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隆中牡丹園
A. 乾隆為什麼將牡丹台改名為「鏤月開雲」
1744年,乾隆將復牡丹台改名為「鏤月開雲制」。傳說名字源於乾隆的一個夢境。
乾隆在天然圖畫樓午睡,做夢飄向了牡丹台。朵朵白牡丹變成了朵朵白雲,將他團團圍住,忽又飄出了條條白綢帶,纏住了他的脖子。
乾隆大驚失色,高呼:「救駕!」貼身侍衛持劍跑來,只聽當啷一聲,乾隆從噩夢中醒來。
原來,一個前來獻寶劍的太監不慎將名為「鏤月」的寶劍跌落在地上。因為「鏤月」劍在乾隆的夢中驅趕白雲,救駕有功,被封為鎮園劍,懸掛在牡丹台殿堂高處,牡丹台也就被改為「鏤月開雲」了。
B. 乾隆的母親是
鈕祜祿氏?陳閣老夫人?宮女李金桂?還是「傻大姐」?
乾隆的生母,正史記載為「原任四品典儀官、加封一等承恩公凌柱女」;野史傳說則有多種說法,如熱河宮女李金桂、內務府包衣女子、傻大姐、「村姑」、海寧陳夫人等。
乾隆的生母是誰,的確是一樁歷史疑案。皇帝的生母出了疑案,這在清朝十二帝中是僅有的,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罕見的。
陳閣老家的孩子被人調了包
康熙五十年(1711年)七月二十六日,康熙從北京出發到達避暑山莊,九月二十二日回到北京。其間,乾隆的父親雍親王胤禛,七月二十六日赴熱河請安,八月十三日,乾隆出生。這中間只有17天。就是說,如果乾隆在避暑山莊出生,那麼他母親在臨產前17天,大腹便便,行動不便,怎麼會到避暑山莊去呢?乾隆的生母或許另有其人?
野史記載與民間傳說,有多種說法:
有一種傳說,乾隆生母是浙江海寧大學士陳世倌(guān)的夫人。海寧在清朝有「陳氏三宰相」———順治朝大學士陳之遴、康熙朝大學士陳元龍、雍正朝大學士陳世倌,他們都不是靠裙帶關系,而是靠自身能力當上大學士的。
陳世倌,俗稱陳閣老,在康熙年間入朝為官。傳說陳世倌與雍親王一家常有來往,今天陳閣老的舊宅,還保存有一塊九龍匾,據說是雍正親筆書寫的。那一年恰好雍親王的福晉和陳閣老的夫人,同月同日分別生了孩子。雍親王就讓陳家把孩子抱入王府看看。可是,等孩子再送出來時,陳家的男孩竟變成了個女孩。陳閣老意識到此事性命攸關,不敢作聲。那換入宮中的男孩,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
許嘯天《清宮十三朝演義》說乾隆六下江南的目的就是探望親生父母。他六次南巡竟有四次住在陳閣老家的安瀾園,為的就是與生身父母相聚。但據孟森著《海寧陳家》考證,乾隆南巡第一次、第二次都沒有到海寧。第三次到海寧,陳世倌已死。可見乾隆下江南為了看望他的生身父母的傳說純粹是捕風捉影,根本沒有根據。
陳家乾隆古裝像的園子叫「隅園」,因位於城的一隅而得名。乾隆第四次南巡住隅園,同浙江海塘工程有關,所以乾隆將「隅園」改名為「安瀾園」。
其實,乾隆出生時,雍正的長子、次子雖已幼年早死,但第三子已經8歲,另一個妃子又即將臨產。且這時雍正才34歲,正當壯年,他怎麼會在已經有一個8歲兒子的情況下,急急忙忙、偷偷摸摸地用自己的女兒去換陳家的兒子?這從情理上也是說不通的。退一步說,其時雍正並不知道自己將來能否登上皇位,又怎麼會知道陳家兒子是有大福之人呢?
雍正喝了鹿血後發生了什麼?
第二種傳說,由晚清長沙湘潭一位著名詩人、學者王闓運提出:乾隆的生母雖然是鈕祜祿氏,但的確與避暑山莊有關。王闓運是曾國藩的幕友,做過大學士肅順的西席(家庭教師)。他在《湘綺樓文集》里提到乾隆之母:
始在母家,居承德城中,家貧無奴婢,六七歲時父母遣詣市買漿酒粟面,所至店肆大售,市人敬異焉。十三歲時入京師,值中外姐妹當選入宮。……孝聖容體端頎中選,分皇子邸,得在雍府。
後來雍親王生病,此女日夜服侍。數月雍親王病癒,她懷孕生下了乾隆。但清朝遺老金梁等認為:清朝選秀女制度是非常嚴格的,從清宮《欽定宮中現行則例》中,可以看到當時清宮的一些有關規定。清宮的門衛制度更是森嚴,怎麼可能讓承德地方一個女子混進皇宮並入選秀女呢?所以這種傳說是靠不住的。
第三種傳說,曾做過熱河都統幕僚的近代作家、學者冒鶴亭說:乾隆生母是熱河漢人宮女李佳氏。上海淪陷期間,作家周黎庵寫了《清乾隆帝的出生》一文,發表在《古今文史》半月刊上(1944年5月1日),援引冒鶴亭的說法,並添加雍正喝鹿血等情節,增加了故事性:傳說雍正在做雍親王時,一年秋天在熱河打獵,射中一隻梅花鹿,雍正喝了鹿血。鹿血壯陽,雍正喝後躁急,身邊又沒有王妃,就隨便拉上山莊內一位很醜的李姓漢族宮女幸之。第二年,康熙父子又到山莊,聽說這個李家女子懷上了「龍種」,就要臨產。康熙發怒,追問:「種玉者何人?」雍正承認是自己做的事。康熙怕家醜外揚,就派人把她帶到草棚。醜女在草棚里生下一個男孩,就是後來的乾隆。
台灣學者庄練(蘇同炳)在《乾隆出生之謎》文中、台灣小說家高陽在《清朝的皇帝》書中,都認同這一說法,甚至於提出李氏名叫金桂,因為她「出身微賤」,而旨令鈕祜祿氏收養這個男孩,於是乾隆之母便為鈕祜祿氏。盡管乾隆生在草棚的傳說流傳很廣、故事生動、影響也很大,但那畢竟是野史,是靠不住的。
第四種傳說,晚清文人天嘏在《清代外史》中,說乾隆知道自己不是滿族人,因此在宮中常常穿漢服,還問身邊的寵臣看自己是否像漢人。乾隆的確在宮中經常穿漢服,現在故宮還保存著不少乾隆穿漢服的畫像,也許這就是引起傳說的原因之一。如果僅根據他穿的衣服而確定乾隆的出身,其結論肯定是荒唐的。
第五種傳說,民國時期曾任國務總理的熊希齡,從「老宮役」口中聽得所謂乾隆生母的故事,並對胡適之講道:「乾隆帝之生母為南方人,渾名『傻大姐』,隨其家人到熱河營生。」這種傳說因《胡適之日記》而流傳甚廣。
野史不可靠,正史也說不清
雖然以上傳說並不可靠,但是,關於乾隆的生母,文獻與檔案上的確有疑點:
成書於乾隆十七年(1752年)的蕭奭(shì)的《永憲錄》卷二記載:雍正元年十二月丁卯(二十二日)午刻,上御太和殿。遣使冊立中宮那拉氏為皇後。詔告天下,恩赦有差。封年氏為貴妃,李氏為齊妃,錢氏為熹妃,宋氏為裕嬪,耿氏為懋嬪。
蕭奭在這本書中還提出:「齊妃或雲即今之崇慶皇太後。俟(sì)考。」就是說,在當時就有人對乾隆的生母是誰提出了懷疑。
清朝政府有個規定,皇帝家族生兒育女,每3個月要上報一次,寫明出生時間和生母。每隔10年,根據出生和死亡記錄的底稿,添寫一次皇室族譜,就是《玉牒》。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保存的《玉牒》和生卒記錄底稿上,都清楚地寫著世宗憲皇帝(雍正)第四子高宗純皇帝(乾隆),於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由孝聖憲皇後鈕祜祿氏、凌柱之女誕生於雍和宮。
但是,這位鈕祜祿氏是何許人?
清宮檔案《雍正朝漢文諭旨匯編》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十四日記載:
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奉上諭:尊太後聖母諭旨:側福金年氏封為貴妃,側福金李氏封為齊妃,格格錢氏封為熹妃,格格宋氏封為裕嬪,格格耿氏封為懋嬪。該部知道。
同一件事,《清世宗憲皇帝實錄》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甲子(十四日)卻記載:
諭禮部:奉皇太後聖母懿旨:側妃年氏,封為貴妃;側妃李氏,封為齊妃;格格鈕祜祿氏,封為熹妃;格格宋氏,封為懋嬪;格格耿氏,封為裕嬪。爾部察例具奏。
這兩份記載的差異,可以作如下解釋:格格錢氏與格格鈕祜祿氏是一個人。因為她們都是同一天、都是奉皇太後的懿旨受封,所以熹妃只能是一人。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正式設立秘密立儲制,指定弘歷為皇太子。他的母親總要有一個高貴的出身,因此,將熹妃錢氏篡改為鈕祜祿氏。是否可能由內大臣「滿洲鑲黃旗人四品典儀凌柱」將錢氏認作乾女兒?如果事實如此,就解決了身份與姓氏的難題。
在沒有其他確鑿證據之前,我們只能相信《實錄》和《玉牒》的記載。不過,雍正檔案與雍正實錄關於熹妃錢氏與鈕祜祿氏的記載上的矛盾,至今仍不能夠完滿地解決。所以,乾隆生母問題,仍為歷史疑案。
傳說與真相
其實這些廣為流傳的說法,全是捕風捉影。所謂的陳閣老,也就是陳世倌,乾隆六年擔任內閣大學士時間不長,就因起草諭旨出錯被革職。當時乾隆罵他:「少才無能,實不稱職」。
根據皇室族譜可以發現:乾隆出生時,雍正的長子、次子雖已幼年早夭,但第三個兒子已經8歲,另一個王妃過三個月又添了一個兒子。而且,這時的雍正才34歲,正當壯年,他怎會在已經有一個8歲的兒子,另一個王妃又即將臨產的情況下,偷偷摸摸地用自己的女兒去換陳家的兒子?這從情理上也是說不通的。
至於乾隆為什麼六下江南,有四次到海寧並住在陳家私人花園,據考證,乾隆南巡到海寧,主要是視察耗資巨大的錢塘江海塘工程。浙江海寧是一個偏僻的小縣,當時找不到比陳家花園更好的地方讓皇帝住了。再說陳家花園離陳家住宅實際還有幾里路遠,乾隆在陳家花園住過四次,但對陳家子孫卻一次也沒有召見過,更談不上「探望親生父母」了。
現在看來,所謂乾隆是醜女生在草棚里,或者本是陳閣老兒子的民間說法,都是站不住腳的。至於乾隆的出生地,雖然史學界也有不同的說法,但從清宮檔案來分析,落腳點應該是雍和宮。關於乾隆的身世,不管後人如何猜疑,如何寫進小說、拍成電視劇,都不能當成歷史事實來相信。
C. 襄陽市有牡丹花嗎在哪裡
您好,我們家自己從山東引進的牡丹,油牡丹,面積有130畝左右,現在正是開花季節,但不是觀賞牡丹,花色為純白色,花蕊黃色。在谷城縣周灣村。
D. 古隆中門上的寫的是
2017-11-25聊聊
牌坊正中橫額雕有「古隆中」三個大字,兩邊楹聯摘取杜甫《蜀相》詩中兩句:「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兩邊小門上是諸葛亮「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名句;背面大門上面橫額是「三代下一人」,兩邊門柱上刻「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算是對諸葛亮一生功績的概括。
E. 描述當地的地理位置、溫度氣候、風景名勝以及民俗風情的簡短的一段話,大概300到400字
上網路嘍……
例如襄陽:
襄陽,位居中華腹地,扼守漢水中游,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中國十大魅力城市」——襄樊的最大城區。襄陽屬北亞熱帶季風型大陸氣候過渡區,具有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降雨適中,雨熱同季等特點,襄陽有引人入勝的名勝古跡。古老的隆中松柏參天,山水清幽,三顧堂、武侯祠、木馬車、六角井等一批建築古跡保存完好,牡丹園、桃花園、翠竹園相映成輝;襄陽城馳名中……
F. 古隆中景點介紹
摘要 古隆中風景區是三國時期傑出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文學家諸葛亮青年時代(17-27歲)隱居的地方,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歷史。據《輿地誌》記載:「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聲。」隆中因此而名之。著名的劉備三顧茅廬的史事和興漢藍圖「隆中對策」都發生在這里。景區內群山環抱、松柏成蔭,自然環境優美,人文古跡眾多,是一處融歷史人文景觀與低山嶽陵風光為一體的風景名勝區。
G. 古隆中有什麼春天開的花
春天開的花很多:梅花. 水仙. 迎春. 報春. 瑞香. 山茶. 白玉蘭. 紫玉蘭. 瓊花. 君子蘭. 海棠. 牡丹. 芍葯. 丁香. 杜鵑. 西洋杜鵑. 櫻花. 含笑. 玫瑰. 紫荊. 棣棠. 錦帶花. 連翹. 雲南黃馨. 金雀花. 仙客來. 蝴蝶蘭. 石斛. 風信子. 鬱金香. 鳶尾. 馬蹄蓮. 金盞菊. 文殊蘭. 百枝蓮. 四季海棠. 吊鍾海棠. 竹節海棠. 天竺葵. 瓜葉菊. 虞美人. 金魚草. 美女櫻. 矮牽牛.
H. 古隆中 三顧堂
三顧堂位於諸葛草廬前面,是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作隆中對策時的紀念堂。明朝吳綬在題三顧堂的詩中說「賢人隱岩穴,帝子再三尋,野處終身志,雄談濟世心。路回山隱隱,樹鎖晝陰陰,千載稱魚水,高風冠古今。」 三顧堂的命名體現了人們對劉備禮賢下士精神的贊揚和對諸葛亮聰明才智的崇敬。 在題三顧堂的詩中說「賢人隱岩穴,帝子再三尋,野處終身志,雄談濟世心。路回山隱隱,樹鎖晝陰陰,千載稱魚水,高風冠古今。」 三顧堂的命名體現了人們對劉備禮賢下士精神的贊揚和對諸葛亮聰明才智的崇敬。 在題三顧堂的詩中說「賢人隱岩穴,帝子再三尋,野處終身志,雄談濟世心。路回山隱隱,樹鎖晝陰陰,千載稱魚水,高風冠古今。」 三顧堂的命名體現了人們對劉備禮賢下士精神的贊揚和對諸葛亮聰明才智的崇敬。 在題三顧堂的詩中說「賢人隱岩穴,帝子再三尋,野處終身志,雄談濟世心。路回山隱隱,樹鎖晝陰陰,千載稱魚水,高風冠古今。」 三顧堂的命名體現了人們對劉備禮賢下士精神的贊揚和對諸葛亮聰明才智的崇敬。 在題三顧堂的詩中說「賢人隱岩穴,帝子再三尋,野處終身志,雄談濟世心。路回山隱隱,樹鎖晝陰陰,千載稱魚水,高風冠古今。」 三顧堂的命名體現了人們對劉備禮賢下士精神的贊揚和對諸葛亮聰明才智的崇敬。 在題三顧堂的詩中說「賢人隱岩穴,帝子再三尋,野處終身志,雄談濟世心。路回山隱隱,樹鎖晝陰陰,千載稱魚水,高風冠古今。」 三顧堂的命名體現了人們對劉備禮賢下士精神的贊揚和對諸葛亮聰明才智的崇敬。 在題三顧堂的詩中說「賢人隱岩穴,帝子再三尋,野處終身志,雄談濟世心。路回山隱隱,樹鎖晝陰陰,千載稱魚水,高風冠古今。」 三顧堂的命名體現了人們對劉備禮賢下士精神的贊揚和對諸葛亮聰明才智的崇敬。 在題三顧堂的詩中說「賢人隱岩穴,帝子再三尋,野處終身志,雄談濟世心。路回山隱隱,樹鎖晝陰陰,千載稱魚水,高風冠古今。」 三顧堂的命名體現了人們對劉備禮賢下士精神的贊揚和對諸葛亮聰明才智的崇敬。 三顧堂-基本概況編輯本段
三顧堂 隆中位於襄陽城西十三公里處的群山中,是一個以諸葛亮故居為主體的襄樊市近郊文物風景區,總面積十二平方公里,景區內有隆中山、樂山、大旗山、小旗山及其所屬的谷地。
主峰隆中山海拔306米,起伏盤旋,勢若蟠龍;隔谷相望的大旗山,一頭高昂,一頭緩緩下垂,型如卧虎;山上茂林修竹,鬱郁蔥蔥,望之巍然深秀;山下泉水、池塘,山澗小溪流水潺潺。
中國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青年時期隱居隆中,躬耕苦讀,廣交名士,歷史上著名的「三顧茅廬」和「隆中對」也都發生在這里。
三顧堂是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隆中對策的紀念堂。劉備與諸葛亮會面的房屋已在明朝遭到破壞,現在的三顧堂是清康熙年間重建的。
三顧堂-地理區域編輯本段
三顧堂系大洪山余脈,山熱嵯峨,怪石林立,山林總面積29176畝,森林覆蓋率達92.6%。境內鹿門山、霸王山、香爐山、李家大山和獅子山五峰疊翠,體勢巍峨,綠海婆娑,煙樹蔥籠,溝壑縱橫,泉水潺潺,人文史跡星羅棋布,五大名峰延綿起伏,呈環狀分布,自然景觀美不勝收。顯現出一道道奇異的旅遊風景線。自然景觀景點達30餘處,著中景點12處,集「奇、險、幽」於一區。蜿蜒東去的漢水中佔地15平方公里的沙洲--鹿門灘,與鹿門寺南北呼應,構成了一幅完美的山、水灘自然風景畫。
三顧堂處在北亞熱帶濕潤季風型大陸氣候過渡地帶,年平均氣溫15--16度,無霜期220天--230天,境內四季風光如畫,陽春、山花爛漫,鳥語花香;盛夏,綠樹成蔭,泉水潺潺;金秋,漫山紅遍,層林盡染;隆勻,銀裝素裹,冰清玉潔。優越的自然環境孕育繁衍了多種植物,擁有植物78科,157屬,223種,珍貴葯用植物22種,動物17物,鳥類有16種,喬、灌、草層次明顯。實屬旅遊、休閑、渡假之勝地,是人們「回歸自然」的理想場所。
三顧堂-歷史遺產編輯本段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裡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於南陽隆中,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
劉備三顧茅廬是蜀漢歷史上一件重要事情。劉備為何要請諸葛亮出山?可以以下兩種解釋。 第一種:延攬人才,諸葛亮未出山之前,劉備手中的人均屬中等人才,想要定國安邦,必須要有一個像諸葛亮這樣的人才,當時不是有這樣一句話:「卧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再加上徐庶的推薦,劉備找諸葛亮是必然的,他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當然要找諸葛亮這樣的人才。這也是普遍接受的一種說法。 第二種:利用諸葛亮在荊襄地區的社會關系,劉備三次枉駕以見孔明,真正的目的是為了諸葛亮的勢力和影響,諸葛亮根本不是布衣,相反,他與荊州三方面勢力都有密切關系。一是,以龐德公為首的荊襄地方豪強勢力;二是,通過黃言承與荊州蔡氏集團發生了潛在關系;三是,成為劉琦的入幕之賓,獲得了劉表長子的信任。正是由於他的廣泛、復雜的這會關系,所以劉備才找到他,劉備三顧茅廬後,結果怎麼樣呢?史書上說:「荊楚群士從之如雲」這難道和諸葛亮的社會影響力沒有關系嗎?這就是劉備利用他得到的好處。
三顧堂-景點介紹編輯本段
三顧堂位於諸葛草廬前,是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作隆中對策的紀念堂。三顧堂前廳三間,後堂五間,均是硬山起脊建築。兩側迴廊鑲嵌歷代石刻和維修記事碑文。中堂掛有三顧茅廬的古畫和國家領導人題詞。前門有古柏三棵,象徵劉備、關羽、張飛三顧茅廬的拴馬樹。這里一景一物都顯得古樸雅緻,能引起人們對「魚水三分合,風雲四海生」的歷史畫卷的回顧。
古隆中形成文物風景旅遊區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其地「山不高而秀雅;水不大而澄清;地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隆山聳翠,山亘綿,旗山旋峙。明代已經形成了「隆中十景」:草廬亭、躬耕田、三顧堂、小虹橋、六角井、武侯祠、半月溪、老龍洞、梁父岩、抱膝石。1949年以後,又先後修建或新建了隆中書院、諸葛草廬、吟嘯山莊、銅鼓台、長廊、觀星台、棋盤石、琴台、孔雀寨、猴山等眾多景點,近年又新建了「千古名相諸葛亮彩塑展」、上山滑道和山頂標志性建築——騰龍閣,漢文化景區、龍泉居等既可賞景、又能旅居的旅遊風景點,進一步完善了景區旅遊服務功能,豐富了文化景觀,擴大了景區容量。古隆中形成了一個融觀瞻、度假修養於一體的風景名勝區。景區內群山環抱、松柏參天,景色頗為優美。有隆中山、樂山、大旗山、小旗山,主要景點諸葛草廬、武侯祠、古柏亭、抱膝亭、躬耕田、小虹古橋、六角井、觀星台等。1994年經國務院審定列為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1996年經國務院審定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隆中」石牌坊高約六米,長約十米,其建造材料為青石開榫組裝而成,依外觀形式為柱不出頭有樓,四柱三牌樓式。「古隆中」牌坊寬三間,中為中間,兩旁為次間,四柱腳深埋土中,四周出土處鋪地平石,柱前後及旁,以十個紋頭砷石支撐。牌坊定盤枋鬥口架正昂板,兩正昂間置花板,並雕流空花紋,以為裝飾。正昂上平鋪脊筒檐板,其檐板叉出發戧,戧角作鴿尾形。牌坊脊板兩端並飾魚龍吻,中央置火焰珠。
「古隆中」 牌坊中間上、下枋以「古隆中」字碑分隔,上、下枋面浮雕漁樵耕讀及二龍戲珠,兩邊門柱正面上雕刻「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作者陳維周,清安襄隕荊兵備使者。此聯摘自杜甫《蜀相》詩,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杜甫拜謁了成都武侯祠,時值國家多難,杜甫在政治上遭到打擊,他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詩。對聯在此表述了公元207年,劉備為了興復漢室,三顧草廬以求天下大計。諸葛亮感激劉備三顧之恩,輔佐劉備開創蜀漢基業,匡濟劉禪鞏固、發展蜀漢大業,表現了老臣諸葛亮一片忠心。在牌坊背面的字碑上刻著「三代下一人」,作者陳維周此匾所題鎮雄為地名,當屬雲南所轄,後學是歉詞,意即後輩學生。匾額高度稱頌諸葛亮是夏、商、周以後的第一人傑。門柱上雕刻「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作者陳維周,此聯選自杜甫於唐代宗大歷元年(公元766年)初夏到菱洲(今四川奉節)期間寫的《詠懷古跡五首》之五中的詩句。對聯在此稱頌 諸葛亮的文韜武略與 伊尹(商湯佐臣)、呂尚(周代齊國始祖,俗稱姜太公)不相上下,指揮調度從容鎮定連蕭何(西漢第一任臣相)、曹參(西漢大臣,曾任齊相9年,後繼蕭何為漢惠帝臣相)與 之相比都顯得遜色。「古隆中」 牌坊次間上、下枋雕雙鳳朝日、鹿鶴同壽、麒麟送子、赤虎朋壽等浮雕,中間字碑雕刻「澹泊明志;寧靜致遠。」
三顧堂-旅遊向導編輯本段
三顧堂住宿
南湖賓館紫荊苑 地址:中國襄樊市襄城區勝利街2號
襄樊市長虹大酒店 地址:長虹路與人民路交匯處
襄陽人家酒店 地址:襄樊市襄陽城西護城河畔
襄樊真武大酒店 地址:湖北襄樊襄城東街27號
榮華國際大酒店 地址:中國湖北襄樊市襄陽區榮華路2號
襄陽麗源國際飯店 地址:襄樊市襄陽區航空路173號
三顧堂美食
襄樊黃酒色似乳汁,香氣好,味微酸甜,略帶酒味,其酒精度因加漿稀釋,一般只有2-3度。其使用原料是糯米,又繼續了古老傳統的製作方法。黃酒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脂肪、硫胺素、核黃素,非凡是碳水化合物和尼克酸含量,每百克中分別達到78.9克和2.6克,因而這種酒營養價值很高,很適合老年人飲用。黃酒因含有大量糖、氮浸出物,具有相當高的熱量,酒精度極低,故而一不傷肝,二不傷胃,而且又可加速體內血液循環,增強骨骼,還有舒筋活血和增進食慾的功能。在日常生活中,還可將其作為烹調菜餚的味料或解腥劑,以及醫葯上的輔料和葯引子。現為據說系諸葛亮妻子黃月英所創的"茅廬春"和樊城機坊街釀制的"一二三"黃酒最為上乘。
三顧堂交通
三顧堂是古隆中景點之一。512路公汽是從火車站發車到隆中的旅遊專線,途經廣場、公園、鼓樓、廣德寺,終點站為隆中停車場,下車後步行2公里就到了隆中旅遊區大門(售票處)或者坐電麻木(2元)
三顧堂旅遊季節
一年四季均可,三顧堂的風景在不同季節里都各有風味。春天景區里牡丹月季盛開,春日氣息甚濃,並且還有一年一度的鬱金香節;夏季山上茂林修竹,鬱郁蔥蔥,山下泉水、池塘、山澗、小溪流水潺潺;秋季樹葉轉黃,在腳踩落葉的氛圍中緬懷歷史更與心境相符;冬日襄樊易降大雪,白雪皚皚與翠綠松柏相映,對於南方的遊客更有吸引力。
I. 描寫西漢勝跡的句子
【第1句】襄陽,這是一座歷史厚重的城。早在春秋時期,她是楚國的門戶,號為北津戊。西漢時建縣,東漢末年為荊州首府,一度成為全國文化學術中心。此後歷代為州、郡、路、府的治所,在中國歷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第2句】我喜歡襄陽, 也許是因為她的山水之秀,也許是因為她的人文之勝,抑或是因為她擁有的獨特自然風光與文化底蘊渾然天成,又或者說,是因為「愛上一個人,戀上一座城」……「遇一人白首,擇一城終老」,竟是點了我的心事。
【第3句】這是一座飽經戰爭風雲的城。鄧巴之戰,開啟了楚國問鼎中原的大門;襄樊戰役,關羽水淹七軍,斬龐德、擒於禁威振華夏;夫人城之戰,巾幗敗敵,韓夫人的美名傳千秋;宋元之戰,鐵打的襄陽成為攻不破的堡壘,使得元軍滅宋推遲六年之久;李自成、張獻忠攻克襄陽,動搖了明王朝統治之根基,並在此建立了第一個農民政權;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的解放襄樊戰役,活捉守將康澤,全殲守城敵軍,一舉打破蔣軍長江防線。這是一座地地道道的軍事名城,無怪乎帝王將相嘆曰:「天下之要領,襄陽實握之。」
【第4句】現在的「襄樊」,是古代「襄陽」、「樊城」之合稱,而古時建制以「襄陽」為行政區域名。「襄陽」不僅是軍事重鎮,更以古典的城廓、美麗的山水而成為文人墨客描述贊美的對象。僅在唐代詩歌中,就有幾位詩歌大家吟詠過襄陽的城、城外的山、襄江的水,留下了精妙的佳句。
【第5句】這是一座被文化浸染的城。楚鳳在這里翱翔,中原龍在這里騰飛。兩種文化在此交融,和諧共存,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歷史文化巨匠。諸葛亮求學於斯,王粲旅居於斯,道安佈道於斯。唐代詩人孟浩然自稱孟襄陽,宋代書畫大師米芾自稱米襄陽,開創了人以城榮,城以人輝的先河。詩仙李白鍾情於襄陽的山水人物,多次來此小住,留下了《襄陽歌》等數十首吟唱。白居易在襄陽長大,襄陽情結一生不能釋懷,便把他對襄陽的贊美與懷念,融進了詩歌之中。杜甫、王維、柳宗元、杜牧、蘇軾等數百位唐宋詩人在襄陽留連往返,吟唱酬和,用他們的詩和詞共同贊美這座城。
【第6句】清晨,虎頭山出現一輪紅日,仲宣樓迎來第一縷陽光,漢江粼粼金光倒映著古城牆,這美麗如畫的風景,就是我的家鄉——襄陽。襄陽是一座有著28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她緊靠漢江兩岸,被人們譽為漢江上一顆璀璨的明珠。作為在漢江明珠上成長的孩子,我感到無比驕傲與自豪。我的家鄉之所以如此美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有了漢江母親河的裝扮。
【第7句】這是一座山水如畫的城。上帝特別眷顧和鍾愛襄陽,賦予了她太多的優越條件。一江春水繞城過,十里青山半入城,是襄陽城自然風貌的真實寫照。春暉中,古城外楊柳依依,青煙薄霧掩映樓台亭閣;金秋中,峴山上層林盡染,紅葉濃密裝點廟觀塔寺。面對如畫襄陽,孟浩然贊曰:「襄陽美會稽」。王維嘆曰:「襄陽好風日」。這絕不是過溢之辭,正如張籍所寫:「襄陽風景由來好,重與江山作主人」。
【第8句】我駐足在「解放襄陽西門登城突破口遺址」,極力地去想像當年李自成「雄兵十萬取襄陽,旗鼓驚天菊正黃」、張獻忠「砍破襄陽刀小試,削平巴蜀劍重磨」的壯烈場景,彷彿耳邊響起解放襄陽激烈的槍聲和隆隆的炮聲,聞到了彌漫濃烈的硝煙。我忽然想起了戰爭、割據與封閉,發現過去抵禦外來侵略的城牆,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已經轟然大開了。人們在和平安寧的環境里,享受著幸福安康的生活,已經不再需要它的佑護了。
【第9句】這是一座真正的城。古老的城牆依然完好,憑山之峻,據江之險。沒有帝王之都的沉重,借得一江春水,贏得十里風光,外攬山水之幽,內得人文之勝!古城與山水的交融,歷史與今天的貫通,繁華與的典雅的邂逅,這就是襄陽的古城池。
【第10句】2010年,初識「山水檀溪」,她如少女初成,略帶青澀,卻難掩那一股高貴氣質,「擇山水而居、詩意棲居」的主題讓她獨具文化魅力。「腹有詩書氣自華」,盡管只是薄施「粉黛」,但「名門閨秀」的風范已然彰顯。站在預售樓中,清風拂面,一邊滔滔漢江水,一邊巍巍真武山,山水環繞,溫婉靈動,讓人愜意頓生。「縱情山水間,留醉檀溪園」,是我對「山水檀溪」的嚮往,也是我「有所居」的夢想。我和愛人對她「一見傾心」。然而,每平方米五六千元的價格對於當時的我和愛人來講,真的只能望「園」興嘆。
【第11句】「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競誇天下無雙艷,獨立人間第一香。」牡丹「國色天香」的美譽,早在唐代襄陽籍大詩人皮日休的《牡丹》詩中已見傳頌。陽春四月,湖北襄陽古隆中和黃家灣風景區內的牡丹花競相開放,吸引了眾多市民和遊客前去賞花。從唐代起,牡丹就被推崇為「國色天香」,由於歷代舉國一致地珍視和喜愛,掀起了一次次的牡丹熱潮。盡管朝代更迭,花王牡丹,一直統領群芳,國色天香的崇高驕傲的地位,從未動搖。
【第12句】如初唐詩人杜審言的《登襄陽城》「旅客三秋至,層城四望開。楚山橫地出,漢水接天回。冠蓋非新里,章華即舊台。 習池風景異,歸路滿塵埃」,詩中表現了秋天登襄陽城所見的整體觀感,寫出了楚山、漢水的磅礴氣勢和習池奇異的風光。
【第13句】襄陽古隆中的牡丹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枝葉繁茂,花大色艷,姿態萬千,香氣濃郁,品種繁多,形成了紅、黃、藍、白、紫、綠、粉、墨八大色系。有人們熟悉的火煉金丹、姚黃、藍田玉、玉板白、卧龍紫、綠香球、趙粉、青龍卧墨色。然而,隆中牡丹最負盛名的要數「襄陽大紅」和「卧龍出山」兩個隆中自己培育出來的傳統品種。目前,襄陽古隆中已經成為繼我國洛陽、荷澤之後第三大牡丹觀賞基地,面積達15畝,243個品種,一萬余株,芍葯5000多株,荷澤牡丹4000株,其中百年的老牡丹現存16株。
【第14句】一碧萬頃的漢江穿城而過,成就了中華腹地無與倫比的水韻襄陽,襄陽這座古城,因為漢江而顯得更加美麗,更加靈動。漫步江邊,掬一捧漢江水,浪花里濺出無數金戈鐵馬的故事,借一陣漢江風,波濤里藏著多少南船北馬的輝煌,兵家必爭的襄陽,商家必爭的襄陽,把古往今來寫得盪氣回腸。
【第15句】四年過去,我和愛人終於在襄陽城有了屬於自己的家。房子雖然不大,但裡面卻總是笑聲朗朗,愛意拳拳,更巧的是我的家與我曾經鍾情的「山水檀溪」僅一步之遙。每次不經意地瞥見對面的「山水檀溪」,一種滿足,一種幸福油然而生。我與「山水檀溪」擦肩而過,卻能夠毗鄰而居,這未嘗不是一種更美的緣分。人生在世,豈能事事如意,正是因為這小小遺憾的存在,使得我始終未能真正揭開「山水檀溪」的面紗,未能親歷她的風采,也才讓我對她永遠保留了一份神秘,一份遐想。
【第16句】習家池位於襄陽城南約5公里的鳳凰山南麓,又名高陽池,建於東漢建武年間(公元25—56年)。襄陽侯習郁,依春秋末越國大夫范蠡養魚的方法,在白馬山下築長60步、寬40步的土堤,引白馬泉水建池養魚。習家池自漢晉以來就是襄陽南郊的旅遊勝地,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歷史,被稱為「中國第一郊野園林」,《園冶》奉為「私家園林鼻祖」。
【第17句】隆中風景區位於湖北省襄陽市,總面積209平方公里,包括古隆中、水鏡庄、承恩寺、七里山、鶴子川等五大景區。1994年經國務院審定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6年經國務院審定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評為中國首批4A級風景旅遊區,2002年5月核心景區古隆中通過ISO14001國際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古隆中景區位於襄陽城西13公里處,因諸葛「躬耕隴畝」、劉備「三顧茅廬」,引發《隆中對策》,被世人稱為智者搖籃,三分天下的策源地。
【第18句】在中國野生牡丹的人工訓化史上,襄陽隆中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換言之,隆中牡丹的栽培史比我們想像的要久遠得多!甚至可以這樣說,浸潤了楚風漢韻里的古隆中就是牡丹的故鄉!
【第19句】進入古隆中山口。人人必經一座三門石坊,正中雕刻著「古隆中」三個大字,背陰寫著「三代下一人」。這含義明顯:諸葛亮是夏、商、周以後的近千年來唯一的人物,也是中華民族智慧的象徵,兩邊除鐫刻著杜甫「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的詩句外,還有摘錄自諸葛亮《誡子書》一文中的「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八個大字。轉過石坊,就是諸葛亮曾「躬耕壟畝」逾十載的躬耕田,土地方方正正,很是整齊。
【第20句】襄陽護城河的清澈透明,習家池的園林建築群,古隆中的三顧茅廬,黃家灣的悠閑時光,無一不在述說著這座三千年深厚底蘊的古城,三千里旖旎風光,讓人留戀與回味。襄陽古城靈秀中透著睿智,寧靜致遠,婉約中蘊含豪放。大頭菜是土生土長的名片,牛雜面和黃酒是難以割捨的情結,古隆中是襄陽城市旅遊的名片,綠色是襄陽的天然景區,他是一部古樸厚重的傳奇,如詩如畫如夢如醉的城市。
【第21句】鹿門山是龐德公、孟浩然、皮日休隱居的地方。孟浩然有《夜歸鹿門歌》:「山寺鳴鍾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岩扉松徑長寂寥,唯有幽人獨來去。」鹿門山原名蘇嶺山,有個美麗的傳說,漢光武帝劉秀駕幸黎丘(今襄陽宜城轄地),與侍中習郁同夢蘇嶺山神鹿。劉秀命習郁立祠於山,刻二石鹿夾道口,百姓謂之鹿門寺,遂以廟名山。鹿門山因龐德公、孟浩然、皮日休相繼在此隱居而名聞遐邇,後人謂之「聖山」。也因此留下了「鹿門高士傲帝王」的美談。
【第22句】正當我漫步在西城牆邊的林蔭小道沉迷古今時,一場大雨驟然滂沱而至。雨簾里,城牆朦朧了,西門橋朦朧了,護城河的水也朦朧了,欲隱欲現的「襄陽人家」如蓬萊仙境一般縹緲。內環路邊,小攤販們用鍋碗瓢盆交響曲製造出一種喧囂的市井氣氛。他們炕燒餅,炒板栗,烤賣羊肉串。小吃店門前桌子上圍坐著幾個赤膊的青年,正盡興地吃著宜城大蝦喝著燕京啤酒回咂著連詩人王維也沒法享受的況味。
【第23句】襄陽的美麗,漢江功不可沒。襄陽尤如一條龍,漢江就是一雙明眸,沒有了眼睛,襄陽就沒有了神韻。人們常說黃河是「祖國的母親河」,在我眼中,漢江可以與其相媲美。漢江雖說沒有黃河的波濤洶涌,卻擁有一份安詳與靜謐;漢江雖說沒有黃河的波瀾壯闊,卻凝聚一份清澈與淡泊;漢江雖說沒有黃河的雄奇險峻,卻給人一種文雅與秀美的感覺。漢江母親河教會她的兒女以友愛、平和的心態去做事、做人,教會他們淡泊名利,寧靜致遠。
【第24句】漢江,這條流淌在秦嶺南麓的大江,即使在工業化空前的今天,它依然如詩畫般地清澈、安寧、美麗。沿漢江而下,仍可見到許多中國傳統文化對這里生活方式的影響。雖然用現代眼光看,漢江頗為沉寂,但正是這里過於的沉寂使得它比中國其他許多河流更接近自然與人文的原生態。今天,隨著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漢江又一次在人們的視野中凸現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