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鹿角珊瑚
⑴ 石頭怎麼能長大 簡介珊瑚!謝謝!!!!!!!!!!!!!!!!!!!
根據珊瑚的生長、生殖、營養等生物學特徵,在分類上得知「珊瑚」是動物,屬於海洋低等無脊椎動物中的腔腸動物門〔Coelenterata或刺胞動物門(Cnidaria)〕。(表1)
1.珊瑚的基本結構
珊瑚的身體由2個胚層組成:位於外面的細胞層稱外胚層;裡面的細胞層稱內胚層。內外兩胚層之間有很薄的、沒有細胞結構的中膠層。這類動物無頭與軀干之分,沒有神經中樞,只有彌散神經系統。當受到外界刺激時,整個動物體都有反應。其生活方式營自由漂浮或固著底層棲息地。現生的珊瑚,生活在海洋中。
珊瑚的基本體型是圓筒或圓盤狀,呈輻射對稱,身體中央是腔腸。腔腸起消化和吸收作用。腔腸上方有個口,腔腸與口之間叫口道。口的四周有觸手,觸手中有刺絲囊,囊中有含毒液的刺絲胞,是動物防衛和捕食的武器,也就是為什麼腔腸動物門又稱刺胞動物門的由來。
2.珊瑚在腔腸動物門中的分類
已知腔腸動物門約有9000餘種,通常分成3個綱,即水螅蟲綱(Hydrozoa),約2700種;缽水母綱(Scyphozoa),只有200餘種;而珊瑚蟲綱(Anthozoa)有 6100多種。
珊瑚在腔腸動物中是個統稱,日常生活中凡造型奇特、玲瓏透剔而來自海產的,人們就冠以「珊瑚(coral)」,凡「紅色者」,統統稱之「紅珊瑚」。珊瑚通常包括軟珊瑚、柳珊瑚、紅珊瑚、石珊瑚、角珊瑚、水螅珊瑚、蒼珊瑚和笙珊瑚等。有人誤把體軟的海鰓類(Pennatulacea)和群體海葵(Zoantharian)也誤稱為「珊瑚」。
3.石珊瑚的生態特點
3.1 根據石珊瑚生長的生態環境和特點(表2),又可分為造礁石珊瑚;非造礁石珊瑚(或深水石珊瑚)2類。
石珊瑚中的深水石珊瑚,顧名思義它們棲息在深海。已知棲息最深的記錄是在阿留申海溝6296~6328m處發現阿留申對稱菌杯珊瑚(Fungiacyathus symmetricus aleuticus)。深水石珊瑚一般以單體為主,少數群體,且個體小,色澤單調。用拖網、采泥器在海洋不同深度的海底都可以採到。
石珊瑚中的淺水石珊瑚分布在淺水區,一般從水表層到水深40m處,個別種類分布可深達60m。絕大多數是群體。在熱帶海區生長繁盛。它們在水中生活時色彩鮮艷,五光十色,把熱帶海濱點綴得分外耀眼,故淺水石珊瑚區有海底花園的美稱。
在熱帶或亞熱帶區的印度- 太平洋水域和大西洋- 加勒比海區都有淺水石珊瑚生長。但是由於地理障礙(巴拿馬地峽在600萬年前已形成)這兩個海區的淺水石珊瑚在演化過程中形成了兩個截然不同的區系。
事實也證明兩個海區的石珊瑚無論是數量上還是種類上都有顯著的差別。已知印度-太平洋區系石珊瑚有86個屬1000餘種(亦有人說是500種、800種),而大西洋-加勒比海區系有26個屬68種(或25屬50餘種)。
淺水石珊瑚正常生長的海水鹽度為27~42‰,而且要求水質清潔,又需堅硬底質。在河口,由於大陸徑流奔瀉入海,攜帶大量陸源性沉積物質,因而不宜淺水石珊瑚生長。所以,要在河口尋找淺水石珊瑚是徒勞的。
4.造礁石珊瑚的常見科屬
造礁石珊瑚的鑒定主要根據其骨骼的外形,無性生殖的方式及骨骼表面的形貌,珊瑚體隔片發育的輪數,隔片的大小及其附屬裝飾結構、軸柱的有無等特徵來分類定種,而現代生存的石珊瑚科以上的分類階元則是根據骨骼的微細結構確定它們的歸宿(需切片、磨片、鏡檢)。所以石珊瑚高階元的分類及其演化是諸家百說。本文採用Veron根據現代石珊瑚的形態分類、動物地理學,結合古生物學修正了Wells的六放(射)珊瑚演化系統。現得知我國的造礁石珊瑚有14科54屬174種,現只介紹4個科。
4.1 杯形珊瑚科Pocilloporidag 群體分枝,珊瑚群體呈笙形或融合形,珊瑚杯徑0.5~2mm,群體由外觸手芽形成,很少超過二輪隔片,甚至退化無隔片。軸柱針狀或無。常見的有柱形珊瑚屬Stylophora、排孔珊瑚屬Seriatopora和杯形珊瑚屬Pocillopora。在海南島有杯形珊瑚屬,珊瑚杯小,杯徑小於lmm,隔片發育不全,或退化成刺狀,或無。軸柱無或稍突起,珊瑚骼固實,在海南島民間稱為「海花」。常見的種類有鹿角杯形珊瑚P.damicornis和疣狀杯形珊瑚P.verru-cosa等。在廣東、廣西沿岸找不到杯形珊瑚。
4.2 鹿角珊瑚科Acroporidae外觸手芽形成塊狀、葉狀或分枝狀群體。珊瑚體笙狀,直徑一般小於2mm,有圍鞘。共骨表面有刺或槽。無軸柱或軸柱小、弱。該科常見有鹿角珊瑚屬Acrop- ora、薔薇珊瑚屬Montipora和星孔珊瑚屬As- treopora。
4.2.1 鹿角珊瑚屬 群體分枝狀,有些分枝吻合,極少數短分枝塊狀或皮殼狀。在分枝或小枝頂端有一個大的軸珊瑚體(axial corallite)和眾多的輻射珊瑚體(radial corallites)。輻射珊瑚體有管形、鼻形、管鼻形、唇形、半斜口管形等,這是區分種的特點之一。圍鞘網狀或假珊瑚肋(pseudo-costate)狀,無軸柱,該屬是印度- 太平洋區系中的優勢屬,種類和數量最多,而且隨環境的變異也最大。如粗野鹿角珊瑚A.humilis在流急風大的環境,群體基部皮殼甚大,分枝矮而粗壯;在浪小較穩定的環境,分枝發育充分,長筍似挺拔有力。美麗鹿角珊瑚A.formosa是印度- 太平洋區的優勢種。
4.2.2 薔薇珊瑚屬 群體塊狀、葉狀、多枝狀或皮殼狀。珊瑚杯小,直徑小於1mm,無軸珊瑚體,壁多孔,無軸柱。共骨網狀,狀飾有多種形狀豎立的小骨刺。該屬在珊瑚礁中較為普通,在礁平台潮間帶區指狀薔薇珊瑚 Montipora digitata是優勢種。常見的還有葉狀薔薇珊瑚M.foliosa等。
4.3 菌珊瑚科 Agariciidae群體由內外觸手芽形成,壁是合隔桁壁(synapticulothecate),有孔或無孔。軸柱由小梁組成,圓形或長形;有些屬無軸柱。該科常見的屬有牡丹珊瑚屬Pavona和厚絲珊瑚屬Pachyseris。
4.3.1 牡丹珊瑚屬 群體由圓、凹的邊緣芽形成。呈水平板狀、波紋單面狀、皮殼狀、柱狀或兩面葉狀群體。隔生珊瑚肋(septocostae)形成脊塍(colline),由合隔桁(synapticulae)相聯或不聯。軸柱由扁平小梁突起或無。該屬常見的有十字牡丹珊瑚Pavona decussata、葉狀牡丹珊瑚P.frondifera 和易變牡丹珊瑚P.varians。
4.3.2 厚絲珊瑚屬 群體葉狀或不規劃塊狀,葉狀群體由隔片珊瑚肋形成的脊塍長而與邊緣相平行;塊狀群體脊塍長短不一。該屬常見有皺紋厚絲珊瑚P.rugosa。
4.4 石芝珊瑚科Fungiidae 群體或單體,幼體時有一附著柄,成體時游離自由生活,圓盤形或長卵形。群體單口道或多口道。合隔桁壁。隔片多,幼片期隔片透明。珊瑚肋連續或斷續成刺狀突起。小梁組成軸柱或不發育。隔片齒和背刺的類型是定種的重要特徵。該科常見的屬有石芝珊瑚屬Fungia、圓餅珊瑚屬Cycloseris、雙裂珊瑚屬Diaseris、石葉珊瑚屬Lithophyllon、多葉珊瑚屬 Polyphyllia、繞石珊瑚屬 Herpolitha、帽狀珊瑚屬Halomitra、履形珊瑚屬Sandalolitha和足柄珊瑚屬Podabacia等。石芝珊瑚屬為單體,盤形或橢圓形,平或凸,隨幼體所在環境而變化。成體體壁有孔。珊瑚肋絕大部分蛻減成背刺,隔片無孔。隔片邊緣齒和背刺是分類的重要特徵。生活大部分為黃色,少數邊緣有一圈玫瑰紅色。常見有石芝珊瑚F.fungites,刺石芝珊瑚F.echinata等。
5.造礁石珊瑚是海洋中的瀕危動物
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on- 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ed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附錄 Ⅰ、Ⅱ中明確指出石珊瑚目的所有種都屬二級瀕危野生動物。1997年是國際珊瑚礁年,號召全人類保護瀕臨嚴重退化的珊瑚礁,珊瑚礁的破壞越來越嚴重,使藍色荒漠中的綠洲變成了真正的荒漠。據「九七全球珊瑚礁考察」證實全球范圍的珊瑚礁普遍遭受到破壞,其中95%是由人為因素造成的,他們呼籲救救珊瑚礁。恢復珊瑚礁破壞了的生態系統成了人們關注的熱點,因為現代珊瑚礁的骨幹(或框架)是造礁石珊瑚,首先是造礁石珊瑚的死亡。珊瑚礁生態系統的恢復,也就是造礁石珊瑚群落的繁盛發育、生長。為此,為了人類自己,為了子孫後代,應該自覺愛護自然,保護造礁石珊瑚的物種。嚴格禁止賣買、貿易,通過各級政府立法,加大力度保護造礁石珊瑚,使造礁石珊瑚能持續發展,創造出更大的生產力供人類持續利用。
鄒仁林,生物學通報,1998年第33卷第6期,P.8~11。
珊瑚是由海中一種腔腸動物所分泌的石灰質殼堆積而成,這種腔腸動物被稱為珊瑚蟲。珊瑚的形狀似樹枝,化學成分為碳酸鈣,不透明或微透明,質地細膩,油脂狀。珊瑚產於溫暖的海洋地區,主要產地有兩個:一是從日本到台灣一線;一是地中海沿岸地帶。珊瑚的硬度類似青金石,性脆易斷裂,有紅、粉紅、白、黑等色,以紅色為上品,紅珊瑚紅艷如火,古代稱「火樹」。紅珊瑚多數生活在100米以下深海處。我國台灣及廈門附近海域有出產,色彩呈粉紅,肢體較小。世界聞名的紅珊瑚產地是地中海和大西洋深海海底。紅珊瑚主要用於首飾製品(製成項鏈。戒指或別針等),大者用於雕刻人物、花烏等工藝品。目前我國市場上所見紅珊瑚,主要從日本進口,貨源緊缺,價格昂貴。
珊瑚蟲生活在溫暖的海洋里,擁擠固著在岩礁上。
新生的珊瑚就在死去的珊瑚骨骼上生長,有的生成樹枝狀,枝條纖美柔韌。珊瑚的形狀美麗多姿:有像鹿角的鹿角珊瑚;有似喇叭的筒狀珊瑚;有像蘑菇的石芝珊瑚等等,真是五花八門。那顏色有橙黃、粉紅、淺綠、紫的、藍的、白的……五顏六色。從珊瑚的觸手數目來分,可分為兩大類——八放珊瑚和六放珊瑚。珊瑚的觸手很小,都長在口旁邊,那「肚子」(內腔)里被分隔成若干小房間(消化腔),海水流過,把食物帶進消化腔吸收。活的珊瑚蟲有吸收鈣質製造骨骼的本領。
活的珊瑚蟲死去了,新的又不斷生長,日積月累,死珊瑚蟲的石灰質骨骼便形成了珊瑚礁、珊瑚島。
⑵ 珊瑚生活習性
除此
養珊瑚時要謹慎選擇海水魚的種類
有的魚會「舔」珊瑚,可能導致珊瑚的大量死亡
⑶ 珊瑚處在海底的什麼位置
珊瑚 波斯語xuruhak的漢譯,它是一種生物。地中海、紅海、波斯灣古時皆產珊瑚,可做葯材和裝飾品。蘇恭曰:珊瑚生南海,又從波斯國及師子國來。寇宗?#93;曰:波斯國海中有珊瑚洲。海人乘大舶,墮鐵網水底取。珊瑚所生磐石上,白如菌。一歲而黃,二歲變亦。枝幹交錯,高三四尺。人沒水以鐵發其根,系網舶上,絞而出之。失時不取,則腐蠹。我國古代史籍《翻譯名義》、《外國傳》、《述異記》等,多有記載。 寶石級珊瑚為紅色、粉紅色、橙紅色。紅色是由於珊瑚在生長過程中吸收海水中1%左右的氧化鐵而形成的,黑色是由於含有有機質。具有玻璃光澤至蠟狀光澤,不透明至半透明,折光率1.48-1.66。硬度3.5-4,密度2.6-2.7g/cm3,黑色珊瑚密度較低,為1.34g/cm3。性脆。遇鹽酸強烈起泡。無熒光。 珊瑚形象像樹枝,顏色鮮艷美麗,可以做裝飾品。 古羅馬人認為珊瑚具有防止災禍、給人智慧、止血和驅熱的功能。它與佛教的關系密切,印度和中國西藏的佛教徒視紅色珊瑚是如來佛的化身,他們把珊瑚作為祭佛的吉祥物,多用來做佛珠,或用於裝飾神像,是極受珍視的首飾寶石品種。 一般珊瑚水螅體的剖面圖刺胞動物門(Cnidaria)珊瑚蟲綱(Anthozoa)海生無脊椎動物。特點為具有石灰質、角質或革質的內骨骼或外骨骼。珊瑚一詞也指這些動物的骨骼,尤其是石灰質者。 石珊瑚(石珊瑚目〔Madreporaria或Scleractinia〕)約有1,000種;黑珊瑚和刺珊瑚(角珊瑚目〔Antipatharia〕)約100種;柳珊瑚(或角珊瑚,柳珊瑚目〔Gorgonacea〕)約1,200種;而藍珊瑚(藍珊瑚目〔Coenothecalia〕)僅存一種。 珊瑚蟲只有水螅型的個體,成中空的圓柱形,下端附著在物體的表面上,頂端有口,圍以一圈或多圈觸手。觸手用以收集食物,可做石珊瑚(Diploria屬)一定程度的伸展,上有特化的細胞(刺細胞),刺細胞受刺激時翻出刺絲囊,以刺絲麻痹獵物。 卵和精子由隔膜上的生殖腺產生,經口排入海水中。受精通常發生於海水中,有時亦發生於胃循環腔內。通常受精僅發生於來自不同個體的卵和精子之間。受精卵發育為覆以纖毛的浮浪幼蟲,能游動。數日至數周後固著於固體的表面上發育成水螅體。亦可以出芽的方式生殖,芽形成後不與原來的水螅體分離。新芽不斷形成並生長,於是繁衍成群體。新的水螅體生長發育時,其下方的老水螅體死亡,但骨骼仍留在群體上。 軟珊瑚、柳珊瑚及藍珊瑚為群體生活。群體中的每個水螅體各有8條觸手,胃循環腔內有8個隔膜,其中6個隔膜的纖毛用以將水流引入胃循環腔,另兩個隔膜的纖毛用以將水流引出胃循環腔。骨骼為內骨骼。軟珊瑚分布廣泛,其骨骼由互相分離的含鈣骨針組成。一些種類呈盤狀,另一些有指狀的突出物(如海雞冠屬〔Alcyonium〕的種類,俗稱死人指)。角珊瑚在熱帶淺海中數量豐富,外形呈帶狀或分枝狀,長度可達3公尺(10呎)。角珊瑚包括所謂貴珊瑚(亦稱紅珊瑚、玫瑰珊瑚),可用作飾物,其中常見的種類有地中海的赤珊瑚(Corallium rubrum)。藍珊瑚(Heliopora coerula, 深綠蒼珊瑚)見於印度洋和太平洋中石珊瑚形成的珊瑚礁上,形成直徑可達2公尺的塊狀。 石珊瑚是最為藍珊瑚(Heliopora屬人熟知、分布最廣泛的種類,單體或群體生活。與黑珊瑚和刺珊瑚一樣,隔膜數為6或6的倍數,觸手較簡單而不呈羽狀。石珊瑚、黑珊瑚和刺珊瑚與有親緣關系的海葵的不同之處主要在於有外骨骼。石珊瑚見於所有海洋,從潮帶到6,000公尺(約20,000呎)深處。營群體生活的種類,其水螅體直徑1∼30公釐(0.04∼1.2吋)。大多數活體石珊瑚為淺黃色、淡褐色或橄欖色,依生活在珊瑚上的藻類而定。但其骨骼恆為白色。最大的營單體生活的石珊瑚為一種石芝屬(Fungia)動物,直徑可達25公分(10吋)左右。 石珊瑚的骨骼呈杯狀,包住水螅體,其成分幾乎純為碳酸鈣。其生長率取決於年齡、食物供應、水溫以及種類的不同。環狀珊瑚島和珊瑚礁由石珊瑚的骨骼形成,其形成速率平均每年約0.5∼2.8公分。常見的石珊瑚種類包括瑙珊瑚、蘑菇珊瑚、星珊瑚和鹿角珊瑚等,均以其形態命名。 黑珊瑚和刺珊瑚呈鞭狀、羽狀、樹狀或形如瓶刷,分布於地中海、西印度群島以及巴拿馬沿岸海域。 由於環境污染,導致空氣中一種使珊瑚易死的成分,出現在一些珊瑚區 ,因此,全球珊瑚種類及數量急劇減少。
⑷ 珊瑚是怎樣形成的
珊瑚是由一種被稱為珊瑚蟲的身體柔軟的小動物大量群居而形成的。珊瑚蟲從芽體中生長,能通過向海中排卵進行繁殖。珊瑚蟲以漂浮在水中的其他動物的幼蟲或小動物為食。紅珊瑚
紅珊瑚與多數珊瑚不同,它們的珊瑚蟲呈白色,多生長在黑色、粉紅色的骨骼上,而多數珊瑚的珊瑚蟲顏色鮮艷,生長在灰白色的骨骼中。紅珊瑚生長在200米深處光線較暗的海底。
腦珊瑚
腦珊瑚呈圓形,體表有深深的凹槽,看上去就像人的大腦。這類珊瑚由一排排的珊瑚蟲的觸手整齊地排列在珊瑚蟲的兩側,口長在底部,形如凹槽。珊瑚的圓形構造有助於它們承受海浪的沖擊。
珊瑚礁
可以構成珊瑚礁的珊瑚必須生活在明亮、溫暖、清潔的水中。隨著它們的成長、死亡,這些珊瑚的硬殼不斷堆積,最後形成珊瑚礁。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是澳大利亞昆士蘭州近海的大堡礁,長約2000千米,是地球上迄今為止由生物建造的最大的物體。
管風琴珊瑚
身體瘦長的珊瑚蟲在管狀外殼的保護下,一個挨一個地排在一起,形成了管風琴珊瑚。多數珊瑚在晚上才吃東西,管風琴珊瑚卻在白天伸出它們的觸須進食。大的觸須交迭在一起,覆蓋了更大的面積,從而更易捉到食物。這種捕食的方法與鹿角珊瑚的捕食方法極為相似。
蘑菇珊瑚
珊瑚是由單個巨大的珊瑚蟲形成的。這們不像石炭質珊瑚和岩石粘連在一起,而是以一種疏鬆的狀態附著其上。它們甚至可以移動,但距離不會太大。蘑菇珊瑚可以產生出一種含有刺狀細胞的粘液。這些粘液會將侵入它們領地的別的珊瑚群體的邊緣消滅。
玫瑰珊瑚
玫瑰珊瑚緊縮的殼皺給小海藻和海中生物提供了一個安全的家。珊瑚給它們提供了一個避難所並給它們供給營養,作為回報,海藻將它們的一些食物送給這個住所的主人。
殉葬海底的藝術家
珊瑚是腔腸動物門珊瑚綱動物的通稱,珊瑚絕大多數群體生活,組成群體的每一單體稱為珊瑚蟲,蟲體頂端及周圍有許多觸手的口,向下連接消化腔,腔壁上有肌肉,並可生成生殖腺。群體中所有個體的消化腔均為共肉連通。
人類依據珊瑚觸手的數目將其分為三大類,即四放、六放和八放珊瑚。
四放珊瑚為化石種類,是單體珊瑚,最初出現奧陶紀,在二疊紀絕滅。
六放珊瑚是現今最繁盛類群,如海葵。這類珊瑚自三疊紀出現以來,一直繁盛至今,它們也是形成珊瑚礁的主要成員。六放珊瑚多為群體,如石珊瑚,由於具有鈣質骨骼,不斷生長的群體以死去者的骨骼為基礎,附著其上繼續新一代的生長,代代如此,周而復始,死者的骨骼使在海洋中形成珊瑚礁或珊瑚島,這種能形成礁或島的珊瑚,我們稱之為石礁珊瑚即石珊瑚。它們生長迅速,骨骼發達,但對生存環境要求嚴格,一般生長要求水溫在18℃以上,海水含鹽度為27~40‰之間。近代的工業污染已使這類動物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
八放珊瑚是現存珊瑚中的一個常見類群。它最早出現於志留紀,為群體具骨骼珊瑚,骨骼因種類不同而分為鈣質和角質兩大類,如常見的紅珊瑚是鈣質珊瑚,而柳珊瑚是角質珊瑚。
珊瑚骨骼的主要成分——碳酸鈣,其含量在90%以上,並含有少量的氧化鎂、氧化鐵及微量的鋇、鉍和鍶等。堅硬的珊瑚骨骼,由於碳酸鈣含量高,是製造石炭的好原料,也可用於建築、修路等。另外珊瑚骨骼形態多變,姿態萬千,加之有的潔白如玉,有的艷麗多彩,已成為裝飾佳品或工藝美術原料,被稱為海中「寶石」。
珊瑚骨骼還可入葯,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之功效。
⑸ 有多少種珊瑚
造礁石珊瑚的常見科屬
造礁石珊瑚的鑒定主要根據其骨骼的外形,無性生殖的方式及骨骼表面的形貌,珊瑚體隔片發育的輪數,隔片的大小及其附屬裝飾結構、軸柱的有無等特徵來分類定種,而現代生存的石珊瑚科以上的分類階元則是根據骨骼的微細結構確定它們的歸宿(需切片、磨片、鏡檢)。所以石珊瑚高階元的分類及其演化是諸家百說。本文採用Veron根據現代石珊瑚的形態分類、動物地理學,結合古生物學修正了Wells的六放(射)珊瑚演化系統。現得知我國的造礁石珊瑚有14科54屬174種,現只介紹4個科。
1、杯形珊瑚科Pocilloporidag 群體分枝,珊瑚群體呈笙形或融合形,珊瑚杯徑0.5~2mm,群體由外觸手芽形成,很少超過二輪隔片,甚至退化無隔片。軸柱針狀或無。常見的有柱形珊瑚屬Stylophora、排孔珊瑚屬Seriatopora和杯形珊瑚屬Pocillopora。在海南島有杯形珊瑚屬,珊瑚杯小,杯徑小於lmm,隔片發育不全,或退化成刺狀,或無。軸柱無或稍突起,珊瑚骼固實,在海南島民間稱為「海花」。常見的種類有鹿角杯形珊瑚P.damicornis和疣狀杯形珊瑚P.verru-cosa等。在廣東、廣西沿岸找不到杯形珊瑚。
2、鹿角珊瑚科Acroporidae外觸手芽形成塊狀、葉狀或分枝狀群體。珊瑚體笙狀,直徑一般小於2mm,有圍鞘。共骨表面有刺或槽。無軸柱或軸柱小、弱。該科常見有鹿角珊瑚屬Acrop- ora、薔薇珊瑚屬Montipora和星孔珊瑚屬As- treopora。
2.1 鹿角珊瑚屬 群體分枝狀,有些分枝吻合,極少數短分枝塊狀或皮殼狀。在分枝或小枝頂端有一個大的軸珊瑚體(axial corallite)和眾多的輻射珊瑚體(radial corallites)。輻射珊瑚體有管形、鼻形、管鼻形、唇形、半斜口管形等,這是區分種的特點之一。圍鞘網狀或假珊瑚肋(pseudo-costate)狀,無軸柱,該屬是印度- 太平洋區系中的優勢屬,種類和數量最多,而且隨環境的變異也最大。如粗野鹿角珊瑚A.humilis在流急風大的環境,群體基部皮殼甚大,分枝矮而粗壯;在浪小較穩定的環境,分枝發育充分,長筍似挺拔有力。美麗鹿角珊瑚A.formosa是印度- 太平洋區的優勢種。
2.2 薔薇珊瑚屬 群體塊狀、葉狀、多枝狀或皮殼狀。珊瑚杯小,直徑小於1mm,無軸珊瑚體,壁多孔,無軸柱。共骨網狀,狀飾有多種形狀豎立的小骨刺。該屬在珊瑚礁中較為普通,在礁平台潮間帶區指狀薔薇珊瑚 Montipora digitata是優勢種。常見的還有葉狀薔薇珊瑚M.foliosa等。
3、菌珊瑚科 Agariciidae群體由內外觸手芽形成,壁是合隔桁壁(synapticulothecate),有孔或無孔。軸柱由小梁組成,圓形或長形;有些屬無軸柱。該科常見的屬有牡丹珊瑚屬Pavona和厚絲珊瑚屬Pachyseris。
3.1 牡丹珊瑚屬 群體由圓、凹的邊緣芽形成。呈水平板狀、波紋單面狀、皮殼狀、柱狀或兩面葉狀群體。隔生珊瑚肋(septocostae)形成脊塍(colline),由合隔桁(synapticulae)相聯或不聯。軸柱由扁平小梁突起或無。該屬常見的有十字牡丹珊瑚Pavona decussata、葉狀牡丹珊瑚P.frondifera 和易變牡丹珊瑚P.varians。
3.2 厚絲珊瑚屬 群體葉狀或不規劃塊狀,葉狀群體由隔片珊瑚肋形成的脊塍長而與邊緣相平行;塊狀群體脊塍長短不一。該屬常見有皺紋厚絲珊瑚P.rugosa。
4、石芝珊瑚科Fungiidae 群體或單體,幼體時有一附著柄,成體時游離自由生活,圓盤形或長卵形。群體單口道或多口道。合隔桁壁。隔片多,幼片期隔片透明。珊瑚肋連續或斷續成刺狀突起。小梁組成軸柱或不發育。隔片齒和背刺的類型是定種的重要特徵。該科常見的屬有石芝珊瑚屬Fungia、圓餅珊瑚屬Cycloseris、雙裂珊瑚屬Diaseris、石葉珊瑚屬Lithophyllon、多葉珊瑚屬 Polyphyllia、繞石珊瑚屬 Herpolitha、帽狀珊瑚屬Halomitra、履形珊瑚屬Sandalolitha和足柄珊瑚屬Podabacia等。石芝珊瑚屬為單體,盤形或橢圓形,平或凸,隨幼體所在環境而變化。成體體壁有孔。珊瑚肋絕大部分蛻減成背刺,隔片無孔。隔片邊緣齒和背刺是分類的重要特徵。生活大部分為黃色,少數邊緣有一圈玫瑰紅色。常見有石芝珊瑚F.fungites,刺石芝珊瑚F.echinata等。
5、造礁石珊瑚是海洋中的瀕危動物
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on- 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ed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附錄 Ⅰ、Ⅱ中明確指出石珊瑚目的所有種都屬二級瀕危野生動物。1997年是國際珊瑚礁年,號召全人類保護瀕臨嚴重退化的珊瑚礁,珊瑚礁的破壞越來越嚴重,使藍色荒漠中的綠洲變成了真正的荒漠。據「九七全球珊瑚礁考察」證實全球范圍的珊瑚礁普遍遭受到破壞,其中95%是由人為因素造成的,他們呼籲救救珊瑚礁。恢復珊瑚礁破壞了的生態系統成了人們關注的熱點,因為現代珊瑚礁的骨幹(或框架)是造礁石珊瑚,首先是造礁石珊瑚的死亡。珊瑚礁生態系統的恢復,也就是造礁石珊瑚群落的繁盛發育、生長。為此,為了人類自己,為了子孫後代,應該自覺愛護自然,保護造礁石珊瑚的物種。嚴格禁止賣買、貿易,通過各級政府立法,加大力度保護造礁石珊瑚,使造礁石珊瑚能持續發展,創造出更大的生產力供人類持續利用。
珊瑚是由海中一種腔腸動物所分泌的石灰質殼堆積而成,這種腔腸動物被稱為珊瑚蟲。珊瑚的形狀似樹枝,化學成分為碳酸鈣,不透明或微透明,質地細膩,油脂狀。珊瑚產於溫暖的海洋地區,主要產地有兩個:一是從日本到台灣一線;一是地中海沿岸地帶。珊瑚的硬度類似青金石,性脆易斷裂,有紅、粉紅、白、黑等色,以紅色為上品,紅珊瑚紅艷如火,古代稱「火樹」。紅珊瑚多數生活在100米以下深海處。我國台灣及廈門附近海域有出產,色彩呈粉紅,肢體較小。世界聞名的紅珊瑚產地是地中海和大西洋深海海底。紅珊瑚主要用於首飾製品(製成項鏈。戒指或別針等),大者用於雕刻人物、花烏等工藝品。目前我國市場上所見紅珊瑚,主要從日本進口,貨源緊缺,價格昂貴。
珊瑚屬腔腸動物門,珊瑚蟲綱。它們體態玲瓏,色澤鮮艷非常好看。珊瑚是由許多 珊瑚蟲(水螅體)聚合生長的一種群體生物(但有少數珊瑚為單一水螅體)。生活 在熱帶和亞熱帶淺海中的珊瑚,稱為造礁珊瑚,或淺水珊瑚;另一種生活在深海中, 是非造礁珊瑚。若依其骨骼特性又可分為石珊瑚及軟珊瑚類。石珊瑚類具分泌碳酸 鈣形成堅硬群體的能力,絕大部分為造礁珊瑚;軟珊瑚不分泌大量的鈣質骨骼,但代之以鈣質骨針束支撐身體。
珊瑚的生殖可分為無性及有性生殖。至於生長季節, 一般認為排放精卵的時機和光線強弱、溫度高低、月亮盈虧、潮汐等環境因子有關,由於珊瑚的種類太多,而每種的生殖季節皆不大相同,所以並沒有固定的生殖季節。
同名詞條
珊瑚 [忍冬科] [莢蒾屬]
別 名:日本珊瑚樹,法國冬青。 拉丁名:Viburnum awabuki
產地分布:
產華南、華東、西南等省區。長江流域城市都有栽培;日本、印度及朝鮮半島也有。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達10米。樹皮灰褐色。具圓形皮孔,單葉對生,厚革質,長橢圓形或矩圓形,先端漸尖或鈍,全緣或近先端有波狀鈍鋸齒,表面深綠色,有光澤,葉背灰綠色,葉柄銹褐色。5~6月開花,圓錐花序頂生,花白色芳香。10月後橢圓形核果成熟,紅色。參考資料:http://bk..com/view/1137.htm
⑹ 有關珊瑚的資料
珊瑚是海生無脊椎動物,屬刺胞動物門珊瑚蟲綱。珊瑚蟲的特點是具有石灰質、角質或革質的內骨骼或外骨骼。珊瑚這個詞又指這些動物尤其是石珊瑚的骨骼。石珊瑚目的種類約1000種;角珊瑚目的種類約100種;柳珊瑚目的種類約1200種;而共鞘目(藍珊瑚)的種類僅一種。(下圖為大管孔珊瑚,其珊瑚蟲呈長管形,長度可達5-10公分,終日伸展,觸手中央具有錐形的突起,白色。)
珊瑚蟲只有水螅型的個體,呈中空的圓柱形,下端附著在物體的表面上,頂端有口,圍以一全圈或多圈觸手。觸手用以收集食物,可作一定程度的伸展,上有特化的細胞(刺細胞),刺細胞受刺激時翻出刺絲囊,以刺絲麻痹獵物。卵和精子由隔膜上的生殖腺產生,經口排入海水中。受精通常發生於海水中,有時亦發生在胃循環腔內。通常受精僅發生於來自不同個體的卵和精子之間。受精卵發育為覆以纖毛的浮浪幼體,能游動。數日至數周後固著於固定表面上發育為水螅型體。也可以出芽的方式生殖。芽形成後不與原來的水螅體分離。新芽不斷形成並生長,於是形成群體。新的水螅體生長發育時下的老水螅體死亡,但其骨骼仍留在群體上。軟珊瑚、角質珊瑚及藍珊瑚為群體生活。群體中的每個水螅體各有8條觸手,胃循環腔內有8個隔膜,其中6個隔膜的纖毛用以將水流引入胃循環腔,另兩個隔膜的纖毛用以將水引出胃循環腔。骨骼為內骨骼。軟珊瑚分布廣泛,其骨骼由互相分離的含鈣骨針組成。一些種類呈盤狀,另一些有指狀的突出物。角質珊瑚在熱帶淺海中數量豐富,外形呈帶狀或分支狀,長度可達3米,角質珊瑚包括所謂貴珊瑚(紅珊瑚、玫瑰珊瑚),可用作首飾。其中常見的種類有地中海的赤珊瑚。藍珊瑚見於印度洋和太平洋中石珊瑚形成的珊瑚礁上,形成直徑達2米的塊狀。石珊瑚是最為人熟知、分布最廣泛的種類,單體或群體生活。與黑珊瑚和刺珊瑚一樣,隔膜數為6或6的倍數,觸手簡單而不呈羽狀。石珊瑚、黑珊瑚和刺珊瑚與有親緣關系的海葵的不同之處主要在於有外骨骼。石珊瑚見於所有海洋,從潮帶到6000米深處。群體生活的種類,其水螅體直徑1至3毫米。大多數現存石珊瑚為淺黃色,淺褐色或橄欖色,依生活於珊瑚上的藻類而定。但其骨骼為白色。最大的營單體生活的石珊瑚屬石芝屬,直徑可達25厘米左右。石珊瑚的骨骼呈杯狀,包住水螅體,其成分幾乎純為碳酸鈣。其生長率取決於年齡、食物供應、水溫以及種類的不同。環狀珊瑚島和珊瑚礁由石珊瑚的骨骼形成。其形成的速度平均每年約5毫米到28毫米。常見的石珊瑚類型包括腦珊瑚、蘑菇珊瑚、星珊瑚和鹿角珊瑚等,均以其形態命名。黑珊瑚和刺珊瑚呈鞭狀、羽毛狀、樹木狀或形如瓶刷,分布於地中海、西印度群島或巴拿馬沿岸海域。 (左上和右下圖為圓管星珊瑚。珊瑚蟲觸手呈鮮黃色透明點斑狀,盛開的珊瑚蟲顏色鮮艷美麗,個體間體壁不相連。也有觸手白色透明,其頂端呈橘紅色球狀,非常特別,惟個體較小直徑約3厘米。)
聚在一起成為群體的珊瑚,其骨架不斷擴大,從而形成形狀萬千、生命力巨大、色彩斑斕的珊瑚礁。著名的大堡礁就是這樣形成的。
群體生活的珊瑚蟲,它們的骨架聯在一起,腸腔也通過小腸系統聯在一起,所以這些群體珊瑚蟲有許多「口」,卻共用一個「胃」。能夠建造珊瑚礁的珊瑚蟲大約有500多種,這些造礁珊瑚蟲生活在淺海水域,水深50米以內,適宜溫度為22至32度,如果溫度低於18度則不能生存。所以在高緯度海區人們見不到珊瑚礁。珊瑚蟲的觸手是對稱地生長的,根據觸手的數目,可將珊瑚蟲分為6放珊瑚和8放珊瑚兩個亞綱。
珊瑚蟲一般都是肉食性的種類,用水螅芽的觸手捕食。在珊瑚蟲的身體內,存在著一種很小的動物--蟲黃藻。蟲黃藻與珊瑚蟲構成一對共生的夥伴,如果一方遭到破壞,另一方也無法生存。
除珊瑚蟲外,海葵也屬於珊瑚綱。海葵大多單體生活,體態比一般珊瑚蟲大得多,也是肉食性。它們靠美麗的顏色吸引小動物,觸手上有刺細胞,可以分泌出有毒物質用於獵食和御敵。
⑺ 自然界中都存在著哪些珊瑚
珊瑚是由一種被稱為珊瑚蟲的身體柔軟的小動物大量群居而形成的。珊瑚蟲從芽體中生長,能通過向海中排卵進行繁殖。珊瑚蟲以漂浮在水中的其他動物的幼蟲或小動物為食。
紅珊瑚
紅珊瑚與多數珊瑚不同,它們的珊瑚蟲呈白色,多生長在黑色、粉紅色的骨骼上,而多數珊瑚的珊瑚蟲顏色鮮艷,生長在灰白色的骨骼中。紅珊瑚生長在200米深處光線較暗的海底。
腦珊瑚
腦珊瑚呈圓形,體表有深深的凹槽,看上去就像人的大腦。這類珊瑚由一排排的珊瑚蟲的觸手整齊地排列在珊瑚蟲的兩側,口長在底部,形如凹槽。珊瑚的圓形構造有助於它們承受海浪的沖擊。
珊瑚礁
可以構成珊瑚礁的珊瑚必須生活在明亮、溫暖、清潔的水中。隨著它們的成長、死亡,這些珊瑚的硬殼不斷堆積,最後形成珊瑚礁。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是澳大利亞昆士蘭州近海的大堡礁,長約2000千米,是地球上迄今為止由生物建造的最大的物體。
管風琴珊瑚
身體瘦長的珊瑚蟲在管狀外殼的保護下,一個挨一個地排在一起,形成了管風琴珊瑚。多數珊瑚在晚上才吃東西,管風琴珊瑚卻在白天伸出它們的觸須進食。大的觸須交迭在一起,覆蓋了更大的面積,從而更易捉到食物。這種捕食的方法與鹿角珊瑚的捕食方法極為相似。
蘑菇珊瑚
珊瑚是由單個巨大的珊瑚蟲形成的。這們不像石炭質珊瑚和岩石粘連在一起,而是以一種疏鬆的狀態附著其上。它們甚至可以移動,但距離不會太大。蘑菇珊瑚可以產生出一種含有刺狀細胞的粘液。這些粘液會將侵入它們領地的別的珊瑚群體的邊緣消滅。
玫瑰珊瑚
玫瑰珊瑚緊縮的殼皺給小海藻和海中生物提供了一個安全的家。珊瑚給它們提供了一個避難所並給它們供給營養,作為回報,海藻將它們的一些食物送給這個住所的主人。
⑻ 世界上有幾種珊瑚
造礁石珊瑚的常見科屬
造礁石珊瑚的鑒定主要根據其骨骼的外形,無性生殖的方式及骨骼表面的形貌,珊瑚體隔片發育的輪數,隔片的大小及其附屬裝飾結構、軸柱的有無等特徵來分類定種,而現代生存的石珊瑚科以上的分類階元則是根據骨骼的微細結構確定它們的歸宿(需切片、磨片、鏡檢)。所以石珊瑚高階元的分類及其演化是諸家百說。本文採用Veron根據現代石珊瑚的形態分類、動物地理學,結合古生物學修正了Wells的六放(射)珊瑚演化系統。現得知我國的造礁石珊瑚有14科54屬174種,現只介紹4個科。
1、杯形珊瑚科Pocilloporidag 群體分枝,珊瑚群體呈笙形或融合形,珊瑚杯徑0.5~2mm,群體由外觸手芽形成,很少超過二輪隔片,甚至退化無隔片。軸柱針狀或無。常見的有柱形珊瑚屬Stylophora、排孔珊瑚屬Seriatopora和杯形珊瑚屬Pocillopora。在海南島有杯形珊瑚屬,珊瑚杯小,杯徑小於lmm,隔片發育不全,或退化成刺狀,或無。軸柱無或稍突起,珊瑚骼固實,在海南島民間稱為「海花」。常見的種類有鹿角杯形珊瑚P.damicornis和疣狀杯形珊瑚P.verru-cosa等。在廣東、廣西沿岸找不到杯形珊瑚。
2、鹿角珊瑚科Acroporidae外觸手芽形成塊狀、葉狀或分枝狀群體。珊瑚體笙狀,直徑一般小於2mm,有圍鞘。共骨表面有刺或槽。無軸柱或軸柱小、弱。該科常見有鹿角珊瑚屬Acrop- ora、薔薇珊瑚屬Montipora和星孔珊瑚屬As- treopora。
2.1 鹿角珊瑚屬 群體分枝狀,有些分枝吻合,極少數短分枝塊狀或皮殼狀。在分枝或小枝頂端有一個大的軸珊瑚體(axial corallite)和眾多的輻射珊瑚體(radial corallites)。輻射珊瑚體有管形、鼻形、管鼻形、唇形、半斜口管形等,這是區分種的特點之一。圍鞘網狀或假珊瑚肋(pseudo-costate)狀,無軸柱,該屬是印度- 太平洋區系中的優勢屬,種類和數量最多,而且隨環境的變異也最大。如粗野鹿角珊瑚A.humilis在流急風大的環境,群體基部皮殼甚大,分枝矮而粗壯;在浪小較穩定的環境,分枝發育充分,長筍似挺拔有力。美麗鹿角珊瑚A.formosa是印度- 太平洋區的優勢種。
2.2 薔薇珊瑚屬 群體塊狀、葉狀、多枝狀或皮殼狀。珊瑚杯小,直徑小於1mm,無軸珊瑚體,壁多孔,無軸柱。共骨網狀,狀飾有多種形狀豎立的小骨刺。該屬在珊瑚礁中較為普通,在礁平台潮間帶區指狀薔薇珊瑚 Montipora digitata是優勢種。常見的還有葉狀薔薇珊瑚M.foliosa等。
3、菌珊瑚科 Agariciidae群體由內外觸手芽形成,壁是合隔桁壁(synapticulothecate),有孔或無孔。軸柱由小梁組成,圓形或長形;有些屬無軸柱。該科常見的屬有牡丹珊瑚屬Pavona和厚絲珊瑚屬Pachyseris。
3.1 牡丹珊瑚屬 群體由圓、凹的邊緣芽形成。呈水平板狀、波紋單面狀、皮殼狀、柱狀或兩面葉狀群體。隔生珊瑚肋(septocostae)形成脊塍(colline),由合隔桁(synapticulae)相聯或不聯。軸柱由扁平小梁突起或無。該屬常見的有十字牡丹珊瑚Pavona decussata、葉狀牡丹珊瑚P.frondifera 和易變牡丹珊瑚P.varians。
3.2 厚絲珊瑚屬 群體葉狀或不規劃塊狀,葉狀群體由隔片珊瑚肋形成的脊塍長而與邊緣相平行;塊狀群體脊塍長短不一。該屬常見有皺紋厚絲珊瑚P.rugosa。
4、石芝珊瑚科Fungiidae 群體或單體,幼體時有一附著柄,成體時游離自由生活,圓盤形或長卵形。群體單口道或多口道。合隔桁壁。隔片多,幼片期隔片透明。珊瑚肋連續或斷續成刺狀突起。小梁組成軸柱或不發育。隔片齒和背刺的類型是定種的重要特徵。該科常見的屬有石芝珊瑚屬Fungia、圓餅珊瑚屬Cycloseris、雙裂珊瑚屬Diaseris、石葉珊瑚屬Lithophyllon、多葉珊瑚屬 Polyphyllia、繞石珊瑚屬 Herpolitha、帽狀珊瑚屬Halomitra、履形珊瑚屬Sandalolitha和足柄珊瑚屬Podabacia等。石芝珊瑚屬為單體,盤形或橢圓形,平或凸,隨幼體所在環境而變化。成體體壁有孔。珊瑚肋絕大部分蛻減成背刺,隔片無孔。隔片邊緣齒和背刺是分類的重要特徵。生活大部分為黃色,少數邊緣有一圈玫瑰紅色。常見有石芝珊瑚F.fungites,刺石芝珊瑚F.echinata等。
5、造礁石珊瑚是海洋中的瀕危動物
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on- 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ed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附錄 Ⅰ、Ⅱ中明確指出石珊瑚目的所有種都屬二級瀕危野生動物。1997年是國際珊瑚礁年,號召全人類保護瀕臨嚴重退化的珊瑚礁,珊瑚礁的破壞越來越嚴重,使藍色荒漠中的綠洲變成了真正的荒漠。據「九七全球珊瑚礁考察」證實全球范圍的珊瑚礁普遍遭受到破壞,其中95%是由人為因素造成的,他們呼籲救救珊瑚礁。恢復珊瑚礁破壞了的生態系統成了人們關注的熱點,因為現代珊瑚礁的骨幹(或框架)是造礁石珊瑚,首先是造礁石珊瑚的死亡。珊瑚礁生態系統的恢復,也就是造礁石珊瑚群落的繁盛發育、生長。為此,為了人類自己,為了子孫後代,應該自覺愛護自然,保護造礁石珊瑚的物種。嚴格禁止賣買、貿易,通過各級政府立法,加大力度保護造礁石珊瑚,使造礁石珊瑚能持續發展,創造出更大的生產力供人類持續利用。
珊瑚是由海中一種腔腸動物所分泌的石灰質殼堆積而成,這種腔腸動物被稱為珊瑚蟲。珊瑚的形狀似樹枝,化學成分為碳酸鈣,不透明或微透明,質地細膩,油脂狀。珊瑚產於溫暖的海洋地區,主要產地有兩個:一是從日本到台灣一線;一是地中海沿岸地帶。珊瑚的硬度類似青金石,性脆易斷裂,有紅、粉紅、白、黑等色,以紅色為上品,紅珊瑚紅艷如火,古代稱「火樹」。紅珊瑚多數生活在100米以下深海處。我國台灣及廈門附近海域有出產,色彩呈粉紅,肢體較小。世界聞名的紅珊瑚產地是地中海和大西洋深海海底。紅珊瑚主要用於首飾製品(製成項鏈。戒指或別針等),大者用於雕刻人物、花烏等工藝品。目前我國市場上所見紅珊瑚,主要從日本進口,貨源緊缺,價格昂貴。
珊瑚屬腔腸動物門,珊瑚蟲綱。它們體態玲瓏,色澤鮮艷非常好看。珊瑚是由許多 珊瑚蟲(水螅體)聚合生長的一種群體生物(但有少數珊瑚為單一水螅體)。生活 在熱帶和亞熱帶淺海中的珊瑚,稱為造礁珊瑚,或淺水珊瑚;另一種生活在深海中, 是非造礁珊瑚。若依其骨骼特性又可分為石珊瑚及軟珊瑚類。石珊瑚類具分泌碳酸 鈣形成堅硬群體的能力,絕大部分為造礁珊瑚;軟珊瑚不分泌大量的鈣質骨骼,但代之以鈣質骨針束支撐身體。
珊瑚的生殖可分為無性及有性生殖。至於生長季節, 一般認為排放精卵的時機和光線強弱、溫度高低、月亮盈虧、潮汐等環境因子有關,由於珊瑚的種類太多,而每種的生殖季節皆不大相同,所以並沒有固定的生殖季節。
同名詞條
珊瑚 [忍冬科] [莢蒾屬]
別 名:日本珊瑚樹,法國冬青。 拉丁名:Viburnum awabuki
產地分布:
產華南、華東、西南等省區。長江流域城市都有栽培;日本、印度及朝鮮半島也有。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達10米。樹皮灰褐色。具圓形皮孔,單葉對生,厚革質,長橢圓形或矩圓形,先端漸尖或鈍,全緣或近先端有波狀鈍鋸齒,表面深綠色,有光澤,葉背灰綠色,葉柄銹褐色。5~6月開花,圓錐花序頂生,花白色芳香。10月後橢圓形核果成熟,紅色。
⑼ 珊瑚礁的一些問題
一般的珊瑚是生物
但是<<犬夜叉>>里的珊瑚就84拉!她可是個人哈!!!!
在全世界的大海中,面積超過300萬平方公里的只有3個,超過400萬平方公里的只有珊瑚海。它的總面積達到479萬1千平方公里。珊瑚海是南太平洋的屬海。它的西邊是澳洲大陸,南連塔斯曼海,東北面被新赫布里底群島、索羅門群島、新幾內亞(伊里安島)所包圍。珊瑚海大部分的海底水深3千至4千米,最深處9174米,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
珊瑚海地處熱帶,周圍幾乎沒有河流流入,海水清澈,水下光線充足,海水的鹽度多在30%至35%,這些條件非常適合珊瑚蟲的生長。色彩斑駁的珊瑚礁點綴在澄澈的碧水中,呈現出綺麗的景觀。這其中包括了幾個最大的珊瑚礁區:大堡礁(澳洲昆士蘭海岸以東)、塔古拉堡礁和新喀里多尼亞堡礁。
造礁石珊瑚的常見科屬
造礁石珊瑚的鑒定主要根據其骨骼的外形,無性生殖的方式及骨骼表面的形貌,珊瑚體隔片發育的輪數,隔片的大小及其附屬裝飾結構、軸柱的有無等特徵來分類定種,而現代生存的石珊瑚科以上的分類階元則是根據骨骼的微細結構確定它們的歸宿(需切片、磨片、鏡檢)。所以石珊瑚高階元的分類及其演化是諸家百說。本文採用Veron根據現代石珊瑚的形態分類、動物地理學,結合古生物學修正了Wells的六放(射)珊瑚演化系統。現得知我國的造礁石珊瑚有14科54屬174種,現只介紹4個科。
1、杯形珊瑚科Pocilloporidag 群體分枝,珊瑚群體呈笙形或融合形,珊瑚杯徑0.5~2mm,群體由外觸手芽形成,很少超過二輪隔片,甚至退化無隔片。軸柱針狀或無。常見的有柱形珊瑚屬Stylophora、排孔珊瑚屬Seriatopora和杯形珊瑚屬Pocillopora。在海南島有杯形珊瑚屬,珊瑚杯小,杯徑小於lmm,隔片發育不全,或退化成刺狀,或無。軸柱無或稍突起,珊瑚骼固實,在海南島民間稱為「海花」。常見的種類有鹿角杯形珊瑚P.damicornis和疣狀杯形珊瑚P.verru-cosa等。在廣東、廣西沿岸找不到杯形珊瑚。
2、鹿角珊瑚科Acroporidae外觸手芽形成塊狀、葉狀或分枝狀群體。珊瑚體笙狀,直徑一般小於2mm,有圍鞘。共骨表面有刺或槽。無軸柱或軸柱小、弱。該科常見有鹿角珊瑚屬Acrop- ora、薔薇珊瑚屬Montipora和星孔珊瑚屬As- treopora。
2.1 鹿角珊瑚屬 群體分枝狀,有些分枝吻合,極少數短分枝塊狀或皮殼狀。在分枝或小枝頂端有一個大的軸珊瑚體(axial corallite)和眾多的輻射珊瑚體(radial corallites)。輻射珊瑚體有管形、鼻形、管鼻形、唇形、半斜口管形等,這是區分種的特點之一。圍鞘網狀或假珊瑚肋(pseudo-costate)狀,無軸柱,該屬是印度- 太平洋區系中的優勢屬,種類和數量最多,而且隨環境的變異也最大。如粗野鹿角珊瑚A.humilis在流急風大的環境,群體基部皮殼甚大,分枝矮而粗壯;在浪小較穩定的環境,分枝發育充分,長筍似挺拔有力。美麗鹿角珊瑚A.formosa是印度- 太平洋區的優勢種。
2.2 薔薇珊瑚屬 群體塊狀、葉狀、多枝狀或皮殼狀。珊瑚杯小,直徑小於1mm,無軸珊瑚體,壁多孔,無軸柱。共骨網狀,狀飾有多種形狀豎立的小骨刺。該屬在珊瑚礁中較為普通,在礁平台潮間帶區指狀薔薇珊瑚 Montipora digitata是優勢種。常見的還有葉狀薔薇珊瑚M.foliosa等。
3、菌珊瑚科 Agariciidae群體由內外觸手芽形成,壁是合隔桁壁(synapticulothecate),有孔或無孔。軸柱由小梁組成,圓形或長形;有些屬無軸柱。該科常見的屬有牡丹珊瑚屬Pavona和厚絲珊瑚屬Pachyseris。
3.1 牡丹珊瑚屬 群體由圓、凹的邊緣芽形成。呈水平板狀、波紋單面狀、皮殼狀、柱狀或兩面葉狀群體。隔生珊瑚肋(septocostae)形成脊塍(colline),由合隔桁(synapticulae)相聯或不聯。軸柱由扁平小梁突起或無。該屬常見的有十字牡丹珊瑚Pavona decussata、葉狀牡丹珊瑚P.frondifera 和易變牡丹珊瑚P.varians。
3.2 厚絲珊瑚屬 群體葉狀或不規劃塊狀,葉狀群體由隔片珊瑚肋形成的脊塍長而與邊緣相平行;塊狀群體脊塍長短不一。該屬常見有皺紋厚絲珊瑚P.rugosa。
4、石芝珊瑚科Fungiidae 群體或單體,幼體時有一附著柄,成體時游離自由生活,圓盤形或長卵形。群體單口道或多口道。合隔桁壁。隔片多,幼片期隔片透明。珊瑚肋連續或斷續成刺狀突起。小梁組成軸柱或不發育。隔片齒和背刺的類型是定種的重要特徵。該科常見的屬有石芝珊瑚屬Fungia、圓餅珊瑚屬Cycloseris、雙裂珊瑚屬Diaseris、石葉珊瑚屬Lithophyllon、多葉珊瑚屬 Polyphyllia、繞石珊瑚屬 Herpolitha、帽狀珊瑚屬Halomitra、履形珊瑚屬Sandalolitha和足柄珊瑚屬Podabacia等。石芝珊瑚屬為單體,盤形或橢圓形,平或凸,隨幼體所在環境而變化。成體體壁有孔。珊瑚肋絕大部分蛻減成背刺,隔片無孔。隔片邊緣齒和背刺是分類的重要特徵。生活大部分為黃色,少數邊緣有一圈玫瑰紅色。常見有石芝珊瑚F.fungites,刺石芝珊瑚F.echinata等。
5、造礁石珊瑚是海洋中的瀕危動物
⑽ 珊瑚是什麼動物
珊瑚是無脊椎動物,應選B!
給你介紹一下吧:
珊瑚蟲是一種海生圓筒狀腔腸動物,在白色幼蟲階段便自動固定在先輩珊瑚的石灰質遺骨堆上。珊瑚是珊瑚蟲分泌出的外殼。珊瑚的化學成分主要為CaCO3,以微晶方解石集合體形式存在,成分中還有一定數量的有機質。形態多呈樹枝狀,上面有縱條紋。每個單體珊瑚橫斷面有同心圓狀和放射狀條紋。顏色常呈白色,也有少量藍色和黑色。寶石級珊瑚為紅色、粉紅色、橙紅色。紅色是由於珊瑚在生長過程中吸收海水中1%左右的氧化鐵而形成的,黑色是由於含有有機質。具有玻璃光澤至蠟狀光澤,不透明至半透明,折光率1.48-1.66。硬度3.5-4,密度2.6-2.7g/cm3,黑色珊瑚密度較低,為1.34g/cm3。性脆。遇鹽酸強烈起泡。無熒光。
珊瑚形象像樹枝,顏色鮮艷美麗,可以做裝飾品。
刺胞動物門(Cnidaria)珊瑚蟲綱(Anthozoa)海生無脊椎動物。特點為具有石灰質、角質或革質的內骨骼或外骨骼。珊瑚一詞也指這些動物的骨骼,尤其是石灰質者。
石珊瑚(石珊瑚目〔Madreporaria或Scleractinia〕)約有1,000種;黑珊瑚和刺珊瑚(角珊瑚目〔Antipatharia〕)約100種;柳珊瑚(或角珊瑚,柳珊瑚目〔Gorgonacea〕)約1,200種;而藍珊瑚(藍珊瑚目〔Coenothecalia〕)僅存一種。
珊瑚蟲只有水螅型的個體,成中空的圓柱形,下端附著在物體的表面上,頂端有口,圍以一圈或多圈觸手。觸手用以收集食物,可做石珊瑚(Diploria屬)一定程度的伸展,上有特化的細胞(刺細胞),刺細胞受刺激時翻出刺絲囊,以刺絲麻痹獵物。
卵和精子由隔膜上的生殖腺產生,經口排入海水中。受精通常發生於海水中,有時亦發生於胃循環腔內。通常受精僅發生於來自不同個體的卵和精子之間。受精卵發育為覆以纖毛的浮浪幼蟲,能游動。數日至數周後固著於固體的表面上發育成水螅體。亦可以出芽的方式生殖,芽形成後不與原來的水螅體分離。新芽不斷形成並生長,於是繁衍成群體。新的水螅體生長發育時,其下方的老水螅體死亡,但骨骼仍留在群體上。
石珊瑚是最為藍珊瑚(Heliopora屬人熟知、分布最廣泛的種類,單體或群體生活。與黑珊瑚和刺珊瑚一樣,隔膜數為6或6的倍數,觸手較簡單而不呈羽狀。石珊瑚、黑珊瑚和刺珊瑚與有親緣關系的海葵的不同之處主要在於有外骨骼。石珊瑚見於所有海洋,從潮帶到6,000公尺(約20,000呎)深處。營群體生活的種類,其水螅體直徑1∼30公釐(0.04∼1.2吋)。大多數活體石珊瑚為淺黃色、淡褐色或橄欖色,依生活在珊瑚上的藻類而定。但其骨骼恆為白色。最大的營單體生活的石珊瑚為一種石芝屬(Fungia)動物,直徑可達25公分(10吋)左右。
石珊瑚的骨骼呈杯狀,包住水螅體,其成分幾乎純為碳酸鈣。其生長率取決於年齡、食物供應、水溫以及種類的不同。環狀珊瑚島和珊瑚礁由石珊瑚的骨骼形成,其形成速率平均每年約0.5∼2.8公分。常見的石珊瑚種類包括瑙珊瑚、蘑菇珊瑚、星珊瑚和鹿角珊瑚等,均以其形態命名。
紅珊瑚的生長環境
珊瑚是生物,屬刺胞動物門,當中也包括水母、水螅、軟珊瑚、海葵等動物。珊瑚由很多珊瑚蟲造成。每一珊瑚蟲都有一個中空而底部密封的柱型身體,它的腸腔與四周的珊瑚蟲連接,而位於身體中央的口部,四周長滿觸手我們通常把珊瑚分為石珊瑚,八放珊瑚及水螅珊瑚,它們有不同的形態特徵。除了生物學分類外,我們亦可按生態功能,把珊瑚分為兩大組。那些有共生藻(即蟲黃藻) 的珊瑚稱為可造礁珊瑚,而那些沒有共生藻的則稱為不可造礁珊瑚。
石珊瑚的生態特點
根據石珊瑚生長的生態環境和特點(表2),又可分為造礁石珊瑚;非造礁石珊瑚(或深水石珊瑚)2類。
2、鹿角珊瑚科Acroporidae外觸手芽形成塊狀、葉狀或分枝狀群體。珊瑚體笙狀,直徑一般小於2mm,有圍鞘。共骨表面有刺或槽。無軸柱或軸柱小、弱。該科常見有鹿角珊瑚屬Acrop- ora、薔薇珊瑚屬Montipora和星孔珊瑚屬As- treopora。
2.1 鹿角珊瑚屬 群體分枝狀,有些分枝吻合,極少數短分枝塊狀或皮殼狀。在分枝或小枝頂端有一個大的軸珊瑚體(axial corallite)和眾多的輻射珊瑚體(radial corallites)。輻射珊瑚體有管形、鼻形、管鼻形、唇形、半斜口管形等,這是區分種的特點之一。圍鞘網狀或假珊瑚肋(pseudo-costate)狀,無軸柱,該屬是印度- 太平洋區系中的優勢屬,種類和數量最多,而且隨環境的變異也最大。如粗野鹿角珊瑚A.humilis在流急風大的環境,群體基部皮殼甚大,分枝矮而粗壯;在浪小較穩定的環境,分枝發育充分,長筍似挺拔有力。美麗鹿角珊瑚A.formosa是印度- 太平洋區的優勢種。
2.2 薔薇珊瑚屬 群體塊狀、葉狀、多枝狀或皮殼狀。珊瑚杯小,直徑小於1mm,無軸珊瑚體,壁多孔,無軸柱。共骨網狀,狀飾有多種形狀豎立的小骨刺。該屬在珊瑚礁中較為普通,在礁平台潮間帶區指狀薔薇珊瑚 Montipora digitata是優勢種。常見的還有葉狀薔薇珊瑚M.foliosa等。
3、菌珊瑚科 Agariciidae群體由內外觸手芽形成,壁是合隔桁壁(synapticulothecate),有孔或無孔。軸柱由小梁組成,圓形或長形;有些屬無軸柱。該科常見的屬有牡丹珊瑚屬Pavona和厚絲珊瑚屬Pachyseris。
3.1 牡丹珊瑚屬 群體由圓、凹的邊緣芽形成。呈水平板狀、波紋單面狀、皮殼狀、柱狀或兩面葉狀群體。隔生珊瑚肋(septocostae)形成脊塍(colline),由合隔桁(synapticulae)相聯或不聯。軸柱由扁平小梁突起或無。該屬常見的有十字牡丹珊瑚Pavona decussata、葉狀牡丹珊瑚P.frondifera 和易變牡丹珊瑚P.varians。
3.2 厚絲珊瑚屬 群體葉狀或不規劃塊狀,葉狀群體由隔片珊瑚肋形成的脊塍長而與邊緣相平行;塊狀群體脊塍長短不一。該屬常見有皺紋厚絲珊瑚P.rugosa。
4、石芝珊瑚科Fungiidae 群體或單體,幼體時有一附著柄,成體時游離自由生活,圓盤形或長卵形。群體單口道或多口道。合隔桁壁。隔片多,幼片期隔片透明。珊瑚肋連續或斷續成刺狀突起。小梁組成軸柱或不發育。隔片齒和背刺的類型是定種的重要特徵。該科常見的屬有石芝珊瑚屬Fungia、圓餅珊瑚屬Cycloseris、雙裂珊瑚屬Diaseris、石葉珊瑚屬Lithophyllon、多葉珊瑚屬 Polyphyllia、繞石珊瑚屬 Herpolitha、帽狀珊瑚屬Halomitra、履形珊瑚屬Sandalolitha和足柄珊瑚屬Podabacia等。石芝珊瑚屬為單體,盤形或橢圓形,平或凸,隨幼體所在環境而變化。成體體壁有孔。珊瑚肋絕大部分蛻減成背刺,隔片無孔。隔片邊緣齒和背刺是分類的重要特徵。生活大部分為黃色,少數邊緣有一圈玫瑰紅色。常見有石芝珊瑚F.fungites,刺石芝珊瑚F.echinata等。
5、造礁石珊瑚是海洋中的瀕危動物
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on- 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ed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附錄 Ⅰ、Ⅱ中明確指出石珊瑚目的所有種都屬二級瀕危野生動物。1997年是國際珊瑚礁年,號召全人類保護瀕臨嚴重退化的珊瑚礁,珊瑚礁的破壞越來越嚴重,使藍色荒漠中的綠洲變成了真正的荒漠。據「九七全球珊瑚礁考察」證實全球范圍的珊瑚礁普遍遭受到破壞,其中95%是由人為因素造成的,他們呼籲救救珊瑚礁。恢復珊瑚礁破壞了的生態系統成了人們關注的熱點,因為現代珊瑚礁的骨幹(或框架)是造礁石珊瑚,首先是造礁石珊瑚的死亡。珊瑚礁生態系統的恢復,也就是造礁石珊瑚群落的繁盛發育、生長。為此,為了人類自己,為了子孫後代,應該自覺愛護自然,保護造礁石珊瑚的物種珊瑚的硬度類似青金石,性脆易斷裂,有紅、粉紅、白、黑等色,以紅色為上品,紅珊瑚紅艷如火,古代稱「火樹」。紅珊瑚多數生活在100米以下深海處。我國台灣及廈門附近海域有出產,色彩呈粉紅,肢體較小。世界聞名的紅珊瑚產地是地中海和大西洋深海海底。紅珊瑚主要用於首飾製品(製成項鏈。戒指或別針等),大者用於雕刻人物、花烏等工藝品。目前我國市場上所見紅珊瑚,主要從日本進口,貨源緊缺,價格昂貴。
〔出處〕《唐本草》。
【基原】本品為磯花科動物,桃色珊瑚 Corallium japonicum Kishinouye 等珊瑚蟲分泌的石灰質骨胳。
【功用主治】
去翳明目,安神鎮驚。治目生翳障,驚癇,吐衄。
【性味歸經】
《唐本草》: "味甘,平,無毒。"
【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1-2分。外用:研細末點眼。
【原動物】桃色珊瑚,水生群棲腔腸動物,群體呈樹枝狀。分枝擴展如扇,分歧甚細,其表面生有多數水螅體,稱為珊瑚蟲;蟲體呈半球狀,上有羽狀的觸手8條,觸手中央有口,蟲體能分泌石灰質而形成骨骼,即通常所稱的「珊瑚」。骨骼的表面紅色,瑩潤。中軸白色。質堅硬,很美觀。
著生於海底岩礁上。各水螅體常以觸手捕食微生物或生物之殘片。營無性及有性生殖,而以營有性生殖者為多。分部台灣及南部沿海。
【資源分布】
分布台灣及南部沿海。主產福建、台灣、廣東、西沙群島等地。
【葯材】
完整者如小樹。一般均已碎斷成短棒狀,長2-3厘米,直徑3-5毫米。有分枝或小突起,周圍有許多小孔,紅色。質堅硬如瓷,不易折斷。氣味均無。以內外皆紅、體重、堅脆而粗壯者為佳。
用網垂入海底以網採收。多取自製作工藝品的殘余碎塊作葯用。
【炮製方法】
洗凈晾乾,研成細粉。
【葯方選錄】
①治小兒眼有障翳:珊瑚,細研如粉,每點時,取如黍米大,納在翳上,日再點之。(《聖惠方》珊瑚散)
②去膚翳:珊瑚、貝子、真珠、琥珀、石蟹。為極細末,點入目中。(《本草經疏》)
③治心神昏冒,驚癇卒倒,或怔忡煩亂:大紅珊瑚、琥珀、真珠各一錢(研極細)、人參、白術、當歸、膽星各三錢(共研末)。和珊瑚等末,每服一錢,燈心湯調下。(《方脈正宗》)
④治心肺郁熱,吐衄不止:大紅珊瑚,徐徐研極細如粉。每服二分,百合煮成糊,調服。(《彭氏家抄方》)
【考 證】
出自《唐本草》①《本草衍義》:"珊瑚,有一等紅油色,有細縱紋,可愛;又一種如鉛丹色,無縱紋,為下。入葯用紅油色者。②《綱目》:"珊瑚生海底,五、七株成林,謂之珊瑚林。紅色者為上;亦有黑色者,不佳;碧色者亦良。昔人謂碧者為青琅殲。"
【中葯化學成分】
含碳酸鈣等。
珊瑚的基本體型是圓筒或圓盤狀,呈輻射對稱,身體中央是腔腸。腔腸起消化和吸收作用。腔腸上方有個口,腔腸與口之間叫口道。口的四周有觸手,觸手中有刺絲囊,囊中有含毒液的刺絲胞,是動物防衛和捕食的武器,也就是為什麼腔腸動物門又稱刺胞動物門的由來。
[編輯本段]同名詞條
珊瑚 [忍冬科] [莢蒾屬]
別 名:日本珊瑚樹,法國冬青。 拉丁名:Viburnum awabuki
產地分布:
產華南、華東、西南等省區。長江流域城市都有栽培;日本、印度及朝鮮半島也有。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達10米。樹皮灰褐色。具圓形皮孔,單葉對生,厚革質,長橢圓形或矩圓形,先端漸尖或鈍,全緣或近先端有波狀鈍鋸齒,表面深綠色,有光澤,葉背灰綠色,葉柄銹褐色。5~6月開花,圓錐花序頂生,花白色芳香。10月後橢圓形核果成熟,紅色。
生長習性:
喜光,也能耐陰。喜溫暖,耐寒性略差。喜肥沃、濕潤的土壤,在酸性和微鹼性土中也能適應;對有毒氣體氯氣、二氧化硫的抗性較強,對汞和氟有一定的吸收能力,也可耐瘠薄,耐煙塵。萌芽力強,耐修剪。耐移植,生長較快,病蟲害少。
園林用途:
珊瑚終年濃綠,枝葉繁密,富含水分,耐火力強,秋後果實鮮紅,江南城市及園林中普遍栽作綠籬和綠牆,也作基礎栽植或叢植裝飾牆角;可修剪成大型球形。
繁殖培育:
一般扦插繁殖,也可播種繁殖。梅雨季扦插,3周後即能生根,成活率達98%。
珊瑚蟲只有水螅型的個體,呈中空的圓柱形,下端附著在物體的表面上,頂端有口,圍以一全圈或多圈觸手。觸手用以收集食物,可作一定程度的伸展,上有特化的細胞(刺細胞),刺細胞受刺激時翻出刺絲囊,以刺絲麻痹獵物。卵和精子由隔膜上的生殖腺產生,經口排入海水中。受精通常發生於海水中,有時亦發生在胃循環腔內。通常受精僅發生於來自不同個體的卵和精子之間。受精卵發育為覆以纖毛的浮浪幼體,能游動。數日至數周後固著於固定表面上發育為水螅型體。也可以出芽的方式生殖。芽形成後不與原來的水螅體分離。新芽不斷形成並生長,於是形成群體。新的水螅體生長發育時下的老水螅體死亡,但其骨骼仍留在群體上。軟珊瑚、角質珊瑚及藍珊瑚為群體生活。群體中的每個水螅體各有8條觸手,胃循環腔內有8個隔膜,其中6個隔膜的纖毛用以將水流引入胃循環腔,另兩個隔膜的纖毛用以將水引出胃循環腔。骨骼為內骨骼。軟珊瑚分布廣泛,其骨骼由互相分離的含鈣骨針組成。一些種類呈盤狀,另一些有指狀的突出物。角質珊瑚在熱帶淺海中數量豐富,外形呈帶狀或分支狀,長度可達3米,角質珊瑚包括所謂貴珊瑚(紅珊瑚、玫瑰珊瑚),可用作首飾。其中常見的種類有地中海的赤珊瑚。藍珊瑚見於印度洋和太平洋中石珊瑚形成的珊瑚礁上,形成直徑達2米的塊狀。石珊瑚是最為人熟知、分布最廣泛的種類,單體或群體生活。與黑珊瑚和刺珊瑚一樣,隔膜數為6或6的倍數,觸手簡單而不呈羽狀。石珊瑚、黑珊瑚和刺珊瑚與有親緣關系的海葵的不同之處主要在於有外骨骼。石珊瑚見於所有海洋,從潮帶到6000米深處。群體生活的種類,其水螅體直徑1至3毫米。大多數現存石珊瑚為淺黃色,淺褐色或橄欖色,依生活於珊瑚上的藻類而定。但其骨骼為白色。最大的營單體生活的石珊瑚屬石芝屬,直徑可達25厘米左右。石珊瑚的骨骼呈杯狀,包住水螅體,其成分幾乎純為碳酸鈣。其生長率取決於年齡、食物供應、水溫以及種類的不同。環狀珊瑚島和珊瑚礁由石珊瑚的骨骼形成。其形成的速度平均每年約5毫米到28毫米。常見的石珊瑚類型包括腦珊瑚、蘑菇珊瑚、星珊瑚和鹿角珊瑚等,均以其形態命名。黑珊瑚和刺珊瑚呈鞭狀、羽毛狀、樹木狀或形如瓶刷,分布於地中海、西印度群島或巴拿馬沿岸海域。 (左上和右下圖為圓管星珊瑚。珊瑚蟲觸手呈鮮黃色透明點斑狀,盛開的珊瑚蟲顏色鮮艷美麗,個體間體壁不相連。也有觸手白色透明,其頂端呈橘紅色球狀,非常特別,惟個體較小直徑約3厘米。)
聚在一起成為群體的珊瑚,其骨架不斷擴大,從而形成形狀萬千、生命力巨大、色彩斑斕的珊瑚礁。著名的大堡礁就是這樣形成的。
群體生活的珊瑚蟲,它們的骨架聯在一起,腸腔也通過小腸系統聯在一起,所以這些群體珊瑚蟲有許多「口」,卻共用一個「胃」。能夠建造珊瑚礁的珊瑚蟲大約有500多種,這些造礁珊瑚蟲生活在淺海水域,水深50米以內,適宜溫度為22至32度,如果溫度低於18度則不能生存。所以在高緯度海區人們見不到珊瑚礁。珊瑚蟲的觸手是對稱地生長的,根據觸手的數目,可將珊瑚蟲分為6放珊瑚和8放珊瑚兩個亞綱。
小知識:
浮在海上的珊瑚為死珊瑚,在海下的珊瑚為活珊瑚。
珠寶中的紅珊瑚
人類對珊瑚(Coral)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和古羅馬時代。來自地中海的紅珊瑚當時在日本被稱為Kowatari(「波斯舶來品」), 在奈良時代(公元710-784年)經由絲綢之路被引入日本。在中世紀的歐洲,珊瑚(Coral)被大量運用於宗教儀式的裝飾品和念珠的製作上。
1物質成分:由無機質和有機質兩部分組成。
無機質:高鎂方解石、少量磷灰石,碳酸鈣,碳酸鎂,少量水,氧化亞鐵,羥基磷酸鈣
有機質:以角質為主。
2結構特徵:波形平行纖維構造
沿珊瑚枝縱向有顏色深淺或不同透明度形成連續的波形平行纖維構造。橫切面呈同心紋,象樹木年輪。枝上有許多圓形小坑,是珊瑚蟲穴居的地方。
3物理化學性質
顏色深紅、火紅為主,還有桃紅。呈樹枝狀。骨骼緻密堅韌。 Hm=3.5-4,不透明-半透明。原料光澤暗,拋光後為蠟狀光澤,不耐酸,不耐有機溶劑和揮發性氣體。
紅珊瑚文化在中國以及印度、印第安民族傳統文化中都有悠久的歷史,尤其是印第安土著民族和中國藏族等游牧民族對紅珊瑚更是喜愛有加,甚至把紅珊瑚作為護身和祈禱「上天(帝)」保佑的寄託物。根據歷史記載,人類對紅珊瑚的利用可追溯到古羅馬時代。古羅馬人認為珊瑚具有防止災禍、給人智慧、有止血和驅熱的功能,一些航海者則相信佩戴紅珊瑚,可以防閃電、颶風,使風平浪靜,旅途平安!因而,羅馬人稱其為「紅色黃金」,使紅珊瑚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現代西方人把珊瑚與珍珠和琥珀並列為三大有機寶石,是西方的 「三月誕辰石」之一。
珊瑚的鑒別
其實鑒別珊瑚很簡單:
1:縱看:珊瑚縱向有平行的生長紋,方向為平行珊瑚柱體。如果是戒面,一般在背面,如果是雕刻件,表面上就有。
2:橫看:珊瑚的橫截面上有像年輪的生長紋,有小及大。有同心圓狀生長紋的,一般都是珊瑚擺件上可以見到。
3:看顏色:珊瑚的顏色是由內而外的,舉例來說:一個珊瑚柱,越接近表層,珊瑚的顏色越深,越里層,顏色越淺。也就是說,珊瑚的顏色是不均勻的,如果珊瑚的顏色內外一致,就要懷疑有假!
我們執著於天然的純凈,主張獨一無二的時尚。我們尊重傳統含蓄的美,也會沉迷展現自我獨特的個性。天然珊瑚飾品,都有斜橫紋理,件件不同,自然而迷人。珊瑚有深紅、桃紅、粉紅、粉白、白色,還有高低不一的珊瑚樹,火紅一片,千姿百態。我們將古韻典雅的珊瑚融入現代時尚元素。在黃金、鉑金或其他貴重金屬上鑲嵌珊瑚。或似花朵,或象小動物,形狀各異,色彩多樣。
現代生活,使人們有更多的機會出入重要的場合。佩帶紅珊瑚珠寶是一種時尚,流動著雍容華貴,展現不凡的個性魅力。鑲有紅珊瑚的項鏈、手鏈、吊墜,成為新一輪時尚飾物,是優雅時尚女士的首選。
珊瑚,光澤艷麗,溫潤可人。除裝飾外,它還具有養顏美容的功能。有吉祥富貴之寓意。是平安,幸福的象徵。因此,作為禮物紅珊瑚飾品也是生日、紀念日、送給親人朋友的理想選擇。
珊瑚首飾選購要訣:
(1)選購珊瑚飾品重要的是看其紅色是否純正,必須了解其是否曾經染過色,染色的珊瑚價格要低得多。
(2)看清珊瑚結構是否緻密,如果其中多蛀孔,或手感很輕,一般就不要出大價錢。
珊瑚飾品的生理作用:
可預防經痛等婦女生理病。據說小朋友佩戴的話,有保護骨骼成長的效果,紅色或粉紅色珊瑚尤其對血液方面的疾病有探測的功能,如果越戴顏色越淡的話,很可能有貧血,血液循環不良等問題,心臟病及神經系統疾病離患者也很適合佩帶。基本上珊瑚對皮膚,指甲,頭發等生長都有幫助。珊瑚飾品的心理作用:
對愛情而言,像珊瑚的紅色一般,代表著熱情與激情。可加強佩帶者的性感魅力,有助打開心胸,接受感情。使人提高心靈層次, 有著高度敏感性,對渾屯不清的局勢有調和的作用
近代醫學的發展,證實珊瑚石不但是真正的寶石,而且它還具有很多葯用和醫用價值。
珊瑚是最早被人們認識和利用的寶石之一。有人認為珊瑚是印度人在公元前五世紀發現的,也有人認為是義大利人約在2000年前首先發現的。在地中海義大利珊瑚漁場最古老的已有2000年的開采史,至今義大利還流行用珊瑚做避邪的護身符。
紅珊瑚除了作為珠寶世界中有生命的珍寶外,還被認為是一種具有獨特功效的葯寶,有養顏保健,活血、明目、驅熱、鎮驚癇,排汗利尿等諸多醫療功效。400多年前,醫葯大師李時珍先生在經典名著《本草綱目》中就記載珊瑚有:「去翳明目,安神鎮驚。用於目生翳障,驚癇,鼻巾丑。」等功效。據有關資料介紹,珊瑚石有止嘔吐、止瀉、止血、治腰痛、小兒驚風、清熱解毒、化痰止咳、排汗利尿等作用。國外最新研究認為珊瑚可用來接骨,入葯可治潰瘍、動脈硬化、高血壓、冠心病以及性病。
而隨著近代醫學的發展,人們逐漸發現紅珊瑚還具有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及調節內分泌的特殊功能。因此,有人把它與珍珠一道稱為「綠色珠寶」。可見,古今中外,無論是遠古先民,還是當今世人,無論是宮廷朝官,還是平民百姓,他們對紅珊瑚都有真摯虔誠的信仰和強烈而獨特的偏愛,這一切為紅珊瑚文化的傳承奠定了豐厚的人文基礎。珊瑚石的成分主要為碳酸鈣,經處理後能把它變成與人體骨骼相似的磷酸鈣,因此,醫生將它用來修補人體骨骼。奇妙的是,人的新生血管能隨著造骨細胞一起在珊瑚石的孔隙里生長,使骨折部分迅速恢復正常。
美國人通過進一步研究,將珊瑚石進行烘焙,使其轉化成骨礦,並在其中加入玻璃纖維增強聚合物,提高強度,從而使它不但能用於接骨,而且可直接代替小塊或小段骨頭使用,還可以用來「熔接」脊椎,甚至能製成轉動自如的假眼。
說起珊瑚石的奇妙,何止這些呢!
珊瑚石全身都是寶,這是任何寶石都不能跟它相提並論的。
大塊的上等珊瑚石物料可以雕刻成各種價值連城的珠寶藝術品,小塊的珊瑚石物料可以切割製成戒指、墜子、耳環、項鏈等等。那些邊角碎料則可以研磨成粉,製作成美容保健品。
選購珊瑚要注意三點,一要顏色均勻,二要顏色紅艷,越紅的越珍貴,第三要比重大,越重越好。
珊瑚外觀與多少有些類似顏色的貝珍珠完全不同,貝珍珠的光澤有一定方向性,低倍放大時,顯示出一種極象火焰的圖型。用貝珍珠殼琢磨成假冒白珊瑚的白色念珠,可通過貝殼上的平行生長結構及其粉紅色的分帶趨勢來鑒別。
珊瑚的其它鑒別特徵是具有小而淺的圓形凹坑,這是個體珊瑚蟲的生長部位。由某些穿孔型海洋生物造成的小凹坑亦可存在。
仿造珊瑚的主要代用物是賽璐珞、木料和封蠟,其中沒有一種具有珊瑚的獨特外觀。賽璐珞在加熱時發出樟腦氣味,木料可用手指甲刮破,暴露人造表面下的木質結構,封蠟在放大鏡下呈流狀似玻璃外觀。如果有必要,可用鹽酸來鑒別這些代用物,因為它們之中沒有一種會與鹽酸起作用。反之,珊瑚、貝珍珠和貝珍珠殼均與鹽酸起反應。
由於紅珊瑚產量少而價值高,故往往有人用低價的白珊瑚染成紅色來冒稱天然紅珊瑚。要鑒別上述的假紅珊瑚,可用蘸有丙酮的棉簽擦下染色劑。由於人工染色的贗品顏色單調呆板,表裡不一,用10倍放大鏡可見染料在珊瑚的小裂隙中和粒間濃集,其紅色外深內淺,顯示出著色不均勻
的破綻。
鑒別染色珊瑚還要看它的染色程度。凡染色者,光澤不柔和自然,過分的妖艷,紅色沒有層次,而真的紅珊瑚呈蠟燭紅,紅色有層次,有的還紅白相間,中間隱約顯露出「指紋」(含鈣珊瑚的紋理和人的指紋相似)與染色仿品相比差異較大。
並不是光滑的就是假的,但是紅珊瑚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如果沒有國家發的許可證,是不允許賣的,所以沒有許可證的商家99%賣的都不是真正的台灣紅珊瑚。你要分辨仔細,謹防上當。
珊瑚枝內部也不是實心的。
《犬夜叉》中的珊瑚
珊瑚(Sango)(さんご)是《犬夜叉》里的一個女性角色。
聲優:桑島法子(日本)/馮美麗(台灣)
職業:除妖師
年齡:16歲
種族:人類
喜歡的人:彌勒
親人:弟弟琥珀
性格:女中豪傑類型
身高:162.8cm
武器:飛來骨、臭氣彈、匕首、毒粉…(除妖師該有的東西她都有)
簡介:妖怪退治屋的除妖師。在除妖師中屬於一等一的高手。由於奈落的陰謀,一家人被殘忍的殺害,村莊也隨之毀滅,並誤以為犬夜叉是殺害村人的兇手,便去報仇。後來明白事情的真相後,加入了犬夜叉一行。
珊瑚有一個巨大飛鏢般的武器——飛來骨,除了插在腰上的刀和手臂上隱藏的刀以外,衣服的袖子蓋上還藏有各種各樣的毒粉和工具。對妖怪的事情了解得很詳細,身手也十分不錯。帶著一隻名叫雲母的貓妖。
珊瑚生氣了由於非常想念弟弟,經常為琥珀的事情擔心焦慮。琥珀卻受控於奈落,這令她常常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珊瑚的結局:在四魂之玉消失的三年後,為彌勒生下了一對雙胞胎姊妹和一個男孩,同時也體現出了身為一位母親的責任和威嚴。
[編輯本段]珊瑚的保養
一、請避免重擊、碰撞、以免寶石脫落損壞;
二、請避免接觸化學物品、酸、鹼性液體及香水等;
三、請每次使用後用軟布擦拭妥善保管;
四、請經常泡清水、抹清油、使再三 永保「光亮生輝」;
五、請經常佩帶珊瑚首飾,使之與人靈性相融洽;
六、請備多件珊瑚首飾根據季節調換,用以保「亮麗如新」之功效;
七、無鑲嵌的紅珊瑚項鏈、手鏈、墜鏈常年貼身佩帶是活血保健最佳聖品。
[編輯本段]珊瑚頌
歌劇《紅珊瑚》 介紹:九場歌劇《紅珊瑚》作於20世紀60年代初。王錫仁、胡士平曲,趙忠、鍾藝兵、林蔭梧、單文編劇。同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海政歌劇團初演於北京,獲得成功。其中《珊瑚頌》一曲甜美動聽,膾炙人口,至今為人們傳唱。
歌詞:一樹紅花照碧海,一團火焰出水來,珊瑚樹紅春常在,風里浪里把花開。哎!雲來遮,霧來蓋,雲里霧里放光彩。風吹來,浪打來,風吹浪打花常開。哎!
一盞紅燈照碧海,一團火焰出水來,紅燈高照雲天外,火焰熊熊把路開。哎!雲來遮,霧來蓋,雲里霧里放光彩,風吹來,浪打來,風吹浪打花常開。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