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桂八角丁香
1. 八角,丁香,肉桂,小茴香,陳皮,丁香,甘草花椒這幾料君臣佐使如何搭配
八角,丁香桂這些城鄉他們要搭配的話,看你自己喜歡怎麼搭配呀,有些東西他放在一起還是有香味的。這些作料還是比較好的。
2. 十三香中最主要的香料配方及比例是怎麼做的
根據公開的十三香配方,其中包含了多種香料,包括肉桂、丁香、花椒、大料、小茴香、木香、白芷、乾薑等。比例分別是: 花椒5份,乾薑4份,肉桂3份,良姜2份,八角1份,山奈1份,小茴香1份,豆蔻1份,陣皮1份,白芷0.5份,木香0.2份,丁香0.1份,大料1份。
3. 桂皮,八角,丁香,肉桂等產地
桂皮:廣東省桂皮一中國廣東、福建、浙江、四川等省均產。
八角:全球80%的八角來自中國,而全國八角產量的85%出自廣西.廣西悟州的蒼梧、藤縣、蒙山等縣是廣西又一個連片香料生產基地,目前八角種植面積已增至50多萬畝,正常年景產乾果4950噸左右,約占廣西總產量的30%。這里的產品質量,已達到國家無公害農產品生產質量標准,深受國內外商家的青睞。
丁香:丁香全世界約27種,主要分布在東亞、中亞和歐洲的溫帶地區。 中國是丁香的自然分布中心,有野生種類22種,其中18種為特有種,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華北和東北地區 。
肉桂:廣西肉桂,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亞熱帶地區特產,中國地理標志產品。該地區獨特的自然環境條件,悠久的栽培歷史,傳統的生產農藝和加工工藝,形成了廣西肉桂皮厚、色澤光潤、含油率高、味辛香偏辣、葯用和調香料用兼優等特點。
4. 請問誰知道自然香料八角,三奈,肉桂,丁香等等的用途
1、八角
食用:八角為著名的調味香料,味香甜。八角果實在日常調味中可直接使用,如燉、煮、腌、鹵、泡等,也可直接加工成五香調味粉。茴油和八角油樹脂則通常用於肉類製品、調味品、軟飲料、冷飲、糖果以及糕點、烘烤食品等食品加工業領域。
葯用:八角供葯用,有祛風理氣、和胃調中的功能,用於中寒嘔逆、腹部冷痛、胃部脹悶等。
2、三奈
食用:在烹調中多用於燒、鹵、麻辣火鍋,用量多在5~10克之間。廣東人把沙姜用於製作鹽焗雞。四川江湖菜中有「三奈菜」的製作,即是說主料加上大量的三奈和干紅辣椒、乾花椒烹制而成。
葯用:功能主治行氣溫中,消食,止痛。用於胸膈脹滿,脘腹冷痛,飲食不消。
3、肉桂
香料:枝、葉、果實、花梗可提制桂油,桂油為合成桂酸等重要香料的原料,用作化妝品原料,亦供巧克力及香煙配料,葯用作矯臭劑、驅風劑、刺激性芳香劑等,並有防腐作用。
葯用:肉桂有溫中補腎、散寒止痛功能,治腰膝冷痛,虛寒胃痛,慢性消化不良,腹痛吐瀉,受寒經閉。
其它:肉桂材質優良,結構細致,不易開裂,可製作高檔傢具。肉桂樹四季常綠,枝葉繁盛,生物量和落葉量大,能有效地改良土壤和涵養水源。
4、丁香
葯用:具有溫中降逆,補腎助陽的功效。用於脾胃虛寒,呃逆嘔吐,食少吐瀉,心腹冷痛,腎虛陽痿。
(4)肉桂八角丁香擴展閱讀
八角地理分布
分布於東南亞和北美洲。其中亞洲佔80%。在東南亞產區,主要以中國為主,其次是越南、柬埔寨、緬甸、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菲律賓的加里曼丹等地區和國家。美洲主要分布在墨西哥、海地以及美國的佛羅里達州。
主產於中國廣西西部和南部(百色、南寧、欽州、梧州、玉林等地區多有栽培),海拔200-700米,而天然分布海拔可到1600米。桂林雁山和江西上饒陡水鎮都已引種,並正常開花結果。福建南部、廣東西部、雲南東南部和南部也有種植。
5. 提鮮增香的香料有哪些
中餐干貨調味料主要有:花椒(有時用麻椒)、大料、胡椒、干辣椒、桂皮等,這幾樣是最常用的;此外還有陳皮(或山楂)、丁香、豆蔻、山奈、良姜、小茴香、白芷、砂仁、香葉、甘草、木香、草果等,數一下,大概有十幾種之多。(其他不屬於干貨調味料的主要指蔥、姜、蒜等。)
茴香氣味濃烈,用於製作素菜及豆製品最好;做牛、羊肉用白芷,可去除膻氣增加鮮味,使肉質細嫩;熏肉、煮腸用肉桂,可使肉、腸香味濃郁,久食不膩;氽湯用陳皮和木香,可使氣味淡雅而清香;燒魚用山奈和生薑,既能解除魚腥,又可使魚酥嫩相宜,香氣橫溢;熏制雞、鴨、鵝肉,用肉蔻和丁香,可使熏味獨特,嚼時鮮香盈口,滿室芬芳。
拓展資料:
香料(Perfume) 亦稱香原料,是一種能被嗅感嗅出氣味或味感品出香味的物質,是用以調制香精的原料。除了個別品種外,大部分香料不能單獨使用。香料分為天然香料和人造香料,其中天然香料包括動物性天然香料和植物性天然香料;人造香料包括單離香料及合成香料。
香料是一種能被嗅覺嗅出香氣或被味覺嘗出的香味的物質,是配製香精的原料。香料是精細化學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由天然香料,合成香料和單離香料3個部分組成。
古羅馬詩人Statius在一首詩中對一場為寵物鸚鵡舉行葬禮的諷刺,主人在他那寶貝過世之後還要舉行一個類似於鳳凰涅槃般的葬禮儀式,讓它在用桂皮點燃的葬火中獲得重生。
可以說,像桂皮這樣的香料,在這個輪回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這個說法一點也不誇張,至少在香料被食用之前,人們是這樣認為的。如果追起各種香料和調料是如何被人們認識利用的,會發現事實更加驚人。
6. 紅酒用桂皮、八角、丁香煮熟的酒叫什麼名字
丁香肉桂紅酒丁香肉桂紅酒具有開胃消食、振奮精神、疏筋活血、散寒暖胃內之功效,可作為胃虛容寒、冠心病患者輔助食療品。
材料
主料:丁香1克,紅葡萄酒1000克,肉桂5克
調料:白砂糖200克
做法
1、 將紅葡萄酒、白糖、丁香末、肉桂肉四味原料合並混合。
2、 上鍋隔水燉熱,過濾即成。
(6)肉桂八角丁香擴展閱讀
專為聖誕節誕生的肉桂熱紅酒,是西方傳統的一款家庭聚會的酒精飲料。在宴席的廚房台上,在聖誕集市的攤位上,一桶桶冒著熱氣的紅酒,漂浮著誘人的柑橘類水果,飄散出令人難以抵抗的香味。
美酒和美食是不可分割的兩部分。但美食與美酒若不能很好地搭配在一起,就很容易讓人乘興而至,敗興而歸。因此,掌握一些餐酒搭配的基本規律便十分重要:最簡單的有「紅酒配紅肉,白酒配白肉」,更深入一點有「風味呼應或風味互補搭配法」。
7. 13香中一共有幾種香料 分別是什麼
為了香料的原因,財富聚了又散,帝國建了又毀,以致一個新世界由之發現。——傑克·特納《香料傳奇:一部由誘惑衍生的歷史》
■ 胡椒、肉桂、丁香、生薑這些如今隨處可見的烹調香料,在幾個世紀前卻昭示著波瀾壯闊的大航海時代的先聲。
香料指在常溫下能發出芬香,具有揮發性並能用以配製香精的芬芳有機物質,分為天然香料和人造香料兩大類。天然香料又分動物香料和植物香料兩類。動物香料包括麝香、靈貓香、龍涎香、海狸香等。植物(或作物)香料又分兩類,一是用作芬芳、美化、裝飾作用的,如取之玫瑰、薔薇、香圓(櫞)等的香精油,沉香、檀香等;二是用作吃食美食的。在吃食美食植物香料中,又可分兩部分,一部分供人們聞香,如香草(香子蘭)、薄荷、香茅、香青蘭等,用於糖果糕點飲料的提香;另一部分用作烹調佐料,如丁香、胡椒、茴香、小茴香(蒔蘿)、香菜(胡荽、芫荽)、生薑、肉桂等。
■ 大航海時代。哥倫布、達·迦馬、麥哲倫三位大航海時代的開拓者,在成為地理大發現者之前是香料搜尋者。
如今隨處可見的香料有著豐富的歷史內涵,它們昭示著波瀾壯闊的大航海時代的先聲。15~16世紀,西歐人冒死從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四個方向前往東方,進行航海大探險、開辟新航路、地理大發現,就是為了越過土耳其人、阿拉伯人等的掌控,直接獲取東方的黃金、香料、珠寶以及其他特產等。在新航路開辟之前的漫長時間中,世界遠比它現在的樣子要廣袤和神秘。在西歐人眼中,香料是與其想像中神秘而華貴的東方形象聯系在一起的。香料和香料貿易除了意味著驚人豐厚的利益之外,它們喚起的景象也是神奇而誘人的:「飄盪在熱帶海洋上的獨桅帆船,東方集市的陰涼角落,大漠中逶迤而行的阿拉伯人駱駝商隊,閨房中撩人慾望的馨香,蒙兀爾人宮廷的香筵……」西歐人因此對香料充滿渴望,而他們所渴望的香料,便是今天我們主要用作烹調佐料的那些香料。
■ 古羅馬壁畫:落下風帆的古羅馬船隻停泊在港灣中。古羅馬通過水路獲得中國的絲綢和亞洲的香料。
1500年之後,凡在卡利卡特所得之胡椒無不浸染著紅色血跡。——伏爾泰《通史論與民族的道德精神》
胡椒是名氣最大的烹調用香料。胡椒(Peper nigrum L.)為胡椒科多年生藤本植物,生長在多雨的熱帶地區。其未成熟果實干後果皮皺縮而黑,稱「黑胡椒」;成熟果實脫去皮後色白,稱「白鬍椒」。
胡椒原產於印度南部的馬拉巴爾海岸、喀拉拉邦。上古時代就已傳播到阿薩姆和緬甸北部。公元前6~5世紀胡椒籽作為葯品和香辛料已為波斯人所知。在西方,公元前1213年去世的埃及法老拉美西斯的鼻孔里就塞入了黑胡椒,作為把遺體處理成木乃伊的一道程序。古希臘人至遲在公元前4世紀便已知曉了胡椒的用途,盡管只有少數富翁才享用得起。據公元前後的斯特拉波之《地理學》記載,羅馬帝國初期幾乎每年都要派出一支由上百艘船組成的龐大船隊,航行到印度、東南亞、中國南海,收購采買東方的土特產、各種香料,其中就包括胡椒。返回時便利用可預知的季風,橫渡阿拉伯海,再駛入紅海北上,然後卸貨上岸,走陸路到達尼羅河中下游。接著操駁船順流而下,到亞歷山大港又換乘海船。最後過地中海把貨物運回義大利羅馬。一次遠航往返要花一年時間。這條東西方的主要海上貿易路線一直興盛到中世紀後期、新航路開辟之前。
■ 位於熱帶地區的香料種植園。
老普林尼的《自然史》記下了公元77年羅馬的胡椒市價:白鬍椒每羅馬磅(合327克)7第納里銀幣(約重50克),黑胡椒每羅馬磅4第納里。3世紀的美食家阿皮修斯(G.G.Apicius)在1世紀的一本烹飪手冊基礎上編著了一本新的廚師手冊,其中的大多數菜譜都包含了用胡椒調味。5世紀初西哥特人首領阿拉里克圍攻羅馬城,在談判中要求的贖城退兵費就包括3000磅胡椒。胡椒的名貴程度可見一斑。元初來華的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馬可·波羅游記》中多次贊嘆東南亞的胡椒等香料:秦海(南海)中「共有7459座島……亦有調味香料,種類甚多。例如胡椒,色白如雪,即在此類島嶼也。由是其中一切富源或為黃金寶石,或為一切種類香料,多至不可思議。」《馬可·波羅游記》在歐洲傳開後,直接燃起西歐人對東方黃金、香料等財富的渴望,是引起地理大發現的導因之一。1498年,達·伽馬率葡萄牙船隊開辟歐印新航路終於成功。當他們登陸進城後,一個在卡利卡特港城會說西方語言的阿拉伯商人問他為何遠渡重洋而來。達·伽馬的回答頗有代表性:「我們為尋求基督徒和香料而來。」
■ 東西方之間獲利豐厚的香料貿易,是地理大發現的重要誘因之一。
胡椒果實至遲在漢代就傳入了中國。《後漢書》卷八《西域傳》有最早的記載:天竺「又有細布、好、諸香、石蜜、胡椒、姜、黑鹽。和帝時,數遣使貢獻……至桓帝延熹二年、四年,頻從日南徼外來獻」。這里,「胡」指來自域外,「椒」是對辛辣花椒屬植物的通稱。到了唐代,已有了對胡椒的性狀描寫。《酉陽雜俎》卷十八《廣動植》載:「其苗蔓生,極柔弱。葉長寸半,有細條與葉齊,條上結子,兩兩相對。其葉晨開暮合,合則裹其子於其中,形似漢椒,至辛辣。六月采,今人作胡盤肉食皆用之。」這時已明確了胡椒用作烹調佐料,且透露出中國已可能在南方適宜地區零星栽培的信息。至宋代,胡椒作為東南亞的熱帶特產,出現在占城、三佛齊、闍婆等東南亞朝貢使團的貢品清單上。且數量巨大,動輒以萬斤論。宋代還從占城、爪哇、三佛齊這三個國家大量輸入胡椒顆粒。元末數次訪問過東南亞和南亞地區的汪大淵在其《島夷志略》中詳細介紹了當時南海和北印度洋的胡椒產區,稱爪哇的上好胡椒「每歲萬斤」;印度的下里「地產胡椒,冠於各番,不可勝計……它番之有胡椒者,皆此國流播之餘也」;古里佛「地產胡椒,亞於下里,人間俱有倉廩貯之」。明代永樂至宣德年間鄭和七下西洋時,便在東南亞、南亞等地與番人互市,收購當地盛產的胡椒等香料。隨行翻譯馬歡在《瀛涯勝覽·古里國》中多有記述:古里國(今印度西南海岸的卡利卡特)多「胡椒,山鄉住人置園多種。到十月間椒熟,採摘曬干而賣。自有收椒大戶來收,上官庫盛貯……各處番船到彼,王亦差頭目並寫字人來眼同而賣,亦取稅錢納官」。
■ 採摘胡椒的印度人。胡椒原產於印度南部的馬拉巴爾海岸、喀拉拉邦,這是世界上最好的胡椒產地和主產地。
胡椒系中國飲食文化和烹調技術中的主角之一,胡椒入華後也成為傳統中葯之一,《唐本草》認為它主下氣、溫中、祛痰、除臟腑中風冷;《日華子本草》稱它調五臟,止霍亂、心腹冷痛、壯腎氣、主冷痢,殺一切魚、肉、鱉、草毒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