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台風百合路徑

台風百合路徑

發布時間: 2022-12-20 01:22:02

⑴ 台風的移動路線是怎樣的

預測台風的移動路線,也不是台風一生成,就能夠准確預測的,實際上是根據台風的發展,不斷跟進預測的,當然最終也不一定能夠完全預測准確。氣象預報是一個需要數據積累和強大計算能力的系統工程。一方面,由於氣候是一個地區相對穩定的大氣狀況,具有周期性變化,影響我國的台風也是如此,一般影響我國的台風路徑有三條,一是生成後往西進入南海,往海南、廣東等地登陸;二是生成後往西北移動,經過台灣,最後在福建、浙江登陸;三是生成後先往西北移動,然後轉向北、東北方向移動,往朝鮮半島、日本登陸。收集歷年不同季節的台風移動路徑數據,提高預報的准確性。另一方面,是通過先進的科技手段、氣象衛星,獲得遙感數據,並利用大型計算機模擬分析,推算得出台風最可能的移動路徑。隨著歷史氣象數據的不斷豐富和計算機水平的不斷提高,對於台風路徑的預報會越來越准確。台風發生在太平洋高氣壓的南部邊緣,那裡吹東風,於是使台風向西行。內力和外力合在一起,促使台風移動方向有一定規律。 但 它在移動時受到太平洋副熱帶高氣壓的影響很大。在初期,台風在副熱帶高壓南面,它經常向西北方向移動,一旦到了副熱 帶高壓的西緣,將進入副熱帶高壓中心的西北方,這時它所受 到的外力已改變為促使它向東移動,在與內力結合下,使台風向東北方向移去。但總的來說,台風的路徑往往形成拋物線型。台風在移動的過程中邊轉邊走,而且它的大風區域越轉 越大,在熱帶海洋上形成的時候,直徑大致在100千米左右, 然後漸漸發展,當移到北緯30°附近的地方時,直徑可比原來增大10倍多,以後再繼續前進,力量就會逐漸削弱,大風范圍 也有所縮小,直到最後消失。

⑵ 台風百合的發展過程

2001年8月底開始,一廣袤低壓帶開始於南海北部蘊釀,其發展出一微弱鋒面系統並緩慢往東北偏東方向移動。9月2日,菲律賓東南海面亦出現微弱的熱帶雲簇開始消長,其中一股雲團逐漸發展為一熱帶擾動,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英語:NRL)給予其擾動臨時編號「95W」。隔日下午2時,聯合台風警報中心(英語:JTWC)對其在24小時內形成為熱帶氣旋的機會給予「弱」的評級。在這期間,該系統持續向西北移動,並逐漸接近台灣本島東南方海面,不久即轉東北方向移動。
9月5日上午8時,抵達日本石垣島南方海面時被日本氣象廳(英語:JMA)升格為一熱帶低壓。受其北方的微弱鋒面影響,該熱帶低壓持續往西北偏北方向緩慢移動,並於當晚行經西表島東方海面。當晚8時,聯合台風警報中心對其評級提升為「普通」。
9月6日,進入西表島西北方近海後,受到微弱鋒面影響,開始轉向東北緩慢移動。由於當時該熱帶低壓結構逐漸轉好且威力漸增,聯合台風警報中心在凌晨3時30分將該系統之熱帶氣旋形成機會評級為「優」,並同時發布熱帶氣旋形成警報(英語:TCFA)。當日上午8時,其於西表島北方海面被日本氣象廳升格為一熱帶風暴,給予其編號「0116」,並命名為「百合」(英語:Nari,日語:ナーリー)。在此同時,聯合台風警報中心亦將其升格為熱帶低壓,並給予編號「20W」,開始對其發布熱帶氣旋警報。不過當時百合的七級風暴風半徑僅僅80千米左右,對其周圍海域的島嶼天氣影響並不大。
在被日本氣象廳升格為熱帶風暴之後,百合仍是受到其北方鋒面系統導引,緩慢向偏東北偏東方向移動,於9月6日下午至傍晚間通過宮古島北方海面。
而在9月7日午夜12時,聯合台風警報中心亦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之後,百合又於當日凌晨行經久米島南方海面,並於清晨5時被日本氣象廳升格為一強熱帶風暴。當日清晨約6時至7時間,百合又行經沖繩本島南端,即豐見城市南方近處。上午7時半,百合於沖繩縣糸滿市登陸。不過在當日上午,北邊鋒面已經逐漸往東北遠離並持續減弱,百合的導引力量頓時減弱,因此當時並未持續朝東北偏東方向遠離沖繩島,反而在那霸以東開始出現停滯狀態。當晚,華北的大陸性反氣旋逐漸往台灣、琉球群島一帶接近,成了百合另一個路徑主導力量,因此百合突然調頭,開始向西轉西北移動,並於9月8日凌晨3時半於沖繩縣中頭郡北中城村登陸。另一方面,由於百合威力亦開始逐漸增強,聯合台風警報中心於是將其升格為台風,一分鍾平均風速則上評至70節,相當於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之下的一級台風。 由於上午進入琉球西北方海面後,受到北方中層大陸反氣旋的微弱引導,於是開始往西北方向緩慢移動。在此同時,於日本東南偏南方海面上的台風丹娜絲繼續向西北偏西移動,由於其外圍氣流場相當遼闊,間接導致大陸反氣旋南壓的幅度稍微增強,因此自當日下午2時,百合開始更偏向西北偏西移動,且速度有稍微加快的趨勢。當時台灣中央氣象局(英語:CWB)研判,百合將有可能對台灣北部海面構成威脅,因此於當日深夜11時50分針對台灣北部、東北部海面發布海上台風警報。
9月9日,由於丹娜絲威力更為強大,風場范圍更擴大的結果開始逐漸對百合構成牽製作用,不過由於丹娜絲本身陷入中層大陸高壓及副熱帶高壓之間的鞍形場當中,只能緩慢往西移動,因此百合只有受到牽製作用,而路徑仍是往西北偏西方向緩慢移動。當晚,受到丹娜絲大范圍風場的影響,北方高壓范圍開始向南壓,對百合造成的壓力愈趨明顯,且又因導引氣流不強的緣故,百合在當晚8時的方向又突然改變,開始向偏南方向移動。
9月10日上午8時,由於東北風伴隨著北方少許冷平流的緣故,百合的威力開始已出現減弱的跡象。當日,原本陷入鞍形場而移動緩慢的丹娜絲因高緯度有高空槽東移接近而逐漸擺脫鞍形場,開始向西北偏北轉北的方向接近日本關東地方。而被丹娜絲所牽制的百合,於是被其遼闊的外圍氣流場所影響,中午起緩慢往東南偏東方向移動。在種種因素之下,台灣中央氣象局在當日上午9時解除海上台風警報。此後,百合繼續往東南偏東方向緩慢移動,並開始第三度往沖繩本島及久米島一帶逼近當中。就在當晚8時起,方向更轉為偏東移動,持續朝久米島逼近。
9月11日凌晨2時,百合當時就在久米島以西近海,而對百合方向構成影響的丹娜絲已經隨著槽線導引,開始迅速往北轉東北偏北方向吹襲關東地方,對百合的導引力在當日清晨過後即開始逐漸消失,因此導致當時並無任何力量導引百合。上午8時,百合威力不斷增強當中,並被日本氣象廳升格為台風等級,中心風速增強至65節,最低氣壓則是970百帕。
自9月11日上午起直至9月12日清晨期間,百合一直都在久米島東方近海持續徘徊,本身威力亦持續增強,並在9月11日下午2時達到第一度巔峰,中心風速達到75節,最低氣壓則降至960百帕。同時,聯合台風警報中心將其強度上評至相當於二級台風上限,甚至在晚間6時上評至相當於三級台風,一分鍾平均風速達100節。不過後來,聯合台風警報中心在9月12日午夜12時就將其下評為相當於二級台風,甚至在9月13日午夜12時又進一步將其下評為相當於一級台風,而日本氣象廳亦在當日上午11時將其降格為強熱帶風暴。 9月13日凌晨,中國大陸東北方有一高空槽逐漸建立當中,百合在無主狀態之下疑似受到此槽的影響。凌晨3時半,百合於沖繩縣島尻郡久米島登陸。9月13日清晨至9月14日上午期間,開始緩慢往西北方向移動。不過此時丹娜絲早已消散,副熱帶高壓因此得以西伸並在日本南方海面建立起中心,但由於與中國大陸華東的高壓勢力相當,導致百合等同陷入一新鞍形場中,雖然受到高空槽影響而緩慢往西北方向移動,但由於槽底仍偏高導引力量不強。此時百合的移速仍然非常緩慢,同時由於氣流的拉扯,導致百合結構無法維持良好狀態,其威力又再度減弱當中。也由於百合的再度回頭,台灣中央氣象局於當日下午3時,再度發布針對台灣北部海面的海上台風警報。此後,百合繼續往西北方向緩慢移動,且與槽底距離愈趨接近。此時也有部分預報模式開始出現百合可能順利搭上槽線牽引往北而去的預測,不過令人始料未及的是,情況卻從9月13日晚間出現變化。
由於鞍形場西面的大陸高壓開始逐漸增強,高度加高,同時在日本南方出現一高空冷心低壓,導致副熱帶高壓勢力被迫往東退,而北方槽線位置不變,不過深度並未加深。種種因素之下,西面高壓的東北風導引力量開始逐漸占上風,此種現象直至9月14日更為明顯。在當日上午8時,台風百合的中心爬升到最北端的北緯27.6度、東經125.3度處時,路徑方向開始出現劇變,已往西南偏西轉西南方向移動,准備朝台灣北部、東北部一帶逼近。根據中高層駛流場圖顯示,位於華北的導引中心正為百合帶來東北來向的駛流,意味著百合吹襲台灣將成定局。而台灣中央氣象局亦於9月15日凌晨2時45分,針對台灣北部、東北部一帶發布陸上台風警報。不過就在強度調整方面,聯合台風警報中心於當日午夜12時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但又於上午8時將其升格為台風,強度則上評為相當於一級台風。
在導致百合結構變差的氣流拉扯作用已經消失的情況之下,百合的強度又開始逐漸增強。雖然此時百合已經離台灣陸地並不遠,不過由於范圍不大,強風圈半徑僅僅150千米,移動速度也只維持在時速10千米左右,故百合直至9月15日下午之後,對台灣的影響才逐漸顯現。9月15日深夜,華南高壓開始向東延伸,同時華北附近亦開始出現地面高壓中心開始東移至山東半島一帶,導致百合在當晚7時出現了西南偏西偏西角度的移動,這大幅加重了百合對台灣北部的威脅性。百合隨後在15日下午2時再度被日本氣象廳升格為台風等級,中心風速達65節,最低氣壓970百帕,且威力仍持續增強當中。根據當時氣象衛星雲圖顯示,其結構發展相當結實,足見水汽供應之足,風眼也較先前更為清晰。在此同時,台灣北部的雨勢也逐漸出現。
9月16日,百合繼續以西南偏西偏西的角度,持續逼近台灣東北角陸地,強度亦持續增強當中,就在當日上午8時,聯合台風警報中心將其上評為相當於二級台風,而其暴風半徑邊緣亦觸及台灣東北角陸地。下午2時,百合達到第二度巔峰,中心風速達到75節,最低氣壓則降至960百帕。在此同時,百合的行進方向再度出現變化,疑似是受到地形作用的緣故,路線角度再度出現顯著南折,以西南至西南偏南的角度直逼台灣東北角而來,甚至在晚間6時至7時之間,一度在三貂角外海停滯達二小時。另外,在台東縣外海由於氣流繞山作用,自入夜起開始出現一顯著的副低壓中心,與原主中心之間產生互動而沿東岸緩慢北上。晚間9時40分,百合在台灣台北縣貢寮鄉三貂角,至宜蘭縣頭城鎮一帶登陸。
受雪山山脈地形作用,而百合一路往西南沿蘭陽溪谷移動,其結構迅速被破壞而減弱,於9月17日午夜12時銳減為熱帶風暴,甚至於下午2時進一步減弱為熱帶低壓。在此同時,聯合台風警報中心亦因其威力逐漸減弱,將其下評為相當於一級台風,甚至於上午8時進一步降格為熱帶風暴。而當日凌晨2時,由於百合進入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英語:PAGASA)之熱帶氣旋負責范圍,故將其命名為「Kiko」,並評級為熱帶風暴。當時,百合因地形影響導致其移動速度顯著減慢,而在台灣東岸近處的副中心則逐漸北走。而在百合北方的高壓已東移出海,因此導引力量即開始出現減弱的現象,這造成了百合的移動速度在過山之後更為緩慢。而在台灣東岸的副中心此時的勢力幾乎與主中心不相上下,二者互動的狀況之下,百合的主中心只能沿著中央山脈西側緩慢南下。
9月18日,受到東方勢力相當之副低壓中心牽制影響,自當日凌晨2時至8時間,百合台風主中心持續停滯在雲林縣斗六市附近,幾乎未曾移動。當晚,該副低壓中心已在花蓮附近逐漸消失,百合因此擺脫其牽制,故其於在晚間7時過後再度南下,終於在當日深夜11時自台南市安平區附近出海,進入台灣海峽南部,隨即進入南海以北海域一帶。百合在台灣的停滯時間總共長達49小時又20分鍾。 百合出海後,自9月19日午夜12時至下午1時間,往西南偏南方向緩慢南下。當日午夜12時,聯合台風警報中心將其降為熱帶低壓。下午2時,由於北方再度有反氣旋導引南壓,副熱帶高壓亦開始逐漸西伸,於是百合開始逐漸向西移動,而速度亦開始逐漸加快,於是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對其發布最後警報(第11報),這意味著百合正逐漸遠離菲律賓當中。之後,香港天文台(英語:HKO)於當日下午4時15分懸掛一號戒備信號。
至於台灣中央氣象局方面則隨著百合的遠離,分別於當日下午5時10分及深夜11時5分解除陸上台風警報以及海上台風警報。當晚10時,地球物理暨氣象局(葡萄牙語:SMG)開始懸掛一號風球。
9月20日午夜12時,由於台風中心進入海面的緣故,故百合的強度又開始增強,於是日本氣象廳及聯合台風警報中心同時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此次是百合生命史中第三度增強。當日上午8時,百合繼續快速往西北偏西移動,逼近中國廣東省東部沿海一帶,不過又於下午2時被日本氣象廳降格為一熱帶低壓。而香港天文台以及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亦隨著百合的逐漸逼近,分別於當日下午2時45分以及晚間6時懸掛三號強風信號以及三號風球。不過百合的路線比原先預期稍偏西北,於當日下午4時左右在中國廣東省汕尾市陸豐市甲東鎮一帶登陸,之後繼續往西北偏西方向移動。隨著百合的遠離,香港天文台於當晚22時40分除下所有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登陸之後,強度亦隨之迅速減弱,就在當晚11時左右減弱至熱帶風暴下限,且其風圈逐漸縮小當中。
最終,百合於9月21日午夜12時被聯合台風警報中心降格為熱帶低壓之後,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於凌晨2時30分除下所有熱帶氣旋信號。當日上午8時,百合進入廣西東部。同時,聯合台風警報中心對其發出最後警報(第61報)。之後,其環流隨後於當日下午2時開始逐漸消散,宣告其長達17天又6小時的生命史正式結束。

⑶ 影響台風移動路徑的因素

由於台風是熱帶氣旋(低氣壓系統),在其移動路徑除了受自身旋轉、地轉偏向力等因素影響外,更主要是受當時台風周圍的氣壓場和風向的影響(尤其是當時副熱帶高壓的強弱影響)。


台風在移動的過程中邊轉邊走,而且它的面積越轉越大,在熱帶海洋上形成的時候,面積一般只有100公里直徑,然後漸漸發展,當移到北緯30度附近的地方時,面積可比原來增大10倍多,以後再繼續前進,力量就逐漸削弱,最後到消失。一般台風只掠過我國的邊緣,而後朝日本方向移去,所以它隻影響我國的廣東、台灣、福建、浙江、江蘇等省和上海市;山東沿海和遼東半島有時也會受到些影響,但很少影響到北方各省和內地各省區,只有當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西緣侵佔到我國江南地區,台風才會在東南沿海澄陸而進入內地。

⑷ 歷史上曾有過哪些路徑很復雜的台風

還記得曾經在2001年第16號台風「百合」出現的時候就比較復雜,它在2001年9月6日在東海東南部海面生成,9月21日在廣東境內減弱消散,在這期間其強度4次加強和減弱,在台灣東北方海面游移不定,來回打轉,並三度急轉彎穿過或逼近琉球群島。這就是一次比較有復雜路徑的台風。

⑸ 台風經過哪裡

台風的典型路徑包括西行路徑、西北路徑和轉向路徑。
當西北太平洋大氣環流比較復雜或者發生突變時,熱帶氣旋就會出現一些異常路徑,常見的異常路徑有:南海台風突然北上、蛇形擺動路徑、雙台風互旋等,這些路徑十分離奇古怪。
西行路徑:熱帶氣旋從源地(指菲律賓以東洋面)一直向偏西方向移動,往往在廣東、海南一帶登陸。西北路徑:熱帶氣旋從源地一直向西北方向移動,大多在台灣、福建、浙江一帶沿海登陸。轉向路徑:熱帶氣旋從源地向西北方向移動,當靠近我國東部近海時,轉向東北方向移動。

⑹ 台風的移動路徑是怎樣的

台風路徑分為三種分別是,西移型、登陸型、轉向型。

1、西移路徑

台風從菲律賓以東洋面生成後,周圍的基本氣流很弱這時候台風中心的移動主要是內力運動,方嚮往西北。由於遭受高空的副熱帶高壓的影響,深厚的偏東氣流會引導台風一直向偏西方向移動。一直到廣東西部沿海、海南島或越南一帶登陸,沿此路徑移動的台風,對我國海南、廣東、廣西沿海地區影響最大,經常在春、秋季發生。

2、登陸型徑

台風在菲律賓東部海域生成後,會遭遇一股軸線是西北向東南的南風,台風在這股深厚氣流的引導下,從菲律賓以東洋面向西北方向移動,經巴士海峽登陸台灣再穿過台灣海峽向廣東東部或者福建沿海靠近,在台灣、福建、廣東等一帶沿海登陸。

3、轉向路徑

台風從菲律賓以東洋面生成後向西北方向移動,在海上遇到西太平洋副高或西風槽的阻擋,就會轉向東北,向朝鮮半島或日本方向移去。這種轉向台風又可以分為三類:東轉向、中轉向、西轉向。

台風路徑簡介

第一條是偏西路徑,台風經過菲律賓或巴林塘海峽、巴士海峽進人南海,西行到海南島或越南登陸,對我國影響較大。

第二條是西北路徑,台風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在台灣省登陸,然後穿過台灣海峽在福建省登陸。這種路徑也叫做登陸路徑。

第三條是轉向路徑,台風從菲律賓以東的海面向西北移動,在25°N附近轉向東北方,向日本方向移動。這條路徑對我國影響較小。以上三條路徑是典型的情況,不同季節盛行不同路徑,一般盛夏季節以登陸和轉向路徑為主,春秋季則以西行和轉向為主。

⑺ 台風知識竟賽問答

一:台風形成需要具備什麼條件?
通過氣象衛星已經查明,在洋面上出現的大量熱帶渦旋中,大約只有百分之十能夠發展成台風。一般說來,一個台風的發生,需要具備以下幾個基本條件。

二:台風有什麼好處如何利用?
但是,台風也並非全給人類帶來不幸,除了其「罪惡」的一面外,也有為人類造福的時候。對某些地區來說,如果沒有台風,這些地區莊稼的生長、農業的豐收就不堪設想。

三:為什麼台風登陸後暴雨不減?

台風登陸後深入內陸,受到地面摩擦力的影響,風速逐漸減小,強度大大削弱。但這時往往會暴雨傾注,造成山洪暴發,沖毀水庫,淹沒田地等嚴重的洪水災害。

四: 台風來了如何防範降低破壞?

台風來臨前,應准備好手電筒、收音機、食物、飲用水及常用葯品等,以備急需;關好門窗,檢查門窗是否堅固;取下懸掛的東西;檢查電路、爐火、煤氣等設施是否安全。

五: 台風為何產生在熱帶海洋上?

只有熱帶海洋才是台風生成的地方。那裏海面氣溫非常高,使低層空氣可以充分接受來自海面的熱源。那裡又是地球上水汽最豐富的地方,而這些水汽是台風形成發展的主要原動力。

六:台風來臨前,為何酷熱

台風是一個強烈的低氣壓,其中心附近有著強烈的上升氣流區,而在它的外圍就伴隨一個范圍廣泛的強烈的下沉氣流區。當高空有下沉氣流,地面空氣水平流動不明顯時,低層的空氣就要受到壓縮,相當於高空的空氣對低層空氣做了功,而能量是守恆的,低層空氣接受了高層空氣的「功」,就轉化為「熱能」,加熱自身。不斷接受這種「功」,氣溫就不斷上升,等到這股下沉氣流減弱或變成上升氣流時,加熱作用也就隨之減弱消失。

七:什麼是台風?
台風實際上是強烈的熱帶氣旋。熱帶氣旋是發生在熱帶海洋上的強烈天氣系統,它象在流動江河中前進的渦旋一樣,一邊繞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轉,一邊隨周圍大氣向前移動。在北半球熱帶氣旋中的氣流繞中心呈逆時針方向旋轉,在南半球則相反。愈靠近熱帶氣旋中心,氣壓愈低,風力愈大。但發展強烈的熱帶氣旋,如台風,其中心卻是一片風平浪靜的晴空區,即台風眼。
在熱帶海洋上發生的熱帶氣旋,其強度差異很大。當熱帶氣旋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小於8級時稱為熱帶低壓,8和9級風力的稱為熱帶風暴,10和11級風力的為強熱帶風暴,只有中心附近最大風力達到12級的熱帶氣旋才稱為台風。
熱帶氣旋的生成和發展需要巨大的能量,因此它形成於高溫、高濕和其它氣象條件適宜的熱帶洋面。據統計,除南大西洋外,全球的熱帶海洋上都有熱帶氣旋生成。
熱帶氣旋災害是最嚴重的自然災害,因其發生頻率遠高於地震災害,故其累積損失也高於地震災害。1991年4月底在孟加拉國登陸的熱帶氣旋曾經奪去了13.9萬人的生命。我國是世界上受熱帶氣旋危害最甚的國家之一,近年來,其造成的年平均損失在百億元人民幣以上,象9417號台風那樣的登陸強熱帶氣旋,一次造成的損失就超過百億元人民幣。

八:什麼是台風路徑?
從太空往下看,台風就像是一個正在旋轉的陀螺,這個虛擬陀螺的尖頂在移動過程中的軌跡,就是台風路徑。縱觀台風歷史,台風路徑多種多樣,還沒出現過路徑相同的台風。
造成台風路徑多種多樣的原因,主要是台風在大氣運動過程中,受到復雜大氣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如果說大氣環境是一個大調色盤,剛生成的台風就像一張畫布,在運動的過程中被大氣塗上不同的色彩,就會產生不同的路徑。目前影響我國的台風主要出生在西太平洋上,其常見路徑有:
西移路徑。台風從菲律賓以東洋面生成後,他周圍的基本氣流很弱,這時候台風中心的移動主要是內力運動,方嚮往西北。由於遭受高空的副熱帶高壓的影響,深厚的偏東氣流會引導台風一直向偏西方向移動。一直到廣東西部沿海、海南島或越南一帶登陸,沿此路徑移動的台風,對我國海南、廣東、廣西沿海地區影響最大,經常在春、秋季發生。
西北移路徑。台風在菲律賓東部海域生成後,會遭遇一股軸線是西北向東南的南風,台風在這股深厚氣流的引導下,從菲律賓以東洋面向西北方向移動,經巴士海峽登陸台灣,再穿過台灣海峽向廣東東部或者福建沿海靠近,在台灣、福建、廣東等一帶沿海登陸。如果台風的起點緯度較高,就會穿過琉球群島,在我國浙江、上海、江蘇一帶沿海登陸,甚至到達山東、遼寧一帶。沿此路徑移動的台風對我國台灣省、廣東省東部和福建省影響最大,這類台風多見於7月下半月到9月的上半月。
轉向路徑。台風從菲律賓以東洋面生成後向西北方向移動,在海上遇到西太平洋副高或西風槽的阻擋,就會轉向東北,向朝鮮半島或日本方向移去。這種轉向台風又可以分為三類:東轉向、中轉向、西轉向。其中的西轉向類,特別是到了近海才向西轉的台風,在我國沿海地區登陸後,轉向東北移去,路徑呈拋物線狀,這也是最常見的路徑。沿此路徑移動的台風對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影響最大,這類台風多發生於夏、秋季節,只是轉向點的緯度因季節而異,盛夏在最北,春季在最南。
特殊路徑。當台風所處的環境形勢變化很快,或是海上有多個台風相互影響時,台風的移動路徑會變得比較怪異,這就像陀螺在旋轉時受到外力的影響,中心將作一氣旋式圓弧運動。當這種運動正好和原運動的方向相反時,就會導致台風的停滯和打轉,如果所受到的外力作用不平衡,便會左右搖擺,像一條運動的蛇一樣。這樣的移動路徑很復雜,也更難以預測,所以更容易成災。如發生在2001年的台風"百合",其移動路徑就是一種特殊路徑,生成以後,就像一條蛇緩慢地在台灣的北部海面原地轉了一圈半後,在台灣宜蘭附近登陸後,肆虐了44個小時又竄到台灣海峽,最後在潮陽、惠來再次登陸,給當地帶來了嚴重的災害和極大的損失。"百合"台風歷時14天,3次加強為台風,3次減弱為熱帶風暴,其怪異路徑給人們留下的深刻的印象。
我國氣象部門十分重視台風的監測工作,台風的移動路徑更是監測的重點。在科技不發達的年代,由於海洋的范圍大,無法監測到台風的生成及移動,往往要等到台風靠近船舶和陸地後,才發覺它的存在。20世紀60年代,從氣象衛星投入業務使用之後,每一個台風的發生、發展,特別是它的移動路徑就完全逃不過衛星的眼睛,從那時起,氣象部門就沒有漏測、漏報過一次台風的消息。
先進的衛星遙感技術為台風的觀測和預報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從1980年以來,對在我國登陸的台風,氣象部門基本上都能做出正確的台風預報。隨著衛星遙感、雷達探測及數值預報技術的發展,台風的監測預報水平將會更上一層樓,台風路徑就將在人們的掌握之中。

⑻ 台風百合的介紹

台風百合(英語:Typhoon Nari,國際編號:0116,聯合台風警報中心:20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Kiko,台灣譯名:納莉)為2001年太平洋台風季第十六個被命名的風暴。其發展過程及路徑相當奇特,曾三次增強及減弱、四次超過90度大轉彎,並三度急轉彎吹襲琉球群島,且於琉球群島以西及台灣本島等處幾乎原地停滯不動,也因此為當地帶來強降雨。其中,於台灣導致九一七水災,在大台北地區造成繼2000年象神之後最嚴重的洪澇災害。

⑼ 台風風力最大的部位是那裡

台風風力最大的部位是風眼牆。

風眼牆是環繞台風中心的雲,也稱「眼牆」。在風眼處,風比較平靜,但是風眼邊緣,卻是風暴強度最強的地方,此即為「風眼牆」。風眼牆在風眼周圍的區域,包圍著風眼呈圓桶狀,為台風「風眼」四周的環狀雲區域,這里的風最快最強,對流非常強烈,是熱帶氣旋風力最強的地方。

(9)台風百合路徑擴展閱讀

台風的主要生成地區為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當中以南海生成的熱帶氣旋數量較少。太平洋上的熱帶氣旋基本上全年都會生成,而以七至十月次數最為頻密。熱帶氣旋生成的位置分布與季節有關,在冬、春季較為偏南,夏天和初秋較為偏北。

熱帶氣旋生成後的移動路徑主要受副熱帶高氣壓(副高)外圍氣流影響,所以副高的位置和范圍基本上決定了熱帶氣旋的路徑,其移動路徑大約可分為:

1、西進型

熱帶氣旋在菲律賓以東海域,菲律賓以西海域(即南海)形成後,向西移動,並漸漸稍為偏北。於不同緯度生成的熱帶氣旋所經過的地區不一。緯度較低時會穿越菲律賓後進入南海,最後在中國廣東、海南,或越南登陸。

緯度較高時可以經過巴士海峽,影響台灣,然後在中國的廣東、福建登陸。由於冬、春兩季,副高位處較南,所以每年11月至5月的台風生成緯度較低,路徑亦會偏南,一般只在北緯16度以南進入南中國海,最後在越南登陸,間中亦影響泰國,甚至進入孟加拉灣,例如2013年的台風百合。

2、西北型

路徑和西進型接近,但向北分量增加。西北型台風可以穿越台灣島或穿越巴士海峽、之後在中國大陸廣東及福建沿岸登陸;亦可能經過琉球群島,在中國大陸浙江、江蘇一帶沿海登陸。這種路徑的台風多數出現於每年盛夏七至八月間,例如2013年的台風菲特。

3、轉向型

熱帶氣旋在菲律賓以東或關島附近形成後,先向西北偏西移動,至北緯15至30度附近轉向西北,最後轉向北和東北,成一拋物線。在11月至5月,多數轉向型熱帶氣旋在東經130度以東的太平洋上轉向北,較少登陸東亞陸地,主要影響太平洋上的島嶼。

6月和10至11月的轉向型熱帶氣旋亦多數在海上轉向。7至8月的熱帶氣旋在較北、較西的地方轉向,途徑可以影響台灣海峽北部和東海沿岸地區,轉向後可以影響朝鮮半島和日本等地,例如2013年的台風范斯高。

4、迷走型

部分熱帶氣旋因外圍引導氣流不明,或受其他天氣系統影響(如藤原效應或季風),路徑出現打轉、停滯等,例如2012年的台風天秤、2013年的台風羅莎、2016年的台風獅子山及2017年的台風奧鹿。

⑽ 台風路徑在哪裡

台風一般路徑,一般由東南風,西南風組成,普遍路徑由南向北,即從海南到黑龍江這條路征,如果這個答案令你滿意的話 ,那就謝謝你了 陌生人

熱點內容
綠植噴繪圖 發布:2025-08-30 21:04:24 瀏覽:439
賞花花語 發布:2025-08-30 21:04:12 瀏覽:756
綠植的利潤高嗎 發布:2025-08-30 21:01:59 瀏覽:723
跳舞蘭花語是什麼 發布:2025-08-30 20:57:31 瀏覽:204
盆景的運費 發布:2025-08-30 20:41:48 瀏覽:960
玫瑰花的來歷 發布:2025-08-30 20:30:34 瀏覽:307
老梅花幣 發布:2025-08-30 20:29:05 瀏覽:744
七夕弄金陵 發布:2025-08-30 20:24:12 瀏覽:423
鐵藝門鮮花模擬花造型 發布:2025-08-30 20:19:16 瀏覽:601
郭書仁畫荷花 發布:2025-08-30 20:19:09 瀏覽: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