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名家牡丹扇面

名家牡丹扇面

發布時間: 2022-09-15 02:19:28

1. 古代人的摺扇上的字畫有什麼講究

濃縮的書畫藝術--扇面 摺扇的結構由扇面和扇骨兩部分組成。扇面按質地不同又主要有紙面和絹面兩種。扇面作為藝術品始於宋代,北宋時已有人在紙面摺扇上題詩作畫,而南宋時才出現絹面摺扇。由於宋元時期流行團扇,用摺扇的人不多,而摺扇又是易損日用品,所以流傳下來的實物極為稀少。明代中期,摺扇書畫逐漸流行起來。由於扇面的形狀呈半圓弧形,因而其構圖別具一格,形成妙趣橫生的畫境。無論是山水、人物、花鳥、走獸等"繪畫",還是詩詞歌賦等"書法",都可以創作出格調清新多變、布局錯綜紛繁的構圖效果,從而突破了傳統的繪畫和書法模式,為中國書畫史開辟了嶄新的一頁。 但應該指出的是,並非存世的所有扇面都值得收藏和投資。道理很簡單:扇面書畫與一般的書畫作品一樣,只有精品才具有升值和鑒賞價值。下面按不同的時代及類別,大致介紹一下具有投資價值的扇面。 明代成化以後,扇面藝術進入輝煌時期,許多著名書畫家(如仇英、沈周、蘭瑛、唐寅、董其昌等),都在扇面上留下了不朽的作品,這是中國書畫藝術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扇面彌足珍貴,很難覓得,不少收藏投資者把它們視為最高的追求目標。 在明代扇面書畫的基礎上,清代又有了新的發展。這一時期名家輩出,作品形式多樣,除繼續表現各家名派的個性藝術風格外,還流行雙人甚至多人聯合創作,有夫婦合作、師生合作、友人合作等多種形式。比如高翔畫的"梅花疏枝瘦朵"扇面,便由金農和陳章題詩。乾隆的幾柄消暑摺扇,扇面的一面由劉統勛題寫書法,另一面由鄒一桂畫蘭花、蝴蝶,或蔣遷錫畫牡丹花。其中由雙人合創"一字一畫"扇面的方式,後來被文人雅士們廣為仿效,例如:梁啟超的書法扇面,由余紹宋配畫山水圖;陳法琛的書法扇面,由其弟子陳懋侗配畫工筆折枝牡丹。有意思的是,"柯橋竹石圖"扇面是由一位名家與其5個弟子聯合創作,其配合默契,作品風格渾然一體,令人叫絕。 民國以後,"一字一畫"扇面的合作更為流行,此種形式一直沿襲至今。由於合作夥伴各自都有相當高的藝術修養,能夠前呼後應、互為襯托,自然能夠收到異曲同工的藝術效果。這類扇面備受藏家青睞,從歷年的拍賣價位看,一般都大大高於單人的作品。 從清代起,摺扇藝術再顯歷史的輝煌,很多書畫家在扇面構圖上刻意創新,尤以山水畫的構圖有超常的突破。通常山水畫的構圖講究"地平線",而扇面卻是上寬下窄,且呈半圓形狀,如果依然水平地處理地平線,則扇面下端的兩角勢必形成空白。為了使構圖合理,景物自然,創作者們相繼創立了滿幅構圖、邊角構圖和一河兩岸構圖的三種新章法。其中,滿幅構圖是讓景物佔大部分空間,整體感覺實多虛少,通常以描繪山景居多;邊角構圖是把主要景物集中在左側或右側的下角,或自左邊或右邊向下伸展,整體感覺虛多實少;一河兩岸構圖則主要是表現江河兩岸風光,如一江春水或左右橫穿,或上下直流,或斜向而瀉。這三種構圖形式為後來扇面山水畫的發展開辟了新篇章,很多畫家創作了大量構圖精妙、題材新穎、氣勢磅礴、風光秀麗的山水扇面佳作,深受歷代藏家青睞。如袁江、王鑒、黃賓虹、張大千、馮超然等的山水扇面,在海內外書畫市場被推崇為傳世之作,極具保值增值意義。山水扇面的成就,對花鳥扇面的創新也頗有影響力,近現代畫家高翔、王雲、楊晉、任伯年、齊白石、傅抱石等都有格調清新的花鳥扇面問世,其同樣走俏國內和國際市場。 此外,自明清以來,一些著名的書畫家都有一種習慣,即在繪畫、書寫扇面時,總要先考慮扇骨的工藝水平,甚至只有出自名手的扇骨,才肯揮毫落墨。如明代蘇州制骨名家李昭、馬勛、馬福、柳玉台等所制的扇骨,便都有落款,它們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都具有很高的鑒賞價值和經濟價值。

2. 長扇子雙飄頭和單飄頭的區別

普通的扇子種類太多了,製作沒啥講究,夏天扇風用的,便宜實用,沒啥藝術性,蘇扇製作有一定講究了,上升到了藝術文化的高度。扇子簡介扇子是引風用品,夏令必備之物。中國漢族扇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漢民族文化的一個集成部分,它與竹文化、佛教文化有著密切關系。歷來中國有「制扇王國」之稱。扇子史傳上最初稱為「五明扇」,據傳是虞舜所制。晉代崔豹的《古今注·輿服》記:「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堯禪,廣開視聽,求人以自輔,故作五明扇焉。秦,漢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
扇子的種類包括羽毛扇、蒲扇、雉扇、團扇、摺扇、絹宮扇、泥金扇、黑紙扇、檀香扇等等。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制扇技藝有江蘇蘇州檀香扇、 浙江杭州王星記扇子、重慶榮昌摺扇、四川自貢龔扇、廣東新會葵扇 、湖州羽毛扇。 日本則有檜扇、蝙蝠扇。
蘇扇簡介蘇扇是蘇州摺扇、檀香扇、絹宮扇,紙團扇的總稱,中國傳統手工藝品之一。它以歷史悠久、製作精巧著稱。最負盛名的是檀香扇、絹宮扇和摺扇。均以製作精巧而聞名。摺扇由收則折疊而得名,又因用時需撒開,故又稱"撒扇"。扇骨又稱骨子,取材以竹為主,又有檀香木、紅木、黃楊、紫檀、烏木、雞翅木、桃絲木、湘妃竹以及象牙、玳瑁等珍貴材料。
摺扇由收則折疊而得名,又因用時需撒開,故又稱「撒扇」。扇骨又稱骨子,取材以竹為主,又有檀香木、紅木、黃楊、紫檀、烏木、雞翅木、桃絲木、湘妃竹以及象牙、玳瑁等珍貴材料。
扇骨柄部的造型俗稱頭形,式樣有大圓頭、小圓頭、平頭、玉蘭頭、琴、燕尾、葫蘆、瓶等,花色繁多,以簡朴、古雅為妙品。
兩旁的扇骨稱為大骨,精選細膩、筋少的竹子為原料,經過漂、曬、烤、焙等工序製成。有的加以髹飾,稱為漆骨,有菠蘿、八寶、推光、檳榔、珊瑚、金星等各種髹飾技法,瑩光閃閃,更顯得富麗華貴。此外,還有雕漆、淺刻、浮雕、鑲嵌金銀絲、螺鈿等裝飾的大骨。扇骨的長短和多少,則隨著使用對象以及當地的風俗習慣、氣候而各不相同。有的為長9寸5分、16根扇骨,即所謂九五、十六;也有長7寸,16根扇骨;長8寸,18根扇骨和一尺二長的。還有特製的舞台用扇,可達二尺多長,稱為男舞扇。
扇面大多用宣紙裱成。摺扇上面是文人雅士題詩作畫之處。扇面的製作也很講究,如宣紙扇面就有開料、刮光、裱糊、上礬、沿邊等十多道工序。古代尤其以泥金扇面為人們所推崇,配以名家書畫,一把價值竟為千金。
扇骨材料扇骨材料以竹片為主,精工細作,達數百種之多,水磨扇骨更為上品。扇面大多用棉料宣紙裱成,有「素麵」和「畫面」兩種。畫面由名家作各種書畫。素麵有仿古白素麵、金面等多種。由於以上特點,蘇州摺扇已不止是生風用具,而成為人們收藏的珍品。明清兩代為蘇扇鼎盛時期,名家輩出,製作愈見精良。小小方寸之間成了歷代名家的「必爭之地」,集造型、字畫、印章、詩詞、雕刻、鑲嵌於一身。水磨骨玉摺扇的問世,吸引不少名家在扇面上題詩作畫及雕刻,蘇州摺扇便形成精細雅緻風格。尤其是蘇州名扇——老礬扇面,質感素法,平整牢固,久用不裂。史載,當時蘇扇作為進貢皇帝的貢品,亦成為身份的象徵。
蘇扇種類蘇扇,包括絹宮扇、折疊扇、檀香扇等,製作風雅娟秀,世稱「雅扇」。
絹宮扇
絹宮扇,古名「紈扇」,又名「團扇」。蘇州絹宮扇纖麗秀雅,其絹面或書畫、或刺綉,別出心裁;其扇柄或雕鏤、或彩繪,各盡其巧;其質料或素竹、或湘妃竹、或象牙、或玳瑁,雅而不俗。
折疊扇
折疊扇,又名「聚頭扇」,南方習稱"摺扇"。蘇州摺扇又稱「吳扇」,其扇骨造型藝術豐富多彩,扇頭造型達百種之多,主要為圓頭、方頭、尖頭、玉蘭頭、竹節頭等。扇工還運用磨、漆、嵌等技藝,千變萬化,極盡巧思。
蘇州檀香扇
在絹宮扇與折疊扇的扇面上作畫、題詩,是蘇州文人的一大愛好。扇面畫已獨立成為繪畫中的一個門類,或繪以鮮艷的牡丹,或繪以清逸的山水,配以相同題材的詩詞,"雅扇"之名名副其實。

3. 那叫什麼扇,就是紗質的一般上面是仕女圖或花鳥的

根據資料看來應該是'團扇'

西漢時期,對稱"合歡扇"(又稱宮扇、紈扇、團扇),其形尚圓,合歡扇特點是面素白色以扇柄為中軸,左右對稱似圓月,紈扇以竹木為架,面成圓形或橢圓形,用薄絲絹糊成。當時以中原一帶所制紈扇最為考究,有"齊紈楚竹"之說,即指用山東絹和湖南竹製作扇面的紈扇。漢時十分流行這種紈扇,並賦詩頌之,如班婕的扇詩,"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 此種對稱式團扇出現後,歷代沿用而不衰,並成為我國傳統風格的扇型。

團扇的出現大約早於摺扇一千餘年。《班婕妤歌》雲:「新制齊紈扇,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圓似明月。」王昌齡《長信愁》詩有:「奉帚平明秋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都是對團扇的吟詠。換言之,宋代以前的扇子,大都是指團扇而言。團扇的材質大多以羅、紗、綾、絹為之,很少有紙做的團扇,但近代日本、韓國的團扇卻有很多是紙扇。前幾年我在威海的市場中就曾買到過韓國紙制的團扇,兩面作畫,也很別致。羅、紗、綾、絹等絲織品編製成的團扇總稱之為紈扇,因此江淹有「紈扇入團月,出自機中素」。

團扇的形狀不一定都如圓月,也有腰圓、橢圓、六角形等,一般也統稱為團扇。說到團扇,許多人會認為是古代婦女的專用品,實際上在摺扇出現以前,男人也是使用團扇的。唐代以前團扇的實物已經很難見到,我們在一些繪畫和墓室壁畫中僅能看到團扇的大體形式。新疆吐魯番曾出土過唐代絹扇,其扇柄很長,由此可以推斷這種長柄團扇有可能是侍者執來替主人扌扇拂的,因此團扇也稱為宮扇。這種長柄宮扇在唐代周日方的《簪花仕女圖》中表現得最為清晰,扇面還繪有牡丹花。宋代的團扇實物今天尚能見到,尤其是宋代的繪畫作品,保存至今有相當一部分是畫在團扇上的,且不乏出自名家之手。由於年代久遠,這種團扇畫多為絹本扇頁的形式出現。直至明代以後,男人所用的扇子漸漸地被摺扇取代,而團扇才在更大程度上為女性專用,裝飾也就更為繁復,如用綵帶沿邊,飾以扇墜,紈素的扇面上不僅可以繪畫,還能刺綉、緙絲、抽紗,而扇柄的材質除了竹、木之外,還有牙角之類,從整體來看,明代以後的團扇更趨向女性化了。

樓主若有興趣可以親自去看看資料:(地址同參考資料)

4. 上海著名牡丹畫家有哪些

李明 字 石煜,1963年出生於浙江杭州。現為杭州民進書畫院院長、高級畫師,全國多家書畫家協會副主席、理事,杭州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牡丹畫院名譽院長,中國東方美院客座教授,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研究所研究員(教授)、一級美術師。 作品擅長中國花鳥畫兼工中國山水畫、人物畫、篆隸書法、篆刻。自八十年代起,有《蘭色小曲》、《富貴仙子圖》、《碩果》、《初夏風韻》等數十幅書畫作品在首屆海峽兩岸等國內外大賽中榮獲金獎及一、二等獎,同時亦有大量作品及書畫活動小傳散見於國內多家報刊、雜志、電台、電視台和國內部分美術館、紀念館、博物館等藝術藏館。八十年代後期至九十年代末有書畫代表作、傳略被輯入《中國美術家》、《當代書畫篆刻家辭典①》、《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①》、《中國書法美術界名人名作》、《中國當代書法名家墨跡》及《浙江六家中國畫精品選輯》、《西湖風情全國書畫名家扇面邀請展作品選》、《杭州美術五十年作品選》等四十餘冊大型辭書,兩千年以來有更多作品及個人傳記廣見於國內幾十家報、刊、辭書和網路媒體。 九八年,因國畫牡丹作品獨具風格,在眾多參賽候選作品中,脫穎而出,名列榜首。故,在北京被評為「全國百傑書畫家」。出版發行《李明國畫作品選》,《李明書畫藝術》等。

5. 要關於扇子的詩詞歌賦

白羽扇
【唐】白居易
素是自然色,圓因裁製功。颯如鬆起籟,飄似鶴翻空。
盛夏不銷雪,終年無盡風。引秋生手裡,藏月入懷中。
麈尾斑非疋,蒲葵陋不同。何人稱相對,清瘦白須翁。


【唐】李嶠
翟羽舊傳名,蒲葵價不輕。花芳不滿面,羅薄詎障聲。
御熱含風細,臨秋帶月明。同心如可贈,持表合歡情。


【唐】陸暢
寶扇持來入禁宮,本教花下動香風。
姮娥須逐彩雲降,不可通宵在月中。

扇上畫牡丹
【唐】羅隱
為愛紅芳滿砌階,教人扇上畫將來。
葉隨彩筆參差長,花逐輕風次第開。
閑掛幾曾停蛺蝶,頻搖不怕落莓苔。
根生無地如仙桂,疑是姮娥月里栽。


【唐】司空圖
珍重逢秋莫棄捐,依依只仰故人憐。
有時池上遮殘日,承得霜林幾個蟬。

詠破扇
【唐】唐怡
輪如明月盡,羅似薄雲穿。
無由重掩笑,分在秋風前。

悲紈扇
【唐】韋應物
非關秋節至,詎是恩情改。
掩顰人已無,委篋涼空在。
何言永不發,暗使銷光彩。

古扇
【唐】項斯
昨日裁成奪夏威,忽逢秋節便相違。
寒塵妒盡秦王女,涼殿恩隨漢主妃。
似月舊臨紅粉面,有風休動麝香衣。
千年蕭瑟關人事,莫語當時掩淚歸。

詠扇
【唐】徐夤
為發涼飆滿玉堂,每親襟袖便難忘。
霜濃雪暗知何在,道契時來忽自揚。
曾伴一樽臨小檻,幾遮殘日過迴廊。
漢宮如有秋風起,誰信班姬淚數行。

詠破扇
【唐】楊凌
粉落空床棄,塵生故篋留。
先來無一半,情斷不勝愁。

代秋扇詞
【唐】鄭谷
露入庭蕪恨已深,熱時天下是知音。
汗流浹背曾施力,氣爽中宵便負心。
一片山溪從蠹損,數行文字任塵侵。
綠槐陰合清和後,不會何顏又見尋。

6. 杜銀生的書法有沒有收藏價值

杜銀生,1946年生,字雲山銀石,號墨也。出身於書畫世家,自幼酷愛書法藝術。中國一級書法大師,中國書法家協會常任理事,中國書法院院士,中國香港國際書法交流協會榮譽副主席。

早年就讀於首都師范學院美術系,後又學習於北京畫院書法函授班,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課程班。師從著名畫家孫奇峰先生。擅長書法,寫意花鳥,山水,在多年的繪畫藝術實踐和探索中,繼承傳統,博彩眾長,大膽創新,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優善行草。書法作品,結體布局,均以:古樸大方為尺度,瀟灑雅逸為追求。始終遵循師,古而不泥古,可以求新又不失度,創作的「梅 蘭 竹 菊」等中堂對聯,橫幅和新老詩詞扇面 圓光 斗方等作品,都深受群體喜愛。作品多次在國內外藝術大展中獲獎,所畫牡丹在全國名花名家大賽中獲得金獎。其書法創作作品被著名主持人趙忠祥先生私人收藏。2008年作品《八駿圖》在北京德嘉利拍賣會上以六萬八千元人名幣的價格拍出,並多次在拍賣會上創造奇跡。部分作品被國家博物館 紀念堂及國....

7. 宣哲的文人氣韻的山水畫名家

宣哲善畫,常作山水畫,秀雅絕倫,神韻超逸。鄭逸梅《藝林散葉》提到:現代繪畫大師、書畫鑒定家吳湖帆以宣哲與陳曾壽、夏敬觀、金蓉鏡列為「近代四大文人畫」。陳曾壽擅長畫墨荷;夏敬觀長於畫松樹;宣古愚、金蓉鏡都以山水見長。宣古愚畫山水筆墨生拙,冷逸之氣撲面而來,畫面清新氣象,干凈別致,有元代山水畫壇「元四家」之一倪高士的空靈。袁克文還曾贈宣哲聯:「山林平遠倪高士;詞句清新李謫仙」。「揚州學派」後期代表人物李詳品評宣哲書畫時雲:「宣氏精工山水,師法石濤、髡殘,所作混古蒼茫,煙雲之氣出沒筆端。」
解放後,在陳叔通的倡議下,宣哲曾在榮寶齋辦了一個小型畫展,郭沫若看了他的畫也頗為贊賞,並同意出版。1958年,陳叔通先生出資影印了《高郵宣古愚、歙縣黃賓虹、龍游余越園三家書畫集》,並由徐森玉寫了序言,內收宣古愚、黃賓虹、余越園三位名家書畫作品。附書畫舊照2張。宣哲作品還於1959年7月曾收入陳叔通藏中國古典藝術出版社出版《楊無恙、宣古愚、湯定之、姚茫父畫選》。
宣哲與現代傑出的山水畫家黃賓虹關系密切。先前宣哲曾與黃賓虹合辦宙合社。1912年,黃賓虹有感於「神皋美術,終以不振」,並以此為「學者」之恥。因而他與宣哲發起組織了以「保存國粹,發明藝術,啟人愛國之心」為宗旨的「貞社」,取「取義抱守堅固,持行久遠」之意。宣哲任社長。黃賓虹與宣哲並邀集《國粹學報》的金石書畫愛好者參加,各出金石、書、畫,以相玩賞。後來,黃賓虹在給傅雷的信中寫道:「當三十年前,有舊友宣哲君,能文善畫,著述甚多,與秦曼青、王秋湄亦至好,與鄙人尤合,嘗於四明銀行二樓發起一貞社」。黃賓虹贈宣哲的一幅山水圖,內有句雲:「雨淋牆頭山,氰氯萬壑間。」
當年黃賓虹先生最早的兩本畫冊的出版都與宣哲有關。1933年秦更年和黃賓虹的滬上好友宣哲、鄧秋枚、張大千、王秋渭、商承祚等議刻《賓虹游畫冊》為祝七十壽誕。1943年,熟諳中西藝術的傅雷,聯絡一班在上海的黃賓虹故舊好友宣哲與張元濟、陳叔通、高吹萬、鄧實、秦更年以及學生顧飛、朱硯英等,為祝黃賓虹80壽誕,發起舉辦「黃賓虹八十書畫展」。畫展的同時編有畫冊和《特刊》,《特刊》記錄了一段與宣哲的議論,宣哲謂黃賓虹畫「是真畫也」;王秋湄則稱與宣哲交往三十餘年,從未見其輕許當世畫人,獨對黃賓虹敬佩如此,而「真畫」一語,殊可玩味。
宣哲曾為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程硯秋繪《玉霜簃圖》。陳夔龍賀程硯秋新婚:「日暖春煙人似玉;蒹葭秋水露為霜。」其中上聯取宣哲為程硯秋繪的《玉霜簃圖》意。下聯化用《詩經·秦風·蒹葭》詩意:「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聯語清新脫俗,典雅風致,切景切時切情切賀意,耐人品讀。
袁克文是多才藝的,其書名尤其響亮,連大名鼎鼎的吳昌碩大師也曾索過他的書法。與袁克文熟稔的鄭逸梅曾雲:「克文是多才多藝的,又工書法,華贍流麗,別具姿妙,既能作擘窠書,又能作簪花格。他登報鬻書,由方地山、宣哲、張丹斧、馮小隱、范君博、余谷民(即余大雄)代訂的小引雲:'寒雲主人好古知書,深得三代漢魏之神髓,主人愈窮而書愈工,泛遊江海,求書者不暇應,爰為擬定書例'。」
草蟲聖手潘君諾為收藏家秦曼青畫牡丹扇面,宣哲以近作《和姚白先生牡丹詩》補白。
宣哲與揚州冶春後社詩友、書畫家張丹斧、梁公約、方地山等友善。光緒三十一年(1905)宣哲為趙倚樓繪《茶花女村居圖》。民國二十五年(1936)宣哲在揚州與陳含光、張甘亭均繪「冶春圖」。
宣哲與金石家也關系密切。他曾輯《諸家金石跋尾》,撰《古印譜談》。

8. 關於清初的畫家~!

「清初六家」--清初山水畫家王時敏、王鑒、王惲、王原祁、吳歷、惲壽平六人的合稱。亦稱「四王、吳、惲」。他們繼明代董其昌之後享有盛名,領導畫壇,左右時風,當時被目為「正統」。

王時敏(公元1592—1680),字遜之,號煙客、西廬老人。太倉(今屬江蘇)人。他的祖父王錫爵、父親王衡都是高官。他也以蔭仕太常寺少卿,故人稱「王奉常」。王時敏家富收藏,每遇名跡,即不惜重金搜求,他曾遍摩家藏的宋、元真跡。王翚、吳歷及其孫王原祁均經他傳授畫藝。他與王鑒並稱「二王」、加上王、王原祁被稱為「四王」。
王時敏的作品在立意、布局、運筆、色彩、線條等方面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在中國畫海中是一朵瑰麗的奇葩,永不凋謝。同時以他為首的婁東畫派聲勢浩大、左右藝林。王時敏少年時學畫,頗多方便。「每得一秘軸,閉閣沉思。」對黃公望山水,刻意追摹。入清後隱居不仕,工詩文、書、畫。擅長山水,富於收藏。精研宋元名跡,又受董其昌影響,摹古不遺餘力,深究傳統畫法,表示「唯此為是」。王時敏正是溶化古人的筆墨技巧,形成自己的面貌,他說「古法漸湮,人多自出新意,謬種流傳,遂至邪詭不可救挽。」

王鑒(1598-1677),字玄照,後改字園照,元照,號湘碧,又號香庵主。明末清初著名畫家。江蘇太倉人。崇禎六年(公王鑒 仿子久山水元1633年)舉人,後仕至廉州太守,故稱「王廉州」。王鑒出生於書香門第,為明代著名文人王世貞曾孫,家藏古今名跡甚富,豐富的家藏,為王鑒學習臨摹歷代名畫真跡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摹古工力很深,筆法非凡,擅長山水。與王時敏、王翚、王原祁、惲壽平、吳歷齊名,並稱四王吳惲或清 初六家,成為畫壇正宗。為「清初六家」之一。
代表作有《長松仙館圖》、《仿巨然山水》、《仿王蒙秋山圖》等。著有《染香庵集》、《染香庵畫跋》等。傳世畫跡有《虞山十景圖》、《夢境圖》等。

王翚(1632—1717),字石谷,號耕煙散人、劍門樵客、烏目山人、清暉老人等。江蘇常熟人。清代著名畫家。被稱為清初畫聖。祖父王載仕、父親王豢龍均善繪畫。王翚自幼嗜畫,繼承家學,又隨學黃公望畫法的同鄉張珂學畫,很早便表現出非凡的繪畫才能。
王翚師從王時敏、王鑒。但他所畫山水不拘於一家,廣采博攬,集唐廣西壯族自治區以來諸家之大成,熔南北畫派為一爐。王勵在王時敏、王鑒發展南宗畫派的基礎上,借鑒北宗的某些技法,比較全面地對山水畫傳統進行整理,形成具有綜合概括性質的法則。王翚將黃公望、王蒙的書法性用筆與巨然、范寬的構圖完美地結合起來,創造出一種華滋渾厚、氣勢勃發的山水畫風格。因而他所畫的江南小景往往生趣盎然,清幽靈動。王翚作畫喜好乾筆、濕筆並用,而且多以細筆皴擦,畫面效果比較繁密。曾說「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乃為大成」。他早期畫風清麗工秀,晚期則傾向蒼茫渾厚。章法富於變化,水墨與淺絳渲染得法。也有評者指出王翚用筆過於圓熟,某些畫則顯得刻露,墨法少有變化,構圖略感壅塞。

王原祁字茂京,號麓台,一號石師道人。出生於1642年,死於1715年,享年74歲,清代著名畫家,江蘇人太倉人。乃著名畫家王時敏的孫子,山水能繼祖法。並與王時敏、王鑒和王翚合稱「四王"」。王原祁康熙九年(1670)進士,官至戶部侍郎,人稱王司農。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時,任書畫譜館總裁,與孫岳頒、宋駿業、王銓等人共同編寫大型書畫書籍《佩文齋書畫譜》100卷,用3年完成。對書畫愛好者,提供了珍貴而全面的資料,這本畫譜是中國繪畫史上的第一部寶典。王原祁因為很受康熙皇帝賞識,所以學生很多,逐漸形成一支獨立的畫派。
在繪畫方面他得到祖父和王鑒的傳授,喜歡臨摹五代至元代時期(公元907--公元1368年)的繪畫名作,繪畫風格主要受元代(公元1279--公元1368年)黃公望影響。在技巧方面,他作畫時喜歡用干筆,先用筆,後用墨,由淡向濃反復暈染,由疏向密,反復皴擦,干濕並用,畫面顯得渾然一體。除了會畫畫,他還編寫畫論,比較著名的有:《雨窗漫筆》和《麓台題畫稿》。王原祁還擅長做詩,作品有《罨畫樓集》3卷。

吳歷本名啟歷,號漁山,江蘇常熟人,生於1632年,卒於1718年。一生布衣,青少年時家境沒落,以賣畫為生,中年時信奉天主教,50歲到澳門,入教修道,51歲成為天主教的司鐸,晚年生活清苦,病死上海。吳歷與「四王」、惲壽平並稱「清初六大家」。
藝術特色吳歷早年曾跟王鑒學畫,同時做王時敏的學生。故早期作品很似王鑒作風,皴染工細,清潤秀麗。中年時期,在遍臨宋元諸家基礎上,著重吸取王蒙和吳鎮之長,形成自己風格。作品布局取景比較真實,安置得宜,還富有遠近感,用筆沉著謹嚴,善用重墨,積墨,山石富有立體感,風格渾樸厚潤。如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湖天春色圖軸》作於45歲,是他中年時的代表佳作。平遠景色中,近、中、遠三處柳樹漸遠漸淡,吳歷還善畫竹石,取法吳鎮,亦具自己特色。如《竹石圖軸》竹枝挺勁,枝葉全用濃墨,不取濃淡相間畫法,顯得更加雄渾蒼勁。 他摹古而不拘囿古人,能融匯諸家之長,自創新意,還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西法,如布局、明暗等方面,故史傳論其:「作畫每用西洋法,雲氣綿渺凌雲,迥異平時。」 他的山水注意取法自然,使作品富有一定真實感。如其自述:「不將粉本為規矩,造化隨他筆底來。」這些都是迥異「四王」之處的。更加不同於「四王」之處的就是吳氏能畫人物,非同凡格。故宮博物院所藏《人物故事圖》造型典重,屋宇宏敞,極見功力,為歷來畫史所未涉及。 作品流傳吳歷流傳下來的作品較多。僅上海博物館收藏書畫就達32幅,含五、六個大幅精品佳作,如《雨歇遙天圖》、《葑溪會琴圖》、《槐策堂圖》等。北京故宮博物院更是收藏豐厚,如43歲時作的《松壑鳴琴圖軸》取法王蒙,景色郁茂,布局深遠,皴法細密,積墨厚重,陰面多用重墨,受光部分作「陽面皴」,增強了山石的立體感,反映了畫家成熟後的典型風格。75歲作的《黃山晴藹圖卷》,仿王蒙,更具沉鬱之氣,山石用干筆織墨層層加皴,並用焦墨點擦,陰陽陰晴分明,蒼郁滋潤。75歲作的《泉聲松色圖軸》,是仿黃公望,皴法繁密,筆力雄渾。這些仿名家的晚年之筆,均具渾厚凝重之特色。

惲格(1633--1690年),字壽平,又字正叔,別號南天,一號白雲外史、雲溪外史、東園客、巢楓客、草衣生、橫山樵者。江蘇武進人。清代著名畫家。與「四王」、吳歷並稱「清初六大家」。其父惲日初詩文傑出,為「復社」中人。叔父惲向(道生)為著名山水畫家,自創一派。受門第書香熏陶。惲壽平少年歷經戰亂流離,與父惲日初先留寺為僧,後回故鄉隱居不仕,過著終生布衣的生活。 惲壽平為「清初六大家」之一。他悲歡離合的少年經歷,對其成年後的繪畫成就起著重要的作用。他的性格不像石濤、八大兩位朱氏後裔寄畫於恨,而是淡泊其志,雅逸其畫。藝術上,惲壽平最初從父親學習詩文,從叔父學畫,又在山水畫上師王蒙、倪瓚等元四家及明代沈周、文徵明、唐寅等人;花鳥兼學黃筌、徐熙;書法兼褚遂良、米芾,融會貫通,自成格數。 惲壽平是清朝初期最享盛名的花鳥畫家。其畫作多寫生,人稱「寫生正派」;更以徐崇嗣為宗,兼取各家之長,極大的發展了沒骨畫。所畫花卉,很少勾勒,以水墨著色渲染,用筆含蓄,畫法工整,明麗簡潔,天趣盎然。惲壽平的藝術創作,有自己獨創的藝術見解,他在《南田畫跋》宣稱:「俗人論畫,皆以設色為易,豈不知渲染極難」。又說:「宋法刻畫而無變化,本由於刻畫,妙在相參而無礙,習之者視為岐而二之,此世人迷境......」。這是說宋畫工整,元畫寫意,二者應相參才能入妙。還說:「十日一水,五日一石,造化之理。至靜至深......作畫尤須入古人法度中,縱橫恣肆方能脫落時徑,洗發新趣也」。 惲壽平不僅畫作出眾,風格獨具,而且兼工詩書,題句清麗流暢,詩格脫俗超逸,為「昆陵六逸」之冠。惲壽平詩詞清新、書法俊秀、畫筆生動,時稱「三絕」,名盛一時。由於惲壽平一洗前習,獨辟蹊徑、別開生面,因而四海之內爭學南園畫風、詩意和書藝,對後世影響很大,因有「常州派」之稱。其流傳的代表作有《梧軒圖》《蓼汀漁藻圖》《林居高士圖》等,還有《南田詩草》、《歐香館集》、《南田畫真本》、《南田集》著述多種。 惲壽平山水取黃公望筆法,於荒率中見秀潤,他32歲所畫的《靈岩山圖卷》,尖毫勾皴,濃墨點樹、高曠清淡,中期山水,浸潤宋元諸家,吸取王蒙等人的長處,40歲左右作品最為精彩,例如43歲的《山水花鳥冊》,技法靈活多變,此時惲壽平的藝術已日趨成熟,他運筆飄逸瀟灑,達到了「維能極似,乃稱與花傳神」的形神皆備境界,反映出他成熟後的風格的高超技藝,晚年的花卉比較蒼勁放逸,但又不失規矩和秀潤之美。57歲的《牡丹扇面》為去世前一年所作,筆墨簡率蒼勁。近似陳淳,具有更多文人畫的墨戲意趣。他強調人品與畫品的關系,要求畫家「出入風雨,卷舒蒼翠」,然後「走向造化於筆端」。他同時也強調畫家主觀情思對繪畫對象的溶鑄。

9. 蘇工扇面與宣紙扇面的區別

蘇工扇面與宣紙扇面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幾點:

1、做工方面蘇工扇面好,也叫薄面。用一種類似樹皮紙加工的,耐用,開合使用周期比宣紙的時間長。穿中高檔扇骨比較好看。

2、書畫效果方面宣紙面好。普通扇骨用就可以了。普通的整體效果沒有蘇工扇面好看,厚,顯得臃腫,反復開合容易壞。

3、制扇材料方面蘇工扇面上有明礬,宣紙扇面則沒有。

(9)名家牡丹扇面擴展閱讀:

蘇扇是蘇州特產,以雅緻精巧,富有藝術特色而著稱。包括摺扇、檀香扇和絹宮扇三大類,統稱為「蘇州雅扇」。明清以來,蘇扇主要在蘇州及周邊地區廣泛流傳。蘇州雅扇集各種精湛工藝於一身,包括造型、裝裱、雕刻、鑲嵌、髹漆等工藝。

蘇州一向有制扇傳統。「烏竹骨泥金扇」就是代表。檀香扇是從摺扇發展來的,以檀香制扇,散發出天然香味。

蘇州市檀香扇的發源地,採用拉花」、「燙花」、「雕花」、「畫花」工藝,扇面上繪上山水花鳥景色,休閑雅緻。絹宮扇,主要有圓形、六角形、長方形、腰圓形等形狀,繪以山水、花鳥、人物等畫,也題有名人詩句,古色古香,極具觀賞性。

蘇州雅扇集各種精湛工藝於一身,包括造型、裝裱、雕刻、鑲嵌、髹漆等工藝。它們把吳地的山山水水、花鳥人物濃縮繪描,其精湛的手藝本身就構成了吳文化中絢爛多姿的篇章。

10. 古代人的摺扇上的字畫有什麼講究

濃縮的書畫藝術——扇面

摺扇的結構由扇面和扇骨兩部分組成。扇面按質地不同又主要有紙面和絹面兩種。扇面作為藝術品始於宋代,北宋時已有人在紙面摺扇上題詩作畫,而南宋時才出現絹面摺扇。由於宋元時期流行團扇,用摺扇的人不多,而摺扇又是易損日用品,所以流傳下來的實物極為稀少。明代中期,摺扇書畫逐漸流行起來。由於扇面的形狀呈半圓弧形,因而其構圖別具一格,形成妙趣橫生的畫境。無論是山水、人物、花鳥、走獸等「繪畫」,還是詩詞歌賦等「書法」,都可以創作出格調清新多變、布局錯綜紛繁的構圖效果,從而突破了傳統的繪畫和書法模式,為中國書畫史開辟了嶄新的一頁。
但應該指出的是,並非存世的所有扇面都值得收藏和投資。道理很簡單:扇面書畫與一般的書畫作品一樣,只有精品才具有升值和鑒賞價值。下面按不同的時代及類別,大致介紹一下具有投資價值的扇面。
明代成化以後,扇面藝術進入輝煌時期,許多著名書畫家(如仇英、沈周、蘭瑛、唐寅、董其昌等),都在扇面上留下了不朽的作品,這是中國書畫藝術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扇面彌足珍貴,很難覓得,不少收藏投資者把它們視為最高的追求目標。
在明代扇面書畫的基礎上,清代又有了新的發展。這一時期名家輩出,作品形式多樣,除繼續表現各家名派的個性藝術風格外,還流行雙人甚至多人聯合創作,有夫婦合作、師生合作、友人合作等多種形式。比如高翔畫的「梅花疏枝瘦朵」扇面,便由金農和陳章題詩。乾隆的幾柄消暑摺扇,扇面的一面由劉統勛題寫書法,另一面由鄒一桂畫蘭花、蝴蝶,或蔣遷錫畫牡丹花。其中由雙人合創「一字一畫」扇面的方式,後來被文人雅士們廣為仿效,例如:梁啟超的書法扇面,由余紹宋配畫山水圖;陳法琛的書法扇面,由其弟子陳懋侗配畫工筆折枝牡丹。有意思的是,「柯橋竹石圖」扇面是由一位名家與其5個弟子聯合創作,其配合默契,作品風格渾然一體,令人叫絕。
民國以後,「一字一畫」扇面的合作更為流行,此種形式一直沿襲至今。由於合作夥伴各自都有相當高的藝術修養,能夠前呼後應、互為襯托,自然能夠收到異曲同工的藝術效果。這類扇面備受藏家青睞,從歷年的拍賣價位看,一般都大大高於單人的作品。
從清代起,摺扇藝術再顯歷史的輝煌,很多書畫家在扇面構圖上刻意創新,尤以山水畫的構圖有超常的突破。通常山水畫的構圖講究「地平線」,而扇面卻是上寬下窄,且呈半圓形狀,如果依然水平地處理地平線,則扇面下端的兩角勢必形成空白。為了使構圖合理,景物自然,創作者們相繼創立了滿幅構圖、邊角構圖和一河兩岸構圖的三種新章法。其中,滿幅構圖是讓景物佔大部分空間,整體感覺實多虛少,通常以描繪山景居多;邊角構圖是把主要景物集中在左側或右側的下角,或自左邊或右邊向下伸展,整體感覺虛多實少;一河兩岸構圖則主要是表現江河兩岸風光,如一江春水或左右橫穿,或上下直流,或斜向而瀉。這三種構圖形式為後來扇面山水畫的發展開辟了新篇章,很多畫家創作了大量構圖精妙、題材新穎、氣勢磅礴、風光秀麗的山水扇面佳作,深受歷代藏家青睞。如袁江、王鑒、黃賓虹、張大千、馮超然等的山水扇面,在海內外書畫市場被推崇為傳世之作,極具保值增值意義。山水扇面的成就,對花鳥扇面的創新也頗有影響力,近現代畫家高翔、王雲、楊晉、任伯年、齊白石、傅抱石等都有格調清新的花鳥扇面問世,其同樣走俏國內和國際市場。
此外,自明清以來,一些著名的書畫家都有一種習慣,即在繪畫、書寫扇面時,總要先考慮扇骨的工藝水平,甚至只有出自名手的扇骨,才肯揮毫落墨。如明代蘇州制骨名家李昭、馬勛、馬福、柳玉台等所制的扇骨,便都有落款,它們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都具有很高的鑒賞價值和經濟價值。

熱點內容
西蘭花放屁臭 發布:2025-09-12 13:47:50 瀏覽:641
針墊花語 發布:2025-09-12 13:38:37 瀏覽:777
描荷花的樣 發布:2025-09-12 13:32:36 瀏覽:396
鮮血櫻花游戲 發布:2025-09-12 13:31:50 瀏覽:27
猜成語雞狗各踩一朵雲 發布:2025-09-12 13:29:58 瀏覽:126
百合是什麼植物 發布:2025-09-12 13:13:05 瀏覽:848
lol白色情人節吧 發布:2025-09-12 13:07:18 瀏覽:832
牡丹江房屋中介電話 發布:2025-09-12 13:01:33 瀏覽:685
反駁金星情人節 發布:2025-09-12 12:48:39 瀏覽:400
一朵花唯美意境圖片 發布:2025-09-12 12:28:13 瀏覽: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