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人物畫
『壹』 牡丹亭中的人物
女主角:杜麗娘
男主角:柳夢梅
<<牡丹亭>>【故事梗概】
貧寒書生柳夢梅夢見在一座花版園的權梅樹下立著一位佳人,說同他有姻緣之分,從此經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寶之女名麗娘,才貌端妍,從師陳最良讀書。她由《詩經·關雎》章而傷春尋春,從花園回來後在昏昏睡夢中見一書生持半枝垂柳前來求愛,兩人在牡丹亭畔幽會。杜麗娘從此愁悶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彌留之際要求母親把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囑咐丫環春香將其自畫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陽安撫使,委託陳最良葬女並修建「梅花庵觀」。3年後,柳夢梅赴京應試,借宿梅花庵觀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麗娘畫像,發現杜麗娘就是他夢中見到的佳人。杜麗娘魂游後園,和柳夢梅再度幽會。柳夢梅掘墓開棺,杜麗娘起死回生,兩人結為夫妻,前往臨安。杜麗娘的老師陳最良看到杜麗娘的墳墓被發掘,就告發柳夢梅盜墓之罪。柳夢梅在臨安應試後,受杜麗娘之託,送家信傳報還魂喜訊,結果被杜寶囚禁。發榜後,柳夢梅由階下囚一變而為狀元,但杜寶拒不承認女兒的婚事,強迫她離異,糾紛鬧到皇帝面前,杜麗娘和柳夢梅二人終成眷屬。
『貳』 湯顯祖的代表作《牡丹亭》的內容是什麼
湯顯祖的代表作《牡丹亭》的內容如下:
南陽太守杜寶之女杜麗娘,年方二八青春,慧敏美麗,卻被整日困在家中,從師腐儒陳最良誦讀《毛詩》。一天,偶偕侍女春香去後花園游賞,感念於「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歸來後傷懷入夢,夢遇書生柳夢梅。
柳驚嘆於麗娘的「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幾閑尋遍,在幽閨自憐」,二人一見鍾情,遂於牡丹亭畔成就百年好合。麗娘夢覺之後柔腸縈損,尋夢不見,懷著「似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怨」的凄惋無奈一病歸天,臨終前自繪真容,囑春香將畫軸藏於花園太湖石底,將自己埋在花園梅樹下。
三年後,書生柳夢梅偶爾進得這一頹敗花園,拾到麗娘自繪小像,認出自己也曾於夢中相會其人,愛慕至深,不惜發冢以求夢中人,麗娘借屍還魂,與柳生結為人間夫妻。全劇以柳夢梅高中新科狀元,皇帝「敕賜團圓」而告終。
《牡丹亭》賞析
《牡丹亭》本自明人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而成,但在才子佳人的故事套子中寄予了不滅真情,使得劇本別具高格,光彩奪目。
正如湯顯祖在該劇《題詞》中所言:「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這種生死至情使得杜麗娘這一靈性逼人的美麗形象從浩如煙海的傳奇創作中脫穎而出,活現於昆劇舞台三百餘年。
明呂天成《曲品》稱之為「驚心動魄,且巧妙迭出,無境不新,真堪千古矣!」在藝術技巧上,《牡丹亭》縱情跌宕,於人物內在意識的刻畫方面入木三分,細致盡情。曲辭曼妙而不施刻鑿,誠如明王驥德所言:「其才情在淺深、濃淡、雅俗之間,為獨得三昧。」
『叄』 湯顯祖的代表作《牡丹亭》,有何藝術特色
湯顯祖的代表作《牡丹亭》已經成為了中華文化史上最燦爛的群星之一,已經融入到了中華文化的血液當中。《牡丹亭》有深刻的思想內涵,通過這樣一部文學作品描述了杜十娘一生的傳奇經歷,她在這個社會當中遭受了嚴重的不公平待遇,揭露了社會黑暗的一面,在那樣的一個歷史背景下,冒天下之大不違發出震人心魄的聲音。真實地揭露了社會黑暗的一面,在許多的文人心中湯顯祖的這種勇氣成為了他們最敬佩的地方。
這部文學作品採用寓情於景的手法。在環境的烘托之下更能讓人物表達內心最真實的情感,傾瀉人物的情感。《牡丹亭》不但在國內深受讀者的喜愛,《牡丹亭》也早已經成為國際友人最喜歡的中國讀物之一,湯顯祖更是憑借著《牡丹亭》被譽為東方的莎士比亞。
『肆』 《牡丹亭》中的幾個人物形象及其寓意,詳細點,O(∩_∩)O謝謝
杜麗娘——是《牡丹亭》中描寫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在她身上有著強烈的叛逆情緒,這不僅表現在她為尋求美滿愛情所作的不屈不撓的斗爭方面,也表現在她對封建禮教給婦女安排的生活道路的反抗方面。作者成功地細致地描寫了她的反抗性格的成長過程。杜麗娘生於名門宦族之家,從小就受到嚴格的封建教育。她曾經安於父親替她安排下的道路,穩重,矜持,溫順,這突出表現在「閨塾」一場。但是,由於生活上的束縛、單調,也造成了她情緒上的苦悶,引起了她對現狀的不滿和懷疑。《詩經》中的愛情是喚起了她青春的覺醒,她埋怨父親在婚姻問題上太講究門第,以致耽誤了自己美好的青春。春天的明媚風光也刺激了她要求身心解放的強烈感情。終於,她在夢中接受了柳夢梅的愛情。夢中獲得的愛情,更加深了她對幸福生活的要求,她要把夢境變成現實,「尋夢」正式她反抗性格的進一步的發展。在現實里,作者用浪漫主義的手法成功地表現了理想與 崑曲中的杜麗娘
現實的矛盾,幻夢中的美景,現實里難尋。正因夢境不可得,理想不能遂,杜麗娘犧牲了。但是作者並沒有以杜麗娘的死來結束他的劇本,她有獨特的藝術構思,又以浪漫主義的手法描寫杜麗娘在陰間向判官詢問她夢中的情人姓柳還是姓梅,她的遊魂還和柳夢梅相會,繼續著以前夢中的美滿生活。這時,杜麗娘已經完全擺脫了滿足一遊魂來和情人一起生活,她要求柳夢梅掘她的墳墓,讓她復生。為情人而死去,也為情人而再生;為理想而犧牲,也為理想而復活。她到底又回到了現實世界,到底和柳夢梅成就了婚姻。 這番過程充分說明了杜麗娘在追求愛情上的大膽而堅定,纏綿而執著。明人王思任在《牡丹亭序》中說:「杜麗娘雋(同雋)過言鳥,觸似羚羊,月可沉,天可瘦,泉台可冥,獠牙判罰可狎而處;而'梅''柳'二字,一靈咬住,必不肯使劫灰燒失。"他這話時抓住了杜麗娘性格上的特點的。由唯唯喏喏的官宦之家的千金小姐,發展到勇於決裂、敢於獻身的深情女郎,這是杜麗娘性格的第一度發展。一度發展是如此的迅捷,升華得如此強烈,夢醒之後與現實的距離和反差又是如此之巨大,以致杜麗娘不得不付出燃盡生命全部能量的代價,病死於尋夢覓愛的徒然渴望之中。但杜麗娘的可貴之處不僅在於能為情而死,還表現在死後面對閻羅王據理力爭,表現在身為鬼魂而對情人柳夢梅一往情深,以身相慰,最終歷盡艱阻為情而復生,與柳夢梅在十分簡陋的儀式下稱意成婚。這是杜麗娘性格的第二度發展與升華,所謂「一靈咬住」,決不放鬆,「生生死死為情多」。
杜麗娘性格的第三度發展表現在對歷經劫難、終得團圓之勝利成果的保護與捍衛。面對親爹爹再三彈壓他那狀元夫君的淫威,回應老父親在金鑾殿上指著嫡親女兒「願吾皇向金階一打,立見妖魔」的狠心,杜麗娘在朝堂之上時而情深一敘,時而慷慨陳詞,把一部為情而死生的追求史演述得那般動人,就連皇上也為之感動,甚至親自主婚,「敕賜團圓」。這正是社會對生死之戀與浪漫婚姻的承認與禮贊。
柳夢梅——是一個富有才華的青年,但又存在著較濃厚的功名富貴的庸俗思想。他在愛情上確是始終如一的。他一看到杜麗娘的畫像和題詩,就被吸引住了。他為她敢於冒開棺處死的危險;在烽火連天、刀兵遍地的日子裡,不畏艱險到淮陽替她探望父母。在得悉自己中了狀元還被吊打的情況下,第一個念頭就是叫人趕緊送信給杜麗娘,讓她高興。這些描寫也是生動的、同時他不畏強暴、剛強的反抗性格也是突出的。他敢於在金鑾殿上揭露和嘲笑權高勢重的岳父。他始終相信自己和杜麗娘的行為是正確的,理直氣壯,義正詞嚴。這種性格於杜麗娘交相輝映,使他們的愛情發出了更大的光彩。
春香——是一位活潑可愛的丫鬟形象。從某種意義上說,春香正是杜麗娘性格中調皮、直率層面的外化。鬧學的主角是她,而後台則是杜麗娘。盡管杜麗娘還是用「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格言去教訓春香,但她本人又何嘗不想與丫環一塊去玩耍呢?發現後花園的是春香,而在後花園中演出一幕男歡女愛、驚神泣鬼的夢中喜劇的正是小姐本人。春香的導引與陪襯,使得杜麗娘更為儀態萬方、內涵豐富。這一對少女珠連壁合般的聯袂登場,與後來舞台本中花神聖母般的形象交相輝映,將女性美的群體陣容渲染得靚麗如畫
陳最良——作者筆下的陳最良一一個十足的迂腐、庸俗、虛偽、自私的道學先生,他嚴格遵守封建教義,言談行動充滿著酸溜溜的味道。有名的「閨塾」出描寫這個人物的道學氣最傳神。在這個人物身上暴露了封建社會一般知識分子的很多弱點,結合明代嘉靖以後文人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實際情況來看,陳最良這個形象有著明顯的時代特徵。對這個形象的批判,也正好體現了作者反封建禮教的民主精神。陳最良形象不僅在當時有現實意義,對後世文學作品中塑造同類型的知識分子,也有影響
杜寶——是封建 杜麗娘與柳夢梅家長制度的代表,是堅決的正統主義者,他用嚴格的封建教育來教養女兒,為了使女兒他日嫁到人家「知書識禮,父母光輝」。在婚姻問題上,他堅持門第觀念,以致耽擱了女兒的青春、甚至在知悉女兒生病的真正原因後,還故作鎮定,以致斷送了女兒的生命。他認為女兒私招柳夢梅玷辱了他的門第,女兒婚姻不由父母做主,更是敗壞了杜氏家風。這些地方都表現了他的冷酷面目。但另一面他又以封建社會「忠心耿耿」的大臣面目而出現,他勤政愛民,公而忘私,為國忘家。正因如此,他必然要堅定不移地維護封建制度重大支柱之一的封建禮教。為了維護封建制度,他在政治上清廉正直;也是為了維護封建制度,他在家庭中斷送了女兒的青春和幸福。從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道德體系的不合理。
『伍』 牡丹亭的角色介紹
《牡丹亭》表現出來的進步的光輝的思想,具體體現在一系列生動而鮮明的藝術形象的創造上。
杜麗娘——是《牡丹亭》中描寫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在她身上有著強烈的叛逆情緒,這不僅表現在她為尋求美滿愛情所作的不屈不撓的斗爭方面,也表現在她對封建禮教給婦女安排的生活道路的反抗方面。作者成功地細致地描寫了她的反抗性格的成長過程。杜麗娘生於名門宦族之家,從小就受到嚴格的封建教育。她曾經安於父親替她安排下的道路,穩重,矜持,溫順,這突出表現在「閨塾」一場。但是,由於生活上的束縛、單調,也造成了她情緒上的苦悶,引起了她對現狀的不滿和懷疑。《詩經》中的愛情詩喚起了她青春的覺醒,她埋怨父親在婚姻問題上太講究門第,以致耽誤了自己美好的青春。春天的明媚風光也刺激了她要求身心解放的強烈感情。終於,她在夢中接受了柳夢梅的愛情。
夢中獲得的愛情,更加深了她對幸福生活的要求,她要把夢境變成現實,「尋夢」正是她反抗性格的進一步的發展。在現實里,作者用浪漫主義的手法成功地表現了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幻夢中的美景,現實里難尋。正因夢境不可得,理想不能遂,杜麗娘犧牲了。但是作者並沒有以杜麗娘的死來結束他的劇本,他有獨特的藝術構思,又以浪漫主義的手法描寫杜麗娘在陰間向判官詢問她夢中的情人姓柳還是姓梅,她的遊魂還和柳夢梅相會,繼續著以前夢中的美滿生活。這時,杜麗娘已經完全擺脫了滿足一遊魂來和情人一起生活,她要求柳夢梅掘她的墳墓,讓她復生。為情人而死去,也為情人而再生;為理想而犧牲,也為理想而復活。她到底又回到了現實世界,到底和柳夢梅成就了婚姻。
這番過程充分說明了杜麗娘在追求愛情上的大膽而堅定,纏綿而執著。明人王思任在《牡丹亭序》中說:「杜麗娘雋(同雋)過言鳥,觸似羚羊,月可沉,天可瘦,泉台可冥,獠牙判罰可狎而處;而『梅』『柳』二字,一靈咬住,必不肯使劫灰燒失。」他這話時抓住了杜麗娘性格上的特點的。
由唯唯喏喏的官宦之家的千金小姐,發展到勇於決裂、敢於獻身的深情女郎,這是杜麗娘性格的第一度發展。一度發展是如此的迅捷,升華得如此強烈,夢醒之後與現實的距離和反差又是如此之巨大,以致杜麗娘不得不付出燃盡生命全部能量的代價,病死於尋夢覓愛的徒然渴望之中。但杜麗娘的可貴之處不僅在於能為情而死,還表現在死後面對閻羅王據理力爭,表現在身為鬼魂而對情人柳夢梅一往情深,以身相慰,最終歷盡艱阻為情而復生,與柳夢梅在十分簡陋的儀式下稱意成婚。這是杜麗娘性格的第二度發展與升華,所謂「一靈咬住」,決不放鬆,「生生死死為情多」。
杜麗娘性格的第三度發展表現在對歷經劫難、終得團圓之勝利成果的保護與捍衛。面對親爹爹再三彈壓她那狀元夫君的淫威,回應老父親在金鑾殿上指著嫡親女兒「願吾皇向金階一打,立見妖魔」的狠心,杜麗娘在朝堂之上時而情深一敘,時而慷慨陳詞,把一部為情而死生的追求史演述得那般動人,就連皇上也為之感動,甚至親自主婚,「敕賜團圓」。這正是社會對生死之戀與浪漫婚姻的承認與禮贊。
但是杜麗娘並沒有能完全擺脫封建倫理觀念的影響。回生以後還是想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來最後完成他和柳夢梅的婚姻。她要柳夢梅去探望杜寶,就含有以期取得父親同意的意思。她鼓勵丈夫獲取功名富貴,也含有促使父親承認他們婚姻的心思。但這些都不足以損害她的整個性格。杜麗娘形象有著相當高的典型性,她的遭遇和願望有著廣大的代表性。湯顯祖的詩集中就提到婁江女子俞二娘讀了《牡丹亭》斷腸而死;傳說杭州女伶商小玲也因愛情上受壓抑,演出《牡丹亭》傷心而死。因此,杜麗娘的形象幾百年一直活在人們心裡,並不是偶然的。
柳夢梅——是一個富有才華的青年,但又存在著較濃厚的功名富貴的庸俗思想。他在愛情上確是始終如一的。他一看到杜麗娘的畫像和題詩,就被吸引住了。他為她敢於冒開棺處死的危險;在烽火連天、刀兵遍地的日子裡,不畏艱險到淮陽替她探望父母。在得悉自己中了狀元還被吊打的情況下,第一個念頭就是叫人趕緊送信給杜麗娘,讓她高興。這些描寫也是生動的、同時他不畏強暴、剛強的反抗性格也是突出的。他敢於在金鑾殿上揭露和嘲笑權高勢重的岳父。他始終相信自己和杜麗娘的行為是正確的,理直氣壯,義正詞嚴。這種性格與杜麗娘交相輝映,使他們的愛情發出了更大的光彩。
春香——是一位活潑可愛的丫鬟形象。從某種意義上說,春香正是杜麗娘性格中調皮、直率層面的外化。鬧學的主角是她,而後台則是杜麗娘。盡管杜麗娘還是用「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格言去教訓春香,但她本人又何嘗不想與丫環一塊去玩耍呢?發現後花園的是春香,而在後花園中演出一幕男歡女愛、驚神泣鬼的夢中喜劇的正是小姐本人。春香的導引與陪襯,使得杜麗娘更為儀態萬方、內涵豐富。這一對少女珠連壁合般的聯袂登場,與後來舞台本中花神聖母般的形象交相輝映,將女性美的群體陣容渲染得靚麗如畫。
杜寶——是封建家長制度的代表,是堅決的正統主義者,他用嚴格的封建教育來教養女兒,為了使女兒他日嫁到人家「知書識禮,父母光輝」。在婚姻問題上,他堅持門第觀念,以致耽擱了女兒的青春、甚至在知悉女兒生病的真正原因後,還故作鎮定,以致斷送了女兒的生命。他認為女兒私招柳夢梅玷辱了他的門第,女兒婚姻不由父母做主,更是敗壞了杜氏家風。這些地方都表現了他的冷酷面目。但另一面他又以封建社會「忠心耿耿」的大臣面目而出現,他勤政愛民,公而忘私,為國忘家。正因如此,他必然要堅定不移地維護封建制度重大支柱之一的封建禮教。為了維護封建制度,他在政治上清廉正直;也是為了維護封建制度,他在家庭中斷送了女兒的青春和幸福。從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道德體系的不合理。
陳最良——作者筆下的陳最良是一個十足的迂腐、庸俗、虛偽、自私的道學先生,他嚴格遵守封建教義,言談行動充滿著酸溜溜的味道。有名的「閨塾」出描寫這個人物的道學氣最傳神。在這個人物身上暴露了封建社會一般知識分子的很多弱點,結合明代嘉靖以後文人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實際情況來看,陳最良這個形象有著明顯的時代特徵。對這個形象的批判,也正好體現了作者反封建禮教的民主精神。陳最良形象不僅在當時有現實意義,對後世文學作品中塑造同類型的知識分子,也有影響。
『陸』 求問這張畫的作者是誰
陳乃斌
《貴妃醉酒》京劇 戲曲人物 國畫收藏
【畫家簡介】:陳乃斌,1943年生,山東濟南市人,現為齊魯書畫研究院副院長,濟南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副所長,濟南市華夏文化促進會理事、山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陳乃斌自幼酷愛美術,在繪畫道路上求索五十多年,曾得益於王鳳年、潘潔茲、歐陽中石等名家大師的教誨和肯定,能工擅寫。其作品雅俗共賞,在� ⑹斜ㄖ皆又徑嚶蟹⒈恚嚳髕繁歡涎歉鞴氖詹丶搖謎呤詹亍2握怪杏惺蔚媒保縭 ⑹忻勒夠裼判憬保泄爍昂夠穸冉鋇齲釷莧褐諢隊蛻緇岣鶻緄暮悶饋=昀矗湎非宋鍩蚨撈氐奶獠謀硐鄭艿焦憒篤庇選⑹榛謎摺⑹詹厝聳考把菀戰緱說那囗破鵒艘還墒詹厝瘸薄� 戲畫墨趣 清韻可人--觀陳乃斌戲劇人物畫(於學劍)此文曾發表於多家報刊 中國戲曲由於其悠久的歷史而成為中國國粹中最為精彩的內容之一,同時,這一精彩的內容不斷地在藝術家的筆下被闡發。由於專門從事這一題材創作的畫家並不多,所以,我是先認識陳乃斌的畫而後見其人的。 記的前幾年,報紙上常有戲劇人物畫發表。我是專門研究戲曲的,便對這些戲畫格外注意,作者陳乃斌的名字便也記在心頭。 在一次藝術活動中,偶然遇到他,我才得識廬山面目。寒喧幾句後,感到他是一個不事張揚的人。隨後幾次接觸,特別是走進他的畫室,翻看一大堆展示他從藝事跡和藝術成果的各種文章、證書時,不禁對這位執著追求藝術而又保持高潔情操的中年畫家肅然起敬。同時,他畫案上那一幅墨跡未乾、惟妙惟肖的戲曲人物畫,使得內行人一看便知是個懂戲的主兒畫的戲畫。 觀賞陳乃斌的戲曲人物畫,我覺得具有這么三大特色:一是選取在民間幾乎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戲曲為題材,盡心篩選人物角色,重點刻畫人物的霎那間的神態和人物關系,使之在畫面上亮相定型。《連環計》說得是呂布戲貂蟬。作品畫出呂布以翎子「戲」貂蟬,呂布之得意放肆,貂蟬故作掩飾,王允側身佯作迴避,都畫得神情畢肖。三個人物的神態,准確到位。《貴妃醉酒》里的楊玉環醉態斜身,而高力士跪在一邊一副奴才相,畫出了二人的人物關系。而《武松打店》里的孫二娘被打倒在地,一支匕首查在項旁,這是戲中最精彩處。陳乃斌能夠抓住戲核,是因為他懂戲,對戲「滿腹經綸,如數家珍」。 二是強調人物的動態造型,一招一式,很合舞台上的板眼節奏。陳乃斌的戲劇人物畫,彌漫著風火之勢,灼灼炙人,這是因為畫中人物均在戲的沖突之中有一種強烈的動感,形態動作以誇張之勢顯現出來。如《白蛇傳》,許仙倒地,青蛇舉雙劍要殺許仙,白蛇左手擋小青,右手顧及許仙。這組造型,充滿了矛盾沖突,人物均在激烈的動態之中。再如《投軍別窯》,你看王寶釵仰首舉臂,那痛苦難舍的樣子實在感人。薛平貴一個箭步,那姿態,充滿了無奈的離別之恨,且透出大將風范。戲劇人物畫,畫人物神情,自然要畫人物形態動作,以形現神。陳乃斌知道這個形神關系,並且誇張地畫出人物的形態,這是抓住了戲劇人物畫的真髓,唯其如此,戲劇人物畫才有看頭。 三是筆畫之趣。用國畫之法畫戲劇人物,自然有一個筆墨學問。陳乃斌的戲劇人物畫在筆墨運用上是勾線兼用墨彩。有時以墨造型,整個畫面,清淡韻雅,既顯出色彩的豐富多變,又顯得簡約清透。如《霸王別姬》,霸王以墨為主,卻用的濃淡有致,而霸王的兩條紅穗,紅盔,紅劍穗,也紅的清韻,與黑色整體造型相配和諧。虞姬以淡紫為主與霸王形成的紅黑顏色對比,色彩搭配相互穿插,渾為一體。《西廂記》鶯鶯著淡紫,紅娘著淡綠,張生著淡墨,色彩清清宜人。而且透出一種靈動輕盈的墨趣。國畫的用墨實在是檢驗一個畫家的重要方面,無論人物造型如何生動,如果沒有用墨的趣味和美感,算不得一幅好畫,或許可以說,沒有筆墨的神韻就沒有人物的神韻。筆墨之於畫,頗像演技之於演員,它本身具有一種相對獨立的審美品格,陳乃斌戲劇人物畫的筆墨,即有這種相對獨立的審美韻味,我欣賞這種雅緻淡遠的筆墨之風。 戲味、韻味、趣味構成了陳乃斌戲劇人物畫的鮮明特點,這也使他的畫達到了令人品嚼、嚼之有味的高度,因此,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也就不足為怪了。 陳乃斌和他的戲劇人物畫:戲味 韻味 趣味--摘自2011年第30期《中國文化報》 雖然已是數九寒天,太陽卻暖暖和和地照著,午後的陽光透過窗戶灑落在屋內的魚缸上,五條色彩斑斕的小魚悠閑地在水中游來游去。牆上掛著歐陽中石先生給陳乃斌的題詞,屋裡飄著鐵觀音濃郁的茶香,一幅幅美不勝收的戲劇人物畫作品似乎在向每一位遠道而來的客人開啟那扇戲劇故事的大門——讓人徜徉在戲劇的世界裡,耳旁響著西皮流水,生、旦、凈、末、丑粉墨登場,《牡丹亭》、《霸王別姬》、《貴妃醉酒》、《白蛇傳》、《連環計》、《武二郎大鬧十字坡》……細致入微、惟妙惟肖。 陳乃斌小時候跟著大人看戲,總是掂著腳尖擠在人群中,每每把戲看完的時候,都腳疼脖子酸,可是只要有戲劇班子演出,他便樂顛顛地跑在最前面。戲台上細膩、傳神的表演,華麗、典雅的裝扮給幼年的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陳乃斌入迷地沉醉在戲劇中,一醉就是60多年。從小時候起,陳乃斌就開始畫戲劇人物,沒有老師、沒有顏料,只有一隻鉛筆,但他仍執著地描繪著自己的戲劇世界。 陳乃斌對戲劇的迷戀如痴如醉,夢想有一天也能登上舞台成為一名真正的戲劇演員。他開始私下練習戲劇唱段、研究戲劇台詞。不料,戲劇台詞竟把他引入到了五千年積淀的燦爛詩詞文化中,他像個剛出生的嬰兒,孜孜汲取著古典歷史和文學的營養。他喜愛王勃「落霞孤鶩」的華麗辭藻,喜愛李清照「綠肥紅瘦」的細膩詞風;他在虞姬最後的揮刀身影中落淚,在貴妃哀怨的醉酒神態中惋惜。他堅持不懈地用繪畫的方式表達著戲劇帶給他的喜怒哀樂。 1959年陳乃斌進入專業美術學校——濟南美術學校,做了兩年多的插班生。畢業後,被分配到美術工廠,在那裡負責畫宮燈。那段時光是快樂的,他的工作就是精心挑選古典文學中的神話故事、名人軼事等,畫洛神、畫林黛玉……1960年,剛滿18歲的他手繪的「嫦娥奔月」宮燈,在廣交會上嶄露頭角。不久,由於政治斗爭,陳乃斌被下放到山東省淄博王村整整20年。 回憶這20年的艱辛,陳乃斌感慨不已:「我可以什麼都沒有,但是我不能停止畫畫。」透過堅定有力的眼神,陳乃斌翻開了那時的記憶。勞教的內容是繁重又枯燥的噴漆工作,但他愣是把漆刷變成了手中的畫筆,把油漆變成了顏料,無時無刻不在構思自己的作品。可以說,他沒有一天離開過繪畫的世界。 從上世紀90年代起,陳乃斌開始專職畫國畫,潛心於戲劇人物畫的創作中,戲味、韻味、趣味在他的作品中縈繞穿梭。陳乃斌現為山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任山東齊魯書畫研究院副院長等職,但他常常說:「我稱不上畫家,我只是個熱愛戲劇、熱愛繪畫的民間畫匠。」 中國戲曲是國粹中最為精彩的內容之一,同時,這一精彩的內容不斷地在藝術家的筆下被闡發。陳乃斌的戲曲人物畫有三大特色:一是選取在民間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戲曲為題材,盡心篩選人物角色,重點刻畫人物的瞬間神態和人物關系,使之在畫面上亮相定型。如作品《連環計》中,呂布以翎子「戲」貂蟬,呂布之得意放肆,貂蟬之故作掩飾,王允側身佯作迴避, 三人神態都畫得神情畢肖,准確到位。又如《貴妃醉酒》里的楊玉環醉態斜身,而高力士一副奴才相,跪在一邊,不僅畫出了二者的人物關系,更是強調了人物的動態造型,一招一式,很符合舞台上的板眼節奏。二是陳乃斌的戲劇人物畫常常彌漫著風火之勢,帶有一種強烈的動感,人物的形態動作以誇張之勢顯現出來。如《白蛇傳》中,許仙倒地,青蛇舉雙劍要殺許仙,白蛇左手擋小青,右手顧及許仙。這組造型,充滿了矛盾沖突,人物均在激烈的動態之中 。三是充滿筆墨情趣,畫面清淡韻雅,色彩豐富多變。如《霸王別姬》中,霸王雖以墨為主,但他的兩條紅穗和紅盔、紅劍穗,與黑色造型相配和諧。虞姬以淡紫為主,與霸王的顏色形成鮮明對比,色彩搭配相互穿插,渾為一體。戲味、韻味、趣味構成了陳乃斌戲劇人物畫的鮮明特點,這也使他的畫達到了耐人品嚼、嚼之有味的高度。
請採納~
『柒』 牡丹亭人物介紹牡丹亭人物簡介
1、杜麗娘——是《牡丹亭》中描寫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在她身上有著強烈的叛逆情緒,這不僅表現在她為尋求美滿愛情所作的不屈不撓的斗爭方面,也表現在她對封建禮教給婦女安排的生活道路的反抗方面。
2、柳夢梅——是一個富有才華的青年,但又存在著較濃厚的功名富貴的庸俗思想。他在愛情上確是始終如一的。他一看到杜麗娘的畫像和題詩,就被吸引住了。他為她敢於冒開棺處死的危險;在烽火連天、刀兵遍地的日子裡,不畏艱險到淮陽替她探望父母。在得悉自己中了狀元還被吊打的情況下,第一個念頭就是叫人趕緊送信給杜麗娘,讓她高興。
3、春香——是一位活潑可愛的丫鬟形象。從某種意義上說,春香正是杜麗娘性格中調皮、直率層面的外化。鬧學的主角是她,而後台則是杜麗娘。盡管杜麗娘還是用「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格言去教訓春香,但她本人又何嘗不想與丫環一塊去玩耍呢?發現後花園的是春香,而在後花園中演出一幕男歡女愛、驚神泣鬼的夢中喜劇的正是小姐本人。
4、杜寶——是封建家長制度的代表,是堅決的正統主義者,他用嚴格的封建教育來教養女兒,為了使女兒他日嫁到人家「知書識禮,父母光輝」。在婚姻問題上,他堅持門第觀念,以致耽擱了女兒的青春、甚至在知悉女兒生病的真正原因後,還故作鎮定,以致斷送了女兒的生命。他認為女兒私招柳夢梅玷辱了他的門第,女兒婚姻不由父母做主,更是敗壞了杜氏家風。
5、陳最良——作者筆下的陳最良是一個十足的迂腐、庸俗、虛偽、自私的道學先生,他嚴格遵守封建教義,言談行動充滿著酸溜溜的味道。有名的「閨塾」出描寫這個人物的道學氣最傳神。在這個人物身上暴露了封建社會一般知識分子的很多弱點,結合明代嘉靖以後文人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實際情況來看,陳最良這個形象有著明顯的時代特徵。
『捌』 <牡丹亭>的代表作,作品中的主人公有那些人物
杜麗娘 柳夢梅
崔鶯鶯,張生
貧寒書生柳夢梅夢見在一座花園的梅樹下立著一位佳人,說同他有姻緣之分,從此經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寶之女名麗娘,才貌端妍,從師陳最良讀書。她由《詩經·關雎》章而傷春尋春,從花園回來後在昏昏睡夢中見一書生持半枝垂柳前來求愛,兩人在牡丹亭畔幽會。杜麗娘從此愁悶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彌留之際要求母親把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囑咐丫環春香將其自畫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陽安撫使,委託陳最良葬女並修建「梅花庵觀」。3年後,柳夢梅赴京應試,借宿梅花庵觀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麗娘畫像,發現杜麗娘就是他夢中見到的佳人。杜麗娘魂游後園,和柳夢梅再度幽會。柳夢梅掘墓開棺,杜麗娘起死回生,兩人結為夫妻,前往臨安。杜麗娘的老師陳最良看到杜麗娘的墳墓被發掘,就告發柳夢梅盜墓之罪。柳夢梅在臨安應試後,受杜麗娘之託,送家信傳報還魂喜訊,結果被杜寶囚禁。發榜後,柳夢梅由階下囚一變而為狀元,但杜寶拒不承認女兒的婚事,強迫她離異,糾紛鬧到皇帝面前,杜麗娘和柳夢梅二人終成眷屬。
『玖』 牡丹亭是明代誰的名作
牡丹亭是明代湯顯祖的著作。湯顯祖,江西臨川人,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中國明代戲曲家、文學家。祖籍臨川縣雲山鄉,後遷居湯家山(今撫州市)。被稱為「東方的莎士比亞」。湯顯祖有多方面的成就,而以戲曲創作為最。其戲劇作品《還魂記》《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其中《還魂記》是他的代表作。
《牡丹亭》的主要內容講了什麼
女主人公杜麗娘長得天生麗質而又多情善感。她到了豆蔻年華,正是情竇初開的懷春時節,卻為家中的封建禮教所禁錮,不能得到自由和愛情。忽一日,她那當太守的父親杜寶聘請一位老儒陳最良來給她教學授課,這位迂腐的老先生第一次講解《詩經》的「關關雎鳩」,即把杜麗娘心中的情絲觸動了。數日後。杜麗娘到後花園踏春歸來,睏乏後倒頭睡在了床上。
不一會見一書生拿著柳枝來請她作詩,接著又將她抱至牡丹亭成就了雲雨之歡。待她一覺醒來,方知是南柯一夢。此後她又為尋夢到牡丹亭,卻未見那書生,心中好不憂悶。漸漸地這思戀成了心頭病,最後葯石不治竟然死去了。其父這時升任淮揚安撫使,臨行將女兒葬在後花園梅樹下,並修成「梅花庵觀」一座,囑一老道姑看守。而杜麗娘死後,遊魂來到地府,判官問明她至死情由,查明婚姻簿上,有她和新科狀元柳夢梅結親之事,便准許放她回返人間。
此時書生柳夢梅赴京應試,途中感風寒,卧病住進梅花庵中。病癒後他在庵里與杜麗娘的遊魂相遇,二人恩恩愛愛,如漆似膠地過起了夫妻生活。不久,此事為老道姑察覺,柳夢梅與她道破私情,和她秘議請人掘了杜麗娘墳墓,杜麗娘得以重見天日,並且復生如初。倆人隨即做了真夫妻,一起來到京都,柳夢梅參加了進士考試。
考完後柳夢梅來到淮揚,找到杜府時被杜巡撫盤問審訊,柳夢梅自稱是杜家女婿,杜巡撫怒不可遏,認為這儒生簡直在說夢話,因他女兒三年前就死了,如何現在能復生,且又聽說女兒杜麗娘的墓被這儒生發掘,因而判了他斬刑。在審訊正吊打之時,朝廷派人伴著柳夢梅的家屬找到杜府上,報知柳夢梅中了狀元了。
柳夢梅這才得以脫身,但杜巡撫還是不信女兒會復活,並且懷疑這狀元郎也是妖精,於是寫了奏本讓皇上公斷,皇帝傳杜麗娘來到公堂,在「照妖鏡」前驗明,果然是真人身。於是下旨讓這父子夫妻都相認,並著歸第成親。一段生而復死,死而復生的姻緣故事就這樣以大團圓作了結局。
《牡丹亭》主要人物
杜麗娘
女,16歲,南宋初年江西南安太守杜寶的獨生女兒,自幼深得父母寵愛。生得花容月貌、嬌美無比,性情中有溫文爾雅、堅韌執著的一面,也有柔腸百結、多愁善感、痴心重情的一面。與嶺南書生柳夢梅夢中幽會,醒後思念成疾。
香消玉隕,後在柳夢梅、石道姑、胡判官、牡丹仙子等人、神的幫助下,還魂復生,並與柳生歷經重重磨難終成眷屬。她雖深居閨閣,接受封建禮教的熏陶,骨子裡卻蘊藏著對傳統禮法的叛離意識和對殘酷現實的反抗精神,內心燃燒著掙脫封建牢籠、粉碎理學枷鎖、追求個性解放、嚮往美好愛情的強烈願望。她因情而亡,又因情而生,既是一個被封建時代扼殺的悲劇人物,又有一段被藝術塑造的浪漫人生。
柳夢梅
原名春卿,男,20歲,嶺南書生,唐代詩人柳宗元後裔,英俊瀟灑,氣質非凡,博學多才,志向遠大,卻時運不濟,父母早亡,舉目無親,僅靠先柳宗元的僕人郭橐駝之後郭駝經營果園花圃供養,盡管生活窘迫,仍心志高遠,堅持發奮苦讀,既有報國之志,卻又懷才不遇,後歷經磨難,終於實現抱負,高中狀元。他雖一身書卷之氣,卻又不乏正義豪邁之心,且又有血氣方剛、年少輕狂之氣,常常仗義執言,打抱不平。他與杜麗娘因夢生情,忠貞不渝,真情不移,痴心不改,為麗娘的重生冒殺頭之險掘墳救人,用自己敢作敢為的行動成就了一段絕世愛情。
杜寶
男,50多歲,杜麗娘父親,唐代詩人杜甫後裔,歷任南安太守、淮揚安撫使、平章軍國重事(相當於丞相),文武雙全,有百步穿楊之絕技。封建統治階級內正派人物的典型代表,性格古板固執,思想頑固僵化。一方面他視封建禮教為天經地義,信奉「存天理,去人慾」的理法教條;另一方面又清名惠政,恪盡職守,上憂國家安危,下重百姓疾苦,不取民間分毫,頗著聲名,深受皇帝器重和百姓愛戴。
陳最良
男,杜麗娘的家庭教師,年過六十,他滿腦子仁義道德,滿口之乎者也,一心一意要把這位年輕美貌的女學生,教成一個賢妻良母式的典範。
《牡丹亭》賞析
《牡丹亭還魂記》中,身心俱受壓抑的太守之女杜麗娘游園中入夢與風雅文士柳夢梅相遇,並得成雲雨之歡。夢醒後的杜麗娘惆悵難安,「情不知所起」而相思成疾,病體難愈終至香消玉殞。三年後,杜麗娘夢中之人柳夢梅偶得佳人自繪畫像,麗娘也以遊魂之身再入人世,尋找夢中姻緣。
杜麗娘與柳夢梅在他人幫助下,終於打破重重愛情障礙,起死回生,最終得成眷屬。湯顯祖在這部傳奇作品中,描繪了杜麗娘與柳夢梅二人之間感人深切的生死愛情,這種至情至性的愛情演繹,無不代表著湯顯祖對人生與愛情的哲學思考與世情體驗,而情深而亡的杜麗娘,則成為湯顯祖筆下至情理想的化身。
在湯顯祖的《牡丹亭還魂記》中,至情化身的杜麗娘形象,在作品中呈現出「生而有情,因情成夢」的生命存在狀態,這種深厚、真摯而堅定的情感,使杜麗娘的形象綻放出思想解放與生命自由的人性主義光輝。自幼在嚴苛管教與約束中成長的杜麗娘,雖然鮮少與外界接觸,但來自書籍中男女相戀的故事,仍然使杜麗娘這位青春少女,因憧憬愛情這一自然情感而萌動春心。
由此可見,封建禮教統治下的封閉式教育,妄圖壓制摧殘人的天然慾望的目標,在人性光輝的照耀下是很難達成的。作品中流露的女性生命意識,不僅造就了杜麗娘青春意識與情感意識的覺醒,更是在杜麗娘的精神世界引發動盪,促使麗娘走上打破封建禮教束縛、追求自由愛情的個性解放之路。
《牡丹亭》創作背景
湯顯祖自幼心性靈慧,才華卓越,但因時運不濟、兼得罪權貴而四次科舉考試失利,使湯顯祖對科舉制度的弊端與權貴以勢壓人、惡意報復的醜陋面目有了清醒深刻的認識,人生之路上的磨難,未能改變湯顯祖堅持自我、重視德行的做人准則,反而造就了他堅定意志、注重操守品行的風格。
不久,身處官場險途的湯顯祖慢慢消減了其經世致用的雄心壯志,上疏貶官事件後,湯顯祖下定決心告別官場,將滿腔報國熱情投注於戲曲創作之中。重情重義的湯顯祖始終將「情」與「志」緊密相聯,並指出「萬物之情各有其志」,很早就開始嘗試以言情主題為核心開展戲曲創作。而湯顯祖與好友之間「夢生於情」、「情生於適」的友情互動帶給了他特別的感情體會,最終促使湯顯祖走上「因情成夢、因夢成戲」的創作之路。
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湯顯祖辭官,回到家鄉江西臨川縣的鄉村閑居。這一年他49歲。他在生活中耳聞目儲了一些青年男女的愛情遭遇,這些經歷激起了他的創作感情。回鄉不久,他就開始了《牡丹亭還魂記》的寫作。《牡丹亭還魂記》據明人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改編而成。
『拾』 牡丹亭的主人公是誰
男主人公是柳夢梅,女主人公是杜麗娘。
1、柳夢梅
柳夢梅是《牡丹亭》的男主人公。是一名典型的封建社會儒家讀書人的形象,他與劇中的女主杜麗娘相識於夢中,兩人竟然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幽媾於牡丹亭畔、芍葯欄邊。
杜麗娘因相思成疾鬱郁而終,兩人再次相見時竟已人鬼殊途,沒曾想他們的愛情感動了閻羅判官,使得杜麗娘還魂復生。
事情卻是一波三折,並沒有就此結束。柳夢梅因為出身寒門,與女主人公杜麗娘門不當戶不對,所以他們的愛情備受麗娘之父杜寶所反對。
哪怕柳夢梅成為了狀元也不受杜寶待見,甚至將還魂歸來的杜麗娘當做鬼怪附體。最終,眾人將此事鬧到了金鑾殿之上,才由皇帝乾綱獨斷作出了決定,這才使得有情人終成眷屬。
2、杜麗娟
她的父親杜寶是個儒生出身的太守,是傳統道德的代表人物,為官忠於職守,為人堅持禮教,而母親甄氏則是個夫唱婦隨的賢妻良母式的女子。
自幼深得父母寵愛。生得花容月貌、嬌美無比,性情中有溫文爾雅、堅韌執著的一面,也有柔腸百結、多愁善感、痴心重情的一面。
與嶺南書生柳夢梅夢中幽會,醒後思念成疾。香消玉隕,後在柳夢梅、石道姑、胡判官、牡丹仙子等人、神的幫助下,還魂復生,並與柳生歷經重重磨難終成眷屬。
她雖深居閨閣,接受封建禮教的熏陶,骨子裡卻蘊藏著對傳統禮法的叛離意識和對殘酷現實的反抗精神,內心燃燒著掙脫封建牢籠、粉碎理學枷鎖、追求個性解放、嚮往美好愛情的強烈願望。
她因情而亡,又因情而生,既是一個被封建時代扼殺的悲劇人物,又有一段被藝術塑造的浪漫人生。
(10)牡丹亭人物畫擴展閱讀:
其他人物介紹:
1、杜寶
男,50多歲,杜麗娘父親,唐代詩人杜甫後裔,歷任南安太守、淮揚安撫使、平章軍國重事(相當於丞相),文武雙全,有百步穿楊之絕技。
封建統治階級內正派人物的典型代表,性格古板固執,思想頑固僵化。一方面他視封建禮教為天經地義,信奉「存天理,去人慾」的理法教條。
另一方面又清名惠政,恪盡職守,上憂國家安危,下重百姓疾苦,不取民間分毫,頗著聲名,深受皇帝器重和百姓愛戴。
2、陳最良
男,杜麗娘的家庭教師,年過六十,他滿腦子仁義道德,滿口之乎者也,一心一意要把這位年輕美貌的女學生,教成一個賢妻良母式的典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