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牡丹還魂

牡丹還魂

發布時間: 2022-04-24 00:13:08

牡丹花下死 做鬼也風流出自哪裡

出自《牡丹亭還魂記》簡稱《牡丹亭》中,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創作的傳奇(劇本),刊行於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

全詩如下:問君何所欲,問君何所求,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君亦無所欲,君亦無所求,不讓寂寞女,入帳解千愁!

意思:問君子有什麼可追求的,問君子有什麼所想的。在牡丹花下死去,就是死了也是件風雅的事情。君子也沒有什麼可追求的。君子也沒有什麼可想的。不讓女人寂寞。幫你解千愁啊。




(1)牡丹還魂擴展閱讀

湯顯祖曾經真誠自白:「一生四夢,得意處唯在牡丹」。這四夢是什麼呢?指的是「臨川四夢」,即湯顯祖的著作:《南柯記》《邯鄲記》《紫衩記》及《牡丹亭》。

四部作品均直接或間接的取材自唐傳奇小說《霍小玉傳》。其中,「南柯」的原型是《南柯太守傳》,「邯鄲」的原型是《枕中記》,「紫衩」是《紫簫記》的豐富和改編。

湯顯祖真誠坦率地說「得意處唯在牡丹」,事實也完全證明了他對自身作品的判斷,《牡丹亭》這本傳奇劇轟動了當時的文壇和劇壇。

㈡ 《牡丹亭》的內容是什麼

《牡丹亭》是明朝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寫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故事。與其《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並稱為「臨川四夢」。此劇原名《還魂記》,創作於1598年。[1]舞台上常演的有《鬧學》、《游園》、《驚夢》、《尋夢》、《寫真》、《離魂》、《拾畫叫畫》、《冥判》、《幽媾》、《冥誓》、《還魂》等幾折。《牡丹亭》,全名《牡丹亭還魂記》,即《還魂記》,也稱《還魂夢》或《牡丹亭夢》,傳奇劇本,二卷,五十五齣,據明人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而成,明代南曲的代表,湯顯祖著。《牡丹亭》與《西廂記》《竇娥冤》《長生殿》(另一說是《西廂記》《牡丹亭》《長生殿》和《桃花扇》)並稱中國四大古典戲劇。湯顯祖萬曆二十六年被罷免還家,絕意仕途,筆耕以終老。其一生四部傳奇雜劇比較著名,《牡丹亭》、《南柯記》、《紫釵記》、《邯鄲記》(又稱「臨川四夢」),其中,以《牡丹亭》最為著名,他本人也十分得意,曾說:「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明朝人沈德符稱「湯義仍《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牡丹亭》是湯顯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國戲曲史上浪漫主義的傑作。作品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離合的愛情故事,洋溢著追求個人幸福、呼喚個性解放、反對封建制度的浪漫主義理想,感人至深。杜麗娘是中國古典文學里繼崔鶯鶯之後出現的最動人的婦女形象之一,通過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婚姻,喊出了要求個性解放、愛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聲,並且暴露了封建禮教對人們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殘。《牡丹亭》以文詞典麗著稱,賓白饒有機趣,曲詞兼用北曲潑辣動盪及南詞宛轉精麗的長處。明呂天成稱之為「驚心動魄,且巧妙迭出,無境不新,真堪千古矣!」湯顯祖在該劇《題詞》中有言:「如杜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亦可生[2]。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閱讀《牡丹亭》,享受文字的饗宴,穿越時空的生死之戀,不必藉助現代科技,纏綿穠麗,至情弘貫蒼茫人世,逶迤而來。

㈢ 牡丹亭是明代誰的名作

《牡丹亭還魂記》簡稱《牡丹亭》,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創作的傳奇。

該劇描寫了官家千金杜麗娘對夢中書生柳夢梅傾心相愛,竟傷情而死,化為魂魄尋找現實中的愛人,人鬼相戀,最後起死回生,終於與柳夢梅永結同心的故事。

湯顯祖出身書香門第,早有才名,精通古文詩詞。萬曆十一年中進士,在南京先後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禮部祠祭司主事。後因目睹官僚腐敗,上表《論輔臣科臣疏》,觸怒了皇帝被貶官,湯顯祖下定決心告別官場。回到家鄉江西臨川縣的鄉村閑居,不久開始了《牡丹亭還魂記》的寫作。這也是他一生最得意之作,曾言「吾一生四夢,得意處唯在《牡丹》」。

牡丹亭經典名句

1、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盡。

出自《牡丹亭·題記》,人世間的事情,不是人世間的人能說得完和經歷得完的,表達出一種身為人的渺小和無奈,天大地大,人只不過是滄海一粟。

2、驚覺相思不露,原來只因已入骨。

自己的感情不知道是從什麼開始的,發覺時已經深入骨髓了。

3、但是相思莫相負,牡丹亭上三生路。

出自《牡丹亭·標目》但是相思莫相負:這里的「但是」是「只要」的意思。只要彼此思念不要忘懷,不要相互辜負。牡丹亭上三生路:牡丹亭是約定再世姻緣的地方。

4、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奈何天:令人無可奈何的時光。表示百無聊賴的思緒。這優美的景色美好的時光,讓我怎樣面對,那讓人快樂的事情正在誰家的院子裡面上演?

5、鶯逢日暖歌聲滑,人遇風情笑口開。

黃鶯遇到風和日暖,歌聲就變得婉轉暢快;男女有了愛情,就不由得眉開眼笑。

㈣ 寧做風流鬼不做花下人啥意思

意思是:寧願死在牡丹花下,就是做鬼也是風流的鬼。

這句話的出處是湯顯祖的《牡丹亭》。

《牡丹亭還魂記》(簡稱《牡丹亭》,也稱《還魂夢》或《牡丹亭夢》)是明朝劇作家湯顯祖創作的傳奇(劇本),刊行於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

藝術特色

《牡丹亭還魂記》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作者熱情奔放地賦予「情」以超越生死的力量。杜麗娘經歷了現實、夢幻與幽冥三個境界,這顯然是作者幻想的產物。作者借用三種境界的藝術對比來表達理想和思想,用夢幻和幽冥反襯出了現實的殘酷。

杜麗娘的夢境是那麼溫柔纏綿、五彩繽紛。醒過來面對的是母親的嘮叨和凄涼枯燥。幽冥中判官雖然面目猙獰,畢竟替她查了婚姻簿,放她出了枉死城,體現了一種人情味。還魂後面對的父親反而只有冷酷和僵硬。這些都很好地體現了作者對理學的批判力量。

同時作品呈現著光怪陸離的色彩,花神、土地、地府判官、鬼卒,與現實中的人物結構成了現實和精神兩重世界,深刻描繪出了封建社會的本質。最後讓現實中不可能的愛情理想得以了實現,體現了作者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

㈤ 穿越生死的至情:牡丹還魂txt全集下載

穿越生死的至情:牡丹還魂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 筆下文學 》整理收藏 Http://Www.Bxwx.Org
《穿越生死的至情:牡丹還魂》
白先勇的崑曲夢(1)
今年(二○○四)五月二日晚,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國家劇院首演落幕,在雷動的掌聲中、在爆起的采聲中,我引著兩位青年演員俞玖林和沈豐英,在舞台上向觀眾行禮致謝。我在國家劇院看過無數次表演,從來沒有感到像那天晚上那樣,觀眾的熱情就像潮水浪頭一般,沖卷上來;觀眾中有許多年輕人,他們從內心散發出來的興奮與感動,我幾乎可以觸摸得到。十六世紀末,湯顯祖棄官返鄉臨川,寫下他的曠世傑作《牡丹亭》,這部表現他穿越生死「情至」觀的傳奇,曾經世世代代撩動過不知多少中國青年男女的春心。未料到四百年後,在台北的舞台上,又一次展現了它無比的魅力,深深打動了二十一世紀的年輕世代。我看見兩位演員,春花綻發的臉上流滿了汗水,開心而天真的笑著,他們知道他們的表演成功了,因為觀眾反應如此熱烈;但他們沒有意識到,他們這次在台北的演出,很可能在崑曲演出史上,已經豎立了一道新的里程碑。演出前,我給兩位主角打氣:「別害怕,沉住氣,台北的觀眾會喜歡你們的!」我沒有告訴他們,觀眾里來了世界各地湯顯祖與《牡丹亭》的學者專家、許多看過各種《牡丹亭》版本的曲友行家,還有對青春版《牡丹亭》期望過高的觀眾群—因為我們這次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宣傳實在浩大,媒體報導像滾雪球一般,到演出前夕,聯合報竟在頭版頭條刊登首演消息,並附劇照一……

㈥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中的牡丹出自什麼典故

為了美色?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不盡常人迷戀世間尤物,連英雄豪傑也版難過美人關。權放棄所有的一切而只求與心愛的女人浪跡天涯、歸隱田園。恐怕沒有人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吧?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還是流連忘返名媛麗人之間,卧榻暖枕之側,更顯風流人生吧! 這句話的出處是湯顯祖的《牡丹亭》。 故事描寫了杜麗娘夢見一書生手拿柳枝要她題詩,後被那書生抱到牡丹亭畔,共成雲雨之歡。 後來逐漸演變成這句話。不是某個具體的人說的

㈦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這段詩句是哪首詩里的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這句話的出處是湯顯祖的《牡丹亭》 。
《牡丹亭還魂記》(簡稱《牡丹亭》,也稱《還魂夢》或《牡丹亭夢》)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創作的傳奇(劇本),刊行於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
該劇描寫了官家千金杜麗娘對夢中書生柳夢梅傾心相愛,竟傷情而死,化為魂魄尋找現實中的愛人,人鬼相戀,最後起死回生,終於與柳夢梅永結同心的故事。該劇文辭典雅,語言秀麗。
該劇是中國戲曲史上傑出的作品之一,與《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感天動地竇娥冤》《長生殿》(一說《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桃花扇》《長生殿》)合稱中國四大古典戲劇。
湯顯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江西臨川人,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中國明代戲曲家、文學家。祖籍臨川縣雲山鄉,後遷居湯家山(今撫州市)。
出身書香門第,早有才名,不僅於古文詩詞頗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醫葯卜筮諸書。萬曆十一年(1583)中進士,在南京先後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禮部祠祭司主事。明萬曆十九年(1591)目睹當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觸怒了皇帝而被貶為徐聞典史,後調任浙江遂昌知縣,一任五年,政績斐然,卻因壓制豪強、觸怒權貴而招致上司的非議和地方勢力的反對,終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憤而棄官歸里。家居期間,一方面希望有「起報知遇」之日,一方面卻又指望「朝廷有威風之臣,郡邑無餓虎之吏,吟詠昇平,每年添一卷詩足矣」。後逐漸打消仕進之念,潛心於戲劇及詩詞創作。

㈧ 《牡丹亭》表現的是哪個朝代的故事

北宋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還魂記》,改編於明代話本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記》。《牡丹亭》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最得意之作,他曾言「吾一生四夢,得意處唯在《牡丹》。」
《牡丹亭》與《紫釵記》、《邯鄲記》和《南柯記》合稱「玉茗堂四夢」,也叫「臨川四夢」。受到了儒、釋、道三家學說的不同影響,其故事背景就描寫的是腐朽的儒家封建體系,故事中出現的花神卻是道家的產物,而女主角杜麗娘身死又還魂乃是佛家的三生說。總之,湯顯祖在這部《牡丹亭》中傾注了自己畢生的思想感情,完美的詮釋了他的「至情說」。
作品把傳說故事以及明代社會相結合,使之成為一部具有浪漫主義的精神傑作。全劇共計五十五齣,每一出都為後面的劇情提供了暗示。下場詩全部採用了唐詩而無不如意。從這里也可以看出湯顯祖對於他的《牡丹亭》的重視超出了他的其他作品。《牡丹亭》不僅謳歌了人性,同時也用另一種獨特的方式抨擊了當時大行其道的「存天理,滅人慾」的程朱理學。

㈨ 寧在花下死做鬼也風流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的出處是湯顯祖的《牡丹亭》。原句是:"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

意思是:寧願死在牡丹花下,就是做鬼也是風流的鬼。

故事描寫了杜麗娘夢見一書生手拿柳枝要她題詩,後被那書生抱到牡丹亭畔,共成雲雨之歡。後來逐漸演變成這句話。不是某個具體的人說的。此話應為風流場上那些浪盪男人在女人面前說的話:寧在花下死,做鬼也風流!也有的說成是:「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這兩句中的「花」與「牡丹花」都是一個意思,即女人。這句話的全意即為:寧願在女人面前累死,或者被人殺死,也認可了。有今夜有酒今夜醉的味道!後果頂多是死,不管那些了,就是做鬼也風流了,知足矣!後果來不及考慮了。

註:昆劇《牡丹亭》,全名《牡丹亭還魂記》,與《紫釵記》、《邯鄲記》和《南柯記》合稱「玉茗堂四夢」,也叫「臨川四夢「。」受尋幽愛靜的道家理念的影響,湯顯祖在這部《牡丹亭》中大量涉及神鬼異境。劇中歌頌青年男女大膽追求自由愛情,堅決反對壓迫。體現出追求內心精神的完全超脫、絕對自由的道家思想。《牡丹亭》是明代大麴家湯顯祖的代表作。明代話本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為《牡丹亭》提供了基本情節。
《牡丹亭》與《西廂記》《竇娥冤》《長生殿》(另一說是《西廂記》《牡丹亭》《長生殿》和《桃花扇》)並稱中國四大古典戲劇。
真心在幫你,如滿意請採納!謝謝

㈩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下一句是什麼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下一句是「君亦無所欲,君亦無所求,不讓寂寞版女,入帳解千愁!」出處於權《牡丹亭還魂記》簡稱《牡丹亭》中,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創作的傳奇(劇本)。

全詩如下:問君何所欲,問君何所求,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君亦無所欲,君亦無所求,不讓寂寞女,入帳解千愁!

白話譯文:問君子有什麼可追求的,問君子有什麼所想的。在牡丹花下死去,就是死了也是件風雅的事情。君子也沒有什麼可追求的。君子也沒有什麼可想的。不讓女人寂寞。幫你解千愁啊。

(10)牡丹還魂擴展閱讀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出自的《牡丹亭還魂記》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作者熱情奔放賦予「情」以超越生死的力量。杜麗娘經歷了現實、夢幻與幽冥三個境界,這顯然是作者幻想的產物。

作者借用「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這句話對比來表達理想和思想,用夢幻和幽冥反襯出了現實的殘酷。杜麗娘的夢境是那麼溫柔纏綿、五彩繽紛。

湯顯祖曾經真誠自白:「一生四夢,得意處唯在牡丹」。這四夢是什麼呢?指的是「臨川四夢」,即湯顯祖的著作:《南柯記》《邯鄲記》《紫衩記》及《牡丹亭》。

參考資料:網路-牡丹亭還魂記

熱點內容
房間里的盆栽 發布:2025-08-06 07:11:12 瀏覽:503
花藝書籍下載 發布:2025-08-06 07:08:02 瀏覽:938
梅花玉手鏈 發布:2025-08-06 07:07:16 瀏覽:959
盆栽金桔的繁殖方法 發布:2025-08-06 06:26:25 瀏覽:619
大魚海棠人設 發布:2025-08-06 06:24:08 瀏覽:364
花卉批發銷售 發布:2025-08-06 06:22:50 瀏覽:300
木蘭花宋祁賞析 發布:2025-08-06 06:13:38 瀏覽:27
烏柑刺盆景 發布:2025-08-06 06:08:29 瀏覽:969
蠟梅花知識 發布:2025-08-06 05:40:04 瀏覽:139
白蘭花描寫 發布:2025-08-06 05:39:22 瀏覽: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