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寫牡丹的詩
『壹』 描寫牡丹花的古詩
1、牡丹
【作者】李商隱【朝代】唐
錦幃初卷衛夫人,綉被猶堆越鄂君。垂手亂翻雕玉佩,招腰爭舞鬱金裙。
石家蠟燭何曾剪,荀令香爐可待熏。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雲。
譯文
織錦的簾帷剛剛捲起,是美艷的衛夫人;絲綉的褥被還堆擁著,是俊秀的越鄂君。既像在垂手而舞,雕玉佩飾正零亂翻動;又像在彎腰而舞,鬱金裙子正爭相迴旋。
它像石崇家的蠟燭,哪須常把燭芯剪去?它像荀令君的體膚,豈用香爐細細染熏?我是詩人江淹,在夢中得到了那支彩筆,想把清麗的詞句,題在花葉上寄給朝雲。
2、賞牡丹
【作者】劉禹錫【朝代】唐
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譯文
庭院中的芍葯花艷麗雖艷麗,但格調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凈倒是明凈,卻缺少熱情。
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國色,是最美的花,當它開花的時候,其盛況轟動了整個京城。
3、牡丹種曲
【作者】李賀【朝代】唐
蓮枝未長秦蘅老,走馬馱金斸春草。水灌香泥卻月盤,一夜綠房迎白曉。
美人醉語園中煙,晚華已散蝶又闌。梁王老去羅衣在,拂袖風吹蜀國弦。
歸霞帔拖蜀帳昏,嫣紅落粉罷承恩。檀郎謝女眠何處?樓台月明燕夜語。
譯文
當蓮花枝幹還未長出,秦蘅已經衰老,人們趕著馬,馱著金子,去買牡丹花苗。把它栽在半月形的花盆裡,培上香泥,澆上水,一夜間,綠色花苞欲放,迎著拂曉。
美人們說話帶著醉意,花園中輕煙繚繞,傍晚花瓣兒已經披散,蝴蝶也漸漸稀少。老一代貴族漸漸逝去,但他們的後輩仍穿著羅衣,賞花玩樂合著《蜀國弦》的曲調。
夜幕降臨,遮花的帷帳漸漸昏暗,宴席已散,粉雕玉琢的花兒也開始蔫敗萎凋。公子哥兒和小姐們都誰到哪兒去了,樓台上月光明亮,夜空中只有燕子嘰嘰叫。
4、思黯南墅賞牡丹
【作者】劉禹錫【朝代】唐
偶然相遇人間世,合在增城阿姥家。
有此傾城好顏色,天教晚發賽諸花。
譯文
在人世間怎會遇見牡丹這樣漂亮的花,花開重瓣,層層疊疊如同西天王母九重的增城。有如此傾國傾城的好顏色,上天應該讓你晚點開放與諸花爭艷。
5、題所賃宅牡丹花
【作者】王建【朝代】唐
賃宅得花饒,初開恐是妖。粉光深紫膩,肉色退紅嬌。
且願風留著,惟愁日炙燋。可憐零落蕊,收取作香燒。
譯文
當初租賃房舍,哪想到竟有牡丹滿院,一開花便絢麗無比,莫非是妖精變現!紫花豐腴,光澤均勻細膩,紅花鮮艷,羞退靚女胭脂面。但願和風惠顧,讓牡丹姣顏久駐,只擔心烈日無情,把它烤成焦爛。可惜花期已過,收起凋零花瓣,且待燒出香氣繚繞的輕煙和火焰。
『貳』 劉禹錫的《賞牡丹》表達的思想感情
來劉禹錫《賞牡源丹》借賞牡丹抒發表達了當時人們及作者對牡丹的喜愛和尊寵。
作品原文:
賞牡丹
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縣)。貞元(唐德宗年號,公元785~805年)間擢進士第,登博學宏辭科。授監察御史。曾參加王叔文集團,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被貶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後以裴度力薦,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其詩通俗清新,善用比興手法寄託政治內容。《竹枝詞》、《柳枝詞》和《插田歌》等組詩,富有民歌特色,為唐詩中別開生面之作。有《劉夢得文集》。
作品簡介:
《賞牡丹》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所作的七絕,是一首托物詠懷之作。此詩描繪了唐朝慣有的觀賞牡丹的習俗,以芍葯「妖無格」的和芙蕖「凈少情」襯托牡丹之高標格和富於情韻之美,其中也蘊含了詩人心中的理想人格精神。全詩用對比和抑彼揚此的藝術手法,肯定了牡丹「真國色」的花界地位,真實地寫出了當年牡丹花盛開能引起京城轟動的巨大效應。
『叄』 唯有牡丹真國色是誰的詩
唯有牡丹真國色是劉禹錫的詩,出處《賞牡丹》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創作的一首托物詠懷內詩。
全文:容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譯文:庭院中的芍葯花艷麗雖艷麗,但格調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凈倒是明凈,卻缺少熱情。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國色,是最美的花,當它開花的時候,其盛況轟動了整個京城。
(3)劉禹錫寫牡丹的詩擴展閱讀:
此詩乃贊頌牡丹之作,其贊頌之手法,乃用抑彼揚此的反襯之法。詩人沒有從正面描寫牡丹的姿色,而是從側面來寫牡丹。詩一開始先評賞芍葯和芙蕖。芍葯與芙蕖本是為人所喜愛的花卉,然而詩人贊頌牡丹,乃用「芍葯妖無格」和「芙蕖凈少情」以襯托牡丹之高標格和富於情韻之美。
「芍葯」,本來同樣是一種具有觀賞價值的花卉,但據說到了唐代武則天以後,「牡丹始盛而芍葯之艷衰」 。以至有人將牡丹比為「花王」,把芍葯比作「近侍」。此處,劉禹錫也懷著主觀感情,把芍葯說成雖妖嬈但格調不高。
「芙蕖」,是在詩文中常以清高潔凈的面目出現的花卉,但劉禹錫大概因為她亭亭玉立於池面之中,令人只可遠觀而不可近玩的緣故,說她純潔而寡情。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凈、格、情四種資質,可謂花中之最美者。
『肆』 誰知道"庭前芍葯妖無格,唯有牡丹真國色。"出自哪首詩
出自唐代劉禹錫的《賞牡丹》
【出處】《賞牡丹》——唐·劉禹錫
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譯文】庭前的芍葯妖嬈艷麗卻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潔凈卻缺少情韻。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國色,到了開花的季節引得無數的人來欣賞,驚動了整個京城。
(4)劉禹錫寫牡丹的詩擴展閱讀
1、《賞牡丹》創作背景
此詩即寫唐人賞牡丹的盛況。關於此詩的創作時間與地點,由陶敏、陶紅雨校注的《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根據詩中用李正封「國色」之語推測此詩為公元828年(大和二年)至五年831年作者在長安所作;瞿蛻園的《劉禹錫集箋證》認為,此詩作於唐大和年間作者重入長安之時。
2、《賞牡丹》鑒賞
此詩乃贊頌牡丹之作,其贊頌之手法,乃用抑彼揚此的反襯之法。詩人沒有從正面描寫牡丹的姿色,而是從側面來寫牡丹。詩一開始先評賞芍葯和芙蕖。芍葯與芙蕖本是為人所喜愛的花卉,然而詩人贊頌牡丹,乃用「芍葯妖無格」和「芙蕖凈少情」以襯托牡丹之高標格和富於情韻之美。
劉禹錫也懷著主觀感情,把芍葯說成雖妖嬈但格調不高。「芙蕖」,是在詩文中常以清高潔凈的面目出現的花卉,但劉禹錫大概因為她亭亭玉立於池面之中,令人只可遠觀而不可近玩的緣故,說她純潔而寡情。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凈、格、情四種資質,可謂花中之最美者。
『伍』 唐代寫牡丹的詩
1、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出裝唐代:劉禹錫《賞牡丹》
釋義:
庭院中的芍葯花艷麗雖艷麗,但格調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凈倒是明凈,卻缺少熱情。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國色,到了開花的季節引得無數的人來欣賞,驚動了整個京城。
2、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破朝霞。——出自:唐代 徐凝《牡丹》
釋義:
有哪個人不喜歡牡丹花呢,盛開時獨佔了城中的美景。
莫不是洛水女神在那裡翩舞吧,千嬌萬態如同燦爛的朝霞飛騰。
3、錦幃初卷衛夫人,綉被猶堆越鄂君。
垂手亂翻雕玉佩,折腰爭舞鬱金裙。
石家蠟燭何曾剪,荀令香爐可待熏。
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雲。——出自:唐代李商隱《牡丹》
釋義:
織錦的簾帷剛剛捲起,是美艷的衛夫人;絲綉的褥被還堆擁著,是俊秀的越鄂君。
既像在垂手而舞,雕玉佩飾正零亂翻動;又像在彎腰而舞,鬱金裙子正爭相迴旋。
它像石崇家的蠟燭,哪須常把燭芯剪去?它像荀令君的體膚,豈用香爐細細染熏?
我是詩人江淹,在夢中得到了那支彩筆,想把清麗的詞句,題在花葉上寄給朝雲。
(5)劉禹錫寫牡丹的詩擴展閱讀
《牡丹》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一首七律。此詩借詠牡丹抒發詩人對意中人的愛慕、相思之情,借絕色艷姝來比擬,以花寫人,並暗示意念中的情人如花似玉。
首聯結合典故描繪了一幅單株牡丹的特寫圖,頷聯展示牡丹隨風搖曳時的綽約豐姿,頸聯具體地描寫了牡丹的色香,尾聯反用夢中傳彩筆之典表明詩人心搖神盪的興奮激動之情。全詩構思巧妙,借物比人,又以人擬物,明寫牡丹,暗頌佳人,一實一虛,別具一格。
『陸』 劉禹錫的[賞牡丹] 原文,注釋,出處
賞牡丹
唐代:劉禹錫
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譯文:
庭前的芍葯妖嬈艷麗卻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潔凈卻缺少情韻。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國色,到了開花的季節引得無數的人來欣賞,驚動了整個京城。
注釋:
牡丹:著名的觀賞植物。古無牡丹之名,統稱芍葯,後以木芍葯稱牡丹。一般謂牡丹之稱在唐以後,但在唐前,已見於記載。
庭前芍葯:喻指宦官、權貴。
芍葯:多年生草本植物,屬毛茛科,初夏開花,形狀與牡丹相似。
妖無格:妖嬈美麗,但缺乏標格。妖:艷麗、嫵媚。格:骨格。無格指格調不高。
芙蕖:即蓮花。
國色:傾國傾城之美色。原意為一國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富貴美艷、儀態萬千。
京城:指唐朝的京師長安,長安是唐代的首都、京城。
(6)劉禹錫寫牡丹的詩擴展閱讀:
此詩乃贊頌牡丹之作,其贊頌之手法,乃用抑彼揚此的反襯之法。詩人沒有從正面描寫牡丹的姿色,而是從側面來寫牡丹。詩一開始先評賞芍葯和芙蕖。芍葯與芙蕖本是為人所喜愛的花卉,然而詩人贊頌牡丹,乃用「芍葯妖無格」和「芙蕖凈少情」以襯托牡丹之高標格和富於情韻之美。
「芍葯」,本來同樣是一種具有觀賞價值的花卉,但據說到了唐代武則天以後,「牡丹始盛而芍葯之艷衰」 (王禹傅《芍葯詩序》)。以至有人將牡丹比為「花王」,把芍葯比作「近侍」。此處,劉禹錫也懷著主觀感情,把芍葯說成雖妖嬈但格調不高。
「芙蕖」,是在詩文中常以清高潔凈的面目出現的花卉,但劉禹錫大概因為她亭亭玉立於池面之中,令人只可遠觀而不可近玩的緣故,說她純潔而寡情。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凈、格、情四種資質,可謂花中之最美者。
這首詩本來是《賞牡丹》,可落筆卻不先說牡丹,而先對芍葯和芙蕖進行評賞。首句寫芍葯,這種同樣具有觀賞價值的花兒,較之牡丹更早為人們所喜愛。《詩經》就寫到過周朝鄭國的男女以芍葯相贈的歡樂場面,而同時期卻不見有關牡丹的記載。
所以宋代韓琦在《北第同賞芍葯》中寫道:「鄭詩已取相酬贈,不見諸經載牡丹。」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習俗也在不斷地變化。到了唐代武則天執政以後,「牡丹始盛而芍葯之艷衰」,以至於有人將牡丹比為君王,把芍葯比作近侍。
芍葯地位的下降,劉禹錫認為其格調不高,所以說芍葯雖妖嬈而無格。芙蕖,即荷花,這是自屈原以來在詩文中經常以清高潔凈面目出現的花。大概由於它亭亭玉立於池塘水面之上,令人只可遠觀而不可近玩的緣故吧,劉禹錫覺得它雖純潔卻寡情。
至此前兩句已經分別對兩種可與牡丹並肩的花兒進行了評賞:芍葯的種植歷史悠久,也曾受到人們的喜愛,但卻「妖冶無格」;荷花也的確堪稱花中君子,清高潔凈,但卻冷艷寡情。至此為後兩句推出作者心中的最愛,可謂做足了鋪墊,唯有期待著作者心中的「花王」隆重登場了。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國色」,舊指一國中最美的女子。這里用來比喻牡丹,便將牡丹的超群姿色表現了出來。「真」字雖是副詞,卻加強了語氣;「唯有」是一種不二的選擇,增強了評賞的分量,照應了上面兩句。
包含著之所以作出如此不二的選擇,是經過了認真比較,確認了「非此莫屬」的地位的意思。在這樣的美好評價和高度概括之後,再以「花開時節動京城」作結尾,既反映了京城人賞花傾城而動的習俗,又從側面襯託了牡丹花的誘人魅力。
正是由於它具有令人傾慕的「國色」,才使得「花開時節」京城轟動,人們奔走相告,爭先賞玩。這短短四句詩,寫了三種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詩人豐富的審美思想。詩人沒有忘記對芍葯與荷花美好一面的贊譽,卻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令人玩味無窮。
作為花木,本來無所謂格調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詩人用擬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動地把自然美變成了藝術美,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柒』 牡丹 詩詞 劉禹錫
賞牡丹來
作者:劉禹錫自
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白話譯文
庭院中的芍葯花艷麗雖艷麗,但格調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凈倒是明凈,卻缺少熱情。
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國色,是最美的花,當它開花的時候,其盛況轟動了整個京城。
『捌』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出自哪全文是什麼
這句詩出自《賞牡丹》。
原文:
《賞牡丹》
唐劉禹錫
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譯文:
庭前的芍葯妖嬈艷麗卻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潔凈卻缺少情韻。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開花的季節引得無數的人來欣賞,驚動了整個長安城。
(8)劉禹錫寫牡丹的詩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年),劉禹錫奉調回洛陽,任職於東都尚書省,開成元年(836年),改任太子賓客、秘書監分司東都的閑職,直至晚年,劉禹錫在洛陽常與朋友白居易、裴度、韋庄等交遊賦詩,唱和對吟,生活閑適。
開成二年(837年)五月辛未,適逢牛僧孺為東都留守,在洛陽南郭建造別墅,並把任淮南時,嘉木怪石,置之階廷,庭中種植大量牡丹,牛僧孺常與詩人白居易、劉禹錫等於庭中吟詩唱和賞牡丹,此詩即為劉禹錫此時所作。
劉禹錫此時期有多首賞牡丹詩詞,《思黯南墅賞牡丹》即是本文《賞牡丹》的姊妹篇。
賞析:
《賞牡丹》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所作的七言絕句,是一首托物詠懷之作。
此詩描繪了唐朝慣有的觀賞牡丹的習俗,以芍葯「妖無格」的和芙蕖「凈少情」襯托牡丹之高標格和富於情韻之美,其中也蘊含了詩人心中的理想人格精神。
全詩用對比和抑彼揚此的藝術手法,肯定了牡丹「真國色」的花界地位,真實地寫出了當年牡丹花盛開能引起京城轟動的巨大效應。
『玖』 關於牡丹的詩
1、《賞牡丹》
唐代:劉禹錫
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釋義:
庭院中的芍葯花艷麗雖艷麗,但格調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凈倒是明凈,卻缺少熱情。
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傾城之色,是最美的花,當它開花的時候,其盛況轟動了整個京城。
2、《賞牡丹》
唐代:王建
此花名價別,開艷益皇都。
香遍苓菱死,紅燒躑躅枯。
軟光籠細脈,妖色暖鮮膚。
滿蕊攢黃粉,含棱縷絳蘇。
好和薰御服,堪畫入宮圖。
晚態愁新婦,殘妝望病夫。
教人知個數,留客賞斯須。
一夜輕風起,千金買亦無。
釋義:
這花聲價不同其他花草,綻放時刻溢滿整個國都。
芳香處處苓蔆羞愧欲死,顏色火紅躑躅失色枯萎。
柔和光華籠罩纖細肢體,妖艷色彩溫暖嬌嫩肌膚。
花朵中填滿金粉般花蕊,翻卷花瓣如同大紅流蘇。
香味和順可以熏染御服,姿態美麗應當畫入宮圖。
將謝如淡淡哀愁的新婦,凋零同望著病夫的女子。
請大家知道這花時短暫,客人再留下欣賞片刻吧。
一夜清風吹起花事結束,即使千金也難買回花開。
3、《吉祥寺賞牡丹》
宋代:蘇軾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
醉歸扶路人應笑,十里珠簾半上鉤。
釋義:
一個五十多歲的老頭戴上一朵鮮艷的牡丹花自己並不感到難為情。牡丹花因為被插在老人頭上而感到難為情。
賞花飲酒,沉醉歸來,引得路人鬨笑。十里長街,珠簾上卷,百姓們爭看這位放盪不羈、走起路來東倒西歪的太守。
4、《思黯南墅賞牡丹》
唐代:劉禹錫
偶然相遇人間世,合在增城阿姥家。
有此傾城好顏色,天教晚發賽諸花。
釋義:
在人世間怎會遇見牡丹這樣漂亮的花,花開重瓣,層層疊疊如同西天王母九重的增城。
有如此傾國傾城的好顏色,上天應該讓你晚點開放與諸花爭艷!
5、《詠牡丹》
宋代:陳與義
一自胡塵入漢關,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龍鍾客,獨立東風看牡丹。
釋義:
自從金人的鐵蹄踏碎了祖國的河山,十年了,回望故鄉洛陽,路是那麼的漫長。
歲月使我變得衰老不堪,今天,我獨自一個,流落在青墩溪畔,在煦煦春風中,欣賞著盛開的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