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戰爭結局
『壹』 電影《玫瑰戰爭》的結局是什麼
女的死了,那男的吃了長生葯水活到現代。終於與那個女人的轉世之身相遇相愛,
『貳』 尋找英國紅白玫瑰戰爭的介紹
簡單摘錄,詳細請參考:
http://ke..com/view/7503.htm
玫瑰戰爭
玫瑰戰爭(Wars of the Roses) (1455年–1487年),或稱薔薇戰爭,通常指蘭開斯特家族(House of Lancaster)和約克家族(House of York)的支持者之間為了英格蘭王位的斷續內戰。兩個家族都是金雀花王朝(Plantagenet)皇族的分支,是英王愛德華三世的後裔。玫瑰戰爭不是當時所用的名字,它來源於兩個皇族所選的家徽,蘭開斯特的紅玫瑰和約克的白玫瑰。
莎士比亞的亨利六世, 以倫敦坦普花園的兩朵玫瑰被拔標志戰爭的開始
該戰爭大部分由馬上騎士和他們的封建隨從組成的軍隊所進行。蘭開斯特家族的支持者主要在國家的北部和西部,而約克家族的支持者主要在南部和東部。玫瑰戰爭所導致的貴族的大量傷亡,是貴族封建力量的削弱的主要原因之一,導致了都鐸王朝控制下的強大的中央集權君主制的發展。
『叄』 紅白玫瑰戰爭是什麼
紅白玫瑰戰爭即薔薇戰爭,又稱玫瑰戰爭。
薔薇戰爭(又稱玫瑰戰爭;英語:Wars of the Roses;1455年─1485年)是英王愛德華三世(1327年-1377年在位)的兩支後裔:蘭開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的支持者為了爭奪英格蘭王位而發生斷續的內戰。
一、起因
繼承權之爭
兩個家族之間的對立始於英王理查二世被他堂弟,蘭開斯特公爵亨利·博林布魯克(Henry of Bolingbroke)在1399年推翻。
根據先例,理查二世立了愛德華三世的次子萊昂納爾的外孫羅傑·莫提梅(Roger Mortimer)之子埃德蒙為王位繼承人。作為愛德華三世的第三子約翰(John of Gaunt)的兒子,博林布魯克對王位有不是很強的繼承權。但是,博林布魯克加冕為亨利四世,因為理查二世的統治不得人心,所以他得到了容忍。
博林布魯克在1413年死去。他的兒子兼繼承人,亨利五世是個傑出的軍人,他在英法百年戰爭中的軍事勝利為他贏得了大量的支持度,強化了蘭開斯特的統治權。亨利五世的統治經歷了一次由埃德蒙之子劍橋伯爵所領導的政治陰謀。
劍橋因叛國罪而在1415年被處決,而劍橋的哥哥約克公爵愛德華也在戰役中陣亡,沒有後代,劍橋的兒子理查便繼承伯父成為約克公爵。劍橋的妻子安妮·莫提梅也對王位有一定的繼承權,因為她是羅傑·莫提梅的女兒,是萊昂納爾的後裔。
亨利五世死於1422年,而劍橋伯爵和安妮·莫提梅的兒子約克公爵理查將對懦弱的亨利六世的王位發起挑戰。
蘭開斯特家族的英王亨利六世被不受歡迎的攝政和謀士所包圍。最有名的是埃德蒙·博福特(Edmund Beaufort)和威廉·德拉波羅(William de la Pole),有人指責他們管理政府無能並且在對法蘭西的百年戰爭中指揮不利。在亨利六世之下,幾乎所有在法國的據點,包括亨利五世所贏得的,喪失殆盡。
亨利六世開始被視為無能昏庸的國王。而且,他還受到令人尷尬的間發性精神疾病的困擾。到1450年代,很多人認為亨利不適合他的角色。
蘭開斯特的短暫的王朝被合法性的問題所困擾,而相信約克家族對王位有更強的繼承權。不斷增加的民眾不滿,眾多的封建貴族的私人軍隊,和亨利六世朝廷的腐敗使得內戰的政治氣候已經成熟。
當國王亨利六世在1453年遭受第一輪精神病時,攝政理事會建立了,由強大的約克家族的首領約克公爵理查·金雀花(Richard Plantagenet,Duke of York)任攝政王。
理查很快更大膽的開始加強了他對王位的要求,他囚禁了蒲福,並在一系列和亨利的支持者(如諾森伯蘭伯爵)的小沖突中給予他的同盟者薩爾斯堡和沃里克以支持。
亨利在1455年的痊癒挫敗了理查的野心,約克公爵被亨利的王後安茹的瑪格麗特(Margaret of Anjou)趕出朝廷。強力上進的瑪格麗特王後成了蘭開斯特派系的實際領袖。瑪格麗特王後建立了針對理查的一個同盟並和其他貴族密謀削弱他的影響力。
遭受到更多挫敗的理查最終付諸武力,在1455年在第一次聖阿爾班斯戰役(First Battle of St Albans)中挑起爭端。
二、經過
1455年5月,亨利六世下令在萊斯特召開咨議會。約克公爵以自己赴會安全無保證為理由,率領他的內佷、驍勇善戰的沃里克伯爵及數千名軍隊隨同前往。亨利六世在王後瑪格利特和執掌朝廷大權的薩姆塞特公爵的支持下,也率領一小股武裝赴會。
5月22日,雙方在聖阿爾朋斯鎮附近相遇。約克公爵於上午10時下令向搶先佔據小鎮的亨利六世軍隊發起進攻。經數次沖鋒,亨利六世的軍隊招架不住,吃了敗仗,死亡約100人,亨利六世中箭負傷,藏在一個皮匠家中,戰斗結束後被搜出抓獲。
1460年7月10日,雙方在北安普頓發生第二次戰斗。戰斗中又是沃里克伯爵率軍打敗了蘭開斯特軍隊,隨軍的亨利六世再次被抓住。這兩次勝利沖昏了約克公爵的頭腦,他未與親信貴族磋商就提出了王位要求,迫使亨利六世宣布他為攝政和王位繼承人,這就意味著亨利六世的幼子失去了王位繼承權。
王後瑪格利特聞訊大怒,她從蘇格蘭借到一支人馬,集合了追隨蘭開斯特家族的軍隊,在約克公爵的領地騷亂。約克公爵匆忙湊合一支幾百人的隊伍,前去征剿,由於輕敵冒進,被包圍在威克菲爾德城。
12月30日,在內外夾攻下的約克軍四散逃跑,約克公爵及其次子愛德蒙被殺死,約克公爵的首級還被懸掛在約克城上示眾,並扣上紙糊的王冠,用以譏諷。
但約克公爵19歲的長子愛德華於1461年2月26日進入倫敦。3月4日,他在沃里克伯爵和倫敦上層市民的支持下自立為王,稱愛德華四世。他知道瑪格利特決不肯罷休,遂在一些大城市召集到一支部隊,向北進發,去打瑪格利特。
1461年3月29日,雙方在約克城附近展開決戰。蘭開斯特軍隊有2.2萬餘人,遠遠超過了約克軍。當時蘭開斯特軍隊處於逆風之中,撲面的風雪打得他們睜不開眼楮,射出的箭也發揮不出威力。而約克軍隊則借強勁的風力增加了發射弓箭的射程,並蜂擁沖上山坡,使蘭開斯特軍隊損失慘重。
蘭開斯特軍隊為扭轉被動的防守局面,決定向山下的敵人發動反攻,雙方一直激戰到傍晚,仍然難分勝負。這時,約克軍隊的後續部隊趕到,這支生力軍向蘭開斯特軍隊未設屏障的一側發動進攻。蘭開斯特軍隊抵擋不住,被迫退潰。約克軍隊一直追殺到深夜。
瑪格利特帶著亨利六世和少數隨從倉皇逃亡蘇格蘭。這次戰役的勝利使愛德華四世的王位暫時得以鞏固。
1465年,亨利六世再次被俘,被囚禁在倫敦塔中,瑪格利特只好攜幼子逃往法國。玫瑰戰爭中這幾次大戰役,都使用當時特有的戰法,即雙方騎士乘馬或徒步進行單個分散的搏鬥。通過交戰,雙方共損失5.5萬人以上,半數貴族和幾乎全部封建諸侯都死掉了。
三、結果
戰役結束
1485年,亨利·都鐸的軍隊在博斯沃思原野(Bosworth Field)戰役擊敗了理查德的軍隊,亨利成了國王亨利七世。然後亨利通過娶愛德華四世的女兒——約克家族最佳的繼承人約克的伊麗莎白為妻來鞏固他的統治。
這樣,他重新統一了兩個王族,把紅玫瑰和白玫瑰這兩個對立的符號合並到紅白都鐸玫瑰的徽章中。亨利通過一有機會就處決其他可能的王位繼承人來確保他的地位,其子亨利八世繼續了這個策略。
很多史學家以亨利七世繼位為玫瑰戰爭結束的標志。其他人則認為玫瑰戰爭直到1487年的斯托克戰役(Battle of Stoke)之後才結束,該戰役因一名王位的偽冒者的出現而發生,一個名為蘭伯特·西姆內爾(Lambert Simnel)的男孩長得很像約克家族最佳的男繼承人沃里克伯爵。
偽冒者的計劃從一開始就註定失敗,因為年輕的伯爵還活著並被亨利國王所拘禁,所以沒人真正懷疑過他除了是騙子還能是什麼。
在斯托克,亨利擊敗了林肯伯爵約翰·德拉波羅的軍隊(John de la Pole,Earl of Lincoln) —— 他被理查三世任命為繼承人,但是在博斯沃思(Bosworth)戰役之後被亨利廢黜——這樣約克家族剩餘的抵抗實際上被除掉了。西姆內爾(Simnel)在叛變中的活動被赦免並被送去王室廚房工作。
(3)玫瑰戰爭結局擴展閱讀
玫瑰戰爭(Wars of the Roses),也叫薔薇戰爭。在1455到1485年之間,愛德華三世的兩支後裔為了爭奪英格蘭王位進行了斷斷續續的內戰。
這兩支後裔分別是約克家族和蘭開斯特家族,蘭開斯特家族的族徽為紅玫瑰,約克家族族徽為白玫瑰。在莎士比亞的歷史劇《亨利六世》中以兩朵玫瑰被拔標志戰爭的開始後,玫瑰戰爭成為普遍用語。
在1337年到1453年,英法之間進行了長達百年的戰爭,史稱百年戰爭。百年戰爭之中,英國的封建貴族們建立起了自己的武裝,在戰爭結束後,這些武裝就成了隱患。
這些封建貴族蠢蠢欲動,對國家政權充滿企圖。在分化組合一段時間之後,分別形成了以白玫瑰為族徽的約克家族和以紅玫瑰為族徽的蘭開斯特家族。
這兩個家族從1399年英王理查二世被其堂弟蘭開斯特公爵亨利四世推翻開始,原因反正就各種繼承權不符合啊各種家族親戚的糾結關系啊不說了太復雜了,反正只要知道在1422年亨利六世上位之後,兩個家族對立達到頂峰了。
玫瑰戰爭中,蘭開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同歸於盡,大批封建舊貴族在互相殘殺中或陣亡或被處決。新興貴族和資產階級增長,為都鐸王朝的君主專制政體的建立提供了支柱。
這場戰爭使英國專制政體確立之前的最後一次戰爭,為英國後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環境。
戰爭說明
莎士比亞的《亨利六世》,以倫敦坦普花園的兩朵玫瑰被拔標志戰爭的開始。
該戰爭大部分由馬上騎士和他們的封建隨從組成的軍隊所進行。蘭開斯特家族的支持者主要在國家的北部和西部,而約克家族的支持者主要在南部和東部。
玫瑰戰爭所導致的貴族的大量傷亡(男爵以上貴族陣亡約65人,中小封建主數以千計,家兵80000餘人),是貴族封建力量的削弱的主要原因之一,導致了都鐸王朝控制下的強大的中央集權君主制的發展。
『肆』 為什麼玫瑰戰爭也叫薔薇戰爭 原因是什麼
愛德華三世的兩個後代家族,為王位開戰。紅玫瑰為標志的Lancaster家族,白玫瑰為標志的York家族。結局是Lancaster家族的分支Tudor家族取得最終勝利。Henry Tudor成為國王,但娶York家族的女兒為妻。紅玫瑰白玫瑰合二為一。
在之前的幾百年裡,英國大小貴族各據一方,與國王相互制衡。但整個玫瑰戰爭的過程中,英國的貴族兩邊站隊。雙方的仗打了好幾輪,專門瞄著對方陣營里的貴族攻擊。打完仗再各種清算、清洗貴族,所以大小貴族都一茬一茬的掛掉。結果,英國的大家族幾乎都消失了。英國的封建制度,在此發生根本轉變。英國開始從封建專制,走向君主專制。雖然是一場毫無意義的戰爭,但卻產生了誰也沒有預料到的後果。
『伍』 紅白玫瑰戰爭是什麼事
紅白玫瑰戰爭是是英王愛德華三世(1327年-1377年在位)的兩支後裔:蘭開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的支持者為了爭奪英格蘭王位而發生斷續的內戰。
紅白玫瑰戰爭是約克家族的愛德華三世的第三代、第四代繼承人(父系:蘭利的埃德蒙系)/第五代、第六代繼承人(母系:安特衛普的萊昂內爾系) 對蘭卡斯特家族的愛德華三世的第四代、第五代繼承人的王位戰爭。
戰爭最終以蘭開斯特家族的亨利七世與約克的伊麗莎白聯姻為結束,也結束了法國金雀花王朝在英格蘭的統治,開啟了新的威爾士人都鐸王朝的統治。 也標記著在英格蘭中世紀時期的結束並走向新的文藝復興時代。
(5)玫瑰戰爭結局擴展閱讀
紅白玫瑰戰爭的結果:
1471—1483年,英國國內恢復了和平,英王愛德華四世用殘忍暴力的手法懲治了那些不順從的大貴族們。而愛德華四世死後,其弟理查登上了王位,他也同樣使用殘酷和恐怖的手段處決不馴服的大貴族,沒收其領地。
他的所作所為卻促進了兩個家族聯合在亨利都鐸附近來反對他。1485年8月,理查同亨利•都鐸的5000人的軍隊激戰於英格蘭中部的博斯沃爾特。
戰爭的緊要關頭,理查軍中3000人倒戈,約克軍瓦解,理查三世亦戰死,約克家族統治結束。紅玫瑰蘭開斯特家族的亨利•都鐸結束了玫瑰戰爭,登上了英國王位,稱亨利七世。
『陸』 玫瑰戰爭的結果是什麼
玫瑰戰爭是專制政體確立之前封建無政府狀態的最後一次戰爭。在戰爭中兩個王朝回同歸於盡。戰爭最答重要的結果是封建關系的削弱和資產階級關系的加強。在戰爭進程中大大增強了的「新貴族」和新生的資產階級,成為都鐸王朝新建立的專制政體的支柱。
『柒』 歷史上的紅白玫瑰戰爭過程是怎樣的結局怎樣
百年戰爭的硝煙剛剛消散,英格蘭的土地上又颳起了內戰的風暴。幾乎所有的大貴族和地主都參加了這場戰斗。戰爭雙方分別是蘭凱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
兩大家族的族徽分別為白玫瑰和紅玫瑰,因此這場戰爭也被後人稱為玫瑰戰爭。
蘭凱斯特王朝在百年戰爭期間取代了先前的金雀花王朝。但英格蘭的另一大貴族——約克家族卻一直不承認出身蘭凱斯特家族的國王的合法身份。雖然百年戰爭時期約克家族一直沒有將這一問題公開化,但卻一直在尋找機會打擊國王的心腹大臣,削弱王室力量。
四、王朝更迭
理查三世死後沒有留下任何後代,統治英格蘭三百餘年的金雀花王朝就此壽終正寢。回顧歷史,金雀花王朝歷代國王既有軍事統帥,又有政治強人,才能和罪惡都優越於常人。這些國王一直追求權力、領地和財富,為了維護自己的帝國不斷發動戰爭,可最終卻被歷史拋在了歲月的長河中去了。
1485年8月22日,都鐸家族的亨利殺死理查三世,開創了英國歷史上的都鐸王朝。至此紅白玫瑰戰爭基本結束,約克和蘭凱斯特兩大家族廝殺了三十餘年之久,在雙方的勢力都彼此消耗的差不多的時候,都鐸家族的最終出現,一舉結束了征伐與殺戮的黑暗年代。
如果說中世紀是英倫最為黑暗的時代,那麼隨其到來的都鐸王朝就是英格蘭的黃金時代。從諾曼征服到王室內斗,從百年戰爭到玫瑰戰爭,盎格魯-薩克遜人在四百多年的迷茫與徘徊之中,終於找到了一條屬於自己的前行之路。
『捌』 嫁人4次,13歲生下獨子的瑪格麗特,成為玫瑰戰爭的最後勝利者
英格蘭王後的王冠從紅皇後到白皇後,然後落到了安妮·內維爾頭上。但是安妮並沒有戴多久,這頂王冠就易主了,落在了約克的伊麗莎白頭上。伊麗莎白又是誰?是白皇後和愛德華四世的女兒, 歷史 到這里繞了個圈,兜兜轉轉,白皇後也算是個勝利者了。我們可以不說伊麗莎白的故事,因為她的婚姻看上去挺成功,也比較順遂, 我們說說亨利七世的母親,最成功的一位王太後瑪格麗特·博福特的故事。
玫瑰戰爭從一個瑪格麗特開始(安茹的瑪格麗特)到另一個瑪格麗特(瑪格麗特·博福特)結束,這也是金雀花王朝統治的結束和都鐸王朝統治的開始。
玫瑰戰爭之亨利七世之母瑪格麗特·博福特
瑪格麗特·博福特是第一代索默塞特公爵約翰·博福特和布萊措的瑪格麗特·博尚的女兒。 當她出生沒多久,父親就去世了。一說是病死,一說是自殺,真實死亡原因不可考。而 據說約翰之前和國王亨利六世有約定,他不幸陣亡,只有他的妻子能為瑪格麗特的監護權和婚姻做主。但國王好像並沒有遵守約定的意思,他將瑪格麗特的監護權判給了薩福克公爵威廉·德·拉·波爾。
一個幼小的女童,再也沒有其他同父同母的兄弟姊妹,繼承了大筆財產,而她的監護權卻屬於國王的寵臣,可想而知,瑪格麗特的日子並不那麼好過。
第一次婚姻, 7歲 的瑪格麗特被許配給薩福克的兒子約翰。 因為薩福克被指控其處置失當,貪污腐化,並在宣布被流放後逃跑被殺,所以3年後,這次婚姻被解除,亨利六世轉而將瑪格麗特的監護權交給同母異父的弟弟賈斯珀·都鐸和埃德蒙·都鐸。
第二次婚姻, 12歲 的瑪格麗特嫁給了亨利六世的異父弟弟埃德蒙·都鐸 ,沒錯,你沒有看錯,就是異父弟弟,因為亨利五世早逝,這個弟弟是太後瓦盧瓦的凱瑟琳寡居後和歐文·都鐸所生的孩子。女方這么有錢,肥水不流外人田呀。只可惜這時候玫瑰戰爭爆發,結婚不到一年,埃德蒙就被約克軍所俘第2年就死於獄中。這時, 13歲的遺孀瑪格麗特還懷著7個月的身孕。 因為瑪格麗特太過年幼,這次生產很艱難,母子都險些喪命。生下的孩子就是亨利·都鐸,也是瑪格麗特這一輩子唯一的子嗣。
第三次婚姻,瑪格麗特19歲的時候嫁給了亨利·斯塔福德, 他是第一代白金漢公爵漢弗萊·斯塔福德的兒子。 這段婚姻中,瑪格麗特過了9年夫妻和睦的日子。 但是可能因為之前難產的緣故,他們沒有孩子,9年以後瑪格麗特再一次守寡。
第四次婚姻,1年多以後,瑪格麗特嫁給時任王室內務總管和馬恩島國王的托馬斯·斯坦利。 據說這次婚姻是一時的權宜之計,完全是出於利益上的考慮,雙方都對彼此沒什麼感情,瑪格麗特本人也並不願承認這次婚姻。
因為約克家族的得勢,自己的兒子雖然姓都鐸,卻是蘭開斯特家族的血脈,瑪格麗特把7歲的亨利送往海外,其實唯一兒子的成長過程,瑪格麗特並沒有參與,她和兒子的聯絡主要是靠信件。瑪格麗特在與第三任丈夫婚姻期間,曾經努力的討好白皇後和愛德華四世,希望能歸還自己的封地並且讓小亨利能夠回國。愛德華剛鬆口沒幾天,沃里克伯爵迎接亨利六世復辟,愛德華逃走了。這個結局也不錯,畢竟亨利六世可是小亨利的大伯啊。結果,沒高興幾天,愛德華又打回來了,第三任丈夫在戰場上重傷而亡,瑪格麗特不得不繼續找靠山。
我們必須誇獎這個女人有堅強的毅力,不屈不撓的精神,瑪格麗特靠著第四任丈夫又成為新王室里的常客,和王後伊麗莎白·伍德維爾成為朋友,靠奉承愛德華四世以及他的子女,讓愛德華四世赦免了兒子小亨利的罪,還歸還他封地。
好不容易打通關系,瑪格麗特似乎能鬆口氣了,可惜她的波折還沒完,愛德華四世還沒有履行諾言就一命嗚呼,理查三世上位,不但兒子亨利無法歸國,伊麗莎白的兩個兒子也被關入倫敦塔而亡。
瑪格麗特出身的唯一的好處慢慢顯現,她有「鈔能力」,當小亨利長大成人,在法國募集了自己的軍隊後,瑪格麗特成為了他後面的「金主」,大量經濟資助投入了小亨利的軍隊。
然後,瑪格麗特又和喪子的伊麗莎白聯合起來,請求聯姻。這樣,不但團結了愛德華四世遺留下來的實力,還討好了約克家族的貴族,更是拉攏了一大批不滿意理查的貴族。
這一次,幸運之神站在了瑪格麗特這邊,理查三世在兩面夾擊的情況下,死在戰場上,亨利登基為亨利七世。
從身懷財富艱難前行的女勛爵,在紅皇後面前甚至沒有位置,到迎奉白皇後的宮廷貴婦,然後她的主子又變成了安妮·內維爾,風光無限的皇後們根本沒有注意到瑪格麗特·博福特謙卑的面具下究竟隱藏著怎樣的一個女人。可以說,瑪格麗特才是真正的執棋者,大贏家,她隱藏在背後,管他紅白皇後,還是愛德華理查,最終勝利者是她們母子!
玫瑰戰爭終於以約克家族的女兒成為王後,蘭開斯特家族的兒子成為國王而結束,而 這個王既不叫蘭開斯特,也不叫約克,他是亨利·都鐸,都鐸王朝正式開啟。
相關閱讀:玫瑰戰爭
紅皇後的原型?被污名化的悲情法蘭西紅玫瑰安茹的瑪格麗特
白皇後是女巫嗎?麻雀變鳳凰的白皇後伊麗莎白·伍德維爾
太子妃升職記:從太子妃到王後,但太子與國王並非同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