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頰玫瑰鸚鵡
❶ 為什麼玫瑰鸚鵡不適合手養
因為玫瑰鸚鵡愛咬人
玫瑰鸚鵡的翅膀前端及尾巴為帶有光澤的藍色。非常漂亮。有的品種胸部、頸部以及頭部為鮮紅色,白色的臉頰,背部為黃色,但羽毛有黃綠色的邊緣,尾部的上腹羽是黃綠色,下腹羽是紅色,棕色的眼,灰白色的喙及黑灰色的腳。母鳥的喙較小,紅色較淡,且眼睛的周圍有灰棕色的羽毛。
玫瑰鸚鵡的繁殖與飼養:
1、深紅玫瑰鸚鵡繁殖期多在9~1月間,求偶時雄鳥會靠近雌鳥翅膀微開且不停地拍動,尾部也會一直擺動,頭部不停地晃動、鼓起胸前的羽毛且持續地發出啁啾的鳴叫聲,之後雄鳥會有餵食雌鳥的行為出現,這表示配偶之間的感情非常好,主要築巢於樹洞內,一窩產3~8枚卵蛋,孵化期約21天,雄鳥一天餵食雌鳥2次,5周後幼鳥羽毛長成,再與親鳥相處一個月後即離巢。
2、深紅玫瑰鸚鵡籠養鳥需定期作驅蟲的工作,用桉樹種子,小米,少許向日葵子以及綠色蔬菜飼養。新引進飼養的鳥適應環境後十分強壯,能耐低溫,成鳥較有侵略性,購買時注意雄鳥是否對雌鳥有攻擊性,需成對分開飼養,喜愛啃食樹枝。深紅玫瑰鸚鵡有時會有拔羽的症狀出現,也會拔幼鳥的羽毛,所以不宜讓幼鳥待在巢內過久,一發現幼鳥被拔羽毛的情形需馬上移出巢外手養,繁殖期間雄鳥會追著雌鳥跑。
3、深紅玫瑰鸚鵡很容易飼養繁殖,並可連續兩次築巢。已經繁殖出幾種不同羽色的變種,其中以藍色最為常見。剛開始飼養這種鸚鵡時,不要飼養無法配成對的成鳥,最好從一對可以交配繁殖的成鳥開始飼養,或是飼養幼鳥,這樣可以增加和鸚鵡和睦共處的機會。形成配偶的鸚鵡十分多產,可以有規律的繁殖20年以上。
4、深紅玫瑰鸚鵡由於體型大,巢箱要夠深(約60厘米)。准備提供深的巢箱和軟木,以提供繁殖之用,注意觀察雄性是否過於猛烈的追逐雌性,事實證明有的雄鳥比其他雄鳥更富於進攻性,如果雄鳥猛烈進攻雌鳥的話,可以讓雄鳥離開巢舍一段時間,或者剪去它的一隻翅膀上的飛羽。還要注意觀察成鳥是否會啄食雛鳥的羽毛,可以在雛鳥身上撒些蘆薈粉來避免這種情況,當幼鳥可以獨立取食後,就要把它們移走,否則當成鳥想再次築巢時,就會攻擊幼鳥。
❷ 玫瑰鸚鵡屬的外形特徵
玫瑰鸚鵡屬共有8種鸚鵡,最明顯的特色是羽毛的花紋。其一是他背羽呈扇形;其二是他面頰皆是有顏色。所有的玫瑰鸚鵡背上都是以黑色為主體,而在每一個羽毛邊則有對比色以呈現出扇型的感覺。然後在臉頰上也都會有著一塊對比的顏色飾片存在著。依據種類的不同,這些顏色有可能是綠色、紅色、黃色、白色、或者是藍色的。但這種特色是每一隻玫瑰鸚鵡都可以見到的。 東澳洲的玫瑰鸚鵡大致可分為兩個族群:一個是有著藍色面頰的深紅玫瑰鸚鵡,另外一種則是白色面頰的東部玫瑰鸚鵡。
玫瑰鸚鵡雖然種類繁多,但所有玫瑰鸚鵡 間亦存在著共同的特色,主要包括扇形的羽毛排列方式以及翅膀和尾巴都有特殊的藍色邊;再則根據其頰部區域的顏色可大致分成兩組:第一組是頰部圈圈內為白色的,如:澳西玫瑰鸚鵡 、東部玫瑰鸚鵡 、藍頰玫瑰鸚鵡等;第二組是頰部區域內為藍色的,如:深紅玫瑰鸚鵡 、黃色玫瑰鸚鵡 和綠色玫瑰鸚鵡等。
玫瑰鸚鵡的翅膀前端及尾巴為帶有光澤的藍色。非常漂亮。有的品種胸部、頸部以及頭部為鮮紅色,白色的臉頰,背部為黃色,但羽毛有黃綠色的邊緣,尾部的上腹羽是黃綠色,下腹羽是紅色,棕色的眼,灰白色的喙及黑灰色的腳。母鳥的喙較小,紅色較淡,且眼睛的周圍有灰棕色的羽毛。
英文名稱Rosellas 這個字基本上就是在形容 rose ( 玫瑰)、rose-coloured ( 玫瑰色的) 、 roselike ( 似玫瑰的),尤其是觀看其背羽的花紋,宛如片片玫瑰花瓣。
❸ 玫瑰鸚鵡的詳細簡介
玫瑰鸚鵡東玫瑰鸚鵡:(又名:七草鸚鵡)
拉丁文名稱:Platycercus eximius
英文名稱:Eastern Rosella
科屬分類:鳥綱(Aves)、鸚形目(Psittaciformes)、鸚鵡科(Psittacidae)
是較常見的澳洲長尾鸚鵡之一,價位不高,是許多剛開始嘗試飼養澳洲長尾鸚鵡時經常選擇的種類,身上的羽色十分鮮艷,母鳥頭部與胸前的紅羽比公鳥的羽色暗,面頰白色的部分呈淡灰色,頭頂則有一點綠色,而公鳥的紅羽為鮮紅色,面頰純白色,頭頂紅色無綠色參雜,野外數量穩定,全世界約共超過50萬只,有3種亞種。
體長:約30-33cm(12-13吋)
分布:東玫瑰鸚鵡分布在澳洲的東南部、塔斯馬尼亞及鄰近的一些小島內。
整體概述:
東玫瑰鸚鵡喜愛棲息在開闊的林地、各種林地、河流旁的森林、森林邊緣地帶、草原、尤佳利樹林、灌木叢、農地等,多是年雨量400公釐以上,海拔1250m以下的地區,一般成對或一小群約8至20隻左右聚集活動,在繁殖期結束時到初春這段時間偶爾可見較大群的聚集,常與深紅玫瑰鸚鵡(紅草, Crimson Rosella)、蒼頭玫瑰鸚鵡(褪草,Pale-headed Rosella) 以及紅腰鸚鵡(美聲,Red-rumped Parakeet)聚集;種子、漿果、穀物、水果、花朵、花密、昆蟲等是它們的主要食物,它們會在樹上與地上覓食,有時會到農田或果園覓食,而造成農民的嚴重損失。
繁殖期通常在7-3月間, 主要築巢於樹洞中,尤其喜愛尤佳利樹,但也常築巢於籬笆上、電線桿上、兔子的洞穴、白蟻洞與食蜂獸的洞穴中,一旦築巢,公鳥會盡力保護巢穴以防入侵者,一窩約有4-6顆卵孵化期約需18天,母鳥獨自孵雛,一天離巢2-3次讓公鳥餵食,幼鳥孵出後前10天由母鳥獨自餵食,之後公鳥也會幫忙餵食雛鳥,幼鳥約33天後羽毛長成,再與親鳥相處一個月後即會離巢;籠養的東玫瑰鸚鵡適應環境後即相當強壯, 也會變的十分活潑有活力,喜愛洗澡,最好能為它們作定期的驅蟲, 提供小樹枝或玩具供它們啃咬,東玫瑰鸚鵡有一些不常見的變種,可惜數量不多。
繁殖:
繁殖難度不高,東玫瑰鸚鵡是十分多產的種類,繁殖期間公鳥有侵略性,幼鳥孵出後若要觀察巢內情況,最好等親鳥不在巢內時再觀察,母鳥一窩約產3-7顆蛋,約19-21天後孵化,30-35天後幼鳥羽毛長成,若是幼鳥羽毛長成後還沒離巢或飼主未移出巢外會受公鳥的攻擊。
❹ 東玫瑰鸚鵡的形態、生活習性和飼養管理有什麼特點
東玫瑰鸚鵡也叫金斗篷玫瑰鸚鵡、金披風玫瑰鸚鵡等。在分類學上隸屬於鸚形目、鸚鵡科、玫瑰鸚鵡屬。分布於澳大利亞東南部和塔斯馬尼亞島等地。
形態:體長30厘米。頭部、胸部紅色,頰部白色。背部、翅膀黑色,帶有黃色斑紋,飛羽藍色。腰部綠色,尾羽藍綠色。虹膜暗褐色,嘴灰白色,腳灰色。生態:棲息於常綠闊葉林、草原、田野、城郊和公園等地。成對或集小群活動。
以植物果實、種子、漿果等為食。繁殖期為9月至翌年5月。營巢於樹洞中,每窩產卵4~9枚。孵化主要以雌鳥為主,孵化期21天。雙親共同育雛,育雛期長達2個月。飼養:通常飼養在3.6米見方的箱式大鳥舍內,舍內設30厘米×20厘米×30厘米的巢箱,中間用木板隔成上下兩層。棲杠要用粗大堅實些的天然樹枝。喜日光浴而抵抗力較強,在冬季無嚴寒的地區可以飼養在室外。飼料為草籽、粟子、小米、葵花籽、青菜和蘋果。
愛吃甜食,繁殖期要在飼料中淋少許蜂蜜。水果除蘋果外,也愛吃櫻桃、石榴和草莓等,但不大喜歡吃干硬的食物如干稻穀等。育雛期間要供給蛋米。它還有舔鹽土的習慣,特別是在換羽期,應供給鴿用保健球(由黃泥、沙土、熟石灰、木炭和鹽混合後凝結成球狀),讓它自由舔食。東玫瑰鸚鵡喜沙浴而不愛水浴。
本條內容來源於:中國農業出版社《西藏農牧業科技發展史》
❺ 玫瑰鸚鵡的詳細簡介
玫瑰鸚鵡最明顯的特色不是它們的羽色,而是它們羽毛的花紋。其一是它們背羽呈扇形;其二是它們的面頰皆是有顏色的。所有的玫瑰鸚鵡背上都是以黑色為主體,而在每一個羽毛邊則有對比色以呈現出扇型的感覺。 玫瑰鸚鵡分布在澳洲東方的海岸區,主要棲息在東南部新南威爾斯與維多利亞的海岸地區及南澳大利亞東南方小面積的沿海地區與袋鼠島,東北部則分布在昆士蘭東北部沿海地區及其東南部地區,澳洲東南部的一些小島上也有分布。
外形特徵玫瑰鸚鵡美圖集(25張)
玫瑰鸚鵡臉頰上也都會有著一塊對比的顏色飾片存在著。依據種類的不同,這些顏色有可能是綠的、紅的、黃的、白的、或者是藍的。但這種特色是每一隻玫瑰鸚鵡都可以見到的。 東澳洲的玫瑰鸚鵡大致可分為兩個族群:一個是有著藍色面頰的深紅鸚鵡 Crimson Parrot,另外一種則是白色面頰的東方玫瑰鸚鵡 Eastern Rosella。所有玫瑰鸚鵡的血緣或形態都非常相近,困難之處就是如何判別這些血緣關系有多近。有些研究專家認為玫瑰鸚鵡就只有以上這兩個族群,其餘的則是衍生出來的變種。
玫瑰鸚鵡盛產於澳洲,雖然種類繁多,但所有玫瑰鸚鵡間亦存在著共同的特色,主要包括扇形的羽毛排列方式以及翅膀和尾巴都有特殊的藍色邊;再則根據其頰部區域的顏色可大致分成兩組:第一組是頰部圈圈內為白色的,如:澳西玫瑰鸚鵡 、金披風玫瑰鸚鵡 、褪草玫瑰鸚鵡等;第二組是頰部區域內為藍色的,如:深紅玫瑰鸚鵡 、黃草玫瑰鸚鵡 和綠草玫瑰鸚鵡等。 該種鸚鵡頭部、腹部及胸部為深紅色,頰部為藍色,上背部及翅膀主要為黑色但邊緣為紅色,(象似片片玫瑰花瓣),翅膀02....前端及尾巴為帶有 澳北玫瑰鸚鵡光澤的藍色。 阿德萊玫瑰鸚鵡非常漂亮。有的品種胸部、頸部以及頭部為鮮紅色,白色的臉頰,背部為黃色,但羽毛有黃綠色的邊緣,尾部的上腹羽是黃綠色,下腹羽是紅色,棕色的眼,灰白色的喙及黑灰色的腳。母鳥的喙較小,紅色較淡,且眼睛的周圍有灰棕色的羽毛。
Rosellas 這個字基本上就是在形容 rose ( 玫瑰 )、rose-coloured ( 玫瑰色的 ) 、 roselike ( 似玫瑰的 ),尤其是觀看其背羽的花紋,宛如片片玫瑰花瓣。
編輯本段
生活習性
深紅玫瑰鸚鵡 東玫瑰鸚鵡它們與其它的澳洲鸚鵡一樣,常至農作物區覓食,造成嚴重的農作物損失,經常可在年雨量超過500公釐的森林中發現它們的蹤跡,北部地區的族群喜愛棲息在海拔600-1500m的丘陵林地中,但海拔500-1900m皆可發現其族群,南部地區的族群則活動於各種高度的區域,野外的玫瑰鸚鵡並不怕人,有人接近時不會驚慌地逃開,常至公園、花園或住家後院讓人餵食,天然食物包括花朵、花蜜、草類與樹木的種子等,通常4-6隻成群活動,繁殖期多在9-1月間,求偶時公鳥會靠近母鳥翅膀微開且不停地拍動,尾部也會一直擺動,頭部不停地晃動、鼓起胸前的羽毛且持續地發出啁啾的鳴叫聲,之後公鳥會有餵食母鳥的行為出現,這表示配偶之間的感情非常好,主要築巢於樹洞內。
編輯本段
生長繁殖
繁殖: 需要提供較深的巢箱和軟木,這種鳥咬斷軟木來鋪墊。雖然他們長至11個月就能繁殖,但最好等到他們18個月大,更成熟的時候再讓他們繁殖,沒有必要讓他們盡早繁殖,因為他們在籠養條件下可以繁殖超過10個年頭。這種鳥天性容易緊張不安,不太容易適應居室生活。
編輯本段
❻ 藍頰玫瑰鸚鵡怎麼分公母
藍頰玫瑰鸚鵡怎麼分公母1、看鼻子,公的偏藍色,母的偏肉色
2、看顏色,公的羽毛鮮艷些,尤其是「鬍子」那塊,母的沒公的鮮艷3、看行為,公的好動些,母的安靜些
4、看身材,公的較瘦、修長,母的較短胖
5、最准確的分辨方法:摸髖部的恥骨部位。
❼ 鸚鵡的品種
1.亞歷山大鸚鵡
2.非洲灰鸚鵡
3. 華麗鸚鵡
4. 緋胸鸚鵡
5. 紅嘴鸚鵡
6. 折衷鸚鵡
7. 紅額金剛鸚鵡
8. 桃面愛情鳥
9. 虎皮鸚鵡
10.藍眼鳳頭鸚鵡
11.費沙氏愛情鸚鵡
12. 白尾黑鳳頭鸚鵡
13. 緋紅金剛鸚鵡
14. 和尚鸚鵡
15. 雨傘鳳頭鸚鵡
16. 紅色吸蜜鸚鵡
17. 雞尾鸚鵡
18. 紅臉牡丹鸚鵡
19. 東玫瑰鸚鵡
20. 愛德華無花果鸚鵡
21. 小葵花鳳頭鸚鵡
22. 藍黃金剛鸚鵡
23. 巨嘴鸚鵡
24. 快速鸚鵡
25. 尖嘴鳳頭鸚鵡
26. 杜柯波氏鳳頭鸚鵡
27. 鮮紅胸鸚鵡
28. 藍紫金剛
29. 藍頭鸚鵡
30. 環頸鸚鵡
31. 粉紅鳳頭鸚鵡
32. 棕樹鳳頭鸚鵡
33. 公主鸚鵡
34. 紅翅鸚鵡
35. 西亞拉鸚鵡
36. 紅腹金剛
37. 彩虹吸蜜鸚鵡
38. 綠翅金剛
39. 白腹凱克
40. 邁耶氏鸚鵡
41. 深紅玫瑰鸚鵡
42. 獨角鸚鵡
43. 紅腰鸚鵡
44. 契爾少校鳳頭鸚鵡
45. 紫紅頭鸚鵡
46. 雙眼無花果鸚鵡
47. 紅肛鳳頭鸚鵡
48. 金黃錐尾鸚鵡
49. 柏克氏鸚鵡
50. 馬達加斯加愛情鳥
51. 啄羊鸚鵡
52. 面罩鸚鵡
53. 太平洋鸚哥
54. 亮光黑鳳頭鸚鵡
55. 紅冠鳳頭鸚鵡
56. 金肩鸚鵡
57. 黃尾黑鳳頭鸚鵡
58. 澳洲國王鸚鵡
59. 黃兜吸蜜鸚鵡
60. 藍頭金剛
61. 菲律賓懸吊鸚鵡
62. 太陽錐尾鸚鵡
63. 藍喉金剛
64. 喋喋吸蜜鸚鵡
65. 塞內加爾鸚鵡
66. 裸眼可瑞拉鳳頭鸚鵡
67. 鮭冠鳳頭鸚鵡
68. 栗額金剛
69. 灰頰鸚鵡
70. 林肯港鸚鵡
71. 藍紋吸蜜鸚鵡
72. 青銅翅鸚鵡
73. 派斯奎特氏鸚鵡
74. 回聲鸚鵡
75. 斯皮克金剛
76. 紅腹鸚鵡
77. 帝王亞馬遜
78. 南達錐尾鸚鵡
79. 鱗頭鸚鵡
80. 鱗胸吸蜜鸚鵡
81. 戈芬氏鳳頭鸚鵡
82. 波芬氏金剛
83. 軍艦金剛
84. 藍冠吸蜜鸚鵡
85. 黃領金剛
86. 杜凡波第氏吸蜜鸚鵡
87. 青綠錐尾鸚鵡
88. 聖路西亞亞馬遜
89. 李爾氏金剛
90. 黑頂吸蜜鸚鵡
91. 綠頰亞馬遜
92. 聖文森亞馬遜
93. 魯佩爾氏鸚鵡
94. 面罩愛情鳥
95. 棕頭鸚鵡
96. 橙翅亞馬遜
97. 紅尾黑鳳頭鸚鵡
98. 藍翅金剛
99. 紅面具鸚鵡
100. 紅額亞馬遜
101. 黑色吸蜜鸚鵡
102. 黑頭凱克
103. 暗色吸蜜鸚鵡
104. 白頭鸚鵡
105. 西斯潘紐拉亞馬遜
106. 藍頂亞馬遜
107. 鱗頸亞馬遜
108. 珍達錐尾鸚鵡
109. 黑頰愛情鳥
110. 紅額鸚鵡
111. 黃冠亞馬遜
112. 赤褐腹錐尾鸚鵡
113. 桃額錐尾鸚鵡
114. 土庫曼亞馬遜
115. 紅肩金剛
116. 黃頸亞馬遜
117. 黑帽錐尾鸚鵡
118. 黃額鸚鵡
119. 藍喉錐尾鸚鵡
120. 黑嘴亞馬遜
121. 卡威氏亞馬遜
122. 葡萄亞馬遜
123. 古巴亞馬遜
124. 黃臉亞馬遜
125. 紫冠亞馬遜
126. 綠頰錐尾鸚鵡
127. 節慶亞馬遜
128. 波多黎各亞馬遜
129. 黃嘴亞馬遜
130. 藍頰亞馬遜
131. 白粉亞馬遜
132. 紅頸亞馬遜
133. 暗色鸚鵡
134. 白頂亞馬遜
135. 黃額亞馬遜
136. 扇尾賈丁氏鸚鵡
137. 彩繪錐尾鸚鵡
138. 黃頭亞馬遜
139. 紅尾亞馬遜
140. 褪草玫瑰鸚鵡
141. 紅喉錐尾鸚鵡
142. 灰頭錐尾鸚鵡
143. 紅鏡亞馬遜
144. 米特雷錐尾鸚鵡
145. 二十八草鸚鵡
147. 海角鸚鵡
148. 花頭鸚鵡
149. 七草鸚鵡
150. 藍冠錐尾鸚鵡
151. 塔布吸蜜鸚鵡
152. 賈丁氏鸚鵡
153. 鮭色鳳頭鸚鵡
154. 黑翅賈丁氏鸚鵡
155. 藍月輪鸚鵡
157. 葵花鳳頭鸚鵡
158. 太陽鸚鵡
161. 粟額金剛鸚鵡
162. 紅頭太陽鸚鵡
163. 軍用金剛鸚鵡
164. 桃紅面錐尾鸚鵡
165. 黃翅鸚鵡
166. 聖文生亞馬遜鸚鵡
167. 鷹頭鸚鵡
❽ 玫瑰鸚鵡怎樣識別公母
1、看鼻子,公的偏藍色,母的偏肉色。
2、看顏色,公的羽毛鮮艷些,尤其是「鬍子」那塊,母的沒公的強烈。
3、看行為,公的好東西些,母的安靜些。
4、看身材,公的較瘦、修長,母的較短胖。
玫瑰鸚鵡最明顯的特色不是它們的羽色,而是它們羽毛的花紋。其一是它們背羽呈扇形;其二是它們的面頰皆是有顏色的。所有的玫瑰鸚鵡背上都是以黑色為主體,而在每一個羽毛邊則有對比色以呈現出扇形的感覺。
玫瑰鸚鵡分布在澳洲東方的海岸區,主要棲息在東南部新南威爾斯與維多利亞的海岸地區及南澳大利亞東南方小面積的沿海地區與袋鼠島,東北部則分布在昆士蘭東北部沿海地區及其東南部地區,澳洲東南部的一些小島上也有分布。
(8)藍頰玫瑰鸚鵡擴展閱讀
野外的玫瑰鸚鵡並不怕人,有人接近時不會驚慌地逃開,常至公園、花園或住家後院讓人餵食,天然食物包括花朵、花蜜、草類與樹木的種子等,通常4-6隻成群活動。
東玫瑰鸚鵡它們與其它的澳洲鸚鵡一樣,常至農作物區覓食,造成嚴重的農作物損失,經常可在年雨量超過450公釐的森林中發現它們的蹤跡,北部地區的族群喜愛棲息在海拔600-1500m的丘陵林地中。
但海拔600-1900m皆可發現其族群,南部地區的族群則活動於各種高度的區域,繁殖期多在9-1月間。
求偶時公鳥會靠近母鳥翅膀微開且不停地拍動,尾部也會一直擺動,頭部不停地晃動、鼓起胸前的羽毛且持續地發出啁啾的鳴叫聲,之後公鳥會有餵食母鳥的行為出現,這表示配偶之間的感情非常好,主要築巢於樹洞內。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玫瑰鸚鵡屬
❾ 北部玫瑰鸚鵡的介紹
北部玫瑰鸚鵡(學名:Platycercus venustus)的羽毛的花紋非常獨特,背部以黑色為主體,而在每一個羽毛邊則有對比色以呈現出扇型的感覺。頭部為黑色,臉頰上方為白色,到了臉頰下方漸漸變為藍紫色;胸部和腹部為淺黃色,每片羽毛均帶有細微的深色滾邊;尾巴內側覆羽紅色,頸部、背部以及肩膀羽毛為黑色,並帶有淺黃色的滾邊。主要以草地和灌木種子、植被、植物嫩芽、漿果、水果、花朵、昆蟲以及其幼蟲等為食。棲息地為澳洲的北部和西北,以及澳大利亞外圍的島嶼。
❿ 白玫瑰鸚鵡的外形特徵
白玫瑰鸚鵡體長30-32厘米,體重100-200克。和淡頭玫瑰鸚鵡很相似,但總體羽毛的色彩要淺一些。頭頂、頸部和耳羽為淺黃;臉頰上方、鳥喙和眼睛之間為白色;臉頰下方和翅膀內側覆羽為藍紫色;胸部上方淺黃,許多鳥會帶些黃色;胸部下方和腹部為淺藍色,到兩側漸漸變為藍綠並混有些黃色;胸部和腹部的羽毛帶有細微的深色滾邊;頸部、背部和肩膀的羽毛為黑色並帶有很寬的淺黃滾邊,到了肩膀漸漸變為藍綠色;翅膀中央內側覆羽為黑色,翅膀彎曲的地方和外側中央覆羽為淺藍紫色;背部下方藍綠色,到了尾羽上方漸漸變為黃藍色;尾巴內側覆羽紅色,上方的中間覆羽深古銅綠色,到了與間變為深藍色,尾巴內側淺藍;鳥喙灰白;虹膜深棕。雌鳥的翅膀內側帶有白色的條紋,體型略小。
幼鳥體色較深,通常頭部帶有些灰色和紅色的羽毛;翅膀內側帶有淺色條紋,需要16個月才能長成像成鳥般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