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的飲片
① 中葯丁香是什麼味道,這次大夫給我開的中葯,裡面加的有丁香,為啥有種臭臭的味道,疙料味!怪怪的味道,
註解
中葯飲片「丁香」是由桃金娘科丁香未開放的花蕾經乾燥而製得,狀似圓頭釘子,其香味濃烈,口感苦,烹飪之後變得溫和。丁香屬一種芳香健胃劑,能促使胃液分泌,增強胃腸蠕動
② 丁香是的用途是什麼
丁香是的用途是什麼? 【葯名】:丁香 【拼音】:DINGXIANG 【英文名】:Flos Caryophyllata 【來源】:為雙子葉植物葯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花蕾。 【功效】:溫中、暖腎、降逆。 【主治】:治呃逆、嘔吐、反胃、痢疾、心腹冷痛、痃癖、疝氣、癬症。 【性味歸經】:辛,溫。 ①《開寶本草》:「味辛,溫,無毒。」入胃、脾、腎經。 ①《湯液本草》:「入手太陰、足陽明、少陰經。」②《雷公炮製葯性解》:「入肺、脾、胃、腎四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3~1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用葯忌宜】:熱病及陰虛內熱者忌服。李杲:「氣血勝者不可服,丁香益其氣也。」《本草經疏》:「一切有火熱證者忌之,非屬虛寒,概勿施用。」 【葯物配伍】:《雷公炮炙論》:「不可見火。畏鬱金。」 【別名】:丁子香(《齊民要術》)、支解香、雄丁香(《本草蒙筌》)、公丁香(《本草原始》)。處方名:丁香、公丁香 【處方名】:丁香、公丁、公丁香 【商品名】:丁香、公丁香。以花蕾乾燥、個大、飽滿、色棕紫而新鮮、香氣濃烈、油性足者為佳。 【葯用部位】:本植物的樹根(丁香根)、樹皮(丁香樹皮)、樹枝(丁香枝)、果實(母丁香)、花蕾蒸餾所得的揮發油(丁香油)亦供葯用,各詳專條。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馬來群島及非洲,我國廣東、廣西等地有栽培。葯材主產於坦尚尼亞、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我國廣東有少數出產。 【葯材的採收與儲藏】:通常在9月至次年3月間,花蕾由青轉為鮮紅色時採收。 【拉丁名】:原植物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L.)Merr. EtPerry 【炮製方法】:採下後除去花梗,曬干。 在網上有人問我,老中醫,你是不是醫生啊?嘻嘻~~~如假包換的哦。想交個醫生朋友嗎?。防假冒號碼:老中醫 QQ526074534,往後我們有緣,需要服務,中醫、心理咨詢、戀愛,在QQ問問里,有專業性服務的哦! 名落孫山,江郎才盡,英名早逝者,歡迎復制,回答,共同廣渡,迷途受難同胞,一起參與「為人民服務」偉大的行列,小妹不才,謝謝大家 !
③ 2019年版《葯品目錄》中葯飲片部分
基金予以支付的中葯飲片,共892種。其中,單獨使用不予支付的中葯飲片,共116種(13%)。全部由單獨使用不予支付的中葯飲片組成的處方也不予支付。
單獨使用不予支付的中葯飲片如下,括弧內數字對應其在目錄中的序號:
丁香(3)、人參片(5)、八角茴香(8)、刀豆(14)、三七粉(15)、干石斛(19)、乾薑(21)、大棗(35)、小茴香(43)、山葯(49)、山葯片(50)、川貝母(63)、廣藿香(72)、天麻(86)、月季花(124)、烏梢蛇(127)、烏梢蛇肉(128)、烏梅(129)、烏梅肉(130)、玉竹(140)、艾葉(146)、龍眼肉(161)、生薑(180)、白果仁(198)、白鬍椒(200)、百合(241)、當歸(245)、肉蓯蓉片(247)、肉豆蔻(248)、肉桂(249)、全蠍(260)、決明子(264)、 紅參(284)、紅參片(285) 、紅景天(287)、麥芽(289)、赤小豆(291)、花椒(297)、芡實(302)、蘆薈(304)、巫山淫羊藿(311)、佛手(323)、余甘子(325)、龜甲膠(329)、龜板膠(331)、沙棘(335)、沉香(337)、靈芝(341)、阿膠珠(344)、陳皮(346)、青果(357)、玫瑰花(362)、郁李仁(378)、昆布(382)、羅漢果(386)、金錢白花蛇(410)、金銀花(413)、炙巫山淫羊藿(422)、炙黃芪(423)、炙淫羊藿(424)、凈山楂(426)、炒白果仁(438)、炒決明子(441)、炒花椒(443)、炒黑芝麻(459)、珍珠粉(477)、草豆蔻(487)、茴香(490)、茯苓(491)、胡椒(497)、梔子(512)、枸杞子(513)、砂仁(519)、香櫞(530)、胖大海(539)、萊菔子(581)、蓮子(582)、蓮子心(583)、荷葉(587)、核桃仁(598)、粉葛(613)、酒烏梢蛇(621)、酒當歸(623)、酒蓯蓉(624)、酒蛤蚧(631)、酒蘄蛇(633)、桑椹(653)、黃芪(667)、菊苣(677)、菊花(678)、鹿角膠(703)、鹿角霜(704)、淫羊藿(710)、淡豆豉(712)、琥珀(720)、蛤蚧(745)、黑芝麻(746)、黑豆(747)、黑胡椒(748)、榧子(809)、罌粟殼(818)、管花肉蓯蓉片(819)、鮮蘆根(821)、鮮魚腥草(822)、辣椒(824)、蜜百合(828)、蜜罌粟殼(838)、熊膽粉(839)、蘄蛇(842)、蘄蛇肉(843)、薏苡仁(873)、薄荷(874)、橘紅(875)、檀香(882)、藿香(888)、鱉甲膠(891)。
紅參(284)、紅參片(285)僅限臨床危重患者搶救。
不得納入基金支付范圍的中葯飲片如下:
阿膠、白糖參、朝鮮紅參、穿山甲(醋山甲、炮山甲)、玳瑁、冬蟲夏草、蜂蜜、狗寶、龜鹿二仙膠、哈蟆油、海龍、海馬、猴棗、酒制蜂膠、羚羊角尖粉(羚羊角鎊片、羚羊角粉)、鹿茸(鹿茸粉、鹿茸片)、馬寶、瑪瑙、牛黃、珊瑚、麝香、天山雪蓮、鮮石斛(鐵皮石斛)、西紅花(番紅花)、西洋參、血竭、燕窩、野山參、移山參、珍珠、紫河車、各種動物臟器(雞內金除外)、胎、鞭、尾、筋、骨。
④ 母丁香常用量
母丁香,桃金娘科植物丁香(葯用丁香)的近成熟果實,乾燥果實呈卵圓形或橢圓形,長約2~3厘米,直徑約0.6~1厘米。外表呈褐色,或帶有土紅色粉末,粗糙,多細皺紋,上端宿萼有4裂片。
味辛、性溫,可治暴心氣痛、胃寒嘔逆、風冷齒痛、牙宣、口臭、婦人陰冷、小兒疝氣等症。
中文名
母丁香
別名
雞舌香、亭炅獨生、雌丁香
界
植物界
拼音
Mǔ Dīnɡ Xiānɡ
英文
Clove Fruit
快速
導航
成分
形態特徵
葯理活性
葯物概述
葯物性狀
母丁香飲片
主要療效
應用注意事項
生長習性
栽培技術
病蟲害防治
中醫傳承
公 母丁香的鑒別
歷史
丁香是一種進口「南葯」,原產於印尼 馬魯古群島,公元前 3 世紀作為「香葯」傳入我國。 丁香作為葯用始於漢武帝時代(公元前 1~2 世紀)。
⑤ 飲片切制有一定的規格,薄片和厚片各指什麼
薄片指厚度1-2mm,厚片指2-4mm。
根據厚度,可將切片分成以下幾類:
1、極薄片:厚度為0.5mm以下,適宜木質類及動物、角質類葯材,如羚羊角、鹿角、蘇木、降香等。
2、薄片:厚度為1一2mm,適宜質地緻密堅實、切薄片不易破碎的葯材、如白芍、烏葯、三棱、天麻等。
3、厚片:厚度為2—4mm,適宜質地松泡、粘性大、切薄片易破碎的葯材,如茯苓、山葯、天花粉、澤瀉、升麻、大黃等。
4、斜片:厚度為2—4mm,適宜長條形而纖維性強的葯材,如甘草、黃芪、雞血藤等。
5、直片(順片):厚度為2—4mm,適宜形狀肥大、組織緻密、色澤鮮艷和需突出其鑒別特徵的葯材,如白術、大黃、天花粉、升麻、附子等。
飲片的切制方法:鎊片多用於動物角類,如羚羊角、水牛角;刨片多用於木質類葯材,如檀香;銼法多用於羚羊角、水牛角等習慣用粉末的葯材;劈,多用於木質類葯材及動物骨骼,如降香、松節等。
(5)丁香的飲片擴展閱讀:
飲片類型的選擇原則:
1、質地緻密、堅實者,宜切薄片。如烏葯、檳榔、當歸、白芍、木通等。
2、質地松泡、粉性大者,宜切厚片。如山葯、天花粉、茯苓、甘草、黃芪、南沙參等。
3、為了突出鑒別特徵,或為了飲片外形的美觀,或為了方便切制操作,視不同情況,選擇直片、斜片等。如大黃、何首烏、山葯、黃芪、桂枝、桑枝等。
4、為了對葯材進行炮炙(如酒蒸),切制時,可選擇一定規格的塊或片。如大黃、何首烏等。
5、凡葯材形態細長,內含成分有易煎出的,可切制一定長度的段。如木賊、荊芥、薄荷、麻黃、益母草等。
6、皮類葯材和寬大的葉類葯材,可切製成一定寬度的絲。如陳皮、黃柏、荷葉、枇杷葉等。
⑥ 葯食同源類中葯飲片包括哪些中葯飲片
衛生權威部門公布的87種食葯共用的中葯材名單
既是食品又是葯品的物品名單(按拼音順序排列):
(B) 八角茴香、白芷、白果、白扁豆、白扁豆花、百合、薄荷。
(C) 赤小豆。
(D)丁香、刀豆、代代花、淡竹葉、淡豆豉。
(E)阿膠。
(F)佛手、茯苓、蜂蜜、榧子、蝮蛇、覆盆子。
(G)甘草、枸杞子、高良姜、葛根。
(H)花椒、荷葉、黃芥子、黃精、黑芝麻、黑胡椒、槐米、槐花、藿香。
(J)決明子、雞內金、金銀花、姜(生薑、乾薑)、桔紅、桔梗、菊花、菊苣、橘皮。
(K)昆布。
(L)龍眼肉(桂圓)、羅漢果、萊菔子、蓮子。
(M)馬齒莧、木瓜、火麻仁、牡蠣、麥芽。
(P) 胖大海、蒲公英。
(Q) 芡實、青果。
(R) 肉豆蔻、肉桂。
(S) 山葯、山楂、沙棘、砂仁、桑葉、桑椹、酸棗仁。
(T) 桃仁。
(W)烏梢蛇、烏梅。
(X)小茴香、小薊、杏仁(甜、苦)、香櫞、香薷、鮮白茅根、鮮蘆根、薤白。
(Y) 玉竹、余甘子、郁李仁、魚腥草、益智仁、薏苡仁。
(Z) 棗(大棗、酸棗、黑棗)、枳椇子、梔子、紫蘇、紫蘇籽。
⑦ 中葯斗譜排列順序規律
首先要看看這醫院的主要醫生是什麼專業的用什麼方面的葯頻率多排列的方法也不同. 但是一般的排列規律是---按「橫七豎八」排列。每個大斗分成 3格(對用量大的飲片也有分為 2格的),每格放一種飲片。為存放質地輕泡的飲片,可在整架葯斗下層專設 3個特大斗。中葯的擺放需按照中醫處方用葯的配伍規律和中葯的性能來設置,盡量將處方中經常配伍應用的飲片放在一起,便於調劑時查找。常規是先將常用飲片放在斗架的中上層,便於調劑時稱取。如當歸、白芍與川芎;黃芪、黨參與甘草;麥冬、天冬與北沙參;金銀花、連翹與板藍根;防風、荊芥與白芷;柴胡、葛根與升麻;黃芩、黃柏與黃連;沙參、豆蔻與木香;香附、厚朴與延胡索;焦神曲、焦麥芽與焦山楂;遠志、柏子仁與酸棗仁;桔梗、苦杏仁與桑白皮;天麻、鉤藤與白蒺藜;陳皮、枳殼與枳實;附子、乾薑與肉桂;澤瀉、山葯與丹皮等。其次把質地較輕且用量較少的飲片放在斗架的高層。如月季花、白梅花與佛手花;玫瑰花、玳玳花與厚朴花;絡石藤、海風藤與青風藤;密蒙花、谷精草與木賊草等。再把質重飲片(礦石類、化石類、貝殼類)和容易造成污染的飲片(炭葯類)放在斗架的底層。如磁石、赭石與紫英石;龍骨、龍齒與牡蠣;珍珠母、瓦楞子與石決明;寒水石、石膏與海蛤殼等;炭類葯如藕節炭、茅根炭與地榆炭;黃芩炭、黃柏炭與大黃炭;蒲黃炭;艾炭與棕櫚炭等。最後把質地松泡且用量較大的飲片放在最下層的大葯斗內。如燈心草與通草;蘆根與茅根;茵陳與金錢草;白花蛇舌草與半枝連;竹茹與絲瓜絡;薄荷與桑葉
湯劑是中醫常用的劑型,飲片調配是制備湯劑的重要環節。在調劑室的設備中,「葯斗」是必不可少的盛裝飲片的容器。由於中葯品種繁多(一般都有五六百種至一千種),而且其質地堅松不一、用量有多有少、葯性 ...
湯劑是中醫常用的劑型,飲片調配是制備湯劑的重要環節。在調劑室的設備中,「葯斗」是必不可少的盛裝飲片的容器。由於中葯品種繁多(一般都有五六百種至一千種),而且其質地堅松不一、用量有多有少、葯性有相須相反之別,有些飲片外形類似,有些飲片名稱易混,有些飲片含有劇毒,有些飲片價格昂貴。為了將這些品質各異、種類繁多的中葯飲片合理有序地存放,中葯行業通過多年的實踐經驗總結出一套存放中葯飲片的科學規律,即「斗譜」。斗譜編排的目的是便於調劑操作、減輕勞動強度、避免差錯事故、提高調劑質量、確保患者用葯的安全。
中葯斗譜是一組葯櫃中各斗及斗內前後格飲片存放順序的規律。過去各家葯店斗譜的編排雖不完全統一,但基本一致。不論是醫院葯房還是經營葯品企業,應該繼續和發揚這一傳統經驗,不應忽視中葯斗譜的編排規律,不辨葯性,零亂雜陳,任意改變存放順序,這不僅給調劑人員在操作上帶來諸多不便,也易出現不應有的差錯事故。
(一)葯斗的設置
葯斗均為多格抽屜式組合櫃,一般「橫七豎八」排列。每個大斗分為3格(個別用量大的飲片也可分為2格),每格存放一種飲片。在整架葯斗最下層專設3個特大斗,每斗2格,用於存放質地輕泡的飲片,亦有的特大斗安頓在調劑台內側,更便於取用。
(二)斗譜編排原則
飲片無論用量大小、質地如何,擺放均需依據中醫處方用葯的配伍規律和中葯的性能而設置。由於中醫處方遣葯,多以歷代傳統名方為基礎,根據患者病症,進行葯物加減而成的,所以在飲片擺放時盡量將處方中常常配伍應用的飲片存放在一起,便於調劑時查找。
1.常用飲片應放在斗架的中上層,便於調劑時稱取。如當歸、白芍與川芎;黃芪、黨參與甘草;麥冬、天冬與北沙參;肉蓯蓉、巴戟天與補骨脂;金銀花、連翹與板藍根;防風、荊芥與白芷;柴胡、葛根與升麻;黃芩、黃連與黃柏;砂仁、豆蔻與木香;厚朴、香附與延胡索;焦麥芽、焦山楂與焦神曲;酸棗仁、遠志與柏子仁;苦杏仁、桔梗與桑白皮;天麻、鉤藤與白蒺藜;陳皮、枳殼與枳實;附子、乾薑與肉桂;山葯、澤瀉與牡丹皮等等。
2.質地較輕且用量較少的飲片應放在斗架的高層。如月季花、白梅花與佛手花;玫瑰花、玳玳花與厚朴花;絡石藤、青風藤與海風藤;地風皮、千年健與五加皮;密蒙花、谷精草與木賊草等等。
3.質重飲片(包括礦石類、化石類和貝殼類)和易於造成污染的飲片(炭葯類)應放在斗架的低層。如磁石、赭石與紫石英;龍骨、龍齒與牡蠣;石決明、珍珠母與瓦楞子;石膏、寒水石與海蛤殼等。炭類葯,如藕節炭、茅根炭與地榆炭;大黃炭、黃芩炭與黃柏炭;艾炭、棕櫚炭與蒲黃炭等。
4.質地松泡且用量大的飲片應放在斗架最下層的大葯斗內。如燈心草與通草;蘆根與茅根;茵陳與金錢草;竹茹與絲瓜絡;薄荷與桑葉;荷葉與蘇梗等。
(三)特別中葯的存放
為了避免差錯事故,有些外形類似飲片和相反、相畏飲片不能放在一起或不宜放入斗內,防止因疏忽造成意外事故。
1.形狀類似的飲片,如山葯片與天花粉片;炙甘草片與炙黃芪片;桂枝咀與桑寄生咀;天南星片與白附子片;血餘炭與乾漆炭;韭菜子與蔥子等。
2.配伍相反的飲片,如烏頭類(附醫`學敎育網搜`集整理子、川烏及草烏)與半夏的各炮製品、瓜蔞(瓜蔞皮、瓜蔞子、瓜蔞仁霜及天花粉);甘草與京大戟、甘遂、芫花;藜蘆與人參、黨參、西洋參、丹參、南沙參、北沙參、玄參、苦參、白芍、赤芍、細辛均不宜放在一起。
3.配伍相畏的飲片,如丁香(包括母丁香)與鬱金(黃鬱金、黑鬱金);芒硝(包括玄明粉)與荊三棱;各種人參與五靈脂;肉桂(官桂)與石脂(赤石脂和白石脂)均不宜放在一起。
4.為防止灰塵污染,有些中葯不宜放在一般的葯斗內,如熟地黃、龍眼肉、青黛、玄明粉、松花粉、乳香面、沒葯面、兒茶麵、生蒲黃、血竭面等,宜存放在加蓋的瓷罐中,以保持清潔衛生。
5.細料葯品(價格昂貴或稀少的中葯)不能存放在一般的葯斗內,應設專櫃存放,由專人治理,天天清點賬物。
6.毒性中葯和麻醉中葯必須按《醫療用毒性葯品治理辦法》和《麻醉葯品管理辦法》規定的品種和制度存放,決不能放一般葯斗內,必須專櫃、專賬由專人管理,嚴防意外惡性事故的發生。如川烏、草烏、斑蝥等27種毒性中葯和麻醉中葯罌粟殼。
⑧ 中葯:丁香是用來幹嘛的
丁香(附:母丁香)
丁香形狀略似釘,萼部圓柱蕾球形,
入水垂直油性足,胃寒嘔呃用之靈。
[來源] 為桃金娘科常綠喬木植物丁香Eugenia caryophgllata Thunb.的乾燥花蕾;
[產地] 主產於坦尚尼亞、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我國廣東亦有栽培
[採收] 通常在9月至次年3月間.花蕾由青轉為鮮紅時採收。除去花梗,曬干,
[葯材形狀] 稍似丁字狀,長1-2cm,上端近球形,直徑約0.5cm,下端部類圓柱形而略扁,向下漸狹,呈紅棕色或暗棕色,表面有顆粒狀突起,用指甲刻劃時有油滲出。萼四片,三角形,肥厚,十字狀分開。膜質,覆瓦狀抱合成球形,花瓣內有多數向內彎曲的雄蕊:質堅而重,入水則管垂直下沉(與已去油的丁香區別)、香氣濃郁,味辣,後微麻舌感。
以個大、完整、鮮紫棕色、香氣濃裂、油多、入水下沉者為佳。故臨床有大花丁香,紫丁香之名,以強調優質飲片入葯。
[炮製] 除去雜質,篩去灰屑。用時搗碎。
[成分] 花蕾含揮發油,油中主要成分為丁香油酚,另為B一丁香烯,乙醯基丁香油酚等。並含鞣持、齊墩果酸、脂肪油等。
[性味、歸經] 辛,溫。入脾、胃、腎經。
[功用] 溫中降逆,溫腎助陽。用於胃寒呃逆嘔吐.食少吐瀉,腎虛陽萎,子宮虛冷等症。煎湯外洗,可治多種癬病。丁香油滴入齲齒洞腔,治齲齒疼痛。
[處方名] 丁香 公丁香
[用法、用量] 煎服1-6克;外用適量-
[保貯] 放缸甏內蓋緊,密藏,宜在30℃以下保存,不使氣味散失。
[注意] 不能用水洗,以免揮發油損失。畏鬱金。
附葯:
母丁香:又名雞舌香、雌丁香。為丁香的成熟乾燥果實。葯材呈長倒卵形至長圓形.長2-2.5cm,直徑0.6-1cm;頂端有宿萼4枚,基部具果柄殘痕;表面棕褐色或帶土紅色粉末,粗糙,多細皺紋;質堅脆,破之常縱裂為2瓣,內藏少數種子;氣微香,味辛辣。功能與丁香相似,唯力稍弱,效較差。
按: 中葯名丁香者,尚有白丁香與苦丁香。白丁香為文鳥科動物麻雀的糞便,功能化積消翳;苦丁香為葫蘆科植物甜瓜的果柄,又名瓜蒂,功能催吐熱痰宿食。二者形性及功用與正文丁香辣,後微麻舌感。
以個大、完整、鮮紫棕色、香氣濃裂、油多、入水下沉者為佳。故臨床有大花丁香,紫丁香之名,以強調優質飲片入葯。
[炮製] 除去雜質,篩去灰屑。用時搗碎。
[成分] 花蕾含揮發油,油中主要成分為丁香油酚,另為B一丁香烯,乙醯基丁香油酚等。並含鞣持、齊墩果酸、脂肪油等。
[性味、歸經] 辛,溫。入脾、胃、腎經。
[功用] 溫中降逆,溫腎助陽。用於胃寒呃逆嘔吐.食少吐瀉,腎虛陽萎,子宮虛冷等症。煎湯外洗,可治多種癬病。丁香油滴入齲齒洞腔,治齲齒疼痛。
[處方名] 丁香 公丁香
[用法、用量] 煎服1-6克;外用適量。
[保貯] 放缸甏內蓋緊,密藏,宜在30℃以下保存,不使氣味散失。
[注意] 不能用水洗,以免揮發油損失。畏鬱金。
附葯:
母丁香:又名雞舌香、雌丁香。為丁香的成熟乾燥果實。葯材呈長倒卵形至長圓形.長2-2.5cm,直徑0.6-1cm;頂端有宿萼4枚,基部具果柄殘痕;表面棕褐色或帶土紅色粉末,粗糙,多細皺紋;質堅脆,破之常縱裂為2瓣,內藏少數種子;氣微香,味辛辣。功能與丁香相似,唯力稍弱,效較差。
按: 中葯名丁香者,尚有白丁香與苦丁香。白丁香為文鳥科動物麻雀的糞便,功能化積消翳;苦丁香為葫蘆科植物甜瓜的果柄,又名瓜蒂,功能催吐熱痰宿食。二者形性及功用與正文丁香皆迥異,但三者因名同而常易相混,值得注意。
⑨ 丁香可以用來泡茶喝嗎 一般丁香怎麼服用才好 一定要對身體無害的菜說哦
丁香性溫、味辛、無毒。
功效溫中降逆,暖腎助陽。主治慢性胃炎、胃腸神內經官能症容、消化不良等
泡茶是沒有什麼危害,但是丁香不像玫瑰花、菊花那麼好泡,它不像花,質地很硬,估計不容易泡出葯效。
它的味道很香,很好聞,我因為好奇嘗過一次,咬不動,味道還特別辣,不是那種正常辣。估計泡出來味道好喝不了。不過我同事做魚什麼的都放點。
除了煎服外,也有磨成粉來用的,用量3到6克。
我記得有一個方子是治脾虛畏寒的丁香3g 砂仁5g 白術9g研末,每次2g,每日兩次
⑩ 丁香和桂丁的區別在那
丁香和桂丁的區別:形狀不同;主產地不同;功效不同。
1、形狀不同
丁香:花蕾略呈研棒狀,長1~2cm,紅棕色至暗棕色。分花萼與花冠兩部分。花萼萼管圓柱狀略扁,長0.7~1.4cm,直徑0.3~0.6cm,基部漸狹小,表面粗糙,富油性,萼管上端有4片三角形肥厚的萼片。
花冠近圓球形,直徑3~6mm,具花瓣4片,互相抱合。將花蕾剖開後,可見多數雄蕊,花絲向中心彎曲,中央有一粗壯直立的花柱。芳香氣強烈,味辛,有麻舌感。以個大、飽滿、鮮紫棕色、香氣強烈、油多者為佳。
丁香:
桂丁:略呈倒卵形,長5~12mm,直徑6~7mm。幼果橢圓形,直徑約3mm,被宿萼包裹,表面黃棕色,先端稍平截,上有一微凸的花柱殘基。宿萼杯狀,邊緣有不明顯的6淺裂,表面暗棕色,有皺紋,下部延長成萼筒,少數連有果柄。氣香,味辣。以肉厚、香氣濃者為佳。
2、主產地不同
丁香主產於坦尚尼亞的桑給巴爾島以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我國廣東、廣西、海南等地有栽培。
桂丁:生於常綠闊葉林中,但多為栽培。分布福建、台灣、海南、廣東、廣西、雲南等地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均有栽培,其中尤以廣西栽培為多,大多為人工純林。
3、功效不同
丁香為芳香健胃劑,可緩解腹部氣脹,增加胃液分泌,增強消化能力,減輕惡心嘔吐,水煎劑對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等有抑製作用。
桂丁:具有溫里散寒,止痛,止呃的功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公丁香(丁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桂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