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百合花題字

百合花題字

發布時間: 2022-09-16 03:54:13

Ⅰ 感謝老師的600字作文

魯迅簡介 魯迅[1](1881.9.25—1936.10.19) ,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 ,後改為豫才。浙江紹興人,現代著名小 說家,出生於浙江紹興府城內東廠房口, 漢族。他幼年喪父,生活寒苦,就靠母親 和姐姐幫人洗衣服維持生計。1918年5月 ,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 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他的 著作主要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 小說集《吶喊》、《彷徨》《阿Q正傳》 ,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散文集《朝 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散文詩 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 蓋集》《南腔北調集》《三閑集》《二心 集》《而已集》等16部。 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 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等, 小說《祝福》、《阿Q正傳》等先後被改 編成電影。北京、上海、廣州、廈門等地 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同時 他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 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 讀者。 魯迅的生平和創作 魯迅於1881年出生在浙江紹興一個 官僚地主的家庭里,13歲那年,他原來 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舉舞弊案入獄,此 後他的父親又長期患病,終至死亡,家境 敗落下來。家庭的變故對少年魯迅產生了 深刻的影響。他是家庭的長子,上有孤弱 的母親,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 親一起承擔起生活的重擔。天真活潑的童 年生活就這樣結束了,他過早地體驗到了 人生的艱難和世情的冷暖。他經常拿著醫 生為父親開的葯方到葯店去取葯,拿著東 西到當鋪去變賣。在家境好的時候,周圍 人是用一種羨慕的眼光看待他這個小「公 子哥兒」的,話語里包含著親切,眼光里 流露著溫存。自他家變窮了,周圍人的態 度就都變了:話語是涼涼的,眼光是冷冷 的,臉上帶著鄙夷的神情。周圍人這種態 度的變化,在魯迅心靈中留下的深刻的印 象,對他的心靈的打擊很大,這使他感到 在當時的中國,人與人之間缺少真誠的同 情和愛心。人們是用「勢利眼」看人待物的 。多年以後,魯迅還非常沉痛地說:「有 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 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 」《〈吶喊〉自序》 家庭的變故和變故後的人生體驗,也 使魯迅從少年時候起就親近下層人民。他 的外祖母家住在農村,這使他有機會接觸 和了解農民的生活。特別是在他祖父入獄 的前後,他不得不到農村的親戚家避難, 長時期住在農村。在那裡,他與農村的孩 子們成了朋友,與他們一起玩耍,一起劃 船,一起看戲,有時也一起到他們家的地 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們之間,沒有相 互的歧視和仇視,而是相互關心,相互友 愛。魯迅一生都把他與農村小朋友這種朴 素真誠的關系當作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關 系而懷念著,描寫著。 在當時,一般的讀書人走的是三條道 路:一條是讀書做官的道路。當不上官的 還可以去當某一個官僚的「幕友」,假若前 兩條道路都走不通,還可以去經商。魯迅 走的則是為當時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條道路 :進「洋學堂」。這在當時的中國,是被一 般人視為「把靈魂賣給洋鬼子」的下賤勾當 的。1898年,18歲的魯迅,懷揣著慈母 多方設法籌借的8塊銀元,離開家鄉進了 南京水師學堂,後來又改入南京路礦學堂 。這兩所學校都是洋務派為了富國強兵而 興辦的,其中開設了數學、物理、化學等 傳授自然科學知識的課程。期間,魯迅閱 讀了外國文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著作,開 拓了視野。特別是嚴復翻譯的英國人赫胥 黎著的《天演論》,更給予魯迅以深刻的 影響。《天演論》是介紹達爾文的進化論 學說的一部著作,這使魯迅認識到現實世 界並不是和諧完美的,而是充滿了激烈的 競爭。一個人,一個民族,要想生存,要 想發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強的精神 。不能甘受命運的擺布,不能任憑強者的 欺凌。 魯迅在南京路礦學堂期間成績優異, 使他在畢業後獲得了公費留學的機會。1 902年,他東渡日本,開始在東京弘文學 院補習日語,後來進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 。他之選擇學醫,意在救治像他父親那樣 被庸醫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譏為「東亞病 夫」的中國人的健康狀況。魯迅想通過醫 學啟發中國人的覺悟。但他的這種夢想並 沒有維持多久,就被嚴酷的現實粉碎了。 在日本,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魯迅,經常 受到具有軍國主義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 視。在他們的眼睛裡,凡是中國人都是「 低能兒」,魯迅的解剖學成績是59分,就 被他們懷疑為擔任解剖課的教師藤野嚴九 郎把考題泄露給了他。這使魯迅深感作為 一個弱國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課前 放映的幻燈畫片中,魯迅看到一個中國人 被日本軍隊捉住殺頭,一群中國人卻若無 其事地站在旁邊看熱鬧。魯迅受到極大的 刺激。這時他已經認識到,精神上的麻木 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加可怕。要改變中華民 族在世界上的悲劇命運,首要的是改變所 有中國人的精神,而善於改變中國人的精 神的,則首先是文學和藝術。於是魯迅棄 醫從文,離開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回到東 京,翻譯外國文學作品,籌辦文學雜志, 發表文章,從事文學活動。在當時,他與 朋友們討論最多的是關於中國國民性的問 題:怎樣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國國民性中 最缺乏的是什麼?它的病根何在?通過這種 思考,魯迅把個人的人生體驗同整個中華 民族的命運聯系起來,奠定了他後來作為 一個文學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礎。 在留學日本期間,魯迅初步形成了他 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但是,魯迅的思想和 感情不但為當時大多數的中國人所無法理 解,就是在留日學生中也很難得到廣泛的 響應。他翻譯的外國小說只能賣出幾十冊 ,他籌辦的文學雜志也因缺乏資金而未能 出版。家計的艱難使魯迅不得不回國謀職 。1909年,他從日本歸國,先後在杭州 浙江兩級師范學堂(今杭州高級中學)和 紹興府中學堂任教員。這個時期,是魯迅 思想極其苦悶的時期。1911年的辛亥革 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時的振奮,但接著是袁 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等歷史丑劇的不斷上 演,辛亥革命並沒有改變中國沉滯落後的 現實,社會的昏亂、民族的災難、個人婚 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魯迅感到苦悶、壓抑 。五四運動之後,他的壓抑已久的思想感 情像熔岩一樣通過文學作品猛烈噴發出來 。在那時,他已經在教育部任職,並且隨 教育部一同遷居北京。 1918年,魯迅在《新青年》雜志上 發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這是他第一次用「魯迅」這個筆名發表文 章,《狂人日記》也是中國最早的現代白 話小說。這篇小說,凝聚了魯迅從童年時 起到那時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體驗和對 於中華民族現代命運的全部痛苦思索。它 通過「狂人」之口,把幾千年的中國封建專 制的歷史痛斥為「吃人」的歷史,向沉滯落 後的中國社會發出了「從來如此,便對么? 」的嚴厲質問,大聲疾呼:「救救孩子!」。 魯迅的小說作品數量不多,意義卻十 分重大。魯迅把目光集中到社會最底層, 描寫這些底層人民的日常生活狀況和精神 狀況。這是與魯迅的創作目的分不開的。 魯迅說:「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 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 療救的注意。」(《南腔北調集·我怎麼做起 小說來》)這種表現人生、改良人生的創 作目的,使他描寫的主要是孔乙己、華老 栓、單四嫂子、阿Q、陳士成、祥林嫂、 愛姑這樣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劇命 運。這些人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最需要 周圍人的同情和憐憫、關心和愛護,但在 缺乏真誠愛心的當時的中國社會中,人們 給予他們的卻是侮辱和歧視,冷漠和冷酷 。這樣的社會難道是一個正常的社會嗎? 這樣的人際關系難道是合理的人際關系嗎 ?最令我們痛心的是,他們生活在無愛的 人間,深受生活的折磨,啊但他們彼此之 間也缺乏真誠的同情,對自己同類的悲劇 命運採取的是一種冷漠旁觀甚至欣賞的態 度,並通過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來宣洩 自己受壓迫、受欺侮時郁積的怨憤之氣。 在《孔乙己》里,有惡意嘲弄孔乙己的短 衫顧客;在《阿Q正傳》中,別人欺侮阿 Q,阿Q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 在《祝福》中,魯鎮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 劇當作有趣的故事來欣賞……所有這一切 ,讓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魯迅對他們 的態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魯迅愛 他們,但希望他們覺悟,希望他們能夠自 立、自主、自強,擁有做人原則。 魯迅對權勢者和偽君子抱著深惡痛絕 的態度。《孔乙己》中的丁舉人、《阿Q 正傳》中的趙太爺、《祝福》中的魯四老 爺、《長明燈》中的郭老娃、《離婚》中 的七大人等等,都是這樣一些權勢者的形 象。他們有權有勢,但對他人的命運卻沒 有真誠的關心,對社會的進步沒有絲毫的 熱情,他們關心的只是自己的權勢和地位 ,自私、虛偽、冷酷,阻礙著社會的進步 和改善。《肥皂》中的四銘、《高老夫子 》中的高老夫子則是一些假道學、偽君子 ,他們口口聲聲說是關心社會的道德,實 際上他們自己都是毫無道德心的人。 魯迅的小說寫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 活,沒有離奇的故事,沒有引人入勝的情 節,卻充滿了無窮的藝術魅力。這種魅力 是從哪裡來的呢?是從他對人、對生活的 細致入微的描寫和對人的內在微妙心理的 入木三分的刻畫帶來的。讀魯迅的小說, 時時有一種「發現的喜悅」。畫面是普通的 畫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卻在這么普 通的畫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隨時都能注 意到我們平時注意不到的特徵,覺察到平 時覺察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動。正是由於 這種細致入微的描寫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 畫,使魯迅小說的藝術魅力具有了愈久愈 醇的特徵。在青年時期,我們涉世不深, 北方的中小學生對故事中所描寫的魯鎮等 江南水鄉、三味書屋等風土人情還不夠熟 悉,對人生還沒有更多的親身體驗,魯迅 小說是作為一個整體進入我們的感覺世界 的,但在我們感覺到的人物和畫面中到底 潛藏著多麼豐富的內涵,我們還不可能盡 數感覺到,隨著我們社會經驗的增加和人 生體驗的深化,這些人物和畫面的內涵就 會不斷從中生發出來。為了揭示不同生活 畫面和不同人物命運的不同的意義,魯迅 的小說結構是多變的,幾乎一篇有一篇的 樣式,一篇有一篇的寫法。《狂人日記》 與《阿Q正傳》不同,《孔乙己》與《白 光》不同,《故鄉》與《祝福》不同,《 孤獨者》與《傷逝》不同。不僅結構樣式 不同,音調節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 么的單純而又冷峻,《傷逝》則那麼逶迤 曲折、情深意切。魯迅的小說是小說,也 是詩,意境幽深,外冷內熱,其運用民族 語言的功力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在寫作《吶喊》《彷徨》的同時,魯 迅還創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詩 集《野草》。前者出版於1928年,後者 出版於1937年。如果說《吶喊》《彷徨 》中的小說是魯迅對現實社會人生的冷峻 的刻畫,意在警醒沉睡的國民,《朝花夕 拾》中的散文則是魯迅溫馨的回憶,是對 滋養過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懷念。 幼時的保姆長媽媽,在備受歧視的環境中 給予過他真誠的關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 坷、孤傲不羈的老友范愛農,給過他無限 樂趣的「百草園」,吸引著他的好奇心的民 間戲劇和民間娛樂活動……所有這一切, 都是在這個險惡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 和暖意的事物,是他們,滋養了魯迅的生 命。這些散文,把抒情、敘述、議論結合 在一起,有時如平靜的港灣,有時如波濤 翻滾的大海,有時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 時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態,體現 了魯迅散文創作的藝術成就。同《朝花夕 拾》中那些明凈細致的散文不同,《野草 》中的散文詩則呈現出迷離恍惚、奇詭幻 美的意境,它們像一團團情緒的雲氣,在 空中旋轉飄盪,變幻出各種意想不到的形 狀。魯迅內在的苦悶,化為了夢,化為了 超世間的想像,使《野草》成了中國現代 主義文學中的一朵奇葩。魯迅曾對別人說 :「我的哲學都在《野草》里。」魯迅最內 在的情緒體驗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 過這種奇特的藝術手段傳達出來。魯迅的 藝術創造力是驚人的。 最充分體現魯迅創造精神和創造力的 還應該首推他的雜文。「雜文」古已有之, 在外國散文中也能找到類似的例證,但只 有到了中國現代文化史上,到了魯迅的手 中,「雜文」「是匕首、是投槍」,這種文體 才表現出它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巨大的思想 潛力。魯迅的雜文可以說是中國現代文化 的一部「史詩」,它不但記錄了魯迅一生戰 斗的業績,同時也記錄了魯迅那個時代中 國的思想史和文化史。當中國現代知識分 子要創造適應於中國現代發展的新文化、 新思想時,遇到的是從各種不同的階層, 各種不同的人物,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以 各種不同的方式進行的誣蔑和攻擊。魯迅 的雜文就是在這種沒有固定不變的戰線、 沒有固定不變的論敵的思想文化斗爭中自 然形成的。從五四起,魯迅就開始用雜文 的形式與反對新文化的各種不同的論調進 行斗爭,但那時他還是不自覺的。到了後 來,有些人開始嘲笑他是一個「雜文家」, 他才更明確地意識到「雜文」的力量,並且 開始自覺地從事雜文的創作。魯迅說,雜 文是「感應的神經」,它能夠「對於有害的 事物,立刻給以反響或抗爭」,從而為新 文化、新思想的發展在舊文化、舊思想的 荊棘叢莽中開辟出一條蜿蜒曲折的道路, 使之能夠存在,能夠發展,能夠壯大。魯 迅一生寫了《墳》《熱風》《華蓋集》《 華蓋集續編》《三閑集》《二心集》《南 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 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 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等15部雜文 集。在這15部雜文集中,魯迅把筆觸伸 向了各種不同的文化現象,各種不同階層 的各種不同的人物,其中有無情的揭露, 有憤怒的控訴,有尖銳的批判,有辛辣的 諷刺,有機智的幽默,有細致的分析,有 果決的論斷,有激情的抒發,有痛苦的吶 喊,有親切的鼓勵,有熱烈的贊頌,筆鋒 馳騁縱橫,詞采飛揚,形式多樣,變化多 端。它自由、大膽地表現現代人的情感和 情緒體驗,為中國散文的發展開辟了一條 更加寬廣的道路。魯迅雜文在中國現代文 學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魯迅晚年還完成了一部小說集《故事 新編》(1936年出版)。這部小說集取 材於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和歷史事實,但 它沒有拘泥於原有的故事,而是加進了魯 迅自己的理解和想像,有些還採取了古今 交融的寫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現代人發生 直接的對話。魯迅這樣做的目的,是使我 們能夠通過對現實人物的感受和理解,還 古代人物一個鮮活真實的面貌,也通過對 古代人物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地感受和 了解某些現實人物的真實面目。通過《故 事新編》中的小說,魯迅實際重構了中國 的文化史,揭示了中華民族存在和發展的 根據,也重塑了那些被中國封建文人聖化 了的歷史人物的形象。《補天》可以被認 為是一部中華民族的「創世紀」, 在魯迅 的觀念中,真正體現中華民族根本精神的 不是那些古聖先賢和帝王將相,而是創造 了中華民族的女媧,她是中華民族生命力 的源泉和象徵;《奔月》寫的是古代英雄 的悲劇,羿射掉九日,拯救了人類,但那 些自私狹隘的世人並不想繼承、發揚他的 英雄精神,只想利用他實現自己自私狹隘 的目的,他被自己的學生所暗算,被他的 妻子所拋棄;《鑄劍》表現的是被壓迫者 向壓迫者復仇的主題;《理水》《非攻》 歌頌了中國古代那些身體力行的政治家和 思想家,禹和墨翟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樑式 的人物。孔子、老子、莊子、伯夷、叔齊 這些歷史人物也在魯迅的筆下真成了有些 可笑但仍不失其可愛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魯迅的《故事新編》以荒誕的手法表現 嚴肅的主題,創立了一種完全新型的歷史 小說的寫法。 魯迅在短篇小說、散文、散文詩、歷 史小說、雜文各種類型的創作中,都有自 己全新的創造。他的一生是為中華民族的 生存和發展掙扎奮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 筆堅持社會正義,反抗強權,保護青年, 培育新生力量。在前期,他熱情支持青年 學生的正義斗爭,揭露段祺瑞執政府鎮壓 學生運動、製造「三·一八」慘案的罪惡行 徑,寫下了《記念劉和珍君》等一系列震 撼人心的文章;在後期,他反對國民黨政 府對共產黨人和進步青年的血腥鎮壓,參 加了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 寫下了《為了忘卻的記念》等一系列充滿 義勇正氣的文章。「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 ,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 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毛澤 東:《新民主主義論》)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因肺結核 病逝於上海,上海民眾上萬名自發舉行公 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在他的靈 柩上覆蓋著一面旗幟,上面寫著「民族魂」 三個字。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 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 生前,他立下遺言:「一、不能因為 喪事收任何一文錢,但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趕快收斂、埋掉、拉倒。三、不要 做任何關於紀念的事。四、忘掉我,管自 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塗蟲。五、 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 ,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六、 別人應許給你的事物,不可當真。七、損 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 人,萬勿和他接近。」莎士比亞說:「一個 人的臨終遺言,就像深沉的音樂,有一種 自然吸引注意的力量。」 魯迅一生的著作和譯作近1000萬字 ,其中雜文集共16本。 其中《故鄉》、《風箏》、《孔乙己 》《詩二首》選進二期課改教材初二下冊 。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 海經》《風箏》《雪》《藤野先生》《社 戲》等都被選入初中人教版語文課本。 1918年起,先後發表《狂人日記》 《阿Q正傳》《葯》《故鄉》等小說名篇 ,後來收入小說集《吶喊》。 魯迅的著作(數字版): 家庭背景 出生日期:清光緒七年辛巳年八月初 三(1881年9月25日) 青年魯迅出生地:生於浙江紹興府會 稽縣東昌坊口新台門周家,魯迅原名周樹 人,字豫山、豫亭、豫才。至三十八歲, 使用魯迅為筆名。 祖父:周福清(1838~1904),原 名周致福,字震生,又字介孚,清同治十 年(1871年)辛未科進士,翰林院庶吉 士,曾任江西金溪縣知縣,此時正在北京 任內閣中書。後任內閣中書。 父親:周伯宜(1861~1896),字 伯宜,曾改名文郁,秀才,閑居在家。因 肺結核而死。 母親:魯瑞(1858~1943)當地舉 人魯希曾三女,思想頗為開通,出身於紹 興平橋村一戶官宦人家,沒念過書,但以 自修得到能夠看書的學力。 二弟:周作人(1885-1967),暮 年譯《希臘神話》 三弟:周建人(1888-1984),曾 任浙江省省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 家庭: 在紹興,周家算得上一門望族,做官 經商且都不說,單是人丁的繁衍,就相當 可觀,所以到魯迅出世的時候,周家已經 分居三處,彼此照應,儼然是大戶了。魯 迅的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做過江西一 個縣的知縣老爺,後來又到北京當上內閣 中書,成為標準的京官。紹興城並不大, 像周介孚這樣既是翰林,又做京官的人, 自然能贏得一般市民的敬畏。周家門上那 一 欽點"翰林"的橫匾,正明白無誤地宣告 了周家的特殊地位。魯迅真是幸運,他的 人生長途的起點,就設在這樣一處似乎距 樂園相當近便的地方。 這就使魯迅獲得了一系列窮家小戶的 孩子所無法享受的條件。家裡四五十畝水 田,就是周介孚不從北京匯一文錢回來, 日常生計總是綽綽有餘,足以將貧困從他 身邊趕得遠遠的。周家是講究讀書的,周 介孚甚至有過讓兒孫一起考取翰林,在門 上懸掛著「祖孫父子兄弟叔侄翰林」的匾額 的雄心,那種書香人家的氣氛,自然相當 濃厚,魯迅家中有兩只大書箱,從《十三 經註疏》和《四史》,到《王陽明全集》 和章學誠的《文史通義》,從《古文析義 》和《唐詩叩彈集》,到科舉專用的《經 策統纂》,甚至《三國演義》和《封神榜 》那樣的小說,都擠擠地堆在其中,不但 自己家裡有書,眾多親戚本家 中,不少 人也藏書甚豐,而且不單是那些枯燥難懂 的正經書,更有許多使小孩子非常喜 歡 的好玩的書,從畫著插圖的《花鏡》,到 描寫少男少女的《紅樓夢》,幾乎什麼都 有。 一次,一位親戚甚至允許魯迅到一間 堆滿雜書的小屋子裡自由翻揀,他推開那 房門的一剎那間,臉上的表情會是多麼驚 喜!從六歲開始,魯迅就開始讀書,先是 隨本家親戚學,後來又被送到紹興城內最 有名的一家三味書屋去讀經書,《論語》 、《孟子》……甚至連古舊難懂的訓詁書 《爾雅直音》,也在塾師的指導下讀了一 遍。自然,要他自己說,一定不覺得這樣 讀書有什麼快樂,但是,一個小孩子初生 人世,不愁吃穿,又受著書香門第的熏陶 ,有博學的老師指點,能夠日日讀書,還 能用壓歲錢自己買喜歡的書來讀,這實在 是那個時代的小孩子能夠享受的最好的條 件了。 魯迅全集 中國是個講究父權的國家,獨鍾那種 粗暴專橫,將子女認為私產的父母。你就 是生在再富裕的家庭里,倘若遇上這樣的 父母,你的童年仍然會被糟蹋得暗淡無光 。魯迅的運氣如何呢?周介孚雖然脾氣暴 躁,有時候要打罵孩子,但在教魯迅讀書 這件事上,卻顯得相當開通。那時一般人 家的孩子,開蒙總是直接就讀四書五經, 叫一個六歲的孩子天天去念"學而時習之" ,他會多麼痛苦?周介孚卻不這樣,他讓 魯迅先讀歷史,從《鑒略》開始,然後是 《詩經》,再然後是《西遊記》,都是選 小孩子比較感興趣的書。即使讀唐詩,也 是先選白居易那些比較淺直的詩,然後再 讀李白和杜甫,這就大大減輕了魯迅開蒙 的苦悶。祖母更是特別疼愛他,每每在夏 天的夜晚,讓魯迅躺在大桂樹下的小板桌 上,搖著芭蕉扇,在習習的涼風中給他講 故事,什麼貓是老虎的師父啦,什麼許仙 救白蛇啦,魯迅直到晚年,還清楚地記得 當時的興味和愜意。魯迅的父親周伯宜, 神態一本正經,卻比祖父更為溫和。他家 教雖嚴,卻從不打小孩子。魯迅在《朝花 夕拾》的那一篇《五猖會》中,記過他一 件事,就是在小魯迅那樣快樂的時刻,偏 偏逼他去背書。可實際上,周伯宜平時對 兒子們的讀書,監督得並不緊。在日常管 教上,更常常很寬容。有一次魯迅和弟弟 偷偷買回來一本《花經》,被周伯宜發現 了,他們又害怕又絕望,因為這是屬於閑 書,一般人家都不許小孩子看的:"糟了 ,這下子肯定要沒收了!"誰料周伯宜翻 了幾頁,一聲不響地還給了他們,使他們 喜出望外,從此放心大膽地買閑書,再不 用提心吊膽,像做賊似的。至於母親魯瑞 ,對他的摯愛就更不必說了,幾個孩子當 中,她最喜歡的就是魯迅。從人情來講, 父母總是愛子女的,可由於中國人祖傳的 陋習,這種父母之愛竟常常會演化成對幼 小心靈的嚴酷的摧殘。當然不能說魯迅就 沒有遭過這樣的摧殘,他後來會寫《五猖 會》,就說明內心也有深刻的傷痕。但總 的來說,他還是相當幸運的,至少在童年 ,他經常都是沐浴在溫和寬厚的長輩之愛 中。魯迅曾在《野草》中寫了一篇關於他 小時候發生的一件事,這篇文章叫《風箏 》,初中七年級上冊有選這篇文章。 周海嬰眼中的魯迅與許廣平 魯迅一家人或許是由於政治需要,很 長一段時間,父親的形象都被塑造為「橫 眉冷對」,好像不橫眉冷對就不是真正的 魯迅、社會需要的魯迅。的確,魯迅是愛 憎分明的,但不等於說魯迅沒有普通人的 情感,沒有他溫和、慈愛的那一面。我後 來也問過叔叔周建人好多次:「你有沒有看 見過我爸爸發脾氣的樣子?」他說從來沒 有。在我眼裡,母親與父親之間的感情包 含著兩種:一種是學生對老師的崇敬,還 有一種是夫妻之間的愛護、幫助。我母親 在她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幫助父親做了很 多事情,抄稿、寄信、包裝等等。母親喊 父親什麼,我不記得了,記憶中也沒有她 老遠喊父親的印象,只是有事就走到父親 面前,詢問他喝不喝水,或者告之該量體 溫了、該吃葯了,是一種自然的平視的狀 態。 母親是父親的一片綠葉,為父親做了 很多工作,母親當年也是一位有才華的女 性。母親告訴我,她後來也跟父親提到過 ,想出去工作;父親聽到後,把筆放下嘆 了口氣:「那你出去我又要過我原來的生活 了……」於是母親放棄了原來的想法。我想 魯迅最後十年能創造出那麼多的傳世作品 ,當中也有母親的犧牲。雖然希望出去教 書的母親心情也很矛盾,但她覺得用自己 的犧牲換來父親創作的高峰,一切付出是 值得的。 魯迅相貌普通,濃眉大眼,眼神透有 幾分深邃。濃八字鬍,頭發整齊肅起,頗 為滄桑。臉型方正,幽默。照片上的魯迅 多很嚴肅,但實際魯迅很愛笑,有時笑起 來煙斗都拿不住。<收起 參考資料:網路

Ⅱ 谷中百合花歌 前題詞怎麼講

《谷中百合來花歌》

我有一自們最好朋友
他就是主耶穌
他使飢渴心靈
常能得安慰
好比山谷中百合花
潔白 沌凈 芳香
惟有救主耶穌
聖名最完美
痛苦悲傷他憐憫
憂患時他安慰
他對我說
他永住在我心內
他是山谷中百合花
燦爛明亮晨星
他使飢渴心靈
常能得安慰
他除去我一切煩惱
擔當患難憂傷
戰勝試探
他作我堅固保障
為他我願捨去一切
拋棄心中偶像
他用全能臂膀
保守我安康
縱使親朋離棄我
撒但試探引秀
依靠耶穌
心中平安有希望
他是山谷中百合花
燦爛明亮晨星
他使飢渴心靈
常能得安慰
他必永遠不離開我
時常陪伴身旁
我必信靠耶穌
效法主榜樣
他是磐石給我力量
使軟弱變剛強
心靈飢渴
他賜嗎哪作靈糧
將來升天見主面
同享極大榮光
到達快樂彼岸
生命水流長
他是山谷中百合花
燦爛明亮晨星
他使飢渴心
靈常能得安慰
阿們

Ⅲ 百合花國畫配什麼文字

國畫類的配文字是不可以直白的寫百合花,牡丹花了什麼的,一般是用諧音,吉祥的詞語的,百合,可以寫「百年好合」等有百、合兩字的吉祥詞語就可以

Ⅳ 人民英雄紀念碑正反面各寫著什麼

人民英雄紀念碑正面鐫刻著毛主席的題詞「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鎏金大字。

人民英雄紀念碑背面碑心由7塊石材構成,內容為毛主席起草、周總理書寫的碑文,共150字,原文如下: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4)百合花題字擴展閱讀

背面碑文的三句話、百餘字,鐫刻著無數先輩英烈用青春、熱血和生命書寫的永恆信仰。在革命、改革和建設的不同歷史階段,無論怎樣艱難曲折,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背面碑文中的「三年以來」是指解放戰爭;「三十年以來」是指自1919年五四運動起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到1949年新中國建國;而1840年則是中國受侵略的開始,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從此彌漫著滾滾硝煙,成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Ⅳ 灤平縣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灤平縣這里旅遊資源獨特,灤平縣境內的金山嶺長城(包括東段司馬台)是萬里長城的精華,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一級旅遊景點風景區。它氣勢雄偉,敵樓密集,視野開闊,建築藝術精湛。御苑森林公園、狩獵場、轉山湖自然風景區、清朝行宮遺址等景點分布在京承旅遊公路沿線

Ⅵ 寫花的詩

詩中花
1.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庄》)
2.花間一壺酒,獨酌回無相親。(李白:《答月下獨酌》)
3.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
4.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
5.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6.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7.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杜甫:《江畔獨步尋花》)
8.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浣溪沙》)
9.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張志和:《漁歌子》)
10.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Ⅶ 國畫題字

國畫知識---------題款與構圖的關系
開篇先介紹幾幅名畫的題款,大家體會一下題款在作品中的重要性。

上圖是潘天壽大師的《青綠山水圖》
此圖下開上合,分為兩段,右下角雖有茅舍由右下斜上, 人物小船由右向左迴旋, 但仍缺一過渡環節。故而中間由右向左題以長款作為過渡,使構圖上下呼應。題款的印章又與小船遙遙相對,使構圖完整, 此法稱為接。
一):鄭板橋題畫竹曰:「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 落筆倏作變相, 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這樣的題款怎能不讓人回味無窮啊。(暫時未找到這幅畫,待補充。)
(二):
這幅《竹石圖》中,畫面中竹石略顯單調,但是,作者根據畫面的走勢,題了長豎款,畫面立刻就顯得協調統一了。 豎款的墨色也和竹石產生了呼應。

潘天壽的《水仙圖軸》中國畫是非常講究 開.合 的。

畫面中開合 也可以用題款作為畫材來完成。 此圖即是題款作為畫材來完成開合關系的。 題款外弧而向左內彎, 與水仙的左弧而向右內彎形成呼應, 使本來平淡無奇的構成變得十分耐人尋味。

清鄭績《夢幻居學畫簡明》中關於題款,有這樣一段論述:

「或文士所題,亦有多不合位置, 有畫細致而款字過大者,有畫雄壯而款字太細者, 有作意筆而端楷者, 有畫向面處宜留空曠以見精神而款字壓逼者,此皆未明題款之法耳。 不知一幅有一幅應款之處,一定不移, 如空天書空,壁立題壁, 人皆知之。

然書空之字。每行伸縮,應長應短, 須看畫頂之或高或低。 從高低畫外,又離開一路空白, 為畫靈光通氣,靈光之外,方為題款之處, 斷不可平齊四方, 刻板窒礙。

如寫峭壁參天,古松挺立, 盡偏一邊, 留空一邊, 則在一邊空處直書長行, 以助畫勢。

如平沙遠荻,平水橫山, 則平款橫題。 如雁排天,又不可參差矣。

至山石蒼勁,宜款勁書, 林木秀致,當題秀字, 意筆用草, 工筆用楷,此又在畫法精通. 書法純熟者,方能作此。 畫頗得意味而書法不佳, 亦當寫一名號足矣, 不必多字, 反成不美。 每有畫雖佳而款失宜者, 儼然白玉之瑕, 終非全壁。」

題款幾種方法:

中國畫的題款方式,變化很多,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相應的形式。

橫題法

款書左右平行排列稱為橫題法。橫題法字數較少者, 字成單行排列, 字距可近可遠, 視具體而定。 題與款字體. 大小皆可一樣。 如款字多行橫式排列者, 上字為字頭, 下字為字腳, 需齊頭但不必齊腳, 如出於構成需要, 齊頭齊腳亦可。 題與款字可大小一樣,也可款字稍小。

題款自右至左,橫題數行,齊頭齊腳,此為長款橫題法。

直題法

款書豎行長題稱為直題法。 直題法字距以較密為宜。 題的部分均宜齊頭齊腳, 款的部分字體可比題略小, 頭略低於題句, 腳宜拖下一二字。

何家英的《米脂婆姨》

款書由上而下,直題一行或數行,此為直題法。滿題法

此法一般有兩種類型, 一是畫中物象較小, 使題款成為畫中主體者, 利用題款完成畫面構成, 使畫面由簡單變為豐富。 二是將畫中空隙處題滿, 使布局具有一種特殊意味。

多題法

有多處題款者稱為多題法。 多題法題款的位置. 排列方式應有變化, 字體與大小也要有區別, 要與原題相照應, 有變化而統一。 款書部分初題落款可為題. 記. 制不等; 二題可為又題; 三題可為再題; 如時日已久, 可稱為重題; 如屬他人所託,可稱為囑題。
穿插法

將款書題於畫中物象的空隙處稱為穿插法。 穿插法使題款與畫中物象融合無間, 既可調整疏密輕重, 又可使布局跌宕多姿, 有出人意外之妙。

熱點內容
隔世戀梅花烙 發布:2025-09-12 08:01:29 瀏覽:676
龍須柏盆景 發布:2025-09-12 07:58:13 瀏覽:257
肖小姐花藝 發布:2025-09-12 07:56:57 瀏覽:579
漫爛海棠樹 發布:2025-09-12 07:35:00 瀏覽:211
玫瑰花茶敷臉 發布:2025-09-12 07:34:19 瀏覽:967
綠植銷售方案 發布:2025-09-12 07:24:40 瀏覽:105
甜蜜蜜mv情人節版 發布:2025-09-12 07:15:30 瀏覽:137
青花花卉紋蝶 發布:2025-09-12 07:15:29 瀏覽:567
一朵尿不濕價格 發布:2025-09-12 07:12:25 瀏覽:738
好用的玫瑰水 發布:2025-09-12 07:12:17 瀏覽: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