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辛丁香的功效與作用
A. 細辛與丁香酒精泡後有什麼功效
答:丁香、細辛泡酒精有麻醉止痛作用,可用於牙痛,早泄。外用中葯建議外敷看有無刺激性,功效因人而異,建議在醫囑指導下用葯。
B. 丁香細辛是什麼意思
兩種中葯
丁香 功效:溫中降逆,補腎助陽。用於脾胃虛寒,呃逆嘔吐,食少吐瀉,心腹冷痛,腎虛陽痿。
細辛既能外散風寒,又能內祛陰寒,同時止痛、鎮咳功效較佳。雖有較好的散寒作用,但發汗作用不強。
C. 丁香的作用與功效,食用丁香能養胃嗎
一、
丁香有哪些功效?
第一,丁香有助於預防胃潰瘍,保護腸胃。因為它當中的揮發油、丁香酚,可促進胃黏液的分泌,而酸度卻不會增加。
第二,丁香還有防治腹瀉的效果,丁香水提物和丁香酚這兩種物質可以有效抑制番瀉葉或蓖麻油引起的大腸性腹瀉與腸腔積液。推薦一個丁香治療腹瀉的方法:准備15g丁香,3g肉桂,然後將這兩者中葯材放到一起,研磨成細的粉末,然後倒入適量的涼開水,攪拌調成糊狀,貼到肚臍上,可以有效緩解腹瀉的症狀。
第三,丁香還有抑菌殺菌的功效,它當中的丁香油、丁香酚有廣譜抗菌作用,可有效抑制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幽門螺旋桿菌、鏈球菌等。
第四,丁香也有助於口臭的去除,因為它的芳香氣,可以有效抑制住因為胃火上升等原因引起的口臭氣。這里簡單介紹一款去除口臭的調理方:准備沉香、丁香、細辛各5g,藁本、升麻各8g,然後放入鍋中煎制,取其湯汁來漱口,每天飯後使用,堅持一周,可有效改善口臭的問題。
第五,丁香還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有抗凝血、預防血栓的功效,對心臟具有負性肌力作用,並可逐漸減慢心率,從而降低血壓。
其實,丁香的功效還遠遠不止這些,它還有健胃、鎮痛、解熱、抗炎等多種功效,大家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自己再去花點時間了解一下,這里就不多做介紹了,下面我們主要來介紹一下丁香的食用禁忌,因為丁香很多人可能聽過是聽過,但是並不知道它是食用禁忌,最後盲目食用,危及到了身體。
食用丁香需要注意哪些?
1、陰虛體熱的人群不建議服用丁香,可加重體內內熱現象。
2、不可大量食用丁香,可能會出現惡心嘔吐等毒副作用,危及健康。
3、胃熱、胃火旺的人也不建議食用丁香,以免加重症狀。
4、嬰幼兒以及孕婦為了安全起見,也不建議食用丁香茶。
5、丁香的搭配也是有講究的,比如丁香和鬱金,不可同用。
D. 丁香和細辛有什麼功效
可以治療虛寒型胃痛以及關節冷痛等症狀.但是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具體的對症應用,否則容易產生副作用.
E. 中葯材細辛和丁香搭配有什麼功效
問題分析:
細辛和丁香搭配具有溫肺化飲,行氣燥濕的功效,多用來治療寒飲咳喘,風寒感冒,
意見建議:
氣滯所致身體疼痛脹串以及濕氣阻滯等作用。
F. 丁香與細辛配伍有何功效
細辛丁香湯,出自《本草綱目》,治療虛寒嘔噦,飲食不下。現多用於外用治療早泄、凍瘡等。
G. 丁香,細辛泡酒有什麼用
丁香主要功效是溫中降逆,溫腎助陽。主治:中寒呃逆、嘔吐、泄瀉,脘腹冷痛;腎陽回虛之答陽痿、宮冷。丁香泡酒的話一般是外用。細辛主要功效是祛風散寒,通竅,止痛,溫肺化飲。主治:風寒表證(尤宜鼻塞、頭痛、肢體疼痛較甚者),陽痿外感;鼻淵頭痛;頭風頭痛,牙痛,風寒濕痹痛;寒飲咳喘。細辛泡酒後,可以增強祛風散寒的作用。希望能幫到你!
H. 細辛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細辛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細辛,別名:華細辛、盆草細辛,拉丁文名:Asarum sieboldii Miq. 馬兜鈴科、細辛屬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直立或橫走,直徑2-3毫米,節間長1-2厘米,有多條須根。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細辛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的知識,歡迎閱讀。
功效作用
1、細辛對於風濕痹痛,以屬於寒濕者為宜,可與羌活、川烏、草烏等配合應用
2、細辛治咳,消死肌瘡肉,胸中結聚。《日華子本草》
3、細辛又謂溫中下氣,破痰開胸中,除喉痹,下乳結,汗不出,血不行,益肝膽,通精氣,皆升發辛散,開通諸竅之功也。其曰久服明目,利九竅,必無是理,蓋辛散升發之葯,豈可久服哉。細辛,其性升燥發散,即入風葯,亦不可過五分,以其氣味俱厚而性過烈耳。《別錄》
4、細辛主少陰苦頭痛。《珍珠囊》
5、細辛治患口臭者,含之多效,最能除痰明目。(陶弘景)
6、細辛治邪在里之表,故仲景少陰證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也。(李杲)
7、細辛斂降沖逆而止咳,驅寒濕而盪濁,最清氣道,兼通水源,溫燥開通,利肺胃之壅阻,驅水飲而逐濕寒,潤大腸而行小便,善降沖逆,專止咳嗽。其諸主治,收眼淚、利鼻壅、去口臭、除齒痛、通經脈,皆其行郁破結,下沖降逆之力也。《長沙葯解》
8、細辛治腦風頭痛:細辛(去苗葉)、高良姜、瓜蒂各0.5g、硝石25g,上四味搗研為細散。每用新水滿含一口口畜葯半字入鼻中良久即定。(《聖濟總錄》點頭散)
9、細辛主痰結濕火,鼻塞不利。《本經逢原》
10、細辛又能通鼻竅,療口瘡。用於鼻淵,常配合白芷等應用
11、細辛治上氣不得息卧、喉中如水雞聲、氣欲絕:麻黃(去節)200g、細辛100g、五味子半升、桂心、乾薑各50g、半夏八枚(洗去滑),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絞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投杯即卧。令人汗出不得卧 勿怪。亦可從五合,不知升增,日再。(《古今錄驗》沃雪湯)
12、細辛治肺寒卒咳嗽方 :細辛25g(搗為末)、杏仁25g(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研如膏)、上件葯於鐺中熔蠟25g, 次下酥0.5g,入細辛、杏仁,丸如羊棗大。不計時候,以綿裹一丸,含化咽津。(《聖惠方》)
13、細辛用於頭痛、齒痛、風濕痹痛:細辛止痛力強,對於頭痛、齒痛都有較顯著的療效,頭痛可配合羌活、白芷等同用,齒痛可配合白芷、石膏等同用。細辛對於風濕痹痛,以屬於寒濕者為宜,可與羌活、川烏、草烏等配合應用。
14、細辛治因風眉骨痛不止者:川烏、草烏各5克 此二味俱用童便浸二宿、細辛、羌活、片芩(酒拌炒)、甘草(炙) 各2.5g,上為細末,分二服,清茶調下。(《丹溪心法》羌烏散)
15、細辛能溫肺以化痰飲,所以主要用於治療肺寒咳嗽、痰多質稀色白的病症,常與乾薑、半夏等配伍應用
16、細辛用於口舌生瘡,可單用一味細辛,研末敷於臍部。
17、細辛治頭面風痛。《本草衍義》
18、細辛用於痰多咳嗽:細辛能溫肺以化痰飲,所以主要用於治療肺寒咳嗽、痰多質稀色白的病症,常與乾薑、半夏等配伍應用。細辛又能通鼻竅,療口瘡。用於鼻淵,常配合白芷等應用;細辛用於口舌生瘡,可單用一味細辛,研末敷於臍部。
19、細辛風葯也。風性升,升則上行,辛則橫走,溫則發散,故主咳逆,頭痛腦動,百節拘攣,風濕痹痛,死肌。蓋痹及死肌,皆是感地之濕氣,或兼風寒所成,風能除濕,溫能散寒,辛能開竅,故療如上諸風寒濕疾也。《本草經疏》
20、細辛治咳逆上氣,惡風,風頭。手足拘急,安五臟六腑,添膽氣,去皮風濕癢,能止眼風淚下,明目,開胸中滯,除齒痛,主血閉、婦人血瀝腰痛。《葯性論》
21、細辛治卒暴中風、昏塞不省、牙關緊急、葯不得下咽者:細辛(洗去土、葉)、豬牙皂角(去子)各5g,研為細末,每用少許,以紙捻蘸葯入鼻,俟噴嚏,然後進葯。(《濟生續方》)
22、細辛辛溫能散,故諸風寒風濕頭痛、痰飲、胸中滯氣、驚癇者,宜用之。口瘡、喉痹、齒諸病用之者,取其能散浮熱,亦火郁則發之之義也。辛能泄肺,故風寒咳嗽上氣者宜用之。辛能補肝,故膽氣不足,驚癇、眼目諸病宜用之。辛能潤燥,故通少陰及耳竅,便澀者宜用之。《綱目》
23、細辛對於外感風寒、陰寒里盛的病症,亦可應用,須配合麻黃、附子等同用
24、細辛治口舌生瘡,大使燥結,起目中倒睫。《綱目》
25、細辛用於感冒風寒、發熱惡寒、頭痛身痛、鼻塞等症:細辛主要能散寒止痛,常與羌活、荊芥、川芎等同用,治療外感風寒頭痛較劇的病症;對於外感風寒、陰寒里盛的病症,亦可應用,須配合麻黃、附子等同用。
26、細辛主咳逆,頭痛腦動,百節拘攣,風濕痹痛,死肌。明目,利九竅。《本經》
27、細辛溫中下氣,破痰,利水道,開胸中,除喉痹,癲疾,下乳結。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臟,益肝膽,通精氣。《別錄》
28、細辛治鼻塞、不聞香臭:細辛(去苗葉)、瓜蒂各0.5g、上二味搗,羅為散,以少許吹鼻中。
29、細辛止痛力強,對於頭痛、齒痛都有較顯著的療效,頭痛可配合羌活、白芷等同用,齒痛可配合白芷、石膏等同用
30、細辛以氣為治也。凡葯香者,皆能疏散風邪,細辛氣盛而味烈,其疏散之力更大。且風必挾寒以來,而又本熱而標寒,細辛性溫,又能驅逐寒氣,故其疏散上下之風邪,能無微不入,無處不到也。《本草經百種錄》
31、細辛治脾胃虛弱、嘔噦寒痰、飲食不下:細辛(去苗葉)25g、丁香0.5g,上二味搗,羅為細散。每服10g,煎柿蒂湯調下,不拘時候服。(《聖濟總錄》辛香散)
32、細辛治風寒在腦或感濕邪頭痛頭暈及眉棱眼眶痛者:川芎15克 細辛(洗去土)、白術各15g、甘草5g,水二盅 姜三片, 煎八分,食遠服。(《婦人良方》小芎辛湯)
33、細辛若寒邪入里,而在陰經者,以此從內托出。佐九味羌活湯,發散寒邪快捷,因其氣味辛香,故能上升。入芎辛湯,療目痛後羞明畏日,隱澀難開。合通竅湯,散肺氣而通鼻竅。佐清胃湯,祛胃熱而止牙疼。此熱葯入寒劑,蓋取反以佐之之義也。《葯品化義》
34、細辛主風寒濕頭疼,痰厥氣壅。《本草通玄》
35、細辛主要能散寒止痛,常與羌活、荊芥、川芎等同用,治療外感風寒頭痛較劇的病症。
食用方法
細辛散
處方:細辛(去苗,一錢)、白術(去蘆,一錢)、獨活(去蘆,一錢)、附子(炮,去皮臍,一錢)、肉桂(一錢)、防風(去蘆,一錢)、厚朴(姜制,二錢)、麻黃(去節,二錢)、枳實(麩炒,半錢)、甘草(半錢)
用法:上作一服,水二鍾,生薑五片,煎至一鍾,不拘時服。
主治:脾臟中風,肉熱肌膚,淫淫如蟲行;或腠理開,汗大瀉,脾肉色不澤,唇鼻黃色。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細辛散
組成:細辛(去苗葉)1兩、荊芥(去梗)1兩、莽草1兩、升麻1兩、胡桐淚半兩。
製法:上為粗末。
用法:每用5錢匕,水2盞,加槐枝10數莖,鹽2錢匕,同煎令濃,熱漱冷吐。
主治:牙齒浮動,宣露疼痛。
細辛散
組成:細辛1兩、芎1兩、赤茯苓1兩半、桑根白皮2兩(銼)、麥門冬1兩半(去心)、甘草3分(炙微赤,銼)、郁李仁1兩(湯浸,去皮尖,微炒)。
製法:上為散。
用法:每服5錢,以水1中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主治:傷寒,發歇寒熱,唇口乾焦,毒氣攻四肢浮腫。
細辛散
組成:細辛1兩、肉桂(去皴皮)1兩、獨活1兩、秦艽(去苗)1兩、麻黃(去根節)1兩、菖蒲1兩、紅蘭花1兩、薏苡仁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當歸(銼,微炒)1兩、萆薢(銼)1兩、枳殼(麩炒微黃,去瓤)半兩。
製法:上為散。
用法:每服4錢,以水、酒各半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主治:產後中風,手腳不遂,筋脈拘急,不能言。
細辛散
組成:細辛1兩、麻黃1兩(去根節)、葛根3分(銼)、荊芥1兩、白術1兩、赤芍葯1兩、紫菀3分(洗去苗土)、桔梗1兩(去蘆頭)、桂心1兩、甘草3分(炙微赤,銼)、五味子3分。
製法:上為粗散。
用法: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主治:傷寒3日,咳嗽,胸膈不利,四肢煩疼,壯熱頭痛。
細辛散
組成:細辛(去苗,銼)1分、附子(炮裂,去皮臍)1分。
製法:上為散。
用法:以蔥汁和1錢匕,綿裹塞耳中。
主治:聤耳,耳中痛,膿血出。
細辛湯
組成:細辛(去苗葉)3分、防風(去叉)3分、白茯苓(去黑皮)3分、柏子仁(研)3分、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3分、山茱萸3分、甘草(炙,銼)3分、蔓荊實半兩、枳殼(去瓤,麩炒)半兩。
製法:上為粗末。
用法:每服3錢匕,水1盞,加大棗3枚(擘破),同煎數沸,去滓,取7分,溫服,不拘時候。
主治:肝虛氣痹,兩脅脹滿,筋脈拘急,不得喘息,四肢少力,眼目不明。
細辛茶
材料:細辛0.3g、綠茶3g。
用法:用15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效:祛風,散寒,行水,開竅;解熱鎮痛,抑菌。
主治:風寒濕頭痛;風濕痹痛。
細辛粥
組成:綜辛3克,大米100克。
製法:將細辛擇凈,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鍾後,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為稀粥,每日1-2劑,連續2--3天。
功效:祛風散寒,溫肺化飲,宣通鼻竅。
適應症:適用於外感風寒頭痛,身痛,牙痛,痰飲咳嗽,痰白清稀,鼻塞等。
提示:
1、氣虛多汗,陰虛陽亢頭痛,陰虛肺熱咳嗽等不宜選用;
2、歷代中醫認為,"辛不過錢",故臨床使用時用量不宜過大。
細辛大黃丸
組成:細辛、大黃、枳實、紫朴、麻仁、青皮、桃仁(去皮尖)各等分。
用法:上為末,水泛為丸。每服1錢,重者2錢,再重3錢,淡姜湯送下,稍冷服之。
主治:痧,大便干結,氣血不通,煩悶壅盛,昏沉者。
細辛五味子湯
組成:北細辛(去苗)1兩、半夏(洗7次)1兩、甘草(炙)1兩半、烏梅(去核)1兩半、五味子3兩、xx殼(去蒂蓋)3兩、桑白皮(炒)2兩。
製法:上為粗散。
用法:每服3錢,水2盞半,加生薑10片,煎至1盞,用紗帛濾去滓,溫服。留2服滓並作1服,再煎。
主治:肺經不足,胃氣怯弱,或冒風邪,或停寒有飲,咳嗽倚息,不得安卧,胸滿迫塞,短氣減食,干嘔作熱,嗽唾結痰,或吐涎沫,頭目昏眩,身體疼重,語聲不出,鼻塞清涕,頭面腳膝時帶虛浮,痰咳不止,痛引胸脅者。
菟絲細辛粥
材料:菟絲子15克、細辛5克、粳米100克、白糖適量。
做法:將菟絲子洗凈後搗碎和細辛水煎去渣取汁,入米煮粥,粥熟時加白糖即可。
功效:治療過敏性鼻炎腎虛型:鼻流清涕,噴嚏頻頻,鼻癢不適,經常反復發作,早晚為甚;腰膝酸軟,形寒肢冷,遺精早泄,夜尿多,舌質淡,苔白,脈濡弱。
杜仲細辛酒
材料:杜仲半斤、丹參半斤、芎勞五兩、桂心四兩、細辛二兩
功效:治療突然腰痛。
用法:隨多少飲服。
製法:上葯切細,用酒一斗,浸五宿。
禁忌:忌生蔥、生菜。
麻黃細辛附子湯
組成:麻黃(去節)6克(二兩)、細辛6克(二兩)、附子(炮,去皮,破八片)15克(一枚)、(根據唐宋度量衡:1兩=41.5克=10錢。)
用法: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葯,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溫服)。
功效:助陽解表。
禁忌:若少陰陽虛而見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脈微欲絕等症,則應遵仲景「先溫其里,乃攻其表」的原則,否則誤發其汗,必致亡陽危候。
方論:方中,麻黃發汗解表,附子溫經助陽,細辛通徹表裡,助麻黃發汗解表,協附子內散陰寒。故適用於素體陽虛,復感風寒之證。
方歌:麻黃細辛附子湯,太少兩感用此方,發熱惡寒脈不起,溫經解表有專長。
獨活細辛湯
組成:獨活、細辛、川芎、秦艽、生地、羌活、防風、甘草
用法:水煎服。
主治:外感頭痛,邪在少陰,頭痛痛連頰部。
加減:有風,加荊芥,倍防風;有寒,加麻黃、桂枝;有暑,加黃芩、石膏;有濕,加蒼術、白芷;有燥,加石膏、竹葉;火旺,加知母、黃柏。
細辛附子狗肉湯
材料:狗肉150克、細辛6克、熟附子9克、熟地18克、八角、茴香6克
做法:
1、狗肉洗凈、切塊;細辛、熟附子、熟地、八角、茴香分別用清水洗凈。
2、起油鍋,下狗肉爆香,與其它用料一齊放入砂煲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煲2--3小時,調味供用。
功效:補腎助陽、化濁開竅
主治:老年耳聾屬於腎陽不足、痰濁蒙竅者。症見聽力減退,對語言的理解力亦日見下降,伴有神志呆滯,腰酸膝冷,夜尿清長,形體虛胖,舌胖淡,苔白濁,脈遲弱。
牛膝細辛酒
組成:牛膝一兩、秦艽一兩、天門冬(去心)一兩、薏苡仁二兩、獨活一兩、細辛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一兩、五加皮一兩、桂心一兩、丹參一兩、杜仲(去粗皮)一兩、酸棗仁一兩、仙靈脾一兩、晚蠶沙(微炒)二兩。
製法:上葯細銼,用生絹袋盛,好酒一斗五升,浸七日。
用法:每日不計時候溫飲一小盞,常令有酒氣為佳。
主治:婦人中風偏枯,一邊手足不收、頑麻不仁、筋脈拘急、不能運動。
吳萸細辛理中湯
組成:黨參、白術、生薑各9克,細辛1.5克,吳茱萸、炮姜各6克。
製法:上葯加水適量煎煮,連煎2次,取葯汁300毫升。
用法:每日1劑,早、晚溫服。
功效:益補腎氣。適用於腎虛作瀉,消化不良性腹瀉者。
當歸細辛湯
組成:當歸12g、桂枝(去皮)9g、芍葯12g、細辛3g、炙甘草6g、木通6g、大棗9枚。
用法:水煎服。
功效:溫經散寒,養血通脈。
主治:陽氣不足而又血虛,、外受寒邪,症見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脈細欲絕或沉細者;寒入經絡,腰、股、腿、足疼痛者。
細辛天麻鹿肉湯
材料:鹿肉120克、細辛3克、天麻24克、熟地30克、砂仁6克、生薑少許。
做法:
1、將鹿肉洗凈,切塊;砂仁洗凈,打碎;天麻、熟地、生薑洗凈。
2、把全部用料(除砂仁外)一齊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文火煮2小時,加人砂仁,再煮半小時,調味即可。隨量飲用。
功效:細辛性味辛溫,人腎經,長於止痛,兼能開竅,對於少陰(腎寒或腎虛)頭痛,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天麻性味甘平,熄風止痙,助細辛之止痛;熟地性味甘而微溫,補腎滋陰,益精填髓,與細辛共用,有標本兼顧之效;鹿肉性昧甘溫,善於補腎益精,腎精足,腦海得養則頭痛可愈;生薑助天麻之祛風,並可調味。
用葯禁忌
1、氣虛多汗,血虛頭痛,陰虛咳嗽等忌服細辛。
2、風熱陰虛禁用細辛。《得配本草》
3、凡病內熱及火生炎上,上盛下虛,氣虛有汗,血虛頭痛,陰虛咳嗽,法皆禁用細辛。《本草經疏》
4、細辛若單用末,不可過半錢匕,多即氣悶塞,不通者死。《本草別說》
5、水停心下而不行,則腎氣燥。《註解傷寒論》
I. 丁香加細辛同用有什麼作用
有麻醉止痛作用可用於牙痛,早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