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牡丹亭的影響

牡丹亭的影響

發布時間: 2022-09-26 07:23:56

Ⅰ 《牡丹亭》為什麼能成為「明傳奇」的巔峰之作

《牡丹亭還魂記》(簡稱《牡丹亭》,也稱《還魂夢》或《牡丹亭夢》)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創作的傳奇(劇本),刊行於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

該劇是中國戲曲史上傑出的作品之一,與《崔鶯鶯待月西廂記》、《長生殿》、 《桃花扇》合稱中國四大古典戲劇。

Ⅱ 牡丹亭在古代文學史上的地位

《牡丹亭》是湯顯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國戲曲史上浪漫主義的傑作。作品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離合的愛情故事,洋溢著追求個人幸福、呼喚個性解放、反對封建制度的浪漫主義理想,感人至深。杜麗娘是中國古典文學里繼崔鶯鶯之後出現的最動人的婦女形象之一,通過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婚姻,喊出了要求個性解放、愛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聲,並且暴露了封建禮教對人們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殘。《牡丹亭》以文詞典麗著稱,賓白饒有機趣,曲詞兼用北曲潑辣動盪及南詞宛轉精麗的長處。明呂天成稱之為「驚心動魄,且巧妙迭出,無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Ⅲ 簡述湯顯祖的牡丹亭的時代意義

《牡丹亭》中,「至情」主題的演繹不僅表現了湯顯祖關於言情的認知理念,而且反映出湯顯祖受明朝以來傳承的言情思潮的深刻影響。從中國古代言情思潮的文化淵源看,言情作為與教化並行對立的重要觀念始終在文學創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魏晉南北朝以後,文學自覺時代造就了言情主題的新見解與新特點。

Ⅳ 牡丹亭的傑出之處在哪

作為戲曲經典文本,《牡丹亭》之所以成為經典,至少經過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它問世之後,明代後期和清代文人對它的批評接收。第二個階段則是20世紀以後,現、當代文化人對它的批評、研究和接受,其中,兼有大學教科書作用的中國文學通史的書寫,在其經典化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1904—1913年:《牡丹亭》的艱難現身

1904—1913年,屬於中國文學史寫作之草創期,林傳甲、黃人、竇警凡等人做出了最初的嘗試。而《牡丹亭》則是以「『臨川四夢』之一」的身份間或現身於本時段的中國文學史著述,初露頭角。

在黃人的《中國文學史》中,開始對《牡丹亭》給予了更多篇幅的介紹和評價。它將戲曲與詩詞並提,較為詳細列舉元代雜劇、評述明代戲曲,為提升戲曲的文學史地位積力蓄勢。在明代眾多戲曲作家中,黃人的《中國文學史》於湯顯祖用筆最多。它將「臨川四夢」視為一個有機整體,採用總體闡述與個體評點相結合的方式予以介紹,「四夢」用筆較為均衡。其間,涉及到《牡丹亭》的主旨、人物設置、藝術特色等方面,或通過考據駁斥舊說,或簡要描述閱讀體會。可惜的是,這部一百七十餘萬字的教材未曾流行坊間。

總的說來,在中國文學史書寫之草創時期,《牡丹亭》的艱難現身,昭示著戲曲在文學領域長期處於「鄙棄不復道」的境地,但同時也孕育著被「扶正」的轉機。

二、1914—1940年:《牡丹亭》乃「臨川四夢」之最

1914—1940年,為中國文學史書寫的探索期和第一個高產期。這一時期,隨著純文學觀念的逐漸深入人心、以王國維與吳梅等為代表的戲曲研究的廣泛展開,戲曲在文學領域的地位得到迅速提升,湯顯祖被視為明代傳奇最傑出的作家,《牡丹亭》則成為「臨川四夢」之最,即湯顯祖的代表作品。

王夢曾的《中國文學史》,有兩節與《牡丹亭》相關:「湯顯祖有《還魂記》《南柯記》《邯鄲夢》《紫釵記》,以《還魂記》為之最」。此句將《牡丹亭》從「臨川四夢」中凸顯出來。

曾毅的《中國文學史》,對於明代戲曲小說未列專節講解,而是並入「清之戲曲小說」予以簡介。他進一步推重《牡丹亭》為明代傳奇最佳之作,認為黃九煙「首肯《邯鄲》」僅是其個人喜好而已。

謝無量的《中國大文學史》,對《牡丹亭》的書寫有兩點值得注意。其一,將湯顯祖視為明代最傑出的戲曲家,將《牡丹亭》視為湯顯祖的最佳作品。其二,引用沈德符《顧曲雜言》與朱彝尊《靜志居詩話》中關於《牡丹亭》的大段評點文字,介紹《牡丹亭》的主題、演出效果等,對其他「三夢」則是一筆帶過,從而進一步將《牡丹亭》推上「臨川四夢」之最的位置。

譚正璧的《中國文學史大綱》,提出「明代曲家中湯義仍最著」,所作「臨川四夢」中《還魂記》最膾炙人口,且與《西廂記》同樣的家傳戶誦。1935年,他在《新編中國文學史》中進一步概述了《牡丹亭》的情感魅力及藝術特色。

顧實的《中國文學史大綱》,明代戲曲部分只寫第一戲曲家湯顯祖,共計五段。前三段主要簡述湯顯祖的生平、曲壇地位及「玉茗堂四夢」,第四、第五兩段著重介紹《牡丹亭》,包括劇情、情節的奇幻而合理外之理、令人腸斷魂銷的閱讀效果等等。

趙景深的《中國文學小史》,認為明代傳奇著名者當屬湯顯祖,作品以《牡丹亭》為最。《牡丹亭》的特別之處在於「將少女的心情刻畫地寫出,曾博得許多姑娘的眼淚」。趙景深還採用比較法描述了自己的閱讀感受:「我們讀俄國屠格涅夫《城裡的醫生》,尚且為那鄉間女子嘆惜,低回數日,更不用說這樣偉大的戲劇之感人了!」

陸侃如、馮沅君的《中國文學史二十講》,認為「湯顯祖的『臨川四夢』標志著明傳奇黃金時代的來到」,給予湯顯祖恰當的定位。他們指出:「《紫釵記》《還魂記》《南柯記》,並取材於唐人小說,只《還魂記》出於臆造,而價值也最高。」最後,以《驚夢》《尋夢》等唱詞為例,說明湯顯祖作曲「穠艷工麗處似玉溪詩和夢窗詞,俊爽質素處也有關、馬之風」特點。

另外,鄭振鐸的《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童行白的《中國文學史綱》,均對「臨川四夢」進行了探討,認為「獨以《牡丹亭》之作,顯祖之名,足以不朽」。

綜合觀之,在1914—1940年所編撰的中國文學通史中,湯顯祖的地位得到了提升,《牡丹亭》逐漸從「臨川四夢」中脫穎而出,成為湯顯祖甚或明代傳奇的代表作品,其經典地位也逐漸得到確立。

三、1941—1980年代:《牡丹亭》為浪漫主義的傑作

這一時期,文學的對象基本被限定為詩歌、散文、小說、戲曲等具有審美性的文體,戲曲在文學領域取得正宗地位。同時,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思想逐漸影響到古代文學包括古代戲曲研究領域,即注重「挖掘促使作品產生的社會因素和解釋作品的社會內涵和意義」。這兩方面的合力作用,孕育了中國文學通史著作的較大變化。這些文學史著述,將《牡丹亭》視為「浪漫主義的傑作」,用至少一節的篇幅進行詳細介紹,《牡丹亭》的經典地位進一步得以確立。

劉大傑的《中國文學發展史》,對《牡丹亭》的總的評價為:《牡丹亭》為「才子佳人的戀愛劇」,成功體現了浪漫派作品的特徵。他指出:「(《牡丹亭》)戲的內容,實無足取,人死還魂,更屬荒唐。戲之結局,仍是團圓舊套,亦無新意。同時戲中所表現的,仍是那些點狀元高升發財的舊思想。」《牡丹亭》的真正魅力在於,以《驚夢》等美不勝收的曲文寫出「既真且美」的「情」,成功體現了浪漫派作品的特徵:「熱烈的情感,文字的美麗,幻想的豐富與誇張的描寫,所以他能夠感動人心,尤為熱情的少年男女所愛好。」這是劉著論述的重心所在。

《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大綱》將《牡丹亭》作為專節進行講授,包括劇情、思想內容(社會學評判)、藝術成就、影響等方面,賦予《牡丹亭》經典的地位。

四、1990年代—至今:《牡丹亭》為中國戲曲史上不可多得的傑作

20世紀80年代,隨著西方現代文藝理論的大量譯介與接受,中國學界也開始嘗試改造古代文學作品,產生了許多新成果。這些文學史教材不同程度融貫《牡丹亭》的新舊研究成果,挖掘新內涵、探討新特質,彰顯出《牡丹亭》豐富多彩的經典魅力,鞏固了《牡丹亭》的文學經典地位。可以概括為五個方面:

對《牡丹亭》經典度的繼續高揚。在上列文學史中,出現了較之以前的文學史不同的評論:「《牡丹亭》是一部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和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的傑出劇作」「《牡丹亭》是湯顯祖的代表作,以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卓越的藝術成就,成為中國戲曲史上不可多得的傑作」。這些評論共同給予《牡丹亭》傑出的定位,是將該作視為經典中的經典。

對《牡丹亭》性質的多種定位。對於《牡丹亭》,中國學界不是生搬硬套西方的戲劇分類標准,而是根據中國戲曲自身的特點進行界定和闡釋:「《牡丹亭》又是一部兼悲劇、喜劇、趣劇和鬧劇因素於一體的復合戲曲」「這種悲喜交融、彼此映襯的戲曲風格,正是富有中國戲曲特色的浪漫主義的具體體現」。

對《牡丹亭》的文化學解讀。或從市民社會的角度進行觀照:「湯顯祖所師事的泰州學派……都是市民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湯顯祖沒有像李贄、達觀那樣去生死打拚,但他也在文學藝術領域開辟了思想解放、個性張揚的新戰場」;或站在人性的高度予以透視:「湯顯祖在中國文化史上,第一次在文學領域把至情激揚到超越傳統意識的高度,把情與理的沖突所造成的苦悶表現得淋漓盡致,並在對情自身的反思中對傳統人性觀表現出深切的懷疑和否定,這真是『前無作者,後鮮來哲,二百年來,一人而已』。」

對《牡丹亭》情節結構的新見解。《牡丹亭》的情節結構有兩條線索:「人間——陰間——人間,現實——理想——現實」,它「既是杜麗娘人生追求的完整的情感歷程,也是湯顯祖文化探索的完整的精神歷程。」

對《牡丹亭》人物形象的新評價。主要體現在杜寶身上,比如:他是一個深愛女兒,但卻對她的痛苦既不理解也無能為力的父親。這在當時是戲曲文學中從未出現過的類型。從文化與人性雙重角度深入解剖多種身份的杜寶,更為合理。

通過對中國文學通史教材書寫視域下《牡丹亭》經典化軌跡的梳理,我們可以見證,近代以來中國文學概念的演變過程以及戲曲在文學領域爭取正宗地位的艱難履歷。從被完全忽略,到簡單介紹,到評價的不斷升級,《牡丹亭》經典化的軌跡,典型地凸現了戲曲等俗文學自近代以來迥異於詩文的經典化進程與特徵。未來,我們對戲曲文學認識的更新與變化,或許會從根本上促進《牡丹亭》等戲曲經典魅力的進一步釋放。另外一方面,通過對各個時期文學史對《牡丹亭》的書寫,我們又可以看到,《牡丹亭》之所以成為文學經典,也恰恰因為諸多文學史的書寫。

Ⅳ 如何評價湯顯祖的牡丹亭它的文學和藝術成就有多高

《牡丹亭》 又名《還魂記》、《牡丹亭還魂記》。明代湯顯祖所作傳奇劇本。共五十五齣,取材於明話本《杜麗娘慕色還魂》。寫南安太守杜寶之女杜麗娘偕侍女春香游園遣悶,夢中和英俊書生一見鍾情,以身相許,醒後尋夢不遂,從此幽懷難遣,以致相思成疾而死。死後三年,幽魂得與意中人相會,方知其為柳夢梅,於是為情而復生,兩人終得結為夫婦。

《牡丹亭》的文化意義,在於其反對處於正統地位的理學,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權利和情感價值,歌頌自由的愛情,從而撥開了正統理學的迷霧,在受迫害最深的女性心頭吹拂起陣陣和煦清新的春風。

Ⅵ 《牡丹亭》具有什麼意義

我認為戲劇是種娛樂,看戲劇是娛樂,但這個娛樂是一種精神的娛樂,不是感官刺激的皮肉之樂。向來我們人類的娛樂基本上有兩種 : 一種娛樂就是滿足我們感官需要的皮肉之樂。皮肉之樂是不是全否定,我也不完全否定。比如說你肚子餓了,你吃飽了很高興,這是皮肉之樂,這個也不能否定。在其他生活領域,包括你們男女之間也有一些皮肉之樂,我也不完全否定。但是我們的藝術我們的戲劇,如果僅僅停留在皮肉之樂上,那就達不到它的文化要求。戲劇主要還是達到精神的娛樂。這種精神的娛樂,包括你得到了智慧,得到了啟發,或者你的某種追求在這里得到了體現等等,這些都屬於精神娛樂。

譬如《牡丹亭》,《牡丹亭》里邊,它的主人公柳夢梅、杜麗娘,他們兩個人青春之愛,一見鍾情,他們甚至發生了兩性的結合。這個結合怎麼表現呢?我們可以看看在當時湯顯祖的表現手法是比較精神的,這就是後邊的一段,男女主人公相約之後,他們兩個人在夢里相逢以後,下邊就要到後邊去,去干什麼?你們可以想。但是在戲劇舞台上,湯顯祖用了一段叫「花神舞」,這個「花神舞」我覺得非常美,就是通過「花神舞」的表演,你們看了以後就理解了男女主人公的愛情。而不是像後來有些西方電影,包括中國有些不好的戲,它在表現男女之愛的時候就非常直接,就是所謂的床上戲,沒有什麼審美的價值,只有皮肉之樂的現象。這是湯顯祖在四百多年之前他就能夠從這方面來表現,當然後來包括國外的一些戲,像《羅密歐與朱麗葉》,他們在表現男女之愛的時候,也有好多新的手法,跟「花神舞」也不一樣,也是追求一種精神之樂,是精神的愉快,而不是皮肉之樂。這個在西方也有一些非常好的例子。有一年我在美國講學的時候,特別談到這個問題。他們問你們中國的戲如何表現這個?我就講到了《牡丹亭》,我說用「花神舞」。他們說太好了,用「花神舞」表現太好了。所以從這可以看出來,那麼我們講戲劇它是給人娛樂,但是這種娛樂呢,它是一種精神的娛樂,所以從這個方面我們來看它的文化意義。

Ⅶ 《牡丹亭》對同時期的作家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牡丹亭》問世之後,各地紛紛上演。許多劇作家如沈王景、呂玉繩、臧晉叔、馮夢龍等都著手進行改編。他們改動了《牡丹亭》中一些不合音律的地方,結果引起一場關於戲曲創作的大爭論。湯顯祖不願意別人亂改動,他說:」《牡丹亭記》要依我原本,其呂家改的,切不可從!雖是增減一二字以便俗唱,卻與我原作的意趣大不同了。」甚至還說出」余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這種偏激的話來。吳江派的沈王景則認為」名為樂府,須教合律依腔。寧使時人不鑒賞,無使人撓喉捩嗓。」這就是戲曲史上有名的臨川派和吳江派的論爭。湯顯祖與沈王景對立的觀點,在於他主張戲曲作品要言情,要以表達情感內容為主,提倡才情,不忌麗辭,不拘音律。為了作者抒情和渲染意境情致的需要,認為可以犧牲音律。論辯過程中的偏激之言,考察他的思想,我們會懂得,這是一個才子、思想家的矯枉過正。而在實際創作中,他還是講究音律的。當然,《牡丹亭》也存在有時用典冷僻、有的片段顯得晦澀生硬的瑕疵。

熱點內容
茶花樓房 發布:2025-09-10 13:53:31 瀏覽:827
御姐玫瑰手島優 發布:2025-09-10 13:52:53 瀏覽:447
無錫花藝學校 發布:2025-09-10 13:52:49 瀏覽:853
紋母樹盆景 發布:2025-09-10 13:49:49 瀏覽:467
花卉海 發布:2025-09-10 13:09:34 瀏覽:990
野玫瑰伴奏 發布:2025-09-10 13:01:48 瀏覽:318
啤酒擦蘭花葉 發布:2025-09-10 12:43:19 瀏覽:329
銀瓶取浸梅花水賞析 發布:2025-09-10 12:17:45 瀏覽:359
乳源茶花公園 發布:2025-09-10 12:16:59 瀏覽:575
丁香花纖小 發布:2025-09-10 12:16:50 瀏覽: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