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真國色全文
1. 唯有牡丹真國色全詩及釋文是什麼
賞牡丹
劉禹錫 〔唐代〕
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譯文
庭前的芍葯妖嬈艷麗卻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潔凈卻缺少情韻。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國色,到了開花的季節引得無數的人來欣賞,驚動了整個京城。
(1)牡丹真國色全文擴展閱讀:
這首詩本來是《賞牡丹》,可落筆卻不先說牡丹,而先對芍葯和芙蕖進行評賞。
芙蕖,即荷花,這是自屈原以來在詩文中經常以清高潔凈面目出現的花。大概由於它亭亭玉立於池塘水面之上,令人只可遠觀而不可近玩的緣故吧,劉禹錫覺得它雖純潔卻寡情。
至此前兩句已經分別對兩種可與牡丹並肩的花兒進行了評賞:芍葯的種植歷史悠久,也曾受到人們的喜愛,但卻「妖冶無格」;荷花也的確堪稱花中君子,清高潔凈,但卻冷艷寡情。至此為後兩句推出作者心中的最愛,可謂做足了鋪墊,唯有期待著作者心中的「花王」隆重登場了。
2. 唯有牡丹真國色全詩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出自劉禹錫的:賞牡丹
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蓉回靜少情。唯有答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詩中一個"賞"字,總攬全局,直貫通篇,意境全出.
詩中"真國色"三字,力重干鈞,擲地有聲,牡丹與芍葯,芙蓉相比,雍容華貴,艷壓群芳,才產生"動京城"的效應,神韻畢現.
通過寫芍葯的妖無格和芙蓉的凈少情,和牡丹進行對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擬人
"妖無格"與"凈少情"
比喻
"真國色"
這首詩借賞牡丹抒發表達了當時人們對牡丹的喜愛和尊寵。
3. 唯有牡丹真國色是誰的詩
唯有牡丹真國色是劉禹錫的詩,出處《賞牡丹》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創作的一首托物詠懷內詩。
全文:容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譯文:庭院中的芍葯花艷麗雖艷麗,但格調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凈倒是明凈,卻缺少熱情。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國色,是最美的花,當它開花的時候,其盛況轟動了整個京城。
(3)牡丹真國色全文擴展閱讀:
此詩乃贊頌牡丹之作,其贊頌之手法,乃用抑彼揚此的反襯之法。詩人沒有從正面描寫牡丹的姿色,而是從側面來寫牡丹。詩一開始先評賞芍葯和芙蕖。芍葯與芙蕖本是為人所喜愛的花卉,然而詩人贊頌牡丹,乃用「芍葯妖無格」和「芙蕖凈少情」以襯托牡丹之高標格和富於情韻之美。
「芍葯」,本來同樣是一種具有觀賞價值的花卉,但據說到了唐代武則天以後,「牡丹始盛而芍葯之艷衰」 。以至有人將牡丹比為「花王」,把芍葯比作「近侍」。此處,劉禹錫也懷著主觀感情,把芍葯說成雖妖嬈但格調不高。
「芙蕖」,是在詩文中常以清高潔凈的面目出現的花卉,但劉禹錫大概因為她亭亭玉立於池面之中,令人只可遠觀而不可近玩的緣故,說她純潔而寡情。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凈、格、情四種資質,可謂花中之最美者。
4. 誰知道「唯有牡丹真國色的下一句是什麼
古典詩詞當中,詩人們通常托物言志。寫的是現實當中的一種職務或者一種動物,但專更多的是表屬達詩人自己的情緒追求。比如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是用菊花的高潔反襯自己品德的一塵不染。又比如周敦頤的《愛蓮說》,推崇蓮花的出淤泥而不染,實際上更是寫自己的品格追求,猶如蓮花一般。
寫花朵最精彩唐詩詩句,「唯有牡丹真國色」,下一句是什麼?
相比而言,詩歌當中對於牡丹花的推崇更是如此。牡丹花雍容華貴,一直到今天依然被譽為是國花。每當春天來臨,河南洛陽和山東菏澤的牡丹之城都會吸引大量的遊客。那麼寫牡丹花最精彩的詩句「唯有牡丹真國色」,下一句是什麼?
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5. 「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是誰的詩
「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是唐朝文學家劉禹錫的《賞牡丹》。全詩為: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6. 唯有牡丹真國色 花開時節動京城什麼意思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出自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賞牡丹》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開花的季節引得無數的人來欣賞,驚動了整個長安城。
賞牡丹全詩為: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全詩翻譯的意思為:
庭院中的芍葯花艷麗雖艷麗,但格調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凈倒是明凈,卻缺少熱情。
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國色,是最美的花,當它開花的時候,其盛況轟動了整個京城。
此詩乃贊頌牡丹之作,其贊頌之手法,乃用抑彼揚此的反襯之法。
詩人沒有從正面描寫牡丹的姿色,而是從側面來寫牡丹。詩一開始先評賞芍葯和芙蕖。芍葯與芙蕖本是為人所喜愛的花卉,然而詩人贊頌牡丹,乃用「芍葯妖無格」和「芙蕖凈少情」以襯托牡丹之高標格和富於情韻之美。
(6)牡丹真國色全文擴展閱讀:
唐朝時,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唐都長安的牡丹在引種洛陽牡丹的基礎上,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當時已出現了種植牡丹的花師。
據柳宗元《龍城錄》記載:「洛人宋單父,善種牡丹,凡牡丹變易千種,紅白斗色,人不能知其術,唐皇李隆基召至驪山,植牡丹萬本,色樣各不同。「當時的「藝人「因受社會所限,生活所迫,所掌握的「絕技」是不外傳的。所以,宋單父種植牡丹的「絕技「使後人「不能知其術」。但是,從「植牡丹一萬本(株),色樣各不同」來看,牡丹的栽培技術已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
在唐代,宮廷寺觀,富豪家院以及民間種植牡丹已十分普遍。據《杜陽雜記》記載:「高宗宴群臣賞雙頭牡丹」。《酉陽雜俎》載:「穆宗皇帝殿前種千葉牡丹,花始開香氣襲人「。
《劇談錄》載:「慈恩寺浴堂院有花兩叢,每開五六百花,繁艷芬馥,絕少倫比」。當時,刺激牡丹種植業發展的原因,不僅是牡丹被眾多的人們喜愛,有一定的觀賞價值,而且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唐國史補》載:「人種以求利,本有值數萬者「。在唐代的大量栽培下,繁育出眾多的品種,使牡丹花瓣化程度提高,花型花色增多。
在栽培方面角度說,唐代已開始嘗試牡丹的熏花試驗,據《事物紀原》記載:「武後詔游後苑,百花俱開,牡丹獨遲,遂貶於洛陽」。這雖為傳說,但從中可以分析出「牡丹獨遲」的原因,是當時的人們還沒有真正掌握其生長規律而造成熏花的失敗,使其不能與其它花卉同放。
作為唐代東京的洛陽,從初唐到五代十國的後唐,牡丹種植業都在不斷的發展,其規模不亞於西京長安。據宋《清異錄》記載:「後唐庄宗在洛陽建臨芳殿,殿前植牡丹千餘本,有百葯仙人、月宮花、小黃嬌、雪夫人、粉奴香、蓬萊相公、卵心黃、御衣紅、紫龍杯、三支紫等品種」。
7. 唯有牡丹真國色。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這首詩的意思,是出自哪裡的。
此句詩出自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賞牡丹》,意思是: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國色,到了開花的季節引得無數的人來欣賞,驚動了整個京城。
全詩為:
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譯文為:
庭前的芍葯妖嬈艷麗卻格調不高,池中的荷花清雅潔凈卻缺少情韻。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開花的季節引得無數的人來欣賞,驚動了整個京城。
京城:一般認為是指長安,但劉錟編的《詠花古詩欣賞》、鮑思陶等編的《中國名勝詩聯精鑒》以及謝明等編的《歷代詠物詩選讀》認為此詩中的京城是指洛陽。
(7)牡丹真國色全文擴展閱讀:
我國人民早就把牡丹譽為百花之王,大約在隋朝,就已成為名貴的觀賞花卉。唐代流傳著武則天讓「牡丹充軍」的故事。說武則天稱帝,詔令百花在隆冬雪天開放,為之慶賀。「唯牡丹不從」,武則天一怒之下把它貶到洛陽,從此,洛陽牡丹便花繁色艷,有了「洛陽牡丹甲天下」的美譽。
《賞牡丹》就是劉禹錫創作的一首托物詠懷詩。此詩描繪了唐朝慣有的觀賞牡丹的習俗。前二句以芍葯「妖無格」和芙蕖「凈少情」襯托牡丹之高標格和富於情韻之美,可謂花中之最美者;後二句則以「花開時節動京城」之句,來表現人們傾城而出觀賞牡丹的熱鬧景象、
全詩用擬人對比和抑彼揚此的藝術手法,肯定了牡丹「真國色」的花界地位,真實地表現了當年牡丹花盛開引起京城轟動效應的情景。此外,唐代詩人白居易也有詩「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便反映了當時人觀賞牡丹的盛況。
8.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出自哪全文是什麼
這句詩出自《賞牡丹》。
原文:
《賞牡丹》
唐劉禹錫
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譯文:
庭前的芍葯妖嬈艷麗卻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潔凈卻缺少情韻。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開花的季節引得無數的人來欣賞,驚動了整個長安城。
(8)牡丹真國色全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年),劉禹錫奉調回洛陽,任職於東都尚書省,開成元年(836年),改任太子賓客、秘書監分司東都的閑職,直至晚年,劉禹錫在洛陽常與朋友白居易、裴度、韋庄等交遊賦詩,唱和對吟,生活閑適。
開成二年(837年)五月辛未,適逢牛僧孺為東都留守,在洛陽南郭建造別墅,並把任淮南時,嘉木怪石,置之階廷,庭中種植大量牡丹,牛僧孺常與詩人白居易、劉禹錫等於庭中吟詩唱和賞牡丹,此詩即為劉禹錫此時所作。
劉禹錫此時期有多首賞牡丹詩詞,《思黯南墅賞牡丹》即是本文《賞牡丹》的姊妹篇。
賞析:
《賞牡丹》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所作的七言絕句,是一首托物詠懷之作。
此詩描繪了唐朝慣有的觀賞牡丹的習俗,以芍葯「妖無格」的和芙蕖「凈少情」襯托牡丹之高標格和富於情韻之美,其中也蘊含了詩人心中的理想人格精神。
全詩用對比和抑彼揚此的藝術手法,肯定了牡丹「真國色」的花界地位,真實地寫出了當年牡丹花盛開能引起京城轟動的巨大效應。
9. 誰知道"庭前芍葯妖無格,唯有牡丹真國色。"出自哪首詩
出自唐代劉禹錫的《賞牡丹》
【出處】《賞牡丹》——唐·劉禹錫
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譯文】庭前的芍葯妖嬈艷麗卻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潔凈卻缺少情韻。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國色,到了開花的季節引得無數的人來欣賞,驚動了整個京城。
(9)牡丹真國色全文擴展閱讀
1、《賞牡丹》創作背景
此詩即寫唐人賞牡丹的盛況。關於此詩的創作時間與地點,由陶敏、陶紅雨校注的《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根據詩中用李正封「國色」之語推測此詩為公元828年(大和二年)至五年831年作者在長安所作;瞿蛻園的《劉禹錫集箋證》認為,此詩作於唐大和年間作者重入長安之時。
2、《賞牡丹》鑒賞
此詩乃贊頌牡丹之作,其贊頌之手法,乃用抑彼揚此的反襯之法。詩人沒有從正面描寫牡丹的姿色,而是從側面來寫牡丹。詩一開始先評賞芍葯和芙蕖。芍葯與芙蕖本是為人所喜愛的花卉,然而詩人贊頌牡丹,乃用「芍葯妖無格」和「芙蕖凈少情」以襯托牡丹之高標格和富於情韻之美。
劉禹錫也懷著主觀感情,把芍葯說成雖妖嬈但格調不高。「芙蕖」,是在詩文中常以清高潔凈的面目出現的花卉,但劉禹錫大概因為她亭亭玉立於池面之中,令人只可遠觀而不可近玩的緣故,說她純潔而寡情。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凈、格、情四種資質,可謂花中之最美者。
10. 「唯有牡丹真國色」出於那句詩
出自詩人劉禹錫《賞牡丹》一詩
庭前芍葯妖無格,
池上芙蓉凈少專情。
惟有牡丹真國色屬,
花開時節動京城。
詩人推許牡丹,手法極為巧妙:其一,運用對比,將芍葯的無格、芙蓉的少情與牡丹的國色對比描寫,突出了牡丹色彩的雍容華貴。其二,側面烘托,寫花開時的情景:動京城。著一「動」字,寫出了牡丹的非同尋常,使整個京城都為之震驚、驚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