麗娘對夢中書生柳夢梅傾心相愛,竟傷情而死,化為魂魄尋找現實中的愛人,人鬼相戀,最後起死回生,終於與柳夢梅永結同心的故事。
該劇是中國戲曲史上傑出的作品之一,與《西廂記》、《竇娥冤》、 《長生殿》合稱中國四大古典戲劇。該劇文辭典雅,語言秀麗。
在明朝初期,由於各地方語言、風俗以及傳統音樂的差異,傳奇劇可以說是諸腔競作,包括了大量風格各異的地方聲腔。到了明朝中期,南曲中最為盛行的四大聲腔為:「海鹽腔」、「餘姚腔」、「弋陽腔」、「崑山腔」。嘉靖、隆慶年問,以魏良輔為代表的一批戲曲音樂家,對崑山腔進行了成功的全面改進。在唱曲的板眼、宮調等方面,伴奏方面,氣韻和平仄的使用方面,將崑山腔進行重新的規劃整理,創立了一種清新典雅的聲腔風格,時稱「水磨調」、「冷板曲」。 《牡丹亭》就採取了由海鹽腔衍化而來的宜黃腔為基礎寫作。 《牡丹亭》據明人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改編而成。

B. 關於崑曲《牡丹亭》里的尋夢、游園

以下是梅蘭芳先生講解《游園 驚夢》的【皂羅袍】和【好姐姐】兩支曲子

[皂羅袍],杜麗娘在花園里有兩支曲子,這是第一支,它的內容著重在描寫杜的游春傷感。
杜唱:「原來奼紫嫣紅開遍。」
這時杜麗娘剛進花園,首先接觸到的是滿園春色、萬紫千紅的景象,應該露出賞春的愉快心情。
「原來」、「奼紫」,杜在台中間的大邊,左右投袖。從「嫣紅」起打開扇子,走到大邊台角,春香也轉到了上場門角。「遍」字杜、春二人同時蹲下身子,都用扇子平著抖。
杜唱:「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杜麗娘在園內看見斷井殘垣的殘敗景象,感到好景不常,聯繫到自己的心事,她就傷春起來了。「似這般都付與」,二人又變換部位,杜在下場門角,春在小邊台角,杜高春低,形成斜對面式的高矮像。「斷井」往下指,「頹垣」向上指。
杜唱:「良辰美景奈何天。」
「良辰美景」,二人轉身同歸台中間,杜在大邊。「奈何天」,同向台口走去,「天」字杜向高指。
杜唱:「便賞心樂事誰家院。」
「便賞心樂事」,二人並立台口,互相搭肩。「誰家院」,各伸食指互碰三次,同時互對眼光三次。良辰、美景、賞心、樂事,本來都是好事情,但作者在下面加了奈何天、誰家院,就使好事落了空,馬上能把杜麗娘傷春的情緒透露出來,足見名家手筆之妙。
杜唱:「朝飛暮卷,雲霞翠軒。」
「朝飛」句,二人對扯圓場,杜從里走到小邊,春從外走到大邊。「雲霞」句,雙進門,杜仍在小邊,雙手拿扇,左右各搖擺一下,再向遠處一指。
杜唱:「雨絲風片,煙波畫船。」 「雨絲」句,二人同向後倒一步,各用扇抖著,雙手打圈兩次,並隨著打圈的節奏下蹲。「煙波」句,都用雲步斜著向下場門角移動,各把扇子倒拿著,做出搖船的姿勢。

上面四句,是說杜麗娘看到翠軒、畫船,聯想起園內晴天和陰雨的景緻。

杜唱:「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
「錦屏人」是泛指富貴中人,「韶光」就是春光。這句的意思,是說那些富貴中人平日只知道爭權奪利,哪裡有時間來欣賞這些天然美景呢?
「錦屏人」,杜回身邊唱邊走,向小邊台角走去。「韶光」,伸出雙臂,比出滿園的春光。「*」字一扭頭從小邊走到大邊,表示輕視韶光的意思。

[好姐姐],這是進了花園唱的第二支曲子,它的內容是描繪一些園中實景——青山和花鳥。裡面有杜麗娘看到的,也有聽到的。

杜唱:「遍青山啼紅了杜鵑。」
這里的「青山」並非指的一座大山,只不過是園林中的一些點綴,類如長滿了青苔綠草的假山或是土山。這里的杜鵑指的是杜鵑花,又名映山紅,花不會叫,為什麼要用「啼」呢?因為也有一種鳥名叫杜鵑,相傳它常哭出血來,所以作者借用「啼」字來形容花的紅艷。
「遍青山」,在大邊台角朝上一看。「啼紅了」,邊唱邊走到下場門角。「杜鵑」,合扇倒拿畫圈。
杜唱:「那荼蘼外煙絲醉軟。」
「荼蘼外」指荼蘼架的外面。 春香領著杜麗娘走到上場門角,沖荼蘼架看一下。「煙絲」,兩手纏著打兩個小圈子。
杜唱:「那牡丹雖好,他春歸怎佔得先。」
牡丹在夏初才開花,趕不上春天,作者寫牡丹的用意,是暗指杜麗娘自傷落在後面。 「那牡丹」,從上場門角斜著沖大邊台角走去。「雖好」,在大邊台角用合著的扇子在左手心裡拍三下,雙手沖外一攤,表示遺憾的意思。「他春歸怎佔得先」,杜舉起左手拿著打開的摺扇,春站在杜的後面稍後一些,舉起右手拿的團扇,再沖下看一次牡丹。
上面杜麗娘三處看花,都是由春香領著她走的,每處看花前,春香還分別有如下的夾白:「小姐,杜鵑花開的好盛嚇。」「這是荼蘼架。」「是花多開,那牡丹還早呢。」 杜唱:「閑凝眄。」
春香領著走,從大邊台角向左轉身,杜麗娘仍歸大邊。這句唱里樂隊方面有鶯燕叫聲的效果,二人有仰面側耳傾聽鳥聲的身段。春香還有夾白:「小姐,你看鶯燕叫得好聽嚇。」念完,二人同時向里轉一個身。
以上是杜看到的,下面就是她聽到的了。

合唱:「生生燕語明如翦。」
從「生生」起,杜在前,春在後,杜右手倒拿著打開的扇子,在胸前左右擺動,用雲步斜著向台前移動,一直移到「剪」字才亮住像。

合唱:「聽嚦嚦鶯聲溜的圓。」
從「聽嚦嚦」起,杜、春二人再向里轉一個身,杜把扇子交左手平舉,右手翻袖高舉,春右手執扇高舉,左手伸開向外指,二人同時沖上場門角退著走蹉步,一直走到「聲」字才亮住。「溜」字,杜轉身,「的」字扇交右手,平著舉起,「圓」字左手外指。這時春也轉身沖外在杜的前面慢慢蹲下,正好形成一個前後式的高矮像。唱完這句,杜歸大邊。

C. 《牡丹亭》講的是什麼

《牡丹亭》講女主人公杜麗娘長得天生麗質而又多情善感。她到了豆蔻年華,正是情竇初開的懷春時節,卻為家中的封建禮教所禁錮,不能得到自由和愛情。

忽一日,她那當太守的父親杜寶聘請一位老儒陳最良來給她教學授課,這位迂腐的老先生第一次講解《詩經》的「關關雎鳩」,即把杜麗娘心中的情絲觸動了。數日後。杜麗娘到後花園踏春歸來,睏乏後倒頭睡在了床上。不一會見一書生拿著柳枝來請她作詩,接著又將她抱至牡丹亭成就了雲雨之歡。待她一覺醒來,方知是南柯一夢。此後她又為尋夢到牡丹亭,卻未見那書生,心中好不憂悶。

漸漸地這思戀成了心頭病,最後葯石無治竟然死去了。其父這時升任淮揚安撫使,臨行將女兒葬在後花園梅樹下,並修成「梅花庵觀」一座,囑一老道姑看守。而杜麗娘死後,遊魂來到地府,判官問明她至死情由,查明婚姻簿上,有她和新科狀元柳夢梅結親之事,便准許放她回返人間。

此時書生柳夢梅赴京應試,途中感風寒,卧病住進梅花庵中。病癒後他在庵里與杜麗娘的遊魂相遇,二人恩恩愛愛,如漆似膠地過起了夫妻生活。不久,此事為老道姑察覺,柳夢梅與她道破私情,和她秘議請人掘了杜麗娘墳墓,杜麗娘得以重見天日,並且復生如初。

倆人隨即做了真夫妻,一起來到京都,柳夢梅參加了進士考試。考完後柳夢梅來到淮揚,找到杜府時被杜巡撫盤問審訊,柳夢梅自稱是杜家女婿,杜巡撫怒不可遏,認為這儒生簡直在說夢話,因他女兒三年前就死了,如何現在能復生,且又聽說女兒杜麗娘的墓被這儒生發掘,因而判了他斬刑。在審訊正吊打之時,朝廷派人伴著柳夢梅的家屬找到杜府上,報知柳夢梅中了狀元了。

柳夢梅這才得以脫身,但杜巡撫還是不信女兒會復活,並且懷疑這狀元郎也是妖精,於是寫了奏本讓皇上公斷,皇帝傳杜麗娘來到公堂,在「照妖鏡」前驗明,果然是真人身。於是下旨讓這父子夫妻都相認,並著歸第成親。一段生而復死,死而復生的姻緣故事就這樣以大團圓作了結局。

《牡丹亭還魂記》(簡稱《牡丹亭》,也稱《還魂夢》或《牡丹亭夢》)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創作的傳奇(劇本),刊行於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

(3)牡丹亭聲腔擴展閱讀:

《牡丹亭還魂記》中,身心俱受壓抑的太守之女杜麗娘游園中入夢與風雅文士柳夢梅相遇,並得成雲雨之歡。夢醒後的杜麗娘惆悵難安,「情不知所起」而相思成疾,病體難愈終至香消玉殞。

三年後,杜麗娘夢中之人柳夢梅偶得佳人自繪畫像,麗娘也以遊魂之身再入人世,尋找夢中姻緣。杜麗娘與柳夢梅在他人幫助下終於打破重重愛情障礙,起死回生,最終得成眷屬。

湯顯祖在這部傳奇作品中,描繪了杜麗娘與柳夢梅二人之間感人深切的生死愛情,這種至情至性的愛情演繹無不代表著湯顯祖對人生與愛情的哲學思考與世情體驗,而情深而往的杜麗娘則成為湯顯祖筆下至情理想的化身。

D. 牡丹亭的劇情簡介

《牡丹亭》劇情簡介:

南安太守杜寶的女兒杜麗娘,私出遊園,觸景生情,睏乏後夢中與嶺南書生柳夢梅幽會。從此一病不起,懷春而死。柳生進京赴試,借宿觀中。

他在園內拾得杜麗娘殉葬的自畫像,情有所鍾,終於和畫中人的陰靈幽會。柳生情系麗娘,冒死掘墓開棺,杜麗娘起死回生,兩人締結秦晉之好,同往臨安。杜寶升任宰相,拒不承認婚事。最終鬧到金鑾殿之上才得以解決,杜麗娘和柳夢梅二位有情人終成眷屬。

(4)牡丹亭聲腔擴展閱讀

《牡丹亭》創作背景:

萬曆二十八年(1598年),湯顯祖辭官,回到家鄉江西臨川縣的鄉村閑居。這一年他49歲。他在生活中耳聞目儲了一些青年男女的愛情遭遇,這些經歷激起了他的創作感情。回鄉不久,他就開始了《牡丹亭》的寫作。

在明朝初期,由於各地方語言、風俗以及傳統音樂的差異,傳奇劇可以說是諸腔競作,包括了大量風格各異的地方聲腔。到了明朝中期,南曲中最為盛行的四大聲腔為:「海鹽腔」、「餘姚腔」、「弋陽腔」、「崑山腔」。

嘉靖、隆慶年問,以魏良輔為代表的一批戲曲音樂家,對崑山腔進行了成功的全面改進。在唱曲的板眼、宮調等方面,伴奏方面,氣韻和平仄的使用方面,將崑山腔進行重新的規劃整理,創立了一種清新典雅的聲腔風格,時稱「水磨調」、「冷板曲」。

《牡丹亭》就採取了由海鹽腔衍化而來的宜黃腔為基礎寫作。《牡丹亭》據明人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改編而成。

《牡丹亭》作者簡介:

湯顯祖(1550—1616),江西臨川人,明代戲曲家,字義仍,號海若,又號若士,別署清遠道人。早有才名,2l歲中舉人,34歲進士及第。先後任南京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禮部祠祭司主事等。因上奏《論輔臣科臣疏》,激烈抨擊朝政,謫廣東徐聞縣典史。

兩年後調任浙江遂昌知縣,抑制豪強,關心民生疾苦,頗多善政。49歲棄官還鄉,致力戲曲創作。湯顯祖深受「左派王學」影響,反對程朱理學,批判擬古主義的文學,追求個性解放。

其創作成就主要在戲曲上,代表作有《牡丹亭》、《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合稱「玉茗堂四夢」(又名「臨川四夢」),詩文有《玉茗堂全集》等。

E. 《牡丹亭》的藝術魅力表現在哪些方面

尤其是湯顯祖的《牡丹亭》表現了至情、至趣的生死戀歌,這些都是上層知識分子的內心獨白,在這一點上,後來的昆部也無法與之比肩。上層文化人的介入,使崑曲具有了獨特的美學格調。它不同於關漢卿及王實甫以降的伸發的悲劇美,崑曲更多地構架在意境的營造及詩意文詞的運用上,有些唱詞的段落可與往年的詩詞媲美。而且多數崑曲作品在編劇技法上也很優越。唱腔上則有音樂格局的婉轉變化,演唱節奏頓挫疾徐的控制,器具的相應搭配,取得雅趣柔麗,幽艷嫵媚,一唱三嘆的藝術美,營造了詩意與抒情的審美效果。其二,家庭戲班及戲曲理論研究高潮的出現。明代士大夫蓄養家班家樂成為時尚,文人雅士把唱清曲看作一種風雅之事競相效仿。李漁曾指出「欲唱好曲者,必先求明師講明曲意,師或不解,不妨轉向文人,得其義而後唱。」正是有了文人雅士及高層知識分子的參與崑曲形成了文學性極強的特徵,它的劇本集詩、詞為一體,辭藻華麗,典雅優美,聲腔獨特,特別講究合聲和格律,表演舞蹈性強,姿態奇妙。崑曲的這種審美方式如此強悍地闖入許多上層家庭的內部,成為他們不可缺少的生活嗜好,這是很罕見的。我們首先要弄清這個事實,我們不能用社會學和歷史學來取代戲劇學,如果把家庭戲班看成是士大夫在「世紀末」的腐朽的生活方式,那就不能真正認識崑曲所顯現給我們的解釋學深層機制。從戲劇學角度上看,家庭戲班的呈現,表明了它的滲透力,以及它在中國中央集權的宗法倫理社會結構之間的深層對應關系。

F. 牡丹亭講的是一個什麼故事

南宋時期南安太守杜寶之獨女杜麗娘,在聽聞家庭教師陳最良的詩經《關關雎鳩》一課之後,居然動了思春之情,於夢中邂逅一書生,醒後因思念夢中情郎,鬱郁寡歡而亡。杜寶赴淮陽升任安撫使前,將杜麗娘葬後花園梅樹下,並修梅花庵,囑一道姑守之。

杜麗娘的靈魂來到地府,判官卻查出她命不該絕,命定有一段姻緣,便放她回返人間。後書生柳夢梅赴京趕考,卻因故寓於梅花庵,並因此與杜麗娘遊魂相遇相知。其後杜麗娘指示柳夢梅掘墳,開其棺木,並利用自己的屍體復活,兩人結為夫妻。隨後柳夢梅趕考並高中狀元。

柳夢梅受杜麗娘之託,往淮陽見杜寶時,杜寶不相信杜麗娘復活,欲將柳夢梅除之而後快,判處就地正法。在緊急關頭,知情者急告杜寶以實情,並指出柳夢梅乃新科狀元,不宜殺之。杜寶卻懷疑柳夢梅是妖怪,上奏皇帝。

此後全案歸朝廷處理,皇帝查明真相,柳夢梅終於與杜麗娘相聚,杜寶也與女婿盡釋前嫌,全劇歡喜而終。

(6)牡丹亭聲腔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萬曆二十八年(1598年),湯顯祖辭官,回到家鄉江西臨川縣的鄉村閑居。這一年他49歲。他在生活中耳聞目儲了一些青年男女的愛情遭遇,這些經歷激起了他的創作感情。回鄉不久,他就開始了《牡丹亭還魂記》的寫作。 《牡丹亭還魂記》據明人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改編而成。

在明朝初期,由於各地方語言、風俗以及傳統音樂的差異,傳奇劇可以說是諸腔競作,包括了大量風格各異的地方聲腔。到了明朝中期,南曲中最為盛行的四大聲腔為:「海鹽腔」、「餘姚腔」、「弋陽腔」、「崑山腔」。

嘉靖、隆慶年間,以魏良輔為代表的一批戲曲音樂家,對崑山腔進行了全面改進。在唱曲的板眼、宮調等方面,伴奏方面,氣韻和平仄的使用方面,將崑山腔進行重新的規劃整理,創立了一種清新典雅的聲腔風格,時稱「水磨調」、「冷板曲」。 《牡丹亭還魂記》就採取了由海鹽腔衍化而來的宜黃腔為基礎寫作

G. 《牡丹亭》具有怎樣的思想文化價值

《牡丹亭》標志著明代傳奇發展的最高峰。《牡丹亭還魂記》的高度思想性和藝術性,使其成為中國戲劇文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該劇描寫了官家千金杜麗娘對夢中書生柳夢梅傾心相愛,竟傷情而死,化為魂魄尋找現實中的愛人,人鬼相戀,最後起死回生,終於與柳夢梅永結同心的故事。該劇文辭典雅,語言秀麗。

(7)牡丹亭聲腔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湯顯祖辭官,回到家鄉江西臨川縣的鄉村閑居。這一年他49歲。他在生活中耳聞目儲了一些青年男女的愛情遭遇,這些經歷激起了他的創作感情。回鄉不久,他就開始了《牡丹亭還魂記》的寫作。《牡丹亭還魂記》據明人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改編而成。

在明朝初期,由於各地方語言、風俗以及傳統音樂的差異,傳奇劇可以說是諸腔競作,包括了大量風格各異的地方聲腔。到了明朝中期,南曲中最為盛行的四大聲腔為:「海鹽腔」、「餘姚腔」、「弋陽腔」、「崑山腔」。

嘉靖、隆慶年間,以魏良輔為代表的一批戲曲音樂家,對崑山腔進行了全面改進。在唱曲的板眼、宮調等方面,伴奏方面,氣韻和平仄的使用方面,將崑山腔進行重新的規劃整理。

創立了一種清新典雅的聲腔風格,時稱「水磨調」、「冷板曲」。 《牡丹亭還魂記》就採取了由海鹽腔衍化而來的宜黃腔為基礎寫作。

H. 崑曲牡丹亭音樂賞析

「來閑庭院,搖漾春如線,」這是杜麗娘第一次踏進自家後花園時,看到眼前的「好天氣」而嘆出的一句詞,唱腔婉轉動人、曼 從結構上看,《驚夢》這出戲它可分為「游園」和「驚夢」兩部分;就內容而言,主要寫女主人公杜麗娘的青春覺醒,夢里鍾情,是她反抗和追求的叛逆之路的開始,文采飛揚,歷來為人們所傳誦。妙悠然,「爛漫春光下,步步美人歸,」寫杜麗娘游園前對鏡梳妝時的內心活動。這支曲子是在杜麗娘贊嘆「好天氣也」的念白之後起唱的,所以從春光,春意落筆。「裊晴絲吹來閑庭院,搖漾春如線。」是寫大地回春以後,各種冬眠的昆蟲都蘇醒了,紛紛吐絲活動,這些蟲絲是很細的,只有在風和日麗的時候才能見到。「裊晴絲」就是指這種搖曵、飄忽的春遊絲,也吹進了這冷落的庭院。作者不寫桃柳蜂蝶,唯獨選取了纖細的游絲,此中大有新意妙理。一、這樣寫完全是從規定情景出發,它不是主觀隨意性的產物。所以在小庭深院中的女主人公難以直接看到奼紫嫣紅的春色,在這里只能從晴絲上體味到一點可憐的春光。二、這樣寫與人物身份、性格相吻合,杜麗娘是一位過著閑適而愁悶的深閨人物,她是個對春天十分「關情」的妙齡少女,唯其這樣,才會有此細心而專注的觀察。游絲是很細的,不是心細專注的人是很難發現的。所以說這兩句同人物身份性格相吻合。三、這樣寫體現出人物微妙心緒的理想物化形態,「晴」與「情」、「絲」與「思」諧音,所以「晴絲」語意雙關。它即指晴空里的游絲,又是女主人公心中纏綿飄忽的情絲。無論是「游絲」還是這種「情思」,它都是這般纖細朦朧,都是那樣的難以捉摸。春風將輕軟的游絲吹進幽深庭院的景象,也可以看作是春光打開了麗娘閉鎖的心扉,被萌生的情思逐漸摧開的那種心理寫照。作者描繪的既是游絲裊裊的春景,也是情思纏綿的春情。情與景,物與我,虛與實結合的非常巧妙,真稱得上是體察入微。

I. 崑曲牡丹亭是什麼唱腔

叫水磨腔,蘇式崑曲,崑曲前身叫崑山腔,後來明中期被魏良輔改造,創造了水磨腔

熱點內容
綠植的利潤高嗎 發布:2025-08-30 21:01:59 瀏覽:723
跳舞蘭花語是什麼 發布:2025-08-30 20:57:31 瀏覽:204
盆景的運費 發布:2025-08-30 20:41:48 瀏覽:960
玫瑰花的來歷 發布:2025-08-30 20:30:34 瀏覽:307
老梅花幣 發布:2025-08-30 20:29:05 瀏覽:744
七夕弄金陵 發布:2025-08-30 20:24:12 瀏覽:423
鐵藝門鮮花模擬花造型 發布:2025-08-30 20:19:16 瀏覽:601
郭書仁畫荷花 發布:2025-08-30 20:19:09 瀏覽:236
紅梅花兒開廣場舞 發布:2025-08-30 20:17:50 瀏覽:223
永威森林花語項目弊端 發布:2025-08-30 20:16:12 瀏覽: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