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於都百合

於都百合

發布時間: 2022-05-17 02:23:06

⑴ 回頭看,那是成長的足跡作文800字 急

翻閱1927到1937年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開辟井岡山,創建贛南、閩西革命根基,在這縱橫幾千里的大地上,播撒革命的星星之火。為了了解這段歷史,感受深邃的歷史內涵,接受一次革命傳統精神的洗禮,並從先輩們的奮斗軌跡中思索26日到29日開展了為期四天的重踏長征路活動,追隨著先輩們的足跡,我們踏遍井岡山、贛南、閩西革命根據地。
井岡山篇-巍巍井岡山 深邃歷史內涵
井岡山-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奠基石,我們此次旅程的第一站,當我們的車隊駛入它的懷抱時,巍巍五百里的山巒,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視覺的沖擊,更是心靈的震撼。毛澤東、朱德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里把馬列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樹立「工農武裝割據」的紅旗,播撒燎原神州的星火,開辟著「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它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井岡山精神。如今,井岡山處處都留有紅軍的足跡,革命遺址遍布全市的各個角落。我們懷著敬畏的心情,對巍巍井岡山的敬畏,對先烈們的敬畏,依次參觀了黃洋界、象山庵、八角樓、中共湘贛邊界第一次代表大會舊址、大井革命舊址。站在先輩們奮斗的地方,觸摸著他們用過的物品,看著一幅幅陳舊的相片,一件件塵封的文物,我們窺到的不僅僅是歷史,而且是一種精神。在黃洋界,站在炮台邊,遠眺群山,黃洋界保衛戰宛如就在眼前重演。一炮把敵人嚇得魂飛魄散,一條妙計、一個戰略取得了保衛戰的完勝。「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這首《西江月•井岡山》就是毛澤東同志為這次偉大保衛戰勝利而作。如今身臨其境,當年擊中敵軍指揮部的隆隆炮聲和紅軍的歡呼聲、鑼鼓聲依稀還在耳際回盪;在黃洋界,站在毛澤東和朱德等革命先輩挑糧的地方,內心震撼不已。往下看,是曲曲折折的山路,險峻,陡峭,獨自攀登尚有難度,何況肩上挑著沉重的糧食;在大井革命舊址,一件件遺物使我們肅然起敬,看到了當年廝殺用過的大刀、長予、土炮、土槍,經過無數戰斗的軍裝、軍旗、軍鞋布衣,上面還帶著戰場的硝煙,還有帶血的遺跡,一張張先烈的照片,經過了血與火的洗禮,是那樣的陌生,又是那樣的熟悉,千千萬萬紅軍的遺容,與我們零距離,面對面,臉對臉,凝固在歷史的瞬間,彷彿您們有多少話要對我們講,又有多少事兒要對我們談。我們的心跳的快了,零距離接觸,使我們的心靈再一次受到震撼,彷彿心在一起跳躍,血又在一起沸騰,剎那間,在我們面前您們又是那樣的高大、庄嚴,巍巍身影化作雄偉的井岡山;在八角樓,我們參觀了毛澤東曾經居住和辦公的地方,看著室內的陳列如床架子、桌子、硯台、油燈、茶幾、高背椅等原物,讓人陷入到歷史的隧道中,通過這個時空隧道,看到了毛澤東在深夜疾書。在這里毛澤東寫作和完稿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存在?》、《井岡山的斗爭》兩篇光輝著作,從而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井岡山,多少先烈們在這邊熱土上為了中國的前途而奮斗,有多少熱血中華兒女在這里加入到了中國共產黨的行列。今天,站在井岡山這片神聖的土地上,站在中共湘贛邊界第一次代表大會舊址上,面對著第一次黨代會時的黨旗,我們心潮澎湃。
在參觀的一天時間里,天氣變化不定,時而狂風暴雨,時而陽光高照。就如那段變化不定的歷史,在歷史的風雨變化中,革命先輩們把握住了方向,經住了暴風雨的洗禮,帶著中國人們走向了光明。從先輩們的奮斗軌跡中,或許可以給予我們啟迪:中國革命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為先輩們把馬列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樹立「工農武裝割據」的紅旗,開辟著「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同樣,紮根本土,利用本土優勢,堅定而自信地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之路是我們的生存之道。為此,我們應當發揮自身的本土優勢,根據現狀,先紮根中低端業務,守住自己的最後陣地,並不斷苦練內功。
蘇區篇-紅色故都 赤色激情
2 7日上午游覽了龍潭之後,我們的車隊離開了井岡山,沿著先輩們的足跡向蘇區方向出發。中午時分,我們車隊到達了聞名全國的「將軍縣」-興國縣。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當年只有23萬人口的興國縣,就有8萬多熱血兒女參軍參戰。在血與火的考驗中,孕育出54位功勛卓著的興國籍解放軍將軍。為了緬懷將軍們的豐功偉跡,興國縣興建了將軍公園,通過雕像、圖片、文字等形式把「將軍」的偉岸形象和英勇事跡陳列園內,供世人瞻仰學習。站在將軍們的雕像前,我們顯得如此渺小。我們一路瞻仰了54位將軍的雕像,並詳細了解了每位將軍的不朽人生。
傍晚時分,我們追尋紅軍長征的足跡,來到了於都河畔。站在紅軍長征第一渡口前,望著如今平緩的江水,思緒飛揚,歷史的鏡頭回放到1934年10月16日傍晚,中央紅軍主力部隊從8個渡口渡過於都河,踏上萬里征途。18日傍晚,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從於都縣城東門踏上浮橋渡河,率領紅軍突破第一道封鎖線,向西挺進。如今,8個渡口全部建起了大橋。先輩們是搭浮橋去打天下,而當今的於都人是走長征大橋去闖世界的。時代已經變遷,但,並沒有使於都人淡忘了曾經在這塊土地上為之奮斗為之犧牲的紅軍,更沒有忘記歲歲年年傳播和弘揚長征精神。當我們進入中央紅軍出發紀念館時,已經是差不多六點,講解員已經到了下班時間。或許是被我們的誠懇感動,或許是被我們對這段歷史的敬畏所感染,她答應了我們的要求,延遲下班時間為我們講解。我們跟隨著講解員,參觀了全館。一副副珍貴的歷史相片、一件件銹跡斑斑的歷史原物,一段段扼要的文字說明,使我們更加深入了解了這段歷史,在這里我們感覺到了歷史與現實的交叉,感受到了長征不朽的精神對我們心靈的震撼。
離開於都,我們進入了瑞金。「紅都」瑞金,在幼小的心靈之中,與紅井聯結在一起。「喝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澤東」這是書本上對我們的教育,而現在有機會親臨紅井,喝一口井水,想念一下先輩們的挖井之恩。而今的「紅井」已成了一種黨和人民血肉相連的象徵,歷經時光的沖刷,越來越顯示出它在歷史中不可代替性,這不是一隻小小的水井,它濃縮了共產黨從創立之初就確定的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當我們走進葉坪-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舊址所在地時,這樣的感覺更為強烈。
翻閱歷史可知,從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瑞金召開,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成立到1934年10月紅軍主力不得不撤離中央蘇區,突圍轉移,瑞金葉坪作為黨首個首都,其「紅都」的身份雖短短的的三年時間,但,這三年卻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不可磨滅的一筆。我們從當初政府的設置就可以看出共產黨作為一個政府當時就有了興國振邦為己任的遠大理想和抱負。走進「紅都」的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的遺址,可以看到當時的政府設置極富有遠見卓識,當時共設置了九部一局,其中最偉大、最讓人驚嘆的是當時處於偏僻山鄉一隅的中央政府卻設置了面向世界的外交部。你無法想像當這些部長們身居陋室,粗茶淡飯時,居然談笑國際政治風雨,胸懷救國大志。當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緩緩走進這些部長當年的辦公場所時,想像他們當年就在昏暗的油燈下起草治國方略就覺得自己的心靈得到一次凈化,所有的利慾之念都消失了。在當年毛主席居室兼辦公室的屋內,我們似乎聽到了牆上懸掛的竹笠、米袋在訴說著什麼?簡陋木桌上銹跡斑斑的小馬燈則重新點亮了那一段沉進歷史深處的故事。當年一代偉人就是在這張桌子上寫下了那些照亮黑暗中國的徼文么?所有隆隆烈烈的故事終究都將淡化為歷史,而在歷史的長河中一直能夠鮮活地顯現的只能是那些拋棄個人得失的偉人。
從葉坪到沙洲壩,「紅都」的歷史是如此的短暫,卻無比的厚重,當它淡化成一種耐人尋味的背景後,給我們的思考和警示更具有現實和深遠的影響。無須諱言,現在的共產黨作為一些腐敗現象正嚴重地侵蝕它的肌膚,這些是當年創立「紅都」的先輩們所不願看到的。偉人們身居陋室卻不墜青雲之志,籌劃振興中華的宏偉藍圖時,他們甚至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又怎麼會為一己私利所計較?更不用說利用職權觸犯國法了?也因此,我想當一個貪官走進「紅都」時,他的心靈也會受到震撼么?以維護公眾利益為己任的我們,站在這片神聖的土地上,更覺的我們責任的義不容辭和沉重。恪守獨立、客觀、公正原則是我們生存的根本,從先輩們的身上,我們窺到了遵守這一原則的深刻而內在的本質性動力。
閩西篇-親臨臨江樓 聆聽歷史迴音
在閩西這塊熱土上,在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色主線所引導的故事悲壯、輝煌。所謂「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岩上坑。」因為相距紅都瑞金不遠,所以紅色割據時期的反復拉鋸,給閩西留下了許多故事,造就了許多風景。閩西鄉間不少如古田會址那樣的鄉村建築中,一些曾經炙手可熱的事件幾乎觸手可及,似乎僅僅在俯仰之間,一個時代結束了,一個時代又開始了。這些平凡的建築,因為參與了改變歷史的創造,便成了歷史,便值得讓人品味,讓人揣摩。為了觸摸這段歷史,感受先烈們的豐功偉績,我們的車隊闖進了閩西地區。
途徑寧化、闖過石壁、穿過連城,我們踏上上坑縣,光輝的歷史,在靜寂的小鎮靜靜地流淌。歷史的回聲,激盪在小鎮的上空,並從小鎮飛越群山叢林,光照千秋。上杭人很驕傲,從1929年5月到1933年11月,在這4個來年頭里,毛澤東曾經9次來到上杭,其中3次到上杭古田鎮,3次進上杭城,3次往上杭才溪鄉。在上杭的山山水水中,留下了許多毛澤東的偉大足跡。而古田會議則永留史冊,是我黨和軍隊建設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我們踏上了上坑縣革命博物館,重溫不朽的歷史。
站在臨江樓上,望著對面的江水,遙想當年毛澤東站在臨江樓上,面對滔滔汀江水,放眼寥廓江天,觸景生情,寫下了千古名篇《採桑子•重陽》:「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遙想朱、毛在老榕樹下邊對弈邊交談閩西革命斗爭的形勢,也是在這里,掀開了朱、毛合作的新篇章,指明了中國革命的方向。
29日下午途經梅州,順道參觀了葉劍英博物館,傍晚時份順利回到了公司。四天的時間,我們走進井岡山、贛南、閩西地區,追尋革命前輩留下的足跡,睹物緬懷,我們感觸到當年燎原火種的溫熱,觸摸到當年如火如荼、沸騰群山、叱吒風雲、屠龍縛虎的革命斗爭的脈搏,感受到革命領袖和革命前輩在中國大地上奔波求索、披荊斬刺、含辛茹苦,以至為國家民族而慷慨就義的壯烈事跡。這一旅程,深深影響著我們每一個黨員。歷史給予了我們教育,給予了我們啟示,也給予了我們思索事業發展之道的靈感。從歷史中,我們窺到了我們的發展軌跡,堅定了我們的發展方向;從先輩們如火的革命熱情中,我們的靈魂得到了洗滌,我們的追求得到升華。

⑵ 跪求有百合或les情節的美劇!!!!!

我覺得美劇《斯巴達克》不錯。

⑶ 昆明長春小學能上昆二中嗎

酸奶酸甜可口,甚至被視為女性減肥的好食物。然而,酸奶並非適合每個人,有些人喝酸奶會引起身體疾病,損壞健康。但是有些人適量的飲用酸奶對身體有很多好處。那麼什麼人喝酸奶對身體好呢?下面,讓我為大家介紹最適合酸奶養生的六類人群。

1.乳糖不耐受者

牛奶中的乳糖是導致喝牛奶腹瀉的「元兇」。在牛奶發酵成為酸奶的過程中,乳糖部分變成乳酸和其他有機酸,因此會減少「乳糖不耐受」的問題。另外,乳酸菌本身也會產生大量的「乳糖酶」幫助*消化乳糖。所以,乳糖不耐受的人最適合喝酸奶。

2.骨質疏鬆患者

牛奶經過發酵以後,其中的鈣、磷溶解度提高,吸收率更有改善。有研究證實,酸奶是天然食品中鈣吸收率最高的一種,尤其適合骨質疏鬆患者。

3.口臭的人

有研究顯示,有口臭的人,每天喝無糖酸奶,連喝六周,症狀就會得到改善。這主要是因為酸奶中的益生菌在腸道發揮作用,酸奶中的維生素D也有殺滅胃腸內細菌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含糖酸奶的殺菌效果會大為下降。

4.消化不良的人

和普通牛奶相比,酸奶中的蛋白質更易吸收,發酵後產生的乳酸還能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促進胃腸蠕動和消化液的分泌,提高多種礦物質的吸收率,特別適合消化不良者、老人和兒童食用。

5.經常便秘的人

酸奶含有大量活性乳酸菌,能夠有效調節體內菌群平衡,促進胃腸蠕動,從而緩解便秘。

6.高血壓患者

國內外研究表明,適量攝入乳製品有利於高血壓的防控,低脂乳製品以及發酵乳製品有利於預防腦卒中。事實上,酸奶比牛奶的健康作用更加受肯定。即便沒有活菌到達大腸,其中的營養素對於控制血壓也非常有益。

酸奶具有開胃促消化、促進新陳代謝、排毒養顏等養生效果,以上6類人群在平時適量的飲用酸奶能夠取到意想不到的養生效果。同時需要特別提醒大家的是,糖尿病患者和胃酸過多的人群喝酸奶會加重病情,應盡量少喝酸奶。

⑷ 百合花有幾種顏色

合是多年生草本鱗莖的球根花卉,屬百合科百合屬。多產於北半球溫帶,也有少數產於南半球的寒帶及熱帶。原產我國東南、西南、華南、華東及川、滇、甘肅、陝西、山西、河南等地的高山峽谷之中,人工栽培的更多,幾乎遍及全國各地。

百合花一般有白色、橙黃、紅色幾種顏色。過去在我國陝西太白山中,還有一種野生的綠百合花,現在川、滇等地也偶爾能見到。百合的花期在六月至八月。花朵側生在花梗頂端,形狀像平展的喇叭,花美姿麗,有的有芳香。

百合的鱗莖營養豐富,含澱粉21.7%,粗蛋白4.5%,是滋補上品。入葯有鎮咳、祛痰、潤肺、健胃、安神等功效。尤其是婦女產後食之大有益處,因它還可促進血液循環。

百合的種類很多,百合屬的就有100種,我國原產者30種以上。按其用途一般分兩大類。

有的鱗莖不能食用,比如鹿子百合、麝香百合、青島百合、湖北百合等,其鱗莖很小或味苦。但這些不能食用的百合的花卻非常艷麗,是優美的觀賞花卉。

以取鱗莖供食用的百合,主要是卷丹,即黃百合,或叫倒垂蓮,日本稱為鬼百合。南京所產的味甜個大,最負盛名,故又叫南京百合。它產於我國長江下游各地。葉互生披針形、深綠色,葉腋間生珠芽,可供繁殖。莖高達一米,夏季開橙黃色花。因花瓣反卷向下開放,猜想「卷丹」之名因此而得吧。花瓣上布滿了暗紫色斑點,所以也有人叫它虎皮百合。可食用的另有渥丹,或稱山丹,又名連珠、紅百合、川強瞿。日本叫它姬百合。在河北、陝西等地山區有野生。此種百合莖短葉狹、不生珠芽,花有黃、紅二色。

百合的地下莖形態特殊,呈鱗狀、層層鱗片互相疊合,所以人們稱為「百合」。此外,也有人說,百合之名是指百子團結之意,其中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

說是早年間四川一帶有個國家叫蜀國。國君與皇後恩愛有加,他們生有一百個王子。在國君與皇後年事漸高以後,國君又娶了一個年輕貌美的妃子。這妃子入宮第二年就給老國君生了一個小王子。國君老年得子,十分高興,倍加寵愛。王妃的想法可不一樣,她想到的是自己生的這個小王子若想繼承王位,是怎麼也斗不過皇後生的那一百個王於的。於是她就向國君進讒言,說皇後教唆著那一百個王子要造反。國君年紀大了,不免昏庸、不辨是非。就下令將皇後和一百個王於都驅趕出境。蜀國的鄰國叫滇國。滇國本來就對蜀國虎視眈眈,想侵佔蜀國的土地。現在見蜀國國君如此昏庸無道,居然連自己的親生兒子都趕出國境,認為時機已到,便馬上發兵攻打蜀國。蜀國本來國力是強盛的,但文武大臣們自從見到國君寵幸王妃,聽信讒言、趕走皇後和王子,也都人心渙散,都不願為國君效力了。所以滇國的軍隊攻城奪池,很快就逼近蜀國國都了。形勢萬分危急。

國君在束手無策之際,只好親自督陣。可是他年歲大了,體力不濟;加上威信喪失,軍隊中人人只顧自保性命,無人肯沖鋒陷陣。正在這時候,國君忽然看見遠遠來了一隊人馬,人數不多,卻英勇異常,直奔入敵人陣營,一陣猛沖猛殺,竟然把敵軍殺得人仰馬翻,剩下的少數幾個也狼狽逃竄而去。待到國君帶領著軍隊迎上前去,才看清楚原來這一支彷彿從天而降的援軍,竟然是被自己驅逐出宮的一百個王子,以及他們帶領的家臣們。

當時,國君又高興又慚愧,激動得不知說什麼才好。這時一位老臣趕上前來,對國君說:「皇上,家和萬事興呀。你該把皇後和王子們都接回宮來,一家人團團圓圓才能安家興國。」大王子說:「父王,請您放心,母後一貫教導我們要團結一心,共同扶佐父王,更要我們善待王妃與小弟。我們一百個兄弟永不分離,一定要幫助父王共同治理國家。」國君老淚縱橫,激動得說不出話來。以後當然是接回了皇後和一百個王子,王妃也知錯認錯了。蜀國從此更強盛發達了。

以後不久,奇怪的事發生了。那就是在王子們當年與敵軍作戰的高山林下,不知不覺地長出了一種奇異的植物。後來,人們根據它的地下莖層層疊合的特點,並聯想到百子合力救蜀王的故事,便給它取了一個象徵兄弟團結意義的名字——「百合」。

⑸ 關於百合的來歷

百合是公認的吉祥物 西方人以百合為聖潔象徵,是祥瑞之物。公元約1000年前以色列國王所羅門的寺廟柱頂上,就以百合花作裝飾。 在德國有一個關於百合的古老傳說,幾乎世界各國人民都知道。一個名叫愛麗絲的姑娘,陪伴著母親住在哈爾茲山區。有一天,勞莫保大公爵乘馬車路過此地。看見了愛麗絲,竟以為是仙女下凡,立即邀請她一起回城,他以為自己是大公爵,權大勢大,可以蠻不講理。豈料愛麗絲竟執意不肯。大公爵那肯罷休,拉著姑娘不放。姑娘慘叫,呼天保佑,忽然一陣神風,姑娘不見了。卻從姑娘站的地里,聳起一株百合花,放出陣陣清香。這就是外國傳說的百合花的來歷。百合花代表純潔、尊敬,尤其是白色的百合,最受推崇。 在希臘古神話中,對百合的來歷,有另一傳說:神主宙斯有個兒子名叫大力神海格立斯。他曾創立過12項英雄業績。海格立斯聽說吃了女神朱諾的乳汁,就能長生不死。然而朱諾的乳汁得到手,談何容易!宙斯用了一番心思,召請諸神歡飲,席中有意為朱諾安排了大量的奈克塔(神飲的酒),朱諾果然喝得酪酊大醉。宙斯便叫兒子海格立斯撲到朱諾身上吸吮乳汁。海格立斯越吃越有勁,滿咀乳汁來不及咽下去,流到地上,凡有乳汁的地方,便立即長出雪白芳香的花來,人們都叫它百合花。 那裡的社會風尚,女子穿白色衣裳,手裡拿一枚百合花,即表示高尚與貞沽。在中世紀的許多聖母畫象中,百合花都畫成既沒有雄蕊,又沒有雌蕊,意味著沒有任何性的邪念。 百合之名是指百子團結之意,其中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 說是早年間四川一帶有個國家叫蜀國。國君與皇後恩愛有加,他們生有一百個王子。在國君與皇後年事漸高以後,國君又娶了一個年輕貌美的妃子。這妃子入宮第二年就給老國君生了一個小王子。國君老年得子,十分高興,倍加寵愛。王妃的想法可不一樣,她想到的是自己生的這個小王子若想繼承王位,是怎麼也斗不過皇後生的那一百個王於的。於是她就向國君進讒言,說皇後教唆著那一百個王子要造反。國君年紀大了,不免昏庸、不辨是非。就下令將皇後和一百個王於都驅趕出境。蜀國的鄰國叫滇國。滇國本來就對蜀國虎視眈眈,想侵佔蜀國的土地。現在見蜀國國君如此昏庸無道,居然連自己的親生兒子都趕出國境,認為時機已到,便馬上發兵攻打蜀國。蜀國本來國力是強盛的,但文武大臣們自從見到國君寵幸王妃,聽信讒言、趕走皇後和王子,也都人心渙散,都不願為國君效力了。所以滇國的軍隊攻城奪池,很快就逼近蜀國國都了。形勢萬分危急。 國君在束手無策之際,只好親自督陣。可是他年歲大了,體力不濟;加上威信喪失,軍隊中人人只顧自保性命,無人肯沖鋒陷陣。正在這時候,國君忽然看見遠遠來了一隊人馬,人數不多,卻英勇異常,直奔入敵人陣營,一陣猛沖猛殺,竟然把敵軍殺得人仰馬翻,剩下的少數幾個也狼狽逃竄而去。待到國君帶領著軍隊迎上前去,才看清楚原來這一支彷彿從天而降的援軍,竟然是被自己驅逐出宮的一百個王子,以及他們帶領的家臣們。 當時,國君又高興又慚愧,激動得不知說什麼才好。這時一位老臣趕上前來,對國君說:"皇上,家和萬事興呀。你該把皇後和王子們都接回宮來,一家人團團圓圓才能安家興國。"大王子說:"父王,請您放心,母後一貫教導我們要團結一心,共同扶佐父王,更要我們善待王妃與小弟。我們一百個兄弟永不分離,一定要幫助父王共同治理國家。"國君老淚縱橫,激動得說不出話來。以後當然是接回了皇後和一百個王子,王妃也知錯認錯了。蜀國從此更強盛發達了。 以後不久,奇怪的事發生了。那就是在王子們當年與敵軍作戰的高山林下,不知不覺地長出了一種奇異的植物。後來,人們根據它的地下莖層層疊合的特點,並聯想到百子合力救蜀王的故事,便給它取了一個象徵兄弟團結意義的名字--"百合"。

⑹ 關於張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有哪些

張姓起源
▲關於「張」字
張是一個象形字,整個樣子像一個張弓欲射之人
張,繁體字作眼,由弓和長左右相合而成,張姓人在向別人介紹自己的姓氏時,都說成「彎弓張」,可見他們是十分看重其姓氏構件中的「弓」的。從文字學上來看,「弓」對於「張」字實在也是處於核心地位的。
在甲骨文中還沒有發現張字,但金文及石刻文中卻有很多,其寫法也各不相同。這些張字雖然寫法各異,但卻有一個基本的特點,就是與弓、矢、長,尤其是與弓分不開,可以說沒有弓就沒有張。從字形的演變來看,張最早是弓與矢的聯合體。弓矢是自然而然聯用的,有弓就必然會有矢,不必再強調,因此後來矢就漸漸退出,而讓位於長,最後穩定為長弓的聯合體。長弓則表示這弓比一般的弓還要厲害,更有威力。
張字的意義很多,新版的《漢語大字典》計有21個義項,一般的字典皆作十餘種,如誇張、張開、強、盛、張貼、看、望、擴大、布置等等,但這大多是後人引申而來的,最早的字書所記義項不多。《說文解字》說:「張,施弓弦也。從弓,長聲。」《廣雅·釋詁三》:「張,施也。」另外還有一層意思,見於《周禮·秋官》:「羅取鳥獸曰張。」胡三省在注《資治通鑒·漢明帝水平七年》中「勞勤張捕,非優恤之本也」時也說:「張,設也,設為機阱,以伺鳥獸曰張。」
▲張姓來源主要有三:
一、出自黃帝之後,揮為始祖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這支張氏是由黃帝直接傳下來的,最早發源於尹城國的青陽,目口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晉祠附近,其後望族也出於這一帶。
張姓是一個古老的姓氏,它起源於遙遠的傳說時代。據說張姓的始祖名「揮」,他是黃帝的孫子(一說是黃帝的兒子),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家,他發明了弓箭和網罟 (gu)。弓箭和網罟作為當時的新的生產工具,使人們可以獵取更多的鳥獸,捕撈更多的魚蝦,又能夠減少猛獸對自身的傷害。揮所在的氏族部落世代以生產弓箭和網罟為業,於是他的後裔就以「張」作為自己的姓氏。
張姓公認的血緣親祖黃帝是遠古傳說時代華夏族部落聯盟的首領,他以德經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選賢任能,嚴懲頑凶,開創了一個歌舞昇平的盛世。
據《帝王世紀》記載,黃帝由其母有嶠氏女附寶感電而生。「(黃帝)母曰附寶,見大電繞北斗樞星,照郊野,感附寶,孕二十四月,生黃帝於壽丘,長於姬水,有聖德,受國於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為名,又以為號。」後人據此推演出兩種傳說。
一種傳說是:黃帝降生於天帝下凡之際,那時正是神農氏時代,神農的舅舅有個兒子名叫少典,他是有熊國(在今河南新鄭縣境內)的國君。當時少典族正與有嶠氏族互通婚姻。於是少典便娶有(蟲喬)氏的女兒附寶為妻。有一天,少典和附寶扛著木耜去田間種地,正走著,天空突然暗淡下來,頓時星斗滿天,和晚上一模一樣。這時,附寶抬頭仰視,只見上空有一道閃閃發亮的電光像蛇一樣不時繞著北斗七星旋轉,剎那間,四野罩上了一層濃郁的青光。不一會,附寶只覺得腹部有什麼東西猛地一動,嚇得她大喊大叫,等少典急忙回頭詢問時,她卻說沒有什麼。打那以後,附寶便懷孕了。自懷孕那天起,經過24個月,也就是在第三年的一天,附寶在新鄭西北的軒轅之丘(一說在山東曲阜),生下一個男孩。由於出生在軒轅,所以便給這個孩子起名為軒轅。傳說軒轅剛生下來就會說話,非常精靈。還在孩提時代,他看見人們在樹上構築房子,便說:「把房子建築在樹上既不方便,又不安全,如果蓋地上不是更好嗎?」不久,神農氏聞知黃帝這種見解,大不以為然。於是,黃帝便在地上蓋了一間房屋讓他看,神農氏這才信服了。
另有一種傳說:附寶與少典成親後不久,便遷徙到山東曲阜的壽丘。在一個初冬的夜晚,附寶獨自一人來到郊外散步,她仰望星空,思念故土之情油然而生,忽然間,天空出現一道銀白色的閃電,只見那閃電繞著北斗星中的樞星轉了幾圈,然後迅速地由天及地,很快消失了。這時,大吃一驚的附寶頓然感到身上有奇特的感覺。不一會,她才意識到自己受雷電感應而懷孕了。此後,經過24個月,於第三年冬季的一天,在壽丘生下黃帝。剛出生的黃帝,額骨隆起,形狀像太陽,而且面部有龍的相貌,其手足也似龍爪龍趾。更奇異的是,黃帝有四張臉,傳說這樣黃帝可以隨時隨地眼觀四面,耳聽八方,觀察、了解一切情況,以更好地相機行事。黃帝剛出生就咿呀說話,不久就會走路了。他十歲左右離開壽丘,到處拜師學藝,遍訪名山大川。
黃帝生活在原始氏族公社時代,當時中國大地的社會結構表現為氏族——由若干氏族組成的部落——由若幹部落組成的部落聯盟。各氏族、部落及部落聯盟之間為了各自的利益常常發生戰爭,黃帝開始還只是姬姓部落的首領,在長期的征戰中,他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威信,最終完成了對其他各部落的統治,坐上了部落聯盟盟主的寶座。
對炎帝、蚩尤與刑天的戰爭是黃帝通向盟主道路上的三個里程碑。據文獻記載,黃、炎二帝本是同胞兄弟,《國語·晉語》:「昔少典娶於有嶠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異姓則異德,異德則異類。」《新書·益壤》說:「炎帝者,黃帝同母異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當黃帝成為姬姓部落首領並開始興盛強大之時,炎帝部落已步入虛弱衰微之路,各氏族之間相互征討,暴虐百姓,而炎帝則無力平息戰亂,保護臣民,於是黃帝遂起而教民慣用干戈,以征殘暴。結果,各氏族都前來朝拜並歸服於黃帝。炎帝乃遷居涿鹿(在河北涿鹿,一說在山西運城),但仍然大行無道,史稱「並兼無親,文無所立,智士寒心」(《逸周書史記解》)。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黃帝再次「振德修兵」,決定與炎帝在涿鹿進行決戰。據文獻記載,黃帝所率以熊、羆、狼、豹、軀、虎等為圖騰的各氏族部落聯軍揮舞著用(周鳥)、鵑、鷹、鳶等羽毛製作的戰旗,向涿鹿猛烈進攻,炎帝則退到城東一里的阪泉。經過血戰,黃帝方「誅炎帝而兼其他」,於是「天下乃治」。戰敗的炎帝部落被迫向南方和東方轉移,與長江流域的苗蠻集團犬牙交錯,漸趨融合。黃炎戰爭的勝利確立了黃帝對原屬炎帝勢力范圍的黃河中游地區的領導權,使他登上了中原各部落聯盟盟主(有稱「中央天帝」者)的地位。
當黃炎之戰結束,黃帝剛登上中央天帝地位之時,居住在黃河下游(即今山東及江蘇北部一帶)的九黎族首領蚩尤就率眾西進涿鹿城下,向新盟主提出了挑戰。九黎族是一個相當龐大的部族,他們英勇善戰,以蚩(一種毛蟲)尤(同蚍,即人腹中的長蟲)為圖騰。到黃帝時代,該部族出了一個有名的首領,人們就將其稱作蚩尤。蚩尤通曉天道,精明強干,長於戰事,史書中也把他描繪成超乎凡人的神明,說他人身牛蹄,四日六手,鬢發如劍戟,頭上長角。不僅如此,他還有「兄弟八十一人,並銅頭、鐵額、食沙石」,武猛異常。憑著強大的武力,蚩尤不斷向四鄰擴張,大有與黃帝分庭抗禮之勢。其時黃河中游一個以榆罔為首領的部落在受到蚩尤侵擾後,遂向黃帝求援,於是就引發了黃帝與蚩尤的涿鹿大戰。此次大戰對黃帝來說極為艱難,所謂「流血百里」,「九戰九不勝」,但最終還是取得了勝利。
在經過炎帝、蚩尤之戰而建立起一個強大的部落聯盟以後,黃帝把尋求治邦安民之道建立在遍訪天下賢明之士的基礎上。為此,他不辭艱辛,連續奔波,走王屋而受丹經,越鼎湖而飛流珠,登崆峒而問廣成,上具茨而事大隗,適東岱而奉中黃,人金谷而咨滑子,論導養而質玄素二女,精推步而訪山稽、力牧,講占候則詢風後,著體診則受岐伯、雷公,審攻戰則納五音之策,窮神奸則記白獸之辭。(《抱朴子》)足跡所及,「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於空桐,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
黃帝的巡遊,一方面擴大了黃帝族的聲威與影響,從而使黃帝的勢力范圍日益拓展,《軒轅黃帝傳》所說:「帝所理天下,南及交趾,北至幽陵,西至流沙,東及蟠木。」另一方面使黃帝游歷之處的外族人民受到深深的感化,他們在黃帝仁義之德的感召下,紛紛前來向黃帝族朝貢,首先是諸北、儋耳之國來向黃帝族貢獻禮物,接著南夷族乘白鹿獻上美酒,後來四方之外族人都不斷地前來朝貢。外人朝貢進一步加強了黃帝族與其他族的友好往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就為黃帝族和其他族的融合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在巡遊天下,了解各地情況,獲得養民安邦之道之後,黃帝遂提出並開始實施自己的治世方略。
黃帝一生娶有四個妻室,她們是嫘祖、方雷氏、彤魚氏、嫫母。據《史記·五帝本紀》、《帝王世紀》、《路史·疏仡紀·黃帝》等文獻記載,嫘祖又作(亻累)祖,西陵氏女,為黃帝正妃。她發明了養蠶繅絲之術,並教人以絲織帛,做成衣服暖身遮羞。次妃方雷氏、彤魚氏皆賢淑。嫫母相貌很醜,但賢而有德,因沒有名字,出嫁前人皆呼為醜女。黃帝認為「屬女德而弗忘,與女正而弗衰,(貌)雖惡何傷」(《呂氏春秋》),故娶為妻室,封號嫫母。
關於黃帝的子孫,文獻記載有很多不同的說法。《國語·晉語》說:「黃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唯青陽與夷鼓為己姓。青陽,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魚氏之甥也。其同生而異姓者,四母之子,別為十二姓。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藏、任、荀、僖、姑、儇、依是也。唯青陽與蒼林氏同於黃帝,故皆為姬姓。」《史記·五帝本紀》、《世本》、《大戴禮記》等書,與此大體一致。
與《國語》、《史記》等書所雲不同,《山海經》說:「黃帝生禺(豹-勺+虎),禺貌生禺京。禺京處北海,禺貌處東海,是為海神。
「帝俊生禺號,禺號生淫梁,淫梁生禺番,是始為舟。禺番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為車。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肉食。」「有北狄之國。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狄。」
黃帝一共有25子卻是歷來所公認的。25人雖是伺父之子,卻有不同的姓,僅就得姓的14人來說,又分為12姓,這說明他們是嫁出之夫,各自以他們所嫁的氏族的姓氏為姓氏。至於「同姓者二人」,是指他們同時嫁給一個氏族。
據《路史·國名記》記載,黃帝子孫所封之國有陳、昌、張、資、寇、酈、瞿等,凡七十,其分布地域遍布今全國各地。這些黃帝子孫的進一步繁衍則奠定了中華民族的基礎。假若說他們並非黃帝子孫,或者說歷史文獻記載有所依附的話,那麼,他們也當是黃帝這一「中央天帝」統領下的各部族。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中國人都自稱自己是「黃帝子孫」或「炎黃子孫」。
黃帝逝世後,葬於橋山。橋山隸屬的郡縣在何處長期以來眾說紛紜,一般認為在今陝西黃陵縣。黃帝陵墓既是號稱「天下第一墓」的中華民族始祖之墓,也是我們將要在下面介紹的張姓家族的血緣親祖之墓。
張揮是張姓的得姓始祖,但張揮與黃帝的關系則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認為張揮是黃帝之子,另一說則認為他是黃帝之子少昊青陽氏之子,即張揮為黃帝之孫。《元和姓纂》、《古今姓氏書辨證》、《姓氏急就篇》、《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有關姓氏學的史籍記載雖稍有出入,但都主張揮為黃帝之孫說,其稱:張氏出自姬姓,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造弓矢,實張羅以取禽獸,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後世張氏後裔所修張姓族譜、張姓家譜多有沿用此說者。
清乾隆甲寅重修裕裔堂版《張氏家譜》卷三《受姓淵源考》雲:「張氏出自黃帝軒轅氏,生少昊金天氏,又號青陽氏,第五子揮始制矢,官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
持張揮黃帝之子說的有《廣韻》(下平聲十陽)、馬騙《繹史》等,張氏後裔所修張姓家譜也有很多贊同此說。
中國人姓氏之得皆有淵源,而且遵循一定的原則。姓氏命名的原則概括起來有以國、邑、鄉、亭為據的,有以人之名、字、出生秩序、官、官名、爵、爵系、國符、技、事、謚、謚氏、邑系、邑謚、族、族系等等為據的。
張姓始祖揮之得姓亦基於上述原則。盡管在張揮是黃帝之子還是黃帝之孫這一問題上,古文獻記載各持一端,但具體到張揮本人的情況,則無大的分歧,都承認其制弓矢、官弓正、祀弧星這一基本事實。然則,細心的讀者還會從我們前引文獻中發現,記張揮之得姓,有「觀弧制矢,賜姓張氏」,「始制弓矢,官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和「性長弓矢,善張綱羅,世襲其職,因賜姓曰張」等微小區別。據此,我們可以說揮之得姓為張,是以技即職業為姓,也可以說是以官為姓,或者記作以職官為姓。
春秋時由周文王的姬姓後裔所建的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始祖張揮傳21世,歷數百年,大概到商代初期,出了張嵩,字仲山,任御駕將軍,後封為濟國公。他生有張亮、張奉、張文、張進四子。這些僅見於世系而不見於古文獻。
再傳30代至51世祖張仲,字忠嗣。他與尹吉甫共同輔佐周宣王中興周王朝。生有張象、張宜二子。據史籍記載,張仲生活在周王朝實行共和行政的前後。當時周厲王因大行無道而被國人推翻,逃出王宮,朝中大臣就公推共和伯代行天子之職。共和元年(前841)是我國歷史上有確切紀年的開始。14年之後,周厲王病死於彘(今山西霍縣),共和伯請太子姬靖即位,史稱周宣王。周宣王依靠一批大臣,重振國勢,征伐戎狄,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歷史上被稱作「宣王中興」。
張仲之後,張姓先民有很多人載人史籍。如《左傳》在成公二年(前589)記有手和臂肘被箭穿連,仍奮力推車,沖向敵陣的張侯。昭公二十一年(前521)有怒殺華多僚的宋國大臣張句。另外,還有張良的先祖張老、張(走翟)、張骼、張抑朔等人,他們籽在下一節中進行介紹。
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前403),晉國的韓、趙、魏三家世卿升立為諸侯,史稱「三家分晉」,它標志著中國進入戰國時代。這個時期,張姓先民們的活動范圍進一步擴大,如魏國人張儀西走秦國,合縱連橫,大展其才能。而楚國則有大臣張旄,曾出奇計讓楚王將充當秦國使臣的張儀趕走。齊國有張丐,說服魯國在齊楚戰爭中保持中立。但張姓先民主要還是以原晉國屬地為其建功立業之所。在趙國,張孟談策反韓、魏,反擊智伯,一舉解晉陽之圍。魏有張丑力諫,阻止張儀為秦國在魏國開展外交;張倚出使趙國,使趙國在秦魏交戰中傾向魏國。韓有張去疾、張譴及張良的祖父張開地、父親張平等。
秦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強的國家,在那裡也出了一個很有名的張姓先民——張若。秦惠文王於公元前316年派大將司馬錯率兵攻佔四川,貶蜀王,派張若為蜀國守。上任伊始,他遷移秦民萬家人川,實行農墾,發展生產。又與張儀一起共同經營成都,按照秦國都城咸陽之制建有里閭、下倉、市肆、官舍、樓宇等。又設置錦官、鹽鐵官,發展官府手工業,為增強秦國國力作出了重大貢獻。公元前285年,秦國廢除巴、蜀侯國封號,改設蜀郡治川。張若因功被任命為首任蜀郡郡守。
二、少數民族賜姓改姓
元朝末年,有一個出生在山後金山(今阿爾泰山,一說大興安嶺)的蒙古將領,名叫伯顏帖木兒,他作戰英勇,曾率兵多次打敗農民起義軍。但在一次戰役中,敗在朱元璋的手下,於是歸附明朝。明太祖佩服他的武猛,就賜給他張姓。他的後代一直從軍,傳至玄孫張晟,官至都督事,進入明代中央最高軍事機構的核心領導層。又如韃靼人(明代對東部蒙古地區的蒙古族人的稱呼)哈剌爾敦,英勇善戰,被明成祖朱棣賜姓張,改名隆善。永樂七年 (1408)十月,張隆善被任命為北京右軍都督簽事,也成為一名中央軍事領導集團的核心成員。另一個韃靼人奴兒,是明代一位有名的北方邊疆守將,屢立戰功,憲宗皇帝朱見成為表彰他的英勇,賜姓張,改名友。成化八年(1472)八月,張友被任命為金吾衛指揮使。
明代前朝,有一個女真族(滿族人的祖先)人,名叫咎卜,官女真千戶,領兵征戰,勇猛異常,其事跡傳到首都北京,明成祖朱棣非常高興,賜姓為張,改名志義。永樂八年(1410)張志義被任命為建州衛指揮使,治所在今黑龍江省東寧縣東大城子。四年之後,治所移至今跨吉林、遼寧兩省的渾江流域。
今岫岩縣前營鄉張氏,本為蒙古族治良匡氏,是清代改姓張氏的。其始祖是元代的馬札爾台,他歷任武宗、文宗、惠宗三帝,曾任行營都統,陝甘、湖廣等省平章,並知樞密院事,官至中書右丞相。二世祖也曾任中書右丞相。元朝滅亡後,其後裔世居長白山麻加樂和忽密拉,大多從事畜牧業,也有人經商巴唐地區。到11世紀繼英授德時,正值愛新覺羅氏崛起於東北,於是棄牧從戎,成為努爾哈赤帳下的一員勇將,屬鑲黃旗。清兵人關,建立統一政權後,治良匡氏遷居盛京(沈陽)。13世祖名叫伯爾格,精通漢文,熟悉漢書,文武雙全。乾隆六年(1741)調任岫岩防禦使。因為熱愛當地秀麗的山川,就奉侍母親佟氏,攜弟吾令吉定居下來。兄弟二人在此繁衍,子孫都改姓張氏。
赫舍里氏分布在於都英額、哈達、輝發、長白山、佛阿拉、伯都訥、憲顏等地,在清代有一部分改姓張氏。
扎庫塔氏分布在瓦爾喀(今蘇聯東海濱省南部)、扎庫塔、松花江、長白山等地,在清代全部改為張姓。
扎拉哩氏分布在瓦爾喀、扎庫木、赫圖阿拉等地,在清代全部改姓為張。,愛義氏分布在愛湖流域一帶,在清代全部改為張氏。
明洪武元年(1368),回族人張某任寶慶(湖南邵陽)衛指揮。據《寶慶府志》卷33記載,指揮張氏的先人叫璞羅德,北平三河人。張氏任滿之後,即定居武岡車林鋪雞腳塘,依靠屯田百餘畝田產為生。今天邵陽市各地的回民,以馬、張、蘇、海、蔡姓為多,其中的張姓回族人或許就是璞羅德的後裔。
唐代初年,在雲南洱海地區近百個白蠻部落中,有一個相傳從隴西遷來的張姓部落。公元7世紀中期這個部落的首領名叫張氏進求。這時正值烏蠻部的蒙舍龍和他的兒子龍獨羅(又作細奴羅、細諾羅)開始擴張勢力,建立南詔政權。7世紀70年代,細諾羅勢力推進到洱海地區。據文獻記載,張氏進求因抵擋不住南詔的攻勢,就將自己的部落政權「禪讓」給了細諾羅,而細諾羅為了酬謝張氏,就將自己的大兒子羅波海,改姓為張,改名叫張朝鳳(夏正寅《哀牢夷雄列傳》)。這支蠻人張氏,後來演進為彝族的一部分。清末杜文秀領導的雲南各族人民起義的隊伍中,有一個叫張興癸的彝族將領,史稱他是南詔王細諾羅之後,他的祖先大概就是改姓張的烏蠻人羅波海(即張朝鳳)了。
匈奴是古代生活在我國北方的一個古老的民族,它主要活動在秦漢、三國魏晉時代,內有19個部落,其中屠各部等少數幾個部才有資格成為最高統治者單於,是匈奴族中的貴族。東漢時匈奴分裂成南北兩部,北匈奴則歸附漢室。三國曹魏時期,在今山西汾陽地區設置西河郡,安置南匈奴左部,—即匈奴族屠各部,歷史上把他們叫做西河胡或屠各胡。從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屠各胡張XX」「西河胡張XX」的記載,這些就是匈奴張氏。如《晉書·符堅載記》雲:「屠各張罔聚眾數千,自稱大卑子,堅遣鄧羌討平之。」《魏書·太宗紀》雲:「神瑞元年六月,屠各胡張文興等率流民七千餘家內屬。」《魏書·太宗紀》:「天興元年三月,西河胡張賢等率營部內附。」 羯族是古匈奴族的一個別支,出自匈奴羌渠部,居住在今山西省東南部地區。主要活動於我國魏晉時期,十六國時代,以石勒為主曾建立過後趙政權(319—351)。羯族中張姓很多,歷史文獻多有記載,例如《晉書·石勒載記》雲:「胡部大張旬督、馮莫突等擁眾數千,壁於上黨,勒往從之。」《十六國·後趙錄》稱:「張季,字文伯,羌渠部人也。」後趙國內張姓人特別多,石勒起兵時,十八騎中就有張噎仆、張越二騎。石勒自立為後趙王時,以張離、張良二人為門生主書,司典胡人出內。傳至石虎為後趙王時,離、良二人都官至尚書僕射,另外還有張群、張豺、張散、張茂、張斯、張屈支、張夷、張舉、張舂、張賀度、張沉等,都是後趙的達官顯貴。姚薇元先生在《北朝胡姓考》外編第八《羯族諸姓·張氏》中對上述張氏作了一番考證之後,得出了他們是羯族張氏的結論。他認為羯族張氏之張,是「羌渠」 (康居)諧聲轉讀而來。由此看來,羯族張氏是為後趙政權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貢獻的。
渤海族是古代生活在我國東北(包括前蘇聯、朝鮮一部分)的一個古老民族,遼金時期有一支由高姓改姓而來的渤海族張氏。隋況已在前面作了介紹。在這之前的渤海國
時期(720—962),還有一支渤海族張氏。如大將張文林、大臣張仙壽等,共有達官顯宦二十餘人,他們活動於上層,是渤海國的貴族。但這支渤海張氏之姓張的緣由卻不是很清楚。
奚族是一個活動於唐宋遼金時期的古老民族。歷史文獻中常把它記作「奚人」、「奚回」。遼代末年,奚回離保曾在今東北地區稱帝,建立奚國,改元天復。唐代奚族張氏知名的有張孝忠,曾任義武節度使。另有張忠志,本是奚人,居住在范陽,因善騎射,被范陽宋將張鎖高收為「假子」,遂從義父姓張。後屢立戰功。官至禮部尚書,封趙國公。唐代宗即位,拜成德軍節度使,又改賜姓名為李寶臣。李寶臣,有的文獻將其原名誤作張寶臣。
戰國以後,不斷有漢人移居雲南,他們和當地的土人長期雜居、通婚,相互影響,到隋唐時期就形成白蠻族。唐初,在洱海、滇池周圍有數以百計的白蠻部落。白蠻的族源主要是漢族,因此在語言、文字、風俗等方面和漢族大體相同,他們的姓氏也基本沿用漢姓。當時,在洱海地區有趙、李、楊、董姓等大部落。其中有一個張姓部落,相傳是從隴西輾轉遷來的。他們的首領名叫張氏進求。其子孫衍繁,人口日多,移居各地。到明代初年,白蠻張氏就分布到雲南太和縣洱西驛、雲南縣、浪穹縣十二關、阿迷州東山江、猛丁塞(今元陽縣老猛)、鎮南州英武關、楚雄縣、騰沖州、孟合驛、寧番(今北勝縣)等地,並且很多人做了土司的驛丞、巡檢、主簿、通把等官吏,其中官階最高的是騰沖州土知州張銘。按照明代官制規定,土司官是世襲的,因此,明代的白族張氏大多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
在今湖南、廣西等省,有很多瑤族張氏的聚居點。如武岡縣上洞鄉的石界;資源縣河口鄉的蔥坪、猴背、高山;鹿寨縣沙寨的鄉興;那坡縣百合鄉的那樂、民興、平壇,下華鄉的上華、規六,那隆鄉的坡芽;凌雲縣加龍鄉的下傘、尖里;欽州市洞中鄉的洞中、那麗、板興,板八鄉的板溝、大坑、細坑、和平。那俊鄉的東山、那欽;上思縣有妙鄉的更辟、有生;江城縣瑤家鄉的象腳山、象庄、於龍塘、六家村、大碑村、莫作山、新山、席草塘、小曼凸、牛廄房、勐板山、溫箐、漫薄山、甘蔗園、依郎、高山寒;龍勝縣的馬堤鄉等,都有瑤族張氏分布。瑤族張氏的知名人士有廣西民族學院民族研究所所長張有雋。
壯族張氏主要分布在廣西,其由來不很清楚。在清代,廣西上林縣有一個很有名的壯族張姓家族,兄弟二人,弟弟叫張鴻慧,康熙四十一年(1702)舉人,著有《女訓》、《家訓》、《董訓》等。哥哥叫張鴻翮,康熙間任永寧州學正。鴻翮的兒子張友朱,曾任慶遠府學教授。友朱生滋。滋生鵬展,乾隆時官至通政使,著有《山左續抄》、《三難通解訓言述》。

⑺ 於都縣城附近哪裡野炊最好。注意,是附近!別太遠(去那的路費控制在一元,站在重光寶塔上能看到)

經濟的三日減肥法: 香蕉1隻 蘇打餅2片 煮雞蛋1個 清咖啡1杯 酸奶1杯 (一日三餐,每餐的量) 蘋果牛奶減肥法: 第一天吃5—6個蘋果 第二天喝牛奶3—4斤 不能喝水 紅酒減肥法: 臨睡前30分鍾吃2片乳酪,1杯紅酒,三餐正常 黃瓜*雞蛋減肥法: 早、午各1個雞蛋1根黃瓜 晚1根黃瓜 一星期可瘦10多斤 一個月減30斤的方法: 早:脫脂牛奶 中午:吃1個雞蛋1根黃瓜 晚:1個蘋果 十二天減身上12%的方法: 頭3天以蔬菜和水果做為食物 早上吃水果 中午吃蔬菜晚上吃蔬菜 4—6天每天吃牛奶和酸奶(不帶防腐劑的)無限量 最後6天牛奶和蔬菜水果不限量 喝普爾茶減肥法: 此茶能美容、減肥、祛斑 中葯減肥法: 桑葚10克 決明子10克 百合10克 天冬10克 桑葉10克 潘瀉葉1克 日本迷你停食減肥法: 每周兩天不吃正餐,只吃流質食物 香蕉*乳酪減肥法: 早:香蕉1隻 低脂乳酪2杯 水1杯 中:香蕉2隻 低脂乳酪2杯 水1杯 晚:香蕉2隻 低脂乳酪2杯 青菜任吃 水1杯 蘋果減肥法: 連續3天只吃蘋果 第4天早上喝粥 雞蛋減肥方法: 連續3天只吃雞蛋 可瘦2—3公斤 不傷身體的減肥法 肥胖給人們帶來的煩惱與日俱增,雖然減肥的方法五花八門,但結果不是達不到減肥的目的,就是引起不良反應。下面幾種中葯減肥方法既有較好效果,又不會帶來副作用。 1.枸杞子每日30克,沖茶服,早晚各1次,連用7周,用葯無禁忌,一般1個月後體重可下降2.6千克。 2.飯前半小時服用大**4-10片,每日1-3次,大便保持每日3次左右。 3.干荷葉100克,山楂250克,浙貝母100克,皂夾(火制)5克,生大黃50克,陳皮50克,上葯研細末為1療程劑量。每日取干葯50克,用開水浸泡,取汁300毫升,每日分2次服,1個月1療程。 4.茵陳40克,首烏20克,金櫻子30克,黃精30克,生山楂15克,丹參20克,大黃10克,三七粉5克,澤瀉15克,葛根20克。水煎服,每日2次。 5.決明子30克,澤瀉、郁李仁各15克,火麻仁、山楂各10克,研末,每袋20克,每日3次,每次1-2袋,飯前半小時服。 6.番瀉葉、桃仁、豬苓、積殼、黃芪各10克,研末。每次10克,開水沖服,每日1-3次,30天為1療程

熱點內容
海棠花開的日子 發布:2025-10-08 00:01:33 瀏覽:502
倩女家園玫瑰 發布:2025-10-07 23:55:39 瀏覽:939
玫瑰騎士游戲 發布:2025-10-07 23:50:29 瀏覽:72
花藝策劃活動 發布:2025-10-07 23:37:43 瀏覽:6
蘭花激素葯 發布:2025-10-07 23:35:13 瀏覽:308
荷花告辭 發布:2025-10-07 23:32:14 瀏覽:71
邵櫻花 發布:2025-10-07 23:27:41 瀏覽:72
蘭花苑洋 發布:2025-10-07 23:27:35 瀏覽:855
趙海棠理想型 發布:2025-10-07 23:26:06 瀏覽:425
老版聊齋牡丹仙子 發布:2025-10-07 23:20:54 瀏覽: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