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妮玫瑰別墅
Ⅰ 孫穗芬的個人軼事
在任何場合遇到典雅的孫穗芬,都可以從細微末節處看出她是一位精緻的女人:她的指甲油總是和著裝顏色相協調;出公共場合時,幾乎都不會忘記用特別小配飾或珠寶點綴當天的整體造型;她一直保持著非常中式的短發,因為這個發型「干凈利落」。孫穗芬說話語速很慢,但談吐優雅,在上海的社交圈裡鼎鼎有名。孫穗芬是朋友們常常稱呼她的名字,她的中文名是孫穗芬——孫中山的孫女,孫科的女兒。不過孫穗芬還有另一重身份——美國商務部商務領事,歷任美國駐廣州、上海總領事館商務領事。她還曾擁有自己的公司。
孫穗芬與母親藍妮
1938年出生的孫穗芬在上海的別墅有好聽的名字——玫瑰別墅,是母親藍妮留下來的。別墅位於里弄的盡頭,弄堂口標明了這里的建築是受國家保護的文物,刷成粉紅的外牆有點西式的味道。這片在舊時就住著不少達官貴人的地方,照樣是名流們的住宅。只不過這里常年安靜,住在這里的人們也保持低調。
走過里弄到達玫瑰別墅,有阿姨應聲開門,一般會仔細地詢問是否是孫穗芬約好的客人。推門進去,一股奇異的檀香伴隨著玄關處古色古香的布置形成強烈的第一印象,拖鞋是大紅中式花紋的,門口擺放著紅木雕花的台幾、牡丹花朵的白瓷瓶、銅質佛像,一切都非常中國。每一處都精心布置的細節讓進入到這棟別墅的人變得輕手輕腳起來。「建築師圖樣標明的日子是41年底,動工則是在42年。當時是日本人佔領上海的時候,我媽咪買了地,請了當時在上海的中國最著名的四個建築設計師蓋了這些房子,當時整條里弄是我媽咪蓋的,一共七棟。」
話語間,孫穗芬環顧了這間再熟悉不過的房間。幾十年過去了,經過幾次波折,這里也有了很大的變化,的擺設都是孫穗芬按照記憶一點點還原的。
「媽咪是當時上海有名的美人。」
照片上的藍妮細眉杏眼,穿著旗袍,有時候是戴著一串珍珠項鏈,有時候則是寶石耳環,看上去總是那麼精巧別致。「我媽咪的審美觀念很強,她的衣服都是她自己設計。那時候,是沒有什麼名牌的,沒有Dior、Gucci。我們將裁縫請到家裡來,挑什麼樣的料子、釘什麼樣的紐子、滾什麼樣的邊,都是她說了算。甚至後來我去了台灣工作,缺什麼衣服都會打電話給她。媽媽會幫我設計好樣子找裁縫做好,我就去香港拿,然後帶回台灣穿。」
孫穗芬孫穗芬的客廳里有洋式的沙發,也有中式的茶幾,她覺得東西方文化對於她的影響也是一半一半。她從小在西式教育的學校讀書,從上海當時的聖心小學到美國的亞利桑那大學。然而,母親的教導是東方的,「我覺得繼承媽媽最多的性格是獨立,她永遠自己有房子,不是跟我父親住在一起。她要比我能幹得多,而且從不依賴於人。她非常有魄力,這一點我比不上。」其實孫穗芬沒有談到的另一點是,她保留了媽媽喜歡穿旗袍的習慣。她穿上定製的大紅色旗袍,戴著許久以前在台灣買的福祿壽翡翠鐲子,和旗袍同色系的大耳環,還有鑽石戒指,帶著一點點摩登的東方意韻佇立在那裡,依稀透露出只有舊上海名媛才有的優雅風韻。
「以前工作的時候,沒有多少時間用來考慮今天要穿什麼衣服,時常是早上直接從抽屜里拿出來就穿上出門。我性子比較急,沒有耐心,工作的時候覺得去美容太浪費時間。退休了,還會偶爾按摩、花時間修修指甲。但我有一個習慣,指甲油的顏色和服裝的顏色一定要搭配。如果我的指甲油是塗的大紅色,就會穿和大紅色匹配的衣服,比如大紅、黑色或白色系的衣服;而粉紅色系的指甲油就會配粉色系的服裝。我櫃子里各式各樣顏色不同的衣服很多,可以滿足我的選擇。同時鞋子、皮包以及佩戴的首飾也都必須是相配的。」
配飾也是孫穗芬保持美麗的法寶。你幾乎很少看到不佩戴首飾的孫穗芬出人們面前,她甚至會佩戴一條粉紅色小靴子的項鏈來搭配她粉色系裙裝出席時尚派對,展示她的童心。首飾是隨性買的,逛街的時候穿什麼服裝就購買跟服裝相配的首飾。是否名牌,不是孫穗芬決定購買的關鍵。「偶爾也買一些名牌的首飾,但是總的來說很少。我覺得我很自信,把人家的牌子掛在我的身上當作自己的光榮不是我的風格。」
最令孫穗芬覺得可惜的是,舊上海曾經名震中國的好裁縫卻一個都找不到了。她至今保留的定服裝的習慣也無法延續。在廣州工作的3年裡,孫穗芬試過很多裁縫,卻沒有一個令她滿意。後來回上海更是找過無數的裁縫,洋裝做得好的幾乎沒有了。唯一一位讓孫穗芬比較滿意的老裁縫,從認識到已經十幾年了,孫穗芬和媽媽的旗袍都在那裡定製。孫穗芬大部分服裝是買來以後做一些改良。「以前好裁縫在上海很普遍,就是街角的小店裡也能找出技藝精湛的,全國最出名的都是上海的紅幫裁縫,在上海幾乎絕跡。也許有個別好裁縫,但我沒有找到。那時候的裁縫很知足,是裁縫就一輩子當好裁縫,做好衣服就是一生的藝術追求。的裁縫哪會那麼仔細,隨便量量就分給手底下的小裁縫做。對客人的要求也不會仔細地去記錄,常常你的要求他只聽了一半。做出來的衣服往往不是我要的。一個裁縫為同一個人做衣服,可以一件大一件小。」這是典型的上海女人的精緻與挑剔,對一切細節都無比重視。「年輕的時候總是在奮斗,偶爾帶著孩子一起出去玩,多數是去動物園這些地方,無法真正地享受一個人的旅行。到了的年紀,可以到處走一走看一看了。如果讓我把自己的旅行經歷寫出來,恐怕是一本書也講不完的故事。」孫穗芬將這種游歷稱為「流浪」,她說她很享受這種狀態。
「流浪」也是需要偶爾停頓的。孫穗芬在孩子長大後閑下來的時間里開始思考,雖然到處旅行,見識也算多,但不一定真能做什麼。和太太們打打橋牌並不是她想要的生活。39歲的孫穗芬考進亞利桑那大學,那一年,她的大兒子也是一名大學生。她依然像小時候在聖心學校那樣勤奮苦讀,成績優異,每門功課都是A。畢業時因為成績優異,孫穗芬榮獲華爾街日報獎,由此成為美國媒體的新聞人物。這個獎由《華爾街日報》每年一度頒發給全美金融畢業生中最優秀者,孫穗芬成為第一個獲得該獎項的女學生。
圍著世界繞了一圈,孫穗芬終究回到了她的出生地上海。上世紀八十年代回國的時候,上海和廣州、深圳都一樣,到處是灰灰的、臟臟的,房子全都看不出眉目來。但是一下飛機,一種親切感就撲面而來。「上海有那麼多中國的東西,所見、所聞、所感,全都是。我生在上海,長在香港和台灣,怎麼都是在中國,更何況這里還有媽媽留給我的房子,有機會就要回來住。」
「名門之後」的傳奇生活
翻開孫穗芬的履歷表,幾乎可以用「傳奇」兩個字來概括。她出生、成長在上海,幼時遭受過綁架,後移居台灣、香港,最後移居美國。17歲中學畢業後,孫穗芬成為一名空姐。其後在工作中認識了日後的丈夫,一位曾經參加過二次大戰的美國飛行員。19歲的時候孫穗芬辭去工作結了婚,專心做一名賢妻良母,養育了三個兒子。孩子長大後,在39歲的時候,孫穗芬決定走出家庭,重新接受高等教育。她與大兒子同時上了大學,成為校園中年齡最大的一名學生,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1986年,孫穗芬在美國商務部做商務領事,成為一名華裔外交官。1992年,孫穗芬因工作需要到美國駐法國巴黎大使館任商務參贊。之後她曾歷任美駐廣州、上海總領事館商務領事。後來她辭去了大使館的工作,在香港創辦了一家咨詢公司。
朋友們都叫她Nora,這個名字在上海社交圈非常響亮,因為她是孫中山的孫女,孫科的女兒!可是孫穗芬卻很反感人們這么定義和詮釋她。她鮮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態度:「我過我的日子,我不能依賴祖宗過日子,而且在國外沒有人知道我是誰。我不想把他們的名字貼在額頭上,那很沒有出息。我很驕傲有這樣的父輩和祖輩,但一個人應該創造屬於自己的事業和人生。我不希望別人提起我就是某某名人之後,我在一定范圍內也很成功,不是依靠他們的聲名,而是自己創造出來的,所以我希望別人更加註重我本身。」
Ⅱ 藍妮的葉落歸根
1986年,是孫中山先生誕辰120周年,鄧穎超向藍妮鄭重發出邀請,請她和女兒孫穗芬回國參加孫中山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活動,同時請她永遠留下來。收到這樣一個邀請,藍妮高興極了。 藍妮回憶參加孫中山先生120周年誕辰紀念活動時,神情興奮,她說:「大會上安排孫穗芬發言,統戰部領導問我要發言嗎?我說,孫中山先生去世時我才14歲,我不發言了。當時的統戰部部長閻明復與我坐在一起,我女兒坐在我身邊。因為我與閻明復坐在一起,攝影鏡頭一直對准我。閻部長風趣地說:『今天我與你坐在一起借你光了。』我則對他說,我是借他的光,他是部長嘛!」在北京開好紀念大會,全國政協安排藍妮一行到南京中山陵祭掃。在拍照時,孫科的兩個女兒孫穗英、孫穗華並不避開藍妮,這件事她說起來很得意,她們後來又到廣東中山翠亨村瞻仰了孫中山先生故居。
在海外漂泊多年的藍妮終於決定葉落歸根,回國定居。藍妮到上海後,有關部門一邊安排藍妮住進了錦江飯店,一邊設法解決她的房產問題。藍妮在錦江飯店一住就是五年。藍妮當時年逾古稀,身體欠佳,華東醫院就派醫生、護士到錦江飯店出診。據當年去過錦江飯店的原華東醫院護士劉萍回憶,藍妮在就診時常會談到玫瑰別墅,那些年,她最大的願望就是能重新住進自己的房子。最終,政府將玫瑰別墅中的一幢給了藍妮。
1990年3月18日,藍妮終於搬進了屬於她自己的家。藍妮搬回家前,對房子重新裝修一新。客廳北牆掛著一幅女兒孫穗芬的肖像,而東牆正中掛著一幅藍妮與孫科的合影,特別顯眼。據說,這兩張照片掛放的位置和原先完全一樣。藍妮介紹說:「這幅照片是1935年我和孫科結婚時在上海拍的。」 藍妮晚年深居簡出,幾乎足不出房,偶爾到花園里散散步,她在花園養花草,以寄託熱愛生活的情愫。藍妮年輕時就喜歡搓麻將,晚年在上海獨居,當年交際圈的朋友大多作古,平日無所事事,常以搓麻將來消閑。在她寬敞的客廳里,安置著一隻當時少見而別致的麻將桌。她從回國定居後,只出過一次遠門,那是到香港去看病,醫生是她的熟人。藍妮作為孫氏家族成員,和孫家後人幾乎沒有什麼交往。可她對婆婆盧太夫人十分懷念,晚年曾想在翠亨村孫中山故居為盧夫人、孫科母子倆立兩尊銅像。
1996年9月28日,一代佳人藍妮在上海悄然走完了她人生的最後一站,享年85歲。她的女兒孫穗芬為她操辦後事。當時,人們沒有看到有關她去世的點滴消息。一代佳人,就這樣悄然離去。
Ⅲ 《珠海玫瑰山莊別墅》為什麼爛尾
因為沒人住,成爛尾樓了。
爛尾樓,是指已辦理用地、規劃手續,項目開工後,因開發商無力繼續投資建設或陷入債務糾紛,停工一年以上的房地產項目。而爛尾樓同時也破壞城市形象,浪費土地資源,破壞投資者信心。對居民生活帶來不便。
爛尾樓形成的原因較多,如在建樓盤的開發商破產、缺乏建設資金、項目涉及經濟糾紛、開發商違法違規導致工程停工,其中多半是因為資金鏈條斷裂,工程未完,開發商已拿不出錢來,銀行也不願繼續貸款,而項目又無法轉讓給其他投資人。
形成原因:
(1)局部地區房地產過熱,宏觀調控以後,信貸資金收縮,工程後續資金跟不上,只好下馬。例如,海南、北海等地的大部分爛尾樓就是1993年局部地區出現房地產過熱現象的後遺症。當時房地產投資額增長率遠遠高於銷售額增長率,其中占很大比重是盲目投資和大肆炒地皮、炒項目的結果。
(2)由於國際經濟環境激烈變化,斷了資金來源,被迫停工。例如上海的爛尾樓就大多是在1997年東南亞金融風暴時形成的。
(3)市場定位不準,暗淡的銷售前景,迫使投資者要「改弦易轍」,停工求變。例如位於南京市鬧市區新街口的某爛尾樓,十年內蓋了又停,停了又蓋,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投資決策時對產品的定位和市場風險認識不足。
Ⅳ 上海弄堂的被遺忘的時光
王家樓(Wangjialou) 在區境中部,古北路南段西側。明末吳、董二姓居此,名吳董二宅。後因張姓遷此,又稱張家門。清初,王姓於此置田地,建鼓樓,用作敲鍾扯旗,作為僱工耕作、收工信號,人稱王家樓,因以為名。有中式二層樓房60多間。居民800人。左家宅(Zuojiazhai)即淮海西路442弄。在區境東南部,淮海西路西段北側,凱旋路、番禺路之間。因明清間左姓居此,故名。宅地有果園,人稱富左家宅。佔地6.7公頃。抗日戰爭初期,難民紛紛在此搭棚聚居或經營作坊。上海淪陷後,商人相繼在此設廠開店。有紙漿、液壓泵、蓄電池、橡膠等廠。亨昌里(Hengchangli)即愚園路1376弄。在區境東部,定西路、安西路之間。民國14年(1925年)建。有樓房25幢。居民500人。民國16年,中央在上海創辦機關刊物《布爾什維克》,編輯部曾設在弄內48號(今34號)。范園(Fanyuan)即華山路1220弄。在區境東南部,江蘇路、平武路之間。佔地5公頃。民國5年(1916年)建。有英國式、法國式、西班牙式三層花園住宅12幢。業主自詡是當時模範的花園式洋房,故名范園。居民600餘人。為區境高級住宅區之一。
春光坊(Chunguangfang)即華山路1520弄、幸福路22弄、26弄、70弄、80弄、90弄。在區境東南部,法華鎮路、平武路之間。原地為郁氏山莊(墳場),民國7年(1918年)築有通煤渣路,取春輝堂、光裕堂首字,命名為春光路。佔地8公頃。居民1800人。有鏈條、軸承、特種燈泡等廠10多家。姚村(Yaocun)在區境南部,伊犁路東側(近虹橋路)。明末姚永濟在此建宅,初名姚家港20世紀20年代更名姚更浪,1949年後稱今名。民居多為中式二層樓房,瓦平房。有旗桿白石、大荷花缸等明代遺物。居民500人。薛家厙(Xuejiashe)在區境西北部,北新涇鎮境,長寧路南側。相傳明弘治年間已成村落薛姓聚居而得名。佔地3.2公頃。居民400人。湧泉坊(Yongquanfang)即愚園路395弄。在區境西部,鎮寧路、烏魯木齊北路之間。民國25年(1936年)建。因原湧泉浜得名。佔地0.5公頃,有樓房16幢。居民350人。1989年列為上海市近代優秀建築之一。 同樂坊
1843年,上海開埠,這個當時在中國排名12位的城市從此開始了它在歷史舞台上濃墨重彩的書寫;20世紀三十年代,上海到達了它「摩登」的一個鼎盛:超越巴黎,成為「世界第五、遠東第二、中國第一」的大都市。那是個什麼樣的年代,在今天回看起來?是最好的年代:十里洋場,歌舞昇平,海納百川,通商要津。就連亦舒,在她的小說里都充滿了對舊上海法租界霞飛路的回念;是最壞的年代:租界林立,貧富差異,戰火連綿,水深火熱,張愛玲在她的《半生緣》里,寫盡的是社會底層對於命運的無能為力…
外國弄堂:規整的「馬蹄形」
新華路的「外國弄堂」包括了兩條弄堂:新華路211弄,以及新華路329弄。
它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那時就已成為外國人眼中的「Metropolis」(國際大都會),這條弄堂里已經住了許多各種國家的外僑,所以特名「外國弄堂」。 看得出它是有建築設計師專門精心設計過的,所以我們在這里也才稱它為規模最整齊的弄堂,而不是那些「自然天成,奧妙無窮」的「腸子」弄堂。這條弄堂的設計者,說出名字來是大名鼎鼎的,那就是為上海這個大都會設計了很多洋房建築的匈牙利布達佩斯的建築家鄔達克(1893-1958)。上海的國際飯店、中西女塾,乃至現在銅仁路上那個著名的「一百年都不會ut(過時)」的綠房子,都出自他的手筆。他在造這條弄堂的時候,心裡就已規劃好,一定要讓這裡面的每一幢房子都造型美觀,居住舒適,並且交通要方便。
愚園路749弄最狡黠的弄堂
稱它是「最隱秘」、「最狡黠」的弄堂是源於它的歷史。它現在處在正日益變得熱鬧而喧嘩的鎮寧路西端、愚園路南端,進主弄口的地方被一些賣雜貨、零食的小攤占著,也常有自行車、助動車鬧鬧的開進去開出來,顯出一番上海最平常的市井圖景。而走到里處,才漸漸發覺,這條帶著主弄堂、側弄堂———甚至小側弄堂———小小側弄堂的這樣一條大弄堂所顯露出來的樓房的與眾不同。 主弄堂的建築,它們都不高,有一些在牆壁外露出一些屋頂和外窗,每一個風格迥異,似乎是從另外的地方一夜之間飛到東方這片土地上的。盡管不知道這些房子現在裡面到底是怎樣一番情形,但你內心會開始有些小小震撼。
梅泉別墅弄堂:最浪漫的弄堂
梅泉別墅,就在「外國弄堂」的旁邊,同在一條新華路上。 通常不熟悉的人,會把它當作了赫赫有名的「外國弄堂」。事實它比「外國弄堂」小,也自然比它更安靜。翻開歷史書,這條弄堂據說在20世紀30年代裡,還是一片農田,後來到1933年,才有房地產商吳其達投資建造。裡面的房子都是磚木結構。以前,這條弄堂里,藏著一個小水池。有2米見方。這在現在的上海弄堂幾乎是絕跡了的。而這水池旁邊,種滿了梅花。所以才得名「梅」與「泉」。中國現代歷史上,有過一個收復西沙群島的海軍老將軍曾在這條弄堂里住過。
萬宜坊最狹塞的弄堂
在重慶路高架之下依然健在的萬宜坊,最知名的是它裡面有鄒韜奮故居,以及一些中國現代歷史里的著名文化人,如畫家張充仁。不過作為個人,我最喜歡的是它的典型上海「海派」風格。從弄堂口,那小房裡的裁縫師傅,或是賣雜食的點心小作坊,完完全全是一派細致生活的味道,而不是雲起風涌的大歷史,或是高不可攀的富貴豪達的深藏之所。喜歡體味上海本土生活的人,應該選擇這樣的弄堂住一住。它的房子,像是非常干凈、整齊的「聯體小別墅」。據說,前兩年有一個英國人,娶了嬌小美麗的上海太太之後,就出巨資買下了這萬宜坊里的一間整幢的房。悉心考究的裝飾之後,顯示出的,是不折不扣的江南海派風韻。
苗王公主弄堂-復興西路44弄
弄堂很短。兩邊的房子倒是干凈而雅緻,比較有歐洲建築的外觀,同時也保留一些現代派的造屋風格。今天上了年紀有的上海人喜歡把這條弄堂稱作「玫瑰別墅」。據說,是因為當初這條弄堂在建造時,弄堂口的地面上砌有「玫瑰」兩個字樣。
那麼藍妮又是誰呢?她居然不是一個正宗上海人,是一個為現在上海人所稀罕的少數民族雲南苗王藍氏家族的後代———而且算是個「公主」。說起來,這個女子,是當年的上海灘女名流,她原來是孫中山側室陳粹芬所生之子孫科的秘書,後來成了他的二夫人。很多文學家、歷史學家說起這個女子的歷史,總少不了浪漫啊、傳奇之類的字眼。其實她本來也不叫「藍妮」,只是姓「藍」,然而在讀大學時,同學們給她取了一個上海話味道極濃的綽號,叫「爛污泥」,於是新聞界就跟風也叫她「藍尼」。叫著、叫著到最後,藍妮她自己就索性將這個「藍尼」改一改,變做「藍妮」了。
上海大亨弄堂-高安路18弄
這條弄堂現在上海圖書館附近的高安路上。
那是一條相當幽靜的馬路。走進去初看,似乎沒什麼大不了,甚至有些平庸。然而到裡面,往左拐,卻發現有孩子們的歡笑聲,這才發現,今天這條弄堂深處里隱藏的那一棟大房子成了徐匯區少年宮。很多父母等在這幢大房子的外面,孩子們在裡面學習各種興趣班。形成了一道傍晚的安謐風景。 那一棟弄堂深處悄悄隱藏的大房子,是1931年上海灘著名的「麵粉大王」、「紡織大王」榮德生的房子。這棟房子,也許不應用「豪宅」來誇張,因為它的面積雖大,但整體風格簡潔,中央入口是兩根陶立克式的大柱子,其餘造型成中規中矩的兩邊對稱,毫不張揚,造型偏向實用而不是炫耀的講究。
魯迅故居-註定要做獨行者
魯迅故居在山陰路大陸新村9號,一幢紅磚紅瓦的三層新式里弄住宅,先生1933年搬到這里,誰想不過三年便離開了人世。想來,先生半生飄零,該是很喜歡這處安靜的住所吧。
房子縮在里弄里,是倒數第二家,安靜得很,關起門來便自成一統。屋前的小花圃里,桃樹、紫荊、石榴長得正好,一如當年。底層前間是客廳,中間一張西餐桌,五把椅子,西面是書櫥和瞿秋白所贈的書桌,南窗下有台縫紉機。靠東牆擺放著海嬰的玩具櫥和小桌椅。後間是餐室,正中一張方桌,圍著四把椅子,西北牆角有一個雙層餐具櫥,東牆放著西式衣帽架。
豐子愷故居-弄堂里的別致洋房
著名畫家豐子愷1954年至1975年居住在這所房屋的二樓。在此期間作品豐富,著有《緣緣堂新筆》、《續筆》、編輯出版《豐子愷畫集》、《豐子愷兒童漫畫》等,翻譯了日本古典小說《源氏物語》等,並任上海中國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寓所題名「日月樓」。
巴金寓所-弄堂里完成三部曲
武康路上悲歡交織
巴金從1955年5月,搬遷到武康路113號「獨立式花園洋房」。在這里,他寫成了被海內外思想界、知識界和文學界公認為「說真話的大書」:《創作回憶錄》、《往事與隨想》、《長夜》、《一雙美麗的眼睛》等譯作及小說。同時,他在這里送別了摯愛蕭珊。
昨天早晨,我來到這里。巴老的這個「家」,除了有門牌號碼外,還有一個「優秀歷史建築」的小標牌,標牌上寫著這個花園建築是假3層,曾經是蘇聯商務代表處,1923年建。一扇綠色舊鐵門,沒有門鈴,巴老去世後,許多人來獻花,每當有人來敲門,一位穿青色中山裝的老者就會探出頭來,問明來意,他才會把門打開把客人迎進去,他是這里的門衛。順著門縫,可以看到院子里滿眼的綠,法國梧桐、盆花怒放,草木正盛的樣子。庭院里人雖多,卻都十分安靜,大家都在默默地祝願曾住在這里的一位世紀老人一路走好。
Ⅳ 她因同學所起綽號而改名字,多年後因為什麼成為民國大名人
她因同學所起綽號而改名字,多年後成為民國大名人,無人不知!
作為一個沒落貴族世家的女子,藍妮可謂是名門出身,在今天,提起藍妮的名字很少人聽過,但是在民國時期,一旦說到藍妮,很多人都聽過她的大名,她有一位非常有名的丈夫,孫科,而她的公公更為出名,孫中山,說到藍妮,她的名字則是得來的非常具有戲劇性。
後來政局動盪不安,為了保護自己和家人,於是藍妮決定離開上海另尋容身之所。1986年,借著孫中山先生120周年誕辰的機會藍妮回到了國內來,她也打算在這里安享晚年。1996年,一代佳人藍妮就這樣在上海悄然去世,沒有為世人留下只言片語。
Ⅵ 有哪些推薦的西班牙電影
謝邀!感謝關注奧斯卡。
1、《看不見的客人》
企業家艾德里安在事業如日中天之時被捲入一樁謀殺案中,為了洗脫罪名,他請來了金牌女律師弗吉尼亞為自己辯護。
表面上,整個進程是案情的不斷重復推演,其實重點在於女律師與企業家之間的爭鋒相對,彼此間的智斗。這些鋪墊的細節和情緒的渲染,小心翼翼地將案中案里隱藏的反轉排列得當,也暗示了影片驚為天人的結局。
Ⅶ 上海玫瑰別墅44弄1-9號是什麼意思
上海西區湖南路街道東南部,即復興西路44弄有7幢花園別墅,老上海人稱之為「玫瑰別墅」,因版建造時在弄口地權面上原砌有「玫瑰」兩字。該弄佔地面積為4393平方米,建築總面積為3175平方米,每幢住宅面積為453平方米,建於1937-1945年間。原主人是藍妮(國民黨立法院長孫科二夫人)。解放後,國家將房產收歸國有並作為地方民房,其中2號樓,已分配給著名電影演員秦怡等居住,1990年3月18日把其中一幢歸還藍妮。 1996年9月28日,藍妮走完她人生最後一站,享年85歲。現在由孫科小女兒孫穗芬居住。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