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說唱牡丹亭

說唱牡丹亭

發布時間: 2022-05-25 09:17:04

A. 說唱押韻的歌詞有哪些

1、單押

這是最簡單的押韻方式,也是流行音樂採用的押韻方式。單押需勤換韻腳,切忌一韻到底。

孤獨生孤獨,泛濫得想吐縱橫交錯的金屬發酥,路燈的普照下,你姍姍來遲困在花園中,我埋頭繼續種樹。(小老虎《無人喝彩》)

2、雙押

這是絕大多數rapper採用的押韻方式。規則:韻腳為兩個字,兩個字韻母相同,聲調相同。比如中立&兄弟,完美&還嘴。

軍火走私犯被拿下武器全部充公,然後它們又被賣給非洲或者是中東,當殺戮發生沒法想像場面多麼驚人,但這時,他們站出來又把它放進新聞。(Jony J《信仰》)

3、雙押進階版:聲調不同

通常情況下,雙押要求聲調相同。

我態度是天然,你個性是硅膠,我跑你陪跑,我袁隆平你水稻,你寫歌罵我,我就上門查水表。(AR《Real rap shit PT.2》)

4、雙押進階版:聲調不同,唱得相同

不是說歌詞是啥聲調,就非得唱那個聲調。完全可以把聲調不同的韻腳唱得相同。

我不斷的押韻,但沒勇氣生造押韻,壓力加劇我需要補充維他命,就這樣下去,這氣氛太壓抑,像坦克一樣壓你,不是隨便說說的把戲。(幼稚園殺手《能力》)

5、三押

當雙押無法滿足一個rapper,就會追求更多的韻腳字數。三押規則和雙押一樣,三個字韻母相同,聲調相同。

鼠目寸光勸你早點睡,睜大狗眼看我裝滿保險櫃。(PG One《Muramasa》)

唱的押韻和Freestyle技巧

1、使用詩歌裡面的押韻。比較簡單易用的是句尾單字韻腳,當然,押韻還有很多種形式,有一點要說的是,沒有必要去刻意的押韻,內容始終是首位的!

2、歌詞:能夠即興freestyle出來歌詞,對於剛剛開始的人來說是挺難的。要想能夠freestyle出來,還是需要平常多練習,沒事的時候都能自己想,或者通過寫歌詞來練習,或者跟人在網上lyricsbattle。

3、節奏: 節奏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理解beat、伴奏的節奏、節拍。不管是否有音樂樂理的基礎,去把握beat的節奏還是比較容易,不一定需要理解 那個4/4拍,多少BPM,只要能把握住基本的每個鼓點就可以了。

盡量讓rap的節奏跟鼓點的節奏合拍。當然如果能把rap的一個段落正好是4個小節最好, 這樣聽起來更美感一點。

B. 請介紹幾個中國的說唱歌手或說唱音樂

李萌,藝名叫小驢TOMMY。主要以粗口搞笑為主,有些話直指社會現實,很有風格,出了一張專輯。
其中有《十元人民幣》《新十元人民幣》《歐了》最搞笑。
功夫樂隊,北方樂隊,性格不太鮮明,歌詞好像有種被束縛的感覺,但卻很有味道。《愛錯了》《沖動》這兩首歌都是相對經典的。
黑棒樂隊,與功夫樂隊有「南黑棒,北功夫」之稱,其中一些歌曲是以上海話唱的,但《面具》和《哎喲》卻夠經典,夠味道。
CMCB,好像是成立不久,據說以前是唱搖滾的,說唱風格也融合了搖滾的風格,很獨特。《舉起你的手》《誰動了我的炸醬面》都很帥。
許嵩,藝名VAE,屬於柔情類的搖滾,不過幾首歌很犀利,《遛你玩》《別動我的朋友》《十一月串燒》《別咬我》都屬於這個類型的。特別說下,VAE的徒弟,那個女的叫石頭剪子布,很有風格,好像是亂感覺的成員。
陰三兒,這個歌手我覺得跟功夫很像,也不太了解,只聽過一首《黑色》還不錯。
亂感覺,我不太喜歡這種風格,感覺確實有點亂,只聽過一首《感冒了》,因為有石頭剪子布,所以才聽的。
MC良良,我本身不喜歡這個歌手,但他的歌,詞卻很犀利,露骨。聽了他的《飛向別人的床》之後,對其中的女歌手C.K很喜歡。

C. 有一首歌歌詞最後是說唱三個字是牡丹

《牡丹亭》
作曲:高光
作詞:高光 董飛 馮春龍
鄰家的她香閣
庭院幽茶半桌
舉杯欲落嘆夢中人
情牽惦念幾何
紅顏她多命薄
愛有因卻不果
撫琴如聽戲一折
唱段魂消花落
故事亦凄亦美
心若喜若悲
前塵伊人是誰
舊夢難尋味
有道是酒不醉人自醉
情殘淚仍不悔
任它盛年榮歸幾輪回
在牡丹亭下的愛情
梅花鋪滿了風景
為你寫下詩幾句
待春歸來邀雀鳴
換夢梅來做我的名
去畫中伴你的倩影
那一夢終被喚醒
暮暮旦旦未停
念她的嬌模樣
戀她的溫柔鄉
夢至那亭外梅花旁
笑語怎能相忘
情是那心中恙
只教人盡斷腸
可憐這廂痴情郎
不知她奔何方
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D. 牡丹亭是元雜劇

題名:牡丹亭
又名:還魂記
作者:湯顯祖
所屬文學時期:明代文學
所屬朝代:明代
作品體裁:戲劇 傳奇

E. 求一首歌,什麼牡丹亭的,男歌手,中間有說唱部分

水墨丹青?
水墨丹青
歌手:李玉剛 專輯:新貴妃醉酒
誰家女子在樹下
扶手抬袖彈琵琶
風吹悠揚琴聲慢慢
飄動吹到了俺家
炊煙一點點升華
山頂落日的彩霞
最後落下那一滴
才是點睛的筆畫
很小的時候爺爺教我提筆練習中國畫
柔中帶剛橫平豎直強調神韻的工法
老先生講墨分五色不同色調不同的用法
還要配以上等丹青而作畫
泉中水墨丹青
花瓣落地也有聲
青絲磚瓦白日夢
飛到了另一個時空
我想問老先生
只怕想也沒有用
青瓷白色一場夢
小敘這情意有誰懂
涉江親到錦屏上
卻望城郭如丹青

水墨丹青可以形容景色的靈動之美
水墨丹青可以比喻手法如行雲流水
水墨丹青可以雕刻歲月的不停輪回
水墨丹青可以描繪人間的是是非非
誰家女子在樹下
扶手抬袖彈琵琶
風吹悠揚琴聲慢慢
飄動吹到了俺家
炊煙一點點升華
山頂落日的彩霞
最後落下那一滴
才是點睛的筆畫
很小的時候爺爺教我提筆練習中國畫
柔中帶剛橫平豎直強調神韻的工法
老先生講墨分五色不同色調不同的用法
還要配以上等丹青而作畫
泉中水墨丹青
花瓣落地也有聲
青絲磚瓦白日夢
飛到了另一個時空
我想問老先生
只怕想也沒有用
青瓷白色一場夢
小敘這情意有誰懂

泉中水墨丹青
花瓣落地也有聲
青絲磚瓦白日夢
飛到了另一個時空
我想問老先生
只怕想也沒有用
青瓷白色一場夢
小敘這情意有誰懂
青瓷白色一場夢
小敘這情意有誰懂

F. 南京的地方傳統戲劇有哪些

南京白局是南京地區唯一的地方傳統戲劇。

南京白局始自明代織錦工人用南京方言演唱俗曲、小調、民歌以自娛,逐步發南京白局展成為曲藝曲種。因演唱者不取報酬,「白唱一局」,故名「白局」。

表演特點:白局的表演有說、唱,偶爾加上身體動作,使用的是地道南京方言,稱為「新聞腔」或「數板」。由於新移民的湧入和方言的變遷,有些詞和現在通行的南京話也不一樣。

比如說「鴨子」讀作「呦子」,「大媽」讀作「多嬤」。尾音兒化重,跟京味兒化音的區別在於連讀而且上揚,象「碟子、碗」,讀起來就是很快「的兒窩兒」……用文字來轉化語言藝術,太難了。

形成歷史:

1、起源農村。

白局是南京地區民間的方言說唱,是南京唯一的古老曲種,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白局形同相聲,表演一般一至二人,多至三五人,說的全是南京方言,唱的是俚曲,通俗易懂,韻味淳樸,生動詼諧,是一種極具濃郁地方特色的說唱藝術。

2、搶救扶植。

解放後,政府對白局進行了搶救扶植,1960年成立了「南京白局劇團」,文革期間解散。1985年由原白局團演員徐春華又重新聯絡,將一些原白局團的演員、演奏員及社會上的白局票友老藝人,參加省、市、區的匯演活動,所到之處,深受群眾喜愛。

3、流入市區。

當百曲從鄉村流入市區時,南京擁有20萬之眾的織錦工人,他們首先接納了百曲,傳統織造雲錦為兩人一台機器,在辛勤的勞動之中,一個坐在織機上面拽花,一個在織機下面機坎里摔梭開織。

兩人一唱一和,說身邊的生活,講稀奇古怪的事物,談金陵四十八景,也唱江南江北和周邊地區的小調,傾吐心中的郁悶,抒發情感,宣洩對封建統治的不滿,用土語描摹痛苦的生活。

後來織錦工人這種每唱一次稱作「擺一局」的白局,因南京味兒特足,很快贏得了廣大市民的青睞,引起了廣泛的反響,有的便登上大雅之堂,有的傳入澡堂、茶館各服務行業,分出不取報酬、只享招待的「白局」,和收酬金的職業班「紅局」,百曲因其諧音,而被白局所代替。

(6)說唱牡丹亭擴展閱讀

南京白局的傳承意義

南京白局主要流傳於江南一帶,群眾基礎大,歷史悠久,因此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南京白局是南京方言的藝術升華,南京方言的精髓都貫穿在白局的說唱藝術之中。

某種程度上是傳承南京古方言和古漢語的文化載體,對於現代人學習古漢語的發音、語法具有獨特的作用。

南京白局在古代某種程度扮演著當代新聞媒體的作用,甚至其影響要比現代媒體還要深遠廣泛,是人民了解南京的風俗文化和歷史社會的研究的重要信息載體。

第三,白局由於在發展演變中借鑒吸取了揚州清曲和明清俗曲的風格,因此對於研究其他戲曲的文化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白局涉及金陵美景、秦淮美食、歷史傳說、節慶民俗、方言俚語等南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極具金陵地方特色,被譽為南京民間文化網路全書

G. 從中國古代戲曲分類《西廂記》和《牡丹亭》各屬於什麼

從中國戲曲來看,【西廂記】屬於崑曲、京劇,【牡丹亭】屬於崑曲。

中國古代戲曲只版要是指元雜劇和明清傳權奇。如果從這兩部作品的年代來看,西廂記屬於元雜劇,牡丹亭屬於明清傳奇。

《崔鶯鶯待月西廂記》(簡稱《西廂記》,又稱《王西廂》、《北西廂》)是元代王實甫創作雜劇,大約寫於元貞、大德年間(1295~1307年)。

《牡丹亭還魂記》(簡稱《牡丹亭》,也稱《還魂夢》或《牡丹亭夢》)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創作的傳奇(劇本),刊行於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

(7)說唱牡丹亭擴展閱讀

《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故事雖本唐代元稹《鶯鶯傳》,實際卻是脫胎於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

王實甫曾任陝西縣令、陝西行台監察御史。後來由於他不滿當時官場的齷齪,憤而辭官,決心以寫戲抒發心中之郁懣。於是他回到出生地中山府,開始了雜劇創作。金代的一位姓董的讀書人,依據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改編成《諸宮調西廂記》,把原來故事中的主人公鶯鶯寫成是博陵郡人。

定州在隋代就稱博陵郡,所以在博陵一帶鶯鶯和張生的故事流傳相當廣泛。相傳在定州崔沿士一帶曾有過崔鶯鶯的墓冢。王實甫正是根據這一點,在中山府開始了他的雜劇《崔鶯鶯待月西廂記》的寫作。

H. 白先勇看青春版《牡丹亭》談傳統戲曲

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
[編輯本段]釋義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長發展的過程中,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雖說它的淵源來自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但區別一個劇種所顯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現在它來自不同聲腔系統的音樂唱腔。這些音樂唱腔則是以所產生地區的語言、民歌、民間音樂為依據,並兼收其他地區音樂而產生的。各個劇種的劇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凈、末、丑等不同臉變化的角色行當充任。表演上著重運用以生活為基礎提煉而成的程式性動作,和虛擬性的空間處理。講究唱、念、做、打等藝術,表演運輸和富裕舞蹈性,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區別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祁劇、河北梆子、安慶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
中國古代戲劇因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所以稱做「戲曲」。中國戲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明雜劇、傳奇和明清傳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戲和其他地方戲的傳統劇目在內,它是中國民族戲劇文化的通稱。
[編輯本段]戲曲的三大藝術特色
綜合性、虛擬性、程序性——
(一)綜合性 中國戲曲是一種高度綜合的民族藝術。這種綜合性不僅表現在它融匯各個藝術門類(諸如舞蹈、雜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還體現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藝術上。各種不同的藝術因素與表演藝術緊密結合,通過演員的表演實現戲曲的全部功能。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員身上的有機構成,便是戲曲的綜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體現。唱,指唱腔技法,講求「字正腔圓」;念,即念白,是朗誦技法,要求嚴格,所謂「千斤話白四兩唱」;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動作,是在中國傳統武術基礎上形成的舞蹈化武術技巧組合。這四種表演技法有時相互銜接,有時相互交叉,構成方式視劇情需要而定,但都統一為綜合整體,體現出和諧之美,充滿著音樂精神(節奏感)。中國戲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綜合表演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戲劇形式。
(二)虛擬性 虛擬是戲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它是指以演員的表演,用一種變形的方式來比擬現實環境或對象,藉以表現生活。中國戲曲的虛擬性首先表現為對舞台時間和空間處理的靈活性方面,所謂「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萬雄兵」、「頃刻間千秋事業,方丈地萬里江山」,這就突破了西方戲劇的「三一律」與「第四堵牆」的局限。其次是在具體的舞台氣氛調度和演員對某些生活動作的模擬方面,諸如刮風下雨,船行馬步,穿針引線,等等,更集中、更鮮明地體現出戲曲虛擬性特色。戲曲臉譜也是一種虛擬方式。中國戲曲的虛擬性,既是戲曲舞台簡陋、舞美技術落後的局限性帶來的結果,也是而且主要是追求神似、以形寫神的民族傳統美學思想積淀的產物。這時一種美的創造。它極大地解放了作家、舞台藝術家的創造力和觀眾的藝術想像力,從而使戲曲的審美價值獲得了極大的提高。
(三)程式性 程式是戲曲反映生活的表現形式。它是指對生活動作的規范化、舞蹈化表演並被重復使用。程式直接或間接來源於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規范對生活經過提煉、概括、美化而形成的。此中凝聚著古往今來藝術家們的心血,它又成為新一代演員進行藝術再創造的起點,因而戲曲表演藝術才得以代代相傳。戲曲表演中的關門、推窗、上馬、登舟、上樓,等等,皆有固定的格式。除了表演程式外,戲曲從劇本形式、角色行當、音樂唱腔、化妝服裝等各個方面,都有一定的程式。優秀的藝術家能夠突破程式的某些局限,創造出自己具有個性化的規范藝術。程式是一種美的典範。
[編輯本段]戲曲的起源和形成

起源

中國戲曲源遠流長,它最早是從模仿勞動的歌舞中產生的。
(一)先秦——戲曲的萌芽期。《詩經》里的「頌」,《楚辭》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國到漢代,在祭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後出現了以競技為主的「角抵」(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的戲劇。
(二)唐代(中後期)——戲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後,我國戲劇飛躍發展,戲劇藝術逐漸形成。
(三)宋金——戲曲的發展期。宋代的「雜劇」,金代的「院本」和講唱形式的「諸宮調」,從樂曲、結構到內容,都為元代雜劇打下了基礎。
(四)元代——戲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雜劇」就在原有基礎上大大發展,成為一種新型的戲劇。它具備了戲劇的基本特點,標志著我國戲劇進入成熟的階段。
(五)明清——戲曲的繁榮期。戲曲到了明代,傳奇發展起來了。明代傳奇的前身是宋元時代的南戲(南戲是南曲戲文的簡稱,它是在宋代雜劇的基礎上,與南方地區曲調結合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興的戲劇形式。溫州是它的發祥地)。南戲在體制上與北雜劇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也不受一人唱到底的限制,有開場白的交代情節,多是大團圓的結局,風格上大都比較纏綿,不像北雜劇那樣慷慨激昂,在形式上比較自由,更便於表現生活。可惜早期南戲的本子保留下來的極少,直到元末明初,南戲才開始興盛,經過文人的加工和提高,這種本來不夠嚴整的短小戲曲,終於變成相當完整的長篇劇作。例如高明的《琵琶記》就是一部由南戲向傳奇過渡的作品。這部作品的題材,來源於民間傳說,比較完整地表現了一個故事,並且有一定的戲劇性,曾被譽為「南戲中興之祖」。明代中葉,傳奇作家和劇本大量涌現,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湯顯祖。他一生寫了許多傳奇劇本,《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作品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死生離合的故事,歌頌了反對封建禮教,追求幸福愛情,要求個性解放的反抗精神。作者給愛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它戰勝了封建禮教的束縛,取得了最後勝利。這一點,在當時封建禮教牢固統治的社會里,是有深遠的社會意義的。這個劇作問世三百年來,一直受到讀者和觀眾的喜愛,直到今天,「閨塾」、「驚夢」等片斷還活躍在戲曲表演的舞台上,放射著它那藝術的光輝。

元雜劇

元雜劇是在民間戲曲肥沃土壤上,繼承和發展前代各種文學藝術的成就,經過教坊、行院、伶人、樂師及「書會」人才的共同努力,而改進和創造出來的綜合性舞台藝術。在形上,元雜劇用北曲四大套數安排故事情節,不連貫處,則用楔子結合,形成了一本四折一楔的通常格式(王實甫的《西廂記》是元雜劇中獨有的長篇,共寫了五本二十一折),每折用同一宮調的若干曲牌組成套曲,必要時另加「楔子」。結尾用兩句、四句或八句詩句概括全劇的內容,叫「題目正名」。每折包括曲詞、說白(賓白)和科(科泛)三部分。曲詞是按導師情需要的曲牌填寫的文字,也叫曲文、唱詞或歌詞。其作用是敘述故事情節、刻畫人物性格。全部曲詞都押同一韻腳。說白是用說話形式表達劇情或交代人物關系的一種藝術手段,分對白(角色之間的對話)、獨白(角色獨自抒發個人感情和願望的話)和旁白(角色背著台上其他劇中人對觀眾說的話)、帶白(插在曲詞中的說白)等。科是動作、表情等。一本劇通常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來唱,其它腳色有白無唱。正末主唱的稱「末本」,正旦主唱的稱「旦本」。

角色:

末:男角。元雜劇中的正末是劇中的男性主角。
旦:扮演女性人物。正旦(劇中女主角)、小旦、搽旦。
凈:俗稱「花臉」「花面」,大都扮演性格或相貌上有特異之點的男性人物。如《竇娥冤》中的公人(官府差役)即屬凈。
丑:又稱「三花臉」或「小花臉」多扮演性格詼諧的人物,有文丑和武丑之分。
外:元雜劇中有外末、外旦、外凈等,是末、旦、凈等行當的次要角色。監斬官——外末。
雜:又稱「雜當」。扮演老婦人的角色名。如:蔡婆婆。

作家

元雜劇作家,在短短的幾十年內,創作的劇本至少在五六百種以上,保留到現在的也還有一百五十多種。這些作品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會生活的面貌,其中有許多優秀作品,已成為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例如關漢卿的《竇娥冤》通過描寫一個善良無辜的童養媳竇娥的悲慘遭遇,反映了高利貸者的殘酷剝削、地痞流氓的敲詐勒索和貪官污吏的徇私枉法,深刻地揭露了元朝社會的黑暗現實,歌頌了被壓迫者感天動地的堅強意志和寧死不屈的反抗精神。馬致遠的《漢宮秋》,藉助歷史題材,通過描寫王昭君為國獻身、毛延壽賣國救榮和王公大臣的腐敗無能,對元代的民族壓迫進行無情地揭露,對當時的統治者給予辛辣的嘲諷。王實甫的《西廂記》,描寫了封建社會青年男女爭取婚姻自主的故事。從「驚艷」、「聯吟」到「賴婚」,充分表現了崔鶯鶯對愛情的渴望。但她出身於名門望,受到封建禮教的熏陶和束縛,因此,又有「鬧簡」、「賴簡」等曲折和反復。在「聽琴」、「佳期」、「長亭」幾折戲中她終於走上了叛逆的道路,為作品增添了濃厚的喜劇色彩。全劇以爭取婚姻自主與恪守「父母之命」的矛盾為主線,以崔鶯鶯、張珙和紅娘三人之間的誤會和沖突為副線,互相交織,有節奏地展開,時張時弛,時動時靜,時喜時悲,時聚時散,揮灑自如,色彩斑斕。它那「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主題思想和個性鮮明、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都具有強大的藝術魅力,能給人以強烈的感染,深為廣大群眾所喜愛。
元曲四大家:關漢卿——《竇娥冤》;鄭光祖——《倩女離魂》;白樸——《梧桐雨》;馬致遠——《漢宮秋》;

傳說

相傳,清朝初年的北京有四大劇種,即南昆、北弋、東柳、西梆。據嘉慶八年的記載:「有明肇始崑腔,洋洋盈耳,而弋陽、梆子、琴、柳各腔,南北繁會,笙磬同音,歌舞昇平,伶工薈萃,莫感於京華。」也說明了當時這一歷史盛況。其中所謂南昆即流行於江南崑山一帶的崑山腔;北弋指南戲與北曲結合,產生於江西弋陽地區的弋陽腔,即流傳到北方形成的高腔,也就是當時盛行於京城的京腔;東柳即流行於山東的柳子腔;西梆自然是我國西北廣為流傳的梆子腔,也就是秦腔。說明了東西南北四方藝人匯集北京的盛況。
從當前來看,以上四大聲腔已遠遠超出了自己的原有范圍,有的早已遍及全國許多省份,弋陽腔(即高腔)更是在安徽、浙江、江蘇、湖南、湖北、福建、廣東、雲南、貴州、四川、河北廣為流傳,因此有關人士認為這種說法並不科學,但是這種歷史形成的說法還是客觀地反映了歷史事實。從當前戲曲劇種的分布來看,昆劇在上海、南京、浙江、湖南還是有相當的觀眾基礎。弋陽腔不但在北方紮根,從乾隆年間,在京師「六大名班,九城輪轉」,而且對京劇以及一些北方劇種的形成發揮了重要影響,就是在江南一帶的流傳也主要是在許多北方語系的地區。柳子腔(包括受其影響的柳琴戲)雖然流行於河南、蘇北、冀南、皖北等地,但是它重要的活動還是山東的曲阜、泰安、臨沂。秦腔(即山陝梆子)以及由其發展而來的山西、河南、河北等各地的梆子腔盡管至今在北方盛行,然而我們在甘肅、寧夏、陝西等地看到的秦腔卻有著更深厚、更古老的根基和更廣泛的觀眾群,所以說「南昆、北弋、東柳、西梆」的說法是有歷史根據的。

I. 《牡丹亭》一首很多年前的流行音樂 還有rap,我記住的歌詞只有在說唱部分的「湯顯祖」三個字!

王力宏, 在梅邊

J. 有一首老歌開始是一段戲曲~~求歌名~~

開頭是戲曲的老歌是《說唱臉譜》

歌曲:說唱臉譜

歌手:謝津

填詞:佚名

譜曲:佚名

歌詞

那一天爺爺領我去把京戲看,看見那舞台上面好多大花臉

紅白黃綠藍咧嘴又瞪眼,一邊唱一邊喊哇呀呀呀

好像炸雷唧唧喳喳震響在耳邊,藍臉的竇爾墩盜御馬

紅臉的關公戰長沙,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

黑臉的張飛叫喳喳,說實話京劇臉譜本來確實挺好看

可唱的說的全是方言怎麼聽也不懂

慢慢騰騰咿咿呀呀哼上老半天,樂隊伴奏一聽光是鑼鼓傢伙

隆格里格三大件,這怎麼能夠跟上時代跟上潮流

吸引當代小青年,四色的天王托寶塔

綠色的魔鬼斗夜叉,金色的猴王銀色的妖怪

灰色的精靈笑哈哈,我爺爺生氣說我純粹這是瞎搗亂

多美的精彩藝術中華瑰寶,就連外國人也拍手叫好

一個勁的來稱贊,生旦凈末唱念做打

(10)說唱牡丹亭擴展閱讀

《說唱臉譜》,該歌曲收錄在專輯《中華百年歌樂經典 抒情浪漫精品歌曲版》中,由中國唱片公司發行於1996-02-20,該張專輯包含了16首歌曲。

該歌曲其他版本

1、鄧宇萌演唱的《謝津 - 說唱臉譜》,該歌曲收錄在專輯《我有一個童星夢》中,2017-08-11發行,該張專輯包含了6首歌曲。

2、張睿演唱的《說唱臉譜》,該歌曲收錄在專輯《小歌星獨唱金曲》中,由中凱吉韻公司發行於2017-01-01,該張專輯包含了16首歌曲。

熱點內容
峭石的梅花 發布:2025-10-07 20:11:41 瀏覽:83
房縣梅花山 發布:2025-10-07 20:02:56 瀏覽:949
東北種植牡丹 發布:2025-10-07 19:57:44 瀏覽:573
國產梅花 發布:2025-10-07 19:54:52 瀏覽:958
丁香花日落 發布:2025-10-07 19:26:12 瀏覽:958
混合花插花 發布:2025-10-07 19:19:57 瀏覽:691
揚州花藝布置 發布:2025-10-07 19:19:09 瀏覽:585
塔利亞百合 發布:2025-10-07 18:53:48 瀏覽:820
牡丹江造口 發布:2025-10-07 18:26:13 瀏覽:453
花卉無性繁殖的方法有 發布:2025-10-07 18:13:21 瀏覽: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