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皮炮製
① 桑白皮、地骨皮,牡丹皮的功效
牡丹皮的功效:〖葯材性狀〗:本品呈筒狀或半筒狀,有縱剖的裂縫,略向內捲曲或張開,長5~20厘米,直徑0.5~1.2厘米,厚0.1~0.4厘米。外表麵灰褐色或黃褐色,有多數橫長皮孔及細根痕,栓皮脫落處粉紅色;內表面淺灰黃色或淺棕色,有明顯的細縱紋,常見發亮的結晶。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較平坦,粉性,淡粉紅色。氣芳香、味微苦而澀。〖
成分
〗:本品含牡丹酚、牡丹酚苷、牡丹酚原苷、芍葯苷、揮發油及植物固醇等。〖葯理作用〗:丹皮酚及糖苷成分均有抗炎作用。丹皮酚有鎮靜、降溫、解熱、鎮痛、解痙等中樞抑製作用,又水煎液、丹皮酚及除去丹皮酚的水煎液,均有明顯降壓作用。其煎劑對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等多種致病菌及致病性皮膚真菌均有抑製作用。丹皮酚還可使動物子宮內膜充血,有通經作用,並有抗小鼠早孕作用。丹皮酚尚有抗潰瘍及抑制胃液分泌的作用。〖性味歸經〗:苦、辛,微寒。歸心、肝、腎經。〖功效應用〗:清熱涼血,活血散瘀。主治溫毒發斑,吐血衄血,夜熱早涼,無汗骨蒸,經閉痛經,跌撲傷痛,癰腫瘡毒。〖葯材用法〗:煎服,6~12g。散熱涼血生用,活血散瘀酒炒用,止血炒炭用。〖使用禁忌〗:血虛有寒,月份經過多及孕婦不宜用。地骨皮的功效:〖葯材性狀〗:呈筒狀或槽狀及不規則的片狀,長短不一。外表麵灰黃色或棕黃色、粗糙,具縱橫紋或裂紋,易成鱗片狀剝脫。內表面黃白色或灰黃色,有細縱紋。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外層黃棕色,內層灰白色。氣微,味微甘而後苦。〖主要成分〗:本品含甜菜鹼、β-谷固醇及亞油酸。此外還含桂皮酸、多種酚類物質等。〖葯理作用〗:地骨皮水、醇提取物,對發熱家兔有解熱作用;本品煎劑有降血壓、降血糖等作用;並有降血清膽固醇及興奮子宮作用;對傷寒桿菌、甲型副傷寒桿菌、福氏痢疾桿菌有較強抑製作用。〖性味歸經〗:甘、淡、寒。歸肺、肝、腎經。〖功效應用〗:涼血退蒸,清肺降火。主治陰虛發熱,盜汗骨蒸,內熱消渴,肺熱咳喘,血熱吐衄,便血崩漏。〖葯材用法〗:煎服,6~15g。〖使用禁忌〗:外感風寒發熱及脾虛便溏者不宜用。附註:《本經》上品所載枸杞,`一名杞根,一名地骨,'可見非雲枸杞子,系指地骨皮。
桑白皮的功效:【葯材】乾燥根皮多呈長而扭曲的板狀,或兩邊向內捲曲成槽狀。長短寬狹不一,厚1~5毫米。外表面淡黃白色或近白色,有少數棕黃色或紅黃色斑點,較平坦,有縱向裂紋及稀疏的纖維。內表面黃白色或灰黃色,平滑,有細縱紋,或縱向裂開,霉出纖維。體輕,質韌,難折斷,易縱裂,撕裂時有白色粉塵飛出。微有豆腥氣,味甘微苦。以色白、皮厚、粉性足者為佳。
主產安徽、河南、浙江、江蘇、湖南等地;其他各地亦產。
【化學成分】含傘形花內酯、東莨菪素
和黃酮成分桑根皮素、桑素、桑色烯、環桑素、環桑色烯等。又含有作用類似乙醯膽鹼的降壓成分,並含鞣質5.6%,粘液素9%。
【葯理作用】①利尿作用
家兔以桑白皮煎劑2克/公斤灌胃,6小時內排尿量及其氯化物均有較顯著增加,7~24小時恢復正常。
②降壓作用
日人早年即報告桑樹煎劑給動物口服有輕微而緩慢的降壓作用,又稱必須用根或枝的皮方有降壓效果,根及新梢葉則無作用。用..、熱水或溫甲醇的提取液對兔皮下注射1克(生葯)/公斤時,可使血壓下降15~25毫米汞柱。從桑白皮中提得一種物質,給兔靜脈注射10毫克/公斤,血壓立即顯著下降;切斷頸迷走神經或頸椎,此作用仍存在。它能抑制離體蛙心、興奮兔離體腸管,此等作用皆可被阿托品阻斷,故推測可能是乙醯膽鹼樣物質。對兔耳血管有擴張作用,對蛙下肢血管則為收縮。能興奮離體兔子宮,輕度促進兔耳下腺的分泌,注射(動脈或靜脈)給葯對貓瞬膜收縮並無影響,但如直接塗於頸交感神經節上,則可抑制電刺激節前纖維引起的瞬膜收縮。對水蛭背肌單用無作用,如先加依色林後再用,則可使水蛭背肌的緊張度有顯著上升。此物質對小鼠靜脈注射之半數致死量為32.7毫克/公斤。據日人報道,中國產桑白皮的提取物較日本產者降壓作用強,毒性亦大,所含乙醯膽鹼樣物質的成分較多。
③其他作用
桑白皮提取物對小鼠有鎮靜作用。在狗身上,初步證明用桑白皮線縫合之傷口可無需拆線。
【炮製】桑皮:刷去灰屑,洗凈,潤透後切絲,曬干。蜜桑皮:取桑皮絲,加煉熟蜂蜜與開水少許,拌勻,稍悶,置鍋內用文火炒至變為黃色、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桑皮絲100斤,用煉熟蜂蜜30斤)
《雷公炮炙論》:"凡使(桑白皮)采十年已上嫩根,銅刀剝上青黃薄皮一重,只取第二重白嫩青涎者,用銅刀銼了,焙令干,勿使皮上涎落,涎是葯力。此葯惡鐵並鉛。"
【性味】甘,寒。
①《本經》:"甘,寒。"
②《別錄》:"無毒。"
③《葯性論》:"平。"
④《醫學啟源》:"氣寒,味苦酸。"
【歸經】入肺、脾經。
①《湯液本草》:"入手太陰經。"
②《雷公炮製葯性解》:"入脾、肺二經。"
③《葯品化義》:"入肺、大腸二經。"
【功用主治】瀉肺平喘,行水消腫。治肺熱喘咳,吐血,水腫,腳氣,小便不利。
①《本經》:"主傷中,五勞六極羸瘦,崩中,脈絕,補虛益氣。"
②《別錄》:"去肺中水氣,唾血,熱渴,水腫,腹滿臚脹,利水道,去寸白,可以縫金瘡。"
③《葯性論》:"治肺氣喘滿,水氣浮腫,主傷絕,利水道,消水氣,虛勞客熱,頭痛,內補不足。"
④孟詵:"入散用,下一切風氣水氣。"
⑤《滇南本草》:"止肺熱咳嗽。"
⑧《綱目》:"瀉肺,降氣,散血。。
⑦《本草求原》:"治腳氣痹攣,目昏,黃疸,通二便,治尿數。"
⑧《貴州民間方葯集》:"治風濕麻木。"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5錢;或入散劑。外用:搗汁塗或煎水洗。
【宜忌】肺虛無火,小便多及風寒咳嗽忌服。
①《本草經集注》:"續斷、桂心、麻子為之使。"
②《本草經疏》:"肺虛無火,因寒襲之而發咳嗽者勿服。"
③《得配本草》:"肺虛,小便利者禁用。"
【選方】①治小兒肺盛,氣急喘嗽: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兩,甘草(炙)一錢。銼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盞,煎七分,食前服。(《小兒葯證直訣》瀉白散)
②治咳嗽甚者,或有吐血殷鮮:桑根白皮一斤。米泔浸三宿,凈刮上黃皮,銼細,入糯米四兩,焙乾,一處搗為末。每服米飲調下一、二錢。(《經驗方》)
③治水飲停肺,脹滿喘急:桑根白皮二錢,麻黃、桂枝各一錢五分,杏仁十四粒(去皮),細辛、干婪各一錢五分。水煎服。(《本草匯言》)
④治小便不利,面目浮腫:桑白皮四錢,冬瓜仁五錢,葶藶子三錢。煎湯服。(《上海常用中草葯》)
⑤治卒小便多,消渴:桑根白皮,炙令黃黑,銼,以水煮之令濃,隨意飲之;亦可納少米,勿用鹽。(《肘後方》)
⑥治糖尿病:桑白皮四錢,枸杞子五錢,煎湯服。(《上海常用中草葯》)
⑦治傳染性肝炎:鮮桑白皮二兩,白糖適量。水煎,分二次服。(《福建中醫葯》(3):26,1961)
⑧治產後下血不止:炙桑白皮,煮水飲之。(《肘後方》)
⑨治小兒尿灶丹,初從兩股起,及臍間,走陰頭,皆赤色者:水二升,桑皮(切)二升,煮取汁,浴之。(《千金方》)
⑩治石癰堅如石,不作膿者:蜀桑根白皮,陰干搗末,烊膠,以酒和敷腫。(《千金方》)
⑾治蜈蚣毒:桑根皮搗爛敷或煎洗。(《湖南葯物志》)
⑿治墜馬拗損:桑根白皮五斤。為末,水一升,煎成膏。敷於損處。(《經驗後方》)
【名家論述】①李杲:"桑白皮,甘以固元氣之不足而補虛,辛以瀉肺氣之有餘而止嗽。又桑白皮瀉肺,然性不純良,不宜多用。"
②《綱目》:"桑白皮,長於利小水,乃實則瀉其子也,故肺中有水氣及肺火有餘者宜之。"十劑"雲,燥可去濕,桑白皮、赤小豆之屬是矣。宋醫錢乙治肺氣熱盛,咳嗽而後喘,面腫身熱,瀉白散。……桑白皮、地骨皮皆能瀉火從小便去,甘草瀉火而緩中,粳米清肺而養血,此乃瀉肺諸方之准繩也。元醫羅天益言其瀉肺中伏火而補正氣,瀉邪所以補正也。若肺虛而小便利者,不宜用之。"
③《葯品化義》:"桑皮,散熱,主治喘滿咳嗽,熱痰唾血,皆由實邪郁遏,肺竅不得通暢,藉此滲之散之,以利肺氣,諸證自愈。故雲瀉肺之有餘,非桑皮不可。以此治皮里膜外水氣浮腫及肌膚邪熱,浮風燥癢,悉能去之。同甘菊、扁豆通鼻塞熱壅,合沙參、黃芪止腸紅下血皆效。"
② 【24節氣說制香—立夏】衣香、香身丸
立夏,夏季的第一個節氣,明高濂《遵生八箋》中寫道:「孟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並秀。」 《禮記·月令》解釋立夏曰:「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說明在這時節,青蛙開始聒噪著夏日的來臨,蚯蚓也忙著幫農民們翻鬆泥土,鄉間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爭相出土日日攀長。
據記載,周朝時,立夏這天,帝王要親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並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勵農民抓緊耕作。
此時槐花滿樹,青梅待采,枇杷泛黃,櫻桃已掛滿枝頭,宋代詩人趙友直有詩《立夏》雲:「四時天氣促相催,一夜薰風帶暑來。隴畝日長蒸翠麥,園林雨過熟黃梅。鶯啼春去愁千縷,蝶戀花殘恨幾回。睡起南窗情思倦,閑看槐蔭滿亭台。」
宋朝詩人楊萬里在《閑居初夏午睡起·其一》中所寫:「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蔣捷「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楊萬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說到蜻蜓,《香乘》一書收錄的一卷《晦齋香譜》中,收錄了一款「蝴蝶香」,言其「春月花圃中焚燒之,蝴蝶自至」:檀香、甘松、玄參、大黃、金砂降、乳香各一兩,蒼術二錢半、丁香三錢,右為末,煉蜜和劑,作餅焚之。
香方中「金砂降」便是降真香,上乘的降真香,猶其是番降真,深紅褐色的香粉中油脂細膩豐富,如同金星,也許這便是作者將其稱為「金砂降」的緣由。
大黃即馬蹄大黃,其因形如馬蹄而得名,外表黃棕色、錦紋及星點明顯,橫斷面黃褐色,質較疏鬆,有油性、氣清香。
蒼術為菊科植物茅蒼術或北蒼術的乾燥根莖,其中茅蒼術氣香特異,入香多用此蒼術,其基質堅實、斷面黃白色或灰白色。
茅蒼術以產於江蘇茅山一帶者質量最好,香氣濃郁,體重質堅,斷面可見明顯的棕紅色油腺,俗稱「硃砂點」,斷面暴露稍久,即可析出白霜(蒼術醇結晶),是蒼術中的上品。
蝴蝶循花香而來,縱觀整個香學史,史上最香的美男子,非荀彧和梅詢莫可。
北宋名臣梅詢,字昌言,宣城梅氏第三世孫,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梅詢作為進士考官受到召見,談論天下大事,極合真宗之意,把他視作奇才,升任集賢院,梅詢也以真宗為知己。
歐陽修《歸田錄》曾記載,梅詢「性喜焚香, 其在官所,每晨起將視事,必焚香兩爐,以公服罩之,撮其袖以出,坐定撒開兩袖,郁然滿室濃香。」
說他每天早上出門上朝之前,最重要的事就是焚兩爐香,把官袍的廣袖籠在香爐上,然後把長袖抓緊,聚攏起來,不讓香氣散去。到了府衙坐下後,他就把袖子展開,使整個室內都充滿了香味,「暗香盈袖」說的便是他。
荀令,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戰略家,是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被稱為「王佐之才」。因其生前擔任「尚書令」,所以被人尊稱「荀令君」。相傳荀令君到別人家裡,坐過的席子好幾天都遺留有香味,有詩雲:「橋南荀令過,十里送衣香。」
《香乘》收錄有來自沈立《香譜》的「荀令十里香」,歸入卷十九《熏佩之香》:丁香半兩、檀香一兩、甘松、零陵香一兩、生龍腦少許、茴香五分(略炒)、右為末,薄紙貼紗囊盛佩之,其茴香生則不香,過炒則焦氣,多則葯氣太,少則不類花香,逐旋斟添使旖旎。
此香品適合用香囊裝上,貼身佩戴,香方中的茴香,就是小茴香,炮製宜用淡鹽水浸泡,後小火炒至微黃色,碾成細末,入香時如方中所言,適量加入。
如果說「荀令十里香」適合男子佩戴,那「芙蕖衣香」和「蓮蕊衣香」便是適合女子使用了。
芙蕖衣香:丁香一兩、檀香一兩、甘松一兩、零陵香半兩、牡丹皮半兩、茴香二分微炒,右為末,入麝香少許研勻,薄紙貼之,用新帕裹,其香如新開蓮花,臨時更入麝、龍腦少許更佳,不可火焙,汗 浥 愈香。
芙蕖,即蓮花,香方中所載其香氣宛如剛剛綻放的蓮花,使用時再加入麝香、龍腦各少許,不用火烘焙,用新手帕包裹,貼近肌膚,身體出汗後,氣息更香。
蓮蕊衣香:蓮蕊一錢(干研)、零陵香半兩、甘松四錢、藿香三錢、檀香三錢、丁香三錢、茴香二分(微炒)、白梅肉三分、龍腦少許,右為細末,入龍腦研勻,薄紙貼,紗囊貯之。
古人佩戴香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據《禮記•內則》記載:「男女未冠笄者,……皆佩容臭。」鄭玄注曰:「容臭,香物也。以纓佩之,為迫尊者,給小使也。」
香囊,古時稱為「容臭(通嗅),佩戴的香囊也稱為「佩帷」,就是將經過乾燥的芳香植物,置於綢緞或紗布縫制的袋囊之中,使香氣不斷釋放發散出來。
先秦時期,上至達官貴人,下至普通百姓,都有插戴花草,隨身佩戴香囊的習俗,既可散發芬芳,又可作為飾物。
漢魏時期,「香囊」的名稱正式出現在文獻中,有關佩掛香囊的記載也屢見不鮮。
繁欽的《定情詩》:「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後。」就明確告訴人們當時是把香囊系在肘臂之下藏在袖中的佩戴方式,通過衣袖再把微微香氣從袖筒散發出,隨人走動,散發出沁人的芳香。香囊為古人十分喜愛的隨身之物,更是男女之間的定情之物。
有了衣香,更有可以口服的「香身丸」,讓人又內而外散發芬芳,《香乘》中記載了兩個香身丸的香方,一個是香屬《塗傅之香》的「香身丸」,一個是香屬《香葯》的「豆蔻香身丸」。
兩個香方分別如下:
「香身丸」:丁香一兩半,藿香葉、零陵香、甘松各三兩,香附子、白芷、當歸、桂心、檳榔、益智仁各一兩,麝香二錢,白豆蔻二兩;右件為細末,煉蜜為劑,杵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噙化個丸,便覺口香,五日身香,十日衣香,十五日他人皆得聞香。又治遍身熾氣、惡氣及口齒氣。
「豆蔻香身丸」:丁香、青木香、藿香、甘松各一兩,白芷、香附子、當歸、桂心、檳榔、豆蔻各半兩,麝香少許。右為細末,煉蜜為劑,入少酥油,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逐旋噙化咽津,久服令人身香。
無獨有偶,孫思邈的《千金翼方》,亦有一個「十香丸」:沉香、麝香、白檀香、青木香、零陵香、白芷、甘松香、藿香、細辛、芎穹、檳榔、豆蔻各一兩、香附子半兩、丁香三分。上一十四味,搗篩為末,煉蜜如綿裹如梧子大,日夕含之,咽津味盡即止,忌五辛。
中醫學在香身方面有著非常豐富的經驗,早在戰國時期,就有身佩或口含香花蘭草的習慣。據統計,楚人常用來裝飾自己的植物有蘭、蕙、荃、芷、江離、杜衡、芙蓉、椒、桂等,其中不少就是中葯。到了漢代,尚書含雞舌香奏事,婦女佩戴香囊更為普遍。
亦有文獻記載,人體除了分泌天然的體香之外,還可以通過食物或者葯物調理,使之產生特殊的香味來,這正如古人所說的「咳唾千花釀,肌膚白和香」。
不由得想起《紅樓夢》中薛寶釵為了治療痼疾所用的一個方子,冷香丸。
其製法頗為繁復,需將春天的白牡丹蕊、夏天的白荷花蕊、秋天的白芙蓉蕊、冬天的白梅花蕊各十二兩收集研磨,加上「雨水」那天的雨水、「白露」那天的露水、「霜降」那天的瓦上霜,「小雪」那天的梅上雪,各12錢調勻,再混合蜂蜜、白糖、做成龍眼大的丸子,藏在梨花樹下,需時用黃柏水調和服用。
按原書所說,此丸不僅能治療薛寶釵胎中帶來的「熱毒」,久服還能使身體散發出一陣淡淡涼涼的幽香。
③ 牡丹皮的炮製方法
迅速洗凈,潤後切薄片,曬干。
④ 牡丹皮有什麼功效
牡丹皮,為毛茛科植物牡丹乾燥根皮;主要成分為酚及酚苷類、單萜及其苷類,所含芍葯苷對腸道平滑肌也具有顯著的解痙作用。
1、清熱涼血
牡丹皮味辛、性微寒,具有清熱涼血的作用,常用於治療熱入營血、陰虛發熱、吐血衄血、癰腫瘡毒等。
2、消炎鎮痛
牡丹皮普遍用於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關節炎,能抑制炎症、腫脹、滲出,抑制毛細血管通透性,其鎮痛作用雖然不強,但在復方中,能加強主葯的效果。
3、鎮靜解痙
牡丹酚能顯著減少小鼠自發活動,有顯著的鎮靜功效。牡丹酚對乙醯膽鹼引起的,豚鼠離體回腸強烈收縮,有顯著的解痙作用,所含芍葯苷對腸道平滑肌也具有顯著的解痙作用。
4、活血化瘀
牡丹皮有活血化瘀的作用,煎湯內服可用於血瘀閉經、痛經,外敷可用於鐵打損傷導致的瘀血積聚,紅腫疼痛。
5、降血壓
牡丹皮具有擴張血管和降壓作用,能增加冠脈血流量,減少心輸出量,是一味常用降壓配伍葯,對於腎病之蛋白血尿治療效果好。
(4)牡丹皮炮製擴展閱讀:
適宜:經閉痛經、跌打傷痛者
牡丹皮有活血化瘀的作用,煎湯內服可用於血瘀閉經、痛經,外敷可用於鐵打損傷導致的瘀血積聚,紅腫疼痛。牡丹皮還可用於肝鬱火旺,身熱暮甚,頭痛目澀。
禁忌:血虛有寒、月經過多者、孕婦
1、牡丹皮能夠活血,但是對於月經過多的女性來說,服用牡丹皮會導致失血過多。
2、血虛有寒者慎用,孕婦應慎服,不然可以會影響胎兒。
3、大蒜辛溫有臭,牡丹皮苦辛微寒,性味反之,葯性也相反,所以在服用含牡丹皮的中葯時不能吃大蒜。
4、牡丹皮具有清熱涼血,清虛熱,活血化淤等作用,香菜辛溫香竄,牡丹皮苦辛微寒,性昧反之,葯性也相反,所以兩者不能同用。
⑤ 粉丹皮 丹皮)生地黃 生地)列出這些區別是什麼(炙甘草vs甘草)還有,後入先煎
1生甘草,長於清火,以清熱解毒,潤肺止咳力勝。用於痰熱咳嗽,咽喉腫痛等。
炙甘草,長於溫中,以甘溫益氣,緩急止痛力強。用於脾虛胃弱,心悸脈結代等。
粉甘草,善治尿道痛,尿路淋,生草節宜消腫毒、利關節;粉甘草,偏重清內熱,瀉心火。同是一物,其炮製所不同,則功效主治亦別。
2生地黃 生地同種物質,還有一種是炮製過的熟地黃。
3牡丹皮分①原丹皮 ②刮丹皮
又名:粉丹皮(《滇南本草》),表面稍相糙,粉紅色。其他均與原丹皮同。上述二種葯材,以條粗長、皮厚、粉性足、香氣濃、結晶狀物多者為佳。
⑥ 棗皮也叫牡丹皮嗎
棗皮就是常用的一味中葯,也叫山茱萸、山枸杞。
棗皮的功效為治療眩暈耳鳴、腰膝酸痛、遺尿尿頻、崩漏帶下、大汗虛脫、內熱消渴。
⑦ 丹皮的功效與作用是什麼有哪些使用方法可以預防哪些疾病
丹皮有清熱涼血、活血散瘀的功效,有促進血液循環、鎮痛抗炎,抗血小板凝結的作用,適用於皮膚紫斑、吐血、夜間發燒以及有跌打損傷的人使用,通常與其他中草葯煎成湯劑服用。
⑧ 地黃,醋香附,仙鶴草,牡丹皮,蒲黃,側柏葉,甘草,黨參,地榆,藕節,白芍,放一起有什麼作用
熟地黃,為生地黃的炮製加工品,國內各地及國外均有栽培。所含的地黃多糖具有明顯的免疫抑瘤活性,還有顯著的滋陰補腎、降血壓、抗甲狀腺增生和升高外周白細胞,增強免疫功能等作用。
⑨ 六味地黃丸的功效與作用
六味地黃丸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中成葯,其組成有六味葯,有熟地黃、山茱萸、牡丹皮、山葯、茯苓和澤瀉,六味地黃丸的功效是滋補肝腎,可以治療肝腎陰虛所導致的疾病,比如頭目眩暈、視物旋轉以及骨蒸潮熱、牙齦出血、身體瘦弱等相關症狀。臨床上可以應用六味地黃丸來增強人體的免疫力,可以抗衰老、抗疲勞、抗低溫、抗缺氧,還能降低血脂、血糖、血壓。六味地黃丸可以輔助改善男性的腎功能,促進新陳代謝,使男性身體強壯。另外,六味地黃丸在應用過程中,對於平時身體寒冷、怕冷、痰較多、患有炎症的人,都不適合應用。
⑩ 跌打損傷中葯方
跌打損傷一般常見血瘀氣滯證,用葯也已理氣散結、活血化瘀為主,加上一些補肝腎、強筋骨的葯。常用葯物包括青皮、枳實、木香、延胡索、當歸、川芎、芍葯、三棱、莪術、紅花、乳香、沒葯、三七、續斷、骨碎補、劉寄奴等。
葯店能買到成葯,比如跌打丸、大活絡丹、雲南白葯以及各種外用膏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