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論牡丹亭

論牡丹亭

發布時間: 2022-06-04 06:58:41

Ⅰ 為什麼說湯顯祖的《牡丹亭》,是崑曲當前不可逾越的高峰

牡丹亭上承西廂記,下啟紅樓夢。是一部不可逾越的經典。無論典雅的詞句,精妙的構思,還是豐富的內涵,先進的思想,都為後世嘆服。崑曲六百年,經典還是很多的,長生殿,牆頭馬上,十五貫,思凡,玉簪記等,都流傳廣泛。

隨著士大夫階級的沒落,崑曲也逐漸消失,幾百年來九死一生,幾度命懸一線。但歷經滄海桑田的不朽的經典牡丹亭始終活躍在舞台上,令古往今來數不盡的觀眾和讀者為之悲,為之喜,為之贊嘆,為之感動。即便在古典戲劇式微的今天,依舊散發著別樣的光彩。這就是真正的經典。

Ⅱ 論述牡丹亭的藝術審美800字

一、陰陽相合、圓融歸一

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他的著作《夢的解析》一書中,有著著名的論斷———夢是某種願望的達成。在大型舞劇《牡丹亭》第一幕閨塾•驚夢中,杜麗娘與丫鬟們在晨讀,她們春情萌動,無心於刻板的學習,心隨鳥兒一樣飛向了牆外的世界。在春色宜人的後花園枕著春光入夢,在夢中與柳夢梅相見,兩情相悅,身心相許。受封建思想的約束,人性要受到一定的壓抑。青春年華正是談情說愛的時期,可是他們卻不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還要通過媒人介紹才能相互認識,甚至在婚姻大事上要由父母決定。壓抑得太久的內心願望,只能通過做夢來實現。杜麗娘年芳二八,正是情竇初開的年齡,希望與自己心愛的人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她夢見了她的意中人柳夢梅,從兩人相遇時柳枝輕輕的觸碰,到相識時眉目傳情的細微處理,再到兩人相愛時的深情舞蹈,都是在夢中完美實現。在一張荷葉做成的「床上」,他們纏綿悱惻,互相傾吐著愛慕之情,兩情相悅,身心相許(見圖1)。為了營造古典的文化意蘊,編導通過柳枝、荷花的巧妙運用,特別是荷花床的巧妙運用,表現出了他們愛情的清純淡雅。因為在人們的心目中荷花高雅聖潔,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淡雅高潔,同時荷通「和」,寓意和和美美。特別是荷花床上兩人「接吻」的動作設計兩人對立相跪、柳夢梅身體前傾在上為陽,而杜麗娘身體羞澀的往後仰為陰,兩人手掌相對盟誓生死相依。這一經典動作的設計營造出了含蓄典雅、純潔美好的意境,很好地詮釋了陰陽相和。最後一幕柳夢梅身穿著一件牡丹花紋的大紅色長袍,緩緩從舞台在台口走向舞台的中間,兩人徐徐升起、合穿一件衣服緊緊相擁、合二為一(見圖2),此時舞台的背景也是大紅的牡丹圖案,營造出一個新婚的洞房,給人以祥和美好的審美感受。在第二幕寫真•離魂當中,杜麗娘相思成疾,病入膏肓。知道自己不久就要離開人世,她在病榻前叫來丫鬟,取來柳枝為自己留下青春嬌美的畫像,並期許自己的畫像有朝一日能為意中人見到。

就在奄奄一息即將陰陽相離之際,杜麗娘的父母撕心裂肺、極力挽留、痛不欲生,就在此時有一個扮演杜麗娘鬼魂的舞者,一襲白色的衣服吊著威亞、身體筆直從床邊升起,很好的表現了杜麗娘已經離開了陽間,去了陰曹地府。第三幕魂游•冥誓,柳夢梅在街市上買下了杜麗娘的寫真畫像時,杜麗娘的遊魂追隨柳夢梅到達梅花觀中,兩人情深意切、海誓山盟。但是兩人畢竟已陰陽相隔,索命無常把杜麗娘無情的帶走,柳夢梅與杜麗娘難舍難分。由柳枝而延伸出來的水袖舞是柳夢梅內心世界的情感表達,柳通「留」,在古代通常是在友人或者情人分別時,折柳相送,表示挽留,道具柳枝的運用有著巧妙的隱喻功能和文化內涵。當我們將要由宗教轉向藝術,轉向舞蹈的時候,首先就要對超越有所准備。超越自然、超越自我的終極指向就是宗教的對象。文化產生的內在動因就是人的超越精神。一種文化如果沒有超越,就是僵死的,沒有活力的。宗教也是藝術,是舞蹈的一種內在精神。如果說宗教是「向人發出的籲求」,那麼藝術也是向人和人的精神世界發出的籲求,它在這世界中播撒真善美的鮮花,並最終領著人類走向聖潔,走向超越。中國古代女性地位社會地位低下,個人命運無法自己把握,受到了封建禮教的嚴重束縛,但是她們的思想和精神是自由的,他們同樣渴望擁有自己的愛情、渴望社會公平正義。在生前壓抑的情感和無法完成的願望,驅使她們寄希望於死後化為鬼魂幫助她們來完成。這種靈魂可以脫離肉體的形神二元的思想觀念,展現了中國文化獨特魅力,表達了人們對於追求真正人性的深層思考。舞劇「牡丹亭」的結構中包含著慾望與道德的抗爭,在陽間現實生活中體現出超我的一面,道德壓抑著慾望,而在陰間的鬼域世界中體現出本我的一面,慾望沖破道德,走向了心靈、意識與精神的自由。舞劇中他們在陽間不能相見,他們藉助了鬼魂(生魂和亡魂)在無數次的圓自己的夢,至真至純的愛情最終感動的陰間的小鬼和判官,最終放杜麗娘還陽。在舞劇「牡丹亭」中存在著人間、地府、仙境三種空間,存在人、鬼、神仙三種生命形式。雖然在舞劇的主題不是「永生」,但是在一定的程度上表現了一種生命的公平、永恆、圓滿的願望。中國鬼戲儀式原型和夢幻原型中關於死、慾望的理念並不是中國鬼戲真正的命題,原型背後反映出來的關於「忠善者長生」的人生信念和「公平圓滿」的生活願望才是中國鬼戲真正的情感內核。[3]36杜麗娘本是忠善賢良的淑女、生命的隕落是非正常的,為了彌補遺憾、追求公平圓滿的強烈情感始終貫穿著舞劇始終。舞劇「牡丹亭」忠於原著,通過絲絲入扣舞蹈的表演,展現了人性的美好,這種獨特的審美理想很好地詮釋陰陽相合,圓融歸一,這個「一」也理解為回歸了「人本」。

二、虛實相生、情景交融

虛實相生、情景交融是中國舞蹈審美追求之一,也是舞蹈創作在意象營造過程中的一個具體原則,還是舞蹈鑒賞中的一個審美標准。「虛」和「實」在舞蹈中是以象來體現。舞蹈的動態視覺意象就是一種「實象」與「虛象」的互滲交融。正如呂藝生先生所說:「舞蹈藝術的形象作為物理實在的人體,它的活動證明它的存在,但其藝術形象只在意象中存活,所展現的形象實際是虛幻的是並不真實的存在。它既有卻無,既無卻有。」所謂情景交融,是藝術作品中內在的思想感情與外在的景物相互融合,共同營造出藝術作品中所要表達的情境。在民族舞劇「牡丹亭」序,春天奼紫嫣紅開遍,編導設計了花神和樹精,花神個個俏皮可愛,動作中設計多以小的跳躍,和點的頓挫來表現花神的靈動。文學裡面有著比興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舞劇中借用花神和樹精,節奏清新明快,舞步跳躍俏皮,描繪出一派生機盎然的春天的景象,讓人感受到了杜麗娘春情萌動的內心真實世界。在第二幕寫真•離魂當中,杜麗娘生命結束,變成了靈魂出竅飄然而去,讓人倒吸一口涼氣,把我們未曾見到的虛無變成了可視的真實存在。而杜府的門窗、以及小姐的床榻、家人為之痛哭流涕卻的場面又是那麼的寫實,好像就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一件事情一樣真實。在接下來「靈空」雙人舞和群舞表演中,兩人都身著白色的素衣,手拿柳枝互相纏繞,綿綿情意娓娓道來,好像徹底擺脫了人世間的禁錮,在另一個純凈、自由的世界裡舞蹈,這個靈人的形象設計,其實就是舞劇編導虛構出來的,舞蹈中「靈空」的空靈虛幻情景營造,與主題雙人舞蹈相得益彰。舞劇結構的精心設計,以及所呈現出來的意境,恰恰是杜麗娘與柳夢梅內心精神世界真實寫照。在第四幕冥判•回生,杜麗娘向判官和小鬼訴說自己生死經歷,陰間冥府鬼魅森嚴,小鬼們面目猙獰、牛頭馬面,判官,這些只是在民間傳說中出現的虛無形象,在舞台上卻如此活靈活現。判官拿著兩面旗幟在舞台中間發號施令,掌握著人的生死大權,小鬼們個個畢恭畢敬在舞台上來回穿梭,營造了地獄的審判場景。杜麗娘在判官面前訴說著自己的故事,深深感動了小鬼們,小鬼們紛紛求情。杜麗娘的行為大膽,她沖向舞台的台口,縱身一躍跳入了樂池,以表她對愛情堅貞不渝、生死不改的決心。小姐生病杜府著急的心情,通過舞台上幾扇門的開關、抓葯家丁的匆忙腳步的設計,恰到好處的表現出來。舞美、燈光顏色的變幻,一場生離死別、扣人心弦的愛情故事,以舞蹈的形式給觀眾們帶去了全新的視聽享受。

不管是在第一幕閨塾•驚夢中的荷葉上定情的雙人舞設計,還是第二幕:寫真•離魂;第三幕:魂游•冥誓;第四幕:冥判•回生,清新淡雅的江南景色、委婉含蓄的詞曲意境、欲說還休的肢體語言交相輝映,共同推進舞劇故事情節發展(見圖3)。柳夢梅出現在杜麗娘的夢中,讓我們感受到了杜麗娘的實、柳夢梅的虛。然而杜麗娘離魂的剎那,我們卻發現杜麗娘變成了一個虛無的想像,這時柳夢梅卻又成為了一個真實的書生再次出現。人鬼之戀穿越時空,人間、地獄、靈空,始終讓人感受到了虛實兩條線在交替進行。雖然觀眾知道杜麗娘在舞蹈中明明是已經死去,但是在舞台上杜麗娘的人物形象卻又是那般情真意切。除了杜麗娘、還有索命無常、牛頭、馬面、以及判官等鬼神、鬼魂形態的多樣性融於整部舞劇當中。這些形象都是歷代人們對於鬼魂的不斷加工創造而成的,多樣的形態更多的是以精神的樣式存在,深深地活在了人民群眾的思想意識里,而不是以物質的形態充分表現出來。都是舞蹈藝術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超現實延伸,也是編創者內心情感和精神的言說。

三、形神相依、氣韻生動

「形神相依」是指舞蹈的外在動作形態與內在的精神思想相互依存。「氣韻生動」是指藝術作品有血有肉、活靈活現,人物形態和生命狀態熠熠生輝。就舞蹈藝術而言,氣韻生動就是舞蹈動態節奏體現出來的一種韻律,使得所要表現的物象形神兼備,活靈活現,精神氣韻高度協調統一。舞蹈依靠動作姿態來塑造人物形象,表達思想情感。民族舞劇「牡丹亭」不管是柳郎還是杜麗娘,以及花仙、春神、小鬼、判官、靈人,舞蹈動作外在的設計,都與所塑造的人物內在情感緊緊相扣。杜麗娘身旁的花仙燦爛絢麗,動作誇張,點的跳躍處理,以及身體的S曲線的扭動和手中飄帶的甩動,這種外形動作的創編其實是杜麗娘那春情萌動的內心世界的外化。在第一幕:閨塾•驚夢中,杜麗娘第一個出場的動作設計是古典舞「擰傾」的一個動勢,手腳極力往前探出(見圖4),就給人以沖破藩籬,追尋自己夢想的感覺。杜麗娘在後花園里枕著春光進入夢鄉。杜麗娘在閨塾中的一段舞蹈,與同伴們在書房中嬉戲打鬧,俏皮可愛。她們與先生陳最良還開起了玩笑,捉起迷藏,先生頓感無奈,這段群舞就把杜麗娘的性格和內心情感表達了出來。在夢里,她與柳夢梅相遇。這是男女主角柳夢梅、杜麗娘第一次相遇。柳夢梅手持柳枝,杜麗娘擦肩而過,柳枝好像觸碰到杜麗娘的衣襟,麗娘抬頭一望,兩人眼神有了第一次交流。可初見柳郎,大家閨秀杜麗娘不免羞澀,好像觸電一般,她轉頭、遮面,想看又有點不好意思,一隻手小臂內收,另一隻手卻向著柳郎伸去,身雖未動,但心已悄然飄向意中人,演員通過這些細膩的舞蹈動作,將少女初見情郎時的嬌羞與欲罷不能的情感表達得恰到好處。杜麗娘的動作清新典雅,在氣質上呈現出江南婉約的舞蹈風格,把一個有教養的大家閨秀塑造出來。柳夢梅的動作設計分寸有度,瀟灑飄逸,不是游手好閑的紈絝子弟,而是飽讀詩書、溫文爾雅的書生。情投意合的兩人很快拋卻生疏,默契十足、兩相呼應的雙人舞,演繹出了男女主角頓生好感、彼此鍾愛的浪漫情感。第二幕:寫真•離魂,杜麗娘彌留之際用柳枝為自己留下嬌媚的畫像,希望有朝一日能和心愛的郎君相見。舞蹈編導設計出了一組動作,杜麗娘一直扶在病榻前,有氣無力作畫。柳枝從手中掉落的一瞬間,既是畫作的完成,也是生命的終結。在第三幕:魂游•冥誓,杜麗娘在花仙子的托舉中前往冥府,她始終保持著一種飄逸的感覺,當遊魂到街市上看到赴京趕考的柳夢梅買下她的畫像時,她便不顧一切追隨柳夢梅而去。在梅花觀中杜麗娘趁柳夢梅熟睡之際,把自己的寫真畫像拿到手上仔細端詳,一個是鬼、一個是人,杜麗娘明明就在劉夢梅的眼前,可是兩人卻不能相見。編導設計出了柳夢梅在舞台上奔跑的動作,既表現出了柳夢梅焦急的心情,又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其實編導是想通過這樣的動作設計,讓我們更加親切的感受到,好像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一個故事,女主角並沒有死去,只是短暫的休克,柳夢梅聽到這個消息焦急萬分奔向杜麗娘。中國傳統文化中好奇尚怪的美學傳統,為人物形象的多樣化提供了條件。鬼魂形象能上天堂下地獄,超越生死界限的特殊能力,在舞台上產生了奇幻之美。在小鬼的形象設計上,編導為演員設計了一個獸面的模型,結合了現代的光電設計,在黑暗中,舞者的身體是一副副骨架,雙眼冒著紅光,張牙舞爪的露出動物的野性。動作的設計上還採用了街舞的元素,節奏短促有力,常常打破原有的節奏,再加上音樂的襯托,製造出了陰森恐怖的氣氛,把一個個冷酷無情、奇幻古怪的小鬼形象呈現出來。判官站在一面大鼓上面色赤紅,一副紅色的髯口隨著舞蹈動作左右甩動,他手拿兩面旗子,一面是死,一面是生,表情威嚴,動作干凈有力,給人以大公無私,剛正不阿、大義凜然之氣(見圖5)。

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經典的「牡丹亭」又稱「還魂記」,作為中國古典四大名劇之一,數百年來,經過多種藝術形式的演繹,藝術形象深入人心。對於一種精神幻想的東西———鬼魂形象,虛幻的身份和超自然的力量,不僅為編導帶來了創作的自由和更大的想像空間,而且也創造出了非同尋常藝術意蘊。舞蹈編導和演員藉助作品中這類精神幻想的形象,進行大膽的藝術構想和創造,來表達藝術形象主體真實的精神、情感和意念。大型舞劇「牡丹亭」,舞蹈演員高超的舞蹈技術,舞台上燈光布景的精美絕倫,傳統文化的精神氣韻與現代高科技交相輝映,唯美的藝術追求,大大地提升了舞劇牡丹亭的觀賞性,讓人們再次感受到中華民族經典愛情帶來的心靈震撼,同時也把中國的民族舞劇事業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Ⅲ 論《牡丹亭》的文化意義

沒有崑曲
便沒有牡丹亭的超高地位!

Ⅳ 牡丹亭的時代已經過去很久了,但現在自然被奉為靈奇高妙,已到妙處,試論述你的看法

《牡丹亭還魂記》(簡稱《牡丹亭》,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創作的傳奇!

描寫了千金杜麗娘對夢中書生柳夢梅傾心相愛,竟傷情而死,化為魂魄尋找現實中的愛人,人鬼相戀,最後起死回生,最終在一起,體現了當時的人們對自由戀愛的嚮往和對當時門當戶對理念的不滿到又無法違背!

Ⅳ 《牡丹亭》論點論據

用論點這個詞有點問題。因為牡丹亭畢竟是一部戲劇,湯顯祖應也沒有全篇都有含沙射影的意思。但如果要說這本書講什麼的話。開篇這句可以用: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可以死,死可以生。而生不可以死死不能深者,皆非情之所至也。

論據的話,整個故事就是,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牡丹亭。但網路上這個故事的詳略版有介紹的。但還是建議去看下原文。

突然估計到你是問其中關於當時社會的論點?

冥判那折里,因換判官所以三年杜麗娘都沒能還陽。而一聽說她是杜寶的女兒,對方就說她其實還有多少多少陽壽。但根本沒拿出證據。

這體現當時官僚任意處理,官官相護的弊端。

而陳最良那個形象。說明了一代腐朽的書生壓抑文化。

杜寶則是傳統思想很重的家長,應是當時社會的主流。也可以見得,有多少如同杜麗娘的女孩子遭受這種壓抑。

大概就是這樣。因為實在不清楚你要的是什麼。

如果再有補充我再來答吧。

Ⅵ 論文題是「論《牡丹亭》的杜麗娘形象」該怎麼寫啊虛心請教

女主角杜麗娘是古典戲曲中最可愛的少女形象之一。出身和社會地位規定她應該成為具有三從四德的賢妻良母。她出生於一個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家庭里充斥著濃重的封建禮教氣氛。她的家庭是個封建官僚家庭,父母對她的一舉一動都關心備至。她的父親杜寶是個儒生出身的太守,是傳統道德的代表人物,為官忠於職守,為人堅持禮教,而母親甄氏則是個夫唱婦隨的賢妻良母式的女子。作者特別寫了他們對杜麗娘的教育。杜麗娘因為春日晝長,白日犯困小憩,杜寶也要訓斥她;而甄氏因為杜麗娘去了自家花園,衣裙上綉了一對花,一雙鳥,也大驚失色,生怕女兒因此而學壞,並且還給她安排了丫環和道學先生,前者監視她的行動,後者負責她的教育。因此,他們的愛帶上了深深的社會功利色彩,目的是要將女兒培養成一個封建社會所要求的模範淑女。作者如此描繪杜麗娘的生活環境、周圍人物,深刻地揭示了她所面臨的對手不是某些單個人物,而是由這些人物所代表著的整個正統意識和正統社會勢力。她的人生第一課是《詩經》的首篇《關雎》。傳統說法認為它是「後妃之德」的歌頌,是最好的閨范讀本,她卻直覺地認出這是一支戀歌。在婢女春香的慫恿下,她偷偷地走出閨房私自游園。杜麗娘准備游春,先是梳妝打扮。這時對鏡,內心進入恍惚痴想狀態,明明是為自己的美色自豪,但又不好意思。打扮本是為人看,但她說「恰三春好處無人見,不提防沉魚落燕鳥驚喧。則怕的羞花閉月花愁顫。」又怕被人看見。這確實是青春期少女很典型的心理狀態。「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春天的大自然喚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籠罩著封建禮教氣氛,幾乎與世隔絕的環境中,眼睜睜地看著青春即將逝去,她卻無能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熾熱的感情壓制在心中。湯顯祖安排杜麗娘在游園之後和情人在夢中幽會.<驚>是杜麗娘郁積在心中的熱情的爆發,也是她反抗現實世界的實際行動。劇中杜麗娘日常的行為舉止,絲毫不違背她作為名門閨秀的身份,她在作品開始時,是一個美麗聰明的少女,帶有貴族小姐普遍的特點,溫柔、馴順、穩重。她本人也打算嚴格地用禮教來約束自己的言行,她幼小心靈中,充滿了封建禮教。她去遊玩空寂無人的花園,還想到「步香閨怎便把全身現」,這是現實環境造成的她的性格的一面;但在另一面,當杜麗娘獨處深思時,卻不由自主地發出對「才子佳人」「密約偷期」的傾慕;在更深的一層,當完全擺脫現實束縛進入夢境時,她的潛在慾望便充分地活躍起來。 主人公杜麗娘在禮教束縛下的復雜細膩的哀愁和堅定執著的反抗性格,被作者以文采瑰麗的妙筆,描繪得淋漓盡致:「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數百年來,為人們唱得口角生香.《牡丹亭》的感人力量,在於它具有強烈地追求個性自由,反對封建禮教的浪漫主義理想。這個理想作為封建體系的對立面而出現。善良與美好的東西都屬於杜麗娘。湯顯祖描寫杜麗娘的美貌很成功,而描寫杜麗娘的感情和理想的那些片段更具魅力,她不是死於愛情被破壞,而是死於對愛情的徒然渴望。通過杜麗娘的形象,《牡丹亭》表達了當時廣大男女青年要求個性解放,要求愛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聲,並且暴露了封建禮教對人們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殘。杜麗娘,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有特色的典型。她對愛情執著地追求和對禮教地徹底反對,在古代文學史上叛逆女性的畫廊中是最前列的。

Ⅶ 為什麼說湯顯祖的牡丹亭是思想和藝術上最成熟的代表作

《牡丹亭》是湯顯祖最傑出的代表作,它在思想上體現了在情和理對立沖突中突出表現情的力量,批判了封建禮教束縛人類天性的罪惡。在藝術上體現了浪漫主義精神,塑造了杜麗娘這樣一個光彩奪目的形象,對後世戲曲創作影響深遠。

Ⅷ 《牡丹亭》的幾點思考

對《牡丹亭》文本的傳播學思考

戲曲傳播在中國古代是一種比較廣泛的傳播現象,開展對這一傳播現象的研究,能更好地了解我國古代文化傳播的情況。筆者不揣淺陋,試圖從一個新的視角——傳播學的視角來觀照湯顯祖的戲劇,研究湯顯祖戲劇文本在明清時期的傳播情況,通過不同時期人們對它的刊印、評點和關注,從另一個側面審視湯顯祖戲劇的社會價值。

一、《牡丹亭》的刊印——突破戲劇傳播的時空局限
湯顯祖創作出《牡丹亭》這一名劇後,首先通過印刷出版的方式進行傳播,這是戲劇文學進入商業化傳播的基本條件。雖然宋代發明了活字印刷,但商業化印刷時代的到來則是明代以後的事。商業化印刷使戲劇文本批量化地復制出來,從而使戲劇傳播突破時空的局限,傳播得更廣泛、更久遠,這就是印刷傳播的價值所在。
影響印刷傳播的第一個因素是出版業。明代官刻圖書極為發達,以內府刻本、監本和藩刻本為代表,各級政府機構也無不刊刻書籍。清人袁棟《書隱叢說》雲:「官書之風,至明極盛,內而南北兩京,外而道學兩署,無不盛行雕造。」萬曆以後,印刷業更加繁榮,一時之間士大夫竟以刻書為榮。明清時期,江西撫州一帶流傳著「臨川才子金溪書」的諺語。江西金溪縣滸灣鎮的木刻印書相當興盛,成為當時一個較有名的書肆,這為湯顯祖戲劇文本的傳播提供了便利的條件。據毛效同的《湯顯祖研究資料匯編》統計,《牡丹亭》從明到20世紀60年代,有各種版本共計26個,其中明代出版各種版本11個,清代出版各種版本13個,解放後出版的版本2個,另有三個曲譜本:清代2個,民國1個,這一組數字充分說明《牡丹亭》在明清傳播的盛況。以明代為例,《牡丹亭》版本有萬曆金陵文林閣刻本、石林居士刻本、金陵唐振吾刻本、泰昌刻朱墨套印本、朱元縝校刻本(即懷德堂刻本)、蒲水齋校刻本、天啟四年張氏著壇校刻本、崇禎獨深居點定《玉茗堂四種曲》所收本、明末柳浪館刻本、明末汲古閣原刻初印本、汲古閣刻《六十種曲》卯集所收本。這里有家刻本、坊刻本和官刻本,其中以家刻本居多,如汲古閣刻本、獨深居點定本、石林居士刻本等等。由此可見,明清人熱衷於刊刻《牡丹亭》。

影響印刷傳播的第二個因素是流通渠道。在戲劇文本的印刷傳播中,受眾是通過市場消費渠道來接受傳播的,戲劇文本已作為一種商品,經過特殊的流通渠道,實現從傳播者到受眾所有權的轉換。戲劇文本傳播的市場渠道是書店,在古代即「書肆」、「書坊」、「書鋪」。其基本經營方式,包括「賣書」、「販書」、「佣書」等。明代書肆是以營利為目的,書肆在大量地銷售通俗小說和戲劇文本。書肆的興起,為戲劇文本的印刷傳播提供了重要的流通渠道,使戲劇文本得以在全國范圍內迅速地傳播。《牡丹亭》的坊刻本有金陵文林閣刻本、金陵唐振吾刻本等(文林閣主人是唐錦池,而唐振吾是廣慶堂的主人,這兩家都是金陵書坊的大出版商),還有歙縣朱元縝的懷德堂刻本(江西境內),這些坊刻本的發行數量巨大,流通區域廣泛。
影響印刷傳播的第三個因素是編輯方式。歷史上戲劇文本的傳播形式有兩種,即單本和選輯。由於戲劇歷來受正統文學觀念排斥以及單本傳播自身的弱點,以單本存世的劇作極其罕見,而《牡丹亭》有相當多的版本是以單本形式保留至今,這正說明《牡丹亭》是具有傳播價值的。《牡丹亭》還有一部分是以選輯方式傳播的,像崇禎獨深居點定《玉茗堂四種曲》所收本、汲古閣刻《六十種曲》卯集所收本和《綴白裘》所收摺子戲等等。在戲劇的選輯傳播中,有加曲譜和不加曲譜之分,這也是由其傳播對象的不同需求決定的。加曲譜的戲劇選輯本的傳播對象主要是戲劇表演者,這極大地方便了戲曲藝人的演出,也方便了戲曲研究者進行分析研究;不加曲譜的戲劇選輯本的傳播對象是范圍相對廣泛的一般讀者。選輯的類型、標准等均與受眾的需求相關,《牡丹亭》的大部分版本都是以不加曲譜的形式出現,正是為了滿足一般讀者的需要;而單本的廣泛流行正說明許多讀者對《牡丹亭》這一劇本情有獨鍾。
自從《牡丹亭》問世至明代滅亡,每隔幾年就會有人刊印一次《牡丹亭》。沒有刊印,《牡丹亭》的文本傳播就無從談起。各種版本的出現對《牡丹亭》在各個時期的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大批量的印刷又使《牡丹亭》能在全國范圍內迅速傳播,所以印刷傳播使《牡丹亭》突破了時空的局限,能夠進行跨時間、跨空間的傳播。《牡丹亭》一劇能在中國戲劇舞台上經久不衰,正是通過戲劇文本的生產、復制、傳播來實現的。所以,《牡丹亭》的刊印在其文本傳播中居功至偉。

二、《牡丹亭》的評點——豐富文本傳播的內容
所謂傳播,即社會信息的傳遞或社會信息系統的運行,實質上是一種社會互動行為,人們通過傳播保持著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戲劇評點實際上是對戲曲信息的一次重新加工,這種潤飾加工有利於人們對原劇作的理解與認識,有利於在特定時代、特定范圍的傳播。戲劇文本的閱讀、評點,再閱讀、再評點,就是社會信息系統的運行過程,多數人通過戲劇文本的評點參與戲劇傳播活動。當《牡丹亭》出現後,許多文人都爭相評點,發表看法。《牡丹亭》能在明代劇壇確立其崇高地位,一個重要原因是王思任、沈際飛等理論家從人物形象的塑造、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各方面挖掘出其審美價值。陳繼儒在當時就十分感慨地說:《牡丹亭》「一經王山陰批評,撥動骷髏之根塵,提出傀儡之啼哭,關漢卿、高則誠曾遇此知音否」?我們這里選幾則評點略作分析:
王思任在《批點玉茗堂牡丹亭敘》說:「即若士自謂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亭》。情深一敘,讀未三行,人已魂銷肌酥。……其款置數人,笑者真笑,笑即有聲;啼者真啼,啼即有淚;嘆者真嘆,嘆即有氣。杜麗娘之妖也,柳夢梅之痴也,老夫人之軟也,杜安撫之固執也,陳最良之霧也,春香之賊牢也;無不從筋節竅髓,以探其七情生動之微也。」王思任高度評價了《牡丹亭》的藝術成就,認為其描繪人物的音容笑貌,能做到笑者有聲、啼者有淚、嘆者有氣。各色人等都有其獨特的個性,形象鮮明生動,呼之欲出。因此,《牡丹亭》在社會上流傳後,其傳播效果極佳:能令後世之聽者傷感落淚,讀者眉頭不展,無情者也怦然心動,有情人卻是肝腸斷裂。後世深受封建勢力壓迫的青年女子,更是把《牡丹亭》看作是追求愛情的知音書,為情而死的安魂曲。
潘之恆《鸞嘯小品·情痴》雲:「杜之情痴而幻;柳之情痴而盪。一以夢為真,一以生為真,惟其情真,而幻盪何所不至矣。」潘之恆從情感表現的角度對杜、柳形象進行比較分析,最後都歸結到一個「真」字,正是這種真情、至情使他們的愛情產生了永久的藝術魅力。這樣的分析可以說抓住了問題的根本,深刻地揭示了杜、柳形象的思想內涵,挖掘出杜、柳形象所蘊含的藝術價值。
明代曲論家張琦則對《牡丹亭》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給予極高的評價,他在《衡曲麈譚》中說:「臨川學士,旗鼓詞壇,今玉茗堂諸曲,爭膾人口。其最者,《杜麗娘》一劇,上薄《風》、《騷》,下奪屈、宋,可與實甫《西廂》交勝。」這里把《牡丹亭》和元代名劇《西廂記》並提,說它們在互爭高低,尤其是把《牡丹亭》放在整個中國古代文學中來比照,說它上薄《風》、《騷》,下奪屈、宋,是中國戲曲史上的傑作。這樣的評點對於人們認識《牡丹亭》的價值,促進《牡丹亭》在中國劇壇的傳播都不無裨益。
從評點傳播的角度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三婦合評本。這部《牡丹亭》評點本,飽含著陳同、談則和錢宜三位青年女子的感情,浸透了她們的心血。三婦評本一出,便受到廣大讀者,尤其是婦女讀者的歡迎。錢塘女子顧姒在《三婦評本跋》中說:「百餘年來,誦此書者如俞娘、小青,閨閣中多有解人!……惜其評論,皆不傳於世。今得吳氏三夫人合評,使書中文情畢出,無纖毫遺憾;引而伸之,轉在行墨之外,豈非是書之大幸耶!」林以寧題序中更嘆為:「今得吳氏三夫人本,讀之妙解入神,雖起玉茗主人於九原,不能自寫至此。異人異書,使我驚絕!」由此可見,《吳吳山三婦評本牡丹亭還魂記》之所以廣泛流傳,成為《牡丹亭》各種評點本中一種有影響的本子,絕非偶然,主要在於這個本子確有其自身的獨特價值。三婦本的出現,在《牡丹亭》的戲劇文本傳播過程中又形成新的傳播效應:清代有夢園刻三婦合評本,書名標作《吳吳山三婦合評牡丹亭還魂記》。後來又有綠野山房和清芬閣刻三婦合評本。楊葆光的評點就是批在《吳吳山三婦合評牡丹亭還魂記》(同治庚午重刊,清芬閣藏版)上的,共有一百一十二條。
評點傳播往往滲入了傳播者的思想觀念,使戲劇文本產生大於原劇作的積極意義。歷代的戲劇評點所起的就是這樣一種意義再生成的作用,它一方面使得古典戲曲在傳播中不斷產生新的可理解性,一方面又使得人們對戲劇的理解越來越從戲劇文本中擴散、輻射開來。對於大多數當代人而言,他們所理解的古典戲曲是經過重新闡釋後的產物。由此可見,評點在《牡丹亭》的文本傳播中也是功不可沒的,正是這許許多多戲曲愛好者的評點,豐富了《牡丹亭》文本的內涵,使人們能更好地理解《牡丹亭》的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

三、「湯沈之爭」——一場具有傳播學意義的論爭
對《牡丹亭》文本傳播產生重大影響的一件事就是明代戲曲史上著名的「湯沈之爭」。當時戲劇的中心在江蘇一帶,吳江派陣容強大,而沈璟又是吳江派的核心人物,湯顯祖與之進行論爭,成為明代文壇一個重大的事件,在當時的劇壇產生了巨大的反響。
我們先來看看「湯沈之爭」的起因,這場論爭是由《牡丹亭》這個具體作品引起的。《牡丹亭》問世以後,一方面以其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震驚了當時的文壇;另一方面也因某些地方不合音律而引起了眾多的非議。沈璟、臧懋循從音樂角度解讀《牡丹亭》的曲詞,發現其中許多曲詞不合音律,所以對《牡丹亭》提出批評,並按照自己的意見來改編《牡丹亭》,從而引起了湯顯祖的不滿,也引爆了這場論爭。這場論爭涉及到戲曲傳播的問題,傳播者和接受者是制碼與解碼的關系,每個接受者都會根據自身的社會歷史、藝術修養和個人思想來解讀戲劇文本,因此制碼的意義可能會被接受、拒絕或部分同意,而且接受者可以用文本傳播者無從預測的方式來對戲劇文本進行解碼。「湯沈之爭」實質上就是傳播者與接受者在制碼與解碼過程中所產生的矛盾,接受者(沈璟)對《牡丹亭》文本的信息進行解碼時沒有完全按照傳播者(湯顯祖)的編碼來解讀,有時還破壞了作品的意趣,從而引發了這場論爭。
再來看看「湯沈之爭」的焦點。「湯沈之爭」的第一個焦點是如何看待戲曲中的音律問題。沈璟在形式上極力追求聲調格律,沈璟認為:「寧協律而詞不工,讀之不成句,而謳之始協,是曲中之工巧。」沈璟還專門寫了《南九宮十三曲譜》、《論詞六則》、《唱曲當知》和《正吳編》等聲律著作。而湯顯祖則重視「曲意」,認為寫戲劇固然要依據曲律,但不應受曲律的束縛,認為「余意之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湯沈之爭」的另一個焦點是:兩派對詞章的看法不同,兩派的創作風格也不同。湯顯祖是文采派,而沈璟是本色派。湯顯祖在《答呂姜山》一文中說:「凡文以意、趣、神、色為主,四者到時,或有麗詞俊音可用,爾時能一一顧九宮、四聲否?如必按字模聲,即有窒、滯、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沈璟強調本色、當行,本色是指語言通俗易懂;當行是指熟悉舞台演出藝術的行家裡手。沈璟用戲曲舞台的基本要求去衡量湯顯祖的作品,忽略了湯顯祖戲劇獨特的風格和意趣,從文學創作的角度來看,不一定可取。但是,從戲曲傳播角度來看卻不無道理。清代李漁就曾說過:「然聽歌《牡丹亭》者,百人之中,有一二人解出此意否?」沈璟改編《牡丹亭》,是為了舞台演出,使《牡丹亭》能為觀眾更好地欣賞,從而收到更好的傳播效果。如此看來,「湯沈之爭」的焦點也與戲曲傳播有關。
三看「湯沈之爭」的傳播價值。我們不想過多地去評價這場論爭的是與非,只想從傳播角度去思考這場論爭所帶來的客觀效果。三百多年前的這場論爭,其規模之大,時間之長,在中國戲曲史上是空前的,當時很多戲曲家和評論家都捲入了這場論爭的漩渦,這場論爭在當時的劇壇產生了轟動效應。「湯沈之爭」值得我們深思的,主要的不是戲劇創作問題,而是其本身所具有的傳播價值:通過這一事件,極大地提高了《牡丹亭》的社會地位,擴大了該劇在社會上的知名度,更好地宣傳了湯顯祖及其戲曲理論,從而使湯顯祖迅速地進入明代劇壇的中心,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戲劇家。
綜上所述,《牡丹亭》的文本傳播以刊印為主,各個時期書商的編輯、出版和銷售使《牡丹亭》能廣泛地流傳開來,也使之得以長久地保存下來,這是文本傳播的基礎。不同時期的戲劇評點,又大大地豐富了《牡丹亭》文本的內涵,使人們能深入地、立體地理解文本。至於「湯沈之爭」的價值,已超出了文本的范疇,它使我們認識到,對《牡丹亭》的認識有文學的、音樂的、舞台的和傳播的等差異。更具歷史意義的是:「湯沈之爭」已然成為中國戲劇傳播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促使《牡丹亭》的文本傳播產生放大效應,從而引起後世研究者更多的關注。

Ⅸ 論《牡丹亭》的文化意義 1500字左右

墨西哥的第一國花是仙人掌。墨西哥主要居民是印第安族的阿斯特克人。相傳最初部族神指回點他們向南遷移,並說,答當看到一隻老鷹站在仙人掌上啄食一條蛇的地方,就證明那裡富足、吉祥、可定居下來,會繁榮興旺。他們走到墨西哥,果然看到預示的景象,便在那裡定居。仙人掌成為他們堅強不屈,為捍衛自己民族利益而英勇斗爭的標志。

熱點內容
車用花卉 發布:2025-10-12 19:28:11 瀏覽:251
花卉畫素材 發布:2025-10-12 19:26:32 瀏覽:352
荷花粉能煮嗎 發布:2025-10-12 19:24:20 瀏覽:394
拍荷花歌曲 發布:2025-10-12 19:17:16 瀏覽:734
模擬絹蘭花 發布:2025-10-12 19:03:39 瀏覽:766
黃昏的故鄉梅花三姐妹 發布:2025-10-12 19:03:26 瀏覽:233
香水百合的 發布:2025-10-12 18:50:50 瀏覽:906
大梅花藍色 發布:2025-10-12 18:40:10 瀏覽:31
花卉盆栽品種 發布:2025-10-12 18:39:17 瀏覽:112
發簪荷花 發布:2025-10-12 18:38:29 瀏覽: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