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白丁香朗誦

白丁香朗誦

發布時間: 2022-04-20 06:20:54

① 丁建華朗誦的《星星變奏曲》到哪裡下

作者:於友澤(江河)
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

星星變奏曲
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
在夜裡凝望
尋找遙遠的安慰
誰不願意
每天
都是一首詩
每個字都是一顆星
像蜜蜂在心頭顫動
誰不願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
柔軟得像一片湖
螢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游動
誰不喜歡春天,鳥落滿枝頭
像星星落滿天空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
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
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
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燒
尋找星星點點的希望
誰願意
一年又一年
總寫苦難的詩
每一首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蓋在心頭
誰願意,看著夜晚凍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誰不喜歡飄動的旗子,喜歡火
湧出金黃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時候——升起
去照亮太陽照不到的地方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江河是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星星變奏曲》是他的一首重要詩作。朦朧詩是新時期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是「文革」後期一群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的青年,利用詩歌的形式對現實進行反思和追求詩歌獨立的審美價值的產物。這首《星星變奏曲》在詩歌主題、創作手法和詩歌技藝方面都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徵。

編輯本段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江河是朦朧詩派的代表詩人之一,與顧城、北島、舒婷和楊煉一起並稱為「五大朦朧詩人」。《星星變奏曲》是江河的一首重要詩作。朦朧詩是新時期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是「文革」後期一群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的青年,利用詩歌的形式對現實進行反思和追求詩歌獨立的審美價值的產物。它是指舒婷、江河、顧城、楊煉、多多、食指、芒克、方含、梁小斌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長的青年詩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詩潮。這首《星星變奏曲》在詩歌主題、創作手法和詩歌技藝方面都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徵。
這首抒情詩以「星星」象徵光明,即詩意、春天、溫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東西,但詩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顯現的不是陽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閃現的點點光明,寄託了詩人在現實中執著追求的理想。全詩由兩個基本對稱的詩節組成,每一節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設句起頭,具有一氣呵成的氣勢。整首詩都以「星星」為主要意象並以假設為前提來抒情寫意,展示現實與理想的背離,顯示詩人對光明的渴求。
第一節的前四行,寫人們抬頭凝望星空,把星星當做遙遠的安慰,這是因為黑暗籠罩了大地。由「如果」引領的這一條件句,構成對黑暗現實的強有力的否定。以下十二行,是由「誰不願意」「誰不喜歡」開頭的三次反問,各引出一組遞進式的比喻,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寫出詩人所嚮往的光明世界:那是一個富有詩意的世界,一個像夏夜般柔美的世界,一個像春天般溫馨迷人的世界。
第二節使用了與第一節同樣的結構、相近的句式和遞進式的比喻,但它的前十二行由「誰不需要……誰還會……誰不願意……誰不願意……」的肯定式,變為「誰還需要……誰還會……誰願意……誰願意」的否定式,在內容上由對光明的嚮往轉向對現實的否定,隨著意象的變換,詩中的情境也由溫馨美好轉為寒冷嚴酷,從而構成主題與變奏的關系。這一節前四句與上一節前四句一樣,都採用了「如果」的假設句式,一起構成對現實的否定,並由正面表達對自由的企盼轉而從反面加以表達。由「誰願意」以下八行,寫出現實的寒冷與苦難。在這個現實世界裡,詩人一年又一年總在寫著苦難的詩,夜晚被凍僵,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被風吹落。這些描寫與第一節的氛圍構成強烈的對照。最後四行,則又恢復了第一節用過的「誰不喜歡……」的肯定句式,表現詩人為追求光明而獻身的決心:詩人願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時候,燃燒自己,代替它們照亮黑暗的大地。
這首詩的主題,表達的是對黑暗冰冷的現實的否定,抒發了對理想的嚮往和追求,以及雖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堅定的希望,這在朧詩中非常有代表性。在藝術上,它也頗能體現朧詩的一些特點。如不直接表現或呈現思想感情,而總是藉助一些物象來暗示或間接地表現經驗等。譬如,用星星、詩、蜜蜂、螢火蟲、睡蓮、春天、鳥、白丁香等來象徵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凍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風吹落的星星等來代表黑暗冰冷的現實世界等,這使得這首詩含蓄朧,意境優美。這種表現方式,和我國古代的詩詞非常相像。
二、問題研究
1.這首詩為什麼題為「星星變奏曲」?
變奏曲,是音樂術語。變奏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過裝飾、改變時值或節奏、改變音符進行方向或次序、改變和聲或調性色彩等手段,使音樂保持原有的基本輪廓而以變化的面貌出現,謂之變奏。系統地運用變奏手法作成的樂曲稱「變奏曲」,其結構為「變奏曲式」。
《星星變奏曲》一詩的上下兩節,共同以「星星」為主要意象,來表現追求光明的主題,並且結構對稱,基本句式、修辭手法和一些用語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樣的韻律。但詩的下一節與上一節相比,情境、意味發生變化並形成強烈對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語也有所變異。這種情形就如同音樂,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輪廓而又以變化的面貌出現,使上、下兩節構成主題與變奏的關系。所以,詩題叫「星星變奏曲」,可謂名副其實。
2.「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麼要顫抖呢?
「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難的詩」所受到的束縛,這種不自由帶來的就是心靈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顫抖,是人心靈的顫抖,因生活的壓抑和束縛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溫暖。
3.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並象徵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一顆又一顆」地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無情。
4.「寂寞地燃燒」是什麼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練習說明
一、參考下面一則材料,朗讀這首詩,細細品味:詩中的星星象徵著什麼?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內心怎樣的渴望?
剛接到作品時我開始有一些猶疑,因為作者是男性,字里行間都透著陽剛氣。……讀了兩遍還是找到了一些適合女性表達的東西,抒情,細膩,有濃濃的感情色彩,漸漸地深入到詩的裡面,會感到其中寓意的深邃,於是,漸漸地喜歡了……我想我不僅是一個塑造聲音的誦者,一個演員,更是一個角色,一個傳達思想的哲人或導師……我站在舞台上,我想不能有演的意識,只想著聲音怎麼樣,表演怎麼樣,而是發自內心的,像一個思想家那樣,通過我的朗誦向觀眾闡述一個哲理,一份感情……讓觀眾跟隨你走進詩人的心境。 (播音員丁建華談朗讀《星星變奏曲》的感受)
此題意在讓學生通過朗讀,體會詩中的情景、意蘊和詩人的思想情感,把握全詩的主旨。
星星象徵著光明,象徵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二、反復朗讀「誰不願意……」至「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體會詩中描寫的情境,探究下列問題。
此題意在讓學生通過揣摩語言,學習細致地品味詩句的豐富內涵和詩中的意境。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柔軟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溫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溫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並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閑適、自在。這兩種情境在形態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得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了「光明」的美好。
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著怎樣的關系?詩人為什麼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境,表現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詩人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採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因為聲音一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一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的感覺是相通的。這是以形容視覺的詞語來表現聽覺,以視覺感來突出對聲音的時斷時續、隱隱約約的真切感覺。

三、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願意……誰不願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此題意在引導學生注意詩歌的語言形式與內容表達的聯系,並在鑒賞的基礎上仿用詩中的基本句式,學習使用不同的句式表達同樣的情感。
四、明確詩的意象,找到本詩中的意象;並明確分別用了哪些詞來形容的。
星星、湖、螢火蟲、春天、詩、蜜蜂、睡蓮、鳥、白丁香、火、旗子——溫情浪漫自由——光明的象徵
夜、寒冷、冰雪、苦難的詩、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可怕殘酷——黑暗殘酷的象徵
通過上下兩段詩歌中冷暖色調的詞進行比較,得出全文在內容上由對光明的嚮往轉向對現實的否定,隨著意象的變換,詩中的情境也由溫馨美好轉為寒冷嚴酷,從而構成主題與變奏的關系。
教學建議
一、有必要簡介當時「朦朧詩」產生的背景,將這種創作現象與社會整體環境相聯系,有利於把握詩歌的主旨和詩人的寫作風格。
二、熟讀這首詩,最好能背誦。在熟讀、背誦的過程中,揣摩語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徵意義。這首詩的抒情性很強,很宜於朗誦,在教學過程中不應忽視。
三、「變奏曲」這一借用的音樂術語,提示這首詩是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的。要認真體會「星星」在不同的情景出現和不同的事物相結合所表現的情境、氛圍有哪些不同。
四、詩中多用比喻。理解這些比喻的寓意,把握其中「螢火蟲」「春天」「鳥」「白丁香」「旗子」「火」等形象的內涵,藉助對這些形象的感悟,深入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
五、授課的形式可以靈活,如談到星星的形象的時候,同學們之間可以展開討論,教師適當點撥。
編輯本段有關資料
《星星變奏曲》賞析(黃祖民)
有人說過,一個聰明的民族,是耽於反思,敢於自我正視的民族。發生於變革時代的中國新文學史上的「朧詩」運動,就是一批正直而年輕的中國知識分子,在詩歌方面開始的最沉痛的反思。
江河,是這次運動的主將之一。他的《星星變奏曲》是新時期的「火把」,卻更感受著時代的脈搏,它是真正的對於光明的呼喚。
詩人選擇「星星」這一意象表現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因為「星星」是最先點燃詩人靈感源的導火索,但我認為,重要的是,借用人們對星星的凝望,更襯出現實的黑暗和殘酷。在這個現實里,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風吹落。星星是「一首詩」,一個「柔軟得像一片湖」的晚上,一個朧著鳥語花香的「春天」,是「飄動的旗子」,是「火」。詩人對這一切愈是盡情地謳歌,愈顯出願望與現實的反差,也愈讓人於溫柔的靜穆中體驗了咸澀的況味和沉重。「在濃重的失落感中萌發出來的追求與尋找,既給這些詩篇蒙上一片迷憫與感傷的情調,又浸透著不甘湮沒與泯滅的內在力的沖擊與奔突」(謝冕語)。
在詩的結構上,兩節詩的外觀構造幾乎相同(但內部結構稍有變化),這正像我國古代《詩經》中的某些一唱三嘆的詩的結構,意在營造一種濃郁的詩的氛圍,來增強詩的內趨力和表達效果,讓人於輕松中心靈發生震動。(選自《中外現代抒情名詩鑒賞辭典》,學苑出版社1989年版)
《星星變奏曲》鑒賞(楊益萍、阿剛)
這首詩開頭的假設語句以「如果……」領銜的詩行,幾乎以一種迫不及待的態度,用詰問宣洩著詩人江河內心蓄積已久的苦悶與祈盼:在沒有光明的暗夜,星光接濟著人們心靈的渴望,並阻止人們心靈與思想的最後淪落,雖然星光未免微弱了些,但畢竟是一份「遙遠的安慰」。
意象的選擇也許是很精心的,當一種壓抑的時代氛圍不斷地扼殺個性與人格,黑暗已掩蓋了光明,但在苦難而堅定的英雄樂觀心靈,「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精神始終昂揚著。這樣,黯淡的星星便會沖破層層雲障,化為希望的光亮。但若不是無奈,誰又會主動擇取只有星星的暗夜呢?「誰不願意/每天/都是一首詩/每個字都是一顆星/像蜜蜂在心頭顫動」,詩是美好的,它註定要成為心靈逃避壓抑、苦悶現實的歸宿,但這樣的審美往往十分遙遠,盡管每個字都成為一顆小星,寄託著密密的心願,甚至震顫了心弦,卻仍無法將一切化做現實。接著又由「誰不願意」的句式引出夏夜,由「誰不喜歡」的句式引出春天,這些都是詩人渴望的,這種渴望不僅在於詩意的萬物,還在於一切擺脫寒冷僵死狀態、充滿新鮮蓬勃的活力。顯然,這些營造的詩意隱喻著詩人美麗浪漫的理想,雖因現實之故,理想與生活相距遙遠,星星、螢火、睡蓮、白丁香的意象卻仍是那麼生動。
現實是嚴酷的,隨著民族十年悲劇的加深,思想之花便蒂結出自由的果實。在江河,他不悲觀於惡劣的現實環境,相反,第二節重復假設語句,仍以其強力的詰問「誰還需要……,誰還會……」,試圖找出一個極平凡而公正的答案:即使在厄運之中,人依然嚮往光明、自由、美。憑著這份堅定的信念,詩人便不再顧惜「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燒」的生存狀態,也不再理會如星星顫抖、白雪覆蓋、夜晚凍僵的現實境遇,一心嚮往無比美好的理想王國;只是太遙遠的緣故,詩人的目光便多少有些朧了。詩人藉助於不斷重復的「誰不願意」和「誰不喜歡」句式,復疊強化著一片沉積已久、不可宣洩的情緒。最後在英雄主義情緒的支配下,充滿浪漫與樂觀的意象湧出詩行,成為人格與生命的自我激勵。從抽象的概念到富於生動色彩的具象,「星星」意象的變奏直接地成為由弱至強的英雄樂觀精神的投射,而且,由於兩段式的詩節構成以及詩節內部存在的情緒與意象對比化了詩人英雄樂觀的浪漫精神。
面對悲劇現實,一種是逃避,一種是介入,介入的方式則有樂觀與悲觀之分,而任何一種單純的方式都不可能持久,江河也應如此。《星星變奏曲》在情緒整體上顯示了某些豪邁色彩,但詩人對悲劇本身的認識似乎並不深刻,而且,過多的浪漫嚮往使詩又近於稍稍淺薄了,這也許是一種苛求吧。
(選自《二十世紀中國新詩》,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版)
關於「朦朧詩」
朦朧詩,作為一個獨特的詩學概念,它指稱的是以舒婷、顧城、江河、北島、楊煉、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長的青年詩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詩潮。朧詩孕育於「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地下文學」。食指(郭路生)、芒克(姜世偉)、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經開始了新的探索,其後有江河等詩人加入。他們的詩以手抄形式流傳。1979年《詩刊》發表了舒婷的《致橡樹》《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等,1980年又以「青春詩會」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朧詩人的作品和詩歌宣言。朧詩隨即成為一股詩歌潮流,並且涌現了一大批廣為流傳的代表性作品。
朦朧詩作為一種新詩潮,一開始便呈現出與傳統詩歌不同的審美特徵。對人的自我價值的重新確認,對人道主義和人性復歸的呼喚,對人的自由心靈奧秘的探索構成了朦朧詩的思想核心。舒婷以擱淺的船概括一代人的悲劇命運(《船》),面對神女峰這千年流傳的人間神話「煽動新的背叛」(《神女峰》);梁小斌以一把鑰匙的丟失來象徵理想的失落(《中國,我的鑰匙丟了》);楊煉在大雁塔的歷史中觀照人民的命運(《大雁塔》);江河把自己壘進「紀念碑」感受民族的苦難(《紀念碑》)。詩人在覺醒與叛逆、迷惘與清醒、痛苦與庄嚴、失落與尋找、追悔與重建的感傷詩情中試圖建構一個新的詩學主題。
朦朧詩對傳統詩歌藝術規范的變革和反叛,為詩歌創作提供了新鮮的審美經驗。意象化、象徵化和立體化,是朦朧詩藝術表現上的重要特徵。朦朧詩高揚主體意識,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觀真實而摒棄客觀再現,意象的瞬間撞擊和組合、語言的變形與隱喻構成整體象徵,使詩的內涵具有多義性。捕捉直覺與印象,用情感邏輯取代物理邏輯,以時空轉換和蒙太奇造成詩歌情緒結構的跳躍性和立體感,使詩歌情緒內涵獲得了彈性張力空間。朦朧詩意味著中國現代主義詩歌探索的再出發,意味著詩壇恢復了與世界現代詩壇的某些聯系。
(節選自朱棟霖、丁帆、朱曉進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1997》下冊,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② 《星星變奏曲》 配樂

班得瑞 的音樂都可以

推薦一首

班得瑞《晨光》

http://224.cachefile2.fs2you.com/5390/zh-cn/preview//preview.wma

③ 【求朗誦稿】 最好文藝、青春、積極一點的 想在合唱「夜空中最亮的星」的間奏加入朗誦 最好能和背景音

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
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
在夜裡凝望
尋找遙遠的安慰
誰不願意
每天
都是一首詩
每個字都是一顆星
像蜜蜂在心頭顫動
誰不願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
柔軟得像一片湖
螢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游動
誰不喜歡春天,鳥落滿枝頭
像星星落滿天空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
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
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
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燒
尋找星星點點的希望
誰願意
一年又一年
總寫苦難的詩
每一首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蓋在心頭
誰願意,看著夜晚凍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誰不喜歡飄動的旗子,喜歡火
湧出金黃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時候——升起
去照亮太陽照不到的地方

④ 推薦幾篇優美的散文或詩 朗讀,三分鍾左右的

相信未來
食指

當蜘蛛網無情地查封了我的爐台
當灰燼的余煙嘆息著貧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執地鋪平失望的灰燼
用美麗的雪花寫下:相信未來

當我的紫葡萄化為深秋的露水
當我的鮮花依偎在別人的情懷
我依然固執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涼的大地上寫下:相信未來

我要用手指那湧向天邊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陽的大海
搖曳著曙光那枝溫暖漂亮的筆桿
用孩子的筆體寫下:相信未來

我之所以堅定地相信未來
是我相信未來人們的眼睛
她有撥開歷史風塵的睫毛
她有看透歲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們對於我們腐爛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悵、失敗的苦痛
是寄予感動的熱淚、深切的同情
還是給以輕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諷

我堅信人們對於我們的脊骨
那無數次的探索、迷途、失敗和成功
一定會給予熱情、客觀、公正的評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著他們的評定

朋友,堅定地相信未來吧
相信不屈不撓的努力
相信戰勝死亡的年輕
相信未來、熱愛生命

《星星變奏曲》作者 江河

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
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
在夜裡凝望
尋找遙遠的安慰
誰不願意
每天
都是一首詩
每一個字都是一顆星
像蜜蜂在心頭顫動
誰不願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
柔軟得像一片湖
螢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游動
誰不喜歡春天,鳥落滿枝頭
像星星落滿天空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
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
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
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燒
尋求星星點點的希望
誰願意
一年又一年
總寫苦難的詩
每一首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蓋在心頭
誰願意,看著夜晚凍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誰不喜歡飄動的旗子,喜歡火
湧出金黃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時候——升起
去照亮太陽照不到的地方

聽 雨

黃昏之際,窗外雨聲漸起。
從潤物細無聲,到清晰入耳雨打梧桐,我的思緒走向遙遠的記憶。夜深人靜,思緒被打濕的瞬間,悠悠乎長起夢幻般的新綠。
窗外,夏天意味正濃,細雨與院落中芭蕉訴說心言。夜幕里,凝聽大自然的呢喃,傾聽雨聲叩響窗欞,捕捉尚未定型的靈感,編織清麗誘人的文。
兒時,我們住的是小木屋。那時,父母供我們四個上學。僅靠那兩份微薄工資,對家居、生活並沒有太多能力改善。每每下雨時,年久失修的小木屋破落遺漏,外面下大雨時,屋內下小雨,母親拿出大盆小罐接屋內漏水。全家人拿著掃帚和水瓢,掃地的掃地,舀水的舀水,都各忙各的。像趕災荒,全力以赴把污水趕出家門。
小雨,雨滴瀟瀟灑灑地流入,給家裡留下一些滋潤。雨下大時,雨水猶如洪水猛獸般直撲巢居。雨聲響起,有冰觸肌膚般的感覺。大雨入侵到家裡,往往發生在半夜時分。那種雨聲,像半夜裡催命的周扒皮,全家人彷彿被活活扒掉一層皮,都在強忍著睏倦,設法保全棲身之地,不被這一場無情的雨突然襲擊。那種屋漏又遭遇連陰雨的滋味,真是別有一番風味。
光陰似箭,時間如梭。彈指之間,我們兄妹四人都成家了,各人都有房子,也有孩子。如今,父親作古,母親年紀也大了,母親依然戀舊,戀戀不舍住在那座小木屋裡不肯搬走。後來,那座小木屋被拆遷,在我們左纏右磨下,母親終於無言以對,笑著住進大哥家。從此,母親住進結實的鋁合金窗的新屋裡。現在任憑外界雨聲如雷,家內卻是很安靜的,再也不用擔心外面下大雨,屋裡又漏雨了。
今夜,雨聲漸漸,我獨坐在窗前,默默地凝聽窗外雨聲,彷彿又聽到那段風雨聲的歷史。
除卻雨聲,世界靜悄悄的。
今夜,我在靜謐雨境,細細傾聽纏綿的雨聲。

⑤ 丁香花開頭的朗誦

丁香花開,丁香花落。鄉村裡來了一個年輕的女教師。
唉不好意思,實在記不全了。

⑥ 關於《星星變奏曲》的問題

1.這首詩為什麼題為「星星變奏曲」?
變奏曲,是音樂術語。變奏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過裝飾、改變時值或節奏、改變音符進行方向或次序、改變和聲或調性色彩等手段,使音樂保持原有的基本輪廓而以變化的面貌出現,謂之變奏。系統地運用變奏手法作成的樂曲稱「變奏曲」,其結構為「變奏曲式」。
《星星變奏曲》一詩的上下兩節,共同以「星星」為主要意象,來表現追求光明的主題,並且結構對稱,基本句式、修辭手法和一些用語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樣的韻律。但詩的下一節與上一節相比,情境、意味發生變化並形成強烈對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語也有所變異。這種情形就如同音樂,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輪廓而又以變化的面貌出現,使上、下兩節構成主題與變奏的關系。所以,詩題叫「星星變奏曲」,可謂名副其實。
2.「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麼要顫抖呢?
「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難的詩」所受到的束縛,這種不自由帶來的就是心靈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顫抖,是人心靈的顫抖,因生活的壓抑和束縛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溫暖。
3.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並象徵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一顆又一顆」地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無情。
4.「寂寞地燃燒」是什麼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練習說明
一、參考下面一則材料,朗讀這首詩,細細品味:詩中的星星象徵著什麼?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內心怎樣的渴望?
剛接到作品時我開始有一些猶疑,因為作者是男性,字里行間都透著陽剛氣。……讀了兩遍還是找到了一些適合女性表達的東西,抒情,細膩,有濃濃的感情色彩,漸漸地深入到詩的裡面,會感到其中寓意的深邃,於是,漸漸地喜歡了……我想我不僅是一個塑造聲音的誦者,一個演員,更是一個角色,一個傳達思想的哲人或導師……我站在舞台上,我想不能有演的意識,只想著聲音怎麼樣,表演怎麼樣,而是發自內心的,像一個思想家那樣,通過我的朗誦向觀眾闡述一個哲理,一份感情……讓觀眾跟隨你走進詩人的心境。
(播音員丁建華談朗讀《星星變奏曲》的感受)
此題意在讓學生通過朗讀,體會詩中的情景、意蘊和詩人的思想情感,把握全詩的主旨。
星星象徵著光明,象徵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二、反復朗讀「誰不願意……」至「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體會詩中描寫的情境,探究下列問題。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答案見下)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答案見下)
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著怎樣的關系?詩人為什麼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答案見下)
此題意在讓學生通過揣摩語言,學習細致地品味詩句的豐富內涵和詩中的意境。
1.「柔軟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溫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溫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並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閑適、自在。這兩種情境在形態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得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了「光明」的美好。
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朧朧」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朧迷離的美好意境,表現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詩人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採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因為聲音一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一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的感覺是相通的。這是以形容視覺的詞語來表現聽覺,以視覺感來突出對聲音的時斷時續、隱隱約約的真切感覺。

⑦ 適合中學生朗誦的詩歌中國的

《沁園春*雪》
再別康橋 徐志摩
《相信未來》
當蜘蛛網無情地查封了我的爐台,
當灰燼的余煙嘆息著貧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執地鋪平失望的灰燼,
用美麗的雪花寫下:相信未來。

當我的紫葡萄化為深秋的露水,
當我的鮮花依偎在別人的情懷,
我依然固執地用凝露的枯藤,
在凄涼的大地上寫下:相信未來。

我要用手指那湧向天邊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陽的大海,
搖曳著曙光那枝溫暖漂亮的筆桿,
用孩子的筆體寫下:相信未來。

我之所以堅定地相信未來,
是我相信未來人們的眼睛———
她有撥開歷史風塵的睫毛,
她有看透歲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們對於我們腐爛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帳,失敗的苦痛,
是寄予感動的熱淚,深切的同情,
還是給以輕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諷。
我堅信人們對於我們的脊骨,
那無數次的探索、迷途、失敗和成功,
一定會給予熱情客觀、公正的評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著他們的評定。

朋友,堅定地相信未來吧,
相信不屈不撓的努力,
相信戰勝死亡的年青,
相信未來,熱愛生命。

《星星變奏曲》作者 江河

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
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
在夜裡凝望
尋找遙遠的安慰
誰不願意
每天
都是一首詩
每一個字都是一顆星
像蜜蜂在心頭顫動
誰不願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
柔軟得像一片湖
螢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游動
誰不喜歡春天,鳥落滿枝頭
像星星落滿天空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
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
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
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燒
尋求星星點點的希望
誰願意
一年又一年
總寫苦難的詩
每一首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蓋在心頭
誰願意,看著夜晚凍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誰不喜歡飄動的旗子,喜歡火
湧出金黃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時候——升起
去照亮太陽照不到的地方

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我是你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
數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
我是你額上熏黑的礦燈
照你在歷史的隧洞里蝸行摸索
我是干癟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灘上的駁船
把纖繩深深
勒進你的肩膊
—— 祖國啊!

我是貧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輩輩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飛天」袖間
千百年來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 祖國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剛從神話的蛛網里掙脫
我是你雪被下古蓮的胚芽
我是你掛著眼淚的笑窩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線
是緋紅的黎明
正在噴薄
—— 祖國啊

我是你十億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萬平方的總和
你以傷痕累累的乳房
喂養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騰的我
那就從我的血肉之軀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饒,你的榮光,你的自由
—— 祖國啊
我親愛的祖國

⑧ 關於陳祖芬的《春的胡話》

第一單元 春天來了

單元目標
知 識:
1、 學習作者細致觀察,體會多角度描寫景物的手法。
2、 學習融情於景的表現手法。
3、 了解短句的特點機器表現力;
4、 了解童話的特點;
5、 了解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義;
6、 了解想像和聯想及對比手法的藝術表現力。

能 力:
1、 閱讀朱自清先生的《匆匆》、《綠》等散文,選擇一篇,寫一段話點評賞析;
2、 嘗試運用一連串的動詞描寫上海的春風,上海的人;
3、 設計幾種花的話;
4、 寫一篇回憶兒時的文章。

情 感:
1、 感受作者對春天的贊美之情;
2、 懂得熱愛生活是發現生活之美的前提。
3、 培養謙虛的品格;
4、 感受童年的美好,珍惜純真的生活;
5、 學習釋放自己的熱情,讓思緒輕舞飛揚,讓生活充滿情趣;
6、 感受春夜雨景的特徵和西湖特別的韻致和情趣;
7、 感受七律讀來琅琅上口的語言魅力;
8、 感受江南春天的景色和它所展示的深遠、廣闊而迷濛的特有風情。

一、春
朱自清

教學目標:
知 識:
1、學習本文准確生動的語言以及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
2、認識作者在寫景中抒發感情的手法。
3、學習作者細致觀察,體會多角度描寫景物的手法。
能 力:
1、品味重點句子的神韻。
2、閱讀朱自清先生《匆匆》、《綠》、《威尼斯》等散文。選擇一篇,寫一段點評析。
情 感:
感受作者對春天的贊美之情。
教學重點:
1、學習作者細致觀察,體會多角度描寫景物的手法。
2、習本文准確生動的語言以及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
教學難點:
體會多角度描寫景物的手法。
教學准備:
1、作者朱自清的相關材料。
2、朱自清先生的《匆匆》、《綠》、《威尼斯》等散文

教學內容 媒體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策略說明
一、激發興趣,揭示課題 媒體出示 1、 我們學過哪些描寫春天的文章或古詩?2、 揭示課題,板書課題3、 簡介作者 學生交流齊讀課題 激發興趣;幫助學生積累名家名篇
二、初步了解課文 1、 范讀課文2、 自由輕聲讀課文,要求:讀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3、讀了課文,你的心中湧起怎樣的感受? 1、學生自由讀文,邊讀邊圈劃邊思考。2、學生交流 幫助學生養成讀書的好習慣引發想像
三、品析重點詞句 媒體出示 1、 細讀課文,找出你最欣賞的語句。2、 品讀你最欣賞的語句,並說說你喜歡的理由。3、 重點語句交流。(1)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2)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3)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4)桃樹、杏樹、梨樹,……(5)「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6)看,像牛毛,……。4、仿照課文中「春天像……」的句式,你也來說幾句。 1、 小組討論2、大組交流3、有感情地朗讀,說出喜歡的理由。4、積累詞句 積累語句培養語感訓練學生的運用能力
四、回歸整體 1、文章可分幾部分,各寫了什麼?2、作者在寫景中抒發了什麼感情?3、質疑問難。 小組討論大組交流自由想像 幫助理清課文層次,幫助記憶
五、課外延伸 媒體出示 1、閱讀朱自清先生的《匆匆》、《綠》、《威尼斯》等散文,選擇一篇,寫一段話點評賞析。 小組討論大組交流 提高生分析和綜合運用能力
六、布置作業 1、 背誦課文2、 積累重點詞句

教後感:
老課文新學法

朱自清的名篇《春》依然在新教材中出現,並在一冊課本的第一課,可見它的生命力。但是在二期課改的形勢下,必須改變以往的教學方法,應以學生的自主感悟為主,而感悟的最佳方法就是朗讀。朱自清詩一樣的筆調,很能引起學生的共鳴,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體會,感悟,學生深深感受到春天勃勃的生機。而通過朗讀最喜愛的句子並談談讀後各人的體會,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感悟能力,更使學生感到美麗的風景不僅在我們眼前,更在我們心中,只有用心感受才能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同樣,只有用心感受,才能領會作者字里行間流露的對春天的贊美之情。好文章是品出來的,而不是講出來的。

二 春 風
林斤瀾
教學目標:
知 識:
1、了解短句的特點及其表現力。
2、比較北國春風與南國春風的不同,學習辨證地看問題。
能 力:
1、品析重點句子的神韻。
2、嘗試著運用一連串的動詞描寫上海的春風,上海的人。
情 感:
懂得熱愛生活是發現生活之美的前提。
教學重點:
1、了解短句的特點及其表現力。
2、品析重點句子的神韻。
教學難點:
1、了解短句的特點及其表現力。
2、品析重點句子的神韻。
教學准備: 描寫江南春風的語句

教學內容 媒體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策略說明
一、尊重主體,讀中感知 媒體出示課題 1、自由輕聲讀課文,體會:北國春風與朱自清筆下的春風有何不同?2、揭示課題3、 抽生讀課文:你能把對課文的感受讀出來嗎?看誰讀得好。 1、自由讀課文,邊讀邊體會。2、 大組交流3、 質疑問難。4、分小節讀文。 整體感知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
二、緊扣重點,品讀感悟 媒體出示 1、讀課文,邊讀邊圈劃:圈劃出文章中直接描寫春風的句子。1、 重點語句理解:(1)「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這樣的名句,是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2)一夜之間,春風來了,……如無數的針扎。3、找出自己喜歡的語句,作點評。4、質疑問難5、朗讀指導 1、 小組交流2、 交流體會與感受3、 朗讀品味 培養學生語感能力
三、遷移運用 1、 讀句子2、 品析一連串的動詞的用法及作用。3、 嘗試著運用一連串的動詞描寫上海的春風,上海的人。 1、 讀句子2、發表自己看法3、個人准備4、小組交流 培養學生運用一連串動詞寫一件事物的能力。
四、語言與思維訓練 1、 1、同樣是春風,朱自清筆下的春風是柔柔的、清新的、悅耳的,而在林斤瀾的筆下則充滿力度,充滿豪邁之情,僅僅是因為作者描寫的對象不同嗎?還有其他什麼原因?2、 更喜歡哪種春風?為什麼?3、 從你閱讀過的文章里找出既有直接描寫,又有間接描寫的文字,比較它們不同的表達效果。 1、交流自己的感受,發表自己不同的意見 。2、小組交流 通過閱讀比較,幫助學生提高寫作能力

教後感:
學會比較

同樣是寫春風,朱自清筆下的春風是柔柔的,清新的,悅耳的,而林斤瀾筆下則充滿力度,充滿豪邁之情。僅僅是作者所描寫的對象不同嗎?還是有其他原因?這是在學習本文時通過與朱自清的《春》作對比閱讀而產生的一系列疑問。也只有通過對比閱讀,才能更好地把握不同作家的不同風格,更好地體會到北國的春風與北國的人們那樣粗獷有力,具有地方特色。使學生既能感受南國溫柔細膩的春風,有能感受到北國春風的豪邁氣勢,產生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觀點,從而形成個性化的感悟,實現個性化的閱讀。

三 暖雨 (島崎藤村)

七、春夜喜雨 (杜 甫)
教學目標:
知 識:1、學習融情於景的表現方法。
2、積累描寫暖雨的語句。
3、背誦《春夜喜雨》,體會律詩的獨特韻味。
能 力:1、比較《春》、《春風》、《暖雨》它們在表現手法上的異同。
2、比較《暖雨、》《春夜喜雨》的異同。
情 感:1、欣賞春雨滋潤大自然生機的景象。
2、感受春夜雨景的特徵,體會作者喜悅的心情。
教學重點:1、學習融情於景的表現方法。
2、欣賞春雨滋潤大自然生機的景象。
3、背誦《春夜喜雨》。
教學難點:1、學習融情於景的表現方法。
2、比較《春》、《春風》、《暖雨》它們在表現手法上的異同。

教學內容 媒體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策略說明
一、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1、 回憶一下,朱自清筆下的春雨是怎樣的?2、 過渡,揭示課題3、 作者簡介 交流描寫春雨的語句 幫助學生積累優美的語句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 自由輕聲讀課文,思考:課文中描寫的暖雨有什麼特點?2、 質疑問難 朗讀課文小組討論 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三、品讀課文,積累感悟 媒體出示重點句 1、 邊讀課文邊找出你喜歡的語句,作點評。2、 積累重點語句,適時指導朗讀(1)進入二月,下起暖雨來了。(2)打下午起,就下起了雨,使人驟然感到一股復甦的暖意。(3)田野漸漸從冬眠中蘇醒過來,呈現出一幅……(4)入夜,我獨自靜聽著……3、 指導朗讀重點句子4、 試著背誦幾個句子。 點評自己喜歡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讀句子。 幫助學生積累描寫春雨的語句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
四、比較學習 媒體出示 1、同是表達喜迎春天,比較《春》、《春風》、《暖雨》在表現手法上的異同。2、學習古詩《春夜喜雨》。(1)范讀(2)理解重點詞句乃,發生,潛,野徑,紅濕處,花重(3)說說這首詩的譯文(4)指導朗讀3、比較《春夜喜雨》與《暖雨》中「雨」的異同。 比較表現手法的異同理解這首詩的意思。發表意見,比較異同。 幫助學生掌握不同的表現手法培養學生敢於提出不同看法的能力
五、課外拓展 課外摘抄一些藉助「雨」所表達的幾種不同的情緒的詩文,品味它們的意境。 課外作業 讓學生積累詩文、品味意境

教後感:
適時的拓展積累也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

「雨」是文學作品中常見的意象,本單元還選了杜甫名詩《春夜喜雨》,通過「雨」,有人抒發喜悅之情,有人傳達凄涼之意。學了本文後,我由「暖雨」受到啟發,請學生課外摘抄一些藉助「雨」所表達的幾種不同的情緒的詩文,品味它們的意境。人多力量大,全班同學還真收集到了不少,當然有「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的喜悅之情;有「清明時節雨紛紛」的凄苦之情;也有「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的積極向上的精神;也有「靈台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國」的沉重……通過收集交流,使學生積累了不少詩文,也感受到了古往今來的詩人、作家對「雨」所蘊涵的不同情緒,學會以景傳情。

四 花的話
宗璞
教學目標:
知 識:1、了解童話的特點。
2、學習擬人的修辭方法。
3、積累有關語句。
能 力: 設計幾種花的發言。
情 感: 培養謙虛的品質。
教學重點:
1、了解童話的特點。
2、學習擬人的修辭方法。
教學准備:郭沫若的《山茶花

教學內容 媒體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策略說明
一、揭示課題,質疑導讀 媒體出示問題 1、 板題、齊讀2、 讀了課題,你會產生哪些疑問?3、 歸納出示問題:(1)文章出現的幾種花各有什麼特點?(2)讀了課文,你受到哪些啟示?4、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1、 讀題2、 質疑問難 培養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習慣
二、自主學習、深入理解 1、自由輕聲讀課文,要求:讀准字音,把課文讀通順,不添字,不漏字。2、交流讀書情況(1)通過讀書,你了解到什麼?(2)你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內容?(3)課文的主題是什麼? 1、自由讀課文2、交流讀書情況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研讀體悟,合作探究 相應出示媒體 1、在上面的問題中自由選擇一個或兩個,反復讀課文,自我揣摩,自我感悟。2、合作學習: 相互交流,充分發表意見。3、 分組匯報4、 積累語句,指導感情朗讀(1)「若按嚴格的花時來說,她們……」(2)「白丁香正在半開……」(3)「一個小男孩飛跑過來……採摘著野生的二月蘭」(4)「月兒行到中天……都有點不好意思。」5、分角色朗讀對話,體會不同花的個性特點。 1、自由選擇,自己體會2、合作學習,解決難題3、交流句子4、分角色朗讀 同時,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四、通讀全文,了解特點 媒體出示特點 1、自由讀全文,思考: 這篇童話有什麼特點?2、討論交流 1、自由讀全文2、交流 幫助學生了解課文特點
五、延伸拓展,積累運用 1、如果馬蹄蓮、天堂鳥等花也加入這場討論,他們會說什麼?請設計它們的發言。2、閱讀郭沫若的《山茶花》,為山茶花在花兒比美大會上寫一份發言稿。 1、交流花兒的發言2、課外完成 培養學生說話和寫作能力

教後感:
注意細節

本文將不會說話也不可能聚集在一起的花兒安排在月下花園比美論貴,作者運用擬人手法,以花喻人。而作者所選取的各種花及它們的發言先後順序都是精心安排的,有其用意。花兒說話的順序是一個有序的逐步出、襯托的過程。從「驕傲」的程度看,榆葉梅可謂最驕傲,後面的花則次之;從「吹噓」的手段來看,前面的花只會自我吹噓,後面的白丁香、玉蘭花表面謙虛,他們相互吹捧抬高自己,達到了既誇人有誇己的目的。而結尾小男孩將二月蘭送給老師,使文章主題昭然若揭。因此,在教學中若能引導學生發現這其中用意,也有助於學生對課文主旨的把握,這也是教學中教師應注意的教學細節,當然前提是教師對教材的鑽研把握。

五 系在風箏線上的……
周岩壁
教學目標:
知 識:1、品味文章描寫景物的語言。
2、了解文章的語言特色。
能 力:模仿課文結構層次,寫一篇回憶兒時的文章。
情 感:感受童年的美好,珍惜純真的生活。
教學重點:
1、品味文章描寫景物的語言。
2、感受童年的美好,珍惜純真的生活。
教學難點:模仿課文結構層次,寫一篇回憶兒時的文章。
教學准備:《童年》歌詞

教學內容 媒體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策略說明
一、激趣。揭題 播放歌曲 1、 歌曲《童年》2、 談談聽後的感受3、 揭示課題4、 讀題,質疑5、想想:課題中的省略號表示什麼? 1、談感受2、質疑問難3、發表意見 激發興趣
二、初讀,感知 1、自由輕聲讀,思考:(1)「系在風箏線上的」究竟是什麼?(2)文中哪些描寫引起你的共鳴,請將它們圈劃出來。2、抽生朗讀3、交流讀後體會 1、讀文思考2、交流體會 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
三、精讀,品味 媒體出示 1、仔細讀讀你劃出的句子,想想,這樣的描寫引起了你哪些共鳴?2、小組合作學習3、本文的語言有何特色?(1)輕聲讀課文,體會課文特色(2)交流(多處運用疊詞和優美的詞語)4、本文結構有何特點?(結構鮮明、首尾呼應,結尾直胸臆) 1、讀文思考2、合作學習3、交流 了解課文的語言特色和文章結構,積累寫作素質
四、美讀,積累 1、再讀你劃的有關語句,注意讀出感情。2、積累幾句語句(1)抽生感情朗讀(2)試著背誦 1、自由讀2、試著背誦 反復朗讀注重積累
五、課外拓展 作者把自己對童年深深的眷戀,牢牢地系在風箏線上,你呢?請大家說說「我喜歡的……」 小組交流 指導學生學會運用
第二課時作文 1、 復習,感悟2、 明確要求3、 選取材料4、 各自打草稿5、 集體修改6、 謄寫作文 1、 選材料2、 打草稿3、 修改作文4、 謄寫作文 指導學生寫出真實感受

教後感:
品味語言

本文的語言很有特色,文章先後六處用到四字疊詞,如「裊裊挪挪」、「絲絲縷縷」、「瘋瘋傻傻」、「嘰嘰喳喳」、「大大小小」、「飄飄灑灑」。至於兩字疊詞更是隨處可見,像「淡淡」綠意、「長長」、「輕輕」抖動的風箏線,「剪剪」輕風、「偷偷」尋找、「冉冉」升起、「悠悠」飛去、「騰騰」熱氣、「顆顆」童心、「每每」牽系……無一處充滿靈動、輕盈的韻味,令人不能不回憶起童年的歡樂時光。除了這樣的疊詞,文章的另外一些詞語也很有特色,如「草長鶯飛」、「花團錦簇」、「低三下四」、「求爺告奶」、「如痴如醉」、「搖頭晃腦」、「若有若無」等,讓人玩味不已。因此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品味這些語言的特點,感受語言的表現力,從而達到積累的目的,並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在自己的寫作中運用,提高寫作水準。

六 春的胡話
陳祖芬

教學目標:
知 識:1、了解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義。
2、理解並積累重點語句。
能 力:1、探究作者思路。
2、議一議「春的胡話」的內容,並把它寫下來。
情 感:學習釋放自己的熱情,讓思緒輕舞飛揚,讓生活充滿情趣。
教學重點:
1、了解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義。
2、探究作者思路,議一議「春的胡話」的內容。
教學難點:議一議「春的胡話」的內容,並把它寫下來。
教學准備:
1、關於作者陳祖芬的介紹。
2、夏欣的《陳祖芬:給學生最基本的教育——勞動觀》

教學內容 媒體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策略說明
一、激發興趣,揭示課題 媒體出示作者介紹 1、啟發談話 我們學了許多關於寫春的文章,但是,我們聽說過春天在說胡話?春天和胡話有什麼聯系?2、揭示課題3、讀題思考4、質疑問難5、介紹作者 1、 讀題2、 提出問題3、 了解作者 讓學生多了解有名的作者及其作品
二、整體感知,初步體會 1、 由輕聲讀課文,要求:讀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2、 讀了課文,你有怎樣的感受?3、 小組交流4、 集體討論 1、自由輕聲讀課文2、交流讀後感受 培養學生合作探究能力
三、把握重點,理解關鍵 媒體出示 1、細讀課文,找出你認為重要的語句,體會它的含義。2、交流重點句:(1)「春來了,好像放風似的把……」(2)「冬天,把話也凍僵,春風化開了凍結的話,春天是個……」3、指導朗讀 1、再讀課文2、交流句子,發表意見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大膽發言
四、探究思路,回歸整體 1、 再讀課文,探究作者的寫作思路。2、 小組合作3、 大組交流 1、讀課文,探究思路。2、小組合作,討論本文的寫作思路。 指導學生掌握文章的寫作思路
五、拓展思維 媒體出示 1、 學了課文,你有什麼獨特感受?2、同樣多用短語,《春風》和《春的胡話》在語言給讀者的感受上,有哪些同與異? 1、談談自己的感受?2、比較異同 多留點時間讓學生暢談感受
六、讀寫結合 1、 議一議「胡話的內容」。2、 小組交流3、 試著把「胡話」的內容寫下來。 1、 交流討論2、 嘗試寫 幫助學生鞏固積累

教後感:
培養一點想像力

初一看題目《春的胡話》,就引起同學們的好奇心。是春天在說胡話?春天和胡話有什麼聯系?讀了文章後,才感悟到是作者滿懷激情,寫出春天的熱情和活力。從而也看出這是一位具有想像力的作家。所以,教學本文後,引導學生議一議「胡話」的內涵。使學生最終明白「胡話」不「胡」,這是一種極具創意的想像。最後也讓學生選一個話題來說一通「胡話」,比一比誰的「胡話」具有創意。我想這也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一次機會吧。

八 錢塘江春行 (白居易)
九 江南春 (杜牧)

教學目標:
知 識:1、理解、掌握兩首詩的內容。
2、積累兩首詩。
能 力:1、體會七律讀來琅琅上口的語言魅力。
2、了解想像、聯想及對比等表現手法的藝術表現力。
情 感:1、感受初春西湖特別的韻致和情趣。
2、感受江南春景和它所展示的深遠、廣闊而迷濛的特有風情。
教學重點:
1、體會七律讀來琅琅上口的語言魅力。
2、了解想像、聯想及對比等表現手法的藝術表現力。
教學難點:
1、感受初春西湖特別的韻致和情趣。
2、感受江南春景和它所展示的深遠、廣闊而迷濛的特有風情
教學准備:
1、古詩《飲湖上初晴後雨》。
2、兩首詩的新譯內容。
3、網上查找資料。

教學內容 媒體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策略說明
一、揭示課題,資料交流 媒體出示 1、交流我們學過的描寫春天的古詩。 (信息交流)2、介紹詩人及其作品,了解詩人的風格。 1、學生交流2、介紹白居易和杜牧的生平及其作品 通過交流,復習鞏固學過的知識,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二、學習古詩,感受情懷 媒體演示 1、學習《錢塘湖春行》,指導朗讀2、談一談讀後的感受。3、掌握重點詞的意思 重點掌握「雲腳」、「亂花」、「足」等詞的含義。4、說說這四句詩分別描寫了哪些景物?5、同樣是描寫西湖的景物,本詩與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在描寫西湖的景物方面有哪些異同?6、體會本詩的寫法,體會這樣寫的好處?7、背誦古詩《錢塘湖春行》 1、有感情地朗讀。2、理解每一句的含義3、比較兩首詩的異同4、掌握本詩的寫法 從比較中加深理解
三、小組學習,掌握學法 1、小組合作學古詩《江南春》(1)自由輕聲讀(2)理解重點詞的意思(3)理解詩句的含義(4)體會本詩的意境2、集體討論3、背誦古詩 1、小組學習2、交流學習情況 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
四、比較閱讀,拓展思維 媒體出示 1、朗讀兩首詩的新譯文,評評看,這樣譯好不好?2、小組討論3、大組交流 1、對照閱讀2、發表看法 對照學習開拓思路

教後感:
自主學詩

把兩首描寫江南春景的古詩放在一起學習,是為了更充分地讓學生自主學詩。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緊扣環境和季節特徵,把春天剛來時西湖的引人景緻,描寫得生機盎然,恰到好處。而千古絕句《江南春》,一起筆便引領讀者站到一個時空交叉的制高點,去感受一個視野開闊、意境深遠的宏大場面。因此,教學中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兩首詩,自己讀准讀通基礎上,誦讀、理解、感悟詩句描繪的意境,然後交流各自的感悟,體會比較兩首詩的異同,感受兩位詩人不同的風格。最後能誦讀成背,積累古詩。這樣課堂氣氛活躍,充分體現學生個性化的感悟,創設一種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

綜合學習

春天,春天在哪裡?
學習目標:
1、 學習細致觀察春景。
2、 學會多角度地贊美春天。
學習時間:
一課時
學習過程:
一、 課前准備
1、 記錄春的聲音。
2、 進行一次春的寫生活動。
3、 尋找有關春的文章、詩句。
二、 課堂交流
1、 合唱《春天在哪裡》
2、 聆聽春之聲。
你聽到了哪些春的聲音,記錄了哪些聲音,交流一下。
(1) 交流我喜愛的春天的聲音,並說說喜歡的理由。
(2) 交流記錄的春天的聲音,並說說各自的特點。
3、 展示春之景。
(1) 交流你看到的春天的美景。
(2) 展示自己畫的春景。
(3) 向大家介紹一處自己最喜歡的春景。
4、 積累春之話。
(1) 交流有關描寫春天的語句。
(2) 積累描寫春天的詩句。
5、合唱《春天在哪裡》
三、布置作業
寫一篇描寫春天的文章,題目自擬

⑨ 30分鍾緊急時間求一首詩歌!把我送有分都送了!快啊!~

相信未來
食指

當蜘蛛網無情地查封了我的爐台
當灰燼的余煙嘆息著貧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執地鋪平失望的灰燼
用美麗的雪花寫下:相信未來

當我的紫葡萄化為深秋的露水
當我的鮮花依偎在別人的情懷
我依然固執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涼的大地上寫下:相信未來

我要用手指那湧向天邊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陽的大海
搖曳著曙光那枝溫暖漂亮的筆桿
用孩子的筆體寫下:相信未來

我之所以堅定地相信未來
是我相信未來人們的眼睛
她有撥開歷史風塵的睫毛
她有看透歲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們對於我們腐爛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悵、失敗的苦痛
是寄予感動的熱淚、深切的同情
還是給以輕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諷

我堅信人們對於我們的脊骨
那無數次的探索、迷途、失敗和成功
一定會給予熱情、客觀、公正的評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著他們的評定

朋友,堅定地相信未來吧
相信不屈不撓的努力
相信戰勝死亡的年輕
相信未來、熱愛生命

《星星變奏曲》作者 江河

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
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
在夜裡凝望
尋找遙遠的安慰
誰不願意
每天
都是一首詩
每一個字都是一顆星
像蜜蜂在心頭顫動
誰不願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
柔軟得像一片湖
螢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游動
誰不喜歡春天,鳥落滿枝頭
像星星落滿天空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
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
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
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燒
尋求星星點點的希望
誰願意
一年又一年
總寫苦難的詩
每一首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蓋在心頭
誰願意,看著夜晚凍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誰不喜歡飄動的旗子,喜歡火
湧出金黃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時候——升起
去照亮太陽照不到的地方

我靠!!
暈-------

⑩ 沁園春·雪上下闋之間的關系

上闕寫景,下闕議論抒情。上片描寫北國雪景,展現祖國山河的壯麗;下片由祖國山河的壯麗引出英雄人物,縱論歷代英雄,抒發詩人的抱負。
這首詞畫面雄偉壯闊而又妖嬈美好,意境壯美雄渾,氣勢磅礴,感情奔放,胸懷豪邁,頗能代表毛澤東詩詞的豪放風格,是中國詞壇傑出的詠雪抒懷之作。

熱點內容
紫丁香白色 發布:2025-08-03 07:54:01 瀏覽:117
重慶荷花火鍋 發布:2025-08-03 07:53:09 瀏覽:134
大花紅玫瑰 發布:2025-08-03 07:46:49 瀏覽:872
櫻花開多長 發布:2025-08-03 07:36:00 瀏覽:790
枸杞盆栽的修剪視頻 發布:2025-08-03 07:35:59 瀏覽:236
盆栽變黑了 發布:2025-08-03 07:33:59 瀏覽:62
櫻花豎笛 發布:2025-08-03 07:27:30 瀏覽:122
花卉撇絲 發布:2025-08-03 07:23:11 瀏覽:333
苦菜百合茶 發布:2025-08-03 07:18:11 瀏覽:577
什麼花卉好養 發布:2025-08-03 07:16:51 瀏覽: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