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秧歌牡丹亭

秧歌牡丹亭

發布時間: 2022-04-18 00:37:24

『壹』 關於中國古代戲曲的起源與發展!

一、戲曲的起源

中國戲曲的起源很早,在上古原始社會的歌舞中已經萌芽了。但它發育成長的過程卻很長,經過漢、唐,直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形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形成的。廟會和瓦舍勾欄對戲曲的形成起了促進作用。

在原始社會里,人們過節日,往往以歌舞祀神,同時也娛樂自己。當時的節日,有紀念戰爭勝利的,有慶祝豐收的,有驅鬼除疫的,有祭祀祖先的,還有專為男女求愛的,等等。

農村歌舞從原始社會直到12世紀的北宋,在藝術上雖然也有很大的發展,但始終沒有進一步形成為較完整的戲劇形式。

到了宋室南遷,南方商品經濟發展迅速,東南沿海一帶出現了商業城市和港口,附近農村在生活上也起了很大變化,出現了職業化的藝術團體。於是,早期的戲曲形式──南戲就應運而生了。

二、發展歷史

在原始社會,氏族聚居的村落產生原始歌舞,並隨著氏族的逐漸壯大,歌舞也逐漸發展與提高。如在許多古老的農村, 還保持著源遠流長的歌舞傳統,如「儺戲」;同時,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適應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誕生。

唐代,出現了由先秦時期的優伶表演發展來的以滑稽表演為特點的「參軍戲」;民間的歌舞戲進入宮廷,得到了更大的發展;民間又出現了「俗講」和「變文」等通俗說唱形式。

參軍戲是中國古代戲曲形式。由優伶演變而成。五胡十六國後趙石勒時,一個參軍官員貪污,就令優人穿上官服,扮作參軍,讓別的優伶從旁戲弄,參軍戲由此得名。

內容以滑稽調笑為主。一般是兩個角色,被戲弄者名參軍,戲弄者叫蒼鶻(hú)。至晚唐,參軍戲發展為多人演出,戲劇情節也比較復雜,除男角色外,還有女角色出場。參軍戲對宋金雜劇的形成有著直接影響。

俗講是古代寺院講經中的一種通俗講唱,流行於唐代。多以佛經故事等敷衍為通俗淺顯的變文,用說唱形式宣傳一般經義。其主講者稱為"俗講僧"。

這種俗講源於寺院傳統的唱導,俗講僧尊為法師,俗講在唐時因帝王的支持而發展到鼎盛。俗講技藝由寺院走向民間,成為民間轉變,終又進入宮廷,受眾遍布唐五代時中土社會的各個階層。

變文是唐代興起的一種說唱文學,多用韻文和散文交錯組成,內容原為佛經故事,後來范圍擴大,包括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等。

如敦煌石窟里發現的《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伍子胥變文》等。唐玄宗天寶七載 (748)至八載,是現知變文最早的確切年代。

六朝時曾有《騎馬變圖》、《九宮變圖》及《寶積經變》、《法華變》、《彌勒變》。唐初又有張孝師的《地獄變》以及《降魔變》等,都是圖畫。

晚唐有吉師老《看蜀女轉昭君變》詩,有"畫卷開時塞外雲"句,可知變文與變相圖相輔而行,都可以簡稱為變。變文既演說佛教故事,又演唱歷史故事,還可以演講當代時事。

宋代,城市商品經濟得到長足發展,出現很多市民娛樂場所──「瓦舍」和「勾欄」;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有了綜合的趨勢,出現了「宋雜劇」。

中國宋元時期興盛一時的民間藝術演出場所"勾欄瓦舍",是中國戲劇史上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具有獨特的地位。它不光與中國真正完整意義上的戲劇--雜劇與南戲的演出相聯系,而且也是當年全國文化活動的主要場所。

在宋朝的一些大城市,有固定的娛樂場所,人們稱之為瓦舍,也叫瓦子、瓦市。瓦舍里設置的演出場所稱勾欄,也稱鉤欄、勾闌勾欄的原意為曲折的欄桿,在宋元時期專指集市瓦舍里設置的演出棚,成為盛極一時的名俗。

宋代的雜劇是由滑稽表演、歌舞和雜戲組合而成的一種綜合性戲曲。北宋時盛行於東京,南宋時臨安也很流行。演出時一般由四個角色組成,有的增添一人。

北宋的雜劇分為"艷段"和"正雜劇"兩個部分。"艷段"是在正劇上演前表演的一段日常生活中的熟事。

"正雜劇"又分為兩段,表演一個完整的故事,是雜劇的主體。到了南宋,雜劇變為三個部分,即"艷段""正雜劇""雜扮"。

"雜扮"是由民間的滑稽戲演變而來的,作為雜劇之後的散段,又稱"雜班"或"拔扣"。後來,北方的雜劇逐漸發展為元雜劇,南方的雜劇逐漸發展為宋元南戲。

金代,在宋雜劇基礎上,北方出現了「金院本」,南方出現了「南戲」。

南戲是在宋雜劇腳色體系完備之後,在敘事性說唱文學高度成熟的基礎上出現的。就形式而言,它綜合了宋代眾多的伎藝,如宋雜劇、影戲、傀儡戲、歌舞大麴,以及唱賺、纏令等在表演上的優點,與諸宮調的關系則更為密切。

所有宋代存在的民間伎藝都是南戲綜合吸收的對象,說唱文學則是其敘事方式的主要來源。由於它是在其他伎藝成熟發展的基礎上出現的,又能兼采眾長,所以能後來居上。

另外,由於其他伎藝在表演上有許多地方可以與南戲溝通,使得伎藝演員也能熟練地掌握新興的南戲,當南戲受到觀眾的歡迎時,他們便改弦易轍成為南戲演員。

而演出隊伍迅速擴大,也促進了南戲在東南各地的繁衍。南戲不僅使用南曲,而且也吸收了北曲的曲牌,創造了"南北合套"的形式。南北合套的運用,豐富了南戲的音樂,對其南北合流具有重大的影響。

元代,北方形成「北雜劇」,南方南戲進一步發展成熟,戲曲形成。

元雜劇的形成是中國歷史上各種表演藝術發展的結果,同時也是時代的產物。元雜劇又稱北雜劇、北曲、元曲。元雜劇是在金院本和諸宮調的直接影響之下,融合各種表演藝術形式而成的一種完整的戲劇形式。

並在唐宋以來話本、詞曲、講唱文學的基礎上創造了成熟的文學劇本。這比之以滑稽取笑為主的參軍戲或宋雜劇可說已起了質的變化。

作為一種成熟的戲劇,元雜劇在內容上不僅豐富了久已在傳統民間傳唱的故事,而且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最喜愛的文藝形式之一。

(1)秧歌牡丹亭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戲曲的特點

1、始於離者,終於和

中國戲曲,是一種綜合的舞台藝術樣式。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

這些形式主要包括:詩、樂、舞。詩指其文學、樂指其音樂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還包括舞台美術、服裝、化裝等方面。而這些藝術因素在戲曲中都為了一個目的,即演故;都遵循一個原則,即美。

2、戲曲者,謂以歌舞演故事也

戲曲與話劇,均為戲劇之屬,都要通過演員扮演人物,運用對話和動作去表現一定長度的故事情節。

所不同者,戲曲是運用音樂化的對話和舞蹈化的動作去表現現實生活,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們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3、離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

中國戲曲在表現生活時,運用了一種「取其意而棄其形」的方式,如中國畫之寫意山水,用縱橫的筆勢去體現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

所以,戲曲舞台上才有了紅臉的關羽,白臉的曹操;有了長歌當哭,長袖善舞;有了無花木之春色,無波濤之江河 。

4、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中國戲曲作為一種舞合藝術,需要面對一個舞台之狹小與生活之博大的矛盾 。是運用虛擬的手段,製造彈性的時空,又藉助於演員生動的表演和觀眾的想像與理解,來完成對遼周天地的描畫 。所以,戲曲可以在明亮的燈光下製造出黑夜的假象,可以在空曠的舞台上馭馬行舟。

『貳』 請寫出我國三種戲劇劇種的名稱及其代表作

先給你所有的劇種吧:
北京——京劇、崑曲、北京曲劇
天津——京劇、評劇
河北——評劇、河北梆子、絲弦、老調、哈哈腔、亂彈、平調落子、二人台、唐劇、武安儺戲、隆堯秧歌戲、定州秧歌戲、唐山皮影戲、冀南皮影戲
山西——晉劇、北路梆子、蒲劇、耍孩兒、上黨梆子、二人台、鑼鼓雜戲、碗碗腔、朔州秧歌戲、繁峙秧歌戲、孝義皮影戲、晉北道情戲、臨縣道情戲、羅羅腔
內蒙古——二人台、漫瀚劇
遼寧——京劇、評劇、喇叭戲、遼南戲、復州皮影戲、凌源皮影戲、遼西木偶戲
吉林——吉劇、新城戲、黃龍戲
黑龍江——龍江劇
陝西——秦腔、碗碗腔、眉戶、漢調桄桄、漢調二簧、商洛花鼓、弦板腔、華縣皮影戲、華陰老腔、阿宮腔、郃陽提線木偶戲
甘肅——隴劇、敦煌曲子戲、華亭曲子戲、環縣道情皮影戲
寧夏——花兒劇
青海——青海平弦戲、黃南藏戲
新疆——曲子戲
山東——京劇、呂劇、茂腔、五音戲、柳琴戲、藍關戲、一勾勾、山東梆子、萊蕪梆子、柳子戲
河南——豫劇、越調、河南曲劇、宛梆、大平調、太康道情、大弦戲、懷梆、四平調、南樂目連戲
江蘇——崑曲、淮劇、揚劇、錫劇、蘇劇
安徽——黃梅戲、徽劇、廬劇、泗州戲、青陽腔、池州儺戲、鳳陽花鼓戲、岳西高腔、徽州目連戲、墜子戲
上海——越劇、京劇、崑曲、滬劇、滑稽戲
浙江——越劇、婺劇、崑曲、紹劇、甬劇、西安高腔、松陽高腔、甌劇、新昌調腔、寧海平調、亂彈、海寧皮影戲、泰順葯發木偶戲
江西——贛劇、南昌採茶戲、贛南採茶戲、弋陽腔、青陽腔、萍鄉採茶戲、徽劇、吉安採茶戲、廣昌孟戲、宜黃戲
福建——莆仙戲、梨園戲、高甲戲、薌劇、閩劇、大腔戲、四平戲、梅林戲、閩西漢劇、北路戲、泉州提線木偶戲、晉江布袋木偶戲、漳州布袋木偶戲
廣東——粵劇、潮劇、正字戲、廣東漢劇、西秦戲、梅山山歌劇、白字戲、花朝戲、陸豐皮影戲、高州木偶戲、潮州鐵枝木偶戲
台灣——歌仔戲
海南——瓊劇、臨高人偶戲
廣西——桂劇、彩調、壯劇、桂南採茶戲
湖南——崑曲、湘劇、祁劇、辰河高腔、巴陵戲、湖南花鼓戲、邵陽布袋戲、常德高腔、辰河目連戲、荊河戲、侗族儺戲、沅陵辰州儺戲
湖北——漢劇、楚劇、黃梅戲、荊州花鼓戲、江漢平原皮影戲
四川——川劇、川北燈戲、川北大木偶戲
重慶——川劇、梁山燈戲

其中比較著名的劇種的代表作:

京劇:梅派是《貴妃醉酒》、《霸王別姬》、《宇宙鋒》;程派代表作有《鎖麟囊》、《荒山淚》、《文姬歸漢》、《六月雪》、《春閨夢》等等;尚派代表作有《昭君出塞》、《失子驚風》。荀派的代表作是《紅娘》、《霍小玉》、《杜十娘》、《桃花村》等等;後起之秀張派代表作是《秦香蓮》、《望江亭》、《狀元媒》。

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西廂記》。

崑曲:《牡丹亭》、《長生殿》、《玉簪記》。

黃梅戲:《女駙馬》、《天仙配》、《孔雀東南飛》

川劇:川劇:傳統劇目有「五袍」(《青袍記》、《黃袍記》、《白袍記》、《紅袍記》、《綠袍記》)、「四柱」(《碰天柱》、《水晶柱》、《炮烙柱》、《五行柱》),以及「江湖十八本」等,還有川劇界公認的「四大本頭」(《琵琶記》、《金印記》、《紅梅記》、《投筆記》)。

『叄』 有關戲曲的資料

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

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台藝術樣式。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

戲曲是我國傳統戲劇的一個獨特稱謂。歷史上最先使用戲曲這個名詞的是宋劉塤(1240-1319),他在《詞人吳用章傳》中提出「永嘉戲曲」,他所說的「永嘉戲曲」,就是後人所說的「南戲」、「戲文」、「永嘉雜劇」。

中國民族戲曲,從先秦的"俳優"、漢代的「百戲」、唐代的「參軍戲」、宋代的雜劇、南宋的南戲、元代的雜劇,直到清代地方戲曲空前繁榮和京劇的形成。


(3)秧歌牡丹亭擴展閱讀:

中國戲曲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民族地區地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

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一般均表述依次為: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採用如此表述的書籍出版物有數十種,覆蓋教育、旅遊、戲曲、電影、網路、民俗、文化、電視、國學、藝術、漫畫等各領域。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民族地區地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其它比較著名的戲曲種類有:崑曲、墜子戲、粵劇、淮劇、川劇、秦腔、滬劇、晉劇、漢劇、河北梆子、河南越調、河南墜子、湘劇、湖南花鼓戲等。

『肆』 中國各個地方的戲曲有哪些

中國戲曲歷史悠久,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

比較流行著名的戲曲劇種

比較流行著名的戲曲劇種有:

京劇、昆劇、越劇、豫劇、黃梅戲、評劇、粵劇、廬劇、徽劇、淮劇、滬劇、呂劇、湘劇、柳子戲、茂腔、淮海戲、錫劇、婺劇、秦腔、碗碗腔、關中道情、太谷秧歌、上黨梆子、雁劇、耍孩兒、蒲劇、隴劇、漢劇、楚劇、蘇劇、湖南花鼓戲、潮劇、藏戲、高甲戲、梨園戲、桂劇、彩調、儺戲、瓊劇、北京曲劇、二人轉、二人台、拉場戲、單出頭、河北梆子、漫瀚劇、河南墜子、河北梆子、湖南花鼓戲、淮北花鼓戲、梅花大鼓、梨花大鼓、京韻大鼓、西河大鼓、評彈、單弦、山東快書、山東琴書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

十大知名劇種(排名不分先後)

1京劇

《小宴》劇照

晉劇,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至山西,結合山西語言特點而形成。現流行於山西中部及內蒙、河北一帶。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音樂風格在高亢之餘,也有柔婉細膩的一面。表演通俗質朴。著名劇目有《打金枝》、《小宴》、《賣畫劈門》等。

中國地方戲曲具體分布

北京市:京劇 北昆 西路評劇 北京曲劇

河北省:河北梆子 評劇 絲弦 老調 哈哈腔 河北亂彈 武安平調 武安落子 西調 蔚縣秧歌 隆堯秧歌 定縣秧歌 四股弦 唐劇 橫岐調、上四調

山西省:蒲州梆子 山西中路梆子 山西北路梆子 上黨梆子 鑼鼓雜戲 耍孩兒戲 靈邱羅羅 上黨皮黃 上黨落子 永濟道情戲 洪洞道情戲 臨縣道情戲 晉北道情戲 襄武秧歌壺關秧歌 沁源 秧歌 祁太秧歌 繁峙秧歌 朔縣秧歌 孝義碗碗腔 曲活碗碗腔 弦子腔 鳳台小戲

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大秧歌 二人台 漫瀚劇

遼寧省:海城喇叭戲 遼南影調戲 蒙古劇 彩扮蓮花落

吉林省:二人轉 吉劇 新城戲 黃龍戲

黑龍江省:龍江劇

陝西省:秦腔 漢調二黃 阿宮腔 合陽跳戲 合陽線戲 陝西碗碗腔 陝西老腔 眉戶戲 弦板腔 陝西道情戲 陝南花鼓戲 陝南端公戲 安康弦子戲

甘肅省:隴劇 高山劇影子腔 甘南藏戲

青海省:青海藏戲 青海平弦戲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疆曲子戲

山東省:山東梆子 棗梆 萊蕪梆子 東路梆子 柳子戲 呂劇 茂腔 柳腔 五音戲 柳琴戲 兩夾弦 四平調

江蘇省:崑曲 淮劇 揚劇 通劇 淮海戲 錫劇 蘇劇 丹劇 丁丁腔 淮紅劇 海門山歌劇

安徽省:黃梅戲 徽劇 青陽腔 岳西高腔 安徽目連戲 安徽戲 廬劇 安徽端公戲 沙河調 泗洲戲 墜子戲 含弓戲 蕪湖梨簧戲 文南詞 皖南花鼓戲 鳳陽花鼓戲 淮北花鼓戲淮劇 嗨子戲

上海市:滬劇 滑稽戲 奉賢山歌劇

浙江省:越劇 婺劇 紹劇 新昌高腔 寧海平調 松陽高腔 醒感戲 溫州崑曲 金華崑腔戲 黃岩亂彈 諸暨亂彈 甌劇 和劇 杭劇 甬劇 湖劇 姚劇 睦劇

江西省:贛劇 戈陽腔 盱河戲 東河戲 寧河戲 瑞河戲 宜黃戲 贛南採茶戲 萍鄉採茶戲 萬載花燈戲 撫州採茶戲 吉安採茶戲 寧都採茶戲 贛東採茶戲 九江採茶戲景德鎮採茶戲 武寧採茶戲 高安採茶戲

福建省:莆仙戲 梨園戲 高甲戲 閩劇 平講戲 庶民戲詞明戲 大腔戲 閩西漢劇 北路戲 梅林戲 右詞南劍調 小腔戲 三角戲 閩西採茶戲 南詞戲 閩西山歌戲 薌劇打城戲 竹馬戲 游春戲 肩膀戲

港澳台地區:粵劇、歌仔戲

廣東省:粵劇 潮劇 正字戲 白字戲 廣東漢劇 西秦戲 花朝戲 粵北採茶戲 東昌花鼓戲 雷劇 梅縣山歌劇 粵西白戲 臨劇

海南省:瓊劇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劇 邕劇 絲弦戲 廣西師公戲 彩調劇 牛娘劇 桂南採茶戲 廣西壯劇 廣西苗戲 廣西侗戲

湖南省:湘劇 祁劇 常德漢劇 衡陽湘劇 巴陵戲 辰河戲 湘昆 長沙花鼓戲 岳陽花鼓戲 常德花鼓戲 湘西花燈戲 湘西陽戲 衡陽花鼓戲 邵陽花鼓戲 零陵花鼓戲 師道戲湘西苗劇 新晃侗族儺戲

湖北省:漢劇 荊河戲 南劇 湖北越調 山二黃 湖北高腔 楚劇 東路花鼓戲 黃梅採茶戲 陽新採茶戲 遠安花鼓戲 襄陽花鼓戲 荊州花鼓戲 梁山調 鄖陽花鼓戲 隨縣花鼓戲堂戲 文曲戲 鄂西柳子戲

河南省:豫劇 河南越調 南陽梆子 大平調 懷梆 懷調 大弦調 羅戲 卷戲 河南曲劇 河南道情 豫南花鼓戲 樂腔 五調腔

四川省:川劇 四川燈戲 四川曲藝劇 秀山花燈戲

雲南省:滇劇 雲南花燈戲 昆明曲劇 關索劇 傣劇 白劇 雲南壯劇 彝劇

貴州省:黔劇 貴州本地梆子 貴州花燈劇 貴州侗戲 貴州布依戲 貴州苗戲 安順地戲

西藏自治區:藏劇

『伍』 中國戲曲種類有哪些

中國戲曲百花齊放,歷久彌新。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有戲曲劇種達360餘種。先推薦18種的戲曲推薦如下:

1、京劇

京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被視為中國國粹。

代表劇目:《貴妃醉酒》《霸王別姬》

2、越劇

越劇是中國五大劇種之一,發源於浙江,繁榮於全國,流傳於世界!

代表劇目:《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

3、黃梅戲

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表演質朴細致,以真實活潑見長。

代表劇目:《天仙配》《女駙馬》

4、評劇

評劇是廣大人民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又稱為「唐山落子」。

代表劇目:《花為媒》《楊三姐告狀》

5、豫劇

豫劇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

代表劇目:《花木蘭》《穆桂英掛帥》

6、崑曲

崑曲被譽為「百戲之祖」,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珍品。

代表劇目:《牡丹亭》《鳴鳳記》

7、粵劇

粵劇又稱為「廣東大戲」,在嶺南地區非常流行。

代表劇目:《紫釵記》《帝女花》

8、淮劇

淮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流行於江蘇、上海和安徽等地。

代表劇目:《孔雀東南飛》《蓮花庵》

9、川劇

川劇流行於川貴高原地區,川劇臉譜是中國傳統藝術瑰寶。

代表劇目:《白蛇傳》《舊正樓》

10、秦腔

秦腔流行於中國的西北地區,又叫做梆子腔,風格蒼涼古樸。

代表劇目:《三回頭》《八義圖》

11、晉劇

晉劇又名山西梆子,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代表曲劇目:《打金枝》《臨潼山》

12、漢劇

漢劇又稱楚調、漢調,民國時期定名為漢劇。

代表劇目:《大賜福》《草場會》

13、桂劇

桂劇是用桂林方言演唱的劇種,風格細膩,生動活潑。

代表曲目代表劇目:《梁紅玉》,《打金枝》。

14、潮劇

潮劇是廣東三大地方劇種之一,被譽為南國鮮花

代表曲目:《琵琶記》《荔鏡記》

15、越調

越調是河南的戲曲劇種之一。

代表劇目:《獅子頭》《秦瓊賣馬》

16、湘劇

湘劇是湖南戲曲劇種之一,富有湖南民間地方特色。

代表劇目:《琵琶記》《白兔記》

17、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流行於河北、天津、北京等地區。

代表劇目:《秦香蓮》《蝴蝶杯》

18、河南墜子

河南墜子源於河南。

代表劇目:《梁祝下山》《偷石榴》。

『陸』 中國戲曲的一般知識

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台藝術樣式。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

中國的戲曲與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

(6)秧歌牡丹亭擴展閱讀:

扮演劇中人物分角色行當,是中國戲曲特有的表演體制。行當從內容上說,它是戲曲人物藝術化、規范化的形象類型。從形式上看,又是有著性格色彩的表演程式的分類系統。這種表演體制是戲曲的程式性在人物形象創造上的集中反映。

戲曲表演中有生、旦、凈、丑的行當之分,各行都有各地的一套技術格律——程式。表演有分行,演員必須運用行當的程式,而不是運用直接的生活材料來創造角色,這是戲曲在塑形象的方法上的一大特點。

『柒』 大秧歌壓寨夫人扮演者是誰

大秧歌壓寨夫人扮演者陳潔

陳潔 飾竹葉青

女匪,蛇島島主。海貓為打探一艘失蹤的葯品船下落,與其相識,促成了黑鯊和竹葉青的婚事。肖老道帶著漢奸和日本兵攻打蛇島時,為了掩護姐妹們撤退,被手雷炸死而犧牲。


獲獎記錄

飛天獎 2011 長篇電視劇 橋隆飆 (提名)

『捌』 中國有歌劇嗎古代的《牡丹亭》算是歌劇嗎

歌劇是西式的稱呼,中國的歌唱類古代藝術表現方式不能叫歌劇的,應該叫古典戲劇,就像你能問西方人你們國家有章回體的小說嗎,是一個道理的,文化不同產生的東西不同,這樣說您明白嗎,所以牡丹亭不算歌劇 ,中國有歌劇的,都是近代西方國家傳過來的,樓主可以去看一下,比如白毛女什麼的

『玖』 民國時期戲曲的種類及主要劇目

京劇:《失空斬》、《鎖麟囊》、《貴妃醉酒》、《紅鬃烈馬》等。
崑曲:《玉簪記》、《爛柯山》、《牡丹亭》、《長生殿》等。
越劇:《西廂記》、《紅樓夢》、《梁祝》、《追魚》等。
川劇:《白蛇傳》、《綵樓記》、《柳蔭記》以及五袍。
粵劇:《搜書院》、《帝女花》、《仕林祭塔》、《烏江自刎》等。
評劇 於清宣統元年(1909)年形成於唐山,故又名「唐山落子」。民國十二年(1923),創建該劇種的警世戲社在天津演出時,因其上演劇多有「懲惡揚善」、「警世化人」、「評古論今」之新意,納名宿呂海寰建議,改稱「評劇」;民國二十五年名伶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版《海棠紅》,新聞界將評劇之稱謂載於《大公報》,從此評劇的名字廣泛傳播於全國。 評劇源於冀東民間歌舞「秧歌」,秧歌是民間農歷新正花會活動中的主要形式之一,由雙人彩扮,對歌對舞,群體伴唱伴舞,鑼鼓擊節,嗩吶或絲竹配樂伴秦,以歌唱民間生活故事、歷史人物、四季風光為主要內容。 明、清兩代多有以唱秧歌為業者,所唱曲調以蓮花落為主。

『拾』 膠州秧歌的發展歷史

「膠州秧歌」以其輝煌的藝術魅力蜚聲全國,並在2006年成功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膠州大秧歌是山東三大秧歌之一,其舞蹈、音樂曲牌和情節劇在中國秧歌群體中獨樹一幟。但膠州秧歌究竟起源於何時,至今尚無定論。
《青島文化志》說膠州大秧歌的發祥地是馬店東小屯,是闖關東的產物,形成年代為清末民初,筆者曾向該志供稿人提出過異議,後來該作者告訴我,在編寫《膠州文化志》徵集資料時發現,膠州籍咸豐九年(1859年)進士宋觀煒十二首《秧歌詞》詩為七言絕句,分別對膠州秧歌六個行當(演員)作了全面描述,後來《膠州文化志》遂把膠州秧歌的形成年代訂正為咸豐三年(1853年),其確鑿年代應在1854~1858年間。
一、單憑宋觀煒十二首詩的成詩年代為依據,沒有其它例證。
二、據乾隆版《膠州志》載:「上元,張燈火,陳雜劇,喧鬧竟夜」。該志成書於1752年,經查多種資料,膠州在1752年之前無任何雜劇。志中的「雜劇」,應該指的是膠州秧歌劇。
三、《膠州市文化志》載東小屯「馬、趙二姓,棄家闖關東。在逃荒路上,從乞討賣唱,後改為邊舞邊唱,逐漸形成了一些簡單的舞蹈程式和具有膠州地方色彩的小調,他們重返家鄉後,經過代代相傳,提煉加工,至清朝中期,逐漸成為定形的舞蹈秧歌,」此說忽略了關鍵問題「秧歌」一詞的由來。秧歌,起源於農業勞動,是南方勞動人民插秧所唱的勞動小曲。膠州所以有南方秧歌,是因為膠州在唐宋時期是北方最大的港口。北宋時期作為北方唯一設置市舶司的碼頭,與江南有著密切的聯系。隨著與南方商業貿易的往來,南方的文化藝術如秧歌等勞動小曲也隨之傳至北方。膠州秧歌應該是引進江南地方曲調,吸收了北方雜劇的精華,形成的新藝術形式。
膠州秧歌從藝術形式和類別上看,是一種戲劇,不是單純的舞蹈和歌唱。它有劇本,有道具,有曲牌,演員有行當,是一種形式活潑的歌舞劇。這樣一個形式多樣、文化內涵豐富的地方劇種,不可能形成於一個不足百戶的邊遠村莊,而應該是圍繞膠州海運文化應運而生。從其曲牌、行當等藝術因素分析,膠州秧歌的形成是經歷了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它與南宋以來的雜劇、曲牌演唱有關,筆者根據膠州秧歌的曲牌、角色、表演形式以及流傳地域文化特徵等因素推斷,膠州秧歌與元雜劇有著密切的關系,其起源的時間至少應在宋末元初。
膠州秧歌劇與雜劇有關的一個重要證據是膠州秧歌劇的表演形式。膠州大秧歌是廣場(街頭)四方連續的可視性表演形式,演員表演面對的是叫周觀眾。據考證,這種表演形式來自於早期的戲劇。顧學頡著《元明雜劇》:「近年在晉、陝、豫交界地區發現的宋遼金元時代的戲台遺址,不下十來處之多。其中最早的名為『舞亭』,是個建築在露台上而的亭子,可供四面觀眾觀看。」這說明中國戲劇的前身,是從民間廣場表演藝術發展而成的。膠州秧歌劇一直保留了廣場藝術(街頭)形式至解放初,後被文藝工作者在不斷借鑒其表演藝術形式的同時,把具有完整內容性的表演部分刪去戲劇部分,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就這樣被人們遺忘了,但惟一能夠窺見其古老形式的是演出前打場子的舞蹈部分。
膠州秧歌與雜劇有關的第二個重要證據是角色行當。
「元雜劇中演員的角色(行當),可分四大類別,即末、旦、凈(包括丑)、雜,而以末、旦二色為主,每類之中又各分許多細目(顧學頡著《元明雜劇》)。」膠州秧歌劇中演員也有角色(行當),其角色分別是:小嫚(花旦)、扇(花旦兼青衣)、翠花(青衣兼老旦)、棒槌(末,也就是現在的小生兼武生)、鼓子(老生兼丑)、膏葯客(雜)。元雜劇中演員的角色與膠州大秧歌劇中演員的角色驚人地相似,也非常符合那個時代的特徵,這不是巧合,而是那個時代傳遞給我們的直接信息。王國維在《余論》中有過一個總括的說明:「我國戲劇,漢魏以來,與百戲合,至唐而分為歌舞戲及滑稽戲二種,宋時滑稽戲尤盛,又漸籍歌舞以緣飾故事,於是向之歌舞戲,不以歌舞為主,而以故事為主,至元雜劇出而體遂定,南戲出而變化更多,於是我國始有純粹之戲曲。」這里基本上把我國戲曲的大體脈絡清晰地勾勒出來了。膠州秧歌劇演出形式的構成基本符合上述論斷。歌舞、滑稽、緣飾故事這三大要素,在斜溝崖、南庄村等秧歌劇表演形式中明顯地具備這個特點,看出這三大要素的存在。
膠州秧歌與元雜劇有關的第三個證據是曲牌和劇本的近似。
解放後,各級文藝工作者對膠州秧歌調查挖掘所得的曲牌主要有二類:嗩吶曲牌,主要包括得勝令、打灶、小浪音、小白馬、斗鵪鶉、八板、煽簸箕等。
唱腔曲牌,主要包括扣腔、鋸缸、打灶、疊斷橋、男西腔、女曲腔等。小戲劇本,包括大離別、小離別、想娘、五更等72出(本),現僅查到35出(本)。
根據上述曲牌和劇本對照元雜劇分析,膠州秧歌劇的嗩吶曲牌「得勝令」、「斗鵪鶉」在元雜劇《倩女離魂》、《趙氏孤兒》、《竇娥冤》等劇本中均有使用,特別是王實甫的《西廂記》,「斗鵪鶉」曲牌反復使用了七次,「得勝令」使用了五次,可是在明朝湯顯祖的《牡丹亭》和清初洪升寫的《長生殿》兩個劇本中均沒有用過上述兩曲牌。從這兩部經典性劇本中沒有使用這兩個曲牌,說明其在明代與清初已經被淡化。明末清初孔尚任所寫的《桃花扇》中雖然上述兩曲牌各用了一次。但孔尚任是山東曲阜人,他之所以繼續使用元雜劇的上述兩曲牌,很可能與其對北方元雜劇曲牌的熟悉有關,受家鄉傳統文化的遺傳特徵影響而形成的。由此也可以看出,膠州秧歌劇與元雜劇之間所存在的關系不是間接的,而是一個時代的文化現象的統一產物。這一文化現象應該從中國文學發展史的高度來認識。
中國文學史上,有唐詩、宋詞、元雜劇、明清小說的說法。可見,元雜劇的地位是很高的。膠州秧歌劇具備這一特點,所以對於它的研究也是具有歷史意義的。「元雜劇有著特殊的形式。在這以前,傳統的文學體裁是抒情的詩歌散文,而從此以後,文學作品的體裁出現了新的有情節、有人物、以敘事為主的戲劇和小說,因而詩歌和散文喪失了霸佔文壇的局面。」(溫真《簡說元雜劇》),膠州秧歌劇就是這一新體裁的主要組成部分。試證如下:
一、元雜劇的著名作者王實甫是元大都(今北京)人,他的創作活動主要在元成宗大德年間(1298~1307年),他的《西廂記》反復使用和膠州秧歌劇一樣的曲牌,給我們傳遞的信息表明了膠州秧歌劇與《西廂記》是在同一個時期並存的藝術表演形式(那時膠州秧歌已經處在成熟期)。
二、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中把我國戲曲的形成發展過程大體劃分為以下四個階段:「第一,從上古到五代,是我國戲曲的萌芽時期。第二,宋金二代,為我國戲劇的形成時期。第三,元代雜劇的形成,標志著我國戲劇的正式成熟。第四,元明南戲較之元雜劇變化更多,中國戲曲有了新的發展。」
在王國維上述第二階段中有這樣的論述:宋金兩代的雜劇院本,還「非盡純正之劇,而兼有競技游戲在其中……其結構與後世戲劇迥異。」第四階段論述:「至唐分為歌舞及滑稽戲二種,宋時滑稽戲尤盛,又漸藉歌舞以緣故事,於是向之歌舞戲,又不以歌舞為主,而以故事為主。」根據王國維的論證,膠州大秧歌劇的表演形式無一不與其論述相符合。特別是膠州秧歌劇中「鼓子、棒槌」,「競技游戲」是秧歌劇最具特色的表演形式。而「上跤」、「滾綉球」用高難度武術動作形式表演打各式「棒槌」,女性表演的「扭斷腰」、「三道彎」等非常富有代表性。「不以歌舞為主,而以故事為主」,秧歌劇的演出是以本戲為主,秧歌劇的演出有自己的「演奏曲牌」、「唱腔曲牌」,又有自己的「劇目」,更具有自己獨特的表演形式。不同的歷史時期,戲劇藝術的發展應該具有不同的時代特徵。膠州秧歌劇的這一藝術形式,其劇目、服飾、道具、色調、人物的動態、神韻等,都體現出宋元時期的審美習慣、審美心理、社會習俗以及民族精神。

熱點內容
櫻花慕斯蛋 發布:2025-08-09 22:38:04 瀏覽:170
荷花側推的 發布:2025-08-09 22:10:16 瀏覽:541
燈台木本花卉 發布:2025-08-09 22:09:30 瀏覽:969
愛上夜玫瑰免費全文 發布:2025-08-09 22:06:38 瀏覽:979
紅鐵花卉 發布:2025-08-09 22:06:27 瀏覽:223
六角盆盆栽 發布:2025-08-09 21:55:41 瀏覽:547
梅花的古詩大全 發布:2025-08-09 21:54:08 瀏覽:305
好養活的小型盆栽 發布:2025-08-09 21:53:06 瀏覽:522
道教梅花呻 發布:2025-08-09 21:53:00 瀏覽:366
鐵林盆景枝 發布:2025-08-09 21:51:40 瀏覽:34